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9499B -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9499B
TWI609499B TW105120954A TW105120954A TWI609499B TW I609499 B TWI609499 B TW I609499B TW 105120954 A TW105120954 A TW 105120954A TW 105120954 A TW105120954 A TW 105120954A TW I609499 B TWI609499 B TW I6094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gid
electrode pattern
rib
photovoltaic
photovoltaic c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3144A (zh
Inventor
林明勳
李蔭泰
陳昭霖
Original Assignee
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09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9499B/zh
Priority to JP2016160321A priority patent/JP2018006721A/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9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949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3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314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不以焊帶進行串接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傳統太陽能模組之製造方式中,一般是透過串焊機(Stringer)將焊帶(ribbon)焊接各個太陽能電池片,使得太陽能電池片相互串連。在串焊機的焊接過程中,串焊機將焊帶自動送料與自動切斷,接著,自動對位並排列太陽能電池片至定位,接著,將焊帶焊接各個太陽能電池片,焊接完成後電池串自動收料。在焊接時需要對焊帶進行機械固定和加壓,以便焊帶更有效地與太陽能電池片之配線熔接。
然而,由於串焊機之取得成本高、設備輸出功率大,所需搭配之機械自動化程度之設備成本也來的高,勢必提高製造成本。此外,串焊機也可能因焊接產生高溫傷害太陽能電池片本身,以及因壓焊導致壓裂太陽能電池片,進而導致後續維修成本之提高。
故,如何研發出一種解決方案以改善上述所帶來 的缺失及不便,實乃相關業者目前刻不容緩之一重要課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藉以解決先前技術所述的問題。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此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一上基板、一下基板、至少二個光伏電池片、至少一個剛性導接件與一個封裝結構。光伏電池片平放於上基板與下基板之間。每一光伏電池片具有正面與背面,且正面具有一第一電極圖案,背面具有一第二電極圖案。剛性導接件包含一本體、一第一剛性肋與一第二剛性肋。本體位於光伏電池片之間。第一剛性肋連接本體之一側,與本體定義出一第一定位區,並接觸其中一光伏電池片的第一電極圖案,此光伏電池片定位於第一定位區內。第二剛性肋連接本體之另側,與本體定義出一第二定位區,並接觸另一光伏電池片的第二電極圖案,另一光伏電池片定位於第二定位區內。封裝結構夾設於上基板與下基板之間,且將光伏電池片與剛性導接件包覆於其中。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剛性導接件為受沖壓並翻折而成的金屬片。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光伏電池片具有一第一側面。第一側面共同鄰接此光伏電池片之正面與背面,且第一側面位於第一定位區內,且接觸本體之那側。另一光伏電池片具有一第二側面。第二側面共同鄰接另一光伏電池片之正面與背面,第二側面位於第二定位區內,且接觸本體之另側。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圖案具有多個相互平行之第一線狀電極。第一剛性肋接觸這些第一線狀電極。這些第一線狀電極為一指狀電極或一匯流排電極。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剛性導接件更包含一第三剛性肋與一第四剛性肋。第三剛性肋連接本體之那側,與第一剛性肋及本體共同定義出第一定位區,接觸光伏電池片的背面,並電性絕緣光伏電池片的第二電極圖案。第四剛性肋連接本體之另側,與第二剛性肋及本體共同定義出第二定位區,接觸另一光伏電池片的正面,並電性絕緣另一光伏電池片的第一電極圖案。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第一剛性肋包含一第一肋體與多個第一條狀體。第一肋體連接本體,這些第一條狀體連接第一肋體背對本體之一側,且彼此平行地間隔排列,每一第一條狀體僅抵接第一電極圖案之其中一第一線狀電極。