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2416B - Absorbent article - Google Patents

Absorbent art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2416B
TWI642416B TW106101408A TW106101408A TWI642416B TW I642416 B TWI642416 B TW I642416B TW 106101408 A TW106101408 A TW 106101408A TW 106101408 A TW106101408 A TW 106101408A TW I642416 B TWI642416 B TW I6424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body
absorbent
squeeze
line
extr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1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8312A (zh
Inventor
杉山勝彥
Original Assignee
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174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04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20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04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王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8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8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2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24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 A61F13/536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having discontinuous areas of compress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在吸收體上形成有擠壓線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即使不密集地形成擠壓線,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在廣大的範圍吸收體液。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透液性的頂片10、背片20、及層積配置於頂片10與背片20之間的至少兩個吸收體30、40,兩個吸收體30、40分別具有多條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擠壓線31、41,兩個吸收體的擠壓線31、41從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穿在穿著者的下襠上,用於吸收保持尿等液體的吸收性物品。
習知的吸收性物品係以吸收保持所排泄的體液為目的而穿在穿著者的下襠上。吸收性物品之例為用後即棄式尿布、排尿墊及生理用衛生棉。此外,就用後即棄式尿布而言,已知的有例如前身(正面部)與後身(背面部)的左右兩側部接合的褲型尿布、或將後身所安裝的黏扣帶安裝於前身而穿著的帶型尿布。
此外,吸收性物品中有構成為可吸收大量體液,以便也可以因應長時間的穿著或成人的排泄量者。例如,就這種吸收性物品而言,已知的有護理用所使用的高吸收量的排尿墊。高吸收量的排尿墊,一般都是插入帶型或褲型的用後即棄式尿布中使用,排泄後適當地交換。這種排尿墊為了可吸收許多體液,一般都具備由大量的吸收性材料構成的吸收體,並且其形狀也大型化,以便可以覆蓋穿著者身體的廣大面積。
然而,如上所述,即使是高吸收量的排尿墊,若長時間穿著,則有時體液會漏出,弄髒配置於其下面的帶型或褲型的用後即棄式尿布。即,若長時間持續穿著,則會在吸收體的一處(尤其是下襠部分)反覆持續吸收體液。因此,若吸收體的擴散性差,則吸收負荷就會部分地變大,當吸收量飽和時,吸不完的體液就會從排 尿墊流出來。對此,為了增加吸收體的下襠部分的吸收量,雖然也思考使下襠部分的吸收性材料增加來部分地增加體液的吸收量,但因吸收體的厚度成為局部地增加,而穿著感會變差,令人擔心舒適性降低。
於是,為了提高這種高吸收量又大型的吸收體的擴散性,已知的吸收性物品係在厚度方向壓縮吸收體的一部分而形成擠壓線(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吸收體(吸收性芯),係對大幅需要下襠等的吸收體的體液吸收性或擴散性的部分施以密集的壓紋加工,對其他的部分施以稀疏的壓紋,此等壓紋整個成為連續圖案。此外,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吸收體係在表面側形成格子形狀的擠壓槽,構成為此擠壓槽的延伸方向和製品長度方向及製品寬度方向不同。如此,藉由在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即使是局部地排泄了大量的體液的情況,此體液也會沿著擠壓線被擴散,所以可以在吸收體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其結果,可使吸收體的擴散性提高。
此外,為了以高吸收量來提高大型的吸收體的擴散性,習知的吸收性物品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貫穿吸收體的狹縫(專利文獻3及專利文獻4)。例如,專利文獻3中揭示了對於單層的吸收體,形成Y字型的狹縫的技術。此外,專利文獻4中揭示了在厚度方向重疊多個吸收體,並在各個吸收體上形成狹縫的技術。這種狹縫係以:提高液體的擴散性、提高對於穿著者身體的適合性、防止大便等固形物長時間接觸穿著者的皮膚以及為了容易使吸收體彎曲等的種種目的而形成於吸收體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4-16373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15-16218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12-090818號公報
【專利文獻4】特開2014-014726號公報
〔第一課題〕
在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形成有擠壓線的吸收體方面,形成有擠壓線的部分的擴散性與未形成擠壓線的區域(非擠壓區域)的擴散性之差很大。因為此擴散性之差,會產生往沿著擠壓線廣大擴散者的非擠壓區域的體液不被吸收這種現象,體液會沿著擠壓線到達吸收體的端部,而有從其端部漏出的問題。
更加具體地說明,在形成有擠壓線的吸收體,體液被吸收體吸收之際,體液會利用毛細管現象而沿著擠壓線在時間上先擴散,而在非擠壓區域隨後擴散。如此,在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與非擠壓區域,體液的擴散時間有時差。構成吸收體的吸收性材料的基重(basis weight或稱:定重)較低時,上述擴散時間的時差不太成為重大的問題,但若為增加體液的吸收量而提高吸收性材料的基重,則非擠壓區域的吸液時間會變得更慢。因此,在高吸收量的吸收體方面,體液的擴散時間的時差在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與非擠壓區域會更加變大,根據情況,也可能會產生只有擠壓線被體液沾濕,而在非擠壓區域幾乎無法吸收體液這種事態。再者,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由於吸收性材料被壓縮,所以相較於非擠壓區域,體液的吸收量較少。因此,大量的體液因會沿著擠壓線到達吸收體的端部,而可能漏出到外部。
此外,為了解除上述問題,也思考窄化形成 於吸收體上的擠壓線的間隔,使體液容易滲透到非擠壓區域的對策。然而,擠壓線與其周圍由於吸收體的剛性變高,所以若窄化擠壓線的間隔來提高其密度,整個吸收體的皮膚觸感就會變硬,有損害吸收性物品穿著感的問題。
於是,本發明係在為了一面提高體液的吸收量一面使擴散性提高而在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其第一課題為即使不密集地形成擠壓線,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在廣大的範圍吸收體液。
〔第二課題〕
如專利文獻3及專利文獻4所揭示,在吸收體上形成狹縫來提高液擴散性的情況,由於體液通過此狹縫而流動,所以可提高形成有該狹縫的部位的擴散性,但要使體液擴散到整個吸收體並不容易。即,狹縫在穿著者躺著的狀態時,可使體液向水平方向擴散,但在穿著者站著的狀態時,則無法使體液向垂直方向上方擴散或往上吸。因此,雖然形成狹縫可以加快體液的擴散速度,但特別是在穿著者採取站立姿勢時,就難以使體液擴散滲透到整個吸收體。
此外,雖然也思考增加形成於吸收體上的狹縫的數量來提高擴散性,但若在整個吸收體上形成狹縫,則會在吸收體的表面上形成凹凸,有舒適性受損的問題。
於是,本發明在具有形成有狹縫的吸收體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其第二課題為提高向垂直方向上方的體液的擴散性,在穿著者採取站立姿勢時,也可以整個吸收體都吸收體液。
〔第一課題之解決手段〕
本發明的發明者就上述第一課題的解決手段經全力檢討的結果,一面以兩層以上層積吸收體來提高體液的吸收量,一面在各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並且使形成於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交叉。藉此,得到了下述見解:即使在各吸收體上不密集地形成擠壓線,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並可以在廣大的範圍吸收體液。然後,本發明者基於此見解,想到可以解決上述的課題,使本發明完成。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具有以下的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後即棄式尿布、排尿墊、生理用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具備透液性的頂片10、背片20、及層積配置於頂片與背片之間的至少兩個吸收體30、40。再者,就背片20而言,最好使用不透液性的片狀構件,但也可以使用透液性的片狀構件。兩個吸收體30、40分別具有多條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擠壓線31、41。而且,兩個吸收體的擠壓線31、41從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再者,擠壓線31、41可以是吸收體的頂片側(皮膚相向面側)凹下者,可以是背片側(皮膚非相向面側)凹下者,也可以是頂片與背片的兩側都凹下者。此外,所謂「從平面方向看」,是指從與頂片10或背片20對面的方向看。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厚度方向層積配置兩個吸收體30、40,可提高整個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量。此外,藉由在各吸收體30、40上形成擠壓線31、41,可提高體液的擴散性。而且,藉由將各吸收體30、40配置成彼此的擠壓線31、41交叉,連未形成擠壓線的區域(非擠壓區域)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滲透。即,沿著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容易被另一邊的吸收體的非擠壓 區域吸收。因此,沿著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難以到達端部,可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事態。此外,由於可在兩層的吸收體30、40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所以體液的吸收量提高,並且即使長時間的穿著,也不會給予穿著者不快感。再者,藉由在兩層的吸收體30、40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31、41,就無需在各吸收體上密集地形成擠壓線。因此,可避免各吸收體的皮膚觸感變硬。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兩個吸收體30、40可以分別具有周圍被多個為擠壓線31、41所包圍的非擠壓區域32、42。此情況,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的至少一部分最好與另一邊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重疊。
如上述構造,由於非擠壓區域32、42周圍是被擠壓線31、41所包圍的部位,所以連此非擠壓區域32、42也容易導入體液。此外,藉由至少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的一部分與另一邊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重疊,容易將通過擠壓線擴散的體液導入非壓縮區域。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兩個吸收體30、40可以分別具有多個擠壓線31、41交叉的交點部33、43。此情況,一邊的吸收體的交點部的至少一部分最好與另一邊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重疊。
如上述構造,由於擠壓線31、41在形成於各吸收體30、40上的交點部33、43交叉,所以體液容易滯留。而且,藉由將此一邊的吸收體的交點部與其他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重疊,可使滯留於交點部的體液有效地滲透到非擠壓區域。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各吸收體30、40具有多個交點部33、43時,一邊的吸收體的交點部與另一邊的吸收體的交點部最好至少部分地重疊。即,形成 於一邊的吸收體上的多個交點部之中的至少一部分與形成於另一邊的吸收體上的多個交點部之中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即可。
如上述構造,藉由各吸收體的交點部彼此重疊,可經由此重疊的交點部,使體液從一邊的吸收體有效地流通到另一邊的吸收體。即,沿著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雖然會在交點部滯留一下,但這時卻會通過另一邊的吸收體的交點,移動到另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如此,藉由各吸收體的交點部彼此重疊,可有效地發揮兩吸收體的擠壓線的液擴散功能。
