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3794B -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 Google Patents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3794B
TWI703794B TW108144840A TW108144840A TWI703794B TW I703794 B TWI703794 B TW I703794B TW 108144840 A TW108144840 A TW 108144840A TW 108144840 A TW108144840 A TW 108144840A TW I703794 B TWI703794 B TW I7037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ring
ring portion
gap
shaft
damp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4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3578A (zh
Inventor
張文嘉
梁家源
Original Assignee
大青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青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青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448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379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3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379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3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578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一種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所述馬達轉子包括有一轉軸單元、設置於所述轉軸單元上的一背鐵單元、及設置於所述背鐵單元上的一磁鐵單元。所述背鐵單元包含有一轉子構件。所述轉子構件包含有:一外環部、設置於所述外環部內的一軸心部、及設置於所述外環部及所述軸心部之間的兩個減震肋,且每個所述減震肋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的內緣及所述軸心部的外緣,當所述轉軸單元帶動所述轉子構件轉動時,所述軸心部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晃動;據此,使所述馬達轉子通過所述轉子構件達到減震效果。

Description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本發明涉及一種轉子,尤其涉及一種能有效降低馬達轉軸於轉動時所產的晃動的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現有應用於暖通空調(HVAC)的馬達裝置中,其馬達轉子包含有一轉軸、設置於所述轉軸上的一轉子單元、以及套設在所述轉子單元上的一磁鐵單元。其中,所述轉子單元具有一軸心,且所述軸心的外緣輻射延伸有多個支撐臂,多個所述支撐臂分別與一環圈連接,使所述轉子單元於所述軸心、多個所述支撐臂、及所述環圈三者之間形成有多個空間,並於多個所述空間內填入橡膠,據此,當所述轉軸帶動所述轉子單元轉動時,通過多個所述空間內的橡膠以達到減緩震動的效果,進一步地讓暖通空調於運作時,可以減少馬達運轉的震動,以提供使用者較佳地使用體驗。
然而,現有馬達的馬達轉子雖然通過橡膠的材質特性達到減緩震動的效果,但橡膠吸收震動的效果有限且並不顯著;再者,於製造過程中,當液態橡膠於多個所述空間內進行熟成固化時,橡膠與多個所述空間的內緣之間容易產生空隙(也就是公差),因此導致橡膠不能完全附著於多個所述空間的內緣,進而無法實現減震效果。
於是,本發明人認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發明。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能有效地改善現有馬達轉子無法有效減少當被馬達裝置所帶動時所產生的震動。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一種馬達轉子,其包括:一轉軸單元;一背鐵單元,設置於所述轉軸單元上,所述背鐵單元包括有設置於所述轉軸單元上的一轉子構件、及間隔設置在所述轉子構件的外緣處的多個固定構件;其中,所述轉子構件包含有:一外環部,其圓心到所述外環部的外緣的直線距離定義有一半徑距離;一軸心部,設置於所述外環部內,且與所述外環部具有相同圓心,所述軸心部與所述外環部之間具有一容置空間;及兩個減震肋,位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且每個所述減震肋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的內緣及所述軸心部的外緣,使所述容置空間區隔為一第一間隙及一第二間隙,且兩個所述減震肋於所述外環部及所述軸心部之間產生一阻尼效應,使所述轉軸單元帶動所述轉子構件轉動時,所述軸心部通過所述阻尼效應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晃動;所述軸心部、所述外環部、及兩個所述減震肋為一體連接形成;一磁鐵單元,其內部設有供所述背鐵單元容納套入的一環孔,所述環孔的內緣與多個所述固定構件接觸固定。