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第二剛性肋包含一第二肋體與多個第二條狀體。第二肋體連接本體,這些第二條狀體連接第二肋體背對本體之一側,且彼此平行地間隔排列。每一第二條狀體僅抵接第二電極圖案之其中一第二線狀電極。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模組,更包含一限位件。限位件將第一剛性肋限位於第一電極圖案上,並阻絕封裝結構進入第一剛性肋與第一電極圖案之間。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此種太陽能電池模 組之製造方法包含多個步驟如下。(a)將一剛性導接件立放於一平面上,且剛性導接件之二相對側分別定義有二定位區;(b)將二個光伏電池片分別對向伸入這二定位區內,以致這些光伏電池片分別定位於剛性導接件之這二相對側,剛性導接件之這二相對側分別接觸其中一光伏電池片的正面之第一電極圖案以及另一光伏電池片的背面之第二電極圖案;(c)將這些光伏電池片以及剛性導接件受夾合於一第一封裝材與一第二封裝材之間;(d)將這些光伏電池片、剛性導接件、第一封裝材與第二封裝材受夾合於一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之間;以及(e)加熱層壓第一基板、第一封裝材、這些光伏電池片、剛性導接件、第二封裝材與第二基板為一整體層疊結構。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在(b)與(c)之間更包含步驟如下。將一限位件配置於剛性導接件與這些光伏電池片至少其中之一上,使得剛性導接件之這二相對側其中之一限位於第一電極圖案或第二電極圖案上。
如此,相較於習知技術藉由串焊機將焊帶(ribbon)串接二相鄰太陽能電池片,導致了上述成本上升、損傷電池本身與導致破片等缺點,由於本發明之剛性導接件本身呈剛性,第一定位區與第二定位區在這些光伏電池片放置於剛性導接件之前即已存在,藉由第一定位區與第二定位區的位置引導,組裝者便可迅速且方便將任二光伏電池片定位於剛性導接件上,待融化之封裝材迫使剛性導接件之二相對側貼合於正面電極圖案與背面電極圖案上,便可實現串接其中二相鄰之太陽能電池片之目的。
以上所述僅係用以闡述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及其產生的功效等等,本發明之具體細節將在下文的實施方式及相關圖式中詳細介紹。
10‧‧‧製造方法
11~17‧‧‧步驟
20A‧‧‧第一剛性導接件
20B‧‧‧第二剛性導接件
21、22‧‧‧側
23‧‧‧第一定位區
24‧‧‧第二定位區
30A‧‧‧第一光伏電池片
30B‧‧‧第二光伏電池片
30C‧‧‧第二光伏電池片
31‧‧‧正面電極圖案
32‧‧‧背面電極圖案
41‧‧‧第一封裝材
42‧‧‧第二封裝材
51‧‧‧第一基板
52‧‧‧第二基板
S‧‧‧平面
D‧‧‧方向
100、101、102‧‧‧太陽能電池模組
110‧‧‧上基板
120‧‧‧下基板
130‧‧‧光伏電池片
130G‧‧‧間距
130T‧‧‧厚度
131‧‧‧正面
132‧‧‧背面
133‧‧‧側面
140‧‧‧第一電極圖案
141‧‧‧第一線狀電極
141D‧‧‧末端部
142‧‧‧第一電極圖案
143‧‧‧匯流排電極
143D‧‧‧末端部
144‧‧‧指狀電極
145‧‧‧第二電極圖案
146‧‧‧第二線狀電極
146D‧‧‧末端部
150‧‧‧剛性導接件
151‧‧‧本體
151A‧‧‧第一側
151B‧‧‧第二側
152‧‧‧第一剛性肋
153‧‧‧第一夾角
154‧‧‧第一定位區
155‧‧‧第二剛性肋
156‧‧‧第二夾角
157‧‧‧第二定位區
158‧‧‧第一限位件
159‧‧‧第二限位件
160‧‧‧剛性導接件
161‧‧‧本體
162‧‧‧第一剛性肋
163‧‧‧第二剛性肋
164‧‧‧第一夾角
165‧‧‧第二夾角
170‧‧‧剛性導接件
171‧‧‧本體
171A‧‧‧第一側
171B‧‧‧第二側
172‧‧‧第一剛性肋
173‧‧‧第二剛性肋
174‧‧‧第三剛性肋
175‧‧‧第四剛性肋
176‧‧‧第一定位區
176W‧‧‧寬度
177‧‧‧第二定位區
177W‧‧‧寬度
178‧‧‧絕緣層
180‧‧‧剛性導接件
181‧‧‧本體
182‧‧‧第一剛性肋
183‧‧‧第一肋體
184‧‧‧第一條狀體
185‧‧‧第二剛性肋
186‧‧‧第二肋體
187‧‧‧第二條狀體
190‧‧‧封裝結構
A-A‧‧‧線段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根據一實施方式的流程圖;第2A圖~第2E圖繪示第1圖步驟11~步驟17的操作示意圖;第3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上視圖;第4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沿第3圖之線段A-A之局部剖面圖;第5A圖~第5B圖繪示第4圖之其中一光伏電池片之正視圖與後視圖;第6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光伏電池片的上視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第4圖相同;第8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剛性導接件的側視圖;第9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剛 性導接件的立體圖;以及第10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第4圖相同。
