TWI717187B - 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使用其所製備而成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以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 Google Patents
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使用其所製備而成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以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17187B TWI717187B TW109100748A TW109100748A TWI717187B TW I717187 B TWI717187 B TW I717187B TW 109100748 A TW109100748 A TW 109100748A TW 109100748 A TW109100748 A TW 109100748A TW I717187 B TWI717187 B TW I71718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rared
- scope
- patent application
- item
- organometallic complex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一種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包括:有機金屬錯合物、式I所示的含磷化合物以及式II所示的磷酸酯A以及溶劑。本發明復提供由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所製備而成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以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可增進對940nm波長以及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內近紅外光線的吸收,並能降低濾光片的厚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特別是有關由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所製得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強調輕薄便於攜帶,因此,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裝置相機之鏡頭厚度亦隨機體設計而趨於薄型化,一般而言,光學鏡頭模組包含有多片光學透鏡構成之鏡片組,於該鏡片組前方會設置光學濾光片,俾於進行拍攝時,使入射於光學鏡頭模組之進光量減少,以避免當拍攝物體所在之周圍環境亮度過高時,造成影像曝光過度的情形。光學濾光片亦阻擋特定波長的光線進入影像感測元件,以修正影像的色偏現象,避免影響畫面的呈現。一般而言,光學濾光片分為反射式或吸收式,其中,反射式濾光片在各方向之反射或散射光進入光學鏡頭模組後,往往會影響影像感測元件之成像品質,因此,在目前相機鏡頭上通
常採用的是吸收式濾光片。此外,因所需之吸收波長範圍不同,例如紫外線、可見光或紅外線範圍,而有不同波段專用之濾光片,其中,專用於衰減近紅外線波長範圍之濾光片為近紅外線濾光片。
光學濾光片之基材一般可分為樹脂基材或玻璃基材,其中,玻璃基材在高溫之熱穩定性及材料特性較佳,但有易脆且加工不易的問題,其製作方式主要是將對所針對的入射光波段產生吸收的著色劑加入玻璃基材中以並製成有色光學玻璃,著色劑例如金屬氧化物等。具有紅外線截止效果的玻璃基材例如藍玻璃,惟市面上現有的藍玻璃對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的近紅外光線吸收效果不足,難以符合需求。另一方面,樹脂基材具有較耐摔且易於加工的的特性,惟使用樹脂基材的光學濾光片的紅外線吸收功能一般又較使用玻璃基材者低,導致紅外線截止的效果更差。
再者,無論濾光片使用樹脂基材還是玻璃基材,在鏡頭厚度薄型化的趨勢下,由於濾光片的厚度與穿透率相關,為了維持近紅外線之低穿透率,往往無法進一步薄化基材,使薄型化受到阻礙。
另外,隨著科技演進,生物辨識技術發展漸長,市面上各種產品,如手機等裝置,開始設置生物辨識元件於攝像元件之周圍,然而,該些生物辨識元件所採用的940nm是紅外線光源,如上所述,紅外線會影響攝像元件之成像品質,且由於兩元件距離近,使得紅外線干擾現象更加嚴重。
因此,如何進一步改善濾光片截止近紅外線的性能,特別是針對940nm波長的近紅外線的截止效果,以及如何在薄型化近紅外線截止
濾光片的情況下,同時維持合乎標準的近紅外線穿透率,實已成目前亟欲解決的課題。
鑒於上述習知技術之缺失,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可進一步塗佈於基底上形成近紅外線吸收膜,亦可混合入樹脂中一併形成基底,以應用於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式II中,n表示為1至8之整數,且R3表示為C8-C15烷基;以及溶劑。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為100nm以下。於其他具體實施態樣中,微晶尺寸係介於5nm至80nm之間,或
者介於20nm至60nm之間。於一些具體實施態樣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例如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100nm。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組成物復包括式III所示的磷酸酯B,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銅化合物所提供的銅與含磷化合物的重量比係介於0.7至7之間。於一些具體實施態樣中,該銅化合物所提供的銅與含磷化合物的重量比例例如為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5、3.0、3.5、4.0、4.5、5.0、5.5、6.0、6.5、7.0。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的pH值係介於2.8至4.0之間。於一些具體實施態樣中,pH值例如為2.8、2.9、3.0、3.1、3.2、3.3、3.4、3.5、3.6、3.7、3.8、3.9或4.0。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之黏度係介於12cps至17cps之間。於一些具體實施態樣中,黏度例如為12、12.5、13、13.5、14、14.5、15、15.5、16、16.5、17cps。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具有位於3900cm-1至3700cm-1之間、2530cm-1至2430cm-1之間、2075cm-1至2025cm-1之間、1910cm-1至1810cm-1以及710cm-1至610cm-1之間的特徵波峰的紅外線光譜。
本發明復提供一種近紅外線吸收膜,係由本發明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所製得。具言之,該近紅外線吸收膜係將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與矽氧烷樹脂混合後所製得。本發明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包括有機金屬錯合物、式I所示的含磷化合物、式II所示的磷酸酯A以及矽氧烷樹脂。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膜於400nm至7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85%以上,例如86%以上、87%以上、88%以上、89%以上或90%以上;於800nm至11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15%以下,例如15%以下、14%以下、13%以下、12%以下、11%以下、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5%以下、4%以下、3%以下或2%以下;於940nm之穿透率為15%以下,例如15%以下、14%以下、13%以下、12%以下、11%以下、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5%以下、4%以下、3%以下、2%以下或1%以下。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膜中有機金屬錯合物與該矽氧烷樹脂的重量比係介於0.25至1.5之間,該重量比具體可為0.25、0.3、0.35、0.4、0.45、0.5、0.6、0.7、0.8、0.9、1.0、1.1、1.2、1.3、1.4或1.5。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為10μm以上,具體而言係介於10μm至100μm之間,或者介於10μm至50μm之間。舉例而言,該膜厚例如為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100μm。