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2390B - Medical container package and medical container management method - Google Patents

Medical container package and medical container management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2390B
TWI622390B TW102145097A TW102145097A TWI622390B TW I622390 B TWI622390 B TW I622390B TW 102145097 A TW102145097 A TW 102145097A TW 102145097 A TW102145097 A TW 102145097A TW I622390 B TWI622390 B TW I6223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blood
medical container
label
med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5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8699A (zh
Inventor
Masafumi Mitsuhashi
Takakazu Murakami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8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8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2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23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09Multiple bag systems for separating or storing blood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4Labware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 B01L3/545Labware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for laboratory containers
    • B01L3/5453Labware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for laboratory containers for test tu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05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toring or administering blood, plasma or medical fluids ; Infusion or perfusion containers
    • A61J1/10Bag-type contai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2205/00General identification or selection means
    • A61J2205/10Bar c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6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 A61M2205/6063Optical identification systems
    • A61M2205/6072Bar cod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特徵在於:具備識別資訊標籤(50):附有分配至每個醫療用液體提供者的提供者識別資訊(BC);及血液袋(20)(醫療用容器):用以收容上述醫療用液體;於上述醫療用容器附有與附於上述識別資訊媒體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的提供者識別資訊。

Description

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及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及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
以往,將提供者提供之血液等醫療用液體收容於血液袋等醫療用容器,為了謀求醫療用液體之提供者、與收容有所採集之醫療用液體之醫療用容器的匹配性,使用記載有可識別每個提供者之提供者識別資訊(條碼等)的識別資訊媒體(標籤等)。例如,記載有條碼之標籤係於醫院、捐血車、捐血室等自血液之提供者(供血者)採血時貼合於血液袋、採血管、病歷等。於採血後,在特定之醫院內(血液中心)進行血液分離處理或血液檢查等。
例如,文獻1(日本特開平2-71728號公報)中所記載之血液採集容器具備採血針、袋狀之血液採集容器本體(血液袋)、及減壓採血管,且於血液採集容器本體上貼合有1張容器本體用標籤及3張減壓採血管用標籤。而且,於血液採集時,於兩標籤記入必要事項,剝開減壓採血管用標籤並貼合於減壓採血管。於文獻1中記載有藉由進行此種標籤之貼合、及減壓採血管用等之管理,可提高供血者、與自該供血者採集之血液採集容器本體及減壓採血管內之血液的匹配性。
又,於文獻2(日本特開平6-343679號公報)中所記載之 血液袋管理方法中,藉由條碼讀取器讀取患者之卡上之條碼,製造印刷有對應於所讀取之與患者相關之資訊之條碼的複數個標籤,並將該等標籤貼合於血液袋或保管容器。繼而,於將患者之血液採集至該血液袋內後,讀取卡上之條碼、血液袋上之條碼、保管容器上之條碼,確認其等之一致性後,將血液袋收納於保管容器內並上鎖。又,於取出保管容器內之血液袋時,確認卡上及保管容器上之條碼之一致性後開鎖,而可取出所收納之血液袋。於文獻2中記載有根據此種血液袋管理方法,可容易且確實地防止取錯血液袋。
上述文獻1中,必須在每次採集血液時於1張容器本體用標籤與3張減壓採血管用標籤記入必要事項,且對一位供血者要記入4次,因此有導致錯誤記入或忘記記入等之虞,且存在作業負擔較大之問題。
又,上述文獻2中,必須與血液袋分開地另外準備要貼合於血液袋或保管容器之複數個標籤,且必須於每次採集血液時將複數個標籤逐一貼合,因此作業負擔較大,且有導致貼錯或忘貼等失誤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減輕將附有用以識別醫療用液體之提供者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的識別資訊媒體附於醫療用容器之作業負擔的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及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
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特徵在於具備:識別資訊媒體:附有分配至每個醫療用液體提供者的提供者識別資訊;及醫療用容器:用以收容上述醫療用液體;於上述醫療用容器附有與附於上述識別資訊媒體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的提供者識別資訊。
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之特徵在於:將分配至每個提供醫療用液體提供者的預先產生之提供者識別資訊附於收容上述醫療用液 體之醫療用容器,且使用醫療用容器包裝體,針對每個上述提供者管理上述醫療用容器,該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具備:醫療用容器:附有上述提供者識別資訊;及識別資訊媒體:附有與附於上述醫療用容器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的提供者識別資訊。
又,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之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之特徵在於:使用醫療用容器包裝體,該醫療用容器包裝體收容預先附有分配至每個醫療用液體提供者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的第一醫療用容器,且具備列印有與上述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的識別資訊媒體,且該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具有如下步驟:讀取附於上述第一醫療用容器之上述提供者識別資訊;將所讀取之上述提供者識別資訊與關於上述提供者之資訊建立關聯記憶;及將上述識別資訊媒體貼附於第二醫療用容器。
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具備:附有提供者識別資訊之識別資訊媒體、及預先附有與該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的醫療用容器。因此,採集血液等醫療用液體之人員(採集者)無需於每次採集醫療用液體時將識別資訊媒體附於每個醫療用容器。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可減輕將識別資訊媒體附於醫療用容器之作業負擔。
習知,採集者必須於每次採集醫療用液體時將識別資訊媒體附於每個醫療用容器,故而作業繁雜,作業負擔較大。因此,亦有發生採集者貼錯標籤或忘貼標籤等,而無法獲得提供者與醫療用容器之匹配性之虞。
然而,根據本發明,將識別資訊媒體附於醫療用容器之作業負擔得以減輕,結果可抑制貼錯或忘貼等,亦減少無法獲得提供者與醫療用容器之匹配性之擔憂,從而使所採集之醫療用液體之管理精度提高。
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中,使用同時具備識別資訊媒 體與預先附有提供者識別資訊之醫療用容器的醫療用容器包裝體,針對每個提供者管理醫療用容器。因此,採集者無需於每次採集醫療用液體時自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取出醫療用容器並將識別資訊媒體附於各醫療用容器。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可減輕將識別資訊媒體附於醫療用容器之作業負擔。進而,作業負擔減輕之結果為,可抑制貼錯或忘貼等,減少無法獲得提供者與醫療用容器之匹配性之擔憂,從而使所採集之醫療用液體之管理精度提高。
