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5975B -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5975B
TWI635975B TW104112108A TW104112108A TWI635975B TW I635975 B TWI635975 B TW I635975B TW 104112108 A TW104112108 A TW 104112108A TW 104112108 A TW104112108 A TW 104112108A TW I635975 B TWI635975 B TW I6359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ference axis
axis
unit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2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6237A (zh
Inventor
王正
Original Assignee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121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597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36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6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5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5975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包括一集光單元、一發光群組、及一基準軸線。集光單元具有一第一焦點、一第二焦點、一集光焦點、及一光軸。發光群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及一第二發光單元。第一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一第一軸線、及一第一發光面,第一發光單元對應於集光單元的第一焦點。第二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一第二軸線、及一第二發光面,第二發光單元對應於集光單元的第二焦點。基準軸線通過集光焦點及第二發光單元。

Description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車燈裝置,尤指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該車燈裝置可適用於自行車、摩托車及汽車上等。
習知的車用前照燈之發光模組,一般為針對行車視野之使用需要,多具有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如專利公告第TW I332910號之「具有遠近燈切換功能的半導體固態發光車頭燈」,係藉由半導體固態發光光源配合可移動的遮光板,而達到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另外,如專利公告第TW M353845號之「行車照明之車燈結構」,係藉由各自分開的近燈及遠燈模組,以達到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
再者,如專利公告第TW M492846號之「具有遠近燈功能之LED投射燈具」,係藉由基板上下表面所分別設置的兩個LED燈,且兩LED燈分別對應兩個不同曲率的反射鏡,而達到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
然而,前述專利案均需藉由一複雜結構而形成遠近燈的功效。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能夠於單一透鏡下產生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以克服上述的缺失,已然成為該項事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鑒於以上之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藉由單一集光單元與發光二極體的特殊排列方式而達到 近燈及遠燈之切換功能,同時該車燈裝置所發出之光形亦能夠符合法規上的規範,並降低製造成本。
為了達到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其中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包括一集光單元、一發光群組、一基準軸線、及一參考軸線。所述集光單元具有一第一焦點、一第二焦點、一集光焦點、及一光軸,其中所述光軸穿過所述集光焦點。所述發光群組與所述集光單元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發光群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及一第二發光單元。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一第一軸線、及一第一發光面,所述第一軸線通過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一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一環繞邊緣,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交錯於一端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一焦點。所述第二發光單元與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一第二軸線、及一第二發光面,所述第二軸線通過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二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其中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二焦點。所述基準軸線通過所述集光焦點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所述參考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且所述參考軸線通過所述端點,其中所述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之間具有一預定角度,所述預定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其中,所述集光焦點位於所述第一軸線及所述第二軸線之間。其中,所述參考軸線所通過的所述端點位於所述基準軸線及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之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的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可藉由一個集光單元與一具有作為近燈的第一發光單元及一作為遠燈的第二發光單元的發光群組彼此搭配,使得切換遠近燈光形能夠在一個集光單元下實現。此外,藉由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相互錯位的設置,並使第一發 光單元的其中一端點位於基準軸線及第一光源中心點之間的設置方式,能讓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相較於先前技術具有較小的結構。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H‧‧‧車燈裝置
1‧‧‧集光單元
11‧‧‧第一焦點
12‧‧‧第二焦點
13‧‧‧第三焦點
14‧‧‧水平軸線
15‧‧‧垂直軸線
16‧‧‧光軸
2‧‧‧發光群組
21‧‧‧第一發光單元
211‧‧‧第一光源中心點
212‧‧‧第一發光面
213‧‧‧第一環繞邊緣
214‧‧‧端點
22‧‧‧第二發光單元
221‧‧‧第二光源中心點
222‧‧‧第二發光面
223‧‧‧第二環繞邊緣
224‧‧‧端點
23‧‧‧第三發光單元
231‧‧‧第三光源中心點
232‧‧‧第三發光面
233‧‧‧第三環繞邊緣
234‧‧‧端點
L1‧‧‧第一軸線
L2‧‧‧第二軸線
L3‧‧‧第三軸線
DL‧‧‧基準軸線
RL‧‧‧參考軸線
RL1‧‧‧第一參考軸線
RL2‧‧‧第二參考軸線
θ‧‧‧預定角度
θ1‧‧‧第一預定角度
θ2‧‧‧第二預定角度
α‧‧‧夾角
G‧‧‧預定間距
G1‧‧‧第一預定間距
G2‧‧‧第二預定間距
V‧‧‧預定間隙
V1‧‧‧第一預定間隙
V2‧‧‧第二預定間隙
F‧‧‧集光焦點
HH‧‧‧水平線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車燈裝置的仰視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產生之其中一光形投影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產生之另外一光形投影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態樣的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車燈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15為圖14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17本發明第四實施例車燈裝置的仰視示意圖。
圖18為圖17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9本發明第五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20本發明第六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21本發明第七實施例車燈裝置的仰視示意圖。
圖22為圖21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3本發明第八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24本發明第九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明所揭露「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瞭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與功效。本發明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又本發明的圖式僅為簡單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描繪,亦即未反應出相關構成的實際尺寸,先予敘明。以下的實施方式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技術範疇。
〔第一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圖2及圖4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及一參考軸線RL。以第一實施例而言,集光單元1可以是一具有複數曲率之多重反射鏡(Multi Reflector,MR),其包括至少兩個不同曲率之曲面,且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焦點11、一第二焦點12、一集光焦點F、一水平軸線14、一垂直軸線15及一光軸16。接著,第一焦點11、第二焦點12、及集光焦點F都位於集光單元1的同一側邊。藉此,發光群組2所發出的光源可以朝向集光單元1的方向射出,再藉由集光單元1上的反射鏡結構,將光源反射而出。