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膜具有35%以下的霧度,或者30%以下的霧度,例如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2%、21%或20%以下。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膜在2θ值為5.4±0.2°至5.5±0.2°之間具有最強的繞射峰,且在2θ值為11.0±0.2°至11.1±0.2°之間、16.6±0.2°至17.1±0.2°之間以及19.2±0.2°至19.4±0.2°之間亦具有繞射峰。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膜具有如第3圖所示的三組X光粉末繞射(XRPD)圖譜中的其中一組特徵峰。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係包括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以及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可為藍玻璃。於另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包括一般透明玻璃或樹脂基材以及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該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包括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於其他實施態樣中,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係包括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樹脂基材。
該樹脂基材可選自環氧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烯烴、聚碳酸酯、聚環烯烴及聚乙烯縮丁醛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者。
該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具體可位於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與近紅外線吸收膜之間。尤其在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包括一般透明玻璃或樹脂基材時,該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可位於一般透明玻璃或樹脂基材與近紅外線吸收膜之間。於其他實施態樣中,亦可位於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之外側表面上;或者該一般透明玻璃或樹脂基材位於近紅外線吸收膜與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之間。
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可選自偶氮基化合物、二亞銨化合物、二硫酚金屬錯合物、方酸(squaraine)類化合物、花青(cyanine)類化合物及酞青(phthalocyanine)類化合物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者,可調節最大吸收波長介於650至800nm之間,或者是介於625至725nm之間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重量與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的總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1至0.50之間,或介於0.005至0.10之間,例如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0.015、0.02、0.025、0.03、0.035、0.04、0.045、0.05、0.055、0.06、0.065、0.07、0.075、0.08、0.085、0.09、0.095、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25、0.30、0.35、0.40、0.45或0.5。
該藍玻璃例如為磷酸鹽玻璃,具體而言,可由偏磷酸鹽類化合物、碳酸鹽類化合物、金屬氧化物及金屬氟化物所組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所形成,其中,該偏磷酸鹽類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偏磷酸鋁、偏磷酸鎂、偏磷酸鋰、偏磷酸鋅及偏磷酸鈣,該碳酸鹽類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碳酸鈣、碳酸鋇及碳酸鍶,該金屬氧化物包括但不限於氧化銅、氧化鋁、氧化鋅及氧化鎂,該金屬氟化物包括但不限於氟化鋁、氟化鎂、氟化鈣、氟化鍶、氟化鋇及氟化鋅。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藍玻璃,以陽離子之總mol數計,包括35mol%至55mol%的磷離子、0mol%至18mol%的鋁離子、5mol%至40mol%的鹼金屬離子、5mol%至25mol%的銅離子以及5mol%至30mol%的鹼土族離子及除銅離子外的二價金屬離子,以及作為陰離子的氟離子與氧離子,其中,銅離子與磷離子的mol比係介於0.1至0.5之間,氟離子與氟離子與氧離子mol比係介於0.01至0.48之間。
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包括本發明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式I所示的含磷化合物、式II所示的磷酸酯A、矽氧烷樹脂、不同於該矽氧烷樹脂之聚合物以及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
該聚合物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環氧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烯烴、聚碳酸酯、聚環烯烴及聚乙烯縮丁醛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者。
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包括但不限於偶氮基化合物、二亞銨化合物、二硫酚金屬錯合物、方酸(squaraine)類化合物、花青(cyanine)類化合物及酞青(phthalocyanine)類化合物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者。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重量與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總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001至0.10,較佳係介於0.0001至0.02,例如0.0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或0.10。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復包括紫外線吸收染料層,該紫外線吸收染料層可包括吸收紫外線的有機染料,其中,該吸收紫外線的有機染料可選自由酮類紫外線吸收劑、苯並咪唑類紫外線吸收劑及三嗪類紫外線吸收劑所組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
該紫外線吸收染料層具體可位於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與近紅外線吸收膜之間,且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具有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時,該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可位於外側或內側。於其他實施態樣中,亦可位於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之外側表面上或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之外側表面上。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半穿透位置(T50%)係介於600nm至680nm的波長範圍之間;於700nm至725
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11%以下,例如11%以下、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或5%以下。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於800nm至11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2%以下,例如2.0%以下、1.9%以下、1.8%以下、1.7%以下、1.6%以下、1.5%以下、1.4%以下、1.3%以下、1.2%以下、1.1%以下或1.0%以下;於940nm之穿透率為10%以下,例如10%以下、9%以下、8%以下、7%以下、6%以下、5%以下、4.5%以下、4%以下、3.5%以下、3%以下、2.5%以下、2%以下、1.5%以下、1%以下、0.9%以下、0.8%以下、0.7%以下、0.6%以下或0.5%以下。
