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3404B -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3404B
TWI693404B TW107138501A TW107138501A TWI693404B TW I693404 B TWI693404 B TW I693404B TW 107138501 A TW107138501 A TW 107138501A TW 107138501 A TW107138501 A TW 107138501A TW I693404 B TWI693404 B TW I6934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tank
temporary storage
cassette
samp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8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8297A (zh
Inventor
魏嘉俊
Original Assignee
天亮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天亮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天亮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8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340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40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8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8297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其中上述檢測卡匣包括偵測槽、樣品槽、N個存放槽及至少一第一暫存槽。樣品槽連通於偵測槽。N個存放槽連通於偵測槽,其中N為2以上的正整數。至少一第一暫存槽設置於N個存放槽與偵測槽之間的N條流路的至少一者上,其中N條流路中的第n條流路上的第一暫存槽數量大於或等於第n-1條流路上的第一暫存槽數量,且n為2以上且為N以下的正整數。上述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可有效地減少機台繁瑣的操作流程。

Description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適用於檢測液體樣品的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在常規的液體樣品的檢測方法中,部分檢測方法需依序加入兩種以上的試劑,才可從其反應結果中偵測到所需要的檢測項目。此種檢測方法的操作流程複雜,且容易出現人為操作誤差,致使檢測結果不正確。
為了增加檢測的正確性與便利性,目前已發展出各種檢測卡匣,其多為微流道結構的設計,主要藉由毛細作用使液體在微流道結構中流動。然而,在藉由目前的檢測卡匣進行檢測時,機台的操作流程仍相當繁瑣,因此如何開發出可減少檢測機台繁瑣的操作流程的檢測卡匣為業界持續努力的目標。
本發明提供一種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其可減少檢測機台繁瑣的操作流程。
本發明提出一種檢測卡匣,包括偵測槽、樣品槽、N個存放槽及至少一第一暫存槽。樣品槽連通於偵測槽。N個存放槽連通於偵測槽,其中N為2以上的正整數。至少一第一暫存槽設置於N個存放槽與偵測槽之間的N條流路的至少一者上,其中N條流路中的第n條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大於或等於第n-1條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且n為2以上且為N以下的正整數。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樣品槽可不位於N條流路上。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至少一第一暫存槽可位於N條流路的轉折處。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更包括廢液槽。廢液槽連通於偵測槽。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更包括離心槽。離心槽連通於樣品槽與偵測槽之間。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離心槽以及至少一第一暫存槽可分別連通於廢液槽。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更可包括第二暫存槽及捕捉單元。第二暫存槽連通於偵測槽。捕捉單元連接於第二暫存槽的內壁上。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更包括捕捉單元。捕捉單元連接於至少一第一暫存槽的內壁上。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N條流路中的部分流路可具有共用路徑。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卡匣中,N個存放槽中的第n-1個存放槽可位於第n個存放槽與偵測槽之間的共用路徑上。
本發明提出一種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離心裝置。離心裝置包括驅動單元、連接於驅動單元的載台及設置在載台上的轉盤,其中載台具有轉動軸心。將上述檢測卡匣安裝在轉盤上。將樣品放入樣品槽。將N個試劑分別放入N個存放槽。使樣品流入偵測槽。使N個試劑經N條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對偵測槽中的液體進行檢測。在使N個試劑經N條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的步驟中,藉由控制載台的轉速及轉向,以改變檢測卡匣上的任一位置與轉動軸心的相對位置,且加離心力至樣品與N個試劑。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檢測卡匣相對於參考方向可具有旋轉角度,且可根據N條流路中要進行液體變換位置的流路來設定旋轉角度。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在檢測卡匣位於旋轉角度,且施加所述離心力至樣品與N個試劑時,N條流路的一部分流路中的液體可變換位置,而所述N條流路的另一部分流路中的液體停留在相同位置。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檢測卡匣更包括離心槽。離心槽連通於樣品槽及偵測槽之間。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檢測卡匣更包括廢液槽。廢液槽連通於偵測槽。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使N個試劑經N條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的步驟可包括以下步驟。使第n-1條流路中的液體流入偵測槽。使偵測槽內的液體流入廢液槽。使第n條流路中的液體流入偵測槽。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檢測卡匣更包括第二暫存槽及捕捉單元。第二暫存槽連通於偵測槽。捕捉單元連接於第二暫存槽的內壁上。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在使偵測槽內的液體流入廢液槽之前,更可包括以下步驟。使偵測槽中的液體流入第二暫存槽。使第二暫存槽中的液體回流至偵測槽。
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在上述檢測方法中,檢測卡匣更包括捕捉單元。捕捉單元連接於至少一第一暫存槽的內壁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檢測裝置,包括離心裝置及上述檢測卡匣。離心裝置包括驅動單元、載台以及轉盤。載台連接於驅動單元。轉盤設置在載台上。檢測卡匣安裝在轉盤上。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所提出的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藉由將檢測卡匣的N條流路中的第n條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設為大於或等於第n-1條流路的暫存槽數量,可使得N個試劑經N條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藉此,本發明所提出的檢測卡匣及檢測方法可執行多階段反應檢測、減少檢測機台繁瑣的操作流程、降低人為操作誤差與提升檢測的便利性。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至圖1F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2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檢測裝置的示意圖。圖2B與圖2C為圖2A的檢測裝置的上視圖。為了更清楚地進行說明,在圖2B與圖2C並未示出轉盤。
請參照圖1A、圖2A至圖2D,檢測裝置10,包括離心裝置12及檢測卡匣100a。離心裝置12包括驅動單元14、載台16以及轉盤18。載台16連接於驅動單元14。轉盤18設置在載台16上。檢測卡匣100a安裝在轉盤18上。檢測卡匣100a可為圓板狀,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檢測卡匣100a包括偵測槽102、樣品槽104、N個存放槽及至少一第一暫存槽。檢測卡匣100a可用於檢測液體中的待測物。舉例來說,檢測卡匣100a可用於生化檢測(如,血液生化數值、抗原檢測)或汙染物檢測(如,重金屬)。偵測槽102可用於容置含待測物的液體。
樣品槽104連通於偵測槽102,且可用於容置樣品。樣品例如是血液、血漿或工廠排放的廢液等。樣品槽104可藉由管路連通於偵測槽102。
N個存放槽連通於偵測槽102,其中N為2以上的正整數。存放槽可用以容置各種試劑。試劑可以是液體試劑或固體試劑。當存放槽容置固體試劑時,可以加入稀釋液溶解該固體試劑,進而得到液體試劑。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樣品類別及檢測項目,來決定試劑組成。在此實施例中,N是以3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亦即,檢測卡匣100a包括存放槽106a~106c。存放槽106a藉由第一流路連通於偵測槽102。存放槽106b藉由第二流路連通於偵測槽102。存放槽106c藉由第三流路連通於偵測槽102。樣品槽104可不位於第一流路至第三流路上。
至少一第一暫存槽設置在於N個存放槽與偵測槽102之間的N條流路的至少一者上,其中N條流路中的第n條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大於或等於第n-1條流路的暫存槽數量,且n為2以上且為N以下的正整數。在此實施例中,n是以2以上且為3以下的正整數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此實施例中,暫存槽的數量是以6個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檢測卡匣100a包括第一暫存槽108a~108f。第一暫存槽108a、108b設置於存放槽106b與偵測槽102之間的第二流路上。第一暫存槽108c~108f設置於存放槽106c與偵測槽102之間的第三流路上。此外,第三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4個)大於第二流路的暫存槽數量(2個),且第二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2個)大於第一流路的暫存槽數量(0個)。
