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8182B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8182B
CN108878182B CN201810681801.7A CN201810681801A CN108878182B CN 108878182 B CN108878182 B CN 108878182B CN 201810681801 A CN201810681801 A CN 201810681801A CN 108878182 B CN108878182 B CN 108878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axis
adsorbable
key structur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818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78182A (zh
Inventor
陈俊麟
郭治仁
颜铭甫
许国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878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8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8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8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01H13/706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sm between keys and layered keybo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62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key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2Calculator, 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包括一键帽、一枢接组件、一支撑板、一可吸附件以及一磁性元件。枢接组件包括一第一枢接件及一第二枢接件。第一枢接件及第二枢接件接合于一轴线上,并以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支撑板具有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分别耦接于第一枢接件与第二枢接件。可吸附件设置于第二枢接件且位于第二枢接件的下方。磁性元件对应位于可吸附件下方,其中当键帽受按压时,可吸附件相对于枢接组件的轴线转动。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
本申请是为分案申请,母案申请日:2016年2月19日;申请号:201610093963.X;发明名称:按键结构及应用该按键结构的可携带式电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且特别涉及一种轻量化、薄形化设计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按键结构采用弹性件提供键帽的一弹性回复力,并以剪刀脚结构支撑键帽,使键帽可回复至按压前的位置。然而,剪刀脚结构组装不易,且按压行程较高,不适合用在薄形化键盘。同时,当按帽被按压时,需藉由弹性件将下压力传至以双层线路制作的薄膜电路板上,若下压力过小将不易使双层线路接触,故灵敏度较差。此外,现有的按键结构在非使用状态时无法收纳以减低结构高度,在可携式电脑强调超薄厚度的今日,有必要开发新的按键结构以降低可携式电脑的整体厚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朝向轻量化、薄形化设计,以减少按压行程,并能提高灵敏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可由释放状态转换到储存状态,以降低按键结构的整体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一键帽、一枢接组件、一支撑板、一可吸附件以及一磁性元件。枢接组件包括一第一枢接件及一第二枢接件。第一枢接件及第二枢接件接合于一轴线上,并以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支撑板具有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分别耦接于第一枢接件与第二枢接件。可吸附件设置于第二枢接件且位于第二枢接件的下方。磁性元件对应位于可吸附件下方,其中当键帽受按压时,可吸附件相对于枢接组件的轴线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一键帽、一枢接组件、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一可吸附件以及一磁性元件。枢接组件设置于键帽的下方。枢接组件包括一第一枢接件及一第二枢接件。第一枢接件具有一第一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一连接部。第二枢接件具有一第二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接合于一轴线上,且第一枢接件与第二枢接件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轴线位于第一轴固定部与第二轴固定部之间。第一及第二支撑件分别耦接于第一轴固定部的两端与第二轴固定部的两端。可吸附件设置于第二枢接件,并与该第二枢接件绕著该轴线同向旋转。磁性元件对应位于可吸附件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一键帽、一枢接组件、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一可吸附件以及一磁性元件。枢接组件设置于键帽的下方。枢接组件包括一第一枢接件及一第二枢接件。第一枢接件具有一第一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一连接部。第二枢接件具有一第二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接合于一轴线上,且第一枢接件与第二枢接件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轴线位于第一轴固定部与第二轴固定部之间。第一及第二支撑件分别耦接于第一轴固定部的两端与第二轴固定部的两端。可吸附件设置于第二枢接件。磁性元件对应位于可吸附件下方,其中键帽未被按压时,可吸附件吸附磁性元件。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图2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元件分解后的俯视角及仰视角的示意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组装前的元件分解的示意图;
图3-1绘示一具有磁性元件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3-2至图3-4绘示一支撑板以及该支撑版和图3-1所示底板之间相对滑动的示意图;
图3-5绘示定位用的下壳体的示意图;
图3-6至图3-8绘示底板与下壳体之间相对滑动的示意图;
图4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A及图5B绘示图4的按键结构分别处于释放状态(即可使用状态,例如在可携式电脑上盖开启时)与储存状态(例如在可携式电脑上盖与主体闭合时)的外观示意图;
图6A及图6B绘示图5A中沿着A-A剖视的按键结构在使用状态时由释放状态转换到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7A及图7B绘示图5B中沿着A-A剖视的按键结构由释放状态转换到储存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8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元件分解图;
