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9134B -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9134B
TWI619134B TW105114322A TW105114322A TWI619134B TW I619134 B TWI619134 B TW I619134B TW 105114322 A TW105114322 A TW 105114322A TW 105114322 A TW105114322 A TW 105114322A TW I619134 B TWI619134 B TW I6191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bottom plate
support plate
magnetic element
key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4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0545A (zh
Inventor
陳俊麟
劉咅府
Original Assignee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40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0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9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91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01H13/706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sm between keys and layered keyboa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62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key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2Calculator, 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結構,包括一支撐板、一底板、一預力施加組件、一鍵帽、一樞接組件、一可吸附件以及一磁性元件。底板與支撐板相鄰,且底板與支撐板之一可滑動,以使底板與支撐板之間可相對滑動。預力施加組件連接至可滑動的支撐板或底板。樞接組件設置於鍵帽與支撐板之間。可吸附件設置於樞接組件下方,可吸附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可相對於一軸線分別移動至對應的一第一吸附位置以及一第二吸附位置。磁性元件用以提供一磁力並可藉由底板或支撐板的滑動而來回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或第二吸附位置下方,其中當磁性元件位於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可吸附件之第一端受磁力吸引而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且預力施加組件產生一第一預力;當磁性元件位於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可吸附件之第二端受磁力吸引而移動至第二吸附位置,且預力施加組件產生一第二預力。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按鍵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升降式按鍵結構及應用該按鍵結構之可攜帶式電腦。
習知的按鍵結構採用彈性件提供鍵帽之一彈性回復力,並以剪刀腳結構支撐鍵帽,使鍵帽可回復至按壓前的位置。然而,剪刀腳結構組裝不易,且按壓行程較高,不適合用在薄形化鍵盤。同時,當按帽被按壓時,需藉由彈性件將下壓力傳至以雙層線路製作的薄膜電路板上,若下壓力過小將不易使雙層線路接觸,故靈敏度較差。此外,習知的按鍵結構在非使用狀態時無法收納以減低結構高度,在可攜式電腦強調超薄厚度的今日,有必要開發新的按鍵結構以降低可攜式電腦的整體厚度。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升降式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能減少支撐件或底板移動時的阻力,使按鍵的收納更為輕便快速。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提出一種按鍵結構,包括一 支撐板、一底板、一預力施加組件、一鍵帽、一樞接組件、一可吸附件以及一磁性元件。底板與支撐板相鄰,且底板與支撐板之一可滑動,以使底板與支撐板之間可相對滑動。預力施加組件連接至可滑動的支撐板或底板。樞接組件設置於鍵帽與支撐板之間。可吸附件設置於樞接組件下方,可吸附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可相對於一軸線分別移動至對應的一第一吸附位置以及一第二吸附位置。磁性元件用以提供一磁力並可藉由底板或支撐板的滑動而來回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或第二吸附位置下方,其中當磁性元件位於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可吸附件之第一端受磁力吸引而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且預力施加組件產生一第一預力;當磁性元件位於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可吸附件之第二端受磁力吸引而移動至第二吸附位置,且預力施加組件產生一第二預力,第一預力或第二預力可減低底板或支撐板來回滑動時之阻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提出一種可攜帶式電腦,包括一上蓋、一下蓋以及一連接件以連接上蓋與下蓋,且連接件可以帶動上述的按鍵結構的底板或支撐板之滑動,且第一預力或第二預力可降低連接件帶動底板或支撐板滑動之阻力。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2、2’、2A、2A’、2B、2C、2E‧‧‧按鍵結構
10‧‧‧鍵帽
102‧‧‧連桿支撐部
20、20’‧‧‧樞接組件
21‧‧‧第一樞接件
211‧‧‧第一連桿
212‧‧‧第一軸固定部
213‧‧‧第一連接部
214‧‧‧第一作動部
22‧‧‧第二樞接件
221‧‧‧第二連桿
222‧‧‧第二軸固定部
223‧‧‧第二連接部
224‧‧‧第二作動部
225‧‧‧止擋部
X1‧‧‧第一轉軸
X2‧‧‧第二轉軸
A1‧‧‧第一軸線
25‧‧‧可吸附件
251‧‧‧第一端
252‧‧‧第二端
26‧‧‧磁性元件
P1‧‧‧第一吸附位置
P2‧‧‧第二吸附位置
28‧‧‧彈性件
30、30’‧‧‧薄膜電路板
31‧‧‧開關元件
32‧‧‧觸碰部
33‧‧‧開關元件
34‧‧‧第二開槽
40、40’‧‧‧支撐板
401‧‧‧支撐面
41‧‧‧第一支撐件
411、412‧‧‧第一樞接孔
42‧‧‧第二支撐件
421、422‧‧‧第二樞接孔
43‧‧‧第一開口
44‧‧‧第一開槽
46‧‧‧潤滑層
47‧‧‧滾輪
50、50’‧‧‧底板
501‧‧‧上表面
51‧‧‧第二開口
52‧‧‧止擋件
60‧‧‧貼合層
70‧‧‧預力施加組件
71‧‧‧第一彈性件
72‧‧‧第二彈性件
F11+F12‧‧‧第一預力
F21‧‧‧外部驅動力
F31‧‧‧磁吸力
F32‧‧‧摩擦力
F13‧‧‧第二預力
F33‧‧‧磁吸力
4‧‧‧可攜帶式電腦
5‧‧‧下蓋
6‧‧‧樞軸
61‧‧‧第一卡齒
7‧‧‧上蓋
8‧‧‧移動件
81‧‧‧第二卡齒