在本發明中,兩個吸收體係位於頂片10側的第一吸收體30與位於背片20側的第二吸收體40。此情況,第二吸收體40最好是在第一吸收體30側之面形成有凹下的擠壓線41,而在形成有該擠壓線41的部位與第一吸收體30之間形成有間隙。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第一吸收體30與第二吸收體40之間形成間隙,從頂片10側被第一吸收體30吸收的體液會流入該間隙,有效地擴散到第二吸收體40。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第一吸收體30最好第二吸收體側之面形成有凹下的擠壓線31,在形成有該擠壓線31的部位與第二吸收體40之間形成有間隙。
如上述構造,藉由形成使第一吸收體30背面之面凹下的擠壓線31,滲透到第一吸收體30的體液容易流落到第二吸收體40。
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以進一步在頂片10與第一吸收體30之間或背片20與第二吸收體40之間,具備第三吸收體70。此情況,第三吸收體70最好也和第一吸收體30及第二吸收體40同樣,具有多條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擠壓線71。
如上述構造,藉由進一步具備第三吸收體70,可使整個吸收性本體的吸收量提高。此外,藉由在第三吸收體70上也形成擠壓線71,可維持液擴散性。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一邊的吸收體的前述擠壓線可以是向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延伸者,另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可以是向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延伸者。
如上述構造,藉由使延伸於長度方向的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與延伸於寬度方向的另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交叉,可使體液向長度方向擴散,同時也向寬度方向擴散。特別是體液難以向長度方向擴散,體液容易從寬度方向的端部漏出。因此,最好在配置於上層的吸收體上形成延伸於長度方向的擠壓線,在配置於下層的吸收體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擠壓線。藉此,可以最初使接觸上層吸收體的體液向長度方向擴散,其後使滲透到下層吸收體的體液輔助地向寬度方向擴散。其結果,可使體液有效地向長度方向擴散,同時可防止從寬度方向的端部的漏出。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一邊的吸收體可以具有多個周圍被擠壓線所包圍的非擠壓區域,另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可以是向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延伸者、或向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延伸者。
如上述構造,也可以以形成於一邊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為例如格子狀的圖案,形成為周圍被擠壓線所包圍的非擠壓區域,將形成於另一邊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形成為向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延伸。藉由這種形態,兩個吸收體的擠壓線31、41從平面方向看,也會至少部分地交叉,所以可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並在廣大的範圍吸收體液。
藉由本發明,在為了一面提高體液的吸收量一面使擴散性提高而在吸收體上形成有擠壓線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即使不密集地形成擠壓線,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在廣大的範圍吸收體液。其結果,不會損害吸收性物品的穿著感,並可防止體液從吸收體的端部的漏出。
〔第二課題之解決手段〕
本發明的發明者就上述第二課題的解決手段經全力檢討的結果,在層積有多個吸收體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在最上層的吸收體上形成狹縫,並且在位於其下層的吸收體上形成一條或多條擠壓線。藉此,得到了下述見解:體液會通過上層的吸收體的狹縫擴散,同時流落到下層的吸收體,沿著形成於下層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進一步擴散,所以可在上下的整個吸收體吸收體液。再者,形成於下層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具有利用毛細管現象將體液也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來的能力。因此,藉由在下層的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特佳是將擠壓線形成為與上層的吸收體的狹縫重疊,可將從狹縫流落而來的體液通過擠壓線而向垂直方向上方擴散。然後,本發明者基於上述見解,想到可以解決先前技術的課題,使本發明完成。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具有以下的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後即棄式尿布、排尿墊、生理用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具備透液性的頂片10、背片20、及層積配置於頂片與背片之間的至少兩個吸收體30、40。再者,就背片20而言,最好使用不透液性的片狀構件,但也可以使用透液性的片狀構件。此處,至少兩個吸收體30、40中包含位於頂片10側的上層吸收體30與位於背片20側的下層吸收體40。上層吸收體30具有貫穿於該吸收體厚度方向的一條 或多條狹縫36。下層吸收體40具有該吸收體凹入厚度方向的多條擠壓線41。再者,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狹縫」包含兩端封閉的孔狀的狹縫、一端封閉而另一端開放的形狀的狹縫、及兩端開放並分割吸收體的形狀的狹縫。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狹縫36,尿等體液會通過此狹縫36而在上層吸收體30擴散,並且通過此狹縫36而流落到下層吸收體40。此外,由於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有擠壓線41,所以通過狹縫36而流落的體液會沿著擠壓線41而在下層吸收體40擴散。特別是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具有將體液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來的能力,所以即使是穿著者採取立姿的情況,體液也會沿著擠壓線41而廣大地擴散到下層吸收體40。再者,沿著擠壓線41而在下層吸收體40擴散的體液也會滲透到上層吸收體30。藉此,遍及上下的整個吸收體30、40都可以吸收體液。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最好與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如上述構造,藉由使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位於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的下方,可將通過狹縫36而流落的體液直接導入擠壓線41,而就沿著擠壓線41來擴散。藉由狹縫36與擠壓線41連通,可使用整個吸收體吸收體液,吸收速度及吸收量提高,可防止體液的漏出。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最好是延伸於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者。此情況,此狹縫36最好與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之中沿著吸收性物品寬度方向延伸的擠壓線、或沿著對於長度 方向傾斜的方向延伸的擠壓線重疊。
如上述構造,藉由重疊延伸於長度方向的狹縫36與延伸於寬度方向的擠壓線41,可使體液向長度方向擴散,同時也向寬度方向擴散。特別是體液難以向長度方向擴散,體液容易從寬度方向的端部漏出。因此,最好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延伸於長度方向的狹縫36,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擠壓線41。藉此,可以最初使接觸上層吸收體30的體液向長度方向擴散,其後使滲透到下層吸收體40的體液輔助地向寬度方向擴散。其結果,可使體液有效地向長度方向擴散,同時可防止從寬度方向的端部的漏出。此外,藉由使延伸於下層吸收體40寬度方向的擠壓線41位於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的下方,如以穿著者的兩腳夾住上層吸收體30的情況那樣,即使是從寬度方向受到壓力時,狹縫36也難以變窄。即,藉由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擠壓線41,下層吸收體40對於寬度方向的壓力的剛性提高。其結果,與下層吸收體40重疊接合的上層吸收體30的剛性也提高,所以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狹縫36難以坍塌。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上層吸收體30最好具有該吸收體凹入厚度方向的多條擠壓線31。
如上述構造,藉由在上層吸收體30上,除狹縫36外還形成擠壓線31,可進一步提高體液在上層吸收體30表面上的擴散性。此外,體液沿著擠壓線31而滲透到上層吸收體30的範圍擴大,其後滲透到上層吸收體30的體液也移動到下層吸收體40,所以可利用上下的吸收體30、40來廣大地吸收體液。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多條擠壓線31中最好包含連接到狹縫36者。 即,上層吸收體30所形成的擠壓線31最好是至少其一端到達狹縫36、而狹縫36的外周緣為擠壓狀態、且擠壓線31與狹縫36係連通者。
如上述構造,在上層吸收體30,藉由狹縫36與擠壓線31連通,暫時積存於狹縫36的體液容易沿著擠壓線31擴散。此外,相反地,也有沿著擠壓線31擴散的體液流入狹縫36的情形,所以容易通過狹縫36而將體液導入下層吸收體40。此外,若狹縫36與擠壓線31的一部分連接,則暫時積存於狹縫36的體液容易沿著此擠壓線31擴散。特別是可從狹縫36內部的壁面使體液沿著擠壓線31擴散,所以可提高體液在上層吸收體30的擴散性。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下層吸收體40最好具有周圍被擠壓線41所包圍的非擠壓區域42。此情況,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最好與下層吸收體40的非擠壓區域42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此處,在形成有擠壓線41的下層吸收體40,當體液被吸收體吸收之際,體液會利用毛細管現象而沿著擠壓線41在時間上先擴散,在非擠壓區域42隨後擴散。如此,在形成有擠壓線41的部位與非擠壓區域42,體液的擴散時間有時差。構成吸收體的吸收性材料的基重較低時,上述擴散時間的時差不致成為嚴重的問題,但若為增加體液的吸收量而提高吸收性材料的基重,則非擠壓區域42的吸液時間會變得更慢。因此,特別是在高吸收量的吸收體方面,體液的擴散時間的時差在形成有擠壓線41的部位與非擠壓區域42會更加變大,根據情況,也可能會產生只有擠壓線41被體液沾濕,而在非擠壓區域42幾乎無法吸收體液的事態。於是,如上述的構造,藉由使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位於下層吸收體 40的非擠壓區域42的上方,連此非擠壓區域42也可以使體液迅速地滲透。
在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下層吸收體40最好具有擠壓線41交叉的交點部43。此情況,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最好與下層吸收體40的交點部43重疊。
如上述構造,藉由使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的交點部43位於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的下方,體液會沿著此擠壓線41迅速地擴散。即,擠壓線41的交點部43可以說是作為體液擴散路線中心的功能。因此,藉由使通過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而流落的體液接觸下層吸收體40的交點部43,體液就會以此交點部43為中心而廣大地擴散到下層吸收體40。
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以在背片20與下層吸收體40之間進一步具備一個或多個追加吸收體70。此情況,多個追加吸收體70的至少一個最好具有多條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擠壓線71。
如上述構造,藉由進一步具備追加吸收體70,可使整個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量提高。此外,藉由在追加吸收體70上也形成擠壓線71,可維持液擴散性。
藉由本發明,在具有形成有狹縫的吸收體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可提高體液向垂直方向上方的擴散性,在穿著者採取立姿時,也可以以整個吸收體吸收體液。
10‧‧‧頂片
20‧‧‧背片
30‧‧‧上層吸收體(第一吸收體)
31‧‧‧上側擠壓線
31a‧‧‧中央擠壓線
31b‧‧‧左擠壓線
31c‧‧‧右擠壓線
31d‧‧‧前側直線部
31e‧‧‧後側直線部
31f‧‧‧下襠直線部
31g‧‧‧前側傾斜部
31h‧‧‧後側傾斜部
32‧‧‧上側非擠壓區域
33‧‧‧上側交點部
34‧‧‧吸收性材料
35‧‧‧芯包覆薄片
36‧‧‧狹縫
37a‧‧‧直線部分
37b‧‧‧傾斜部分
40‧‧‧下層吸收體(第二吸收體)
41‧‧‧下側擠壓線
42‧‧‧下側非擠壓區域
43‧‧‧下側交點部
44‧‧‧吸收性材料
45‧‧‧芯包覆薄片
50‧‧‧立體皺摺
51‧‧‧側片
52‧‧‧彈性伸縮構件
60‧‧‧蓋片
70‧‧‧追加吸收體(第三吸收體)
71‧‧‧擠壓線
100‧‧‧吸收性物品
第1圖為顯示關於第一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
第2圖為第1圖所示的II-II線的剖面圖。
第3圖為顯示分離關於第一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4圖為顯示重疊關於第一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5圖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圖案的放大圖。
第6圖為顯示分離關於第一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7圖為顯示重疊關於第一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8圖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圖案的放大圖。