图9~10分别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组装前的元件分解图及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11A及图11B绘示图10的按键结构由释放状态转换到储存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2A及图12B绘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设置于一携带式电脑内并随着上盖开合而由释放状态(即可使用状态,例如在可携式电脑上盖开启时)到储存状态(例如在可携式电脑上盖与主体闭合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13-1至图13-4分别绘示本发明四种实施例的按键结构设置于可携带式电脑内的组装示意图;
图13-5绘示图13-1至图13-2的按键结构采用的连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13-6绘示图13-3至图13-4的按键结构采用的连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13-7绘示圆柱凸轮上设有沿着凹槽滑动的导引件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C绘示依照本发明三种实施例的具有背光模块的按键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平滑功能的按键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16-1及图16-2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照明功能的可发光式按键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2、2’、2A、2A’、2B、2C、2D、2E、2F:按键结构
10:键帽
102:连杆支撑部
20、20’:枢接组件
21:第一枢接件
211:第一连杆
212:第一轴固定部
213:第一连接部
214:第一作动部
22:第二枢接件
221:第二连杆
222:第二轴固定部
223:第二连接部
224:第二作动部
225:止挡部
X1:第一转轴
X2:第二转轴
A1:轴线
25:可吸附件
251:第一端
252:第二端
26:磁性元件
27:导光层
P1:第一吸附位置
P2:第二吸附位置
28:弹性件
30、30’:薄膜电路板
31:开关元件
32:触碰部
33:开关元件
34:第二开槽
40、40’、40”:支撑板
401:支撑面
41:第一支撑件
411、412:第一枢接孔
42:第二支撑件
421、422:第二枢接孔
43:第一开口
44:第一开槽
45:螺纹
46:润滑层
47:滚轮
50、50’、50”:底板
501:上表面
51:第二开口
51’:容置空间
52:止挡件
53:螺纹
54:第三开口
60:贴合层
62:下壳体
64:定位件
70、70’:背光模块
4:可携带式电脑
5:下盖
6:枢轴
61:第一卡齿
7:上盖
8:移动件
81:第二卡齿
9:控制器
11:第一齿轮
12:第二齿轮
13、13’:导螺杆
14:第一斜齿轮
15:第二斜齿轮
16:导螺杆
17、17’、17”:滑动板
171:螺杆套件
172:螺杆套件
18:圆柱凸轮
181:凹槽
19:导引件
θ:角度
X:前后端方向
Y:左右端方向
S:滑动方向
S1:第一滑动方向
S2:第二滑动方向
T1:未止挡位置
T2:止挡位置
E1:第一末端位置
E2:第二末端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提出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非用以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
图1~2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的元件分解后的俯视角及仰视角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按键结构2包括一键帽10以及一枢接组件20。枢接组件20设置于键帽10的下方。枢接组件20包括一第一枢接件21以及一第二枢接件22,呈V形相交。第一枢接件21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连杆211,另一端具有一第一轴固定部212以及一第一转轴X1。此外,第二枢接件22的一端具有一第二连杆221,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轴固定部222以及一第二转轴X2。另外,第一枢接件21的第一转轴X1具有一第一连接部213,且第二枢接件22的第二转轴X2具有一第二连接部223,第一连接部213与第二连接部223相互接合,例如以凸出部和凹陷部相互接合于一轴线A1(参见图4、图6A及图6B)上,以使第一枢接件21的第一转轴X1与第二枢接件22的第二转轴X2位于一致的轴线上。
在图1中,按键结构2更包括一可吸附件25以及一磁性元件26。可吸附件25设置于枢接组件下方。在一实施例中,可吸附件25可利用卡扣结构固定在枢接组件下方。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利用模内射出成形的技术,将可吸附件25设置于一模具内,再将塑料射入至模具内,以使射出成形的第一枢接件21或第二枢接件22与模具内的可吸附件25一体成形。
请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可吸附件25具有一第一端251以及一第二端252,第一端251对应于一第一吸附位置P1,第二端252对应于一第二吸附位置P2。此外,磁性元件26设置用以提供一磁力并可来回移动至第一吸附位置P1或第二吸附位置P2下方。当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受磁力吸引而产生一作用力时,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相对于轴线A1(参见图4、图6A及图6B)移动至第一吸附位置P1,以使第一枢接件21及第二枢接件22可藉由此作用力而被致动(例如成为图6A或图7A所示的释放状态)。此外,当可吸附件25的第二端252受磁力吸引而产生一作用力时,可吸附件25的第二端252相对于轴线A1(参见图4、图6A及图6B)移动至第二吸附位置P2,以使第一枢接件21及第二枢接件22可藉由此作用力而被致动(例如成为如图7B所示的储存状态)。因此,本实施例的枢接组件20可藉由改变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与第二端252分别与磁性元件26的吸附,进而带动第一枢接件21以及第二枢接件22在释放状态与储存状态之间转换。
在一实施例中,可吸附件25例如是含铁的磁化物质,而磁性元件26例如为永久磁铁或电磁铁。
请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键帽10的底部包括多个连杆支撑部102,用以固定或可滑动地支撑第一枢接件21的第一连杆211与第二枢接件22的第二连杆221。此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21的外侧靠近第一连杆211处设有一突出的第一作动部214,此第一作动部214的位置对应位于一触碰部32的上方,因此第一作动部214可于键帽10受按压时接触此触碰部32,以产生一按键信号。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枢接件22的外侧靠近第二连杆221处可设有一突出的第二作动部224,此第二作动部224的位置位于另一触碰部32的上方,因此第二作动部224可于键帽10受按压时接触此另一触碰部32,以产生一按压信号。换言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2设置至少一个作动部与至少一个触碰部32接触,以产生一按压信号。
