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8452U - 智能胸罩 - Google Patents

智能胸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8452U
TWM548452U TW106209717U TW106209717U TWM548452U TW M548452 U TWM548452 U TW M548452U TW 106209717 U TW106209717 U TW 106209717U TW 106209717 U TW106209717 U TW 106209717U TW M548452 U TWM548452 U TW M54845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p
bra
piezoelectric actuator
layer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97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景松
陳世昌
莫立邦
蔡長諺
黃啟峰
韓永隆
Original Assignee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97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8452U/zh
Publication of TWM548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8452U/zh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Description

智能胸罩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胸罩,尤指一種可充氣的智能胸罩。
對於現代女性來說,胸罩已是不可或缺的產品。胸罩穿戴時的穩定性是女性相當注重的一環,若胸罩的穩定性不佳,胸罩易隨著穿戴者的肢體動作而滑移脫位,就會使穿戴者感到沒有安全感且不自在,且穿戴者還需要常常重新調整胸罩位置,因此也會造成穿戴者的不便。
另外,大部分的現代女性都是長時間穿戴胸罩,因此胸罩穿戴時的舒適性也是女性在選購胸罩時的重點。此外,穿戴胸罩可集中托高乳房使胸型美觀,也助於防止乳房外擴及下垂,因此現代女性也相當注重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
習知胸罩是以硬質的鋼圈來支撐罩杯,係在胸罩之兩罩杯下緣分別車縫固定有一鋼圈,藉由金屬材質之鋼圈提供足夠的強度與支撐力,以穩固的支撐胸型,並同時使胸部得以有托高集中的效果。
然而,由於鋼圈材質剛性佳但彈性較不足,容易變形,且鋼圈貼近女性的胸部,會給女性感覺一種異物的感覺及異物的壓迫感,穿著較久的時間會感覺不舒服造成使用者有受壓迫的感覺。
有鑑於此,坊間設計出多款無鋼圈的胸罩,然而,此種無鋼圈的胸罩雖達到一般的女性希望胸罩內不要有鋼圈的需求,但相對的,由於其沒有鋼圈的支撐及托高,減低了胸部集中的效果,因此無鋼圈的胸罩則讓女性胸型會變形而不美觀,此也是困擾女性的一重要問題。
是以,如何發展一種智能胸罩,可在不使用鋼圈時,保持胸罩對胸部的支撐能力,並同時能夠維持有使用鋼圈的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實為本領域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智能胸罩,俾解決習知技術中,鋼圈胸罩雖對胸部有足夠支撐力但穿戴體驗不佳,以及無鋼圈胸罩雖穿戴體驗較佳但對胸部支撐力不足等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智能胸罩,包含:胸罩本體,包含:土台結構;罩杯結構,與土台結構連接,具有對稱設置之第一罩杯及第二罩杯,第一罩杯與第二罩杯之間係為中央部,罩杯結構包含外表層、內表層及氣囊層,氣囊層係夾設並被包覆於外表層與內表層之間,且包含氣體通道,氣體通道之連接端係設置於中央部;二背帶結構,分別與土台結構之兩側連接;以及二固定結構,分別設置於二背帶結構之一側;以及氣體泵浦,可拆卸地與氣囊層之氣體通道之連接端連接,以調整氣囊層之內部壓力;其中,藉由該氣體泵浦對該罩杯結構內之該氣囊層進行充氣或洩氣,進而調整氣囊層內之氣壓改變。。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A及1B圖,第1A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之正面結構示意圖,第1B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於拆卸氣體泵浦後之正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案之智能胸罩1包含胸罩本體11與氣體泵浦12。胸罩本體11具有土台結構111、罩杯結構112、二背帶結構113及二固定結構114等元件。土台結構111主要作為一連接部件,用以承載罩杯結構112並連接背帶單元113。罩杯結構112具有對稱設置之第一罩杯112a與第二罩杯112b,且第一罩杯112a與第二罩杯112b之間係定義出中央部112c。二背帶結構113係分別與土台結構111之兩相對側連接。於本實施例中,胸罩本體11之土台結構111及背帶單元113等係可採以柔軟之布料所剪裁縫製而成,但不以此為限,至於罩杯結構112則可由一層或多層的布料材質所製成,其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
