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0837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0837B
TWI610837B TW105140366A TW105140366A TWI610837B TW I610837 B TWI610837 B TW I610837B TW 105140366 A TW105140366 A TW 105140366A TW 105140366 A TW105140366 A TW 105140366A TW I610837 B TWI610837 B TW I6108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ortion
straddle
vehicle
type vehicle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40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5143A (zh
Inventor
斎藤悠介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5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5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0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08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10Combinations of tube and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連結框架部。連結框架部於較底部框架部更上方向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將下框架部與後框架部連結。連結框架部為金屬板製,包含橫板部與縱板部。橫板部沿車寬方向延伸。縱板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跨坐型車輛具備由管構成之車體框架。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00-229593號公報中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下框架部、底部框架部、及座架部。下框架部自頭管向下方延伸。底部框架部自下框架部向後方延伸。座架部自底部框架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又,日本專利特開2000-229593號公報中記載之跨坐型車輛具備於腳踏板之中央向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中央通道(center tunnel)部。於中央通道部內配置有連結框架部。連結框架部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將下框架部與座架部連結。該等車架通常由管構成,以確保強度及剛性。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可藉由連結框架部提高車輛之縱剛性。所謂縱剛性係例如對車體框架施加向下方之負載時對抗車體框架之變形之剛性。 但是,車輛之剛性不僅有縱剛性,還有橫剛性、及扭轉剛性。橫剛性係例如對車體框架施加向車寬方向之負載時對抗車體框架之變形之剛性。扭轉剛性係例如對車體框架之左右之側部向與上下方向不同之方向施加負載時,換言之,以扭轉車體框架之方式施加負載時對抗車體框架之變形之剛性。 於上述管製之連結框架部中,可藉由調整管之直徑、及管之厚度而調整車體之剛性。因此,為了提高車輛之縱剛性,只要使連結框架部之管之直徑、及管之厚度變大即可。但是,於該情形時,不僅縱剛性,橫剛性、及扭轉剛性亦增大。 於橫剛性較高之情形時,高車速域下之轉彎時之乘坐感變得良好。但是,於中、低車速域下之轉彎時,若橫剛性較高,則乘坐感變得堅硬,因此難以獲得良好之乘坐感。 如此,為了獲得良好之乘坐感,重要的是設計車輛時恰當地調整縱剛性、橫剛性、及扭轉剛性。但是,於管製之連結框架部中,恰當地調整縱剛性、橫剛性、扭轉剛性之各者較為費力。 又,連結框架部連接於下框架部、及座架部等。於與該等車架部之連接部中,為了將連結框架部之強度確保得較高,需要使連結框架部變大。但是,為了使管製之連結框架部變大,需要使連結框架部之管之直徑變大。於該情形時,不僅連接部,於連結框架部之整體中,管之直徑變大,因此,剛性容易過度地變大。即,難以一面將連結框架部之強度確保得較高,一面適度地調整剛性。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將連結框架部之強度確保得較高,並且容易調整車輛之剛性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下框架部、後框架部、座部、及連結框架部。下框架部自頭管向下方延伸。後框架部配置於較下框架部之前端更後方,且包含底部框架部與座架部。底部框架部於較頭管更下方自下框架部向後方延伸。座架部自底部框架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座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座架部之上方。騎乘者乘坐於座部。連結框架部於較底部框架部更上方向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將下框架部與後框架部連結。連結框架部為金屬板製,且包含橫板部與縱板部。橫板部沿車寬方向延伸。縱板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連結框架部為金屬板製,且包含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橫板部、及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縱板部。因此,能夠容易地變更橫板部之形狀及尺寸、及縱板部之形狀及尺寸。藉此,容易調整車輛之剛性。例如,藉由使縱板部於上下方向上較大,能夠一面抑制橫剛性之增大,一面使縱剛性增大。或者,藉由使橫板部於車寬方向上較大,能夠一面抑制縱剛性之增大,一面使扭轉剛性增大。 又,與管製之連結框架部不同,於金屬板製之連結框架部中,容易將橫板部與縱板部設為局部大小不同之形狀。因此,能夠一面於下框架部及後框架部之連接部中將連結框架部之強度確保得較高,一面容易地抑制作為連結框架部之整體之剛性過度地變大。 橫板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亦可大於縱板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於該情形時,能夠以橫剛性不變高之方式進行抑制。藉此,例如能夠提高中、低車速域下之轉彎時之乘坐感。 連結框架部亦可包含第1連接部與第2連接部。第1連接部連接於下框架部。第2連接部連接於後框架部。橫板部亦可包含橫本體部。橫本體部位於第1連接部與第2連接部之間。第1連接部及/或第2連接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亦可與橫本體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不同。 