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7533B - 水冷排結構 - Google Patents

水冷排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7533B
TWI607533B TW105128022A TW105128022A TWI607533B TW I607533 B TWI607533 B TW I607533B TW 105128022 A TW105128022 A TW 105128022A TW 105128022 A TW105128022 A TW 105128022A TW I607533 B TWI607533 B TW I6075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liquid storage
storage chamber
heat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8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7786A (zh
Inventor
邱榮毅
張富貴
Original Assignee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8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753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5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7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7786A/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水冷排結構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水冷排結構,尤指一種具有多元靈活設計及散熱效果佳的水冷排結構。
隨著電腦資訊等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及其應用範圍的擴大,電腦裝置處理資料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目前電腦設備內部之電子元件的體積趨於微型化,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密集度也相對增加,連帶使得單位面積所產生之熱量亦相對地增加。若不及時將電子元件產生的大量熱能散除,將會造成電子元件的損壞,使電腦裝置無法運作。
為了降低發熱電子元件的工作溫度,市面上出現一種水冷式裝置由一水冷排透過二水導管連接一水泵(Pump)及一水冷頭,透過水泵(Pump)驅使水冷液(或稱工作液體)流動到水冷排上散熱並不斷地進行循環冷卻,以快速散除熱量。請參閱第19圖,習知水冷排4主要是由三個獨立組件所組成,亦即由複數呈彎繞狀的散熱鰭片41、複數扁管42及二側水箱43所組成,該等散熱鰭片41設於該等扁管42彼此之間,且該等散熱鰭片41係呈彎繞狀並以彎折點外側與對應相鄰該等扁管42的外側透過焊接而成,二者僅有點接觸,前述二側水箱43與相焊接後的該等散熱鰭片41與該等扁管42的兩側也是透過焊錫焊接而成,令該二側水箱43與該等散熱鰭片41及該等扁管42連接構成所述水冷排4,並其中一側水箱43上設有一進水口431與一出水口432,該進水口431與出水口432分別用以連接相對二水導管(圖中未示)。
雖然習知水冷排4的該等扁管42內的工作液體其上熱量會傳導至該等散熱鰭片41上來散熱,但卻延伸出另一問題,就是工作液體的熱量傳導至該等散熱鰭片41的熱傳效率不佳,因該等散熱鰭片41與該等扁管42是兩個獨立組件透過焊錫焊接而成,所以該等散熱鰭片41並不是該等扁管42本身的一部分,使得該等扁管42將熱量傳導至該等散熱鰭片41之間會有熱阻現象,以造成該等扁管42將吸收到水冷液的熱量傳導至兩旁該等散熱鰭片41上的熱傳導效率不佳,進而導致整個水冷排4的解熱效能降低(或熱交換效率降低)的問題。另外,由於該等散熱鰭片41是透過彎折點的外側與兩旁的扁管42外側相焊接,使該等散熱鰭片41的中間部411位結構強度是較為薄弱,容易受到外力碰撞而損壞(如變形)的問題,且在該等扁管42與該等散熱鰭片41之間的熱傳導效果也非常不盡理想。
再者,習知水冷排4是由三個獨立組件來組成,使得在組裝製程上繁雜且也相當花費時間及人力的問題。
爰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多元靈活設計及解熱效能佳的水冷排結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提升熱傳導效率及增加鰭片結構強度的水冷排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水冷排結構,係包括至少一第一封閉件、至少一第二封閉件及複數第一散熱件,該等第一散熱件堆疊構成一第一水冷排本體,該每一第一散熱件具有至少一第一開槽,該第一開槽係貫穿在各該第一散熱件上,且該等第一開槽堆疊係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並該第一、二封閉件的一側分別連接在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的上側及下側,以封閉該第一流道的頂側與底側,至少一第一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流道的一端,至少一第二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流道的另一端,並該第 一、二結合部連通相對該第一流道;透過本發明此結構的設計,使得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的效果。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水冷排結構,係包括至少一第一封閉件、至少一第二封閉件及複數第一散熱件,該等第一散熱件堆疊構成一第一水冷排本體,該每一第一散熱件具有一第一連通孔、一第二連通孔及至少一第一開槽係連通相對該第一、二連通孔,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一、二連通孔係貫穿在各該第一散熱件上,且該等第一開槽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該等第一、二連通孔堆疊分別形成一第一儲液室及一第二儲液室,並該第一、二封閉件的一側分別連接在對應該該第一水冷排本體之上側與下側,以封閉該第一流道的頂側與底側及該第一儲液室與第二儲液室的頂側與底側,且該第一儲液室透過前述第一流道連通該第二儲液室,至少一第一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一儲液室的一側,至少一第二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二儲液室的一側,並該第一、二結合部連通相對該第一、二儲液室;透過本發明此結構的設計,使得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的效果。
在一實施,該第二封閉件具有至少一第二流道封閉部、複數第三鰭片部及二相對的第二儲液室封閉部,該第二流道封閉部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該第二流道封閉部位於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之間,該第二流道封閉部與第二儲液室封閉部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之下側相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的底側與該第一、二儲液室的底側,並該等第三鰭片部從該第二流道封閉部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
再一實施,該水冷排結構更包含複數第二散熱件、至少一第三結合部、至少一第四結合部及至少一第三封閉件,該等第二散熱件設置於該第二、三封閉件之間,該等第二散熱件堆疊構成一第二水冷排本體,該每一第二散熱件具有至少一第二開槽、一第三連通孔及一第四連通孔,該第二開槽及該第三、四連通孔係貫穿在各該第二散熱件上,該第二開槽係位於該第三、四連通孔之間且相連 通,且該等第二開槽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等第三、四連通孔堆疊形成一第三儲液室及一第四儲液室,並該第二封閉件的另一側與該第三封閉件的一側分別連接在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該第二流道的頂側與底側及該第三儲液室及該第四儲液室的頂側與底側,且該第三儲液室透過前述第二流道連通該第四儲液室,該第三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或該第二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三儲液室的一側,該第四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或該該第二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四儲液室的一側,並該第三、四結合部連通相對該第二流道。
在一實施,前述水冷排結構更包含二相對的外殼,該外殼分別對接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的兩側邊,且該外殼更具有複數凸卡部,該等凸卡部係從該外殼的一側向外凸伸構成,且抵靠貼在相對該第一、二封閉件的一側上,藉由該外殼保護該第一水冷排本體。
1‧‧‧水冷排結構
11‧‧‧第一封閉件
113‧‧‧第一流道封閉部
114‧‧‧第一儲液室封閉部
115‧‧‧第二鰭片部
12‧‧‧第二封閉件
121‧‧‧第二流道封閉部
122‧‧‧第二儲液室封閉部
123‧‧‧第三鰭片部
14‧‧‧第一水冷排本體
14a‧‧‧第一散熱件
140a‧‧‧隔開部
141a‧‧‧第一連通孔
142a‧‧‧第二連通孔
143a‧‧‧第一開槽
144a‧‧‧第一流道
145a‧‧‧第一儲液室
146a‧‧‧第二儲液室
147a‧‧‧第一鰭片部
148a‧‧‧裸空部
149a‧‧‧連接部
15‧‧‧第二水冷排本體
15a‧‧‧第二散熱件
151a‧‧‧第三連通孔
152a‧‧‧第四連通孔
153a‧‧‧第二開槽
154a‧‧‧第二流道
155a‧‧‧第三儲液室
156a‧‧‧第四儲液室
157a‧‧‧第一散熱鰭片部
158a‧‧‧散熱裸空部
159a‧‧‧連結部
17‧‧‧第三封閉件
173‧‧‧流道封閉部
174‧‧‧儲液室封閉部
175‧‧‧第二散熱鰭片部
181‧‧‧第一結合部
1811‧‧‧第一導水孔
182‧‧‧第二結合部
1821‧‧‧第二導水孔
191‧‧‧第三結合部
1911‧‧‧第三導水孔
192‧‧‧第四結合部
1921‧‧‧第四導水孔
2‧‧‧外殼
