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2732B - 電源箱 - Google Patents

電源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2732B
TWI612732B TW105108432A TW105108432A TWI612732B TW I612732 B TWI612732 B TW I612732B TW 105108432 A TW105108432 A TW 105108432A TW 105108432 A TW105108432 A TW 105108432A TW I612732 B TWI612732 B TW I6127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protective cover
supply box
cover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8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5465A (zh
Inventor
矢島孝志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084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273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5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2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2732B/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可使外形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之電源箱。 電源箱1包含有供電塊70、收納供電塊70之箱狀殼體10、設置於對象物2之設置面2A的支持體、及安裝於殼體10之裝飾蓋60。殼體10具有第1本體20及與第1本體20結合之第2本體30。殼體10具有突出部。支持體具有對應突出部而配置之接合部。殼體10與支持體藉突出部與接合部接合而接合。裝飾蓋60覆蓋突出部與接合部接合之部分。

Description

電源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源箱,更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包含有收納供電塊之殼體的電源箱。
電源用插座(所謂之插座)除了有設置於壁面及地板面等建築物之構造面的電源插座外,還有安裝於桌子或書桌等家具之電源插座。安裝於家具之電源插座有埋入家具內部之埋入型及安裝於家具外面之露出型這2種。這當中,露出型電源插座為具有箱狀殼體之電源插座箱(電源箱)而可獨立於家具外來操作。
露出型電源插座揭示有例如專利文獻1之插座箱。此插座箱之收納電源插座(插座)的箱狀殼體以安裝裝置安裝於家具之上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10-160902號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電源插座箱(電源箱)由於露出至外部,故使外形美觀且確保固定強度為重要。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可使外形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之電源箱。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一態樣之電源箱包含有供電塊、殼體、支持體、及裝飾蓋。該供電塊具有用以對外部設備供電之功能面。該殼體為箱狀並將該供電塊收納成該功能面露出。該支持體設置於對象物之設置面。該裝飾蓋安裝於該殼體。該殼體具有具使該功能面露出之開口部的第1本體及與該第1本體結合之第2本體。該殼體具有從該殼體突出之突出部。該支持體具有對應於該突出部而配置之接合部。該殼體與該支持體藉該突出部與該接合部接合而接合。該裝飾蓋覆蓋該突出部與該接合部接合之部分。 [發明的功效]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可使外形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之電源箱。
圖1~圖3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電源箱(電源箱1)的概要。圖1顯示功能面170露出之開啟狀態的電源箱1,圖2顯示功能面170被保護蓋50覆蓋而受到保護之關閉狀態的電源箱1。又,圖3顯示電源箱1之分解立體圖。在圖1及圖2中,電源箱1安裝於對象物2。
在圖1~圖3中,為了以三維方式說明電源箱1,而設定了X軸、Y軸及Z軸。X軸、Y軸及Z軸具有垂直之關係。在以下之電源箱1的說明中,只要無特別限制,為了方便,而令Z軸之正方向為前方,令Z軸之負方向為後方,令Y軸之正方向為上方,令Y軸之負方向為下方,令X軸之正方向為右方,令X軸之負方向為左方。又,將前方與後方合稱為前後方向,將上方與下方合稱為上下方向,將右方與左方合稱為左右方向。此外,顯示結構的位置關係之際,有將左右方向僅稱為側邊之情形。在本實施形態之電源箱1的一般使用方法中,上下方向通常為鉛直方向(對地表面垂直之方向)。上下方向為垂直於設置面2A之方向。保護蓋50之旋轉軸的軸方向為左右方向。此外,在圖4之後的圖中,為了說明電源箱1,也適宜地顯示了X軸、Y軸及Z軸。在圖5、圖6、圖10及圖11A~圖11C中,在圓中心加了一點的記號係顯示與紙面垂直地從裡面朝正面之方向。
如圖3所示,電源箱1包含有供電塊70、支持體40、殼體10、保護蓋50及2個裝飾蓋60。在圖3中,顯示了殼體10被分解之狀態,藉組合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而構成殼體10。又,顯示了保護蓋50被分解之狀態,藉組合保護蓋本體500及蓋旋轉軸501,而構成保護蓋50。
如圖3所示,供電塊70為長方體狀之構件。供電塊70具有用以對外部設備3進行供電之功能面170(參照圖12)。供電塊70以所謂之配線用插入連接器構成。功能面170以供電塊70之呈長方形的正面構成。在功能面170中,進行供電用連接之供電連接部70A露出。供電連接部70A具有複數之插入口70a,並於此插入口70a之內部配置有供電端子。供電連接部70A之插入口70a可插入插頭,而可透過此插入之插頭,從供電端子將電力供至外部之電器。供電端子以金屬材料等導電體構成,此導電體與插頭可電性連接。
供電塊70具有複數之供電連接部70A。複數之供電連接部70A在圖1中,具有AC供電部701及USB供電部702。AC供電部701具有交流(AC)電源用端子。電源用端子具有承接插頭之接腳的接腳承接部。USB供電部702具有於例如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設備充電之際可用於電源用的端子。AC供電部701具有1對插入口70a,可將插頭插入此1對插入口70a,以對插頭供給電力。1對插入口70a於上下方向排列。可於在上下方向排列之1對插入口70a中的下側之插入口配置接地側端子(所謂之W端子)。USB供電部702具有於左右方向排列之2個插入口70a。此2個插入口70a可單獨使用。USB供電部702內藏有AC-DC轉換器等電路,而可從此電路對行動設備等外部設備供給電力。
圖4顯示卸除裝飾蓋60之狀態的電源箱1。殼體10呈箱狀,從圖1~圖4可知,收納有供電塊70。惟,功能面170不被殼體10覆蓋,而露出至外部。因此,可透過供電端子對外部設備供給電力。
殼體10以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構成。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為樹脂成形品。第1本體20構成殼體10之前部,第2本體30構成殼體10之後部。供電塊70之後部以第2本體30覆蓋。供電塊70之上部及兩側部以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覆蓋。殼體10實質上具有左右對稱之形狀。實質上,第1本體20為左右對稱之形狀,第2本體30為左右對稱之形狀。
第1本體20於正面具有開口部21。開口部21為用以使功能面170露出之開口。開口部21具有對應供電塊70之正面的大小。開口部21為左右方向長之長方形。
第2本體30與第1本體20結合。藉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之結合,而形成殼體10。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於第2本體30之兩側部的卡合部31鉤在設於第1本體20之兩側部的卡合承接部22,藉此,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結合,殼體10形成為箱狀狀態。惟,由於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可彈性變形,故可藉彈性變形,解除鉤住狀態,而回復至結合前之狀態。亦即,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可裝卸地結合。
