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9262B - 智能胸罩 - Google Patents

智能胸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9262B
TWI689262B TW107146564A TW107146564A TWI689262B TW I689262 B TWI689262 B TW I689262B TW 107146564 A TW107146564 A TW 107146564A TW 107146564 A TW107146564 A TW 107146564A TW I689262 B TWI689262 B TW I68926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plate
chamber
hole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6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3417A (zh
Inventor
莫皓然
薛達偉
韓永隆
黃啟峰
李偉銘
郭俊毅
Original Assignee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465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9262B/zh
Priority to US16/718,827 priority patent/US1128464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9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926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3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41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10Brassieres with 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 A41C3/105Brassieres with 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with inflatable inse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12Component parts
    • A41C3/14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5/00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having flexible working memb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B45/04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having flexible working members and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plate-like flexible members, e.g. diaphragms
    • F04B45/047Pumps having electric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08Regulating by delivery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or handkerchief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1B2400/38Shaping the contour of the body or adjusting the fig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0028Brassieres with size and configuration adjustment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種智能胸罩,包含:胸罩本體及集氣致動器,胸罩本體包含:支撐結構、罩杯結構及兩組固定結構,而罩杯結構包含外表層、內表層及氣囊層,氣囊層被包覆於外表層與內表層之間,氣囊層包含氣體通道,並穿伸出罩杯結構外具有連接端;集氣致動器設置連接於連接端,並包含有氣體輸送器、控制模組及氣壓偵測器,氣體輸送器對氣囊層進行供輸氣體調整內部壓力,控制模組控制氣體輸送器之運作,以及控制氣壓偵測器之設定閥值模式,而氣壓偵測器偵測氣囊層內部氣體需求壓力,以監測通知控制模組以控制氣體輸送器之運作。

Description

智能胸罩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胸罩,尤指一種可充氣並可做乳癌檢測的智能胸罩。
對於現代女性來說,胸罩已是不可或缺的產品。胸罩穿戴時的穩定性是女性相當注重的一環,若胸罩的穩定性不佳,胸罩易隨著穿戴者的肢體動作而滑移脫位,就會使穿戴者感到沒有安全感且不自在,且穿戴者還需要常常重新調整胸罩位置,因此也會造成穿戴者的不便。
另外,大部分的現代女性都是長時間穿戴胸罩,因此胸罩穿戴時的舒適性也是女性在選購胸罩時的重點。此外,穿戴胸罩可集中托高乳房使胸型美觀,也助於防止乳房外擴及下垂,因此現代女性也相當注重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
習知胸罩是以硬質的鋼圈來支撐罩杯,係在胸罩之兩罩杯下緣分別車縫固定一鋼圈,藉由金屬材質之鋼圈提供足夠的強度與支撐力,以穩固的支撐胸型,並同時使胸部得以有托高集中的效果。
然而,由於鋼圈材質剛性佳但彈性較不足,容易變形,且鋼圈貼近女性的胸部,會給女性感覺一種異物的感覺及異物的壓迫感,穿著較久的時間會感覺不舒服造成使用者有受壓迫的感覺。
有鑑於此,坊間設計出多款無鋼圈的胸罩,然而,此種無鋼圈的胸罩雖達到一般的女性希望胸罩內不要有鋼圈的需求,但相對的,由於其沒有鋼圈的支撐及托高,減低了胸部集中的效果,因此無鋼圈的胸罩則讓女性胸型會變形而不美觀,此也是困擾女性的一重要問題。