具體來說,存放槽106a與偵測槽102可依序設置於第一流路上。存放槽106b、第一暫存槽108a~108b與偵測槽102可依序設置於第二流路上。存放槽106c、第一暫存槽108c~108f與偵測槽102可依序設置於第三流路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暫存槽108a~108f可分別位於第一流路至第三流路的轉折處。藉由將第一暫存槽108a~108f設置於流路轉折處,可讓沿著流路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108f中的液體停留在其中,且暫時不再沿著流路流動。因此,可藉由設定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來調整存放槽106a~106c中的液體流入偵測槽102的先後次序。
以下,藉由圖1A至圖1F及圖2A至圖2D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a的檢測方法。
請參照圖2A至圖2D,提供離心裝置12,其中離心裝置12包括驅動單元14、連接於驅動單元14的載台16及設置在載台16上的轉盤18。
載台16具有轉動軸心O1。驅動單元14用以驅動載台16,以使載台16繞轉動軸心O1轉動。載台16上可設置多個轉盤18,藉此可同時安裝多個檢測卡匣100a,提升檢測效率。在此實施例中,以安裝一個檢測卡匣100a為例來說明,但並不以此為限,只要在離心裝置12的載台16上安裝一個以上的檢測卡匣100a均屬於本發明所保護的範圍。此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在離心裝置12的驅動單元14驅動載台16轉動之前,會先對載台16進行配重,以保持載台16的平衡並確保離心裝置12能正常運轉,於此不再說明。在離心裝置12的載台16上設置兩個以上的檢測卡匣100a的情況下,亦可利用多個檢測卡匣100a的設置方式來對載台16進行配重,以確保離心裝置12能正常運轉。另外,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皆知上述驅動裝置14可包括馬達(未示出)及轉軸(未示出)等各構件,於此不再多作說明。
轉盤18可具有轉動軸心O2。轉動軸心O1與轉動軸心O2不共軸。轉盤18上例如是配置有配重塊(未示出),使轉盤18結合配重塊的質量中心不位於轉盤18的轉動軸心O2。因此,藉由轉盤18的質量中心位置的設計,當載台16轉動時,轉盤18可帶動安裝於轉盤18上的檢測卡匣100a相對於載台16旋轉。
檢測卡匣100a相對於參考方向D可具有旋轉角度θ。檢測卡匣100a可沿轉動軸心O2轉動至另一旋轉角度。檢測卡匣100a具有作為對位標記的弦切面110。舉例來說,可將通過將轉動軸心O1與轉動軸心O2的方向設為參考方向D,而將檢測卡匣100a的弦切面110上的法線N與參考方向D的夾角設為旋轉角度θ。當載台16繞轉動軸心O1轉動時,離心力可提供檢測卡匣100a中的液體朝離心力方向移動的驅動力。此外,可根據三條流路(第一流路至第三流路)中要進行液體變換位置的流路來設定旋轉角度θ。
以下,藉由圖2B與圖2D來說明旋轉角度θ的控制方式。
在一實施例中,離心裝置12的載台16與轉盤18之間可設置彈性件(如,彈簧)(未示出),且載台16上可設置止擋結構(未示出)。離心裝置12的驅動單元14驅使載台16繞轉動軸心O1轉動,且施加於轉盤18的離心力小於彈性件的彈力(如彈簧的預拉力、初張力或初始力)時,轉盤18不會繞轉動軸心O2轉動,亦即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保持不變(圖2B)。當驅動單元14驅使載台16的轉速加快,且施加於轉盤18的離心力大於彈性件的彈力時,會使轉盤18繞轉動軸心O2轉動,而使得轉盤18上的任一位置與轉動軸心O1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亦即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會產生變化。此時,藉由載台16上的擋點設計,可使旋轉角度θ具有固定角度(圖2C)。而後,當降低載台16的轉速,且施加於轉盤18的離心力小於彈性件的彈力時,造成轉盤18轉向旋轉的驅動力消失,轉盤18將返回初始狀態,藉由載台16上的擋點設計,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將回復初始度數,並具有固定角度(圖2B)。
另一方面,離心裝置12也可進一步利用驅動單元14改變轉向時產生的加減速慣性,使轉盤18結合配重塊的質量中心受到離心力變化,並透過載台16與轉盤18之間的干涉(如齒輪的連動),使轉盤18轉向而改變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舉例來說,離心裝置12的驅動單元14與載台16之間具有第一齒輪(未示出),載台16與轉盤18之間具有第二齒輪(未示出),其中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之間為連動設計。在圖2B狀態下,假設載台16繞轉動軸心O1轉動(如順時針轉動)且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保持不變。然而,當驅動單元14變更驅動方向(如變更為逆時針轉動)時,載台16會因慣性而轉動(如順時針轉動),此時由於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的連動設計,驅動單元14施加的驅動力將使第二齒輪帶動轉盤18繞轉動軸心O2轉動(如順時針轉動),進而使轉盤18上的任一位置與轉動軸心O1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亦即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會產生變化,並藉由載台16上的擋點設計,可使旋轉角度θ具有固定角度(如圖2D所示)。而後,當驅動單元14再次變更驅動方向時,同上述的作動原理,將使轉盤18返回初始狀態(如圖2B所示)。
在一實施例中,檢測卡匣100a可具有三個旋轉角度θ,例如是0度(圖2B)、-60度(圖2C)以及90度(圖2D),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當載台16順時針低速轉動時,由於施加於轉盤18的離心力小於彈性件的彈力,因此可將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維持在0度(圖2B)。當載台16順時針高速轉動時,由於施加於轉盤18的離心力大於彈性件的彈力,因此轉盤18會逆時針轉動,再搭配檔點的設計,可將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維持在-60度(圖2C)。另一方面,當載台16逆時針轉動時,藉由改變轉向的慣性與齒輪的連動而使得轉盤18順時針旋轉,再搭配擋點的設計,可將檢測卡匣100a的旋轉角度θ維持在90度(圖2D)。
由此可知,本實施例可選擇性地藉由配重塊、彈性件、止擋結構、擋點以及齒輪的配置方式,再搭配驅動方向及高低轉速的切換,而在不停止載台16轉動狀態下就能改變轉盤18的朝向,進而使得檢測卡匣100a具有多個不同旋轉角度θ。
在此實施例中,雖然旋轉角度θ是以弦切面110上的法線N與參考方向D的夾角來定義,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旋轉角度亦可依據設置於檢測卡匣100a上的其他對位標記(如,對位點、對位線或對位圖案)與參考方向D的相對角度關係來進行定義。
在檢測卡匣100a位於特定旋轉角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與試劑R1~R3時,三條流路中的液體可變換位置(流入下一個槽體)或停留在相同位置(留在同一個槽體內)。在此實施例中,所設定的旋轉角度的數量是以2個為例,第一旋轉角度是以0度為例,且第二旋轉角度是以-60度為例,但本發明的旋轉角度的數量與角度值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1A,提供檢測卡匣100a。將樣品S放入樣品槽104,且將試劑R1~R3分別放入存放槽106a~106c。接著,將檢測卡匣100a安裝在轉盤18上。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先將檢測卡匣100a安裝在轉盤18上,再將樣品S與試劑R1~R3分別放入樣品槽104與存放槽106a~106c。
請參照圖1B,在將檢測卡匣100a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1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c。此時,流入偵測槽102中的樣品S及試劑R1反應。
請參照圖1C,在將檢測卡匣100a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d。在進行離心時,藉由管路佈局的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偵測槽102中的液體不會經由管路流出偵測槽102,但會使液體震盪,進而幫助偵測槽102中的樣品S與試驗R1的混合並加速反應進行。
請參照圖1D,在將檢測卡匣100a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e。在此步驟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2可參與偵測槽102中的反應。
請參照圖1E,在將檢測卡匣100a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R2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f。在此步驟中,離心力可使偵測槽102內的液體震盪,以利反應進行。
請參照圖1F,在將檢測卡匣100a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R2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3流入偵測槽102。在此步驟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3可參與偵測槽102中的反應,而形成待測物。
接著,對偵測槽102內的液體中所含的待測物進行檢測,取得檢測結果。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照實驗設計來選擇對待測物的量測方式,於此不再說明。
由上述可知,本實施例的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檢測卡匣100a安裝在離心裝置12的載台16的轉盤18上,其中載台16連接於離心裝置12的驅動單元14,具有轉動軸心O1。將樣品S放入樣品槽104,將試劑R1~R3分別放入存放槽106a~106c,藉由控制轉動軸心O1的轉速及轉向,以改變檢測卡匣100a上的樣品S與試劑R1~R3與轉動軸心O1的相對位置,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與試劑R1~R3。使樣品S流入偵測槽102,且使試劑R1~R3分別經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102。對偵測槽102中的液體進行檢測。
此外,在使試劑R1~R3經第一流路至第三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102的步驟中,由於可利用控制所述轉動軸心O1的轉速(如,由2000 rpm增加至4000 rpm)及轉向(如,由順時針方向改為逆時針方向轉動),以改變檢測卡匣100a上的任一位置與轉動軸心O1的相對位置。如此一來,則可藉由預設離心裝置12的轉速、轉向及轉動時間,來執行檢測卡匣100a的檢測流程,進而可達成自動化檢測的目的。