如圖3所示,第2本體30具有剔除部33。剔除部33配置於供電塊70之後方。剔除部33以第2本體30之凹部設置。第2本體30設有剔除部33之部分的厚度薄。剔除部33被複數之肋33a包圍。當採用從電源箱1之後方連接電線的方法時,藉去除剔除部33,可形成孔。此時,由於剔除部33之周圍設有複數之肋33a,故第2本體30不易破損。可透過如此進行而形成之孔,使用以電性連結於供電塊70之電線通過。惟,從電源箱1之下方連接電線時,可不去除剔除部33。由於剔除部33凹陷,且於剔除部33之周圍設有肋33a,故當去除剔除部33時,便形成形狀整齊之孔。剔除部33可易以鉗子等工具去除。
供電塊70固定於殼體10。供電塊70具有突出至其兩側面之卡合突起72。第1本體20於對應卡合突起72之位置具有卡合用孔24,藉卡合突起72進入此卡合用孔24,供電塊70可固定於第1本體20。而於將供電塊70收納於殼體10之際,可將供電塊70固定於第1本體20,之後,將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結合。因此,易使功能面170配置於開口部21,而可使供電塊70外觀調整妥當來配置於殼體10。
支持體40將電源箱1固定於對象物2。支持體40設置於對象物2之設置面2A。支持體40為金屬製。支持體40以例如金屬板之加工形成。支持體40具有設置孔43。設置孔43為可使螺絲或釘子等設置具穿通之貫穿孔。在圖3之支持體40中,設有4個設置孔43。由於當設置孔43之數為4個以上時,可在4點以上將支持體40固定於對象物2,故可提高設置強度。藉使設置具通過設置孔43來打進對象物2,而將支持體40固定於對象物2。支持體40設置於對象物2之面為設置面2A。設置面2A為平坦之面。設置面2A為對地表面平行之面。
對象物2可為家具等。家具可舉例如桌子、架子、櫃台等為例。
如圖3所示,支持體40具有與設置面2A接觸之基部45、從基部45之兩側端往斜上方延伸之支持體側部46、從支持體側46之上端突出至側邊的接合部41。在本實施形態中,支持體側部46設有2個,接合部41設有2個。於基部45之中央設有開口45a。當有開口45a,便可使電線透過開口45a通過,而易與供電塊70電性連接。又,由於當有開口45a,基部45與設置面2A之接觸面積便小,故可抑制因設置面2A之表面粗糙度引起的晃盪,而提高支持體40之固定強度。各接合部41具有2個用以進行與殼體10之接合的螺孔41a。螺孔41a具有螺溝,而可安裝螺絲。螺孔41a為貫穿孔。於基部45之前端設有插入部47。插入部47以突出至前方之片構成。插入部47以設於第1本體20之承接部承接。此承接部具有可承接插入部47之形狀。藉將插入部47插入承接部,可限制支持體40與第1本體20之相對的位置關係。藉此,可於設置電源箱1之際,將第1本體20與支持體40假固定。又,可易定位突出部11與對應於該突出部11之接合部41。
如圖4所示,支持體40與殼體10在接合部分80接合。支持體40可支持殼體10。接合部分80配置於殼體10之兩側部。殼體10具有從殼體10之左右方向的兩側面突出至側邊之複數的突出部11。在本實施形態中,複數之突出部11具有配置於第1本體20之第1突出部211、配置於第2本體30之第2突出部311。第1突出部211設於第1本體20之兩側部,共計有2個。第2突出部311設於第2本體30之兩側部,共計有2個。如圖3所示,突出部11具有接合孔11a。於1個突出部11設有1個接合孔11a。接合孔11a為貫穿孔。另一方面,支持體40具有對應突出部11而配置之接合部41。接合部41伸出至殼體10之側邊。殼體10於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之交界部分具有用以使接合部41伸出的間隙18(參照圖6)。間隙18設於殼體10之左右兩側,共計有2個。支持體40之基部45及支持體側部46收納於殼體10。組裝後之電源箱1中,接合部41從間隙18伸出,配置於突出部11之下方。再者,以用螺絲構成之接合具81接合突出部11與接合部41。具體而言,接合具81通過接合孔11a來鎖固於螺孔41a。藉此,在接合部分80突出部11與接合部41接合,殼體10可固定於支持體40。接合部分80係指突出部11、接合部41、及接合具81。接合部分80為突出部11與接合部41接合之部分。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於左右兩側具有複數之突出部11,該複數之突出部11接合於支持體40。因此,可提高殼體10與支持體40之安裝強度。
在本實施形態中,接合部41從支持體側部46之上端朝斜下方(即靠近設置面2A之方向)延伸。又,突出部11為對應接合部41而朝斜下方(即,靠近設置面2A之方向)突出。因此,安裝接合具81之際,可使螺絲起子等工具斜傾來安裝接合具81,故可易安裝接合具81。
裝飾蓋60為安裝於殼體10之蓋。裝飾蓋60配置於殼體10之兩側部,共計有2個。裝飾蓋60在殼體10之一側面,覆蓋2個突出部11、1個接合部41及2個接合具81。藉此,接合部分80隱蔽而不會露出至外部。間隙18也被裝飾蓋60覆蓋而隱蔽。藉以裝飾蓋60隱蔽具有接合具81之殼體10與支持體40接合的部分(接合部分80),可調整電源箱1之外觀,而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因此,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又,裝飾蓋跨越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之交界配置。再者,裝飾蓋60覆蓋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接合之部分(卡合承接部22及卡合部31)。因此,由於可隱蔽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接合之部分,故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更美觀。又,藉隱蔽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接合之部分,可抑制異物從此接合之部分侵入,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防塵性及防水性。再者,由於可以殼體10及裝飾蓋60包圍支持體40,故支持體40不露出至外部而隱蔽。因此,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更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
殼體10具有安裝裝飾蓋60之2個安裝面101、配置開口部21之開口面102。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面101為殼體10之兩側面而有2個。開口面102為殼體10之正面,為功能面170露出之面。安裝面101為與開口面102相鄰之面。安裝面101為對設置面2A立起之面。開口面102為對設置面2A立起之面。對設置面2A立起之面在此係指面之主要部分(凸出及凹陷除外之部分)與設置面2A構成之角度為60度以上的面。
圖5顯示在與安裝面101對向之方向觀看的電源箱1。在圖5中,從側邊(從右往左)觀看電源箱1。惟,安裝面101之大部分以裝飾蓋60隱蔽。
圖6顯示在卸除了裝飾蓋60之狀態下從右側與安裝面101對向地觀看電源箱1之樣態。圖6可說是從圖5之電源箱1卸除裝飾蓋60之狀態。安裝面101係指殼體10之側面全體。安裝面101設於殼體10之右側面與左側面。以下,主要說明殼體10之右側面的樣態,此說明亦同樣地適用於殼體10之左側面。
從圖5及圖6可知,在本實施形態中,裝飾蓋60在安裝面101之投影面積小於安裝面101之面積。由於電源箱1伸出至對象物2之外面(通常為上面)而設,故當電源箱1大幅伸出時,電源箱1便很顯眼,而有外形不美觀之虞。然而,當裝飾蓋60之面積小於安裝面101之面積,從側邊觀看電源箱1時,因面積小之裝飾蓋60,而有電源箱1的大小比實際小之感。即,可以裝飾蓋60使電源箱1之大小看起來小。因此,可以裝飾蓋60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