於該情形時,可不受確保連接強度所需之第1連接部及/或第2連接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之限制,而設定橫本體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藉此,容易調整橫剛性。 橫本體部亦可包含車寬方向上之尺寸相互不同之部分。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使橫板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局部變化,而容易調整橫剛性。 縱板部亦可包含縱本體部。縱本體部位於第1連接部與第2連接部之間。第1連接部及/或第2連接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可與縱本體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不同。 於該情形時,可不受確保連接強度所需之第1連接部及/或第2連接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之限制,而設定縱本體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藉此,容易調整縱剛性。 縱本體部亦可包含上下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部分。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使縱板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局部變化,而容易調整縱剛性。 連結框架部亦可包含孔。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調整孔之大小、形狀、及位置,而容易調整縱剛性、橫剛性、扭轉剛性。 孔亦可設置於橫板部。於該情形時,能夠容易地調整橫剛性。 孔亦可設置於縱板部。於該情形時,能夠容易地調整縱剛性。 孔亦可為圓形。於該情形時,可根據孔之形狀而調整縱剛性、橫剛性、扭轉剛性。 孔亦可具有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較長之形狀。於該情形時,可根據孔之形狀而調整縱剛性、橫剛性、扭轉剛性。 於孔之緣,亦可設置有肋條。於該情形時,能夠一面抑制強度之下降,一面調整剛性。 於車輛側視下,連結框架部亦可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傾斜而配置。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調整連結框架部之姿勢而調整剛性。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角板部。角板部跨及頭管與下框架部而安裝。連結框架部亦可於較角板部之下端部更上方之位置連接於下框架部。於該情形時,能夠提高對抗來自頭管之輸入之剛性。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左腳踏板部、右腳踏板部、中央通道部、及燃料箱。左腳踏板部配置於較連結框架更下方且較頭管更左方。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左腳踏板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頭管之後端與座部之前端之間。右腳踏板部配置於較連結框架更下方且較頭管更右方。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右腳踏板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頭管之後端與座部之前端之間。中央通道部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左腳踏板部與右腳踏板部之間。中央通道部具有向上方鼓出成凸狀之剖面形狀,且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燃料箱於中央通道部內配置於連結框架部之下方。連結框架亦可配置於中央通道部內。於車輛俯視下,連結框架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亦可小於燃料箱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 於該情形時,連結框架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較小,因此,能夠防止中央通道部之寬度變大。藉此,能夠於中央通道部之左右擴大騎乘者放置腳之空間,能夠提高舒適性。 橫板部亦可包含孔。燃料箱亦可包含箱本體與注入部。箱本體於內部包含貯存燃料之空間。注入部自箱本體向上方突出。注入部亦可以通過孔之方式配置。 於該情形時,能夠避免連結框架部與注入部之干涉,並且能夠於橫板部之除孔以外之部分確保橫剛性。 連結框架部亦可於與車輛前後方向垂直之剖面觀察下,具有向上方彎曲成凸狀之剖面形狀。於該情形時,容易調整橫剛性、縱剛性、及扭轉剛性。 縱板部亦可包含左縱板部與右縱板部。左縱板部自橫板部之左側緣向下方延伸。右縱板部自橫板部之右側緣向下方延伸。於該情形時,容易調整縱剛性。 座架部亦可包含配置於較頭管更左方之左座架部、及配置於較頭管更右方之右座架部。後框架部亦可進而包含將左座架部與右座架部連接之連接構件。連結框架部亦可將下框架部與連接構件連結。於該情形時,能夠容易地將連結框架部配置於所需之位置。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係跨坐型車輛1之由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又,前後方向並非僅表示與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平行之方向,亦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在±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靠近前後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前後方向。 同樣地,上下方向亦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在±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靠近上下方向之方向包含於上下方向。 進而,左右方向亦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在±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靠近左右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左右方向。 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前輪3、座部4、後輪5、動力單元6、轉向裝置7、及車體外殼8。再者,於圖1中,以二點鏈線表示車體外殼8及座部4。 圖2及圖3係車體框架2之立體圖。圖4係車體框架2之側視圖。圖5係車體框架2之俯視圖。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下框架部12、後框架部13、及連結框架部14。