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0274B - 複合式熱管 - Google Patents

複合式熱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0274B
TWI680274B TW108103893A TW108103893A TWI680274B TW I680274 B TWI680274 B TW I680274B TW 108103893 A TW108103893 A TW 108103893A TW 108103893 A TW108103893 A TW 108103893A TW I680274 B TWI680274 B TW I6802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eat pipe
capillary structure
item
composite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0447A (zh
Inventor
陳志偉
Chih Wei Chen
Original Assignee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3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0274B/zh
Priority to US16/296,321 priority patent/US1085932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0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027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0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044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複合式熱管,包含有一工作流體、一第一毛細結構、一第二毛細結構以及一管體。該第一毛細結構具有一平滑面。該第二毛細結構具有複數個溝槽。該管體用以容置該工作流體。其中該管體包括一第一區段以及一第二區段。該第一區段具有一第一內壁,而該第一毛細結構形成於該第一內壁上。該第二區段連接於該第一區段,該第二區段具有一第二內壁,而該些溝槽相應於一軸向形成於該第二內壁上。

Description

複合式熱管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複合式熱管,尤其是一種具有兩種不同毛細結構的複合式熱管。
一般的散熱設計除了以氣冷式、水冷式機制或是以特殊材質的散熱單元進行貼附而可採用傳導或對流等不同方式進行降溫之外,熱管(或可稱熱導管)(Heat Pipe)亦是一種有效而常見的散熱設計。
所謂的熱管,是一種中空而兩端封閉的金屬管體,且於管體的腔內填充有適量的一工作流體。熱管的散熱原理是藉由工作流體的二相變化,也就是工作流體會先在管體一端的一加熱段所相應的熱源上進行吸熱形成汽化,而從液態相變成氣態,並於管體內擴散與傳遞熱量至管體另一端的一冷凝段,再透過相關的外部散熱機制進行熱交換而將熱量排出。
其次,於管體的內壁上設置有一毛細結構。當氣態的工作流體因熱交換而釋出熱量後會形成冷凝,而從氣態又相變回液態,此時毛細結構能透過重力或毛細力將液態的工作流體再加以回流到該加熱段上。如此,藉由重覆的液氣二相循環變化,工作流體便可在管體的加熱段與冷凝段之間不斷地往返傳輸直至兩端趨向均溫,故能達到持續導熱與散熱的效果。
然而,此一習知的熱管結構仍存在著許多待改進的技術缺陷。舉例來說,由於液態的工作流體與氣態的工作流體在管體內的流動方向是相反的,且兩者是處於相同的腔室之內,故容易對彼此的傳輸造成干擾而降低了擴散或回流的速度,進而對整體的導熱與散熱效能產生影響。
是以,目前常見的改善方式是提出了在管體的內壁上加工、開設出相關的紋路或溝槽結構再來搭配毛細結構,以期提升回流效果。但這樣的設計勢必會限縮氣態的工作流體在管體內的流動空間,特別是管徑愈小的熱管其改善的效果愈有限。再者,熱管在後續的製程上常需要做進一步的彎曲或壓折之加工,如此勢必會損壞到管體內壁上的相關溝槽結構或毛細結構,從而影響了回流的效果。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複合式熱管。該複合式熱管具有兩種不同的毛細結構,其中一毛細結構具有多個溝槽之設計,而另一毛細結構則具有一平滑面之設計,藉由此一配置能使氣態的工作流體有較大的流動空間並可提升液態的工作流體的回流速度。