在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100a、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藉由將檢測卡匣100a的第三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設為大於第二流路的暫存槽數量,且將第二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設為大於第一流路的暫存槽數量,可使得試劑R1~R3經三條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102。藉此,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100a及檢測方法可執行多階段反應檢測、減少檢測機台繁瑣的操作流程、降低人為操作誤差與提升檢測的便利性。
以下,將以不同實施例來描述不同的檢測卡匣、其對應的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在下述實施例中,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份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說明。
圖3A至圖3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1A與圖3A,圖3A的檢測卡匣100b與圖1A的檢測卡匣100a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b不具有檢測卡匣100a中的第一暫存槽108e、108f,且檢測卡匣100b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可具有共用路徑。詳細而言,檢測卡匣100b的第一暫存槽108d與第一暫存槽108a連通,且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共用第一暫存槽108a至偵測槽102的路徑。
以下,藉由圖3A至圖3F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b的檢測方法。
請同時參照圖1A至圖1F與圖3A至圖3F,在使用檢測卡匣100b進行檢測時,檢測卡匣100b所設定的旋轉角度與檢測卡匣100a相同。圖3A至圖3F的檢測方法與圖1A至圖1F的檢測方法的差異如下。在試劑R3流至第一暫存槽108d之後(圖3C),會先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圖3D),接著再藉由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的共用路徑(即,第一暫存槽108a至偵測槽102的路徑)流入偵測槽102(圖3E至圖3F)。
在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100b、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中,由於檢測卡匣100b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具有共用路徑,因此可減少檢測卡匣100b所需的第一暫存槽數量,進而簡化檢測卡匣製程上的複雜度。
圖4A至圖4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1A與圖4A,圖4A的檢測卡匣100c與圖1A的檢測卡匣100a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c更包括廢液槽112與捕捉單元C。檢測卡匣100c的廢液槽112連通於偵測槽102,且不位在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以及樣品槽104連通於偵測槽102的管路上。檢測卡匣100c的捕捉單元C可連接於偵測槽102的內壁(如,底面)上,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捕捉單元C例如是化合物、抗原、抗體、磁珠、配體或其組合。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樣品類別及檢測項目,來決定捕捉單元C的組成。
以下,藉由圖4A至圖4F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c的檢測方法。
請參照圖4A,提供檢測卡匣100c。將樣品S放入樣品槽104,且將試劑R1~R3分別放入存放槽106a~106c。
請參照圖4B,在將檢測卡匣100c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1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c。此時,流入偵測槽102中的樣品S、試劑R1及捕捉單元C可相互作用,形成連接於偵測槽102內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捕捉單元複合物C′可以是樣品S、試劑R1及捕捉單元C共同構成,或是樣品S與試劑R1反應後的化合物再與捕捉單元C結合。當然,也可以樣品S與試劑R1反應後的化合物對捕捉單元C的結構進行修改(modification)後的捕捉單元C。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使用的檢測項目及試劑組成得知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組成,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此外,將檢測卡匣100c安裝於離心裝置上的方式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請參照圖4C,在將檢測卡匣100c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流入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d。在此步驟中,液體從偵測槽102中移出,可避免偵測槽102中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4D,在將檢測卡匣100c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e。在一實施例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2可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在另一實施例中,試劑R2可為不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的清洗液或緩衝液。在進行離心時,藉由管路佈局的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廢液槽112中的液體不會經由管路流出廢液槽112。
請參照圖4E,在將檢測卡匣100c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廢液槽112,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f。在此步驟中,液體從偵測槽102中移出,可避免偵測槽102中的捕捉單元C′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4F,在將檢測卡匣100c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R2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3流入偵測槽102。在此步驟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3可與偵測槽102中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形成待測物。在此實施例中,待測物可為試劑R3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後的產物,使試劑R3的顏色產生變化。在另一實施例中,待測物為試劑R3對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結構進行修改(modification)的捕捉單元待測物(未示出)。在另一實施例中,試劑R3可將捕捉單元複合物C′與偵測槽102分離,使捕捉單元複合物C′分散於試劑R3中,藉此增加偵測槽102內的液體濁度。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檢測項目及試劑組成得知待測物的組成,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接著,對偵測槽102內所含的待測物進行檢測,取得檢測結果。舉例來說,可偵測此時偵測槽102中的液體在特定波長時之吸光值或偵測偵測槽102中的液體之透光度。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待測物的性質來選擇適當的偵測方式,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由上述可知,試劑R1~R3分別經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102的步驟可包括以下步驟。使第一流路中的試劑R1流入偵測槽102,使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1流入廢液槽112,使第二流路的試劑R2流入偵測槽112,使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2流入廢液槽112,再使第三流路的試劑R3流入偵測槽112。
在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100c、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由於檢測卡匣100c包括用以存放廢液的廢液槽112,因此可避免試劑間的交互作用對多階段反應的干擾,進而可提升檢測的準確度。
圖5A至圖5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4A與圖5A,圖5A的檢測卡匣100d與圖4A的檢測卡匣100c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d不具有檢測卡匣100c中的第一暫存槽108e、108f,且檢測卡匣100d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可具有共用路徑。詳細而言,檢測卡匣100d的第一暫存槽108d與第一暫存槽108a連通,且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共用第一暫存槽108a至偵測槽102的路徑。
以下,藉由圖5A至圖5F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d的檢測方法。
請同時參照圖4A至圖4F與圖5A至圖5F,在使用檢測卡匣100d進行檢測時,檢測卡匣100d所處的旋轉角度與檢測卡匣100c相同。圖5A至圖5F的檢測方法與圖4A至圖4F的檢測方法的差異如下。在試劑R3流至第一暫存槽108d之後(圖5C),會先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圖5D),接著再藉由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的共用路徑(即,第一暫存槽108a至偵測槽102的路徑)流入偵測槽102(圖5E至圖5F)。
在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100d、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由於檢測卡匣100d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具有共用路徑,因此可減少檢測卡匣100d所需的暫存槽數量,進而簡化檢測卡匣製程上的複雜度。