第9圖為顯示分離關於第一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10圖為顯示重疊關於第一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11圖為顯示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剖面形狀的例子。
第12圖為顯示上層吸收體、下層吸收體及追加吸收體剖面形狀的例子。
第13圖為顯示關於第二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
第14圖為第13圖所示的XIV-XIV線的剖面圖。
第15圖為顯示分離關於第二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16圖為顯示重疊關於第二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17圖為顯示分離關於第二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18圖為顯示重疊關於第二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19圖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圖案的放大圖。
第20圖為顯示分離關於第二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21圖為顯示重疊關於第二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22圖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圖案的放大圖。
第23圖為顯示分離關於第二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24圖為顯示重疊關於第二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的狀態。
第25圖為顯示上層吸收體與下層吸收體剖面形狀的例子。
第26圖為顯示上層吸收體、下層吸收體及追加吸收體剖面形狀的例子。
以下,使用圖面,就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形態進行說明。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說明的形態限定,也包含精通本技術者從以下的形態在顯而易知的範圍適當變更者。
在本案說明書中,所謂「A~B」,是指「A以上B以下」。
此外,在本案說明書中,所謂「長度方向」,是指吸收性物品之中連結位於穿著者腹部側的前身與位於穿著者背部側的後身的方向。此外,所謂「寬度方向」,是指與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平面正交的方向。在本案的第 1圖中,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以Y軸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以X軸表示。
此外,在本案說明書中,所謂「皮膚相向面」,是指在穿著吸收性物品時,與穿著者的皮膚相向之面。此外,所謂「皮膚非相向面」,是指在穿著吸收性物品時,不與穿著者的皮膚相向之面。
〔I.第一發明〕
以下,參照第1圖至第12圖,就用於解決上述第一課題的發明(第一發明)的構造進行說明。
〔1.第1實施形態〕
茲參照第1圖至第5圖,就關於第一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係構成作為大型的排尿墊。第1圖為整個吸收性物品100的俯視圖,第2圖為概略地顯示第1圖所示的II-II線的剖面形狀。再者,在第2圖的剖面圖方面,為了容易明白地顯示吸收性物品100的構造,雖然在各種構成構件之間設置間隙而描繪,但實際上在構成構件之間是幾乎不形成間隙的。
如第1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在長度方向可區分為位於穿著者腹部側的前身1、位於穿著者背部側的後身2、及位於前身與後身之間的下襠部3。具體地說明,吸收性物品100在其俯視上,形成可表現為葫蘆型或沙漏型的形狀。即,吸收性物品100係吸收性物品100的寬度最窄的部位即縮頸部存在於下襠部3。另一方面,比下襠部3的縮頸部更延伸於寬度方向的左右外側的部位即側襟翼存在於吸收性物品100的前身1與後身2。即,在形成有側襟翼的部分,前身1與後身2的寬度形成得比下襠部3的縮頸部更寬。如此,吸收性物品100可形成為葫蘆型(沙漏型)。然而,吸收性物品100的形 狀可以適當變更,也可以形成為例如單純的矩形狀。
此外,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基本上具有透液性的頂片10、不透液性的背片20、及介於頂片與背片之間的多個吸收體30、40。在本案說明書中,以位於頂片10側的吸收體為「上層吸收體30」(第一吸收體),以位於背片20側的吸收體為「下層吸收體40」(第二吸收體)。如第2圖的剖面圖所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重疊於其厚度方向。此外,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利用熱熔接著劑等接著劑接合,以免兩者的相對位置偏移。頂片10覆蓋所層積的吸收體30、40的皮膚相向面側,背片20覆蓋所層積的吸收體30、40的皮膚非相向面側。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在各吸收體30、40的周圍,頂片10與背片20為熱熔接著劑、熱封或超音波密封等所互相接合。藉此,各吸收體30、40成為被頂片10與背片20的接合部包圍周圍者。此外,在吸收性物品100的寬度方向左右兩側形成有一對立體皺摺50。一對立體皺摺50係在吸收體的左右兩側豎立者,作為防止漏尿用之防漏壁的功能。再者,吸收性物品100也可以具備覆蓋背片20的皮膚非相向面的蓋片60。以下,就構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各構件進行說明。
頂片10為直接接觸穿著者下襠的皮膚,使尿等體液穿透到吸收體30、40用的片狀構件。因此,頂片10以柔軟性高的透液性材料構成。構成頂片10的透液性材料之例為織布、不織布或多孔性薄膜。此外,也可以使用將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聚酯、尼龍之類的熱塑性樹脂的纖維進行親水化處理後再製成不織布者。就不織布而言,可舉出透氣不織布、點黏不織布、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等。
背片20為防止穿透頂片10而被吸收體30、40吸收的體液漏出到尿布外部用的片狀構件。因此,背片20最好以不透液性材料構成。構成背片20的不透液性材料之例為由聚乙烯樹脂構成的不透液性薄膜。特別是就背片20而言,為了一面維持不透液性一面確保通氣性,最好使用形成有多個0.1~4μm的細微孔的細微多孔性聚乙烯薄膜。
吸收體30、40為吸收尿等體液,保持吸收的體液用的構件。吸收體30、40配置於透液性的頂片10與不透液性的背片20之間。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最好以熱熔接著劑等接合,以免彼此的相對位置偏移。各吸收體30、40係由吸收性材料34、44及包覆吸收性材料34、44的芯包覆薄片35、45所構成。就吸收性材料34、44而言,可以使用例如將針葉樹或闊葉樹等纖維材料碎裂而成的短纖漿或高吸水性聚合物(SAP)、親水性薄片。此外,就吸收性材料34、44而言,短纖漿、高吸水性聚合物或親水性薄片之中,可以單獨使用一種,也可以組合併用兩種以上。一般而言,吸收性材料34、44係由短纖漿中散布有高吸水性聚合物者所構成。芯包覆薄片35、45為藉由覆蓋吸收性材料34、44以保持其形狀用的片狀構件。就芯包覆薄片35、45而言,使用具有透液性的片狀構件。芯包覆薄片35、45之例,可以使用衛生紙之類的薄紙或眾所周知的不織布。
此外,在本發明中,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大小最好不同。特別是在本發明中,上層吸收體30的長度及寬度最好小於下層吸收體40的長度及寬度。此情況,上層吸收體30係以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襠部3為中心而重疊配置於下層吸收體40的上面。藉此,可使體液的排泄量多的下襠部3的吸收量增加。然 而,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大小及形狀也可以完全相同。
一對立體皺摺50係在吸收體的左右兩側豎立者,當作防止漏尿用的防漏壁。立體皺摺50一般由側片51及一個或多個彈性伸縮構件52所構成。側片51在下襠部3,係寬度方向的外側部分與頂片10或背片20的皮膚相向面側接合,寬度方向的內側部分接合並開放。而且,一個或多個彈性伸縮構件52以沿著長度方向的伸長狀態固定於所開放的側片51的內側端部。因此,彈性伸縮構件52一收縮,側片51的內側端部就會隨著彈性伸縮構件52的收縮力而豎立,同時在彈性伸縮構件52收縮的部位形成皺褶(褶襇)。就側片51而言,可使用例如由卡壓紋(card embossed)或紡黏等製法得到的不織布薄片,特別是最好使用防水性及通氣性高的SMS或SMMS等的不織布薄片。
蓋片60係補強背片20且改良其手感用的構件。蓋片60與背片20的皮膚非相向面側貼合。就構成蓋片60的材料而言,使用織布或不織布。特別是作為構成蓋片60的材料,最好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之類的熱塑性樹脂構成的不織布或濕式不織布。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關於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100,其特徵之一係下述之點:在各吸收體30、40上形成有多條使該吸收體30、40凹入厚度方向的擠壓線31、41。即,擠壓線31、41在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有多條。擠壓線31、41可藉由從皮膚相向面側與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側或任一側將各吸收體30、40部分地擠壓壓縮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各吸收體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的密度會提高。而且,形成於上層吸收體 30上的擠壓線31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從平面方向看時,形成至少部分地互相交叉的圖案。以下,就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擠壓線31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3圖(a)及(b)為將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概念性地分離並橫向排列顯示的俯視圖。此外,第3圖(c)及(d)為概略地顯示III-III線的各吸收體30、40的剖面形狀。此外,第4圖(a)為顯示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第4圖(b)為概略地顯示IV-IV線的吸收體的剖面形狀。再者,第5圖為放大顯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擠壓線31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的圖。
如第3圖至第5圖所示,擠壓線31以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此處所謂的「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和長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條擠壓線與和寬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條擠壓線交叉,而區劃四角形狀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擠壓線31在上層吸收體30上的圖案形成被擠壓線3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32全部成為正方形的規則圖案(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在上層吸收體30方面,可以想像為形成有多條擠壓線31、被擠壓線31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32及擠壓線31交叉的交點部33者。以下,為了方便起見,稱上層吸收體30的擠壓線31為「上側擠壓線31」,稱非擠壓區域32為「上側非擠壓區域32」,稱交點部33為「上側交點部33」。
另一方面,擠壓線41以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此處所謂的「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延伸於對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傾斜的方 向的多條擠壓線交叉,而區劃斜方形(菱形)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擠壓線41在下層吸收體40上的圖案形成被擠壓線4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42全部成為正斜方形(正菱形)的規則圖案(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在下層吸收體40方面,也可以想像為形成有多條擠壓線41、被擠壓線41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42及擠壓線41交叉的交點部43者。以下,為了方便起見,稱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為「下側擠壓線41」,稱非擠壓區域42為「下側非擠壓區域42」,稱交點部43為「下側交點部43」。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擠壓線31係藉由使上層吸收體30從皮膚相向面側壓縮凹下而形成。同樣地,下側擠壓線41係藉由使下層吸收體40從皮膚相向面側壓縮凹下而形成。因此,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有下側擠壓線41的部位,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會在兩者之間形成間隙。
