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6291B - 流量控制閥 - Google Patents

流量控制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6291B
TWI656291B TW104105466A TW104105466A TWI656291B TW I656291 B TWI656291 B TW I656291B TW 104105466 A TW104105466 A TW 104105466A TW 104105466 A TW104105466 A TW 104105466A TW I656291 B TWI656291 B TW I6562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fixed body
ball valve
gas flow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5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0994A (zh
Inventor
西川忠良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井合金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井合金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井合金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0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6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6291B/zh

Links

Abstract

提供一種流量控制閥具有能夠對氣體流路內之閥座口往閉塞方向移動的球閥(10),與支持球閥(10)的保持構件,及將球閥(10)往前述保持構件側賦能的張力彈簧(17);不僅能夠容易且牢固地裝設於氣體流路內,而且能夠作固定位置之微調整或卸下。
為達成上述功效,流量控制閥之保持構係由:具有將氣體流路之內周面往半徑方向彈性地押壓的複數個押壓部(131)(133)(134)之固定體(13),及從相當於氣體流路中心的固定體(13)之預定處朝下游側突設,且以前端頂持球閥(10)讓其能往背離方向移動的保持片(12)所構成;球閥(10)與保持片(12)分別形成有扣止張力彈簧(17)之兩端的第1、第2扣止部(16)(14);張力彈簧(17)的自然長度設定為,比球閥(10)由保持片(12)保持之通常狀態時的第1、第2扣止部(16)(14)間的距離來得短。
[代表圖]圖1

Description

流量控制閥
本發明係關於流量控制閥。特別是關於裝設在氣體流路內,當氣體流路內的氣體量達一定量以上時,能自動切斷氣體流路的流量控制閥。
當氣體流路呈現過量流出之狀態時點能切斷氣體流的防止過量流出閥(即流量控制閥),有日本實開昭60-61570號公報登載之創作。
該創作如圖6所示,係由緊密嵌入氣體流路的軟管端(4)內的兩端開放的筒狀套管(40),及收容在套管(40)內的扁平板狀之保持構件(30),與介以張力彈簧(41)保持在保持構件(30)的球閥(3)所構成。
保持構件(30)係由沿著臨近筒狀套管(40)之上游側開放端的一處徑向裝設的扁平基板(31),與從扁平基板(31)的兩端沿著筒狀套管(40)之內壁朝氣體流路的下游側延伸之一對側片(32)(32),及自扁平基板(31)之中央向與側片(32)(32)同方向突出的中央片(33),形成整體略具同一壁厚的板狀。
扁平基板(31)的兩外側分別朝外方突設凸部(34)(34),恰可嵌入筒狀套管(40)的上游側開放端近旁之內面沿前述一處直徑之兩端分別形成的一對凹部(44)(44)內,且將嵌入部位以接著劑接著或鉚合填隙而予以固定。
再者,筒狀套管(40)的下游側開放端部,設有錐狀的閥座口(42)。
