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8527U - 智能胸罩 - Google Patents

智能胸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8527U
CN213908527U CN201822154761.9U CN201822154761U CN213908527U CN 213908527 U CN213908527 U CN 213908527U CN 201822154761 U CN201822154761 U CN 201822154761U CN 213908527 U CN213908527 U CN 2139085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plate
chamber
gas collec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547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皓然
薛达伟
韩永隆
黄启峰
李伟铭
郭俊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547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085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85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852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智能胸罩,包含:胸罩本体及集气致动器,胸罩本体包含:支撑结构、罩杯结构及两组固定结构,而罩杯结构包含外表层、内表层及气囊层,气囊层被包覆于外表层与内表层之间,气囊层包含气体通道,并穿伸出罩杯结构外具有连接端;集气致动器设置连接于连接端,并包含有气体输送器、控制模块及气压检测器,气体输送器对气囊层进行供输气体调整内部压力,控制模块控制气体输送器的运作,以及控制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而气压检测器检测气囊层内部气体需求压力,以监测通知控制模块以控制气体输送器的运作。

Description

智能胸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胸罩,尤指一种可充气并可做乳癌检测的智能胸罩。
背景技术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胸罩已是不可或缺的产品。胸罩穿戴时的稳定性是女性相当注重的一环,若胸罩的稳定性不佳,胸罩易随着穿戴者的肢体动作而滑移脱位,就会使穿戴者感到没有安全感且不自在,且穿戴者还需要常常重新调整胸罩位置,因此也会造成穿戴者的不便。
另外,大部分的现代女性都是长时间穿戴胸罩,因此胸罩穿戴时的舒适性也是女性在选购胸罩时的重点。此外,穿戴胸罩可集中托高乳房使胸型美观,也助于防止乳房外扩及下垂,因此现代女性也相当注重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
已知胸罩是以硬质的钢圈来支撑罩杯,是在胸罩的两罩杯下缘分别车缝固定一钢圈,借由金属材质的钢圈提供足够的强度与支撑力,以稳固的支撑胸型,并同时使胸部得以有托高集中的效果。
然而,由于钢圈材质刚性佳但弹性较不足,容易变形,且钢圈贴近女性的胸部,会给女性感觉一种异物的感觉及异物的压迫感,穿着较久的时间会感觉不舒服造成使用者有受压迫的感觉。
有鉴于此,坊间设计出多款无钢圈的胸罩,然而,此种无钢圈的胸罩虽达到一般的女性希望胸罩内不要有钢圈的需求,但相对的,由于其没有钢圈的支撑及托高,减低了胸部集中的效果,因此无钢圈的胸罩则让女性胸型会变形而不美观,此也是困扰女性的一重要问题。
另外,现今女性罹患乳癌比例逐年增高,因此市面上已开发一种触感检测器,可感测乳房表面的变化,并将检测数据传送给检测接收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或电脑的应用软件)来做数据分析,再传送给智慧型医疗检测仪,以追踪乳房变化并形成告知通报,若有肿瘤在乳房里生成,由于生成处会有更多血液汇聚,以致乳房的温度升高且质地改变,因此触感检测器可感测乳房表面的变化,并追踪乳房质地、色泽与温度,发现变化时能即时即早治疗,降低乳癌的风险。然,此种触感检测器在检测上的要求,是需要紧密贴合乳房做检测,若触感检测器采一般直接贴合在乳房上,因乳房表面是一种曲线表面会有贴合不易及无法完全贴合等变化因素,进而影响到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度。
是以,如何发展一种胸罩,可在不使用钢圈时,保持胸罩对胸部的支撑能力,并同时能够维持有使用钢圈的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以及有效且精准去做乳房检测的效益,实为本领域所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胸罩,俾解决已知技术中,胸罩对胸部支撑力不足,以及作乳房检测时的贴合性等问题,因此本案智能胸罩利用集气致动器搭配罩杯结构内所设置的气囊层,借由集气致动器的气体输送器,对罩杯结构内的气囊层进行充气或泄气,并配合集气致动器的气压检测器设定阈值模式来监测调整罩杯结构内的气囊层适当充气量,进而调整气囊层内的气压,并可利用其中的压力变化,以改变罩杯结构上的第一罩杯与第二罩杯的型态、硬度及支撑强度等性能,借此可供使用者根据其自身需求去调整智能胸罩,以达到稳定支撑、托提的效果,且将乳房的触感检测器设置贴合于罩杯结构上,利用气囊层去推动触感检测器依据乳房形状调整,以更贴合于乳房表面去检测,以提升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准度,俾使本案的智能胸罩能够满足每位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智能胸罩,包含:一胸罩本体,包含一支撑结构、一罩杯结构、两组固定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用