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4477B -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4477B
TWI664477B TW107141963A TW107141963A TWI664477B TW I664477 B TWI664477 B TW I664477B TW 107141963 A TW107141963 A TW 107141963A TW 107141963 A TW107141963 A TW 107141963A TW I664477 B TWI664477 B TW I6644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shaped
microstructures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1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0521A (zh
Inventor
邱文彥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揚昕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4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447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0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052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6Grooves, prisms, gratings, scattering particles or rough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與背光模組。導光板具有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且包括板體、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多個稜鏡狀微結構以及多個散光微結構。板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以及第一側表面,且第一區域較第二區域更鄰近於第一側表面。第一條狀微結構形成於第一表面,並位於第一區域中。第一條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第一側表面的第一方向延伸。稜鏡狀微結構凹入於第二表面並位於第二區域中。各稜鏡狀微結構具有朝向第一側表面的第一斜面。散光微結構凹入於第二表面並位於第一區域中。背光模組包括上述導光板。

Description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與背光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準直微結構(Collimation Microstructure)的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目前的電子裝置多利用平面顯示模組進行畫面的顯示,其中又以液晶顯示模組的技術較為純熟且普及化。然而,由於液晶顯示模組的顯示面板本身無法發光,故在顯示面板下方具有背光模組以提供顯示畫面所需光線。背光模組主要可分為側光式背光模組及直下式背光模組。側光式背光模組是利用導光板將配置於導光板入光側面的光源所發出的光線導向導光板的出光面,藉以形成面光源。一般而言,可在導光板的表面形成光學微結構,以提高導光板的出光均勻度及亮度,並藉此提高背光模組的出光效率以及光學品質。
並且,現有一種具有準直微結構的導光板,由於其上的準直微結構平滑且迎光面角夾角小,光線需要經過多次入射到準 直微結構,進而漸漸達到可折射出導光板上表面的入射角,才自導光板出光。然而,此種導光板由於光線需要多次經過準直微結構後才會自導光板出光,因此越靠近導光板的入光側,所能出光的光線越少,而於導光板的入光側形成一暗帶區域,進而導致導光板所提供的面光源不均勻。並且,此種導光板也不易消除因於導光板的入光面旁排列的複數個發光二極體所造成的多個亮區與暗區的熱點(hot spot)現象。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光板,具有良好的光學表現。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具有良好的光學表現。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導光板。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且包括一板體、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多個稜鏡狀微結構以 及多個散光微結構。板體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一側表面,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相對,第一側表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導光板的第一區域較第二區域更鄰近於第一側表面。第一條狀微結構形成於板體的第一表面,並位於第一區域中。第一條狀微結構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並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平行於第一側表面,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稜鏡狀微結構形成於板體的第二表面,並位於第二區域中。各稜鏡狀微結構凹入第二表面,並具有一第一斜面與一第二斜面,且這些稜鏡狀微結構的這些第一斜面朝向第一側表面。散光微結構形成於板體的第二表面,並位於第一區域中。各散光微結構凹入第二表面,並具有一第一結構面與一第二結構面,這些散光微結構的這些第一結構面朝向第一側表面,且這些第一結構面為曲面,這些第二結構面朝向這些稜鏡狀微結構的這些第一斜面。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括一前述的導光板以及一光源。光源位於導光板的第一側表面旁,其中光源適於提供一光束,光束經由第一側表面進入導光板,且藉由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與這些稜鏡狀微結構的這些第一斜面而改變行進方向,進而自第一表面離開導光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條狀微結構自第一表面凸出,並具有一第一條狀斜面與一第二條狀斜面,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這些第一條狀斜面朝向第一側表面,這些第二條 狀斜面朝向第二區域,各第一條狀微結構的第二條狀斜面與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各稜鏡狀微結構的第一斜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且第一夾角大於第二夾角的補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條狀微結構自第一表面凸出,並具有一第一條狀斜面與一第二條狀斜面,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這些第一條狀斜面朝向第一側表面,這些第二條狀斜面朝向第二區域,各第一條狀微結構的第二條狀斜面與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各稜鏡狀微結構的第一斜面與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第一夾角的角度大於等於2度且小於等於5度,且第二夾角的補角的角度大於等於2度且小於等於7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條狀微結構的第一條狀斜面與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且第三夾角的角度大於等於45度且小於等於90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區域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一長度,第一長度大於等於3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結構面與第二結構面的相交曲線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結構面在平行第二方向的一剖面中具有一輪廓線,且輪廓線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還包括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第二條狀微結構形成於板體的第一表面,並位於第二區域中,其中這些第二條狀微結構沿著第二方向延伸,並沿 著第一方向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稜鏡狀微結構與各第二條狀微結構相對應,且呈陣列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散光微結構呈陣列排列。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與導光板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與散光微結構的配置,能達到良好的光學表現。並且,背光模組能藉此消除入光側的暗帶區域以及交錯的亮區與暗區的熱點(hot spot)現象,進而提供具有良好光學品質的均勻面光源。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500A、500B‧‧‧導光板