本發明實施例另外公開一種轉子構件,其包括:一外環部,其圓心到所述外環部的外緣的直線距離定義有一半徑距離;一軸心部,設置於所述外環部內,且與所述外環部具有相同圓心,所述軸心部與所述外環部之間具有一容置空間;及兩個減震肋,位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且每個所述減震肋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的內緣及所述軸心部的外緣,使所述容置空間區隔為一第一間隙及一第二間隙,且兩個所述減震肋於所述外環部及所述軸心部之間產生一阻尼效應,使所述轉軸單元帶動所述轉子構件轉動時,所述軸心部通過所述阻尼效應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晃動;其中,所述軸心部、所述外環部、及兩個所述減震肋為一體連接形成。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通過每個所述減震肋的長度不小於所述半徑距離的1/4的設計,讓每個所述減震肋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及所述軸心部時,可以於所述外環部及所述軸心部之間形成所述阻尼效應。據此,當所述轉軸單元帶動所述軸心部轉動時,所述軸心部通過所述阻尼效應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晃動,進而通過所述阻尼效應吸收所述軸心部的震動,以達到減震的效果。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馬達轉子100及轉子構件21”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如圖1至圖6所示,其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公開一種馬達轉子100,其通過阻尼效應用以減少運作時所產生的震動的效果。
參閱圖1及圖2所示,所述馬達轉子100包括有:一轉軸單元1、套設於所述轉軸單元1的一背鐵單元2、及設置於所述背鐵單元2的一磁鐵單元3。其中,所述馬達轉子100是通過所述背鐵單元2達到良好地降低運轉過程中產生的震動;也就是說,任何不具有降低運轉時震動的馬達轉子100,難以對比於本實施例中的馬達轉子100。
所述轉軸單元1於本實施例中可以是金屬材質所製成的長軸桿件,且所述轉軸單元1的兩端可分別套設於一滾珠軸承(圖中未示)上,然而,所述轉軸單元1為現有馬達領域中廣為人知的構件,且非本案之重點,故於此不再詳述其細部結構。
所述背鐵單元2套設於所述轉軸單元1上。所述背鐵單元2包含有設置於所述轉軸單元1上的一轉子構件21、及間隔設置在所述轉子構件21的外緣處的多個固定構件22。
進一步地說,所述轉子構件21包含有:一外環部211、設置於所述外環部211內的一軸心部212、及設置於所述外環部211及所述軸心部212之間的兩個減震肋213,且所述轉子構件21通過所述軸心部212套設於所述轉軸單元1上。其中,所述轉子構件21於本實施例中可以是矽鋼所構成,且所述轉子構件21呈圓柱狀並一體形成有所述外環部211、所述軸心部212、及兩個所述減震肋213;換個角度說,非呈圓柱狀的轉子構件21,例如:由多個片狀組成的轉子構件,則其非為本實施例所指的轉子構件21。
詳細地說,所述外環部211呈圓環柱狀,且所述外環部211於其外緣形成有多個沿著所述外環部211的高度方向的多個定位槽2111,多個所述定位槽2111並以平均分布方式配置於所述外環部211的所述外緣上,也就是說,由多個所述定位槽2111所圈圍的區域形成有一平面輪廓(也就是由圖2中的前視方向形成有所述平面輪廓),且所述平面輪廓的重心位置與所述外環部211的圓心相重疊。其中,所述外環部211的所述圓心到所述外環部211的所述外緣定義有一半徑距離D(如圖3所示),而所述半徑距離D為所述圓心到所述外環部211的所述外緣的最遠距離(也就是說,並不是所述圓心到所述外環部211的任一個所述定位槽2111的距離)。
所述軸心部212呈圓環柱狀並設置於所述外環部211內,且所述軸心部212及所述外環部211彼此具有相同圓心;進一步地說,所述軸心部212以間隔配置方式位於所述外環部211內,使所述軸心部212與所述外環部211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當然,所述軸心部212的高度與所述外環部211的高度於本實施例中可以是相同,但不受限於本實施例所載。
另配合參閱圖2及圖3所示,兩個所述減震肋213位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且每個所述減震肋213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211的內緣及所述軸心部212的外緣,使所述容置空間區隔為一第一間隙G1及一第二間隙G2,且兩個所述減震肋213於所述外環部211及所述軸心部212之間產生一阻尼效應,使所述轉軸單元1帶動所述轉子構件21轉動時,所述軸心部212通過所述阻尼效應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211晃動。
具體來說,每個所述減震肋213呈圓弧板片狀並連接所述外環部211的內緣及所述軸心部212的外緣(也就是說,每個所述減震肋213的橫斷面呈圓弧狀);其中,兩個所述減震肋213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呈180度旋轉對稱,且每個所述減震肋213與所述軸心部212、或所述外環部211具有相同的所述圓心。
換個角度說,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分別概略呈C字狀,使所述第一間隙G1及所述第二間隙G2分別形成有一第一彎弧段G11、G21、一第二彎弧段G12、G22、及由所述第一彎弧段G11、G12及所述第二彎弧段G12、G22所構成的一開口;其中,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二彎弧段G12位於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開口中,而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二彎弧段G22位於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開口中,使所述轉子構件21於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一彎弧段G11及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二彎弧段G22之間形成有其中一個所述減震肋213,而所述第二間隙G2的第一彎弧段G21及所述第一間隙G1的第二彎弧段G12之間形成有另一個所述減震肋213。