本揭露特別以下述例子加以描述,在通篇說明書之任何地方之例子,包含在此所討論之任何用詞之例子的使用,僅係用以舉例說明,當然不限制本揭露或任何例示用詞之範圍與意義,因為對於熟習此技藝者而言,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內容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以下將以圖式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明之精神,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瞭解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後,當可由本發明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第1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10根據一實施方式的流程圖、第2A圖~第2E圖繪示第1圖步驟11~步驟17的操作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10包含步驟11~步驟17如下。在步驟11中,如第2A圖所示,將第一剛性導接件20A設置於一平面S上,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二相對側21、22分別具有第一定位區23與第二定位區24。在步驟12中,如第2B圖與第2C圖所示,將第一光伏電池片30A與第二光伏電池片30B分別依序對向伸入第一定位區23與第二定位區24內,以致這些第一、二光伏電池片 30A、30B分別定位於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二相對側21、22,且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一側21接觸第一光伏電池片30A的正面電極圖案31,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另側22接觸第二光伏電池片30B的背面電極圖案32。在步驟13中,如第2C圖與第2D圖所示,將一第二剛性導接件20B設置於同一平面S上,並使第二光伏電池片30B定位於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第一定位區23內,以致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一側21接觸第二光伏電池片30B的正面電極圖案31。在步驟14中,將一第三光伏電池片30C定位於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第二定位區24內,以致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另側22接觸第三光伏電池片30C的背面電極圖案32,並依此類推其餘光伏電池片與剛性導接件之後續組合方式。在步驟15中,如第2E圖所示,將所有光伏電池片(如30A~30C等)以及所有剛性導接件(如20A~20B等)受夾合於一第一封裝材41與一第二封裝材42之間。在步驟16中,如第2E圖所示,將這些光伏電池片(如30A~30C等)、剛性導接件(如20A~20B等)、第一封裝材41與第二封裝材42一併受夾合於一第一基板51與一第二基板52之間。在步驟17中,如第2E圖所示,加熱層壓第一基板51、第一封裝材41、這些光伏電池片(如30A~30C等)、剛性導接件(如20A~20B等)、第二封裝材42與第二基板52為一整體層疊結構。
回第2A圖,舉例來說,在步驟11中,當剛性導接件20站立地放置於平面S上時,剛性導接件20之二相對側21、22分別露出第一定位區23與第二定位區24。在步驟12中,舉例來說,請參閱第2A圖與第2B圖所示,先朝方向D橫向移動 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使得第一光伏電池片30A橫向插入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第一定位區23,接著,再朝方向D橫向移動第二光伏電池片30B以伸入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第二定位區24內,進而達成第一、第二光伏電池片30A、30B分別定位於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二相對側21、22,且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一側21恰電性接觸第一光伏電池片30A的正面電極圖案31,第一剛性導接件20A之另側22電性接觸第二光伏電池片30B的背面電極圖案32。在步驟14中,請參閱第2C圖與第2D圖,朝方向D橫向移動第二剛性導接件20B至第二光伏電池片30B之另側,使得第二光伏電池片30B橫向伸入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第一定位區23,而且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一側21電性接觸第二光伏電池片30B的正面電極圖案31。在步驟15中,請參閱第2D圖,朝方向D橫向移動第三光伏電池片30C至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另側22,使得第三光伏電池片30C之一側橫向伸入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第二定位區24內,而且第二剛性導接件20B之另側22電性接觸第三光伏電池片30C的背面電極圖案32。