9‧‧‧控制器
θ‧‧‧角度
S1‧‧‧第一滑動方向
S2‧‧‧第二滑動方向
T1‧‧‧未止擋位置
T2‧‧‧止擋位置
第1~2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的元件分 解後的俯視角及仰視角的示意圖。
第3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組裝前的元件分解的示意圖。
第4-1及4-2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組裝後的示意圖。
第5A及5B圖繪示第4-1圖之按鍵結構分別處於釋放狀態(即可使用狀態,例如在可攜式電腦上蓋開啟時)與儲存狀態(例如在可攜式電腦上蓋與主體閉合時)的外觀示意圖。
第6A及6B圖繪示第5A圖中沿著A-A剖面之按鍵結構在使用狀態時由釋放狀態轉換到按壓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第7A及7B圖繪示第5B圖中沿著A-A剖面之按鍵結構由釋放狀態轉換到儲存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第8圖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的元件分解圖。
第9、10-1及10-2圖分別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組裝前的元件分解圖及組裝後的示意圖。
第11A及11B圖繪示第10-1圖之按鍵結構由釋放狀態轉換到儲存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第12A及12B圖繪示本發明之按鍵結構設置於一攜帶式電腦內並隨著上蓋開闔而由釋放狀態(即可使用狀態,例如在可攜式電腦上蓋開啟時)到儲存狀態(例如在可攜式電腦上蓋與主體閉合時)的剖面示意圖。
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具有平滑功能之按鍵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14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移動時之力平衡示 意圖。
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預力施加組件的配置示意圖
以下係提出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僅用以作為範例說明,並非用以限縮本發明欲保護之範圍。
第1~2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2的元件分解後的俯視角及仰視角的示意圖。請參照第1及2圖,按鍵結構2包括一鍵帽10、一樞接組件20、一可吸附件25以及一磁性元件26。樞接組件20設置於鍵帽10的下方。樞接組件20包括一第一樞接件21以及一第二樞接件22,呈V形相交。第一樞接件21的一端具有一第一連桿211,另一端具有一第一軸固定部212以及一第一轉軸X1。此外,第二樞接件22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連桿221,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軸固定部222以及一第二轉軸X2。另外,第一樞接件21的第一轉軸X1具有一第一連接部213,且第二樞接件22的第二轉軸X2具有一第二連接部223,第一連接部213與第二連接部223相互接合,例如以凸出部和凹陷部相互接合於一軸線A1(參見第4-1圖、第6A圖及第6B圖)上,以使第一樞接件21的第一轉軸X1與第二樞接件22的第二轉軸X2均位於軸線A1上。
在第1及2圖中,可吸附件25設置於樞接組件20下方。在一實施例中,可吸附件25可利用卡扣結構固定在樞接組件20下方。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利用模內射出成形的技術,將可吸附件25設置於一模具內,再將塑料射入至模具內,以使 射出成形的第一樞接件21或第二樞接件22與模具內的可吸附件25一體成形。
請參照第2圖,在一實施例中,可吸附件25具有一第一端251以及一第二端252,第一端251對應於一第一吸附位置P1,第二端252對應於一第二吸附位置P2。此外,磁性元件26設置用以提供一磁力並可來回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P1或第二吸附位置P2下方。當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受磁力吸引而產生一作用力時,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相對於軸線A1(參見第4-1圖、第4-2圖、第6A圖及第6B圖)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P1,以使第一樞接件21及第二樞接件22可藉由此作用力而被致動(例如成為第6A圖或第7A圖所示的釋放狀態)。此外,當可吸附件25之第二端252受磁力吸引而產生一作用力時,可吸附件25之第二端252相對於軸線A1(參見第4圖、第6A圖及第6B圖)移動至第二吸附位置P2,以使第一樞接件21及第二樞接件22可藉由此作用力而被致動(例如成為如第7B圖所示的儲存狀態)。因此,本實施例之樞接組件20可藉由改變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與第二端252分別與磁性元件26的吸附,進而帶動第一樞接件21以及第二樞接件22在釋放狀態與儲存狀態之間轉換。
在一實施例中,可吸附件25例如是含鐵之磁化物質,而磁性元件26例如為永久磁鐵或電磁鐵。
請參照第2圖,在一實施例中,鍵帽10的底部包括複數個連桿支撐部102,用以固定或可滑動地支撐第一樞接件21的第一連桿211與第二樞接件22的第二連桿221。此外,在一實 施例中,第一樞接件21的外側靠近第一連桿211處設有一突出的第一作動部214,此第一作動部214的位置對應位於一觸碰部32的上方,因此第一作動部214可於鍵帽10受按壓時接觸此觸碰部32,以產生一按鍵訊號。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樞接件22的外側靠近第二連桿221處可設有一突出的第二作動部224,此第二作動部224的位置位於另一觸碰部32的上方,因此第二作動部224可於鍵帽10受按壓時接觸此另一觸碰部32,以產生一按壓訊號。換言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設置至少一個作動部與至少一個觸碰部32接觸,以產生一按壓訊號。
再者,請參照第2圖,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樞接件21及/或第二樞接件22的外側設有一更突出於第二作動部224外的止擋部225,對應位於第二吸附位置P2的上方。當磁性元件26移動至第二吸附位置P2下方以吸附可吸附件25之第二端252時,止擋部225與磁性元件26(位在第二吸附位置P2)接觸,以使第二作動部224無法接觸到觸碰部32,以避免在儲存狀態時仍產生按壓訊號。有關止擋部225的細部內容在此未詳述,請一併參照第7B圖之範例說明。
請參照第3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2A組裝前的元件分解圖。在一實施例中,按鍵結構2A更包括一薄膜電路板30、一支撐板40一底板50以及一預力施加組件70。薄膜電路板30可設置於支撐板40上或與支撐板40結合為一體,而支撐板40設置於底板50上。請參照第4-1圖,在一實施例中,當底板50為一滑動板時,預力施加組件70連接於底板50與可攜式電腦(參見第12A圖)的機殼之間,以使底板50能輕 易地被拉動,而達到省力的效果。請參照第4-2圖,在一實施例中,當支撐板40為一滑動板時,預力施加組件70連接於支撐板40與可攜式電腦(參見第12A圖)的機殼之間,以使支撐板40能輕易地被拉動,而達到省力的效果。
