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0863B - 除濕機 - Google Patents
除濕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00863B TWI600863B TW104132793A TW104132793A TWI600863B TW I600863 B TWI600863 B TW I600863B TW 104132793 A TW104132793 A TW 104132793A TW 104132793 A TW104132793 A TW 104132793A TW I600863 B TWI600863 B TW I60086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or
- dehumidifier
- air
- motor
- air passa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除濕機。
在下述之專利文獻1,記載包括送風馬達及電抗器之空調機器的室外單元。電抗器配置於形成於室外單元之內部的風路。電抗器係藉從送風風扇所供給之空氣所冷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240466號公報
在如專利文獻1之記載所示將電抗器配置於風路的情況,送風風扇之送風受到阻礙。另一方面,在電抗器不配置於該風路的情況,無法冷卻電抗器。在具備電抗器之除濕機,相同的課題亦存在。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該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在不會阻礙送風風扇之送風下冷卻電抗器的除濕機。
本發明之除濕機係包括:筐體,係具有形成於既
不是上面也不是下面之面的吸入口,並具有形成於上面的吹出口,在內部形成從吸入口至吹出口的主風路;送風馬達,係設置於筐體的內部;送風風扇,係配置成一側朝向吸入口的方向,另一側被安裝於該送風馬達,並朝向吹出口供給空氣;以及電抗器,係設置於從送風馬達之周圍至吹出口的副風路。
在本發明,電抗器設置於「副風路」。因此,若依據本發明,在除濕機,可在不會阻礙送風風扇之送風下冷卻電抗器。
1‧‧‧筐體
2‧‧‧操作部
3‧‧‧顯示部
4‧‧‧吹出口
5‧‧‧吸入口
6‧‧‧熱交換器
6a‧‧‧凝結器
6b‧‧‧蒸發器
7‧‧‧AC電源線
8‧‧‧電源基板
9‧‧‧控制基板
10‧‧‧電抗器
11‧‧‧送風馬達
12‧‧‧間隙
13‧‧‧電抗器蓋
14‧‧‧副風路形成構件
15‧‧‧電抗器周邊部
16‧‧‧馬達周邊部
16a‧‧‧基板側開口部
17‧‧‧送風風扇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外觀的立體圖。
第2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外觀的側視圖。
第3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1前視圖。
第5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1放大圖。
第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2放大圖。
第7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除濕機的垂直剖面
圖。
第8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2前視圖。
參照附加之圖面,詳細地說明本發明。在各圖,對相同或相當之部分附加相同符號。適當地簡化或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1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外觀的立體圖。第1圖係表示從除濕機之大致前面側所觀察的外觀。
如第1圖所示,除濕機具備筐體1。筐體1係在前面與上面之間具有傾斜面。操作部2設置於該傾斜面。操作部2包括複數個開關及顯示部3。該複數個開關包含例如電源開關等。顯示部3係例如是液晶顯示器等。可開閉之吹出口4形成於筐體1的上面。未圖示之百葉窗設置於吹出口4。
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外觀的側視圖。第2圖係從除濕機之前面側觀察時表示右側的側面。
如第2圖所示,吸入口5形成於筐體1的背面。吸入口5形成於筐體1之背面的上部。吸入口5係在筐體1之背面的下部未形成。吸入口5係例如形成於筐體1的背面中上半部的範圍內。