21‧‧‧凸卡部
3‧‧‧製具
31‧‧‧上壓模
第1圖係本發明之第一散熱件立體示意圖。
第1A圖係本發明之第二散熱件立體示意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2A圖係本發明之圖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3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流程示意圖。
第5A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第一、二封閉件及複數第一散熱件放置入該製具內之示意圖。
第5B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製具的上壓模朝相對該製具內堆疊的第一、二封閉件及複數第一散熱件方向移動之示意圖。
第5C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製具的上壓模抵壓該製具內堆疊的第一、二封閉件及複數第一散熱件之示意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7A圖係本發明之圖6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7B圖係本發明之圖6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8圖係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組合側視示意圖。
第9圖係本發明之第一散熱件另一態樣立體示意圖。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11圖係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12圖係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另一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流程示意圖。
第14圖係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15圖係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組合側視示意圖。
第16圖係本發明之第一散熱件另一態樣立體示意圖。
第17圖係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18圖係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組合立體示意圖。
第19圖係習知之水冷排組合立體示意圖。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水冷排結構。請參閱第2、3圖,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與組合立體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1、2A圖式;該水冷排結構1包括至少一第一封閉件11、至少一第二封閉件12、至少一第一結合部181、至少一第二結合部182及複數第一散熱件14a,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堆疊構成一第一水冷排本體14, 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或其他延展性、導熱性好之材料或其他複合材等)的片體,該每一第一散熱件14a具有複數第一鰭片部147a及至少一第一開槽143a,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係從相鄰該第一開槽143a的各該第一散熱件14a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且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彼此之間形成有一裸空部148a,該裸空部148a用以供外面空氣流體通過,使外面空氣流體與對應的第一鰭片部147a迅速做熱交換散熱。並前述第一開槽143a在本實施例表示每一第一散熱件14a其上有呈彎繞狀的第一開槽143a,該第一開槽143a係貫穿在各該第一散熱件14a上,且該第一開槽143a的兩端(即前端與末端)分別設於各該第一散熱件14a的同一側,該等第一開槽143a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144a,該第一流道144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呈彎繞狀的第一流道144a。並於具體實施時,前述第一開槽143a可以事先根據散熱及空間需求來設計調整第一開槽143a的數量,且前述第一開槽143a的形狀也可選擇為一弧狀、一W字形狀、如V字形狀或其他形狀。
並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及該等第一散熱件14a係堆疊連接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1,換言之,就是該第二封閉件12與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及該第一封閉件11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一熱處理方式連接為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1,並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的一側是分別連接一體在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相對的該等第一流道144a的頂側與底側。在替代實施例也可設計為複數個第一流道144a,且所述第一流道144a的數量是跟隨著每一第一散熱件14a上的第一開槽143a的數量而界定形成的,如每一第一散熱件14a其上有複數個第一開槽143a則堆疊形成有複數個第一流道144a,依此類推。
而前述第一結合部181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11或該第一流道144a的一端,該第二結合部182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11或該第一流道144a的另一端,在本實施例之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11上。該第一、二結合 部181、182分別具有一第一導水孔1811及一第二導水孔1821,該第一、二導水孔1811、1821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上,並該第一、二導水孔1811、1821在本實施例表示1個第一導水孔1811連通對應該第一流道144a的一端(即前端)及1個第二導水孔1821連通對應該第一流道144a的另一端(即末端),且第一、二導水孔1811、1821分別為一入水口與一出水口做說明,亦即該第一結合部181的第一導水孔1811(即入水口)用以引導該工作液體(如純水或其他水冷液)流入到該第一流道144a的一端(即前端)內,然後沿著呈彎繞狀的第一流道144a朝相對該第一流道144a的另一端(即末端)方向流動,然後再從該第二結合部182的第二導水孔1821(即出水口)排出。在一實施,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也可選擇分別設置在該第一流道144a的一端與另一端處,且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連通相對該第一流道144a。
並前述第一封閉件11為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或其他延展性、導熱性好之材料或其他複合材等)的片體,該第一封閉件11具有至少一第一流道封閉部113及複數第二鰭片部115,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設置在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的前端與末端上,並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係對應該第一流道144a,且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上側相連接,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144a的頂側,該等第二鰭片部115從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相對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前述第二封閉件12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等)的片體,且第二封閉件12具有至少一第二流道封閉部121與複數第三鰭片部123,該第二流道封閉部121對應該第一流道144a,該第二流道封閉部121的一側則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下側相連接,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144a的底側,並該等第三鰭片部123從該第二流道封閉部121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相對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其中前述第二、三鰭片部115、123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
在本發明實際實施時,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可透過二導水管(圖中未示)分別與對應一水冷頭(圖中未示)的出口及進口相連接且連通,使該水冷頭的一側為吸熱面接觸吸收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或圖形顯示晶片)的熱量,此時該水冷頭內的工作液體會吸收前述熱量,並透過該水冷頭內的一泵浦(或外設於水冷頭的泵浦)帶動帶熱量的工作液體通過該第一導水孔1811而流到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的第一流道144a一端內,並沿著呈彎繞狀的第一流道144a朝第一流道144a的另一端方向流動的同時,該工作液體其上吸收的熱量會傳導到該等第一、二、三鰭片部147a、115、123上,而藉由該等第一、二、三鰭片部147a、115、123散發出去,然後經冷卻後的工作液體再由該第二結合部182的第二導水孔1821排出回流到水冷頭內一直不斷循環,來達到水冷散熱的效果。