第4圖及第5圖為顯示重疊正方形格子狀的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與正斜方形格子狀的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的狀態。如由各圖得知,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面積大於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面積。因此,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時,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成為收納於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範圍中。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劃定某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四個下側交點部43分別與劃定某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四邊的上側擠壓線31重疊。因此,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得知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恰好收納於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範圍中。即,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 點)與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一致。再者,如第3圖所示,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長度方向的長度L和沿著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長度方向的對角線的的長度D1略相等(L=D1)。此外,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寬度方向的長度B和沿著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寬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2略相等(B=D2)。再者,本案說明書中的所謂「略」,是指容許±5%的誤差。滿足此等條件,劃定某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四個下側交點部43成為分別與劃定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四邊的上側擠壓線31重疊。
此外,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上側交點部33分別與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重疊。若以另一視角觀之,則上側交點部33重疊者與上側交點部33不重疊者存在於多個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在第4圖及第5圖所示之例中,得知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複數行之中,每隔一行,上側交點部33重疊的之行與上側交點部33不重疊的之行交替排列著。同樣地,得知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複數列之中,每隔一列,上側交點部33重疊的之列與上側交點部33不重疊的之列交替排列著。
如上所述,藉由形成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正方形格子狀)與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正斜方形格子狀),即使不在一個吸收體上密集地形成擠壓線,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擴散到非擠壓區域,在兩層的整個吸收體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即,沿著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擠壓線31擴散的體液會被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吸收。因此,沿著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擠壓線31擴散的體液難以到達端部,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 的事態。此外,由於可以在兩層的吸收體30、40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所以體液的吸收量提高,並且即使長時間的穿著,也不會給予穿著者不快感。在形成於各吸收體30、40上的交點部33、43方面,由於擠壓線31、41交叉,所以體液容易滯留。於是,藉由將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交點部33與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重疊,可使滯留於上側交點部33的體液有效地滲透到下側非擠壓區域42。
此外,如本實施形態,藉由使上側交點部33重疊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之行及列成為每隔一行及每隔一列,可使滲透到上層吸收體30的體液擴散到更遠的區域。因此,可使滲透到上層吸收體30的體液擴散及滲透到下層吸收體40的廣大範圍。
此外,擠壓線有下述功能:作為槽使液體流動、及利用毛細管現象使液體沿著擠壓部擴散到擠壓部周邊的非擠壓區域。即使在其功夫不作為槽的形態來使用的情況,也會產生液體從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往另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或非擠壓區域的授受。其理由如下。即,擠壓線係以壓力使構成吸收體的吸收性材料變形者。因此,吸收體一在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吸收液體,厚度就會變化。即,在擠壓線的紙漿或SAP一吸液,紙漿間的間隔就會經時而鬆弛,並且SAP會溶脹,所以擠壓線會逐漸變淺,最後厚度會和溶脹後的非擠壓區域略相同。如此,擠壓線即使在吸收前有深度,隨著吸液進行,深度也會逐漸變淺。因此,容易從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向設於與其重疊的另一邊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或非擠壓區域授受液體。即,由於擠壓線在最初的狀態形成槽,所以液體會優先流入此擠壓線。然後,形成有擠壓線的部位一進行吸液,擠壓線就會溶脹,所以如前所 述,液體會往設於與溶脹的擠壓線重疊的另一邊的吸收體上的擠壓線或非擠壓區域移動。
此處,就關於吸收性物品構成要素的具體數值進行說明。例如,各吸收體30、40的厚度,即非擠壓區域32、42的厚度為5mm~20mm較好,為8mm~15mm特佳。此外,在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的各吸收體30、40的厚度為1mm~10mm較好,為2mm~5mm特佳。然而,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的厚度當然小於非擠壓區域32、42的厚度。例如,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的厚度對於非擠壓區域32、42的厚度,為3%~50%,為5%~20%特佳。
此外,各擠壓線31、41的寬度為1mm~5mm較好,為2mm~4mm特佳。此外,第2圖所示的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長度L為10mm~50mm較好,為20mm~40mm或30mm特佳。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寬度B的較好的數值範圍和前述的長度L同樣。長度L與寬度B最好為略相等,但也可以不同。即,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形狀不限於正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四角形。此外,第2圖所示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長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1為10mm~50mm較好,為20mm~40mm或30mm特佳。下側非擠壓區域42寬度方向的對角線的長度D2的較好的數值範圍和前述的長度D1同樣。長度D1和長度D2最好為略相等,但也可以不同。即,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形狀不限於正斜方形(正菱形),也可以是其他的斜方形。此外,如前所述,雖然長度L與長度D1略相等、寬度B與長度D2略相等為較好的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受此限定。
此外,為了可將排出到下襠部附近的體液廣大地擴散到前身及後身,形成於各吸收體30、40上的擠 壓線31、41最好遍及長度方向形成於廣大的範圍。具體而言,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區域的長度方向的長度對於各吸收體30、40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為60%以上較好,為60%~100%、70%~100%或80%~100%特佳。此外,為了可將排出到寬度方向的中心附近的體液廣大地擴散到寬度方向外側,形成於各吸收體30、40上的擠壓線31、41最好遍及寬度方向形成於廣大的範圍。具體而言,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區域的寬度方向的最大寬度對於各吸收體30、40的寬度方向的最少寬度,為60%以上較好,為60%~100%、70%~100%或80%~100%特佳。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以非擠壓區域的面積比較大的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上側擠壓線31,以非擠壓區域的面積比較小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下側擠壓線41的例子。然而,此擠壓線的圖案也可以在上側擠壓線31與下側擠壓線41調換。即,也可以適用前述的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作為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適用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作為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
此外,在圖中顯示了擠壓線31、41藉由使構成各吸收體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及芯包覆薄片35、45的兩者凹下而形成的例子。然而,擠壓線31、41為藉由至少使吸收性材料34、44壓縮凹下而形成者即可。即,可在壓縮吸收性材料34、44而形成擠壓線31、41之後,將芯包覆薄片35、45接合成包覆其吸收性材料34、44。在此意義上,擠壓線31、41形成於構成各吸收體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上就夠了。
〔2.第2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6圖至第8圖,就關於第一發明的第 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關於第2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6圖(a)及(b)為分離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第6圖(c)及(d)為顯示VI-VI的剖面形狀。第7圖(a)為顯示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第7圖(b)為顯示VII-VII的剖面形狀。此外,第8圖為放大顯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擠壓線31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的圖。再者,在第6圖及第7圖中,概念性地只擷取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在第6圖及第7圖中,雖然省略了圖示,但此處說明的第2實施形態也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同樣,至少具備頂片10與背片20,也可以進一步具備一對立體皺摺50及蓋片60。
第2實施形態係形成於各吸收體30、40上的擠壓線31、41的圖案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如第6圖至第8圖所示,在上層吸收體30上以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有上側擠壓線31,在下層吸收體40上以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有下側擠壓線41。此處所謂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與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和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基本上相同。然而,在第2實施形態方面,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的相對位置關係卻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
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在第2實施形態中,在重疊各吸收體30、40的狀態,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交點部33與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交點部43重疊。再者,和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中心(對角 線的交點)重疊者存在於上層吸收體30的多個上側交點部33之中。特別是在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與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重疊的範圍,上側交點部33存在於所有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因此,在第2實施形態中,得知上側擠壓線31與相當於形成正方形狀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對角線的位置重疊。再者,在第2實施形態中,得知下側擠壓線41重疊在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範圍。