圖6A至圖6G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5A與圖6A,圖6A的檢測卡匣100e與圖5A的檢測卡匣100d的差異如下。在檢測卡匣100e中,樣品槽104及存放槽106a連通於第一暫存槽108b,且第一流路、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可具有共用路徑。詳細而言,檢測卡匣100e的第一暫存槽108b與偵測槽102連通,且第一流路、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共用第一暫存槽108b至偵測槽102的路徑。此外,在檢測卡匣100e中,捕捉單元C連接於第一暫存槽108b的內壁(如底面)上。
以下,藉由圖6A至圖6G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e的檢測方法。
請參照圖6A,提供檢測卡匣100e。將樣品S放入樣品槽104,且將試劑R1~R3分別放入存放槽106a~106c。
請參照圖6B,在將檢測卡匣100e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度(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試劑R1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試劑R2及試劑R3停留在相同位置。此時,第一暫存槽108b中的樣品S、試劑R1及捕捉單元C可相互作用,形成連接於偵測槽102內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此時,藉由管路佈局的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存放槽106b、106c中的液體不會經由管路流出存放槽106b、106c。此外,檢測卡匣100e安裝於離心裝置12上的方式及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組成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請同時參照圖5B至圖5F與圖6C至圖6G,在使用檢測卡匣100e進行檢測時,接下來的檢測卡匣100e所處的旋轉角度與檢測卡匣100d相同。圖6C至圖6G的檢測方法與圖5B至圖5F的檢測方法差異如下。在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時,試劑R3可與第一暫存槽108b中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形成待測物(圖6F)。在此實施例中,待測物可為試劑R3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後的產物,接著流入偵測槽102中進行檢測(圖6G)。此時,捕捉單元複合物C′不會隨著試劑R3流動,仍連接於第一暫存槽108b的內壁上。
在其他實施例中,試劑R3可將捕捉單元複合物C′與第一暫存槽108b分離,使捕捉單元複合物C′分散於試劑R3中,藉此增加試劑R3的液體濁度。接著,捕捉單元複合物C′與試劑R3一同流入偵測槽102中偵測。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檢測項目及試劑組成得知待測物的組成,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檢測卡匣100e、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藉由捕捉單元C連接於第一暫存槽108b的內壁上,可避免影響偵測槽102的檢測受到干擾。此外,由於增加待測物由第一暫存槽108b流入偵測槽102的步驟,使得液體中的待測物的混合更為均勻,進而提升檢測結果的可靠度。
圖7A至圖7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1A與圖7A,圖7A的檢測卡匣100f與圖1A的檢測卡匣100a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f不具有檢測卡匣100a中的第一暫存槽108d~108f,且更包括第一暫存槽108g。第一暫存槽108g連通於第一暫存槽108c與偵測槽102之間。亦即,檢測卡匣100f的存放槽106c經由第一暫存槽108c、108g連通於偵測槽102。具體來說,存放槽106c、第一暫存槽108c、108g與偵測槽102可依序設置於第三流路上。在此實施例中,第三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2個)等於第二流路的暫存槽數量(2個),且第二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2個)大於第一流路的暫存槽數量(0個)。
以下,藉由圖7A至圖7F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e的檢測方法。
請參照圖7A,提供檢測卡匣100f。將樣品S放入樣品槽104,且將試劑R1~R3分別放入存放槽106a~106c。
請參照圖7B,在將檢測卡匣100f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1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c。此時,流入偵測槽102中的樣品S及試劑R1反應。此外,將檢測卡匣100e安裝於離心裝置上的方式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請參照圖7C,在將檢測卡匣100f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在進行離心時,藉由管路佈局的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偵測槽102及第一暫存槽108c中的液體不會經由管路流出偵測槽102及第一暫存槽108c,但會使液體震盪,進而幫助偵測槽102中的樣品S與試驗R1的混合並加速反應進行。
請參照圖7D,在將檢測卡匣100e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在此步驟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2可參與偵測槽102中的反應。
請參照圖7E,在將檢測卡匣100e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R2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g。在此步驟中,離心力可使偵測槽102內的液體震盪,以利反應進行。
請參照圖7F,在將檢測卡匣100f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R2停留在偵測槽102,試劑R3流入偵測槽102。在此步驟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3可參與偵測槽102中的反應,形成待測物。有關待測物的組成,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接著,對偵測槽102內所含的待測物進行檢測,取得檢測結果。
由上述可知,在上述檢測方法中,檢測卡匣100f所設定的旋轉角度的數量為3個,較檢測卡匣100a所設定的旋轉角度的數量多了1個第三旋轉角度。藉此,可新增將檢測卡匣100f設定為位在第三旋轉角度時,才可進行液體變換位置的管路,進而可減少第三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檢測卡匣100f、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藉由增加檢測卡匣100f所設定的旋轉角度的數量,可減少檢測卡匣100f所需的暫存槽數量,進而簡化檢測卡匣製程上的複雜度。
圖8A至圖8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7A與圖8A,圖8A的檢測卡匣100g與圖7A的檢測卡匣100f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g不具有檢測卡匣100f中的第一暫存槽108g,且檢測卡匣100g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可具有共用路徑。詳細而言,檢測卡匣100g的第一暫存槽108c與第一暫存槽108b連通,且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共用第一暫存槽108b至偵測槽102的路徑。
以下,藉由圖8A至圖8F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f的檢測方法。
請同時參照圖7A至圖7F與圖8A至圖8F,在使用檢測卡匣100g進行檢測時,檢測卡匣100g所處的旋轉角度與檢測卡匣100f相同。圖8A至圖8F的檢測方法與圖7A至圖7F的檢測方法的差異如下。在試劑R3流至暫存槽108c之後(圖8B),會停留在暫存槽108c(圖8C至圖8D),接著流入暫存槽108b(圖8E),再藉由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的共用路徑(即,暫存槽108b至偵測槽102的路徑)流入偵測槽102(圖8F)。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檢測卡匣100f、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相較於檢測卡匣100f,由於檢測卡匣100g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具有共用路徑,因此可更進一步地減少檢測卡匣100g所需的暫存槽數量,進而簡化檢測卡匣製程上的複雜度。
圖9A至圖9G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7A與圖9A,圖9A的檢測卡匣100h與圖7A的檢測卡匣100f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h更包括廢液槽112,且檢測卡匣100h的偵測槽102可具有捕捉單元C。檢測卡匣100h的廢液槽112連通於偵測槽102,且不位在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以及樣品槽104連通於偵測槽102的管路上。檢測卡匣100h的捕捉單元C可連接於偵測槽102的內壁(如,底面)上,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關於捕捉單元C的組成已於檢測卡匣100c(圖4A)的實施例中詳述,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以下,藉由圖9A至圖9G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h的檢測方法。
請參照圖9A,提供檢測卡匣100h。將樣品S放入樣品槽104,且將試劑R1~R3分別放入存放槽106a~106c。
請參照圖9B,在將檢測卡匣100h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1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c。此時,流入偵測槽102中的樣品S、試劑R1及捕捉單元C可相互作用,形成連接於偵測槽102內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關於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組成已於檢測卡匣100c(圖4B)的實施例中詳述。此外,將檢測卡匣100h安裝於離心裝置上的方式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請參照圖9C,在將檢測卡匣100h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流入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在此步驟中,液體從偵測槽102中移出,可避免偵測槽102中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此外,在進行離心時,藉由管路佈局的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第一暫存槽108c中的液體不會經由管路流出第一暫存槽108c。
