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7560B - 再生能源管理系統 - Google Patents

再生能源管理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7560B
TWI667560B TW107136078A TW107136078A TWI667560B TW I667560 B TWI667560 B TW I667560B TW 107136078 A TW107136078 A TW 107136078A TW 107136078 A TW107136078 A TW 107136078A TW I667560 B TWI667560 B TW I6675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curve
target
monitoring device
fe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6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9619A (zh
Inventor
郭易夫
陳宗達
林賢能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7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756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9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961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02J3/382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30State monitoring, e.g. fault,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sulator monitoring, corona dischar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文件提供一種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包含能源系統以及監控裝置。能源系統用以儲存電池電量。監控裝置耦接於能源系統,監控裝置用以於多個預估曲線中選出目標曲線,各預估曲線包含多個時間點與對應各個時間點的目標饋電電量。監控裝置用以控制能源系統在各該時間點饋送目標饋電電量,判斷能源系統的實際饋電曲線的變動率超出額定值時會計算平滑補償參數,以及依照平滑補償參數調整實際饋電曲線,使能源系統的實際饋電曲線符合目標曲線。

Description

再生能源管理系統
本揭示文件係有關於一種能源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再生能源的管理系統。
發展再生能源為可供人類社會生活所使用的電力是目前永續經營的重要議題之一,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已是世界各相關產業投入相當資源的標的。核能發電、燃煤發電或火力發電等方式雖能帶來電力,然而在發電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傷害例如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產生無法處置的核電廢料等,都是已開發環境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題。
再生能源運用大自然資源亦存在需克服的問題,例如自然環境的天氣、溫度、潮汐或海象等變化,都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因此,能源轉換量或能量的調節等問題,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動性對電廠造成的電路損害,都是再生能源開發商所欲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揭示文件內容之一技術型態係關於一種再生能 源管理系統,包含能源系統以及監控裝置。能源系統用以儲存電池電量。監控裝置耦接於能源系統。監控裝置用以於多個預估曲線中選出目標曲線,各預估曲線包含多個時間點與對應各個時間點的目標饋電電量。監控裝置用以控制能源系統在各該時間點以目標饋電電量饋送至外部能源系統。監控裝置用以判斷能源系統的實際饋電曲線的變動率超出額定值時,計算平滑補償參數,以及依照平滑補償參數調整實際饋電曲線,使能源系統的實際饋電曲線符合目標曲線。
為讓本揭示內容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符號之說明如下:
100‧‧‧再生能源管理系統
110‧‧‧監控裝置
111‧‧‧決策電路
113‧‧‧控制電路
115‧‧‧平滑補償電路
120‧‧‧能源系統
121‧‧‧發電系統
123‧‧‧儲電系統