如此,在第2實施形態中,下側擠壓線41重疊在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範圍,上側擠壓線31及上側交點部33重疊在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並且上側交點部33與下側交點部43重疊。因此,沿著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擠壓線31擴散的體液會落到下層吸收體40上,被下側非擠壓區域42吸收。此外,滯留於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交點部33的體液會落到下層吸收體40上,通過下側交點部43而沿著下側擠壓線41擴散。再者,沿著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會被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非擠壓區域32吸收。此外,下側擠壓線41也可以向上側擠壓線31的格子狀圖案的對角線方向擴散體液。藉此,藉由形成這種圖案,連在以往被視為吸收時間慢的非擠壓區域32、52都可以迅速地導入體液。
如此,第2實施形態的圖案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吸收速度較快。對此,第1實施形態的圖案相較於第2實施形態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擴散範圍較廣。要採用第1實施形態的圖案與第2實施形態的圖案的那一個圖案,考慮對吸收性物品所要求的性能後再適當決定即可。
再者,關於各擠壓線31、41的寬度、對角 線在上側非擠壓區域32長度方向的長度D1或對角線在寬度方向的長度D2、或者下側非擠壓區域42長度方向的長度L或寬度B的值,最好設定為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範圍。
〔3.第3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9圖至第10圖,就關於第一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第9圖(a)及(b)為分離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第9圖(c)及(d)為顯示IX-IX的剖面形狀。第10圖(a)為顯示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第10圖(b)為顯示X-X的剖面形狀。第9圖及第10圖為概念性地只擷取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雖然省略了圖示,但此處說明的第3實施形態也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同樣,至少具備頂片10與背片20,也可以進一步具備一對立體皺摺50及蓋片60。
在第3實施形態中,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有多條延伸於長度方向的上側擠壓線31。在圖示之例中,上層吸收體30具有位於寬度方向中央的中央擠壓線31a、位於左方的左擠壓線31b、及位於右方的右擠壓線31c。各擠壓線31a、31b、31c從上層吸收體30的前身通過下襠部延伸到後身。中央擠壓線31a係整個沿著長度方向形成為一直線狀。對此,左擠壓線31b與右擠壓線31c係分別分為位於前身1側端部的直線狀的前側直線部31d、位於後身側端部的直線狀的後側直線部31e、及在下襠部3比前側直線部31d與後側直線部31e更位於寬度方向內側的直線狀的下襠直線部31f。再者,左擠壓線31b與右擠壓線31c分別具有斜傾斜成連接前側直線部31d與下襠直線部31f的前側傾斜部31g、及斜傾斜成連接後側直線部31e與下襠直線部31f的後側傾斜部 31h。藉此,中央擠壓線31a與左右擠壓線31b、31c之間的間隔在前身側及後身側比較分開,在下襠部比較接近。由於上層吸收體30的下襠部為容易接觸從穿著者的下襠所排泄的體液的部位,所以藉由縮小此部位的擠壓線31的間隔,容易向長度方向擴散體液。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上層吸收體30上未形成向寬度方向延伸的擠壓線。因此,擠壓線的交點部不存在於上層吸收體30上。
另一方面,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有多條延伸於寬度方向的下側擠壓線41。在圖示之例中,在下層吸收體40上,從前身到後身在長度方向以規則的間隔配置有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的下側擠壓線41。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下層吸收體40上未形成向長度方向延伸的擠壓線。因此,擠壓線的交點部不存在於下層吸收體40上。
若將上述的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重疊於厚度方向,則如第10圖所示,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擠壓線31與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會交叉。如此,藉由使延伸於長度方向的多條上側擠壓線31與延伸於寬度方向的另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交叉,可使體液向長度方向擴散,同時也向寬度方向擴散。特別是體液難以向長度方向擴散,而且體液容易從寬度方向的端部漏出。因此,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延伸於長度方向的上側擠壓線31,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延伸於寬度方向的下側擠壓線41。藉此,可最初使接觸上層吸收體30的體液向長度方向擴散,其後使滲透到下層吸收體40的體液輔助地向寬度方向擴散。其結果,可使體液有效地向長度方向擴散,同時可防止從寬度方向的端部的漏出。
〔4.吸收體的剖面形狀之例〕
在前述的第1、第2及第3實施形態方面,係就形成使上層吸收體30及下層吸收體40的皮膚相向面側凹下的擠壓線31、41之例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受此限定。以下,將就各吸收體的剖面形狀的別的例子進行說明。
第11圖為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剖面形狀的例子。在第11圖(a)所示之例中,上層吸收體30的擠壓線31係使皮膚非相向面側凹下者,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係使皮膚相向面側凹下者。因此,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在彼此相向之面上形成有擠壓線31、41。如此一來,在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會在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之間產生間隙。藉此,從上層吸收體30流落到下層吸收體40的體液會擴散到下層吸收體40的廣大範圍。
在第11圖(b)所示之例中,上層吸收體30的擠壓線31係使皮膚相向面側與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者凹下者,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係只使皮膚相向面側凹下者。如此,藉由使上層吸收體30的皮膚相向面側與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者凹下,可一面維持體液在上層吸收體30表面上的擴散性,一面將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之間的間隙確保更多空間之間隙。因此,可使體液擴散到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兩者的廣大範圍。
在第11圖(c)所示之例中,上層吸收體30的擠壓線31係使皮膚相向面側與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者凹下者,並且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也是使皮膚相向面側與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者凹下者。藉此,和第11圖(b)所示之例同樣,可一面維持體液在上層吸收體30 表面上的擴散性,一面將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之間的間隙確保更多空間的間隙。此外,藉由使下層吸收體40的皮膚相向面側與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者凹下,可一面維持在下層吸收體40表面上的擴散性,一面進一步連下層吸收體40的背面側也使體液有效地滲透。即,在下層吸收體40的背面側配置有背片20(參照第2圖)。而且,藉由在下層吸收體40與背片20之間設置間隙,到達背片20的體液會通過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而進一步擴散,被下層吸收體40的背面側吸收。藉此,可利用整個上層吸收體30及下層吸收體40吸收體液。
在第11圖(d)所示之例中,上層吸收體30的擠壓線31係使皮膚相向面側凹下者,下層吸收體40的擠壓線41係使皮膚非相向面側凹下者。因此,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被大致無間隙地接合。如此,也可以接合成不在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之間形成間隙。
第12圖為顯示除了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之外,還進一步具備追加吸收體70(第三吸收體)的吸收性物品的例子。在第12圖之例中,追加吸收體70配設於上層吸收體30的皮膚相向面側,即上層吸收體30與頂片10(參照第2圖)之間。然而,追加吸收體70也可以配設於下層吸收體40的皮膚非相向面側,即下層吸收體40與背片20(參照第2圖)之間。追加吸收體70最好和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同樣,具有多條擠壓線71。如第12圖所示,擠壓線71可以是使追加吸收體70的皮膚相向面側凹下者,也可以是使追加吸收體70的皮膚非相向面側凹下者。追加吸收體70的擠壓線71的圖案不受特別限定,可以適當適用在第1、第2 及第3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擠壓線的圖案。再者,雖然省略圖示,但除了追加吸收體70之外,也可以進一步疊合一個或多個吸收體。
以上,在本案說明書中,為了表現本發明的內容,一面參照圖面,一面進行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限定,當然包含精通本技術者基於本案說明書所記載的事項而顯而易知的變更形態或改良形態。
例如,也可以組合形成在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格子狀圖案的擠壓線與在第3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延伸於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的一方向的擠壓線。即,所層積的兩個吸收體之中,也可以以一邊的吸收體為具有被多個為擠壓線所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者,以另一邊的吸收體為具有向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延伸的多條擠壓線者。例如,不僅可以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以第3圖(a)所示的方形格子狀的擠壓線,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以第9圖(b)所示的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多條擠壓線,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此外,例如,不僅可以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以第9圖(a)所示的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多條擠壓線,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以第3圖(b)所示的斜方形格子狀的擠壓線,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
〔II.第二發明〕
以下,參照第13圖至第26圖,就用於解決上述第二課題的發明(第二發明)的構造進行說明。關於第二發明,係對於和上述第一發明共通的構造,省略說明,主要以和上述第一發明不同之點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1.第1實施形態〕
茲參照第13圖至第16圖,就關於第二發明的第1 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係構成作為大型的排尿墊。第13圖為整個吸收性物品100的俯視圖,第14圖為概略地顯示第13圖所示的XIV-XIV線的剖面形狀。再者,在第14圖的剖面圖方面,為了容易明白地顯示吸收性物品100的構造,雖然在各種構成構件之間設置間隙而描繪,但實際上在構成構件之間是幾乎不形成間隙。
如第13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在長度方向可區分為位於穿著者腹部側的前身1、位於穿著者背部側的後身2、及位於前身與後身之間的下襠部3。具體地說明,吸收性物品100在其俯視上,形成可表現為葫蘆型或沙漏型的形狀。此點和上述第一發明共通。
此外,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基本上具有透液性的頂片10、不透液性的背片20、及介於頂片與背片之間的多個吸收體30、40。在本案說明書中,以位於頂片10側的吸收體為「上層吸收體30」(第一吸收體),以位於背片20側的吸收體為「下層吸收體40」(第二吸收體)。如第14圖的剖面圖所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重疊於其厚度方向。此外,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利用熱熔接著劑等接著劑接合,以免兩者的相對位置偏移。頂片10覆蓋所層積的吸收體30、40的皮膚相向面側,背片20覆蓋所層積的吸收體30、40的皮膚非相向面側。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在各吸收體30、40的周圍,頂片10與背片20為熱熔接著劑、熱封或超音波密封等所互相接合。藉此,各吸收體30、40成為被頂片10與背片20的接合部包圍周圍者。此外,在吸收性物品100的寬度方向左右兩側形成有一對立體皺摺50。一對立體皺摺50係在吸收體的左右兩側豎立者,其作為防止漏尿用的防漏壁的功 能。再者,吸收性物品100也可以具備覆蓋背片20的皮膚非相向面的蓋片60。此等吸收性物品100的各要素(10、20、30、40、50、60)的基本構造和上述的第一發明共通。