在一實施例,該水冷排結構1對接一風扇(圖中未示),該風扇對接在相對該水冷排結構1的上方處,藉由該風扇對該水冷排結構1強制散熱。
因此,藉由本發明的每一第一散熱件14a本身上形成有前述第一開槽143a與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以及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本身上形成有該等第二、三鰭片部115、123的設計,使工作液體的熱量可由每一第一散熱件14a直接傳導到自身其上的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及由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直接傳導到自身其上的該等第二、三鰭片部115、123,以有效大幅提升整體熱傳效率,進而解熱效率佳。此外,透過本發明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及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堆疊連接一體的設計,使得有效增加整個水冷排結構1的結構強度及散熱效果佳。
此外前述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及第一散熱件14a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的金屬材質互相搭配者。
請參閱第4圖,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流程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2、3圖式;該本實施例是前述第一實施例的水冷排結構的製造方法,亦即該水冷排結構製造方法包括:
(S1)提供至少一第一封閉件、至少一第二封閉件及複數散熱件,其中該每一散熱件上加工成型有至少一開槽,並該第一封閉件上加工成形有至少二結合部;提供至少一第一封閉件11、至少一第二封閉件12及複數散熱件(如前述第一散熱件14a;如第5A圖),該每一散熱件(即前述第一散熱件14a)上已先加工成型有至少一開槽(如前述第一開槽143a)與複數鰭片部(如前述第一鰭片部147a),該等鰭片部係從相鄰該開槽的各該散熱件的側邊加工成型出來,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在本實施例表示該每一散熱件上的開槽及鰭片部是以機械加工(如沖壓加工)方式成型出來的,但並不侷限於此,於具體實施時,機械加工也可選擇為如銑削加工方式在該等散熱件上成型出所述開槽及鰭片部的結構。
另外,在本實施例表示為呈彎繞狀的開槽(如前述第一開槽143a)貫穿形在各該散熱件(如前述第一散熱件14a)上,並該第一封閉件11上已先加工成型有二結合部,該二結合部(即前述第一、二結合部181、182)用以分別與對應二導水管(圖中未示)的一端相連接且連通,二導水管的另一端則分別連接且連通對應的水冷頭(圖中未示)的出口與進口。並該二結合部各設有一導水孔,該二結合部的導水孔在本實施例分別表示為入水口(即前述第一導水孔1811)與出水口(即前述第二導水孔1821),該入水口用以引導一工作液體(如純水或其他水冷液)流入,該出水口用以供該工作液體流出。其中前述第一、二封閉件11、12及該等散熱件(如前述第一散熱件14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等)的片體。此外,於具體實施時,前述開槽可以事先根據散熱及空間需求來設計調整開槽的數量如2個以上,且前述開槽的形狀也可選擇為一弧狀、一W字形狀或其他形狀(如V字或其它任意形狀)。
(S2)將該第二封閉件與該等散熱件及該第一封閉件依序堆疊放置在一製具內定位固定;將該第二封閉件12與該等散熱件(如前述第一散熱件14a)及該第一封閉件11依序由下至上堆疊放置在一製具3內定位固定(如第5A圖),且該製具3內的該第一、二 封閉件11、12分別位於堆疊後的等散熱件的上側與下側,並藉由該製具3的一上壓模31朝相對該第一封閉件11向下抵壓固定(如第5B、5C圖)。
(S3)進行熱處理,使於該製具內堆疊的該第一、二封閉件及該等散熱件連接為一體構成一水冷排結構1,其中該等散熱件堆疊成型一水冷排本體,該等開槽堆疊成型出一流道,且該流道的兩端分別連通相對二結合部。
進行熱處理方法是經由一熱處理爐(如一氣氛爐或一真空爐具或其他依材料選擇適當熱處理方式)進行,熱處理時將該製具3內定位固定堆疊的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及該等散熱件送入該熱處理爐內進行熱處理,使於該製具3內堆疊的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及該等散熱件連接為一體而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1(如第3圖)。並在本實施例表示每一散熱件其上有1個彎繞狀的開槽(如前述第一開槽143a)堆疊成型出1個彎繞狀的流道(如所述第一流道144a),該流道的兩端(即前端與末端)分別連通對應的二結合部(即前述第一、二結合部181、182)。並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的一側是分別連接一體在對應該水冷排本體(即前述第一水冷排本體14)上側及下側,以封閉相對的流道的頂側與底側,且該第一結合部181的第一導水孔1811(即入水口)引導工作液體(如純水或其他水冷液)流入到該流道的一端內,然後沿著呈彎繞狀的流道朝相對該流道的另一端方向流動,然後再從該第二結合部182的第二導水孔1821(即出水口)排出。
因此,藉由本發明的方法設計製出的水冷排結構1具有較佳的熱傳效率及散熱效果佳的效果,進而還有效增加整體水冷排本體1結構強度的效果。此外,其更具有因應不同散熱需求得以靈活設計流道變化之水冷排者。
請參閱第6、8圖,係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分解立體與組合側視之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1A、7A、7B圖式;該本實施例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水冷排結構1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其兩者差異在於:前述水冷排結構1更包含複數第二散熱件15a、至少一第三結合部191、至少一第四結合部192及至少一第三封閉件17,該等第二散熱件15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 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等)的片體,且該等第二散熱件15a設置於該第二、三封閉件12、17之間,該等第二散熱件15a堆疊構成一第二水冷排本體15,該每一第二散熱件15a具有至少一第二開槽153a與複數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係從相鄰該第二開槽153a的各該第二散熱件15a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且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彼此之間形成有一散熱裸空部158a,該散熱裸空部158a用以供外面空氣流體通過,使外面空氣流體與對應的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迅速做熱交換散熱。並前述第二開槽153a在本實施例表示每一第二散熱件15a其上有呈彎繞狀的第二開槽153a,該第二開槽153a係貫穿在各該第二散熱件15a上,且該第二開槽153a的兩端(即前端與末端)分別設於各該第二散熱件15a的同一側,該等第二開槽153a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二流道154a,該第二流道154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呈彎繞狀的第二流道154a。此外,於具體實施時,前述第二開槽153a可以事先根據散熱及空間需求來設計調整第二開槽153a的數量,且前述第二開槽153a的形狀也可選擇為一弧狀、一W字形狀、V字形狀或其他形狀。
並前述第一、二、三封閉件11、12、17及該等第一、二散熱件14a、15a堆疊連接構成前述水冷排結構1,換言之,就是該第三封閉件17、該等第二散熱件15、該第二封閉件12、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及該第一封閉件11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熱處理方式連接為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1,並該第二封閉件12的另一側與第三封閉件17的一側是分別連接一體在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15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相對的第二流道154a的頂側與底側。在替代實施例也可設計為複數第二流道154a,且所述第二流道154a的數量是跟隨著每一第二散熱件15a上的第二開槽153a的數量而界定形成的,如每一第二散熱件15a其上有複數第二開槽153a則堆疊形成有複數第二流道154a,依此類推。
而前述第三結合部191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17或該第二流道154a的一端,該第四結合部192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17或該第二流道154a的另一端,在本實 施例之第三、四結合部191、192分別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17上。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分別具有一第三導水孔1911及一第四導水孔1921,該第三、四導水孔1911、1921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上,並該第三、四導水孔1911、1921在本實施例表示1個第三導水孔1911連通對應該第二流道154a的一端(即前端)及1個第四導水孔1921連通對應該第二流道154a的另一端(即末端),且第三、四導水孔1911、1921分別為一入水口與一出水口做說明,亦即該第三結合部191的第三導水孔1911(如入水口)用以引導一工作液體(如純水或其他水冷液)流入到該第二流道154a的一端內,然後沿著彎繞狀的第二流道154a朝相對第二流道154a的另一端方向流動,然後再從該第四結合部192的第四導水孔1921(如出水口)排出。此外前述該第一、二、三封閉件11、12、17及第一、二散熱件14a、15a可為相同或不相同的金屬材質互相搭配者。在一實施,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也可選擇分別設置在該第二流道154a的一端與另一端處,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連通相對該第二流道154a。