安裝面101具有配置裝飾蓋60之區域,此區域定義為安裝區域110。安裝區域110為以裝飾蓋60覆蓋之區域。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區域110具有沿著假想四角形115之四邊的四邊。在圖6中,假想四角形115以2點虛線描繪。假想四角形115係指假想上之四角形。假想四角形115具有上邊116、前邊117、下邊118、及後邊119。假想四角形115為矩形(正方形或長方形)。又,在此,安裝區域110之四邊定義為上邊111、前邊112、下邊113及後邊114。安裝區域110之四邊沿著假想四角形115之四邊。具體而言,上邊111沿著上邊116,前邊112沿著前邊117,下邊113沿著下邊118,後邊114沿著後邊119。該等對應之2邊大約平行。當將上邊111、前邊112、下邊113及後邊114延伸,便形成大約矩形(大約正方形或大約長方形)之形狀。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裝飾蓋60從側邊觀看之形狀為矩形(正方形或長方形)。惟,裝飾蓋60之矩形的角部為圓角。由於裝飾蓋60形成為矩形,故具有四邊。裝飾蓋60之四邊定義為上邊601、前邊602、下邊603及後邊604。又,裝飾蓋60之四邊沿著安裝區域110之四邊。具體而言,上邊601沿著上邊111,前邊602沿著前邊112,下邊603沿著下邊113,後邊604沿著後邊114。該等對應之2邊大約平行。如此,裝飾蓋60具有沿著安裝區域110之四邊。裝飾蓋60之四邊亦可說是沿著假想四角形115之四邊。藉裝飾蓋60具有沿著安裝區域110之四邊,殼體10與裝飾蓋60之一體感可提高,而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性更提高。當改變觀看方式,安裝區域110可謂具有沿著裝飾蓋60之四邊的四邊。
裝飾蓋60之四邊形成的假想四角形可為正方形。藉此,可提高電源箱1之設 計性。又,安裝區域110之四邊形成的假想四角形亦可為正方形。此時,可提高電源箱1之設計性。
如圖6所示,具有沿著假想四角形之形狀的安裝區域110對設置面2A傾斜。安裝區域110之四邊形成的假想四角形傾斜。安裝區域110對設置面2A傾斜成開口部21朝向設置面2A之相反側。亦即,開口部21不是朝下,而是朝上。因此,可提高電源箱1之設計性。藉開口部21朝上,而使功能面170朝上。下邊113與設置面2A構成之角為不到90度之銳角。
如圖5所示,裝飾蓋60藉安裝區域110傾斜,而對設置面2A傾斜。裝飾蓋60之傾斜對應安裝區域110之傾斜。如此,當裝飾蓋60傾斜,設計性便提高,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性。
在圖6中,安裝區域110對設置面2A之傾斜角度以θ表示。傾斜角度θ宜為5~15度之範圍內。藉此,可獲得外形美觀之電源箱1。裝飾蓋60之傾斜角度相當於傾斜角度θ。傾斜角度θ相當於設置面2A與下邊113構成之角度。
在此,從圖1及圖2可知,殼體10具有長方體狀之部分。殼體10內之長方體狀的部分定義為主部10A。又,殼體10具有配置於主部10A之下方且配置於主部10A與設置面2A之間的台部10B。惟,主部10A及台部10B以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之一部分構成,並非獨立之構件。當於殼體10設主部10A及台部10B,可賦予電源箱1設計性,而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
主部10A具有左右方向長之長方體形狀。主部10A具有形成假想上之長方體的至少3面、4面、5面或6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以殼體10之正面、右側面、左側面、上面、後面形成長方體形狀。該等面為沿著假想長方體之面。長方體形狀相鄰之面具有垂直之關係,對向之面具有平行之關係。構成此種關係之面可給予觀看電源箱1之人長方體的印象。
安裝區域110以主部10A之側面構成。於主部10A之正面配置有開口部21。台部10B呈抬起主部10A之前部而使開口部21朝上之形狀。台部10B越往前方,上下方向之長度便越長。又,主部10A對設置面2A傾斜。此主部10A傾斜之角度相當於上述傾斜角度θ。於主部10A之正面配置有功能面170。因此,當主部10A以傾斜角度θ傾斜時,功能面170便朝上,而可使藉由功能面170之插頭的插入易進行。又,當功能面170朝上時,由於可使得功能面170之下方的空間大,故可易插入插頭,而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再者,如圖6所示,台部10B凹入至主部10A之下端的後方。如此,當台部10B凹入,比起主部10A之正面延伸至設置面2A的情形,可縮小電源箱1之設置面2A附近的尺寸。因此,電源箱1全體之尺寸縮小,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外觀美觀性。又,藉台部10B凹入,於插入插頭之際,主部10A之上部及下部被按壓而易固定電源箱1。因此,可穩定地進行插頭之插入。
圖7顯示裝飾蓋60之背面。裝飾蓋60可裝卸地安裝於殼體10。藉此,於電源箱1的修補等之際,易卸除裝飾蓋60。裝飾蓋60形成為在前後方向對稱,即,圖7之左右對稱。藉此,易將同形狀之裝飾蓋60安裝於殼體10之左右兩側。而可於電源箱1安裝2個同形狀之裝飾蓋60(參照圖4)。
於裝飾蓋60之背面設有配置於接合部分80之側邊的凹部63。因凹部63,突出部11及接合部41不易抵接裝飾蓋60。裝飾蓋60形成為越往表面側、即越往電源箱1之外側便越細之錐狀。即,裝飾箱60上下方向之長度及左右方向之長度離殼體10越遠,便越小。裝飾蓋60形成四角錐台狀。藉此,可提高電源箱1之設計性。
裝飾蓋60於安裝之際,可往沿著安裝面101之一方向移動。在本實施形態中,裝飾蓋60從兩側邊靠近殼體10,往下方滑動來安裝於殼體10。再者,如圖4及圖6所示,殼體10於安裝面101具有引導裝飾蓋60往該一方向移動、即往下方移動之引導部12。引導部12設於殼體10之左右兩側,共計有2個。引導部12可引導裝飾蓋60之上下方向的移動。裝飾蓋60以引導部12限制前後方向之移動。因此,可將裝飾蓋60確實地安裝於安裝面101。在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因安裝區域110對設置面2A傾斜,而需使裝飾蓋60從設置面2A往傾斜之方向移動,故引導部12可特別有效地發揮功能。
引導部12以設在殼體10並延伸成直線狀之突出部分設置。引導部12與安裝區域110之前邊112平行地延伸。引導部12設於第2本體30。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裝飾蓋60設有作為引導承接部之複數(4個)個引導承接突部64。複數之引導承接突部64所包含之1對引導承接突部64之間為使引導部12通過之間隙64a。間隙64a於1個裝飾蓋60設有2個。安裝裝飾蓋60之際,引導部12通過1對引導承接突部64之間(間隙64a)。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可於左右兩側之殼體10安裝同形狀之裝飾蓋60,而設有2組之1對引導承接突部64。安裝裝飾蓋60之際,2組之1對引導承接突部64中的1組引導引導部12。在本實施形態中,配置於後方之1對引導承接突部64引導引導部12。具體而言,圖7之左側的1對引導承接突部64可引導殼體10之右側面的引導部12。2個間隙64a中之1個間隙64a具有引導承接部之功能。
如圖4及圖6所示,殼體10於安裝面101具有鉤住裝飾蓋60之複數的鉤部13。鉤部13設有複數個。鉤部13配置於安裝區域110之上端部、前端部及後端部。鉤部13具有設於第1本體20之上端部的第1鉤部13a、設於第1本體20之前端部的第2鉤部13b、設於第2本體30之上端部的第3鉤部13c、設於第2本體30之後端部的第4鉤部13d。該等複數之鉤部13分別設於殼體10之左右兩側。另一方面,於裝飾蓋60設有被鉤部13鉤住之鉤突片62。鉤突片62設有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中,於裝飾蓋60之上端部配置第1鉤突片62a,且於裝飾蓋60之圖7的左右兩端部設有第2鉤突片62b。第1鉤突片62a有1個,第2鉤突片62b共計有2個。將裝飾蓋60安裝於殼體10之際,第1鉤部13a及第3鉤部13c鉤在第1鉤突片62a。又,第2鉤部13b與2個第2鉤突片62b中之一個鉤住,第4鉤部13d與2個第2鉤片62b之另一個鉤住。藉此,裝飾蓋60被鉤住而安裝於殼體10。第3鉤部13c設於引導部12之上端部。
又,如圖4及圖6所示,殼體10於安裝面101具有複數之突部14。複數之突部14具有配置於第1本體20之第1突部141、配置於第2本體30之第2突部142。第1突部141配置於殼體10之前部,第2突部142配置於殼體10之後部。第1突部141設於殼體10之左右兩側,共計有2個。第2突部142設於殼體10之左右兩側,共計有2個。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裝飾蓋60於背面具有複數之保持部61。在1個裝飾蓋60中,保持部61共計有4個。保持部61以在裝飾蓋60之背面突出的部分構成。保持部61具有U字形之開放部分朝向內側的保持承接部61a、於上下方向延伸成直線狀之直進部61b。保持承接部61a配置於上側,直進部61b配置於下側。複數之保持部61對應突部14而設。又,安裝裝飾蓋60之際,複數之保持部61可保持第1突部141及第2突部142。具體而言,複數之保持部61中的左右保持部61為1對,此1對保持部61夾住第1突部141之前端與第2突部142之後端。藉此,保持部61保持突部14,而可將裝飾蓋60固定於殼體10。在本實施形態中,保持部61具有呈U字形之保持承接部61a,突部14嵌入此保持承接部61a。因此,裝飾蓋60在安裝後,被限制上下方向之移動而固定在預定之位置。此時,直進部61b可導引成突部14嵌合於保持承接部61a之狀態。惟,施加用以使裝飾蓋60往上方移動之預定力時,突部14便可從保持承接部61a脫離,而解除保持部61與突部14之嵌入,而將裝飾蓋60從殼體卸除。裝飾蓋60可裝卸地安裝於殼體10。
