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9256B - 無線網路系統 - Google Patents
無線網路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99256B TWI599256B TW105119726A TW105119726A TWI599256B TW I599256 B TWI599256 B TW I599256B TW 105119726 A TW105119726 A TW 105119726A TW 105119726 A TW105119726 A TW 105119726A TW I599256 B TWI599256 B TW I59925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wireless
- unit
- station
- downlink data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04J14/0241—Wavelength allocation for communications one-to-one, e.g. unicasting wavelengths
- H04J14/0242—Wavelength allocation for communications one-to-one, e.g. unicasting wavelengths in WDM-PON
- H04J14/0245—Wavelength allocation for communications one-to-one, e.g. unicasting wavelengths in WDM-PON for downstream transmission, e.g. 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 to ONU
- H04J14/0246—Wavelength allocation for communications one-to-one, e.g. unicasting wavelengths in WDM-PON for downstream transmission, e.g. 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 to ONU using one wavelength per ONU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4—Star or tree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8—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涉及資料轉送技術,尤其涉及用於將以使用者終端為對象之下行資料從構成無線網路系統之集約台對複數之無線台轉送的資料轉送技術。
近年來,關於無線網路系統,為了容納急速增加之行動流量,有在檢討將小細胞(small cell)高密度地配置。與巨細胞(macro cell)相比,小細胞之細胞半徑小,故於細胞內共用同一頻率之使用者終端之數量減少,可將在各使用者終端之通量改善。
另一方面,小細胞之高密度配置會導致來自鄰接細胞之干擾功率增大。舉例來說,當複數之細胞同時使用同一頻率帶來朝不同之使用者終端發送下行資料的情況下,對使用者終端而言,來自發送以自身為對象之下行資料之細胞以外之其他者之發送訊號會對想要之接收訊號成為干擾功率,反而有導致通量降低之虞。因此,尤其在要求高通量之下行鏈路,為了壓抑干涉,會需要細胞群之協調發送(非專利文獻1)。
如圖20所示,本構成是由1個集約台(CU:Central Unit)與複數之無線台(RRU:Remote Radio Unit)所成。RRU是於各細胞設置至少1個以上,透過光纖而與1個CU連接(非專利文獻2)。尤其,關於將CU與RRU群連結之光纖網,一般是稱作行動前傳網路(MFH:Mobile Front-Haul)。
為了RRU群之協調發送,CU具備有一元地分配各RRU具有之無線資源之無線排程器。另外,RRU舉例來說是至少具備有負責調變/解調變等訊號處理之第1層(layer 1)機能。
如圖21所示,CU是從身為上位網路之行動回傳網路(MBH:Mobile Back-Haul)接收以UE為對象之下行資料且將其從各RRU無線發送,為此,進行總括地將各RRU具有之無線資源分配於下行資料之無線發送之排程。當排程結束後,CU是基於該分配結果而透過MFH將各下行資料轉送至成為各自之無線發送來源之RRU。經轉送之下行資料是在各RRU受到基帶處理(第1層處理),之後,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在此,當CU透過MFH而將下行資料朝RRU轉送之際,舉例來說是基於乙太網路(登錄商標)規格來包裝而轉送。
如此之下行資料轉送處理是藉由在CU之排程而決定所有RRU之無線發送對象UE及無線發送資料量。因此,在排程結束之前,應轉送之下行資料及其資料量是尚未決定,如圖20所示,CU需要等到排程結束才令往各
RRU之下行資料之轉送開始。另一方面,對RRU之下行資料之轉送必須在RRU之基帶處理之開始時刻前結束。這是因為,身為基帶處理之一部分之資源映射會需要以該RRU來作為無線發送來源之全部之下行資料。
所以,可透過MFH來進行下行資料轉送之期間、亦即可MFH轉送期間是限制在從排程結束至基帶處理開始為止。因此,在為了裝置、光纖芯線共用之MFH之經濟化而使用TDM-PON(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Passive Optical Network)、集線交換器來以TDM將複數RRU多工之構成(非專利文獻3、4),由於可MFH轉送期間是在多工之全RRU以時間分割來使用,故各RRU之可MFH轉送期間變得更短,會發生無法從CU往RRU轉送之下行資料。
[非專利文獻1]田岡等人,「LTE-Advanced之MIMO及細胞間協調發送接收技術」,NTT DOCOMO科技刊物,Vol. 18, No. 2, Jul.2010
[非專利文獻2]松永等人,「邁向5G之無線存取網路架構之進化」,信學技報,RCS2014-172, 2014年10月
[非專利文獻3]宮本等人,「有關適用PON之將來行動前傳網路之光轉送容量之檢討」,信學技報,CS2014-18, 2014年
[非專利文獻4]China 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等,「White Paper of Next Generation Fronthaul Interface ver
1.0」,Octover 4, 2015
[非專利文獻5]3GPP, TS 36.213 V.8.2.0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如此之課題之發明,目的是提供可透過藉由以TDM-PON為代表之TDM系統所建構之MFH而效率佳地將下行資料從集約台往各無線台轉送之資料轉送技術。
為了達成如此之目的,與本發明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包含:1個集約台;複數之資料管理部,與前述集約台連接;1個或複數個無線台,依各前述資料管理部而對應連接,分別與對應之使用者終端進行無線通訊;前述集約台具有:資料發訊部,將從上位網路接收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透過行動前傳網路而朝各前述資料管理部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排程部,與前述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並行,而實行將前述無線台分別具有之無線資源分配於前述下行資料之無線發送之排程;前述資料管理部具有:資料蓄積部,將從前述集約台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前述下行資料暫時蓄積;資料選擇部,基於藉由前述排程所獲得之分配結果,從前述資料蓄積部所蓄積之前述下行資料來選擇前述無線台中之與自身資料管理部對應之對應無線台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
而往前述對應無線台轉送,將前述對應無線台以外之無線台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自前述資料蓄積部廢棄;前述無線台具有:無線發送部,基於藉由前述排程所獲得之前述分配結果,使用指定之無線資源而將從前述資料管理部轉送之前述下行資料往對應之使用者終端進行無線發送。
根據本發明,透過MFH來進行之下行資料轉送之開始時點不會如習知般地限制在當集約台之排程結束後,即便集約台是排程中亦會令下行資料之轉送開始,與排程並行地從集約台對其目標對象之使用者終端轉送各下行資料。所以,可透過MFH來進行下行資料轉送之期間是大幅地擴張,MFH之有效頻帶會擴張,可非常有效率地從集約台往各無線台轉送下行資料。
1‧‧‧無線網路系統
10‧‧‧集約台
11‧‧‧資料發訊部
11A‧‧‧加工處理部
11B‧‧‧資料緩衝器
11C‧‧‧標籤賦予部
11D‧‧‧鏡像緩衝器
12‧‧‧排程部
13‧‧‧發訊控制部
14‧‧‧標頭發訊部
14A‧‧‧標頭生成部
14B‧‧‧標頭保持部
14C‧‧‧標頭連結部
20‧‧‧資料管理部
21‧‧‧資料蓄積部
21A‧‧‧緩衝器A
21B‧‧‧緩衝器B
22‧‧‧資料選擇部
23‧‧‧資料分流部
24‧‧‧分配結果解析部
25‧‧‧轉送處理部
26‧‧‧標頭解析部
30‧‧‧無線台
31‧‧‧無線發送部
32‧‧‧訊框形成部
33‧‧‧基帶處理部
41‧‧‧台側裝置
42‧‧‧加入者側裝置
CU‧‧‧集約台
DM‧‧‧資料管理部
OLT‧‧‧台側裝置
ONU‧‧‧加入者側裝置
RRU‧‧‧無線台
UE‧‧‧使用者終端
[圖1]圖1是顯示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之構成的方塊圖。
[圖2]圖2是顯示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CU之詳細構成的方塊圖。
[圖3]圖3是顯示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DM之詳細構成的方塊圖。
[圖4]圖4是顯示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RRU之詳細構成的方塊圖。
[圖5]圖5是顯示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資料轉送動作之
概要的說明圖。
[圖6]圖6是顯示與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資料轉送動作例的動態圖。
[圖7]圖7是顯示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的方塊圖。
[圖8]圖8是顯示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資料轉送動作例的動態圖。
[圖9]圖9是顯示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DM之等待接收處理的流程圖。
[圖10]圖10是顯示與第3實施形態相關之ONU之等待接收處理的流程圖。
[圖11]圖11是顯示與第4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的方塊圖。
[圖12]圖12是顯示與第4實施形態相關之RRU之詳細構成的方塊圖。
[圖13]圖13是顯示與第5實施形態相關之CU之詳細構成的方塊圖。
[圖14]圖14是顯示與第6實施形態相關之DM之詳細構成的方塊圖。
[圖15]圖15是顯示與第6實施形態相關之資料轉送動作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16]圖16是顯示與第7實施形態相關之資料轉送動作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17]圖17是顯示與第7實施形態相關之CU之詳細構
成的方塊圖。
[圖18]圖18是顯示與第7實施形態相關之RRU之詳細構成的方塊圖。
[圖19]圖19是標頭資料的構成例。