張力彈簧(41)的一端扣止在保持構件(30)的中央片(33),他端扣止在球閥(3)上形成的環狀凹溝(35),並設定為通常藉張力彈簧(41)之彈性拉力將球閥(3)拉向比閥座口(42)更上游側,而由支持側片(32)(32)的前端部保持住。
當軟管端(4)內流動的氣體量到達一定量以上,球閥(3)被氣體壓力推押,而抗著張力彈簧(41)之彈性力往下游側(即圖式之左側)移動,遂如同圖之假想線所示,壓接閥座口(42),於是藉此切斷氣體之流動。
接著,當氣體過量流出狀態改善後,球閥(3)藉張力彈簧(41)之拉力拉回上游側,而恢復由側片(32)(32)的前端部支持的初始狀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實開昭60-61570號公報。
上述構造之防止氣體過量流出之控制閥,由於筒狀套管(40)固定在軟管端(4)等的氣體流路內,並將保持構件(30)藉接著劑或鉚固來固定在筒狀套管(40)內,故該防止過量流出之控制閥一旦安裝在氣體流路內之後,其裝著位置即無法微調整,也無法卸下取出,若氣體流路內的氣體之作動流量超出設定值時,便無法修正而頗為不方便。
再者,習知的控制閥,用以固定保持構件(30)的筒狀套管(40),因為是以薄壁金屬製成,當將筒狀套管(40)的與設有凹部(44)(44)於兩端的一個直徑成垂直的另一直徑之兩端側從外往內壓押時,便能使凹部(41)(41)間的內徑彈性地擴開,於是在此一狀態下,能夠將保持構件(30)在凸部(34)(34)嵌入筒狀套管(40)的凹部(44)(44)內的狀態完成組裝。
然而,對內徑無法微調整的黃銅製造的氣體開關之氣體流入管部內,並無法將保持構件(30)直接裝入。再者,即使利用套管(40),也是難以將筒狀套管(40)確實地固定在現有的氣體開關的氣體流入管部等的預定位置。
本發明係針對『由對設在氣體流路內的錐狀閥座口可往閉塞方向移動的球閥,及支持前述球閥的保持構件,與設於前述球閥與前述保持構件之間,以將前述球閥拉往前述保持構件側的張力彈簧所構成的流量控制閥』,提供一種對於不論何種氣體流路均能容易且牢固地組裝,而且可 能為了調整作動流量而作位置的調整或替換或修理的流量控制閥。
本發明有關的流量控制閥,其特徵在『前述保持構件係由具有將前述氣體流路之內周面往半徑方向彈性地押壓的複數個之押壓部之固定體,及從相當於前述氣體流路中心的前述固定體之預定處朝下游側突設,且以前端頂住前述球閥以使之能夠往背離方向移動的保持片所構成;在前述球閥與前述保持片的各個預定位置,分別形成有能扣止前述張力彈簧的兩端的第1、第2扣止部;前述張力彈簧的自由長度設定為,比前述球閥由前述保持片頂持狀態下的平常時的前述第1、第2扣止部間的距離來得短」。
上述技術手段有如下之作用。
例如,固定體整體由彈性材料構成之場合,在自然狀態下的固定體,係構成其押壓部伸展往氣體流路的半徑方向之外側。欲使所有押壓部全收納在氣體流路內,則先迫使固定體的一部分或整體向半徑方向彈性變形,一面維持該狀態,一面將其以球閥側為前頭插入氣體流路內,接著,當到達氣體流路內的預定位置後,讓其彈性復原,則固定體藉其彈性復原力,使複數個押壓部將氣體流路的內周面部分地往半徑方向押壓的形態下,固定在氣體流路內。於 氣體流路內之固定體的固定位置,最好使用能使從氣體流路的上游側開放端之插入距離保持一定的定位夾具或模具。
在此一固定狀態,由於前述彈性復原力係集中作用於複數個押壓部,故對各押壓部能作用大的押壓力,於是固定體對於氣體流路不會扭曲變形,而能保持強固的固定狀態。又,若在流路方向施附加比此一押壓力更強的外力,便能強制固定體往流路方向移動,於是能對固定位置作微調整。
又,通常時,藉由張力彈簧的賦能力,球閥在閥座口的略上游側由保持片的前端以頂住之狀態被彈性保持。
氣體流路內之氣體如到達過量流出狀態,球閥即被氣體壓力推押,而一面拉長張力彈簧,一面從保持片的前端離開往下游側移動,遂壓接於閥座口而切斷氣體流路。過量流出狀態一經改善後,球閥藉張力彈簧的拉力,離開閥座口,並回復由保持片之前端頂持的原始狀態。
上述流量控制閥宜構成為『前述固定體係將大約矩形的彈性板體對其長邊,沿著位於其直角位置的二個彎曲帶部,分別向相反方向彎曲而形成斷面略呈Z字形體;前述押壓部係成於前述斷面約略Z字形體的兩端部,及前述二個彎曲帶部中的任一方的外面;前述保持片突設於位在前述二個彎曲帶部間的前述長 邊的大約中央部位」。