並前述第三封閉件17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等)的片體,且其具有至少一流道封閉部173及複數第二散熱鰭片部175,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分別設置在該流道封閉部173的前端與末端上,且前述流道封閉部173對應該第二流道154a,該流道封閉部173的一側與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15之下側相連接,以封閉相對該第二流道154a的底側,並該第二流道154a透過該第二封閉件12與對應該第一流道144a相隔離且不連通。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部175從該流道封閉部173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且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部175相對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
此外,本發明實際實施時並不侷限於應用在上述具有兩進口與兩出口的水冷頭,也可以根據散熱需求及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的多寡設計應用在如本發明的結構的第一、二結合部181、182連接前述水冷頭及第三、四結合部191、192連接另一水冷頭,透過兩水冷頭分別吸收二發熱元件的熱量。
因此,透過本發明該第一、二、三封閉件11、12、17及該等第一、二散熱件14a、15a堆疊連接一體的設計,使得本創作具有多元靈活設計的特性及有效增加整個水冷排結構的結構強度及散熱效果佳,且還有效提升熱傳效率。
請參閱第10、11圖,係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分解與組合立體之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9圖式;該本實施例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散熱件14a的結構改設計更具有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與連接部149a。亦即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堆疊構成一第一水冷排本體14,前述每一第一散熱件14a具有一第一連通孔141a、一第二連通孔142a、至少一第一結合部181、至少一第二結合部182、至少一連接部149a、複數第一鰭片部147a及至少一第一開槽143a,該本實施例的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大致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的結構其連結關係及功效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而本實施例的第一開槽143a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彎繞狀的第一開槽143a改設計表示為複數個長條狀的第一開槽143a,該等第一開槽143a及該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係貫穿在各該第一散熱件14a上,且該等第一開槽143a係位於該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之間且相連通,該等第一開槽143a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144a,該等一、二連通孔141a、142a堆疊分別形成一第一儲液室145a及一第二儲液室146a,並該第一流道144a與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在本實施例表示5個長條狀的第一流道144a及各1個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如第10圖)。此外,於具體實施時,前述第一開槽143a可以事先根據散熱及空間需求來設計調整第一開槽143a的數量,且前述第一開槽143a的形狀也可選擇為一彎繞狀或一弧形狀或其他形狀(如輻射狀)。
另外,前述連接部149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3個連接部149a,該等連接部149a係一體連接在對應各該第一開槽143a兩旁的各該第一散熱件14a上,且該等連接部149a位於對應各該第一開槽143a的上方處。並前述第二封閉件12與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及該第一封閉件11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一熱處理方式連接為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1,並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的一側是分別連接一體在對應該第 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相對的該等第一流道144a的頂側與底側及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的頂側與底側。而前述第一儲液室145a是透過該等第一流道144a連通該第二儲液室146a。其中在本實施例前述第一流道144a的數量並不侷限於上述5個數量。
而本實施例的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11上,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具有前述第一導水孔1811及第二導水孔1821,並該第一、二導水孔1811、1821在本實施例表示1個該第一導水孔1811連通對應該第一儲液室145a及1個該第二導水孔1821連通對應該第二儲液室146a,且前述第一、二導水孔1811、1821分別為一入水口與一出水口做說明,亦即該第一導水孔1811(即入水口)用以引導該工作液體(如純水或其他水冷液)流入到該第一儲液室145a內,然後通過該等第一流道144a流入至該第二儲液室146a,再從該第二導水孔1821(即出水口)排出。在一實施,前述第一結合部181可選擇設置在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相鄰該第一儲液室145a的一側,前述第二結合部182則選擇設置在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相鄰該第二儲液室146a的一側。
本實施例的前述第一封閉件11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封閉件11的結構改設計更具有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以及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設置在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上改設計成設置在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上,亦即本實例的第一封閉件11具有至少一第一流道封閉部113、複數第二鰭片部115及二相對的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設置在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上,並前述第一流道封閉部113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在本實施例表示複數個第一流道封閉部113位於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之間,且對應該等第一流道144a,該等第一流道封閉部113與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上側相連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等第一流道144a的頂側與該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的頂側, 該等第二鰭片部115從各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相對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
另外,本實施例的前述第二封閉件12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封閉件12的結構改設計更具有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亦即本實施例的第二封閉件12具有至少一第二流道封閉部121、複數第三鰭片部123及二相對的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該第二流道封閉部121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在本實施例表示複數個第二流道封閉部121位於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之間,且對應該等第一流道144a,該等第二流道封閉部121與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下側相連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等第一流道144a的底側與該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的底側,並該等第三鰭片部123從各該第二流道封閉部121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相對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其中前述第二、三鰭片部115、123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
