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0631U - 微型泵浦 - Google Patents

微型泵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0631U
TWM590631U TW108209366U TW108209366U TWM590631U TW M590631 U TWM590631 U TW M590631U TW 108209366 U TW108209366 U TW 108209366U TW 108209366 U TW108209366 U TW 108209366U TW M590631 U TWM590631 U TW M59063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outflow
current collecting
valve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9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皓然
陳世昌
廖家淯
廖鴻信
高中偉
韓永隆
黃啟峰
蔡長諺
李偉銘
Original Assignee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9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0631U/zh
Publication of TWM5906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063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種微型泵浦,包含一集流板、一閥片、一出流板以及一泵核心模組。集流板包含一內凹槽、一凸部,設置於內凹槽之中心處、至少一集流孔,設置於內凹槽內以及凸部之外緣。閥片包含一閥孔,設置於閥片之中心處。集流板之凸部抵頂閥孔。閥片與集流板之間形成一集流腔室。出流板具有一環狀型態,包含一出流通道。閥片之閥孔與出流通道相連通。泵核心模組汲取流體進入泵核心模組後,通過至少一集流孔流入集流腔室,接著推開閥片後通過閥孔進入出流板之出流通道,以完成流體之傳輸。

Description

微型泵浦
本案關於一種泵浦,尤指一種微型、靜音及快速傳輸高流量流體之微型泵浦。
目前於各領域中無論是醫藥、電腦科技、列印、能源等工業,產品均朝精緻化及微小化方向發展,其中微幫浦、噴霧器、噴墨頭、工業列印裝置等產品所包含之流體致動器為其關鍵技術。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流體輸送結構的應用上亦愈來愈多元化,舉凡工業應用、生醫應用、醫療保健、電子散熱等等,甚至近來熱門的穿戴式裝置皆可見它的踨影,可見傳統的流體致動器已漸漸有朝向裝置微小化、流量極大化的趨勢。
因此,如何藉由創新的封裝結構,使流體致動器得以增加其應用廣泛性,為當前重要的發展課題。
本案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微型泵浦,利用出流板與集流板結合,並於兩者間夾閥片,形成單向輸出的同心圓逆止對稱結構,且具備洩壓功能,藉以達到大幅精減閥片的構造、提升整體氣密可靠度、增加輸出方向自由度以及大幅降低洩壓流阻之效果。
本案之一廣義實施態樣為一種微型泵浦,包含一集流板、一閥片、一出流板以及一泵核心模組。集流板具有一集流板第一表面以及一集流板第二表面。集流板第一表面與集流板第二表面為相對設置之二表面。集流板包含一外溝槽,設置於集流板第一表面、一內凹槽,設置於集流板第一表面並被外溝槽環繞、一凸部,設置於集流板第一表面並設置於內凹槽之中心處、至少一集流孔,自集流板第一表面貫穿至集流板第二表面,並設置於內凹槽內以及凸部之外緣、以及一外周部,設置於集流板第二表面並定義出一集流空間。閥片設置於集流板之內凹槽內,並包含一閥孔,設置於閥片之中心處。集流板之凸部抵頂閥孔。閥片與集流板之間形成一集流腔室。出流板具有一環狀型態,包含一出流通道,設置於出流板之中心處、至少一洩流通道、以及一出流外周壁,定義出一出流空間。出流空間與出流通道以及至少一洩流通道相連通。閥片之閥孔與出流空間以及出流通道相連通。出流外周壁設置於集流板之外溝槽內,藉此閥片容置於出流空間內。泵核心模組容置於集流板之集流空間內。泵核心模組汲取流體進入泵核心模組後,通過至少一集流孔流入集流腔室,接著推開閥片後通過閥孔進入出流板之出流通道,以完成流體之傳輸。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圖至第2B圖,本案提供一種微型泵浦10,包含一出流板1、一閥片2、一集流板3以及一泵核心模組4。泵核心模組4被容置於集流板3內。