[圖20]圖20是在細胞群進行協調發送之無線網路系統的構成例。
[圖21]圖21是顯示與圖20相關之CU-RRU間之下行資料轉送處理的說明圖。
接著,參考圖面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首先,參考圖1來說明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
如圖1所示,該無線網路系統1包含有:1個集約台CU(Central Unit:無線基地台/無線排程器)10,與身為上位網路之行動回傳網路MBH(Mobile Back-Haul)連接;複數之資料管理部DM(Data Manager)20,透過TDM-PON(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Passive Optical Network)系統等之行動前傳網路MFH(Mobile Front-Haul)而與CU連接;複數之無線台RRU(Remote Radio Unit:發送點)30,對各DM以1個或複數個而連接,分別對1個或複數個使用者終端UE(User Equipment:無線終端)進行無線發送。
無線網路系統1是基於如此之構成而具有如下機能:將從MBH接收之以各UE為對象之下行資料(使用者資料),透過MFH而從CU往各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將各RRU之無線資源分配於各下行資料之無線發送,從在各DM接收到之該等下行資料中選出與自身DM對應之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而往各自之RRU轉送;將在各RRU接收到之來自DM之下行資料,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
附帶一提,在本實施形態,透過MFH而從CU朝各DM發訊之下行資料是形成無線訊框之前之資料,舉例來說是PDCP-PDU(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rotocol Data Unit/非專利文獻4)、或將其以一定量來統整之情形。
集約台CU10設有資料發訊部11與排程部12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資料發訊部11具有如下機能:將從MBH接收之以各UE為對象之下行資料,透過MFH而對各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
排程部12是具有如下機能:與資料發訊部11所進行之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並行,實行將各RRU具有之無線資源分配於下行資料之無線發送之排程。
資料管理部DM20設有資料蓄積部21與資料選擇部22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資料蓄積部21是整體由資料緩衝器所成,具有將從CU
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暫時蓄積之機能。
資料選擇部22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在CU之排程所得到之分配結果,從資料蓄積部21所蓄積之下行資料,選出RRU中之與自身DM對應之RRU(亦即位於自身DM之下之對應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而往對應RRU轉送;將對應RRU以外之RRU(亦即位於自身DM以外之其他DM之下之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自資料蓄積部21廢棄。
無線台RRU30設有無線發送部31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無線發送部31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在CU之排程所得到之分配結果,將從DM轉送過來之下行資料,使用指定之無線資源而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
附帶一提,雖然本實施形態是設想DM以獨立之裝置來構成的情況,以在MFH與RRU之間連接有DM之系統構成來舉例說明,但與本發明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並不限定於如此之系統構成。舉例來說,可以是如後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系統構成,令以電路單元構成之DM安裝在加入者側裝置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內且該加入者側裝置是由TDM-PON系統所成之MFH之一部分,或者,亦可以是如後述之第4實施形態之系統構成,令以電路單元構成之DM安裝在RRU內。
[CU之詳細構成]
接著,參考圖2來說明CU之詳細構成例。
CU設有資料發訊部11、排程部12、及發訊控制部13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資料發訊部11具有如下機能:將從MBH接收之以各UE為對象之下行資料,透過MFH而對各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
該資料發訊部11設有加工處理部11A、資料緩衝器11B、及標籤賦予部11C來作為主要之處理部。
加工處理部11A具有如下機能:對從MBH接收之下行資料進行加密等之加工處理。
資料緩衝器11B具有如下機能:將在加工處理部11A經過加工後之下行資料暫時蓄積於依對象UE來區分之依UE區分緩衝器。
標籤賦予部11C是對從資料緩衝器11B之依UE區分緩衝器以預定順序而取得之下行資料,賦予用於顯示該下行資料之對象UE與資料長度之標籤,而從發訊控制部13往各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
排程部12是具有如下機能:與資料發訊部11所進行之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並行,實行將各RRU具有之無線資源分配於下行資料之無線發送之排程。
發訊控制部13是具有如下機能:將從資料發訊部11輸出之下行資料、或是從排程部12因應排程結束而輸出之分配結果,基於例如乙太網路規格來進行包裝,透過MFH而朝全部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當對下行資料與分配結果仲裁的情況下,令分配結果優先。
[DM之詳細構成]
接著,參考圖3來說明DM之詳細構成例。
DM設有資料蓄積部21、資料選擇部22、資料分流部23、分配結果解析部24、及轉送處理部25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資料蓄積部21是整體由資料緩衝器所成,具有如下機能:將從CU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暫時蓄積在與該下行資料之標籤所記載之目標對象UE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
資料選擇部22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在分配結果解析部24所得到之解析結果,選擇資料蓄積部21之依UE區分緩衝器中之與對應於自身DM之RRU(亦即位於自身DM之下之對應RRU)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所蓄積之下行資料,而往對應RRU轉送;將與對應RRU以外之RRU(亦即位於自身DM以外之其他DM之下之RRU)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予以廢棄。
資料分流部23是具有如下機能:當透過MFH所接收之來自CU之資料是下行資料的情況下,朝資料蓄積部21輸出,是分配結果的情況下,往分配結果解析部24輸出。
分配結果解析部24是具有如下機能:對來自資料分流部23之分配結果進行解析,而抽出解析結果,該解析結果包含與對應之各下行資料相關之目標對象UE與無線發送資料量。
轉送處理部25是具有如下機能:將資料選擇部22所選擇之下行資料、及從CU接收之分配結果(或是在分配結果解析部24所得到之解析結果)往位於自身DM之下之對應RRU轉送。
[RRU之詳細構成]
接著,參考圖4來說明RRU之詳細構成例。
RRU設有訊框形成部32、基帶處理部33、及無線發送部31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訊框形成部32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從DM轉送過來之分配結果(或是解析結果),形成將從DM轉送過來之下行資料依相同之目標對象UE來收納之無線訊框。
基帶處理部33是具有如下機能:對從訊框形成部32輸出之無線訊框進行基帶處理,而生成第1層之基帶資料。
無線發送部31是具有如下機能:使用指定之無線資源來將從基帶處理部33輸出之基帶資料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
附帶一提,訊框形成部32亦可以是安裝在DM側,而從DM將無線訊框朝RRU轉送,對在RRU接收之無線訊框進行基帶處理。
[第1實施形態之動作]
接著,參考圖5及圖6來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如圖5及圖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來自MBH而在CU被接收之下行資料是不等待由排程部12所進行之針
對下行資料之無線資源分配結束,就從CU之資料發訊部11透過MFH而不論各自之目標對象往所有之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MFH轉送)。
該等下行資料是基於目標對象之UE而暫時蓄積在DM之資料蓄積部21所設有之依UE區分緩衝器(UE#1、#2、...、#N)。然後,基於因應無線資源分配結束而從CU通知過來之分配結果,藉由DM之資料選擇部22,只將應該從自身DM之下之對應RRU來無線發送之下行資料從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選出,而朝對應RRU轉送。另外,應該從其他DM之下之其他RRU來無線發送之下行資料是藉由資料選擇部22而自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廢棄。
之後,藉由RRU,將由資料選擇部22選出之下行資料收納在無線訊框(有賦予用於顯示目標對象UE之標頭)之酬載(payload)而進行基帶處理,從無線發送部31往對應之下屬之UE進行無線發送。
[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CU是將來自MBH之下行資料透過MFH而朝各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且並行地實行將各RRU具有之無線資源分配於下行資料之無線發送之排程;DM是基於排程之分配結果而從已蓄積之來自CU之下行資料選出與自身DM對應之對應RRU之下行資料,往對應RRU轉送,並將其他RRU之下行資料廢棄;RRU是基於分配結果而使用指定之無線資源將來自DM之下行資料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
