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6733B - 可調氣壓胸墊 - Google Patents

可調氣壓胸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6733B
TWI706733B TW108133106A TW108133106A TWI706733B TW I706733 B TWI706733 B TW I706733B TW 108133106 A TW108133106 A TW 108133106A TW 108133106 A TW108133106 A TW 108133106A TW I706733 B TWI706733 B TW I7067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hamber
plate
hole
val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0350A (zh
Inventor
莫皓然
陳昱慈
陳裔芳
韓永隆
黃啟峰
李偉銘
郭俊毅
Original Assignee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3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6733B/zh
Priority to US17/010,921 priority patent/US2021007675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67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67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0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035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10Brassieres with 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 A41C3/105Brassieres with 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with inflatable inse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12Component parts
    • A41C3/14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 A41C3/144P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調氣壓胸墊,包含:一胸墊本體以及一集氣致動器。胸墊本體包含一外表層、一內表層及一氣囊層。氣囊層被包覆於外表層與內表層之間,並具有一氣體通道。氣體通道具有一連接端,連接端穿伸出胸墊本體外。集氣致動器與氣體通道之連接端相連接,並包含有一氣體輸送器、一控制模組以及一氣壓偵測器。氣體輸送器對胸墊本體內之氣囊層供輸氣體藉以調整氣囊層之內部壓力。控制模組控制氣體輸送器以及氣壓偵測器之運作。而氣壓偵測器偵測氣囊層之內部氣體壓力,以監測並通知控制模組來控制氣體輸送器之運作。

Description

可調氣壓胸墊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胸墊,尤指一種可調整其內部氣壓的胸墊。
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在許多重要場合需要穿著胸墊。若胸墊的穩定性不佳,胸墊易隨著穿戴者的肢體動作而滑移脫位,就會使穿戴者感到沒有安全感且不自在,且穿戴者還需要常常重新調整胸墊位置,因此也會造成穿戴者的不便。此外,胸墊穿戴時的舒適性是女性在選購時的重點之一。
是以,如何發展一種胸墊,可維持女性穿戴時的舒適性,實為本領域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調氣壓胸墊,俾解決習知技術中,傳統胸墊對胸部支撐力不足等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可調氣壓胸墊,包含:一胸墊本體以及一集氣致動器。胸墊本體包含一外表層、一內表層及一氣囊層。氣囊層被包覆於外表層與內表層之間,並具有一氣體通道。氣體通道具有一連接端,連接端穿伸出胸墊本體外。集氣致動器與氣體通道之連接端相連接,並包含有一氣體輸送器、一控制模組以及一氣壓偵測器。氣體輸送器對胸墊本體內之氣囊層供輸氣體藉以調整氣囊層之內部壓力。控制模組控制氣體輸送器以及氣壓偵測器之運作。而氣壓偵測器偵測氣囊層之內部氣體壓力,以監測並通知控制模組來控制氣體輸送器之運作。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圖以及第2圖,於本案實施例中,本案之可調氣壓胸墊1包含一胸墊本體2以及一集氣致動器3。胸墊本體2包含一內表層21、一外表層22以及一氣囊層23。氣囊層23被包覆於內表層21與外表層22之間,並且氣囊層23具有一氣體通道24。氣體通道24具有一連接端24a,連接端24a穿伸出胸墊本體2外。
