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6570B - 無人機、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 - Google Patents
無人機、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96570B TWI696570B TW108112663A TW108112663A TWI696570B TW I696570 B TWI696570 B TW I696570B TW 108112663 A TW108112663 A TW 108112663A TW 108112663 A TW108112663 A TW 108112663A TW I696570 B TWI696570 B TW I69657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in
- rotor
- drone
- main
- main cabi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種無人機,包含一艙殼結構、一機翼結構及一旋翼結構。艙殼結構包括一主艙殼、一前艙殼及一後艙殼,前艙殼及後艙殼能在一與主艙殼同軸線延伸的狀態及一相較於主艙殼向上延伸的狀態之間變換。機翼結構包括設置於主艙殼的一左機翼及一右機翼。旋翼結構包括一前旋翼模組及一後旋翼模組,前旋翼模組具有多個前旋翼葉片,後旋翼模組具有多個後旋翼葉片。當主艙殼、前艙殼及後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而整體呈梭狀時,前旋翼葉片及後旋翼葉片位於艙殼結構的前後兩端且能以相異方向旋轉。當主艙殼、前艙殼及後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非完全相同時,前旋翼葉片及後旋翼葉片能以相同或相異方向旋轉。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無人機、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特別是指一種在艙殼結構的前後側設置旋翼結構並在艙殼結構的左右側設置機翼結構的無人機、對應該無人機的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
無人機是一種由操控者透過遠端控制方式進行操控的飛行載具,無須配置飛行員在機上進行操控,可廣泛運用於軍事、探勘、空拍、救災、貨物運送等各式用途。無人機依照機身飛行型態的差異可區分為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主要是透過多具旋翼的搭載配合,來實現原處起降、翻轉、空中停留等飛行型態,然而此種無人機的最快飛行速度較受侷限,而且旋翼之間如果設計不良可能會造成風阻、擾流等問題。例如,目前常見之設置四具旋翼的無人機,即屬於前述類型的無人機,此種無人機依照其機體設計及旋翼配合狀態,存在飛行速度較慢、動作不靈活、能源利用率不佳、續航力差等缺點。另一種無人機是在固定式機翼的基礎上配合旋翼來進行飛行,然而固定式機翼與旋翼之間會造成擾流、昇力下降等問題,龐大的阻力會進一步,造成動力的損耗,因而影響其飛行性能。
因此,本發明之其中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解決前述問題的無
人機。
本發明無人機,包含一艙殼結構、一機翼結構及一旋翼結構。該艙殼結構包括一主艙殼、一前艙殼及一後艙殼。該主艙殼具有位於相反側的一前端及一後端。該前艙殼具有一鄰近該主艙殼之該前端的前艙殼連接端及一與該前艙殼連接端位於相反側的前艙殼末端,該前艙殼能受控以該前艙殼連接端為中心相對於該主艙殼在一與該主艙殼同軸線延伸的狀態及一相較於該主艙殼向上延伸的狀態之間變換。該後艙殼具有一鄰近該主艙殼之該後端的後艙殼連接端及一與該後艙殼連接端位於相反側的後艙殼末端,該後艙殼能受控以該後艙殼連接端為中心相對於該主艙殼在一與該主艙殼同軸線延伸的狀態及一相較於該主艙殼向上延伸的狀態之間變換。該機翼結構包括設置於該主艙殼的該前端及該後端之間且分別位於該主艙殼之左右兩側的一左機翼及一右機翼。該旋翼結構包括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的前旋翼模組,及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的後旋翼模組,該前旋翼模組具有多個相對於該前艙殼的軸線垂直延伸的前旋翼葉片,該後旋翼模組具有多個相對於該後艙殼的軸線垂直延伸的後旋翼葉片。其中,當該主艙殼、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而整體呈梭狀時,該等前旋翼葉片及該等後旋翼葉片分別位於該艙殼結構的前後兩端並能受控以相異方向旋轉;當該主艙殼、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非完全相同時,該等前旋翼葉片及該等後旋翼葉片能受控以相同或相異方向旋轉。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前艙殼能受控變換為相較於該主艙殼向
上延伸且軸線延伸方向垂直於該主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並讓該前艙殼末端位於該前艙殼連接端的頂側;該後艙殼能受控變換為相較於主艙殼向上延伸且軸線延伸方向垂直於該主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並讓該後艙殼末端位於該後艙殼連接端的頂側。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艙殼結構還包括一前艙殼轉向機構及一後艙殼轉向機構,該前艙殼轉向機構連結該主艙殼之該前端的頂側及該前艙殼之該前艙殼連接端的頂側,並使該前艙殼能以該前艙殼轉向機構為軸心相對於該主艙殼上下樞轉,該後艙殼轉向機構連結該主艙殼之該後端的頂側及該後艙殼之該後艙殼連接端的頂側,並使該後艙殼能以該後艙殼轉向機構為軸心相對於該主艙殼上下樞轉;該無人機還包含一驅動單元,該驅動單元包括一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對應該前端處的前艙殼轉向驅動模組,以及一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對應該後端處的後艙殼轉向驅動模組,該前艙殼轉向驅動模組具有一連結該前艙殼並能受控在該主艙殼之該前端處伸縮以帶動該前艙殼樞轉的前艙殼伸縮驅動桿,該後艙殼轉向驅動模組具有一連結該後艙殼並能受控在該主艙殼之該後端處伸縮以帶動該後艙殼樞轉的後艙殼伸縮驅動桿。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左機翼能受控在一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外並向後延伸的狀態及一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左側的狀態之間變換,該右機翼能受控在一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外並向後延伸的狀態及一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右側的狀態之間變換。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當該主艙殼、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的軸線延