在一實施例中,當支撐板40之周圍區域延伸出底板50之外時,預力施加組件70可組裝在支撐板40之周圍區域上的各開槽之中,且連接於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請參照第15圖,第一彈性件71的一端連接於可滑動的底板50,另一端連接於固定的支撐板40。第二彈性件72的一端連接於可滑動的底板50,另一端連接於固定的支撐板40。當底板50或支撐板40滑動時,預力施加組件70可減低底板50或支撐板40來回滑動時之阻力。
預力施加組件70可以多種形式實施,例如包括二個第一彈性件71以及至少一個第二彈性件72。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第一彈性件71及第二彈性件72可使施力平均分佈(請參照第15圖之配置方式),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彈性件71與第二彈性件72例如是拉伸彈簧,且第一彈性件71的彈性係數可以大於或等於第二彈性件72的彈性係數,以使第一彈性件71拉伸時產生的回復力(即第一預力)大於第二彈性件72拉伸時產生的回復力(即第二預力)。第一彈性件71與第二彈性件72亦可採用壓縮彈簧,只要第一彈性件71與第二彈性件72的位置相互交換即可,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第3、3-6、4-1、4-2、5B、9、10-1、10-2圖,第一彈性件71的數量例如為兩個,第二彈性件72的數量例如為 一個。當多個第一彈性件71並聯,且數量越多時,第一彈性件71產生的總拉力也越大(與數量呈正比),可使底板50或支撐板40更容易被拉動而移動至第二吸附位置。當多個第二彈性件72並聯,且數量越多時,第二彈性件72產生的總拉力(與數量呈正比)也越大,可使底板50或支撐板40更容易被拉動而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但在力平衡設計上,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距離短因而磁吸力較強,因此第一彈性件71需要產生較大的第一預力來預先施力於底板50,才能更省力地讓磁性元件26移動至第二吸附位置。此外,當該磁性元件26位於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距離長因而磁吸力較弱,第二彈性件72相對就不需要產生較大的第二預力(小於第一預力)來預先施力於底板50,也能省力地讓磁性元件26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當該磁性元件26位於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第一彈性件71產生的第一預力要小於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磁吸力及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的摩擦力,否則底板會可能會自行移動而造成使用者困擾。例如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磁吸力及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的摩擦力的和為3kg/m2時,第一彈性件71產生的第一預力可介於1.5~2kg/m2,除非有提供足夠的外部驅動力,否則按鍵結構一直保持在釋放狀態。此外,當磁性元件26位於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第二彈性件72產生的第二預力要小於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磁吸力及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的摩擦力,例如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磁吸力及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的 摩擦力的和為2kg/m2時,第二彈性件72產生的第二預力可介於1~1.5kg/m2,除非有提供足夠的外部驅動力,否則按鍵結構一直保持在儲存狀態。
一旦第一彈性件71及第二彈性件72產生的預力增加時,需要提供的外部驅動力相對減小,因而使用者可以不費力地推動底板50或支撐板40,故上述的預力施加組件70具有省力進而改善使用者體驗的效果。同理,若採用其他非人力的方式(例如電力驅動)提供外部驅動力,也不需要太大的電力來推動底板50或支撐板40,故上述的的預力施加組件70可具有省電的效果。因為可滑動的底板50或支撐板40可被輕易推動,也可延長鍵盤組的使用壽命‧有關預力施加組件70的細部操作說明,請參照下列各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在一實施例中,觸碰部32設置於薄膜電路板30上,且其位置對應位於薄膜電路板30的一開關元件31上,當觸碰部32受到按壓時,位於其下方的開關元件31被觸發而產生一按壓訊號。此按壓訊號可經由薄膜電路板30的線路傳輸至一位置處理器(未繪示),以使位置處理器計算按鍵的座標位置並對應產生該按鍵所代表的一按鍵指令。
在一實施例中,觸碰部32例如是由橡膠、環氧樹脂、半固化膠體或可塑性材料所製成的彈性物質,其形狀可為圓頂狀(dome)。
在一實施例中,開關元件31包括一上導電層以及一下導電層(圖未繪示),且上導電層與下導電層之間相隔一間隙。當觸碰部32受到按壓時,上導電層與下導電層相互接觸而導通, 以產生一按壓訊號。
請參照第3及4-1圖,支撐板40包括直立於支撐面401上且相對的一第一支撐件41以及一第二支撐件42。第一支撐件41包括二個第一樞接孔411、412,第二支撐件42包括二個第二樞接孔421、422。第一樞接孔411、412與第二樞接孔421、422相對,以容納第一軸固定部212的兩端與第二軸固定部222的兩端。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樞接件21的第一軸固定部212的兩端可分別位於一第一樞接孔411與一第二樞接孔421中,而第二樞接件22的第二軸固定部222的兩端可分別位於另一第一樞接孔412與另一第二樞接孔422中。因此,鍵帽10可藉由樞接組件20組裝在支撐板40上,並可相對於支撐板40上下運動(請參照第5A及6A圖,當按鍵結構2A處於釋放狀態時,鍵帽10相對於支撐板40上升至一較高位置,請參照第5B及7B圖,當按鍵結構2A’處於儲存狀態時,鍵帽10相對於支撐板40下降至一較低位置。
請參照第3圖,底板50例如是金屬板或強化的塑性基板。底板50設置於支撐板40的下方並且相疊,可以補強支撐板40的剛性結構,換言之,底板50可做為鍵盤的一基底,故不需額外設置底板50於鍵盤的基底上,以減輕鍵盤的重量與成本。在另一實施例中,當支撐板40本身具有足夠的剛性,支撐板40亦可做為鍵盤的一基底,可不需額外設置底板50於支撐板40的下方。
請參照第3圖,在一實施例中,支撐板40為一固定板(例如固定在可攜式電腦的機殼上),底板50為一滑動板,底板 50可沿著第一滑動方向S1移動,以使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可相對滑動。
在另一實施例中,底板50為一固定板(例如固定在可攜式電腦的機殼上),支撐板40為一滑動板,支撐板40可沿著與第一滑動方向S1相反之第二滑動方向S2移動,以使底板50與支撐板40相對滑動。換言之,只要底板50與支撐板40其中之一是可滑動的,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即可產生相對運動。
請參照第3圖,在一實施例中,支撐板40具有一第一開口43,底板50具有一第二開口51。第一開口43與第二開口51大致位於可吸附件25的下方,並可以容納磁性元件26。第二開口51可用以固定磁性元件26於底板50上。第一開口43的尺寸例如大於第二開口51的尺寸。第一開口43用以提供一活動空間,以使磁性元件26可在第一吸附位置P1下方與第二吸附位置P2下方之間移動。
另外,在一實施例中,當磁性元件26設置於貫穿底板50的第二開口51中時,底板50的下方還可附設一貼合層60(參照第11A及11B圖),例如是聚酯薄膜,此貼合層60用以遮蔽第二開口51的下方,以使磁性元件26可藉由貼合層60平放在底板50的第二開口51中。