又,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之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係使用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方法,且於該醫療用容器包裝體收容有第一醫療用容器,該第一醫療用容器預先附有分配至每個醫療用液體的提供者識別資訊。進而,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具備列印有與附於第一醫療用容器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的識別資訊媒體。採集者實施使讀取裝置等讀取附於上述第一醫療用容器之上述提供者識別資訊之步驟。又,採集者實施將所讀取之上述提供者識別資訊與關於上述提供者之資訊建立關聯記憶於控制裝置之記憶部等之步驟。進而,採集者實施將上述識別資訊媒體貼附於第二醫療用容器之步驟。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亦可減輕將識別資訊媒體附於醫療用容器之作業負擔。進而,作業負擔減輕之結果為,可抑制貼錯或忘貼等,減少無法獲得提供者與醫療用容器之匹配性之擔憂,從而使所採集之醫療用液體之管理精度提高。並且,本發明係將提供者識別資訊與關於提供者之資訊建立關聯記憶,因此所採集之醫療用液體之管理精度或可追蹤性(追蹤能力)提高。
1‧‧‧第一管理系統
1A‧‧‧第一控制裝置
1B‧‧‧血液製劑製造裝置
1C‧‧‧第一條碼讀取器
2‧‧‧第二管理系統
2A‧‧‧第二控制裝置
2B‧‧‧採血裝置
2C‧‧‧第二條碼讀取器
3‧‧‧第三管理系統
3A‧‧‧第三控制裝置
3B‧‧‧標籤印表機
3C‧‧‧標籤製造裝置
3D‧‧‧第三條碼讀取器
4‧‧‧網路
10、10A‧‧‧醫療用容器包裝體
11‧‧‧容器本體
12‧‧‧蓋材
20‧‧‧血液袋(醫療用容器)
21‧‧‧第一袋
22‧‧‧血液檢查用袋
23‧‧‧第二袋
24‧‧‧第三袋
25‧‧‧第四袋
26‧‧‧血液過濾器
27‧‧‧採血針
28‧‧‧針
30、30a‧‧‧採血管(第二醫療用容器)
31‧‧‧栓
40‧‧‧採血管盒(採集容器收納盒)
41‧‧‧分隔部
41A‧‧‧一段之分隔部
41B‧‧‧另一段之分隔部
42‧‧‧盒底面部
43‧‧‧標籤載置部
44‧‧‧間隔件
50、50A、50B、50C‧‧‧識別資訊標籤(識別資訊媒體)
51‧‧‧接著劑層
52‧‧‧第一接著劑層
53‧‧‧中間片材
54‧‧‧第二接著劑層
55‧‧‧印字用表面片材
111‧‧‧凸緣部
112‧‧‧開口部
521‧‧‧第一接著劑層之蓋材側接著劑層
522‧‧‧芯材
523‧‧‧假接著層
BC‧‧‧提供者識別資訊
C1、C2‧‧‧切口
L1、L2‧‧‧標籤
R1‧‧‧第一標籤連結體
R2‧‧‧第二標籤連結體
S1‧‧‧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
T1、T2、T3、T4‧‧‧管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構成的概略圖。
圖2係上述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立體圖。
圖3A係收納收容醫療用液體之採集容器的採集容器收納盒之立體圖,表示收容採集容器前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3B係收納收容醫療用液體之採集容器的採集容器收納盒之立體圖,表示將識別資訊媒體載置於盒底面部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3C係收納收容醫療用液體之採集容器的採集容器收納盒之立體圖,表示於識別資訊媒體載置於盒底面部之採集容器收納盒內部並排配置有採集容器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3D係收納收容醫療用液體之採集容器的採集容器收納盒之立體圖,表示並排配置採集容器後將識別資訊媒體載置於採集容器上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4係表示第一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之概略構成的方塊圖。
圖5係第二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立體圖。
圖6表示貼合於蓋材之第二實施形態之識別資訊媒體之剖面概略圖。
圖7A係貼合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蓋材的第三實施形態之識別資訊媒體連結而成之第一標籤連結體的俯視圖。
圖7B係貼合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蓋材之第一標籤連結體的剖面概略圖。
圖8A係表示將識別資訊媒體貼合於採集容器時之順序之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8B係表示將識別資訊媒體貼合於採集容器時之順序之一部分的剖面概略圖。
圖9表示第四實施形態之第二標籤連結體之俯視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中,列舉醫療用液體為血液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本發明並不限定於醫療用液體為血液之情形。
於圖1中示出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概略構成。又,於圖1中示出收納有多根作為採集容器之採血管30(第二醫療用容器)之採血管盒40(採集容器收納盒)之概略構成。
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具備收容自供血者提供之血液的血液袋20(醫療用容器)、及附於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識別資訊媒體)。再者,血液袋20相當於本發明之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中之第一醫療用容器。
血液袋20於本實施形態中係由第一袋21、血液檢查用袋22、第二袋23、第三袋24、第四袋25、及血液過濾器26所構成。
於第一袋21之上游側,經由管T1連接有採血針27。於管T1之中途分支而連接有血液檢查用袋22。於血液檢查用袋22之下游側連接有用以向採血管30供給血液之針28。
於第一袋21之下游側,經由管T2連接有血液過濾器26,於血液過濾器26之下游側,經由管T3連接有第二袋23。於第二袋23之下游側,經由管T4連接有第四袋25。於管T4之中途分支而連接有第三袋24。
於構成血液袋20之各袋21、22、23、24、25之外表面,貼合有標籤L1。雖於圖1中予以省略,但於標籤L1列印有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商品名、血液袋20之容量、血液保存液等之成分顯示、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製造者、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製造批次等。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於第一袋21、第二袋23及第三袋24之標籤L1,列印有分配至每個供血者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提供者識別資訊BC係以各供血者互不相同之方式發行。藉由將如此般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L1貼合於第一袋21等,而對血液袋20(醫療用容器)附以提供者識別資訊。
提供者識別資訊BC較佳為條碼及二維碼之至少任一者。本實施形態中,提供者識別資訊BC為條碼。
若在與上述之於標籤L1上列印商品名等之步驟同一步驟中列印提供者識別資訊BC,則可簡化血液袋20之製造步驟,故而較佳。再者,提供者識別資訊BC亦可形成為標籤狀,與標籤L1不同體地貼合於標籤L1上。
標籤L1具備印字用表面片材、及接著劑層。作為印字用表面片材,較佳為其表面具有適於列印之特性,其材質可廣泛應用,例如可使用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醯亞胺樹脂等合成樹脂膜、或道林紙、含浸紙、玻璃紙、塗料紙、不織布等紙材等薄片材料。又,可視需要使用於該等薄片材料形成用以實施感熱記錄、感壓記錄、熱轉印記錄、雷射光記錄、噴墨記錄等各種列印印刷之被列印層而成者。作為接著劑層,只要有可接著於血液袋之充分之接著力,則接著劑之種類無特別限定而可廣泛應用,例如可使用感壓接著劑、感熱接著劑。進而,接著劑之材質無特別限定而可廣泛應用,例如可使用橡膠系、丙烯酸系、聚矽氧系、胺酯(urethane)系、聚酯系接著劑。其中,丙烯酸系或聚酯系接著劑於接著力及耐久性方面取得平衡,故而較佳。
薄片材料之厚度通常於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之範圍內選定,更佳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之範圍。其理由在於,若該薄片 材料之厚度未達5μm,則機械強度降低,視外壓條件而易變形。另一方面,其理由在於,若薄片材料之厚度超過300μm,則存在難以捲繞成輥狀等、或難以進行切斷加工之情形。
接著劑層之厚度通常於5μm以上且150μm以下之範圍內選定,更佳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之範圍。其理由在於,若接著劑層之厚度未達5μm,則存在無法展現接著力之情形。其理由在於,若接著劑層之厚度超過150μm,則存在識別資訊標籤50整體變得過厚、或接著劑自識別資訊標籤50之側面滲出之情形。
於第一袋21收容有血液保存液,於第四袋25收容有紅血球保存液。作為該等保存液,例如使用ACD-A(Acid Citrate Dextrose-A,(酸性)檸檬酸葡萄糖A)溶液、CPD(Citrate Phosphate Dextrose,檸檬酸-磷酸-葡萄糖)溶液、MAP(Mannitol Adenine Phosphate,甘露醇-腺嘌呤-磷酸鹽)溶液等。
作為構成血液袋20之各袋21、22、23、24、25之材質,可列舉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烴系樹脂、或聚氯乙烯系樹脂等具有可撓性之合成樹脂。再者,作為各袋21、22、23、24、25之材質,並不限定於此種所例示者,但較佳為不會令雜質自各袋溶出至收容於內部之醫療用液體的材質。
各袋21、22、23、24、25可例如將聚烯烴系樹脂製之兩片薄片材重疊並融著該薄片材之周緣部而形成為袋狀,藉此而獲得。於袋狀之袋的上部,形成血液之導入口或排出口,經由管與其他袋或血液過濾器連接。於袋狀之袋內部,形成有可保存與1次採血量相應之血液量或保存液量之收容空間。本實施形態中,第一袋21、第二袋23及第三袋24形成為可收容400ml,第四袋25形成為可收容150ml,血液檢查用袋22形成為可收容25ml。再者,各袋21、22、23、24、25之收容量並不限定於本實施 形態之例。