在本發明實際實施時,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可透過二導水管(圖中未示)分別與對應一水冷頭(圖中未示)的出口及進口相連接且連通,使該水冷頭的一側為吸熱面接觸吸收一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或圖形顯示晶片)的熱量,此時該水冷頭內的工作液體會吸收前述熱量,並透過該水冷頭內的一泵浦帶動帶熱量的工作液體通過該第一導水孔1811而流到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的第一儲液室145a內,並通過該等第一流道144a的同時,該工作液體其上吸收的熱量會傳導到該等第一、二、三鰭片部147a、115、123上,而藉由該等第一、二、三鰭片部147a、115、123散發出去,然後經冷卻後的工作液體再由該第二結合部182的第二導水孔1821排出回流到水冷頭內一直不斷循環,來達到水冷散熱的效果。
在一實施例,如第12圖,該水冷排結構1更包含二相對的外殼2,該水冷排結構1的兩側邊分別對接對應的二相對的外殼2,且該外殼2具有複數凸卡部21,該等凸卡部21係從該外殼2的一側向外凸伸構成,且抵靠貼在相對該第一、二封閉件11、 12的外側上,所以透過該外殼2可增加整體水冷排結構1的結構強度外,還能有效保護水冷排結構1避免受到損傷的效果。
在又一實施例,該水冷排本結構1對接一風扇(圖中未示),該風扇對接在相對該水冷排結構1的第一封閉件11上方處,藉由該風扇對該水冷排結構1強制散熱。 因此,藉由本發明的每一第一散熱件14a本身上形成有該等第一開槽143a與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以及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本身上形成有該等第二、三鰭片部115、123的設計,使工作液體的熱量可由每一第一散熱件14a直接傳導到自身其上的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及由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直接傳導到自身其上的該等第二、三鰭片部115、123,以有效大幅提升整體熱傳效率,進而解熱效率佳。此外,透過本發明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及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堆疊連接一體的設計,使得有效增加整個水冷排結構1的結構強度及散熱效果佳。
請參閱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流程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10、11圖式;該本實施例是前述第四實施例的水冷排結構的製造方法,亦即該水冷排結構製造方法包括:本實施例之(S1)步驟大致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之(S1)步驟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相同部分。其兩者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S1)步驟該每一散熱件上加工成型更具有一第一、二連通孔,前述開槽位於該第一、二連通孔之間且相連通。並本實施例表示為複數長條狀的開槽(如前述第一開槽143a)與該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貫穿形在各該散熱件(如前述第一散熱件14a)上,且複數長條狀的開槽位於該散熱件上的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之間且相連通。
並本實施例之(S2)步驟大致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之(S2)步驟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相同部分。
而本實施例之(S3)步驟大致與前述第二實施例之(S3)步驟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相同部分。其兩者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S3)步驟該等第一、二連通孔分別堆疊成型出一第一儲液室及一第二儲液室,且該第一、二儲液室分別連通相對該 二結合部。並在本實施例表示每一散熱件其上有複數個長條狀的開槽(如前述第一開槽143a)堆疊成型出複數長條狀的流道(如前述第一流道144a),以及該等散熱件的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分別堆疊成型出一第一儲液室145a及一第二儲液室146a(如第10圖),該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分別連通二結合部(即前述第一、二結合部181、182),且該第二儲液室146a透過該等流道連通該第一儲液室145a。 因此,藉由本發明的方法設計製出的水冷排結構1具有較佳的熱傳效率及散熱效果佳的效果,進而還有效增加整體水冷排本體1結構強度的效果。此外,其更具有因應不同散熱需求得以靈活設計流道變化之水冷排者。
請參閱第14、15圖,係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分解立體與組合側視之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9圖式;該本實施例的結構及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四實施例的水冷排結構1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其兩者差異在於:前述水冷排結構1更包含複數第二散熱件15a、至少一第三結合部191、至少一第四結合部192及至少一第三封閉件17,該等第二散熱件15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等)的片體,且該等第二散熱件15a設置於該第二、三封閉件12、17之間,該等第二散熱件15a堆疊構成一第二水冷排本體15,該每一第二散熱件15a具有至少一第二開槽153a、一第三連通孔151a、複數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至少一連結部159a及一第四連通孔152a,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係從相鄰該第二開槽153a的各該第二散熱件15a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且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彼此之間形成有一散熱裸空部158a,該散熱裸空部158a用以供外面空氣流體通過,使外面空氣流體與對應的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迅速做熱交換散熱。並前述第二開槽153a在本實施例表示每一第二散熱件15a其上有複數個長條狀的第二開槽153a,該等第二開槽153a及該第三、四連通孔151a、152a係貫穿在各該第二散熱件15a上,且該等第二開槽153a係位於該第三、四連通孔151a、152a之間且相連通,該等第二開槽153a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二流道154a,該等第三、四連通孔151a、152a堆疊分別形成一第三 儲液室155a及一第四儲液室156a,並該第二流道154a與第三、四儲液室155a、156a在本實施例表示複數個長條狀的第二流道154a及各1個第三、四儲液室155a、156a。此外,於具體實施時,前述第二開槽153a可以事先根據散熱及空間需求來設計調整第二開槽153a的數量,且前述第二開槽153a的形狀也可選擇為一彎繞狀或一弧形狀或其他形狀(如輻射狀)。
另外,前述連結部159a在本實施例表示為複數個連結部159a,該等連結部159a係一體連接在對應各該第二開槽153a兩旁的各該第二散熱件15a上,且該等連結部159a位於對應各該第二開槽153a的上方處。並前述第一、二、三封閉件11、12、17及該等第一、二散熱件14a、15a堆疊連接構成前述水冷排結構1,換言之,就是該第三封閉件17、該等第二散熱件15a、該第二封閉件12、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及該第一封閉件11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熱處理方式連接為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1,並該第二封閉件12的另一側與第三封閉件17的一側是分別連接一體在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15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相對的該等第二流道154a的頂側與底側及第三、四儲液室155a、156a的頂側與底側。並前述第三儲液室155a透過該等第二流道154a連通該第四儲液室156a。
在替代實施例也可設計為單個第二流道154a,且所述第二流道154a的數量是跟隨著每一第二散熱件15a上的第二開槽153a的數量而界定形成的,依此類推。
而本實施例之第三、四結合部191、192分別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17上。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分別具有一第三導水孔1911及一第四導水孔1921,該第三、四導水孔1911、1921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上,並該第三、四導水孔1911、1921在本實施例表示該第三導水孔1911及該第四導水孔1921,且第三、四導水孔1911、1921分別為一入水口與一出水口做說明,亦即該第三導水孔1911(如入水口)用以引導一工作液體(如純水或其他水冷液)流入到該第三儲液室155a內,然後通過該等第二流道154a流入至該第四儲液室156a,再從該第四導水孔1921(如出水口)排出。並該第三、四導水孔1911、1921分別連通對應的第三、 四儲液室155a、156a。在一實施,前述第三結合部191可選擇設置在該第二水冷排本體15相鄰該第三儲液室155a的一側,前述第四結合部192則選擇設置在該第二水冷排本體15相鄰該第四儲液室156a的一側。