本發明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近紅外線吸收膜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透過銅化合物、C1-C8烷基膦酸、式I所示的含磷化合物及式II所示的磷酸酯A的組成物配方,以形成可吸收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內近紅外線的有機金屬錯合物,更特別是可出色地吸收940nm波長的近紅外線,加強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截止效果。此外,藉由調整含磷化合物與銅化合物的比例,得到適當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微晶尺寸,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分散效果因此更佳,於940nm的吸收效果增強,解決習知技術在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內近紅外線的吸收效果不佳的問題。再者,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在未形成多層膜結構時,即具有優異的近紅外線截止效果,因而僅需增設較少層數的多層膜結構,可以大幅地減少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厚度,符合薄型化的市場需求。
10‧‧‧基底
12‧‧‧近紅外線吸收膜
121‧‧‧有機金屬錯合物
122‧‧‧矽氧烷樹脂
13‧‧‧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
131‧‧‧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
132‧‧‧聚合物
14‧‧‧紫外線吸收染料層
30‧‧‧近紅外線吸收基底
第1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態樣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經烘乾後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照片。
第2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態樣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的紅外線(IR)光譜圖。
第3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X光粉末繞射(XRPD)圖譜。
第4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結構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態樣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結構示意圖。
第6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結構示意圖。
第7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吸收膜於一般透明玻璃上對350nm至1200nm波長範圍的光線的穿透率。
第8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使用藍玻璃)對350nm至1200nm波長範圍的光線的穿透率。
第9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使用樹脂基材)對350nm至1200nm波長範圍的光線的穿透率。
第10圖係本發明蒸鍍多層膜結構前後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使用藍玻璃)對350nm至1200nm波長範圍的光線的穿透率。
第11圖係本發明蒸鍍多層膜結構前後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使用藍玻璃)對350nm至1200nm波長範圍的光線的穿透率。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瞭解本發明之其他優點及功效。
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之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之技術內容得能涵蓋之範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之如「上」、「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等之用語,亦僅為便於敘述之明瞭,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之範圍,其相對關係之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之範疇。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態樣係以包括C1-C8烷基膦酸及銅化合物、式I所示的含磷化合物以及式II所示的磷酸酯A的組成物反應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再將該有機金屬錯合物與溶劑形成分散液,
其中,式I中的R1及R2各表示為C1-C12烷基,n表示為1至8之整數,且式II中的R3表示為C8-C15烷基。
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的方法,例如可先將能提供銅離子之銅化合物與溶劑混合形成第一混合液,而將作為分散劑的含磷化合物及磷酸
酯A與溶劑混合形成第二混合液,再將第一混合液與第二混合液混合均勻後,加入C1-C8烷基膦酸與銅化合物反應,最後烘乾。銅化合物主要係作為銅離子的供給源,可以使用習知的銅化合物,例如銅鹽。作為銅鹽,可列舉為醋酸銅或醋酸銅之水合物,或氯化銅、甲酸銅、硬脂酸銅、苯甲酸銅、焦磷酸銅、環烷酸銅、檸檬酸銅之酐或水合物。烘乾後得到的有機金屬錯合物進一步與溶劑混合形成分散液,俾供後續製程進一步形成近紅外線吸收膜、近紅外線濾光基底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於本發明中,溶劑可選用一般習知的溶劑,包括但不限於甲醇、乙醇、丙醇等醇類。
用於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的組成物除上述成分外,復可包括式III所示的磷酸酯B,其亦作為分散劑,
藉由上述含磷化合物、磷酸酯A及磷酸酯B的作用,可以使有機金屬錯合物在彼此不凝集的情況下分散於溶劑中,形成包含有小微晶尺寸的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分散液,其中,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係100nm以下,具體係介於5nm至80nm之間,或者介於20nm至60nm之間。當微晶尺寸在5nm以上,可顯示充分的近紅外線吸收特性;而當微晶尺寸在80nm以下,有機金屬錯合物粒子的數均凝集粒徑小,使用該分散液所製得
的近紅外線吸收膜、近紅外線吸收基底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霧度可以控制在較低的範圍。
本發明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經烘乾後,即可透過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來觀察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如第1圖所示,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在50nm以下。
另一方面,銅化合物所提供的銅與含磷化合物的重量比影響近紅外線吸收的效果,當銅/含磷化合物係的重量比例介於0.7至7之間時,近紅外線吸收的效果較佳。另外,本發明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的pH值係介於2.8至4.0之間,黏度係介於12cps至17cps之間,且密度係介於1.8至2.0g/cm3之間。
本發明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經紅外線照射發生吸收的現象,從而產生一紅外線(IR)光譜,該紅外線光譜在3900cm-1至3700cm-1之間、2530cm-1至2430cm-1之間、2075cm-1至2025cm-1之間、1910cm-1至1810cm-1以及710cm-1至610cm-1之間具有吸收波峰。更具體地,該紅外線光譜係如如第2圖所示。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態樣係將第一實施態樣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與樹脂混合後形成塗佈液,將該塗佈液形成於基底上再烘乾固化,以形成近紅外線吸收膜。
該樹脂較佳係使用矽氧烷樹脂,且較佳令有機金屬錯合物與矽氧烷樹脂的重量比介於0.25至1.5之間。當有機金屬錯合物與矽氧烷樹脂的重量比為0.25以上,近紅外線吸收膜於940nm波長的吸收效果開始顯著成長;當有機金屬錯合物與矽氧烷樹脂的重量比超過1.5,近紅外線吸收膜容易產生白霧現象,導致透光性變差,因此,為了維持較佳的透光性,控