以承载该罩杯结构并连接该两组固定结构,且每一该固定结构分别对应设置于该支撑结构的一侧边上,用以相互扣接,而该罩杯结构包含一外表层、一内表层及一气囊层,该气囊层被包覆于该外表层与该内表层之间,该气囊层包含一气体通道,并穿伸出该罩杯结构外具有一连接端;以及一集气致动器,设置连接于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并包含有一气体输送器、一控制模块及一气压检测器,该气体输送器对该罩杯结构内的该气囊层进行供输气体调整内部压力,该控制模块为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以及控制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而该气压检测器为检测该气囊层内部气体需求压力,以监测通知该控制模块以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智能胸罩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剖面所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智能胸罩实施充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为本案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智能胸罩实施充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案气体输送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B至图4C为图4A中气体输送器的充气作动示意图。
图4D为图4A中气体输送器的卸压作动示意图。
图5A所示为本案微型泵的分解示意图。
图5B所示为本案微型泵另一角度视得的分解示意图。
图6A所示为本案微型泵的剖面示意图。
图6B所示为本案微型泵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C至图6E为图6A中微型泵的作动示意图。
图7为本案鼓风微型泵相关构件分解示意图。
图8A至图8C为本案鼓风微型泵作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触感检测器
2:胸罩本体
21:支撑结构
22:罩杯结构
22a:第一罩杯
22b:第二罩杯
22c:中央部
22d:外表层
22e:内表层
22f:气囊层
221f:气囊凸部结构
22g:气体通道
221g:连接端
23:固定结构
24:背带结构
3:集气致动器
31:气体输送器
311:微型泵
3111:进流板
3111a:进流孔
3111b:汇流排槽
3111c:汇流腔室
3112:共振片
3112a:中空孔
3112b:可动部
3112c:固定部
3113:压电致动器
3113a:悬浮板
3113b:外框
3113c:支架
3113d:压电元件
3113e:间隙
3113f:凸部
3114:第一绝缘片
3115:导电片
3116:第二绝缘片
3117:腔室空间
312:集气阀座
312a:集气槽
312b:第一集气腔室
312c:第一卸压腔室
312d:集气通孔
312e:连通流道
312f:集气阀座凸部
312g:卸压通孔
313:腔板
313a:第二集气腔室
313b:第二卸压腔室
313c:腔板凸部
313d:连通腔室
313e:连通孔
314:阀片
314a:阀孔
315:阀开关
30:鼓风微型泵
301:喷气孔片
301a:连接件
301b:悬浮片
301c:中空孔洞
302:腔体框架
303:致动体
303a:压电载板
303b:调整共振板
303c:压电板
304:绝缘框架
305:导电框架
306:共振腔室
307:气流腔室
32:控制模块
33:气压检测器
A-A’: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本案的智能胸罩包含一触感检测器1、一胸罩本体2及一集气致动器3。其中,触感检测器1可感测乳房表面的变化,并将检测数据传送给检测接收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或电脑的应用软件)来做数据分析,再传送给智慧型医疗检测仪,以追踪乳房变化并形成告知通报,若有肿瘤在乳房里生成,由于生成处会有更多血液汇聚,以致乳房的温度升高且质地改变,因此触感检测器1可感测乳房表面的变化,并追踪乳房质地、色泽与温度。
上述的胸罩本体2,包含一支撑结构21、一罩杯结构22、两组固定结构23,其中支撑结构21主要作为一连接部件,用以承载罩杯结构22并连接两组固定结构23,罩杯结构22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一罩杯22a与第二罩杯22b,且第一罩杯22a 与第二罩杯22b之间定义出中央部22c,每一固定结构23分别对应设置于支撑结构21 的一侧边上,用以相互扣接。以本实施例为例,两组固定结构23是分别为相对应的一勾扣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两组固定结构23亦可为其它型态的固定结构,如两相吸的磁铁、钮扣与扣眼等,以供使用者将本案的智能胸罩穿戴于身体上。当然,本案的智能胸罩更可进一步设有两组背带结构24,分别与支撑结构21的两相对侧连接,以供使用者将本案的智能胸罩11挂穿戴于身体上。于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21及背带结构24等可采以柔软的布料所剪裁缝制而成,但不以此为限,至于罩杯结构22则可由一层或多层的布料材质所制成,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