更詳細地說,如圖3所示,任一個所述第一彎弧段G11、G21的兩端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具有145度的夾角,且兩個所述第一彎弧段G11、G21之間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具有35度的夾角,也就是說,兩個所述第一彎弧段G11、G21為間隔配置;另如圖4所示,任一個所述第二彎弧段G12、G22的兩端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則具有130度的夾角,也就是說,兩個所述第二彎弧段為間隔配置,且兩個所述第二彎弧段G12、G22之間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具有50度的夾角,但不受限於本實施例所載。
進一步地說,參閱圖3所示,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沿著所述半徑距離D的方向分別定義有一間隙寬度W1,每個所述減震肋213沿著所述半徑距離D的方向定義有一肋厚度W2,且任一個所述間隙寬度W1大於或等於每個所述肋厚度W2,較佳地,每個所述肋厚度W2為任一個所述間隙寬度W1的10%~15%,而於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肋厚度W2為14%;每個所述減震肋213的長度則不小於所述半徑距離D的1/4;據此,使每個所述減震肋213通過所述長度及所述肋厚度W2的設計而具有彈性,進而讓每個所述減震肋213於所述軸心部212與所述外環部211之間能產生所述阻尼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於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可以分別填入彈性材質(例如:橡膠),使每個所述減震肋213被所述彈性材質所包覆,進而強化每個所述減震肋213的結構,且同時讓每個所述減震肋213於所述軸心部212與所述外環部211之間仍具有阻尼效果;另外,設計者也可通過改變所述彈性材料的材質或密度,進一步地調整所述阻尼效果(阻尼力)的強度。需說明的是,儘管所述彈性材料與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之間具有公差,所述彈性材料仍可位於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中,以輔助每個所述減震肋213。
另外,所述外環部211沿著所述半徑距離D的方向定義有一外環厚度W3,每個所述肋厚度W2小於所述外環厚度W3,且較佳地,所述外環厚度W3介於任一個所述間隙寬度W1的60% ~70%之間。
更進一步地,所述轉子構件21於任一個所述減震肋213與所述軸心部212的連接處形成有一增厚部214,每個所述增厚部214沿著所述半徑距離D的方向定義有一增厚厚度W4,且所述增厚厚度W4大於所述肋厚度W2,據此,讓每個所述減震肋213通過其增厚部214強化整體結構。其中,每個所述增厚部214於遠離其對應的所述減震肋213與所述外環部211的連接處的方向形成有一彎弧部2141。
如圖5及圖6所示,多個所述固定構件22分別設置於所述外環部211的多個所述定位槽2111內。具體來說,多個所述固定構件22於本實施例中可以是由彈性材質所構成,使每個所述固定機構具有彈性變形能力,且當多個所述固定構件22分別設置於所述外環部211的多個所述定位槽2111內時,每個所述固定構件22沿著所述半徑距離D方向的高度大於每個所述定位槽2111沿著所述半徑距離D的深度,也就是說,每個所述固定構件22會凸出每個所述定位槽2111。
復參圖2所示,所述磁鐵單元3於本實施例中是由多個N極磁鐵與多個S極磁鐵交互排列成環狀結構,且所述磁鐵單元3的內部形成供所述背鐵單元2容納套入的一環孔31,所述環孔31的內緣與多個所述固定構件22接觸固定,使所述背鐵單元2固定於所述環孔31內。進一步地說,所述背鐵單元2是通過多個所述固定構件22的彈性變形能力抵頂所述環孔31的內緣,讓所述背鐵單元2位於所述磁鐵單元3內而不會相對於所述磁鐵單元3轉動。
需先說明的是,所述背鐵單元2、所述轉軸單元1、及所述磁鐵單元3於本實施例中共同被定義為所述馬達轉子100;其中,多個上述固定構件22及所述轉子構件21雖共同被定義為所述背鐵單元2,但本發明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發明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轉子構件21也可以是單獨地被運用(如:販賣)或搭配其他構件使用。
[第二實施例]
如圖7至圖9所示,其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類似於上述第一實施例,兩個實施例的相同處則不再加以贅述,而本實施例相較於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主要在於:
所述轉子構件21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四個減震肋213,並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使所述容置空間區隔為一第一間隙G1、一第二間隙G2、一第三間隙G3、及一第四間隙G4;其中,每個所述減震肋213的長度小於所述半徑距離D,且大於或等於所述半徑距離D的1/4(如圖8所示)。
具體來說,所述第一間隙G1、所述第二間隙G2、所述第三間隙G3、及所述第四間隙G4彼此間隔配置,且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及所述第三間隙G3與所述第四間隙G4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呈180度旋轉對稱。