制近紅外線吸收膜的霧度為35%以下。另外,為確保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與樹脂混合後經烘乾時不會產生劣化,較佳使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與樹脂的混合物的熱穩定性在200℃左右。
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亦影響近紅外線吸收的特性,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係10μm以上,具體係介於10μm至100μm之間,或者介於10μm至50μm之間。
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於400nm至7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85%以上、於800nm至11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15%以下、於940nm之穿透率為15%以下。
X光粉末繞射(XRPD)可觀察塗佈於基底上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繞射強度及繞射角度。將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塗佈於藍玻璃或一般透明玻璃上,並經XRPD分析,顯示在2θ值為5.4±0.2°至5.5±0.2°之間存在有最強的繞射峰,且在2θ值為11.0±0.2°至11.1±0.2°之間、16.6±0.2°至17.1±0.2°之間以及19.2±0.2°至19.4±0.2°之間亦存在有繞射峰。更詳細地,本發明第二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XRPD圖譜如第3圖所示,其顯示塗佈於藍玻璃基材1上的近紅外線吸收膜在2θ值為5.4±0.2°的位置有最強繞射峰,且在2θ值為8.5±0.2°、11.0±0.2°、16.6±0.2°及19.4±0.2°的位置有繞射峰;塗佈於藍玻璃基材2上的近紅外線吸收膜在2θ值為5.5±0.2°的位置有最強繞射峰,且在2θ值為11.1±0.2°、16.6±0.2°、19.4±0.2°及21.8±0.2°的位置有繞射峰;而塗佈於透明玻璃基材上的近紅外線吸收膜在2θ值為5.5±0.2°的位置有最強繞射峰,且在2θ值為11.1±0.2°、17.1±0.2°、19.2±0.2°及22.6±0.2°的位置有繞射峰。
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態樣係應用第二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如第4圖所示,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包括近紅外線吸收膜12及基底10,且其中有機金屬錯合物121均勻地分散於矽氧烷樹脂122中從而形成近紅外線吸收膜12。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復包括黏著層(圖未示),該黏著層可以設於近紅外線吸收膜12與基底10之間。
基底10可選用藍玻璃,使基底10為近紅外線吸收基底。藍玻璃通常可過濾630nm以上的光,於本發明中,藍玻璃可選用磷酸鹽玻璃,例如由包括偏磷酸鹽類化合物、碳酸鹽類化合物、金屬氧化物及金屬氟化物等材料所形成之藍玻璃。
偏磷酸鹽類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偏磷酸鋁、偏磷酸鎂、偏磷酸鋰、偏磷酸鋅及偏磷酸鈣,碳酸鹽類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碳酸鈣、碳酸鋇及碳酸鍶,金屬氧化物包括但不限於氧化銅、氧化鋁、氧化鋅及氧化鎂,金屬氟化物包括但不限於氟化鋁、氟化鎂、氟化鈣、氟化鍶、氟化鋇及氟化鋅。以上各材料可以單一或以適當比例混合使用。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本發明所採用的藍玻璃,以陽離子之總mol數計,包括35mol%至55mol%的磷離子、0mol%至18mol%的鋁離子、5mol%至40mol%的鹼金屬離子、5mol%至25mol%的銅離子及5mol%至30mol%的鹼土族離子及除銅離子外的二價金屬離子,以及作為陰離子的氟離子與氧離子,其中,銅離子與磷離子的mol比係介於0.1至0.5之間,氟離子與氟離子與氧離子mol比係介於0.01至0.48之間。
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亦可不選用藍玻璃,而採用一般透明玻璃或樹脂基材作為基底10。然而,一般透明玻璃及樹脂基材不會截止700nm以上的紅外光的玻璃,為了增進本發明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效果,在不使用藍玻璃的情況下,可增設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使基底10及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視作近紅外線吸收基底,如第5圖所示。
第5圖中,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設於基底10上,並介於近紅外線吸收膜12與基底10之間。本發明之基底10、近紅外線吸收膜12及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的相對位置並未特別限定,於其他實施態樣中,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亦可設於基底10或近紅外線吸收膜12的外側表面上。
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增強濾光片對近紅外線的吸收能力,調節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最大吸收波長介於650nm至800nm之間,更佳係625nm至725nm之間。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包括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131及聚合物132。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131包括但不限於偶氮基化合物、二亞銨化合物、二硫酚金屬錯合物、方酸(squaraine)類化合物、花青(cyanine)類化合物及酞青(phthalocyanine)類化合物,而聚合物132包括但不限於環氧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烯烴、聚碳酸酯、聚環烯烴及聚乙烯縮丁醛。以上材料可以單一或以適當比例混合使用。
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中,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131的重量與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的總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1至0.50之間,或者係介於0.005至0.10之間。
另外,除上述設置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外,亦可採用將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131混入樹脂溶液的方式,一併固化成形,以成為具有近紅外線吸收效果的樹脂基材,可視作近紅外線吸收基底。於此情形時,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131的重量與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總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001至0.10之間,或者係介於0.0001至0.02之間。
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除了近紅外線吸收膜12、基底10及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外,另可包括紫外線吸收染料層14,以增強濾光片對紫外線的吸收能力,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
紫外線吸收染料層14包括吸收紫外線的有機染料及聚合物。吸收紫外線的有機染料包括但不限於酮類紫外線吸收劑、苯並咪唑類紫外線吸收劑及三嗪類紫外線吸收劑,而聚合物包括但不限於環氧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烯烴、聚碳酸酯、聚環烯烴及聚乙烯縮丁醛。以上材料可以單一或以適當比例混合使用。