125‧‧‧充放電控制電路
300‧‧‧外部能源系統
200‧‧‧再生能源管理方法
H1~H4‧‧‧住家
S210~S270‧‧‧步驟
P1(t)、P2(t)、P3(t)‧‧‧預估曲線
GE(t)‧‧‧發電曲線
PC(t)‧‧‧目標曲線
Preal(t)‧‧‧實際饋電曲線
A、B、C、D、E、T、O、Mx、Nx、K1、K2、TG1、TG2、TP1、TP2‧‧‧時間點
My1、My2、Ny1、Ny2‧‧‧電量
Tpeak、Gpeak‧‧‧時間區段
Tmax、Gmax‧‧‧峰值
以下詳細描述結合隨附圖式閱讀時,將有利於較佳地理解本揭示文件之態樣。應注意,根據說明上實務的需求,圖式中各特徵並不一定按比例繪製。實際上,出於論述清晰之目的,可能任意增加或減小各特徵之尺寸。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再生能源管理系統的功能方塊示意圖。
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再生能源管理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第3A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目標曲線示意圖。
第3B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再生能源的管理方法之曲線示意圖。
第4圖繪示第1圖中的再生能源管理統的監控裝置內部架構的功能方塊示意圖。
第5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的動態修正目標曲線之示意圖。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依據目標曲線調整後的實際饋電曲線之示意圖。
以下揭示內容提供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以便實施本發明之不同特徵。下文描述元件及排列之特定實例以簡化本發明。當然,該等實例僅為示例性且並不欲為限制性。另外,本發明可在各實例中重複元件符號及/或字母。此重複係出於簡明性及清晰之目的,且本身並不指示所論述之各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請參閱第1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再生能源管理系統的功能方塊示意圖。再生能源管理系統100包含監控裝置110以及能源系統120。再生能源管理系統100的監控裝置110連接至外部能源系統300。能源系統120包含多個發電裝置121和多個儲電裝置123。能源系統120可用於儲存電池電量。舉例來說,能源系統120的多個發電裝置121用於接收太陽光能,並透過光電轉換技術而獲得電能。能源系統120的儲電裝置123儲存所接收的電能。能源系統120可設置在社區、學校、工廠或公司等地方,本揭示文件並不限制能源系統120所設置的場所以及其需電程度。
於一實施例中,再生能源管理系統100可以控制供電尖峰的時間區間,克服以往的再生能源系統用電需求不穩 定、單日用電量變化過大以及天氣驟變所產生的問題,關於如何控制發電尖峰的詳細作法,將在後續段落中有完整說明。
以社區為例,如第1圖所示,社區包含多個住家H1~H4,如圖所示,住家H1設置有發電裝置121、儲電裝置123以及充放電控制電路125。儲電裝置123連接於發電裝置121,使得儲電裝置123可以儲存發電裝置121所產生的電能。白天的時候由住家的發電裝置121產生電能,饋電給住家使用。未設置有儲電裝置123的住家,則將住家多餘的電能,饋送至外部能源系統300儲存。外部能源系統300例如為設置有儲電系統、發電系統與監控中心的電網系統。於一實施例中,充放電控制電路125耦接發電裝置121、儲電裝置123以及監控裝置110。於此實施例中,住家H2~H4包含發電裝置121與充放電控制電路125,而可選擇性地設置儲電裝置123。監控裝置110分別耦接住家H1~H4的充放電控制電路125。充放電控制電路125用以調整各個住家的發電裝置121與儲電裝置123的饋電輸出、儲存電能等運作。
監控裝置110耦接能源系統120。監控裝置110用以管理與調度再生能源管理系統100的再生能源管理與調度,也會控管在各時間點的供電量。舉例來說,監控裝置110會預先儲存關於不同天氣狀況的供電模式,為了隔日的管理與調度需求,會根據隔日的天氣預報而選擇一個最適合的供電模式。監控裝置110會控制能源系統120根據該供電模式所記錄的時間點與對應電量進行供電。因此,經過一日的時間後,能源系統120的實際供電是相同或接近於供電模式的變化。詳細的能 源管理系統運作將於以下說明。
請參閱第2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一種再生能源管理方法的步驟流程圖。如第2圖所示,在步驟S210中,監控裝置110會於多個預估曲線中選擇一目標曲線,並調整電池電量的初始電量,其中各預估曲線為連續的時間函數,包含多個時間點與對應各個時間點的目標饋電電量。在部分實施例中,預估曲線也可以為離散型的時間-電量函數。