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間隙G1及所述第三間隙G3分別具有一第一區段G13、G31及一第二區段G14、G32,而所述第二間隙G2及所述第四間隙G4分別具有一第三區段G23、G41及一第四區段G24、G42。其中,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一區段G13位於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三區段G23的外側(也就是遠離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的方向)且彼此間隔配置,使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一區段G13及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三區段G23之間形成有所述減震肋213;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四區段G24位於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二區段G32的外側、且彼此間隔配置,使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四區段G24及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二區段G32之間形成有所述減震肋213;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一區段G31位於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三區段G41的外側且彼此間隔配置,使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一區段G31及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三區段G41之間形成有所述減震肋213;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四區段G42位於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二區段G14的外側、且彼此間隔配置,使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四區段G42及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二區段G14之間形成有所述減震肋213;也就是說,所述轉子構件21通過所述第一間隙G1、所述第二間隙G2、所述第三間隙G3、及所述第四間隙G4的配置方式而具有四個所述減震肋213。
換個角度說,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一區段G13與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四區段G24之間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具有40度夾角,而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一區段G31及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四區段G42因180度旋轉對稱,因此也具有40度夾角。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一區段G13與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四區段G42之間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具有10度夾角,而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四區段G24及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一區段G31因180度旋轉對稱,因此也具有10度夾角(如圖8所示),但不受限於本實施例所載。
另外,參閱圖9所示,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二區段G14與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三區段G41之間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具有10度夾角,而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二區段G32及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三區段G23因180度旋轉對稱,因此也具有10度夾角;所述第一間隙G1的所述第二區段G14與所述第二間隙G2的所述第三區段G23之間相對於所述軸心部212的所述圓心具有8度夾角,而所述第三間隙G3的所述第二區段G32及所述第四間隙G4的所述第三區段41因180度旋轉對稱,因此也具有8度夾角,但不受限於本實施例所載。
需說明的是,由上述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可以知道,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也就是多個間隙,如:包含所述第三間隙G3及所述第四間隙G4)可以是彼此間隔設置,使所述第一間隙G1與所述第二間隙G2之間相對於所述外環部211的所述圓心具有一夾角,且所述夾角為35度至40度之間。
[第三實施例]
如圖10所示,其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類似於上述第一實施例,兩個實施例的相同處則不再加以贅述,而本實施例相較於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差異主要在於:
所述轉子構件21更包含有兩個強化環23。具體來說,所述轉子構件21定義有與所述高度方向垂直的兩個側面24、25,且於兩個所述側面24、25分別設置有兩個所述強化環23,其中,每個所述強化環23進一步地於其內緣形成有四個凸部231,而於其外環形成有三個凹槽232,且三個所述凹槽232分別與所述外環部211的三個所述定位槽2111的位置及橫斷面的形狀相對應,也就是說,每個所述凹槽232與其對應的所述定位槽2111共同形成為槽狀結構,而多個所述固定構件22則分別設置於三個所述凹槽及三個所述定位槽2111,據此,所述轉子構件21通過多個所述固定構件定位於所述磁鐵單元3的所述環孔31內。