前述第三封閉件17在本實施例表示為一金屬材質製成(如銅、鋁、不鏽鋼、鎂鋁合金、鈦等)的片體,且其具有至少一流道封閉部173、複數第二散熱鰭片部175及二相對的儲液室封閉部174,該第三、四結合部191、192分別設置在該儲液室封閉部174上,並前述流道封閉部173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儲液室封閉部174,在本實施例表示複數個流道封閉部173位於該儲液室封閉部174之間,且對應該等第二流道154a,該等流道封閉部173與儲液室封閉部174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15之下側相連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等第二流道154a的底側與該第三、四儲液室155a、156a的底側,並該等第二流道154a與第三、四儲液室155a、156a透過該第二封閉件12與對應該等第一流道144a與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相隔離且不連通。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部175從該流道封閉部173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且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部175相對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157a。
在本發明實際實施時,前述第一封閉件11的第一、二結合部181、182透過二導水管(圖中未示)分別與對應一水冷頭(圖中未示)的一出口及一進口相連接且連通,該第三封閉件17的第三、四結合部191、192透過另二導水管分別與對應該水冷頭的另一出口及另一進口相連接且連通,所以當該水冷頭的一側為吸熱面接觸吸收該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或圖形顯示晶片)的熱量時,該水冷頭內的工作液體會吸收前述熱量,並透過該水冷頭內的一泵浦帶動帶熱量的工作液體分別通過該第一導水孔1811流到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的第一儲液室145a,以及通過該第三導水孔1911流到該第二水冷排本體15的第三儲液室155a內,並該第一儲液室145a內帶熱量的工作液體會通過該等第一流道144a,使於該等第一流道144a內的工作液體其上吸收的熱量會傳導到該等第一、二、三鰭片部147a、115、123上向 外散發出去,同一時間該第三儲液室155a內帶熱量的工作流體會通過該等第二流道154a,使於該等第二流道154a內的工作流體其上吸收的熱量會傳導到該等第三鰭片部123與該第一、二散熱鰭片部157a、175上向外散發出去,然後經冷卻後的工作液體會分別由第二導水孔1821與第四導水孔1921排出回流到水冷頭內一直不斷循環,來達到水冷散熱,故透過本發明此結構設計應用於具有兩進口與兩出口的水冷頭上,可有效達到雙重水冷散熱的效果。
此外,本發明實際實施時並不侷限於應用在上述具有兩進口與兩出口的水冷頭,也可以根據散熱需求及發熱元件(如中央處理器)的多寡設計應用在如本發明的結構的第一、二結合部181、182連接前述水冷頭及第三、四結合部191、192連接另一水冷頭,透過兩水冷頭分別吸收二發熱元件的熱量。
因此,透過本發明該第一、二、三封閉件11、12、17及該等第一、二散熱件14a、15a堆疊連接一體的設計,使得有效增加整個水冷排本體1結構強度的效果,且還有效提升熱傳效率。
請參閱第17、18圖,係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分解與組合立體之示意圖,並輔以參閱第16圖式;該本實施例的結構與連結關係及其功效大致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該本實施例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散熱件14a的結構改設計成更具有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亦即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堆疊構成前述第一水冷排本體14,該第一散熱件14a具有一第一連通孔141a、一第二連通孔142a、複數第一鰭片部147a及至少一第一開槽143a,該第一開槽143a及該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係貫穿在各該第一散熱件14a上,且在本實施例之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位於各該第一散熱件14a的右半部彼此相鄰,且該等一、二連通孔141a、142a堆疊分別形成一第一儲液室145a及一第二儲液室146a,以及該第一開槽143a則位於各該第一散熱件14a的左半部,且該等第一開槽143a堆疊形成所述第一流道144a(如第17圖)做說明,但並不侷限於此。另外,本實施例的第一開槽143a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彎繞狀的第一開槽143a的一端(即 前端)連接且連通相對的第一連通孔141a,以及該第一開槽143a的另一端(即末端)連接且連通相對的第二連通孔142a。
並前述第一散熱件14a的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之間具有一隔開部140a,該隔開部140a設於該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彼此相鄰之間,以隔開該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直接相連通,該第一、二連通孔141a、142a是透過該第一開槽143a而間接連通。該本實施例的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大致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的結構其連結關係及功效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贅述。另外,該第二封閉件12與該等第一散熱件14a及該第一封閉件11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一熱處理方式連接為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1,並該第一、二封閉件11、12的一側是分別連接一體在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相對的該等第一流道144a的頂側與底側及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的頂側與底側。並前述第一儲液室145a透過該等第一流道144a連通該第二儲液室146a。
而本實施例的第一、二結合部181、182係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11上,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具有前述第一導水孔1811及第二導水孔1821,並該第一、二導水孔1811、1821在本實施例表示該第一導水孔1811連通對應該第一儲液室145a及該第二導水孔1821連通對應該第二儲液室146a,且第一、二導水孔1811、1821分別為一入水口與一出水口做說明,亦即該第一導水孔1811(即入水口)用以引導該工作液體(如純水或其他水冷液)流入到該第一儲液室145a內,然後通過該等第一流道144a流入至該第二儲液室146a,再從該第二導水孔1821(即出水口)排出。在一實施,前述第一結合部181可選擇設置在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相鄰該第一儲液室145a的一側,前述第二結合部182則選擇設置在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相鄰該第二儲液室146a的一側。
本實施例的前述第一封閉件11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封閉件11的結構改設計更具有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以及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設置在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上改設計設在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 上,亦即本實例的第一封閉件11具有至少一第一流道封閉部113、複數第二鰭片部115及一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在本實施例表示位於該第一封閉件11的右半部且相對該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_a。並該第一、二結合部181、182分別設置在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上,前述第一流道封閉部113在本實施例表示位於該第一封閉件11的左半部且對應該等第一流道144a,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前述第一流道封閉部113與第一儲液室封閉部114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上側相連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144a的頂側與該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的頂側,該等第二鰭片部115從各該第一流道封閉部113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相對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
另外,本實施例的前述第二封閉件12主要是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封閉件12的結構改設計更具有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亦即本實施例的第二封閉件12具有至少一第二流道封閉部121、複數第三鰭片部123及一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在本實施例表示位於該第二封閉件12的右半部且相對該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而前述第二流道封閉部121在本實施例表示位於該第二封閉件12的左半部且對應前述第一流道144a,且該第二流道封閉部121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前述第二流道封閉部121與第二儲液室封閉部122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14之下側相連接,且分別封閉相對所述第一流道144a的底側與該第一、二儲液室145a、146a的底側,並該等第三鰭片部123從各該第二流道封閉部121的兩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相對該等第一鰭片部147a。其中前述第二、三鰭片部115、123用以將吸收的熱量向外散發出去。因此,藉由本發明此結構的設計,使得有效達到解熱效能佳的效果。