再请参阅图1及图2,于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罩杯结构22为由两布料结构相互接合缝制而成,但不以此为限,是以如图所示,可见本实施例的罩杯结构 22的剖面结构包含一外表层22d、一内表层22e及一气囊层22f,其中,气囊层22f 夹设并被包覆于外表层22d与内表层22e之间,意即本实施例之外表层22d及内表层 22e可为两不同的布料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该材质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气囊层22f之外观型态及设置的方式可有多种态样变化;举例来说,气囊层 22f可为两半月形的弧状型态,并对应设置于第一罩杯22a及第二罩杯22b的下缘,即约为1/3罩杯的大小,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气囊层22f亦可为1/2 罩杯的型态,即其是涵盖半个第一罩杯22a及第二罩杯22b,但亦不以此为限;当然,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气囊层22f亦可为完整罩杯的型态,即其涵盖整个第一罩杯22a 及第二罩杯22b,由此可见,气囊层22f的型态及设置的位置、范围等是可依照实际施作情形而任施变化,并不以前述实施态样为限。此外,如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气囊层22f更包含气体通道22g,且与气囊层22f相连通,气体通道22g可布设于气囊层22f内,且其连接端221g可如图2所示,延伸至罩杯结构22的中央部22c处,并穿出罩杯结构22之外表层22d,以供与集气致动器3相连接,但其设置方式并不以此为限,于一些实施例中,气体通道22g的连接端221g亦可设置于罩杯结构22上的任意位置,例如第一罩杯22a或第二罩杯22b的侧缘等,皆不以此为限,其主要依据所欲连接的集气致动器3所在的位置而可对应任施变化。以及,于本实施例中,集气致动器3对应设置于罩杯结构22的中央部22c处,且其可拆卸地与罩杯结构22的气囊层22f的气体通道22g的连接端221g相连接,但并不以此为限;又,于另一些实施例中,集气致动器3亦可以是固定式的结构,并同样与气体通道22g的连接端221g 相连接,但其设置方式亦不以此为限。借此,集气致动器3可经由气体通道22g的连接端221g输入或输出气体,进而可对气囊层22f进行充气或排气,并调整气囊层22f 之内部压力,如此一来,使用者即可透过集气致动器3以调整罩杯结构22内的气囊层22f,使第一罩杯22a与第二罩杯22b的软硬度、外观形态、支撑强度等,以达到托提的效果,并可根据每一位使用者所需的理想形态而任意进行调整,进而可达到稳定支撑、托提的效果。当然,本案的触感检测器1设置贴合于罩杯结构22之内表层22e上,利用气囊层22f透过集气致动器3调整内部压力,使第一罩杯22a与第二罩杯22b能达到推动触感检测器1依据乳房形状调整,更贴合于乳房表面去检测,以提升触感检测器1的检测精准度。
请参阅图3,为本案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智能胸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智能胸罩2的罩杯结构22的主要结构是与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相同,同样包含一外表层22d、一内表层22e及一气囊层22f等元件,且该多个元件所设置的方式与连接关系均与图2的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本案的智能胸罩的气囊层22f更可包含多个气囊凸部结构221f,多个气囊凸部结构221f设置于罩杯结构22之内表层22e上,且其遍布设置于第一罩杯22a 及第二罩杯22b处,但不以此为限。又本实施例的多个气囊凸部结构221f为与气囊层22f相连通,如此即能透过集气致动器3对气囊层22f充放气体以调整压力,致使多个气囊凸部结构221f的触感改变,例如提高压力可使多个气囊凸部结构221f变硬,可推动触感检测器1依据乳房形状调整,更贴合于乳房表面去检测,以提升触感检测器1的检测精准度。
上述的集气致动器3是设置连接于气囊层22f的气体通道22g,以供输气体调整气囊层22f之内部压力,而集气致动器3包含有一气体输送器31、一控制模块32及一气压检测器33。其中控制模块32控制气体输送器31的开启及关闭的运作以及控制气压检测器33的设定阈值模式,且气压检测器33检测气囊层22f所需求内部气体压力,当内部气体压力到达设定阈值,即可即时通知控制模块32以控制气体输送器31的关闭的运作,达到一个智能控制的设定。亦即,使用者可透过控制模块32 控制气压检测器33的设定阈值模式,让使用者适当地调整罩杯结构22内的气囊层 22f充气量的设定阈值,以控制气体输送器31的开启及关闭的运作时间,以使第一罩杯22a与第二罩杯22b的软硬度、外观形态、支撑强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托提效果,达到智能省电的控制。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A至图4D,气体输送器31连通架构于气体通道 22g的连接端221g,包含一微型泵311、一集气阀座312、一腔板313、一阀片314及一阀开关315。其中集气阀座312于一表面凹设有一集气槽312a,供以连通气体通道 22g的连接端221g,以及于另一表面设置一第一集气腔室312b及一第一卸压腔室 312c,集气槽312a与第一集气腔室312b之间具有一集气通孔312d,供使集气槽312a 与第一集气腔室312b彼此连通,第一集气腔室312b与第一卸压腔室312c在集气阀座 312的另一表面相隔设置,且第一集气腔室312b与第一卸压腔室312c之间设有一连通流道312e,供使第一集气腔室312b与第一卸压腔室312c彼此连通,第一卸压腔室 312c中具有一集气阀座凸部312f,而集气阀座凸部312f中心设有一卸压通孔312g,卸压通孔312g连通第一卸压腔室312c及阀开关315,阀开关315为控制卸压通孔312g 排气的开关,且阀开关315受控制模块32的控制启动或关闭,而上述的集气槽312a 是如图2及图3所示,与气体通道22g的连接端221g连通且密封,以使气囊层22f与集气槽312a、集气通孔312d相连通;又,腔板313承置于集气阀座312上,且对应集气阀座312的表面分别设置有一与第一集气腔室312b彼此对应封盖的第二集气腔室 313a,以及一与第一卸压腔室312c彼此对应封盖的第二卸压腔室313b,而第二集气腔室313a中设有一腔板凸部313c,腔板313在相对第二集气腔室313a及第二卸压腔室313b的表面凹设一连通腔室313d,微型泵311则承置于腔板313上而封盖连通腔室 313d,且连通腔室313d贯通至少一连通孔313e,分别与第二集气腔室313a及第二卸压腔室313b连通;再者,阀片314设置于集气阀座312与腔板313之间,而阀片314 抵触集气阀座凸部312f而封闭卸压通孔312g,且阀片314抵触腔板凸部313c的位置设有一阀孔314a,且阀孔314a因抵触腔板凸部313c而被封闭。