伸方向相同時,該左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外並向後橫向延伸,該右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外並向後橫向延伸。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當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相較於該主艙殼向上垂直延伸時,該左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左側,該右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右側。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機翼結構還包含一左機翼變向機構及一右機翼變向機構,該左機翼變向機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左側且連結該左機翼,並能受控扭轉而帶動該左機翼變換狀態,該右機翼變向機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右側且連結該右機翼,並能受控扭轉而帶動該右機翼變換狀態;該無人機還包含一驅動單元,該驅動單元包括設置於該主艙殼中的一左機翼變向驅動模組及一右機翼變向驅動模組,該左機翼變向驅動模組連結該左機翼變向機構並提供該左機翼變向機構及該左機翼作動所需的動力,該右機翼變向驅動模組連結該右機翼變向機構並提供該右機翼變向機構及該右機翼作動所需之動力。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前旋翼模組還具有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的前旋翼輪毂,該後旋翼模組還具有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的後旋翼輪毂,該前旋翼輪毂供該等前旋翼葉片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以該前旋翼輪毂的軸線為中心旋轉,該後旋翼輪毂供該等後旋翼葉片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帶動該等後旋翼葉片以該後旋翼輪毂的軸線為中心旋轉;該無人機還包含一驅動單元,該驅動單元包括一設置於該前艙殼內的前旋翼旋轉驅動模組及一設置於該後艙殼內的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該前旋翼旋
轉驅動模組與該前旋翼輪毂連結,並能提供該前旋翼輪毂及該等前旋翼葉片旋轉所需的動力,該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與該後旋翼輪毂連結,並能提供該後旋翼輪毂及該等後旋翼葉片旋轉所需的動力。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前旋翼模組還具有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的前旋翼輪毂及多個間隔地設置於該前旋翼輪毂的前旋翼變距機構,該後旋翼模組還具有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的後旋翼輪毂及多個間隔地設置於該後旋翼輪毂的後旋翼變距機構,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分別供該等前旋翼葉片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分別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依各前旋翼變距機構的軸線旋轉,該等後旋翼變距機構分別供該等後旋翼葉片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分別帶動該等後旋翼葉片依各後旋翼變距機構的軸線旋轉;該無人機還包含一驅動單元,該驅動單元包括多個設置於該等前旋翼輪毂處的前旋翼變距驅動模組及多個設置於該等後旋翼輪毂處的後旋翼變距驅動模組,該前旋翼變距驅動模組能受控驅動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使該等前旋翼葉片以自身軸線為中心旋動,以改變該等前旋翼葉片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的傾斜角度,該後旋翼變距驅動模組能受控驅動該等後旋翼輪毂,使該等後旋翼葉片以自身軸線為中心旋轉,以改變該等後旋翼葉片相對於該後旋翼輪毂的傾斜角度。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還包含一腳架結構,該腳架結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底側處,並能受控在一伸出該主艙殼的底側之外的狀態及一收容於該主艙殼內的狀態之間變換。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還包含一腳架結構及一驅動單元,該腳架結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底側處,並包括一底架及多個一端分別可樞轉地連結該底架的升降連結架,該驅動單元包括一設置於該主艙殼內並與該等升降連結架的另一端可樞轉地連接的腳架升降驅動模組,該腳架升降驅動模組能受控驅動該等升降連結架以連結該腳架升降驅動模組的一端為中心樞轉,使該等升降連結架之連結該底架的一端能於一伸出該主艙殼的底側之外的狀態及一收容於該主艙殼內的狀態之間變換,藉以變換該底架及該等升降連結架的位置。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適用於配合一起降裝置使用,該起降裝置包括一起降固定架,該起降固定架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裝載於上,並包括至少一定位件,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包括至少一對應該定位件並能與該定位件相互磁吸的磁力件。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適用於配合一起降裝置使用,該起降裝置包括一起降固定架,該起降固定架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裝載於上,並包括至少一定位件,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還包括至少一設置於該底架的磁力件,該磁力件能與該定位件相互磁吸。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適用於配合一起降裝置使用,該起降裝置包括一起降固定架,該起降固定架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裝載於上,並包括一供電導接結構,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還包括至少一設置於該底架的充電饋入結構,該充電饋入結構能與該供電導接結構接觸而導入該供電
導接結構傳出之電力。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還包含一電控單元,該電控單元包括一控制模組及一電連接該控制模組的偵測模組,該控制模組能控制該前艙殼、該後艙殼、該旋翼結構及該偵測模組之運作,該偵測模組受控於該控制模組以產生一關於外界環境樣貌的影像資料。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提出一種能配合前述該無人機使用的起降裝置。
於是,本發明起降裝置,包含一座體及一起降固定架。該座體包括一由頂面凹陷形成並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容納其中的起降導引槽,以及一在該起降導引槽之下與該起降導引槽同向延伸並適用於通入高壓氣體的氣體通道。該起降固定架包括一設置於該起降導引槽及該氣體通道之間的導軌、至少一設置於該導軌且能沿該導軌滑移並適用於與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的一端靠抵的定位件,以及一設置在該氣體通道內並連接於該定位件的推動部,該推動部能被通入該氣體通道中的高壓氣體推動而沿該氣體通道移動,並連動該定位件及該無人機沿該起降導引槽滑移。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包括至少一具磁性的磁力件,該起降固定架之該定位件能與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的該磁力件相互磁吸。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定位件具有一電磁鐵,該座體還包括一設置於鄰近該起降導引槽及該氣體通道處的電磁鐵單元,該電磁鐵單元能受控與
該起降固定架之該定位件相互磁力互斥。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包括兩個間隔設置且具磁性的磁力件,該起降固定架包括兩個相互間隔的定位件,該等定位件分別適用於與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的兩端靠抵,且該等定位件分別能受控與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的該等磁力件相互磁吸。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係提出一種無人機系統,該無人機系統包含一如前述的無人機,以及一如前述的起降裝置。
