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3608B - 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 Google Patents

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3608B
TWI663608B TW104102152A TW104102152A TWI663608B TW I663608 B TWI663608 B TW I663608B TW 104102152 A TW104102152 A TW 104102152A TW 104102152 A TW104102152 A TW 104102152A TW I663608 B TWI663608 B TW I6636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composition
silver
conductive resin
particles
me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2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8016A (zh
Inventor
大島彩
谷口勇氣
阿南健
野口有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京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京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京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021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36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8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8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3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36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26Layer connectors, e.g. plate connectors, solder or adhesive laye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31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3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321Disposition
    • H01L2224/32151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32221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32245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5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4822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48245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 H01L2224/48247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metallic connecting the wire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73Means for bonding being of different types provided for in two or more of groups H01L2224/10, H01L2224/18, H01L2224/26, H01L2224/34, H01L2224/42, H01L2224/50, H01L2224/63, H01L2224/71
    • H01L2224/732Location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73251Location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n different surfaces
    • H01L2224/73265Layer and wire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81Encapsulation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導電性、接著性、作業性良好且可低價地製造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含有(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B)熱硬化性樹脂、及(C)硬化劑作為必需成分。(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含有35~90質量%。又,(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係縱橫比為1.0~1.2、比表面積為0.3~5.0m2/g、累積體積粒徑D50為1~10μm、累積體積粒徑D10、D50之比D50/D10為1.5~5.0、及最大粒徑為40μm以下之球狀粒子。

Description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及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將半導體元件接著於支持構件所較佳使用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及使用其之半導體裝置。
隨著高度資訊化社會之擴大及電子設備產業之顯著發展,電晶體、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半導體裝置所使用之半導體元件之積體度增加,對於半導體裝置要求散熱性、可靠性等之提昇。又,為了提高方便性、可攜性等,對於半導體裝置要求小型化及高性能化,對於用於半導體裝置之零件亦要求小型化及高性能化。例如,於半導體裝置中,將支持構件與半導體元件接著時使用導電性樹脂組合物。針對此種導電性樹脂組合物,要求導電性、接著性、作業性等基本特性,以及輕量化及低成本化。
一般而言,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藉由填充銀粉作為導電粉末而表現導電性。然而,銀粉由於價格較高,故而就製造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控制使用。又,銀粉由於比重較大且為10.5,故而容易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沈澱。因此,近年來,作為導電粉末,正研究使用包含銀以外之材料之粒子之表面被覆有銀等金屬之金屬被覆粉末。根據金屬被覆粉末,僅表面被銀等金屬所被覆,故而可謀求輕量化及低成本化。
作為金屬被覆粉末,已知有於玻璃原料中添加金屬成分進行熔 融,並且於還原性氣氛中進行熱處理,而使金屬皮膜析出於表面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然而,就此種金屬被覆粉末而言,金屬皮膜容易變得不均勻,粒徑亦容易變得不一致。因此,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作業性或導電性變差,又,於將支持構件與半導體元件接著時,半導體元件容易產生傾斜。
又,作為金屬被覆粉末,已知有表面經銀被覆而成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3)。然而,該金屬被覆粉末係使用於導電圖案之形成等者,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含有大量之有機溶劑。於將此種含有大量有機溶劑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使用於半導體元件之接著之情形時會產生空隙,故而無法獲得充分之接著性。
又,作為金屬被覆粉末,已知有利用銀被覆表面、且設為特定之縱橫比之薄片狀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然而,於薄片狀之情形時,難以被覆角部,無法獲得充分之導電性。相對於此,藉由增多被覆量,亦可均勻地被覆,但金屬被覆粉末之比重容易變大。若金屬被覆粉末之比重變大,則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質量容易增加,且金屬被覆粉末容易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沈澱。又,於薄片狀之情形時,被覆容易因略微之衝擊或應力等外部因素而剝離,導致無法獲得充分之導電性或接著性。進而,於薄片狀之情形時,由於斷裂時之龜裂容易延伸,故而無法獲得充分之接著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51-05329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07945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表2010-539650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2/118061號
本發明係應對此種課題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電性、接著性、作業性良好且可低價地製造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又,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有此種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可靠性優異之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含有(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B)熱硬化性樹脂、及(C)硬化劑作為必需成分。(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含有35~90質量%。又,(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係縱橫比為1.0~1.2、比表面積為0.3~5.0m2/g、累積體積粒徑D50為1~10μm、累積體積粒徑D10、D50之比D50/D10為1.5~5.0、及最大粒徑為40μm以下之球狀粒子。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導電性、接著性、作業性良好且可低價地製造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又,根據本發明,藉由使用上述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接著半導體元件,可提供一種可靠性優異之半導體裝置。