請參照第4-1及4-2圖,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樞接件21與第二樞接件22藉由第一支撐件41以及第二支撐件42組裝在支撐板40上。組裝後的第一樞接件21與第二樞接件22相連為一體且位於軸線A1上。請一併參照第1及4-1圖,由於第一轉軸X1與第一軸固定部212不共軸,第二轉軸X2與第二軸固 定部222不共軸,使得第一軸固定部212以及第二軸固定部222與做為旋轉中心的軸線A1形成不共軸的三個樞接點(例如為W形,參見第13圖),因此組裝後的第一樞接件21與第二樞接件22的外型大致上呈W形結構。
請參照第5A、6A及6B圖,在一實施例中,當鍵帽10未受按壓時,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與磁性元件26相吸而固定在第一吸附位置P1上,以使鍵帽10及樞接組件20處於一釋放狀態。此時,底板50以磁力固定而未被移動,設置於底板50之第一側的第一彈性件71被拉伸一第一距離而產生第一預力,而設置於底板50之第二側的第二彈性件72由於未被拉伸而未產生任何作用力。接著,請參照第6B圖,當鍵帽10受按壓時,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被帶動而與磁性元件26相遠離,以使鍵帽10由未按壓位置移動至按壓位置。之後,當鍵帽10被釋放時,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與磁性元件26再次相吸,以使鍵帽10及樞接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再次回到未按壓位置上。因此,當使用者按壓或釋放按鍵結構2A,可藉由磁力的作用於按壓位置與未按壓位置之間上下運動。
請參照第5B、7A及7B圖,在一實施例中,當底板50相對於支撐板40沿著一第一滑動方向S1滑動,以使按鍵結構2A’處於儲存狀態時,底板50以磁力固定而未被移動,設置於底板50之第一側的第一彈性件71隨著被拉伸的距離減少而不再產生第一預力(F11+F12),而設置於底板50之第二側的第二彈性件72隨著被拉伸的距離增加而產生第二預力F13。請參照第7A圖,在一實施例中,當鍵帽10未受按壓時(即處於釋放狀態),可吸附 件25之第一端251與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鍵帽10及樞接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固定在一未按壓位置上,且第一彈性件71產生第一預力(F11+F12)。接著,請參照第7B圖,在一實施例中,當底板50相對於支撐板40沿著一第一滑動方向S1滑動時,可吸附件25之第二端252與移動到第二吸附位置P2的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鍵帽10及樞接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由未按壓位置(即處於釋放狀態)移動到一儲存位置(即處於儲存狀態),且第二彈性件72產生第二預力F13。當鍵帽10移動至儲存位置時,按鍵結構2A’所需要的容置空間相對減少,並使按鍵結構2A’的整體高度下降。
在一實施例中,當底板50相對於支撐板40反向沿著第二滑動方向S2滑動時,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將與移動至第一吸附位置P1的磁性元件26再次相吸,以使鍵帽10及樞接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再次回到未按壓位置上。因此,按鍵結構2A’可藉由底板50的滑動或支撐板40的滑動而改變至未按壓位置或儲存位置。無論是底板50相對於支撐板40滑動,或支撐板40相對於底板50滑動,均可達到相同的按鍵儲存效果,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請參照第6B及7B圖,關於止擋部225的細部內容,在此詳述。在一實施例中,止擋部225例如是一具有預定高度之凸點。在第6B圖中,當鍵帽10被按壓而處於按壓狀態時,磁性元件26的位置未移動,且不在止擋部225的下方,因此,第一作動部214與第二作動部224將可順利地與其下方的觸碰部32接觸,以產生一按壓訊號。在第7B圖中,當鍵帽10處於儲存狀 態時,磁性元件26移動至止擋部225的下方,向下移動的止擋部225與移動至第二吸附位置P2的磁性元件26相碰觸,使得鍵帽10被止擋在一預定高度上,而無法到達按壓位置(即第一作動部214或第二作動部224無法與其下方的觸碰部32接觸)。由於鍵帽10於止擋位置的高度略高於按壓位置的高度,因此本實施例的按鍵結構2A’不會在儲存狀態下產生一按壓訊號或發生誤動作的情形。
請參照第8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2B的元件分解圖。按鍵結構2B包括一鍵帽10、一樞接組件20’、一彈性件28、一薄膜電路板30以及一支撐板40。彈性件28用以取代上述的可吸附件25與磁性元件26之組合。彈性件28設置在鍵帽10的下方,且位於第一樞接件21與第二樞接件22之間。此彈性件28對應鍵帽10被按壓而產生形變,並於鍵帽10被釋放時產生一回復彈力。因此,鍵帽10與樞接組件20’可藉由彈性件28的彈力於未按壓位置與按壓位置之間上下運動。此外,彈性件28設置於薄膜電路板30上,且其位置對應位於一開關元件33上。當彈性件28受到按壓時,位於其下方的開關元件33被觸發而產生一按壓訊號。因此,本實施例之樞接組件20’上不需設置上述的第一作動部214、第二作動部224及止擋部225,且薄膜電路板30上也不需設置相對應的二觸碰部32。
第9、10-1及10-2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2C組裝前的元件分解圖及組裝後的示意圖。請參照第9圖,按鍵結構2C包括一鍵帽10、一樞接組件20、一可吸附件25、一磁性元件26、一薄膜電路板30’、一支撐板40’、一底 板50’、一貼合層60、第一彈性件71以及第二彈性件72。在第10-1圖中,底板50為一滑動板,第一彈性件71以及第二彈性件72分別連接於底板50的第一側與第二側。在第10-2圖中,支撐板40為一滑動板,第一彈性件71以及第二彈性件72分別連接於支撐板40的第一側與第二側。
在一實施例中,底板50’包括複數個直立設置於上表面501的止擋件52,而支撐板40’及薄膜電路板30’包括複數個第一開槽44以及複數個第二開槽34,以使各個止擋件52容納於相對應的第一開槽44與第二開槽34中。各個止擋件52相互平行地沿著第一滑動方向S1或第二滑動方向S2配置。在一實施例中,底板50’例如為一滑動板,其可相對於支撐板40’沿著一第一滑動方向S1滑動,以使止擋件52可由一未止擋位置T1移動至一止擋位置T2上,並與鍵帽10接觸。在另一實施例中,支撐板40’例如為一滑動板,其可相對於底板50’沿著一第二滑動方向S2滑動,以使止擋件52可由一未止擋位置T1移動至一止擋位置T2上,並與鍵帽10接觸。止擋件52例如是一具有預定高度之矩形片。
第11A及11B圖繪示第10圖之按鍵結構2C由釋放狀態轉換到儲存狀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第11A圖,在一實施例中,當鍵帽10未受按壓時,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部與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鍵帽10及樞接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維持在釋放狀態下,且第一彈性件71被拉伸一第一距離而產生第一預力(F11+F12),而第二彈性件72由於未被拉伸而未產生任何 作用力。接著,請參照第11B圖,在一實施例中,當底板50’相對於支撐板40’沿著一第一滑動方向S1滑動時,可吸附件25之第二端252與滑動後的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鍵帽10及樞接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由未按壓位置移動到一儲存位置,且第一彈性件71隨著被拉伸的距離減少而不再產生第一預力,而第二彈性件72隨著被拉伸的距離增加而產生第二預力F13。在第11B圖中,當止擋件52由未止擋位置T1移動至鍵帽10之側邊的下方,向下移動的鍵帽10與移動至止擋位置T2的止擋件52相碰觸,使得鍵帽10被止擋在一預定高度上,而無法到達按壓位置。由於鍵帽10於止擋位置的高度略高於按壓位置的高度,因此第一作動部214與第二作動部224無法與其下方的二觸碰部32接觸,也因此按鍵結構2C不會在儲存狀態下產生一按壓訊號或發生誤動作的情形。
