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6848B -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6848B
TWI716848B TW108112255A TW108112255A TWI716848B TW I716848 B TWI716848 B TW I716848B TW 108112255 A TW108112255 A TW 108112255A TW 108112255 A TW108112255 A TW 108112255A TW I716848 B TWI716848 B TW I7168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layer
gate
form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2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8471A (zh
Inventor
周鈺傑
林信志
洪章响
Original Assignee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22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68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8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68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684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Junctio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含:基底、閘極電極、第一介電層、閘極金屬層、源極結構、以及汲極結構。第一介電層具有露出閘極電極之第一開口及第二開口,並且第二開口之深度大於第一開口之深度。閘極金屬層順應覆蓋第一介電層之頂面、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並作為閘極場板。閘極金屬層位於第一開口之底部的第一部分高於閘極金屬層位於第二開口之底部的第二部分。源極結構及汲極結構設置於閘極結構之相對側,其中第二開口設置於閘極電極與汲極結構之間。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半導體結構,特別是關於具有場板的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氮化鎵系(GaN-based)半導體材料具有許多優秀的材料特性,例如高抗熱性、寬能隙(band-gap)、高電子飽和速率。因此,氮化鎵系半導體材料適合應用於高速與高溫的操作環境。近年來,氮化鎵系半導體材料已廣泛地應用於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元件、高頻率元件,例如具有異質界面結構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
在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元件中,通常會將場板結構設置於半導體裝置的高電場區,以降低高電場區的峰值電場(peak electric field)。其中一種場板是連接至源極的場板(即源極場板),其可降低閘極至汲極電容(Cgd),而另一種場板是連接至閘極的場板(即閘極場板),其可降低閘極在汲極側上的電場強度。然而,場板結構的效能及製程成本仍需進一步的改善。
隨著氮化鎵系半導體材料的發展,這些使用氮化鎵系半導體材料的半導體裝置應用於更嚴苛工作環境中,例如更高頻、更高溫或更高電壓。因此,具有氮化鎵系半導體材料的半導體裝置仍需進一步改善來克服所面臨的挑戰。
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包含:基底、設置於基底上的閘極電極、設置於基底上的第一介電層、閘極金屬層、源極結構、以及汲極結構。第一介電層具有露出閘極電極之第一開口及鄰近於第一開口之第二開口,並且第二開口之深度大於第一開口之深度。閘極金屬層順應覆蓋第一介電層之頂面、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並作為閘極場板。閘極金屬層位於第一開口之底部的第一部分高於閘極金屬層位於第二開口之底部的第二部分。閘極電極與閘極金屬層組成閘極結構。源極結構及汲極結構設置於基底上並設置於閘極結構之相對側,其中第二開口設置於閘極電極與汲極結構之間。
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包含:提供基底;形成閘極電極於基底上;形成第一介電層於基底上並覆蓋閘極電極;執行第一蝕刻步驟以同時形成第一開口以及鄰近於第一開口之第二開口於第一介電層中,其中第一開口露出閘極電極;執行第二蝕刻步驟以增加第二開口之深度,其中使用從第一開口露出之閘極電極作為蝕刻停止層;順應形成閘極金屬層覆蓋第一介電層之頂面、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並作為閘極場板,其中閘極金屬層位於第一開口之底部的第一部分高於閘極金屬層位於第二開口之底部的第二部分,其中閘極電極與閘極金屬層組成閘極結構;以及形成源極結構及形成汲極結構於基底上並於閘極結構之相對側,其中第二開口設置於閘極電極與汲極結構之間。
以下揭露提供了許多的實施例或範例,用於實施所提供的半導體結構之不同元件。各元件和其配置的具體範例描述如下,以簡化本發明實施例之說明。當然,這些僅僅是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實施例。舉例而言,敘述中若提及第一元件形成在第二元件之上,可能包含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也可能包含額外的元件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間,使得它們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發明實施例可能在不同的範例中重複參考數字及/或字母。如此重複是為了簡明和清楚,而非用以表示所討論的不同實施例之間的關係。