值得注意的是,於本案實施例中,外表層22以及內表層21可為兩不同之布料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該材質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氣囊層23之外觀型態及設置之方式亦可有多種態樣變化;舉例來說,氣囊層23可為半月形之弧狀型態,約為1/3罩杯之大小,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氣囊層23亦可為1/2罩杯之型態,即其涵蓋半個胸墊本體2,但亦不以此為限;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氣囊層23亦可為完整罩杯之型態,即其涵蓋整個胸墊本體2。由此可見,氣囊層23之型態及設置位置、範圍等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意施行變化,並不以前述為限。於本實施例中,集氣致動器3係可拆卸地與氣體通道24之連接端24a相連接,但並不以此為限;又,於其他實施例中,集氣致動器3亦可以是固定地與氣體通道24之連接端24a相連接,但其設置方式亦不以此為限。藉此,集氣致動器3可經由氣體通道24之連接端24a輸入或輸出氣體,進而可對氣囊層23進行充氣或排氣,並調整氣囊層23之內部壓力。如此一來,使用者可透過集氣致動器3來調整胸墊本體2內之氣囊層23的體積與壓力,使胸墊本體2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藉以達到托提之效果,並可根據每一位使用者所需之理想形態而任意進行調整,進而達到穩定支撐、托提之效果。
請參閱第1圖,於本案實施例中,集氣致動器3包含一氣體輸送器31、一傳輸通道32、一氣壓偵測器33、一控制模組34、一進氣閥開關35a以及一洩氣閥開關35b。氣體輸送器31透過傳輸通道32對胸墊本體2內之氣囊層23供輸氣體藉以調整氣囊層23之內部壓力。控制模組34控制氣體輸送器31以及氣壓偵測器33之運作。氣壓偵測器33偵測氣囊層23之內部氣體壓力,以監測並通知控制模組34來控制氣體輸送器31之致動運作。意即,當氣囊層23之內部氣體壓力到達一預設值時,即通知控制模組34關閉氣體輸送器31之運作,達到一個智能控制之目的。使用者可透過控制模組34調整氣壓偵測器33之預設值,讓使用者可適當地調整氣囊層23之充氣量,藉以控制氣體輸送器31之運作時間,使得胸墊本體2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並達到智能省電之效益。又,進氣閥開關35a以及洩氣閥開關35b受控制模組34之控制而運作,進氣閥開關35a連通氣體輸送器31之進氣端,開啟時致使氣體輸送器31得以進行導送集氣致動器3外部之氣體進入之集氣作業,而洩氣閥開關35b連通氣體輸送器31之排氣端,開啟時致使氣體輸送器31得以進行使集氣致動器3內部氣體排出之排氣作業。
請參閱第1圖、第2圖以及第3圖,於本案實施例中,氣體輸送器31透過傳輸通道32連通氣體通道24之連接端24a,氣體輸送器31包含一微型泵311、一集氣閥座312、一腔板313以及一閥片314。集氣閥座312於一表面凹設有一集氣槽312a,用以連通傳輸通道32,並於另一表面設置一第一集氣腔室312b及一第一洩壓腔室312c。集氣槽312a與第一集氣腔室312b之間設有一集氣通孔312d,使得集氣槽312a與第一集氣腔室312b彼此相連通。第一集氣腔室312b與第一洩壓腔室312c在集氣閥座312之另一表面相隔設置,且第一集氣腔室312b與第一洩壓腔室312c之間設有一連通流道312e,使得第一集氣腔室312b與第一洩壓腔室312c彼此相連通。第一洩壓腔室312c中設有一集氣閥座凸部312f,而集氣閥座凸部312f中心設有一洩壓通孔312g。洩壓通孔312g之一端為氣體輸送器31之排氣端並用以連通洩氣閥開關35b(如第1圖所示),洩壓通孔312g之另一端連通第一洩壓腔室312c。洩氣閥開關35b之開啟得以由洩壓通孔312g排出氣體,以達成排氣作業。
於本案實施例中,腔板313承置於集氣閥座312上,且其一側區域為氣體輸送器31之進氣端並用以連通進氣閥開關35a(如第1圖所示),且在對應集氣閥座312之一表面上分別設有一第二集氣腔室313a以及一第二洩壓腔室313b。第二集氣腔室313a與第一集氣腔室312b位置相對應,以及第二洩壓腔室313b與第一洩壓腔室312c位置相對應。第二集氣腔室313a中設有一腔板凸部313c。腔板313在相對第二集氣腔室313a及第二洩壓腔室313b之另一表面上凹設一連通腔室313d。微型泵311承置於腔板313上而封蓋連通腔室313d。腔板313設有複數個連通孔313e,分別連通於連通腔室313d與第二集氣腔室313a之間,以及連通於連通腔室313d與第二洩壓腔室313b之間。閥片314設置於集氣閥座312與腔板313之間,藉以抵觸集氣閥座凸部312f而封閉洩壓通孔312g。閥片314抵觸腔板凸部313c之位置設有一閥孔314a,且閥孔314a因抵觸腔板凸部313c而被封閉。