又请参阅图5A至图5B、图6A至图6E所示,上述的微型泵311由一进流板3111、一共振片3112、一压电致动器3113、一第一绝缘片3114、一导电片3115及一第二绝缘片3116依序堆叠组成。
上述的进流板3111具有至少一进流孔3111a、至少一汇流排槽3111b 及一汇流腔室3111c,进流孔3111a供导入气体,进流孔3111a对应贯通汇流排槽 3111b,且汇流排槽3111b连通到汇流腔室3111c,使进流孔3111a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3111c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流孔3111a与汇流排槽3111b的数量相同,进流孔3111a与汇流排槽3111b的数量分别为4个,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3111a分别贯通4个汇流排槽3111b,且4个汇流排槽3111b汇流到汇流腔室3111c。
上述的共振片3112透过贴合方式组接于进流板3111上,且共振片 3112上具有一中空孔3112a、一可动部3112b及一固定部3112c,中空孔3112a位于共振片3112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3111的汇流腔室3111c对应,而可动部3112b 设置于中空孔3112a的周围且与汇流腔室3111c相对的区域,而固定部3112c设置于共振片3112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进流板3111上。
上述的压电致动器3113包含有一悬浮板3113a、一外框3113b、至少一支架3113c、一压电元件3113d、至少一间隙3113e及一凸部3113f;其中,悬浮板3113a为一正方形型态,悬浮板3113a之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3113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 3113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3113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3113b环绕设置于悬浮板3113a之外侧;至少一支架3113c连接于悬浮板3113a与外框3113b之间,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3113a的支撑力;以及一压电元件3113d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3113a的一边长,且压电元件3113d贴附于悬浮板3113a的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电压以驱动悬浮板3113a弯曲振动;而悬浮板3113a、外框3113b 与支架3113c之间构成至少一间隙3113e,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3113f为设置于悬浮板3113a贴附压电元件311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凸部3113f于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透过一蚀刻制程制出一体成形突出于悬浮板3113a贴附压电元件 311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的一凸状结构。
上述的进流板3111、共振片3112、压电致动器3113、第一绝缘片 3114、导电片3115及第二绝缘片3116依序堆叠组合,其中悬浮板3113a与共振片 3112之间需形成一腔室空间3117,腔室空间3117可利用于共振片3112及压电致动器3113之外框3113b之间的间隙填充一材质形成,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3112与悬浮板3113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间3117,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3113a与共振片3112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当然于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增加压电致动器3113之外框3113b高度来减少共振片3112及压电致动器3113之外框3113b 之间的间隙所填充导电胶的厚度,如此可避免导电胶随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因热胀冷缩而影响到成型后腔室空间3117的实际间距,减少导电胶的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对微型泵311整体组装结构的间接影响,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3117 将会影响微型泵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间3117对于微型泵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