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功效:該無人機系統透過該無人機及該起降裝置的配合,能讓該無人機實現快速起降之功能。此外,該無人機能在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的轉向控制、該前旋翼模組及該後旋翼模組的旋轉及變距控制、該左機翼及該右機翼的展開/收折控制的多重配合下,在適用於快速飛行的飛行模式或適用於在原處起降、翻轉、空中停留的飛行模式之間變換,如此能以單一機體實現多樣化的飛行模式操控,且在不同飛行模式中該機翼結構及該旋翼結構都能妥善配合運作,而能有效利用動力。
100:無人機系統
200:無人機
300:起降裝置
1:艙殼結構
11:主艙殼
111:前端
112:後端
12:前艙殼
121:前艙殼連接端
122:前艙殼末端
13:後艙殼
131:後艙殼連接端
132:後艙殼末端
14:前艙殼轉向機構
15:後艙殼轉向機構
2:機翼結構
21:左機翼
211:左翼連結側
212:左翼頂側
213:左翼底側
22:右機翼
221:右翼連結側
222:右翼頂側
223:右翼底側
23:左機翼變向機構
24:右機翼變向機構
3:旋翼結構
31:前旋翼模組
311:前旋翼輪毂
312:前旋翼變距機構
313:前旋翼葉片
32:後旋翼模組
321:後旋翼輪毂
322:後旋翼變距機構
323:後旋翼葉片
4:腳架結構
41:底架
42:升降連結架
43:磁力件
44:充電饋入結構
5:電控單元
51:控制模組
52:無線模組
53:電力模組
54:偵測模組
541:球形攝影機
542:主攝影機
6:驅動單元
61:前旋翼旋轉驅動模組
62:前旋翼變距驅動模組
63:前艙殼轉向驅動模組
631:前艙殼伸縮驅動桿
64: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
65:後旋翼變距驅動模組
66:後艙殼轉向驅動模組
661:後艙殼伸縮驅動桿
67:左機翼變向驅動模組
68:右機翼變向驅動模組
69:腳架升降驅動模組
7:座體
71:起降導引槽
711:起始端
72:氣體通道
73:電磁鐵單元
8:起降固定架
81:導軌
82:定位件
83:推動部
84:供電導接結構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無人機系統之一實施例;圖2是一俯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無人機之一實施例;圖3是一對應圖2之該無人機的前視示意圖;
圖4是一方塊圖,說明該無人機的一電控單元及一驅動單元的態樣;圖5是一側視示意圖,示出該無人機的一前艙殼轉向機構及一後艙殼轉向機構的實施態樣;圖6A~圖6C是側視示意圖,說明該無人機的一前旋翼模組及一後旋翼模組的作動態樣;圖7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該無人機的一腳架結構處於升起的態樣;圖8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該無人機的一前艙殼及一後艙殼相對於一主艙殼向上傾斜升起的態樣;圖9是一對應圖8之該無人機的俯視示意圖;圖10是一對應圖8之該無人機的前視示意圖;圖11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該無人機的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相對於該主艙殼向上垂直升起的態樣;圖12是一對應圖11之該無人機的俯視示意圖;圖13是一對應圖11之該無人機的前視示意圖;圖14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該無人機的一左機翼、一右機翼相對於圖11變換為向後收折的態樣;圖15是一對應圖14之該無人機的俯視示意圖;及圖16是一對應圖14之該無人機的前視示意圖。
參閱圖1至圖4,為本發明無人機系統100之一實施例,該無人機
系統100可運用於探勘、空拍、救災等各式用途,並包含一無人機200及一配合該無人機200操作使用的起降裝置300。該無人機200包含一艙殼結構1、一機翼結構2、一旋翼結構3、一腳架結構4、一電控單元5及一驅動單元6,該起降裝置300包含一座體7及一起降固定架8。該無人機200與該起降裝置300的實施方式分述如後,且於各圖式中因著重說明的結構不同,會省略部分結構的示出。
參閱圖1、圖8及圖11,以下說明該無人機200之該艙殼結構1的實施內容。該艙殼結構1例如是以玻璃纖維等材質製作,並包括一主艙殼11、一前艙殼12、一後艙殼13、一前艙殼轉向機構14及一後艙殼轉向機構15。該艙殼結構1可根據需要以如圖1之該主艙殼11、該前艙殼12及該後艙殼13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而整體呈梭狀的狀態實施,或變換為如圖8、圖11之該主艙殼11、該前艙殼12及該後艙殼13的軸線延伸方向非完全相同的狀態來實施,在圖1的狀態下該無人機200起飛並將該腳架結構4收起後即可實現低風阻之快速飛行模式,在圖8、圖11的狀態下該無人機可實現適用於原處起降、翻轉、空中停留之飛行模式,此等飛行模式均可視該無人機200的飛行特性及操控需要來變換。要先說明的是,於後續關於方位的說明內容中,側視圖、俯視圖中的右側為該無人機200的前方,左側則為該無人機200的後方。
該主艙殼11例如呈低風阻的狹長狀造型,且具有位於相反側的一前端111及一後端112,該前端及該後端112處的開口大致都被特定結構所封閉,僅有部分結構能透出該前端111、該後端112之外。
該前艙殼12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前,且具有一鄰近該主艙殼11
之該前端111的前艙殼連接端121及一與該前艙殼連接端121位於相反側的前艙殼末端122。該前艙殼連接端121的形狀尺寸與該主艙殼11之該前端111相符並大致被封閉,且該前艙殼連接端121的頂側藉由例如具有轉軸的該前艙殼轉向機構14而與該主艙殼11的該前端111的頂側連結,如此讓該前艙殼12能以該前艙殼轉向機構14為軸心相對於該主艙殼11上下樞轉,使得該前艙殼12能受控以該前艙殼連接端121為中心相對於該主艙殼11在一與該主艙殼11同軸線延伸的狀態(如圖1)及一相較於該主艙殼11向上延伸(如圖8、圖11)的狀態之間變換。此外,該前艙殼轉向機構14處還具備圖中未示出的空間,供在該前艙殼12及該主艙殼11之間延伸的線路(圖中未繪製)穿伸,以利該前艙殼12及該主艙殼11之間的電路連動控制。該前艙殼末端122則呈漸縮狀,並供該前旋翼模組31裝設於該處。
該後艙殼13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後,且具有一鄰近該主艙殼11之該後端112的後艙殼連接端131及一與該後艙殼連接端131位於相反側的後艙殼末端132。該後艙殼連接端131的形狀尺寸與該主艙殼11之該後端112相符並大致被封閉,且該後艙殼連接端131的頂側藉由例如具有轉軸的該後艙殼轉向機構15而與該主艙殼11之該後端112的頂側連結,如此讓該後艙殼13能以該後艙殼轉向機構15為軸心相對於該主艙殼11上下樞轉,使得該後艙殼13能受控以該後艙殼連接端131為中心相對於該主艙殼11在一與該主艙殼11同軸線延伸的狀態(如圖1)及一相較於該主艙殼11向上延伸的狀態(如圖8、圖11)之間變換。此外,該後艙殼轉向機構15類似該前艙殼轉向機構14具備圖中未示出的空間,能
提供在該後艙殼13及該主艙殼11之間延伸的線路(圖中未繪製)穿伸,以利該後艙殼13及該主艙殼11之間的電路連動控制。該後艙殼末端132如同該前艙殼末端122呈漸縮狀,並供該後旋翼模組32裝設於該處。
參閱圖2、圖3、圖14~16,以下說明該無人機200之該機翼結構2的實施方式。該機翼結構2包括一左機翼21、一右機翼22、一左機翼變向機構23及一右機翼變向機構24。該左機翼21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左側(於圖2、圖15之俯視圖中為圖面的下方,於圖3、圖16之前視圖中為圖面的左方),並位於該主艙殼11的該前端111及該後端112之間。該左機翼21具有一透過該左機翼變向機構23以連結於該主艙殼11的左翼連結側211、一於該左機翼21如圖2~3般展開時位於頂部的左翼頂側212,以及一與該左翼頂側212位於相反側的左翼底側213。該左翼頂側212例如配置為較該左翼底側213具有曲率較大的弧面,因此該無人機200於飛行中讓該左機翼21展開時能由流經該左機翼21的氣流對該左機翼21產生向上的昇力。