如此,相較於習知技術藉由串焊機將焊帶(ribbon)串接二相鄰太陽能電池片,導致了上述成本上升、損傷電池本身與導致破片等缺點,由於本發明之剛性導接件本身呈剛性,第一定位區與第二定位區在這些光伏電池片放置於剛性導接件之前即已存在,藉由第一定位區與第二定位區的位置引導,組裝者便可迅速且方便將任二光伏電池片定位於剛性導接件上,待融化之封裝材迫使剛性導接件之二相對側貼合於正 面電極圖案與背面電極圖案上,便可實現串接其中二相鄰之太陽能電池片之目的。
更具體地,根據上述實施方式,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驟。首先提供上述第一基板;放置上述第一封裝材於第一基板上;將上述剛性導接件站立地放置於第一封裝材之一面(即上述平面),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如上述步驟12~步驟14,將光伏電池片與剛性導接件分別依序接合,以致這些光伏電池片分別定位於每一剛性導接件之二相對側;放置一第二封裝材於這些光伏電池片與剛性導接件上;放置具光穿透性之第二基板於第二封裝材上;以及加熱層壓第一基板、第一封裝材、這些光伏電池片、剛性導接件、第二封裝材與第二基板,以致第一封裝材與第二封裝材融合為一以將光伏電池片與剛性導接件包覆於其中且填滿光伏電池片與剛性導接件彼此之任何空隙中,並固定上基板與下基板,以便成為一整體層疊結構。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在將光伏電池片以及剛性導接件受夾合於第一封裝材與第二封裝材之間的步驟以前更包含一步驟為將一限位件配置於剛性導接件與光伏電池片上,使得剛性導接件之一側限位於正面電極圖案上。如此,可避免融化之封裝材滲入剛性導接件與正面電極圖案之間隙。
第3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100根據一實施方式的上視圖。第4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100沿第3圖之線段A-A之局部剖面圖。如第3圖至第4圖所示,由側面觀之(如第3圖),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此種太陽 能電池模組100包含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多個光伏電池片130、多個剛性導接件150與一個封裝結構190。上基板110具光穿透性,例如為一具光穿透性之玻璃基板。下基板120平行上基板110,例如為一具光穿透性之玻璃基板或一具光遮蔽性之電絕緣背板(back sheet)。
這些光伏電池片130間隔地平放於封裝結構190內,且介於上基板110與下基板120之間。在此實施方式中,此些光伏電池片130例如以陣列方式排列於封裝結構190內(如第3圖),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光伏電池片又稱太陽能電池,其種類不限,例如為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單晶矽太陽能電池模組或多晶矽太陽能電池模組等等。
每一光伏電池片130大致呈板狀,具有一正面131、一背面132與多個側面133,正面131與背面132彼此相對。正面131用以面向天際以便接收太陽光,於本發明中定義為「向陽面」。光伏電池片130之正面131具有第一電極圖案140。光伏電池片130之背面132具有一第二電極圖案145。此些側面133共同圍繞正面131與背面132,並分別鄰接正面131與背面132之四邊。每一側面133的面積小於正面131或背面132的面積。需知道的是,光伏電池片130之各側面133不限為相同或不同長度。
如第4圖所示,這些剛性導接件150間隔地放於封裝結構190內,且介於上基板110與下基板120之間,用以串接這些光伏電池片130為一整體之光伏電池串。在此實施方式中,每一剛性導接件150之剖面大致呈Z字形,且每一剛性導 接件150包含一本體151、一第一剛性肋152與一第二剛性肋155。本體151位於任二相鄰之光伏電池片130之間。第一剛性肋152位於本體151之一端,連接本體151之第一側151A,與本體151存在有一第一夾角153,意即,第一剛性肋152與本體151之第一側151A共同定義出一第一定位區154。第一定位區154可供其中一光伏電池片130容置並定位其中。當光伏電池片130容置並定位於第一定位區154內時,第一剛性肋152恰放置於光伏電池片130的正面131的第一電極圖案140上,且接觸第一電極圖案140。第二剛性肋155位於本體151之另端,連接本體151之第二側151B,與本體151存在有一第二夾角156,意即,第二剛性肋155與本體151之第二側151B共同定義出一第二定位區157。第二定位區157可供另一光伏電池片130容置並定位其中。當另一光伏電池片130容置並定位於第二定位區157內時,第二剛性肋155恰放置於光伏電池片130的背面132的第二電極圖案145上,且接觸第二電極圖案145。
在本實施方式中,剛性導接件150為導體,例如為銅片、鋁片或石墨片,然而,本發明不限剛性導接件的種類。其他實施方式下,剛性導接件也可以為其表面鍍有導電膜之非導體(如塑膠、陶瓷等)。更進一步地,在本實施方式中,剛性導接件150為受沖壓並翻折而成的金屬片,故,第一剛性肋152、第二剛性肋155與本體151為一體成型。所述金屬片例如銅片或鋁片。然而,本發明不限受沖壓並翻折而成的金屬種類,或是,不限必須為受沖壓並翻折而成,其他實施方式下,剛性導接件為銅片、鋁片或石墨片。