因此如图6B所示,于另一些压电致动器3113实施例中,悬浮板 3113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距离可由成形于悬浮板 3113a与外框3113b之间的至少一支架3113c所调整,使在悬浮板3113a上的凸部 3113f的表面与外框3113b的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利用于外框3113b的组配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3113贴合于共振片3112的固定部3112c,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3113得以与共振片3112组配结合,如此直接透过将上述压电致动器3113的悬浮板3113a采以冲压成形构成一腔室空间311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3117得以透过调整压电致动器3113的悬浮板3113a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311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此外,第一绝缘片3114、导电片3115 及第二绝缘片3116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3113上即组构成微型泵311整体结构。
为了了解上述微型泵311提供气体传输的输出作动方式,请继续参阅图6C至图6E所示。请先参阅图6C,压电致动器3113的压电元件3113d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3113a向下位移,此时腔室空间311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311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311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 3117内,同时共振片311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而同步向下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3111c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311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311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3111c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通过进流孔3111a、汇流排槽3111b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3111c内;请再参阅图6D,压电元件3113d带动悬浮板3113a向上位移,压缩腔室空间3117,同样的,共振片3112因与悬浮板3113a共振而向上位移,迫使同步推挤腔室空间3117内的气体往下通过间隙3113e向下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请参阅图6E,当悬浮板3113a被向下带动时,共振片 3112也同时被带动而向下位移,此时的共振片3112将使压缩腔室空间3117内的气体向间隙3113e移动,并且提升汇流腔室3111c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3111a、汇流排槽3111b来汇聚于汇流腔室3111c内。透过不断地重复上述图6C至图6E所示的微型泵311提供气体传输作动步骤,使微型泵311能够连续将气体自进流孔3111a进入进流板3111及共振片3112所构成流道并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3113e向下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达到微型泵311传输气体输出的作动操作。
再请继续参阅图6A,微型泵311的进流板3111、共振片3112、压电致动器3113、第一绝缘片3114、导电片3115及第二绝缘片3116皆可透过微机电的面型微加工技术制程,使微型泵311的体积缩小,以构成一微机电系统的微型泵311。
由上述说明可知,请参阅图4B及图4C所示,上述的微型泵311受控制模块32控制驱动导输气体至连通腔室313d中集中,再自连通腔室313d通过连通孔313e导入至第二集气腔室313a及第二卸压腔室313b中,以推动阀片314 离开腔板凸部313c,让气体通过阀片314的阀孔314a继续导入第一集气腔室312b 中,且透过集气通孔312d集中至集气槽312a中,且气体同时推动阀片314抵触集气阀座凸部312f而封闭卸压通孔312g,而第二卸压腔室313b内气体自连通流道 312e导入第二集气腔室313a中,并通过阀片314的阀孔314a继续导入第一集气腔室312b中,且透过集气通孔312d集中至集气槽312a中,供使气体填充于气囊层22f(如图2)内,以形成气囊层22f充气作业,并能调整气囊层22f之内部压力;又请参阅图4D所示,微型泵311停止导输气体时,气囊层22f(如图2)内充气气压大于连通腔室313d处的气体气压,此时气囊层22f内集气气体得以推动阀片314位移抵触腔板凸部313c而封闭阀孔314a,同时推动阀片314离开抵触集气阀座凸部312f而开启卸压通孔312g,而该阀开关315受控制模块32控制开启控制卸压通孔312g的排气,使气囊层22f内充气气体自连通流道312e导出至卸压通孔312g中,而排出该气体输送器31外部,完成气囊层22f卸压作业。
本案的智能胸罩即可透过集气致动器3的气体输送器31的持续运作而供输气体至气体通道22g,再导入气囊层22f内构成充气膨胀,当然,气囊层22f 内充气量可透过气压检测器33的设定阈值模式来监测,并配合借由控制模块32控制气体输送器31的阀开关315开启或关闭运作,如此气体输送器31持续运作供输气体至气体通道22g内,以透过阀开关315的关闭运作而保存,并透过气压检测器33的设定阈值模式来监测,以调整罩杯结构22内的气囊层22f的适当充气量,当充气量到达气压检测器33的设定阈值时,气体输送器31的微型泵311就可即时停止运作;而罩杯结构22内的气囊层22f的充气量不足时,让使用者透过控制模块32,控制气压检测器33的设定阈值模式,以适当地调整气囊层22f充气量的设定阈值,同时气体输送器31的微型泵311透过控制模块32控制而开启运作,以控制微型泵311的运作时间,如此以控制微型泵311开启及关闭的运作时间,以使第一罩杯22a与第二罩杯22b的软硬度、外观形态、支撑强度等符合使用者需求托提效果,达到智能省电的控制。当然,本案的触感检测器1设置贴合于罩杯结构22之内表层22e上,利用气囊层22f 透过集气致动器3调整内部压力,使第一罩杯22a与第二罩杯22b能达到推动触感检测器1依据乳房形状调整,更贴合于乳房表面去检测,以提升触感检测器1的检测精准度。