另外,現今女性罹患乳癌比例逐年增高,因此市面上已開發一種觸感偵測器,可感測乳房表面的變化,並將檢測資料傳送給檢測接收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或電腦的應用軟體)來做資料分析,再傳送給智慧型醫療檢測儀,以追蹤乳房變化並形成告知通報,若有腫瘤在乳房裡生成,由於生成處會有更多血液匯聚,以致乳房的溫度升高且質地改變,因此觸感偵測器可感測乳房表面的變化,並追蹤乳房質地、色澤與溫度,發現變化時能即時即早治療,降低乳癌的風險。然,此種觸感偵測器在偵測上的要求,是需要緊密貼合乳房做偵測,若觸感偵測器採一般直接貼合在乳房上,因乳房表面是一種曲線表面會有貼合不易及無法完全貼合等變化因素,進而影響到觸感偵測器之偵測精度。
是以,如何發展一種胸罩,可在不使用鋼圈時,保持胸罩對胸部的支撐能力,並同時能夠維持有使用鋼圈的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以及有效且精準去做乳房檢測之效益,實為本領域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智能胸罩,俾解決習知技術中,胸罩對胸部支撐力不足,以及作乳房檢測時之貼合性等問題,因此本案智能胸罩利用集氣致動器搭配罩杯結構內所設置之氣囊層,藉由集氣致動器之氣體輸送器,對罩杯結構內之氣囊層進行充氣或洩氣,並配合集氣致動器之氣壓偵測器設定閥值模式來監測調整罩杯結構內之氣囊層適當充氣量,進而調整氣囊層內之氣壓,並可利用其中的壓力變化,以改變罩杯結構上之第一罩杯與第二罩杯之型態、硬度及支撐強度等性能,藉此可供使用者根據其自身需求去調整智能胸罩,以達到穩定支撐、托提之效果,且將乳房之觸感偵測器設置貼合於罩杯結構上,利用氣囊層去推動觸感偵測器依據乳房形狀調整,以更貼合於乳房表面去檢測,以提升觸感偵測器之偵測精準度,俾使本案之智能胸罩能夠滿足每位使用者之不同需求。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智能胸罩,包含:一胸罩本體,包含一支撐結構、一罩杯結構、兩組固定結構,其中該支撐結構用以承載該罩杯結構,並連接該兩組固定結構,且每一該固定結構分別對應設置於該支撐結構之一側邊上,用以相互扣接,而該罩杯結構包含一外表層、一內表層及一氣囊層,該氣囊層被包覆於該外表層與該內表層之間,該氣囊層包含一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具有一連接端,該連接端穿伸出該罩杯結構外;以及一集氣致動器,連接於該氣體通道之該連接端,並包含有一氣體輸送器、一控制模組及一氣壓偵測器,該氣體輸送器對該罩杯結構內之該氣囊層供輸氣體調整內部壓力,該控制模組控制該氣體輸送器之運作,並控制該氣壓偵測器之設定閥值模式,而該氣壓偵測器偵測該氣囊層所需求內部氣體壓力,以監測通知該控制模組以控制該氣體輸送器之運作。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圖,本案之智能胸罩包含一觸感偵測器1、一胸罩本體2及一集氣致動器3。其中,觸感偵測器1可感測乳房表面的變化,並將檢測資料傳送給檢測接收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或電腦的應用軟體)來做資料分析,再傳送給智慧型醫療檢測儀,以追蹤乳房變化並形成告知通報,若有腫瘤在乳房裡生成,由於生成處會有更多血液匯聚,以致乳房的溫度升高且質地改變,因此觸感偵測器1可感測乳房表面的變化,並追蹤乳房質地、色澤與溫度。
上述之胸罩本體2,包含一支撐結構21、一罩杯結構22、兩組固定結構23,其中支撐結構21主要作為一連接部件,用以承載罩杯結構22並連接兩組固定結構23,罩杯結構22具有對稱設置之第一罩杯22a與第二罩杯22b,且第一罩杯22a與第二罩杯22b之間定義出中央部22c,每一固定結構23分別對應設置於支撐結構21之一側邊上,用以相互扣接。以本實施例為例,兩組固定結構23係分別為相對應之一勾扣結構,但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兩組固定結構23亦可為其它型態之固定結構,如兩相吸之磁鐵、鈕扣與扣眼等,以供使用者將本案之智能胸罩穿戴於身體上。當然,本案之智能胸罩更可進一步設有兩組背帶結構24,分別與支撐結構21之兩相對側連接,以供使用者將本案之智能胸罩11掛穿戴於身體上。於本實施例中,支撐結構21及背帶結構24等可採以柔軟之布料所剪裁縫製而成,但不以此為限,至於罩杯結構22則可由一層或多層的布料材質所製成,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
再請參閱第1圖及第2圖,於本實施例中,上述之罩杯結構22為由兩布料結構相互接合縫製而成,但不以此為限,是以如圖所示,可見本實施例之罩杯結構22之剖面結構包含一外表層22d、一內表層22e及一氣囊層22f,其中,氣囊層22f夾設並被包覆於外表層22d與內表層22e之間,意即本實施例之外表層22d及內表層22e可為兩不同之布料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該材質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氣囊層22f之外觀型態及設置之方式可有多種態樣變化;舉例來說,氣囊層22f可為兩半月形之弧狀型態,並對應設置於第一罩杯22a及第二罩杯22b之下緣,即約為1/3罩杯之大小,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氣囊層22f亦可為1/2罩杯之型態,即其係涵蓋半個第一罩杯22a及第二罩杯22b,但亦不以此為限;當然,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氣囊層22f亦可為完整罩杯之型態,即其涵蓋整個第一罩杯22a及第二罩杯22b,由此可見,氣囊層22f之型態及設置之位置、範圍等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並不以前述實施態樣為限。此外,如第2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氣囊層22f更包含氣體通道22g,且與氣囊層22f相連通,氣體通道22g可佈設於氣囊層22f內,且其連接端221g可如第2圖所示,延伸至罩杯結構22之中央部22c處,並穿出罩杯結構22之外表層22d,以供與集氣致動器3相連接,但其設置方式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氣體通道22g之連接端221g亦可設置於罩杯結構22上之任意位置,例如第一罩杯22a或第二罩杯22b之側緣等,皆不以此為限,其主要依據所欲連接之集氣致動器3所在之位置而可對應任施變化。以及,於本實施例中,集氣致動器3對應設置於罩杯結構22之中央部22c處,且其可拆卸地與罩杯結構22之氣囊層22f之氣體通道22g之連接端221g相連接,但並不以此為限;又,於另一些實施例中,集氣致動器3亦可以是固定式的結構,並同樣與氣體通道22g之連接端221g相連接,但其設置方式亦不以此為限。藉此,集氣致動器3可經由氣體通道22g之連接端221g輸入或輸出氣體,進而可對氣囊層22f進行充氣或排氣,並調整氣囊層22f之內部壓力,如此一來,使用者即可透過集氣致動器3以調整罩杯結構22內之氣囊層22f,使第一罩杯22a與第二罩杯22b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等,以達到托提之效果,並可根據每一位使用者所需之理想形態而任意進行調整,進而可達到穩定支撐、托提之效果。當然,本案之觸感偵測器1設置貼合於罩杯結構22之內表層22e上,利用氣囊層22f透過集氣致動器3調整內部壓力,使第一罩杯22a與第二罩杯22b能達到推動觸感偵測器1依據乳房形狀調整,更貼合於乳房表面去檢測,以提升觸感偵測器1之偵測精準度。