以及,本實施例之胸罩本體11具有二固定結構114,每一固定結構114係分別對應設置於該二背帶結構113之一側邊上,用以相互扣接,以使該二背帶結構113可透過二固定結構114而相互扣接。以本實施例為例,二固定結構114係分別為相對應之勾扣結構,但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固定單元114亦可是其它型態之固定結構,如兩相吸之磁鐵、鈕扣與扣眼等。藉由上述之土台結構111、罩杯結構112、二背帶結構113與固定單元114等元件,即構成本案胸罩本體11之主要結構,並可藉由二固定結構114將二背帶結構113連接,形成一可環繞使用者身體之背帶,以供使用者將本案之智能胸罩11穿戴於身體上。
請參閱第1A、1B 及第2圖,第2圖係為第1A圖沿A-A’剖面之結構示意圖。如第2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胸罩本體11之罩杯結構112係為由兩布料結構相互接和縫製而成,但不以此為限,是以如圖所示,可見本實施例之罩杯結構112之剖面結構係包含外表層1121、內表層1122及氣囊層1123等,其中,氣囊層1123係夾設並被包覆於外表層1121與內表層1122之間,意即本實施例之外表層1121及內表層1122係可為兩不同之布料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該材質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至於氣囊層1123,其係夾設於外表層1121及內表層1122之間,且其外觀型態及設置之方式可有多種態樣變化;舉例來說,氣囊層1123係可為兩半月形之弧狀型態,並對應設置於第一罩杯112a及第二罩杯112b之下緣,即約為1/3罩杯之大小,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氣囊層1123亦可為1/2罩杯之型態,即其係涵蓋半個第一罩杯112a及第二罩杯112b,但亦不以此為限;當然,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氣囊層1123亦可為完整罩杯之型態,即其係涵蓋整個第一罩杯112a及第二罩杯112b,由此可見,氣囊層1123之型態及設置之位置、範圍等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並不以前述實施態樣為限。此外,如第2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氣囊層1123更包含氣體通道1123a,且與氣囊層1123相連通,氣體通道1123a係可佈設於氣囊層1123內,且其連接端1123a’係可如第2圖所示,延伸至罩杯結構12之中央部112c處,並穿越罩杯結構12之外表層1121,以供與外部裝置(例如:氣體泵浦12)相連接,但其設置方式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氣體通道1123a之連接端1123a’亦可設置於罩杯結構112上之任意位置,例如第一罩杯112a或第二罩杯112b之側緣等,皆不以此為限,其主要依據所欲連接之外部裝置所在之位置而可對應任施變化。以及,於本實施例中,氣體泵浦12係對應設置於罩杯結構12之中央部112c處,且其係可拆卸地與罩杯結構112之氣囊層1123之氣體通道1123a之連接端1123a’相連接,但並不以此為限;又,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氣體泵浦12亦可以是固定式的結構,並同樣與氣體通道1123a之連接端1123a’相連接,但其設置方式亦不以此為限。藉此,氣體泵浦12可經由氣體通道1123a之連接端輸入或輸出氣體,進而可對氣囊層1123進行充氣或排氣,並調整氣囊層1123之內部壓力,如此一來,使用者即可透過氣體泵浦12以調整罩杯結構112內之之氣囊層1123,使第一罩杯112a與第二罩杯112b之軟硬度、外觀形態、支撐強度等,以達到托提之效果,並可根據每一個使用者所需之理想形態而任意進行調整,進而可達到穩定支撐、托提之效果。
請續參閱第1A及1B圖。如圖所示,土台結構111更可設有容置部1111,於本實施例中,容置部1111係對應設置於胸罩單元12之中央部112c之下方,但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容置部1111亦可設置胸罩本體11上之任意位置,例如背帶單元113上或是土台結構111之兩側位置等,僅需設置於避免影響使用者穿戴體驗之位置即可。容置部1111主要用以供使用者於使用完氣體泵浦12後,可將氣體泵浦12拆卸並容置於容置部1111中,藉此可方便地收納使用完之氣體泵浦12,不需額外尋找存放空間收納,同時可減少氣體泵浦12遺失之可能性。
再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智能胸罩1更包含二肩帶115,其係用以對應連接於罩杯結構112及背帶結構113,但並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本案之智能胸罩1亦可是無肩帶之型態,或是具有可拆卸式肩帶之型態等。請參閱第1A圖及第1B圖,於本實施例中,每一肩帶115係具有第一端部115a與第二端部115b,且兩肩帶115之第一端部115a係分別連接第一罩杯112a與第二罩杯112b之上緣,而兩肩帶115之第二端部112b係分別連接二背帶結構113,藉此可供使用者進行穿戴,並輔助將本案之智能胸罩1穩固地穿戴於使用者身上,以輔助支撐。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為本案另一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智能胸罩1之罩杯結構112之主要結構係與第2圖所示之較佳實施例相同,同樣係包含外表層1121、內表層1122及氣囊層1123等元件,且該等元件所設置之方式與連接關係均與第2圖之較佳實施例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智能胸罩1更可包含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係設置於胸罩本體11之罩杯結構112之內表層1122上,且其係遍佈設置於第一罩杯112a及第二罩杯112b處,但不以此為限。