本發明為一種複合式熱管,包含有一工作流體、一第一毛細結構、一第二毛細結構以及一管體。該第一毛細結構具有一平滑面。該第二毛細結構具有複數個溝槽。該管體用以容置該工作流體。其中該管體包括一第一區段以及一第二區段。該第一區段具有一第一內壁,而該第一毛細結構形成於該第一內壁上。該第二區段連接於該第一區段,該第二區段具有一第二內壁,而該些溝槽相應於一軸向形成於該第二內壁上。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1、1’、1”‧‧‧複合式熱管
100‧‧‧管體
101‧‧‧氣流通道
102‧‧‧工作流體
10、10a、10b‧‧‧第一區段
11‧‧‧第一內壁
20、20’、20a、20b‧‧‧第二區段
21、21’‧‧‧第二內壁
30、30a、30b‧‧‧第一毛細結構
31‧‧‧平滑面
40、40’、40a、40b‧‧‧第二毛細結構
41、41’、411、412‧‧‧溝槽
42、42’‧‧‧側壁
43、43’‧‧‧底部
7‧‧‧熱源
8‧‧‧散熱機制
C0‧‧‧殼體厚度
C1‧‧‧第一平均厚度
C2‧‧‧第二平均厚度
C3‧‧‧深度
D1‧‧‧軸向
S1、S1’、S1”‧‧‧加熱段
S2、S2’、S2”‧‧‧傳輸段
S3、S3’、S3”‧‧‧冷凝段
第1圖,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提出的一複合式熱管l的平面示意圖。
第2圖,為複合式熱管1的側面剖視圖與應用示意圖。
第3圖,為複合式熱管1於第1圖中的A-A段的剖視圖。
第4圖,為複合式熱管1於第1圖中的B-B段的剖視圖。
第5圖,為複合式熱管1的一第二區段20與一第二毛細結構40以橫向方式呈現的部份放大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提出的一第二區段20’的剖視圖。
第7圖,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所提出的一複合式熱管1’的側面剖視圖與應用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所提出的一複合式熱管1”的側面剖視圖與應用示意圖。
以下係提出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僅用以作為範例說明,並不會限縮本發明欲保護之範圍。此外,實施例中之圖式係省略不必要或以通常技術即可完成之元件,以清楚顯示本發明之技術特點。
現以一第一實施例進行本發明之實施說明。請同時參見第1圖與第2圖。其中第1圖為該第一實施例所提出的一複合式熱管1的平面示意圖;第2圖為該複合式熱管1的側面剖視圖與應用示意圖。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該複合式熱管1主要包含有一管體100與一工作流體102,該工作流體102是容置於兩端呈現封閉的該管體100中。在第1圖與第2圖中的該管體100是以直線型態的方式進行示意,但可以理解的是該管體100可能呈現的型態並不限於此。
該工作流體102可為水、冷卻液或其他可產生相同功效之流體,例如甲醇、丙酮、汞等,即加熱前為液態,加熱後可相變成氣態,冷卻後又相變回液態。可以理解的是因應工作環境溫度之不同,所適用的工作流體亦有不同,且須在該管體100之一端未被封閉前先注入於其中。在實際運作狀態下,該工作流體102在該管體100中可呈現出液態、氣態同時存在之情形。該管體100則可採用熱傳導性能較佳的金屬材料所製成,例如銅、鋁、不銹鋼等。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該管體100包括一第一區段10與一第二區段20,該第二區段20連接於該第一區段10。於此實施例中,該第一區段10為針對實際運作狀態下的一加熱段S1做配置,也就是該加熱段S1是相應於一熱源7(例如一晶片單元)以進行加熱。其次,該第二區段20則同時是一冷凝段S3與一傳輸段S2,其中該冷凝段S3是相應於外部的一散熱機制8(例如一散熱鰭片組)以進行散熱。一般來說,所定義的該加熱段S1與該冷凝段S3是分別位於該管體100的兩端,而該傳輸段S2則是位於該加熱段S1與該冷凝段S3之間。加熱段S1、傳輸段S2與冷凝段S3的長度大小視實際應用而定。
請同時參見第3圖與第4圖。其中第3圖為該複合式熱管1於第1圖中的A-A段的剖視圖;第4圖為該複合式熱管1於第1圖中的B-B段的剖視圖。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該熱管1還包括一第一毛細結構30與一第二毛細結構40,其中該第一毛細結構30相應於該第一區段10,而該第二毛細結構40相應於該第二區段20。由第3圖所示可知,該第一區段10具有一第一內壁11,而該第一毛細結構30是形成於該第一內壁11上。由第4圖所示可知,該第二區段20具有一第二內壁21,而該第二毛細結構40是形成於該第二內壁21上。
承上所述,該第一毛細結構30具有一平滑面31,也就是其結構在形成於該第一內壁11上後是呈現出表面無凹凸的該平滑面31。本發明的其一特徵在於,在該第一毛細結構30形成後,於該第一區段10的內部還留有相當的空間,也就是該第一毛細結構30僅形成一特定的厚度,而非整個填滿該第一區段10的內部。