固定體為將彈性板在二個彎曲帶部予以彎曲成為斷面略呈Z字狀體,而以其兩端部與另一方的彎曲帶部構成三個押壓部。於自由狀態下,此等三個押壓部中的至少一個呈現超出氣體流路而位於半徑方向的外側位置的大小的形狀。因此,若迫使斷面約略Z字狀體彈性變形,使所有押壓部都可納入氣體流路內的位置,而一面維持此一變形狀態,一面將固定體插入氣體流路內。插入之後,使固定體彈性復原為原來的斷面略呈Z字狀,則前述三個押壓部藉此一彈性復原力往半徑方向押壓氣體流路之內周面的預定的三個位置。
保持片為,將彈性板的一邊之長邊中,從此等二個彎曲帶部之間的約略中央部突出,此一位置設定為在將固定體如上述那樣予以彈性變形狀態下裝入氣體流路內予以收納時能與流路中心一致。
再者,上述流量控制閥宜構成為『前述之球閥設有穿通其中心以供前述保持片之前端以遊嵌狀態插入其內的一個孔部;前述第1扣止部為形成在前述孔部的開放端之周緣呈同心狀的環狀凹溝;前述第2扣止部,係設在前述保持片的基端部的扣止溝; 前述保持片的前端係設定為藉前述張力彈簧的彈性拉力抵接於前述孔部的底部,且在前述張力彈簧的最大伸張時,則可達前述孔部的開放端近旁位置』。
張力彈簧以其一端,扣止於球閥上所形成的環狀凹溝,而另一端則扣止於保持片之基端部所形成的扣止溝的形態,設於球閥與保持構件之間。著隨張力彈簧的伸縮,保持片的前端可在球閥上開設的孔部內進退移動,通常則藉張力彈簧的彈性拉力使保持片的前端抵接於孔部的內底部。在此狀態下,當氣體流路內呈現過量流出狀態時,張力彈簧將會因球閥受氣體壓力推進而伸張,直到保持片的前端相對的移至孔部的開放端部近旁位置。一旦過量流出狀態經改善,藉著張力彈簧的復原力,再使保持片的前端不會從孔部脫位地回復到插入球閥的孔部內的初始位置。
再者,上述流量控制閥宜構成為『前述氣體流路之內周面的預定位置,形成比前述固定體的高度更寬幅,且具有前述固定部的壁厚以上的深度之環狀溝部;前述押壓部經設定為能將前述環狀溝部的內周面彈性押壓的構造』。
一面將固定體彈性變形一面插入氣體流路內,固定體在到達氣體流路內的環狀溝部內的時點,藉彈性復原力,固定體被收容於環狀溝部內。此一環狀溝部之寬度,由於設定的比固定體的高度來得寬幅,故固定體能夠在環狀溝 部內往流路方向微調整。再者,固定體的押壓部係往環狀溝部插入,從而可使氣體流路內的阻抗減小。
再者,上述流量控制閥宜構成為『前述氣體流路之內周面形成有朝上游開放端開放的大徑部;前述大徑部與下游側流路的段差係經設定為較前述固定體的壁厚以上的厚度,且從前述上游側開放端至前述段差為止的距離經設定為比前述固定體的高度長;前述押壓部經設定為能彈性押壓前述大徑部之內周面的構成』。若一面迫使固定體彈性變形,一面從氣體流路的上游側開放端往大徑內部插入,則在固定體抵接大徑部的下游側位置的段差之時點,因此,固定體受阻擋往內深入,因此,固定體在流路內無法越此更深入。若將該段差之位置設定為作動流量的下限的尺寸,則容易進行作動流量調整的定位動作。
依據本發明,固定體因藉其彈性復原力迫使複數個押壓部局部壓著氣體流路內部分周壁而固定,故除了對不論何種氣體流路皆可容易且確實地將流量控制閥安裝固定之外,也容易進行卸下、更換或修理。
固定體因藉著以押壓部部分地押壓在氣體流路的內周面,彈性復原力遂可集中作用於此等押壓部,故押壓力變大,而能夠牢固地固定在氣體流路內。又,只要沿著流路 方向施加比前述押壓力更大的力量,也可以強制使之移動,遂能夠進行安裝位置的微調整,從而提供良好易用性的流量控制閥。
再者,和習知物品相比,由於零件數少,不僅較便宜,而且組裝也容易。
又,由於固定體係採用在氣體流路的內周面局部性壓接而固定之構成,故氣體流路之內徑並不會變小,不會有妨礙氣體流動之情事。
再者,固定體為將約略矩形的彈性板藉彎曲帶部彎曲成斷面約略Z字狀者,因此,若將兩端部往相互接近的方向夾壓,則可使固定體彈性變形成為能夠插入氣體流路內的形狀,故容易迫使固定體彈性變形,也更容易裝設在氣體流路內。
再者,本發明不但係將彈性板沖剪出從略呈矩形的一邊之長邊的大約中央部位延伸至保持片的連續形狀,並僅將保持片的突設位置之兩側的預定位置作為彎曲帶部分別向反方向彎曲加工,即可完成具有從斷面略呈Z字狀的固定部突出保持片的保持構件,所以保持構件的製造容易。