藉此,根據本實施形態,透過MFH來進行之下行資料轉送之開始時點不會如習知般地限制在當CU之排程結束後,即便CU是排程中亦會令下行資料之轉送開始,與排程並行地從CU對其目標對象之UE轉送各下行資料。所以,可透過MFH來進行下行資料轉送之期間是大幅地擴張,MFH之有效頻帶會擴張,可非常有效率地從CU往各RRU轉送下行資料。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全部之下行資料是不論其目標對象而從CU往全部之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後,無線資源分配將結束。因此,在無線資源分配結束之時間點,該等下行資料是已經蓄積在DM之狀態。所以,可因應無線資源分配之結束而令在RRU進行之基帶處理開始,可大幅地縮減從接收來自MBH之下行資料至發送往UE之無線訊框為止的需要時間。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亦可以如下地進行:CU之資料發訊部11是於對下行資料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際,將用於辨識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UE之標籤附加在下行資料而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DM之資料蓄積部21是於對下行資料進行蓄積之際,基於已賦予在下行資料之標籤而朝與標籤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將去除標籤後之下行資料予以蓄積;DM之資料選擇部22是選擇依UE區分緩衝器中之與對應RRU帶有對應關係之依UE區分緩衝器所蓄積之下行資料而往對RRU轉送,並將與對應RRU以外之RRU帶有對應關係之依UE區分緩衝器所蓄積之下行資料
予以廢棄。
藉此,即便是CU之部11A對下行資料進行加密的情況下,在各DM亦可藉由已賦予在下行資料之標籤而容易地辨識所接收之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UE。
另外,各DM是於接收下行資料時,將下行資料依藉由上述標籤所辨識之目標對象UE來分開地蓄積於緩衝器,藉此,當要選擇與自身DM對應之對應RRU之下行資料之際、及要將其他RRU之下行資料予以廢棄之際,將不需要個別地辨識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因此,可縮短選擇及廢棄所需要之處理時間。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參考圖7來說明與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通訊系統1。
在本實施形態說明之系統構成例是令由電路單元所成之DM分別安裝在各加入者側裝置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內且加入者側裝置是由TDM-PON系統所成之MFH之一部分。
MFH一般是由TDM-PON系統所成,藉由與CU連接之1個台側裝置OLT(Optical Line Terminal)41、以及透過由光纖及分光鏡所成之PON區間來與OLT連接之複數之加入者側裝置ONU(Optical Network Unit)42而構成。
OLT是具有如下機能:將從CU輸出之下行資料透過PON區間而往各ON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
在本實施形態,ONU是具有如下機能:將1個或複數
個RRU容納於下,藉由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DM,從透過PON區間轉送過來之來自OLT之下行資料選出與下屬之RRU對應之下行資料而進行轉送。
ONU之DM設有資料蓄積部21與資料選擇部22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資料蓄積部21是整體由資料緩衝器所成,具有將從CU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暫時蓄積之機能。
資料選擇部22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在CU之排程所得到之分配結果,從資料蓄積部21所蓄積之下行資料,選出RRU中之與自身DM對應之RRU(亦即位於自身DM之下之對應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而往對應RRU轉送;將對應RRU以外之RRU(亦即位於自身DM以外之其他DM之下之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自資料蓄積部21廢棄。
附帶一提,CU、DM、及RRU之構成例是與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圖2、圖3、及圖4相同,在此是省略詳細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動作]
接著,參考圖5及圖8來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以下,為了易於理解,使用ONUi(i是ONU之辨識號碼)、RRUj(j是RRU之辨識號碼)、UEk(k是UE之辨識號碼)以1:1:1的方式連接的情況來舉例說明,但即便是如圖7所示之於1個ONU連接有複數個RRU的情況、或是於
1個UUR連接有複數個UE的情況,亦可與以下同樣地適用本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是如圖5及圖8所示,於各個由一定周期所成之schl,將在CU所接收之來自MBH之下行資料,以不等待在CU之對該等下行資料之無線資源分配之結束的方式,而從CU往OLT依序輸出,不論該等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而從OLT透過PON區間往所有之ON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另外,舉例來說,ONUi之DM是令該等下行資料暫時蓄積於緩衝器,且於無線資源分配結束後,基於該分配結果從ONUi之緩衝器只選出應該以下屬之RRUj來進行無線發送之下行資料而朝RRUj輸出,使用該等下行資料在RRUj生成無線訊框之後是進行基帶處理,朝下屬之UEk進行無線發送。
[集約台之動作]
CU基本上是與習知相同,但在沒有形成無線訊框、因應來自MBH之接收而將下行資料往OLT依序轉送這點、將排程之無線資源分配結果朝OLT通知這點、以及、藉由排程而推定以各UE作為目標對象之未發送資料量這點,不同於習知。關於分配結果之通知方法,舉例來說,可以是透過專用線來進行,亦可以是於下行資料進行時間多工。
排程部12需要將已從CU朝OLT轉送之資料包含在內而確認是否有以各UE作為目標對象之未發送資料而進行無線資源之分配。因此,排程部12是依照各個UE來進行與以該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相關之未發送資
料量之推定。
在此,令未從CU往OLT轉送且殘留在CU之緩衝器中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量是稱作Duntrans[k],令已從CU往OLT轉送之以UEk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量是稱作Dtrans[k],令已分配在藉由前一個排程而獲得之分配結果之以UEk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量是稱作Dalloc[k],此情況下,與以UEk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相關之未發送資料量之推定值Dmon[k]是藉由下面之式子(1)來求出。
[式子1]Dmon[k]=Duntrans[k]+Dtrans[k]-Dalloc[k]...(1)
附帶一提,CU亦可以是將已朝OLT轉送之資料予以複製保持,而可於有重傳之指示時,朝OLT再次轉送。此情況下,在式子(1),已確定重傳之以UEk作為目標對象之該複製資料可以是包含在Duntrans。
[OLT之動作]
OLT是將從CU轉送過來之下行資料暫時蓄積在依其目標對象UE而區分之緩衝器,對從該等緩衝器依序讀取出來之下行資料賦予以全部ONU作為目標對象之廣播LLID,將此下行資料朝全部ON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另外,令從CU通知過來之無線資源分配之分配結果與下行資料時間多工而朝全部ONU通知。關於分配結果之通知方法,舉例來說,可以是透過專用線來進行,亦可以是於下行資料進行時間多工。
將下行資料多對象一齊發訊時,為了防止在各ONU所設置之DM之資料蓄積部21之依UE區分緩衝器之緩衝器溢流,OLT會將蓄積在各依UE區分緩衝器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未發送資料量之推定值算出,基於該推定值與預定之無線台閾值Dth的比較結果,判定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可否。在此,當該推定值超過Dth的情況下,停止對各ONU進行以該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在等待該推定值變成Dth以下之期間是蓄積於OLT之緩衝器。
在此,令已經從OLT往ONU發訊之以UEk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量之總和是稱作Dtrans_olt[k],令已經無線資源分配之以UEk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量之總和是稱作Dalloc[k],此情況下,蓄積在ONU之依UE區分緩衝器之與以UEk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相關之未發送資料量之推定值Dmon_olt[k]是藉由下面之式子(2)來求出。
[式子2]Dmon_olt[k]=Dtrans_olt[k]-Dalloc[k]...(2)
附帶一提,依UE區分緩衝器之緩衝器閾值Dth是取比RRU具備之1個依UE區分緩衝器所能蓄積之最大可蓄積資料量Dmax_buf還低之值。Dmax_buf舉例來說是在CU之排程之1周期之期間內可從RRU對1個UE發送之最大可發送資料量。
[DM之動作]
ONU之DM是因應於接收到從OLT依序進行多對象一
齊發訊之下行資料、及從OLT通知之無線資源之分配結果,而實行對應之處理。
在圖9,DM是間歇地實行等待接收迴圈(步驟S100:否,步驟S110:否)。在該等待接收迴圈,當有接收到從OLT依序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的情況下(步驟S100:是),DM之資料蓄積部21是基於該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而將該下行資料蓄積在與其目標對象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步驟S101),回到等待接收迴圈。
另一方面,在等待接收迴圈,當從OLT接收到分配結果的情況下(步驟S110:是),DM之資料選擇部22是將接收到之分配結果朝自身之下屬之RRU通知(步驟S111),並將應該從自身之下屬之RRU發送之下行資料,從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選出由該分配結果所決定之量,而朝RRU輸出(步驟S112)。另外,資料選擇部22會將從非自身之下屬之RRU發送之下行資料,從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廢棄由該分配結果所決定之量(步驟S113),回到等待接收迴圈。
[RRU之動作]
RRU是藉由從ONU轉送過來之下行資料及無線資源之分配結果,生成無線訊框而進行基帶處理,使用因應於分配結果之無線資源而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附帶一提,雖然本實施形態是以在RRU實行無線訊框之生成處理的情況來舉例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是在DM實行。
[第2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MFH是由TDM-PON系統所成,其具有與CU連接之1個OLT、及透過光纖而容納於OLT之複數個ONU,DM是安裝在各ONU。