[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馬達轉子100及轉子構件21,通過每個所述減震肋213的長度不小於所述半徑距離D的1/4的設計,讓每個所述減震肋213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211及所述軸心部212時,可以於所述外環部211及所述軸心部212之間形成所述阻尼效應,據此,當所述轉軸單元1帶動所述軸心部212轉動時,所述軸心部212通過所述阻尼效應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211晃動,進而通過所述阻尼效應吸收所述軸心部212的震動,以達到減震的效果。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馬達轉子 1:轉軸單元 2:背鐵單元 21:轉子構件 211:外環部 2111:定位槽 212:軸心部 213:減震肋 214:增厚部 2141:彎弧部 22:固定構件 23:強化環 231:凸部 232:凹槽 24、25:側面 3:磁鐵單元 31:環孔 D:半徑距離 G1:第一間隙 G11:第一彎弧段 G12:第二彎弧段 G13:第一區段 G14:第二區段 G2:第二間隙 G21:第一彎弧段 G22:第二彎弧段 G23:第三區段 G24:第四區段 G3:第三間隙 G31:第一區段 G32:第二區段 G4:第四間隙 G41:第三區段 G42:第四區段 W1:間隙寬度 W2:肋厚度 W3:外環厚度 W4:增厚厚度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馬達轉子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馬達轉子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轉子構件的平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轉子構件的另一平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背鐵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馬達轉子的平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馬達轉子的分解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轉子構件的平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轉子構件的另一平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馬達轉子的分解示意圖。
100:馬達轉子
1:轉軸單元
2:背鐵單元
21:轉子構件
211:外環部
2111:定位槽
212:軸心部
213:減震肋
22:固定構件
3:磁鐵單元
31:環孔

Claims (10)

  1. 一種馬達轉子,包括: 一轉軸單元; 一背鐵單元,設置於所述轉軸單元上,所述背鐵單元包括有設置於所述轉軸單元上的一轉子構件、及間隔設置在所述轉子構件的外緣處的多個固定構件;其中,所述轉子構件包含有: 一外環部,其圓心到所述外環部的外緣的直線距離定義有一半徑距離; 一軸心部,設置於所述外環部內、且與所述外環部具有相同圓心,所述軸心部與所述外環部之間具有一容置空間;及 兩個減震肋,位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且每個所述減震肋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的內緣及所述軸心部的外緣,使所述容置空間區隔為一第一間隙及一第二間隙;其中,兩個所述減震肋於所述外環部及所述軸心部之間產生一阻尼效應,使所述轉軸單元帶動所述轉子構件轉動時,所述軸心部通過所述阻尼效應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晃動;其中,所述軸心部、所述外環部、及兩個所述減震肋為一體連接形成;以及 一磁鐵單元,其內部設有供所述背鐵單元容納套入的一環孔,所述環孔的內緣與多個所述固定構件接觸固定。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任一個所述減震肋的長度小於所述半徑距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所述第一間隙與所述第二間隙沿著所述半徑距離的方向各定義有一間隙寬度,每個所述減震肋沿著所述半徑距離的方向定義有一肋厚度,且任一個所述間隙寬度大於或等於每個所述肋厚度。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每個所述肋厚度小於任一個所述間隙寬度。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所述外環部沿著所述半徑距離的方向定義有一外環厚度,多個所述肋厚度分別小於所述外環厚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所述外環厚度小於任一個所述間隙寬度。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所述轉子構件於任一個所述減震肋與所述軸心部的連接處形成有一增厚部,每個所述增厚部沿著所述半徑距離的方向定義有一增厚厚度,且所述增厚厚度大於所述肋厚度。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每個所述增厚部於遠離其對應的所述減震肋與所述外環部的連接處的方向形成有一彎弧部。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馬達轉子,其中,兩個所述減震肋相對於所述軸心部的所述圓心呈180度旋轉對稱,每個所述減震肋的橫斷面呈圓弧狀,且每個所述減震肋與所述軸心部、或所述外環部具有相同的所述圓心。