請參閱第3圖,為本案另一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智能胸罩2之罩杯結構22之主要結構係與第2圖所示之較佳實施例相同,同樣包含一外表層22d、一內表層22e及一氣囊層22f等元件,且該等元件所設置之方式與連接關係均與第2圖之較佳實施例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智能胸罩之氣囊層22f更可包含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221f,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221f設置於罩杯結構22之內表層22e上,且其遍佈設置於第一罩杯22a及第二罩杯22b處,但不以此為限。又本實施例之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221f為與氣囊層22f相連通,如此即能透過集氣致動器3對氣囊層22f充放氣體以調整壓力,致使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221f之觸感改變,例如提高壓力可使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221f變硬,可推動觸感偵測器1依據乳房形狀調整,更貼合於乳房表面去檢測,以提升觸感偵測器1之偵測精準度。
上述之集氣致動器3係設置連接於氣囊層22f之氣體通道22g,以供輸氣體調整氣囊層22f之內部壓力,而集氣致動器3包含有一氣體輸送器31、一控制模組32及一氣壓偵測器33。其中控制模組32控制氣體輸送器31之開啟及關閉之運作以及控制氣壓偵測器33之設定閥值模式,且氣壓偵測器33偵測氣囊層22f所需求內部氣體壓力,當內部氣體壓力到達設定閥值,即可即時通知控制模組32以控制氣體輸送器31之關閉之運作,達到一個智能控制之設定。亦即,使用者可透過控制模組32控制氣壓偵測器33之設定閥值模式,讓使用者適當地調整罩杯結構22內之氣囊層22f充氣量之設定閥值,以控制氣體輸送器31之開啟及關閉之運作時間,以使第一罩杯22a與第二罩杯22b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托提效果,達到智能省電之控制。
請參閱第2圖、第3圖及第4A圖至第4D圖,氣體輸送器31連通架構於氣體通道22g之連接端221g,包含一微型泵311、一集氣閥座312、一腔板313、一閥片314及一閥開關315。其中集氣閥座312於一表面凹設有一集氣槽312a,供以連通氣體通道22g之連接端221g,以及於另一表面設置一第一集氣腔室312b及一第一卸壓腔室312c,集氣槽312a與第一集氣腔室312b之間具有一集氣通孔312d,供使集氣槽312a與第一集氣腔室312b彼此連通,第一集氣腔室312b與第一卸壓腔室312c在集氣閥座312之另一表面相隔設置,且第一集氣腔室312b與第一卸壓腔室312c之間設有一連通流道312e,供使第一集氣腔室312b與第一卸壓腔室312c彼此連通,第一卸壓腔室312c中具有一集氣閥座凸部312f,而集氣閥座凸部312f中心設有一卸壓通孔312g,卸壓通孔312g連通第一卸壓腔室312c及閥開關315,閥開關315為控制卸壓通孔312g排氣之開關,且閥開關315受控制模組32之控制啟動或關閉,而上述之集氣槽312a係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與氣體通道22g之連接端221g連通且密封,以使氣囊層22f與集氣槽312a、集氣通孔312d相連通;又,腔板313承置於集氣閥座312上,且對應集氣閥座312之表面分別設置有一與第一集氣腔室312b彼此對應封蓋之第二集氣腔室313a,以及一與第一卸壓腔室312c彼此對應封蓋之第二卸壓腔室313b,而第二集氣腔室313a中設有一腔板凸部313c,腔板313在相對第二集氣腔室313a及第二卸壓腔室313b之表面凹設一連通腔室313d,微型泵311則承置於腔板313上而封蓋連通腔室313d,且連通腔室313d貫通至少一連通孔313e,分別與第二集氣腔室313a及第二卸壓腔室313b連通;再者,閥片314設置於集氣閥座312與腔板313之間,而閥片314抵觸集氣閥座凸部312f而封閉卸壓通孔312g,且閥片314抵觸腔板凸部313c之位置設有一閥孔314a,且閥孔314a因抵觸腔板凸部313c而被封閉。
又請參閱第5A圖至第5B圖、第6A圖至第6E圖所示,上述之微型泵311由一進流板3111、一共振片3112、一壓電致動器3113、一第一絕緣片3114、一導電片3115及一第二絕緣片3116依序堆疊組成。
上述之進流板3111具有至少一進流孔3111a、至少一匯流排槽3111b及一匯流腔室3111c,進流孔3111a供導入氣體,進流孔3111a對應貫通匯流排槽3111b,且匯流排槽3111b連通到匯流腔室3111c,使進流孔3111a所導入氣體得以匯流至匯流腔室3111c中。於本實施例中,進流孔3111a與匯流排槽3111b之數量相同,進流孔3111a與匯流排槽3111b之數量分別為4個,並不以此為限,4個進流孔3111a分別貫通4個匯流排槽3111b,且4個匯流排槽3111b匯流到匯流腔室3111c。
上述之共振片3112透過貼合方式組接於進流板3111上,且共振片3112上具有一中空孔3112a、一可動部3112b及一固定部3112c,中空孔3112a位於共振片3112的中心處,並與進流板3111的匯流腔室3111c對應,而可動部3112b設置於中空孔3112a的周圍且與匯流腔室3111c相對的區域,而固定部3112c設置於共振片3112的外周緣部分而貼固於進流板3111上。