又本實施例之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係可與氣囊層1123相連通,但不以此為限,如此即能透過氣體泵浦12對氣囊層1123充放氣體以調整壓力,使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之觸感改變,例如提高壓力可使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變硬,可藉此對使用者之胸部進行按摩。於另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亦可與額外設置的氣體通道(未圖示)連接,使氣囊層1123與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之間的氣壓不連通,換言之,使用者可依據其不同之需求,進而分別對氣囊層1123或複數個凸部結構1123b調整氣壓,以供使用者有更多樣的變化可以選擇。
請參閱第4A、4B圖,第4A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氣體泵浦之正面分解結構示意圖,第4B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氣體泵浦之背面分解結構示意圖。本案之智能胸罩1(如第1A、1B及2圖所示)係透過氣體泵浦12將氣體導入智能胸罩1之氣囊層1123中,但不以此為限,其中氣體泵浦12係為一壓電致動氣體泵浦,且為一可拆卸式氣體泵浦,連通於氣體通道1123a(第2圖所示),用以將氣體導入氣體通道1123a中,並經由氣體通道1123a之傳輸,將氣體導入至氣囊層1123a(第2圖所示)之中,但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氣體泵浦12亦可為一內嵌式氣體泵浦。於本實施例中,氣體泵浦12係為一壓電致動氣體泵浦,用以驅動氣體流動。如第4A、4B圖所示,本案之氣體泵浦12包含共振片122、壓電致動器123、蓋板126等元件。共振片122係對應於壓電致動器123設置,並具有一中空孔洞1220,設置於共振片122中心區域,但不以此為限。壓電致動器123具有懸浮板1231、外框1232及壓電元件1233,其中,懸浮板1231係可為但不限為一正方形懸浮板,且懸浮板1231具有中心部1231c及外周部1231d,當壓電元件1233受電壓驅動時,懸浮板1231可由中心部1231c到外周部1231d彎曲振動,外框1232係環繞設置於懸浮板1231之外側,且具有至少一支架1232a及一導電接腳1232b,但不以此為限,每一支架1232a係設置於懸浮板1231及外框1232之間,且每一支架1232a之兩端係連接懸浮板1231及外框1232,以提供彈性支撐,導電接腳1232b係向外凸設於外框1232上,用以供電連接之用,壓電元件1233係貼附於懸浮板1231之第二表面1231b,且壓電元件1233具有一邊長,該邊長係小於或等於懸浮板1231之邊長,用以接受外加電壓而產生形變,以驅動懸浮板1231彎曲振動。蓋板126具有側壁1261、底板1262及開口部1263,側壁1261係環繞底板1262周緣而凸設於底板1262上,並與底板1262共同形成容置空間126a,用以供共振片122及壓電致動器123設置於其中,開口部1263係設置於側壁1261上,用以供外框1232之導電接腳1232b向外穿過開口部1263而凸出於蓋板126之外,以便於與外部電源連接,但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氣體泵浦12更包含兩絕緣片1241、1242及一導電片125,但並不以此為限,其中,兩絕緣片1241、1242係分別設置於導電片125上下,其外形係大致對應於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2,且係由可絕緣之材質所構成,例如:塑膠,以進行絕緣之用,但皆不以此為限,導電片125則係由導電材質所製成,例如:金屬,以進行電導通之用,且其外形亦為大致對應於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2,但皆不以此為限。再於本實施例中,導電片125上亦可設置一導電接腳1251,以進行電導通之用,導電接腳1251亦如外框1232之導電接腳1232b向外穿過蓋板126之開口部1263而凸出於蓋板126之外,以便與外部電源電連接。
請參閱第5A、5B、5C圖,第5A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壓電致動器之正面結構示意圖,第5B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壓電致動器之背面結構示意圖,第5C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壓電致動器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懸浮板1231係為階梯面之結構,即於懸浮板1231第一表面1231a之中心部1231c上更具有一凸部1231e,且凸部1231e為一圓形凸起結構,但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懸浮板1231亦可為雙面平整之板狀正方形。又如第5C圖所示,懸浮板1231之凸部1231e係與外框1232之第一表面1232c共平面,且懸浮板1231之第一表面1231a及支架1232a之第一表面1232a’亦為共平面,另外,懸浮板1231之凸部1231e及外框1232之第一表面1232c與懸浮板1231之第一表面1231a及支架1232a之第一表面1232a’之間係具有一特定深度。至於懸浮板1231之第二表面1231b,則如第5B圖及第5C圖所示,其與外框1232之第二表面2132d及支架1232a之第二表面1232a”為平整之共平面結構,而壓電元件1233則貼附於此平整之懸浮板1231之第二表面1231b處。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懸浮板1231之型態亦可為一雙面平整之板狀正方形結構,並不以此為限,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於一些實施例中,懸浮板1231、外框1232及支架1232a係可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且可由一金屬板所構成,例如可由不鏽鋼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又於本實施例中,本案氣體泵浦12於懸浮板1231、外框1232及支架1232a之間更具有至少一空隙1234,用以供氣體通過。