再者,请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21及/或第二枢接件22的外侧设有一更突出于第二作动部224外的止挡部225,对应位于第二吸附位置P2的上方。当磁性元件26移动至第二吸附位置P2下方以吸附可吸附件25的第二端252时,止挡部225与磁性元件26(第二吸附位置P2)接触,以使第二作动部224无法接触到触碰部32,以避免在储存状态时仍产生按压信号。有关止挡部225的细部内容在此未详述,请一并参照图6B及图7B的范例说明。
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A组装前的元件分解图。在一实施例中,按键结构2A更包括一薄膜电路板30、一支撑板40以及一底板50。薄膜电路板30可设置于支撑板40上或与支撑板40结合为一体,而支撑板40设置于底板50上,在一实施例中并可与底板相对滑动。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触碰部32设置于薄膜电路板30上,且其位置对应位于薄膜电路板30的一开关元件31上,当触碰部32受到按压时,位于其下方的开关元件31被触发而产生一按压信号。此按压信号可经由薄膜电路板30的线路传输至一位置处理器(未绘示),以使位置处理器计算按键的座标位置并对应产生该按键所代表的一按键指令。
在一实施例中,触碰部32例如是由橡胶、环氧树脂、半固化胶体或可塑性材料所制成的弹性物质,其形状可为圆顶状(dome)。
在一实施例中,开关元件31包括一上导电层以及一下导电层(图未绘示),且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之间相隔一间隙。当触碰部32受到按压时,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相互接触而导通,以产生一按压信号。
请参照图3,支撑板40包括直立于支撑面401上且相对的一第一支撑件41以及一第二支撑件42。第一支撑件41包括二个第一枢接孔411、412,第二支撑件42包括二个第二枢接孔421、422。第一枢接孔411、412与第二枢接孔421、422相对,以容纳第一轴固定部212的两端与第二轴固定部222的两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21的第一轴固定部212的两端可分别位于一第一枢接孔411与一第二枢接孔421中,而第二枢接件22的第二轴固定部222的两端可分别位于另一第一枢接孔412与另一第二枢接孔422中。因此,键帽10可藉由枢接组件20组装在支撑板40上,并可相对于支撑板40上下运动。有关第一轴固定部212与第二轴固定部222的运动方式,请参照图15、图16-1及图16-2的说明。
请参照图3,底板50例如是金属板或强化的塑性基板。底板50设置于支撑板40的下方并且相叠,可以补强支撑板40的刚性结构,换言之,底板50可做为键盘的一基底,故不需额外设置底板50于键盘的基底上,以减轻键盘的重量与成本。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支撑板40本身具有足够的刚性,支撑板40亦可做为键盘的一基底,可不需额外设置底板50于支撑板40的下方。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40为一固定板,底板50为一滑动板,底板50可沿着第一滑动方向S1移动,以使底板50与支撑板40之间可相对滑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板50为一固定板,支撑板40为一滑动板,支撑板40可沿着与第一滑动方向S1相反的第二滑动方向S2移动,以使底板50与支撑板40相对滑动。换言之,只要底板50与支撑板40其中之一是可滑动的,底板50与支撑板40之间即可产生相对运动。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40具有一第一开口43,底板50具有一第二开口51。第一开口43与第二开口51大致位于可吸附件25的下方,并可以容纳磁性元件26。第二开口51可用以固定磁性元件26于底板50上。第一开口43的尺寸例如大于第二开口51的尺寸。第一开口43用以提供一活动空间,以使磁性元件26可在第一吸附位置P1下方与第二吸附位置P2下方之间移动。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当磁性元件26设置于贯穿底板50的第二开口51中时,底板50的下方还可附设一贴合层60(参照图11A及图11B),例如是聚酯薄膜,此贴合层60用以遮蔽第二开口51的下方,以使磁性元件26可藉由贴合层60平放在底板50的第二开口51中。
请参照图3-1,在一实施例中,底板50例如具有一容置空间51’,用以固定磁性元件26于底板50上。容置空间51’例如为凹槽,未贯穿底板50且其开口朝上。
请参照图3-2,支撑板40配置于图3-1的底板50上,且支撑板40具有一第一开口43,其对应位于容置空间51’的上方。磁性元件26设置于容置空间51’(或第二开口51)中,磁性元件26的高度可超过支撑板40的上表面401,因此可利用磁性元件26来做为支撑板40或底板50滑动时的定位件。当支撑板40和底板50之间相对滑动时,磁性元件26由第一开口43的一侧移动至中央,再由中央移动至另一侧,如图3-2、图3-3与图3-4所示,因此藉由支撑板40的第一开口43的边缘与磁性元件26接触可以限制底板50的活动范围。
请参照图3-5,其绘示定位用的下壳体62(或下盖)。在一实施例中,下壳体62例如设有多个定位件64,其对应位于图3-6中的底板50的第三开口54中。请参照图3-6,底板50可设置于下壳体62上方,并设有多个第三开口54,用以容纳定位件64。请参照图3-6至图3-8,当底板50相对于下壳体62滑动时,定位件64由第三开口54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并与第三开口54的边缘接触以限制底板50的活动范围。因此,在此实施例中,磁性元件26的高度可不超过支撑板40的上表面401。
图4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A组装后的示意图。请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枢接件21与第二枢接件22藉由第一支撑件41以及第二支撑件42组装在支撑板40上。组装后的第一枢接件21与第二枢接件22相连为一体且位于轴线A1上。请一并参照图1及图4,由于第一转轴X1与第一轴固定部212不共轴,第二转轴X2与第二轴固定部222不共轴,使得第一轴固定部212以及第二轴固定部222与做为旋转中心的轴线A1形成不共轴的三个枢接点(例如为W形),因此组装后的第一枢接件21与第二枢接件22的外型大致上呈W形结构。
图5A绘示图4的按键结构2A处于释放状态的外观示意图,图6A及图6B绘示图5A中沿着A-A剖视的按键结构2A由释放状态转换到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请参照图6A,在一实施例中,当键帽10未受按压时,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与磁性元件26相吸而固定在第一吸附位置P1上,以使键帽10及枢接组件20处于一释放状态。接着,请参照图6B,当键帽10受按压时,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被带动而与磁性元件26相远离,以使键帽10由未按压位置移动至按压位置。之后,当键帽10被释放时,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与磁性元件26再次相吸,以使键帽10及枢接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再次回到未按压位置上。因此,当使用者按压或释放按键结构2A,可藉由磁力的作用于按压位置与未按压位置之间上下运动。
图5B绘示图4的按键结构2A’处于储存状态的示意图,图7A及图7B绘示图5B中沿着A-A剖视的按键结构2A’由释放状态转换到储存状态的剖视示意图。请参照图5B,在一实施例中,底板50例如为一滑动板,其可相对于支撑板40沿着一第一滑动方向S1滑动,以使按键结构2A’处于储存状态。或是,支撑板40例如为一滑动板,其可相对于底板50沿着一第二滑动方向S2滑动,以使按键结构2A’处于储存状态。请参照图7A,在一实施例中,当键帽10未受按压时(即处于释放状态),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部与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键帽10及枢接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固定在一未按压位置上。接着,请参照图7B,在一实施例中,当底板50相对于支撑板40沿着一第一滑动方向S1滑动时,可吸附件25的第二端252部与移动到第二吸附位置P2的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键帽10及枢接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由未按压位置(即处于释放状态)移动到一储存位置(即处于储存状态)。当键帽10移动至储存位置时,按键结构2A’所需要的容置空间相对减少,并使按键结构2A’的整体高度下降。