請參閱第3A圖至第3B圖,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出流板1包含一出流外周壁11、一出流空間12、一出流通道13以及至少一洩流通道14。出流外周壁11自出流板1之一側凸伸,並定義出出流空間12。出流通道13設置於出流板1之中心處。出流空間12與出流通道13以及至少一洩流通道14相連通。
值得注意的是,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出流板1包含4個洩流通道14,等間距設置,並環繞出流通道13。此外,出流板1具有一圓形型態,使得出流板1形成一同心對稱結構。於其他實施例中,洩流通道14的數量與設置方式,以及出流板1之型態不以本揭露為限,可依設計需求而變更。
值得注意的是,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出流通道13為一直線通道,因此,流體得以沿著垂直閥片2之方向傳輸,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4A圖、第4B圖、第8A圖以及第8B圖,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閥片2包含一閥片外周壁21、一閥片空間22以及一閥孔23。閥片外周壁21設置於閥片2遠離出流板1之一側並自閥片2遠離出流板1凸伸,藉以定義出閥片空間22。閥孔23設置於閥片2中心處。閥孔23與出流板1之出流空間12以及出流通道13相連通。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閥片2具有一圓形型態,使得閥片2形成一同心對稱結構,此外,閥片2為一矽膠薄片,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閥片2之型態以及材料不以本揭露為限,可依設計需求而變更。
請參閱第5A圖、第5B圖、第8A圖以及第8B圖,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集流板3具有一集流板第一表面3a以及一集流板第二表面3b,集流板第一表面3a以及集流板第二表面3b為相對設置之二表面。集流板3包含一外溝槽31、一內凹槽32、一凸部33、至少一集流孔34、一集流外周壁35、一集流空間36以及二接腳開口37。外溝槽31設置於集流板第一表面3a,並為一環狀型態。內凹槽32設置於集流板第一表面3a並被外溝槽31環繞。凸部33設置於集流板第一表面3a並設置於內凹槽32之中心處。內凹槽32以及凸部33分別為一圓形型態,使得集流板3形成一同心對稱結構。至少一集流孔34自集流板第一表面3a貫穿至集流板第二表面3b,並設置於內凹槽32內以及凸部33之外緣。集流外周壁35設置於集流板第二表面3b並自集流板第二表面3b遠離閥片2凸伸,藉以定義出集流空間36。閥片2設置於內凹槽32內,藉此凸部33抵頂閥片2之閥孔23,並且在閥片2與集流板3之間形成一集流腔室C。
值得注意的是,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集流板3包含4個集流孔34,等間距設置並環繞凸部33。於其他實施例中,集流孔34的數量以及設置方式不以本揭露為限,可依設計需求而變更。
值得注意的是,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出流板1之出流外周壁11卡合於集流板3之外溝槽31內,如此,閥片2便被容置於出流板1之出流空間12內。藉此,出流板1可直接與集流板3黏合,使得閥片2被穩固夾在出流板1與集流板3之間。於其他實施例中,出流板1與集流板3之結合方式不限於本揭露所述之黏合,可依設計需求而變更。
值得注意的是,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微型泵浦10具有一總厚度(不包含出流通道13之部分)介於1毫米(mm)至6毫米(mm)之間,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總厚度之數值可依設計需求而變更。
請參閱第2A圖、第2B圖、第5B圖、以及第6A圖至第7A圖,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泵核心模組4容置集流板3之集流空間36中。泵核心模組4由一進流板41、一共振片42、一壓電致動器43、一第一絕緣片45、一導電片46及一第二絕緣片47依序堆疊組成。進流板41具有至少一進流孔41a、至少一匯流排槽41b及一匯流腔室41c。進流孔41a供導入流體,並貫通匯流排槽41b。匯流排槽41b與匯流腔室41c相連通,藉此,進流孔41a所導入之流體得以通過匯流排槽41b後匯流至匯流腔室41c中。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進流孔41a與匯流排槽41b之數量相同,分別為4個,但不以此為限,進流孔41a與匯流排槽41b之數量可依設計需求而變更。如此,四個進流孔41a分別貫通四個匯流排槽41b,且四個匯流排槽41b與匯流腔室41c相連通。