下框架部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於頭管11與下框架部12安裝有角板部15。角板部15跨及頭管11與下框架部12而設置。 後框架部13配置於較下框架部12之前端更後方。後框架部13包含底部框架部16、17、座架部18、19、及連接構件20。底部框架部16、17連接於下框架部12之下部。底部框架部16、17於較頭管11更下方自下框架部12向後方延伸。 底部框架部16、17包含左底部框架部16與右底部框架部17。左底部框架部16配置於較頭管11更左方。左底部框架部16連接於下框架部12之下部。左底部框架部16自下框架部12向左斜後方延伸,並朝向後方彎曲。右底部框架部17配置於較頭管11更右方。右底部框架部17連接於下框架部12之下部。右底部框架部17自下框架部12向右斜後方延伸,並朝向後方彎曲。 如圖5所示,左底部框架部16與右底部框架部17係藉由第1橫樑部21而連結。第1橫樑部21沿車寬方向延伸。於第1橫樑部21經由連桿構件22安裝動力單元6。 左底部框架部16與右底部框架部17係藉由第2橫樑部23而連結。第2橫樑部23沿車寬方向延伸。第2橫樑部23配置於較第1橫樑部21更前方。 座架部18、19連接於底部框架部16、17之後部。座架部18、19自底部框架部16、17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座架部18、19包含左座架部18與右座架部19。 左座架部18配置於較頭管11更左方。左座架部18連接於左底部框架部16之後部。左座架部18自左底部框架部16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右座架部19配置於較頭管11更右方。右座架部19連接於右底部框架部17之後部。右座架部19自右底部框架部17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左座架部18之後部與右座架部19之後部係藉由橫向構件24而連結。 連接構件20將左座架部18與右座架部19連接。如圖5所示,於車輛俯視下,連接構件20之至少一部分與第1橫樑部21重合。連接構件20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底部框架部16、17之上方。連接構件20包含左支持部201、右支持部202、及中央部203。 左支持部201連接於左座架部18。如圖4所示,於車輛側視下,左支持部201自左座架部18朝向前斜上方延伸。右支持部202連接於右座架部19。於車輛側視下,右支持部202自右座架部19朝向前斜上方延伸。 如圖5所示,中央部203將左支持部201與右支持部202連結。於車輛俯視下,中央部203沿車寬方向延伸。於車輛俯視下,左支持部201自左座架部18朝向前方且內側方延伸。於車輛俯視下,右支持部202自右座架部19朝向前方且內側方延伸。 再者,所謂內側方係指於車寬方向上,靠近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1之方向。又,所謂外側方係指於車寬方向上,遠離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1之方向。 連結框架部14於較底部框架部16、17更上方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連結框架部14將下框架部12與後框架部13連結。下文對連結框架部14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座部4支持於車體框架2。騎乘者乘坐於座部4。座部4配置於座架部18、19之上方。座部4經由未圖示之撐桿支持於座架部18、19。 動力單元6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動力單元6可搖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6包含引擎25與變速箱26。動力單元6可旋轉地支持後輪5。如圖1所示,於車輛側視下,連接構件20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引擎25之汽缸頭251之上方。 轉向裝置7包含轉向軸27、把手構件28、及懸架29。轉向軸27插入於頭管11。轉向軸27可左右旋動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軸27之下部連接於懸架29。 懸架29可旋轉地支持前輪3。於前輪3之上方配置前擋泥板30。轉向軸27之上部連結於把手構件28。把手構件28係由騎乘者操作以使前輪3旋動。 車體外殼8包含後外殼31、底部外殼32、中央通道部33、及前外殼34。後外殼31覆蓋座架部18、19之周圍。後外殼31配置於座部4之下方。 底部外殼32配置於前外殼34與後外殼31之間。底部外殼32覆蓋底部框架部16、17之周圍。圖6係圖1之VI-VI剖視圖。如圖6所示,底部外殼32之上表面包含左腳踏板部321與右腳踏板部322。 如圖1所示,左腳踏板部321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位於頭管11之後端與座部4之前端之間。左腳踏板部321配置於較頭管11更左方。右腳踏板部322與左腳踏板部321大致左右對稱地配置。因此,右腳踏板部322之至少一部分於前後方向上位於頭管11之後端與座部4之前端之間。左腳踏板部321配置於較頭管11更右方。 中央通道部33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左腳踏板部321與右腳踏板部322之間。中央通道部33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前外殼34與後外殼31之間。中央通道部33具有向上方鼓出成凸狀之剖面形狀。中央通道部33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於中央通道部33內配置燃料箱35。 前外殼34配置於座部4之前方。前外殼34覆蓋頭管11之周圍。前外殼34覆蓋下框架部12之周圍。於前外殼34安裝前照燈36。 其次,對連結框架部14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2至圖5所示,連結框架部14將下框架部12與連接構件20連結。如圖4所示,於車輛側視下,連結框架部14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傾斜而配置。連結框架部14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連結框架部14於側視下,具有於彎曲部100彎曲之形狀。詳細而言,連結框架部14於側視下向上方彎曲成凸狀。 連結框架部14之前部於較角板部15之下端部更上方之位置連接於下框架部12。於車輛側視下,連結框架部14之上表面之延長線與角板部15重合。連結框架部14之後部連接於連接構件20。詳細而言,如圖5所示,連結框架部14之後部連接於連接構件20之中央部203。 於車輛俯視下,連結框架部14與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之中心線C1重合。於車輛俯視下,連結框架部14之至少一部分位於左底部框架部16與右底部框架部17之間。於車輛俯視下,連結框架部14與第2橫樑部23重合。於車輛俯視下,連結框架部14於車寬方向上大於頭管11之直徑。於車輛俯視下,連結框架部14於車寬方向上小於燃料箱35。 連結框架部14配置於中央通道部33內。於中央通道部33內,燃料箱35配置於連結框架部14之下方。上述左腳踏板部321配置於較連結框架部14更下方。右腳踏板部322配置於較連結框架部14更下方。連結框架部14為金屬板製,於與車輛前後方向垂直之剖面觀察下,具有向上方彎曲成凸狀之剖面形狀。