此些預估曲線為每個供電週期中(例如一日)的時間及電量的曲線,代表在各時間點對應的電量。為簡化說明,各時間點所供應的電量是例如早上10點供應的電量,或者是一段時間區間所供應的電量,例如在上午10點到上午11點之間所供應的電量或是下午2點到下午2點30分之間所供應的電量,本揭示文件並不侷限時間點所指的時間區間或時間區段,任何可以表示某一段時間開始(例如下午2點)經過一段時間(例如30分鐘或60分鐘)所對應的電量,都在本揭示文件的範疇內。
此些預估曲線可以為預先設計的平滑曲線,舉例來說,在預估曲線上各點的斜率會介於第一門限值r1與第二門限值r2之間。為說明預估曲線P(t)平滑程度,本揭示文件的預估曲線P(t)的斜率(即,各時間點的瞬間變動率)dP(t)/dt,會控制在滿足以下條件:r2<dP(t)/dt<r1。在一些實施例中,r1為供電功率變動率上限,r1例如是0.1%。在一些實施例中,r2為供電功率變動率下限,r2例如是-0.1%。因此,監控裝置110在步驟S210中從多個預估曲線中選擇出來的目標曲線也 會是平滑的曲線。
目標曲線為時間-電量曲線,加總目標曲線在各時間點的供電量所得到的總供電量(例如對曲線進行進行時間積分,ʃP(t)dt),需與預估的隔日能源系統120會產生的總發電量(EPV_estimated)一致。
因此,透過供電(饋電)與發電(光電轉換而產生電量)的預估技術,再生能源管理系統100產生的總發電量會接近於當日的總供電量,並且使得供電的變動率平滑,避免再生能源管理系統100的饋電功率的瞬間變化造成系統不穩定或無法即時調配的問題。
繼續步驟S210,獲得預估總發電量與總供電量之後,監控裝置110會調整電池的目前電量,使目前電量小於第一電量以及大於第二電量。其中,第一電量是電池從0%充電至100%所需的能量減去電池本身所消耗的電量所得到的差值。第二電量是目標曲線上記錄的初始電量。舉例來說,假設電池可以儲存的總容量為200000兆瓦,預估隔日可發電的總電量為190000兆瓦。若在下午23點30分的時候,電池剩餘電量為60000兆瓦(megawatts),而經過隔日的天氣預報所選出的目標曲線的初始時間點(即開始供應電量的時間)對應的初始電量為10000兆瓦,因此調整電池電量為10000兆瓦,即將多餘的50000兆瓦的電量輸往其他的電網系統(未繪示)。
如此,透過預先調度電池電量,預留了供電所需的電量並保留了電池未來儲電所需的容量,可減少白天持續產生電量使得電池持續充電(發電量大於供電量),而造成持續 充滿電而使得電池維持在高壓狀態。舉例來說,在50000兆瓦的電量沒有輸往其他的電網系統儲存的情況下,因為預估的總發電量190000兆瓦加上電池剩餘電量60000兆瓦的總和為250000兆瓦,然而電池總容量僅為200000兆瓦,可能會造成50000兆瓦的電量無法儲存而被浪費掉,電池也會因為持續高壓狀態而容易造成損壞。另一方面,本揭示文件透過在初始時間保留的部分電池電量也足以在該段時間內正常地供電,而不會造成電量不足的情況。
請參閱第3A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目標曲線示意圖。監控裝置110儲存有多個預估曲線。如第3A圖所示,時間軸上的O點到T點之間表示一個時間週期,例如上午0時0分到下午11點59分。第一預估曲線P1(t)、第二預估曲線P2(t)以及第三預估曲線P3(t)表示能源系統120在A點(例如上午6點15分)開始供應電量,並隨著時間提升供應的電量。在時間點C(例如下午5點)到時間點E(例如下午8點)之間的時間區間為供電高峰期,其中時間點D(例如下午6點半)為供電尖峰。經過供電高峰期,隨著時間減少供電量,在時間點B(例如下午23點15分)的供電量降低至零。
在第3A圖中,第一預估曲線P1(t)、第二預估曲線P2(t)以及第三預估曲線P3(t)對應一段時間週期(例如24小時)中,不同天氣狀態的供電量。天氣狀態越好(例如晴天無雲),能源系統120進行光電轉換可以產生的電量越高。天氣狀態越差(例如烏雲密布的雷雨),能源系統120進行光電轉換可以產生的電量越低。舉例來說,在相同時間點C(例如17:00), 第一預估曲線P1(t)代表適用於大晴天的天氣,因此提供較第二預估曲線P2(t)與第三預估曲線P3(t)較高的電量。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些實施例中以三個預估曲線作為說明,本揭示文件並不侷限預估曲線的數量,可根據實施需求而設置不同數目與模式(pattern)的預估曲線。
如第2圖所示,在步驟S220中,根據所選擇的目標曲線,監控裝置110控制能源系統120以目標曲線在各時間點來饋送目標饋電電量,例如饋送至外部能源系統130或是供能源系統120中的其他住家所使用。監控系統110根據目標曲線來控制能源系統120的供電,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第3B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再生能源的管理方法之曲線示意圖。如第3B圖所示,發電曲線GE(t)為各時間的發電電量的曲線。目標曲線PC(t)上的每一點對應一時間點與目標饋電電量,即在該時間點的能源系統120會以該目標饋電電量來供電。在一些實施例中,監控裝置110會接收天氣預報資料,根據天氣預報資料來決定發電曲線GE(t)。發電曲線GE(t)在各時間的電量總和(即發電曲線GE(t)的面積)為能源系統120於一日的總發電量。舉例來說,發電曲線GE(t)是根據太陽光電發電系統預測技術而得到。在部分實施例中,第2圖所示的步驟S210,從多個預估曲線選擇出目標曲線的步驟中,會計算各個預估曲線在各時間點的總供電量與發電曲線GE(t)的總發電量,選出總供電量相同或最接近總發電量的預估曲線作為目標曲線PC(t)。