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共振片42接合於進流板41上,且具有一中空孔42a、一可動部42b及一固定部42c。中空孔42a位於共振片42的中心處,並與進流板41之匯流腔室41c的位置對應。可動部42b設置於中空孔42a的周圍,而固定部42c設置於共振片42的外周緣部分並固定接合於進流板41上。
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壓電致動器43接合於共振片42上,並包含一懸浮板43a、一外框43b、至少一支架43c、一壓電元件44、至少一間隙43d及一第一導電接腳43e。懸浮板43a為一正方型形態,可彎曲振動。懸浮板43a之所以採用正方形,乃相較於圓形形態之設計,正方形形態懸浮板43a之結構具有明顯省電之優勢。因在共振頻率下操作之電容性負載,其消耗功率會隨頻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正方形形態懸浮板43a之共振頻率明顯較圓形形態懸浮板低,故其相對的消耗功率亦明顯較低,亦即本案所採用正方形形態設計之懸浮板43a,具有省電優勢之效益。外框43b環繞設置於懸浮板43a之外側。至少一支架43c連接於懸浮板43a與外框43b之間,用以提供懸浮板43a彈性支撐的支撐力。壓電元件44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懸浮板43a之一邊長,且壓電元件44貼附於懸浮板43a之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電壓以驅動懸浮板43a彎曲振動。懸浮板43a、外框43b與支架43c之間構成至少一間隙43d,用以供流體通過。第一導電接腳43e從外框43b之外緣凸伸。
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導電片46從內緣凸伸一電極46a,以及從外緣凸伸一第二導電接腳46b。電極46a電性連接壓電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44。壓電致動器43之第一導電接腳43e以及導電片46之第二導電接腳46b向外接通外部電流,藉以驅動壓電致動器43之壓電元件44。第一導電接腳43e以及第二導電接腳46b分別自集流板3之接腳開口37凸伸至集流板3外。此外,第一絕緣片45以及第二絕緣片47的設置,可避免短路的發生。
請參閱第7A圖,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懸浮板43a與共振片42之間形成一共振腔室48。共振腔室48可藉由在共振片42及壓電致動器43之外框43b之間的間隙填充一材質而形成,例如:導電膠,但不以此為限,以使共振片42與懸浮板43a之間可維持一定深度,進而可導引流體更迅速地流動。並且,因懸浮板43a與共振片42之間保持適當距離使彼此接觸干涉減少,促使噪音的產生降低。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加高壓電致動器43之外框43b的高度來減少共振片42與壓電致動器43之外框43b之間的間隙填充材質的厚度。如此,泵核心模組4於整體組裝時,填充材質不會因熱壓溫度及冷卻溫度產生變化而被間接影響,可避免填充材質因熱脹冷縮因素影響到成型後共振腔室48之實際間距,但不以此為限。此外,共振腔室48的大小會影響泵核心模組4的傳輸效果,故維持一固定大小的共振腔室48對於泵核心模組4提供穩定的傳輸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第7B圖所示,於另一實施例中,懸浮板43a可採以沖壓成型製程使其向上延伸一距離,其向上延伸距離可由成型於懸浮板43a與外框43b之間的至少一支架43c調整,使懸浮板43a的表面與外框43b的表面兩者為非共平面。利用在外框43b的組配表面上塗佈少量填充材質,例如:導電膠,以熱壓方式使壓電致動器43貼合於共振片42的固定部42c,進而使得壓電致動器43得以與共振片42組配接合。如此直接透過將上述壓電致動器43之懸浮板43a採以沖壓成型製程構成共振腔室48的結構改良,所需的共振腔室48得以透過調整壓電致動器43之懸浮板43a沖壓成型距離來完成,有效地簡化了調整共振腔室48的結構設計,同時也簡化了製程、縮短製程時間。此外,第一絕緣片45、導電片46及第二絕緣片47皆為框形的薄形片體,依序堆疊於壓電致動器43上以構成泵核心模組4整體結構。