1‧‧‧半導體裝置
2‧‧‧半導體元件
2a‧‧‧電極
3‧‧‧導電性樹脂組合物
4‧‧‧支持構件
4a‧‧‧引線部
5‧‧‧接合線
6‧‧‧密封用樹脂組合物
圖1係表示一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之剖視圖。
以下,針對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含有(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B)熱硬化性樹脂、及(C)硬化劑作為必需成分。此種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可較佳地使用於將半導體元件接著於支持構件。
(A)成分之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係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經銀被覆而成者,且用於對導電性樹脂組合物賦予導電性。銀被覆二氧化矽粒 子係縱橫比為1.0~1.2、比表面積為0.3~5.0m2/g、累積體積粒徑D50為1~10μm、累積體積粒徑D10、D50之比D50/D10為1.5~5.0、及最大粒徑為40μm以下之球狀粒子。再者,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又,比表面積係根據氣體吸附法而進行測定。又,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D10、D50、及最大粒徑係根據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法進行測定。
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為球狀。於球狀之情形時,填充性、分散性、應力緩和性優異,故而較佳。再者,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只要整體為球狀,則可為中空狀、多孔狀,亦可於表面具有多個突起或凹凸。
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具有二氧化矽粒子作為芯材。二氧化矽粒子之形狀較佳為球狀。球狀之二氧化矽粒子例如係藉由使經熔融爐熔融之二氧化矽自上部落下,於冷卻時進行球狀化而製造。亦可於進行藉由銀之被覆之前對二氧化矽粒子實施表面處理。
作為藉由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之方法,可列舉:蒸鍍法、濺鍍法、電鍍法、置換鍍敷法、無電解鍍敷法等。該等方法可組合進行。該等方法之中,就可均勻地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而言,較佳為無電解鍍敷法。作為具體之被覆之方法,例如可列舉藉由鈀進行活化而鍍鎳後,進行鍍銀之方法。根據此種方法,可有效率地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
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縱橫比為1.0~1.2之情形時,可將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高填充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藉此可使體積電阻率降低。又,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縱橫比為1.0~1.2之情形時,即便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之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含量較多之情形時,亦可抑制黏度之上升,從而作業性變得良好。再者,本說明書中之縱橫比係藉由(粒子之最大長徑/與最大長徑正交之寬度)而求出。
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比表面積為0.3~5.0m2/g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作業性變得良好,且體積電阻率亦降低。即,於比表面積為0.3m2/g以上之情形時,作業性變得良好。例如,即便於利用針徑0.3mm之注射器進行分注之情形時,亦可抑制滴液或拉絲,從而作業性變得良好。於比表面積為5.0m2/g以下之情形時,黏度、觸變性降低,作業性變得良好。又,於比表面積為5.0m2/g以下之情形時,由於可相對於二氧化矽粒子之量減少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銀之量,故而可減小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比重,從而可抑制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沈澱。又,於比表面積為5.0m2/g以下之情形時,只要銀之量相同,則被覆面積變小,故而銀之被覆容易變厚,藉此可降低體積電阻率。再者,比表面積係根據氣體吸附法進行測定。
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D50為1~10μm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作業性變得良好。即,於D50為1μm以上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黏度降低,故而作業性變得良好。於D50為10μm以下之情形時,例如即便於利用針徑0.3mm之注射器進行分注之情形時,亦可抑制注射器頂端之噴嘴堵塞,而不易產生塗佈不良,從而作業性變得良好。
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比D50/D10為1.5~5.0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導電性或接著性變得良好。例如,於比D50/D10為5.0以下之情形時,由於細粉之比率較低,故而應由銀被覆之面積變小。藉此,容易增厚銀之被覆,從而容易使體積電阻率降低。又,於比D50/D10為5.0以下之情形時,由於細粉之比率較低,故而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被覆所利用之熱硬化性樹脂之量變少,故而於支持構件與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界面、半導體元件與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界面處之熱硬化性樹脂之量增加,從而接著性變得良好。
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最大粒徑為40μm以下之情形時,可抑 制在將半導體元件與支持構件接著時之半導體元件之傾斜。例如,於將半導體元件與支持構件經由導電性樹脂組合物進行接著之情形時,半導體元件與支持構件之間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厚度變為10~30μm。此時,若存在如粒徑超過40μm之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則半導體元件容易傾斜。又,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最大粒徑為40μm以下之情形時,即便利用針徑0.3mm之注射器進行分注,亦可抑制注射器頂端之噴嘴堵塞。
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比重較佳為2.4~3.6。於比重為2.4~3.6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分散性或導電性變得良好。即,於比重為2.4以上之情形時,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銀之被覆容易變成充分之厚度,藉此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導電性容易變得良好。於比重為3.6以下之情形時,可抑制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之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沈澱,從而成為均勻地分散有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者。比重更佳為2.7~3.3。
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較佳為經矽烷偶合劑被覆。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經矽烷偶合劑被覆之情形時,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與熱硬化性樹脂之密接性或相溶性提昇,從而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接著性變得良好。
於藉由矽烷偶合劑被覆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之情形時,較佳為利用脂肪酸或脂肪酸鹽對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進行處理之後,利用矽烷偶合劑對最表面進行處理。以此方式利用脂肪酸或脂肪酸鹽進行處理之後,藉由矽烷偶合劑進行處理,藉此使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與熱硬化性樹脂之密接性或相溶性提昇,從而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接著性變得良好。
作為藉由矽烷偶合劑之被覆之方法,為濕式法、乾式法之任一者皆可。例如可列舉:向利用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時之鍍敷液 中添加矽烷偶合劑之方法;根據氣相反應,對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被覆矽烷偶合劑之方法;將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浸漬於在醇、石油系溶劑等溶劑中添加有矽烷偶合劑之溶液中之方法;將上述溶液噴霧至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方法等。