請參閱第5A圖、第5B圖以及第6A圖,於本案實施例中,微型泵311由一進流板3111、一共振片3112、一壓電致動器3113、一第一絕緣片3114、一導電片3115及一第二絕緣片3116依序堆疊組成。
於本案實施例中,進流板3111具有至少一進流孔3111a、至少一匯流排槽3111b及一匯流腔室3111c。至少一進流孔3111a與進氣閥開關35a相連通(如第1圖所示),用以導入氣體,並對應至少一匯流排槽3111b的位置設置。至少一匯流排槽3111b連通於至少一進流孔3111a與匯流腔室3111c之間,使至少一進流孔3111a所導入之氣體得以匯流至匯流腔室3111c中。於本案實施例中,至少一進流孔3111a與至少一匯流排槽3111b之數量相同,分別為4個,但並不以此為限。4個進流孔3111a分別連通4個匯流排槽3111b,且4個匯流排槽3111b匯流到匯流腔室3111c。
於本案實施例中,共振片3112設置於進流板3111上,且具有一中空孔3112a、一可動部3112b及一固定部3112c。中空孔3112a設置於共振片3112的中心處,並與進流板3111的匯流腔室3111c的位置相對應。可動部3112b設置於中空孔3112a的周圍且亦位於與匯流腔室3111c相對之區域。固定部3112c設置於共振片3112的外周緣部分,並且貼固於進流板3111上。
於本案實施例中,壓電致動器3113設置於共振片3112上,包含有一懸浮板3113a、一外框3113b、至少一支架3113c、一壓電元件3113d、至少一間隙3113e及一凸部3113f。懸浮板3113a具有一正方形形態,懸浮板3113a之所以採用正方形,乃相較於圓形懸浮板之設計,正方形懸浮板3113a之結構明顯具有省電之優勢。因在共振頻率下操作之電容性負載,其消耗功率會隨頻率之上升而增加,又因邊長正方形懸浮板3113a之共振頻率明顯較圓形懸浮板低,故其相對的消耗功率亦明顯較低。亦即本案所採用正方形設計之懸浮板3113a,具有省電優勢之效益。外框3113b環繞設置於懸浮板3113a之外側。至少一支架3113c連接於懸浮板3113a與外框3113b之間,用以提供彈性支撐懸浮板3113a的支撐力。壓電元件3113d具有一邊長,其邊長小於或等於懸浮板3113a之一邊長,且壓電元件3113d貼附於懸浮板3113a之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電壓來驅動懸浮板3113a彎曲振動。懸浮板3113a、外框3113b與至少一支架3113c之間形成至少一間隙3113e,用以供氣體通過。凸部3113f設置於懸浮板3113a貼附壓電元件3113d之表面之相對另一表面。於本案實施例中,凸部3113f係透過一蝕刻製程一體成形製出,並且為形成於貼附壓電元件3113d之表面之相對另一表面上之凸狀結構。
請參閱第6A圖,於本案實施例中,懸浮板3113a與共振片3112之間形成一腔室空間3117。腔室空間3117可利用於共振片3112與壓電致動器3113之外框3113b之間的間隙填充一材質形成,例如:導電膠,但不以此為限,以使得共振片3112與懸浮板3113a之間可維持一定深度,進而可導引氣體更迅速地流動,且因懸浮板3113a與共振片3112保持適當距離使彼此接觸干涉減少,促使噪音產生可被降低。當然於本案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增加壓電致動器3113之外框3113b高度來減少共振片3112及壓電致動器3113之外框3113b之間的間隙所填充導電膠之厚度,如此可避免導電膠隨熱壓溫度及冷卻溫度、因熱脹冷縮而影響到成形後腔室空間3117之實際間距,減少導電膠的熱壓溫度及冷卻溫度對微型泵311整體結構的間接影響,但不以此為限。另外,腔室空間3117將會影響微型泵311的傳輸效果,故維持一腔室空間3117的固定容量對於微型泵311提供穩定的傳輸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請參閱第6B圖,於其他實施例中,懸浮板3113a可以採以沖壓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離,其向外延伸距離可由成形於懸浮板3113a與外框3113b之間的至少一支架3113c所調整,使在懸浮板3113a上的凸部3113f的表面與外框3113b的表面兩者形成非共平面。並且於外框3113b的組配表面上塗佈少量填充材質,例如:導電膠,以熱壓方式使壓電致動器3113貼合於共振片3112的固定部3112c,進而使得壓電致動器3113得以與共振片3112組配。如此透過沖壓成形方式構成腔室空間3117的結構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間3117得以透過調整壓電致動器3113之懸浮板3113a沖壓成形距離來完成,有效地簡化了調整腔室空間3117的結構設計,同時也達成簡化製程、縮短製程時間等優點。
