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680B -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680B
TWI633680B TW106118158A TW106118158A TWI633680B TW I633680 B TWI633680 B TW I633680B TW 106118158 A TW106118158 A TW 106118158A TW 106118158 A TW106118158 A TW 106118158A TW I633680 B TWI633680 B TW I6336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layer
connection structur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8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9433A (zh
Inventor
蔡富鈞
廖文祿
陳世益
許嘉良
呂志強
Original Assignee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8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368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9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9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680B/zh

Link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發光元件發光元件包含:一基板;一金屬連接結構位於該基板上;一阻障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之上;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一發光疊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之上,且該阻障層位於該基板及該發光疊層之間;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包含由一第一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一金屬層及由一第二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二金屬層,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第二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三金屬層具有一第三金屬元素及一第四金屬層具有一第四金屬元素,且該第一金屬元素和該第二金屬元素不同,該第三金屬元素和該第四金屬元素不同。

Description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阻障層之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圖1所示為一習知之發光二極體結構,包含一永久基板109,於其上方由上往下依序有一發光疊層102,一金屬反射層106,一阻障層107,及一金屬連接結構108。此外,一第一電極110E1及其延伸電極110E1’設置於發光疊層102上,及一第二電極110E2設置於永久基板109上用以傳遞電流。
其中金屬反射層106用以反射發光疊層102所發出之光線,金屬連接結構108係由兩層材料相接合形成合金以使永久基板109與阻障層107相接合。而阻障層107位於金屬反射層106與金屬連接結構108間,用以阻止金屬反射層106與金屬連接結構108間之金屬擴散(diffusion)。然而,金屬連接結構108一般是用高溫接合,即接合溫度高於300℃,故金屬連接結構108之材料成份通常與金屬反射層106之材料成份不同,即金屬連接結構108之材料成份與金屬反射層106不具有相同之金屬元素。例如習知之金屬反射層106採用銀(Ag);而金 屬連接結構108採用鋅(Zn)為主要含量的合金,例如鋅(Zn)與鋁(Al)的合金,以利高溫接合。當金屬反射層106之材料與金屬連接結構108不具有相同之金屬元素時,習知之阻障層107之設計採薄阻障層(小於100nm)之設計均能達成阻止金屬反射層106與金屬連接結構108間之金屬擴散之效果。
然而,隨著發光二極體應用之發展,對於性能之要求漸漸提高,例如當發光二極體應用於汽車領域時,因為汽車與人身安全息息相關,因此對於車用之發光二極體的可靠度要求也比一般應用如顯示屏(display)等來得高,故需使用穩定性較佳的反射鏡材料。而相較於銀金屬恐有銀金屬電致遷移(migration)之疑慮,以其他金屬材料製作金屬反射層106有其優勢。另外,隨著金屬連接結構108往低溫接合的方向發展,金屬連接結構108之材料同樣需要更多的選擇變化。故當金屬反射層106之材料與金屬連接結構108選擇具有相同之金屬元素時,因為阻障層107之兩側所具有相同之金屬元素,使得金屬連接結構108合金中之其他元素在阻障層107之兩側均特別容易結合,故薄阻障層之設計將無法有效阻止金屬反射層106與金屬連接結構108間之金屬擴散,當發光二極體因為經過製程中的高溫處理步驟後,容易出現金屬連接結構108合金中之金屬擴散至金屬反射層106,導致金屬反射層106反射率降低,而使發光二極體亮度降低。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本發明所揭露之發光元件包含: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基板;一金屬連接結構位於該基板上;一阻障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 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之上;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一發光疊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之上,且該阻障層位於該基板及該發光疊層之間;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包含由一第一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一金屬層及由一第二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二金屬層,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第二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三金屬層具有一第三金屬元素及一第四金屬層具有一第四金屬元素,該第三金屬層較該第四金屬層接近該第二金屬層,且該第一金屬元素和該第二金屬元素不同,該第三金屬元素和該第四金屬元素不同,且該第一金屬元素與該第三金屬元素相同,或者該第二金屬元素與該第四金屬元素相同。