藉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透過MFH來進行之下行資料轉送之開始時點不會如習知般地限制在當CU之無線資源分配結束後,即便CU是處於分配無線資源之排程中亦會令下行資料之轉送開始,與排程並行地從CU對其目標對象之UE轉送各下行資料。所以,可透過MFH來進行下行資料轉送之期間是大幅地擴張,MFH之有效頻帶會擴張,可非常有效率地從CU往各RRU轉送下行資料。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全部之下行資料是不論其目標對象而從CU往全部之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後,無線資源分配將結束。因此,在無線資源分配結束之時間點,該等下行資料是已經蓄積在DM之狀態。所以,可因應無線資源分配之結束而令在RRU進行之基帶處理開始,可大幅地縮減從接收來自MBH之下行資料至發送往UE之無線訊框為止的需要時間。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CU之排程部12亦可以是:依各UE,從殘留在資料發訊部11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殘留資料量、及已經往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已發訊資料量的和,減去在前一個分配結果所分配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已分配資料量,藉此,推定與以UE作為
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相關之未發送資料量,基於獲得之未發送資料量推定值而實行新的排程。
藉此,即便是已經從CU對各DM將未發送資料發訊且在CU未保持有未發送資料的情況下,CU亦可藉由依UE區分來數值計算而把握該等未發送資料量,可適切地實行新的排程。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亦可以如下地進行:OLT是於將從CU轉送過來之下行資料透過ONU而往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際,依各UE,將已從自身OLT往RRU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已發訊資料量,減去藉由前一個排程獲得之分配結果所分配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已分配資料量,藉此計算殘留在RRU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殘留推定量,基於殘留推定量與設在RRU之依UE區分緩衝器之無線台閾值的比較結果,判定可否進行對RRU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此時,關於無線台閾值,可以是取比設在RRU之1個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所能蓄積之最大可蓄積資料量還低之值,關於最大可蓄積資料量,可以是使用在排程之1周期之期間內可從RRU無線發送之最大可發送資料量。
藉此,即便在OLT,亦可藉由依UE區分來數值計算而把握各DM所保持之未發送資料量。
另外,OLT可配合各DM具有之緩衝器容量而將依UE區分之轉送資料量如上述般地控制,藉此防止在DM發生
緩衝器溢流。
[第3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與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
本實施形態基本上是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但在CU透過OLT而朝ONU通知無線頻道資訊這點,ONU之DM在接收下行資料時基於該無線頻道資訊而挑出應該從自身之下屬之RRU進行無線發送之UE、只選擇以該等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而蓄積於緩衝器這點,並不相同。在此雖然是以對第2實施形態適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來舉例說明,但對後述之第4實施形態亦可與以下同樣地適用本實施形態。
亦即,在本實施形態,CU之排程部12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從各UE周期性地通知之寬頻帶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而依各RRU來生成無線頻道資訊(發送對象無線終端之候補清單,該無線頻道資訊顯示應該從該RRU來無線發送之UE之候補),透過OLT而朝各ONU之DM通知。
另外,DM之資料蓄積部21是具有如下機能:當接收從OLT依序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時,參考事先通知之無線頻道資訊而確認該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UE,當與自身之下屬之RRU相關之無線頻道資訊不包含有該目標對象UE的情況下,於蓄積於緩衝器之前將該下行資料廢棄。
無線頻道資訊是基於寬頻帶CQI(非專利文獻5)而在CU生成之資訊。寬頻帶CQI是各UE朝CU周期性地回饋關於可接收之RRU之頻道狀態的值。這相當於各UE通知可接收之RRU候補及來自該候補之接收狀態,CU可根據各UE之RRU候補來製作依RRU區分之UE候補清單。
[第3實施形態之動作]
接著,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在本實施形態,CU之排程部12是根據寬頻帶CQI而依序生成依RRU區分之無線終端候補清單,當作無線頻道資訊來通知OLT。其通知方法是與無線資源分配結果之通知方法相同之方法。OLT是藉由與無線資源分配結果之通知相同之方法而朝各ONU之DM通知。
[DM之動作]
DM是因應於接收從OLT依序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及從OLT通知之無線資源之分配結果,而實行對應之處理。附帶一提,無線頻道資訊是從CU依序通知而保存在DM。
在圖10,DM是間歇地實行等待接收迴圈(步驟S200:否,步驟S210:否)。在該等待接收迴圈,當接收到從OLT依序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的情況下(步驟S200:是),DM之資料蓄積部21是參考該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UE(步驟S201),確認該下行資料是否是應該從自身之下屬之RRU來發送之資料(步驟S202)。
在此,當該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UE有登錄在自身之下屬之RRU之無線頻道資訊、判定成該下行資料是應該從自身之下屬之RRU來發送之資料的情況下(步驟S202:是),資料蓄積部21是基於該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而將該下行資料蓄積於與該目標對象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步驟S203),回到等待接收迴圈。
另一方面,當該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UE未登錄於自身之下屬之RRU之無線頻道資訊、判定成該下行資料並非應該從自身之下屬之RRU來發送之資料的情況下(步驟S202:否),資料蓄積部21是不將該下行資料蓄積於緩衝器而予以廢棄(步驟S204),回到等待接收迴圈。
另一方面,在等待接收迴圈,當從OLT接收到分配結果的情況下(步驟S210:是),資料選擇部22是將接收到之分配結果朝自身之下屬之RRU通知(步驟S211),並將應該從自身之下屬之RRU發送之下行資料,從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選出由該分配結果所決定之量,而朝RRU輸出(步驟S212)。另外,資料選擇部22會將從非自身之下屬之RRU發送之下行資料,從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廢棄由該分配結果所決定之量(步驟S213),回到等待接收迴圈。
[第3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CU之排程部12是基於從各UE周期性地通知之寬頻帶CQI,依各RRU來生成無線頻道資訊(該無線頻道資訊顯示應該從該RRU來無線發送之UE之
候補)而通知各DM;DM之資料蓄積部21是於接收到從CU依序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時,參考事先通知之無線頻道資訊而確認該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UE,當與自身之下屬之RRU相關之無線頻道資訊不包含有該目標對象UE的情況下,於蓄積於緩衝器之前將該下行資料廢棄。
所以,由於只有應該從DM之下屬RRU來發送之下行資料會蓄積於DM之緩衝器,故可抑制不必要之下行資料蓄積於緩衝器之情形,將可減輕DM之緩衝器處理負擔、甚至可實施DM整體之緩衝器尺寸之減少。
[第4實施形態]
接著,參考圖11來說明與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通訊系統1。
在本實施形態是說明令由電路單元所成之DM分別安裝在各RRU內之系統構成例。
在本實施形態,MFH是由一般之TDM-PON系統所成,藉由與CU連接之1個台側裝置OLT(Optical Line Terminal)41、以及透過由光纖及分光鏡所成之PON區間來與OLT連接之複數之加入者側裝置ONU(Optical Network Unit)42而構成。附帶一提,關於CU,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在此省略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RRU是對各ONU以1個或複數個而連接,具有如下機能:藉由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DM,從來自ONU之下行資料選出與自身RRU對應之下行資料,從無線發送部31朝下屬之1個或複數個UE進行無線發送。
DM設有資料蓄積部21與資料選擇部22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資料蓄積部21是整體由資料緩衝器所成,具有如下機能:將從ONU轉送過來之下行資料,暫時蓄積在與該下行資料之標籤所記載之目標對象UE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
資料選擇部22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在CU之排程所得到之分配結果,從資料蓄積部21所蓄積之下行資料,從自身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目標對象UE的依UE區分緩衝器來選擇下行資料;從自身RRU以外之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目標對象UE的依UE區分緩衝器,將下行資料廢棄。
無線發送部31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在CU之排程所得到之分配結果,將在DM選擇之下行資料,使用指定之無線資源而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
[RRU之詳細構成]
接著,參考圖12來說明RRU之詳細構成例。
RRU設有構成DM之資料蓄積部21、資料選擇部22、資料分流部23、分配結果解析部24、訊框形成部32、基帶處理部33、無線發送部31來作為主要之機能部。
資料蓄積部21是整體由資料緩衝器所成,具有如下機能:將從CU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暫時蓄積在與該下行資料之標籤所記載之目標對象UE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