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紫外線吸收染料層14可以設於基底10上,與近紅外線吸收膜12相對地設於基底10的兩側,惟本發明不以此作為限制,即基底10、近紅外線吸收膜12、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及紫外線吸收染料層14的配置順序並未特別限定,例如,於其他實施態樣中,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由上至下可以依序可為近紅外線吸收膜12、紫外線吸收染料層14、基底10及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或者紫外線吸收染料層14、近紅外線吸收膜12、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13及基底10等等。
本發明第四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如第6圖所示,包括近紅外線吸收基底30,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30係包括均勻分散的有機金屬錯合物121以及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131。
近紅外線吸收基底30係由矽氧烷樹脂及不同於該矽氧烷樹脂之聚合物所形成,而聚合物包括但不限於環氧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烯烴、聚碳酸酯、聚環烯烴及聚乙烯縮丁醛,以上材料可以單一或以適當比例混合使用。
近紅外線吸收基底30的製作過程例如將本發明第一實施態樣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與矽氧烷樹脂混合形成混合液A,另外將聚合物溶解於溶劑形成混合液B,再將混合液A與混合液B混合、烘乾、固化成形。
另外,本發明第四實施態樣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亦可如前所述增設紫外線吸收染料層。
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除上述結構外,可以另外包括多層膜結構,所述多層膜結構可以係紅外線反射多層膜或抗反射多層膜。製作上,可藉由設計不同折射率、不同層數和厚度調整其分光穿透率特性等光學特性,舉例而言,利用高折射率及低折射率之材料交互層積,就一多層膜結構而言,所述層積層數通常係4至50層,亦即該多層膜結構係包含10至30層之膜,就紅外線反射多層膜而言,該層積厚度為0.2μm至5μm,抗反射多層膜而言,該層積厚度為0.2μm至5μm;通常,多層膜結構可以分別設於基底的兩側,且具有一者較厚、一者較薄之厚度,薄層較佳係抗
反射多層膜。因此,多層膜結構之厚度可根據所欲形成的性質,例如紅外線反射多層膜或抗反射多層膜而定。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該多層膜結構之實施方式係以氣相製膜法形成於上述近紅外線吸收膜、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紫外線吸收染料層或基底之表面上,該氣相製膜法可利用各種習知鍍膜方式,舉例而言,如濺鍍、離子化蒸鍍、電子束蒸鍍及化學蒸鍍等各種真空鍍膜方法之一者或其方法組合,較佳係以電子槍蒸鍍搭配離子源輔助鍍膜方式成膜。
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形成各該層之膜的材質係選自TiO2、SiO2、Y2O3、MgF2、Al2O3、Nb2O5、AlF3、Bi2O3、Gd2O3、LaF3、PbTe、Sb2O3、SiO、SiN、Ta2Os、ZnS、ZnSe、ZrO2及Na3AlF6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者。於一具體實施態樣中,係使用TiO2和SiO2交錯層積而成。
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透過銅化合物、特定的式I所示的磷酸酯、含磷化合物及C1-C8烷基膦酸的組成物配方來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並將該有機金屬錯合物應用於一般透明玻璃、藍玻璃或樹脂基材時,而能有效增強介於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的近紅外線的吸收效果,特別是使940nm之近紅外線穿透率大幅下降。這樣的特性使得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不需要鍍上過厚的多層膜結構,使厚度得以降低,且減輕了蒸鍍多層膜製程的成本及良率問題。此外,若基底採用樹脂基材,除了增強940nm以及介於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的近紅外線的吸收效果外,還可以避免使用玻璃基材而產生的易脆、加工不易的問題。
實施例1: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
將醋酸銅與乙醇以1克/100克的比例混合後於室溫下攪拌1.5小時,以形成第一混合液。另外取0.5克Plysurf A208F(第一工業製藥株式會社製,聚氧乙烯-2-乙基己基醚磷酸酯)、0.25克Plysurf A212C(第一工業製藥株式會社製,聚氧乙烯十三烷基醚磷酸酯)、0.2克NIKKOL DDP-6(日光化學株式會社製,二聚氧乙烯(C12-C15)烷基醚磷酸酯)以及0.2克的雙(2,4,4-三甲基戊基)次膦酸(TMPP)與10克乙醇混合形成第二混合液。混合上述第一混合液與第二混合液,並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再加入0.6克丁基膦酸並於室溫下攪拌3小時,之後放入85℃烘箱中12小時後得到有機金屬錯合物複合材料。最後將有機金屬錯合物複合材料加入甲苯中,配製成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
實施例2: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第一混合液,再取0.375克式II所示的磷酸酯A(其中n為1,且R3為C12的烷基)、0.2克式III所示的磷酸酯B(其中R4為C12-C15的烷基)以及0.05克的雙(2,4,4-三甲基戊基)次膦酸(TMPP)與10克乙醇混合形成第二混合液。混合上述第一混合液與第二混合液後,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再加入0.6克丁基膦酸並於室溫下攪拌3小時,之後放入85℃烘箱中12小時後得到有機金屬錯合物複合材料。最後將有機金屬錯合物複合材料加入甲苯中,配製成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
實施例3至5: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第一混合液,並以實施例2的第二混合液為基礎來調整TMPP及含磷化合物的重量配比。
實施例1至5各成分配比、微晶尺寸及透光性如下表1所示。其中,微晶尺寸係以將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烘乾後經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型號:JEOL TEM-2100F)拍攝並測量而得。
實施例6:近紅外線吸收膜
將實施例2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與矽氧烷樹脂依照有機金屬錯合物的重量與矽氧烷樹脂的重量比例混合,並塗佈於一般透明玻璃上以觀察透光性的變化,結果如下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當有機金屬錯合物與矽氧烷樹脂的重量比為超過1.5,容易產生白霧現象,導致透光性變差。
實施例7至10:近紅外線吸收膜
接著,採用與實施例6相同的方法於一般透明玻璃上形成近紅外線吸收膜,測試並觀察近紅外線吸收膜的厚度與近紅外線吸收率的關係,測試結果第7圖所示,近紅外線吸收膜的厚度由實施例7至實施例10漸增,但不超過10μm至100μm的範圍。
由第7圖可知,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隨著厚度逐漸增加,近紅外線吸收的效果亦隨之增加。實施例7至10中,薄近紅外線吸收膜(實施例7)於400nm至7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89.55%,及厚近紅外線吸收膜(實施例10)於400nm至7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87.02%;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半穿透位置T50位於約750nm,
而厚近紅外線吸收膜的半穿透位置T50位於約720nm;薄近紅外線吸收膜對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約12%,而厚近紅外線吸收膜對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則為約2%;薄近紅外線吸收膜對940nm的穿透率為約11%,而厚近紅外線吸收膜對對940nm的穿透率則為約1%。因此,可以透過調整本發明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對近紅外線的截止效果進行控制,以實現最佳化。
另外,膜厚在所述10μm至100μm的範圍內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霧度亦合乎標準,低於35%。
實施例11: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含有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樹脂基材/近紅外線吸收膜)