本發明更揭露一發光元件,包含:一基板;一金屬連接結構位於該基板上;一阻障層包含至少兩層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一發光疊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之上,且該阻障層位於該基板及該發光疊層之間;其中任一該多層金屬層具有由一第一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一金屬層及由一第二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二金屬層,且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第一金屬元素與該第二金屬元素不同。
本發明另揭露一發光元件,包含:一金屬連接結構;一阻障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之上;一抗氧化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及該第二多層金屬層之間;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一發光疊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之上;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一金屬層具有一第 一金屬元素及一第二金屬層具有一第二金屬元素,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第二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三金屬層具有一第三金屬元素及一第四金屬層具有一第四金屬元素,該第三金屬層較該第四金屬層接近該第二金屬層,且該第一金屬元素和該第二金屬元素不同,該第三金屬元素和該第四金屬元素不同,且該第一金屬元素與該第三金屬元素相同,或者該第二金屬元素與該第四金屬元素相同。
本發明又揭露一發光元件,包含:一金屬連接結構;一阻障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之上,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直接接觸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一發光疊層電性連接該金屬反射層;其中該金屬連接結構與該金屬反射層包含一相同之金屬元素,且該阻障層包含與該金屬反射層相異之金屬元素。
102‧‧‧發光疊層
106‧‧‧金屬反射層
107‧‧‧阻障層
108‧‧‧金屬連接結構
109‧‧‧永久基板
110E1‧‧‧第一電極
110E1’‧‧‧延伸電極
110E2‧‧‧第二電極
201‧‧‧成長基板
202‧‧‧發光疊層
202a‧‧‧第一電性半導體層
202b‧‧‧發光層
202c‧‧‧第二電性半導體層
203‧‧‧介電層
2031‧‧‧穿孔
204‧‧‧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
205‧‧‧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
206‧‧‧金屬反射層
207‧‧‧阻障層
2071a,2071a’‧‧‧第一金屬層
2071b‧‧‧第二金屬層
2072a‧‧‧第三金屬層
2072b‧‧‧第四金屬層
207i‧‧‧抗氧化層
208‧‧‧金屬連接結構
2081‧‧‧第一接合層
2082‧‧‧第二接合層
2083‧‧‧第三接合層
209‧‧‧永久基板
210E1‧‧‧第一電極
210E1’‧‧‧延伸電極
210E2‧‧‧第二電極
211‧‧‧保護層
212r‧‧‧粗化結構
第1圖所示為一習知之發光二極體結構。
第2A圖至第2I圖所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第3A圖及第3B圖用以說明第一實施例中之阻障層。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如圖2A所 示,首先提供一成長基板201,並於其上形成一發光疊層202,發光疊層202包括一半導體疊層,由下而上依序包括一第一電性半導體層202a;一發光層202b位於第一電性半導體層202a之上;以及一第二電性半導體層202c位於發光層202b之上。第一電性半導體層202a和第二電性半導體層202c電性相異,例如第一電性半導體層202a是n型半導體層,而第二電性半導體層202c是p型半導體層。第一電性半導體層202a、發光層202b、及第二電性半導體層202c為III-V族材料所形成,例如為磷化鋁鎵銦(AlGaInP)系列材料。
接著,如圖2B所示,形成一介電層203於發光疊層202上,介電層203具有一折射率小於與發光疊層202之折射率。介電層203之材料例如包含一材料選自氧化矽(SiOx)、氟化鎂(MgF2),及氮化矽(SiNx)所構成之群組,介電層203之厚度約為50nm至150nm之間,本實施例之介電層203之厚度為100nm。接著,如圖2C所示,以黃光及蝕刻製程,在介電層203中形成複數之穿孔2031穿透介電層203,穿孔2031由上視大致為圓形(圖未示)並具有一直徑D,直徑D約介於5μm至15μm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直徑D約為10μm。
接著,如圖2D所示,形成一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位於介電層203上並填入穿孔2031中,以使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與發光疊層202形成歐姆接觸,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之厚度約為25Å至100Å之間,本實施例之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之厚度為75Å。然後,形成一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位於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上,其中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主要用以提供橫向(與各層堆疊方向相垂直之方向)電流擴散之功能,其材料與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之材料不同。