資料選擇部22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在分配結果解析部24所得到之解析結果,從資料蓄積部21所蓄積之下行資料,從自身RRU(對應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目標對象UE的依UE區分緩衝器來選擇下行資料;從自身RRU以外之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目標對象UE的依UE區分緩衝器,將下行資料廢棄。
資料分流部23是具有如下機能:當透過MFH所接收之來自CU之資料是下行資料的情況下,朝資料蓄積部21輸出,是分配結果的情況下,往分配結果解析部24輸出。
分配結果解析部24是具有如下機能:對來自資料分流部23之分配結果進行解析,而抽出解析結果,該解析結果包含與對應之各下行資料相關之目標對象UE與無線發送資料量。
訊框形成部32是具有如下機能:基於從分配結果解析部24輸出之分配結果(或是解析結果),形成將在資料選擇部22所選擇之下行資料依相同之目標對象UE來收納之無線訊框。
基帶處理部33是具有如下機能:對從訊框形成部32輸出之無線訊框進行基帶處理,而生成第1層之基帶資料。
無線發送部31是具有如下機能:使用指定之無線資源來將從基帶處理部33輸出之基帶資料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
[第4實施形態之動作]
接著,參考圖5來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如圖5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動作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來自MBH而在CU被接收之下行資料是不等待由排程部12所進行之針對下行資料之無線資源分配結束,就從CU之資料發訊部11透過MFH而不論各自之目標對象往所有之DM(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MFH轉送)。
在DM,該等下行資料是基於目標對象之UE而暫時蓄積在資料蓄積部21所設有之依UE區分緩衝器。然後,基於因應無線資源分配結束而從CU通知過來之分配結果,藉由DM之資料選擇部22,只將應該從自身RRU來無線發送之下行資料從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選出,而朝無線發送部31轉送。另外,應該從其他RRU來無線發送之下行資料是藉由資料選擇部22而自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廢棄。
之後,將由資料選擇部22選出之下行資料收納在無線訊框而進行基帶處理,從無線發送部31往對應之下屬之UE進行無線發送。
附帶一提,在本實施形態,關於分配結果之通知方法,舉例來說,可以是透過專用線來進行,亦可以是於下行資料進行時間多工。另外,關於應該從其他RRU來無線發送之下行資料,亦可以是將緩衝器之讀取開始位置更新,以取代廢棄。
[第4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MFH是由具有與CU連接之1個OLT、以及透過光纖而容納於OLT之複數個ONU的TDM-PON系統所成,令DM安裝在各RRU。
藉此,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透過MFH來進行之下行資料轉送之開始時點不會如習知般地限制在當CU之無線資源分配結束後,即便CU是處於分配無線資源之排程中亦會令下行資料之轉送開始,與排程並行地從CU對其目標對象之UE轉送各下行資料。所以,可透過MFH來進行下行資料轉送之期間是大幅地擴張,MFH之有效頻帶會擴張,可非常有效率地從CU往各DM(RRU)轉送下行資料。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全部之下行資料是不論其目標對象而從CU往全部之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後,無線資源分配將結束。因此,在無線資源分配結束之時間點,該等下行資料是已經蓄積在DM之狀態。所以,可因應無線資源分配之結束而令在RRU進行之基帶處理開始,可大幅地縮減從接收來自MBH之下行資料至發送往UE之無線訊框為止的需要時間。
[第5實施形態]
接著,參考圖13來說明與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通訊系統1。
本實施形態基本上是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但在CU藉由鏡像緩衝器而將已朝DM轉送之下行資料保持這點、基於在鏡像緩衝器所保持之下行資料之資料量而限制對DM
轉送之下行資料這點、及排程部12之動作,並不相同。
如圖13所示,相較於前述之圖2之構成,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CU是於資料發訊部11追加有鏡像緩衝器11D。
鏡像緩衝器11D是具有如下之機能:保持與資料緩衝器11B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中之未透過MFH而往DM(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未發訊下行資料相同之下行資料。
發訊控制部13是具有如下之機能:基於在鏡像緩衝器11D所保持之未發訊下行資料之資料量,而暫時限制對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藉由資料緩衝器11B而將在限制期間中不被轉送之下行資料保持。
[第5實施形態之動作]
接著,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資料發訊部11在排程中若從MBH接收到下行資料,則以加工處理部11A進行加工處理,之後,依目標對象UE區分而暫且蓄積於資料緩衝器11B。另外,資料發訊部11是從資料緩衝器11B將已通知允許從發訊控制部13轉送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取出,之後,將該下行資料之複製依目標對象UE區分而蓄積於鏡像緩衝器11D,並藉由標籤賦予部11C對該下行資料賦予標籤,朝發訊控制部13輸出。
排程結束後,當所獲得之分配結果正在轉送之期間,資料發訊部11是基於從排程部12通知過來之轉送結
果,而將鏡像緩衝器11D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中之藉由排程而無線發送已確定之下行資料予以廢棄。藉此,鏡像緩衝器11D會只保持未發訊之下行資料。
另一方面,與下行資料相比,發訊控制部13是優先地允許分配結果之多對象一齊發訊,在分配結果之發訊中,來自資料發訊部11之關於所有下行資料之發訊是不允許。之後,發訊控制部13是因應分配結果之轉送結束而允許下行資料之轉送。但是,該轉送允許至少在依目標對象UE區分而發行這點是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具體而言,發訊控制部13是將鏡像緩衝器11D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之資料量至少依目標對象UE來區分監視。當任意之目標對象UE之資料量是預先設定之集約台閾值以上的期間,不允許往對應之目標對象UE進行下行資料轉送,當集約台閾值低於集約台閾值的情況下,變回允許往對應之目標對象UE進行下行資料轉送。
排程部12基本上是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但因為可將資料緩衝器11B與鏡像緩衝器11D所蓄積之依目標對象UE區分之下行資料之蓄積量當作依目標對象UE區分之未發送資料量來使用,故不需要如前述般地進行未發送資料量之推定。
[第5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在CU,資料發訊部11是將已朝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保持在依UE區分鏡像緩衝器,並將藉由排程而已無線資源分配結束之下行資料
從依UE區分鏡像緩衝器刪除,藉此,將與在DM所蓄積之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相同之下行資料保持在依UE區分鏡像緩衝器,針對依UE區分鏡像緩衝器所保持之下行資料之蓄積量已成為預定之集約台閾值以上之UE,限制以UE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
藉此,因為未從CU朝DM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是保持在依UE區分鏡像緩衝器,故可基於各依UE區分鏡像緩衝器之蓄積量而把握各UE之未發送資料量。所以,與推定未發送資料的情況相比,可更正確地把握未發送資料量,可抑制下行資料之無用之多對象一齊發訊。
另外,當UE移動到其他之CU之下屬的情況下,需要令以對應UE作為目標對象之未發送下行資料從移動前CU朝移動後CU移動,但根據本實施形態,因為以CU自身之緩衝器來保持所有之未發送下行資料,故不需要從DM將已經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以對應UE作為目標對象之未發送下行資料取回給CU,只要令DM將DM所蓄積之以對應UE作為目標對象之未發送下行資料廢棄即可。所以,即便是當UE移動到其他之CU之下屬的情況下,亦可不消費MFH之頻帶而將下行資料移動到其他之CU。
[第6實施形態]
接著,參考圖14來說明與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通訊系統1。
本實施形態基本上是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但在CU將無線發送確定前之下行資料重傳這點、令DM具備
之緩衝器是待機型態與運用型態之2型態構成這點,為主要差異。
如圖14所示,與前述之圖2之構成相比,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DM令資料蓄積部21是緩衝器A21A及緩衝器B21B之2型態構成。該等緩衝器A及緩衝器B是每當接收到分配結果,則令其中一者從運用型態切換至待機型態,進行至今為止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之讀取,令其中另一者從待機型態切換至運用型態,將在切換後所接收之新的下行資料依序蓄積。
[第6實施形態之動作]
接著,參考圖15來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本實施形態之特徴:為了將DM具備之緩衝器之容量縮小,CU是每次進行排程則將作為其無線發送候補之下行資料朝全部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亦即,即便已經朝DM進行了多對象一齊發訊,但只要無線發送尚未確定,則從CU將下行資料重傳。
藉此,DM不需要持續複數之排程周期而將下行資料保持在緩衝器,其具備之緩衝器之容量只需要是足以保持CU在1次之排程周期內所能夠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
為了此目的,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CU是將從MBH接收到之下行資料暫且保持在資料緩衝器11B,之後,從緩衝器11B之前頭來依序朝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
訊。當排程結束後,在將所獲得之分配結果朝DM多對象一齊發訊之期間,基於該分配結果而將無線發送已確定之資料自資料緩衝器11B消去。
[在CU之下行資料發訊動作]
如圖15所示,在排程#0期間,CU之資料發訊部11是若從MBH接收到下行資料,則藉由加工處理部11A進行加工處理,之後,依目標對象UE來區分而暫且蓄積於資料緩衝器11B。另外,資料發訊部11是從資料緩衝器11B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之前頭來依序生成複製,藉由標籤賦予部11C對複製之下行資料賦予標籤,朝發訊控制部13輸出。