在上述實施例中,無論是底板50’相對於支撐板40’滑動,或支撐板40’相對於底板50’滑動,均可讓按鍵結構2C由釋放狀態轉換為儲存狀態。以下實施例配合圖式的說明,介紹用以帶動按鍵結構2C使其由釋放狀態轉換為儲存狀態的連動組件。
第12A及12B圖繪示本發明之任一按鍵結構(例如2、2A、2A’、2B、2C、2E)設置於一可攜帶式電腦4內並可隨著上蓋7開闔而使該按鍵結構由釋放狀態轉換為儲存狀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第12A圖,可攜帶式電腦4包括一上蓋7、一下蓋5以及一樞軸(hinge)6。上蓋7與下蓋5耦接於樞軸6。按鍵結 構2設置於下蓋5上。當上蓋7相對於樞軸6旋轉並開啟至一角度θ(例如大於或等於90度)時,按鍵結構2C的底板50’或支撐板40’受到連動組件帶動而處於釋放狀態(即可使用狀態)。請參照第12B圖,當上蓋7相對於樞軸6旋轉並閉合於下蓋5上時,按鍵結構2C的底板50’或支撐板40’受到連動組件帶動而移動,以使按鍵結構2C處於儲存狀態,以有效降低按鍵結構整體高度並容許可攜式電腦減低其整體厚度。
如第12A及12B圖所示,在一實施例中,連動組件包括一移動件8,耦接於樞軸6與底板50’之間或耦接於樞軸6與支撐板40’之間。此樞軸6例如設有一第一卡齒61,移動件8例如設有一第二卡齒81,第一卡齒61與第二卡齒81相互嚙合。因此,當上蓋7相對於樞軸6旋轉而開啟或閉合時,樞軸6驅動第一卡齒61與第二卡齒81以帶動底板50’或支撐板40’滑動,以使按鍵結構2C能夠轉換於釋放狀態與儲存狀態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移動件8例如為底板50’或支撐板40’延伸至樞軸6下方的一部分板體所形成。亦即,底板50’延伸至樞軸6下方的一部分板體設有一第二卡齒81,第二卡齒81與樞軸6的第一卡齒61相互嚙合。或是,支撐板40’延伸至樞軸6下方的一部分板體設有一第二卡齒81,第二卡齒81與樞軸6的第一卡齒61相互嚙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移動件8亦可以摩擦接觸或夾持帶動的方式與樞軸6耦合,並可藉由樞軸6來帶動,以使 移動件8能水平滑動。另外,當上述的移動件8為一可撓性件時,移動件8可以旋轉帶動的方式與樞軸6耦合,並可藉由樞軸6來帶動,以使移動件8能繞著樞軸6旋轉。因此,本發明不限定以卡齒帶動的方式來驅動底板50’或支撐板40’。
請參照第12A及12B圖,在另一實施例中,底板50’或支撐板40’亦可藉由上述的連動組件(例如移動件8)耦接至一控制器9,當上蓋7相對於樞軸6旋轉而開啟或閉合時,控制器9驅動連動組件以帶動底板50’或支撐板40’滑動,以使按鍵結構2C處於釋放狀態或儲存狀態。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器9例如以電驅動、磁驅動的方式提供電力或磁力,用以驅動移動件8,或以皮帶、齒輪等連動組件耦接底板50’或支撐板40’。因此,本發明不限定以樞軸6做為連接件來帶動底板50’或支撐板40’,亦可以其他型態的連接件來帶動底板50’或支撐板40’。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的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71被拉伸所產生的第一預力,及第二彈性件72被拉伸所產生的第一預力可用來有效降低上述的連動組件帶動底板或支撐板滑動之阻力,因此在有效降低按鍵結構2C整體高度並容許可攜式電腦4減低其整體厚度的同時,使用者仍可毫不費勁的開闔可攜式電腦4的上蓋7。
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2E的剖面示意圖。按鍵結構2E更可包括一潤滑層46,其可為一具有低摩擦係數的膜層,例如是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鐵氟龍(Teflon)或其他潤滑材料。請參照第13圖,在一 實施例中,潤滑層46例如塗佈於支撐板40或底板50之表面上,以使潤滑層46位於支撐板40與底板50之間,以減少滑動的摩擦力。此外,按鍵結構2E更可包括複數個滾輪47,設置於支撐板40與底板50之間,用以減少支撐板40與底板50的接觸面積,進而減少滑動的摩擦力。在一實施例中,潤滑層46與滾輪47可同時使用,但在另一實施例中,潤滑層46與滾輪47亦可單獨使用,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請參照第11A、11B、14圖,當按鍵結構2C下降而由釋放狀態轉換為儲存狀態時,第一彈性件71產生的第一預力(F11+F12)與外部驅動力F21要大於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磁吸力F31、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的摩擦力F32以及第二預力F13(剛開始移動時,第二預力很小,可忽略不計)的總和,才能使底板50移動。此時,第一預力(F11+F12)隨著第一彈性件71被拉伸的距離變短而減弱,反之,第二預力F13隨著第二彈性件72被拉伸的距離變長而增強,但第二預力F13仍小於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第二端252的磁吸力F33,故不會造成底板50被第二預力F13拉回的情形。此外,當按鍵結構2C上升而由儲存狀態轉換為釋放狀態時,第二彈性件72產生的第二預力F13與外部驅動力F22要大於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間的磁吸力F33、底板50與支撐板40之間的摩擦力F32及第一預力(F11+F12)(剛開始移動時,第一預力很小,可忽略不計)的總和,才能使底板50往回移動。此時,第二預力F13隨著第二 彈性件72被拉伸的距離變短而減弱,反之,第一預力(F11+F12)隨著第一彈性件71被拉伸的距離變長而增強,但第一預力(F11+F12)仍小於磁性元件26與可吸附件25之第一端251的磁吸力F31,故不會造成底板50被第一預力(F11+F12)拉回的情形。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A‧‧‧按鍵結構
10‧‧‧鍵帽
20‧‧‧樞接組件
21‧‧‧第一樞接件
212‧‧‧第一軸固定部
22‧‧‧第二樞接件
222‧‧‧第二軸固定部
25‧‧‧可吸附件
251‧‧‧第一端
252‧‧‧第二端
26‧‧‧磁性元件
30‧‧‧薄膜電路板
31‧‧‧開關元件
32‧‧‧觸碰部
40‧‧‧支撐板
401‧‧‧支撐面
41‧‧‧第一支撐件
411、412‧‧‧第一樞接孔
42‧‧‧第二支撐件
421、422‧‧‧第二樞接孔
43‧‧‧第一開口
50‧‧‧底板
501‧‧‧上表面
51‧‧‧第二開口
70‧‧‧預力施加組件
71‧‧‧第一彈性件
72‧‧‧第二彈性件
F11+F12‧‧‧第一預力
P1‧‧‧第一吸附位置
P2‧‧‧第二吸附位置
S1‧‧‧第一滑動方向
S2‧‧‧第二滑動方向

Claims (17)