舉例來說,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及第二焦點12可以由兩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所形成,且集光單元1可以是一以橢圓為基礎所形成之多重反射鏡。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可以與地平面平行,而垂直軸線15可以垂直於地平面。藉此,集光單元1的水 平軸線14與垂直軸線15彼此相互垂直,且集光單元1的光軸16穿過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另外,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垂直軸線15及光軸16三者也可相互垂直。
接著,請同時參閱圖3及圖4所示,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以第一實施例而言,發光群組2可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21及一第二發光單元22。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可以為一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該發光二極體的大小可以約為1.14毫米乘1.14毫米的四邊形發光二極體,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值得一提的是,以第一實施例而言,第一發光單元21可以做為車燈裝置H的近燈光源,第二發光單元22可做為車燈裝置H的遠燈光源,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第一發光單元21可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一第一軸線L1及一第一發光面212,第一軸線L1通過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且第一軸線L1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一發光面212可具有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可交錯於一端點214。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單元21可具有四個第一環繞邊緣213,而四個第一環繞邊緣213可形成有四個端點214。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軸線L1可通過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一軸線L1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一發光單元21的其中兩個端點214。
另外,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相對應設置。舉例而言,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彼此相互重合,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通過調整第一發光單元21的位置,使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位於第一焦點11的側邊,以調整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光形。
承上述,第二發光單元22與第一發光單元21彼此相對應設置,使得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彼此相互錯位,藉此,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都設置在同一個基準面的上方。換言之,該基準面可以是相反於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發光面的位置。舉例來說,如圖4所示,第一發光單元21可以設置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右上方,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21也可以設置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左上方。
接著,第二發光單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一第二軸線L2及一第二發光面222,第二軸線L2通過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且第二軸線L2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二發光面222可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相鄰的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可交錯於一端點224。舉例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2可具有四個第二環繞邊緣223,而四個第二環繞邊緣223可形成有四個端點224。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軸線L2可通過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二軸線L2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其中兩個端點224。
另外,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二焦點12相對應設置。舉例而言,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二焦點12彼此相互重合,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通過調整第二發光單元22的位置,使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位於第二焦點12的側邊,以調整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光形。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軸線L1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軸線L2都位於光軸16的兩側。
接著,一基準軸線DL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相互平行,基準軸線DL可以只通過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及第二發光單元 22,而不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舉例來說,基準軸線DL可通過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個端點224,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言之,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準軸線DL可不必通過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個端點224,可以僅通過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及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即可。
承上述,一參考軸線RL可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的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且參考軸線RL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的端點214。另外,參考軸線RL也平行於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具有一預定角度θ,預定角度θ可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也就是說,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垂直設置、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預定角度θ。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環繞邊緣213與基準軸線DL之間所夾的最小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一實施例而言,預定角度θ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隨著調整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之間的預定角度θ,可控制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光形寬度。
進一步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環繞邊緣223與基準軸線DL之間的最小夾角α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一實施例而言,最小夾角α之角度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隨著調整第二發光單元22的位置,可控制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光形寬度。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及第二光源中心點221所連接而成的連線與基準軸線DL之間的角度可以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其之間的角度可以是45度。值得一提的是,藉由為45度的預定角度θ及夾角α,可以使所產生之光形較寬闊。
承上述,以第一實施例而言,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可位 於第一軸線L1及第二軸線L2之間,且第一發光單元21的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所交錯的其中一端點214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亦即,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發光面21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其中一個第一環繞邊緣213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另外,參考軸線RL所通過的第一發光單元21的端點214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進一步來說,以第一實施例而言,集光焦點F可位於第一軸線L1及第二軸線L2之間的中心點,藉此,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至第一軸線L1之間的距離,等於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至第二軸線L2之間的距離。進一步而言,參考軸線RL所通過的第一發光單元21的端點214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