為了瞭解泵核心模組4之作動方式,請繼續參閱第7C圖至第7E圖,於本案第一實施例中,如第7C圖所示,壓電致動器43的壓電元件44被施加驅動電壓後產生形變,帶動懸浮板43a朝遠離進流板41的方向位移,此時共振腔室48的容積提升,於共振腔室48內形成了負壓,便汲取匯流腔室41c內的流體流經共振片42之中空孔42a進入共振腔室48內,同時共振片4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響同步向遠離進流板41的方向位移,連帶增加了匯流腔室41c的容積,且因匯流腔室41c內的流體進入共振腔室48的關係,造成匯流腔室41c內同樣為負壓狀態,進而通過進流孔41a及匯流排槽41b來吸取流體進入匯流腔室41c內。接著如第7D圖所示,壓電元件44帶動懸浮板43a向靠近進流板41的方向位移,壓縮共振腔室48,同樣的,共振片42因共振被懸浮板43a帶動而向靠近進流板41的方向位移,推擠共振腔室48內的流體通過間隙43d流出泵核心模組4,以達到流體傳輸的效果。最後如第7E圖所示,當懸浮板43a朝遠離進流板41的方向位移回到初始位置時,共振片42也同時被帶動而朝遠離進流板41的方向位移,此時的共振片42壓縮共振腔室48,使共振腔室48內的流體向間隙43d移動,並且提升匯流腔室41c內的容積,讓流體能夠持續地通過進流孔41a、匯流排槽41b來匯聚於匯流腔室41c內。透過不斷地重複上述第7C圖至第7E圖所示之泵核心模組4之作動步驟,使泵核心模組4能夠連續將流體自進流孔41a導引進入進流板41及共振片42所構成流道,產生壓力梯度,再由間隙43d排出,使流體高速流動,達到泵核心模組4傳輸流體的操作。
請參閱第8A圖至第8D圖,當微型泵浦10作動時,泵核心模組4會被致動,汲取微型泵浦10外的流體進入泵核心模組4,通過集流板3之集流孔34後進入集流腔室C,接著推開閥片2離開集流板3之凸部33後通過閥孔23進入出流板1之出流通道13,以完成流體之傳輸。而當微型泵浦10停止作動時,泵核心模組4不被致動,流體自出流通道13回流至微型泵浦10內,推開閥片2對應集流腔室C的部分離開出流板1,使得流體得以通過閥片2與出流板1之間的空間進入洩流通道14後被排出微型泵浦10外,完成洩流之作業。
請參閱第9圖至第10D圖,於本案第二實施例中,僅出流板1'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出流板1之結構不同,而其不同之處在於出流通道13之型態。於本案第二實施例中,出流通道13為一彎曲通道。藉此,流體得以自微型泵浦10'之側向傳輸。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出流板1'為一同心對稱結構,因此流體之輸出方向可以有360°之自由度,意即,出流通道13之出口方向可以以集流板3之凸部33為中心旋轉360°,因此,使用者在使用時,可以簡易地依照所需的輸出方向調整出流通道13之出口方向。
綜上所述,本案所提供之微型泵浦,形成一單向輸出的同心圓逆止對稱結構,且具備洩壓功能,藉以達到大幅精減閥片的構造、提升整體氣密可靠度、增加輸出方向自由度以及大幅降低洩壓流阻之效果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0、10'‧‧‧微型泵浦 1、1'‧‧‧出流板 11‧‧‧出流外周壁 12‧‧‧出流空間 13‧‧‧出流通道 14‧‧‧洩流通道 2‧‧‧閥片 21‧‧‧閥片外周壁 22‧‧‧閥片空間 23‧‧‧閥孔 3‧‧‧集流板 3a‧‧‧集流板第一表面 3b‧‧‧集流板第二表面 31‧‧‧外溝槽 32‧‧‧內凹槽 33‧‧‧凸部 34‧‧‧集流孔 35‧‧‧集流外周壁 36‧‧‧集流空間 37‧‧‧接腳開口 4‧‧‧泵核心模組 41‧‧‧進流板 41a‧‧‧進流孔 41b‧‧‧匯流排槽 41c‧‧‧匯流腔室 42‧‧‧共振片 42a‧‧‧中空孔 42b‧‧‧可動部 42c‧‧‧固定部 43‧‧‧壓電致動器 43a‧‧‧懸浮板 43b‧‧‧外框 43c‧‧‧支架 43d‧‧‧間隙 43e‧‧‧第一導電接腳 44‧‧‧壓電元件 45‧‧‧第一絕緣片 46‧‧‧導電片 46a‧‧‧電極 46b‧‧‧第二導電接腳 47‧‧‧第二絕緣片 48‧‧‧共振腔室 C‧‧‧集流腔室 A-A、B-B‧‧‧剖面線
第1圖為本案微型泵浦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2A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2B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自另一視角所得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3A圖及第3B圖分別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出流板之俯視圖及仰視圖。 第4A圖及第4B圖分別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閥片之俯視圖及仰視圖。 第5A圖及第5B圖分別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集流板之俯視圖及仰視圖。 第6A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泵核心模組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6B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泵核心模組自另一視角所得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7A圖為本案泵核心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第7B圖為本案泵核心模組另一實施態樣之剖面示意圖。 