  1. 一種按鍵結構,包括:一支撐板;一底板,與該支撐板相鄰,且該底板與該支撐板之一可滑動,以使該底板與該支撐板之間可相對滑動;一預力施加組件,連接至可滑動的該支撐板或該底板;一鍵帽;一樞接組件,設置於該鍵帽與該支撐板之間;一可吸附件,設置於該樞接組件下方,該可吸附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以及該第二端可相對於一第一軸線旋轉以分別移動至相對應的一第一吸附位置以及一第二吸附位置;以及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該底板上,用以提供一磁力並可藉由該底板或該支撐板的滑動而來回移動至該第一吸附位置或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其中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該可吸附件之該第一端受該磁力吸引而移動至該第一吸附位置,且該預力施加組件產生一第一預力;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該可吸附件之該第二端受該磁力吸引而移動至該第二吸附位置,且該預力施加組件產生一第二預力,該第一預力或該第二預力可減低該底板或該支撐板來回滑動時之阻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預力小於該第一預力。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該鍵帽相對於該支撐板上升至一 較高位置,而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該鍵帽相對於該支撐板下降至一較低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預力施加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彈性件,設置於可滑動的該底板或該支撐板的一第一側,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被拉伸一第一距離而產生該第一預力,且該磁性元件由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移動至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該第一預力隨著被拉伸的該第一距離減少而減弱;以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設置於可滑動的該底板或該支撐板的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彼此相對,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被拉伸一第二距離而產生該第二預力,且該磁性元件由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移動至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該第二預力隨著被拉伸的該第二距離減少而減弱。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預力施加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彈性件,連接於該底板與該支撐板之間,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被拉伸一第一距離而產生該第一預力,且該磁性元件由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移動至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該第一預力隨著被拉伸的該第一距離減少而減弱;以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連接於該底板與該支撐板之間,當該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時,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被拉伸 一第二距離而產生該第二預力,且該磁性元件由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移動至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時,該第二預力隨著被拉伸的該第二距離減少而減弱。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與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為拉伸彈簧,且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的彈性係數大於或等於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的彈性係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彈性件與該至少一第二彈性件的數量分別為N個與M個時,N、M為大於1的正整數,該些第一彈性件並聯以產生該第一預力,且該些第二彈性件並聯以產生該第二預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樞接組件包括:一第一樞接件,該第一樞接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連桿,另一端具有一第一軸固定部以及一第一轉軸,且該第一轉軸具有一第一連接部;以及一第二樞接件,該第二樞接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連桿,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軸固定部以及一第二轉軸,且該第二轉軸具有一第二連接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樞接件或該第二樞接件設有一止擋部,對應位於該第二吸附位置的上方,其中當該磁性元件移動至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以吸附該可吸附件之該第二端時,該止擋部與該第二吸附位置接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板 包括:一第一支撐件及一第二支撐件,分別耦接於該第一軸固定部的兩端與該第二軸固定部的兩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與第二支撐件相對並分別直立於該支撐板之一支撐面上,該第一支撐件包括二個第一樞接孔,該第二支撐件包括二個第二樞接孔,該二第一樞接孔與該二第二樞接孔相對,用以容納該第一軸固定部的兩端與該第二軸固定部的兩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板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容納該磁性元件,其中該支撐板具有一第一開口,該第一開口與該容置空間對應位於該可吸附件的下方,該第一開口的尺寸大於該容置空間的尺寸,該第一開口用以提供一活動空間,以使該磁性元件由該第一吸附位置下方移動至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該容置空間用以固定該磁性元件於該底板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容置空間由貫穿該底板的一第二開口或未貫穿該底板的一凹槽所形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板包括至少一止擋件,可移動至該鍵帽的一止擋位置上,其中當該磁性元件移動至該第二吸附位置下方以吸附該可吸附件之該第二端時,該止擋件與該鍵帽接觸,以使該鍵帽停留在該止擋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括一潤滑層,設置於該支撐板與該底板之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括複數個滾輪,設置於該支撐板與該底板之間。