血液過濾器26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白血球去除過濾器。如上所述,白血球去除過濾器連接於第一袋21與第二袋23之間,於將所採集之血液分離為各血液製劑之前,去除血液中之白血球(保存前去除白血球)。例如,將第一袋21位於上方而懸吊,因血液之本身重量而於管T2內落下並通過血液過濾器26,藉此而去除白血球。藉由去除白血球,可減少因白血球類型不一致導致之發燒等輸血副作用。再者,於圖1中,血液過濾器26係形成為四邊形狀,但血液過濾器26之形狀除此以外,亦可為圓形狀、橢圓形狀、多邊形狀、不定形狀等,並無特別限定。
識別資訊媒體較佳為接著標籤。本實施形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係下述接著標籤:藉由列印而附有具有與附於上述標籤L1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相同之資訊的提供者識別資訊BC(條碼)。識別資訊標籤50亦與上述標籤L1同樣地具備印字用表面片材及接著劑層,進而具備保護接著劑層直至貼合於採血管30或病歷為止之剝離片。印字用表面片材及接著劑層可適當選擇與標籤L1相同材質者來使用。作為剝離片,例如可使用聚乙烯層壓紙、塗料紙、玻璃紙等紙或聚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合成樹脂膜。又,作為用於剝離片之剝離劑層之剝離劑,例如可使用聚矽氧系樹脂、氟系樹脂、長鏈烷基系樹脂。
關於剝離片之厚度,例如於將合成樹脂膜用作剝離片用基材之情形時,通常為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左右,較佳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左右。於將紙基材用作剝離片用基材之情形時,通常以基重計為20g/m2以上且450g/m2以下左右,較佳為40g/m2以上且220g/m2以下左右。其理由在於,若該剝離片之厚度於合成樹脂膜時未達5μm,於紙基材時未達20g/m2,則機械強度降低,視外壓條件而易變形。另一方面,其理由在於,若剝離片用基材之厚度於合成樹脂膜時超過300μm,於紙基 材時超過450g/m2,則存在難以捲繞成輥狀等、或進行切斷加工之情形。剝離劑層之厚度例如為50nm以上且2μm以下。剝離劑層之厚度於使用合成樹脂膜作為剝離片用基材之情形時較佳為50nm以上且300nm以下。於使用紙基材作為剝離片用基材之情形時較佳為300nm以上且2μm以下。其理由在於,若該剝離劑層之厚度於合成樹脂膜時未達50nm,於紙基材時未達300nm,則存在無法展現剝離力之情形。另一方面,其理由在於,若剝離劑層之厚度於合成樹脂膜時超過300nm,於紙基材時超過2μm,則有僅因過量地使用材料而導致成本增加之虞。
本實施形態中,識別資訊標籤50較佳為至少與採血管30之個數相應之個數的量與貼合於病歷之個數的量相互可分離地連結。而且,本實施形態中,將下述合計6張識別資訊標籤50以相互可分離地連結之狀態與血液袋20一併包裝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該識別資訊標籤50係將所採集之血液之一部分挑出至5根採血管30後用以貼合於各採血管30之5張識別資訊標籤50、與貼合於病歷之1張識別資訊標籤50。6張識別資訊標籤50於本實施形態中係6張識別資訊標籤50可經由折頁線相互分離地連結,藉由沿著該折頁線撕開,可將識別資訊標籤50逐張分離。又,作為可分離地連結識別資訊標籤50之態樣,並不限定於利用此種折頁線之態樣,亦可預先於劃分經連結之多張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位置形成切口,以該切口為邊界,將識別資訊標籤50逐張分離。
於圖2中表示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立體圖。再者,於圖2中,對開封前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內部所收容之血液袋20及識別資訊標籤50予以省略。將血液袋20收容至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時之配置可如圖1所示般並排配置,或亦可以血液袋20經摺疊之狀態配置,並無特別限定。
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係由收容血液袋20及識別資訊標籤 50之容器本體11、覆蓋容器本體11之開口部112之蓋材12、血液袋20、及識別資訊標籤50構成。
容器本體11為具有特定深度之大致長方形之托盤形狀,具有大致長方形狀之開口部112,於開口部112之周緣形成有凸緣部111。作為構成容器本體11之素材,可應用聚丙烯、聚乙烯等烯烴系樹脂、或聚苯乙烯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系樹脂等材料、及其等之混合材料等。又,容器本體11亦可為使積層多層而成之積層體形成為托盤形狀者,進而亦可於容器本體11設置具有阻氣性之層。再者,容器本體11之形狀並非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般限定於托盤形狀,除此以外,亦可為袋狀或箱狀等,並無特別限定。並且,容器本體11之大小只要為可至少收納血液袋20及識別資訊標籤50之大小,則無特別限定。
蓋材12熱密封於凸緣部111而堵住開口部112,從而密封容器本體11。於蓋材12貼合有標籤L2,雖於圖2中予以省略,但於該標籤L2列印有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商品名、容量、成分顯示、製造者、製造批次等。進而,於標籤L2,亦可列印有具有與附於上述標籤L1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相同之資訊的提供者識別資訊BC。標籤L2可適當選擇與上述標籤L1相同之材質而使用。
蓋材12於本實施形態係由可與容器本體11之凸緣部111熱密封之素材所形成。又,蓋材12亦可為具備設置於凸緣部111側之密封劑層、及基材層之多層構成。密封劑層較佳為由可與凸緣部111熱密封之素材所形成,例如可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樹脂等。基材層可使用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與聚乙烯之混合樹脂、尼龍等所構成之合成樹脂膜。進而,亦可於蓋材12設置具有阻氣性之層。
本實施形態中,於將血液袋20等密封於容器本體11之內部時,將血液袋20及識別資訊標籤50收納於容器本體11之內部後,載置大 於凸緣部111之蓋材12,將凸緣部111與蓋材12熱密封。
較佳為,蓋材12構成為自容器本體11之凸緣部111伸出。於取出血液袋20時,捏住自凸緣部111之角隅伸出之蓋材12,揭下蓋材12而開封。
於圖3A至圖3D中示出可收納多根採血管30之採血管盒40之立體圖。關於本實施形態中用以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採血管30之貼合方法,例如按照圖3A~圖3D中所示之順序予以說明。
於圖3A中表示收容採血管30前的空採血管盒40之立體圖。採血管盒40係形成為朝向上方開口之長方體之箱形狀。採血管盒40於內部具有複數個分隔部41。本實施形態中,該等分隔部41係形成為自採血管盒40之盒底面部42立設之突起狀,可使複數個採血管30之長度方向一致且並排配置。
又,本實施形態中,8個分隔部41以4行×2列之排列形成。以各行之分隔部41分隔相鄰配置之採血管30彼此,以2列之分隔部41A、41B於兩處保持採血管30之長度方向,從而抑制了採血管30於採血管盒40內部傾斜配置。又,一列之分隔部41A與另一列之分隔部41B隔開特定距離,於該分隔部41A、41B間之盒底面部42,形成有可載置識別資訊標籤50之標籤載置部43。本實施形態中,標籤載置部43係以能夠載置可分離地一體連結之狀態之5張識別資訊標籤50之寬度來形成。再者,雖然於包裝於容器本體11時為6張識別資訊標籤50相互可分離地連結之狀態,但於載置於標籤載置部43之前,為了貼合於病歷而將1張分離,因此成為5張連結之狀態。
作為採血管盒40之材質,例如可使用合成樹脂、橡膠、玻璃、紙材等。採血管盒40較佳為由具有透光性之材質形成,更佳為無色透明。例如,採血管盒40較佳為透明塑膠製。
於圖3B中表示連結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以使接著劑層51之接著劑面朝向上方之方式載置於標籤載置部43之狀態之採血管盒40之立體圖。為了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附於採血管30之特定位置,較佳為將分隔部41A與分隔部41B之間之尺寸、以及複數個識別資訊標籤50之連結體之外形尺寸設定為大致相同。於此情形時,若將複數個識別資訊標籤50之連結體載置於標籤載置部43,則可藉由8個分隔部41而防止載置該連結體之位置自用以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附於各採血管30之特定位置偏移。
於圖3C中表示於載置有識別資訊標籤50之採血管盒40內部並排配置有採血管30之狀態之立體圖。如圖3C所示,複數個採血管30由分隔部41分隔,因此採血管30之長度方向相互一致地配置。藉由自使接著劑層51之接著劑面朝向上方而載置之識別資訊標籤50之上方載置採血管30,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採血管30。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於採血管盒40內部之一處角部,設置有長方體狀之間隔件44。該間隔件44具有將長度尺寸短於採血管盒40之縱尺寸之採血管30a限制為不會於採血管盒40內部沿長度方向移動之作用,而防止貼附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位置偏移。又,如上所述,識別資訊標籤50載置於標籤載置部43,因此防止了載置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位置偏移。其結果,可將識別資訊標籤50更準確地貼合於採血管30之特定位置。
採血管30係取出並收容作為醫療用液體之血液之一部分的採集容器。採血管30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形成為圓筒狀,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圓潤而封閉,另一端部形成有開口,並可藉由栓31而堵住該開口。作為採血管30之材質,可使用合成樹脂、玻璃等。採血管30較佳為由具有透光性之材質形成,更佳為無色透明。作為栓31,可使用橡膠栓、密封栓、塑膠栓等。本實施形態中,於5根採血管30分別安裝有栓31,但只要栓31各自具有不同顏色,則易於辨別所採集之血液之使用目的,故而較佳。本實 施形態中,採血管30就機械強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形成為圓筒狀,亦可為多角筒狀等,並無特別限定。