另一方面,請同時參閱第1圖及第3B圖,監控裝 置110會根據發電曲線GE(t)來評估各時間點的可儲存電量。舉例來說,在時間點Mx的時候,可儲存電量為My1,此時目標曲線PC(t)的目標饋電電量為My2。由於可儲存電量My1大於目標饋電電量My2,監控裝置110會控制能源系統120進行充電,將多出來的電量(例如My1減去My2的差值)儲存到儲電裝置123(如第1圖所示)。
監控裝置110發送充電指令至充放電控制電路125,以通知充放電控制電路125使儲電裝置123開始充電,此時能源系統120饋送的電量為發電裝置121的即時發電功率減去儲電裝置123充電儲存之功率,使能源系統120饋送的電能貼近目標饋電電量My2
在時間點Nx的時候,可儲存電量為Ny1,此時目標曲線PC(t)的目標饋電電量為Ny2。由於可儲存電量Ny1小於目標饋電電量Ny2,監控裝置110會控制能源系統120進行放電,將需要消耗的電量(例如Ny2減去Ny1的差值)從儲電裝置123輸出(如第1圖所示)。
於一實施例中,監控裝置110發送放電指令至充放電控制電路125,以通知充放電控制電路125使儲電裝置123放電,此時能源系統120供應的電能包含發電裝置121的發電功率與儲電裝置123放電功率的總和。
於另一實施例中,充放電控制電路125也可以改為設置在監控裝置110中,由監控裝置110的充放電控制電路一併調整各個住家的發電裝置121與儲電裝置123。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在步驟S230中,監控裝置 110會判斷能源系統120的實際饋電曲線的變動率是否超出額定值。實際饋電曲線為能源系統120在當天的各時間點的實際饋電量的時間電量曲線。舉例來說,監控裝置110根據目標曲線來控制能源系統120的饋電模式之後,能源系統120可能會因為當下的天氣因素的急遽變化造成發電裝置121的瞬間變動功率也會急遽變化,而導致實際上的饋電功率變化超出額定值,而無法完全符合目標曲線來供電。接著,若判斷未超出額定值,則回到步驟S220。若判斷超出額定值,則在步驟S240,計算平滑補償參數。計算平滑補償參數的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第4圖,其繪示第1圖中的再生能源管理統100的監控裝置110內部架構的功能方塊示意圖。於第4圖中,監控裝置110包含決策電路111、控制電路113以及平滑補償電路115。控制電路113分別耦接至決策電路111以及平滑補償電路115。決策電路111用於根據天氣預報而從多個預估曲線來選擇最適合的目標曲線(如上述的步驟S210),使能源系統120根據目標曲線的時間與電量來供電。控制電路113會監控能源系統120的饋電功率變化,並判斷是否超出額定值(如上述的步驟S220及步驟S230)。當控制電路113判斷出饋電功率變化超出額定值時,會控制平滑補償電路115對應地執行平滑補償參數的運算(如上述的步驟S240)。舉例來說,當饋電功率變化大於或等於額定值時,平滑補償電路115根據以下公式執行平滑補償參數的運算:Psmoth=Psmooth,pre+K*error,其中Psmooth為補償功率、Psmooth,pre為前一次補償功率、error為當下饋電功率與平均饋電功率的誤差值、以及K為變動率補償參數。控制 電路113會將補償功率回饋至能源系統120,因此能源系統120可以即時地調整饋電功率,讓饋電功率變化慢慢地降低,據以調整實際饋電曲線。
另一方面,控制電路113會監控能源系統120的饋電功率變化是否趨緩。若經過平滑補償控制之後的能源系統120以平滑的饋電功率運作,平滑補償電路115會輸出解除補償指令。舉例來說,控制電路113判斷饋電功率變化小於一額定解除值時,會控制平滑補償電路115停止執行平滑補償參數的運算。平滑補償電路115將補償功率Psmooth緩慢地遞減至零,最後停止對能源系統120的平滑補償。此時,能源系統120的實際饋電曲線會符合目標曲線。
因此,監控裝置110會根據天氣預報來選擇最適合的目標曲線,控制能源系統120以平滑的目標曲線的模式來供電,使得能源系統120的供電平穩而達到穩定系統的功效。此外,監控裝置120會監控能源系統實際上的饋電功率是否穩定,並即時地回饋平滑補償參數至能源系統120,而得以即時地調整能源系統120的輸出,而能作即時性地平滑補償修正,使得能源系統120在進行一整天的運作過程可以更穩定。
請繼續參閱第1圖及第2圖,如步驟S250,監控裝置110會判斷在一時間點的電池的剩餘電量與未來的發電量之總和(電池剩餘電量與預測發電量總和),相較於該時間點後的目標饋電電量的總和(目標曲線在一時間點之後的面積),兩者之間的差值是否超出門檻值。若判斷為是,則重新選擇目標曲線。舉例來說,如第3B圖所示,計算發電曲線GE(t)在時 間點Mx之後的曲線面積而得到預估的未來發電量,將此發電量與電池剩餘電量加總,可以得到預估可用的總電量。另一方面,計算目標曲線PC(t)在時間點Mx之後的曲線面積而得到預估消耗的總電量。接著,計算預估可用的總電量與預估消耗的總電量兩者之間的差值,並判斷此差值是否超出門檻值。舉例來說,當預估可用的總電量小於預估消耗的總電量,代表能源系統120依據目標曲線PC(t)所提供的電量太高而實際上能源系統120並無法提供(例如當時的天氣狀態不如天氣預報的報導來的好),因此需要調整目標曲線PC(t),以降低能源系統120的提供電量。如步驟S260,監控裝置110會從多個預估曲線當中重新選擇目標曲線PC(t),重新選擇的方式例如是以當下的天氣狀況為依據。當天氣狀況驟變為陰天,需要選擇電量峰值較低的預估曲線作為目標曲線PC(t)。舉例來說,如第3A所示,原本以預估曲線P1(t)作為目標曲線PC(t),因天氣狀態而必須修正為以預估曲線P2(t)作為目標曲線PC(t)。