第7C圖至第7E圖為本案泵核心模組之作動示意圖。 第8A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俯視圖。 第8B圖為自第8A圖中A-A剖面線所得之剖面示意圖。 第8C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出流作動示意圖。 第8D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洩流作動示意圖。 第9圖為本案微型泵浦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10A圖為本案第二實施例之俯視圖。 第10B圖為自第10A圖中B-B剖面線所得之剖面示意圖。 第10C圖為本案第二實施例之出流作動示意圖。 第10D圖為本案第二實施例之洩流作動示意圖。
1‧‧‧出流板
2‧‧‧閥片
3‧‧‧集流板
4‧‧‧泵核心模組
10‧‧‧微型泵浦

Claims (13)

  1. 一種微型泵浦,包含: 一集流板,具有一集流板第一表面以及一集流板第二表面,該集流板第一表面與該集流板第二表面為相對設置之二表面,該集流板包含: 一外溝槽,設置於該集流板第一表面; 一內凹槽,設置於該集流板第一表面並被該外溝槽環繞; 一凸部,設置於該集流板第一表面並設置於該內凹槽之中心處; 至少一集流孔,自該集流板第一表面貫穿至該集流板第二表面,並設置於該內凹槽內以及該凸部之外緣;以及 一集流外周壁,設置於該集流板第二表面並定義出一集流空間; 一閥片,設置於該集流板之該內凹槽內,並包含一閥孔,設置於該閥片之中心處,該集流板之該凸部抵頂該閥孔,該閥片與該集流板之間形成一集流腔室; 一出流板,包含一出流通道、至少一洩流通道、以及一出流外周壁,該出流通道設置於該出流板之中心處,該出流外周壁定義出一出流空間,該出流空間與該出流通道以及該至少一洩流通道相連通,該閥片之該閥孔與該出流空間以及該出流通道相連通,該出流外周壁卡合於該集流板之該外溝槽內,藉此該閥片容置於該出流空間內;以及 一泵核心模組,容置於該集流板之該集流空間內; 其中,該泵核心模組汲取流體進入該泵核心模組後,通過該至少一集流孔流入該集流腔室,接著推開該閥片後通過該閥孔進入該出流板之該出流通道,以完成流體之傳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集流板包含複數個集流孔,等間距設置於該內凹槽內,並環繞該凸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集流板之該外溝槽為一環狀型態,則該內凹槽以及該凸部分別為一圓形型態,使得該集流板形成一同心對稱結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出流板包含複數個洩流通道,等間距設置,並環繞該出流通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出流板具有一圓形型態,使得該出流板形成一同心對稱結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閥片還包含一閥片外周壁,設置於該閥片鄰近該集流板之一側,並容置於該集流板之該內凹槽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出流通道為一直線通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出流通道為一彎曲通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泵核心模組包含 : 一進流板,具有至少一進流孔、至少一匯流排槽及一匯流腔室, 其中該進流孔供導入流體,並貫通該匯流排槽,該匯流排槽與該匯流腔室相連通,藉此,該進流孔所導入之流體得以通過該匯流排槽後匯流至該匯流腔室中; 一共振片,接合於該進流板上,具有一中空孔、一可動部及一固定部,該中空孔位於該共振片中心處,並與該進流板之該匯流腔室的位置相對應,該可動部設置於該中空孔周圍,而該固定部設置於該共振片的外周緣部分並固定接合在該進流板上;以及 一壓電致動器,接合於該共振片上; 其中,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形成一共振腔室,藉此,當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該壓電致動器與該共振片之該可動部產生共振,流體由該進流板之該進流孔導入,通過該匯流排槽後匯集至該匯流腔室中,接著再流經該共振片之該中空孔,達成流體之傳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壓電致動器包含: 一懸浮板,為一正方形形態,可彎曲振動; 