上述之壓電致動器3113包含有一懸浮板3113a、一外框3113b、至少一支架3113c、一壓電元件3113d、至少一間隙3113e及一凸部3113f;其中,懸浮板3113a為一正方形型態,懸浮板3113a之所以採用正方形,乃相較於圓形懸浮板之設計,正方形懸浮板3113a之結構明顯具有省電之優勢,因在共振頻率下操作之電容性負載,其消耗功率會隨頻率之上升而增加,又因邊長正方形懸浮板3113a之共振頻率明顯較圓形懸浮板低,故其相對的消耗功率亦明顯較低,亦即本案所採用正方形設計之懸浮板3113a,具有省電優勢之效益;外框3113b環繞設置於懸浮板3113a之外側;至少一支架3113c連接於懸浮板3113a與外框3113b之間,以提供彈性支撐懸浮板3113a的支撐力;以及一壓電元件3113d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懸浮板3113a之一邊長,且壓電元件3113d貼附於懸浮板3113a之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電壓以驅動懸浮板3113a彎曲振動;而懸浮板3113a、外框3113b與支架3113c之間構成至少一間隙3113e,用以供氣體通過;凸部3113f為設置於懸浮板3113a貼附壓電元件3113d之表面的相對之另一表面,凸部3113f於本實施例中,也可以是透過一蝕刻製程製出一體成形突出於懸浮板3113a貼附壓電元件3113d之表面的相對之另一表面上形成之一凸狀結構。
上述之進流板3111、共振片3112、壓電致動器3113、第一絕緣片3114、導電片3115及第二絕緣片3116依序堆疊組合,其中懸浮板3113a與共振片3112之間需形成一腔室空間3117,腔室空間3117可利用於共振片3112及壓電致動器3113之外框3113b之間的間隙填充一材質形成,例如:導電膠,但不以此為限,以使共振片3112與懸浮板3113a之間可維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間3117,進而可導引氣體更迅速地流動,且因懸浮板3113a與共振片3112保持適當距離使彼此接觸干涉減少,促使噪音產生可被降低,當然於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增加壓電致動器3113之外框3113b高度來減少共振片3112及壓電致動器3113之外框3113b之間的間隙所填充導電膠之厚度,如此可避免導電膠隨熱壓溫度及冷卻溫度,因熱脹冷縮而影響到成型後腔室空間3117之實際間距,減少導電膠的熱壓溫度及冷卻溫度對微型泵311整體組裝結構的間接影響,但不以此為限。另外,腔室空間3117將會影響微型泵的傳輸效果,故維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間3117對於微型泵提供穩定的傳輸效率是十分重要。
因此如第6B圖所示,於另一些壓電致動器3113實施例中,懸浮板3113a可以採以沖壓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離,其向外延伸距離可由成形於懸浮板3113a與外框3113b之間的至少一支架3113c所調整,使在懸浮板3113a上的凸部3113f的表面與外框3113b的表面兩者形成非共平面,利用於外框3113b的組配表面上塗佈少量填充材質,例如:導電膠,以熱壓方式使壓電致動器3113貼合於共振片3112的固定部3112c,進而使得壓電致動器3113得以與共振片3112組配結合,如此直接透過將上述壓電致動器3113之懸浮板3113a採以沖壓成形構成一腔室空間3117的結構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間3117得以透過調整壓電致動器3113之懸浮板3113a沖壓成形距離來完成,有效地簡化了調整腔室空間3117的結構設計,同時也達成簡化製程,縮短製程時間等優點。此外,第一絕緣片3114、導電片3115及第二絕緣片3116皆為框型的薄型片體,依序堆疊於壓電致動器3113上即組構成微型泵311整體結構。
為了瞭解上述微型泵311提供氣體傳輸之輸出作動方式,請繼續參閱第6C圖至第6E圖所示。請先參閱第6C圖,壓電致動器3113的壓電元件3113d被施加驅動電壓後產生形變帶動懸浮板3113a向下位移,此時腔室空間3117的容積提升,於腔室空間3117內形成了負壓,便汲取匯流腔室3111c內的氣體進入腔室空間3117內,同時共振片311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響而同步向下位移,連帶增加了匯流腔室3111c的容積,且因匯流腔室3111c內的氣體進入腔室空間3117的關係,造成匯流腔室3111c內同樣為負壓狀態,進而通過進流孔3111a、匯流排槽3111b來吸取氣體進入匯流腔室3111c內;請再參閱第6D圖,壓電元件3113d帶動懸浮板3113a向上位移,壓縮腔室空間3117,同樣的,共振片3112因與懸浮板3113a共振而向上位移,迫使同步推擠腔室空間3117內的氣體往下通過間隙3113e向下傳輸,以達到傳輸氣體的效果;最後請參閱第6E圖,當懸浮板3113a被向下帶動時,共振片3112也同時被帶動而向下位移,此時的共振片3112將使壓縮腔室空間3117內的氣體向間隙3113e移動,並且提升匯流腔室3111c內的容積,讓氣體能夠持續地通過進流孔3111a、匯流排槽3111b來匯聚於匯流腔室3111c內。透過不斷地重複上述第6C圖至第6E圖所示之微型泵311提供氣體傳輸作動步驟,使微型泵311能夠連續將氣體自進流孔3111a進入進流板3111及共振片3112所構成流道並產生壓力梯度,再由間隙3113e向下傳輸,使氣體高速流動,達到微型泵311傳輸氣體輸出的作動操作。
再請繼續參閱第6A圖,微型泵311之進流板3111、共振片3112、壓電致動器3113、第一絕緣片3114、導電片3115及第二絕緣片3116皆可透過微機電的面型微加工技術製程,使微型泵311的體積縮小,以構成一微機電系統之微型泵311。
由上述說明可知,請參閱第4B圖及第4C圖所示,上述之微型泵311受控制模組32控制驅動導輸氣體至連通腔室313d中集中,再自連通腔室313d通過連通孔313e導入至第二集氣腔室313a及第二卸壓腔室313b中,以推動閥片314離開腔板凸部313c,讓氣體通過閥片314之閥孔314a繼續導入第一集氣腔室312b中,且透過集氣通孔312d集中至集氣槽312a中,且氣體同時推動閥片314抵觸集氣閥座凸部312f而封閉卸壓通孔312g,而第二卸壓腔室313b內氣體自連通流道312e導入第二集氣腔室313a中,並通過閥片314之閥孔314a繼續導入第一集氣腔室312b中,且透過集氣通孔312d集中至集氣槽312a中,供使氣體填充於氣囊層22f(如第2圖)內,以形成氣囊層22f充氣作業,並能調整氣囊層22f之內部壓力;又請參閱第4D圖所示,微型泵311停止導輸氣體時,氣囊層22f(如第2圖)內充氣氣壓大於連通腔室313d處之氣體氣壓,此時氣囊層22f內集氣氣體得以推動閥片314位移抵觸腔板凸部313c而封閉閥孔314a,同時推動閥片314離開抵觸集氣閥座凸部312f而開啟卸壓通孔312g,而該閥開關315受控制模組32控制開啟控制卸壓通孔312g之排氣,使氣囊層22f內充氣氣體自連通流道312e導出至卸壓通孔312g中,而排出該氣體輸送器31外部,完成氣囊層22f卸壓作業。