第15圖(a)及(b)為將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概念性地分離並橫向排列顯示的俯視圖。此外,第15圖(c)及(d)為概略地顯示XV-XV線的各吸收體30、40的剖面形狀。此外,第16圖(a)為顯示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第16圖(b)為概略地顯示XVI-XVI線的吸收體的剖面形狀。
如第13圖至第16圖所示,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有貫穿於厚度方向的狹縫36。在本實施形態中,狹縫36係以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襠部3為中心,形成為向長度方向延伸的細長的略橢圓形狀。此外,狹縫36形成為長度方向的兩端封閉的孔狀。狹縫36最好至少一部分位於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襠部3,也可以從下襠部3到前身1及後身2延伸於長度方向。
第15圖中以符號S1表示狹縫36的長度方向的長度,以符號S2表示寬度方向的長度(寬度)。例如,設整個上層吸收體30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為100%時,狹縫36的長度S1設為20%~100%或25%~80%即可。此外,例如,設上層吸收體30的寬度方向的長度(寬度)(有寬度寬的部位與窄的部位時其最小值)為100%時,狹縫36的寬度S2設為10%~50%或15%~30%即可。狹縫36為具有將體液導入下層吸收體40的功能者,所以其寬度S2最好為5mm以上。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有多條擠壓線31。上層吸收體30的多條擠壓線31(以下稱為「上側擠壓線」)可藉由從皮膚相向面側與 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側或任一側將上層吸收體30部分地擠壓壓縮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上側擠壓線31的部位,上層吸收體30的吸收性材料34的密度會提高。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擠壓線31係藉由從皮膚相向面側擠壓上層吸收體30而形成。
就多條上側擠壓線31而言,在前身1側與後身2側的各側設有位於寬度方向中央的中央擠壓線31a、位於左方的左擠壓線31b、及位於右方的右擠壓線31c。在圖示之例中,形成有合計6條的擠壓線。此等多條上側擠壓線31具有向上層吸收體30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因此,接觸上層吸收體30的體液會沿著各上側擠壓線31向長度方向擴散。更加具體地說明,前後的中央擠壓線31a分別形成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直線狀,其一端部到達上層吸收體30的長度方向端緣,其另一端部到達狹縫36。此外,前後的左擠壓線31b與右擠壓線31c包含從上層吸收體30的長度方向端緣向下襠部3側延伸的直線部分37a、及向寬度方向的內側傾斜延伸成連接此直線部分37a與狹縫36的傾斜部分37b。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多條上側擠壓線31全部形成為連接到狹縫36。藉此,由穿著者的下襠排泄的體液先被導入狹縫36而暫時儲存後,再沿著連接到此狹縫36的各上側擠壓線31向長度方向擴散。如此,由於狹縫36與上側擠壓線31共同形成多條擴散路線,所以整個上層吸收體30都可以吸收體液,吸收量及吸收速度提高,可更加確實地防止體液的漏出。此外,狹縫36與上側擠壓線31的一部分連接,暫時積存於狹縫36的體液容易沿著此上側擠壓線31擴散。特別是可使體液從狹縫36內部的壁面沿著上側擠壓線31擴散,所以可提高體液在上層吸收體30的擴散性。再者,在本實施形態 中,在上層吸收體30上未形成向寬度方向延伸的擠壓線。因此,擠壓線的交點部不存在於上層吸收體30上。
此外,在下層吸收體40上也形成有多條擠壓線41。下層吸收體40的多條擠壓線41(以下稱為「下側擠壓線」)可藉由從皮膚相向面側與皮膚非相向面側的兩側或任一側將下層吸收體40部分地擠壓壓縮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下側擠壓線41的部位,下層吸收體40的吸收性材料44的密度會提高。在本實施形態中,下側擠壓線41係藉由從皮膚相向面側擠壓下層吸收體40而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下層吸收體40的多條擠壓線41分別形成為沿著吸收性物品100的寬度方向延伸。在圖示之例中,在下層吸收體40上,從前身到後身在長度方向以規則的間隔配置有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的下側擠壓線41。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下層吸收體40上未形成向長度方向延伸的擠壓線。因此,擠壓線的交點部不存在於下層吸收體40上。
此外,在第15圖中,以符號W表示下側擠壓線41的寬度方向的長度(寬度)。下側擠壓線41係用於使接觸下層吸收體40的體液向下層吸收體40的寬度方向廣大擴散者。因此,設下層吸收體40的寬度方向的長度(寬度)(有寬度寬的部位與窄的部位時其最小值)為100%時,下側擠壓線41的寬度W最好以50%~100%或70%~95%形成。此外,下側擠壓線41的寬度W最好超過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的寬度S2(W>S2)。具體而言,下側擠壓線41的寬度W最好對於狹縫36的寬度S2,為110%以上、150%以上、200%以上或250%以上。下側擠壓線41的寬度W對於狹縫36的寬度S2之值的上限值不受特別限定,設定為例如10倍程度即 可。
第16圖為顯示上述的上層吸收體30及下層吸收體40疊合於厚度方向的狀態。如第16圖所示,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與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重疊。因此,體液一被導入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就會通過狹縫36而流落到下方,接觸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然後,接觸下層吸收體40的體液沿著下側擠壓線41向寬度方向擴散。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前所述,下側擠壓線41的寬度W超過狹縫36的寬度S2。因此,通過狹縫36而接觸下層吸收體40的體液會沿著下側擠壓線41向寬度方向外側擴散,進入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間隙。藉此,連上層吸收體30的背面側(皮膚非相向面側)也可以使其吸收體液。因此,可迅速地吸收體液,並且其吸收量提高。
再者,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於例如穿著者採取站立姿勢時,沒有將體液從下襠部3向前身1側或後身2側垂直吸上來的能力,但上側擠壓線31或下側擠壓線41卻有將體液垂直吸上來的能力。因此,藉由將上側擠壓線31連接到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或將下側擠壓線41設於狹縫36的下方,可將暫時積存於狹縫36的體液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來,使其向前身1側及後身2側廣大擴散。
此處,為了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具體地說明擠壓線吸收體液的原理。當吸收體液之際,吸收體會同時發生體液通過擠壓線的槽而擴大流動的第一擴散現象及因擠壓線周邊的密度高於擠壓線以外的密度而發生毛細管現象,液體會沿著擠壓線擴散的第二擴散現象的兩者。第一擴散現象為動態的擴散,雖然平面內的擴散速度快,但無法期待將體液向垂直方向吸上來的效果。另 一方面,起因於擠壓線周圍的毛細管現象的第二擴散現象,雖然擴散的液體量比第一擴散現象少,但可期待將體液沿著擠壓線垂直地吸上來而擴散的效果。如此,形成於吸收體上的擠壓線具有將體液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來的能力。再者,此處所謂垂直地吸上體液的狀況,相當於在站立姿勢將積存於下襠的尿向前身及後身吸上來之類的狀況。
此外,大張的排尿墊的情況,吸收體的全長較長,從排泄位置到邊緣的距離較長。若只在排尿部分將尿部分地吸掉,則不能使用整個吸收體,會因而產生反覆的排尿而引起漏尿。因此,大張的排尿墊被要求將吸收體使用到邊緣以吸收更大量的尿。然而,大張的排尿墊不只是總吸收量要多,而且也被要求吸收速度要快。是為了要在排尿後使穿著者可迅速地得到舒適的穿著感。此外,一般較厚的吸收體大多是重疊兩層以上吸收體而製作,此情況,為了加快吸收速度,而在上層吸收體上設置狹縫的技術為習知。此外,下層吸收體也在和上層吸收體相同的位置上設置狹縫,進一步提高擴散性的技術也為習知。然而,這種狹縫雖然製作體液流動的通道或發揮體液暫時儲存於其狹縫內等的效果,但在流動的去處,使體液擴散的效果卻很低。於是,在本發明方面,藉由一面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狹縫36以提高體液的擴散速度或水量,一面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下側擠壓線41以促進體液利用毛細管現象的擴散,使體液滲透到各吸收體30、40的廣大範圍。
如此,本發明利用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與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兩者的優點,提高體液的擴散速度、擴散量及擴散範圍。因此,下層吸收體40之中至少在和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重疊的範圍最 好不形成狹縫。在和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重疊的位置,若連下層吸收體40也形成狹縫,則可能會無法有效地利用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擴散體液的效果。然而,本發明並不是排除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狹縫的形態。
再者,如第16圖所示,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上側擠壓線31與下側擠壓線41從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再者,所謂「從平面方向看」,是指從與頂片10或背片20對面的方向看。如此,藉由將各吸收體30、40配置成彼此的擠壓線31、41交差,連未形成擠壓線的區域(非擠壓區域)也可以使體液有效地滲透。即,沿著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容易被另一邊的吸收體的非擠壓區域吸收。因此,沿著一邊的吸收體的擠壓線擴散的體液難以到達端部,可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事態。此外,由於可在兩層的吸收體30、40的廣大範圍吸收體液,所以體液的吸收量提高,並且即使長時間的穿著,也不會給予穿著者不快感。再者,藉由在兩層的吸收體30、40的各吸收體上形成擠壓線31、41,就無需在各吸收體上密集地形成擠壓線。因此,可避免各吸收體的皮膚觸感變硬。
此處,各吸收體30、40的厚度,即非擠壓區域的厚度為例如5mm~20mm較好,為8mm~15mm特佳。此外,在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的各吸收體30、40的厚度為1mm~10mm較好,為2mm~5mm特佳。然而,當然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的厚度小於非擠壓區域的厚度。例如,形成有擠壓線31、41的部位的厚度對於非擠壓區域的厚度,為3%~50%,為5%~20%特佳。此外,各擠壓線31、41的寬度為1mm~5mm較好,為2mm~4mm特佳。
再者,在本案之圖中顯示擠壓線31、41藉由使構成各吸收體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及芯包覆薄片35、45的兩者凹下而形成的例子。然而,擠壓線31、41藉由至少使吸收性材料34、44壓縮凹下而形成即可。即,可在壓縮吸收性材料34、44而形成擠壓線31、41之後,將芯包覆薄片35、45接合以包覆其吸收性材料34、44。在此意義上,擠壓線31、41形成於構成各吸收體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上即可。
〔2.第2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17圖至第19圖,就關於第二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關於第2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17圖(a)及(b)為將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概念性地分離並橫向排列顯示的俯視圖。此外,第17圖(c)及(d)為概略地顯示XVII-XVII線的各吸收體30、40的剖面形狀。此外,第18圖(a)為顯示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第18圖(b)為概略地顯示XVIII-XVIII線的吸收體的剖面形狀。再者,第19圖為放大顯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擠壓線31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的圖。再者,在第17圖及第18圖中,概念性地只擷取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在第17圖及第18圖中雖然省略圖示,但此處說明的第2實施形態也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同樣,至少具備頂片10與背片20,也可以進一步具備一對立體皺摺50及蓋片60。
如第17圖所示,本發明的特徵之一係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形成於各吸收 體30、40上的擠壓線31、41從平面方向看時,形成至少部分地互相交叉的圖案。以下,就各擠壓線31、41的圖案,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第17圖所示,上側擠壓線31以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此處所謂的「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和長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條擠壓線與和寬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條擠壓線交叉,而區劃四角形狀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形成被擠壓線3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32全部成為正方形的規則圖案(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在上層吸收體30方面,可以想像為形成有多條上側擠壓線31、被上側擠壓線31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32(以下稱為「上側非擠壓區域」)及上側擠壓線31交叉的交點部33(以下稱為「上側交點部」)者。