110‧‧‧板體
120‧‧‧第一條狀微結構
130‧‧‧第二條狀微結構
140‧‧‧稜鏡狀微結構
150‧‧‧散光微結構
200‧‧‧背光模組
210‧‧‧光源
220‧‧‧光學元件
A-A‧‧‧線
CL‧‧‧輪廓線
CR‧‧‧轉角
D‧‧‧單位深度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L‧‧‧光束
L1、UL‧‧‧長度
LS‧‧‧連接面
P‧‧‧間距
PMS‧‧‧逆稜鏡微結構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L1、SL1A、SL1B‧‧‧第一側表面
SS1‧‧‧第一結構面
SS2‧‧‧第二結構面
ST1‧‧‧第一條狀斜面
ST2‧‧‧第二條狀斜面
TS1‧‧‧第一斜面
TS2‧‧‧第二斜面
W‧‧‧寬度
x、y、z‧‧‧軸
θ 1‧‧‧第一夾角
θ 2‧‧‧第二夾角
θ 3‧‧‧第三夾角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的架構示意圖。
圖1B是圖1A的導光板沿A-A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2A與圖2B是圖1A的不同的第一條狀微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3是圖1A的背光模組的光路示意圖。
圖4A是圖1A的多個散光微結構的架構示意圖。
圖4B至圖4E是圖4A的散光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F是通過圖1A的散光微結構的光路示意圖。
圖5A與圖5B是光線進入各種比較例的導光板時的光形分布圖。
圖5C是光線進入圖1A的導光板時的光形分布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組的架構示意圖。圖1B是圖1A的導光板沿A-A線的剖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A與圖1B,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200包括一導光板100以及一光源210。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源210可為包含多個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元件或其它種類之發光元件的光條,而適於提供光束。
具體而言,如圖1A與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具有一第一區域R1與一第二區域R2,且包括一板體110、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120、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130、多個稜鏡狀微結構140以及多個散光微結構150。板體110具有一第一表面S1、一第二表面S2以及一第一側表面SL1,第一表面S1與第二表面S2彼此相對,第一側表面SL1連接第一表面S1與第二表面 S2,且導光板100的第一區域R1較第二區域R2更鄰近於第一側表面SL1。
更具體而言,如圖1A與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第二條狀微結構130形成於板體110的第一表面S1,且第一條狀微結構120位於第一區域R1中,第二條狀微結構130位於第二區域R2中。另一方面,如圖1A與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稜鏡狀微結構140與散光微結構150形成於板體110的第二表面S2,且稜鏡狀微結構140位於第二區域R2中,而散光微結構150位於第一區域R1中。
進一步而言,如圖1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微結構120沿著一第一方向D1延伸,並沿著一第二方向D2排列,第二條狀微結構130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並沿著第一方向D1排列。如圖1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平行於第一側表面SL1,第二方向D2平行於第一側表面SL1的法線方向。換言之,第二方向D2垂直於第一方向D1。為了便於描述背光模組200中各元件或結構的方向,以下定義一直角座標系,其中x軸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方向D1,y軸實質上垂直於導光板100的板體110的第一表面S1,而z軸實質上平行於第二方向D2,而垂直於x軸與y軸,但直角座標系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座標。因此,使用的座標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此外,如圖1A與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00的第一區域R1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一第一長度L1,第一長度 L1大於等於3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以下將搭配圖2A至圖3,對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稜鏡狀微結構140的細部結構以及相對配置關係進行進一步地解說。
圖2A與圖2B是圖1A的不同的第一條狀微結構的剖視示意圖。圖3是圖1A的背光模組的光路示意圖。具體而言,如圖2A與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自第一表面S1凸出,並具有一第一條狀斜面ST1與一第二條狀斜面ST2。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這些第一條狀斜面ST1朝向第一側表面SL1,這些第二條狀斜面ST2朝向第二區域R2。進一步而言,如圖2A與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相鄰的其中一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第一條狀斜面ST1與另一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第二條狀斜面ST2並不相連,且相鄰的第一條狀微結構120之間具有一間距P,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B所示),相鄰的其中一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第一條狀斜面ST1亦可與另一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第二條狀斜面ST2相連,此時,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頂部可選擇性地形成一連接面LS,連接面LS連接第一條狀斜面ST1與第二條狀斜面ST2,且具有一寬度W,此寬度W的大小與圖2A的實施例所示的間距P具有相同的範圍。
換言之,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120可形成多個單位條狀微結構,且各單位條狀微結構之間具有間隔,這些間隔能以單一條狀微結構中的梯形的頂面(即連接面LS)的寬度W的形式出 現,亦能以兩條第一狀微結構間的間距P的形式出現。並且,如圖2A與圖2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單位條狀微結構具有一單位長度UL以及一單位深度D。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單位長度UL的尺寸範圍大於等於35微米,且小於等於350微米;單位深度D的尺寸範圍大於等於3微米,且小於等於12微米;間隔(即間距P或寬度W)的尺寸範圍小於等於50微米。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另一方面,如圖1A與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稜鏡狀微結構140凹入第二表面S2,並具有一第一斜面TS1與一第二斜面TS2,且這些稜鏡狀微結構140的這些第一斜面TS1朝向第一側表面SL1。進一步而言,如圖1A與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稜鏡狀微結構140與各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相對應,且呈陣列排列。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一條第二條狀微結構130在第二表面S2上的正投影會對應一列稜鏡狀微結構140的位置,但由於各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寬度與各稜鏡狀微結構140的寬度不一定相同,因此第二條狀微結構130在第二表面S2上的正投影不會完全與稜鏡狀微結構140的位置相疊。換言之,這些稜鏡狀微結構140位於第二條狀微結構130的正下方,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這些稜鏡狀微結構140亦可呈亂數排列。