本案之智能胸罩即可透過集氣致動器3之氣體輸送器31之持續運作而供輸氣體至氣體通道22g,再導入氣囊層22f內構成充氣膨脹,當然,氣囊層22f內充氣量可透過氣壓偵測器33之設定閥值模式來監測,並配合藉由控制模組32控制氣體輸送器31之閥開關315開啟或關閉運作,如此氣體輸送器31持續運作供輸氣體至氣體通道22g內,以透過閥開關315之關閉運作而保存,並透過氣壓偵測器33之設定閥值模式來監測,以調整罩杯結構22內之氣囊層22f之適當充氣量,當充氣量到達氣壓偵測器33之設定閥值時,氣體輸送器31之微型泵311就可即時停止運作;而罩杯結構22內之氣囊層22f之充氣量不足時,讓使用者透過控制模組32,控制氣壓偵測器33之設定閥值模式,以適當地調整氣囊層22f充氣量之設定閥值,同時氣體輸送器31之微型泵311透過控制模組32控制而開啟運作,以控制微型泵311之運作時間,如此以控制微型泵311開啟及關閉之運作時間,以使第一罩杯22a與第二罩杯22b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托提效果,達到智能省電之控制。當然,本案之觸感偵測器1設置貼合於罩杯結構22之內表層22e上,利用氣囊層22f透過集氣致動器3調整內部壓力,使第一罩杯22a與第二罩杯22b能達到推動觸感偵測器1依據乳房形狀調整,更貼合於乳房表面去檢測,以提升觸感偵測器1之偵測精準度。
又,本案氣體輸送器31除了以上述之微型泵311結構體現外,其也可以搭配一種鼓風微型泵30之結構及作動方式來實施氣體傳輸。請參閱第7圖及第8A圖至第8C圖,鼓風微型泵30包含有依序堆疊之噴氣孔片301、腔體框架302、致動體303、絕緣框架304及導電框架305;噴氣孔片301包含了複數個連接件301a、一懸浮片301b及一中空孔洞301c,懸浮片301b可彎曲振動,複數個連接件301a鄰接於懸浮片301b的周緣,本實施例中,連接件301a其數量為4個,分別鄰接於懸浮片301b的4個角落,但不此以為限;中空孔洞301c形成於懸浮片301b的中心位置;腔體框架302承載疊置於懸浮片301b上;致動體303承載疊置於腔體框架302上,並包含了一壓電載板303a、一調整共振板303b、一壓電板303c,其中,壓電載板303a承載疊置於腔體框架302上,調整共振板303b承載疊置於壓電載板303a上,壓電板303c承載疊置於調整共振板303b上,供施加電壓後發生形變以帶動壓電載板303a及調整共振板303b進行往復式彎曲振動;絕緣框架304則是承載疊置於致動體303之壓電載板303a上,導電框架305承載疊置於絕緣框架304上,其中,致動體303、腔體框架302及懸浮片301b之間形成一共振腔室306。
再請參閱第8A圖至第8C圖,其為本案鼓風微型泵30作動示意圖。請先參閱第7圖及第8A圖,鼓風微型泵30透過複數個連接件301a固定設置,噴氣孔片301底部形成一氣流腔室307;請再參閱第8B圖,當施加電壓於致動體303之壓電板303c時,壓電板303c因壓電效應開始產生形變並同步帶動調整共振板303b與壓電載板303a,此時,噴氣孔片301會因亥姆霍茲共振(Helmholtz resonance)原理一起被帶動,使得致動體303向上移動,由於致動體303向上位移,使得噴氣孔片301底面的氣流腔室307的容積增加,其內部氣壓形成負壓,於鼓風微型泵30外的氣體將因為壓力梯度,由噴氣孔片301的連接件301a的空隙進入氣流腔室307並進行集壓;最後請參閱第8C圖,氣體不斷地進入氣流腔室307內,使氣流腔室307內的氣壓形成正壓,此時,致動體303受電壓驅動向下移動,將壓縮氣流腔室307的容積,並且推擠氣流腔室307內氣體,使氣體進入鼓風微型泵30後排出,實現氣體之傳輸流動。
本案之鼓風微型泵30也可為透過微機電製程的方式所製出的微機電系統氣體泵浦,其中,噴氣孔片301、腔體框架302、致動體303、絕緣框架304及導電框架305皆可透過面微型加工技術製成,以縮小鼓風微型泵30的體積。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智能胸罩,利用集氣致動器搭配罩杯結構內所設置之氣囊層,藉由集氣致動器之氣體輸送器對罩杯結構內之氣囊層進行充氣或洩氣,並配合集氣致動器之氣壓偵測器設定閥值模式來監測調整罩杯結構內之氣囊層適當充氣量,進而調整氣囊層內之氣壓,並可利用其中的壓力變化,以改變罩杯結構上之第一罩杯與第二罩杯之型態、硬度及支撐強度等性能,藉此可供使用者根據其自身需求去調整智能胸罩,以達到穩定支撐、托提之效果,且將乳房之觸感偵測器設置貼合於罩杯結構上,利用氣囊層去推動觸感偵測器依據乳房形狀調整更貼合於乳房表面去檢測,以提升觸感偵測器之偵測精準度,俾使本案之智能胸罩能夠滿足每位使用者之不同需求。故本案實具有產業利用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案得由熟悉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觸感偵測器
2:胸罩本體
21:支撐結構
22:罩杯結構
22a:第一罩杯
22b:第二罩杯
22c:中央部
22d:外表層
22e:內表層
22f:氣囊層
221f:氣囊凸部結構
22g:氣體通道
221g:連接端
23:固定結構
24:背帶結構
3:集氣致動器
31:氣體輸送器
311:微型泵
3111:進流板
3111a:進流孔
3111b:匯流排槽
3111c:匯流腔室
3112:共振片
3112a:中空孔
3112b:可動部
3112c:固定部
3113:壓電致動器
3113a:懸浮板
3113b:外框
3113c:支架
3113d:壓電元件
3113e:間隙
3113f:凸部
3114:第一絕緣片
3115:導電片
3116:第二絕緣片
3117:腔室空間
312:集氣閥座
312a:集氣槽
312b:第一集氣腔室
312c:第一卸壓腔室
312d:集氣通孔
312e:連通流道
312f:集氣閥座凸部
312g:卸壓通孔
313:腔板
313a:第二集氣腔室
313b:第二卸壓腔室
313c:腔板凸部
313d:連通腔室
313e:連通孔
314:閥片
314a:閥孔
315:閥開關
30:鼓風微型泵
301:噴氣孔片
301a:連接件
301b:懸浮片
301c:中空孔洞
302:腔體框架
303:致動體
303a:壓電載板
303b:調整共振板
303c:壓電板
304:絕緣框架
305:導電框架
306:共振腔室
307:氣流腔室
32:控制模組
33:氣壓偵測器
A-A’:剖線