又,本案气体输送器31除了以上述的微型泵311结构体现外,其也可以搭配一种鼓风微型泵30的结构及作动方式来实施气体传输。请参阅图7及图 8A至图8C,鼓风微型泵30包含有依序堆叠的喷气孔片301、腔体框架302、致动体303、绝缘框架304及导电框架305;喷气孔片301包含了多个连接件301a、一悬浮片301b及一中空孔洞301c,悬浮片301b可弯曲振动,多个连接件301a邻接于悬浮片301b的周缘,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1a其数量为4个,分别邻接于悬浮片301b的4个角落,但不此以为限;中空孔洞301c形成于悬浮片301b的中心位置;腔体框架302承载叠置于悬浮片301b上;致动体303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302 上,并包含了一压电载板303a、一调整共振板303b、一压电板303c,其中,压电载板303a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302上,调整共振板303b承载叠置于压电载板303a 上,压电板303c承载叠置于调整共振板303b上,供施加电压后发生形变以带动压电载板303a及调整共振板303b进行往复式弯曲振动;绝缘框架304则是承载叠置于致动体303的压电载板303a上,导电框架305承载叠置于绝缘框架304上,其中,致动体303、腔体框架302及悬浮片301b之间形成一共振腔室306。
再请参阅图8A至图8C,其为本案鼓风微型泵30作动示意图。请先参阅图7及图8A,鼓风微型泵30透过多个连接件301a固定设置,喷气孔片301 底部形成一气流腔室307;请再参阅图8B,当施加电压于致动体303的压电板303c 时,压电板303c因压电效应开始产生形变并同步带动调整共振板303b与压电载板 303a,此时,喷气孔片301会因亥姆霍兹共振(Helmholtz resonance)原理一起被带动,使得致动体303向上移动,由于致动体303向上位移,使得喷气孔片301 底面的气流腔室307的容积增加,其内部气压形成负压,于鼓风微型泵30外的气体将因为压力梯度,由喷气孔片301的连接件301a的空隙进入气流腔室307并进行集压;最后请参阅图8C,气体不断地进入气流腔室307内,使气流腔室307内的气压形成正压,此时,致动体303受电压驱动向下移动,将压缩气流腔室307 的容积,并且推挤气流腔室307内气体,使气体进入鼓风微型泵30后排出,实现气体的传输流动。
本案的鼓风微型泵30也可为透过微机电制程的方式所制出的微机电系统气体泵,其中,喷气孔片301、腔体框架302、致动体303、绝缘框架304及导电框架305皆可透过面微型加工技术制成,以缩小鼓风微型泵30的体积。
综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种智能胸罩,利用集气致动器搭配罩杯结构内所设置的气囊层,借由集气致动器的气体输送器对罩杯结构内的气囊层进行充气或泄气,并配合集气致动器的气压检测器设定阈值模式来监测调整罩杯结构内的气囊层适当充气量,进而调整气囊层内的气压,并可利用其中的压力变化,以改变罩杯结构上的第一罩杯与第二罩杯的型态、硬度及支撑强度等性能,借此可供使用者根据其自身需求去调整智能胸罩,以达到稳定支撑、托提的效果,且将乳房的触感检测器设置贴合于罩杯结构上,利用气囊层去推动触感检测器依据乳房形状调整更贴合于乳房表面去检测,以提升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准度,俾使本案的智能胸罩能够满足每位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故本案实具有产业利用价值,爰依法提出申请。
本案得由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18)

1.一种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胸罩本体,包含一支撑结构、一罩杯结构、两组固定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用以承载该罩杯结构,并连接该两组固定结构,且每一该固定结构分别对应设置于该支撑结构的一侧边上,用以相互扣接,而该罩杯结构包含一外表层、一内表层及一气囊层,该气囊层被包覆于该外表层与该内表层之间,该气囊层包含一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具有一连接端,该连接端穿伸出该罩杯结构外;以及
一集气致动器,连接于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并包含有一气体输送器、一控制模块及一气压检测器,该气体输送器对该罩杯结构内的该气囊层供输气体调整内部压力,该控制模块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并控制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而该气压检测器检测该气囊层所需求内部气体压力,以监测通知该控制模块以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触感检测器,设置贴合于该罩杯结构的该内表层上,透过该集气致动器调整该气囊层之内部压力,使该气囊层能推动该触感检测器贴合检测,以提升该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准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触感检测器,该气囊层包含多个气囊凸部结构,该多个