請參照圖9D,在將檢測卡匣100h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在一實施例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2可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在另一實施例中,試劑R2可為不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的清洗液或緩衝液。在進行離心時,藉由管路佈局的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廢液槽112中的液體不會經由管路流出廢液槽112。
請參照圖9E,在將檢測卡匣100h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廢液槽112,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在此步驟中,液體由偵測槽102中移出,可避免偵測槽102中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9F,在將檢測卡匣100h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R2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g。
請參照圖9G,在將檢測卡匣100h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及試劑R1、R2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3流入偵測槽102。在此步驟中,流入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3可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以形成待測物。有關待測物的組成,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接著,對偵測槽102內的液體中所含的待測物進行檢測,取得檢測結果。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檢測卡匣100h、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由於檢測卡匣100h包括用以存放廢液的廢液槽112,因此可避免試劑間的交互作用對多階段反應的干擾,進而可提升檢測的準確度。
圖10A至圖10G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9A與圖10A,圖10A的檢測卡匣100i與圖9A的檢測卡匣100h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h不具有檢測卡匣100i中的第一暫存槽108g,且檢測卡匣100i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可具有共用路徑。詳細而言,檢測卡匣100i的第一暫存槽108c與第一暫存槽108b連通,且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共用第一暫存槽108b至偵測槽102的路徑。
以下,藉由圖10A至圖10G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i的檢測方法。
請同時參照圖9A至圖9G與圖10A至圖10G,在使用檢測卡匣100i進行檢測時,檢測卡匣100i所處的旋轉角度與檢測卡匣100h相同。圖10A至圖10G的檢測方法與圖9A至圖9G的檢測方法的差異如下。在試劑R3流至第一暫存槽108c之後(圖10B),會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圖10C至圖10E),接著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圖10F),再藉由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的共用路徑(即,第一暫存槽108b至偵測槽102的路徑)流入偵測槽102(圖10G)。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檢測卡匣100i、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相較於檢測卡匣100h,由於檢測卡匣100i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具有共用路徑,因此可進一步地減少檢測卡匣100i所需的暫存槽數量,進而簡化檢測卡匣製程上的複雜度。
圖11A至圖11N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4A與圖11A,圖11A的檢測卡匣100j與圖4A的檢測卡匣100c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j更包括離心槽114、第一暫存槽108h與第二暫存槽116,且第二暫存槽116的內壁(如,底面)上連接有捕捉單元C,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關於捕捉單元C的組成已於檢測卡匣100c(圖4A)的實施例中詳述,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離心槽114連通於樣品槽104與偵測槽102之間。離心槽114包括取樣部114a與分離部114b,且取樣部114a連通於樣品槽104。檢測卡匣100j的存放槽106a、離心槽114的取樣部114a與偵測槽102分別與連通於第一暫存槽108h。具體來說,樣品槽104、離心槽114的取樣部114a、第一暫存槽108h與偵測槽102可依序設置於樣品槽104連通偵測槽102的流路上。存放槽106a、偵測槽108h與偵測槽102可依序設置於第一流路上。亦即,檢測卡匣100j的樣品槽104經由離心槽114的取樣部114a與第一暫存槽108h連通於偵測槽102,且存放槽106a經由第一暫存槽108h連通於偵測槽102。檢測卡匣100j的第二暫存槽116連通於偵測槽102。
以下,藉由圖11A至圖11N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j的檢測方法。
請參照圖11A,提供檢測卡匣100j。將樣品S放入樣品槽104,且將試劑R1~R3分別放入存放槽106a~106c。
請參照圖11B,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及試劑R1~R3時,樣品S流入離心槽114,試劑R1~R3停留在存放槽106a~106c。此時,流入離心槽114的樣品S經離心後,會依樣品S中的成分密度分為樣品S1、S2兩層。樣品S1位於離心槽114的取樣部114a,且樣品S2位於離心槽114的分離部114b。舉例來說,樣品S例如是全血,樣品S1例如是血漿,樣品S2例如是血球。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樣品類別及離心轉速得知樣品S1及樣品S2的組成,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此外,將檢測卡匣100j安裝於離心裝置上的方式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請參照圖11C,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度(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S2及試劑R1~R3時,樣品S1流入第一暫存槽108h,試劑R1流入第一暫存槽108h,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c。在此步驟中,流入第一暫存槽108h中的樣品S1會與試劑R1混合。在進行離心時,藉由離心槽114的結構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離心槽114的分離部114b中的樣品S2不會流出分離部114b。在本實施例中,樣品S2會持續停留在離心槽114的分離部114b,以下省略說明。
請參照圖11D,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2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
請參照圖11E,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流入第二暫存槽116,試劑R2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此時,樣品S、試劑R1及捕捉單元C可相互作用,形成連接於第二暫存槽116內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關於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組成已於檢測卡匣100c(圖4B)的實施例中詳述,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請參照圖11F,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回流至偵測槽102,試劑R2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a,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在此步驟中,液體由第二暫存槽116中移出,可避免第二暫存槽116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1G,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流入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108b,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d。在此步驟中,液體由偵測槽102中移出,可避免影響後續的偵測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1H,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偵測槽102,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d。在此步驟中,藉由管路佈局的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廢液槽112中的液體不會經由管路流出廢液槽112。
請參照圖11I,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度(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第二暫存槽116,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e。在一實施例中,流入第二暫存槽116中的試劑R2可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在另一實施例中,試劑R2可為不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的清洗液或緩衝液。