應可理解的是,額外的操作步驟可實施於所述方法之前、之間或之後,且在所述方法的其他實施例中,部分的操作步驟可被取代或省略。
此外,其中可能用到與空間相對用詞,例如「在…下方」、「下方」、「較低的」、「上方」、「較高的」及類似的用詞,這些空間相對用詞係為了便於描述圖示中一個(些)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些)元件或特徵之間的關係,這些空間相對用詞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裝置之不同方位,以及圖式中所描述的方位。當裝置被轉向不同方位時(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則其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形容詞也將依轉向後的方位來解釋。
在此,「約」、「大約」、「大抵」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或3%之內,或2%之內,或1%之內,或0.5%之內。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所提供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亦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約」、「大約」、「大抵」的情況下,仍可隱含「約」、「大約」、「大抵」之含義。
雖然所述的一些實施例中的部件以特定順序描述,這些描述方式亦可以其他合邏輯的順序進行。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半導體結構可加入其他的部件。在不同實施例中,可替換或省略一些部件。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半導體結構是藉由接近基底表面且低於閘極電極之頂面的閘極場板(field plate)來降低閘極結構遭受高電場的風險。上述之閘極場板與基底之表面的距離,主要是藉由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中的蝕刻步驟來調整。因此,可在不增加額外製程成本的情況下,藉由所形成之閘極場板來改善半導體結構的漏電流並提升崩潰電壓(breakdown voltage),以允許半導體結構應用於高電壓操作。
第1至6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說明形成第6圖所示之半導體結構100在各個階段的剖面示意圖。參照第1圖,提供基底110,在基底110上形成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並在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上形成閘極電極121、源極電極131、以及汲極電極141。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化合物半導體層115可包含晶種層(未繪示)、設置於晶種層上的緩衝層111、設置於緩衝層111上的通道層112、以及設置於通道層112上的阻障層113。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10可為摻雜的(例如以p型或n型摻雜物進行摻雜)或未摻雜的半導體基底,例如矽基底、矽鍺基底、砷化鎵基底或類似的半導體基底。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底110可為陶瓷基底,例如氮化鋁(AlN)基底、碳化矽(SiC)基底、氧化鋁基底(Al2 O3 )(或稱為藍寶石(Sapphire)基底)或其他類似的基底。
緩衝層111可減緩後續形成於緩衝層111上方的通道層112的應變(strain),以防止缺陷形成於上方的通道層112中。應變是由通道層112與基底110不匹配造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緩衝層111的材料可以是AlN、GaN、Alx Ga1-x N(其中0<x<1)、前述之組合、或其他類似的材料。緩衝層111可由磊晶成長製程形成,例如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氫化物氣相磊晶法(HVPE)、分子束磊晶法(MBE)、前述之組合、或類似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如第1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緩衝層111為單層結構,但緩衝層111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是多層結構(未繪示)。
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二維電子氣(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2DEG)(未繪示)形成於通道層112與阻障層113之間的異質界面上。如第1圖所示之半導體結構100是利用二維電子氣(2DEG)作為導電載子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在一些實施例中,通道層112可為氮化鎵(GaN)層,而形成於通道層112上之阻障層113可為氮化鎵鋁(AlGaN)層,其中氮化鎵層與氮化鎵鋁層可具有摻雜物(例如n型摻雜物或p型摻雜物)或不具有摻雜物。通道層112與阻障層113皆可由磊晶成長製程形成,例如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氫化物氣相磊晶法(HVPE)、分子束磊晶法(MBE)、前述之組合或其他類似的方法。