於圖3D中表示於將識別資訊標籤50載置於標籤載置部43之前並排配置採血管30並於其後使識別資訊標籤50之接著劑層51之接著劑面朝向下方而載置之狀態的採血管盒40之立體圖。即,圖3D係表示與依照如上述圖3B及圖3C之順序貼合之情形不同之順序的圖。
如圖3D所示,複數個採血管30由分隔部41分隔,因此採血管30之長度方向相互一致地配置。藉由將連結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以使接著劑層51之接著劑面朝向下方之方式載置於採血管30之上方,而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採血管30。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分隔部41之高度尺寸(自盒底面部42至分隔部41之上端部之尺寸)形成為大於採血管30之直徑尺寸。進而,將分隔部41A與分隔部41B之間之尺寸、以及複數個識別資訊標籤50之連結體之外形尺寸設定為大致相同。因此,若將採血管30載置於採血管盒40內部,則分隔部41之上端部較採血管30更向上方突出,藉由該突出之部分,而規定載置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位置。其結果,可將識別資訊標籤50準確地貼合於採血管30之特定位置。
於圖4中表示出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之概略構成之方塊圖。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容器管理系統可管理作為醫療用容器之血液袋20及採血管30。再者,此處,列舉採血管30(採集容器)亦包含於醫療用容器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包含:設置於血液中心之第一管理系統1、設置於捐血室之第二管理系統2、及設置於血液袋製造所之第三管理系統3。該等管理系統1、2、3構成為可經由網路4相互通訊。
第一管理系統1具備:產生分配至每個提供血液之供血者之 提供者識別資訊BC的第一控制裝置1A、自所採集之血液製造血液製劑之血液製劑製造裝置1B、及作為第一讀取裝置之第一條碼讀取器1C。
第一控制裝置1A係以可防止將相同識別資訊分配至不同供血者之方式產生提供者識別資訊BC。於一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中所收納之血液袋20、或識別資訊標籤50附有固有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於其他醫療用容器包裝體收納有附有與該提供者識別資訊BC不同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的血液袋、或識別資訊標籤。第一控制裝置1A將所產生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經由網路4傳送至第二控制裝置2A或第三控制裝置3A。
第一控制裝置1A由例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運算手段、或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及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等記憶手段之電腦等所構成,亦可具備用以對第一控制裝置1A輸入各種資訊之輸入手段而構成。第一控制裝置1A以有線及無線之至少任一種方式與血液製劑製造裝置1B、及第一條碼讀取器1C連接並控制其等。又,第一控制裝置1A係構成為可經由網路4與第二管理系統2之第二控制裝置2A或第三管理系統之第三控制裝置3A通訊。該等控制裝置1A、2A、3A可針對相互收發之資訊適當地執行與提供者識別資訊BC建立關聯之處理。
血液製劑製造裝置1B於下述之捐血室進行如下處理:針對收容於第一袋21中之血液,使用血液過濾器26去除白血球,或對收容有去除白血球後之血液之第二袋23實施離心分離處理,而分離血漿與紅血球。作為血液製劑製造裝置1B,既可為單一之裝置,亦可為由複數個裝置所構成者。
血液製劑製造裝置1B將關於製造血液製劑之過程之條件或所製造之血液製劑之資訊(血液製劑製造資訊)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第一控制裝置1A將接收到之血液製劑製造資訊與提供者識別資訊BC建立 關聯記憶於記憶手段。
第一條碼讀取器1C讀取列印於血液袋20之標籤L1或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的條碼,由第一條碼讀取器1C讀取之資訊被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第一控制裝置1A根據自第一條碼讀取器1C接收之資訊而執行與採血日期時間或採血資訊之關聯建立等特定之處理。第一條碼讀取器1C亦可自於採血管盒40內部載置有多根之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讀取提供者識別資訊BC。此時,只要使接著劑面朝向上方而將識別資訊標籤50載置於標籤載置部43,且採血管盒40之至少盒底面部42由透光性之材質形成,便可利用第一條碼讀取器1C自盒底面部42側讀取提供者識別資訊BC。又,只要採血管30由透光性之材質形成,便可確認於採血管30之內部採集有特定量之血液。
作為第一條碼讀取器1C,只要為例如雷射掃描方式、線感測器方式、區域感測器方式等可讀取條碼者,則無特別限定。
第二管理系統2具備:第二控制裝置2A、自供血者採集血液之採血裝置2B、及作為第二讀取裝置之第二條碼讀取器2C。
第二控制裝置2A與第一控制裝置1A同樣由具備運算手段、記憶手段、輸入手段等之電腦等所構成。第二控制裝置2A以有線及無線之至少任一種方式與採血裝置2B、及第二條碼讀取器2C連接並控制其等。又,本實施形態中,利用第二控制裝置2A所具備之輸入手段輸入關於供血者之資訊。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係列舉利用第一控制裝置1A產生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態樣為例進行說明,但亦可利用第二控制裝置2A產生提供者識別資訊BC。於此情形時,較佳為所產生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經由網路4而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或第三控制裝置3A。
作為採血裝置2B,例如可使用自動採血裝置。將血液袋20設置於自動採血裝置,經由採血針27自供血者自動採血,其時,將採血初 期之血液收容於血液檢查用袋22,繼而將血液收容於第一袋21。
採血裝置2B將關於採血之條件或供血者之血壓等之採血資訊傳送至第二控制裝置2A。第二控制裝置2A將接收到之採血資訊與提供者識別資訊BC建立關聯記憶於記憶手段,進而,第二控制裝置2A亦可將預先由輸入手段輸入之關於供血者之資訊亦一併建立關聯而記憶。
第二條碼讀取器2C讀取列印於血液袋20之標籤L1、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標籤L2、及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的條碼。由第二條碼讀取器2C讀取之資訊被傳送至第二控制裝置2A。再者,亦可於採血前預先利用第二條碼讀取器2C讀取提供者識別資訊BC,每次利用輸入手段輸入關於供血者之資訊或輸入採血資訊時,利用第二控制裝置2A進行將該等資訊建立關聯記憶之控制。
作為第二條碼讀取器2C,只要與第一條碼讀取器1C同樣為可讀取條碼者,則無特別限定。
第三管理系統3具備:第三控制裝置3A、作為識別資訊賦予裝置之標籤印表機3B、作為識別資訊媒體製造裝置之標籤製造裝置3C、及作為第三讀取裝置之第三條碼讀取器3D。
第三控制裝置3A與第一控制裝置1A同樣由具備運算手段、記憶手段、輸入手段等之電腦等所構成。第三控制裝置3A以有線及無線之至少任一種方式與標籤印表機3B、標籤製造裝置3C、及第三條碼讀取器3D連接並控制其等。又,本實施形態中,利用第三控制裝置3A所具備之輸入手段,輸入關於血液袋20之商品名、容量、成分顯示、製造者、製造批次等之血液袋資訊(醫療容器資訊)。又,本實施形態中,經由網路4接收於第一控制裝置1A中預先產生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並記憶於第三控制裝置3A之記憶手段,以能夠列印於標籤L1、標籤L2、及識別資訊標籤50之方式進行準備。較佳為第三控制裝置3A將接收到之提供者識別資 訊BC、與血液袋20之製造批次等血液袋資訊建立關聯記憶於第三控制裝置3A之記憶手段。進而,較佳為將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商品名、容量、成分顯示、製造者、製造批次等資訊亦同樣建立關聯記憶於第三控制裝置3A之記憶手段。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係列舉利用第一控制裝置1A產生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態樣為例進行說明,但亦可利用第三控制裝置3A產生提供者識別資訊BC。於此情形時,較佳為所產生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經由網路4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或第二控制裝置2A。
標籤印表機3B接收記憶於第三控制裝置3A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及血液袋資訊,附於血液袋20。
標籤印表機3B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將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與血液袋資訊列印於同一標籤片而製造標籤L1,並貼合於血液袋20。本實施形態中,於構成血液袋20之各袋21、22、23、24、25中之第一袋21、第二袋23及第三袋24之標籤L1列印提供者識別資訊BC。
於標籤印表機3B之內部,例如以輥之狀態設置有未印刷之標籤以特定間隔配置而成之標籤片。標籤印表機3B自該輥捲出標籤片,並且列印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或血液袋資訊,一面陸續捲出標籤L1,一面貼合於構成血液袋20之各袋。於印字用表面片材之印字面列印有條碼,於背面形成有接著劑層。
標籤印表機3B較佳為準備與構成貼合標籤L1之血液袋20之袋數量相應之台數的量。由於並列配置多台標籤印表機3B,且對並列配置之構成血液袋20之各袋同時實施所需之列印,可製造與各袋對應之尺寸之標籤L1並進行貼合,故而可使血液袋20之製造效率提高。