1‧‧‧水冷排結構
11‧‧‧第一封閉件
113‧‧‧第一流道封閉部
115‧‧‧第二鰭片部
12‧‧‧第二封閉件
121‧‧‧第二流道封閉部
123‧‧‧第三鰭片部
14‧‧‧第一水冷排本體
144a‧‧‧第一流道
147a‧‧‧第一鰭片部
148a‧‧‧裸空部
181‧‧‧第一結合部
1811‧‧‧第一導水孔
182‧‧‧第二結合部
1821‧‧‧第二導水孔

Claims (25)

  1. 一種水冷排結構,係包括至少一第一封閉件、至少一第二封閉件及複數第一散熱件,該等第一散熱件堆疊構成一第一水冷排本體,該每一第一散熱件具有至少一第一開槽,該第一開槽係貫穿在各該第一散熱件上,且該等第一開槽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並該第一、二封閉件的一側分別連接在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的上側及下側,以封閉該第一流道的頂側與底側,至少一第一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流道的一端,至少一第二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流道的另一端,並該第一、二結合部連通相對該第一流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每一第一散熱件具有複數第一鰭片部,該等第一鰭片部係從相鄰該第一開槽的各該第一散熱件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該等第一鰭片部彼此之間形成有一裸空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二結合部分別設在該第一封閉件上,且該第一、二結合部分別具有一第一導水孔及一第二導水孔,該第一、二導水孔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一、二結合部上,且該第一、二導水孔分別連通相對該第一流道的一端與另一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封閉件具有至少一第一流道封閉部及複數第二鰭片部,該第一流道封閉部的一側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的上側相連接,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的頂側,且該第一、二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第一流道封閉部的前端與末端上,並該等第二鰭片部從該第一流道封閉部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二封閉件具有至少一第二流道封閉部及複數第三鰭片部,該第二流道封閉部的一側與 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的下側相連接,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的底側,並該等第三鰭片部從該第二流道封閉部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二封閉件分別為一金屬材質構成的片體,該等第一散熱件為一金屬材質構成的片體,並該第二封閉件與該等第一散熱件及該第一封閉件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一熱處理方式連接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該水冷排結構更包含複數第二散熱件、至少一第三結合部、至少一第四結合部及至少一第三封閉件,該等第二散熱件設置於該第二、三封閉件之間,該等第二散熱件堆疊構成一第二水冷排本體,該每一第二散熱件具有至少一第二開槽,該第二開槽係貫穿在各該第二散熱件上,且該等第二開槽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二流道,並該第二封閉件的另一側與該第三封閉件的一側分別連接在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該第二流道的頂側與底側,該第三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或該第二流道的一端,該第四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或該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並該第三、四結合部連通相對該第二流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三、四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上,該第三、四結合部分別具有一第三導水孔與一第四導水孔,該第三、四導水孔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三、四結合部上,且該第三、四導水孔分別連通對應該第二流道的一端與另一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每一第二散熱件具有複數第一散熱鰭片部,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係從相鄰該第二開槽的各該第二散熱件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彼此之間形成有一散熱裸空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三封閉件具有至少一流道封閉部及複數第二散熱鰭片部,該流道封閉部的一側與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之下側相連接,以封閉相對該第二流道的底側,並該第三、四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流道封閉部的前端與末端上,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部從該流道封閉部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
  11. 一種水冷排結構,係包括至少一第一封閉件、至少一第二封閉件及複數第一散熱件,該等第一散熱件堆疊構成一第一水冷排本體,該每一第一散熱件具有一第一連通孔、一第二連通孔及至少一第一開槽係連通相對該第一、二連通孔,該第一開槽及該第一、二連通孔係貫穿在各該第一散熱件上,且該等第一開槽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一流道,該等第一、二連通孔堆疊分別形成一第一儲液室及一第二儲液室,並該第一、二封閉件的一側分別連接在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之上側與下側,以封閉該第一流道及該第一、二儲液室的頂側與底側,且該第一儲液室透過前述第一流道連通該第二儲液室,至少一第一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一儲液室的一側,至少一第二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或該第一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二儲液室的一側,並該第一、二結合部連通相對該第一、二儲液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每一第一散熱件的第一開槽位於該第一、二連通孔之間,且該每一第一散熱件具有複數第一鰭片部,該等第一鰭片部係從相鄰該第一開槽的各該第一散熱件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該等第一鰭片部彼此之間形成有一裸空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二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上,且該第一、二結合部具有一第一導水孔及一第二導水孔,該第一、二導水孔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一、二結合部上,且該第一、二導水孔分別連通對應的該第一儲液室與該第二儲液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封閉件具有至少一第一流道封閉部、複數第二鰭片部及二相對的第一儲液室封閉部,該第一流道封閉部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該第一流道封閉部位於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之間,該第一流道封閉部與第一儲液室封閉部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之上側相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的頂側與該第一、二儲液室的頂側,且該第一、二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第一儲液室封閉部上,並該等第二鰭片部從該第一流道封閉部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二封閉件具有至少一第二流道封閉部、複數第三鰭片部及二相對的第二儲液室封閉部,該第二流道封閉部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該第二流道封閉部位於該第二儲液室封閉部之間,該第二流道封閉部與第二儲液室封閉部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一水冷排本體之下側相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第一流道的底側與該第一、二儲液室的底側,並該等第三鰭片部從該第二流道封閉部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二封閉件分別為一金屬材質構成的片體,該等第一散熱件為一金屬材質構成 