安裝面101為殼體10之左右兩側的面,有2個。將安裝面101中右側之面定義為第1安裝面101A,將左側之面定義為第2安裝面101B。第1安裝面101A與第2安裝面101B為左右反轉之形狀。圖6顯示殼體10之右側面的樣態,將圖6映照在鏡子的圖係對應殼體10之左側面的樣態。又,裝飾蓋60安裝於2個安裝面101,有2個。將裝飾蓋60中安裝於第1安裝面101A的裝飾蓋60定義為第1裝飾蓋60A,將安裝於第2安裝面101B的裝飾蓋60定義為第2裝飾蓋60B。惟,第1裝飾蓋60A與第2裝飾蓋60B僅是安裝的殼體10之處不同,形狀則相同。當如上述定義時,複數之保持部61具有在第1安裝面101A保持第1突部141與第2突部142之第1保持部611、在第2安裝面101B保持第1突部141與第2突部142之第2保持部612。又,此時,複數之保持部61中的一部分構成第1保持部611,複數之保持部61中的其他部分構成第2保持部612。藉此,即使使用相同形狀之裝飾蓋60時,也可輕易地將裝飾蓋60安裝於左右兩側之殼體10。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區域110對設置面2A傾斜,而且安裝區域110之表面無前後對稱之形狀。因此,以複數之保持部61保持之際,複數之突部14與複數之保持部61的位置關係在殼體10之左右並不相同,而不易形成使用相同位置之保持部61來保持突部14之構造。然而,如本實施形態般,當以不同之保持部61保持突部14時,便可易使左右兩側之裝飾蓋60為相同之形狀。
使用圖4、圖6及圖7,更詳細地說明保持部61與突部14之關係,圖7所示之1對第1保持部611保持圖6所示之第1安裝面101A的第1突部141及第2突部142。又,從圖4可理解,圖7所示之1對第2保持部612保持第2安裝面101B之第1突部141與第2突部142。如此,4個保持部61中用以保持突部14之1對保持部61以不同之保持部61構成。再者,在安裝後之裝飾蓋60中,配置於前側之2個保持部61中的下側之保持部61與第1突部141接觸,配置於後側之2個保持部61中的上側之保持部61與第2突部142接觸。可以說是使用4個保持部61中位於對角位置之互異的1對保持部61來保持突部14。藉保持部61與突部14構成此種位置關係,可易將同形狀之裝飾蓋60安裝於殼體10之兩側部。
保護蓋50為保護功能面170之蓋。如圖3所示,保護蓋50以保護蓋本體500、安裝於保護蓋本體500之蓋旋轉軸501構成。保護蓋50以樹脂形成。保護蓋50可旋轉地與殼體10結合。藉保護蓋50之開閉,電源箱1可變化為開啟狀態及關閉狀態。保護蓋50與第2本體30結合。
電源箱1具有如圖2所示、保護蓋50覆蓋功能面170之關閉狀態、及如圖1所示、保護蓋50不覆蓋功能面170而露出之開啟狀態。因此,保護蓋50於不使用電源箱1時(不進行供電時),可保護功能面170,於使用電源箱1時(進行供電時),則可使功能面170露出。保護蓋50可旋轉地與殼體10結合,而可以與設置面2A平行之軸為中心旋轉。保護蓋50可往上下方向旋轉。保護蓋50之前端上升的方向之旋轉為往上旋轉,保護蓋50之前端下降的方向之旋轉為往下旋轉。亦可謂保護蓋50具有開啟狀態及關閉狀態。關閉狀態與開啟狀態之間的狀態之轉移係藉保護蓋50之旋轉進行。保護蓋50以殼體10之上面為旋轉軸,前端部一邊描繪圓弧,一邊旋轉。使用者可抓持保護蓋50之端部而易使保護蓋50旋轉。
當保護蓋50從圖2所示之關閉狀態往上方旋轉時,電源箱1便形成為圖1所示之開啟狀態。又,當保護蓋50從圖1所示之開啟狀態往下方旋轉時,電源箱1則形成為圖2所示之關閉狀態。藉此,要進行與外部電器之連接時,可使功能面170露出,而不需進行與外部電器之連接時,則可保護功能面170。因此,可抑制供電端子接觸垃圾或液體等異物。特別是供電連接部70A之插入口70a為配置進行電性連接之供電端子的部分,一旦異物侵入此部分,便會造成連接不良或故障。然而,由於可以保護蓋50保護供電端子,故可有效地抑制連接不良或故障。
殼體10具有結合保護蓋50之蓋結合面103。蓋結合面103為殼體10之上面。於此殼體10之上面配置保護蓋50之旋轉軸。
圖8顯示保護蓋50。在圖8中,顯示從前方觀看呈開啟狀態之保護蓋50的樣態。如圖3所示,保護蓋50具有進行功能面170之保護的保護蓋本體500、安裝於保護蓋本體500之蓋旋轉軸501。保護蓋本體500具有支持保護蓋50之旋轉的旋轉支持部53,旋轉支持部53具有軸用孔530。旋轉支持部53設於保護蓋本體500之兩側部。旋轉支持部53為圓柱狀。藉於軸用孔530插入蓋旋轉軸501,蓋旋轉軸501可與保護蓋本體500一體化,而形成保護蓋50。蓋旋轉軸501固定於保護蓋本體50。蓋旋轉體501可不在旋轉支持部53內旋轉。蓋旋轉軸501藉鉤住而與保護蓋本體500結合,而形成為在安裝於保護蓋本體500後不易從保護蓋本體500脫離之構造。惟,一施力,蓋旋轉軸501便可從保護蓋本體500卸除。如圖8所示,蓋旋轉軸501之從旋轉支持部53伸出的部分為用以使保護蓋50旋轉之軸部54。保護蓋50可以軸部54為中心往上下方向旋轉(順時鐘及逆時鐘旋轉)。
保護蓋50具有上述旋轉支持部53、軸部54,還具有載置部52及支托部51。旋轉支持部53、載置部52、支托部51設於保護蓋本體500(參照圖3)。載置部52為在開啟狀態下載置外部設備3之部分。支托部51為在開啟狀態下支托外部設備3之部分。如此,當可以保護蓋50載置外部設備3時,由於可確保外部設備3之放置處,故可以小空間進行供電,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圖12顯示使用電源箱1來對外部設備3進行供電的樣態。圖12之外部設備3係通訊用行動設備,具體而言為智慧型手機。外部設備3藉載置於載置部52上並支托於支托部51而穩定地放置於電源箱1上。如圖12所示,藉以纜線4將外部設備3與供電連接部70A電性連接,可進行外部設備3之充電。
支托部51配置於保護蓋50之前端(自由端)。載置部52配置於支托部51與旋轉支持部53之間。支托部51呈平板狀。載置部52呈平板狀。如圖1及圖2所示,在開啟狀態及關閉狀態下,支托部51於上下方向延伸。在開啟狀態及關閉狀態下,載置部52於前後方向延伸。
如圖2所示,支托部51在關閉狀態下,覆蓋功能面170。支托部51具有保護功能面170之保護部55的功能。藉與保護功能面170之部分(保護部55)共用支托部51,可有效率地進行功能面170之保護及外部設備3之載置,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保護蓋50以載置部52與支托部51交叉之關係配置。交叉之關係是指載置部52具有之面與支托部51具有之面交叉。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中,載置部52與支托部51形成之形狀呈L字形。在此,蓋結合面103具有配置於第1本體20之第1蓋結合面103A及配置於第2本體30之第2蓋結合面103B(參照圖6)。再者,如圖2所示,在關閉狀態下,載置部52覆蓋第1蓋結合面103A,支托部51朝設置面2A、即下方延伸。又,在開啟狀態下,載置部52接觸第2蓋結合面103B,支托部51往設置面2A之相反方向、即上方突出。如此,藉保護蓋50呈L字形,L字形之部分(載置部52及支托部51)在開啟狀態時,可易穩定地載置外部設備3。又,在關閉狀態時,可以L字形之部分(載置部52及支托部51)覆蓋殼體10之上面及正面,而可更確實地保護功能面170。因此,可更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支托部51與載置部52呈垂直之關係。惟,支托部51與載置部52之交界部分呈截面圓弧形,為弧形(R)之曲面。載置部52沿著主部10A之上面,支托部51沿著主部10A之正面。再者,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中,主部10A對設置面2A傾斜。因此,於與地表面平行之設置面2A設置電源箱1時(上下方向為鉛直方向時),支托部51在關閉狀態下,倚靠殼體10之正面。藉此,可抑制保護蓋50無預警地開啟。
從圖8可知,保護蓋50於關閉狀態時朝向殼體10之側的面具有朝殼體10隆起之隆起部56。隆起部56設於支托部51。隆起部56於呈關閉狀態時,可接觸殼體10之正面。藉此,保護蓋50旋轉而形成為關閉狀態時,保護蓋50與殼體10在隆起部56接觸。因此,可將形成為關閉狀態時保護蓋50抵接殼體10之聲音減小。又,由於保護蓋50以隆起部56與殼體10點狀接觸,故保護蓋50與殼體10之接觸位置穩定,而可抑制晃盪。
圖9顯示在卸除裝飾蓋60之狀態下的開啟狀態之電源箱11。如圖9所示,在開啟狀態下,載置部52接觸第2蓋結合面103B。此時,載置部52面接觸第2蓋結合面103B。藉此,保護蓋50以良好穩定性配置於殼體10之上面,而可穩定地載置外部設備3。又,保護蓋50要從開啟狀態進一步旋轉成使支托部51在後方時,可以第2蓋結合面103B承接施加於殼體10之力。因此,由於即使對保護蓋50施加過多之旋轉力,保護蓋50也不再旋轉,故可抑制電源箱1之破損。又,第2蓋結合面103B具有曲面,此曲面對應載置部52與支托部51之交界部分。因此,可更有效地以第2蓋承接面103承接保護蓋50之旋轉的力而可抑制電源箱1之破損。