標籤製造裝置3C係如下之識別資訊媒體製造裝置:自第三控制裝置3A接收與標籤印表機3B所接收者相同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而 製造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條碼)之識別資訊標籤50。本實施形態中,標籤製造裝置3C係將列印有條碼之6張識別資訊標籤50以可分離地一體連結之狀態製造。於標籤製造裝置3C之內部,亦與標籤印表機3B同樣,例如以輥之狀態設置有可分離地一體連結之未印刷之標籤以特定間隔配置而成之標籤片,且印刷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陸續捲出識別資訊標籤50。再者,標籤L2既可利用標籤製造裝置3C製造且另行貼合於蓋材12,亦可利用標籤印表機3B直接貼合於蓋材12。
第三條碼讀取器3D讀取列印於標籤L1或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由第三條碼讀取器3D讀取之資訊被傳送至第三控制裝置3A。第三控制裝置3A根據自第三條碼讀取器3D接收到之資訊而執行與採血日期時間或採血資訊之關聯建立等特定之處理。
作為第三條碼讀取器3D,只要與第一條碼讀取器1C同樣為可讀取條碼者,則無特別限定。
網路4可為有線或無線之網路,可為專用網路或公用網路之任一種,可利用LAN等網路、或者國內或世界規模之廣域網路等。
繼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中,可管理作為醫療用容器之血液袋20(第一醫療用容器)及採血管30(第二醫療用容器),較佳為使用上述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以下,列舉使用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之情形時之管理方法為例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例。
首先,於第一控制裝置1A,預先產生提供者識別資訊BC。該提供者識別資訊BC係經由網路4被傳送至第二控制裝置2A及第三控制裝置3A。
其次,於第三控制裝置3A,將由輸入手段所輸入之血液袋資訊與接收到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建立關聯並傳送至標籤印表機3B,並 且將相同提供者識別資訊BC傳送至標籤製造裝置3C。
繼而,於標籤印表機3B,將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與血液袋資訊列印於同一標籤片而製造標籤L1,並貼合於血液袋20。本實施形態中,於構成血液袋20之各袋21、22、23、24、25中之第一袋21、第二袋23及第三袋24之標籤L1列印提供者識別資訊BC與血液袋資訊。於其他血液檢查用袋22及第四袋25僅列印血液袋資訊。
又,於標籤製造裝置3C,將列印有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之識別資訊標籤50以「與供該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之對象物(採血管30、病歷等)之數量相應之張數的量相互可分離地連結」之狀態製造。列印於識別資訊標籤50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與貼合於血液袋20之標籤L1上所列印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為相同內容。
繼而,將貼合有標籤L1之血液袋20、及識別資訊標籤50收容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容器本體11,將蓋材12熱密封而堵住容器本體11之開口部112以進行密封,從而製造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再者,較佳為於將蓋材12熱密封前後之至少任一階段,實施殺菌處理。又,於蓋材12,貼合列印有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商品名、容量、成分顯示、製造者、製造批次等資訊或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L2。再者,較佳為,列印於標籤L2之資訊亦於第三控制裝置3A中與提供者識別資訊BC及血液袋資訊一併建立關聯記憶,且經由網路4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及第二控制裝置2A。
所製造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被搬送至捐血室進行使用。
於捐血室,要進行採血之採血者將關於供血者之資訊記載於病歷,或者藉由第二控制裝置2A之輸入手段而輸入,或者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附於病歷。第二控制裝置2A中,將分配至該供血者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與關於供血者之資訊建立關聯。
又,採血者將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開封,取出血液袋20及識別資訊標籤50,將血液袋20設置於採血裝置2B,自供血者採集特定量之血液。於採血裝置2B,將關於採血之條件等之採血資訊傳送至第二控制裝置2A。
又,採血者利用第二條碼讀取器2C讀取至少一個以上之列印於血液袋20之標籤L1、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標籤L2、及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第二條碼讀取器2C將其傳送至第二控制裝置2A。
又,採血者將連結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載置於採血管盒40之標籤載置部43,將收容於血液檢查用袋22之血液分別挑出至5根採血管30,並以栓31封堵。其後,採血者沿著分隔部41之分隔並排配置採血管30,並收容於採血管盒40。再者,此處所說明之收容於採血管盒40順序之詳情如上所述。
採血裝置2B將採血時之採血資訊傳送至第二控制裝置2A,第二控制裝置2A將其與關於供血者之資訊及提供者識別資訊BC建立關聯記憶於記憶手段,並且經由網路4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
已採血之血液袋20係與保持並排配置於採血管盒40之狀態之採血管30一併被搬送至血液中心。或者,利用採血者之手將連結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自可分離之部分分離,於在各採血管30分別貼合有一張識別資訊標籤50之狀態下,搬送至血液中心。
於血液中心,製造血液製劑之製劑製造者使用血液製劑製造裝置1B,針對收容於第一袋21之血液,使用血液過濾器26去除白血球,或對收容有去除白血球後之血液之第二袋23實施離心分離處理,而分離血漿與紅血球。血液製劑製造裝置1B將製造血液製劑時之血液製劑製造資訊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第一控制裝置1A將接收到之血液製劑製造資訊 與提供者識別資訊BC建立關聯記憶於記憶手段。此時,較佳為亦與自第二控制裝置2A或第三控制裝置3A接收到之各種資訊建立關聯。
又,製劑製造者利用第一條碼讀取器1C讀取列印於血液袋20之標籤L1、及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之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第一條碼讀取器1C將其傳送至第一控制裝置1A。又,藉由第一條碼讀取器1C,若為在並排配置於採血管盒40之狀態下識別資訊標籤50保持連結之採血管30,則可總括地讀取,與逐根手持採血管30進行讀取之情形相比,可減輕讀取作業。若為識別資訊標籤50經分離之狀態,則逐根手持進行讀取。
讀取採血管30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後,於將採血管30自採血管盒40取出時,藉由使連結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分離,而成為於各採血管30分別貼合有一張識別資訊標籤50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效果)
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具備貼合有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L1之血液袋20。因此,捐血室之採血者無需於每次採血時將記載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附於各袋。採血者只要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自血液檢查用袋22挑出並收容血液之一部分之採血管30或病歷即可。
因此,根據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可減輕將記載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附於血液袋20之作業負擔。
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中,標籤印表機3B經由網路4及第三控制裝置3A接收於第一控制裝置1A中產生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並作為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或血液袋資訊等之標籤L1貼合於血液袋20。又,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中,標籤製造裝置3C與上述同樣地自第三控制裝置3A接收與提供者識別資訊BC相同之資訊,而製造具有提供者 識別資訊BC之識別資訊標籤50。
於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中,若預先將附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血液袋20、與識別資訊標籤50一併包裝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則無需另外準備識別資訊標籤50。進而,採血者無需於每次採血時對自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取出之構成血液袋20之各袋逐一貼合提供者識別資訊BC。