繼續參照第1圖, 接著,在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例如阻障層113)上形成閘極電極121,在閘極電極121之兩側形成源極電極131與汲極電極141。在其他實施例中,閘極電極121與阻障層113之間可包含可選的(optional)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114,其細節將在後續進一步描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電極121的材料可為導電材料,例如金屬、金屬氮化物或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可為金(Au)、鎳(Ni)、鉑(Pt)、鈀(Pd)、銥(Ir)、鈦(Ti)、鉻(Cr)、鎢(W)、鋁(Al)、銅(Cu)、類似材料、前述之組合或前述之多層。半導體材料可為多晶矽或多晶鍺。上述的導電材料可藉由例如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濺鍍(sputtering)、電阻加熱蒸鍍法、電子束蒸鍍法、或其它合適的沉積方式形成於阻障層113上,再經由圖案化製程來形成閘極電極121。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在形成閘極電極121之前,可先形成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114於阻障層113上,才接續將閘極電極121形成在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114上。藉由設置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114於閘極電極121與阻障層113之間可抑制閘極電極121下方的二維電子氣(2DEG)之產生,以達成半導體結構100之常關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14的材料可以是以p型摻雜或n型摻雜的氮化鎵(GaN)。形成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區114的步驟可包含藉由磊晶成長製程在阻障層113上沉積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未繪示)並對其執行圖案化製程,以形成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114對應於預定形成閘極電極121的位置。
形成於閘極電極121之兩側的源極電極131與汲極電極141之材料可選自用於形成閘極電極121的材料。並且,閘極電極121以及在其兩側的源極電極131與汲極電極141可在同一道製程中形成,故此處不在贅述。在其他實施例中,閘極電極121與在其兩側的源極電極131與汲極電極141可在不同道製程中形成。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形成之源極電極131與汲極電極141皆穿過阻障層113而與通道層112接觸。
參照第2圖,形成第一介電層150於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上,第一介電層150覆蓋閘極電極121、源極電極131、以及汲極電極141。接著對第一介電層150進行圖案化,以形成第一開口OP1與鄰近第一開口OP1的第二開口OP2,其中第二開口OP2位於閘極電極121與汲極電極141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150可包含一或多種單層或多層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四乙氧基矽烷(tetraethoxysilane,TEOS)、磷矽玻璃(phospho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及/或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可包含但不限於氟化石英玻璃(fluorinated silica glass,FSG)、氫倍半矽氧烷(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摻雜碳的氧化矽、非晶質氟化碳(fluorinated carbon)、聚對二甲苯(parylene)、苯並環丁烯(bis-benzocyclobutenes,BCB)、或聚醯亞胺(polyimide)。舉例而言,可使用旋轉塗佈製程(spin coating)、化學氣相沉積(CVD)、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high density plasma CVD, HDPCVD)、其他合適的方法或前述之組合,將上述介電材料沉積於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例如阻障層113)、閘極電極121、源極電極131、以及汲極電極141上以形成第一介電層150。
接著,對第一介電層150進行圖案化製程,其中圖案化製程可包含光微影(photolithography)製程與蝕刻製程。光微影製程可包含例如:光阻塗佈(例如旋轉塗佈(spin-coating))、軟烤(soft baking)、曝光圖案、曝光後烘烤(post-exposure baking)、光阻顯影、清洗及乾燥(例如硬烤(hard baking))、其他適合的製程、或上述之組合。上述蝕刻製程可為濕式蝕刻製程、乾式蝕刻製程、其他適當的蝕刻製程或上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濕式蝕刻製程所使用之蝕刻化學品可包含具有例如氟化銨(ammonium fluoride,NH4 F)、稀釋之氫氟酸(HF/H2 O)、磷酸(H3 PO4 )、具有去離子水之硫酸(H2 SO4 /H2 O)、或任何前述之組合作為緩衝劑之氫氟酸(hydrofluoric acid,HF)稀釋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乾式蝕刻製程所使用之蝕刻化學品可包含以氟碳化物(fluorocarbon)為主之化學品(例如氟化碳氫化合物(fluorinated hydrocarbon)),例如四氟甲烷(tetrafluoromethane,CF4 )、三氟甲烷(trifluoromethane,CHF3 )、及類似的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光微影製程在第一介電層150上形成圖案化光阻層(未繪示),通過圖案化光阻層的開口(未繪示)對第一介電層150執行第一蝕刻步驟(或稱為主蝕刻步驟(main etching))。