請參閱第6圖,第6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氣體泵浦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案之氣體泵浦12係依序由蓋板126、絕緣片1242、導電片125、絕緣片1241、壓電致動器123、共振片122及等元件由上至下堆疊,且於組合堆疊後之壓電致動器123、絕緣片1241、導電片125、另一絕緣片1242之四周予以塗膠形成膠體128,進而填滿蓋板126之容置空間126a之周緣而完成密封。組裝完成後之氣體泵浦12係為四邊形之結構,但並不以此為限,其形狀可依照實際需求任施變化。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僅有導電片125之導電接腳1251(第4A圖所示)與壓電致動器123之導電接腳1232b(如第5A圖所示)凸出設置於蓋板126外,以便於與外部電源連接,但亦不以此為限。組裝後之氣體泵浦12於蓋板126與共振片122之間則形成第一腔室127b。
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氣體泵浦12之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具有間隙g0,且於間隙g0中係填入導電材質,例如:導電膠,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可使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懸浮板1231之凸部1231e之間保持一個間隙g0之深度,進而可導引氣流更迅速地流動,且因懸浮板1231之凸部1231e與共振片122保持適當距離使彼此接觸干涉減少,促使噪音降低,於另一些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加高壓電致動器123之外框1232之高度,以使其與共振片122組裝時增加一間隙,但亦不以此為限。藉此,當壓電致動器123受驅動以進行集氣作業時,氣體係先由蓋板126之開口部1263匯集至匯流腔室127a,並進一步經由共振片122之中空孔洞1220流至第一腔室127b暫存,當壓電致動器123受驅動以進行排氣作業時,氣體係先由第一腔室127b通過共振片122之中空孔洞1220流至匯流腔室127a,並將氣體導入氣囊層1123(第2圖所示)之中。
以下進一步說明本案氣體泵浦12之作動流程,請同時參閱第7A~7D圖,第7A~7D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氣體泵浦之作動過程示意圖。首先,如第7A圖所示,氣體泵浦12之結構係如前述,為依序由蓋板126、另一絕緣片1242、導電片125、絕緣片1241壓電致動器123及共振片122所堆疊組裝定位而成,於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係具有間隙g0,且共振片122及蓋板126之側壁1261共同定義出該匯流腔室127a,於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則具有第一腔室127b。當氣體泵浦12尚未受到電壓驅動時,其各元件之位置即如第7A圖所示。
接著如第7B圖所示,當氣體泵浦12之壓電致動器123受電壓致動而向上振動時,氣體會由蓋板126之開口部1263進入氣體泵浦12中,並匯集到匯流腔室127a,接著再經由共振片122上的中空孔洞1220向上流入至第一腔室127b中,同時共振片122受到壓電致動器123之懸浮板1231共振影響亦會隨之進行往復式振動,即共振片122隨之向上形變,即共振片122在中空孔洞1220處向上微凸。
其後,則如第7C圖所示,此時壓電致動器123係向下振動回初始位置,此時壓電致動器123之懸浮板1231上凸部1231e,並接近於共振片122在中空孔洞1220處向上微凸部分,進而促使氣體泵浦12內氣體往上半層第一腔室127b暫存。
再如第7D圖所示,壓電致動器123再向下振動,且共振片122由於受壓電致動器123振動之共振作用,共振片122亦會隨之向下振動,藉由此共振片122之向下形變壓縮第一腔室127b之體積,進而促使上半層第一腔室127b內的氣體推擠向兩側流動並經過壓電致動器123之空隙1234向下穿越流通,以流至共振片122之中空孔洞1220處而壓縮排出,形成一股壓縮氣流流向所連接之氣體通道1123a(第2圖所示)。由此實施態樣可見,當共振片122進行垂直之往復式振動時,係可由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的間隙g0以增加其垂直位移的最大距離,換句話說,於共振片122與壓電致動器123之間設置之間隙g0可使共振片122於共振時可產生更大幅度的上下位移。
最後,共振片122會回位至初始位置,即如第7A圖所示,進而透過前述之作動流程,由第7A~7D圖之順序持續循環,氣體會持續地經由蓋板126之開口部1263而流入匯流腔室127a,再流入第一腔室127b,並接著由第一腔室127b流入匯流腔室127a中,使氣流由持續流入氣囊層1123(第2圖所示)中,進而能對智能胸罩1之氣囊層1123充氣。