將實施例1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加入2.4克矽氧烷樹脂KR300(信越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0.5克矽氧烷樹脂KR311(信越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以及0.075毫升矽烷偶合劑KBM403(信越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並攪拌1小時,再加入0.035毫升D-25鈦催化劑(信越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攪拌5分鐘,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塗佈液。
在平滑的玻璃片上形成含有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聚碳酸酯樹脂基材,再於該樹脂基材上塗佈環氧樹脂以形成接著層,接著塗佈有機金屬錯合物塗佈液於該接著層上,以形成近紅外線吸收膜。依順序分別在85℃及140℃下烘乾3小時,於回溫後在水中將包括有樹脂基材、接著層及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複合結構與玻璃分離,然後烘乾。最後,在複合
結構的兩側進行SiO2/TiO2的蒸鍍,以形成紅外線反射多層膜結構,得到最終產品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實施例11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於435nm至48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72.59%;於590nm至63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59.56%;對700nm的穿透率為2.59%;以及對940nm的穿透率為8.99%。
實施例12: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含有機金屬錯合物及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樹脂基材)
將實施例1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加入2.4克KR300、0.5克KR311以及0.075毫升KBM403並攪拌1小時,再加入0.035毫升D-25催化劑攪拌5分鐘,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塗佈液。另外將10克聚碳酸酯樹脂加入30克甲苯中,在室溫下攪拌至溶解以形成混合液。
將0.22克有機金屬錯合物塗佈液、5.14克混合液以及0.002克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混合並攪拌均勻,再以超音波震盪排除溶液中的氣泡。在平滑的玻璃片上將上述混合後的液體鑄膜,依順序分別在85℃、120℃及150℃下烘乾3小時、1小時及1小時,於回溫後在水中將其與玻璃分離,然後烘乾。最後,在兩側進行SiO2/TiO2的蒸鍍,以形成紅外線反射多層膜結構,得到最終產品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實施例12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於430nm至565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91.31%;590nm至63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
為69.6%;700nm至725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為0.82%;以及940nm的穿透率為0.57。
實施例13至17: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藍玻璃/近紅外線吸收膜)
將實施例2的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與矽氧烷樹脂KR300/KR311以重量比為6:4的比例混合並攪拌1小時,再加入0.05克D25鈦催化劑攪拌5分鐘,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塗佈液。將有機金屬錯合物塗佈液塗覆在藍玻璃上鑄膜,接著依順序分別在85℃、120℃及150℃下烘乾3小時、1小時及1小時,並加熱固化60分鐘,以在藍玻璃上形成膜厚介於10μm至100μm之間的近紅外線吸收膜。最後,在藍玻璃/近紅外線吸收膜複合結構的兩側進行SiO2/TiO2的蒸鍍,以形成紅外線反射多層膜結構,得到最終產品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實施例13至17的近紅線截止濾光片對350nm至1200nm波長範圍的光線的穿透率如第8圖所示,其中,實施例13至17的近紅線截止濾光片中,近紅外線吸收膜的厚度係由薄至厚。由第8圖可知,使用藍玻璃作為基底,並令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介於10μm至100μm之間時,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半穿透位置T50%可位於620nm附近,對可見光展現優良的穿透性,且對波長為800nm至1100nm的近紅外線具有優異的截止效果,其中,於430nm至565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82%以上、於590nm至63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54%以上、於700nm至725nm波長範圍的平均穿透率Tavg可達8%以下、於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
的平均穿透率Tavg可達2%以下、而對940nm的近紅外線亦可達0.6%以下的穿透率。而且,隨著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增加,對近紅外線的吸收效果更加顯著。
實施例18至22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含有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樹脂基材/近紅外線吸收膜)
進行與實施例11相同的步驟製備近紅線截止濾光片,並令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介於10μm至100μm之間,其中,實施例18至22的近紅外線吸收膜的厚度係由薄至厚,且對350nm至1200nm波長範圍的光線的穿透率如第9圖所示。
圖中顯示,使用含有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樹脂基材作為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並搭配膜厚介於10μm至100μm之間的近紅外線吸收膜,半穿透位置T50%可位於605nm附近,對可見光展現優良的穿透性,且對波長為800nm至1100nm的近紅外線具有優異的截止效果,其中,於430nm至565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78%以上、於590nm至63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45%以上、對700nm至725nm波長範圍的平均穿透率Tavg可達0.5%以下,對800nm至1100nm波長範圍的平均穿透率Tavg可達1.5%以下,而對940nm的近紅外線亦可達0.6%以下的穿透率。而且,隨著近紅外線吸收膜的膜厚增加,對近紅外線的吸收效果更加顯著。
實施例23及24比較蒸鍍多層膜結構前後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藍玻璃/近紅外線吸收膜)
進行與實施例13至17相同的步驟製備近紅線截止濾光片,並比較僅有藍玻璃、塗佈薄或厚之近紅外線吸收膜(IRF)者以及再蒸鍍多層膜結構者(TiO2+SiO2)的吸收/穿透光譜,結果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由結果可知,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在未蒸鍍多層膜結構時,即顯現了可見光穿透性及優異的近紅外線吸收性能。
第10圖中,未蒸鍍多層膜結構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於430nm至565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87%以上、於590nm至63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57%以上、於400nm至70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67%以上、半穿透位置T50為約621nm,且對700nm至725nm的近紅外線的平均穿透率Tavg達7%以下,對800nm至1100nm的近紅外線的平均穿透率Tavg可達1%以下,而對940nm的近紅外線亦可達0.5%以下的穿透率。其與蒸鍍多層膜結構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效能極為接近,已達業界標準。