封裝結構190夾設於上基板110與下基板120之間,且將光伏電池片130與剛性導接件150包覆於其中,且填滿光伏電池片130與剛性導接件150彼此之空隙中。封裝結構190保護光伏電池片130與剛性導接件150之連接關係,更壓迫第一剛性肋152電性接觸第一電極圖案140,以及第二剛性肋155電性接觸第二電極圖案145。故,第一剛性肋152可以不須藉由其他工具便可緊貼於第一電極圖案140上、第二剛性肋155可以不須藉由其他工具便可緊貼於第二電極圖案145上。封裝結構190例如為本身具有高吸水性之封裝材料(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矽膠(Silicone)、聚烯烴類共聚物(Polyolefin)…等)。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第4圖所示,第一剛性肋152與本體151之第一側151A同時接觸光伏電池片130。具體來說,除了光伏電池片130接觸第一剛性肋152之外,光伏電池片130位於第一定位區154內的側面133更直接接觸本體151之第一側151A。同樣地,第二剛性肋155與本體151之第二側151B同時接觸光伏電池片130。具體來說,除了光伏電池片130接觸第二剛性肋155之外,光伏電池片130位於第二定位區157內的側面133更直接接觸本體151之第二側151B。然而,本發明不限光伏電池片之側面必須直接接觸本體。
須了解到,當組裝者將二個光伏電池片分別對向伸入第一定位區與第二定位區內時,在組裝者察覺此二光伏電池片分別在第一定位區與第二定位區內已抵靠本體的第一側與第二側時,組裝者便可藉此得知光伏電池片已組裝到位。
第5A圖繪示第4圖之其中一光伏電池片130之正視圖。如第5A圖所示,第一電極圖案140具有多個相互平行之第一線狀電極141。在本實施方式中,光伏電池片130為無匯流排式(bus-bar less type)之光伏電池,且這些第一線狀電極141分別為指狀(finger electrode)電極,且這些第一線狀電極141同向之末端部141D被剛性導接件150之第一剛性肋152所共同接觸。由於剛性導接件150之第一剛性肋152僅覆蓋這些第一線狀電極141同向之末端部141D,這些第一線狀電極141未被第一剛性肋152覆蓋之其餘部分可以被暴露出來。
同樣地,第5B圖繪示第4圖之其中一光伏電池片130之後視圖。如第5B圖所示,光伏電池片130之背面132之第二電極圖案145亦具有多個相互平行之第二線狀電極146,第二線狀電極146分別為指狀(finger electrode)電極,與第一線狀電極141之數量相同,且這些第二線狀電極146同向之末端部146D被剛性導接件150之第二剛性肋155所共同接觸。由於剛性導接件150之第二剛性肋155僅覆蓋這些第二線狀電極146同向之末端部146D,這些第二線狀電極146未被第二剛性肋155覆蓋之其餘部分可以被暴露出來。
然而,本發明不限光伏電池片之種類,第6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100另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光伏電池片130的上視圖。如第6圖所示,第一電極圖案142具有多個匯流排電極143(bus bar electrode)以及多個指狀電極144(finger electrode)。這些匯流排電極143相互平行,且這些匯流排電極143同向之末端部143D被剛性導接件150之第 一剛性肋152所共同接觸。這些指狀電極144相互平行,每一指狀電極144通過這些匯流排電極143,且與每一匯流排電極143相互正交。須了解到,相較於上述各實施方式,此實施方式僅有光伏電池片之種類有異,其餘皆可沿用上述各實施方式之技術特徵。
然而,本發明不限剛性導接件之外型,其他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夾角153、第二夾角156不限如第4圖為大於90度。第7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101另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第4圖相同。如第7圖所示,當剛性導接件160之第一剛性肋162與第二剛性肋163分別大致垂直本體161之二側,即上述第一夾角164、第二夾角165大致接近90度,且本體161直立地受夾合於光伏電池片130之間時,可縮短二相鄰之光伏電池片130之間的間距130G,進而縮小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面積,節省基板與封裝結構之材料成本。須了解到,相較於上述各實施方式,此實施方式僅有剛性導接件之外型有異,其餘皆可沿用上述各實施方式之技術特徵。
第8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剛性導接件170的側視圖。如第8圖所示,第8圖之剛性導接件170與上述各實施方式所述之剛性導接件150大致相同,其差異至少為,剛性導接件170之剖面例如呈工字形,除了第一剛性肋172、第二剛性肋173,剛性導接件170更包含一第三剛性肋174與一第四剛性肋175。第三剛性肋174位於本體171之另端,連接本體171之第一側171A。第一剛性肋172、 本體171之第一側171A與第三剛性肋174共同定義出上述之第一定位區176。第一定位區176之寬度176W與光伏電池片130之厚度130T大致相同,可讓光伏電池片130更方便地安裝於剛性導接件170之一側。第三剛性肋174恰放置於光伏電池片130的背面132,且電性絕緣光伏電池片130的第二電極圖案145,例如包覆絕緣層178於第三剛性肋174上。第四剛性肋175位於本體171之一端,連接本體171之第二側171B,與第二剛性肋173及本體171共同定義出第二定位區177,接觸另一光伏電池片130的正面131,並電性絕緣另一光伏電池片130的第一電極圖案140。第二剛性肋173、本體171之第二側171B與第四剛性肋175共同定義出上述之第二定位區177。第二定位區177之寬度177W與另一光伏電池片130之厚度130T大致相同,可讓另一光伏電池片130更方便地安裝於剛性導接件150之另側。第四剛性肋175恰放置於光伏電池片130的正面131,且電性絕緣另一光伏電池片130的第一電極圖案140,例如包覆絕緣層178於第四剛性肋175上。