如第2圖所示,對於第一介電層150執行第一蝕刻步驟以同時形成第一開口OP1以及鄰近第一開口OP1的第二開口OP2,其中第一開口OP1露出閘極電極121。經由第一蝕刻步驟所形成之第一開口OP1與第二開口OP2具有相同的深度D1。
接著,參照第3圖,執行第二蝕刻步驟(或稱為過蝕刻步驟(over etching))以確保第一開口OP1已達所預期之深度D1並同時增加第二開口OP2的深度。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在第二蝕刻步驟中可使用從第一開口OP1露出之閘極電極121作為蝕刻停止層(etch stop layer),使得第一開口OP1之深度維持深度D1。第二蝕刻步驟使得第二開口OP2之深度增加為深度D2,並且深度D2與深度D1之差距為深度D3(即D1+D3=D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形成之第一開口OP1的寬度小於閘極電極121的寬度,而所形成之第二開口OP2的寬度W1在約5奈米(nanometer,nm)至約5微米(micrometer,um)的範圍。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開口OP2的寬度W1可依據閘極電極121與汲極電極141之間的距離以及半導體元件的應用來調整,因此寬度W1並不侷限於上述之數值範圍。舉例來說,當閘極電極121與汲極電極141之間的距離越大時,將提高漂移區(drift region)長度,在此情況下可提高寬度W1,以使得後續形成在第二開口OP2中作為閘極場板之閘極金屬層可更加有效地降低閘極結構遭受高電場的風險。
繼續參照第3圖,具體而言,可藉由調整第二蝕刻步驟的條件(例如:蝕刻時間、蝕刻速率、蝕刻化學品之濃度等)來控制深度D2,並且控制第二開口OP2不會露出位於第一介電層150之下的化合物半導體層115。藉由調整第二蝕刻步驟可使得第二開口OP2之底部與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例如阻障層113)之頂面的距離D4在約5奈米至約5微米的範圍,以避免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中的阻障層113產生漏電流而造成電性異常。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開口OP2經由第二蝕刻步驟所加深的深度D3與第一開口OP1之深度D1之比值(即D3/D1)在約0.05至約0.5的範圍,例如約0.1至約0.3。在其他實施例中,深度D3與深度D1之比值約為0.2。易言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開口OP2深度D2與第一開口OP1之深度D1之比值(即D2/D1)在約1.05至約1.5的範圍,例如約1.1至約1.3。在其他實施例中,深度D2與深度D1之比值約為1.2。
接著,參照第4A圖,順應形成閘極金屬層122覆蓋第一介電層150之頂面、第一開口OP1、以及第二開口OP2並作為閘極場板。閘極電極121與閘極金屬層122組成閘極結構120。所形成之閘極金屬層122位於第一開口OP1之底部的第一部分122a高於閘極金屬層122位於第二開口OP2之底部的第二部分122b。具體而言,閘極金屬層122之第一部分122a的底面與閘極金屬層122之第二部分122b的底面之垂直距離大抵相同於深度D3。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金屬層122之厚度在約0.1微米至約1微米的範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本發明實施例僅繪示出閘極金屬層122之厚度小於深度D1及深度D2,但在其他實施例中,閘極金屬層122之厚度也可根據產品設計而調整為大於深度D1及/或深度D2(未繪示)。在閘極金屬層122之厚度大於深度D1及/或深度D2實施例中,閘極金屬層122可填滿第一開口OP1及/或第二開口OP2(未繪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金屬層122可藉由沉積製程與圖案化製程所形成,其材料包含導電材料,例如鋁(Al)、銅(Cu)、鎢(W)、鈦(Ti)、鉭(Ta)、氮化鈦(titanium nitride, TiN)、氮化鉭(tantalum nitride,TaN)、矽化鎳(nickel silicide,NiSi)、矽化鈷(cobalt silicide,CoSi)、碳化鉭(tantulum carbide, TaC)、矽氮化鉭(tantulum silicide nitride,TaSiN)、碳氮化鉭(tantalum carbide nitride,TaCN)、鋁化鈦(titanium aluminide,TiAl),鋁氮化鈦(titanium aluminide nitride, TiAlN)、金屬氧化物、金屬合金、其他適合的導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
搭配參照第4B圖,第4B圖所繪示之結構大抵相似於第4A圖所繪示之結構,其差異在於第4A圖中之閘極金屬層122在此剖面示意圖中為連續的金屬層,而第4B圖中之閘極金屬層122’為不連續的金屬層。具體而言,在第4A圖中,閘極金屬層122完全覆蓋位於第一開口OP1及第二開口OP2之間的第一介電層150。在第4B圖中,閘極金屬層122’僅部分覆蓋位於第一開口OP1及第二開口OP2之間的第一介電層150。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作為閘極場板之連續的閘極金屬層122或不連續的閘極金屬層122’,對於第一開口OP1及第二開口OP2之間的第一介電層150之覆蓋程度僅為例示性的,其可根據半導體元件之電路佈局而調整,故本發明實施例並不侷限於此。