  10. 一種轉子構件,包括: 一外環部,其圓心到所述外環部的外緣的直線距離定義有一半徑距離; 一軸心部,設置於所述外環部內,且與所述外環部具有相同圓心,所述軸心部與所述外環部之間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 兩個減震肋,位於所述容置空間內,且每個所述減震肋的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外環部的內緣及所述軸心部的外緣,使所述容置空間區隔為一第一間隙及一第二間隙,且兩個所述減震肋於所述外環部及所述軸心部之間產生一阻尼效應,使所述轉軸單元帶動所述轉子構件轉動時,所述軸心部通過所述阻尼效應能相對於所述外環部晃動;其中,所述軸心部、所述外環部、及兩個所述減震肋為一體連接形成。
TW108144840A 2019-12-09 2019-12-09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TWI7037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840A TWI703794B (zh) 2019-12-09 2019-12-09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840A TWI703794B (zh) 2019-12-09 2019-12-09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3794B true TWI703794B (zh) 2020-09-01
TW202123578A TW202123578A (zh) 2021-06-16

Family

ID=73644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4840A TWI703794B (zh) 2019-12-09 2019-12-09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379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69587U (en) * 2009-08-05 2009-11-21 Victory Home Shock-absorption type rotor structure of motor
US7911110B2 (en) * 2005-01-19 2011-03-22 Lg Electronics Inc. Double rotor type motor
TW201429121A (zh) * 2013-01-11 2014-07-16 Bigbest Solutions Inc 蜂巢式馬達轉子
CN104205570A (zh) * 2012-01-30 2014-12-10 雷勃电气美国公司 马达和用于马达的减震系统
TW201917993A (zh) * 2017-10-27 2019-05-0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轉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11110B2 (en) * 2005-01-19 2011-03-22 Lg Electronics Inc. Double rotor type motor
TWM369587U (en) * 2009-08-05 2009-11-21 Victory Home Shock-absorption type rotor structure of motor
CN104205570A (zh) * 2012-01-30 2014-12-10 雷勃电气美国公司 马达和用于马达的减震系统
TW201429121A (zh) * 2013-01-11 2014-07-16 Bigbest Solutions Inc 蜂巢式馬達轉子
TW201917993A (zh) * 2017-10-27 2019-05-01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轉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578A (zh) 202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19745B2 (ja) 真空ポンプ
CN101442229B (zh) 电机转子及电机
KR20180122547A (ko) 자동 조심 가상 타원형 구동 장치
JP3570204B2 (ja) イナーシャダンパ
JP2006083895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カップリング、及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TWI703794B (zh) 馬達轉子及轉子構件
JP2013061064A (ja) アクティブマウントの構造
JP2008131783A (ja) 回転子及び回転機
JP2005295756A5 (zh)
JP2010090966A (ja) 制振構造
JP2004192781A (ja) 動吸振器、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動吸振器の対応振動数決定方法
JP5175232B2 (ja) プーリ構造体
JP5276473B2 (ja) プーリ構造体
JP3977860B2 (ja) 回転装置
US11070121B2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CN105179590A (zh) 一种扭转减振器及车辆
CN210128038U (zh) 扭转减振器
WO2023062867A1 (ja) モータ
JP2005094819A (ja) 電動機
JP7152326B2 (ja) 動吸振器
KR20140065026A (ko) 슬림형 공기 조화기
JPH11136927A (ja) 回転装置
JP2005348469A (ja) リニアオシレータ
KR20170060270A (ko) 차량의 드라이브 샤프트용 댐퍼
CN210244049U (zh) 超微型单轴光学致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