於本案實施例中,第一絕緣片3114、導電片3115及第二絕緣片3116皆為框型的薄型片體,並且依序堆疊於壓電致動器3113上組構成微型泵311的整體結構。
請參閱第6A圖,於本案實施例中,微型泵311之進流板3111、共振片3112、壓電致動器3113、第一絕緣片3114、導電片3115及第二絕緣片3116皆可透過微機電的面型微加工技術製程製出,使得微型泵311的體積縮小,以構成一微機電系統之微型泵311,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6C圖至第6E圖所示之微型泵311作動方式。於本案實施例中,如第6C圖所示,壓電致動器3113的壓電元件3113d被施加驅動電壓後產生形變,帶動懸浮板3113a向遠離進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此時腔室空間3117的容積提升,於腔室空間3117內形成了負壓,便汲取匯流腔室3111c內的氣體進入腔室空間3117內。同時共振片311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響而同步向遠離進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連帶增加了匯流腔室3111c的容積,且因匯流腔室3111c內的氣體進入腔室空間3117的關係,造成匯流腔室3111c內同樣為負壓狀態,進而透過進流孔3111a、匯流排槽3111b來吸取氣體進入匯流腔室3111c內。接著如第6D圖所示,壓電元件3113d帶動懸浮板3113a朝向進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壓縮腔室空間3117。同樣地,共振片3112因與懸浮板3113a共振而朝向進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推擠腔室空間3117內的氣體通過間隙3113e向外傳輸,以達到傳輸氣體的效果。最後如第6E圖所示,當懸浮板3113a被帶動回復到未被驅動地位置時,共振片3112也同時被帶動而朝向遠離進流板3111的方向位移。此時的共振片3112將持續壓縮腔室空間3117內的氣體向間隙3113e移動,並且提升匯流腔室3111c內的容積,讓氣體能夠持續地透過進流孔3111a、匯流排槽3111b來匯聚於匯流腔室3111c內。透過不斷地重複第6C圖至第6E圖所示之微型泵311之作動步驟,使微型泵311能夠連續將氣體自進流孔3111a汲取進入進流板3111及共振片3112所構成之流道,並產生壓力梯度,再由間隙3113e向外傳輸,使氣體高速流動,以完成微型泵311傳輸氣體之運作。
請回到第1圖、第2圖以及第4A圖至第4C圖,於本案實施例中,當進行氣囊層23之充氣作業時,進氣閥開關35a受控制模組34控制而開啟,讓集氣致動器3外部之氣體得以進入,接著如第4A圖所示,微型泵311受控制模組34(見第1圖)驅動而導輸氣體至連通腔室313d中集中,氣體再自連通腔室313d通過連通孔313e導入第二集氣腔室313a及第二洩壓腔室313b中,接著推動閥片314離開腔板凸部313c,讓氣體能通過閥片314之閥孔314a繼續導入第一集氣腔室312b中,最後透過集氣通孔312d集中至集氣槽312a中。此外,如第4B圖所示,氣體同時推動閥片314抵觸集氣閥座凸部312f進而封閉洩壓通孔312g,而在第二洩壓腔室313b內之氣體會自連通流道312e導入第二集氣腔室313a中,並繼續通過閥片314之閥孔314a導入第一集氣腔室312b中,最後透過集氣通孔312d集中至集氣槽312a中,以供氣體填充於氣囊層23(見第2圖),完成氣囊層23之充氣作業,並調整氣囊層23之內部壓力。接著如第4C圖所示,當微型泵311停止導輸氣體時,氣囊層23內之氣壓大於連通腔室313d內之氣壓,此時氣囊層23內之氣體得以推動閥片314抵觸腔板凸部313c並且封閉閥孔314a。同時,氣體推動閥片314離開集氣閥座凸部312f進而開啟洩壓通孔312g,並且洩氣閥開關35b(見第1圖)受控制模組34之控制而開啟,使氣囊層23內之氣體自連通流道312e導出至洩壓通孔312g中,如此洩壓通孔312g中氣體得以導出於集氣致動器3外部,達成氣囊層23之洩壓作業。
於本案實施例中,可調氣壓胸墊1透過集氣致動器3之氣體輸送器31之持續運作而供輸氣體至氣體通道24,再導入氣囊層23內使氣囊層23充氣膨脹,當然,氣囊層23內之充氣量可透過氣壓偵測器33來監測,並配合控制模組34控制進氣閥開關35a以及洩氣閥開關35b之運作,使得氣體得以保存於氣囊層23內。此外,透過氣壓偵測器33來監測,藉以調整氣囊層23之適當充氣量,當充氣量到達氣壓偵測器33之預設值時,氣體輸送器31之微型泵311即停止運作;而當氣囊層23之充氣量不足時,使用者可透過控制模組34設定氣壓偵測器33之預設值,藉以適當地調整氣囊層23之充氣量,以使胸墊本體2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托提效果等符合使用者需求,更同時達到智能省電之效果。