詳細來說,如第1圖至第4圖所示,該管體100還具有一氣流通道101,該氣流通道101是貫穿該第一區段10與該第二區段20,而從該加熱段S1連通到該冷凝段S3。如此,位於該第一毛細結構30處的工作流體在受該熱源7加熱而被汽化成 氣態時,就有足夠的空間加以容納。
本發明的另一特徵在於,該第二毛細結構40是直接以所具有的複數個溝槽41以相應於一軸向D1之方式形成於該第二內壁21上。此實施例中的該管體100的該第一區段10與該第二區段20可為一整體設計,也就是該第一內壁11與該第二內壁21是一體成型的相連,但是各自於其上形成出不同型態的毛細結構。
是以,可設計該管體100無論是在該第一區段10或該第二區段20都具有相同的一殼體厚度。而該第一毛細結構30與該第二毛細結構40則可分別在該管體100的兩端(亦或可僅其中一端)尚未被封閉之前,以適當的方式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內壁11上與該第二內壁21上。舉例來說,該第一毛細結構30與該第二毛細結構40能以例如銅之金屬之粉末以燒結或冶金方式伸入至該管體100中來完成。
在第2圖的示意中還呈現了氣態的該工作流體102的傳輸情形(如空心箭號所示)。以銅粉形成的毛細結構30、40是貼附於該管體100的內壁11、21上,故自該冷凝段S3形成冷凝所相變回液態的該工作流體102就可依序吸附於該第二毛細結構40與該第一毛細結構30而能再回流到該加熱段S1上(即該第一區段10)(如實心箭號所示)。
另一方面,此實施例中的該軸向D1即為該管體100的軸心線方向,而該些溝槽41與該軸向D1是相應的,也就是配置該些溝槽41從該第二區段20的一端到其另一端的走向是平行於該軸向D1。當然,本發明的概念不限於此,也就是其配置方式可不僅是平行而已,只要能有效使液態的該工作流體102回流到該加熱段S1,即可為本發明的溝槽型態。
如第4圖所示,該些溝槽41是呈現出規則性排列的鋸齒型態,也就是以間隔方式配置出多個凹槽。於此實施例中,該第二毛細結構40還包括相鄰於該些溝槽41的多個側壁42與 一底部43,該些側壁42是搭配該些溝槽41於該底部43上呈現出方形鋸齒。由於該第二毛細結構40的該些溝槽41的設置,其周長相較於一般平滑狀的毛細結構的周長(例如該第一毛細結構30的該平滑面31)來說是較大的,故接觸的截面積也相對增多,從而確實能有效提升回流速度。
進一步來說,當毛細結構的截面積增加時,除了可增加回流速度外,也因為能有效吸住液態的工作流體,使得一般熱管裝置常發生的溢水現象或因流量較大時容易出現的逆音、噪音現象等習知問題,也可以有明顯的改善。其次,針對溢水現象之後續問題,當所應用的工作環境的溫度是相對較低時(例如攝氏零下40度的極地),就能一併解決因溢水所造成的結冰問題,也避免了因結冰而會對管路結構所帶來的破壞。
再者,由於該第二毛細結構40的該些溝槽41是直接形成於該第二內壁21上,而非先對該第二內壁21進行加工、開設出相關的紋路或溝槽結構後才再於其上燒結出毛細結構,使得氣態的工作流體102受該管體100內的流動空間的限縮影響可相對地減少,也就是有相對較大的該氣流通道101。
請參見第5圖,為該第二區段20與該第二毛細結構40以橫向方式呈現的部份放大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該管體100(在該第二區段20)具有一殼體厚度C0,而該第二毛細結構40具有一第二平均厚度C2。一般而言,較深的溝槽可有助於回流,故於此實施例中是設計該第二平均厚度C2大於該殼體厚度C0。如上所述,該第二毛細結構40包括溝槽41、側壁42與底部43,因此該第二平均厚度C2即為該些溝槽41的深度C3(或為該些側壁42的高度)再加上該底部43的厚度。
於一模擬實驗中,可將該殼體厚度C0設計在0.1毫米(mm)至0.4毫米(mm)之間,並將該第二平均厚度C2設計在0.3毫米(mm)至1.5毫米(mm)之間。另一方面,可將該些溝槽41的深度C3(或為該些側壁42的高度)設計在0.3毫米(mm)至0.5毫米 (mm)之間。因此,該底部43的厚度最大值可為1.2毫米(mm)。而當該第二平均厚度C2與該深度C3皆設計為0.3毫米(mm)時,代表可不設計該底部43。
另一方面,該第一毛細結構30具有一第一平均厚度C1,該第一平均厚度C1與該第二平均厚度C2可具有相對應的關係,或兩者並無對應關係,也就是該第一平均厚度C1可小於、等於或大於該第二平均厚度C2。一般而言,為使氣態的工作流體102有足夠的容納空間,所形成的該第一平均厚度C1不宜過大。但因為該加熱段S1的溫度是較高的,所以也需要留存有足夠的液態的工作流體102,故該第一平均厚度C1也不宜過小。於一模擬實驗中,可將該第一平均厚度C1設計在0.3毫米(mm)至2.5毫米(mm)之間。
本發明還可根據上述的第一實施例之技術概念作其他的變化設計,而能達到相同或類似的功能與目的。
舉例來說,於另一實施方式中也可先分別製造第一區段與第一毛細結構之配置及第二區段與第二毛細結構之配置,之後再加以組合。換句話說,本發明的管體的第一區段與第二區段可非為一整體,也就是其各自的第一內壁與第二內壁可非為一體成型的設計。如此,該第一內壁與該第二內壁可有不同的殼體厚度。此種組合式的設計可適用於較大的熱管模組上,因為熱源與散熱機制之間可能有較長的距離。