請參閱第5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依據目標曲線調整後的實際饋電曲線之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在時間點K1之後的預估可用的總電量小於預估消耗的總電量,監控裝置110會從多個預估曲線當中選擇預估曲線P2(t)作為新的目標曲線PC(t)。因為能源系統120的供電模式從預估曲線P1(t)改變成預估曲線P2(t)需要一段緩衝時間,能源系統120會在時間點K1從預估曲線P1(t)緩慢地遞減(例如是預估曲線P1(t)與預估曲線P2(t)的平均值)至預估曲線P2(t),在時間點K2時切換為預估曲線P2(t)作為目 標曲線PC(t)。因此,本揭示文件提供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100可以根據短期內(例如隔日或者當日的未來4小時等)的天氣預報,來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目標曲線PC(t)。
請繼續參閱第2圖,在步驟S250的判斷步驟中,若判斷在一時間點的電池的剩餘電量與未來的發電量之總和,相較於該時間點後的目標饋電電量的總和,兩者之間的差值沒有超出門檻值,則執行步驟S270。在步驟S270中,判斷是否已完成整個時間週期(例如一日/24小時)的電量監控。若步驟S270中的判斷為是,代表需要開始另一個時間週期的再生能源預測與饋電控制,則回到步驟S210,以隔日的天氣預報來進行前述的再生能源管理技術。若步驟S270中的判斷為否,則回到步驟S220,繼續執行饋電監控。
請參閱第6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一些實施例中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依據目標曲線調整後的實際饋電曲線之示意圖。如第1圖及第6圖所示,經過再生能源管理之後,能源系統120供電的時間及電量曲線為實際饋電曲線Preal(t),相對於目標曲線PC(t)兩者為接近的曲線。舉例來說,實際饋電曲線Preal(t)與目標曲線PC(t)具有相同的峰值用電時間區段,其中峰值用電時間區段為尖峰供電的時間區段。
以下將說明實際饋電曲線Preal(t)、目標曲線PC(t)以及發電曲線GE(t)的電量高峰所對應的時間區間。請參閱第6圖,實際饋電曲線Preal(t)的供電最大值在供電尖峰Pmax。在時間點TP1(例如供電尖峰Pmax前2個小時)到時間點TP2(例如供電尖峰Pmax後2個小時)之間的時間區段Tpeak(例如供電尖 峰Pmax為中午12時,則時間區段為上午10時到下午2時),此時間區段Tpeak可以產生一天之內最高的發電量。同樣地,目標曲線PC(t)的峰值部也會在時間點TP1到時間點TP2之間的時間區段Tpeak。另一方面,能源系統120(如第1圖所示)可以隨著發電曲線GE(t)來產生電力,天氣越晴朗代表曲線升幅越高,則產生的電量越高。舉例來說,在時間點TG1(例如發電尖峰Gmax前2個小時)到時間點TG2(例如發電尖峰Gmax後2個小時)之間的時間區段Gpeak(例如發電尖峰Gmax為中午12時,則時間區段為上午10時到下午2時),此時間區段Gpeak可以產生一天之內最高的發電量。然而,能源系統120係以目標曲線PC(t)來饋電,本揭示文件的實際饋電曲線Preal(t)的供電尖峰Tpeak是由目標曲線的高低變化來決定,並不是根據發電曲線GE(t)而決定的。於此實施例中,實際饋電曲線Preal(t)與目標曲線PC(t)具有相同的峰值用電時間區段Tpeak,而不必然與發電曲線GE(t)的發電峰值時間區段Gpeak對應或重疊。值得一提的是,本揭示文件也可以設計出峰值用電時間區段Tpeak與發電曲線GE(t)的發電峰值時間區段Gpeak對應的目標曲線PC(t),並使得監控裝置110根據目標曲線PC(t)來控制饋電。
綜上所述,本揭示文件所提出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及其方法中,可以藉由天氣預報來選擇隔日的供電模式並控制供電的變動率在一定範圍之內來維持系統的穩定性。此外,本揭示文件所提出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及其方法可以預測再生能源的電力產量,以在時間週期即將結束的時候評估下一個時間週期的初始電池電量,同時達到保護電池電路以及發揮電 池最佳充放電效益。以及,本揭示文件所提出的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及其方法中,可以控制供電尖峰的時間區間,克服以往的再生能源系統只能在發電尖峰提供最大電量的問題,具有達到保護電廠穩定性的技術功效。