另一方面,下側擠壓線41以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此處所謂的「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係指延伸於對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傾斜的方向的多條擠壓線交叉,而區劃斜方形(菱形)的非擠壓區域的圖案。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形成被下側擠壓線41包圍四方的非擠壓區域42全部成為正斜方形(正菱形)的規則圖案(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如此,在下層吸收體40方面,也可以想像為形成有多條下側擠壓線41、被下側擠壓線41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42(以下稱為「下側非擠壓區域」)及下側擠壓線41交叉的交點部43(以下稱為「下側交點部」)者。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擠壓線31係藉由使上層吸收體30從皮膚相向面側壓縮凹下而形成。同樣地,下側擠壓線41係藉由使下層吸收體40從 皮膚相向面側壓縮凹下而形成。因此,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有下側擠壓線41的部位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會在兩者之間形成間隙。
第18圖及第19圖為顯示重疊正方形格子狀的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與正斜方形格子狀的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的狀態。如由各圖得知,在本實施形態中,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面積大於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面積。因此,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時,下側非擠壓區域42(正斜方形)成為收納於上側非擠壓區域32(正方形)的範圍中。
此處,第17圖至第19圖所示的第二發明的擠壓線的圖案和參照第3圖至第5圖說明的第一發明的擠壓線的圖案為共通。因此,可將上述第一發明的擠壓線的圖案適用於第二發明的擠壓線的圖案。關於第二發明的擠壓線的圖案,可以引用上述第一發明的擠壓線的圖案的說明,省略詳細的說明。
除了上述構造之外,還如第17圖所示,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有狹縫36。狹縫36係以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襠部3為中心,形成為向長度方向延伸的細長的略橢圓形狀。此外,狹縫36為長度方向兩端封閉的孔狀。狹縫36形成於正方形格子狀的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中,連接到多條上側擠壓線31。更加具體而言,沿著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的上側擠壓線31連接到狹縫36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此外,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的上側擠壓線31連接到狹縫36的寬度方向的左右兩端部分。因此,積存於狹縫36內部的體液會沿著上側擠壓線31向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擴散。
此外,如第18圖所示,在將上層吸收體30 與下層吸收體40層積接合的狀態,得知下層吸收體40的多條下側擠壓線41、多個下側非擠壓區域42及多個下側交點部43與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重疊。首先,藉由狹縫36與下側擠壓線41重疊,積存於狹縫36內的體液會沿著下側擠壓線41擴散。此外,藉由狹縫36與下側非擠壓區域42重疊,可使下側非擠壓區域42直接吸收積存於狹縫36內的體液。再者,下側交點部43可以說作為體液擴散路線中心的功能。因此,藉由狹縫36與下側交點部43重疊,體液會以此下側交點部43為中心而廣大地擴散到下層吸收體40。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與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重疊的下側擠壓線41延伸於對於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的兩者傾斜的方向(即斜方向)。因此,通過狹縫36而接觸下側擠壓線41的體液會沿著下側擠壓線41向斜方向擴散。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以非擠壓區域面積比較大的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上側擠壓線31、以非擠壓區域面積比較小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下側擠壓線41的例子。然而,此擠壓線的圖案也可以在上側擠壓線31與下側擠壓線41調換。即,也可以適用前述的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作為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適用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作為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
〔3.第3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20圖至第22圖,就關於第二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關於第3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
第20圖(a)及(b)為分離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第20圖(c)及(d)為顯示XX-XX的剖面形狀。第21圖(a)為顯示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第21圖(b)為顯示XXI-XXI的剖面形狀。此外,第22圖為放大顯示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擠壓線31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的圖。再者,在第20圖及第21圖中雖然省略了圖示,但此處說明的第3實施形態也和前述的第1實施形態同樣,至少具備頂片10與背片20,也可以進一步具備一對立體皺摺50及蓋片60。
第3實施形態係形成於各吸收體30、40上的擠壓線31、41的圖案和第2實施形態不同。如第20圖至第22圖所示,上側擠壓線31以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下側擠壓線41以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此處所謂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與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和在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基本上相同。然而,在第3實施形態方面,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形成於上層吸收體30上的正斜方形格子狀的圖案與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正方形格子狀的圖案的相對位置關係卻和第2實施形態不同。
如第21圖及第22圖所示,在第3實施形態中,在重疊各吸收體30、40的狀態,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交點部33與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交點部43重疊。再者,和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重疊者存在於上層吸收體30的多個上側交點部33之中。特別是在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擠壓線31的圖案與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的圖案重疊的範圍,除了形成有狹縫36的部位之外,上側交點部33 都存在於所有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因此,在第3實施形態中,得知除了形成有狹縫36的部位之外,上側擠壓線31都與相當於形成正方形狀的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對角線的位置重疊。再者,在第3實施形態中,得知下側擠壓線41與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範圍重疊。
如此,在第3實施形態中,下側擠壓線41與上側非擠壓區域32的範圍重疊,上側擠壓線31及上側交點部33與下側非擠壓區域42的範圍重疊,並且上側交點部33與下側交點部43重疊。因此,沿著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擠壓線31擴散的體液會落到下層吸收體40上,被下側非擠壓區域42吸收。此外,滯留於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交點部33的體液會落到下層吸收體40上,通過下側交點部43而沿著下側擠壓線41擴散。再者,沿著下層吸收體40的下側擠壓線41擴散的體液會被上層吸收體30的上側非擠壓區域32吸收。此外,下側擠壓線41也可以向上側擠壓線31的格子狀圖案的對角線方向擴散體液。藉此,藉由形成這種圖案,連在以往被視為吸收時間慢的非擠壓區域32、42都可以迅速地導入體液。
如此,第3實施形態的圖案相較於第2實施形態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吸收速度較快。相對於此,第2實施形態的圖案相較於第3實施形態的圖案,可以說體液的擴散範圍較廣。要採用第2實施形態的圖案與第3實施形態的圖案的那一個圖案,考慮對吸收性物品所要求的性能後再適當決定即可。
此外,如第21圖所示,在將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層積接合的狀態,得知下層吸收體40的多條下側擠壓線41及多個下側非擠壓區域42與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重疊。在第3實施形態中,與狹縫 36重疊的下側擠壓線41係沿著吸收性物品的寬度方向延伸。因此,通過狹縫36而接觸下側擠壓線41的體液會沿著下側擠壓線41向斜方向擴散。
〔4.第4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第23圖及第24圖,就關於第二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關於第4實施形態,係對於和前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省略說明,以和此等實施形態不同的構造為中心而進行說明。第23圖(a)及(b)為分離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第23圖(c)及(d)為顯示XXIII-XXIII的剖面形狀。第24圖(a)為顯示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第24圖(b)為顯示XXIV-XXIV的剖面形狀。
如第23圖所示,在第4實施形態中,在上層吸收體30上沿著長度方向形成有此上層吸收體30分割的狹縫36。如此,狹縫36可以是從上層吸收體30長度方向的一端遍及另一端所形成者。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未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擠壓線,只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有形成斜方形格子狀圖案的多條擠壓線41。再者,形成於下層吸收體40上的擠壓線41的圖案和第17圖(b)所示的圖案相同。
如第24圖所示,在重疊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狀態,得知下層吸收體40的多條下側擠壓線41、多個下側非擠壓區域42及多個下側交點部43與上層吸收體30的狹縫36重疊。與此狹縫36重疊的下側擠壓線41延伸於對於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的兩者傾斜的方向(即斜方向)。因此,通過狹縫36而接觸下側擠壓線41的體液會沿著下側擠壓線41向斜方向擴散。
〔4.吸收體的剖面形狀之例〕
在前述的第1至第4實施形態中,就形成使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皮膚相向面側凹下的擠壓線31、41的例子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受此限定。以下,將就各吸收體的剖面形狀的別的例子進行說明。
第25圖為顯示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的剖面形狀的例子。第25圖所示的第二發明的構造和第11圖所示的第一發明的構造為共通。因此,關於第二發明,也可以適用參照第11圖所說明的第一發明的構造。關於第25圖所示的構造,則引用第11圖的說明,省略詳細的說明。
第26圖為顯示除了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之外,還進一步具備追加吸收體70(第三吸收體)的吸收性物品的例子。在第26圖之例中,追加吸收體70配設於下層吸收體40的皮膚非相向面側,即下層吸收體40與背片20(參照第14圖)之間。再者,位於下層吸收體40下層的追加吸收體70的數量不限於1個,也可以是2個以上。追加吸收體70最好和上層吸收體30與下層吸收體40同樣,具有多條擠壓線71。如第26圖所示,擠壓線71可以是使追加吸收體70的皮膚相向面側凹下者,也可以是使追加吸收體70的皮膚非相向面側凹下者。追加吸收體70的擠壓線71的圖案不受特別限定,可以適當適用在前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擠壓線的圖案。