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可調式胸墊,使胸墊本體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托提效果等符合使用者需求,並同時達到智能省電之效果。俾使本案之智能胸罩能夠滿足每位使用者之不同需求。故本案實具有產業利用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案得由熟悉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可調氣壓胸墊 2:胸墊本體 21:內表層 22:外表層 23:氣囊層 24:氣體通道 24a:連接端 3:集氣致動器 31:氣體輸送器 311:微型泵 3111:進流板 3111a:進流孔 3111b:匯流排槽 3111c:匯流腔室 3112:共振片 3112a:中空孔 3112b:可動部 3112c:固定部 3113:壓電致動器 3113a:懸浮板 3113b:外框 3113c:支架 3113d:壓電元件 3113e:間隙 3113f:凸部 3114:第一絕緣片 3115:導電片 3116:第二絕緣片 3117:腔室空間 312:集氣閥座 312a:集氣槽 312b:第一集氣腔室 312c:第一洩壓腔室 312d:集氣通孔 312e:連通流道 312f:集氣閥座凸部 312g:洩壓通孔 313:腔板 313a:第二集氣腔室 313b:第二洩壓腔室 313c:腔板凸部 313d:連通腔室 313e:連通孔 314:閥片 314a:閥孔 32:傳輸通道 33:氣壓偵測器 34:控制模組 35a:進氣閥開關 35b:洩氣閥開關 A-A’:剖面線
第1圖為本案可調氣壓胸墊之結構示意圖。 第2圖為自第1圖A-A’剖面線所視得之剖面示意圖。 第3圖為本案可調氣壓胸墊之集氣致動器之結構示意圖。 第4A圖以及第4B圖為本案集氣致動器之充氣作業示意圖。 第4C圖為本案集氣致動器之洩壓作業示意圖。。 第5A圖為本案集氣致動器之氣體輸送器自俯視角度所視得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5B圖為本案氣體輸送器自仰視角度所視得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6A圖為本案氣體輸送器之剖面示意圖。 第6B圖為本案氣體輸送器於其他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6C圖至第6E圖為本案氣體輸送器之作動示意圖。
1:可調氣壓胸墊
2:胸墊本體
3:集氣致動器
31:氣體輸送器
32:傳輸通道
33:氣壓偵測器
34:控制模組
35a:進氣閥開關
35b:洩氣閥開關
A-A’:剖面線

Claims (13)

  1. 一種可調氣壓胸墊,包含:一胸墊本體,包含一外表層、一內表層及一氣囊層,該氣囊層被包覆於該外表層與該內表層之間,該氣囊層具有一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具有一連接端,該連接端穿伸出該胸墊本體外;以及一集氣致動器,與該氣體通道之該連接端相連接,並包含有一進氣閥開關、一氣體輸送器、一控制模組以及一氣壓偵測器,該進氣閥開關連通該氣體輸送器之一進氣端,開啟時致使該氣體輸送器進行導送該集氣致動器外部之氣體進入之集氣作業,該氣體輸送器對該胸墊本體內之該氣囊層供輸氣體,藉以調整該氣囊層之內部壓力,該控制模組控制該進氣閥開關、該氣體輸送器以及該氣壓偵測器之運作,而該氣壓偵測器偵測該氣囊層之內部氣體壓力,以監測並通知該控制模組來控制該氣體輸送器之運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1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氣體輸送器包含一微型泵、一集氣閥座、一腔板以及一閥片,該集氣閥座架構於該集氣致動器內,並於該集氣閥座之一表面凹設一集氣槽,該集氣槽連通該氣體通道之該連接端,以及於該集氣閥座之另一表面設置一第一集氣腔室以及一第一洩壓腔室,該集氣槽與該第一集氣腔室之間設有一集氣通孔,使得該集氣槽與該第一集氣腔室彼此相連通,該第一集氣腔室與該第一洩壓腔室在該集氣閥座之另一表面相隔設置,且該第一集氣腔室與該第一洩壓腔室之間設有一連通流道,使得該第一集氣腔室與該第一洩壓腔室彼此相連通,該第一洩壓腔室中具有一集氣閥座凸部,而該集氣閥座凸部之中心處設有一洩壓通孔,該洩壓通孔之一端為該氣體輸送器之一排氣端,該洩壓通孔之另一 