又或者,本發明的第二毛細結構中的多個溝槽的型態亦可作不同的變化,或者可根據應用需求加以調整。
現以一第二實施例進行本發明之實施說明。請參見第6圖,為該第二實施例所提出的一第二區段20’的剖視圖。其中功能相近的元件是以類似的元件編號進行示意,例如第二毛細結構40’、溝槽41’、側壁42’與底部43’等。如第6圖所示,此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其中形成於該第二區段20’的一第二內壁21’上的第二毛細結構40’所具有的多個溝槽41’、 411、412是呈現出非等間距或不規則性排列。
承上所述,雖然該些溝槽41’、411、412也是呈現出鋸齒型態,即亦以間隔方式配置出多個凹槽,但其中有兩溝槽411、412的寬度大於其所相鄰的另一溝槽41’的寬度(可設定其他溝槽的寬度都較小)。根據習知技術可知,熱管在後續的製程上常需要做進一步的彎曲或壓折之加工。是以,若毛細結構有部份的溝槽具有相對較大之寬度,在進行加工處理時就可以針對寬度較大之部位來進行;例如第6圖中的兩溝槽411、412,如此能讓溝槽或毛細結構的變形情況或可能之損壞情形得到有效的控制與改善。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實施例所提出的有兩個寬度相對較大的溝槽僅為其一實施說明而已,但本發明的概念並不限於此。舉例來說,亦可設計具有相對較大之寬度的溝槽可為更多個,或是至少一個。
再或者,本發明的第一區段與第二區段分別和冷凝段、傳輸段與加熱段之間的對應關係可做不同的設計。第一實施例是將形成出平滑面31的該第一區段10作為加熱段S1,將形成出溝槽41的該第二區段20作為冷凝段S3與傳輸段S2。然而,作為傳輸段的區段的構造其實並無限制。
現以一第三實施例進行本發明之實施說明。請參見第7圖,為該第三實施例所提出的一複合式熱管1’的側面剖視圖與應用示意圖。其中功能相近的元件是以類似的元件編號進行示意。如第7圖所示,此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其中改將形成出一第二毛細結構40a(即相應的溝槽)的一第二區段20a僅作為一冷凝段S3’,而形成出一第一毛細結構30a(即相應的平滑面)的一第一區段10a則可同時作為一加熱段S1’與一傳輸段S2’。
現以一第四實施例進行本發明之實施說明。請參見第8圖,為該第四實施例所提出的一複合式熱管1”的側面剖視圖 與應用示意圖。其中功能相近的元件是以類似的元件編號進行示意。如第8圖所示,此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其中改將形成出一第一毛細結構30b(即相應的平滑面)的一第一區段10b僅作為一加熱段S1”的一部份而已,而形成出一第二毛細結構40b(即相應的溝槽)的一第二區段20b則可同時作為一冷凝段S3”、一傳輸段S2”與該加熱段S1”的另一部份,也就是該第二區段20b的該第二毛細結構40b是呈現出伸入至該加熱段S1”。須注意的是,該第二區段20b(或該第二毛細結構40b)不與該熱源7形成重疊,也就是該第二區段20b(或該第二毛細結構40b)只會於上方切齊該熱源7的邊緣,而不會覆蓋於其上。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出的複合式熱管相較於先前技術能達到以下幾點的技術增進:其一,本發明的毛細結構的溝槽是直接形成於相應的內壁上,故可使氣態的工作流體有較大的流動空間;其二,毛細結構的溝槽設計相對地增加了截面積,故可有效提升回流速度;其三,因增加了回流速度,故可減少溢水現象的發生,從而避免了逆音、噪音現象等問題;其四,因減少了溢水現象,故可避免了在低溫環境下的結冰及管路結構破壞等問題;其五,本發明在加熱段的管體內部仍留有氣流通道,故可使工作流體被汽化成氣態時,有足夠的空間加以容納。
是故,本發明能有效解決先前技術中所提出之相關問題,而能成功地達到本案發展之主要目的。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16)

  1. 一種複合式熱管,包含有:一工作流體;一第一毛細結構,具有一平滑面;一第二毛細結構,具有複數個溝槽;一管體,用以容置該工作流體;其中該管體包括:一第一區段,具有一第一內壁,而該第一毛細結構形成於該第一內壁上;以及一第二區段,連接於該第一區段,該第二區段具有一第二內壁,而該些溝槽相應於一軸向形成於該第二內壁上;以及其中該第一毛細結構與該第二毛細結構是以銅之粉末以燒結或冶金方式完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管體具有一殼體厚度,該第二毛細結構具有一第二平均厚度,且該第二平均厚度大於該殼體厚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殼體厚度在0.1毫米(mm)至0.4毫米(mm)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