該右機翼22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右側(於圖2、圖15之俯視圖中為圖面的上方,於圖3、圖16之前視圖中為圖面的右方),並位於該主艙殼11的該前端111及該後端112之間而與該左機翼21對稱。該右機翼22具有一透過該右機翼變向機構24以連結於該主艙殼的右翼連結側221、一於該右機翼22如圖2~3般展開時位於頂部的右翼頂側222,以及一與該右翼頂側222位於相反側的右翼底側223。該右翼頂側222例如配置為較該右翼底側223具有曲率較大的弧面,因此該無人機200於飛行中讓該右機翼22展開時能由流經該右機翼22的氣流對該
右機翼22產生向上的昇力。
進一步來說,該左機翼變向機構23及該右機翼變向機構24各具有多個圖中未繪製之從該主艙殼11的左右兩側伸出而分別與該左翼連結側211、該右翼連結側221相連接的軸桿,因此該左機翼變向機構23及該右機翼變向機構24各能受控扭轉而帶動該左機翼21及該右機翼22變換兩者的延伸狀態。具體來說,該左機翼21能受該左機翼變向機構23之帶動,而在一由該主艙殼11之左側向外並向後延伸的狀態(如圖2、3)及一由該主艙殼11之左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11之左側的狀態之間(如圖14~16)變換。此外,該右機翼22能受該右機翼變向機構24之帶動而在一由該主艙殼11之右側向外並向後延伸的狀態及一由該主艙殼11之右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11之左側的狀態之間變換。在如圖2、3的展開狀態時,該左機翼21之該左翼頂側212、該右機翼22之該右翼頂側222是朝上,該左機翼21之該左翼底側213、該右機翼22之右翼底側223是朝下,於此狀態下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22之配合能在該無人機200快速飛行之時由流經的氣流提供昇力來源。而在如圖14~16的收折狀態時,該左機翼21之該左翼頂側212、該右機翼22之該右翼頂側222是面向且緊鄰該主艙殼11,該左機翼21之該左翼底側213、該右機翼22之該右翼底側223是朝外(遠離該主艙殼11的方向),如此在圖14~15之以該旋翼結構3為主的飛行模式中,該左機翼21及該右機翼22的收折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其翼面對該旋翼結構3運作時產生氣流、動力之干擾,並且可讓該無人機200的最大爬昇高度不會受到該左機翼21及該右機翼22之設置而有所侷限。
參閱圖1、圖3、圖5及圖6A~6C,以下說明該無人機200之該旋翼結構3的實施方式。該旋翼結構3包括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122的前旋翼模組31,及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132的後旋翼模組32。該前旋翼模組31具有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122且能受控依自身軸線旋轉的前旋翼輪毂311、兩個(圖6A~6C中僅能看到其中一個)設置於該前旋翼輪毂311的兩相反側的前旋翼變距機構312,以及兩個分別由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311徑向向外延伸且垂直於該前艙殼12之軸線的前旋翼葉片313。該前旋翼輪毂311的軸線延伸方向與該前艙殼12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且該前旋翼輪毂311能受控依自身軸線旋轉並連動該等前旋翼葉片313一併順向旋轉(例如為圖3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或逆向旋轉(例如為圖3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藉以讓流經該等前旋翼葉片313的氣流提供朝向該前艙殼12(圖1中為朝左)或遠離該前艙殼12(圖1中為朝右)方向的推動力。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例如各包括能受控旋轉之轉軸、轉盤等機構,且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的軸線延伸方向分別與該等前旋翼葉片313的延伸方向一致(例如在圖6A~6C中為垂直紙面的方向),因此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能分別受控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313依各前旋翼變距機構312的軸線旋轉,藉以實現該等前旋翼葉片313的變距(feathering)作動。例如,從圖6A~6C之側視圖中該前旋翼葉片313的傾斜角度來看,該前旋翼葉片313在圖6A中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311的傾斜角度是從左下-右上的延伸方向,並且能受該前旋翼變距機構312沿圖面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而變換為如圖6B的上下延伸狀態,也就是說該前旋翼葉片313能在該前旋翼變距機構312的帶動下任意變換其相
對於該前旋翼輪毂311的傾斜角度。根據該等前旋翼葉片313受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帶動後的變距傾斜狀態,能調整氣流流經該等前旋翼葉片313所產生的推動力方向及大小,例如在該前旋翼輪毂311的旋轉方向不變的狀態下,氣流流經圖6A、圖6C中的該前旋翼葉片313會產生以圖中方位向左的推動力(也就是朝向該無人機200後側的方向),而圖6B的該前旋翼葉片313則不會產生推動力。如此,藉由該前旋翼輪毂311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313依該前旋翼輪毂311、該前艙殼12的軸線順向旋轉或逆向旋轉,搭配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313依各前旋翼變距機構312的軸線調變該等前旋翼葉片313的葉面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311的傾斜角度,即能讓流經該等前旋翼葉片313的氣流產生不同大小、方向的推動力,以利於運用在該無人機200之飛行所需。
類似於該前旋翼模組31的實施方式,該後旋翼模組32包括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132且能受控依自身軸線旋轉的後旋翼輪毂321、兩個(圖6A~6C中僅能看到其中一個)設置於該後旋翼輪毂321的兩相反側的後旋翼變距機構322,以及兩個分別由該等後旋翼變距機構322相對於該後旋翼輪毂321徑向向外延伸且垂直於該後艙殼13之軸線的後旋翼葉片323。該後旋翼輪毂321的軸線延伸方向與該後艙殼13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且該後旋翼輪毂321能受控依自身軸線旋轉並連動該等後旋翼葉片323一併順向旋轉或逆向旋轉,藉以讓流經該等後旋翼葉片323的氣流提供朝向該後艙殼13的方向或遠離該後艙殼13的方向的推動力。該等後旋翼變距機構322類似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例如各包括能受控旋轉之轉軸、轉盤等機構,且該等後旋翼變距機構322的軸線延伸方
向分別與該等後旋翼葉片323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該等後旋翼變距機構322能夠分別受控帶動該等後旋翼葉片323依各後旋翼變距機構322的軸線旋轉,而實現如圖6A~6C中的變距作動。在圖6A、圖6C中,即便該等後旋翼葉片323以相同方向旋轉(例如均為從圖3的方位中以逆時針方向旋轉),但氣流流經該等後旋翼葉片323時會因變距型態的不同而分別產生以圖中方位向左、向右的推動力,而在圖6B的狀態下則不會產生推動力。據此,根據該等後旋翼葉片323受控後相對於該後旋翼輪毂321的變距傾斜狀態及旋轉狀態,能調整氣流流經該等後旋翼葉片323所產生的推動力方向及大小,因而能與該等前旋翼葉片313配合運作,實現該無人機200飛行所需的各式推動力需求。