接著,以第一實施例而言,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發光面212與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發光面222之間的最近距離可彼此相距一預定間距G,該預定間距G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預定間距G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換言之,如圖4所示,第一發光單元21的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可平行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一個。藉此,兩個最鄰近的第一環繞邊緣213及第二環繞邊緣223之間的預定間距G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
承上述,進一步而言,參考軸線RL所通過的第一發光單元21的端點214,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相距一預定間隙V,預定間隙V可介於0至1毫米之間。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發光面21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相距0至1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V。
接著,請參閱圖5及圖6所示,當第一發光單元21點亮,第 二發光單元22關閉時,可產生如圖5的光形投影示意圖,由圖5可知,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明暗截止線會位於水平線HH以下0.57度,其光形投影可以符合中國摩托車之近燈法規(GB-19152-S4)。接著,當第二發光單元22點亮,第一發光單元21關閉時,可產生如圖6的光形投影示意圖,由圖6可知,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最亮區域會位於水平線HH上,其光形投影可以符合中國摩托車之遠燈法規(GB-19152-S4)。接著,當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同時點亮時,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明暗截止線會位於水平線HH以上3.4度,其光形投影可以符合德國自行車前燈法規(STVZO 22A NO.23)。另外,當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同時點亮時,其光形投影也可以符合中國摩托車之遠燈法規(GB-19152-S4)。
須說明的是,集光單元1的曲率可以隨不同法規而進行調整,使得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所產生的光形符合法規之規範。另外,發光群組2也可以進一步包含更多的發光單元,以提高車燈裝置H的亮度及光形寬度。
接著,請同時參閱圖4及圖7所示,由圖7與圖4的比較可知,在圖7的實施態樣中,作為近燈的第一發光單元21也可以位於遠燈的第二發光單元22的左上角,藉此,原本圖5及圖6所示的光形圖將會左右顛倒,但是仍然能符合前述中國摩托車之遠燈及近燈法規(GB-19152-S4)。
〔第二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8及圖11所示,由圖8與圖1的比較可知,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二實施例所採用的集光單元1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第二實施例的集光單元1所採用的是另一種形狀的多重反射鏡,其包括至少兩個不同曲率之曲面,且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焦點(11,12)、一集光焦點F、一水平軸線14、一垂直軸線15及一光軸16,第一、第二焦點(11, 12)、及集光焦點F都位於集光單元1的同一側邊。而第一及第二發光面(212,222)所發出的光源朝向集光單元1的方向射出,再藉由集光單元1上的反射鏡結構,將光源反射而出。
接著,請參閱圖9及圖10所示,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及一參考軸線RL。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可以與地平面平行,而垂直軸線15可以垂直於地平面,且集光單元1的光軸16穿過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同時與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
如同前述第一實施例所述,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可包括一第一及第二發光單元(21,22),第一與第二發光單元(21,22)彼此相對應設置。第一發光單元21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一第一軸線L1及一第一發光面212,第一軸線L1通過第一光源中心點211。第二發光單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一第二軸線L2及一第二發光面222,第二軸線L2通過第二光源中心點221。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實施例中的第一及第二軸線(L1,L2)都垂直於光軸16,且第一及第二軸線(L1,L2)都平行於垂直軸線15,並與水平軸線14相互垂直。
承上述,第一發光面212可具有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可交錯於一端點214。另外,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相對應設置。第二發光面222可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相鄰的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可交錯於一端點224。另外,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二焦點12相對應設置。
接著,一基準軸線DL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相互平行,基準軸線DL可以只通過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及第二發光單元22,而不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以第二實施例而言,基準軸線DL垂直於光軸16及垂直軸線15,且基準軸線DL平行於水平軸線 14。舉例來說,基準軸線DL可通過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個端點224,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一參考軸線RL可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的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且參考軸線RL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的端點214。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具有一預定角度θ,預定角度θ可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也就是說,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垂直設置、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預定角度θ。另外,需說明的是,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發光單元(21,22)、基準軸線DL、及參考軸線RL的其他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在此容不再贅述。
〔第三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2、圖13、及圖16所示,由圖13與圖8及圖1的比較可知,第三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及第二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三實施例的集光單元1所採用的是一種內全反射透鏡(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其包括至少兩個不同曲率之曲面,且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焦點(11,12)、一集光焦點F、一水平軸線14、一垂直軸線15及一光軸16,第一、第二焦點(11,12)、及集光焦點F都位於集光單元1的同一側邊。發光群組2的光源朝向集光單元1的方向射出,而光源將會經反射或折射後穿透集光單元1射出。
接著,請參閱圖14及圖15所示,如同前述實施例所述,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可包括一第一及第二發光單元(21,22),第二發光單元22與第一發光單元21彼此相對應設置。第一發光單元21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一第一軸線L1及一第一發光面212,第一軸線L1通過第一光源中心點211。第二發光單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一第二軸線L2及一第二發光面222,第二軸線L2通過第二光源中心 點221。需說明的是,第三實施例中的第一及第二軸線(L1,L2)都垂直於光軸16,且第一及第二軸線(L1,L2)都平行於垂直軸線15,並與水平軸線14相互垂直。另外,需說明的是,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及第二發光單元(21,22)的其他細部特徵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在贅述。