接著,參照第5圖,形成第二介電層151以覆蓋第一介電層150以及閘極金屬層122。形成穿過第一介電層150及第二介電層151而分別與源極電極131及汲極電極141接觸的源極接觸件132及汲極接觸件142,並形成源極場板133與汲極金屬層143於第二介電層151之上。所形成之源極接觸件132及源極場板133與前述之源極電極131組成源極結構130,而所形成之汲極接觸件142及汲極金屬層143與前述之汲極電極組成汲極結構140。在此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151是形成於閘極金屬層122與源極場板133之間。如第5圖所示,源極場板133以從閘極電極121至汲極電極141之方向延伸,其可減緩閘極電極121在靠近汲極電極141之側邊的電場梯度。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所提供之半導體結構100,藉由作為閘極場板之閘極金屬層122與源極場板133的配置,可更加有效地降低閘極結構120遭受高電場的風險。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151之材料可選自前述用於形成第一介電層150的材料。源極接觸件132、源極場板133、汲極接觸件142、以及汲極金屬層143之材料與形成方法大抵相同於閘極金屬層122,故此處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本發明實施例僅繪示出單層第二介電層151與單層源極場板133,但本發明實施例並不侷限於此。第二介電層151與源極場板133之膜層數量可根據產品設計而調整。另一方面,在第5圖中所繪示之源極場板133之長度僅為例示性的,其亦可根據產品設計而調整。
第6圖繪示出例示性半導體結構100的剖面示意圖。相較於第5圖,第6圖所示之半導體結構100更包含形成於源極場板133與汲極金屬層143之上的第三介電層152、源極金屬層134、以及汲極金屬層14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介電層152之材料可選自前述用於形成第一介電層150、第二介電層151的材料。源極金屬層134、汲極金屬層144之材料與形成方法大抵相同於閘極金屬層122、源極接觸件132、源極場板133、汲極接觸件142、以及汲極金屬層143,故此處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本發明實施例僅繪示出單層第三介電層152、單層源極金屬層134、以及單層汲極金屬層144,但本發明實施例並不侷限於此。第三介電層152、源極金屬層134、以及汲極金屬層144之膜層數量可根據半導體結構100之電路佈局而調整。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第6圖所示之半導體結構100是藉由接近化合物半導體層115(例如阻障層113)表面且低於閘極電極121之頂面的閘極金屬層122之部分作為閘極場板,來降低閘極結構120遭受高電場的風險。上述閘極金屬層122之部分與阻障層133之表面的距離D4,主要是利用半導體結構100之形成過程中的第二蝕刻步驟來調整。因此,可在不增加額外製程成本的情況下,藉由所形成之閘極金屬層122來改善半導體結構100的漏電流並提升崩潰電壓,以允許半導體結構100應用於高電壓操作。
另一方面,第7圖是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繪示出例示性半導體結構700的剖面示意圖。上述實施例所提供之閘極場板與源極場板的配置,並不侷限於第1至6圖中所繪示之半導體結構100。舉例來說,上述配置亦可應用於第7圖所示之作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之半導體結構700。
如第7圖所示,半導體結構700之基底710包含與源極結構730接觸之源極區731以及與汲極結構740接觸之汲極區741,並且半導體結構700之閘極結構720更包含設置於閘極電極721與基底710之間的閘極介電層723。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閘極電極721、閘極金屬層722、閘極介電層723、以及閘極間隔物724組成閘極結構720。源極電極732、源極場板733、以及源極金屬層734組成源極結構730。汲極電極742與汲極金屬層743、744組成汲極結構740。
半導體結構700之形成包含提供基底710、形成閘極結構720於基底710上、以及在基底710中形成源極區731與汲極區741於閘極結構720之兩側。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710可為半導體基板,例如:矽基板,但本發明實施例並非以此為限。舉例而言,基底亦可為元素半導體(elemental semiconductor),包含:鍺(germanium)。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底也可以是絕緣層上覆半導體(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基板,上述絕緣層覆半導體基板可包含底板、設置於底板上之埋藏氧化層、及設置於埋藏氧化層上之半導體層。此外,基底710可為n型或p型導電類型。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閘極結構720包含形成閘極介電層723於基底710上、形成閘極電極721於閘極介電層723上、以及形成閘極間隔物724於閘極介電層723與閘極電極721之兩側。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介電層723的材料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高介電常數(high-k)的介電材料、前述之組合或其它合適之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介電層723可藉由熱氧化法(thermal oxidation)、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來形成。閘極電極721的材料可包含金屬矽化物、非晶矽、多晶矽、一或多種金屬、金屬氮化物、導電金屬氧化物、前述之組合或其他合適之導電材料。導電材料層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CVD)、濺鍍(sputtering)、電阻加熱蒸鍍法、電子束蒸鍍法、或其它合適的沉積方式形成。