進一步而言,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條狀 微結構120的第二條狀斜面ST2與第一表面S1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θ 1,各稜鏡狀微結構140的第一斜面TS1與第二表面S2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θ 2,且第一夾角θ 1大於第二夾角θ 2的補角。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角θ 1的角度大於等於2度且小於等於5度,且第二夾角θ 2的補角的角度大於等於2度且小於等於7度。各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第一條狀斜面ST1與第一表面S1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θ 3,且第三夾角θ 3的角度大於等於45度且小於等於90度。
如此,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光源210位於導光板100的第一側表面SL1旁,光源210提供的光束L經由第一側表面SL1進入導光板100。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表面SL1為導光板100的入光面。並且,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光束L能藉由這些第一條狀微結構120與這些稜鏡狀微結構140的這些第一斜面TS1而改變行進方向,進而自第一表面S1離開導光板100。進一步而言,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導光板100的第一條狀微結構120的配置,光束L可在接近第一側表面SL1側的第一區域R1時,就使部分光線可提前在位於第一區域R1中或其鄰近處的第一表面S1出光。如此,即可消除導光板100的入光側所形成的暗帶區域的現象,進而提供均勻的面光源。
此外,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0還包括一光學元件220,舉例而言,光學元件220可為一逆稜鏡。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元件220上具有多個逆稜鏡微結構PMS,此種逆 稜鏡微結構PMS設計會允許光束L以具有較小的出射角度從逆稜鏡射出,以達到光線準直化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導光板100的散光微結構150的配置,來消除光源210在導光板100的第一側表面SL1側所可能造成的多個亮區與暗區的熱點(hot spot)現象。以下將搭配圖4A至圖4F,進行進一步地解說。
圖4A是圖1A的多個散光微結構的架構示意圖。圖4B至圖4E是圖4A的散光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F是通過圖1A的散光微結構的光路示意圖。如圖4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散光微結構150凹入第二表面S2,並呈陣列排列。更詳細而言,如圖4A至圖4E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光微結構150具有一第一結構面SS1與一第二結構面SS2,這些散光微結構150的這些第一結構面SS1朝向第一側表面SL1,且這些第一結構面SS1為曲面。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二結構面SS2朝向這些稜鏡狀微結構140的這些第一斜面TS1,且第二結構面SS2為平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結構面SS2亦可包含曲面,換言之,第二結構面SS2可為平面或曲面,本發明皆不以此為限。
此外,如圖4B與圖4C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構面SS1與第二結構面SS2由一轉角CR連接,且此轉角CR為一R角結構。並且,如圖4D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構面SS1與第二結構面SS2的相交曲線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此外,如圖 4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構面SS1在平行第二方向D2的一剖面中具有一輪廓線CL,且輪廓線CL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
進一步而言,如圖4A與圖4F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光微結構150朝向第一側表面SL1(即入光面)的第一結構面SS1為曲面,因此有利於使入射散光微結構150的光束L發散。如此,如圖4F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光源210提供的光束L能以各種不同角度被反射到第一區域R1中,而達到擴散光線效果,進而消除光源210在導光板100的第一側表面SL1側所可能造成的多個亮區與暗區的熱點(hot spot)現象。
圖5A與圖5B是光線進入各種比較例的導光板時的光形分布圖。圖5C是光線進入圖1A的導光板時的光形分布圖。請參照圖5A與圖5B,在圖5A的實施例中,其所採用的導光板500A與圖1A的導光板100類似,但缺乏第一條狀微結構的配置,在圖5B的實施例中,其所採用的導光板500B亦與圖1A的導光板類似,但缺乏散光微結構的配置。如此,如圖5A所示,導光板500A與其形成的背光模組在入光側(如靠近第一側表面SL1A側)會出現明顯的暗帶區域。另一方面,如圖5B所示,導光板500B與其形成的背光模組在入光側(如靠近第一側表面SL1B側)則會出現明顯的多個交錯的亮區與暗區的熱點(hot spot)現象。相對於此,如圖5C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採用了導光板100的背光模組200則可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與散光微結構的配置,來消除入光側(如靠近第一側表面SL1側)的暗帶區域以及交錯的亮區與暗區的熱 點(hot spot)現象,進而提供均勻的面光源。請注意,圖5A、圖5B及圖5C中的導光板500A、500B、100以局部呈現。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與導光板藉由第一條狀微結構與散光微結構的配置,能達到良好的光學表現。並且,背光模組能藉此消除入光側的暗帶區域以及交錯的亮區與暗區的熱點(hot spot)現象,進而提供具有良好光學品質的均勻面光源。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20)

  1. 一種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該導光板包括:一板體,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一側表面,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彼此相對,該第一側表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且該導光板的該第一區域較該第二區域更鄰近於該第一側表面;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一表面,並位於該第一區域中,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並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該第一方向平行於該第一側表面,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多個稜鏡狀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二表面,並位於該第二區域中,其中各該稜鏡狀微結構凹入該第二表面,並具有一第一斜面與一第二斜面,且該些稜鏡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斜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以及多個散光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二表面,並位於該第一區域中,其中各該散