第1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中沿A-A’剖面所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實施充氣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案另一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實施充氣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A圖為本案氣體輸送器之剖面示意圖。 第4B圖至第4C圖為第4A圖中氣體輸送器之充氣作動示意圖。 第4D圖為第4A圖中氣體輸送器之卸壓作動示意圖。 第5A圖所示為本案微型泵之分解示意圖。 第5B圖所示為本案微型泵另一角度視得之分解示意圖。 第6A圖所示為本案微型泵之剖面示意圖。 第6B圖所示為本案微型泵另一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6C圖至第6E圖為第6A圖中微型泵之作動示意圖。 第7圖為本案鼓風微型泵相關構件分解示意圖。 第8A圖至第8C圖為本案鼓風微型泵作動示意圖。
1:觸感偵測器
22a:第一罩杯
22b:第二罩杯
22c:中央部
22d:外表層
22e:內表層
22f:氣囊層
22g:氣體通道
221g:連接端
3:集氣致動器
31:氣體輸送器
32:控制模組
33:氣壓偵測器

Claims (18)

  1. 一種智能胸罩,包含:一胸罩本體,包含一支撐結構、一罩杯結構、兩組固定結構,其中該支撐結構用以承載該罩杯結構,並連接該兩組固定結構,且每一該固定結構分別對應設置於該支撐結構之一側邊上,用以相互扣接,而該罩杯結構包含一外表層、一內表層及一氣囊層,該氣囊層被包覆於該外表層與該內表層之間,該氣囊層包含一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具有一連接端,該連接端穿伸出該罩杯結構外;以及一集氣致動器,連接於該氣體通道之該連接端,並包含有一氣體輸送器、一控制模組及一氣壓偵測器,且該氣體輸送器包含一微型泵、一集氣閥座、一腔板、一閥片以及一閥開關,其中,該集氣閥座架構承置於該胸罩本體內,該腔板承置於該集氣閥座上,該閥片設置於該集氣閥座與該腔板之間,該閥開關受該控制模組之控制運作;其中,該氣體輸送器對該罩杯結構內之該氣囊層供輸氣體調整內部壓力,該控制模組控制該氣體輸送器之運作,並控制該氣壓偵測器之設定閥值模式,而該氣壓偵測器偵測該氣囊層所需求內部氣體壓力,以監測通知該控制模組以控制該氣體輸送器之運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智能胸罩,更包含一觸感偵測器,設置貼合於該罩杯結構之該內表層上,透過該集氣致動器調整該氣囊層之內部壓力,使該氣囊層能推動該觸感偵測器貼合檢測,以提升該觸感偵測器之偵測精準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智能胸罩,更包含一觸感偵測器,該氣囊層包含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該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設置於該罩 杯結構之該內表層上,而該觸感偵測器設置貼合於該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上,透過該集氣致動器調整該氣囊層之內部壓力,使該氣囊層之該複數個氣囊凸部結構能推動該觸感偵測器貼合檢測,以提升該觸感偵測器之偵測精準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罩杯結構具有對稱設置之一第一罩杯與一第二罩杯,且該第一罩杯與該第二罩杯之間定義出一中央部,而該氣體通道設於該氣囊層,且該氣體通道之該連接端延伸至該中央部處,並穿出該罩杯結構之該外表層,供與該集氣致動器相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1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集氣閥座於一表面凹設有一集氣槽,連通該氣體通道之該連接端,以及於另一表面設置一第一集氣腔室及一第一卸壓腔室,該集氣槽與該第一集氣腔室之間具有一集氣通孔,供使該集氣槽與該第一集氣腔室彼此連通,該第一集氣腔室與該第一卸壓腔室在該集氣閥座之另一表面相隔設置,且該第一集氣腔室與該第一卸壓腔室之間設有一連通流道,供使該第一集氣腔室與該第一卸壓腔室彼此連通,該第一卸壓腔室中具有一集氣閥座凸部,而該集氣閥座凸部中心設有一卸壓通孔,連通該第一卸壓腔室,且該卸壓通孔與該閥開關連通,該閥開關為控制該卸壓通孔排氣之開關,以及該腔板對應該集氣閥座之上表面分別設置有一與該第一集氣腔室彼此對應封蓋之第二集氣腔室,以及一與該第一卸壓腔室彼此對應封蓋之第二卸壓腔室,而該第二集氣腔室中設有一腔板凸部,且該腔板在相對於該第二集氣腔室及該第二卸壓腔室之另一表面凹設一連通腔室,而該微型泵承置於該腔板上封蓋該連通腔室,且該連通腔室貫通至少一連通孔,分別與該第二集氣 腔室及該第二卸壓腔室連通,又該閥片抵觸該集氣閥座凸部而封閉該卸壓通孔,且抵觸該腔板凸部之位置設有一閥孔,該閥孔因抵觸該腔板凸部而被封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微型泵受該控制模組控制驅動導輸氣體至該連通腔室中集中,再自該連通腔室通過該連通孔導入至該第二集氣腔室及該第二卸壓腔室中,以推動該閥片離開該腔板凸部,讓氣體通過該閥片之該閥孔繼續導入該第一集氣腔室中,且透過該集氣通孔集中至該集氣槽中,且氣體同時推動該閥片抵觸該集氣閥座凸部而封閉該卸壓通孔,而該第二卸壓腔室內氣體自該連通流道導入該第二集氣腔室中,並通過該閥片之該閥孔繼續導入該第一集氣腔室中,且透過該集氣通孔集中至該集氣槽中,供使氣體填充於該氣囊層內,以形成該氣囊層充氣作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微型泵停止導輸氣體時,該氣囊層內充氣氣壓大於該連通腔室處之氣體氣壓,此時該氣囊層內集氣氣體得以推動該閥片位移抵觸該腔板凸部而封閉該閥孔,同時推動該閥片離開抵觸該集氣閥座凸部而開啟該卸壓通孔,同時該閥開關控制模組開啟控制該卸壓通孔之排氣,使該氣囊層內充氣氣體自該連通流道導出至該卸壓通孔中,而排出該氣體輸送器外部,完成該氣囊層卸壓作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微型泵包含:一進流板,具有至少一進流孔、至少一匯流排槽及一匯流腔室,其中該進流孔供導入氣體,該進流孔對應貫通該匯流排槽,且該匯流排槽連通該匯流腔室,使該進流孔所導入氣體得以匯流至該匯流腔室中; 