上文概述若干實施例之特徵,使得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之態樣。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輕易使用本發明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以便實施本文所介紹之實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實現相同優勢。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結構並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且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產生本文的各種變化、替代及更改。

Claims (10)

  1. 一種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包含:一能源系統,儲存一電池電量;一監控裝置,耦接該能源系統,該監控裝置用以:於多個預估曲線中選擇一目標曲線,各該預估曲線包含多個時間點與對應各該時間點的一目標饋電電量;控制該能源系統在各該時間點以該目標饋電電量饋送至一外部能源系統;判斷該能源系統的一實際饋電曲線的一變動率超出一額定值時,根據一歷史補償功率以及一誤差變動功率以計算一平滑補償參數;以及依照該平滑補償參數回饋一補償功率,以根據該補償功率調整該實際饋電曲線,使該能源系統的該實際饋電曲線符合該目標曲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監控裝置還用以:接收一天氣預報資料;根據該天氣預報資料決定一發電曲線;以及該監控裝置根據該發電曲線於多個預估曲線中選擇該目標曲線,其中該發電曲線在各該時間點產生的總電量大於或等於該目標曲線在各該時間點饋送的總電量。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目標曲線的該目標饋電電量在各該時間點的一瞬間變動率小於一第一門限值且大於一第二門限值。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目標曲線包含一初始時間以及對應該初始時間的一初始電量,該監控裝置控制該能源系統於該初始時間的儲存電量為該初始電量。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監控裝置還用以:根據一發電曲線判斷各該時間點的一可儲存電量;其中在該可儲存電量大於該目標饋電電量時,該監控裝置控制該能源系統進行充電;以及在該可儲存電量小於該目標饋電電量時,該監控裝置控制該能源系統進行放電。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監控裝置還用以:判斷在一時間點的該電池電量與在該時間點後的該目標饋電電量的總和之間的一差值超出一門檻值時,重新選擇該目標曲線。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監控裝置判斷該差值小於一額定解除值時,控制該平滑補償參數遞減至零。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實際饋電曲線與該目標曲線具有相同的一峰值用電時間區段,其中該峰值用電時間區段為用電尖峰的時間區段。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監控裝置還用以:判斷在該時間點的該電池電量與在該時間點後的該目標饋電電量的總和之間的該差值未超出該門檻值時,繼續以該目標曲線控制該能源系統在各該時間點以該目標饋電電量饋送至該外部能源系統。
  10. 如請求項4所述之再生能源管理系統,其中該目標曲線包含一時間週期,該監控裝置還用以:當判斷該目標曲線的該時間週期已結束,則接收該天氣預報資料以選擇下一時間週期的該發電曲線;根據該發電曲線於該等預估曲線中選擇該目標曲線;以及判斷該電池電量不等於該目標曲線的該初始電量時,控制該能源系統的該初始時間的該電池電量為該初始電量。
TW107136078A 2018-08-17 2018-10-12 再生能源管理系統 TWI6675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45409.9A CN109038685B (zh) 2018-08-17 2018-08-17 再生能源管理系统
CN201810945409.9 2018-08-17
??201810945409.9 2018-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7560B true TWI667560B (zh) 2019-08-01
TW202009619A TW202009619A (zh) 2020-03-01

Family

ID=64632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6078A TWI667560B (zh) 2018-08-17 2018-10-12 再生能源管理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38685B (zh)
SG (1) SG11202101303UA (zh)
TW (1) TWI667560B (zh)