半導體結構700之形成更包含執行離子佈植製程以將適當的摻質分別佈植至基底710中而形成源極區731與汲極區741。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731與汲極區741為包含n型摻質(例如:氮、磷、砷、銻、鉍、其他適當的摻質或上述之組合)的n型摻雜區。在其他實施例中,源極區731與汲極區741為包含p型摻質的p型摻雜區(例如:硼、鋁、鎵、銦、鉈、其他適當的摻質或上述之組合)。所形成之源極區731將與後續所形成之源極結構730(例如源極接觸件732)接觸,而所形成之汲極區741將與後續所形成之汲極結構740(例如汲極接觸件742)接觸。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在形成閘極電極721、源極區731、以及汲極區741之後,可接續上述第2至5圖之形成步驟來形成如第7圖所示之半導體結構700,故此處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之半導體結構,是利用接近基底表面且低於閘極電極之頂面的閘極金屬層作為閘極場板來降低閘極結構遭受高電場風險的配置。上述配置除了可應用於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之半導體結構之外,亦可應用於其他類型的高壓積體電路元件。本發明實施例利用半導體結構之形成過程中的第二蝕刻步驟(即過蝕刻步驟)來調整上述閘極金屬層與基底表面的距離,使得閘極金屬層接近基底之表面而不與其接觸。因此,可在不增加額外製程成本的情況下,藉由所形成之閘極金屬層來改善半導體結構的漏電流並提升崩潰電壓,以允許半導體結構應用於高電壓操作。
以上概述數個實施例,以便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更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觀點。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該理解,他們能以本發明實施例為基礎,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和結構,以達到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相同之目的及/或優勢。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該理解到,此類等效的製程和結構並無悖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且他們能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之下,做各式各樣的改變、取代和替換。
100、700:半導體結構
110、710:基底
111:緩衝層
112:通道層
113:阻障層
114: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
115:化合物半導體層
120、720:閘極結構
121、721:閘極電極
122、122’、722:閘極金屬層
122a:第一部分
122b:第二部分
130、730:源極結構
131:源極電極
132、732:源極接觸件
133、733:源極場板
134、734:源極金屬層
140、740:汲極結構
141:汲極電極
142、742:汲極接觸件
143、144、743、744:汲極金屬層
150、750:第一介電層
151、751:第二介電層
152、752:第三介電層
723:閘極介電層
724:閘極間隔物
731:源極區
741:汲極區
D1、D2、D3、D4:深度
OP1:第一開口
OP2:第二開口
W1:寬度
以下將配合所附圖式詳述本發明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依據在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未按照比例繪製且僅用以說明例示。事實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縮小元件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現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特徵。 第1至3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形成半導體結構在各個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第4A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形成具有連續的閘極金屬層之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4B圖是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繪示出形成具有不連續的閘極金屬層之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形成源極結構與汲極結構之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是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例示性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7圖是根據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繪示出例示性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100:半導體結構
110:基底
111:緩衝層
112:通道層
113:阻障層
114: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
115:化合物半導體層
120:閘極結構
121:閘極電極
122:閘極金屬層
130:源極結構
131:源極電極
132:源極接觸件
133:源極場板
134:源極金屬層
140:汲極結構
141:汲極電極
142:汲極接觸件
143、144:汲極金屬層
150:第一介電層
151:第二介電層
152:第三介電層