作為矽烷偶合劑,可列舉: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三乙氧基矽烷基-N-(1,3-二甲基-亞丁基)丙基胺、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苯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三甲氧基矽烷、雙(三乙氧基矽烷基丙基)四硫醚等。該等矽烷偶合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就與熱硬化性樹脂、特別是與環氧樹脂之相溶性或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縮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苯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三甲氧基矽烷、雙(三乙氧基矽烷基丙基)四硫醚。
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亦可藉由脂肪酸或脂肪酸鹽進行被覆而代替藉由矽烷偶合劑進行被覆。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經脂肪酸或脂肪酸鹽被覆之情形時,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分散性或相溶性提昇,又,抑制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彼此之凝聚。藉此,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接著性變得良好。
作為藉由脂肪酸或脂肪酸鹽之被覆之方法,為濕式法、乾式法之任一者皆可。例如可列舉:向利用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時之鍍敷液中添加脂肪酸或脂肪酸鹽之方法;根據氣相反應,對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被覆脂肪酸或脂肪酸鹽之方法;將銀被覆二氧化矽 粒子浸漬於在醇、石油系溶劑等溶劑中添加有脂肪酸或脂肪酸鹽之溶液中之方法;將上述溶液噴霧至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方法等。
作為脂肪酸或脂肪酸鹽,可列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棕櫚油酸、珠光子酸、硬脂酸、油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花生酸、花生四烯酸、山萮酸、丙酸、辛酸、丙烯酸、苯并三唑、及該等之鹽等。該等脂肪酸或脂肪酸鹽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該等之中,就與熱硬化性樹脂之相溶性、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作業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選自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及棕櫚酸中之至少1種。特別是就與環氧樹脂之相溶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肉豆蔻酸。
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含量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為35~90質量%。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含量為35~90質量%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導電性、接著性、作業性變得良好。即,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含量為35質量%以上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導電性變得良好。又,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含量為90質量%以下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接著性或作業性變得良好,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成本亦降低。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含量較佳為40~80質量%。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亦可含有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以及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以外之填充材。作為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以外之填充材,為導電性粒子、非導電性粒子之任一者皆可。
作為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所含有之導電性粒子,可列舉:銀粒子、銅粒子、鎳粒子、鋁粒子、銀被覆銅粒子、奈米銀粒子等。該等之中,就導電性、作業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銀粒子、奈米銀粒子。奈米銀粒子由於會使高溫下之接著性提昇,故而尤佳。
銀粒子之D50較佳為0.5~15μm。銀粒子之形狀較佳為薄片狀或 不定形狀。於D50為0.5~15μm、且形狀為薄片狀或不定形狀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體積電阻率會降低,故而較佳。
奈米銀粒子之D50較佳為5~300nm。奈米銀粒子之形狀可列舉:薄片狀、鱗片狀、樹枝狀、棒狀、線狀、球狀、板型等,較佳為球狀或板型,更佳為板型。於板型之情形時,與球狀相比,使高溫下之接著性提昇之效果較大。又,於板型之情形時,除具有使高溫下之接著性提昇之效果以外,亦具有使常溫下之接著性提昇之效果。較佳為於奈米銀粒子之表面設置包含含有胺基、羧基等官能基之有機化合物之被覆層。
與球狀奈米銀粒子不同,板型奈米銀粒子係使一金屬結晶面較大地成長而成者,且為具有均勻厚度之薄片狀之粒子。作為板型奈米銀粒子,可使用公知者。一般而言,板型奈米銀粒子之厚度為數奈米左右,大小為微米級。板型奈米銀粒子之形狀可列舉:三角形板狀、六角形板狀、切頂三角形板狀等。板型奈米銀粒子之表面較佳為被[111]面廣泛地覆蓋。板型奈米銀粒子之D50較佳為0.3~15μm。
板型奈米銀粒子之面方向上之長邊長度較佳為相對於厚度為8~150倍,更佳為10~50倍。又,板型奈米銀粒子之面方向上之短邊長度較佳為相對於厚度為1~100倍,更佳為3~50倍。於面方向上之長度為上述範圍內之情形時,板型奈米銀粒子容易於水平方向配向,形成更多接點,從而導電性變得良好,故而較佳。再者,所謂面方向,意指相對於厚度方向垂直之方向。
作為板型奈米銀粒子,可使用市售品。作為此種市售品,可列舉:TOKUSEN KOGYO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M612(商品名,D50:6~12μm,粒子厚度:60~100nm,熔點:250℃)、M27(商品名,D50:2~7μm,粒子厚度:60~100nm,熔點:200℃)、M13(商品名,D50:1~3μm,粒子厚度:40~60nm,熔點:200℃)、N300(商品 名,D50:0.3~0.6μm,粒子厚度:50nm以下,熔點:150℃)、MITSUBOSHI BELTIN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MDot(商品名,D50:50nm)、Ag nano Powder-1(比表面積15~20mm2/g,≧95wt%)、Ag nano Powder-2(比表面積5~8mm2/g,≧98wt%)等。
於含有導電性粒子(除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以外)之情形時,其含量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及導電性粒子之合計中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又,於含有導電性粒子之情形時,其含量就獲得充分之效果之觀點而言,於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及導電性粒子之合計中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
作為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所含有之非導電性粒子,為無機粒子、有機粒子之任一者皆可。
作為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所含有之無機粒子,可列舉:二氧化矽、煙霧狀二氧化矽、氧化鋁、氮化硼、氧化鈦、鋇、滑石、碳酸鈣、氫氧化鋁等。該等之中,就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作業性或接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二氧化矽或煙霧狀二氧化矽。二氧化矽之D50較佳為0.5~15μm。二氧化矽之形狀較佳為球狀。煙霧狀二氧化矽之一次粒徑D50較佳為5~300nm。煙霧狀二氧化矽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制。於含有煙霧狀二氧化矽之情形時,作業性會提昇,故而較佳。
作為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所含有之有機粒子,可列舉聚矽氧粉末、交聯聚合物等樹脂粒子。作為樹脂粒子之形狀,可列舉球狀、不定形狀等,就分散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球狀。
作為聚矽氧粉末,可列舉:具有交聯有直鏈狀二甲基聚矽氧烷而成之結構之聚矽氧橡膠粉末、作為具有矽氧烷鍵呈三次元網狀交聯而成之結構之聚有機倍半矽氧烷硬化物的聚矽氧樹脂粉末、聚矽氧橡膠粒子之表面經聚矽氧樹脂覆膜而成之聚矽氧複合粉末等。該等之中,就耐熱性及分散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矽氧樹脂粉末、聚矽氧 複合粉末。
作為聚矽氧粉末,可使用市售品。作為此種市售品,可列舉: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之聚矽氧複合粉末(KMP-600、KMP-601、KMP-602、KMP-605、X-52-7030等)、聚矽氧橡膠粉末(KMP-597、KMP-598、KMP-594、X-52-875等)、聚矽氧樹脂粉末(KMP-590、KMP-701、X-52-854、X-52-1621等)。該等聚矽氧粉末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