換言之,連結框架部14之剖面形狀與U字型之槽形鋼相同。 圖7係連結框架部14之立體圖。圖8係連結框架部14之俯視圖。圖9係連結框架部14之側視圖。 連結框架部14包含橫板部41與縱板部42、43。橫板部41沿車寬方向延伸。橫板部41之上表面具有平坦之形狀。縱板部42、43沿上下方向延伸。橫板部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大於縱板部42、43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 詳細而言,橫板部41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LH3(參照圖8)大於縱板部42、43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LV1(參照圖9)。橫板部41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小尺寸LH1(參照圖8)大於縱板部42、43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小尺寸LV3(參照圖9)。 連結框架部14包含第1連接部141與第2連接部142。第1連接部141連接於下框架部12。第2連接部142連接於後框架部13。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連接部141係藉由焊接而連接於下框架部12。第2連接部142係藉由焊接而連接於後框架部13。 橫板部41包含第1橫連接部44、第2橫連接部45、及橫本體部46。橫本體部46位於第1橫連接部44與第2橫連接部45之間。第2橫連接部45之後端構成第2連接部142。 第1橫連接部44包含第1凹部47。第1凹部47具有自第1連接部141向後方凹陷之形狀。 如圖8所示,第1連接部1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1與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不同。詳細而言,第1連接部1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1小於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LH3。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2與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不同。詳細而言,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2小於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LH3。 橫本體部46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位於第1連接部141與第2連接部142之間。橫本體部46包含車寬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部分。詳細而言,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朝向前方漸漸變大。 橫本體部46包含第1孔53。第1孔53為圓形。詳細而言,第1孔53為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較長之圓形。第1孔53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大於第1連接部1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1。第1孔53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大於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2。圖10係圖8中之X-X剖視圖。如圖10所示,於第1孔53之緣,設置有肋條54。肋條54自第1孔53之緣彎曲並向下方延伸。 橫本體部46包含第2孔55。第2孔55具有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較長之形狀。於車寬方向上,第2孔55小於第1孔53之內徑。第2孔55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朝向前方漸漸變大。第2孔55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大尺寸大於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2。第2孔55之於車寬方向之最小尺寸小於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LH2。 第2孔55之緣部包含前緣部551與後緣部552。前緣部551具有沿著第1孔53之形狀之圓弧狀之形狀。後緣部552具有沿著車寬方向延伸之直線狀之形狀。第2孔55之緣部包含左緣部553與右緣部554。於車輛俯視下,左緣部553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傾斜。於車輛俯視下,左緣部553向前方且外側方傾斜。於車輛俯視下,右緣部554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傾斜。於車輛俯視下,右緣部554向前方且外側方傾斜。 橫本體部46包含小孔46a、46b、46c。小孔46a、46b、46c形成於第2孔55之後方。小孔46a、46b、46c之各者之開口面積小於第1孔53及第2孔55。 第1橫連接部44包含小孔44a。第2橫連接部45包含小孔45a。小孔44a、45a之各者之開口面積小於第1孔53及第2孔55。 圖11係圖8中之XI-XI剖視圖。如圖11所示,於左緣部553及右緣部554未設置如第1孔53之肋條54。於前緣部551與後緣部552亦未設置肋條54。即,於第2孔55之緣未設置如第1孔53之肋條54。 縱板部42、43包含左縱板部42與右縱板部43。左縱板部42自橫板部41之左側緣向下方延伸。右縱板部43自橫板部41之右側緣向下方延伸。橫板部41、左縱板部42及右縱板部43係將一體之板狀構件彎曲而形成。但是,橫板部41、左縱板部42及右縱板部43亦可藉由利用焊接等將個別構件相互連接而形成。 左縱板部42於車輛側視下朝向前斜上方延伸。左縱板部42包含第1左縱連接部56、第2左縱連接部57、及左縱本體部58。第1左縱連接部56之前端構成第1連接部141。第1左縱連接部56係藉由焊接而連接於下框架部12。 第2左縱連接部57之後端構成第2連接部142。第2左縱連接部57係藉由焊接而連接於後框架部13。詳細而言,第2左縱連接部57經由連接構件20連接於座架部18、19。 左縱本體部58位於第1左縱連接部56與第2左縱連接部57之間。如圖9所示,第1連接部141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LV1與左縱本體部58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不同。第1連接部141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LV1大於左縱本體部58之於上下方向之最小尺寸LV3。