第9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剛性導接件180的立體圖。相較於第4圖之第一剛性肋152與第二剛性肋155呈矩形,如第9圖所示,第9圖之剛性導接件180與第4圖之剛性導接件150之差異至少為:第9圖之剛性導接件180之第一剛性肋182與第二剛性肋185呈叉形。更進一步地,第一剛性肋182包含一第一肋體183與多個第一條狀體184。第一肋體183連接本體181,這些第一條狀體184連接第一肋體183背對本體181之一側,且彼此平行地間隔排列, 每一第一條狀體184僅抵接第一電極圖案之其中一線狀電極(圖中未示)。第二剛性肋185包含一第二肋體186與多個第二條狀體187。第二肋體186連接本體181,這些第二條狀體187連接第二肋體186背對本體181之一側,且彼此平行地間隔排列。每一第二條狀體187僅抵接第二電極圖案之其中一線狀電極(圖中未示)。第9圖之剛性導接件180例如為一導線架(lead frame),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
第10圖繪示本發明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根據一實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第4圖相同。如第10圖所示,太陽能電池模組102與上述各實施方式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大致相同,其差異至少為,太陽能電池模組102更包含一第一限位件158與第二限位件159。第一限位件158將第一剛性肋152限位於第一電極圖案140上。舉例來說,第一限位件158為導電膠帶。導電膠帶貼覆於光伏電池片130之正面131上,並且將第一剛性肋152壓迫於光伏電池片130之第一電極圖案140上。此外,第一限位件158更封閉第一剛性肋152與第一電極圖案140之間的間隙,以阻絕融化之封裝材進入所述間隙。第二限位件159將第二剛性肋155限位於第二電極圖案145上。舉例來說,第二限位件159為導電膠帶。導電膠帶貼覆於光伏電池片130之反面132上,並且將第二剛性肋155壓迫於光伏電池片130之第二電極圖案145上。此外,第二限位件159更封閉第二剛性肋155與第二電極圖案145之間的間隙,以阻絕融化之封裝材進入所述間隙。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其他實施方式中,限位 件也可以為將剛性導接件焊接至電極圖案之焊料或將剛性導接件黏貼至電極圖案之導電膠。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0‧‧‧上基板
120‧‧‧下基板
130‧‧‧光伏電池片
131‧‧‧正面
132‧‧‧背面
133‧‧‧側面
140‧‧‧第一電極圖案
145‧‧‧第二電極圖案
150‧‧‧剛性導接件
151‧‧‧本體
151A‧‧‧第一側
151B‧‧‧第二側
152‧‧‧第一剛性肋
153‧‧‧第一夾角
154‧‧‧第一定位區
155‧‧‧第二剛性肋
156‧‧‧第二夾角
157‧‧‧第二定位區
190‧‧‧封裝結構
A-A‧‧‧線段

Claims (10)

  1.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一上基板,具光穿透性;一下基板,平行該上基板;至少二個光伏電池片,平放於該上基板與該下基板之間,每一該些光伏電池片具有一正面與一背面,且該正面具有一第一電極圖案,該背面具有一第二電極圖案;至少一個剛性導接件,為一導體,該剛性導接件包含:一本體,位於該些光伏電池片之間;一第一剛性肋,電性連接該本體之一側,與該本體定義出一第一定位區,並電性接觸該些光伏電池片其中之一的該第一電極圖案,該一光伏電池片定位於該第一定位區內;以及一第二剛性肋,電性連接該本體之另側,與該本體定義出一第二定位區,並電性接觸另一該些光伏電池片的該第二電極圖案,該另一光伏電池片定位於第二定位區內;以及一封裝結構,夾設於該上基板與該下基板之間,且將該些光伏電池片與該剛性導接件包覆於其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剛性導接件為受沖壓並翻折而成的金屬片。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一光伏電池片具有一第一側面,該第一側面共同鄰接該一光伏電池片之該正面與該背面,且該第一側面位於該第一定位區內,且接觸該本體之該側,該另一光伏電池片具有一第二側面,該第二側面共同鄰接該另一光伏電池片之該正面與該背面,該第二側面位於該第二定位區內,且接觸該本體之該另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一電極圖案具有多個相互平行之第一線狀電極,其中該第一剛性肋接觸該些第一線狀電極,其中該些第一線狀電極為一指狀電極或一匯流排電極。