气囊凸部结构设置于该罩杯结构的该内表层上,而该触感检测器设置贴合于该多个气囊凸部结构上,透过该集气致动器调整该气囊层之内部压力,使该气囊层的该多个气囊凸部结构能推动该触感检测器贴合检测,以提升该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准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罩杯结构具有对称设置的一第一罩杯与一第二罩杯,且该第一罩杯与该第二罩杯之间定义出一中央部,而该气体通道设于该气囊层,且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延伸至该中央部处,并穿出该罩杯结构的该外表层,供与该集气致动器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输送器包含有一微型泵、一集气阀座、一腔板、一阀片及一阀开关,其中该集气阀座架构承置于该胸罩本体内,并于一表面凹设有一集气槽,连通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以及于另一表面设置一第一集气腔室及一第一卸压腔室,该集气槽与该第一集气腔室之间具有一集气通孔,供使该集气槽与该第一集气腔室彼此连通,该第一集气腔室与该第一卸压腔室在该集气阀座的另一表面相隔设置,且该第一集气腔室与该第一卸压腔室之间设有一连通流道,供使该第一集气腔室与该第一卸压腔室彼此连通,该第一卸压腔室中具有一集气阀座凸部,而该集气阀座凸部中心设有一卸压通孔,连通该第一卸压腔室,且该卸压通孔与该阀开关连通,该阀开关为控制该卸压通孔排气的开关,且该阀开关受该控制模块的控制运作,以及该腔板承置于该集气阀座上,且对应该集气阀座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一与该第一集气腔室彼此对应封盖的第二集气腔室,以及一与该第一卸压腔室彼此对应封盖的第二卸压腔室,而该第二集气腔室中设有一腔板凸部,且该腔板在相对于该第二集气腔室及该第二卸压腔室的另一表面凹设一连通腔室,而该微型泵承置于该腔板上封盖该连通腔室,且该连通腔室贯通至少一连通孔,分别与该第二集气腔室及该第二卸压腔室连通,又该阀片设置于该集气阀座与该腔板之间,以抵触该集气阀座凸部而封闭该卸压通孔,且抵触该腔板凸部的位置设有一阀孔,该阀孔因抵触该腔板凸部而被封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受该控制模块控制驱动导输气体至该连通腔室中集中,再自该连通腔室通过该连通孔导入至该第二集气腔室及该第二卸压腔室中,以推动该阀片离开该腔板凸部,让气体通过该阀片的该阀孔继续导入该第一集气腔室中,且透过该集气通孔集中至该集气槽中,且气体同时推动该阀片抵触该集气阀座凸部而封闭该卸压通孔,而该第二卸压腔室内气体自该连通流道导入该第二集气腔室中,并通过该阀片的该阀孔继续导入该第一集气腔室中,且透过该集气通孔集中至该集气槽中,供使气体填充于该气囊层内,以形成该气囊层充气作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停止导输气体时,该气囊层内充气气压大于该连通腔室处的气体气压,此时该气囊层内集气气体得以推动该阀片位移抵触该腔板凸部而封闭该阀孔,同时推动该阀片离开抵触该集气阀座凸部而开启该卸压通孔,同时该阀开关控制模块开启控制该卸压通孔的排气,使该气囊层内充气气体自该连通流道导出至该卸压通孔中,而排出该气体输送器外部,完成该气囊层卸压作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包含:
一进流板,具有至少一进流孔、至少一汇流排槽及一汇流腔室,其中该进流孔供导入气体,该进流孔对应贯通该汇流排槽,且该汇流排槽连通该汇流腔室,使该进流孔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该汇流腔室中;
一共振片,结合于该进流板上,具有一中空孔、一可动部及一固定部,该中空孔位于该共振片中心处,并与该进流板的该汇流腔室对应,而该可动部设置于该中空孔周围,且与该汇流腔室相对的区域,而该固定部设置于该共振片的外周缘部分,以贴固于该进流板上;以及
一压电致动器,结合于该共振片上相对应设置;
其中,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腔室空间,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导入气体由该进流板的该进流孔进入,经该汇流排槽汇集至该汇流腔室中,通过该共振片的该中空孔,再由该压电致动器与该共振片的该可动部产生共振,以传导气体输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压电致动器包含:
一悬浮板,为一正方形形态,可弯曲振动;
一外框,环绕设置于该悬浮板之外侧;
至少一支架,连接于该悬浮板与该外框之间,以提供该悬浮板弹性支撑;以及一压电元件,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该悬浮板的一边长,且该压电元件贴附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该悬浮板弯曲振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进一步包括有一第一绝缘片、一导电片及一第二绝缘片,其中该进流板、该共振片、该压电致动器、该第一绝缘片、该导电片及该第二绝缘片依序堆叠结合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悬浮板包含一凸部,设置于该悬浮板贴附该压电元件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凸部以蚀刻制程制出一体成形突出于该悬浮板,并贴附该压电元件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形成一凸状结构。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压电致动器包含:
一悬浮板,为一正方形形态,可弯曲振动;
一外框,环绕设置于该悬浮板之外侧;