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連結框架部14中上下方向之尺寸,關於第1連接部141與第2連接部142,係指於側視下連結上端與下端之最短之直線之尺寸。又,於其他部分,連結框架部14中上下方向之尺寸係指與橫板部41之上表面垂直之方向之尺寸。 第2連接部142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LV2與左縱本體部58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不同。第2連接部142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LV2大於左縱本體部58之於上下方向之最小尺寸LV3。 於左縱本體部58中,位於第1孔53之側方之部分581具有沿著第1孔53之形狀彎曲之形狀。於左縱本體部58中,位於第2孔55之側方之部分582具有沿著第2孔55之直線狀之形狀。 左縱本體部58包含上下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部分。詳細而言,於左縱本體部58中位於第1孔53之側方之部分581於上下方向上大於左縱本體部58中位於第2孔55之側方之部分582。 右縱板部43具有與左縱板部42左右對稱之形狀。右縱板部43包含第1右縱連接部66、第2右縱連接部67、及右縱本體部68。第1右縱連接部66之前端構成第1連接部141。第2右縱連接部67之後端構成第2連接部142。第1右縱連接部66、第2右縱連接部67及右縱本體部68除了分別與第1左縱連接部56、第2左縱連接部57及左縱本體部58左右對稱以外,為相同之形狀。 圖12係表示連結框架部14及其周圍之放大俯視圖。如圖1及圖12所示,燃料箱35包含箱本體73、凸緣部74及注入部75。如圖6所示,箱本體73於內部包含貯存燃料之空間。凸緣部74自箱本體73向水平方向突出。凸緣部74經由第1箱托架77安裝於下框架部12。如圖1所示,凸緣部74經由第2箱托架78安裝於連接構件20。 如圖1及圖12所示,注入部75自箱本體73向上方突出。注入部75係以通過連結框架部14之第1孔53之方式配置。注入部75自連結框架部14向上方突出。於中央通道部33設置有供油口(未圖示),能夠經由供油口自注入部75向燃料箱35供油。 於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中,連結框架部14為金屬板製,且包含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橫板部41、及沿上下方向延伸之左右之縱板部42、43。因此,能夠容易地變更橫板部41之形狀及尺寸、及左右之縱板部42、43之形狀與尺寸。藉此,容易調整車輛之剛性。例如,藉由使左右之縱板部42、43於上下方向上較大,能夠一面抑制橫剛性之增大,一面使縱剛性增大。或者,藉由使橫板部41於車寬方向上較大,能夠一面抑制縱剛性之增大,一面使扭轉剛性增大。 又,與管製之連結框架部不同,於金屬板製之連結框架部14中,容易將橫板部41與左右之縱板部42、43設為局部大小不同之形狀。因此,能夠一面於下框架部12與後框架部13之連接部將連結框架部14之強度確保得較高,一面容易地抑制作為連結框架部14之整體之剛性過度變大。 橫板部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大於左右之縱板部42、43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藉此,能夠以橫剛性不變高之方式進行抑制。因此,例如能夠提高中、低車速域下之轉彎時之乘坐感。 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與第1連接部1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及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不同。如此,能夠不受第1連接部141及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之限制,而設定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藉此,容易調整橫剛性。 橫本體部46包含車寬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部分。如此,能夠藉由使橫板部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局部變化,而容易調整橫剛性。 左縱本體部58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與第1連接部141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及第2連接部142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不同。如此,能夠不受到第1連接部141及第2連接部142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之限制,而設定左縱本體部58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藉此,容易調整縱剛性。 左縱板部42包含上下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部分。如此,能夠藉由使左縱板部42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局部變化,而容易調整縱剛性。 再者,關於右縱板部43,亦與左縱板部42相同。 連結框架部14包含第1孔53、第2孔55及小孔46a、46b、46c。如此,能夠藉由調整第1孔53、第2孔55、及小孔46a、46b、46c之大小、形狀、及位置,而容易調整縱剛性、橫剛性、扭轉剛性。 於第1孔53之緣設置有肋條54。因此,能夠一面抑制橫板部41之強度之下降,一面調整車輛之剛性。 於車輛側視下,連結框架部14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傾斜而配置。如此,能夠藉由調整連結框架部14之姿勢,而調整剛性。 連結框架部14於較角板部15之下端部更上方之位置連接於下框架部12。藉此,能夠提高對抗自頭管11輸入之荷重之剛性。 於車輛俯視下,連結框架部14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燃料箱35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如此,連結框架部14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較小,因此能夠防止中央通道部33之寬度變大。藉此,能夠於中央通道部33之左右擴大騎乘者放置腳之空間,能夠提高舒適性。 燃料箱35之注入部75係以通過第1孔53之方式配置。藉此,能夠避免連結框架部14與注入部75之干涉,並且能夠於橫板部41之第1孔53以外之部分確保橫剛性。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中包含摩托車、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 VEHICLE)、雪上摩托車。又,摩托車中包含運動型摩托車、輕型摩托車。 跨坐型車輛1之前輪3之數量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或者,跨坐型車輛1之後輪5之數量不限定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車體框架2之構造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構造,亦可進行變更。