作為交聯聚合物,可列舉:二乙烯苯交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PMMA)、甲基丙烯酸乙酯樹脂(PEMA)、甲基丙烯酸丁酯樹脂(PBMA)、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及該等之混合物等。該等之中,就耐熱性、穩定性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二乙烯苯交聯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
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5~40μm。於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為0.5~40μm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應力得到緩和,耐回焊性、耐熱衝擊性等變得良好。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更佳為0.8~20μm,進而較佳為0.8~10μm,尤佳為0.8~5μm。
再者,亦可於上述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之表面被覆金、銀等金屬,而用作導電性粒子。
於含有非導電性粒子之情形時,其含量於全部填充材中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此處,所謂填充材,意指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導電性粒子、及非導電性粒子。又,於含有非導電性粒子之情形時,其含量就獲得充分之效果之觀點而言,於全部填充材中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3質量%以上。
作為(B)成分之熱硬化性樹脂,可較佳地使用利用於接著用途等者。熱硬化性樹脂較佳為於常溫(25℃)下為液狀。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列舉:環氧樹脂、酚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 聚矽氧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二甲苯樹脂、丁二烯樹脂、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氰酸酯樹脂、自由基聚合性丙烯酸系樹脂等。該等熱硬化性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該等之中,較佳為含有選自環氧樹脂、丙烯酸系樹脂、及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中之至少1種。
作為環氧樹脂,可使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縮水甘油基者。作為此種環氧樹脂,可列舉:雙酚A型環氧樹脂、雙酚F型環氧樹脂、聯苯型環氧樹脂、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醚或聚醚型環氧樹脂、酯或聚酯環氧樹脂、胺基甲酸酯型環氧樹脂、多官能型環氧樹脂、脂環式環氧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氫化型環氧樹脂、萘型環氧樹脂、茀型環氧樹脂、環氧乙烷改性雙酚A型環氧樹脂、環氧丙烷改性雙酚A型環氧樹脂、縮水甘油基改性聚丁二烯樹脂、縮水甘油基改性三樹脂、聚矽氧改性環氧樹脂、胺基苯酚型環氧樹脂、可撓性環氧樹脂、甲基丙烯酸改性環氧樹脂、丙烯酸改性環氧樹脂、特殊改性環氧樹脂、二環戊二烯型環氧樹脂、側鏈羥基烷基改性環氧樹脂、長鏈烷基改性環氧樹脂、醯亞胺改性環氧樹脂、CTBN(carboxyl terminated butadiene-acrylonitrile,羧基封端之聚丁二烯丙烯腈)改性環氧樹脂等。再者,環氧樹脂並不限定於該等者。
環氧樹脂較佳為於常溫下為液狀。再者,於常溫下為固體狀之環氧樹脂亦可藉由利用液狀環氧樹脂、反應性稀釋劑、溶劑等進行稀釋,製成液狀而使用。作為液狀環氧樹脂,較佳為雙酚A型環氧樹脂、雙酚F型環氧樹脂、1,6-己二醇二縮水甘油醚、4,4'-亞異丙基二環己醇二縮水甘油醚、1,4-環己烷二甲醇二縮水甘油醚、1,4-丁二醇二縮水甘油醚、可撓性環氧樹脂。該等之中,就獲得良好之接著強度而言,較佳為可撓性環氧樹脂。
作為可撓性環氧樹脂,可列舉:聚乙二醇之二縮水甘油醚、聚 丙二醇之二縮水甘油醚、包含含有碳數2~9(較佳為2~4)之伸烷基之聚氧伸烷基二醇或聚四亞甲基醚二醇等的長鏈多元醇之聚縮水甘油醚;將(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與乙烯、乙酸乙烯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等自由基聚合性單體之共聚物、共軛二烯化合物之(共)聚合物或其部分氫化物之(共)聚合物中之不飽和碳鍵進行環氧化而成者;具有環氧基之聚酯樹脂、導入有胺基甲酸酯鍵或聚己內酯鍵之胺基甲酸酯改性環氧樹脂或聚己內酯改性環氧樹脂;二聚酸或其衍生物之分子內導入有環氧基之二聚酸改性環氧樹脂;NBR(butadiene-acrylonitrile rubber,丁二烯-丙烯腈橡膠)、CTBN、聚丁二烯、丙烯酸系橡膠等橡膠成分之分子內導入有環氧基之橡膠改性環氧樹脂等。
作為可撓性環氧樹脂,較佳為下述式(1)所表示之可撓性環氧樹脂。
(式中,A為碳數6~14之2價之脂肪族烴基,B為-CH2-或-C(CH3)2-,Ar為經脂肪族烴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苯基,n為1~10之整數)。
作為式(1)所表示之可撓性環氧樹脂,可使用市售品。作為此種市售品,可列舉Japan Epoxy Resins公司製造之YL7175-500(環氧當量487)、YL7150-1000(環氧當量1000)、作為雙酚A型變性環氧樹脂之DIC公司製造之EP-4003S(環氧當量412)、EP-4000S(環氧當量260)等。
丙烯酸系樹脂係分子內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藉由(甲基)丙烯醯基進行反應而形成三次元網狀結構,從而硬化。(甲基)丙烯 醯基較佳為於分子內包含1個以上。
作為丙烯酸系樹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羥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1,2-環己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3-環己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4-環己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2-環己烷二甲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3-環己烷二甲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4-環己烷二甲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2-環己烷二乙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3-環己烷二乙醇單(甲基)丙烯酸酯、1,4-環己烷二乙醇單(甲基)丙烯酸酯、甘油單(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單(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單(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或該等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與二羧酸或其衍生物進行反應而獲得之具有羧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等。作為二羧酸,可列舉: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鄰苯二甲酸、四氫鄰苯二甲酸、六氫鄰苯二甲酸、及該等之衍生物等。
進而,可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鯨蠟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異戊酯、(甲基)丙烯酸異硬脂酯、(甲基)丙烯酸山萮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其他(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基環己酯、(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異基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 油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單(甲基)丙烯酸鋅、二(甲基)丙烯酸鋅、(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新戊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2,2,3,3,4,4-六氟丁酯、(甲基)丙烯酸全氟辛酯、(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乙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伸烷基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辛氧基聚伸烷基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十二烷氧基聚伸烷基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硬脂醯氧基聚伸烷基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烯丙氧基聚伸烷基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壬基苯氧基聚伸烷基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醯啉、羥基乙基丙烯醯胺、N,N'-亞甲基雙(甲基)丙烯醯胺、N,N'-伸乙基雙(甲基)丙烯醯胺、1,2-二(甲基)丙烯醯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醯氧基甲基三環癸烷、N-(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順丁烯二醯亞胺、N-(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六氫鄰苯二甲醯亞胺、N-(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鄰苯二甲醯亞胺、n-乙烯基-2-吡咯啶酮、苯乙烯衍生物、α-甲基苯乙烯衍生物等。