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第3圖係主要表示從已拆掉筐體1之狀態的除濕機之前面及從前面側觀察之右側的側面。
如第3圖所示,除濕機具備熱交換器6。又,除濕機具備未圖示之壓縮機。壓縮機設置於除濕機之背面側的下部。熱交換器6係在除濕機的背面側,設置於比壓縮機更上方。
如第3圖所示,除濕機係在筐體1的內剖1,包括AC電源線7、電源基板8、控制基板9、電抗器10以及送風馬達11。電源基板8、控制基板9、電抗器10以及送風馬達11設置於除濕機的前面側。此外,第3圖表示使電抗器10及送風馬達11露出之狀態。
如第3圖所示,AC電源線7的一端係與電源基板8連接。AC電源線7的另一端係與未圖示之電源插頭連接。電源插頭係與未圖示之交流電源連接。AC電源線7係從除濕機之前面側觀察時沿著右側的側面所配線。沿著右側之側面的AC電源線7係至前面附近配置於除濕機之下端附近的高度。沿著右側之側面的AC電源線7係從前面附近以朝向上方延伸之方式配線至電源基板8。
電抗器10與電源基板8連接。控制基板9係與電源基板8連接。壓縮機及送風馬達11與控制基板9連接。
電源插頭與交流電源連接時,將交流電壓供給至電源基板8。在電源基板8,例如形成變換電路。變換電路係將從交流電源所供給之交流電壓變換成直流電壓。電抗器10係使直流電壓升壓。
在控制基板9,例如形成變頻電路。變頻電路係將藉變換電路所輸出之直流電壓變換成交流電壓。變頻電路係供給交流電壓給壓縮機及送風馬達11等。變頻電路係根據來自
例如操作部2及未圖示之温濕度感測器等的信號,多階段地改變供給至壓縮機及送風馬達11等之交流電壓的頻率。壓縮機係藉由從變頻電路供給交流電壓而被驅動。壓縮機的輸出係因應於所供給之交流電壓的頻率而多階段地變化。即,具備變頻電路之控制基板9係可變地控制壓縮機的輸出。
第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1前視圖。第4圖表示已拆掉筐體1之狀態之除濕機的前面。第4圖表示使電抗器10及送風馬達11露出之狀態。
如第4圖所示,從除濕機的前面側觀察時,控制基板9配置於電源基板8的左側。送風馬達11配置於電源基板8的上側。送風馬達11配置於控制基板9的右側。電抗器10配置於電源基板8的上側。電抗器10配置於送風馬達11的右側。電抗器10配置於與送風馬達11大致相同的高度。即,從除濕機的前面側觀察時,控制基板9配置成與電源基板8及送風馬達11的雙方鄰接。電抗器10配置成與送風馬達11鄰接。電源基板8配置成與送風馬達11及電抗器10的雙方鄰接。
第5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1放大圖。第5圖表示使從除濕機的前面側所觀察之電抗器10及送風馬達11露出的狀態。
如第5圖所示,電抗器10及送風馬達11被安裝於筐體1內之構造體的前側。從除濕機的前面側觀察時,複數個間隙12形成於送風馬達11與該構造體之間。複數個間隙12係例如從除濕機的前面側觀察時,沿著圓形之送風馬達11的周緣等間隔地形成。在筐體1的內部之前面側的空間係經由間
隙12與背面側的空間相通。即,送風馬達11之周圍的空間係經由間隙12與該構造體之背側相通。
第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2放大圖。第6圖表示從除濕機的前面側所觀察之電抗器10及送風馬達11之平常的狀態。
如第6圖所示,除濕機具備電抗器蓋13。電抗器蓋13係例如形成為箱形。電抗器蓋13被安裝成覆蓋電抗器10。電抗器蓋13覆蓋電抗器10的上下左右及前面。即,電抗器10配置於電抗器蓋13的內部。電抗器蓋13係例如以防水性、防火性以及散熱性高的材料所形成。電抗器蓋13係例如由鋁等所形成。進而,亦可藉由將導熱片黏貼於電抗器蓋13來促進散熱。
如第6圖所示,除濕機具備副風路形成構件14。副風路形成構件14係設置於電抗器10及送風馬達11之周圍,而形成後述之「副風路」。副風路形成構件14具備電抗器周邊部15及馬達周邊部16。馬達周邊部16位於電抗器周邊部15的左側。電抗器周邊部15及馬達周邊部16係例如一體地形成。副風路形成構件14係例如以合成樹脂等之材質所形成。
電抗器周邊部15設置於覆蓋電抗器10之電抗器蓋13的周圍。電抗器周邊部15係例如形成為未被封閉的箱形。開口部形成於電抗器周邊部15的前面。電抗器蓋13的前面係從該開口部露出。依此方式,是副風路形成構件14之一部分的電抗器周邊部15成為不覆蓋電抗器蓋13之前面的構成。即,副風路形成構件14成為不覆蓋電抗器蓋13之一部分
的構成。該開口部係例如形成為與電抗器蓋13之前面相同的大小及相同的形狀。電抗器周邊部15覆蓋電抗器蓋13的上面及下面。空間形成於電抗器周邊部15的上面與電抗器蓋13的上面之間。空間形成於電抗器周邊部15的下面與電抗器蓋13的下面之間。即,在電抗器周邊部15的內側,空間存在於電抗器蓋13的上下。電抗器周邊部15係例如從除濕機的前面側觀察時形成為右側的部分開口。即,在電抗器周邊部15之內側的電抗器蓋13之上下的空間係與從除濕機的前面側所觀察之電抗器蓋13之右側的空間相通。