接著,一基準軸線DL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相互平行,基準軸線DL可以只通過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及第二發光單元22,而不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以第三實施例而言,基準軸線DL垂直於光軸16及垂直軸線15,且基準軸線DL平行於水平軸線14。舉例來說,基準軸線DL可通過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個端點224,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一參考軸線RL可通過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且參考軸線RL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的端點214。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具有一預定角度θ,預定角度θ可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也就是說,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垂直設置、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參考軸線RL與基準軸線DL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預定角度θ。另外,需說明的是,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發光單元(21,22)、基準軸線DL、及參考軸線RL的其他特徵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相同,在此容不再贅述。
〔第四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7所示,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一第一參考軸線RL1、及一第二參考軸線RL2。由圖17與圖3的比較可知,第四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四實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單元1可以採用是一具有複數曲率之多重反射鏡,其包括至少三個不同曲率之曲面,且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焦點11、一第二焦點12、一第三焦點13。另外,第四實施例也進一步提供 一第三發光單元23,並將第三發光單元23與第三焦點13相對應設置。接著,如同前述實施例所述,集光單元1也包括一集光焦點F、一水平軸線14、一垂直軸線15及一光軸16,其中光軸16穿過集光焦點F,而第二焦點12與集光焦點F彼此重合。需說明的是,集光焦點F、水平軸線14、垂直軸線15及光軸16的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接著,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21、一第二發光單元、及一第三發光單元23。值得一提的是,以第四實施例而言,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可以做為車燈裝置H的近燈光源,第二發光單元22可做為車燈裝置H的遠燈光源。進一步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2與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彼此相對應設置,使得第二發光單元22設置於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之間。另外,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也可以為相互對稱地設置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側。
接著,請參閱圖18所示,第一發光單元21可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一第一軸線L1及一第一發光面212,第一軸線L1通過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且第一軸線L1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一發光面212可具有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可交錯於一端點214。另外,第一軸線L1可通過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一軸線L1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一發光單元21的其中兩個端點214。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相對應設置,舉例而言,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於第一焦點11的側邊。
承上述,第二發光單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一第 二軸線L2及一第二發光面222,第二軸線L2通過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且第二軸線L2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二發光面222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相鄰的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可交錯於一端點224。另外,第二軸線L2可通過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二軸線L2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其中兩個端點224。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二焦點12相對應設置,亦即,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相對應設置。舉例而言,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二焦點12及集光焦點F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於其側邊。
承上述,第三發光單元23可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點231、一第三軸線L3及一第三發光面232,第三軸線L3通過第三光源中心點231,且第三軸線L3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三發光面232可具有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相鄰的兩個第三環繞邊緣233可交錯於一端點234。另外,第三軸線L3可通過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三軸線L3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三發光單元23的其中兩個端點234。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點23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三焦點13相對應設置,舉例而言,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點23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三焦點13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於第三焦點13的側邊。承上所述,進一步而言,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及第三軸線L3三者彼此相互平行。
接著,基準軸線DL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相互平行,基準軸線DL可以只通過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及第二發光單元22,而不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舉例來說,基 準軸線DL可通過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個端點224,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言之,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準軸線DL可不必通過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個端點224,可以僅通過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及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即可。
承上所述,以第四實施例而言,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所交錯的端點214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而相鄰的兩個第三環繞邊緣233所交錯的端點234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三發光單元的第三光源中心點231之間。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都位於基準軸線DL的上方。
接著,第一參考軸線RL1可通過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且第一參考軸線RL1通過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所交錯的端點214。進一步而言,第一參考軸線RL1亦同時平行於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具有一第一預定角度θ1,第一預定角度θ1可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也就是說,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垂直設置、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一預定角度θ1。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環繞邊緣213與基準軸線DL之間所夾的最小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四實施例而言,第一預定角度θ1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及第二光源中心點221所連接而成的連線與基準軸線DL之間的角度可以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其之間的角度可以是45度。另外,第三光源中心點231及第二光源中心點221所連接而成的連線與基準軸線DL之間的角度可以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其之間的角度可以是45度。