保持片的前端因設定為能夠在開設於球閥的孔部內進退移動的關係,當張力彈簧呈現最長伸張狀態後,其彈性拉力再度作用時,能使球閥復原到保持片的前端抵接孔部之底部的原始裝設狀態,故不會發生球閥從保持片離位或 脫出的不良情形。因此,可以經常以安定狀態將球閥維持在保持構件的中心部,進而作動流量不易產生變異。
再者,將固定體構成能彈性地收容在氣體流路內所設的環狀溝部或大徑部時,便可不必使用定位夾具也能夠確實地將固定體組裝在氣體流路內的預定位置,故更加容易組裝流量控制閥。再者,由於形成固定體的一部分不會突出氣體流路內的收容態樣,可使氣體流路的流路阻抗變小。
(1)‧‧‧流量控制閥
(10)‧‧‧球閥
(11)‧‧‧保持構件
(12)‧‧‧保持片
(12a)‧‧‧基板
(12b)‧‧‧保持棒
(13)‧‧‧固定體
(13a)(12b)‧‧‧端部
(131)(132)(133)(134)‧‧‧第1、第2、第3、第4彎曲帶部(押壓部)
(17)‧‧‧張力彈簧
(14)‧‧‧扣止溝(第2扣止部)
(15)‧‧‧孔部
(15a)‧‧‧底部
(16)‧‧‧環狀凹溝(第1扣止部)
(20)‧‧‧開關收容部
(21)‧‧‧氣體流入管部(氣體流路)
(22)‧‧‧氣體流出管部
(23)‧‧‧旋塞
(24)‧‧‧旋鈕
(25)‧‧‧連通孔
(26)‧‧‧閥座口
圖1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流量控制閥的立體圖。
圖2表示收容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流量控制閥的第1種氣體開關之立體圖。
圖3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流量控制閥的保持構件之平面圖。
圖4表示收容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流量控制閥的第2種氣體開關的要部擴大斷面圖。
圖5表示收容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流量控制閥的第3種氣體開關的要部擴大斷面圖。
圖6表示收容習知的流量控制閥的軟管端部的斷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實施本發明之形態。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流量控制閥(1)的立體圖,如圖2所示,係插入黃銅製的氣體開關(2)之氣體流入管部(21)內來使用。
本發明之流量控制閥(1)如圖1所示,係由以具有彈性的薄壁金屬板製成之用以固定在氣體流路內的固定體(13),與用以保持球閥(10)的保持片(12)構成保持構件(11)。
固定體(13)係將對略呈矩形板狀體的長邊構成直角的位置之二處作為第1、第2彎曲帶部(131)(132)分別朝相反方向彎曲,而構成如圖3所示之具有略呈Z字狀的平面形狀之構件。
又,固定體(13)的兩端部(13a)(13b)中,接近第1彎曲帶部(131)的一方之端部(13a)的近邊構成朝與第1彎曲帶部(131)同方向彎曲的第3彎曲帶部(133),而接近第2彎曲帶部的(132)另一端部(13b)之近邊則構成朝與第2彎曲帶部(132)同方向彎曲的第4彎曲帶部(134)。
如圖1所示,在固定體(13)以第1~第4彎曲帶部(131)~(134)皆在垂直位置上之放置狀態下,從位於其上邊且在第1、第2彎曲帶部(131)(132)的大約中央部位,往上方(即氣體下游側)突設有保持片(12)。
保持片(12)之前端保持著球閥(10),且保持片(12)的基端部與球閥(10)之間,設有張力彈簧(17)。
又,於下文中所述及之「上」、「下」,相當於圖1中的上下,此上下之高度即定為固定體(13)之高度。
從第1彎曲帶部(131)直到第2彎曲帶部(132)之範圍, 設定為固定體(13)之高度的大約一半以下的高度,保持片(12)係由從其大約中央部向上連設之台形狀基板(12a),及從基板(12a)再往上方延伸的細長保持棒(12b)所構成。
基板(12a)與固定體(13)之前述上邊之大約中央部之間的兩側形成有用以扣止張力彈簧(17)之上游側端部的扣止溝(14)(14),溝口分別向兩側方開放。