因此,根據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S1,可減輕將記載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附於醫療用容器之作業負擔。
本實施形態中之用以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採血管30之貼合方法中,將保持至少與採血管30之個數相應之個數的量相互可分離地連結之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以使接著劑層51之接著劑面朝向上方之方式載置於標籤載置部43。其後,藉由沿著分隔部41之分隔並排配置複數個採血管30並收容於採血管盒40,而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採血管30。或者亦可為如下黏著方法:沿著分隔部41之分隔並排配置複數個採血管30,使接著劑層51之接著劑面朝向下方而將連結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載置於採血管30上,而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採血管30。
即,複數個識別資訊標籤50以可分離地連結之狀態對準並排配置之複數個採血管30之位置進行貼合,因此採血者無需於每次採血時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每個採血管30。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中之用以貼合識別資訊標籤之貼合方法,可減輕將識別資訊標籤50附於採血管30之作業負擔。
本實施形態中之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中,以與上述之用以貼合識別資訊標籤之貼合方法同樣之方式,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並排配置之複數個採血管30。進而,自貼合於並排配置之複數個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讀取提供者識別資訊BC。因此,採血者無需於每次採血時 將識別資訊標籤50貼合於每個採血管30且採血者或製劑製造者無需將附於各個採血管30之識別資訊標籤50之提供者識別資訊BC針對每個採血管30進行讀取,總括地讀取即可。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中之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可減輕將識別資訊標籤50附於採血管30之作業負擔,進而,亦可減輕採血管30之管理負擔。
根據本實施形態,減輕將記載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貼合於血液袋20之作業負擔之結果,減少無法獲得供血者、血液袋20、及採血管30之匹配性之擔憂,從而使所採集之血液之管理精度提高。
又,提供者識別資訊BC係與血液袋資訊、關於供血者之資訊、採血資訊、血液製劑製造資訊等建立關聯而記憶於控制裝置之記憶手段,因此使血液製劑之可追蹤性(追蹤能力)提高。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時,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圖5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A之立體圖。
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A係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於內部收容血液袋20,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之不同點在於,於蓋材12之表面貼合有標籤L2與識別資訊標籤50A。第一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中,識別資訊標籤50與血液袋20一併包裝於內部。
於圖6中表示貼合於蓋材12之表面之識別資訊標籤50A之剖面概略圖。識別資訊標籤50A係由標籤製造裝置3C製造,且依序積層剝離片、第一接著劑層52、中間片材53、第二接著劑層54、及印字用表面片 材55而構成。於印字用表面片材55,列印有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於將識別資訊標籤50A貼合於採血管30時,於中間片材53、與第二接著劑層54之間剝離,以印字用表面片材55為正側而將第二接著劑層54側貼合於採血管30。再者,圖6中,剝離片已被剝離而貼附於蓋材12,因此未予以圖示。印字用表面片材55及中間片材53可使用與標籤L1所用之材質相同之材質之片材。第一接著劑層52及第二接著劑層54可使用與標籤L1所用之材質相同之材質之接著劑層。剝離片可使用與識別資訊標籤50所用之材質相同之材質之剝離片。對中間片材53之與第二接著劑層54接觸之面、及剝離片之第一接著劑層52側之面進行了剝離處理。較佳為對剝離片之第一接著劑層52側之面實施輕剝離處理,對中間片材53之與第一接著劑層52側為相反側之面實施重剝離處理。亦即,藉由使中間片材53與第二接著劑層54間之剝離力大於第一接著劑層52與剝離片間之剝離力,而使識別資訊標籤50A對蓋材12之貼合變得容易。
本實施形態中,既可使用採血管盒40將貼合於蓋材12之表面之識別資訊標籤50A以可分離地連結之狀態貼合於採血管30,亦可一面逐一分離一面貼合識別資訊標籤50A,但就減輕作業負擔之觀點而言,以前者為佳。於前者之情形時,作為對採血管30之貼合方法,將可分離地連結之狀態之識別資訊標籤50A之印字用表面片材55側自蓋材12揭下。此時,於第二接著劑層54與中間片材53之間剝離。剝離後,既可如上述圖3B所示般,設為使第二接著劑層54之接著劑面朝向上方且使印字用表面片材55之印字面朝向下方而載置於採血管盒40之標籤載置部43之順序,亦可如上述圖3D所示般,設為使第二接著劑層54之接著劑面朝向下方且使印字用表面片材55之印字面朝向上方而貼合於已載置之採血管30的順序。
又,亦可設為代替標籤製造裝置3C而應用標籤印表機3B來製造識別資訊標籤50A並直接貼合於蓋材12之表面的態樣,若設為此種 態樣,則可防止忘記將識別資訊標籤50A一併包裝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A內部,且不需要將要廢棄之剝離片而可減少廢棄物。
於使用第二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A之情形時亦取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又,利用第一實施形態之採血管盒40及第二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10A,可實施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識別資訊標籤之貼合方法、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並取得相同之效果。
[第三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形態。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時,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及第二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於圖7A中表示第三實施形態之「貼合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蓋材12之識別資訊標籤50B連結而成之第一標籤連結體R1」的俯視圖,於圖7B中表示貼合於蓋材12之表面之第一標籤連結體R1的剖面概略圖(A-A箭視剖面圖)。
第三實施形態中,使用「6個識別資訊標籤50B」、與「形成為較識別資訊標籤50B更長條狀之1個識別資訊標籤50C」相互可分離地連結而成之第一標籤連結體R1。又,容器本體11之大小只要為至少可收納血液袋20之大小,則無特別限定。
第一標籤連結體R1係利用標籤製造裝置3C藉由列印或打孔等步驟製造。第一標籤連結體R1係依序積層圖7A及圖7B中已被揭下而未圖示之剝離片、第一接著劑層52、中間片材53、第二接著劑層54、及印字用表面片材55而構成。第一接著劑層52係自蓋材12側起依序積層蓋材側接著劑層521、芯材522、及假接著層523而構成。
於第一標籤連結體R1,形成有與識別資訊標籤50B及識別 資訊標籤50C之區域相應之切口C1。切口C1具有避開識別資訊標籤50B之部分及識別資訊標籤50C之列印有作為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條碼之部分並自印字用表面片材55到達至第二接著劑層54之深度尺寸。切口C1係自第一標籤連結體R1之印字用表面片材55側進行打孔加工。
進而,於第一標籤連結體R1,形成切口C2。切口C2係自第一標籤連結體R1之剝離片側至中間片材53,可藉由自剝離片側進行打孔加工而製成。切口C2具有到達至中間片材53之深度尺寸。再者,圖7B中,剝離片已被剝離並藉由第一接著劑層52之蓋材側接著劑層521而貼附於蓋材12,因此未予以圖示。
再者,形成切口C1及切口C2時之打孔加工並非以於第一標籤連結體R1之厚度方向貫通之深度尺寸形成,而係將切口切入至特定之深度之加工。
作為芯材522,例如可使用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醯亞胺樹脂等合成樹脂膜、或道林紙、含浸紙、玻璃紙、塗料紙、不織布等紙材等基材。厚度通常於5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之範圍內選定,更佳為2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之範圍。其理由在於,若該芯材522之厚度未達5μm,則機械強度降低,視外壓條件而易變形。另一方面,其理由在於,若芯材522之厚度超過300μm,則存在難以捲繞成輥狀等、或進行切斷加工之情形。
假接著層523只要為於芯材522與中間片材53之間可剝離地假接著者,則無特別限定,但較佳為熱塑性樹脂層。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等單獨或混合2種以上而成者。假接著層523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3μm以上且70μm以下,較佳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其理由在於,若假接著層523之厚度未達 3μm,則存在無法展現接著力之情形。另一方面,其理由在於,若假接著層523之厚度超過70μm,則識別資訊標籤50整體變得過厚。
圖8A係表示將識別資訊標籤50B貼合於採血管30時之順序之一部分之俯視圖,圖8B係其剖面概略圖(B-B箭視剖面圖)。