端連通該第一洩壓腔室,該腔板承置於該集氣閥座上,該腔板一側區域為該氣體輸送器之該進氣端,且在對應該集氣閥座之一表面上分別設有一第二集氣腔室以及一第二洩壓腔室,該第二集氣腔室與該第一集氣腔室位置相對應,該第二洩壓腔室與該第一洩壓腔室位置相對應,該第二集氣腔室中設有一腔板凸部,且該腔板在相對於該第二集氣腔室以及該第二洩壓腔室之另一表面凹設一連通腔室,該微型泵承置於該腔板上藉以封蓋該連通腔室,該腔板設有複數個連通孔,分別連通於該連通腔室與該第二集氣腔室之間,以及連通於該連通腔室與該第二洩壓腔室之間,該閥片設置於該集氣閥座與該腔板之間,藉以抵觸該集氣閥座凸部而封閉該洩壓通孔,且該閥片抵觸該腔板凸部之位置設有一閥孔,該閥孔因抵觸該腔板凸部而被封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集氣致動器更包含一洩氣閥開關,該洩氣閥開關受該控制模組之控制而運作,該洩氣閥開關連通該氣體輸送器之該排氣端,開啟時致使該氣體輸送器進行使該集氣致動器內部氣體排出之排氣作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控制模組控制該進氣閥開關之開啟以及該微型泵之致動運作而導輸氣體由該集氣致動器外部進入至該連通腔室中,氣體再自該連通腔室通過該複數個連通孔進入該第二集氣腔室及該第二洩壓腔室中,藉以推動該閥片離開該腔板凸部,讓氣體通過該閥片之該閥孔繼續導入該第一集氣腔室中,且透過該集氣通孔集中至該集氣槽中,且氣體同時推動該閥片抵觸該集氣閥座凸部而封閉該洩壓通孔,該第二洩壓腔室內之氣體自該連通流道導入該第二集氣腔室中,並通過該閥片之該閥孔 繼續導入該第一集氣腔室中,且透過該集氣通孔集中至該集氣槽中,使得氣體填充於該氣囊層內,以完成一充氣作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控制模組控制該洩氣閥開關之開啟以及該微型泵停止致動運作導輸氣體時,該氣囊層內之氣壓大於該連通腔室內之氣壓,此時該氣囊層內之氣體推動該閥片抵觸該腔板凸部而封閉該閥孔,同時推動該閥片離開該集氣閥座凸部而開啟該洩壓通孔,此時該氣囊層內之氣體自該連通流道導出至該洩壓通孔中,最後排出於該氣體輸送器之外部,以完成一洩壓作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微型泵包含:一進流板,具有至少一進流孔、至少一匯流排槽以及一匯流腔室,該至少一進流孔用以導入氣體,該至少一進流孔對應該匯流排槽的位置設置,且該至少一匯流排槽連通於該至少一進流孔與該匯流腔室之間,使得該至少一進流孔所導入之氣體匯流至該匯流腔室中;一共振片,設置於該進流板上,具有一中空孔、一可動部以及一固定部,該中空孔設置於該共振片之中心處,並與該進流板之該匯流腔室位置相對應,該可動部設置於該中空孔周圍,並且亦位於與該匯流腔室相對之區域,該固定部設置於該共振片的外周緣部分,並且貼固於該進流板上;以及一壓電致動器,設置於該共振片上;其中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具有一腔室空間,當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氣體由該進流板之該至少一進流孔導入,經由該至少一匯流排槽匯集至該匯流腔室中,氣體接著通過該共振片之該中空孔,再藉由該壓電致動器與該共振片之該可動部產生共振,使得氣體輸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壓電致動器包含:一懸浮板,具有一正方形形態,可彎曲振動;一外框,環繞設置於該懸浮板之外側;至少一支架,連接於該懸浮板與該外框之間,用以提供該懸浮板彈性支撐;以及一壓電元件,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該懸浮板之一邊長,且該壓電元件貼附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上,用以施加電壓來驅動該懸浮板彎曲振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懸浮板具有一凸部,設置於該懸浮板貼附該壓電元件之表面之相對另一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凸部以一蝕刻製程一體成形製出,並為形成於貼附該壓電元件之表面之相對另一表面上之凸狀結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微型泵還包含一第一絕緣片、一導電片及一第二絕緣片,其中該進流板、該共振片、該壓電致動器、該第一絕緣片、該導電片及該第二絕緣片係依序堆疊設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壓電致動器包含:一懸浮板,具有一正方形形態,可彎曲振動;一外框,環繞設置於該懸浮板之外側;至少一支架,連接於該懸浮板與該外框之間,用以提供該懸浮板彈性支撐,該懸浮板之一表面與該外框之一表面形成一非共平面結 構,且該懸浮板之該表面與該共振板之間形成該腔室空間;以及一壓電元件,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該懸浮板之一邊長,且該壓電元件貼附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上,用以施加電壓來驅動該懸浮板彎曲振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微型泵為一微機電系統之微型泵。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調氣壓胸墊,其中該氣體輸送器之該微型泵持續運作而供輸氣體至該氣體通道,再導入氣體至該氣囊層內,使得該氣囊層充氣膨脹,該氣囊層內之充氣量藉由該氣壓偵測器來監測,並藉由該控制模組控制該進氣閥開關以及該洩氣閥開關之運作,該氣囊層內之氣體得以保存,當該氣壓偵測器偵測到該氣囊層內之氣壓到達一預設值時,該微型泵即停止運作,以及該控制模組控制該進氣閥開關執行關閉以及該洩氣閥開關執行關閉之運作。