馬達周邊部16設置於送風馬達11之周圍。馬達周邊部16係例如從除濕機的前面側觀察時形成為圓形。馬達周邊部16係例如形成為半球形或圓柱形。馬達周邊部16係設置成從前面側覆蓋送風馬達11。即,送風馬達11之前面側的部分配置於馬達周邊部16的內側。馬達周邊部16位於電抗器周邊部15的左側。馬達周邊部16係與電抗器周邊部15連續。馬達周邊部16之內側的空間係與在電抗器周邊部15的內側之電抗器蓋13之上下的空間相通。基板側開口部16a形成於馬達周邊部16的下側。即,在馬達周邊部16,開口部形成於與電源基板8鄰接的部位。馬達周邊部16之內側的空間係經由基板側開口部16a,與電源基板8之周圍的空間相通。
第7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除濕機的垂直剖面圖。第7圖表示從除濕機的右側所觀察之截面。
如第7圖所示,除濕機係作為熱交換器6,具備凝結器6a及蒸發器6b。凝結器6a及蒸發器6b配置於壓縮機的
上方。凝結器6a及蒸發器6b配置成在前後方向排列。凝結器6a配置於比凝結器6a更接近背面側。又,除濕機具備未圖示的降壓裝置。
壓縮機、凝結器6a、降壓裝置以及蒸發器6b係藉配管依序連接。對配管填充冷媒。藉壓縮機、凝結器6a、降壓裝置以及蒸發器6b構成除濕機的冷媒迴路。冷媒係藉由壓縮機被驅動而在冷媒迴路循環。
壓縮機係對冷媒進行壓縮。凝結器6a冷卻以壓縮機所壓縮之冷媒。降壓裝置使以凝結器6a所冷卻之冷媒降壓膨脹。蒸發器6b對以降壓裝置所降壓膨脹之冷媒吸熱。
如第7圖所示,送風風扇17設置於筐體1的內部。送風風扇17配置於吹出口4的下方。送風風扇17配置於比凝結器6a更靠近前面側。送風風扇17配置成使一側朝向具有吸入口5及熱交換器6的方向。送風風扇17的另一側被安裝於送風馬達11。
送風風扇17係從朝向吸入口5之一側吸入空氣,並朝向上方之吹出口4供給空氣。即,送風風扇17係產生從吸入口5至吹出口4之空氣的流動。在第7圖,從吸入口5至吹出口4之空氣的流動係以虛線之箭號表示。
送風馬達11驅動時,送風風扇17轉動。送風風扇17轉動時,從吸入口5將空氣吸入筐體1的內部。例如,從吸入口5將設置除濕機之室內空氣吸入筐體1的內部。從吸入口5所吸入之空氣通過蒸發器6b。該空氣所含的水分係藉由以蒸發器6b結露而被除去。以蒸發器6b所結露之水分被儲存
於未圖示的儲水槽。以蒸發器6b除去了水分的乾燥空氣通過凝結器6a。通過了凝結器6a之乾燥空氣係從送風風扇17的一側被吸入。從送風風扇17之一側所吸入之乾燥空氣係被送往上方,並從吹出口4被排出至筐體1的外部。
依此方式,在筐體1的內部,形成從吸入口5經由蒸發器6b、凝結器6a以及送風風扇17至吹出口4的「主風路」。在「主風路」,蒸發器6b配置於比凝結器6a更上游。通過「主風路」之空氣係藉由以蒸發器6b除去水分而被除濕。
轉動之送風風扇17係從安裝於送風馬達11之另一側亦吸入空氣,並朝向上方的吹出口4供給空氣。即,送風風扇17係產生經由送風馬達11之周圍,通過間隙12至吹出口4之空氣的流動。此空氣的流動係例如伴隨在「主風路」之空氣的流動,附屬地產生。在第7圖,經由送風馬達11之周圍至吹出口4之空氣的流動係以實線之箭號表示。
第8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除濕機之內部構造的第2前視圖。第8圖表示已拆掉筐體1之狀態的除濕機之前面。第8圖表示將副風路形成構件14安裝於電抗器10及送風馬達11之周圍的狀態。在第8圖,經由送風馬達11之周圍至吹出口4之空氣的流動係以實線之箭號表示。
如第8圖所示,產生經由送風馬達11之周圍至吹出口4之空氣的流動時,在電抗器周邊部15的內側之電抗器蓋13之上下的空氣被吸入馬達周邊部16的內側。又,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電源基板8之周圍的空氣係通過基板側開口部16a後吸吸入馬達周邊部16的內側。電抗器蓋13之右側的
空氣被吸入在電抗器周邊部15的內側之電抗器蓋13之上下的空間。在電抗器蓋13之右側的空間,例如從吸入口5被吸入筐體1的內部之空氣的一部分以從除濕機之背面側繞入的方式移動進來。
依此方式,在筐體1的內部,形成從電抗器蓋13的右側,經由電抗器周邊部15的內側、馬達周邊部16的內側、送風馬達11之周圍、間隙12以及送風風扇17,至吹出口4的「副風路」。即,電抗器10設置於「副風路」。電抗器10係在「副風路」,配置於比送風馬達11更上游。在「副風路」之風量係比在「主風路」之風量更小。
在第1實施形態之筐體1的內部,形成從吸入口5至吹出口4的「主風路」及經由送風馬達11之周圍至吹出口4的「副風路」。電抗器10係未設置於「主風路」,而設置於「副風路」。因此,電抗器10係藉通過「副風路」之空氣所冷卻。結果,在除濕機,可在不阻礙藉送風風扇17之對「主風路」的送風下冷卻電抗器10。