例如,連接構件20亦可連接於左右之底部框架部16、17。連結框架部14亦可不經由連接構件20而連接於後框架部13。 連結框架部14亦可藉由螺栓緊固等其他固定方法而非焊接固定於下框架部12與後框架部13。例如,亦可如圖13所示,於連結框架部14之第1左縱連接部56設置緊固孔59,於第1右縱連接部66設置緊固孔69。又,亦可如圖14所示,於下框架部12形成第1連結托架61。並且,藉由使螺栓62通過設置於第1連結托架61之孔、緊固孔59及緊固孔69,而將第1左縱連接部56與第1右縱連接部66固定於第1連結托架61。 又,亦可如圖13所示,於第2左縱連接部57設置緊固孔63,於第2右縱連接部67設置緊固孔70。亦可如圖14所示,於連接構件20設置第2連結托架64。並且,亦可藉由使螺栓65通過第2左縱連接部57之緊固孔63、第2右縱連接部67之緊固孔70、及設置於第2連結托架64之孔、螺栓65,而將第2左縱連接部57與第2右縱連接部67固定於第2連結托架64。 連結框架部14亦可水平地配置。連結框架部14亦可於較角板部15之下端部更下方之位置連接於下框架部12。 連結框架部14之構造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構造,亦可進行變更。例如,連結框架部14之剖面形狀亦可為向下方彎曲成凸狀之形狀、或者T字型等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形狀。連結框架部14不限定於彎曲之形狀,亦可為直線狀。 亦可省略第1橫連接部44之第1凹部47。於該情形時,亦可為第1橫連接部44之前端構成第1連接部141。即,亦可為第1橫連接部44之前端藉由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於下框架部12。 第1連接部141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亦可與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相同。第2連接部142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亦可與橫本體部46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相同。 第1連接部141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可與縱本體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同。第2連接部142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可與縱本體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相同。 亦可變更設置於連結框架部14之孔之數量、位置、及形狀。例如,亦可於縱板部42、43設置除螺栓孔以外之孔。孔之數量亦可為1個。或者,孔之數量亦可多於2個。亦可省略第1孔53之肋條54。亦可於第2孔55設置肋條54。 燃料箱35亦可配置於連結框架部14之下方以外之位置。亦可不使注入部75通過連結框架部14之第1孔53。 此處所使用之用語及表現係用以進行說明者,並非用以限定性地解釋者。必須理解為,並不排除此處所示且敍述之特徵事項之任何均等物,亦容許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本發明係能夠以多種不同之形態而實現者。該揭示應視為提供本發明之原理之實施形態者。該等實施形態係基於並非意欲將本發明限定於此處記載且/或圖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理解,而將實施形態記載於此。並非限定於此處記載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包含業者基於該揭示可理解之包括均等之要素、修正、刪除、組合、改良及/變更之所有實施形態。申請專利範圍之限定事項應基於在該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之用語而廣泛地解釋,不應限定於本說明書或本案之prosecution中記載之實施形態。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前輪
4‧‧‧座部
5‧‧‧後輪
6‧‧‧動力單元
7‧‧‧轉向裝置
8‧‧‧車體外殼
11‧‧‧頭管
12‧‧‧下框架部
13‧‧‧後框架部
14‧‧‧連結框架部
15‧‧‧角板部
16‧‧‧底部框架部
17‧‧‧底部框架部
18‧‧‧座架部
19‧‧‧座架部
20‧‧‧連接構件
21‧‧‧第1橫樑部
22‧‧‧連桿構件
23‧‧‧第2橫樑部
24‧‧‧橫向構件
25‧‧‧引擎
26‧‧‧變速箱
27‧‧‧轉向軸
28‧‧‧把手構件
29‧‧‧懸架
30‧‧‧前擋泥板
31‧‧‧後外殼
32‧‧‧底部外殼
33‧‧‧中央通道部
34‧‧‧前外殼
35‧‧‧燃料箱
36‧‧‧前照燈
41‧‧‧橫板部
42‧‧‧縱板部
43‧‧‧縱板部
44‧‧‧第1橫連接部
44a‧‧‧小孔
45‧‧‧第2橫連接部
45a‧‧‧小孔
46‧‧‧橫本體部
46a‧‧‧小孔
46b‧‧‧小孔
46c‧‧‧小孔
47‧‧‧第1凹部
53‧‧‧第1孔
54‧‧‧肋條
55‧‧‧第2孔
56‧‧‧第1左縱連接部
57‧‧‧第2左縱連接部
58‧‧‧左縱本體部
59‧‧‧緊固孔
61‧‧‧第1連結托架
62‧‧‧螺栓
63‧‧‧緊固孔
64‧‧‧第2連結托架
65‧‧‧螺栓
66‧‧‧第1右縱連接部
67‧‧‧第2右縱連接部
68‧‧‧右縱本體部
69‧‧‧緊固孔
70‧‧‧緊固孔
73‧‧‧箱本體
74‧‧‧凸緣部
75‧‧‧注入部
77‧‧‧第1箱托架
78‧‧‧第2箱托架
100‧‧‧彎曲部
141‧‧‧第1連接部
142‧‧‧第2連接部
201‧‧‧左支持部
202‧‧‧右支持部
203‧‧‧中央部
251‧‧‧汽缸頭
321‧‧‧左腳踏板部
322‧‧‧右腳踏板部
551‧‧‧前緣部
552‧‧‧後緣部
553‧‧‧左緣部
554‧‧‧右緣部
581‧‧‧位於第1孔之側方之部分
582‧‧‧位於第2孔之側方之部分
C1‧‧‧中心線
LH1‧‧‧尺寸
LH2‧‧‧尺寸
LH3‧‧‧尺寸
LV1‧‧‧尺寸
LV2‧‧‧尺寸
LV3‧‧‧尺寸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車體框架之立體圖。 圖3係車體框架之立體圖。 圖4係車體框架之側視圖。 圖5係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6係圖1之VI-VI剖視圖。 圖7係連結框架部之立體圖。 圖8係連結框架部之俯視圖。 圖9係連結框架部之側視圖。 圖10係圖8中之X-X剖視圖。 圖11係圖8中之XI-XI剖視圖。 圖12係表示連結框架部及其周圍之放大俯視圖。 圖13係另一實施形態之連結框架部之立體圖。 圖14係另一實施形態之車體框架之立體圖。
2‧‧‧車體框架
11‧‧‧頭管
12‧‧‧下框架部
13‧‧‧後框架部
14‧‧‧連結框架部
15‧‧‧角板部
16‧‧‧底部框架部
17‧‧‧底部框架部
18‧‧‧座架部
19‧‧‧座架部
20‧‧‧連接構件
23‧‧‧第2橫樑部
24‧‧‧橫向構件
77‧‧‧第1箱托架
78‧‧‧第2箱托架
141‧‧‧第1連接部
142‧‧‧第2連接部
201‧‧‧左支持部
202‧‧‧右支持部
203‧‧‧中央部