請參照圖11J,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回流至偵測槽102,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e。在此步驟中,液體由第二暫存槽116中移出,可避免第二暫存槽116的捕捉單元複合物C′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1K,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2流入廢液槽112,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108f。在此步驟中,液體由偵測槽102中移出,可避免影響後續的偵測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1L,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R2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3流入偵測槽102。
請參照圖11M,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度(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R2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3流入第二暫存槽116。在此步驟中,流入第二暫存槽116中的試劑R3可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反應,以形成待測物,有關待測物的組成,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且待測物位於試劑R3中。
請參照圖11N,在將檢測卡匣100j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樣品S1及試劑R1~R3時,樣品S1及試劑R1、R2停留在廢液槽112,試劑R3回流至偵測槽102。
接著,對偵測槽102內的液體所含的待測物進行檢測,取得檢測結果。
由上述可知,試劑R1~R3分別經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102的步驟可包括以下步驟。使第一流路中的試劑R1流入偵測槽102。使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1流入第二暫存槽116。使第二暫存槽116中的試劑R1回流至偵測槽102。使偵測槽102的試劑R1流入廢液槽112。使第二流路中的試劑R2流入偵測槽102。使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2流入第二暫存槽116。使第二暫存槽116中的試劑R2回流至偵測槽102。使偵測槽102的試劑R2流入廢液槽112。使第三流路中的試劑R3流入偵測槽102。使偵測槽102中的試劑R3流入第二暫存槽116。使第二暫存槽116中的試劑R3回流至偵測槽102。
基於上述實施例,在檢測卡匣100i、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由於檢測卡匣100i具有第二暫存槽116,且將捕捉單元C連接在第二暫存槽116中,試劑R1~R3與捕捉單元複合物C′進行反應前,都會先流經偵測槽,因此,可分別測得試劑R1~R3進行反應前後之數值變化,取得一個動態檢測結果,進而可提升檢測的準確度。
圖12A至圖12N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11A與圖12A,圖12A的檢測卡匣100k與圖11A的檢測卡匣100j的差異如下。檢測卡匣100k不具有檢測卡匣100j中的第一暫存槽108d~108f,且檢測卡匣100k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可具有共用路徑。此外,在檢測卡匣100k中,存放槽106b位於第一暫存槽108c與偵測槽102之間的共用路徑上。詳細而言,檢測卡匣100k的第一暫存槽108c與存放槽106b連通,且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共用存放槽106b至偵測槽102的路徑。
以下,藉由圖12A至圖12N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100k的檢測方法。
請同時參照圖11A至圖11N與圖12A至圖12N,在使用檢測卡匣100k進行檢測時,檢測卡匣100k所處的旋轉角度與檢測卡匣100j相同。圖12A至圖12N的檢測方法與圖11A至圖11N的檢測方法的差異如下。在試劑R3流至第一暫存槽108c之後(圖12C),會停留在第一暫存槽108c(圖12D至圖12F),接著先流入存放槽106b(圖12G),再藉由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的共用路徑(即,存放槽106b至偵測槽102的路徑)流入偵測槽102(圖12H至圖12L)。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檢測卡匣100k、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由於檢測卡匣100k的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具有共用路徑,因此可減少檢測卡匣100k所需的暫存槽數量,進而簡化檢測卡匣製程上的複雜度。
圖13A至圖13Q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參照圖13A,檢測卡匣200包括偵測槽202、樣品槽204、離心槽206、第二暫存槽208、捕捉單元C1、廢液槽210、存放槽212a~212c與第一暫存槽214a~214h。
此外,圖13A繪示出檢測卡匣200的正面,檢測卡匣200除了包括位在檢測卡匣200的正面的管路之外,更可包括位在檢測卡匣200的背面的管路,且上述管路可依照產品設計方式來連通上述槽體。
樣品槽204連通於偵測槽202。離心槽206連通於偵測槽202及樣品槽204之間,且離心槽206包含取樣部206a與分離部206b。第二暫存槽208連通於偵測槽202。捕捉單元C1連接於第二暫存槽208的內壁(如,底面上)。捕捉單元C1的相關說明可參考捕捉單元C(圖4A),於此不再重複說明。廢液槽210連通於偵測槽202。存放槽212a藉由第一流路連通於偵測槽202。存放槽212b藉由第二流路連通於偵測槽202。存放槽212c藉由第三流路連通於偵測槽202。暫存槽214a~214h連通於偵測槽202。
具體來說,存放槽212a、第一暫存槽214a、第一暫存槽214b、第一暫存槽214c與偵測槽202依序設置於第一流路上。存放槽212b、第一暫存槽214d、第一暫存槽214e、第一暫存槽214f、第一暫存槽214b、第一暫存槽214c與偵測槽202依序設置於第二流路上。存放槽212c、第一暫存槽214g、第一暫存槽214h、第一暫存槽214d、第一暫存槽214e、第一暫存槽214f、第一暫存槽214b、第一暫存槽214c與偵測槽202依序設置於第三流路上。第一暫存槽214b與第一暫存槽214c位於離心槽206及偵測槽202之間。換言之,檢測卡匣200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與樣品槽204連通於偵側槽202的流路具有共同路徑。亦即,第一流路、第二流路與樣品槽204連通於偵側槽202的管路共用第一暫存槽214b至偵側槽202的路徑,第二流路與第三流路共用第一暫存槽214d至偵側槽202的路徑。
離心槽206及第一暫存槽214a~214h中的至少一個暫存槽分別連通於廢液槽210,如此一來,可利用槽體空間及離心力的平衡,來定量液體,多出來的液體則流入廢液槽210,可確保反應後的待測物的含量落在可偵測的區間內,且也可使不同批次的檢測結果具可比性。在本實施例中,離心槽206的取樣部206a與第一暫存槽214a、214d分別連通於廢液槽210,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以下,藉由圖13A至圖13Q來說明使用上述檢測卡匣200的檢測方法。在本實施例中,使用上述檢測卡匣200的檢測方法是以酵素免疫成色法為例,樣品S是以全血為例,試劑R1是以酵素標定抗體溶液為例,試劑R2是以清洗液為例,試劑R3是以含有酵素受體的呈色液為例,且捕捉單元C1是以特異性抗體為例來進行說明,其中酵素免疫成色法可用以定量血液中的目標抗原的相對濃度,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使用檢測卡匣200的檢測方法亦可為酵素免疫成色法以外的其他檢測方法,且樣品S、試劑R1、試劑R2及試劑R3的種類可依據檢測方法的種類進行選擇。
請參照圖13A,提供檢測卡匣200。將全血(樣品S)放入樣品槽204,且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清洗液(試劑R2)及含有酵素受體的呈色液(試劑R3)分別放入存放槽212a~212c。
請參照圖13B,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全血(樣品S)停留在樣品槽204、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流入第一暫存槽214a,清洗液(試劑R2)流入第一暫存槽214d,呈色液(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214g。此外,將檢測卡匣200安裝於離心裝置上的方式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重複說明。
請參照圖13C,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全血(樣品S)流入離心槽206,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中定量的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a,清洗液(試劑R2)中定量的清洗液(試劑R2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d,呈色液(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g。此外,酵素標定抗體溶液中剩餘的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b)與清洗液(試劑R2)中剩餘的清洗液(試劑R2b)流入廢液槽210。
此時,流入離心槽206的全血(樣品S)經離心後,定量的血漿(樣品S1a)位於離心槽206的取樣部206a,而多餘的血漿(樣品S1b)流入廢液槽210,血球(樣品S2)則位於離心槽206的分離部206b。
請參照圖13D,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度(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定量的血漿(樣品S1a)流入暫存槽214b,定量的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b,定量的清洗液(試劑R2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e,呈色液(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214h。此時,流入第一暫存槽214b中的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混合,且血漿(樣品S1a)中的目標抗原及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中的酵素標定抗體可產生反應。在進行離心時,藉由離心槽206的結構設計搭配旋轉角度的設定,離心槽206的分離部206b中的血球(樣品S2)不會流出分離部114b,且廢液槽210中的血漿(樣品S1b)、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b)與清洗液(試劑R2b)也不會流出廢液槽210,以下省略說明。