發訊控制部13是將從資料發訊部11輸出之下行資料以乙太網路予以包裝而朝全部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此時,CU是與上述發訊處理並列而藉由排程部12進行排程。排程是將資料緩衝器11B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之有無依目標對象UE來辨識而進行。
當排程部12之排程完成而排程#0期間結束,資料發訊部11是藉由標籤賦予部11C而對從排程部12輸出之分配結果賦予標籤,朝發訊控制部13輸出。
發訊控制部13是將從資料發訊部11輸出之分配結果以乙太網路予以包裝而朝全部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並停止下行資料之轉送直到分配結果之多對象一齊發訊結束,藉此讓分配結果優先地朝DM轉送。
藉此,在轉送分配結果之期間,不會從CU將下行資料發訊。資料發訊部11是於分配結果之發訊中,將分配結果
及無線發送已確定之下行資料自資料緩衝器11B廢棄。
[在DM之下行資料接收動作]
如圖15所示,在排程#0期間,DM是當從CU接收到下行資料的情況下,令所接收到之下行資料全部透過資料分流部23而朝資料蓄積部21通知。在接收到分配結果之前,資料蓄積部21是針對緩衝器A及緩衝器B中之呈待機型態之其中一者,在與下行資料之標籤所記載之目標對象UE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進行該下行資料之蓄積。此時是從下行資料去除標籤而蓄積。
之後,當從CU接收到分配結果的情況下,分配結果是透過資料分流部23而往分配結果解析部24通知。因應於此,資料蓄積部21是將緩衝器A及緩衝器B之待機型態與運用型態切換。
分配結果解析部24是藉由接收到之分配結果之標籤而確認發送出處RRU,確認是否為對於自身RRU之分配結果。當是對於自身RRU之分配結果的情況下,從分配結果至少取得以自身RRU來作為無線發送出處之目標對象UE及其無線發送資料量,分別通知資料選擇部22與訊框形成部32。
資料選擇部22是基於來自分配結果解析部24之上述通知,而從資料蓄積部21之緩衝器A及緩衝器B中之呈運用型態之其中一者取得無線發送之下行資料,與各自之目標對象UE一同通知訊框形成部32。
訊框形成部32是基於來自資料選擇部22之下行資料而
依各目標對象UE來形成無線訊框。形成之無線訊框是在基帶處理部33經過基帶處理,之後,從無線發送部31往對應之UE進行無線發送。附帶一提,資料蓄積部21是因應於資料選擇部22之下行資料取得完成而將運用型態清除(資料廢棄)。
在圖15之例,於排程#0期間,以UE#X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X1、X2、X3與以UE#Y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Y1是朝令UE#X為下屬之DM轉送,蓄積在呈待機型態之緩衝器A,因應在排程#0期間獲得之分配結果#0之接收而令緩衝器A切換成新的運用型態並令緩衝器B切換成新的待機型態。此時,在排程#0期間獲得之分配結果#0並未對X3分配無線資源的情況下,DM是從運用型態取得X1、X2而開始進行用於無線發送之基帶處理,將剩下之Y1、X3廢棄。另外,在接收分配結果#0後之排程#1期間,重傳之X3與新的Y2是蓄積在呈待機型態之緩衝器B。
在本實施形態,雖然DM之資料蓄積部21是在令運用型態與待機型態交替之後將運用型態所剩下之下行資料全部廢棄,但如果可把握對緩衝器A、B之寫入之起點與終點而將前次蓄積之下行資料與這次蓄積之新的下行資料區分,則並非一定要將剩下之下行資料廢棄。自CU之資料發訊部11之緩衝器進行之廢棄亦相同。
[第6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在CU,資料發訊部11是將從MBH接收之下行資料分別蓄積在與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
UE對應之依UE區分緩衝器,讀取分別蓄積在依UE區分緩衝器之下行資料而朝各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直到排程之無線資源分配完成,將因應分配完成所獲得之新的分配結果通知各DM並將分配已完成之下行資料自依UE區分緩衝器廢棄;在DM,資料選擇部22是基於從CU通知過來之分配結果,而從蓄積在資料蓄積部21之下行資料選出自身RRU(對應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並自資料蓄積部21將未被選擇之剩下之下行資料全部廢棄。
藉此,由於每次進行排程則從CU將作為其無線發送候補之下行資料朝全部DM(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因此,即便已經朝DM進行了多對象一齊發訊,但只要無線發送尚未確定,則從CU將下行資料重傳。所以,DM不需要持續複數之排程周期而將下行資料保持在緩衝器,其具備之緩衝器之容量只需要是足以保持CU在1次之排程周期內所能夠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下行資料,故可將DM具備之緩衝器之容量縮小。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亦可以是:資料蓄積部21令蓄積下行資料之緩衝器具有由緩衝器A、B之2型態所成之2型態構成,將其中一型態分配成待機型態並將另一形態分配成運用型態而在待機型態蓄積從CU轉送過來之下行資料直到有從CU通知之藉由排程所獲得之新的分配結果,每當有新的分配結果通知過來則令其中一型態與另一型態切換;資料選擇部22是於選擇下行資料之際,從緩衝器中之分配成運用型態之部分來基於分配結果而選擇下行
資料,當選擇結束後,將分配成運用型態之部分所蓄積之下行資料全部消除。
藉此,可迴避如下之重傳資料之誤發送:在下個排程作為無線發送候補之來自CU之重傳資料從各DM基於本次之分配結果而錯誤地往RRU轉送、從RRU往UE發送。
[第7實施形態]
接著,參考圖16來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本實施形態基本上是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但在CU生成無線訊框之標頭而朝DM轉送這點、DM基於從DM接收之標頭而形成無線訊框這點,並不相同。
如圖16所示,CU是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地於排程完成前就將下行資料朝全部DM(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各DM是將該轉送資料依目標對象UE來區分而蓄積於緩衝器。
於排程完成後,CU是基於所獲得之分配結果而依各UE來生成無線訊框之標頭,將包含所生成之標頭、目標對象UE、發送出處RRU之標頭資料朝全部DM(RRU)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
各DM是從接收到之標頭資料來選出以自身RRU作為發送出處之標頭資料,基於由標頭資料取得之目標對象UE及標頭所記載之資料長度而從資料蓄積部21取得對應之下行資料。藉此,由該等下行資料與標頭來形成無線
訊框。
如圖17所示,相較於前述之圖2之構成,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CU是追加有標頭發訊部14。
標頭發訊部14是具有如下之機能:基於藉由排程部12所獲得之分配結果,依UE來生成用於將下行資料藉由無線訊框從RRU朝對應之UE無線發送之訊框標頭,而朝各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
標頭發訊部14設有標頭生成部14A、標頭保持部14B、標頭連結部14C。
標頭生成部14A是具有如下之機能:基於藉由排程部12所獲得之分配結果,依UE來生成用於將下行資料藉由無線訊框從RRU朝對應之UE無線發送之訊框標頭。
標頭保持部14B是具有如下之機能:將藉由標頭生成部14A所生成之標頭暫時保持。
標頭連結部14C是具有如下之機能:將標頭保持部14B保持之標頭依發送出處RRU而統整,生成將它們連結之標頭資料。
如圖18所示,相較於前述之圖12之構成,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RRU是設有標頭解析部26來取代分配結果解析部24。
標頭解析部26是具有如下之機能:將從CU接收之標頭資料分解成各標頭;將分解後之各標頭之目標對象UE、發送出處RRU、及該標頭所記載之資料長度通知資料選擇部22;將分解後之各標頭中之以自身RRU作為發送
出處之目標對象UE之標頭輸出。
另外,訊框形成部32是具有如下之機能:藉由來自標頭解析部26之標頭、及資料選擇部22所選擇之與該標頭對應之下行資料,而形成無線訊框。
[第7實施形態之動作]
接著,說明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無線網路系統1之動作。
[在CU之下行資料發訊動作]
在CU之排程中之動作是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但排程後之動作不一樣。排程完成後,CU是每當從排程部12有分配結果通知過來,則藉由標頭生成部14A生成依照目標對象UE之標頭,藉由標頭保持部14B而依各目標對象UE區分保持。
當基於分配結果來進行之所有之標頭生成及保持完成,標頭連結部14C是基於分配結果而從標頭保持部14B取得發送出處RRU相同之標頭群,將該等標頭群連結而生成1個標頭資料。
如圖19所示,於標頭資料之先頭是藉由標頭連結部14C而賦予與標頭資料相關之標籤。該標籤舉例來說是包含有:顯示身為標頭資料之旗標;下行資料之發送出處RRU;連結之標頭數量;可辨識各標頭之目標UE與該標頭之資料長度之資訊。
藉由標頭連結部14C而依各發送出處RRU生成之標頭資料是在發訊控制部13以例如乙太網路來包裝而朝全部
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
[在DM之下行資料接收動作]
在DM(RRU)之下行資料接收動作是與第4實施形態相同,但在排程完成後從CU接收標頭資料之際之動作是不一樣。
DM是在從CU接收到標頭資料的情況下,透過資料分流部23而通知標頭解析部26。標頭解析部26是參考標頭資料之標籤而確認發送出處RRU,確認是否為以自身RRU作為發送出處之標頭資料。
在此,當是以自身RRU作為發送出處之標頭資料的情況下,標頭解析部26是基於標籤所記載之連結標頭數量及各標頭之資料長度而將標頭資料分解成各標頭。
之後,標頭解析部26是取得分解後之各標頭所記載之資料長度而與對應之標頭之目標UE一起依標頭來區分而通知資料選擇部22,並將各標頭與其目標對象UE一起通知訊框形成部32。
資料選擇部22是基於從標頭解析部26通知過來之目標對象UE及資料長度,而從資料蓄積部21取得對應之下行資料,與對應之目標對象UE一起通知訊框形成部32。
訊框形成部32是依目標對象UE而將從資料選擇部22通知過來之標頭與下行資料連結,形成無線訊框。形成之無線訊框是在基帶處理部33經過基帶處理後,從無線發送部31往對應之UE無線發送。
另一方面,當接收到不是以自身RRU作為發送出處之標頭資料的情況下,標頭解析部26是朝資料選擇部22通知各標頭之目標對象UE、資料長度,並通知已確定其是從其他RRU轉送之資料。
因應於此,資料選擇部22是自資料蓄積部21將對應之下行資料消除。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標頭資料是將發送出處RRU相同之複數之無線訊框之標頭予以連結之資料,但亦可以是個別地賦予標籤而轉送。另外,亦可以是令標頭資料包含在分配結果。
[第7實施形態之效果]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在CU,標頭發訊部14是基於藉由排程部12所獲得之分配結果,依UE來生成用於將下行資料藉由無線訊框從RRU朝對應之UE無線發送之訊框標頭,而朝各DM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在DM,資料選擇部22是基於從CU多對象一齊發訊之訊框標頭,而從資料蓄積部21所蓄積之下行資料選出對應RRU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與從訊框標頭中選出之與對應RRU帶有對應關係之訊框標頭一起往對應轉送;RRU之無線發送部31是基於在DM選出之訊框標頭,而依各個成為在DM選出之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的UE,將訊框標頭附加於下行資料而無線發送。