  17. 一種可攜帶式電腦,包括一上蓋、一下蓋以及一連接件以連接該上蓋與該下蓋,且該連接件可以帶動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6項其中之一所述之該按鍵結構的該底板或該支撐板之滑動,且該第一預力或該第二預力可降低該連接件帶動該底板或該支撐板滑動之阻力。
TW105114322A 2015-05-07 2016-05-09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TWI619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58526P 2015-05-07 2015-05-07
US62/158,526 2015-05-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0545A TW201640545A (zh) 2016-11-16
TWI619134B true TWI619134B (zh) 2018-03-21

Family

ID=5726977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3859A TWI592967B (zh) 2015-05-07 2015-10-15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TW105114322A TWI619134B (zh) 2015-05-07 2016-05-09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3859A TWI592967B (zh) 2015-05-07 2015-10-15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08878182B (zh)
TW (2) TWI5929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09483B2 (en) 2015-05-07 2019-12-17 Lite-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Key structure
CN108305804B (zh) 2017-01-13 2019-08-1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机械式开关结构
CN109036889B (zh) * 2017-06-09 2020-01-07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647727B (zh) * 2017-09-15 2019-01-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鍵及其磁吸式鍵盤
TWI636474B (zh) 2017-10-20 2018-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08878201B (zh) * 2018-07-24 2019-09-2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527761B (zh) * 2018-12-29 2023-04-21 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干发器的开关装置及干发器
TWI710308B (zh) * 2019-02-16 2020-11-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四)
TWI676195B (zh) * 2019-02-20 2019-11-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TWI703604B (zh) * 2019-04-11 2020-09-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1538644B2 (en) 2019-04-11 2022-12-27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0867759B2 (en) 2019-04-11 2020-12-15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264186B2 (en) 2019-04-11 2022-03-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CN110085470B (zh) * 2019-04-16 2021-03-2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及其按键
CN110033977A (zh) * 2019-05-03 2019-07-1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US10804049B1 (en) 2019-06-03 2020-10-1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328879B2 (en) 2019-06-03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CN110277264A (zh) * 2019-06-04 2019-09-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10137013A (zh) * 2019-06-04 2019-08-1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699803B (zh) 2019-06-14 2020-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725651B (zh) * 2019-12-05 2021-04-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US11107644B2 (en) 2019-12-12 2021-08-3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device
CN113012965B (zh) * 2019-12-20 2022-12-0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93938A1 (en) * 2011-05-20 2012-11-22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device and keyboard dock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04167173U (zh) * 2014-11-05 2015-02-18 湖南威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式往复滑动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8760B2 (ja) * 2003-05-12 2007-06-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流体制御入力手段
US7161276B2 (en) * 2003-10-24 2007-01-09 Face International Corp. Self-powered, electronic keyed, multifunction switching system
TWI246701B (en) * 2004-04-06 2006-01-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with elevated key
CN2793899Y (zh) * 2005-02-01 2006-07-05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输入装置、按键结构及其弹性机构