至少一支架,连接成形于该悬浮板与该外框之间,以提供该悬浮板弹性支撑,并使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与该外框的一表面形成为非共平面结构,且使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与该共振板保持一腔室空间;以及
一压电元件,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该悬浮板的一边长,且该压电元件贴附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该悬浮板弯曲振动。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为一微机电系统的微型泵。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为一鼓风微型泵,该鼓风微型泵包含:
一喷气孔片,包含多个连接件、一悬浮片及一中空孔洞,该悬浮片可弯曲振动,该多个连接件邻接于该悬浮片周缘,而该中空孔洞形成于悬浮片的中心位置,该悬浮板透过该多个连接件固定设置,该多个连接件并提供弹性支撑该悬浮片,且该喷气孔片底部间形成一气流腔室,且该多个连接件及该悬浮片之间形成至少一空隙;
一腔体框架,承载叠置于该悬浮片上;
一致动体,承载叠置于该腔体框架上,以接受电压而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一绝缘框架,承载叠置于该致动体上;以及
一导电框架,承载叠设置于该绝缘框架上;
其中,该致动体、该腔体框架及该悬浮片之间形成一共振腔室,透过驱动该致动体以带动该喷气孔片产生共振,使该喷气孔片的该悬浮片产生往复式地振动位移,以造成该气体通过该空隙进入该气流腔室再排出,实现该气体的传输流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体包含:
一压电载板,承载叠置于该腔体框架上;
一调整共振板,承载叠置于该压电载板上;以及
一压电板,承载叠置于该调整共振板上,以接受电压而驱动该压电载板及该调整共振板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1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输送器的该微型泵持续运作而供输气体至该气体通道,再导入该气囊层内构成充气膨胀,该气囊层内充气量透过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来监测,并配合借由该控制模块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该阀开关的运作,该气囊层内气体得以保存,并透过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来监测调整该气囊层的适当充气量,到达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时,该微型泵即能即时停止运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层的充气量不足时,使用者透过该控制模块控制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以适当地调整该气囊层充气量的设定阈值,同时该气体输送器的该微型泵透过该控制模块控制而开启运作,以控制该微型泵的运作时间。
CN201822154761.9U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39085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54761.9U CN213908527U (zh)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54761.9U CN213908527U (zh)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8527U true CN213908527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41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54761.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3908527U (zh) 2018-12-21 2018-12-21 智能胸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85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79903U (zh) 智能胸罩
CN111345521B (zh) 智能胸罩
CN208686556U (zh) 微型流体输送装置
CN213908527U (zh) 智能胸罩
TWI706733B (zh) 可調氣壓胸墊
TW201500670A (zh) 微型閥門裝置
TWI689262B (zh) 智能胸罩
TWM548452U (zh) 智能胸罩
CN210747319U (zh) 可调气压胸垫
TWI762854B (zh) 血壓設備
CN113143232B (zh) 用于检测使用者心血管系统的穿戴式设备
CN111202493A (zh) 健康监测装置
CN112471622A (zh) 可调气压胸垫
TWI752403B (zh) 用於偵測使用者心血管系統之穿戴式設備
US11575984B2 (en) Earphone
CN108278195B (zh) 微型流体控制装置
TWI650084B (zh) 智能胸罩
CN113810807B (zh) 耳机
TW202019336A (zh) 健康監測裝置
TWI721743B (zh) 薄型氣體傳輸裝置
CN113143233A (zh) 血压设备
TWI722701B (zh) 血壓測量模組
TWI637708B (zh) 充氣背包
TWM549559U (zh) 充氣背包
CN109198734A (zh) 智能胸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4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