如圖8A所示,為了使識別資訊標籤50C之未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部分保留於蓋材12側,若將識別資訊標籤50C之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部分沿著切口C1於假接著層523與芯材522之界面剝離,則識別資訊標籤50C之未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部分保留於蓋材12側。而且,自經剝離之識別資訊標籤50C成為識別資訊標籤50B之一部分自中間片材53伸出之狀態。本實施形態中,可捏住識別資訊標籤50B之如此伸出之部分,自第一標籤連結體R1分離,而貼合於採血管30之各者。因此,自第一標籤連結體R1容易地分離識別資訊標籤50B,而使貼合作業效率提高。
再者,於使用第三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情形時亦取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又,利用第三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可實施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並取得相同之效果。
[第四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第四實施形態。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時,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三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者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於圖9中表示第四實施形態之「貼合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蓋材表面之識別資訊標籤50A」、與「標籤L2」相互可分離地連結而成之第二標籤連結體R2的俯視圖。
第二標籤連結體R2具有與圖6相同之剖面構成,且由標籤 製造裝置3C製造。第二標籤連結體R2係依序積層剝離片、貼合於蓋材12之第一接著劑層52、中間片材53、第二接著劑層54、及印字用表面片材55而構成。又,本實施形態中,亦可設為代替標籤製造裝置3C而應用標籤印表機3B來製造第二標籤連結體R2並直接貼合於蓋材12之表面的態樣。如此一來,可於同一步驟中將標籤L2與識別資訊標籤50A貼合於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蓋材12,因此使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製造效率提高。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識別資訊標籤50A之部分設為如第三實施形態之第一標籤連結體R1般之構成。
於使用第四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情形時亦取得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又,利用第四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可實施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識別資訊標籤之貼合方法、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並取得相同之效果。
[第五實施形態]
繼而,說明本發明之第五實施形態。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時,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至第四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者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符號,並簡略或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具備貼合有可分離地連結之識別資訊標籤50A之採血管30、及貼合有標籤L1之血液袋20。即,本實施形態係貼合有識別資訊標籤50A之採血管30、與貼合有標籤L1之血液袋20一併包裝於其中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
因此,捐血室之採血者無需於每次採血時將記載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逐一貼合於血液袋20或採血管30。只要將收容於血液檢查用袋22之血液分別挑出至一併包裝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之已貼合標籤之採血管30即可,可減輕作業負擔。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可消除將記載 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附於醫療用容器(血液袋20及採血管30)之作業負擔。
利用本實施形態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可實施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之醫療用容器管理系統、醫療用容器之管理方法,並取得相同之效果。
尤其根據本實施形態,消除將記載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逐一貼合於血液袋20及採血管30之作業之結果,不再產生標籤之忘貼、或貼錯等作業失誤,而減少無法獲得供血者、血液袋20、及採血管30之匹配性之擔憂,從而使所採集之血液之管理精度進一步提高。
[實施形態之變形]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變形、改良等包含於本發明中。
醫療用容器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列舉袋狀者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形態之醫療用容器。例如,亦可為瓶狀或袋狀之醫療用容器。
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於作為醫療用容器之血液袋貼合有標籤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形態之醫療用容器,亦可貼合有標籤以外之資訊媒體。
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於第一袋21、第二袋23及第三袋24之標籤L1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形態之血液袋(醫療用容器)。只要醫療用容器具有提供者識別資訊即可,例如,亦可為作為識別資訊媒體之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標籤(tag)貼合於醫療用容器之形態。於如上述實施形態般列印有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標籤之情形時,較佳為以列印不會消失之方式利用膜等實施層壓處理,但若代替標籤而使用RFID標籤,則無 需此種層壓處理,而使識別資訊之保存穩定性或製造效率提高。又,於使用RFID標籤之情形時,可電磁性地以非接觸或接觸方式進行利用讀寫器對資訊之讀取或寫入,與條碼等列印資訊之光學讀取相比,不僅精度較高,而且可處理與條碼相比大量之資訊量,亦可於各步驟中隨時追加資訊,因此僅藉由RFID標籤便可追蹤各步驟之歷程,亦可無需網路。另一方面,RFID標籤可能較標籤價格高昂,因此基於兼顧成本與精度,適當選擇所要採用之方式即可。作為其他實施形態,亦可將提供者識別資訊直接列印於血液袋(醫療用容器)。作為直接列印之方法,只要為熱轉印印刷、雷射光印刷、噴墨印刷等可列印之方法,則無特別限定。
又,作為讀取提供者識別資訊BC之方式,除條碼之讀取以外,亦可為OCR(Optical Character Reader,光學字元閱讀器)方式之光學字符之讀取。
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於箱型之採血管盒40(採集容器收納盒)之盒底面部42載置採血管30(採集容器)之情形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例如,亦可為將採血管30以豎立狀態整齊排列之採血管盒、或以傾斜狀態整齊排列而配置之採血管盒。
採血管盒40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列舉形成為朝向上方開口之長方體之箱形狀者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種形狀之採血管盒40。例如,亦可為由分隔部41、與盒底面部42所構成之採血管盒40,且為無採血管盒40之周圍之壁部之形狀。
又,分隔部41並不限定於形成為自盒底面部42立設之突起狀者。例如,亦可為盒底面部42並不平坦,而於盒底面部42形成有於採血管30之長度方向延伸之槽狀之分隔部。於此情形時,藉由並列形成與載置於底面部之採血管30之根數相應之槽,只要沿該槽載置採血管30,則可使複數個採血管30之長度方向一致且並排配置。而且,只要將識別資訊標籤 50貼合於所配置之採血管30即可。
於醫療用容器包裝體中亦可一併包裝有採血管盒40,藉由總括地包裝血液袋20及採血管30等採血所需之器具,捐血室之採血者(醫療用液體之採集者)之作業效率提高。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利用採血管盒40將識別資訊標籤50一併貼合於複數個採血管30之態樣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不利用採血管盒40而貼合於每個採血管30之形態,亦可為針對採血管30利用條碼讀取器逐根讀取之方法。

Claims (5)

  1. 一種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具備:識別資訊媒體:附有分配至每個醫療用液體提供者的提供者識別資訊、醫療用容器:用以收容該醫療用液體、容器本體:收容該醫療用容器、及蓋材:覆蓋該容器本體的開口部;該識別資訊媒體依序具有第一接著劑層、中間片材、第二接著劑層及印字用表面片材;於該印字用表面片材列印有該提供者識別資訊;於該蓋材貼附有該識別資訊媒體之該第一接著劑層;該識別資訊媒體可於該中間片材與該第二接著劑層之間剝離;於該醫療用容器附有與附於該識別資訊媒體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的提供者識別資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其中,該中間片材之與該第二接著劑層接觸之面經剝離處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其中,該第一接著劑層係自該蓋材側起,依序積層蓋材側接著劑層、芯材、及假接著層而構成。