在一实施例中,当底板50相对于支撑板40反向沿着第二滑动方向S2滑动时,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将与移动至第一吸附位置P1的磁性元件26再次相吸,以使键帽10及枢接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再次回到未按压位置上。因此,按键结构2A’可藉由底板50的滑动或支撑板40的滑动而改变至未按压位置或储存位置。无论是底板50相对于支撑板40滑动,或支撑板40相对于底板50滑动,均可达到相同的按键储存效果,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
请参照图6B及图7B,关于止挡部225的细部内容,在此详述。在一实施例中,止挡部225例如是一具有预定高度的凸点。在图6B中,当键帽10被按压而处于按压状态时,磁性元件26的位置未移动,且不在止挡部225的下方,因此,第一作动部214与第二作动部224将可顺利地与其下方的触碰部32接触,以产生一按压信号。在图7B中,当键帽10处于储存状态时,磁性元件26移动至止挡部225的下方,向下移动的止挡部225与移动至第二吸附位置P2的磁性元件26相碰触,使得键帽10被止挡在一预定高度上,而无法到达按压位置(即第一作动部214或第二作动部224无法与其下方的触碰部32接触)。由于键帽10于止挡位置的高度略高于按压位置的高度,因此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A’不会在储存状态下产生一按压信号或发生误动作的情形。
请参照图8,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B的元件分解图。按键结构2B包括一键帽10、一枢接组件20’、一弹性件28、一薄膜电路板30以及一支撑板40。弹性件28用以取代上述的可吸附件25与磁性元件26的组合。弹性件28设置在键帽10的下方,且位于第一枢接件21与第二枢接件22之间。此弹性件28对应键帽10被按压而产生形变,并于键帽10被释放时产生一回复弹力。因此,键帽10与枢接组件20’可藉由弹性件28的弹力于未按压位置与按压位置之间上下运动。此外,弹性件28设置于薄膜电路板30上,且其位置对应位于一开关元件33上。当弹性件28受到按压时,位于其下方的开关元件33被触发而产生一按压信号。因此,本实施例的枢接组件20’上不需设置上述的第一作动部214、第二作动部224及止挡部225,且薄膜电路板30上也不需设置相对应的二触碰部32。
图9~10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C组装前的元件分解图及组装后的示意图。请参照图9,按键结构2C包括一键帽10、一枢接组件20、一可吸附件25、一磁性元件26、一薄膜电路板30’、一支撑板40’、一底板50’以及一贴合层60。在一实施例中,底板50’包括多个直立设置于上表面501的止挡件52,而支撑板40’及薄膜电路板30’包括多个第一开槽44以及多个第二开槽34,以使各个止挡件52容纳于相对应的第一开槽44与第二开槽34中。各个止挡件52相互平行地沿着第一滑动方向S1或第二滑动方向S2配置。在一实施例中,底板50’例如为一滑动板,其可相对于支撑板40’沿着一第一滑动方向S1滑动,以使止挡件52可由一未止挡位置T1移动至一止挡位置T2上,并与键帽10接触。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板40’例如为一滑动板,其可相对于底板50’沿着一第二滑动方向S2滑动,以使止挡件52可由一未止挡位置T1移动至一止挡位置T2上,并与键帽10接触。止挡件52例如是一具有预定高度的矩形片。
图11A及图11B绘示图10的按键结构2C由释放状态转换到储存状态的剖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1A,在一实施例中,当键帽10未受按压时,可吸附件25的第一端251部与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键帽10及枢接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维持在释放状态下。接着,请参照图11B,在一实施例中,当底板50’相对于支撑板40’沿着一第一滑动方向S1滑动或支撑板40’相对于底板50’沿着一第二滑动方向S2滑动时,可吸附件25的第二端252部与滑动后的磁性元件26相吸,以使键帽10及枢接组件20藉由相吸的磁力由未按压位置移动到一储存位置。在第11B图中,当止挡件52由未止挡位置T1移动至键帽10的侧边的下方,向下移动的键帽10与移动至止挡位置T2的止挡件52相碰触,使得键帽10被止挡在一预定高度上,而无法到达按压位置。由于键帽10于止挡位置的高度略高于按压位置的高度,因此第一作动部214与第二作动部224无法与其下方的二触碰部32接触,也因此按键结构2C不会在储存状态下产生一按压信号或发生误动作的情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无论是底板50’相对于支撑板40’滑动,或支撑板40’相对于底板50’滑动,均可让按键结构2C由释放状态转换为储存状态。以下实施例配合图式的说明,介绍用以带动按键结构2C使其由释放状态转换为储存状态的连动组件。
图12A及图12B绘示本发明的任一按键结构(例如2、2A、2A’、2B、2C、2D及2E)设置于一可携带式电脑4内并可随着上盖7开合而使该按键结构由释放状态转换为储存状态的剖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2A,可携带式电脑4包括一上盖7、一下盖5以及一枢轴(hinge)6。上盖7与下盖5耦接于枢轴6。按键结构2设置于下盖5上。当上盖7相对于枢轴6旋转并开启至一角度θ(例如大于或等于90度)时,按键结构2C的底板50’或支撑板40’受到连动组件带动而处于释放状态(即可使用状态)。请参照图12B,当上盖7相对于枢轴6旋转并闭合于下盖5上时,按键结构2C的底板50’或支撑板40’受到连动组件带动而移动,以使按键结构2C处于储存状态,以有效降低按键结构整体高度并容许可携式电脑减低其整体厚度。
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动组件包括一移动件8,耦接于枢轴6与底板50’之间或耦接于枢轴6与支撑板40’之间。此枢轴6例如设有一第一卡齿61,移动件8例如设有一第二卡齿81,第一卡齿61与第二卡齿81相互啮合。因此,当上盖7相对于枢轴6旋转而开启或闭合时,枢轴6驱动第一卡齿61与第二卡齿81以带动底板50’或支撑板40’滑动,以使按键结构2C能够转换于释放状态与储存状态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移动件8例如为底板50’或支撑板40’延伸至枢轴6下方的一部分板体所形成。亦即,底板50’延伸至枢轴6下方的一部分板体设有一第二卡齿81,第二卡齿81与枢轴6的第一卡齿61相互啮合。或是,支撑板40’延伸至枢轴6下方的一部分板体设有一第二卡齿81,第二卡齿81与枢轴6的第一卡齿61相互啮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移动件8亦可以摩擦接触或夹持带动的方式与枢轴6耦合,并可藉由枢轴6来带动,以使移动件8能水平滑动。另外,当上述的移动件8为一可挠性件时,移动件8可以旋转带动的方式与枢轴6耦合,并可藉由枢轴6来带动,以使移动件8能绕着枢轴6旋转。因此,本发明不限定以卡齿带动的方式来驱动底板50’或支撑板40’。
请参照图12A及图12B,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板50’或支撑板40’亦可藉由上述的连动组件(例如移动件8)耦接至一控制器9,当上盖7相对于枢轴6旋转而开启或闭合时,控制器9驱动连动组件以带动底板50’或支撑板40’滑动,以使按键结构2C处于释放状态或储存状态。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器9例如以电驱动、磁驱动的方式提供电力或磁力,用以驱动移动件8,或以皮带、齿轮等连动组件耦接底板50’或支撑板40’。因此,本发明不限定以枢轴6做为连接件来带动底板50’或支撑板40’,亦可以其他型态的连接件来带动底板50’或支撑板40’。