以上,在本案說明書中,為了表現本發明的內容,一面參照圖面,一面進行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限定,當然包含該行業者基於本案說明書所記載的事項所為之顯而易知的變更形態或改良形態。
例如,也可以組合在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的 延伸於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的一方向的擠壓線與在第2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形成格子狀圖案的擠壓線。即,也可以在所層積的兩個吸收體之中,以一邊的吸收體為具有被多個為擠壓線所包圍周圍的非擠壓區域者,以另一邊的吸收體為具有向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延伸的多條擠壓線者。例如,不僅可以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以第17圖(a)所示的方形格子狀的擠壓線,也可以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以第15圖(b)所示的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多條擠壓線,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此外,例如,不僅可以在上層吸收體30上形成以第15圖(a)所示的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多條擠壓線,也可以在下層吸收體40上形成以第17圖(b)所示的斜方形格子狀的擠壓線,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排尿墊或用後即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在本案說明書中,雖然舉關於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為排尿墊的情況為例而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也可以適用於褲型的用後即棄式尿布、帶型的用後即棄式尿布或生理用衛生棉。因此,本發明可在吸收性物品等製造業方面適當地加以利用。

Claims (15)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透液性的頂片(10)、背片(20)、及層積配置於前述頂片(10)與前述背片(20)之間的至少兩個吸收體(30、40),前述兩個吸收體(30、40)分別具有多條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擠壓線(31、41),前述兩個吸收體(30、40)分別具有多個周圍被前述擠壓線(31、41)所包圍的非擠壓區域(32、42),前述兩個吸收體的前述擠壓線(31、41)從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兩個吸收體之一的前述擠壓線的至少一部分與前述兩個吸收體之另一的前述非擠壓區域重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兩個吸收體(30、40)分別具有多個前述擠壓線(31、41)交叉的交點部(33、43),前述兩個吸收體之一的前述交點部的至少一部分與前述兩個吸收體之另一的前述非擠壓區域重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一邊的吸收體的前述交點部與另一邊的吸收體的前述交點部至少部分地重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兩個吸收體係位於前述頂片(10)側的第一吸收體(30)與位於前述背片(20)側的第二吸收體(40),前述第二吸收體(40)的至少前述第一吸收體(30)側之面形成有凹下的前述擠壓線(41),在形成有該擠壓線(41)的部位與前述第一吸收體(30)之間形成有間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兩個吸收體係位於前述頂片(10)側的第一吸收體(30)與位於前述背片(20)側的第二吸收體(40),前述第一吸收體(30)的至少前述第二吸收體(40)側之面形成有凹下的前述擠壓線(31),在形成有該擠壓線(31)的部位與前述第二吸收體(40)之間形成有間隙。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兩個吸收體係位於前述頂片(10)側的第一吸收體(30)與位於前述背片(20)側的第二吸收體(40),進一步在前述頂片(10)與前述第一吸收體(30)之間或前述背片(20)與前述第二吸收體(40)之間,具備第三吸收體(70),前述第三吸收體(70)具有多條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擠壓線(71)。
  8.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透液性的頂片(10)、背片(20)、及層積配置於前述頂片(10)與前述背片(20)之間的至少兩個吸收體(30、40),前述兩個吸收體係位於前述頂片(10)側的上層吸收體(30)與位於前述背片(20)側的下層吸收體(40),前述上層吸收體(30)具有貫穿於該吸收體厚度方向的一條或多條狹縫(36),前述下層吸收體(40)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多條擠壓線(4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上層吸收體(30)的前述狹縫(36)與前述下層吸收體(40)的前述擠壓線(41)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上層吸收體(30)的前述狹縫(36)為延伸於前述吸收性物品的長度方向者,前述狹縫(36)與前述下層吸收體(40)的前述擠壓線(41)之中沿著前述吸收性物品寬度方向延伸的擠壓線、或沿著對於前述長度方向傾斜的方向延伸的擠壓線重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上層吸收體(30)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多條擠壓線(31)。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上層吸收體(30)的前述多條擠壓線(31)包含連接到前述狹縫(36)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下層吸收體(40)具有周圍被前述擠壓線(41)所包圍的非擠壓區域(42),前述上層吸收體(30)的前述狹縫(36)與前述下層吸收體(40)的前述非擠壓區域(42)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下層吸收體(40)具有前述擠壓線(41)交叉的交點部(43),前述上層吸收體(30)的前述狹縫(36)與前述下層吸收體(40)的前述交點部(43)重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前述背片(20)與前述下層吸收體(40)之間進一步具備一個或多個追加吸收體(70),前述多個追加吸收體(70)的至少一個具有多條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該吸收體的擠壓線(71)。
TW106101408A 2016-02-01 2017-01-16 Absorbent article TWI6424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7454A JP6380419B2 (ja) 2016-02-01 2016-02-01 吸収性物品
JP2016-017454 2016-02-01
JP2016-020301 2016-02-04
JP2016020301A JP6380421B2 (ja) 2016-02-04 2016-02-04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8312A TW201728312A (zh) 2017-08-16
TWI642416B true TWI642416B (zh) 2018-12-01

Family

ID=59499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1408A TWI642416B (zh) 2016-02-01 2017-01-16 Absorbent articl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01694B (zh)
HK (1) HK1255015A1 (zh)
RU (1) RU2734587C2 (zh)
TW (1) TWI642416B (zh)
WO (1) WO20171350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6730B2 (ja) 2018-06-04 2022-06-20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498602B2 (ja) 2020-06-19 2024-06-12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14788760A (zh) * 2021-01-26 2022-07-26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吸收性物品
WO2023073497A1 (en) * 2021-10-29 2023-05-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bsorbent web and arti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96615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with segmented absorbent structure
JP2013255562A (ja) * 2012-06-11 2013-12-26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14171573A (ja) * 2013-03-07 2014-09-22 Nippon Paper Crecia Co Ltd 吸収性物品
JP2014210038A (ja) * 2013-04-18 2014-11-13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15804A (ja) * 1984-04-04 1985-10-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US7947864B2 (en) * 2004-01-07 2011-05-2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Low profile absorbent pantiliner
JP5318614B2 (ja) * 2009-03-03 2013-10-16 王子ネピ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394909B2 (ja) * 2009-12-18 2014-01-22 白十字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5897829B2 (ja) * 2011-07-01 2016-03-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6183806B2 (ja) * 2013-12-20 2017-08-23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047606B2 (ja) * 2015-03-16 2016-12-2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96615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with segmented absorbent structure
JP2013255562A (ja) * 2012-06-11 2013-12-26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14171573A (ja) * 2013-03-07 2014-09-22 Nippon Paper Crecia Co Ltd 吸収性物品
JP2014210038A (ja) * 2013-04-18 2014-11-13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1694A (zh) 2018-09-28
WO2017135022A1 (ja) 2017-08-10
RU2018130473A (ru) 2020-03-03
RU2734587C2 (ru) 2020-10-20
HK1255015A1 (zh) 2019-08-02
RU2018130473A3 (zh) 2020-04-23
TW201728312A (zh) 2017-08-16
CN108601694B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82772B1 (ko) 흡수성 물품
TWI642416B (zh) Absorbent article
JP6399306B2 (ja) 吸収性物品
KR101782763B1 (ko) 흡수성 물품
JP6380421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84094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380419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7090542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57565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07361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3670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75486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859988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29057B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8203432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827493B2 (ja)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42518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3112760A1 (ja) 吸収性物品
JP710229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76872B2 (ja) 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