接著,第二參考軸線RL2可通過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一個,且第二參考軸線RL2通過相鄰的兩個第三環繞邊緣233所交錯的端點234。進一步而言,第二參考軸線RL2亦同時平行於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一個。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具有一第二預定角度θ2,第二預定角度θ2可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也就是說,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垂直設置、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二預定角度θ2。換言之,第三環繞邊緣233與基準軸線DL之間所夾的最小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四實施例而言,第二預定角度θ2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環繞邊緣223與基準軸線DL之間的最小夾角α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一實施例而言,最小夾角α之角度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隨著調整第二發光單元22的位置,可控制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光形寬度。
承上述,舉例而言,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可位於第一軸線L1及第三軸線L3之間,且第一發光單元21的其中一個被第一參考軸線RL1所通過的端點214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亦即,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發光面21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之間。另外,第三發光單元23的其中一個被第二參考軸線RL2所通過的端點234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三光源中心點231之間,亦即,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發光面23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三光源中心點231之間。
承上述,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所分別具有的第一發光面212及第二發光面222之間的最近距離可彼此相距一 第一預定間距G1,該第一預定間距G1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第一預定間距G1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另外,第三發光單元23及第二發光單元22所分別具有的第三發光面232及第二發光面222之間的最近距離可彼此相距一第二預定間距G2,該第二預定間距G2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第二預定間距G2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可平行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一個。藉此,兩個最鄰近的第一環繞邊緣213及第二環繞邊緣223之間的預定間距G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第三發光單元23的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一個可平行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一個。藉此,兩個最鄰近的第三環繞邊緣233及第二環繞邊緣223之間的預定間距G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進一步來說,可藉由調整第一預定間距G1及第二預定間距G2的距離,以產生所需要之光形。
進一步來說,第一參考軸線RL1所通過的第一發光單元21的端點214,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相距一第一預定間隙V1,第一預定間隙V1可介於0至1毫米之間。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發光面21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相距0至1毫米之間的第一預定間隙V1。另外,第二參考軸線RL2所通過的第三發光單元23的端點234,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相距一第二預定間隙V2,第二預定間隙V2可介於0至1毫米之間。換言之,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發光面23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相距0至1毫米之間的第二預定間隙V2。
〔第五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9,第五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一第一參考軸線RL1、及一第二參考軸線RL2。由圖19與圖17及圖9的比較 可知:第五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五實施例的集光單元1可採用一多重反射鏡,且該多重反射鏡包括至少三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換言之,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及第三焦點(11,12,13),而第二焦點12與集光焦點F彼此重合。需說明的是,集光焦點F、水平軸線14、垂直軸線15及光軸16的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如同前述第四實施例所述,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可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21、一第二發光單元22、及一第三發光單元23。與第四實施例不同的是,第五實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軸線(L1,L2,L3)都垂直於光軸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軸線(L1,L2,L3)都平行於垂直軸線15,並與水平軸線14相互垂直。需說明的是,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發光單元(21,22,23)、基準軸線DL、第一及第二參考軸線(RL1,RL2)的其他特徵與前述第四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第六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20,第六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一第一及一第二參考軸線(RL1,RL2)。由圖20與圖19及圖14的比較可知,第六實施例的集光單元1所採用的是一種內全反射透鏡,且該內全反射透鏡包括至少三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換言之,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及第三焦點(11,12,13),而第二焦點12與集光焦點F彼此重合。需說明的是,集光焦點F、水平軸線14、垂直軸線15及光軸16的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如同前述第四實施例所述,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可包括一第一、第二及第三發光單元(21,22,23)。與第四實施例不同的是,第六實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 軸線(L1,L2,L3)都垂直於光軸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軸線(L1,L2,L3)都平行於垂直軸線15,並與水平軸線14相互垂直。需說明的是,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發光單元(21,22,23)、基準軸線DL、第一及第二參考軸線(RL1,RL2)的其他特徵與前述第四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第七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21所示,第七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一第一參考軸線RL1及一第二參考軸線RL2。由圖21與圖17的比較可知,第七實施例與前述第四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七實施例中的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可以做為車燈裝置H的遠燈光源,第二發光單元22可做為車燈裝置H的近燈光源。另外,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分別設置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右下方及左下方。
接著,如圖22所示,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焦點11、一第二焦點12、一第三焦點13、一集光焦點F、及一光軸16,其中光軸16穿過集光焦點F。需說明的是,集光焦點F、水平軸線14、垂直軸線15及光軸16的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接著,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21、一第二發光單元22、及一第三發光單元23。第二發光單元22與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彼此相對應設置,使得第二發光單元22設置於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之間。另外,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也可以為相互對稱地設置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兩側。
第一發光單元21可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一第一軸線L1、及一第一發光面212。第一軸線L1通過第一光源中心點211,且第一軸線L1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一發光面212可具有多 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可交錯於一端點214。另外,第一軸線L1可通過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一軸線L1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一發光單元21的其中兩個端點214。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相對應設置,舉例而言,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一焦點11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於第一焦點11的側邊。