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之厚度約為0.5μm至3μm 之間,本實施例之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之厚度為1.0μm。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之厚度相較於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及介電層203之厚度明顯較厚,故如圖所示意,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形成後,可填平穿孔2031,並使因為穿孔2031造成之高低差不平整回到一較平整之表面。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與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包含一材料選自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鋁鋅(Aluminum Zinc Oxide,AZO)、氧化鎘錫、氧化銻錫、氧化鋅(ZnO)、氧化鋅錫、及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所構成之群組。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204之材料為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之材料為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
接著,如圖2E所示,形成一金屬反射層206位於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205之上,金屬反射層206包含一金屬材料用以反射發光疊層202所發出之光線。在本實施例中,金屬反射層206可對發光疊層所發出之光線有大於90%的反射率,例如為金(Au)。
接著,如圖2F所示,形成一阻障層207位於金屬反射層206上,阻障層207用以阻止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將於後續說明)間之金屬擴散(diffusion)。阻障層207之實施例如圖3A或圖3B所示,亦將於後續詳細說明。接著,形成第一接合層2081位於阻障層207上,及第二接合層2082位於第一接合層2081上。接著,如圖2G所示,提供一永久基板209,並形成一第三接合層2083位於永久基板209上,並使第三接合層2083與第二接合層2082對接(bonding),且接合後將成長基板201移除,其情形如圖2H所示。第一接合層2081,第二接合層2082,及第三接合層2083形成一金屬連接結構208。金屬連 接結構208包含一熔點小於或等於300℃之低溫熔合材料。低溫熔合材料例如包含銦(In)或錫(Sn),在本實施例中,低溫熔合材料包含銦(In),例如當第一接合層2081之材料為金(Au),第二接合層2082之材料為銦(In),第三接合層2083之材料為金(Au)時,此第一接合層2081,第二接合層2082,及第三接合層2083可在一低溫下,例如溫度小於或等於300℃下,因共晶(eutectic)效應而形成合金並接合,形成一金屬連接結構208,而金屬連接結構208包含銦(In)及金(Au)之合金。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接合層2082可以是形成在第一接合層2081上,並與永久基板209上之第三接合層2083接合形成金屬連接結構208。
接著,如圖2I所示,形成第一電極210E1及其延伸電極210E1’於發光疊層202上。然後,藉由一黃光及蝕刻製程將發光疊層202之外圍一部份移除並曝露部份之介電層203,並可選擇性地實施一發光疊層202表面之粗化製程,以於第一電性半導體層202a上形成粗化結構212r,然後形成保護層211於發光疊層202及曝露之介電層203上,保護層211未覆蓋第一電極210E1及其延伸電極210E1’。最後形成第二電極210E2於永久基板209上。
圖3A用以說明上述實施例中阻障層207。圖3A例示圖2I之阻障層207,請同時參看圖3A及圖2I。如前所提及,阻障層207位於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用以阻止兩者間之金屬擴散。本實施例之阻障層207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位於金屬連接結構208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位於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之上;其中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包含由一第一金屬材料構成之一第一金屬層2071a及由一第二金屬材料構成之一第二金屬層2071b,第一金屬層2071a較第二金屬層2071b接近金屬連接結構208;而第二多 層金屬層2072包含由一第三金屬材料構成之一第三金屬層2072a及由一第四金屬材料構成之一第四金屬層2072b,第三金屬層2072a較第四金屬層2072b接近第二金屬層2071b。在材料選擇上,第一金屬材料和第二金屬材料不同,第三金屬材料和第四金屬材料不同,且上述各金屬材料之材料選擇使阻障層207包含與金屬反射層206相異之金屬元素。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層2071a及第三金屬層2072a之材料包含鉑(Pt),第二金屬層2071b及第四金屬層2072b之材料包含鈦(Ti)。第一金屬層2071a及第三金屬層2072a之鉑(Pt)用為主要阻止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金屬擴散之材料,而第二金屬層2071b及第四金屬層2072b之材料採用鈦(Ti)則可增加黏接力(adhesion),特別是第四金屬層2072b的鈦(Ti)與金屬反射層206相接提供了整體阻障層207與金屬反射層206間良好的黏接,亦即材料的選擇排列上,較佳之選擇為第四金屬層2072b之材料與金屬反射層206之黏接力大於第三金屬層2072a與金屬反射層206之黏接力,以加強第三金屬層2072a與金屬反射層206之間之黏接力。在厚度上,第一金屬層2071a及第三金屬層2072a之厚度約為100Å至500Å之間,第二金屬層2071b及第四金屬層2072b之厚度約為200Å至800Å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層2071a及第三金屬層2072a之厚度約為200Å至800Å之間,第二金屬層2071b及第四金屬層2072b之厚度約為100Å至500Å之間。上述厚度範圍所構成之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及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結構可以有效地阻止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之金屬擴散,並且不至於因厚度過厚造成應力,而影響前述提及之後續金屬連接結構208中接合層間之接合製程。