图13-1至图13-4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四种实施例的连动组件设置于可携带式电脑4内的组装示意图。请参照图13-1,在一实施例中,底板50”的一部分板体例如延伸至枢轴6的下方,并与枢轴6以卡齿卡合、摩擦接触、夹持带动或旋转带动的方式相互耦合,以使枢轴6驱动按键结构2’的底板50”沿着一滑动方向滑动,滑动方向例如为可携带式电脑4的前后端方向X。请参照图13-2,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40”的一部分板体例如延伸至枢轴6的下方,并与枢轴6以卡齿卡合、摩擦接触、夹持带动或旋转带动的方式相互耦合,以使枢轴6驱动按键结构2’的支撑板40”沿着一滑动方向滑动,滑动方向例如为可携带式电脑4的前后端方向X。
接着,请参照图13-3,在一实施例中,连动组件可包括一导螺杆13,其与枢轴6的轴线方向平行,并与按键结构2’的底板50”相耦接。底板50”的相对应表面例如具有一螺纹53或设有一螺杆套件(图未绘示),该螺纹53或螺杆套件与导螺杆13的螺纹相互啮合,以使底板50”可随着导螺杆13的旋转而同步移动。
请参照图13-3,连动组件更可包括一第一齿轮11以及一第二齿轮12。第一齿轮11与枢轴6共轴地设置或与枢轴6一体成形,第二齿轮12与导螺杆13共轴地设置或与导螺杆13一体成形。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相互啮合。当枢轴6旋转时,第一齿轮11驱动第二齿轮12并带动导螺杆13相对地旋转,进而带动按键结构2的底板50”沿着一滑动方向移动。滑动方向例如为可携带式电脑4的左右端方向Y,也就是枢轴6的轴线方向。
接着,请参照图13-4,在一实施例中,连动组件可包括一导螺杆13,其与枢轴6的轴线方向平行,并与按键结构2’的支撑板40”相耦接。支撑板40”的相对应表面例如具有一螺纹45或设有一螺杆套件(图未绘示),该螺纹45或螺杆套件与导螺杆13的螺纹相互啮合,以使支撑板40”可随着导螺杆13的旋转而同步移动。
请参照图13-4,连动组件更可包括一第一齿轮11以及一第二齿轮12。第一齿轮11与枢轴6共轴地设置或与枢轴6一体成形,第二齿轮12与导螺杆13共轴地设置或与导螺杆13一体成形。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相互啮合。当枢轴6旋转时,第一齿轮11驱动第二齿轮12并带动导螺杆13相对地旋转,进而带动按键结构2’的支撑板40”沿着一滑动方向移动。滑动方向例如为可携带式电脑4的左右端方向Y,也就是枢轴6的轴线方向。
图13-5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动组件设置于可携带式电脑4内的组装示意图。请参照图13-5,在一实施例中,连动组件可包括一导螺杆16以及二个斜齿轮14、15,导螺杆16与枢轴6的轴线方向垂直,并与按键结构的滑动板17(例如底板或支撑板)相耦接。第一斜齿轮14与枢轴6共轴地配置或与枢轴6一体成形,第二斜齿轮15与导螺杆16共轴地配置或与导螺杆16一体成形。第一斜齿轮14与第二斜齿轮15大致上呈90度相互啮合。当枢轴6转动时,第一斜齿轮14驱动第二斜齿轮15以带动导螺杆16相对地旋转,进而带动按键结构的滑动板17(例如底板或支撑板)沿着滑动方向S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滑动板17(例如底板或支撑板)例如与以一螺杆套件171与导螺杆16的螺纹相螺合,以使滑动板17能藉由导螺杆16的旋转而同步移动。
接着,图13-6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连动组件设置于可携带式电脑4内的组装示意图。请参照图13-6,在一实施例中,连动组件包括一导螺杆13’,导螺杆13’与枢轴6共轴地配置或与枢轴6一体成形,导螺杆13’的螺纹绕着枢轴6的轴线方向旋转,并与按键结构的滑动板17’(例如底板或支撑板)相耦接。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将导螺杆13直接与枢轴6结合为一体。当枢轴6旋转时,导螺杆13’带动滑动板17’沿着滑动方向S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滑动板17’(例如底板或支撑板)例如以一螺杆套件172与导螺杆13’的螺纹相螺合,以使滑动板17’能藉由导螺杆13的旋转而同步移动。
请参照图13-7,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动组件以圆柱凸轮18带动滑动板17”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连动组件包括一圆柱凸轮18以及一个或多个导引件19。圆柱凸轮18例如由上述实施例中的枢轴6带动或是以一驱动器(例如马达)带动而旋转。圆柱凸轮18具有一凹槽181,例如呈8字形绕行圆柱凸轮18一圈,以使导引件19的一端可在凹槽181内绕行圆柱凸轮18一圈之后又回到起始位置。导引件19的另一端耦接按键结构的滑动板17”(例如底板或支撑板)。因此,当圆柱凸轮18受驱动而旋转时,导引件19可藉由圆柱凸轮18的带动在凹槽181内沿着圆柱凸轮18的轴向移动,进而带动滑动板17”(例如底板或支撑板)沿着一滑动方向S移动。滑动方向S例如为上述实施例中可携带式电脑4的前后端方向X或左右端方向Y。
在一实施例中,当圆柱凸轮18旋转半圈(例如180度)时,导引件19可由8字形凹槽181的一第一末端位置E1沿着凹槽181移动至一第二末端位置E2,以带动滑动板17”沿着一滑动方向S水平移动。当圆柱凸轮18反向旋转时,导引件19可由8字形凹槽181的第二末端位置E2沿着凹槽181回至第一末端位置E1,以带动滑动板17”沿着一滑动方向S水平移动。请参照图12A及图12B,为了配合上盖7的开启与闭合的设计,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末端位置E1例如对应按键结构2C处于未按压状态时的位置,第二末端位置E2例如对应按键结构2C处于储存状态时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圆柱凸轮18用以取代图13-3及图13-4的导螺杆13,以带动底板50”或支撑板40”。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圆柱凸轮18用以取代图13-5的导螺杆16或图13-6的导螺杆13’,而上述的导引件19用以取代螺杆套件171或172。也就是说,上述的圆柱凸轮18可设置在图13-6的枢轴6上,并与枢轴6共轴地配置或直接与枢轴6一体成形。
图14A至图14C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D的剖视示意图。按键结构2D更可包括一背光模块70,其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模块、发光二极管模块、自发光涂层或荧光涂层等。请参照图14A,背光模块70例如配置于薄膜电路板30上。请参照图14B,背光模块70例如配置于底板50上,且位于支撑板40与底板50之间。请参照图14C,背光模块70例如配置于底板50下方。也就是说,背光模块70可依照背光键盘的设计需求而配置于支撑板40上方、支撑板40与底板50之间或底板50下方。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E的剖视示意图。按键结构2E更可包括一润滑层46,其可为一具有低摩擦系数的膜层,例如是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或其他润滑材料。请参照图15,在一实施例中,润滑层46例如涂布于支撑板40或底板50的表面上,以使润滑层46位于支撑板40与底板50之间,以减少滑动的摩擦力。此外,按键结构2更可包括多个滚轮47,设置于支撑板40与底板50之间,用以减少支撑板40与底板50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滑动的摩擦力。在一实施例中,润滑层46与滚轮47可同时使用,但在另一实施例中,润滑层46与滚轮47亦可单独使用,本发明对此不加以限制。