又,作為尤佳之丙烯酸系樹脂,可列舉:分子量為100~10000之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且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醯胺等。
此處,作為聚醚骨架,較佳為碳數為1~6之有機基經由醚鍵重複而成者,且較佳為不含芳香族環者。為聚醚且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可藉由聚醚多元醇與(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之反應而獲 得。
作為聚酯骨架,較佳為碳數為1~6之有機基經由酯鍵重複而成者,且較佳為不含芳香族環者。為聚酯且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可藉由聚酯多元醇與(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之反應而獲得。
作為聚碳酸酯骨架,較佳為碳數為1~6之有機基經由碳酸酯鍵重複而成者,且較佳為不含芳香族環者。為聚碳酸酯且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可藉由聚碳酸酯多元醇與(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之反應而獲得。
作為聚(甲基)丙烯酸酯骨架,較佳為:(甲基)丙烯酸與(甲基)丙烯酸酯之共聚物、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與不具有羧基、羥基等極性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之共聚物、具有縮水甘油基之(甲基)丙烯酸酯與不具有極性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之共聚物等。
上述共聚物可分別藉由羧基與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或具有縮水甘油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進行反應、羥基與不具有極性基之(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進行反應、縮水甘油基與不具有極性基之(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進行反應而獲得。
而且,為聚(甲基)丙烯酸酯且具有(甲基)丙烯醯基之化合物可藉由聚(甲基)丙烯酸酯多元醇與(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之反應而獲得。
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醯胺分別係1分子中具有1個以上(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醯胺,且係含有羥基者。
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可藉由多元醇化合物與(甲基)丙烯酸衍生物之反應而獲得。該反應可使用公知反應,且相對於多元醇化合物,通常使用0.5~5倍莫耳之丙烯酸酯或丙烯酸。
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醯胺可藉由具有羥基之胺化合物與(甲基) 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之反應而獲得。關於使(甲基)丙烯酸酯與胺化合物反應而製造(甲基)丙烯醯胺類之方法,由於(甲基)丙烯酸酯之雙鍵極富反應性,故而一般為預先對雙鍵加成胺、環戊二烯、醇等作為保護基,胺化結束後進行加熱使保護基脫離而製造目的物。
此處,羥基係脂肪族烴基之氫原子被取代之醇性之基,羥基之含量較佳為1分子中為1至50個。
作為具有此種羥基之丙烯酸系樹脂化合物,例如可列舉下述式(2)~(5)所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R2表示碳數1~100之2價之脂肪族烴基或具有環狀結構之脂肪族烴基)
(式中,R1及R2分別表示與上述相同者)
(式中,R1表示與上述相同者,n表示1~50之整數)
(式中,R1及n分別表示與上述相同者)
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藉由1分子內含有1個以上之順丁烯二醯亞胺基,並藉由加熱使順丁烯二醯亞胺基反應,從而形成三次元網狀結構而進行硬化。作為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可列舉:N,N'-(4,4'-二苯甲烷)雙順丁烯二醯亞胺、雙(3-乙基-5-甲基-4-順丁烯二醯亞胺苯基)甲烷、2,2-雙[4-(4-順丁烯二醯亞胺苯氧基)苯基]丙烷等雙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等。
作為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更佳為藉由二聚酸二胺與順丁烯二酸酐之反應而獲得之化合物、藉由順丁烯二醯亞胺乙酸、順丁烯二醯亞胺己酸等順丁烯二醯亞胺化胺基酸與多元醇之反應而獲得之化合物。
作為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尤佳為於連結2個順丁烯二醯亞胺基之主鏈具有脂肪族烴基,且該主鏈具有碳數為1以上之烴基。此處,烴基可為直鏈狀、支鏈狀及環狀之任一形態,較佳為碳數為6以上,更佳為碳數為12以上,尤佳為碳數為24以上。又,該烴基較佳為直接鍵結於順丁烯二醯亞胺基。
作為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亦可較佳地使用下述式(6)所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Q表示碳數6以上之2價之直鏈狀、支鏈狀、或環狀之脂肪族烴基,P為2價之原子或有機基,且為至少含1個以上選自O、CO、COO、CH2、C(CH3)2、C(CF3)2、S、S2、SO、及SO2中之2價原子或有機基之基,m表示1~10之整數)
此處,P所表示之2價之原子可列舉O、S等,2價之有機基可列舉CO、COO、CH2、C(CH3)2、C(CF3)2、S2、SO、SO2等,另外可列舉至少含有1個以上該等原子或有機基之有機基。作為含有上述原子或有機基之有機基,可列舉具有碳數1~3之烴基、苯環、環、胺基甲酸酯鍵等作為上述以外之結構者,作為該情形時之P,可例示下述化學式所表示之基。
若使用主鏈具有脂肪族烴基之雙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則可獲得耐熱性優異、且於低應力下吸濕後之熱時接著強度良好之半導體接著用熱固化型樹脂組合物,故而較佳。
作為此種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之具體例,可列舉BMI-1500(DESIGNER MOLECULES公司製造,商品名,分子量:1500)、BMI-1700(DESIGNER MOLECULES公司製造,商品名,分子量:1700)等。
進而,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尤佳為與烯丙基化雙酚與表氯醇之聚合物即烯丙基化環氧樹脂、或者含有羥基之丙烯酸系樹脂併用。
此處,烯丙基化雙酚與表氯醇之聚合物即烯丙基化環氧樹脂例如可如以方式獲得。首先,將多酚化合物溶解於甲醇、異丙醇、正丙醇等醇類或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類等溶劑中。其後,使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等鹼,與烯丙基氯或烯丙基溴等烯丙基鹵進行反應而獲得多酚化合物烯丙醚。一面向烯丙基化多酚化合物與表鹵醇類之混合物中一次添加或緩慢添加作為觸媒之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鹼金屬氫氧化物之固體,一面於20~120℃下反應0.5~10小時。藉此,可獲得烯丙基化環氧樹脂。
烯丙基化環氧樹脂可較佳地使用下述式(7)所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3~R10分別獨立為選自氫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丙基中之基,且其中之至少1個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丙基,X為選自SO、SO2、CH2、C(CH3)2、C(CF3)2、O、CO、及COO中之2價之原子或有機基,k為0或1)
於將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與烯丙基化環氧樹脂併用之情形時, 其調配比率較佳為50/50~95/5,更佳為65/35~90/10。
於將順丁烯二醯亞胺樹脂與丙烯酸系樹脂併用之情形時,其調配比率較佳為5/95~95/5。
為了改善應力緩和性、密接性等,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亦可含有熱硬化性樹脂以外之樹脂。作為此種樹脂,可列舉:丙烯酸系樹脂、聚酯樹脂、聚丁二烯樹脂、酚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矽氧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二甲苯樹脂等。該等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熱硬化性樹脂以外之樹脂之含量相對於熱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
(C)成分之硬化劑只要為使熱硬化性樹脂硬化者即可,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例如,作為環氧樹脂之硬化劑,可列舉:雙氰胺、酚樹脂、胺化合物、潛伏性胺化合物、陽離子化合物、酸酐、特殊環氧硬化劑等。該等之中,就硬化性、接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含有選自雙氰胺及酚樹脂中之至少1種。
硬化劑之含量相對於熱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100質量份。再者,硬化劑之含量較佳為根據熱硬化性樹脂、硬化劑之種類進行調整。例如,於熱硬化性樹脂為環氧樹脂且硬化劑為酚樹脂之情形時,酚樹脂之含量相對於環氧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5~100質量份,更佳為10~100質量份。又,於熱硬化性樹脂為環氧樹脂且硬化劑為雙氰胺之情形時,雙氰胺之含量相對於環氧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10質量份。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亦可含有硬化促進劑。作為硬化促進劑,可使用公知之硬化促進劑。例如,於熱硬化性樹脂為環氧樹脂之情形時,作為硬化促進劑,可列舉:咪唑系硬化促進劑、胺系硬化促進劑、三苯基膦系硬化促進劑、二氮雜雙環系硬化促進劑、脲系硬化促進劑、硼酸鹽系硬化促進劑、聚醯胺系硬化促進劑等。該等可單獨使 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該等之中,就硬化性、接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選自咪唑系硬化促進劑及胺系硬化促進劑中之至少1種,較佳為使用咪唑系硬化促進劑。