的片體,並該第二封閉件與該等第一散熱件及該第一封閉件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一熱處理方式連接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該水冷排結構更包含複數第二散熱件、至少一第三結合部、至少一第四結合部及至少一第三封閉件,該等第二散熱件設置於該第二、三封閉件之間,該等第二散熱件堆疊構成一第二水冷排本體,該每一第二散熱件具有至少一第二開槽、一第三連通孔及一第四連通孔,該第二開槽及該第三、四連通孔係貫穿在各該第二散熱件上,該第二開槽係位於該第三、四連通孔之間且相連通,且該等第二開槽堆疊形成至少一第二流道,該等第三、四連通孔堆疊分別形成一第三儲液室及一第四儲液室,並該第二封閉件的另一側與該第三封閉件的一側分別連接在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之上側及下側,以封閉該第二流道及該第三儲液室及該第四儲液室的頂側與底側,且該第三儲液室透過前述第二流道連通該第四儲液室,該第三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或該第二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三儲液室的一側,該第四結合部選擇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或該該第二水冷排本體相鄰該第四儲液室的一側,並該第三、四結合部連通相對該第二流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三、四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第三封閉件上,該第三、四結合部分別具有一第三導水孔與一第四導水孔,該第三、四導水孔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三、四結合部上,且該第三、四導水孔分別連通對應的該第三儲液室與該第四儲液室。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每一第二散熱件具有複數第一散熱鰭片部,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係從相鄰該第二開 槽的各該第二散熱件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該等第一散熱鰭片部彼此之間形成有一散熱裸空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三封閉件具有至少一流道封閉部、複數第二散熱鰭片部及二相對的儲液室封閉部,該流道封閉部的兩端分別一體連接對應該儲液室封閉部,該流道封閉部位於該儲液室封閉部之間,該流道封閉部與儲液室封閉部的一側分別與對應該第二水冷排本體之底側相接,且分別封閉相對該第二流道的底側與該第三、四儲液室的底側,並該第三、四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儲液室封閉部上,該等第二散熱鰭片部從該流道封閉部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二、三封閉件各為一金屬材質構成的片體,該等第一、二散熱件各為一金屬材質構成的片體,並該第三封閉件、該等第二散熱件、該第二封閉件、該等第一散熱件及該第一封閉件係依序由下至上堆疊經一熱處理方式連接一體構成所述水冷排結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該水冷排結構更包含二相對的外殼,該水冷排結構的兩側邊分別對接對應的二相對的外殼,且該外殼具有複數凸卡部,該等凸卡部係從該外殼的一側向外凸伸構成,且抵靠貼在相對該第一、二封閉件的一側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散熱件的第一、二連通孔彼此相鄰且兩者之間具有一隔開部,該隔開部設於該第一、二連通孔彼此相鄰之間,以隔開該第一、二連通孔直接相連通,該第一、二連通孔是透過該第一開槽而間接連通。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每一第一散熱件具有複數第一鰭片部,該等第一鰭片部係從相鄰該第一開槽的各該第一散熱件的側邊向外凸伸構成,且該等第一鰭片部彼此之間形成有一裸空部。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水冷排結構,其中該第一、二結合部分別設置在該第一封閉件上,且該第一、二結合部具有一第一導水孔及一第二導水孔,該第一、二導水孔分別貫穿形成在該第一、二結合部上,且該第一、二導水孔分別連通對應的該第一儲液室與該第二儲液室。
TW105128022A 2016-08-31 2016-08-31 水冷排結構 TWI6075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8022A TWI607533B (zh) 2016-08-31 2016-08-31 水冷排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8022A TWI607533B (zh) 2016-08-31 2016-08-31 水冷排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7533B true TWI607533B (zh) 2017-12-01
TW201807786A TW201807786A (zh) 2018-03-01

Family

ID=61230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8022A TWI607533B (zh) 2016-08-31 2016-08-31 水冷排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753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11546A1 (de) 2018-02-08 2019-08-08 Tsung-Hsien Huang Flüssigkeitskühler mit verunreinigungsfilterung
CN115360154A (zh) * 2022-10-19 2022-11-18 宁波均胜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散热装置及车载域控制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5836A (en) * 2007-12-07 2009-06-16 Coretronic Corp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W201122404A (en) * 2009-12-31 2011-07-01 Metal Ind Res & Dev Ct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213335A (zh) * 2015-09-28 2016-01-06 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 格列吡嗪片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5836A (en) * 2007-12-07 2009-06-16 Coretronic Corp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W201122404A (en) * 2009-12-31 2011-07-01 Metal Ind Res & Dev Ct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5213335A (zh) * 2015-09-28 2016-01-06 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 格列吡嗪片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11546A1 (de) 2018-02-08 2019-08-08 Tsung-Hsien Huang Flüssigkeitskühler mit verunreinigungsfilterung
US10495390B2 (en) 2018-02-08 2019-12-03 Tsung-Hsien Huang Liquid cooling radiator with impurities filtering
DE102018111546B4 (de) 2018-02-08 2022-10-06 Tsung-Hsien Huang Flüssigkeitskühler mit verunreinigungsfilterung
CN115360154A (zh) * 2022-10-19 2022-11-18 宁波均胜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模块化散热装置及车载域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7786A (zh) 2018-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0491B (zh) 半导体装置
CN107567248B (zh) 液冷散热装置
US7584781B2 (en) Liquid-cooling device
WO2016173286A1 (zh) 液冷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WO2006115073A1 (ja) 液冷ジャケット
TW200529733A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herein
JP6194700B2 (ja) 放熱器および放熱器の製造方法
CN214102190U (zh) 散热装置
JP7118186B2 (ja) 放熱装置
JP2010123881A (ja) コールドプレート
JP2008135757A (ja) 液冷ジャケット
TWI607533B (zh) 水冷排結構
TWM512124U (zh) 對接式水冷裝置
JP2007250701A (ja)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CN106449558A (zh) 水冷排结构
JP3208562U (ja) 水冷ヒートシンク構造
US10219408B2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structure
JP3208561U (ja) 水冷ラジエーター構造
TWM538688U (zh) 水冷排結構
WO2019180762A1 (ja) 液冷式冷却器
JP6614068B2 (ja) 熱交換器
TWM557965U (zh)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TWI613954B (zh) 散熱水冷排結構
CN108260328B (zh)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TW201317400A (zh) 鋁質散熱單元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