请参照图16-1及图16-2,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F的剖视示意图。按键结构2F更可包括一导光层27,设置于第一枢接件21及/或第二枢接件22上,且键帽10、第一枢接件21及第二枢接件22具有可透光性。导光层27用以接收来自背光模块70或70’的光,并经由导光层27将光均匀发散而往键帽10的方向射出,以照亮键帽10。请参照图16-1,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70例如是有机发光二极管,位于导光层27下方。请参照图16-2,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7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位于导光层27下方。
在图15中,当键帽10受压时,受到旋转中心的轴线A1向上隆起的影响,第一轴固定部212与第二轴固定部222分别朝第一枢接件41的二个第一枢接孔411、412的内侧移动并接触其内侧壁,而当键帽10被解除按压(图15未绘示)时,受到旋转中心的轴线A1向下移动的影响,第一轴固定部212与第二轴固定部222分别朝第一枢接件41的二个第一枢接孔411、412的外侧移动并接触其外侧壁。同样,在第16-1及16-2图中,当键帽10被解除按压时,受到旋转中心的轴线A1向下移动的影响,第一轴固定部212与第二轴固定部222分别朝第一枢接件41的二个第一枢接孔411、412的外侧移动并接触其外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图16-1及图16-2中导光层27例如是荧光涂层,其涂布于可透光的第一枢接件21及/或第二枢接件22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图16-1及图16-2中导光层27例如是微结构层,利用折射或散射的方式将光均匀发散而往键帽10的方向射出,以照亮键帽10。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图16-1及图16-2中导光层27例如是光发散层(light diffuserlayer)或聚光层(light condenser layer)或具有散光或聚光功能的膜层,利用散光或聚光的方式将光往键帽10的方向射出,以照亮键帽10。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键帽;
一枢接组件,设置于该键帽的下方,该枢接组件包括:
一第一枢接件;及
一第二枢接件,其中该第一枢接件与该第二枢接件接合于一轴线上,并以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
一支撑板,具有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分别耦接于该第一枢接件与该第二枢接件;
一可吸附件,设置于该第二枢接件且位于该第二枢接件的下方,其中该可吸附件的一第一端位于该轴线的一侧,该可吸附件的一第二端位于该轴线的另一侧;以及
一磁性元件,位于该轴线的一侧且对应位于该可吸附件的该第一端的下方,且该磁性元件可相对于该键帽移动;
其中当该键帽受按压时,该可吸附件相对于该枢接组件的该轴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接件具有一第一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二枢接件具有一第二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接合于该轴线上,并以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其中通过在所述可吸附件模内射出成形所述第二枢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与第二支撑件相对并分别直立于该支撑板的一支撑面上,该第一支撑件包括二个第一枢接孔,该第二支撑件包括二个第二枢接孔,该二个第一枢接孔与该二个第二枢接孔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底板,该底板设置于该支撑板的下方,该底板具有一容置空间,该磁性元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其中该支撑板具有一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与该容置空间对应位于该可吸附件的下方,该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该容置空间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置空间由贯穿该底板的一第二开口或未贯穿该底板的一凹槽所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薄膜电路板,该薄膜电路板设置于该键帽及该支撑板之间,且该薄膜电路板覆盖部份的该第一开口,并具有一触碰部;
其中该第一枢接件或该第二枢接件具有一作动部,该作动部对应于该触碰部,且当该键帽受按压时,该作动部触碰该触碰部而产生一按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元件为永久磁铁或电磁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括多个连杆支撑部,所述多个连杆支撑部连接该第一枢接件与该第二枢接件。
9.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键帽;
一枢接组件,设置于该键帽的下方,该枢接组件包括:
一第一枢接件,具有一第一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一连接部;及
一第二枢接件,具有一第二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接合于一轴线上,且该第一枢接件与该第二枢接件以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该轴线位于该第一轴固定部与该第二轴固定部之间;
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分别耦接于该第一轴固定部的两端与该第二轴固定部的两端;
一可吸附件,设置于该第二枢接件,并与该第二枢接件绕着该轴线同向旋转,其中该可吸附件的一第一端位于该轴线的一侧,该可吸附件的一第二端位于该轴线的另一侧;以及
一磁性元件,位于该轴线的一侧且对应位于该可吸附件的该第一端的下方,且该磁性元件可相对于该键帽移动。
10.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键帽;
一枢接组件,设置于该键帽的下方,该枢接组件包括:
一第一枢接件,具有一第一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一连接部;及
一第二枢接件,具有一第二轴固定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接合于一轴线上,且该第一枢接件与该第二枢接件以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该轴线位于该第一轴固定部与该第二轴固定部之间;
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分别耦接于该第一轴固定部的两端与该第二轴固定部的两端;
一可吸附件,设置于该第二枢接件,其中该可吸附件的一第一端位于该轴线的一侧,该可吸附件的一第二端位于该轴线的另一侧;以及
一磁性元件,位于该轴线的一侧且对应位于该可吸附件的该第一端的下方,其中该键帽未被按压时,该可吸附件吸附该磁性元件,且该磁性元件可相对于该键帽移动。
CN201810681801.7A 2015-05-07 2016-02-19 按键结构 Active CN108878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58526P 2015-05-07 2015-05-07
US62/158,526 2015-05-07
CN201610093963.XA CN106128810B (zh) 2015-05-07 2016-02-19 按键结构及应用该按键结构的可携带式电脑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3963.XA Division CN106128810B (zh) 2015-05-07 2016-02-19 按键结构及应用该按键结构的可携带式电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8182A CN108878182A (zh) 2018-11-23