故而以圖2I之最終結構,並配合參看圖3A,則本發明第一實施 例之發光元件至少包含一金屬連接結構208;一阻障層207位於金屬連接結構208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位於金屬連接結構208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位於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之上;一金屬反射層206位於阻障層207之上;以及一發光疊層202電性連接金屬反射層206;其中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包含由第一金屬材料鉑(Pt)構成之第一金屬層2071a及由第二金屬材料鈦(Ti)構成之一第二金屬層2071b,第一金屬層2071a較第二金屬層2071b接近金屬連接結構208,且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包含由第三金屬材料鉑(Pt)構成之第三金屬層2072a及由第四金屬材料鈦(Ti)構成之第四金屬層2072b,第三金屬層2072a較第四金屬層2072b接近第二金屬層2071b。第一金屬材料和第二金屬材料不同,第三金屬材料和第四金屬材料不同。另外,如前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金屬連接結構208包含銦(In)及金(Au)之合金,而金屬反射層206包含金(Au),故金屬連接結構208與金屬反射層206包含一相同之金屬元素金(Au)。如同先前技術中所述,因為阻障層207之兩側所具有相同之金屬元素,使得金屬連接結構208合金中之其他元素(在本實施例為銦(In))在阻障層207之兩側均容易結合,故若採先前技術之薄阻障層之設計將無法有效阻止銦(In)在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之金屬擴散。對於上述實施例圖2I之結構,若阻障層207改採薄阻障層之結構,例如以單層500Å之鉑(Pt)作為阻障層207,以能譜分析儀-線掃描(EDS line scan)進行元素分析,量測到金屬反射層206中之銦(In)的含量與金屬連接結構208中銦(In)的含量接近,兩者皆約5至10個A.U.(Arbitrary Unit)(平均值約7.5個A.U.),證明了採薄阻障層之設計無法有效阻止銦(In)在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之金屬擴散。而當阻障層207採上述圖3A之結構時,由於上述圖3A之阻 障層207包含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及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之複數組多層結構,且阻障層207包含與金屬反射層206相異之金屬元素,故可以有效阻止銦(In)在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之金屬擴散,並且相較於單純以增加厚度企圖提高阻障層阻止金屬擴散能力之方法而言,可以免去阻障層厚度加厚產生應力之問題。故當同樣以能譜分析儀-線掃描進行元素分析時,可量測到金屬反射層206中之銦(In)的含量明顯降低,與金屬連接結構208中銦(In)的含量已不同,而金屬反射層206中之銦(In)的含量與發光疊層202中之銦(In)的含量大致相同,兩者皆約小於5個A.U.(Arbitrary Unit),平均值約僅2個A.U.(Arbitrary Unit)。亦即銦(In)在金屬反射層206中之含量(平均值約2個A.U.)相較於其在金屬連接結構208中之含量(平均值約7.5個A.U.),約小於其二分之一。證明了採本發明實施例之阻障層之設計能有效阻止銦(In)在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之金屬擴散。
須注意的是,上述圖3A阻障層207之說明係以圖2I,即發光元件的最終結構進行說明,然圖2I係經過前述將成長基板201翻轉並與永久基板209接合而形成,故在形成方法上,例如以中間過程之圖2F來看,則為第四金屬層2072b,第三金屬層2072a,第二金屬層2071b,以及第一金屬層2071a依序形成於金屬反射層206上。
圖3B為本發明之另一阻障層之實施例。圖3B為圖3A之變化型,圖3B同樣例示圖2I之阻障層207,請同時參看圖3A及圖2I。同樣地,阻障層207位於金屬反射層206與金屬連接結構208間,用以阻止兩者間之金屬擴散。在本實施例之阻障層207與圖3A之阻障層207大致相同,但第一金屬層2071a' 之材料在本實施例包含鎳(Ni),並且在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與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位於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間增加了一抗氧化層207i,用以防止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在製程中被氧化,抗氧化層207i之材料例如包含金(Au),厚度約為3000Å至7000Å之間。其餘關於材料或厚度等,則與上述圖3A相同,不再贅述。同樣須注意的是,在形成方法上,例如以中間過程之圖2F來看,則為第四金屬層2072b,第三金屬層2072a,抗氧化層207i,第二金屬層2071b,以及第一金屬層2071a依序形成於金屬反射層206上。抗氧化層207i在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與第一多層金屬層2071非於相同機台中連續形成時,能有效地防止第二多層金屬層2072在製程中被氧化。
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任何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之技術原理及精神的情況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及變化。因此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Claims (23)