同樣地,第11圖中,未蒸鍍多層膜結構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於430nm至565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87%以上、於590nm至63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64%以上、於400nm至700nm波長範圍的穿透率平均值達70%以上、半穿透位置T50為約633nm,且對700nm至725nm的近紅外線的平均穿透率Tavg達12%以下,對800nm至1100nm的近紅外線的平均穿透率Tavg可達1%以下,而對940nm的近紅外線亦可達0.5%以下的穿透率。其與蒸鍍多層膜結構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效能極為接近,已達業界標準。
由此可見,本發明的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不需要透過蒸鍍多層數的紅外線反射多層膜及抗反射多層膜等多層膜結構來降低近紅外線的穿透,因而可以減少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厚度,符合市場對薄型化的需求。
Claims (36)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為100nm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係介於5nm至80nm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微晶尺寸係介於20nm至60nm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中,該銅化合物所提供的銅的重量與該含磷化合物的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7至7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之pH值係介於2.8至4.0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之黏度係介於12cps至17cps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其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具有位於3900cm-1至3700cm-1之間、2530cm-1至2430cm-1之間、2075cm-1至2025cm-1之間、1910cm-1至1810cm-1以及710cm-1至610cm-1之間的吸收波峰的紅外線光譜。
- 一種近紅外線吸收膜,係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式I所示的含磷化合物、式II所示的磷酸酯A、式III所示的磷酸酯B以及矽氧烷樹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其於400nm至7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85%以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其於800nm至11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15%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其於940nm之穿透率為15%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其中,該有機金屬錯合物與該矽氧烷樹脂的重量比係介於0.25至1.5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其膜厚係介於10μm至100μm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其具有35%以下的霧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係具有X光粉末繞射(XRPD)圖譜,其中,該XRPD圖譜在2θ值為5.4±0.2°至5.5±0.2°之間具有最強的繞射峰,且該XRPD圖譜在2θ值為11.0±0.2°至11.1±0.2°之間、16.6±0.2°至17.1±0.2°之間以及19.2±0.2°至19.4±0.2°之間亦具有繞射峰。
- 一種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係包括: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以及形成於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上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近紅外線吸收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係藍玻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係包括:樹脂基材或一般透明玻璃;以及 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其中,該近紅外線吸收染料層包括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係包括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樹脂基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或第20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形成該樹脂基材之材質係選自由環氧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烯烴、聚碳酸酯、聚環烯烴及聚乙烯縮丁醛所組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或第20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係選自由偶氮基化合物、二亞銨化合物、二硫酚金屬錯合物、方酸(squaraine)類化合物、花青(cyanine)類化合物及酞青(phthalocyanine)類化合物所組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或第20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重量與該近紅外線吸收膜的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1至0.5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重量與該近紅外線吸收膜的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5至0.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藍玻璃係包括:以陽離子之總mol數計,35mol%至55mol%的磷離子、0mol%至18mol%的鋁離子、5mol%至40mol%的鹼金屬離子、5mol%至25mol% 的銅離子以及5mol%至30mol%的鹼土族離子及除銅離子外的二價金屬離子;以及作為陰離子的氟離子及氧離子,其中,銅離子與磷離子的mol比係介於0.1至0.5之間,氟離子與氧離子mol比係介於0.01至0.48之間。
- 一種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係具有近紅外線吸收基底,該近紅外線吸收基底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金屬錯合物、式I所示的含磷化合物及式II所示的磷酸酯A;矽氧烷樹脂、不同於該矽氧烷樹脂之聚合物以及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聚合物係選自由環氧樹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烯烴、聚碳酸酯、聚環烯烴及聚乙烯縮丁醛所組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係選自由偶氮基化合物、二亞銨化合物、二硫酚金屬錯合物、方酸(squaraine)類化合物、花青(cyanine)類化合物及酞青(phthalocyanine)類化合物所組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重量與該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總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001至0.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吸收近紅外線的有機染料的重量與該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的總重量的比值係介於0.0001至0.02。