二平均厚度在0.3毫米(mm)至1.5毫米(mm)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一毛細結構具有一第一平均厚度,該第一平均厚度大於該第二平均厚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一平均厚度在0.3毫米(mm)至2.5毫米(mm)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一毛細結構具有一第一平均厚度,該第一平均厚度小於或等於該第二平均厚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些溝槽呈現出規則性排列。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些溝槽呈現出不規則性排列,且該些溝槽中之至少一溝槽的寬度大於其所相鄰的另一溝槽的寬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一區段為一加熱段,該加熱段相應於一熱源以進行加熱。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二區段為一冷凝段與一傳輸段,該冷凝段相應於一散熱機制以進行散熱,該傳輸段位於該加熱段與該冷凝段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二區段為一冷凝段,該冷凝段相應於一散熱機制以進行散熱。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一區段為一加熱段與一傳輸段,該加熱段相應於一熱源以進行加熱,該傳輸段位於該加熱段與該冷凝段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一區段為一加熱段的一部份,該加熱段相應於一熱源以進行加熱。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第二區段為一冷凝段、一傳輸段與該加熱段的另一部份,該冷凝段相應於一散熱機制以進行散熱,該傳輸段位於該加熱段與該冷凝段之間,且該第二區段不與該熱源形成重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熱管,其中該管體具有一氣流通道,該氣流通道貫穿該第一區段與該第二區段。
TW108103893A 2019-01-31 2019-01-31 複合式熱管 TWI680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893A TWI680274B (zh) 2019-01-31 2019-01-31 複合式熱管
US16/296,321 US10859322B2 (en) 2019-01-31 2019-03-08 Composite-type heat typ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893A TWI680274B (zh) 2019-01-31 2019-01-31 複合式熱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0274B true TWI680274B (zh) 2019-12-21
TW202030447A TW202030447A (zh) 2020-08-16

Family

ID=69582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893A TWI680274B (zh) 2019-01-31 2019-01-31 複合式熱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9322B2 (zh)
TW (1) TWI680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82333A1 (en) * 2020-09-15 2022-03-17 Vast Glory Electronics & Hardware & Plastic(Hui Zhou) Ltd. Heat pipe
FR3123114B1 (fr) * 2021-05-20 2023-07-14 Euro Heat Pipes Caloduc à performance améliorée sous diverses répartitions de charges thermiques
CN114501928A (zh) * 2021-12-29 2022-05-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0458U (en) * 2007-08-22 2008-04-11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Heat pipe structure with dual capillary organization