參閱圖1及圖7,以下說明該無人機200之該腳架結構4的實施方式。該腳架結構4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底側處,並能受控在一伸出該主艙殼11的底側之外的狀態(如圖1)及一收容於該主艙殼11內的狀態(如圖7)之間變換。具體來說,該腳架結構4包括一底架41、兩個一端分別可樞轉地連接該底架41的升降連結架42、兩個分別設置於該底架41的左右兩相反端且具磁性的磁力件43,及一設置於該底架41且位於該等磁力件43之間的充電饋入結構44。該等升降連結架42能受控以其非連結該底架41的一端為中心樞轉,藉以設定該等升降連結架42是處於伸出該主艙殼11外或收容於該主艙殼11中的狀態,並能一併連動該底架41,使該底架41能隨該等升降連結架42之作動而一併變換位置,以符合該無人機200的起飛、降落所需。該等磁力件43用於在該無人機200起飛、降落時與該起降裝置300配合,藉以實現該無人機200於該起降裝置300上的定
位,此部分實施方式於後說明。該充電饋入結構44例如包含圖中未繪出的充電接點、線路等部分,在該無人機200停置於該起降裝置300時能由該起降裝置300提供電力,藉以實現對該無人機200的充電功能。
參閱圖1、圖2、圖4、圖6,以下說明該無人機200之該電控單元5及該驅動單元6的實施方式。
該電控單元5涵蓋該無人機200的主要電路模組,具體包括一控制模組51、一無線模組52、一電力模組53及一偵測模組54。該控制模組51例如設置於該主艙殼11中,並可採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等各式控制晶片,以作為該無人機200的控制中樞。該無線模組52例如設置於該主艙殼11中且電連接於該控制模組51,並可接收由使用者操控之搖控器(圖中未繪製)所發出的無線訊號後傳輸至該控制模組51,藉以對該控制模組51傳送各種遠端控制指令。本實施例中,該無線模組52例如可採用能接收2.4GHz或5.8GHz之無線電波的天線模組,藉以實現該無人機200之遠端飛行操控,該無線模組52的實施方式但不以上述內容為限。該電力模組53例如為可充電的電池,並且設置於該主艙殼11中,其電連接於該控制模組51及該充電饋入結構44,藉以提供該無人機200運作所需之電力。該偵測模組54設置於該主艙殼11處且電連接於該控制模組51,能受控於該控制模組51以產生一關於外界環境樣貌的影像資料。本實施例中,該偵測模組54包括一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頂側的球形攝影機541及一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該前端111且能受控朝前或朝下取像的主攝影機542,該球形攝影機541及該主攝影機542可根據其裝設位置的不同及成像特性的差異,藉以提供使
用者各種取像之需求,例如該球形攝影機541可拍攝頂側的環景、廣角影像,該主攝影機542具有高解析度及廣泛變焦焦段並可拍攝前側、底側的影像,讓該無人機200能實現空拍的功能。除了上述該球形攝影機541、該主攝影機542之外,該偵測模組54還可以裝設紅外線攝影機等不同類型的攝影機,而不以特定實施方式為限。
該驅動單元6裝設於該艙殼結構1內,其電連接於該控制模組51並接收該電力模組53提供的電力,用於驅動該無人機200的各部位結構。具體來說,該驅動單元6包括一前旋翼旋轉驅動模組61、一前旋翼變距驅動模組62、一前艙殼轉向驅動模組63、一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64、一後旋翼變距驅動模組65、一後艙殼轉向驅動模組66、一左機翼變向驅動模組67、一右機翼變向驅動模組68及一腳架升降驅動模組69,此等模組的實施方式如下。
該前旋翼旋轉驅動模組61及該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64分別裝設於該前艙殼12內及該後艙殼13內,且各包括圖中未繪製的電動馬達、軸桿等結構,兩者分別與該前旋翼輪毂311、該後旋翼輪毂321連結,並能受控於該控制模組51而分別提供該前旋翼輪毂311及該等前旋翼葉片313、該後旋翼輪毂321及該等後旋翼葉片323旋轉所需的動力,藉以調節該前旋翼輪毂311及該等前旋翼葉片313、該後旋翼輪毂321及該等後旋翼葉片323的轉速及旋轉方向。該前旋翼變距驅動模組62、該後旋翼變距驅動模組65分別裝設於該前旋翼輪毂311、該後旋翼輪毂321處,且各包括圖中未繪製的伺服馬達、軸桿等結構,兩者分別與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312、該等後旋翼變距機構322連結,能分別受該
控制模組51之控制而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313、該等後旋翼葉片323分別以其軸線為中心旋動,藉以如圖6A~6C般改變該等前旋翼葉片313、該等後旋翼葉片323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311、該後旋翼輪毂321的傾斜角度,而能跟該前旋翼旋轉驅動模組61及該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64配合,調節該前旋翼模組31、該後旋翼模組32所能產生的推動力方向及大小。
參閱圖1、圖2、圖4及圖5,該前艙殼轉向驅動模組63及該後艙殼轉向驅動模組66分別設置於該主艙殼11之對應該前端111處及對應該後端112處,兩者各具有一連結該前艙殼12並能受控在該主艙殼11之該前端111處伸縮以帶動該前艙殼12樞轉的前艙殼伸縮驅動桿631、一連結該後艙殼13並能受控在該主艙殼11之該後端112處伸縮以帶動該後艙殼13樞轉的後艙殼伸縮驅動桿661,以及圖中未繪出的電動馬達等機構。該前艙殼伸縮驅動桿631、該後艙殼伸縮驅動桿661能在該控制模組51的控制下伸長或縮短其長度,藉以帶動該前艙殼12、該後艙殼13分別以該前艙殼轉向機構14、後艙殼轉向機構15為軸心,相對於該主艙殼11向上或向下樞轉,以實現該無人機200的不同飛行模式的變換。
參閱圖2、圖3、圖4及圖15,該左機翼變向驅動模組67及該右機翼變向驅動模組68分別設置於該主艙殼11中之對應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22處,兩者各包括圖中未繪製的電動馬達、轉軸等結構,且分別連結該左機翼變向機構23及該右機翼變向機構24,據以在該控制模組51之控制下,提供該左機翼變向機構23及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變向機構24及該右機翼22如圖2、圖15
般變換狀態所需之動力。
參閱圖1、圖4及圖7,該腳架升降驅動模組69設置於該主艙殼11內且包括圖中未繪製的電動馬達等結構,其與該等升降連結架42的一端可樞轉的連結,並能受控於該控制模組51,據以驅動該等升降連結架42以其連結該腳架升降驅動模組69的一端為中心樞轉,使該等升降連結架42能連動該底架41一併變換狀態,以供該無人機200起降之所需。
參閱圖1,以下說明該起降裝置300的實施方式。該起降裝置300之該座體7呈長形結構,並包括一由頂面凹陷形成並適用於供該無人機200之該腳架結構4的該底架41容納其中的起降導引槽71、一在該起降導引槽71之下與該起降導引槽71同向延伸並適用於通入高壓氣體的氣體通道72,及一設置於鄰近該起降導引槽71及該氣體通道72處的電磁鐵單元73。該起降固定架8包括一設置於該起降導引槽71及該氣體通道72之間並與兩者同向延伸的導軌81、兩個間隔設置於該導軌81且能沿該導軌81滑移並分別適用於與該無人機200之該腳架結構4的兩端靠抵的定位件82、一設置在該氣體通道72內並連接於該定位件82的推動部83,以及一設置於該座體7處且能與該供電導接結構84接觸以供導入電力的供電導接結構84。該等定位件82鄰近該電磁鐵單元73的一者具有一電磁鐵,因而能受控與該電磁鐵單元73相互磁力互斥,讓該起降固定架8能在互斥的磁力推動之下帶動該無人機200之起飛。此外,該等定位件82的頂側對應該無人機200之該腳架結構4的該等磁力件43的部位具有磁性,因而能與該等磁力件43相互磁吸,對該無人機200升降時提供磁吸定位功能。該推動部83則能
被通入該氣體通道72中的高壓氣體推動而沿該氣體通道72移動,並連動該定位件82及該無人機200沿該起降導引槽71滑移。該供電導接結構84於本實施例例如為成弧狀且一端能被扳動的導電片,因而在該腳架結構4裝設於該起降導引槽71時能夠被調整為與該無人機200的該充電饋入結構44的接觸,藉以執行充電程序。
參閱相關圖式,以下說明該無人機200及該起降裝置300的運作方式。
參閱圖1至圖3,以下說明該無人機200以該主艙殼11、該前艙殼12及該後艙殼13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而整體呈低風阻之梭狀的狀態,來進行起飛程序的實施方式。在此狀態下,該前旋翼模組31及該後旋翼模組32分別位於該艙殼結構1的前後兩端,該左機翼21及該右機翼22處於在該主艙殼11的左右兩側橫向展開的狀態,該腳架結構4是從該主艙殼11的底側伸出且設置於該起降裝置300的該起降導引槽71中並裝設於該起降固定架8處而透過該等磁力件43與該等定位件82磁吸定位。在操控該無人機200起飛前,可將該無人機200及該起降裝置300的前側(圖中的右側)對準欲飛向的方位。然後,使用者可操控該起降裝置300,將該電磁鐵單元73及該定位件82的電磁鐵設定為相同磁性,以使兩者可產生互斥磁力來推動該起降固定架8帶動該無人機200從該起降導引槽71的一起始端711沿該起降導引槽71開始滑行(例如在圖1中是朝右滑行),並同時從該氣體通道72的氣體饋入端(圖中為位於該推動部83左側之一端)通入高壓氣體,使得高壓氣體能推動該推動部83並同時連動該起降固定架8而提供該