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剛性導接件更包含:一第三剛性肋,連接該本體之該側,與該第一剛性肋及該本體共同定義出該第一定位區,接觸該一光伏電池片的該背面,並電性絕緣該一光伏電池片的該第二電極圖案;以及一第四剛性肋,連接該本體之該另側,與該第二剛性肋及該本體共同定義出該第二定位區,接觸該另一光伏電池片的該正面,並電性絕緣該另一光伏電池片的該第一電極圖案。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一剛性肋包含一第一肋體與多個第一條狀體,該第一肋體連接該本體,該些第一條狀體連接該第一肋體背對該本體之一側,且彼此平行地間隔排列,其中每一該些第一條狀體僅抵接該第一電極圖案之多個第一線狀電極其中之一。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第二剛性肋包含一第二肋體與多個第二條狀體,該第二肋體連接該本體,該些第二條狀體連接該第二肋體背對該本體之一側,且彼此平行地間隔排列,其中每一該些第二條狀體僅抵接該第二電極圖案之多個第二線狀電極其中之一。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更包含:一限位件,將該第一剛性肋限位於該第一電極圖案上,並阻絕該封裝結構進入該第一剛性肋與該第一電極圖案之間。
  9.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包含:(a)將至少一剛性導接件放置於一平面上,且該剛性導接件之二相對側各別定義出一定位區;(b)將至少二個光伏電池片分別對向伸入該二定位區內,以致該些光伏電池片分別定位於該剛性導接件之該二相對側,且該剛性導接件之該二相對側分別電性接觸該些光伏電池片 其中之一的正面之第一電極圖案以及另一該些光伏電池片的背面之第二電極圖案;(c)將該些光伏電池片以及該剛性導接件受夾合於一第一封裝材與一第二封裝材之間;(d)將該些光伏電池片、該剛性導接件、該第一封裝材與該第二封裝材受夾合於一第一基板與一第二基板之間;以及(e)加熱層壓該第一基板、該第一封裝材、該些光伏電池片、該剛性導接件、該第二封裝材與該第二基板為一整體層疊結構。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在(b)與(c)之間更包含:將一限位件配置於該剛性導接件與該些光伏電池片至少其中之一上,使得該剛性導接件之該二相對側其中之一限位於該第一電極圖案或該第二電極圖案上。
TW105120954A 2016-07-01 2016-07-01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TWI6094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954A TWI609499B (zh) 2016-07-01 2016-07-01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JP2016160321A JP2018006721A (ja) 2016-07-01 2016-08-18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0954A TWI609499B (zh) 2016-07-01 2016-07-01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9499B true TWI609499B (zh) 2017-12-21
TW201803144A TW201803144A (zh) 2018-01-16

Family

ID=60949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954A TWI609499B (zh) 2016-07-01 2016-07-01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06721A (zh)
TW (1) TWI60949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14922A (zh) * 2011-09-19 2013-04-01 Au Optronics Corp 太陽能模組
WO2013136999A1 (ja) * 2012-03-16 2013-09-1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の出力測定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の出力測定治具
CN204167282U (zh) * 2014-10-24 2015-02-18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用于光伏串焊机的电池片上料传输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00517A (ja) * 2002-12-19 2004-07-15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NL2006852C2 (en) * 2011-05-26 2012-11-27 Sunergy Investo B V Solar panel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solar panel module.