如圖9所示,旋轉支持部53從載置部52突出。旋轉支持部53於開啟狀態時,在殼體10之上方,往上方突出。旋轉支持部53之上端部配置於在開啟狀態下之載置部52的上面之上方。如此,由於當旋轉支持部53突出時,便如圖12所示,於載置外部設備3時,可將外部設備3鉤在旋轉支持部53,故可穩定地載置外部設備3。
又,殼體10具有在蓋結合面103突出以支持保護蓋50之旋轉的旋轉支持突部15。旋轉支持突部15為半圓柱狀。旋轉支持突部15設於殼體1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並且配置於保護蓋50的2個旋轉支持部53之間。又,殼體10於旋轉支持突部15之兩側邊具有具與旋轉支持部53之外周面對向的圓弧面之圓弧部17(參照圖3)。圓弧部17覆蓋旋轉支持部53之外周面,藉此,保護蓋50可美觀地配置,並且可平順地旋轉。
如圖3所示,旋轉支持突部15具有具往下方向開放之圓弧狀凹部15a的截面U字形狀,而可具有軸承之功能。旋轉支持突部15設於第2本體30。且旋轉支持突部15配置於第2本體30之前部。藉保護蓋50之軸部54進入旋轉支持突部15之凹部15a,而可將保護蓋50安裝於第2本體30。此時,旋轉支持突部15與圓弧部17之間比旋轉支持部53形成之圓柱的直徑窄,軸部54可越過旋轉支持突部15之前端而嵌合於凹部15a。因此,軸部54進入凹部15a後,抵接旋轉支持突部15而不致輕易地脫離。藉此,保護蓋50可與第2本體30結合。惟,保護蓋50藉軸部54之嵌入與第2本體30結合,而藉施力將軸部54從旋轉支持突部15卸除,則可輕易地從第2本體30卸除保護蓋50。保護蓋50可裝卸地與第2本體30結合。
旋轉支持突部15具有藉呈半圓柱狀而設之圓弧面。旋轉支持部53具有藉呈圓柱狀而設之圓弧面。旋轉支持突部15之圓弧面與旋轉支持部53之圓弧面形成連續之面。即,形成兩者之圓弧面的圓之直徑大約相等。藉此,可提高保護蓋50與殼體10之一體性,而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
如圖9所示,旋轉支持突部15具有鉤住外部設備3之第1承接部151。第1承接部151在開啟狀態下,可承接來自外部設備3之往遠離支托部51的方向之力。第1承接部151設於旋轉支持突部15之後部。第1承接部151以旋轉支持突部15形成之半圓柱形狀的外周面被切開之面形成。此面為平面。第1承接部151與支托部51在開啟狀態下對向。又,旋轉支持部53具有在開啟狀態下鉤住外部設備3之第2承接部531。第2承接部531在開啟狀態下,可承接來自外部設備3之往遠離支托部51的方向之力。第2承接部531設於旋轉支持部53之與載置部52連結的部分。第2承接部531以旋轉支持部53形成之圓柱形狀的外周面被切開之面形成。此面為平面。第2承接部531與支托部51對向。
第2承接部531設於在開啟狀態下對應第1承接部151之位置。第2承接部531藉保護蓋50之旋轉移動,在開啟狀態下,第1承接部151與第2承接部531形成連續之面。即,兩者之面配置於在前後方向相同之位置,而形成同一平面。如此,藉設第1承接部151及第2承接部531,可如圖12所示,以第1承接部151及第2承接部531鉤住外部設備3,而承接來自外部設備3之往遠離支托部51的方向之力。因此,可穩定地載置外部設備3。
第2承接部531隨著保護蓋50之旋轉,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因此,在關閉狀態下,藉保護蓋50之旋轉,第2承接部531不致在電源箱1之上面露出。再者,如圖5及圖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裝飾蓋60覆蓋旋轉支持部53之下部,故在關閉狀態下,第2承接部531隱蔽,而從側面將無平面之圓弧形狀目視辨認為旋轉支持部53。如此,由於藉第2承接部531隱蔽,可給予使用者圓弧形狀之印象,故可提高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性。再者,在關閉狀態下,旋轉支持部53之圓弧面露出,此圓弧面形成與旋轉支持突部15之圓弧面連續之面。因此,在關閉狀態下,可在電源箱1之上面呈現旋轉支持部53及旋轉支持突部15之具一體感的圓弧面,而可更提高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性。
圖10係電源箱1之截面圖。如圖10所示,第2本體30具有往前方突出之鉤突部32。鉤突部32可配置於第1本體20之內側。如圖3所示,鉤突部32設於第2本體30之前端。且鉤突部32配置於旋轉支持突部15之前方。當使保護蓋50從開啟狀態再往支托部51朝後方移動之方向旋轉的力作用時,會對第2本體30施加朝設置面2A之方向、即下方之力。如此一來,會對第2本體30之前端施加上方之力。當此力增強時,有第2本體30從第1本體20脫離或第2本體30破損之虞。此時,鉤突部32可鉤在第1本體20之內面而承接第2本體30之前端。因此,可抑制第2本體30從第1本體20脫離或破損。如此,鉤突部32藉鉤在第1本體20,可承接保護蓋50旋轉所致之應力。因此,可抑制殼體10之分解或破損,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強度。又,由於可抑制保護蓋50之過度旋轉引起的電源箱1之破損或分解,故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在此,如圖9及圖10所示,在開啟狀態下,載置部52傾斜成支托部51側之部分靠近設置面2A、即向下。開啟狀態之載置部52與安裝區域110之上邊111構成平行之關係。載置部52沿著殼體10之主部10A的上面配置。載置部52對設置面2A之傾斜角度與安裝區域110之傾斜角度θ相等。又,支托部51對垂直於設置面2A之方向,朝支托部51之前端倒向後方之方向傾斜。支托部51並往與安裝區域110之後邊114延伸之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如圖9及圖10所示,以載置部52及支托部51形成之L字形狀對設置面2A傾斜。在開啟狀態下,載置部52與支托部51之交界部分位於保護蓋50中之最下方處。因此,於保護蓋50形成開啟狀態時,保護蓋50載置成倚靠殼體10之上面,支托部51承接往後方移動之方向的重力。藉此,呈開啟狀態之保護蓋50不易往關閉狀態之方向旋轉,保護蓋50可穩定地配置在開啟狀態之位置。又,將外部設備3放置於載置部52時,易使外部設備3倚靠支托部51。因此,可穩定地載置外部設備3。
圖11A~圖11C係保護蓋50之軸部54附近的放大圖。在該等圖中,為說明,而省略第2本體30。又,在圖11B中,為可看到干擾部16,而去除了保護蓋50之一部分。在圖11A~圖11C中,顯示左側旋轉支持部53附近之樣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0具有保護蓋50旋轉之際抵接保護蓋50而干擾之干擾部16。使用圖11A~圖11C,說明保護蓋50與殼體10之干擾。
如圖3所示,第1本體20具有往對保護蓋50之軸部54垂直的方向(前後方向)延伸之肋23。肋23設成不抵接軸部54。再者,於肋23設有朝向保護蓋50之旋轉支持部53的突起。此突起便為干擾部16。干擾部16突出至側邊。干擾部16朝向保護蓋50之旋轉支持部53的側面53a。
圖11A顯示保護蓋50為開啟狀態(參照圖1)時之樣態。圖11B顯示保護蓋50從開啟狀態轉變至關閉狀態時之樣態。圖11C顯示保護蓋50為關閉狀態(參照圖2)時之樣態。從開啟狀態轉變成關閉狀態時,保護蓋50之狀態依圖11A、圖11B、圖11C之順序變遷。在開啟狀態下,干擾部16不抵接旋轉支持部53。因此,來自干擾部16之力不對保護蓋50作用,而可簡單地使保護蓋50旋轉。接著,當使保護蓋50旋轉時,如圖11B所示,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靠近干擾部16,干擾部16抵接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在圖11B及圖11C中,以虛線顯示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的緣部看不到之部分。
在此,如圖8所示,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傾斜成靠近載置部52之部分在內側。在圖8中,以2點虛線顯示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的傾斜。旋轉支持部53之左右方向的長度(寬度)係離載置部52越遠,便越小,即,寬度越窄。左右兩側的2個旋轉支持部53之間亦可謂離載置部52越遠,便越大。因此,如圖11B所示,隨著保護蓋50朝關閉狀態旋轉,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越靠近干擾部16,干擾部16之干擾作用越強。干擾部16以摩擦力限制保護蓋50之旋轉。惟,當保護蓋50進一步旋轉而移轉至圖11C所示之關閉狀態時,干擾部16便進入以第2承接部531設置之凹部,干擾部16不再抵接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因此,在關閉狀態下,保護蓋50不再受到干擾部16之干擾。