TW108133106A 2019-09-12 2019-09-12 可調氣壓胸墊 TWI7067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106A TWI706733B (zh) 2019-09-12 2019-09-12 可調氣壓胸墊
US17/010,921 US20210076755A1 (en) 2019-09-12 2020-09-03 Pressure-adjustable brassiere pa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106A TWI706733B (zh) 2019-09-12 2019-09-12 可調氣壓胸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6733B true TWI706733B (zh) 2020-10-11
TW202110350A TW202110350A (zh) 2021-03-16

Family

ID=74103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106A TWI706733B (zh) 2019-09-12 2019-09-12 可調氣壓胸墊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76755A1 (zh)
TW (1) TWI7067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217146A (zh) * 2020-10-20 2022-05-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氣體傳輸裝置
CN112965983B (zh) * 2021-04-12 2022-05-17 邹可权 一种个性化罩杯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及使用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7466A (en) * 1989-10-23 1990-09-18 Hopps Trisha L Athletic supporter for women
TWM579903U (zh) * 2018-12-21 2019-07-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7466A (en) * 1989-10-23 1990-09-18 Hopps Trisha L Athletic supporter for women
TWM579903U (zh) * 2018-12-21 2019-07-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0350A (zh) 2021-03-16
US20210076755A1 (en)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6733B (zh) 可調氣壓胸墊
TWM579903U (zh) 智能胸罩
CN108345109B (zh) 头戴式虚拟实境显示装置
TWI629536B (zh) 具穿戴緩衝保護裝置之眼鏡
US20220007538A1 (en) Wearable display device
TWI696758B (zh) 微型泵浦
CN210747319U (zh) 可调气压胸垫
TW202104750A (zh) 微型泵浦
CN111345521B (zh) 智能胸罩
TWI689262B (zh) 智能胸罩
TWI739484B (zh) 穿戴顯示裝置
US11575984B2 (en) Earphone
TWI696445B (zh) 健康監測裝置
TWM548452U (zh) 智能胸罩
CN213908527U (zh) 智能胸罩
CN112471622A (zh) 可调气压胸垫
TWI762854B (zh) 血壓設備
TWI752403B (zh) 用於偵測使用者心血管系統之穿戴式設備
TWI768362B (zh) 醫用負壓貼合組件
CN113143232B (zh) 用于检测使用者心血管系统的穿戴式设备
TWM549559U (zh) 充氣背包
TWI637708B (zh) 充氣背包
TWI722701B (zh) 血壓測量模組
US10736365B2 (en) Intelligent bra
TWM542187U (zh) 頭戴式虛擬實境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