  1. 一發光元件,包含: 一基板; 一金屬連接結構位於該基板上; 一阻障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之上; 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 一發光疊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之上,且該阻障層位於該基板及該發光疊層之間; 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包含由一第一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一金屬層及由一第二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二金屬層,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第二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三金屬層具有一第三金屬元素及一第四金屬層具有一第四金屬元素,該第三金屬層較該第四金屬層接近該第二金屬層,且該第一金屬元素和該第二金屬元素不同,該第三金屬元素和該第四金屬元素不同,且該第一金屬元素與該第三金屬元素相同,或者該第二金屬元素與該第四金屬元素相同。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三金屬層由該第三金屬元素所構成,且該第四金屬層由該第四金屬元素所構成。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金屬元素與該第三金屬元素相同,且該第二金屬元素與該第四金屬元素相同。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金屬元素及該第三金屬元素包含鎳(Ni)或鉑(Pt),且該第二金屬元素及該第四金屬元素包含鈦(Ti)。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金屬連接結構與該金屬反射層包含一相同之金屬元素。
  6.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金屬連接結構與該金屬反射層包含一相同之金屬元素,該金屬元素不同於該第一金屬元素、該第二金屬元素、該第三金屬元素及該第四金屬元素。
  7.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金屬連接結構包含一銦(In)金(Au)合金,且該金屬連接結構與該金屬反射層包含該相同之金屬元素為金(Au)。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金屬連接結構包含一熔點小於或等於300℃之低溫熔合材料。
  9. 如請求項第8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低溫熔合材料包含銦(In)。
  10.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金屬層及該第三金屬層之厚度約為200Å至800Å之間。
  11.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二金屬層及該第四金屬層之厚度約為100Å至500Å之間。
  1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更包含一介電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與該發光疊層之間,該介電層具有一折射率小於與該發光疊層之折射率。
  13. 如請求項第12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介電層包含複數之穿孔穿透該介電層。
  14.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的發光元件,更包含一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與該介電層之間,該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填入該複數之穿孔。
  15.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的發光元件,更包含一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與該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之間,且該第二透明導電氧化層之材料與該第一透明導電氧化層之材料不同。
  16. 一發光元件,包含: 一基板; 一金屬連接結構位於該基板上; 一阻障層包含至少兩層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 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 一發光疊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之上,且該阻障層位於該基板及該發光疊層之間; 其中任一該多層金屬層具有由一第一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一金屬層及由一第二金屬元素構成之一第二金屬層,且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第一金屬元素與該第二金屬元素不同。
  17. 如請求項第16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金屬元素包含鎳(Ni)或鉑(Pt),且該第二金屬元素包含鈦(Ti)。
  18. 如請求項第16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金屬層之厚度約為200Å至800Å之間,且該第二金屬層之厚度約為100Å至500Å之間。
  19. 一發光元件,包含: 一金屬連接結構; 一阻障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之上; 一抗氧化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及該第二多層金屬層之間; 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 一發光疊層位於該金屬反射層之上; 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一金屬層具有一第一金屬元素及一第二金屬層具有一第二金屬元素,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第二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三金屬層具有一第三金屬元素及一第四金屬層具有一第四金屬元素,該第三金屬層較該第四金屬層接近該第二金屬層,且該第一金屬元素和該第二金屬元素不同,該第三金屬元素和該第四金屬元素不同,且該第一金屬元素與該第三金屬元素相同,或者該第二金屬元素與該第四金屬元素相同。
  20.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抗氧化層包含金(Au)。