無人機200沿該起降導引槽71滑移所需之推動力。在上述過程中,經使用者透過遙控裝置發出起飛指令後,該無人機200的該控制模組51可令該前旋翼模組31及該後旋翼模組32發動以產生向前移動的動力,例如可讓該等前旋翼葉片313及該等後旋翼葉片323經由以相異方向旋轉來同時提供前進的動力。如此,該無人機在該起降裝置300及該前旋翼模組31、該後旋翼模組32的作用之下能夠快速地向前滑行,使流經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22的氣流所能產生的昇力逐漸增加,終至讓該無人機200能夠以此狀態起飛。起飛之後,該無人機200的該控制模組51可令該腳架結構4如圖2、3般向上升起以收入該主艙殼11中,藉以減少飛行時的阻力。在此狀態下飛行之該無人機200,該艙殼結構1呈現為低風阻之型態,該前旋翼模組31、該後旋翼模組32一前一後地產生前進所需的推動力,兩側的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22處則由流經的氣流提供昇力,如此的配合讓該無人機200能夠在空中以極快速度飛行,且該前旋翼模組31、該後旋翼模組32所產生的動力能被有效利用,因而有別於一般無人機的飛行狀態,讓該無人機200能夠在高速下向前飛行,並能夠透過對該等前旋翼葉片313、該等後旋翼葉片323的轉速設定、變距設定、正反旋轉設定等來調整飛行方向及飛行速度。
參閱圖14~16,該無人機200除了以圖2、圖3的狀態飛行外,也可以透過轉換為圖14~16的狀態,實現適用於原處起降、翻轉、空中停留等飛行模式的飛行狀態。
參閱圖8~10,在欲變換為圖14~16的狀態時,使用者可透過遙控
裝置對該無人機200發出指令,讓該無人機200的該控制模組51控制該前艙殼12及該後艙殼13的其中一者或兩者相對於該主艙殼11向上轉向。例如,在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可先控制該後艙殼13向上轉向,轉向的過程中主要由該前旋翼模組31提供維繫該無人機200飛行所需的動力,然後再進行該前艙殼12的向上轉向程序。在上述變換過程中,該控制模組51可視使用者下達的指令,自動控制該等前旋翼葉片313、該等後旋翼葉片323的轉速設定、變距設定、正反旋轉設定,讓該無人機200處於可控(例如維持該無人機200為非上下顛倒)的飛行狀態,此時該無人機200在外觀上可見該主艙殼11、該前艙殼12及該後艙殼13的軸線延伸方向非完全相同,而有別於圖2~3的狀態。
參閱圖11~13,當該前艙殼、該後艙殼都完成向上轉向的狀態變換後,該前艙殼12相較於該主艙殼11向上延伸且軸線延伸方向垂直於該主艙殼11的軸線延伸方向,且該前艙殼末端122位於該前艙殼連接端121的頂側;該後艙殼13則相較於主艙殼11向上延伸且軸線延伸方向垂直於該主艙殼11的軸線延伸方向,且該後艙殼末端132位於該後艙殼連接端131的頂側。此時,該前旋翼模組31、該後旋翼模組32是在該主艙殼11兩端的頂側並排,在此型態下該無人機200即能執行原處起降、翻轉、空中停留之飛行模式。
參閱圖14~16,除了圖11~圖13的型態外,該無人機200還能進一步由該控制模組51控制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22收折,使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22從橫向延伸的狀態,變換為如圖14~16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11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由於流經該等前旋翼葉片313、該等後旋翼葉片323之提供昇
力的氣流較不會作用在該左機翼21、該右機翼22上,因此該無人機200於圖14~16的型態下較圖11~13的型態能爬昇至更高的高度且更能有效利用動力,並且能夠在該腳架結構4降下後直接執行原地起飛或原地降落的飛行控制。除此之外,該無人機200也能夠透過圖1~3的型態降落,只要透過適當控制讓該無人機200之該腳架結構4對準該起降裝置300落下並由該起降固定架8於降落後固定即可。
綜合上述說明,本發明無人機系統100透過該無人機200及該起降裝置300的配合,讓該無人機200得以實現快速起降之功能。該無人機200能在該前艙殼12及該後艙殼13的轉向控制、該前旋翼模組31及該後旋翼模組32的旋轉及變距控制、該左機翼21及該右機翼22的展開/收折控制的多重配合控制下,在適用於向前快速飛行的飛行模式或適用於原處起降、翻轉、空中停留的飛行模式之間變換,如此能以單一機體實現多樣化的飛行模式操作,且在不同的飛行模式中都能有效利用動力,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0:無人機系統
200:無人機
300:起降裝置
1:艙殼結構
11:主艙殼
111:前端
112:後端
12:前艙殼
121:前艙殼連接端
122:前艙殼末端
13:後艙殼
131:後艙殼連接端
132:後艙殼末端
14:前艙殼轉向機構
15:後艙殼轉向機構
21:左機翼
3:旋翼結構
31:前旋翼模組
311:前旋翼輪毂
313:前旋翼葉片
32:後旋翼模組
321:後旋翼輪毂
323:後旋翼葉片
4:腳架結構
41:底架
42:升降連結架
43:磁力件
44:充電饋入結構
541:球形攝影機
542:主攝影機
7:座體
71:起降導引槽
711:起始端
72:氣體通道
73:電磁鐵單元
8:起降固定架
81:導軌
82:定位件
83:推動部
84:供電導接結構
Claims (19)
- 一種無人機,包含:一艙殼結構,包括一主艙殼、一前艙殼及一後艙殼,該主艙殼具有位於相反側的一前端及一後端,該前艙殼具有一鄰近該主艙殼之該前端的前艙殼連接端及一與該前艙殼連接端位於相反側的前艙殼末端,該前艙殼能受控以該前艙殼連接端為中心相對於該主艙殼在一與該主艙殼同軸線延伸的狀態及一相較於該主艙殼向上延伸的狀態之間變換,該後艙殼具有一鄰近該主艙殼之該後端的後艙殼連接端及一與該後艙殼連接端位於相反側的後艙殼末端,該後艙殼能受控以該後艙殼連接端為中心相對於該主艙殼在一與該主艙殼同軸線延伸的狀態及一相較於該主艙殼向上延伸的狀態之間變換;一機翼結構,包括設置於該主艙殼的該前端及該後端之間且分別位於該主艙殼之左右兩側的一左機翼及一右機翼;一旋翼結構,包括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的前旋翼模組,及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的後旋翼模組,該前旋翼模組具有多個相對於該前艙殼的軸線垂直延伸的前旋翼葉片、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的前旋翼輪毂及多個間隔地設置於該前旋翼輪毂的前旋翼變距機構,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分別供該等前旋翼葉片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分別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依各前旋翼變距機構的軸線旋轉,該後旋翼模組具有多個相對於該後艙殼的軸線垂直延伸的後旋翼葉片、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的後旋翼輪毂及多個間隔地設置於該後旋翼輪毂的後旋翼變距機構,該等後旋翼變距機構分別供該等後旋翼葉片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分別帶動該等後旋翼葉片依各後旋翼變距機構的軸線旋轉;及 一驅動單元,包括多個設置於該等前旋翼輪毂處的前旋翼變距驅動模組及多個設置於該等後旋翼輪毂處的後旋翼變距驅動模組,該前旋翼變距驅動模組能受控驅動該等前旋翼變距機構,使該等前旋翼葉片以自身軸線為中心旋動,以改變該等前旋翼葉片相對於該前旋翼輪毂的傾斜角度,該後旋翼變距驅動模組能受控驅動該等後旋翼輪毂,使該等後旋翼葉片以自身軸線為中心旋轉,以改變該等後旋翼葉片相對於該後旋翼輪毂的傾斜角度,其中,當該主艙殼、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而整體呈梭狀時,該等前旋翼葉片及該等後旋翼葉片分別位於該艙殼結構的前後兩端並能受控以相異方向旋轉,當該主艙殼、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非完全相同時,該等前旋翼葉片及該等後旋翼葉片能受控以相同或相異方向旋轉。