承上述,第二發光單元22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一第二軸線L2及一第二發光面222,第二軸線L2通過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且第二軸線L2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二發光面222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相鄰的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可交錯於一端點224。另外,第二軸線L2可通過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二軸線L2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二發光單元22的其中兩個端點224。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二焦點12相對應設置,亦即,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相對應設置。舉例而言,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二焦點12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於其側邊。
承上述,第三發光單元23可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點231、一第三軸線L3及一第三發光面232,第三軸線L3通過第三光源中心點231,且第三軸線L3平行於集光單元1的光軸16,並與集光單元1的水平軸線14及垂直軸線15相互垂直。第三發光面232可具有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相鄰的兩個第三環繞邊緣233可交錯於一端點234。另外,第三軸線L3可通過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兩個,或是第三軸線L3也可以通過多個第三發光單元23的其中兩個端點234。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點231可對應於集光單元1的第三焦點13相對應設置,舉 例而言,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點231可以與集光單元1的第三焦點13彼此相互重合,或是位於第三焦點13的側邊。承上所述,進一步而言,第二發光單元22設置於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之間,且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及第三軸線L3三者彼此相互平行。
承上所述,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第七實施例所提供的車燈裝置H,基準軸線DL乃通過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另外基準軸線DL也可以不通過第二發光單元22,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基準軸線DL可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及第一發光單元21的兩個端點214,另外,基準軸線也可以同時通過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點231及第三發光單元23的兩個端點234,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言之,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準軸線DL可不必通過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三發光單元23的兩個端點234,可以僅通過第一發光單元的第一光源中心點211及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以及第三發光單元23的第三光源中心點231及兩個第三環繞邊緣233即可。
接著,第一參考軸線RL1可通過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且第一參考軸線RL1通過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所交錯的端點214。進一步而言,第一參考軸線RL1亦同時平行於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具有一第一預定角度θ1,第一預定角度θ1可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也就是說,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垂直設置、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第一參考軸線RL1與基準軸線DL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一預定角度θ1。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第一環繞邊緣213與基準軸線DL之間所夾的最小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七實施例而言,第一預定角度θ1 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第二參考軸線RL2可通過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一個,且第二參考軸線RL2通過相鄰的兩個第三環繞邊緣233所交錯的端點234。進一步而言,第二參考軸線RL2亦同時平行於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一個。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具有一第二預定角度θ2,第二預定角度θ2可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也就是說,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垂直設置、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第二參考軸線RL2與基準軸線DL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二預定角度θ2。換言之,第三環繞邊緣233與基準軸線DL之間所夾的最小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七實施例而言,第二預定角度θ2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環繞邊緣223與基準軸線DL之間的最小夾角α之角度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舉例來說,以第七實施例而言,最小夾角α之角度可以為45度,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隨著調整第二發光單元22的位置,可控制車燈裝置H所產生的光形寬度。
接著,舉例來說,集光單元1的集光焦點F可位於第一軸線L1及第三軸線L3之間。另外,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七實施例中,相鄰的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所交錯的端點224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之間。亦即,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發光面22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之間。
承上述,舉例來說,相鄰的兩個第一環繞邊緣213所交錯的端點214可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之間,相鄰的兩個第三環繞邊緣233所交錯的端點234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二發光單元22的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之間。
接著,第一發光單元21及第二發光單元22所分別具有的第一發光面212及第二發光面222之間的最近距離可彼此相距一第一預定間距G1,該第一預定間距G1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第一預定間距G1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另外,第三發光單元23及第二發光單元22所分別具有的第三發光面232及第二發光面222之間的最近距離可彼此相距一第二預定間距G2,該第二預定間距G2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第二預定間距G2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換言之,第一發光單元21的多個第一環繞邊緣213的其中一個可平行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一個。藉此,兩個最鄰近的第一環繞邊緣213及第二環繞邊緣223之間的預定間距G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第三發光單元23的多個第三環繞邊緣233的其中一個可平行於第二發光單元22的多個第二環繞邊緣223的其中一個。藉此,兩個最鄰近的第三環繞邊緣233及第二環繞邊緣223之間的預定間距G可介於0至0.8毫米之間,較佳地,可介於0.05毫米至0.2毫米之間。進一步來說,可藉由調整第一預定間距G1及第二預定間距G2的距離,以產生所需要之光形。
進一步來說,位於位於基準軸線DL及第二光源中心點221之間的相鄰的兩個第二環繞邊緣223所交錯的端點224,可以與基準軸線DL之間相距一預定間隙V,該預定間隙V可介於0至1毫米之間。換言之,第二發光面222的最低發光面位置與基準軸線DL之間,可相距0至1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V。