請參照圖13E,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b,清洗液(試劑R2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e,呈色液(試劑R3)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h。在此步驟中,施加於第一暫存槽214b中液體的離心力,不會使液體由第一暫存槽214b中流出,但會使其內液體震盪,進而幫助暫存槽214b中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持續混合及反應。
接請參照圖13F,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流入第一暫存槽214c,清洗液(試劑R2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f,呈色液(試劑R3)流入第一暫存槽214d。在此步驟中,呈色液(試劑R3)中定量的呈色液(試劑R3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d,剩餘的呈色液(試劑R3b)流入廢液槽210。此時,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且持續混合及反應。
請參照圖13G,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流入偵測槽202,清洗液(試劑R2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b,呈色液(試劑R3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d。在此步驟中,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且持續混合及反應。
請參照圖13H,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流入第二暫存槽208,清洗液(試劑R2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b,呈色液(試劑R3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e。此時,流入第二暫存槽208中的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與特異性抗體(捕捉單元C1)相互作用,形成連接於第二暫存槽208內的酵素標定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捕捉單元複合物C1′)。
請參照圖13I,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與特異性抗體(捕捉單元C1)反應後的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回流至偵測槽202,清洗液(試劑R2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b,呈色液(試劑R3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e。在此步驟中,液體由第二暫存槽208中移出,可避免第二暫存槽208的酵素標定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捕捉單元複合物C1′)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3J,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流入廢液槽210,清洗液(試劑R2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c,呈色液(試劑R3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f。在此步驟中,液體由偵測槽202中移出,可避免影響後續的偵測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3K,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清洗液(試劑R2a)流入偵測槽202,呈色液(試劑R3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b。
請參照圖13L,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清洗液(試劑R2a)流至第二暫存槽208,呈色液(試劑R3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b。
請參照圖13M,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清洗液(試劑R2a)回流至偵測槽202,呈色液(試劑R3a)停留在第一暫存槽214b。在此步驟中,清洗液(試劑R2a)可將先前未移除完全的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由第二暫存槽208中移出,進而避免第二暫存槽208的酵素標定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捕捉單元複合物C1′)的後續反應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3N,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二旋轉角度(如,-6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清洗液(試劑R2a)流入廢液槽210,呈色液(試劑R3a)流入第一暫存槽214c。在此步驟中,液體由偵測槽202中移出,可避免影響後續的偵測受到干擾。
請參照圖13O,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至呈色液(試劑R3a)時,呈色液(試劑R3a)流入偵測槽202。
請參照圖13P,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三旋轉角(如,9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呈色液(試劑R3a)流至第二暫存槽208。在此步驟中,流入第二暫存槽208的呈色液(試劑R3a)中的酵素受體可與酵素標定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捕捉單元複合物C1′)的酵素反應,而改變呈色液(試劑R3a)的顏色或濁度。
請參照圖13Q,在將檢測卡匣200設定為位於第一旋轉角度(如,0度),且施加離心力時,呈色液(試劑R3a)回流至偵測槽202。
接著,對偵測槽202內的呈色液(試劑R3a)中所含有的有色物質或液體濁度進行檢測,藉此得到血液中的目標抗原的相對濃度。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上述檢測卡匣200來取得動態檢測結果。
請參照圖13G,當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流入偵測槽202,此時會先對偵測槽202內的液體進行檢測,取得第一檢測結果。
接著,請參照圖13H,當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流入第二暫存槽208時,流入第二暫存槽208中的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與特異性抗體(捕捉單元C1)相互作用,形成連接於第二暫存槽208內的酵素標定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捕捉單元複合物C1′)。
請參照圖13I,未與特異性抗體(捕捉單元C1)反應後的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回流至偵測槽202,此時會對偵測槽202中的液體再次進行檢測,取得第二檢測結果。藉由第一檢測值及第二檢測值之差異,可知血漿(樣品S1a)與酵素標定抗體溶液(試劑R1a)的混合液與特異性抗體(捕捉單元C1)進行相互作用的成分含量。
然後,請參照圖13O,當呈色液(試劑R3a)流入偵測槽202時,此時會對偵測槽202中的液體再次進行檢測,取得第三檢測結果。
接下來,請參照圖13P,流入第二暫存槽208的呈色液(試劑R3a)中的酵素受體可與酵素標定抗體抗原抗體複合物(捕捉單元複合物C1′)的反應,改變呈色液(試劑R3a)的顏色。
請參照圖13Q,呈色液(試劑R3a)回流至偵測槽202。接著,對偵測槽208內的液體所含有的有色物質進行檢測,得到第四檢測結果。以第三檢測值作為背景值,藉由第三檢測值及第四檢測值之差異,以計算出溶液中有色物質的含量,進而能更精準地回推血液中的目標抗原的相對濃度。
基於上述實施例可知,在檢測卡匣200、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藉由將檢測卡匣200的第三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設為大於第二流路的暫存槽數量,且將第二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設為大於第一流路的暫存槽數量,可使得試劑R1~R3經三條流路依序流入偵測槽202。藉此,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200及檢測方法可執行多階段反應檢測、減少檢測機台繁瑣的操作流程、降低人為操作誤差與提升檢測的便利性。此外,當採用動態檢測時,則可藉由量測反應前後的數值的變化,使得檢測結果更為精準。
綜上所述,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中,可藉由多條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的設計,使得試劑可依序流入偵測槽。藉此,上述實施例的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可執行多階段反應檢測、減少檢測機台繁瑣的操作流程、降低人為操作誤差與提升檢測的便利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檢測裝置
12:離心裝置
14:驅動單元
16:載台
18:轉盤
100a~100j、200:檢測卡匣
102、202:偵測槽
104、204:樣品槽
106a~106c、212a~212c:存放槽
108a~108h、214a~214h:第一暫存槽
110:弦切面
112、210:廢液槽
114、206:離心槽
114a、206a:取樣部
114b、206b:分離部
116、208:第二暫存槽
C、C1:捕捉單元
C′、C1′:捕捉單元複合物
D:參考方向
N:法線
O1、O2:轉動軸心
R1、R1a、R1b、R2、R2a、R2b、R3、R3a、R3b:試劑
S、S1、S1a、S1b、S2:樣品
θ:旋轉角度
圖1A至圖1F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圖2B與圖2D為圖2A的檢測裝置的上視圖。 圖3A至圖3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4A至圖4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5A至圖5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6A至圖6G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7A至圖7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8A至圖8F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9A至圖9G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0A至圖10G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1A至圖11N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2A至圖12N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3A至圖13Q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100a:檢測卡匣