WO (1) WO20200342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2803B (zh) * 2022-10-28 2022-12-23 北京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区域供电量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3528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朗德华信(北京)自控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云计算的能源管理控制系统及方法
TW201320524A (zh) * 2011-08-02 2013-05-16 Gram Power Inc 多用途功率管理系統及方法
CN103390904A (zh) * 2013-07-18 2013-11-13 国家电网公司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
CN105140939A (zh) * 2015-08-10 2015-12-09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储能系统的主动负荷多目标协调控制方法
CN105826944A (zh) * 2016-03-18 2016-08-03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微电网群的功率预测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6931A (en) * 1985-06-28 1987-01-13 Shikoku Denryoku Kabushiki Kaisha Photovoltaic power control system
US8019485B2 (en) * 2004-06-22 2011-09-13 Siemens Ener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CN101950980B (zh) * 2010-09-13 2012-10-31 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用于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调控的储能装置容量配置方法
CN103199556B (zh) * 2013-02-25 2015-04-0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微电网能量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03715663B (zh) * 2014-01-09 2016-09-21 惠州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双向储能并网变换器过温功率降额的软件控制方法
CN103904666B (zh) * 2014-02-25 2016-04-20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并网光伏储能系统的负载峰值期能量调配方法
CN103986190B (zh) * 2014-05-26 2016-03-23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发电功率曲线的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平滑控制方法
CN105375479B (zh) * 2015-12-14 2017-11-1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分布式能源能量管理方法
CN107196310B (zh) * 2016-03-15 2021-04-06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考虑源网荷协调互动的主动配电网多时间尺度优化方法
TWI602381B (zh) * 2016-09-26 2017-10-1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充放電控制裝置及方法
CN106972534B (zh) * 2017-04-28 2020-10-3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泰安供电公司 一种光伏充电站能量调度管理方法
CN107565585B (zh) * 2017-10-30 2019-08-02 暨南大学 储能装置调峰回报时间预测方法及其模型创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3528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朗德华信(北京)自控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云计算的能源管理控制系统及方法