球閥(10)如圖2所示,成形有供保持片(12)的保持棒(12b)以遊嵌狀態插通其中心的孔部(15),孔部(15)之開放端的外周緣形成用以扣止張力彈簧(17)的下游側端部的環狀凹溝(16),與孔部(15)形成同心狀。
又,環狀凹溝(16)對應本發明特定事項的第1扣止部,而扣止溝(14)(14)對應本發明特定事項的第2扣止部。
將保持棒(12b)插入孔部(15)至保持棒(12b)之前端頂到孔部(15)的底部(15a)的狀態下,將張力彈簧(17)的兩端分別扣止在溝(14)及環狀凹溝(16),即可完成如圖1所示的流量控制閥(1)的組裝。又,於此一狀態下從扣止溝(14)至環狀凹溝(16)之長度因設定為比張力彈簧(17)的自由長度來得長,於是藉張力彈簧(17)的彈性拉力(因受壓縮而生),而能維持保持棒(12b)之前端抵住孔部(15)的底部(15a)的組裝狀態。
圖2為裝著流量控制閥(1)的黃銅製的氣體開關(2)的 縱斷面圖,在上游側的氣體流入管部(21)與下流側的氣體流出管部(22)之間,設有開關收容部(20),開關收容部(20)收容具有連通孔(25)貫通的旋塞(23)。旋塞(23)藉由操作操作旋鈕(24),可以在開關收容部(20)內自由轉動。當操作操作旋鈕(24)以轉動旋塞(23)使其連通孔(25)之兩開放端分別開放於氣體流入管部(21)側以及氣體流出管部(22)側時,從氣體流入管部(21)經由旋塞(23)之連通孔(25)到達氣體流出管部(22)的氣體流路便形成。流量控制閥(1)係裝設在氣體流入管部(21)離閥座口(26)偏靠更上游側(圖式的左側)之臨近上游側開放端位置。
固定體(13)於自然狀態,如圖3之實線所示呈現平面形狀,並構成固定體(13)的整體並不全部納入氣體流入管部(21)內,而係一部分從氣體流入管部(21)之內周緣朝半徑方向外方脫離之形狀。因此,照原狀便不能將固定體(13)收容在氣體流入管部(21)內。
於是,將固定體(13)的兩端部(13a)(13b)之近旁的第3、第4彎曲帶部(133)(134),往相互接近的方向押壓,而如同圖的二點鎖線所示,使第1~第4彎曲帶部(131)~(134)的全部能納入氣體流入管部(21)內之位置內地迫使固定體(13)作彈性變形。
隨後,維持此一變形狀態,將固定體(13)以球閥(10)在前頭插入在氣體流入管部(21)之上游側開放端內。這時 雖然未在圖式上表示,藉使用定位的夾具,能夠將防止過量流出閥(流量控制閥)(1)裝著在從氣體流入管部(21)的上游側開放端起深入一定距離的預定位置。
若在已收容於氣體流入管部(21)內的狀態下,使固定體(13)彈性復原,則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之3點,即藉固定體(13)的彈性復原力張開而呈部分押壓於氣體流入管部(21)之內周面之3個處所(參照圖3的二點鎖線),流量控制閥(1)便固定在氣體流入管部(21)。
亦即,此等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之3點乃對應本發明特定事項的押壓部,固定體(13)的彈性復原力便可集中作用於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的三點,而形成強固押壓在氣體流入管部(21)的內周面的狀態,使固定體(13)固定,於是流量控制閥(1)對於氣體流入管部(21)不會變形或錯位,能夠以強固地固定狀態來使用。
又,藉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的三點,一面押壓氣體流入管部(21)的內周面,一面收容於該管部(21)內的固定體(13)之第1、第2彎曲帶部(131)((132)間之一邊,係設定為能通過氣體流入管部(21)的中心,並在相當於其中心的部位突設有保持片(12)。
又,固定體(13)在氣體流入管部(21)之內周面並非以接 著劑或鉚固等方式固定死,故若施加比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的三點對於氣體流入管部(21)之內周面的彈性押壓力更強的力量,便可以將固定體(13)往流路方向移動。因此,能因應作動流量之調整等,將固定體(13)之位置往流路方向作微調整。