  4. 一種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將分配至每個提供醫療用液體之提供者的預先產生之提供者識別資訊附於收容該醫療用液體之醫療用容器;使用下述醫療用容器包裝體,針對每個該提供者管理該醫療用容器,該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具備:醫療用容器:附有該提供者識別資訊、容器本體:收容該醫療用容器、蓋材:覆蓋該容器本體的開口部、及 識別資訊媒體:附有與附於該醫療用容器之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的提供者識別資訊;該識別資訊媒體依序具有第一接著劑層、中間片材、第二接著劑層及印字用表面片材;於該印字用表面片材列印有該提供者識別資訊;於該蓋材貼附有該識別資訊媒體之該第一接著劑層;該識別資訊媒體可於該中間片材與該第二接著劑層之間剝離。
  5. 一種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使用醫療用容器包裝體,該醫療用容器包裝體具備:第一醫療用容器:其預先附有分配至每個醫療用液體提供者之提供者識別資訊、容器本體:收容該第一醫療用容器、蓋材:覆蓋該容器本體的開口部、及識別資訊媒體:列印有與該提供者識別資訊相同內容之提供者識別資訊;該識別資訊媒體依序具有第一接著劑層、中間片材、第二接著劑層及印字用表面片材;於該印字用表面片材列印有該提供者識別資訊;於該蓋材貼附有該識別資訊媒體之該第一接著劑層;該識別資訊媒體可於該中間片材與該第二接著劑層之間剝離;且該醫療用容器管理方法具有下述步驟:讀取附於該第一醫療用容器之該提供者識別資訊;將所讀取之該提供者識別資訊與關於該提供者之資訊建立關聯記憶;及將該識別資訊媒體貼附於第二醫療用容器。
TW102145097A 2012-12-10 2013-12-09 Medical container package and medical container management method TWI6223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9855A JP6085461B2 (ja) 2012-12-10 2012-12-10 医療用容器包装体および医療用容器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8699A TW201438699A (zh) 2014-10-16
TWI622390B true TWI622390B (zh) 2018-05-01

Family

ID=50934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5097A TWI622390B (zh) 2012-12-10 2013-12-09 Medical container package and medical container management method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929868A4 (zh)
JP (1) JP6085461B2 (zh)
CN (1) CN104853713A (zh)
TW (1) TWI622390B (zh)
WO (1) WO20140920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4122B (zh) * 2015-09-14 2022-05-10 汾沃有限公司 存储、处理和/或加工血液和血液成分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CN112185531A (zh) * 2020-09-29 2021-01-05 河南省药品评价中心 一种血袋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01334B (zh) * 2020-11-27 2021-09-28 北京中科辰业科技有限公司 可进行智能统计的医疗耗材存取系统
US11962724B2 (en) * 2020-12-22 2024-04-1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maging documents with media bundled and used in packaging materials
CN114424939B (zh) * 2022-01-11 2023-12-12 浙江省人民医院 一体化智能移动采血车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52194A1 (fr) * 2003-02-19 2004-09-01 Maco Pharma Système à poches emballé pourvu de moyens d'identification
WO2009143339A1 (en) * 2008-05-23 2009-11-26 Diagnostic Id,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minimize diagnostic and other errors due to transposition of biological specimens among subjec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1728A (ja) 1988-09-06 1990-03-12 Terumo Corp 検査用採取容器
JP3315763B2 (ja) 1993-06-07 2002-08-19 テルモ株式会社 血液バッグ管理方法
US6113554A (en) * 1998-10-16 2000-09-05 Haemonetics Corporation Automatic whole blood collection system
US20030018289A1 (en) * 2001-05-24 2003-01-23 Kok-Hwee 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acing with an operator within a blood collection facility
US20090209933A1 (en) * 2008-02-15 2009-08-20 Assureimmune, Llc Whole blood collection kit and method
JP5128441B2 (ja) * 2008-11-07 2013-01-23 株式会社イードクトル 採血管識別用の紐付け装置
US9539374B2 (en) * 2010-05-12 2017-01-10 Haemonetics Corporation Donated blood collection ki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52194A1 (fr) * 2003-02-19 2004-09-01 Maco Pharma Système à poches emballé pourvu de moyens d'identification
WO2009143339A1 (en) * 2008-05-23 2009-11-26 Diagnostic Id,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minimize diagnostic and other errors due to transposition of biological specimens among subjec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13332A (ja) 2014-06-26
JP6085461B2 (ja) 2017-02-22
WO2014092004A1 (ja) 2014-06-19
CN104853713A (zh) 2015-08-19
EP2929868A1 (en) 2015-10-14
EP2929868A4 (en) 2016-07-06
TW201438699A (zh) 2014-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3975B (zh) Fitting method and management method
TWI622390B (zh) Medical container package and medical container management method
US4429792A (en) Medication-dispensing card
US20180071171A1 (en) Medication dispensing system
JP6878410B2 (ja) ブリスタ包装
JP2012250770A (ja) 経口薬の受け渡し方法および梱包容器
CN102958545A (zh) 献血采集工具箱
US20160120743A1 (en) Support for a unit dose drug
US10391035B2 (en) Medication system with a medication tray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 delivery-ready medication system
US20150290085A1 (en) Medication container
KR101716537B1 (ko) 액체를 수용하는 용기의 마킹을 위한 카세트,워크스테이션 및 방법
JP2008058349A (ja) 透明容器用管理ラベル
JP5953298B2 (ja) 容器間で生体液を移送させるための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及び方法
JP2007181536A (ja) 医療用ラベル、及び医療用容器
JP3153861U (ja) 薬剤収納用バッグ
KR20110116156A (ko) 의약 웨이퍼를 보관 및 제공하는데 사용되는 의약 포켓의 스택을 제조하는 방법, 상기 스택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의약 포켓 주형, 및 의약 포켓 주형의 용도
JP2019005040A (ja) 医薬品包装体、その収納箱、医薬品服用者と医薬品包装体の確認方法および医薬品の服用チェック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