綜上所述,本案之智能胸罩利用氣體泵浦搭配罩杯結構內所設置之氣囊層,藉由氣體泵浦對罩杯結構內之氣囊層進行充氣或洩氣,進而調整氣囊層內之氣壓,並可利用其中的壓力變化,以改變罩杯結構上之第一罩杯與第二罩杯之型態、硬度及支撐強度等性能,藉此可供使用者根據其自身需求去調整智能胸罩,以達到穩定支撐、托提之效果,俾使本案之智能胸罩能夠滿足每個使用者之不同需求。故本案實具有產業利用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本案得由熟悉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智能胸罩
11‧‧‧胸罩本體
111‧‧‧土台結構
1111‧‧‧容置部
112‧‧‧罩杯結構
1121‧‧‧外表層
1122‧‧‧內表層
1123‧‧‧氣囊層
1123a‧‧‧氣體通道
1123a’‧‧‧連接端
1123b‧‧‧凸部結構
112a‧‧‧第一罩杯
112b‧‧‧第二罩杯
112c‧‧‧中央部
113‧‧‧背帶單元
114‧‧‧固定單元
115‧‧‧肩帶
115a‧‧‧第一端部
115b‧‧‧第二端部
12‧‧‧氣體泵浦
122‧‧‧共振片
1220‧‧‧中空孔洞
123‧‧‧壓電致動器
1231‧‧‧懸浮板
1231a‧‧‧第一表面
1231b‧‧‧第二表面
1231c‧‧‧中心部
1231d‧‧‧外周部
1231e‧‧‧凸部
1232‧‧‧外框
1232a‧‧‧支架
1232a’‧‧‧第一表面
1232a” ‧‧‧第二表面
1232b‧‧‧導電接腳
1232c‧‧‧第一表面
1232d‧‧‧第二表面
1233‧‧‧壓電元件
1234‧‧‧空隙
1241、1242‧‧‧絕緣片
125‧‧‧導電片
1251‧‧‧導電接腳
126‧‧‧蓋板
126a‧‧‧容置空間
1261‧‧‧側壁
1262‧‧‧底板
1263‧‧‧開口部
127a‧‧‧匯流腔室
127b‧‧‧第一腔室
128‧‧‧膠體
g0‧‧‧間隙
第1A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1B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於拆卸氣體泵浦後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2圖係為第1A圖沿A-A’剖面之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案另一較佳實施例之智能胸罩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A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氣體泵浦之正面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4B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氣體泵浦之背面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5A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壓電致動器之正面結構示意圖。 第5B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壓電致動器之背面結構示意圖。 第5C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壓電致動器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6圖為第4A及4B圖所示之氣體泵浦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7A~7D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氣體泵浦之作動過程示意圖。
112‧‧‧罩杯結構
1121‧‧‧外表層
1122‧‧‧內表層
1123‧‧‧氣囊層
1123a‧‧‧氣體通道
1123a’‧‧‧連接端
112a‧‧‧第一罩杯
112b‧‧‧第二罩杯
112c‧‧‧中央部
12‧‧‧氣體泵浦

Claims (8)

  1. 一種智能胸罩,包含:  一胸罩本體,包含:   一土台結構;   一罩杯結構,具有對稱設置之一第一罩杯及一第二罩杯,與該土台結構連接,該第一罩杯與該第二罩杯之間係為一中央部,該罩杯結構包含一外表層、一內表層及一氣囊層,該氣囊層係被包覆於該外表層與該內表層之間,且該氣囊層包含一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之一連接端係設置於該中央部;   二背帶結構,分別與該土台結構之兩側連接;以及   二固定結構,分別設置於該二背帶結構之一側;以及  一氣體泵浦,可拆卸地與該氣囊層之該氣體通道之該連接端連接,以調整該氣囊層之內部壓力;     其中,藉由該氣體泵浦對該罩杯結構內之該氣囊層進行充氣或洩氣,進而調整氣囊層內之氣壓改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胸罩本體更包含一容置部,設置於該土台結構上,以供容置拆卸後之該氣體泵浦。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智能胸罩更包含二肩帶,該二肩帶之一第一端部係分別連接該第一罩杯與該第二罩杯上緣,該兩肩帶之一第二端部係分別連接該二背帶結構。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胸罩本體之該內表層於該第一罩杯及該第二罩杯處更包含複數個凸部結構,且該複數個凸部結構係與該氣囊層連通。