TW201320524A (zh) * 2011-08-02 2013-05-16 Gram Power Inc 多用途功率管理系統及方法
CN103390904A (zh) * 2013-07-18 2013-11-13 国家电网公司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分析方法
CN105140939A (zh) * 2015-08-10 2015-12-09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储能系统的主动负荷多目标协调控制方法
CN105826944A (zh) * 2016-03-18 2016-08-03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微电网群的功率预测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34240A1 (zh) 2020-02-20
CN109038685B (zh) 2022-06-28
CN109038685A (zh) 2018-12-18
SG11202101303UA (en) 2021-03-30
TW202009619A (zh) 2020-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34061B1 (ko) 신재생 에너지 연계형 ess의 전력 관리 방법
CN109767105B (zh) 一种基于风光水火储联合系统的多能互补协调发电调度方法
CN100380774C (zh) 功率控制装置、发电系统以及电力网系统
JP5507582B2 (ja) 電力供給方法、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および発電システム
JP5519692B2 (ja) 二次電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力貯蔵装置
CN102214932A (zh) 一种风光储输综合发电站有功功率分配方法
KR101445738B1 (ko) 전력 사용량 데이터베이스를 이용하여 전기에너지 저장량을 조정하는 전력저장 장치 및 그 운영 방법
Ju et 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microgrids including batteries with degradation costs
WO2014112454A1 (ja) 制御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それを備えた自然エネルギー発電装置
JP5384155B2 (ja) 発電システム
WO2015059873A1 (ja) 電力管理装置
JP2023138478A (ja) 高い動的負荷を有する電力システムのバッテリ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を制御する方法
JP2015177606A (ja) 分散型電源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分散型電源システム及び、分散型電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KR102503382B1 (ko) 신재생 에너지 발전설비와 연계된 에너지 저장시스템의 관리방법
CN110061492B (zh) 考虑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
CN109936151B (zh) 一种由微电网系统参与火电机组一次调频的控制方法
TWI667560B (zh) 再生能源管理系統
JP6705319B2 (ja) 統括制御装置、統括制御システム、統括制御方法および統括制御プログラム
KR102028368B1 (ko) 계층적 능동부하 투입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Pippi et al. Assessing the provision of ancillary services considering BES capacity degradation
WO2019193837A1 (ja) 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Ishigaki et al. 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isolated micro grids
JP7356922B2 (ja) 分散型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分散型電源装置
KR101347437B1 (ko) 부하 추종 운전 기능을 가진 전력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전력 제어 방법
JP2016506715A (ja) 高温電池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