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及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復包括紫外線吸收染料層,其中,該紫外線吸收染料層係包括吸收紫外線的有機染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中,該吸收紫外線的有機染料係選自由酮類紫外線吸收劑、苯並咪唑類紫外線吸收劑及三嗪類紫外線吸收劑所組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及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半穿透位置(T50%)係介於600nm至680nm的波長範圍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及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於700nm至725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11%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及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於800nm至1100nm的波長範圍之平均穿透率(Tavg)為2%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及第26項所述之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其於940nm之穿透率為10%以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0748A TWI717187B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使用其所製備而成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以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0748A TWI717187B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使用其所製備而成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以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17187B true TWI717187B (zh) | 2021-01-21 |
TW202126666A TW202126666A (zh) | 2021-07-16 |
Family
ID=75237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0748A TWI717187B (zh) | 2020-01-09 | 2020-01-09 | 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使用其所製備而成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以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1718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96682A (zh) * | 2022-01-19 | 2023-07-28 | 白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和近红外线吸收膜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63814A (ja) * | 2010-12-02 | 2011-03-31 | Kureha Corp | 光学材料 |
TW201726879A (zh) * | 2015-09-24 | 2017-08-01 |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 紅外線吸收層用組成物、截斷紅外線之濾光器及攝像裝置 |
WO2018088561A1 (ja) * | 2016-11-14 | 2018-05-17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光吸収性組成物及び光学フィルタ |
TW201831640A (zh) * | 2016-04-21 | 2018-09-01 | 日商日本板硝子股份有限公司 | 紅外線吸收性組成物、截斷紅外線之濾光器、及攝影光學系統 |
-
2020
- 2020-01-09 TW TW109100748A patent/TWI71718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63814A (ja) * | 2010-12-02 | 2011-03-31 | Kureha Corp | 光学材料 |
TW201726879A (zh) * | 2015-09-24 | 2017-08-01 |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 紅外線吸收層用組成物、截斷紅外線之濾光器及攝像裝置 |
TW201831640A (zh) * | 2016-04-21 | 2018-09-01 | 日商日本板硝子股份有限公司 | 紅外線吸收性組成物、截斷紅外線之濾光器、及攝影光學系統 |
WO2018088561A1 (ja) * | 2016-11-14 | 2018-05-17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光吸収性組成物及び光学フィルタ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496682A (zh) * | 2022-01-19 | 2023-07-28 | 白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和近红外线吸收膜 |
CN116496682B (zh) * | 2022-01-19 | 2024-08-06 | 白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和近红外线吸收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6666A (zh) | 2021-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332084A1 (en) | Infrared-cut filter | |
US10809427B2 (en) | Infrared-absorbing composition, infrared-cut filter, and imaging optical system | |
TWI670527B (zh) | 截斷紅外線之濾光器、攝像裝置、及截斷紅外線之濾光器之製造方法 | |
TWI741195B (zh) | 濾光器 | |
WO2018003756A1 (ja) | 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タ及び撮像光学系 | |
TWI798400B (zh) | 濾光器 | |
TWI749157B (zh) | 光學濾波器的製造方法、固體攝像裝置的製造方法、照相機模組的製造方法、環境光感測器的製造方法及電子設備的製造方法 | |
JP7520564B2 (ja) | 近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 |
JP7499018B2 (ja) | 近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 |
TWI756436B (zh) | 環境光感測器用光學濾波器、環境光感測器以及電子機器 | |
CN111164469B (zh) | 滤光器和摄像装置 | |
TWI717187B (zh) | 有機金屬錯合物分散液、使用其所製備而成的近紅外線吸收膜以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 |
WO2016037292A1 (en) | Solution-processable hri optical films comprising titanate nanoparticles | |
TWI814916B (zh) | 濾光器及光吸收性組成物 | |
JP7466275B2 (ja) | 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2024096865A (ja) | 光学フィルタ | |
CN111164468B (zh) | 滤光器和摄像装置 | |
CN113075758B (zh) | 一种红外带通滤光片及传感器系统 | |
JP2018132609A (ja) | 赤外線カットフィルタ及び撮像光学系 | |
TW202128893A (zh) | 攝像元件 | |
TW202308955A (zh) | 近紅外線吸收玻璃及近紅外線截止濾光片 | |
WO2023074746A1 (ja) | 光学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 |
CN114252946B (zh) | 近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固体摄像元件用图像传感器及相机模块 | |
CN115716706A (zh) | 近红外线吸收玻璃及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 | |
JP2021124569A (ja) | 光吸収性組成物、光吸収膜、及び光学フィル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