CN108878182B true CN108878182B (zh) 2020-03-03

Family

ID=5726977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81801.7A Active CN108878182B (zh) 2015-05-07 2016-02-19 按键结构
CN201610093963.XA Active CN106128810B (zh) 2015-05-07 2016-02-19 按键结构及应用该按键结构的可携带式电脑
CN201610304086.6A Active CN106128831B (zh) 2015-05-07 2016-05-09 按键结构及应用该按键结构的可携带式计算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93963.XA Active CN106128810B (zh) 2015-05-07 2016-02-19 按键结构及应用该按键结构的可携带式电脑
CN201610304086.6A Active CN106128831B (zh) 2015-05-07 2016-05-09 按键结构及应用该按键结构的可携带式计算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08878182B (zh)
TW (2) TWI5929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09483B2 (en) 2015-05-07 2019-12-17 Lite-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Key structure
CN108305804B (zh) 2017-01-13 2019-08-1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机械式开关结构
CN109036889B (zh) * 2017-06-09 2020-01-07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647727B (zh) * 2017-09-15 2019-01-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鍵及其磁吸式鍵盤
TWI636474B (zh) 2017-10-20 2018-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08878201B (zh) * 2018-07-24 2019-09-2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527761B (zh) * 2018-12-29 2023-04-21 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干发器的开关装置及干发器
TWI710308B (zh) * 2019-02-16 2020-11-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四)
TWI676195B (zh) * 2019-02-20 2019-11-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1538644B2 (en) 2019-04-11 2022-12-27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264186B2 (en) 2019-04-11 2022-03-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TWI703604B (zh) * 2019-04-11 2020-09-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0867759B2 (en) 2019-04-11 2020-12-15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CN110085470B (zh) * 2019-04-16 2021-03-2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及其按键
CN110033977A (zh) * 2019-05-03 2019-07-1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US10804049B1 (en) 2019-06-03 2020-10-1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328879B2 (en) 2019-06-03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CN110137013A (zh) * 2019-06-04 2019-08-1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10277264A (zh) * 2019-06-04 2019-09-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699803B (zh) 2019-06-14 2020-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725651B (zh) 2019-12-05 2021-04-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US11107644B2 (en) 2019-12-12 2021-08-3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device
CN113012965B (zh) * 2019-12-20 2022-12-0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93899Y (zh) * 2005-02-01 2006-07-05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输入装置、按键结构及其弹性机构
CN202678165U (zh) * 2012-05-31 2013-01-1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103123871A (zh) * 2011-11-17 2013-05-29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
CN103681065A (zh) * 2013-10-24 2014-03-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键及其键盘
TW201434064A (zh) * 2013-02-21 2014-09-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及其鍵盤
CN104269307A (zh) * 2014-09-25 2015-01-0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319142A (zh) * 2014-10-21 2015-01-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8760B2 (ja) * 2003-05-12 2007-06-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流体制御入力手段
WO2005041464A2 (en) * 2003-10-24 2005-05-06 Face Bradbury R Self-powered, electronic keyed, multifunction switching system
TWI246701B (en) * 2004-04-06 2006-01-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board with elevated key