一共振片,結合於該進流板上,具有一中空孔、一可動部及一固定部,該中空孔位於該共振片中心處,並與該進流板之該匯流腔室對應,而該可動部設置於該中空孔周圍,且與該匯流腔室相對之區域,而該固定部設置於該共振片的外周緣部分,以貼固於該進流板上;以及一壓電致動器,結合於該共振片上相對應設置;其中,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具有一腔室空間,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導入氣體由該進流板之該進流孔進入,經該匯流排槽匯集至該匯流腔室中,通過該共振片之該中空孔,再由該壓電致動器與該共振片之該可動部產生共振,以傳導氣體輸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壓電致動器包含:一懸浮板,為一正方形形態,可彎曲振動;一外框,環繞設置於該懸浮板之外側;至少一支架,連接於該懸浮板與該外框之間,以提供該懸浮板彈性支撐;以及一壓電元件,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該懸浮板之一邊長,且該壓電元件貼附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上,用以施加電壓以驅動該懸浮板彎曲振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微型泵進一步包括有一第一絕緣片、一導電片及一第二絕緣片,其中該進流板、該共振片、該壓電致動器、該第一絕緣片、該導電片及該第二絕緣片依序堆疊結合設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懸浮板包含一凸部,設置於該懸浮板貼附該壓電元件之表面的相對之另一表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凸部以蝕刻製程製出一體成形突出於該懸浮板,並貼附該壓電元件之表面的相對之另一表面上形成一凸狀結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壓電致動器包含:一懸浮板,為一正方形形態,可彎曲振動;一外框,環繞設置於該懸浮板之外側;至少一支架,連接成形於該懸浮板與該外框之間,以提供該懸浮板彈性支撐,並使該懸浮板之一表面與該外框之一表面形成為非共平面結構,且使該懸浮板之一表面與該共振板保持一腔室空間;以及一壓電元件,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該懸浮板之一邊長,且該壓電元件貼附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上,用以施加電壓以驅動該懸浮板彎曲振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微型泵為一微機電系統之微型泵。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微型泵為一鼓風微型泵,該鼓風微型泵包含:一噴氣孔片,包含複數個連接件、一懸浮片及一中空孔洞,該懸浮片可彎曲振動,該複數個連接件鄰接於該懸浮片周緣,而該中空孔洞形成於懸浮片的中心位置,該懸浮板透過該複數個連接件固定設置,該複數個連接件並提供彈性支撐該懸浮片,且該噴氣孔片底部間形成一氣流腔室,且該複數個連接件及該懸浮片之間形成至少一空隙;一腔體框架,承載疊置於該懸浮片上;一致動體,承載疊置於該腔體框架上,以接受電壓而產生往復式地彎曲振動;一絕緣框架,承載疊置於該致動體上;以及 一導電框架,承載疊設置於該絕緣框架上;其中,該致動體、該腔體框架及該懸浮片之間形成一共振腔室,透過驅動該致動體以帶動該噴氣孔片產生共振,使該噴氣孔片之該懸浮片產生往復式地振動位移,以造成該氣體通過該空隙進入該氣流腔室再排出,實現該氣體之傳輸流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致動體包含:一壓電載板,承載疊置於該腔體框架上;一調整共振板,承載疊置於該壓電載板上;以及一壓電板,承載疊置於該調整共振板上,以接受電壓而驅動該壓電載板及該調整共振板產生往復式地彎曲振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氣體輸送器之該微型泵持續運作而供輸氣體至該氣體通道,再導入該氣囊層內構成充氣膨脹,該氣囊層內充氣量透過該氣壓偵測器之設定閥值模式來監測,並配合藉由該控制模組控制該氣體輸送器之該閥開關之運作,該氣囊層內氣體得以保存,並透過該氣壓偵測器之設定閥值來監測調整該氣囊層之適當充氣量,到達該氣壓偵測器之設定閥值時,該微型泵即能即時停止運作。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氣囊層之充氣量不足時,使用者透過該控制模組控制該氣壓偵測器之設定閥值模式,以適當地調整該氣囊層充氣量之設定閥值,同時該氣體輸送器之該微型泵透過該控制模組控制而開啟運作,以控制該微型泵之運作時間。
TW107146564A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TWI6892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6564A TWI689262B (zh)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US16/718,827 US11284649B2 (en) 2018-12-21 2019-12-18 Intelligent br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6564A TWI689262B (zh)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9262B true TWI689262B (zh) 2020-04-01
TW202023417A TW202023417A (zh) 2020-07-01

Family

ID=71097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6564A TWI689262B (zh)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4649B2 (zh)
TW (1) TWI6892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61595A1 (en) * 2019-10-04 2022-11-17 Louise Latremouille Adjustable Breast Support Garm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2216U (en) * 2003-10-28 2004-09-01 Yi-Sheng Shiau Light suction force negative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breast-enlargement cup