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其中,該前艙殼能受控變換為相較於該主艙殼向上延伸且軸線延伸方向垂直於該主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並讓該前艙殼末端位於該前艙殼連接端的頂側;該後艙殼能受控變換為相較於主艙殼向上延伸且軸線延伸方向垂直於該主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並讓該後艙殼末端位於該後艙殼連接端的頂側。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其中,該艙殼結構還包括一前艙殼轉向機構及一後艙殼轉向機構,該前艙殼轉向機構連結該主艙殼之該前端的頂側及該前艙殼之該前艙殼連接端的頂側,並使該前艙殼能以該前艙殼轉向機構為軸心相對於該主艙殼上下樞轉,該後艙殼轉向機構連結該主艙殼之該後端的頂側及該後艙殼之該後艙殼連接端的頂側,並使該後艙殼能以該後艙殼轉向機構為軸心相對於該主艙殼上下樞轉;該驅動單元還包括一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對應該前端處的前 艙殼轉向驅動模組,以及一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對應該後端處的後艙殼轉向驅動模組,該前艙殼轉向驅動模組具有一連結該前艙殼並能受控在該主艙殼之該前端處伸縮以帶動該前艙殼樞轉的前艙殼伸縮驅動桿,該後艙殼轉向驅動模組具有一連結該後艙殼並能受控在該主艙殼之該後端處伸縮以帶動該後艙殼樞轉的後艙殼伸縮驅動桿。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其中,該左機翼能受控在一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外並向後延伸的狀態及一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左側的狀態之間變換,該右機翼能受控在一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外並向後延伸的狀態及一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右側的狀態之間變換。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其中,當該主艙殼、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的軸線延伸方向相同時,該左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外並向後橫向延伸,該右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外並向後橫向延伸。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無人機,其中,當該前艙殼及該後艙殼相較於該主艙殼向上垂直延伸時,該左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左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左側,該右機翼由該主艙殼之右側向後延伸並緊鄰該主艙殼之右側。
- 如請求項4所述之無人機,其中,該機翼結構還包含一左機翼變向機構及一右機翼變向機構,該左機翼變向機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左側且連結該左機翼,並能受控扭轉而帶動該左機翼變換狀態,該右機翼變向機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右側且連結該右機翼,並能受控扭轉而帶動該右機翼變換狀態;該驅動單元還包括設置於該主艙殼中的一左機翼變向驅動模組及一右機翼變向驅動模組,該左機翼變向驅動模組連結該左機翼變向機構並提供該左機翼變向機構及該左機翼 作動所需的動力,該右機翼變向驅動模組連結該右機翼變向機構並提供該右機翼變向機構及該右機翼作動所需之動力。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其中,該前旋翼模組還具有一設置於該前艙殼末端的前旋翼輪毂,該後旋翼模組還具有一設置於該後艙殼末端的後旋翼輪毂,該前旋翼輪毂供該等前旋翼葉片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帶動該等前旋翼葉片以該前旋翼輪毂的軸線為中心旋轉,該後旋翼輪毂供該等後旋翼葉片徑向向外延伸地設置其上,並能帶動該等後旋翼葉片以該後旋翼輪毂的軸線為中心旋轉;該驅動單元還包括一設置於該前艙殼內的前旋翼旋轉驅動模組及一設置於該後艙殼內的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該前旋翼旋轉驅動模組與該前旋翼輪毂連結,並能提供該前旋翼輪毂及該等前旋翼葉片旋轉所需的動力,該後旋翼旋轉驅動模組與該後旋翼輪毂連結,並能提供該後旋翼輪毂及該等後旋翼葉片旋轉所需的動力。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還包含一腳架結構,該腳架結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底側處,並能受控在一伸出該主艙殼的底側之外的狀態及一收容於該主艙殼內的狀態之間變換。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還包含一腳架結構,該腳架結構設置於該主艙殼之底側處,並包括一底架及多個一端分別可樞轉地連結該底架的升降連結架,該驅動單元還包括一設置於該主艙殼內並與該等升降連結架的另一端可樞轉地連接的腳架升降驅動模組,該腳架升降驅動模組能受控驅動該等升降連結架以連結該腳架升降驅動模組的一端為中心樞轉,使該等升降連結架之連結該底架的一端能於一伸出該主艙殼的底側之外的狀態及一收容於該主艙殼內的狀態之間變換,藉以變換該底架及該等升降連結架的位置。
- 如請求項9所述之無人機,適用於配合一起降裝置使用,該起降裝置包括一起降固定架,該起降固定架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裝載於上,並包括至少一定位件,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包括至少一對應該定位件並能與該定位件相互磁吸的磁力件。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無人機,適用於配合一起降裝置使用,該起降裝置包括一起降固定架,該起降固定架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裝載於上,並包括至少一定位件,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還包括至少一設置於該底架的磁力件,該磁力件能與該定位件相互磁吸。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無人機,適用於配合一起降裝置使用,該起降裝置包括一起降固定架,該起降固定架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裝載於上,並包括一供電導接結構,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還包括至少一設置於該底架的充電饋入結構,該充電饋入結構能與該供電導接結構接觸而導入該供電導接結構傳出之電力。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還包含一電控單元,該電控單元包括一控制模組及一電連接該控制模組的偵測模組,該控制模組能控制該前艙殼、該後艙殼、該旋翼結構及該偵測模組之運作,該偵測模組受控於該控制模組以產生一關於外界環境樣貌的影像資料。