D4:深度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基底; 一閘極電極,設置於該基底上; 一第一介電層,設置於該基底上,其中該第一介電層具有露出該閘極電極之一第一開口及鄰近於該第一開口之一第二開口,並且該第二開口之深度大於該第一開口之深度; 一閘極金屬層,順應覆蓋該第一介電層之一頂面、該第一開口、以及該第二開口並作為一閘極場板,其中該閘極金屬層位於該第一開口之底部的一第一部分高於該閘極金屬層位於該第二開口之底部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該閘極電極與該閘極金屬層組成一閘極結構;以及 一源極結構及一汲極結構,設置於該基底上並設置於該閘極結構之相對側,其中該第二開口設置於該閘極電極與該汲極結構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源極結構包括一源極接觸件及一源極場板,其中該源極場板以從該閘極電極至該汲極結構之方向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一第二介電層,設置於該閘極金屬層與該源極場板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二開口之深度與該第一開口之深度之比值在1.05至1.5的範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二部分與該基底之距離在5奈米至5微米的範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二部分的寬度在5奈米至5微米的範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閘極金屬層僅部分覆蓋位於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間之該第一介電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一化合物半導體層設置於該基底上,其中該化合物半導體層包括: 一緩衝層,設置於該基底上; 一通道層,設置於該緩衝層上,其中該源極結構及該汲極結構分別藉由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與該通道層接觸;以及 一阻障層,設置於該通道層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一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該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位於該閘極電極與該阻障層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基底為一矽基板,該矽基板包括一源極區與該源極結構接觸以及一汲極區與該汲極結構接觸,並且該閘極結構更包括一閘極介電層設置於該閘極電極與該矽基板之間。
  11. 一種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底; 形成一閘極電極於該基底上; 形成一第一介電層於該基底上並覆蓋該閘極電極; 執行一第一蝕刻步驟以同時形成一第一開口以及鄰近於該第一開口之一第二開口於該第一介電層中,其中該第一開口露出該閘極電極; 執行一第二蝕刻步驟以增加該第二開口之深度,其中使用從該第一開口露出之該閘極電極作為一蝕刻停止層; 順應形成一閘極金屬層覆蓋該第一介電層之一頂面、該第一開口、以及該第二開口並作為一閘極場板,其中該閘極金屬層位於該第一開口之底部的一第一部分高於該閘極金屬層位於該第二開口之底部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該閘極電極與該閘極金屬層組成一閘極結構;以及 形成一源極結構及形成一汲極結構於該基底上並於該閘極結構之相對側,其中該第二開口設置於該閘極電極與該汲極結構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其中形成該源極結構包括形成一源極接觸件及一源極場板,其中該源極場板以從該閘極電極至該汲極結構之方向延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更包括形成一第二介電層於該閘極金屬層與該源極場板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其中藉由調整該第二蝕刻步驟使得該第二開口之深度與該第一開口之深度之比值在1.05至1.5的範圍。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其中藉由調整該第二蝕刻步驟使得該第二部分與該基底之距離在5奈米至5微米的範圍。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其中該第二部分的寬度在5奈米至5微米的範圍。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其中該閘極金屬層僅部分覆蓋位於該第一開口及該第二開口間之該第一介電層。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更包括於形成該閘極電極之前先形成一化合物半導體層於該基底上,其中形成該化合物半導體層包括: 形成一緩衝層於該基底上; 形成一通道層於該緩衝層上,其中該源極結構及該汲極結構分別藉由一源極電極及一汲極電極與該通道層接觸;以及 形成一阻障層於該通道層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更包括於形成該閘極電極之前先形成一摻雜化合物半導體層於該阻障層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形成方法,其中該基底為一矽基板,並且在該矽基板中形成一源極區與該源極結構接觸以及形成一汲極區與該汲極結構接觸,並且該閘極結構更包括一閘極介電層設置於該閘極電極與該矽基板之間。
TW108112255A 2019-04-09 2019-04-0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168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255A TWI716848B (zh) 2019-04-09 2019-04-0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255A TWI716848B (zh) 2019-04-09 2019-04-0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471A TW202038471A (zh) 2020-10-16
TWI716848B true TWI716848B (zh) 2021-01-21

Family