圖2所示者為通常使用狀態,保持片(12)的保持棒(12b)之前端維持著抵接設在球閥(10)中的孔部(15)之底部(15a)之狀態。由此一狀態,在氣體流路內之氣體量達到一定流量以上的場合,球閥(10)因受氣體壓力之推押,而拉長張力彈(17)背離保持片(12)之保持棒(12b)向下游側(圖示右側)移動,遂如該圖的二點鎖線所示,壓接於閥座口(26),於是切斷氣體流。
氣體的過量流出狀態一經改善之後,球閥(10)即藉張力彈簧(17)的復原力,拉回上流側,保持片(12)之保持棒(12b)再度插入球閥(10)的孔部(15),同時恢復保持棒(12b)的前端抵接孔部(15)的底部(15a)的初始狀態。
又,如將作動的球閥(10)之前端設定為可抵接於氣體開關(2)的旋塞(23)的滑動面的構成,則在氣體旋塞(2)的開放狀態,球閥(10)動作而壓接閥座口(26),切斷氣體流時,若操作操作旋鈕(24)以關閉氣體旋塞(2),則球閥(10)的前端抵接旋塞(23)的滑動面,球閥(10)遂恢復原始狀態。如此,旋塞(23)的滑動面能夠發揮迫使被強制地作動的球閥 (10)遂恢復原始狀態的重設手段之功能。
再者,氣體旋塞(2)之氣體流入管部(21),如圖4所示,形成有環狀溝部(5),在環狀溝部(5)內也可以構成為用以收容防止過量流出閥(1)的固定體(13)。環狀溝部(5)之深度(D1)設定為比固定體(13)的壁厚(d)深,且環狀溝部(5)於流路方向之寬度(w)宜設定為比固定體(13)的高度(h)長。
依上述要領組裝的流量控制閥(1),係藉一面迫使固定體(13)彈性變形,一面從球閥(10)側插入氣體流入管部(21)內。在固定體(13)到達環狀溝部(5)內的時點,藉彈性復原力,使固定體(13)以其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的3點,藉固定體(13)的彈性復原力押壓在環狀溝部(5)內的狀態,將流量控制閥(1)強固地固定在氣體流入管部(21)內的環狀溝部(5)內。
由於環狀溝部(5)於流路方向之寬度(w),設定為比固定體(13)之高度(h)長,故固定體(13)在流路方向僅能移動相當於環狀溝部(5)之寬度(w)與固定體(13)的高度(h)之差之距離。例如,對固定體(13),若施加沿流路方向之比由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壓接於氣體流入管部(21)的內周面之押壓力來得強的力量時,則流量控制閥(1)便可做微調整。
又,如將相當於環狀溝部(5)之下游端部的段部(51)設 定為作動流量的下限的尺寸時,可不必借助定位模具(夾具)將流量控制閥(1)裝設於氣體流入管(21)內所定位置。
過量流出狀態如同上述第1種的實施形態,球閥(10)會如同圖的二點鎖線所示,一面拉伸張力彈簧(17),一面往下游側移動,遂抵接氣體流入管部(21)的閥座口(26),而切斷氣體流路。
圖5所示者,係將上述環狀溝部(5)的上游端部直開放到氣體流入管部(21)的上流側開放端為止,而構作成往氣體流入管部(21)之上游側開放的大徑部(50)。
大徑部(50)之深度(D2)設定為比固定體(13)的壁厚(d)深,若將大徑部(50)的下游側的段部(52)設定為作動流量的下限之尺寸,則和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不必使用定位用夾具,就可以將流量控制閥(1)安裝在氣體流入管部(21)之預定位置。流量制閥(1)便有可依上述之要領,在大徑部(50)內沿流路方向移動,而能作裝設位置的微調整。
如圖4及圖5所示,在氣體開關(2)之氣體流入管部(21)如形成有環狀溝部(5)或大徑部(50)的場合,便不需要藉助定位夾具,因此,不僅可提升作業效率,而且容易進行為了調整作動流量的定位。
再者,環狀溝部(5)及大徑部(50)之深度(D1)(D2),由於形成比固定體(13)的壁厚(d)更深,在安裝流量控制閥(1)時,固定體(13)之第1、第3、第4彎曲帶部(131)(133)(134) 會嵌入環狀溝部(5)及大徑部(50)內而不會突出於氣體流入管部(21)內。因此,氣體流入管部(21)之流路阻抗變小。