作為咪唑系硬化促進劑,例如可列舉:2-甲基咪唑、2-乙基咪唑、2-異丙基咪唑、2-正丙基咪唑、2-十一烷基-1H-咪唑、2-苯基-4-甲基咪唑(2P4MZ)、2-苯基-4,5-二羥基甲基咪唑、2-苯基-4-甲基-5-羥基甲基咪唑等。
作為胺系硬化促進劑,例如可列舉:乙二胺、三亞甲基二胺、四亞甲基二胺、六亞甲基二胺、二伸乙基三胺、三伸乙基四胺、四伸乙基五胺等脂肪族胺類;哌啶、哌、薄荷烷二胺、異佛爾酮二胺、1,8-二氮雜雙環(4.5.0)十一烯-7等脂環式及雜環式胺類;鄰苯二胺、間苯二胺、對苯二胺、二胺基二苯甲烷、間苯二甲胺、吡啶、甲基吡啶等芳香族胺類;環氧化合物加成聚胺、麥可加成聚胺、曼尼希加成聚胺、硫脲加成聚胺、酮封阻聚胺等改性聚胺類;雙氰胺、胍、有機酸醯肼、二胺順丁烯二腈、胺醯亞胺、三氟化硼-哌啶錯合物、三氟化硼-單乙基胺錯合物等。就硬化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咪唑系硬化促進劑之2-苯基-4-甲基咪唑(2P4MZ)、2-苯基-4,5-二羥基甲基咪唑(2PHZ)、2-苯基-4-甲基-5-羥基甲基咪唑(2P4MHZ)。
於熱硬化性樹脂為氰酸酯樹脂之情形時,作為硬化促進劑,可使用辛酸鋅、辛酸錫、環烷酸鈷、環烷酸鋅、乙醯丙酮鐵等有機金屬錯合物;氯化鋁、氯化錫、氯化鋅等金屬鹽;三乙基胺、二甲基苄基胺等胺類等。該等硬化促進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
於含有硬化促進劑之情形時,其含量根據熱硬化性樹脂之種類而不同,相對於熱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1~10質量份,更佳為0.1~5.0質量份。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亦可進而含有接著助劑。作為接著助劑,可列舉矽烷偶合劑等。作為接著助劑,較佳為含有下述式(8)所表示之化合物。藉由含有式(8)所表示之化合物作為接著助劑,特別是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高溫下之接著性或耐回焊性變得良好。
(式(8)中,R及R'分別獨立為碳數1~4之烷基,A'為中間可夾有氧原子之碳數3~12之2價之烴基,n為1~3之整數)
作為R、R',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等,兩者可彼此相同,亦可不同。作為R,較佳為甲基、乙基。作為R',較佳為甲基。
作為A'之2價之烴基,可列舉烴基、或烴基中具有介存氧之醚鍵(-O-)之基等。於A'之2價之烴基之碳數為3以上之情形時,接著性、特別是於高溫下之接著性、吸濕後之高溫下之接著性變得良好。於碳數為12以下之情形時,黏度變低,分散性變得良好。碳數更佳為5~12,進而較佳為7~12。作為烴基,較佳為伸烷基。作為具有醚鍵之基,較佳為-C6H12-O-CH2-、-C8H16-O-CH2-、-C10H20-O-CH2-等。再者,A'之2價之烴基之氫原子之1個或其以上亦可被氟原子、氯原子等鹵素原子等取代。作為n,較佳為2或3,更佳為3。
進而,為了改善作業性,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亦可含有例如對於環氧樹脂之開環聚合具有反應性之反應性稀釋劑。作為反應性稀釋劑,例如可列舉:正丁基縮水甘油醚、烯丙基縮水甘油醚、2-乙基己基縮水甘油醚、環氧苯乙烷、苯基縮水甘油醚、甲苯基縮水甘油醚、 對第二丁基苯基縮水甘油醚、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第三丁基苯基縮水甘油醚、二縮水甘油醚、(聚)乙二醇縮水甘油醚、丁二醇縮水甘油醚、三羥甲基丙烷三縮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縮水甘油醚等。該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該等之中,更佳為苯基縮水甘油醚、第三丁基苯基縮水甘油醚。反應性稀釋劑之使用量較佳範圍為導電性接著劑組合物之黏度(使用E型黏度計,以3°錐形之條件所測得之值)成為5~200Pa‧s之範圍。
為了改善作業性,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亦可含有上述以外之稀釋劑。作為稀釋劑,可使用溶劑類、(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
作為溶劑,例如可列舉:二乙二醇二乙醚、正丁基縮水甘油醚、第三丁基苯基縮水甘油醚、烯丙基縮水甘油醚、2-乙基己基縮水甘油醚、環氧苯乙烷、苯基縮水甘油醚、甲苯基縮水甘油醚、二烷、己烷、甲基溶纖素、環己烷、丁基溶纖素、丁基溶纖素乙酸酯、丁基卡必醇、丁基卡必醇乙酸酯、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丙酮醇、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γ-丁內酯、及1,3-二甲基-2-咪唑啶酮等。
該等稀釋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該等稀釋劑較佳為相對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固形物成分100質量份添加1~20質量份。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可於不違背本發明之宗旨之限度內含有上述成分以外之成分。作為此種成分,可列舉:黏度調整劑、消泡劑、著色劑、阻燃劑等。
作為黏度調整劑,可列舉:乙酸溶纖素、乙基溶纖素、丁基溶纖素、丁基溶纖素乙酸酯、丁基卡必醇乙酸酯、丙二醇苯醚、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丙酮醇等。該等黏度調整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例如可藉由使用高速混合機等將包含(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B)熱硬化性樹脂、及(C)硬化劑之必需成分、以及視需要添加之任意成分均勻地混合之後,使用分散機、捏合機、三輥研磨機等進行混練,進而進行消泡而製造。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比重較佳為1.0~3.0。於比重為1.0~3.0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導電性或分散性變得良好。即,若比重成為1.0以上,則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導電性變得良好。若比重成為3.0以下,則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分散性或作業性變得良好,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成本亦降低。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比重更佳為1.3~2.5。
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黏度較佳為5~200Pa‧s。再者,黏度係使用E型黏度計(3°錐形),於25℃、0.5rpm之條件下進行測定。於黏度為5~200Pa‧s之情形時,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作業性變得良好。即,於黏度為5Pa‧s以上之情形時,抑制滴液等之產生。又,於黏度為200Pa‧s以下之情形時,分注變得容易,且作業性變得良好。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黏度更佳為20~180Pa‧s。
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拉絲性或滴液較少,作業性優異。又,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於半導體元件與支持構件之接著時,導電性、接著性優異。此處,作為支持構件,可列舉銅框架、鍍銀銅框架、PPF(Pre-plated Frame,預鍍框架)框架等。進而,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使用壽命較長,且亦可抑制空隙之產生。
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例如黏度為5~200Pa‧s,硬化物之體積電阻率為1×10-1Ω‧cm以下,於25℃下之接著強度為20N以上,於260℃下之接著強度為6N以上。根據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藉由含有(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B)熱硬化性樹脂、及(C)硬化劑作為必需成分,可獲得上述特性。再者,上述特性取決於實施例 中之試驗條件。
繼而,針對本發明之半導體裝置進行說明。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半導體裝置。
半導體裝置1例如具有半導體元件2、導電性樹脂組合物3、支持構件4、接合線5、及密封用樹脂組合物6。此處,導電性樹脂組合物3包含上述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又,支持構件4包含引線框架。關於半導體裝置1,由於半導體元件2與支持構件4藉由包含實施形態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3而接著,故而可靠性、生產性優異。
半導體裝置1例如係如下方式製造。首先,經由導電性樹脂組合物3將半導體元件2積層於支持構件4上,藉由加熱使導電性樹脂組合物3硬化而將半導體元件2與支持構件4藉由導電性樹脂組合物3接著。又,藉由超音波將半導體元件2之電極2a與支持構件4之引線部4a打線接合。其後,藉由密封用樹脂組合物6將該等密封。
[實施例]
以下,表示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粒子-1之製造例>
將D50為3.5μm之球狀二氧化矽粒子(龍森公司製造,商品名:US-5)10g進行鹼脫脂、酸中和,進行蝕刻、水洗後,加入於二氯化鈀溶液中,並進行攪拌,從而獲得鈀附著基材粒子。
將該鈀附著基材粒子於去離子水300ml中攪拌3分鐘,添加金屬鎳粒子漿料(三井金屬公司製造,商品名:2020SUS)1g,而獲得鎳粒子附著基材粒子。
將該鎳粒子附著基材粒子利用蒸餾水1000ml進行稀釋,加入鍍敷穩定劑4ml進行攪拌而製成基材粒子混合溶液。其後,對該基材粒 子混合溶液一面攪拌一面緩慢添加硫酸鎳400g/l、次亞磷酸鈉100g/l、檸檬酸鈉100g/l、鍍敷穩定劑6ml之混合溶液150ml,於基材粒子形成鎳覆膜。對鍍敷後之液體進行過濾,並將過濾物進行水洗之後,進行乾燥,從而獲得鎳覆膜基材粒子。
於對混合有硝酸銀5g、蒸餾水1200ml、苯并咪唑10g之溶液進而混合溶解琥珀酸醯亞胺30g、檸檬酸4g並加入乙醛酸10g進行調整而獲得無電解鍍銀液,向該無電解鍍銀液中投入鎳覆膜基材粒子。於80℃下進行加熱攪拌,進行無電解鍍敷後,進行水洗,並使經醇置換者乾燥,從而獲得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1。