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氣體泵浦包含:  一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且該中空孔洞之周圍為一可動部;  一壓電致動器,與該共振片相對應設置;以及  一蓋板,具有至少一側壁、一底板及一開口部,該至少一側壁係環繞該底板周緣而凸設於該底板上,並與該底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用以容置該共振片及該壓電致動器,該開口部係設置於該側壁上;  其中,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具有一間隙形成一腔室,以使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使氣流由該蓋板之該開口部導入,經該共振片之該中空孔洞,以進入該腔室內,由該壓電致動器與該共振片之可動部產生共振傳輸氣流。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壓電致動器包含:  一懸浮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且可彎曲振動;  一外框,環繞設置於該懸浮板之外側;  至少一支架,連接於該懸浮板與該外框之間,以提供彈性支撐;以及  一壓電元件,具有一邊長,該邊長係小於或等於該懸浮板之一邊長,且該壓電元件係貼附於該懸浮板之一第一表面上,用以施加電壓以驅動該懸浮板彎曲振動。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懸浮板為一正方形懸浮板,並具有一凸部。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智能胸罩,其中該氣體泵浦包括一導電片、一第一絕緣片以及一第二絕緣片,其中該共振片、該壓電致動器、該第一絕緣片、該導電片、該第二絕緣片及該蓋板係依序堆疊設置。
TW106209717U 2017-07-03 2017-07-03 智能胸罩 TWM548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717U TWM548452U (zh) 2017-07-03 2017-07-03 智能胸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717U TWM548452U (zh) 2017-07-03 2017-07-03 智能胸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8452U true TWM548452U (zh) 2017-09-11

Family

ID=60764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9717U TWM548452U (zh) 2017-07-03 2017-07-03 智能胸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845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0084B (zh) * 2017-07-03 2019-02-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TWI689262B (zh) * 2018-12-21 2020-04-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CN111345521A (zh) * 2018-12-21 2020-06-30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0084B (zh) * 2017-07-03 2019-02-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TWI689262B (zh) * 2018-12-21 2020-04-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CN111345521A (zh) * 2018-12-21 2020-06-30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胸罩
US11284649B2 (en) 2018-12-21 2022-03-29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Intelligent bra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6468B (zh) 頭戴式虛擬實境顯示裝置
TWM548452U (zh) 智能胸罩
JP3175691U (ja) 健康ブラジャー構造
US10610445B2 (en) Testicle massager
US20160095788A1 (en) Massage Device
CN109718073B (zh) 一种双膝按摩器结构
TWM579903U (zh) 智能胸罩
TWI659240B (zh) 眼鏡緩衝保護裝置
TWI650084B (zh) 智能胸罩
JP2005058582A (ja) クッション材
CN201528668U (zh) 一种电子按摩胸衣
CN210250506U (zh) 一种双膝按摩器结构
US11284649B2 (en) Intelligent bra
CN111345521B (zh) 智能胸罩
CN213822428U (zh) 气囊式眼部振动按摩仪
CN204521500U (zh) 睾丸按摩器
TWM547865U (zh) 動態控壓氣墊裝置
CN108635193B (zh) 一种可穿戴按摩装置
KR101154274B1 (ko) 에어펌핑부재가 구비된 페더라이트 패드 브래지어
CN108693659B (zh) 眼镜缓冲保护装置
CN213908527U (zh) 智能胸罩
CN217744984U (zh) 穿戴式动力装置
CN219613133U (zh) 一种护膝
CN109198734A (zh) 智能胸罩
JP2011036351A (ja) 肩背部マッサー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