WO2013114555A1 (ja) * 2012-01-31 2013-08-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3232496A (ja) * 2012-04-27 2013-11-14 Npc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タブリード成形装置およびタブリード成形方法
JP5433729B2 (ja) * 2012-05-30 2014-03-0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4208312A1 (ja) * 2013-06-28 2014-12-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79223B2 (ja) * 2013-11-21 2015-09-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接続体および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14922A (zh) * 2011-09-19 2013-04-01 Au Optronics Corp 太陽能模組
WO2013136999A1 (ja) * 2012-03-16 2013-09-1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の出力測定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の出力測定治具
CN204167282U (zh) * 2014-10-24 2015-02-18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用于光伏串焊机的电池片上料传输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06721A (ja) 2018-01-11
TW201803144A (zh) 2018-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96188B1 (en) Terminal box and solar cell module
TWI420684B (zh) 太陽能電池單元之製造方法及太陽能電池單元
US9202957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ter device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CN203553185U (zh) 薄膜光伏装置
US5580509A (en)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tacting thin-film solar modules
US20120006483A1 (en) 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Solar Cells
KR20110034183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8512508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14649443B (zh)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及其制备方法、电池组件及光伏系统
US20130098447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manufactured by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8574025B (zh) 叠瓦组件的制作方法
EP4095931A1 (en)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str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11138929A (ja)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0828598A (zh) 一种半片叠瓦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14065016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183395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216958062U (zh)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串、电池组件及光伏系统
CN116364789A (zh) 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的制备方法
KR100977509B1 (ko) 태양전지모듈용 버스리본
WO2024087506A1 (zh) 焊带件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TWI609499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CN211182228U (zh) 一种半片叠瓦组件
KR20230116749A (ko) 태양광 모듈
CN203674231U (zh) 薄膜光伏装置
WO2011152350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