在第1實施形態,除濕機具備設置於送風馬達11及電抗器10之周圍並形成「副風路」的副風路形成構件14。送風馬達11係在筐體1的內部,配置成形成從副風路形成構件14之內側的空間通到送風風扇17之另一側的間隙12。因此,在除濕機的前面側,藉副風路形成構件14使往間隙12之空氣的流動集中。藉此,空氣集中地流入電抗器10之周圍。結果,在除濕機,不會阻礙藉送風風扇17之送風,而可高效率地冷卻電抗器10。
在第1實施形態,除濕機具備設置於「副風路」並覆蓋電抗器10的電抗器蓋13。因此,電抗器10係藉電抗器蓋13保護成避免被水淋濕及著火等。副風路形成構件14未覆蓋電抗器蓋13的一部分。因此,從電抗器10所釋出的熱係經由電抗器蓋13的表面中未被副風路形成構件14覆蓋的部分,釋出至電抗器蓋13的外部。結果,在除濕機,可一面保護一面高效率地冷卻電抗器10。
在第1實施形態,除濕機具備與交流電源連接之AC電源線7所連接的電源基板8。電抗器10配置成與送風馬達11鄰接。電源基板8配置成與送風馬達11及電抗器10之雙方鄰接。因此,可抑制從電源基板8往電抗器10之配線變得複雜。副風路形成構件14之電抗器周邊部15具有在與電源基板8鄰接之部位所形成的基板側開口部16a。因此,在電源基板8之周圍,產生往基板側開口部16a之空氣的流動。結果,在除濕機,可不僅冷卻電抗器10,而且亦冷卻電源基板8。
在本發明,只要吸入口5形成於既不是筐體1的上面,也不是下面的面即可。亦可吸入口5係例如形成於筐體1之左右的任一個側面。在此情況,亦只要送風風扇17配置成使一側朝向吸入口5及熱交換器6所在的方向,就可形成「主風路」。
在本發明,亦可電源基板8、控制基板9、送風馬達11以及電抗器10之在左右方向的位置關係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說明相反。即,從除濕機的前面側觀察時,亦可控制基板9配置於電源基板8的右側,送風馬達11配置於控制基板9
的左側,電抗器10配置於送風馬達11的左側。即使是此情況,亦只要在馬達周邊部16位於電抗器周邊部15之右側的方向安裝副風路形成構件14,就可形成「副風路」。
在本發明,亦可電抗器周邊部15及馬達周邊部16係分開地形成。即使是此情況,亦只要無間隙地連結電抗器周邊部15與馬達周邊部16,就可形成「副風路」。
4‧‧‧吹出口
7‧‧‧AC電源線
8‧‧‧電源基板
9‧‧‧控制基板
13‧‧‧電抗器蓋
14‧‧‧副風路形成構件
15‧‧‧電抗器周邊部
16‧‧‧馬達周邊部
16a‧‧‧基板側開口部
Claims (3)
- 一種除濕機,包括:筐體,係具有形成於既不是上面也不是下面之面的吸入口,並具有形成於該上面的吹出口,在內部形成從該吸入口至該吹出口的主風路;送風馬達,係設置於該筐體的內部;送風風扇,係配置成一側朝向該吸入口的方向,另一側被安裝於該送風馬達,並朝向該吹出口供給空氣;電抗器,係設置於從該送風馬達之周圍至該吹出口的副風路;以及副風路形成構件,設置於該送風馬達及該電抗器之周圍,並形成副風路;該送風馬達係在該筐體的內部,配置成形成從該副風路形成構件之內側的空間通到該送風風扇之該另一側的間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除濕機,其中包括設置於該副風路並覆蓋該電抗器之電抗器蓋;該副風路形成構件係不覆蓋該電抗器蓋的一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除濕機,其中包括與交流電源連接之AC電源線所連接的基板;該電抗器係配置成與該送風馬達鄰接;該基板係配置成與與該送風馬達及該電抗器之雙方鄰接;該副風路形成構件係具有形成於與該基板鄰接之部位的開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10090A JP2016077951A (ja) | 2014-10-14 | 2014-10-14 | 除湿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32799A TW201632799A (zh) | 2016-09-16 |
TWI600863B true TWI600863B (zh) | 2017-10-01 |
Family
ID=55957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32793A TWI600863B (zh) | 2014-10-14 | 2015-10-06 | 除濕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6077951A (zh) |
TW (1) | TWI600863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5543A (zh) * | 2006-03-17 | 2009-04-08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WO2009104471A1 (ja) * | 2008-02-20 | 2009-08-2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室外機のコントロールボックス |