粒子-1為縱橫比1.01、比表面積1.5m2/g、D50=3.8μm、比D50/D10=1.8、最大粒徑19μm、比重2.8,銀被覆量為27.3質量%。
<粒子-2之製造例>
使用D50為8.3μm之球狀二氧化矽粒子(龍森公司製造,商品名:US-10),與粒子-1同樣地進行無電解鍍敷,而獲得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2。粒子-2為縱橫比1.04、比表面積0.5m2/g、D50=8.5μm、比D50/D10=1.6、最大粒徑32μm、比重3.1,銀被覆量為29.2質量%。
<粒子-3之製造例>
將粒子-1之100g調配於混合有1.0質量%之矽烷偶合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BM-403)及甲醇之溶液中,並進行攪拌後,進行過濾、乾燥,而獲得經過藉由矽烷偶合劑之處理之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3。粒子-3為縱橫比1.01、比表面積1.5m2/g、D50=3.8μm、比D50/D10=1.8、最大粒徑24μm、比重2.8,銀被覆量為27.4質量%。
<粒子-4之製造例>
將粒子-1之100g放入球磨機中,並加入肉豆蔻酸2g及礦油精200 g,並且加入直徑2mm之氧化鋯球,進行3小時脂肪酸被覆處理,其後進行過濾、乾燥,而獲得經脂肪酸被覆之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4。粒子-4為縱橫比1.01、比表面積1.5m2/g、D50=3.8μm、比D50/D10=1.8、最大粒徑23μm、比重2.8,銀被覆量為27.4質量%。
<粒子-5之製造例>
將粒子-4之100g調配於混合有1.0質量%之矽烷偶合劑(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BM-403)及甲醇之溶液中,並進行攪拌之後,進行過濾、乾燥,從而獲得經過藉由矽烷偶合劑之處理之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5。粒子-5為縱橫比1.01、比表面積1.5m2/g、D50=3.8μm、比D50/D10=1.8、最大粒徑22μm、比重2.8,銀被覆量為27.3質量%。
<粒子-6之製造例>
使用D50為1.0μm之球狀二氧化矽粒子(Admatechs公司製造,商品名:SO-E3),與粒子-1同樣地進行無電解鍍敷之後,進行水洗,並使經醇置換者乾燥,而獲得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6。粒子-6為縱橫比1.03、比表面積6.0m2/g、D50=1.9μm、比D50/D10=2.5、最大粒徑18μm、比重2.6,銀被覆量為20.0質量%。
<粒子-7之製造例>
使用D50為8.0μm之二氧化矽粒子,與粒子-1同樣地進行無電解鍍敷之後,進行水洗,並使經醇置換者乾燥,而獲得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7。粒子-7為縱橫比1.29、比表面積2.2m2/g、D50=8.5μm、比D50/D10=1.5、最大粒徑72μm、比重4.9,銀被覆量為30.0質量%。
<粒子-8之製造例>
使用D50為7.0μm之球狀二氧化矽粒子,與粒子-1同樣地進行無電解鍍敷,而獲得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8。粒子-8為縱橫比 1.01、比表面積1.1m2/g、D50=7.6μm、比D50/D10=1.8、最大粒徑46μm、比重2.8,銀被覆量為29.0質量%。
<粒子-9之製造例>
使用D50為4.0μm且D10為0.68μm之球狀二氧化矽粒子,與粒子-1同樣地進行無電解鍍敷,而獲得球狀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即粒子-9。粒子-9為縱橫比1.03、比表面積4.5m2/g、D50=4.3μm、D10=0.71μm、比D50/D10=6.1、最大粒徑22μm、比重3.0,銀被覆量為30.5質量%。
再者,縱橫比係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SX-550(島津製作所製造)進行測定。比表面積係藉由流動式比表面積測定裝置Flowsorb II2300(島津製作所製造)進行測定。D50、D10、最大粒徑係根據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LA-920(堀場製作所製造)進行測定。銀被覆量係根據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重量、及藉由硝酸將銀溶解而去除之銀去除二氧化矽粒子之重量而算出。將粒子-1~9之特性彙總示於表1。
<實施例1~16,比較例1~6>
以成為表2、4、6所示之組成之方式將各成分充分地調配及混合之後,利用三輥研磨機進行混練而製備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利用自轉公轉真空消泡裝置將該導電性樹脂組合物進行消泡之後,對各種特性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3、5、7。再者,於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之製備所使用之各成分之詳細情況如下。
‧熱硬化性樹脂:雙酚A型環氧樹脂(環氧當量185)
‧熱硬化性樹脂:可撓性環氧樹脂(三菱化學公司製造,商品名:YL7175-500,環氧當量:487,式(1))
‧熱硬化性樹脂:羥基乙基丙烯醯胺(興人製造,商品名:HEAA)
‧熱硬化性樹脂:醯亞胺擴張型雙順丁烯二醯亞胺(DESIGNER MOLECULES公司製造,商品名:BMI-1500,數量平均分子量:1500)
‧熱硬化性樹脂:烯丙基化雙酚環氧樹脂(日本化藥公司製造,商品名:RE-810NM,環氧當量:223,水解性氯:150ppm(1N KOH-乙醇、二烷溶劑,回流30分鐘))
‧硬化劑:雙酚F(本州化學公司製造)
‧硬化劑:雙氰胺(DICY)
‧聚合起始劑:過氧化二異丙苯(日本油脂公司製造,商品名:Percumyl D,快速加熱試驗中之分解溫度:126℃)
‧硬化促進劑:2-苯基-4-甲基-5-羥基甲基咪唑(四國化成公司製造,商品名:2P4MHZ)
‧接著助劑:縮水甘油氧基辛基三甲氧基矽烷(Shin-Etsu Silicones公司製造,商品名:KBM-4803)
‧稀釋劑:第三丁基苯基縮水甘油醚(日本化藥公司製造,商品 名:TGE-H)
‧觸變劑:煙霧狀二氧化矽(Nippon Aerosil公司製造,商品名:Aerosil 200)
‧填充材(薄片狀銀被覆玻璃):薄片狀銀被覆玻璃(Ecka公司製造,商品名:Ag/flaky glass5/30,縱橫比:1.25,D50:6.0μm,D50/D10:1.7,最大粒徑:28μm,比重:4.6,銀被覆量:30質量%)
‧填充材(薄片狀銀粉):薄片狀銀粉(福田金屬箔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AgC-221A,D50:6.6μm,比重:10.5)
‧填充材(二氧化矽粉):熔融二氧化矽(龍森公司製造,商品名:US-5,D50:3.5μm,比重:2.2)
‧填充劑(奈米銀粒子):板型奈米銀粒子(TOKUSEN KOGYO公司製造,商品名:M13,D50:2μm,厚度:50nm以下)
‧填充劑(奈米銀粒子):球狀奈米銀粒子(MITSUBOSHI BELTING公司製造,商品名:MDot,D50:50nm)
‧填充劑(樹脂粒子):球狀樹脂粒子(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商品名:KMP-600,D50:1μm)
<評價方法>
(1)黏度
使用東機產業公司製造之E型黏度計(3°錐形),於25℃、0.5rpm之條件下進行測定。
(2)觸變性
使用東機產業公司製造之E型黏度計(3°錐形),於25℃、5.0rpm之條件下對黏度進行測定,結合(1)之結果,算出於不同轉數下所測得之黏度之比作為觸變性(黏度(0.5rpm)/黏度(5.0rpm))。
(3)沈澱性
於注射器中填充導電性樹脂組合物10g,以使注射器垂直之方式設置於25℃培養箱。24小時後,自注射器之上部及下部取出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並對灰分進行測定。藉由下述所示之式算出沈澱性。若沈澱性大於1.5%,則可判斷為容易沈澱。
沈澱性[%]=(注射器下部灰分-注射器上部灰分)/注射器上部灰分×100
(4)接著強度
將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於鍍銀之銅框架上塗佈20μm之厚度,於其上安裝2mm×2mm之矽晶片,並使其於175℃下硬化1小時。其後,使用晶片剪切強度測定裝置,對25℃及260℃下之熱時晶片剪切強度進行測定。
(5)體積電阻率
以硬化後之厚度成為40μm且寬度成為5mm之方式呈玻璃板狀印刷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並使其於150℃下硬化1小時後,利用數位萬用錶進行測定。
(6)作業性
於注射器中填充導電性樹脂組合物10g,使用Musashi Engineering公司製造之SHOT MASTER,於溫度25℃、濕度35%RH、針徑=0.3mm、吐出壓力7.85N(0.8kgf)、間隙100μm之條件下,進行對矽晶圓基板上之分注試驗。分注試驗係將噴射數設為100發,對產生有因拉絲引起之角傾斜、注射器堵塞、滴液之噴射數(不良數)進行測定。繼而,藉由下述式算出作業性。於作業性大於10%之情形時,可判斷為作業性較差。
作業性[%]=不良數/100×100
(7)耐回焊性
於經鍍銀之銅框架上塗佈導電性樹脂組合物20μm之厚度,於其上安裝4mm×4mm之矽晶片,並使其於150℃下硬化1小時。其後,使用KYOCERA Chemical公司製造之環氧密封材(商品名:KE-G3000D),藉由下述[成形條件]使封裝成形。對該封裝進行85℃、相對濕度85%、168小時之吸濕處理之後,進行IR(Infrared Radiation,紅外線)回焊處理(260℃、10秒)。針對處理後之封裝,使用超音波顯微鏡觀察有無產生龜裂、剝離等。針對10個樣品,對產生有龜裂、剝離等之個數(不良品數)進行測定,並藉由下述式算出耐回焊性。於耐回焊性大於30%之情形時,可判斷為耐回焊性較差。
耐回焊性[%]=不良品數/樣品總數×100
(8)耐熱衝擊性
於經鍍銀之銅框架上塗佈導電性樹脂組合物20μm之厚度,於其上安裝4mm×4mm之矽晶片,並使其於150℃下硬化1小時。其後,使用KYOCERA Chemical公司製造之環氧密封材(商品名:KE-G3000D),藉由下述[成形條件]使封裝成形。對該封裝進行冷熱循環處理(將自-55℃升溫至150℃並再冷卻至-55℃之操作作為1循環,並進行1000循環)。針對處理後之封裝,使用超音波顯微鏡觀察有無產生龜裂、剝離等。針對10個樣品,對產生有龜裂、剝離等之個數(不良品數)進行測定,並藉由下述式算出耐熱衝擊性。於耐熱衝擊性大於30%之情形時,可判斷為耐熱衝擊性較差。
耐熱衝擊性[%]=不良品數/測定總數×100
[成形條件]
封裝:80pQFP(14mm×14mm×1.6mm厚)
晶片:矽晶片
引線框架:銅
密封材之成形:175℃,3分鐘
後固化:175℃,8小時
(9)綜合評價
基於各評價進行綜合評價。判定基準如下。
「A」:以下全部條件均滿足者。
黏度5~200Pa‧s
觸變性2.0~7.0