TW200931230A (en) * 2008-01-07 2009-07-16 Compal Electronics Inc Heat pipe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0626B2 (en) * 2002-08-28 2005-04-19 Thermal Corp. Vapor chamber with sintered grooved wick
TWI366656B (en) * 2009-06-05 2012-06-21 Young Green Energy Co Loop heat pip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466421B (zh) * 2010-11-08 2015-11-25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扁平热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037241A1 (en) * 2011-08-09 2013-02-14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 pipe with unequal cross-sections
US20130213609A1 (en) * 2012-02-22 2013-08-22 Chun-Ming Wu Heat pipe structure
US20170122673A1 (en) * 2015-11-02 2017-05-04 Acmecools Tech. Ltd. Micro heat pip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 heat pip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0458U (en) * 2007-08-22 2008-04-11 Auras Technology Co Ltd Heat pipe structure with dual capillary organization
TW200931230A (en) * 2008-01-07 2009-07-16 Compal Electronics Inc Heat pip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48970A1 (en) 2020-08-06
TW202030447A (zh) 2020-08-16
US10859322B2 (en)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0274B (zh) 複合式熱管
US9074823B2 (en) Thermal siphon structure
US8479805B2 (en) Heat-dissipating assembly
WO2006119684A1 (fr) Echangeur de chaleur a caloduc integre
US10145619B2 (en) Heat pipe
JP2019184219A (ja) 液体弾管路を有する還流ヒートパイプ
CN109458864B (zh) 一种具备外空间工作能力的毛细泵回路热管及工作方法
TWM517315U (zh) 散熱單元
TWM594329U (zh) 均溫板、散熱模組和半導體器件
JP4925597B2 (ja) ヒートパイプ用伝熱管及びヒートパイプ
JP3175221U (ja) ヒートパイプ構造
TWM502163U (zh) 平板熱管結構
US20140165402A1 (en) Vapor cha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209588785U (zh) 复合式热管
TWM597034U (zh) 複合式散熱結構
US20220155024A1 (en) Pulse loop heat exchang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TWM578372U (zh) 複合式熱管
WO2017082127A1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CN111504102A (zh) 复合式热管
TWI436021B (zh) 熱管結構
TWI435045B (zh) 散熱裝置之散熱結構
TWI510752B (zh) 熱管
JP3173464U (ja) ヒートパイプの構造
WO2024120038A1 (zh) 一种三维蒸气腔元件
TWM532022U (zh) 均溫板及其上殼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