CN101578488A (zh) * | 2007-09-28 | 2009-11-11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CN102186553A (zh) * | 2008-10-22 | 2011-09-14 | 熊津豪威株式会社 | 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
-
2014
- 2014-10-14 JP JP2014210090A patent/JP2016077951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10-06 TW TW104132793A patent/TWI60086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5543A (zh) * | 2006-03-17 | 2009-04-08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
CN101578488A (zh) * | 2007-09-28 | 2009-11-11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外机 |
WO2009104471A1 (ja) * | 2008-02-20 | 2009-08-2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室外機のコントロールボックス |
CN102186553A (zh) * | 2008-10-22 | 2011-09-14 | 熊津豪威株式会社 | 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32799A (zh) | 2016-09-16 |
JP2016077951A (ja) | 2016-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16095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5786123B2 (ja) | 天井埋込形換気扇 | |
JP5218689B2 (ja) |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TWI651497B (zh) | 除濕機 | |
JP5132520B2 (ja) | 投写型表示装置 | |
JP2010054168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TWI600863B (zh) | 除濕機 | |
JP2011158108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TW201632798A (zh) | 除濕機 | |
JP2011106801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WO2018173277A1 (ja) | 換気装置 | |
WO2012124274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398550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TWI572833B (zh) | Heating Ventilator | |
JP2006275024A (ja) | 送風機 | |
TW201629404A (zh) | 空氣清淨裝置 | |
JP6331935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6384244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09103401A (ja) |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 |
WO2017084371A1 (zh) | 空调机 | |
JP201519045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451516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03254566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206657699U (zh) | 干式变压器用轴流式冷却风系统 | |
JP5139790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