一外框,環繞設置於該懸浮板之外側; 至少一支架,連接於該懸浮板與該外框之間,用以提供該懸浮板彈性支撐之支撐力;以及 一壓電元件,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該懸浮板之一邊長,且該壓電元件貼附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電壓以驅動該懸浮板彎曲振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泵核心模組還包含一第一絕緣片、一導電片及一第二絕緣片,其中該進流板、該共振片、該壓電致動器、該第一絕緣片、該導電片及該第二絕緣片依序堆疊設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壓電致動器還包含一第一導電接腳,從該外框之外緣凸伸,該導電片具有一第二導電接腳,自該導電片之外緣凸伸,而該集流板還包含複數個接腳開口,該第一導電接腳以及該第二導電接腳分別自該些接腳開口凸伸至該集流板外。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微型泵浦,其中該壓電致動器包含: 一懸浮板,為一正方形形態,可彎曲振動; 一外框,環繞設置於該懸浮板之外側; 至少一支架,連接於該懸浮板與該外框之間,用以提供該懸浮板彈性支撐,並使該懸浮板之一表面與該外框之一表面形成一非共平面結構,且使該懸浮板之一表面與該共振板之間形成一腔室空間;以及 一壓電元件,具有一邊長,該邊長小於或等於該懸浮板之一邊長,且該壓電元件貼附於該懸浮板之一表面上,用以施加電壓以驅動該懸浮板彎曲振動。
TW108209366U 2019-07-17 2019-07-17 微型泵浦 TWM5906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9366U TWM590631U (zh) 2019-07-17 2019-07-17 微型泵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9366U TWM590631U (zh) 2019-07-17 2019-07-17 微型泵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0631U true TWM590631U (zh) 2020-02-11

Family

ID=70414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9366U TWM590631U (zh) 2019-07-17 2019-07-17 微型泵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06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8583B (zh) * 2019-07-17 2020-07-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泵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8583B (zh) * 2019-07-17 2020-07-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泵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3959B (zh) 壓電致動器及其所適用之微型流體控制裝置
TWM582533U (zh) 微型壓電泵浦
TWI681120B (zh) 微型輸送裝置
TWI621794B (zh) 流體控制裝置
TWI698583B (zh) 微型泵浦
TWI696758B (zh) 微型泵浦
TWI689664B (zh) 致動氣體導流裝置
CN112240280B (zh) 微型泵
TWM565241U (zh) 微型輸送裝置
TWM590631U (zh) 微型泵浦
CN210599353U (zh) 微型泵
CN210660518U (zh) 微型泵
CN210106129U (zh) 微型压电泵
TWI755075B (zh) 微型流體輸送裝置
TWI721419B (zh) 微型壓電泵浦
CN112392698B (zh) 微型泵
TWI732422B (zh) 具消音洩氣結構之微型泵
TW202138677A (zh) 薄型氣體傳輸裝置
TWI681116B (zh) 微型流體輸送裝置
TWI755307B (zh) 薄型氣體傳輸裝置
TWI706082B (zh) 壓電致動器及其所適用之微型流體控制裝置
CN111911392B (zh) 微型压电泵
TWI771885B (zh) 薄型氣體傳輸裝置
TWM565240U (zh) 微型輸送裝置
TWI806128B (zh) 氣體傳輸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