EP2287706A3 (en) * 2005-03-14 2011-10-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 P. Small form-factor keypad for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JP2007311979A (ja) * 2006-05-17 2007-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電話機
TW201104717A (en) * 2009-07-31 2011-02-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Supporting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key, and keyboard
TW201216309A (en) * 2010-10-01 2012-04-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Illuminating keyboard
US8847890B2 (en) * 2011-01-04 2014-09-30 Synaptics Incorporated Leveled touchsurface with planar translational responsiveness to vertical travel
TWI473134B (zh) * 2011-11-17 2015-02-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
CN202678165U (zh) * 2012-05-31 2013-01-1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JP2014127155A (ja) * 2012-12-27 2014-07-07 Sony Corp キー入力装置
TWI476801B (zh) * 2013-02-21 2015-03-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及其鍵盤
TW201508795A (zh) * 2013-08-16 2015-03-01 Bungbungame Inc 可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鍵盤模組
TWI492256B (zh) * 2013-09-26 2015-07-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結構
TWI550667B (zh) * 2013-10-11 2016-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鍵及其鍵盤
CN104952645B (zh) * 2013-10-24 2017-04-0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键及其键盘
TWM484179U (zh) * 2014-03-20 2014-08-11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按鍵結構
CN104051175A (zh) * 2014-06-09 2014-09-1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204155813U (zh) * 2014-08-27 2015-02-11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按键模块及键盘
CN104269307B (zh) * 2014-09-25 2017-06-0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576136B (zh) * 2014-09-25 2017-07-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319142B (zh) * 2014-10-21 2016-09-0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93938A1 (en) * 2011-05-20 2012-11-22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device and keyboard dock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04167173U (zh) * 2014-11-05 2015-02-18 湖南威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式往复滑动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92967B (zh) 2017-07-21
CN106128831B (zh) 2018-01-30
CN106128831A (zh) 2016-11-16
CN106128810A (zh) 2016-11-16
TW201640548A (zh) 2016-11-16
CN108878182B (zh) 2020-03-03
TW201640545A (zh) 2016-11-16
CN106128810B (zh) 2018-07-27
CN108878182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9134B (zh)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US9911549B2 (en) Key structure and portable computer using the same
US9748058B2 (en) Key structure and portable computer using the same
TWI550667B (zh) 磁吸式按鍵及其鍵盤
US8842073B2 (en) Keyboard, method of driving and assembl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107741A1 (zh) 一种按键组件、键盘及移动终端
US10509483B2 (en) Key structure
TWI523055B (zh) 按鍵
KR20120139762A (ko) 장치의 발
CN202258923U (zh) 磁性按键组合与键盘
CN202189707U (zh) 按键组合与键盘
US9153396B2 (en) Keyboard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6057536A (zh) 按键结构
US11189442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CN202601435U (zh) 磁性按键组合与键盘
CN202601436U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202736793U (zh) 磁性按键组合与键盘
CN103489687B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机械键盘和组装方法
TWI623956B (zh) 按鍵結構
US20200381194A1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I497548B (zh) 按鍵結構
TWI536415B (zh) 按鍵結構
TWI446216B (zh) 按鍵及其鍵盤
CN109036889B (zh) 按键结构
TWI555049B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