藉此,訊框標頭是取代藉由排程所獲得之分配結果而從CU對DM(RRU)多對象一齊發訊。所以,當在
RRU生成無線訊框之際,將不需要基於分配結果而生成訊框標頭。因此,可減輕在RRU之處理負擔,縮短在RRU之下行資料之發送延遲時間將成為可能。
[實施形態之擴張]
以上雖然是參考實施形態來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以在本發明之範圍內對本發明之構成與詳細進行業者能理解之各種變更。另外,亦可以在不發生矛盾之範圍將各實施形態任意地組合而實施。
具體而言,雖然與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未發送資料量之推定方法、第3實施形態是以適用於將DM安裝在ONU之第2實施形態之構成的情況來舉例說明,但亦可以是適用於將DM安裝在RRU之第4實施形態之構成。
另一方面,雖然第5實施形態至第7實施形態是以適用於第4實施形態之構成的情況來舉例說明,但亦可以是適用於第2實施形態之構成。
10‧‧‧集約台
11‧‧‧資料發訊部
12‧‧‧排程部
20‧‧‧資料管理部
21‧‧‧資料蓄積部
22‧‧‧資料選擇部
30‧‧‧無線台
31‧‧‧無線發送部
Claims (12)
- 一種無線網路系統,其特徵在於包含:1個集約台;複數個資料管理部,與前述集約台連接;及1個或複數個無線台,對應每個前述資料管理部而連接,與分別對應之使用者終端進行無線通訊;前述集約台具有:資料發訊部,將從上位網路接收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透過行動前傳網路而朝各前述資料管理部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排程部,與前述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並行,而實行將前述無線台分別具有之無線資源分配於前述下行資料之無線發送之排程;前述資料管理部具有:資料蓄積部,將從前述集約台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前述下行資料暫時蓄積;資料選擇部,基於以前述排程所獲得之分配結果,從前述資料蓄積部所蓄積之前述下行資料來選擇前述無線台中與自身資料管理部對應之對應無線台的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而往前述對應無線台轉送,且將前述對應無線台以外之無線台的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自前述資料蓄積部廢棄;前述無線台具有:無線發送部,基於以前述排程所獲得之前述分配結果,將從前述資料管理部轉送之前述下行資料使用指定之無線資源往對應之使用者終端進 行無線發送。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集約台之前述排程部是對每個前述使用者終端,從殘留在前述資料發訊部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殘留資料量、及已經往前述資料管理部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已發訊資料量的和,減去在前一個分配結果所分配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的已分配資料量,藉此,推定與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相關之未發送資料量,基於所獲得之未發送資料量推定值而實行新的排程。
- 如請求項1或2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集約台之前述資料發訊部是於對前述下行資料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際,將用於辨識前述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使用者終端之標籤附加在前述下行資料而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前述資料管理部之前述資料蓄積部是於蓄積前述下行資料之際,基於被賦予在前述下行資料之前述標籤而於與前述標籤對應之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的緩衝器,將去除前述標籤後之前述下行資料予以蓄積;前述資料管理部之前述資料選擇部是選擇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中之與前述對應無線台帶有對應關係之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所蓄積之下行資料而往前述對應無線台轉送,並將與前述對應無線台以外之無線台帶有對應關係之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所蓄積之下行資料予以廢 棄。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集約台之前述資料發訊部是將已朝前述資料管理部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前述下行資料保持在依使用者終端區分鏡像緩衝器,並將藉由前述排程之已完成向無線資源之分配的下行資料從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鏡像緩衝器刪除,藉此,將與在前述資料管理部所蓄積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相同之下行資料保持在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鏡像緩衝器,針對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鏡像緩衝器所保持之下行資料之蓄積量已成為預定之集約台閾值以上之使用者終端,限制以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集約台之前述資料發訊部是將從前述上位網路接收之下行資料分別蓄積在與前述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使用者終端對應之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讀取分別蓄積在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之下行資料而朝各前述資料管理部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直到藉前述排程之向無線資源之分配完成,將因應前述分配完成所獲得之新的分配結果通知各前述資料管理部並將分配已完成之下行資料自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廢棄;前述資料管理部之前述資料選擇部是基於從前述集約台通知之前述分配結果,而從蓄積在前述資料蓄積部之前述下行資料選擇前述對應無線台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的下行資料,並自前 述資料蓄積部將未被選擇之剩下之下行資料全部廢棄。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資料管理部之前述資料蓄積部具有2型態構成之緩衝器來作為蓄積前述下行資料之緩衝器,在直到從前述集約台通知藉由前述排程所獲得之新的分配結果之間,將其中一型態分配成待機型態並將另一形態分配成運用型態而在前述待機型態蓄積從前述集約台轉送之前述下行資料,每當有前述新的分配結果通知時則令前述待機型態與前述運用型態切換;前述資料選擇部是於選擇前述下行資料之際,從前述緩衝器中之分配成前述運用型態之部分來基於前述分配結果而選擇前述下行資料,當選擇完成後,將分配成前述運用型態之部分所蓄積之下行資料全部消除。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集約台更具有標頭發訊部,該標頭發訊部是基於前述分配結果,依前述使用者終端來生成用於將前述下行資料藉由無線訊框從前述無線台朝對應之使用者終端無線發送的訊框標頭,並朝各前述資料管理部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前述資料管理部之前述資料選擇部是基於從前述集約台多對象一齊發訊之前述訊框標頭,而從前述資料蓄積部所蓄積之前述下行資料選擇前述對應無線台之無線資源所分配到之下行資料,並從前述訊框標頭中選擇與前述對應無線台對應的訊框標頭;前述無線台之前述無線發送部是基於在前述資料管理部選擇之前述訊框標頭,而 依每個成為在前述資料管理部選擇之前述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的使用者終端,將前述訊框標頭附加於前述下行資料而無線發送。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集約台之前述排程部是基於從各前述使用者終端周期性地通知之寬頻帶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依各前述無線台來生成將與前述無線台連接之使用者終端予以顯示之無線頻道資訊並通知前述資料管理部;前述資料管理部之前述資料蓄積部是於接收到從前述集約台依序發訊之前述下行資料時,確認前述下行資料之目標對象使用者終端,當從前述集約台通知之前述無線頻道資訊中之與前述對應無線台相關之無線頻道資訊不包含有前述目標對象使用者終端的情況下,將該下行資料在暫時蓄積之前就予以廢棄。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資料管理部是安裝在各前述無線台。
- 如請求項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行動前傳網路是由TDM-PON系統所成,該TDM-PON系統具有與前述集約台連接之1個台側裝置、及透過光纖而容納於前述台側裝置之複數個加入者側裝置;前述資料管理部是安裝在各前述加入者側裝置。
- 如請求項10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台側裝置是於將從前述集約台轉送過來之前述下行資料透過前述加入者側裝置而往前述無線台進行多對象一齊發訊之際,依 各前述使用者終端,將已從自身台側裝置往前述無線台多對象一齊發訊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已發訊資料量,減去藉由前一個排程獲得之分配結果所分配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已分配資料量,藉此計算殘留在前述無線台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殘留推定量,基於前述殘留推定量與設在前述無線台之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之無線台閾值的比較結果,判定可否進行對前述無線台之以前述使用者終端作為目標對象之下行資料之多對象一齊發訊。
- 如請求項11之無線網路系統,其中前述無線台閾值是由比設在前述無線台之1個前述依使用者終端區分緩衝器所能蓄積之最大可蓄積資料量還低之值所成;前述最大可蓄積資料量是由在前述排程之1周期之期間內可從前述無線台無線發送之最大可發送資料量所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26844 | 2015-06-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5793A TW201705793A (zh) | 2017-02-01 |
TWI599256B true TWI599256B (zh) | 2017-09-11 |
Family