Claims (19)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頭管;下框架部,其自上述頭管向下方延伸,後框架部,其包含於較上述頭管更下方自上述下框架部向後方延伸之底部框架部、及自上述底部框架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座架部,且配置於較上述下框架部之前端更後方;座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座架部之上方,供騎乘者乘坐;連結框架部,其於較上述底部框架部更上方向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將上述下框架部與上述後框架部連結;左腳踏板部,其配置於較上述連結框架部更下方且較上述頭管更左方;右腳踏板部,其配置於較上述連結框架部更下方且較上述頭管更右方;以及中央通道部,其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左腳踏板部與上述右腳踏板部之間,具有向上方鼓出成凸狀之剖面形狀,且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且上述連結框架部配置於上述中央通道部內,上述連結框架部為金屬板製,包含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橫板部、及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縱板部。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橫板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縱板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連結框架部包含:第1連接部,其連接於上述下框架部;及第2連接部,其連接於上述後框架部;且上述橫板部包含位於上述第1連接部與上述第2連接部之間之橫本體部,上述第1連接部及/或上述第2連接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與上述橫本體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不同。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橫本體部包含車寬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部分。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連結框架部包含:第1連接部,其連接於上述下框架部;及第2連接部,其連接於上述後框架部;且上述縱板部包含位於上述第1連接部與上述第2連接部之間之縱本體部,上述第1連接部及/或上述第2連接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與上述縱本體部之於上下方向之尺寸不同。
  6.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縱本體部包含上下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部分。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連結框架部包含孔。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孔設置於上述橫板部。
  9.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孔設置於上述縱板部。
  10.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孔為圓形。
  11.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孔具有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較長之形狀。
  12.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孔之緣設置肋條。
  1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車輛側視下,上述連結框架部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傾斜而配置。
  1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跨及上述頭管與上述下框架部而安裝之角板部,且上述連結框架部於較上述角板部之下端部更上方之位置連接於上述下框架部。
  1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腳踏板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頭管之後端與上述座部之前端之間;上述右腳踏板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頭管之後端與上述座部之前端之間;該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燃料箱,其於上述中央通道部內配置於上述連結框架部之下方;且於車輛俯視下,上述連結框架部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小於上述燃料箱之於車寬方向之尺寸。
  16. 如請求項1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橫板部包含孔,上述燃料箱包含:箱本體,其於內部包含貯存燃料之空間;及注入部,其自上述箱本體向上方突出;且上述注入部係以通過上述孔之方式配置。
  1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連結框架部於與車輛前後方向垂直之剖面觀察下,具有向上方彎曲成凸狀之剖面形狀。
  1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縱板部包含:左縱板部,其自上述橫板部之左側緣向下方延伸;及右縱板部,其自上述橫板部之右側緣向下方延伸。
  1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座架部包含配置於較上述頭管更左方之左座架部、及配置於較上述頭管更右方之右座架部,且上述後框架部進而包含將上述左座架部與上述右座架部連接之連接構件,上述連結框架部將上述下框架部與上述連接構件連結。
TW105140366A 2016-01-06 2016-12-07 跨坐型車輛 TWI610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1211A JP2017121850A (ja) 2016-01-06 2016-01-06 鞍乗型車両
JP??2016-001211 2016-0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5143A TW201725143A (zh) 2017-07-16
TWI610837B true TWI610837B (zh) 2018-01-11

Family