比重1.0~3.0
沈澱性1.5%以下
接著強度(25℃)20N以上
接著強度(260℃)6N以上
體積電阻率1×10-1Ω‧cm以下
作業性10%以下
耐回焊性30%以下
耐熱衝擊性30%以下
「AA」:「A」之條件全部滿足,進而以下條件全部滿足者。
接著強度(25℃)120N以上
接著強度(260℃)22N以上
「B」:「A」之條件1個都不滿足者。

Claims (12)

  1. 一種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其係以(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B)熱硬化性樹脂、及(C)硬化劑作為必需成分者,且上述(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係於上述導電性樹脂組合物中含有35~90質量%,且為縱橫比為1.0~1.2、根據氣體吸附法之比表面積為0.3~5.0m2/g、根據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法之累積體積粒徑D50為1~10μm、累積體積粒徑D10、D50之比D50/D10為1.5~5.0、及最大粒徑為40μm以下之球狀粒子,相對於上述(B)熱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含有上述(C)硬化劑0.1~100質量份。
  2. 如請求項1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比重為2.4~3.6。
  3.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經矽烷偶合劑被覆。
  4.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經脂肪酸或脂肪酸鹽被覆。
  5.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A)銀被覆二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經肉豆蔻酸被覆。
  6.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比重為1.0~3.0且25℃下之黏度為5~200Pa‧s。
  7.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進而含有奈米銀粒子。
  8.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B)熱硬化性樹脂含有環氧樹脂。
  9.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B)熱硬化性樹脂含有下述式(1)所表示之可撓性環氧樹脂,
    Figure TWI663608B_C0001
    (式中,A為碳數6~14之2價之脂肪族烴基,B為-CH2-或-C(CH3)2-,Ar為經脂肪族烴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苯基,n為1~10之整數)。
  10.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進而含有下述式(2)所表示之化合物作為接著助劑,
    Figure TWI663608B_C0002
    (式中,R及R'分別獨立為碳數1~4之烴基,A'為中間可夾有氧原子之碳數3~12之2價之烴基,n為1~3之整數)。
  11. 如請求項1或2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其進而含有樹脂粒子。
  12.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支持構件;及半導體元件,其藉由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導電性樹脂組合物接著於上述支持構件。
TW104102152A 2015-01-22 2015-01-22 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TWI6636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2152A TWI663608B (zh) 2015-01-22 2015-01-22 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2152A TWI663608B (zh) 2015-01-22 2015-01-22 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016A TW201628016A (zh) 2016-08-01
TWI663608B true TWI663608B (zh) 2019-06-21

Family

ID=57181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2152A TWI663608B (zh) 2015-01-22 2015-01-22 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636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2126B (zh) * 2018-03-30 2023-06-13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粘接用树脂组合物、小型芯片部件的粘接方法、电子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11503A (ja) * 1999-06-25 2001-01-16 Catalysts & Chem Ind Co Ltd 新規な導電性微粒子、および該微粒子の用途
TW201204806A (en) * 2006-08-22 2012-02-0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Circuit connecting materi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ircuit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ircuit member
TW201318487A (zh) * 2011-09-20 2013-05-0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接著劑組成物、膜狀接著劑、接著片、電路連接體、電路構件的連接方法、接著劑組成物的使用、膜狀接著劑的使用及接著片的使用
TW201331252A (zh) * 2011-12-14 2013-08-01 Cheil Ind Inc 各向異性導電膜組成物、各向異性導電膜及半導體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11503A (ja) * 1999-06-25 2001-01-16 Catalysts & Chem Ind Co Ltd 新規な導電性微粒子、および該微粒子の用途
TW201204806A (en) * 2006-08-22 2012-02-0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Circuit connecting materi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ircuit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ircuit member
TW201318487A (zh) * 2011-09-20 2013-05-01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接著劑組成物、膜狀接著劑、接著片、電路連接體、電路構件的連接方法、接著劑組成物的使用、膜狀接著劑的使用及接著片的使用
TW201331252A (zh) * 2011-12-14 2013-08-01 Cheil Ind Inc 各向異性導電膜組成物、各向異性導電膜及半導體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016A (zh) 2016-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7835B (zh) 导电性树脂组合物以及半导体装置
TWI701287B (zh) 工程聚合物系電子材料
TWI416673B (zh) 覆晶半導體封裝用之接續構造、增層材料、密封樹脂組成物及電路基板
JP6190653B2 (ja) 導電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6675155B2 (ja) 半導体用ダイアタッチペースト及び半導体装置
TWI698488B (zh) 樹脂組成物、導電性樹脂組成物、接著劑、導電性接著劑、電極形成用糊料、半導體裝置
JP6455635B2 (ja) 熱伝導性ペーストおよび電子装置
WO2016060088A1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用層間充填剤組成物及び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法
JP2013110422A (ja) 電子部品用接着剤及び半導体チップ実装体の製造方法
TWI481685B (zh) Adhesive for electronic parts
JP2016088978A (ja) 導電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装置
CN110692126B (zh) 电子部件粘接用树脂组合物、小型芯片部件的粘接方法、电子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JP4064090B2 (ja) 半導体用樹脂ペースト及び半導体装置
KR20110090758A (ko) 회로 접속용 도전 접착제 조성물, 회로 접속재료, 회로 접속구조체 및 회로 접속구조체의 제조방법
TWI663608B (zh) Conduct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1240838A (ja) 半導体装置用接着剤組成物及び接着シート
JP6455630B2 (ja) 熱伝導性ペーストおよび電子装置
JP6134597B2 (ja) ダイアタッチ剤
JP6636874B2 (ja) 電子部品接着用樹脂組成物、電子部品の接着方法および電子部品搭載基板
JP2012162710A (ja) 半導体用接着剤
JP2016117869A (ja) 半導体接着用樹脂組成物及び半導体装置
JP6701039B2 (ja) 半導体接着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TWI664230B (zh) 液狀環氧樹脂組成物
JP7371792B2 (ja) 導電性ペースト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2017045973A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