〔第八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23所示,第八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一第一及一第二參考軸線(RL1,RL2)。由圖23與圖19及圖9的比較可知,第八實施例與第七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八實施例的集光單元1可採用一多重反射鏡,且該多重反射鏡包括至 少三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換言之,第八實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第三焦點(11,12,13)。另外,以第八實施例而言,光軸16會通過集光焦點F,但不通過第二焦點12。需說明的是,集光焦點F、水平軸線14、垂直軸線15及光軸16的結構與前述第七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如同前述第七實施例所述,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可包括一第一、第二及第三發光單元(21,22,23)。與第七實施例不同的是,第八實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軸線(L1,L2,L3)都垂直於光軸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軸線(L1,L2,L3)都平行於垂直軸線15,並與水平軸線14相互垂直。需說明的是,第八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發光單元(21,22,23)、基準軸線DL、第一及第二參考軸線(RL1,RL2)的其他特徵與前述第七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第九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24所示,第九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H,其包括一集光單元1、一發光群組2、一基準軸線DL、一第一參考軸線RL1、及一第二參考軸線RL2。由圖24與圖19及圖14的比較可知,第九實施例的集光單元1所採用的是一種內全反射透鏡,且該內全反射透鏡包括至少三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換言之,第九實施例所提供的集光單元1具有一第一、第二、第三焦點(11,12,13)。另外,以第九實施例而言,光軸16會通過集光焦點F,但不通過第二焦點12。需說明的是,集光焦點F、水平軸線14、垂直軸線15及光軸16的結構與前述第七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另外,如同前述第七實施例所述,發光群組2與集光單元1彼此相對應設置,發光群組2可包括一第一、第二及第三發光單元(21,22,23)。與第七實施例不同的是,第九實施例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軸線(L1,L2,L3)都垂直於光軸16,且第一、第二及第三 軸線(L1,L2,L3)都平行於垂直軸線15,並與水平軸線14相互垂直。需說明的是,第九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第二、第三發光單元(21,22,23)、基準軸線DL、第一及第二參考軸線(RL1,RL2)的其他特徵與前述第七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實施例的可行功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H,可藉由一個集光單元1搭配兩個發光單元或是三個發光單元,並藉由將發光單元相互錯位的設置以達到在一個集光單元1下達成切換遠近燈光形之功效。此外,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能具有較小的結構,且所產生之光形亦能夠符合法規之規範。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Claims (10)

  1. 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包括:一集光單元,所述集光單元具有一第一焦點、一第二焦點、一集光焦點、及一光軸,其中所述光軸穿過所述集光焦點;一發光群組,所述發光群組與所述集光單元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發光群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一第一軸線、及一第一發光面,所述第一軸線通過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一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一環繞邊緣,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交錯於一端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一焦點;及一第二發光單元,所述第二發光單元與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一第二軸線、及一第二發光面,所述第二軸線通過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二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其中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二焦點;一基準軸線,所述基準軸線通過所述集光焦點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其中所述基準軸線垂直於所述光軸;以及一參考軸線,所述參考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且所述參考軸線通過所述端點,其中所述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垂直設置、所述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所述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預定角度;其中,所述集光焦點位於所述第一軸線及所述第二軸線之間;其中,所述參考軸線所通過的所述端點位於所述基準軸線及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面與所述第二發光面彼此相距一預定間距,所述預定間距介於0至0.8毫米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參考軸線所通過的所述端點與所述基準軸線相距一預定間隙,所述預定間隙介於0至1毫米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的其中兩個或是通過多個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的其中兩個所述端點,所述第二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二環繞邊緣的其中兩個或是通過多個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其中兩個所述端點。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與所述第一焦點彼此相互重合,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與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互重合。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中多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平行於多個所述第二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
  7. 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包括:一集光單元,所述集光單元具有一第一焦點、一第二焦點、一第三焦點、一集光焦點、及一光軸,其中所述光軸穿過所述集光焦點;一發光群組,所述發光群組與所述集光單元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發光群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一第一軸線、及一第一發光面,所述第一軸線通過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一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一環繞邊緣,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交錯於一端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一焦點; 一第二發光單元,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一第二軸線、及一第二發光面,所述第二軸線通過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二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其中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二焦點;及一第三發光單元,所述第三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點、一第三軸線、及一第三發光面,所述第三軸線通過所述第三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三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三環繞邊緣,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交錯於一端點,其中所述第三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三焦點;其中,所述第二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及所述第三發光單元之間;一基準軸線,所述基準軸線通過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集光焦點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其中所述基準軸線垂直於所述光軸;一第一參考軸線,所述第一參考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且所述第一參考軸線通過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其中所述第一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一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所述第一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一預定角度;以及一第二參考軸線,所述第二參考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且所述第二參考軸線通過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其中所述第二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二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所述第二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二預定角度;其中,所述集光焦點位於所述第一軸線及所述第三軸線之間; 其中,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位於所述基準軸線及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的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之間;其中,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位於所述基準軸線及所述第三發光單元的所述第三光源中心點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中多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平行於多個所述第二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多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平行於多個所述第二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