在圖11A中,將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在左右方向最伸出之位置(靠近旋轉支持部15之位置)顯示為第1位置53H。又,將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在左右方向最凹陷之位置(遠離旋轉支持突部15之位置)顯示為第2位置53L。又,將干擾部16之前端的位置顯示為前端位置16P。前端位置16P配置於第1位置53H與第2位置53L之間。由於藉前端位置16P如此配置,可隨著保護蓋50之旋轉使干擾產生,故可有效獲得干擾部16之干擾作用。
又,從圖8可知,旋轉支持部53遠離載置部52之部分比與載置部52之連結部分細而具有一端尖細之錐狀形狀。此種形狀可於保護蓋50的樹脂成形之際形成。在樹脂成形中,要求在模具內成形樹脂後,卸除模具(所謂之脫模)。此時,當旋轉支持部53形成錐狀,藉利用此錐狀,而使脫模性佳。在本實施形態中,利用模具脫模之際的錐形,可使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呈所期之形狀。因此,可以良好效率形成進行與干擾部16之干擾的旋轉支持部53。
如此,藉此干擾部16,保護蓋50不易旋轉。當沒有干擾部16,保護蓋50往關閉狀態旋轉時,有保護蓋50之支托部51大力地抵接殼體10的正面之虞。當支托部51大力地抵接殼體10時,有因殼體10與支托部51之接觸而產生極大聲響之虞。然而,藉有干擾部16,可限制保護蓋50之旋轉,而可抑制保護蓋50大力地抵接殼體10。因此,可抑制轉換至關閉狀態時之極大聲響的產生。又,當有干擾部16時,藉干擾部16按壓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可抑制保護蓋50之左右方向的晃盪。因此,可使保護蓋50之結合穩定化。又,當有干擾部16時,使保護蓋50旋轉之際,可給予使用者力的負載。在開關時,當力被負載,使用者便難有保護蓋50可隨意旋轉之印象。因此,比起沒有干擾部16時,使用者可獲得良好之使用感。
又,如上述,由於干擾部16在關閉狀態下進入以第2承接部531設置之凹部,故在關閉狀態下,保護蓋50構造成不受干擾部16之干擾。因此,可抑制保護蓋50在將要移轉至關閉狀態前之半開不關的狀態之位置停止,而可使保護蓋50更確實地旋轉至關閉狀態之位置。因此,由於可使電源箱1確實地轉換至關閉狀態,故可提高功能面170之保護性。再者,可抑制維持保護蓋50在稍微開啟之狀態下就停止在該位置的狀態,而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
[電源箱之設置] 電源箱1之設置可參照圖3。在設置電源箱1時,首先,以螺絲或釘子等將支持體40安裝於對象物2之設置面2A。對象物2可先進行開孔等來使電線通過。將此電線穿過支持體40之開口45a。又,將保護蓋50嵌合結合於第2本體30。並將供電塊70嵌合固定於第1本體20。接著,將電線連接於供電塊70,將外部電源與供電塊70電性連接。然後,從支持體40之前方使第1本體20靠近支持體40,並從支持體40之後方使第2本體30靠近支持體40,而在支持體40之位置,將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結合。藉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之結合,而形成殼體10。接著,以接合具81,將殼體10接合於支持體40。至目前為止之作業可獲得圖4所示之狀態的電源箱1。最後,將裝飾蓋60安裝於殼體10之側面。藉此,可獲得圖1及圖2所示之電源箱1。根據以上,電源箱1之設置完畢。此外,電線亦可通過去除了剔除部33之孔。此時,可在不於對象物2設使電線通過之孔下,進行供電塊70與電線之電性連接。
由於已設置之電源箱1可進行構件之裝卸,故易修補及替換。舉例而言,藉進行與上述電源箱1之設置作業相反的作業,可分解電源箱1。接著,藉在此已分解之構件中,更換供電塊70,可於供電塊70故障時替換。再者,藉安裝其他之供電塊70,可獲得具有不同種類之供電端子的電源箱1。又,當保護蓋50破損時,可進行保護蓋50之替換。又,當裝飾蓋60破損時,可進行裝飾蓋60之替換。當然殼體10也可替換。再者,可從對象物2卸除電源箱1,卸除之電源箱1可再利用。如此,電源箱1之修補性、操作性優異。
[變形例] 上述所說明之電源箱1只不過是顯示電源箱1之一態樣,電源箱1在不脫離其效果之範圍下,可進行各種變更。以下舉電源箱1之變形的態樣例。以下之態樣只要沒有衝突,亦可組合複數之態樣。又,電源箱1亦可以與以下態樣不同之態樣變形。
電源箱1亦可不具有保護蓋50。舉例而言,電源箱1亦可使功能面170一直露出。
供電連接部70A亦可不為1個AC供電部701及2個USB供電部702。供電塊70亦可具有1個、2個或3個以上之AC供電部701。又,供電塊70亦可不具有AC供電部701,而具有1個或複數之USB供電部702。圖中所示之AC供電部701為日本規格的類型,亦可為外國規格之類型。另外,供電連接部70A亦可為非接觸式之供電方式。
又,供電塊70亦可具有開關。舉例而言,可以開關之啟動及關閉,切換供電端子之有無供電。
在各構件之卡合構造中,公母關係亦可顛倒。舉例而言,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卡合之構造(卡合承接部22、卡合部31)之公母關係亦可顛倒。又,裝飾蓋60與殼體10之卡合關係亦可更換。舉例而言,亦可於裝飾蓋60設突起,於殼體10設保持部,而以殼體10之保持部保持裝飾蓋60之突起。
在裝飾蓋60之引導構造中,公母關係亦可相反。舉例而言,於裝飾蓋60設引導部,於殼體10設引導承接部。
引導部12亦可不設於第2本體30,而設於第1本體20。
突出部11亦可僅設於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中任一者。
設於殼體10之結構中,亦可將位在第1本體20之結構設於第2本體30,或將位在第2本體30之結構設於第1本體20。舉例而言,旋轉支持突部15亦可設於第1本體20。又,殼體10除了第1本體20及第2本體30,還可具有其他構件。
接合具81亦可不為螺絲。舉例而言,接合具81亦可以螺栓及螺帽構成。或者,舉例而言,接合具81亦可置換成藉夾住而接合之夾狀構件。
電源箱1所包含之構件亦可不裝卸地結合。舉例而言,第1本體20與第2本體30非可裝卸亦可。保護蓋50亦可不裝卸地與第2本體30結合。
保護蓋50亦可安裝於第1本體20。
保護蓋50亦可為保護蓋本體500與蓋旋轉軸501一體化之1個構件。
保護蓋50亦可不於左右方向之兩端具有旋轉支持部53。舉例而言,保護蓋50亦可於左右方向之中央具有旋轉支持部53。
保護蓋50亦可不具有軸部54。舉例而言,亦可殼體10具有旋轉軸,而保護蓋50則具有承接此旋轉軸之軸承。
設於保護蓋50之錐狀面(旋轉支持部53之側面53a)亦可僅為一面。
電源箱1具有的結構之數亦可將1個變更為2個以上,或2個以上變更為1個。舉例而言,裝飾蓋60之數亦可為1個。又,舉例而言,複數之孔(螺孔41a等)亦可為1個。 [電源箱之要點]
從以上,將本實施形態之電源箱1的要點匯整如下。
電源箱1包含有供電塊70、殼體10、支持體40、裝飾蓋60。供電塊70具有用以對外部設備3供電之功能面170。殼體10為箱狀,將供電塊70收納成功能面170露出。支持體40設置於對象物2之設置面2A。裝飾蓋60安裝於殼體10。殼體10具有具使功能面170露出之開口部21之第1本體20、及與第1本體20結合之第2本體30。殼體10具有從殼體10突出之突出部11。支持體40具有對應突出部11而配置之接合部41。殼體10與支持體40藉突出部11與接合部41接合而接合。裝飾蓋60覆蓋突出部11與接合部41接合之部分(接合部分80)。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以裝飾蓋60覆蓋接合部分80,故可獲得外形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之電源箱1。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0具有安裝裝飾蓋60且對設置面2A立起之安裝面101、及配置開口部21且對設置面2A立起之開口面102。又,裝飾蓋60在安裝面101之投影面積小於安裝面101之面積。因此,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更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
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面101具有配置裝飾蓋60之安裝區域110。又,安裝區域110具有沿著假想四角形115之四邊的四邊,裝飾蓋60具有沿著安裝區域110之四邊的四邊。因此,電源箱1之外觀齊整而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更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
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區域110對設置面2A傾斜成開口部21朝向設置面2A之相反側。因此,由於可藉傾斜而賦予良好之設計性,故可使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並且可確保固定強度。