- 一種起降裝置,適用於配合一如請求項9或10的無人機使用,該起降裝置包含:一座體,包括一由頂面凹陷形成並適用於供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容納其中的起降導引槽,以及一在該起降導引槽之下與該起降導引槽同向延伸並適用於通入高壓氣體的氣體通道;及一起降固定架,包括一設置於該起降導引槽及該氣體通道之間的導軌、至少一設置於該導軌且能沿該導軌滑移並適用於與該無人 機之該腳架結構的一端靠抵的定位件,以及一設置在該氣體通道內並連接於該定位件的推動部,該推動部能被通入該氣體通道中的高壓氣體推動而沿該氣體通道移動,並連動該定位件及該無人機沿該起降導引槽滑移。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起降裝置,其中,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包括至少一具磁性的磁力件,該起降固定架之該定位件能與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的該磁力件相互磁吸。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起降裝置,其中,該定位件具有一電磁鐵,該座體還包括一設置於鄰近該起降導引槽及該氣體通道處的電磁鐵單元,該電磁鐵單元能受控與該起降固定架之該定位件相互磁力互斥。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起降裝置,其中,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包括兩個間隔設置且具磁性的磁力件,該起降固定架包括兩個相互間隔的定位件,該等定位件分別適用於與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的兩端靠抵,且該等定位件分別能受控與該無人機之該腳架結構的該等磁力件相互磁吸。
- 一種無人機系統,包含:一如請求項1所述之無人機;及一如請求項15所述之起降裝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12663A TWI696570B (zh) | 2019-04-11 | 2019-04-11 | 無人機、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12663A TWI696570B (zh) | 2019-04-11 | 2019-04-11 | 無人機、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96570B true TWI696570B (zh) | 2020-06-21 |
TW202037536A TW202037536A (zh) | 2020-10-16 |
Family
ID=72176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12663A TWI696570B (zh) | 2019-04-11 | 2019-04-11 | 無人機、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96570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14409A (zh) * | 2008-07-10 | 2008-12-03 | 周武双 | 燕式倾转旋翼机 |
CN104290916A (zh) * | 2013-07-15 | 2015-01-21 | 吴咸宝 | 航母舰载机新型电磁起降跑道和气垫无形助推跑道 |
CN107150806A (zh) * | 2017-06-05 | 2017-09-12 | 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无人机 |
CN107980753A (zh) * | 2017-12-10 | 2018-05-04 | 张红彬 | 一种智能化无人机农药喷洒装置 |
CN207759026U (zh) * | 2018-01-12 | 2018-08-24 | 深圳市旗客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三轴混合动力无人机 |
CN208053674U (zh) * | 2018-03-13 | 2018-11-06 | 珠海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机弹射起飞装置 |
-
2019
- 2019-04-11 TW TW108112663A patent/TWI696570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14409A (zh) * | 2008-07-10 | 2008-12-03 | 周武双 | 燕式倾转旋翼机 |
CN104290916A (zh) * | 2013-07-15 | 2015-01-21 | 吴咸宝 | 航母舰载机新型电磁起降跑道和气垫无形助推跑道 |
CN107150806A (zh) * | 2017-06-05 | 2017-09-12 | 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无人机 |
CN107980753A (zh) * | 2017-12-10 | 2018-05-04 | 张红彬 | 一种智能化无人机农药喷洒装置 |
CN207759026U (zh) * | 2018-01-12 | 2018-08-24 | 深圳市旗客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三轴混合动力无人机 |
CN208053674U (zh) * | 2018-03-13 | 2018-11-06 | 珠海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机弹射起飞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37536A (zh) | 2020-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39220B1 (en) | In-flight reconfigurable hybri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 |
US11247772B2 (en) |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winged air vehicle with complementary angled rotors | |
EP3464061B1 (en) | Propeller-hub assembly with folding blades for vtol aircraft | |
CN108698682B (zh) | 无人飞行器及其机架、套件、组装方法、以及操作方法 | |
US10875626B2 (en) | Foldable wings for UAS having a geared interface | |
CN106061838A (zh) | 具有可变飞行特性的多旋翼直升机 | |
CN203318686U (zh) | 一种航模飞行器航拍云台 | |
AU2019295946B2 (en) | Tail sitter | |
CN203666995U (zh) | 一种三轴航拍云台 | |
EP3683141B1 (en) | Multi-blade rotor system | |
CN104260873B (zh) | 一种三角翼飞行器 | |
US12071232B2 (en) | Convertiplane | |
TWI696570B (zh) | 無人機、起降裝置及無人機系統 | |
CN108891591A (zh) | 一种飞行器 | |
CN109018332A (zh) | 一种可折叠的三旋翼混合布局无人机 | |
CN208963311U (zh) | 一种尾推旋翼混合布局无人机 | |
CN208963312U (zh) | 一种可折叠的三旋翼混合布局无人机 | |
KR20180033011A (ko) | 날개로 작용 가능한 다기능 다리를 갖는 무인 비행체 | |
WO2022226933A1 (zh) |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飞行器 | |
WO2022226932A1 (zh) | 无人飞行器 | |
CN110562438B (zh) |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4690178U (zh) | 带有可伸缩旋翼的无人机 | |
CN214138953U (zh) | 一种可折叠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 |
US20240246670A1 (en) | Blade pitch coupled to propulsion system tilt | |
KR102241710B1 (ko) | 고속 기동이 가능한 모듈 타입 무인 비행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