光微結構凹入該第二表面,並具有一第一結構面與一第二結構面,該些散光微結構的該些第一結構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且該些第一結構面為曲面,該些第二結構面朝向該些稜鏡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斜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自該第一表面凸出,並具有一第一條狀斜面與一第二條狀斜面,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該些第二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二區域,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第二條狀斜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各該稜鏡狀微結構的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且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的補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自該第一表面凸出,並具有一第一條狀斜面與一第二條狀斜面,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該些第二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二區域,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第二條狀斜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各該稜鏡狀微結構的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的角度大於2度且小於等於5度,且該第二夾角的補角的角度大於等於2度且小於5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第一條狀斜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且該第三夾角的角度大於等於45度且小於等於90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區域在該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一長度,該第一長度大於等於3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結構面與該第二結構面的相交曲線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第一結構面在平行該第二方向的一剖面中具有一輪廓線,且該輪廓線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還包括: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一表面,並位於該第二區域中,其中該些第二條狀微結構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並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些稜鏡狀微結構與各該第二條狀微結構相對應,且呈陣列排列。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些散光微結構呈陣列排列。
  1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該導光板包括:一板體,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一側表面,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彼此相對,該第一側表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且該導光板的該第一區域較該第二區域更鄰近於該第一側表面;多個第一條狀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一表面,並位於該第一區域中,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並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該第一方向平行於該第一側表面,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多個稜鏡狀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二表面,並位於該第二區域中,其中各該稜鏡狀微結構凹入該第二表面,並具有一第一斜面與一第二斜面,且該些稜鏡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斜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以及多個散光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二表面,並位於該第一區域中,其中各該散光微結構凹入該第二表面,並具有一第一結構面與一第二結構面,該些散光微結構的該些第一結構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且該些第一結構面為曲面,該些第二結構面朝向該些稜鏡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斜面;以及一光源,位於該導光板的該第一側表面旁,其中該光源適於提供一光束,該光束經由該第一側表面進入該導光板,且藉由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與該些稜鏡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斜面而改變行進方向,進而自該第一表面離開該導光板。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自該第一表面凸出,並具有一第一條狀斜面與一第二條狀斜面,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該些第二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二區域,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第二條狀斜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各該稜鏡狀微結構的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且該第一夾角大於該第二夾角的補角。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自該第一表面凸出,並具有一第一條狀斜面與一第二條狀斜面,該些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些第一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一側表面,該些第二條狀斜面朝向該第二區域,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第二條狀斜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各該稜鏡狀微結構的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的角度大於2度且小於等於5度,且該第二夾角的補角的角度大於等於2度且小於5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各該第一條狀微結構的該第一條狀斜面與該第一表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且該第三夾角的角度大於等於45度且小於等於90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區域在該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一長度,該第一長度大於等於3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結構面與該第二結構面的相交曲線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結構面在平行該第二方向的一剖面中具有一輪廓線,且該輪廓線為圓弧線或橢圓曲線。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還包括:多個第二條狀微結構,形成於該板體的該第一表面,並位於該第二區域中,其中該些第二條狀微結構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並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稜鏡狀微結構與各該第二條狀微結構相對應,且呈陣列排列。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些散光微結構呈陣列排列。