ID=74091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2255A TWI716848B (zh) 2019-04-09 2019-04-0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684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28704A1 (en) * 2011-03-07 2012-09-13 Dong-Hyuk Ju High-Voltage MOSFET with High Breakdown Voltage and Low On-Resistan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60079066A1 (en) * 2014-09-16 2016-03-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60079426A1 (en) * 2013-08-27 2016-03-17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60190297A1 (en) * 2013-12-27 2016-06-30 Power Integrations, Inc. High-electron-mobility transistors
US20160268408A1 (en) * 2015-03-09 2016-09-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28704A1 (en) * 2011-03-07 2012-09-13 Dong-Hyuk Ju High-Voltage MOSFET with High Breakdown Voltage and Low On-Resistan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60079426A1 (en) * 2013-08-27 2016-03-17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60190297A1 (en) * 2013-12-27 2016-06-30 Power Integrations, Inc. High-electron-mobility transistors
US20160079066A1 (en) * 2014-09-16 2016-03-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60268408A1 (en) * 2015-03-09 2016-09-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471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43583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0937910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source/drain multi-laye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I608568B (zh) 半導體元件與其製作方法
US11532749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blocking layer
TWI737136B (zh) 半導體裝置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10629693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barrier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112784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a gate field plate including an extension portion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2040819A (zh) 半導體結構
US10930745B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TWI676216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1834436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I686873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693716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716848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11876118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gate metal layer
US11127848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1367526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202123468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32343B (zh) 半導體結構
TWI719484B (zh) 半導體結構
CN111276538B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513266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224244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1863955A (zh) 半导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