  9. 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包括:一集光單元,所述集光單元具有一第一焦點、一第二焦點、一第三焦點、一集光焦點、及一光軸,其中所述光軸穿過所述集光焦點;一發光群組,所述發光群組與所述集光單元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發光群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光源中心點、一第一軸線、及一第一發光面,所述第一軸線通過所述第一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一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一環繞邊緣,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交錯於一端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一焦點;一第二發光單元,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二光源中心點、一第二軸線、及一第二發光面,所述第二軸線通過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二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二環繞邊緣,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環繞邊緣交錯於一端點,其中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二焦點;及一第三發光單元,所述第三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三光源中心點、一第三軸線、及一第三發光面,所述第三軸線通過所 述第三光源中心點,所述第三發光面具有多個第三環繞邊緣,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交錯於一端點,其中所述第三發光單元對應於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第三焦點;其中,所述第二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及所述第三發光單元之間;一基準軸線,所述基準軸線通過所述集光單元的所述集光焦點、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及所述第三發光單元,其中所述基準軸線垂直於所述光軸;一第一參考軸線,所述第一參考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且所述第一參考軸線通過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其中所述第一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一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所述第一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一預定角度;以及一第二參考軸線,所述第二參考軸線通過多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的其中一個,且所述第二參考軸線通過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其中所述第二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第二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呈相互平行設置或者是所述第二參考軸線與所述基準軸線之間具有一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的第二預定角度;其中,所述集光焦點位於所述第一軸線及所述第三軸線之間;其中,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二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位於所述基準軸線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之間。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其中相鄰的兩個所述第一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位於所述基準軸線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之間,相鄰的兩 個所述第三環繞邊緣所交錯的所述端點位於所述基準軸線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所述第二光源中心點之間。
TW104112108A 2015-04-15 2015-04-15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TWI6359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2108A TWI635975B (zh) 2015-04-15 2015-04-15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2108A TWI635975B (zh) 2015-04-15 2015-04-15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6237A TW201636237A (zh) 2016-10-16
TWI635975B true TWI635975B (zh) 2018-09-21

Family

ID=57847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2108A TWI635975B (zh) 2015-04-15 2015-04-15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597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52347U (zh) * 2012-02-15 2012-09-26 宁波比格斯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远近光一体的车灯
CN102834662A (zh) * 2010-03-23 2012-12-1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整体式照明组件
TWM463226U (zh) * 2012-12-28 2013-10-11 Bayard Technology Co Ltd Led機車頭燈之結構
TWM485162U (zh) * 2014-04-18 2014-09-01 Zheng Wang 車燈模組
CN203823633U (zh) * 2014-03-14 2014-09-10 王正 车灯结构及其灯杯结构
TWM485842U (zh) * 2014-05-02 2014-09-11 Fu An Ind Co Ltd 具led光源之遠近燈切換的車燈裝置
TWM510874U (zh) * 2015-04-15 2015-10-21 Adi Optics Co Ltd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4662A (zh) * 2010-03-23 2012-12-1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整体式照明组件
CN202452347U (zh) * 2012-02-15 2012-09-26 宁波比格斯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远近光一体的车灯
TWM463226U (zh) * 2012-12-28 2013-10-11 Bayard Technology Co Ltd Led機車頭燈之結構
CN203823633U (zh) * 2014-03-14 2014-09-10 王正 车灯结构及其灯杯结构
TWM485162U (zh) * 2014-04-18 2014-09-01 Zheng Wang 車燈模組
TWM485842U (zh) * 2014-05-02 2014-09-11 Fu An Ind Co Ltd 具led光源之遠近燈切換的車燈裝置
TWM510874U (zh) * 2015-04-15 2015-10-21 Adi Optics Co Ltd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6237A (zh) 2016-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6239B2 (en) Vehicle lamp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US9188297B2 (en) Automotive headlamp forming multiple light distribution patterns with a single lamp
US7387416B2 (en) Vehicular illumination lamp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light sources
JP6516495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0212148A (ja) 車両用前照灯
WO2013183240A1 (ja) 車両用灯具
US8231255B2 (en) Vehicle light
TWI558943B (zh) 車燈模組
JP5097653B2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TWM485162U (zh) 車燈模組
JP5692520B2 (ja) 灯具ユニット
JP6340696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自動車
TWI583578B (zh)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CN107654958B (zh) 车灯模块
TWM510874U (zh)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CN105987333B (zh) 具有切换远近灯光形的车灯装置
TWM504737U (zh)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TWM470029U (zh) Led複合式集光透鏡及其模組
TWI635975B (zh) 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
CN108302447B (zh) 直射式汽车前照灯模组及汽车前照灯
TWI418741B (zh) Lighting device
TWI582335B (zh) Lights
TW201432187A (zh) Led車燈之發光件及其光學透鏡
KR101614849B1 (ko) 상·하향 일체형 led 전조등 구조
TWI820972B (zh) 具有多重曲面之光學元件及其車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