  21. 一發光元件,包含: 一金屬連接結構; 一阻障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包含一第一多層金屬層位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之上及一第二多層金屬層位於該第一多層金屬層之上,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直接接觸於該金屬連接結構; 一金屬反射層位於該阻障層之上;以及 一發光疊層電性連接該金屬反射層; 其中該金屬連接結構與該金屬反射層包含一相同之金屬元素,且該阻障層包含與該金屬反射層相異之金屬元素。
  22. 如請求項第2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另包含一基板為連接於該金屬連接結構,且該阻障層位於該基板及該發光疊層之間。
  23. 如請求項第2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多層金屬層包含一第一金屬層及一第二金屬層,該第一金屬層較該第二金屬層接近該金屬連接結構,該第一金屬層之厚度約為200Å至800Å之間,且該第二金屬層之厚度約為100Å至500Å之間。
TW106118158A 2013-11-28 2013-11-28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6336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8158A TWI633680B (zh) 2013-11-28 2013-11-28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8158A TWI633680B (zh) 2013-11-28 2013-11-28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433A TW201729433A (zh) 2017-08-16
TWI633680B true TWI633680B (zh) 2018-08-21

Family

ID=60186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8158A TWI633680B (zh) 2013-11-28 2013-11-28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3680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9958A (en) * 2006-01-06 2007-10-16 Sony Corp Light emitting di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integrated light emitting di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light emitting diode illumination device
TW201322482A (zh) * 2011-11-23 2013-06-01 Toshiba Kk 半導體發光元件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9958A (en) * 2006-01-06 2007-10-16 Sony Corp Light emitting di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integrated light emitting diod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light emitting diode illumination device
TW201322482A (zh) * 2011-11-23 2013-06-01 Toshiba Kk 半導體發光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433A (zh) 2017-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1848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446589B (zh) A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a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1162367A1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9660146B2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TWI572054B (zh) 高亮度發光二極體結構與其製造方法
JP6717324B2 (ja) 発光素子
TWI473298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及覆晶式封裝元件
TW202107732A (zh) 發光二極體及其製作方法、發光裝置
CN212648266U (zh) 半导体发光元件和发光器件
CN106159043B (zh) 倒装led芯片及其形成方法
TWI602323B (zh) 發光元件
JP2007258323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4925512B2 (ja) 波長変換型半導体素子
CN103035812A (zh) 基板
US8884323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10731016A (zh) 发光二极管
US10396248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3811608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TWI633680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13363373B (zh) 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和发光装置
TWI754617B (zh) 發光元件
TWI449210B (zh) 發光元件
US11949052B2 (en)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n optoelectronic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CN104701435A (zh)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TWM468017U (zh) 帶光反射層之半導體發光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