EP1859337A2 (en) * 2005-03-14 2007-11-28 Palm, Inc. Small form-factor keypad for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JP2007311979A (ja) * 2006-05-17 2007-1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電話機
TW201104717A (en) * 2009-07-31 2011-02-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Supporting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key, and keyboard
TW201216309A (en) * 2010-10-01 2012-04-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Illuminating keyboard
US8847890B2 (en) * 2011-01-04 2014-09-30 Synaptics Incorporated Leveled touchsurface with planar translational responsiveness to vertical travel
TWI418287B (zh) * 2011-05-20 2013-12-01 Wistron Corp 樞紐器與具有此樞紐器的鍵盤座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JP2014127155A (ja) * 2012-12-27 2014-07-07 Sony Corp キー入力装置
TW201508795A (zh) * 2013-08-16 2015-03-01 Bungbungame Inc 可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之鍵盤模組
TWI492256B (zh) * 2013-09-26 2015-07-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結構
TWI550667B (zh) * 2013-10-11 2016-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鍵及其鍵盤
TWM484179U (zh) * 2014-03-20 2014-08-11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按鍵結構
CN104051175A (zh) * 2014-06-09 2014-09-1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204155813U (zh) * 2014-08-27 2015-02-11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按键模块及键盘
CN104576136B (zh) * 2014-09-25 2017-07-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204167173U (zh) * 2014-11-05 2015-02-18 湖南威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机械式往复滑动开关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93899Y (zh) * 2005-02-01 2006-07-05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输入装置、按键结构及其弹性机构
CN103123871A (zh) * 2011-11-17 2013-05-29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
CN202678165U (zh) * 2012-05-31 2013-01-1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TW201434064A (zh) * 2013-02-21 2014-09-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及其鍵盤
CN103681065A (zh) * 2013-10-24 2014-03-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键及其键盘
CN104269307A (zh) * 2014-09-25 2015-01-0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319142A (zh) * 2014-10-21 2015-01-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8182A (zh) 2018-11-23
CN106128810A (zh) 2016-11-16
TWI592967B (zh) 2017-07-21
CN106128831A (zh) 2016-11-16
TW201640545A (zh) 2016-11-16
CN106128810B (zh) 2018-07-27
CN106128831B (zh) 2018-01-30
TW201640548A (zh) 2016-11-16
TWI619134B (zh) 2018-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8182B (zh) 按键结构
US9748058B2 (en) Key structure and portable computer using the same
CN111508749B (zh) 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键盘
US9911549B2 (en) Key structure and portable computer using the same
US9761389B2 (en) Low-travel key mechanisms with butterfly hinges
TWI579878B (zh) Key switch device and keyboard
US9959991B2 (en) Keyswitch
TWI489499B (zh) 發光鍵盤
US20140151204A1 (en) Keyswitch
TW201421518A (zh) 發光鍵盤
TWM567951U (zh) Scissor foot structure button and its switching device, and keyboard using the button
CN108346539A (zh) 具有按压段落感的薄型键盘
US9153396B2 (en) Keyboard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201530588A (zh) 發光鍵盤
TWI571900B (zh) 發光鍵盤
US8481879B2 (en) Keypa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00212228A1 (en) Fastening mechanism
JP2015049800A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
US8411423B2 (en) Keypa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578353B (zh) 磁吸按鍵及其磁吸按鍵製造方法
CN110957162A (zh) 适用于按键模块的背光模块
CA2594028C (en) Piano-style keypad employing a light guide
CN109036889B (zh) 按键结构
TWI446216B (zh) 按鍵及其鍵盤
US849744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utton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