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區域110對設置面2A之傾斜角度為5~15度的範圍內。因此,藉開口部21朝向設置面2A之相反側,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裝飾蓋60可往沿著安裝面110之一方向移動,殼體10於安裝面101具有引導裝飾蓋60往該一方向移動之引導部12及鉤住裝飾蓋60之鉤部13。因此,裝飾蓋60易安裝,且裝飾蓋60可穩定地固定於殼體10。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0於安裝面101具有複數之突部14。又,複數之突部14具有配置於第1本體20之第1突部141、及配置於第2本體30之第2突部142。又,裝飾蓋60於背面具有複數之保持部61。再者,複數之保持部61保持第1突部141及第2突部142。因此,裝飾蓋60可更穩定地固定於殼體10。
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面101具有第1安裝面101A、及第2安裝面101B,裝飾蓋60具有安裝於第1安裝面101A之第1裝飾蓋60A、及安裝於第2安裝面101B之第2裝飾蓋60B。又,第1裝飾蓋60A及第2裝飾蓋60B為相同形狀。再者,複數之保持部61具有在第1安裝面101A保持第1突部141及第2突部142之第1保持部611、及在第2安裝面101B保持第1突部141及第2突部142之第2保持部612。又,複數之保持部61中的一部分構成第1保持部611,複數之保持部61中的其他部分構成第2保持部612。因此,由於可以相同形狀之裝飾蓋60覆蓋接合部分80,故可更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又,可提高電源箱1之生產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源箱1更包含有保護功能面170之保護蓋50。又,保護蓋50可旋轉地結合於殼體10。再者,電源箱1具有保護蓋50覆蓋功能面170之關閉狀態及保護蓋50從關閉狀態旋轉而使功能面170露出之開啟狀態。因此,由於不使用功能面170時,可保護功能面170,而可抑制電源箱1之故障,故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0具有結合保護蓋50之蓋結合面103。又,保護蓋50可以與設置面2A平行之軸為中心旋轉。再者,保護蓋50具有支持保護蓋50之旋轉的旋轉支持部53、在開啟狀態下載置外部設備3之載置部52、及在開啟狀態下將外部設備3支托之支托部51。因此,由於可將要供電之外部設備3放置於電源箱1來供電,故可更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支托部51在關閉狀態下,覆蓋功能面170。因此,可以良好效率進行功能面170之保護,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保護蓋50以載置部52與支托部51交叉之關係配置。蓋結合面103具有配置於第1本體20之第1蓋結合面103A、配置於第2本體30之第2蓋結合面103B。再者,在關閉狀態下,載置部52覆蓋第1蓋結合面103A,支托部51朝設置面2A延伸。又,在開啟狀態下,載置部52接觸第2蓋結合面103B,支托部51往設置面2A之相反方向突出。因此,可有效地進行功能面170之保護與外部設備3之載置,而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外形也美觀。
在本實施形態中,旋轉支持部53在開啟狀態下,從載置部52突出。因此,可更穩定地載置外部設備3。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0具有在蓋結合面103突出以支持保護蓋50之旋轉的旋轉支持突部15。旋轉支持突部15具有在開啟狀態下承接來自外部設備3之往遠離支托部51的方向之力的第1承接部151。又,旋轉支持部53在對應第1承接部151之位置具有在開啟狀態下承接來自外部設備3之往遠離支托部51的方向之力的第2承接部531。再者,在關閉狀態下,第2承接部531藉保護蓋50之旋轉而隱蔽。因此,可更穩定地載置外部設備3且可更提高電源箱1之外形美觀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本體30具有藉鉤在第1本體20而承接保護蓋50旋轉所致之應力的鉤突部32。因此,由於可抑制殼體10之破損或分解,故可提高電源箱1之便利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殼體10具有保護蓋50旋轉之際抵接干擾保護蓋50之干擾部16。因此,保護蓋50不再晃盪,而可穩定地配置保護蓋50。又,由於保護蓋50關閉時之聲響減小,故使用感良好。
1‧‧‧電源箱
2‧‧‧對象物
2A‧‧‧設置面
3‧‧‧外部設備
4‧‧‧纜線
10‧‧‧殼體
10A‧‧‧主部
10B‧‧‧台部
11‧‧‧突出部
11a‧‧‧接合孔
12‧‧‧引導部
13‧‧‧鉤部
13a‧‧‧第1鉤部
13b‧‧‧第2鉤部
13c‧‧‧第3鉤部
13d‧‧‧第4鉤部
14‧‧‧突部
15‧‧‧旋轉支持突部
15a‧‧‧凹部
16‧‧‧干擾部
16P‧‧‧前端位置
17‧‧‧圓弧部
18‧‧‧間隙
20‧‧‧第1本體
21‧‧‧開口部
22‧‧‧卡合承接部
23‧‧‧肋
24‧‧‧卡合用孔
30‧‧‧第2本體
31‧‧‧卡合部
32‧‧‧鉤突部
33‧‧‧剔除部
33a‧‧‧肋
40‧‧‧支持體
41‧‧‧接合部
41a‧‧‧螺孔
43‧‧‧設置孔
45‧‧‧基部
45a‧‧‧開口
46‧‧‧支持體側部
47‧‧‧插入部
50‧‧‧保護蓋
51‧‧‧支托部
52‧‧‧載置部
53‧‧‧旋轉支持部
53a‧‧‧側面
53H‧‧‧第1位置
53L‧‧‧第2位置
54‧‧‧軸部
55‧‧‧保護部
56‧‧‧隆起部
60‧‧‧裝飾蓋
60A‧‧‧第1裝飾蓋
60B‧‧‧第2裝飾蓋
61‧‧‧保持部
61a‧‧‧保持承接部
61b‧‧‧直進部
62‧‧‧鉤突片
62a‧‧‧第1鉤突片
62b‧‧‧第2鉤突片
63‧‧‧凹部
64‧‧‧引導承接突部
64a‧‧‧間隙
70‧‧‧供電塊
70A‧‧‧供電連接部
70a‧‧‧插入口
72‧‧‧卡合突起
80‧‧‧接合部分(突出部與接合部接合之部分)
81‧‧‧接合具
101‧‧‧安裝面
101A‧‧‧第1安裝面
101B‧‧‧第2安裝面
102‧‧‧開口面
103‧‧‧蓋結合面
103A‧‧‧第1蓋結合面
103B‧‧‧第2蓋結合面
110‧‧‧安裝區域
111‧‧‧上邊
112‧‧‧前邊
113‧‧‧下邊
114‧‧‧後邊
115‧‧‧假想四角形
116‧‧‧上邊
117‧‧‧前邊
118‧‧‧下邊
119‧‧‧後邊
141‧‧‧第1突部
142‧‧‧第2突部
151‧‧‧第1承接部
170‧‧‧功能面
211‧‧‧第1突出部
311‧‧‧第2突出部
500‧‧‧保護蓋本體
501‧‧‧蓋旋轉軸
530‧‧‧軸用孔
531‧‧‧第2承接部
601‧‧‧上邊
602‧‧‧前邊
603‧‧‧下邊
604‧‧‧後邊
611‧‧‧第1保持部
612‧‧‧第2保持部
701‧‧‧AC供電部
702‧‧‧USB供電部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θ‧‧‧傾斜角度
圖1係顯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電源箱的開啟狀態之立體圖。 圖2係顯示該電源箱之關閉狀態的立體圖。 圖3係該電源箱之分解立體圖。 圖4顯示該電源箱,係裝飾蓋被卸除且保護蓋為開啟至中途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5係該電源箱之側視圖。 圖6顯示該電源箱,係呈裝飾蓋被卸除之狀態的側視圖。 圖7係顯示用於該電源箱之裝飾蓋的背面之圖(背面圖)。 圖8係呈對應用於該電源箱之開啟狀態的狀態之保護蓋的正面圖。 圖9顯示該電源箱,係裝飾蓋被卸除且保護蓋為開啟狀態之立體圖。 圖10係該電源箱之截面圖。 圖11A~圖11C係說明該電源箱之干擾部的干擾之說明圖。圖11A顯示開啟狀態,圖11B顯示從開啟狀態移轉至關閉狀態之中途的狀態,圖11C顯示關閉狀態。 圖12係顯示使用該電源箱之樣態的立體圖。
1‧‧‧電源箱
2‧‧‧對象物
2A‧‧‧設置面
10‧‧‧殼體
10A‧‧‧主部
10B‧‧‧台部
15‧‧‧旋轉支持突部
20‧‧‧第1本體
30‧‧‧第2本體
50‧‧‧保護蓋
51‧‧‧支托部
52‧‧‧載置部
53‧‧‧旋轉支持部
55‧‧‧保護部
56‧‧‧隆起部
60‧‧‧裝飾蓋
70‧‧‧供電塊
70A‧‧‧供電連接部
70a‧‧‧插入口
102‧‧‧開口面
103‧‧‧蓋結合面
103A‧‧‧第1蓋結合面
170‧‧‧功能面
701‧‧‧AC供電部
702‧‧‧USB供電部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Claims (16)