Claims (7)

  1. 一種流量控制閥,係由對設在氣體流路內的錐狀閥座口可往閉塞方向移動的球閥,及用以支持前述球閥的保持構件,與設於前述球閥與前述保持構件之間,用以將前述球閥拉往前述保持構件側的張力彈簧所構成;其特徵在於:該保持構件係由:具有將前述氣體流路之內周面往半徑方向彈性地押壓的複數個押壓部之固定體,及從相當於前述氣體流路中心的前述固定體之預定處朝下游側突設,且以前端頂住前述球閥使之能夠往背離方向移動的保持片所構成;前述球閥與前述保持片的各個預定位置分別形成有能扣止前述張力彈簧的兩端的第1、第2扣止部;前述張力彈簧的自由長度設定為,比前述球閥由前述保持片頂持狀態下的平常時的前述第1、第2扣止部間的距離來得短。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流量控制閥,其中該固定體係將大約矩形狀的彈性板體沿著對其長邊位於直角位置的二個彎曲帶部,分別向相反方向彎曲而形成斷面略呈Z字形體;前述押壓部係形成於前述斷面略呈Z字形體的兩端部,及前述二個彎曲帶部中的任一方向的外面;前述保持片係突設於位在前述二個彎曲部間的前述長邊的大約中央部位。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流量控制閥,其中該球閥開設有穿通其中心以供前述保持片之前端呈遊嵌狀態插入內的一個孔部;前述第1扣止部為形成在前述孔部的開放端之周緣呈同心狀的環狀凹溝;前述第2扣止部係設在前述保持片的基端部的扣止溝;前述保持片的前端係設定為藉前述張力彈簧的彈性拉力抵接於前述孔部的底部,且在前述張力彈簧的最大伸張時,則可達前述孔部的開放端附近位置。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流量控制閥,其中該氣體流路之內周面的預定位置,形成有比前述固定體的高度較寬,且具有前述固定體的壁厚以上的深度之環狀溝部;前述押壓部係設定為能將前述環狀溝部的內周面彈性押壓的構造。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流量控制閥,其中該氣體流路之內周面形成有朝上游側開放端開放的大徑部;前述大徑部與其下游側流路的段差係經設定為較前述固定體的壁厚以上的厚度,且從前述上游側開放端至前述段差為止的距離經設定為比前述固定體的高度長;前述押壓部係設定為能彈性押壓於前述大徑部之內周面的構成。
  6.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流量控制閥,其中該氣體流路之內周面的預定位置,形成有比前述固定體的高度較寬,且具有前述固定體的壁厚以上的深度之環狀溝部;前述押壓部係設定為能將前述環狀溝部的內周面彈性押壓的構造。
  7.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流量控制閥,其中該氣體流路之內周面形成有朝上游側開放端開放的大徑部;前述大徑部與其下游側流路的段差係經設定為較前述固定體的壁厚以上的厚度,且從前述上游側開放端至前述段差為止的距離經設定為比前述固定體的高度長;前述押壓部係設定為能彈性押壓於前述大徑部之內周面的構成。
TW104105466A 2014-03-31 2015-02-17 流量控制閥 TWI656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2903A JP6314016B2 (ja) 2014-03-31 2014-03-31 過流出防止弁
JP2014-72903 201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994A TW201540994A (zh) 2015-11-01
TWI656291B true TWI656291B (zh) 2019-04-11

Family

ID=54433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5466A TWI656291B (zh) 2014-03-31 2015-02-17 流量控制閥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14016B2 (zh)