TW107141963A 2018-11-16 2018-11-23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TWI6644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811364654.7 2018-11-16
CN201811364654.7 2018-11-16
CN201811364654.7A CN111198415B (zh) 2018-11-16 2018-11-16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4477B true TWI664477B (zh) 2019-07-01
TW202020521A TW202020521A (zh) 2020-06-01

Family

ID=68049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1963A TWI664477B (zh) 2018-11-16 2018-11-23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98415B (zh)
TW (1) TWI66447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4618A (zh) * 2020-12-11 2021-06-04 达运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和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US11360257B1 (en) 2021-01-19 2022-06-14 Optivision Technology Inc. Light guide substrate and a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i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4663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267844B (zh) * 2021-04-08 2022-11-22 马鞍山晶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单向出光光源模组
CN113655558B (zh) * 2021-09-02 2022-08-05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06195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CN204883126U (zh) * 2015-09-02 2015-12-16 深圳市百乐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发光的液晶显示模组
TWM532584U (zh) * 2016-07-22 2016-11-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調整膜片以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64504U (en) * 2004-06-29 2005-05-11 Taiwan Creen Point Entpr Co Lt Microstructures on a light guide plate
CN102331598B (zh) * 2011-09-19 2013-05-08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光源装置
TWI539211B (zh) * 2012-04-30 2016-06-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及使用導光板之背光模組
CN104848052A (zh) * 2014-02-13 2015-08-19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6352271A (zh) * 2015-07-21 2017-01-2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CN106932850A (zh) * 2015-12-29 2017-07-07 佛山市顺德区德联邦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棱柱面加球点面的导光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06195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CN204883126U (zh) * 2015-09-02 2015-12-16 深圳市百乐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侧发光的液晶显示模组
TWM532584U (zh) * 2016-07-22 2016-11-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調整膜片以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4618A (zh) * 2020-12-11 2021-06-04 达运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和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US11360257B1 (en) 2021-01-19 2022-06-14 Optivision Technology Inc. Light guide substrate and a backlight module including i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0521A (zh) 2020-06-01
CN111198415B (zh) 2022-02-18
CN111198415A (zh) 2020-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4477B (zh)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US9164215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KR100681220B1 (ko) 면상 광원장치 및 표시장치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US9690034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70195224A1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10201536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0730926B (zh) 光学结构体及显示装置
KR102147253B1 (ko) 도광판,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60082789A (ko) 표시 장치
JP2017049326A (ja) 表示装置
KR101407010B1 (ko) 면광원장치
US9188728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6447654B2 (ja) 光学構造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306330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US9671547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EP3339945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90391450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US2017012313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7059730A1 (zh) 侧入式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JP6922880B2 (ja) 光学構造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574062B (zh)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JP2019114413A (ja)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3168582A1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灯具
JP6216115B2 (ja) 導光板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