  1. 一種電源箱,包含有: 供電塊,具有用以對外部設備供電之功能面; 殼體,呈箱狀,用以將該供電塊收納成使該功能面露出; 支持體,設置於對象物之設置面;及 裝飾蓋,安裝於該殼體; 該殼體包含第1本體及與該第1本體結合之第2本體,該第1本體具有使該功能面露出之開口部; 該殼體具有從該殼體突出之突出部, 該支持體具有對應於該突出部而配置之接合部, 該殼體與該支持體藉該突出部與該接合部之接合而接合, 該裝飾蓋覆蓋著該突出部與該接合部相接合之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殼體具有安裝該裝飾蓋且對該設置面立起之安裝面、及配置該開口部且對該設置面立起之開口面, 該裝飾蓋在該安裝面之投影面積小於該安裝面之面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安裝面具有配置該裝飾蓋之安裝區域, 該安裝區域具有沿著假想四角形之四邊的四邊, 該裝飾蓋具有沿著該安裝區域之四邊的四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安裝區域對該設置面傾斜成該開口部朝向該設置面之相反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安裝區域對該設置面之傾斜角度為5~15度的範圍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裝飾蓋可往沿著該安裝面之一方向移動, 該殼體於該安裝面具有引導該裝飾蓋往該一方向移動之引導部及鉤住該裝飾蓋之鉤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殼體於該安裝面具有複數之突部, 該複數之突部包含配置於該第1本體之第1突部、及配置於該第2本體之第2突部, 該裝飾蓋於背面具有複數之保持部, 該複數之保持部保持該第1突部及該第2突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安裝面包含第1安裝面及第2安裝面, 該裝飾蓋包含安裝於該第1安裝面之第1裝飾蓋、及安裝於該第2安裝面之第2裝飾蓋, 該第1裝飾蓋及該第2裝飾蓋為相同形狀, 該複數之保持部具有在該第1安裝面保持該第1突部與該第2突部之第1保持部、及在該第2安裝面保持該第1突部及該第2突部之第2保持部, 該複數之保持部中的一部分構成該第1保持部,該複數之保持部中的其他部分構成該第2保持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之電源箱,更包含有保護該功能面之保護蓋, 該保護蓋可旋轉地結合於該殼體, 該電源箱具有:以該保護蓋覆蓋該功能面之關閉狀態及該保護蓋從該關閉狀態旋轉而使該功能面露出之開啟狀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殼體具有結合該保護蓋之蓋結合面, 該保護蓋可以平行於該設置面之軸為中心旋轉, 該保護蓋具有:支持該保護蓋之旋轉的旋轉支持部、在該開啟狀態下載置該外部設備之載置部、及在該開啟狀態下支托該外部設備之支托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支托部在該關閉狀態下,覆蓋該功能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保護蓋以該載置部與該支托部交叉之關係配置, 該蓋結合面具有配置於該第1本體之第1蓋結合面、及配置於該第2本體之第2蓋結合面, 在該關閉狀態下,該載置部覆蓋該第1蓋結合面,該支托部朝該設置面延伸, 在該開啟狀態下,該載置部接觸該第2蓋結合面,該支托部往該設置面之相反方向突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旋轉支持部在開啟狀態下從該載置部突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殼體具有在該蓋結合面突出以支持該保護蓋之旋轉的旋轉支持突部, 該旋轉支持突部具有在該開啟狀態下承接來自該外部設備之往遠離該支托部之方向的力之第1承接部, 該旋轉支持部在對應於該第1承接部之位置具有第2承接部,該第2承接部在該開啟狀態下承接來自該外部設備之朝向遠離該支托部之方向的力, 在該關閉狀態下,該第2承接部藉該保護蓋之旋轉而隱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第2本體具有鉤突部,該鉤突部藉鉤在該第1本體而承接該保護蓋旋轉所生之應力。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電源箱,其中, 該殼體具有干擾部,該干擾部於該保護蓋旋轉之際抵接而干擾該保護蓋。
TW105108432A 2016-03-18 2016-03-18 電源箱 TWI6127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8432A TWI612732B (zh) 2016-03-18 2016-03-18 電源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8432A TWI612732B (zh) 2016-03-18 2016-03-18 電源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465A TW201735465A (zh) 2017-10-01
TWI612732B true TWI612732B (zh) 2018-01-21

Family

ID=61021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8432A TWI612732B (zh) 2016-03-18 2016-03-18 電源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273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14668U (en) * 2011-06-01 2011-10-21 Pei-Lin Huang Improved mobile power box
US20140355231A1 (en) * 2013-06-03 2014-12-04 Norman R. Byrne Low voltage power receptacl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14668U (en) * 2011-06-01 2011-10-21 Pei-Lin Huang Improved mobile power box
US20140355231A1 (en) * 2013-06-03 2014-12-04 Norman R. Byrne Low voltage power recepta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465A (zh) 2017-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4154802A (ja) Usbコンセント
JP6796783B2 (ja) 配線器具
WO2014125540A1 (ja) 配線器具
JP2012089264A (ja) 電子機器
WO2011140039A1 (en) Video desplay with detachable input/ output console
JP2009205914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TWI612732B (zh) 電源箱
US20190014400A1 (en) Combination of a loudspeaker housing and a suspension bracket for hanging up such a loudspeaker housing
JP6748903B2 (ja) 給電ボックス
JP2024026411A (ja) コンセント装置
TWM535445U (zh) 組合式模組件
JP7462256B2 (ja) Usbコンセント
JP3153570U (ja) コネクタカバー
JP2022535768A (ja) 娯楽アトラクションの付属品を迅速に変更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KR102455737B1 (ko) 전자 장치를 고정하기 위한 거치 구조
JP2020013375A (ja) 電子機器
JP2012089507A (ja) 電子機器
JP2021003464A (ja) 保持装置
JP3099773U (ja) レセプタクルカバー装置
JP6089379B2 (ja) Usbコンセント
US11378268B2 (en) Luminaire having a plug contact, the use of a luminaire of this kind, and a connector for a luminaire of this kind
JP7462258B2 (ja) Usbコンセント
JP6795219B1 (ja) Pos端末装置
JP7299621B2 (ja) Usbコネクタ構造、これを備える充電器及び電源タップ
TWI438978B (zh) 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