ID=57326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40366A TWI610837B (zh) 2016-01-06 2016-12-07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190037B1 (zh)
JP (1) JP2017121850A (zh)
CN (1) CN106945771B (zh)
MY (1) MY183862A (zh)
PH (1) PH12016000467B1 (zh)
TW (1) TWI6108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966376T3 (es) * 2019-07-01 2024-04-22 Yamaha Motor Co Ltd Vehículo inclinado
JP2021062724A (ja) * 2019-10-11 2021-04-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4651A (en) * 2007-12-28 2009-11-0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201345783A (zh) * 2012-03-30 2013-11-16 Honda Motor Co Ltd 跨坐型電動車輛
TW201348049A (zh) * 2012-05-31 2013-12-01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3286A (en) * 1988-09-27 1995-07-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3644720B2 (ja) * 1995-05-17 2005-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車両の車体構造
JP3704988B2 (ja) * 1999-01-29 2005-10-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3849738B2 (ja) 1999-02-12 2006-11-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ー型自動二輪車
JP2001010579A (ja) * 1999-06-25 2001-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02068064A (ja) * 2000-08-31 2002-03-0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077173B2 (ja) * 2001-05-11 2008-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3899006B2 (ja) * 2001-12-14 2007-03-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08260501A (ja) * 2006-06-09 2008-10-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9047246A (ja) * 2007-08-20 2009-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WO2014054069A1 (ja) * 2012-10-03 2014-04-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4651A (en) * 2007-12-28 2009-11-0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201345783A (zh) * 2012-03-30 2013-11-16 Honda Motor Co Ltd 跨坐型電動車輛
TW201348049A (zh) * 2012-05-31 2013-12-01 Yamaha Motor Co Ltd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83862A (en) 2021-03-17
PH12016000467A1 (en) 2018-06-25
PH12016000467B1 (en) 2018-06-25
EP3190037A1 (en) 2017-07-12
EP3190037B1 (en) 2019-03-13
CN106945771A (zh) 2017-07-14
TW201725143A (zh) 2017-07-16
CN106945771B (zh) 2019-08-02
JP2017121850A (ja) 2017-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0937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EP2810862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260058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2071644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7114394A (ja) 鞍乗型車両
US10661856B2 (en) Frame for bicycle
TWI610837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4177242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7056771A1 (ja) 鞍乗型車両
JP60996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0962971A (zh) 跨骑型车辆
US10351191B2 (en) Stand suppor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2010023730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22070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07001344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CN103183084B (zh) 骑乘型车辆
JP2016088231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1062724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3095299A (ja) 小型車両用ドレスガード
JP6766111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72061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9040397A (ja) モータサイクルのフレームおよびモータサイクル
JP200620598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JP62211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