CN105495712A (zh) * 2015-02-09 2016-04-20 北京至感传感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胸罩组件
TWM548452U (zh) * 2017-07-03 2017-09-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TWI617806B (zh) * 2016-12-12 2018-03-11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感測裝置、哺乳內衣及其製造方法
TWM579903U (zh) * 2018-12-21 2019-07-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7656A (en) * 1992-07-10 1994-09-20 Ccc Acquisitions Corp. Figure-enhancing pneumatic bathing suit
KR100296939B1 (ko) * 1998-07-23 2001-10-26 우종걸 브래지어용에어패드
US6302760B1 (en) * 2000-08-15 2001-10-16 Fu Ming Dai Air bag type brassiere
US6461221B1 (en) * 2000-11-28 2002-10-08 Myhaertbra, Inc. Inflatable supports for garments
US6921316B1 (en) * 2004-10-27 2005-07-26 By-Style International Co., Ltd. Bra with a massaging function
KR101060634B1 (ko) * 2005-10-05 2011-08-31 에자끼구리고가부시키가이샤 인산화당을 함유한 피부외용제
US8727830B2 (en) * 2008-04-23 2014-05-20 Garth Fleeton Brassiere with inflation /deflation assembly
US7942722B2 (en) * 2008-09-17 2011-05-17 Feng-Mao Tseng Pressable air cushion capable of being inflated and bled and a brassiere cup with the air cushion
TWM421712U (en) * 2011-07-07 2012-02-01 Sin Young Hong Ltd Adjustable shaping bra
US8801495B1 (en) * 2011-08-26 2014-08-12 Desirae A. Guindon Bra with breast pumping apparatus integrated therein
TWM471162U (zh) * 2013-07-17 2014-02-01 Sing Young Hong Ltd 胸墊調整結構
US20150351465A1 (en) * 2014-06-10 2015-12-10 Luan Duraku Inflatable Bra
US9883701B2 (en) * 2016-02-17 2018-02-06 Clemente F. Lima Air br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2216U (en) * 2003-10-28 2004-09-01 Yi-Sheng Shiau Light suction force negative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breast-enlargement cup
CN105495712A (zh) * 2015-02-09 2016-04-20 北京至感传感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胸罩组件
TWI617806B (zh) * 2016-12-12 2018-03-11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感測裝置、哺乳內衣及其製造方法
TW201821792A (zh) * 2016-12-12 2018-06-16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感測裝置、哺乳內衣及其製造方法
TWM548452U (zh) * 2017-07-03 2017-09-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TWM579903U (zh) * 2018-12-21 2019-07-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417A (zh) 2020-07-01
US20200196683A1 (en) 2020-06-25
US11284649B2 (en)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79903U (zh) 智能胸罩
TWI689262B (zh) 智能胸罩
TWI706733B (zh) 可調氣壓胸墊
TWI722935B (zh) 穿戴顯示裝置
CN111345521B (zh) 智能胸罩
TW202104750A (zh) 微型泵浦
TWM548452U (zh) 智能胸罩
CN213908527U (zh) 智能胸罩
TWI739484B (zh) 穿戴顯示裝置
TWI762854B (zh) 血壓設備
TW202019336A (zh) 健康監測裝置
CN111202493A (zh) 健康监测装置
TWI778372B (zh) 耳機
CN113143232B (zh) 用于检测使用者心血管系统的穿戴式设备
TW202126254A (zh) 用於偵測使用者心血管系統之穿戴式設備
TWI650084B (zh) 智能胸罩
TWI768362B (zh) 醫用負壓貼合組件
CN112471622A (zh) 可调气压胸垫
TWI713243B (zh) 致動透氣材料結構
CN113143233A (zh) 血压设备
CN113810807A (zh) 耳机
TWI722701B (zh) 血壓測量模組
CN113885200A (zh) 穿戴显示装置
CN113825351B (zh) 穿戴显示装置
CN109198734A (zh) 智能胸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