102:偵測槽
104:樣品槽
106a~106c:存放槽
108a~108f:第一暫存槽
R1、R2、R3:試劑
S:樣品

Claims (19)

  1. 一種檢測卡匣,包括:偵測槽;樣品槽,連通於所述偵測槽;N個存放槽,連通於所述偵測槽,其中N為2以上的正整數;以及至少一第一暫存槽,設置於所述N個存放槽與所述偵測槽之間的N條流路的至少一者上,其中所述N條流路中的第n條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大於第n-1條流路上的暫存槽數量,且n為2以上且為N以下的正整數,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暫存槽位於所述N條流路的轉折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檢測卡匣,其中所述樣品槽不位於所述N條流路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檢測卡匣,更包括廢液槽,連通於所述於偵測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檢測卡匣,更包括離心槽,連通於所述樣品槽與所述偵測槽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檢測卡匣,其中所述離心槽以及所述至少一第一暫存槽分別連通於所述廢液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檢測卡匣,更包括:第二暫存槽,連通於所述偵測槽;以及 捕捉單元,連接於所述第二暫存槽的內壁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檢測卡匣,更包括捕捉單元,連接於所述至少一第一暫存槽的內壁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檢測卡匣,其中所述N條流路中的部分流路具有共用路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檢測卡匣,其中所述N個存放槽中的第n-1個存放槽位於第n個存放槽與所述偵測槽之間的所述共用路徑上。
  10. 一種檢測方法,包括:提供離心裝置,其中所述離心裝置包括驅動單元、連接於所述驅動單元的載台及設置在所述載台上的轉盤,其中所述載台具有轉動軸心;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檢測卡匣安裝在所述轉盤上;將樣品放入所述樣品槽;將N個試劑分別放入所述N個存放槽;使所述樣品流入所述偵測槽;使所述N個試劑經所述N條流路依序流入所述偵測槽,其中在使所述N個試劑經所述N條流路依序流入所述偵測槽的步驟中,藉由控制所述載台的轉速及轉向,以改變所述檢測卡匣上的任一位置與所述轉動軸心的相對位置,且施加離心力至所述樣品與所述N個試劑;以及對所述偵測槽中的液體進行檢測。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檢測方法,所述檢測卡匣相對於參考方向具有旋轉角度,且根據所述N條流路中要進行液體變換位置的流路來設定所述旋轉角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在所述檢測卡匣位於所述旋轉角度,且施加所述離心力至所述樣品與所述N個試劑時,所述N條流路的一部分流路中的液體變換位置,而所述N條流路的另一部分流路中的液體停留在相同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中所述檢測卡匣更包括離心槽,連通於所述樣品槽及所述偵測槽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中所述檢測卡匣更包括廢液槽,連通於所述偵測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中使所述N個試劑經所述N條流路依序流入所述偵測槽的步驟包括:使所述第n-1條流路中的液體流入所述偵測槽;使所述偵測槽內的液體流入所述廢液槽;以及使所述第n條流路中的液體流入所述偵測槽。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中所述檢測卡匣更包括:第二暫存槽,連通於所述偵測槽;以及捕捉單元,連接於所述第二暫存槽的內壁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偵測槽內的液體流入所述廢液槽之前,更包括: 使所述偵測槽中的液體流入所述第二暫存槽;以及使所述第二暫存槽中的液體回流至所述偵測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中所述檢測卡匣更包括捕捉單元,且所述捕捉單元連接於所述至少一第一暫存槽的內壁上。
  19. 一種檢測裝置,包括:離心裝置,包括:驅動單元;載台,連接於所述驅動單元;以及轉盤,設置在所述載台上;以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檢測卡匣,安裝在所述轉盤上。
TW107138501A 2018-10-31 2018-10-31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TWI6934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8501A TWI693404B (zh) 2018-10-31 2018-10-31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8501A TWI693404B (zh) 2018-10-31 2018-10-31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3404B true TWI693404B (zh) 2020-05-11
TW202018297A TW202018297A (zh) 2020-05-16

Family

ID=71895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8501A TWI693404B (zh) 2018-10-31 2018-10-31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9340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0634A (zh) * 2020-07-22 2022-01-25 天亮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检测系统及生物检测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85968A (ja) * 2006-04-19 2007-11-01 Rohm Co Ltd マイクロ流体チップ
TW201334861A (zh) * 2012-02-20 2013-09-01 Univ Nat Taiwan 液體定量及混合之裝置與方法
TW201516410A (zh) * 2013-10-31 2015-05-01 Univ Feng Chia 離心式檢測平台
CN107930710A (zh) * 2017-11-27 2018-04-20 深圳华炎微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和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体系以及它们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85968A (ja) * 2006-04-19 2007-11-01 Rohm Co Ltd マイクロ流体チップ
TW201334861A (zh) * 2012-02-20 2013-09-01 Univ Nat Taiwan 液體定量及混合之裝置與方法
TW201516410A (zh) * 2013-10-31 2015-05-01 Univ Feng Chia 離心式檢測平台
CN107930710A (zh) * 2017-11-27 2018-04-20 深圳华炎微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和化学发光检测微流控芯片体系以及它们的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0634A (zh) * 2020-07-22 2022-01-25 天亮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检测系统及生物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8297A (zh) 2020-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22893B (zh) 检测卡匣、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JP2656564B2 (ja) 免疫分析方法
EP2133150B1 (en) Lab-on-disc device
EP0200235B1 (en) Continuous flow method
EP0676640B1 (en) Wash detection method for dried chemistry test elements
JP658172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自動分析方法
US20150160251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Apparatus and Sample Measuring Method
US20080292502A1 (en) Liquid Homogenizer and Analyzer Employing the Same
CN104111343A (zh) 一种样本试剂分注装置、免疫分析仪及其方法
JP4253695B2 (ja) 物質の定量方法及び物質の定量デバイス
US9594016B2 (en) Photometric device and method
TWI693404B (zh) 檢測卡匣、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JPH075178A (ja) 分析検定を実施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その反応容器
JP4645211B2 (ja) Hdl−コレステロール分析用ディスク、及びhdl−コレステロール分析用装置
EP2988111B1 (en) Analyzer and automatic analyzer
JPH09512900A (ja) リガンドの検出のための固相アッセイ
JP5322447B2 (ja) 分析方法と分析装置
JP5267515B2 (ja) 検査対象受体
JP2014106207A (ja) 検査チップ
JP5910657B2 (ja) 検査チップ及び検査システム
JPH03110468A (ja) 遠心式免疫凝集自動判定装置
JPH0422867A (ja) 免疫分析システム
US20240068933A1 (en) Microfluidic rotor device
JP6160647B2 (ja) 検査チップ
JPS6355645B2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