TW (1) TWI65629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6068U (ja) * 1984-05-31 1985-12-27 株式会社 藤井合金製作所 過流出防止弁
JPS6439978U (zh) * 1987-09-04 1989-03-09
US20080178946A1 (en) * 2007-01-27 2008-07-31 Plainsman Manufacturing Inc. Excess Flow Valve
JP6439978B2 (ja) 2015-05-15 2018-12-19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6068U (ja) * 1984-05-31 1985-12-27 株式会社 藤井合金製作所 過流出防止弁
JPS6439978U (zh) * 1987-09-04 1989-03-09
US20080178946A1 (en) * 2007-01-27 2008-07-31 Plainsman Manufacturing Inc. Excess Flow Valve
JP6439978B2 (ja) 2015-05-15 2018-12-19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994A (zh) 2015-11-01
JP2015194227A (ja) 2015-11-05
JP6314016B2 (ja) 2018-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10310A1 (en) Sanitary Installation Part
US20090033090A1 (en) Connecting Device for a Fluid Line
US8919368B2 (en) Self-locking T-piece
US8833389B2 (en) Captured check ball valve cartridge
JP2010125947A (ja) 燃料タンク用逆止弁
CN112628455B (zh) 用于动力阀的膜
US5027850A (en) Debris arrestor for valve bleed hole
JP5348579B2 (ja) ホース接続装置
TWI656291B (zh) 流量控制閥
JP4724671B2 (ja) 逆止弁ユニット
US10221549B1 (en) Pop-up drain linkage assembly
US20220325810A1 (en) Valve cartridge, valve cartridge kit, valve incorporating a valve cartridge or valve cartridge kit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a valve
JP6289979B2 (ja) 逆止弁
JP2005069366A (ja) バルブ
JP5091845B2 (ja) 燃料タンク用逆止弁
WO2010091474A1 (en) Full flow valve
JP6489956B2 (ja) ガス栓
JP6656579B2 (ja) ホルダー
JP2015200333A (ja) 逆止弁
JP2006132763A (ja) 摺動可能なリテイナを備えた流体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6116255B2 (ja) ガス栓
US10106031B1 (en) Fuel tank joint
JP2015096746A (ja) 過流出防止弁
JP6655886B2 (ja) 逆止弁
JP6125241B2 (ja) ガス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