ID=57584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19726A TWI599256B (zh) | 2015-06-24 | 2016-06-23 | 無線網路系統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02407B2 (zh) |
EP (1) | EP3316525B1 (zh) |
JP (1) | JP6353166B2 (zh) |
CN (1) | CN107710692B (zh) |
TW (1) | TWI599256B (zh) |
WO (1) | WO20162086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96489B2 (ja) * | 2017-06-30 | 2023-06-2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通信ユニット、フロントホールマルチプレクサ、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JP2019029953A (ja) * | 2017-08-03 | 2019-02-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伝送システム、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
US11418952B2 (en) * | 2018-01-11 | 2022-08-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Optimized PDCP handling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IAB) networks |
CN109275158B (zh) * | 2018-09-10 | 2021-09-14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密集组网的方法及装置 |
EP3994847A4 (en) | 2019-07-02 | 2023-08-02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FRONTHAUL INTERFACE FOR USE WITH A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
US20240063850A1 (en) * | 2021-01-07 | 2024-02-22 |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entralized st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12471B2 (en) * | 2006-01-04 | 2011-03-22 | Wireless Technology Solutions Llc | 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546080B (zh) * | 2010-12-21 | 2014-06-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基带信号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
US9917682B2 (en) * | 2011-12-07 | 2018-03-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 central base station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a cellular network |
CN102497603B (zh) * | 2011-12-14 | 2015-05-20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缓解干线通信压力的epon小区下行业务调度优化方法 |
US9125047B2 (en) | 2012-07-26 | 2015-09-01 |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 Cloud-based radio access network for small cells |
US10009803B2 (en) | 2013-02-12 | 2018-06-26 | Altiostar Networks, Inc. | Long term evolu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 |
US10244507B2 (en) * | 2013-09-24 | 2019-03-26 |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 Distributed processing in a centralized radio access network |
-
2016
- 2016-06-22 WO PCT/JP2016/068491 patent/WO20162086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2 EP EP16814384.0A patent/EP3316525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6-22 US US15/739,677 patent/US106024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6-22 CN CN201680036228.3A patent/CN107710692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22 JP JP2017524939A patent/JP63531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6-23 TW TW105119726A patent/TWI599256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602407B2 (en) | 2020-03-24 |
CN107710692B (zh) | 2020-08-25 |
CN107710692A (zh) | 2018-02-16 |
JPWO2016208614A1 (ja) | 2017-12-07 |
US20180192328A1 (en) | 2018-07-05 |
WO2016208614A1 (ja) | 2016-12-29 |
EP3316525A4 (en) | 2019-01-09 |
JP6353166B2 (ja) | 2018-07-04 |
EP3316525B1 (en) | 2019-12-04 |
EP3316525A1 (en) | 2018-05-02 |
TW201705793A (zh) | 2017-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99256B (zh) | 無線網路系統 | |
US20130003650A1 (en) |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relay node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 |
TWI261996B (en) |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selecting quality of service-related inform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942124B2 (en) | Method for optimizing the triggering of the transmission of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BSR) information | |
US7769926B2 (en) | Method for provid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 using user equipment to calculate available space of a protocol data uni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KR101445115B1 (ko) | 게이트웨이 및 기지국들 사이를 동기화하는 방법 및 대응하는 게이트웨이와 기지국 | |
JP5001378B2 (ja) | マルチキャストメッセージ中の測定値の報告を差の形式で行うことにより信号伝達帯域幅の負荷を軽減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1107010B (zh) | 传输控制方法和装置 | |
KR102476368B1 (ko) | 수동형 광 네트워크의 통합형 동적 대역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
US12119876B2 (en) | Network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TW200406128A (en) | Channel switching for support of 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 |
CN107154840B (zh) | 资源分配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1400066A (zh) | 一种在中继链路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中继和基站 | |
Hossain et al. | A distributed control framework for TDM-PON based 5G mobile fronthaul | |
US20210044374A1 (en) |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 |
JP2012074866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 |
Soleymani et al. | A hierarchical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scheme for next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s | |
JP6401677B2 (ja) | 端局装置及び帯域割当方法 | |
KR20170111455A (ko) | QoS 보장을 위한 맵핑 방법이 적용된 유무선 통합 네트워크 및 업스트림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 |
US8509250B2 (en) |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 |
JP6461765B2 (ja) | 端局装置及び帯域割当方法 | |
JP6985658B2 (ja) |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JP2019050448A (ja) | 端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
KR20070086982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과 그 시스템에 이용되는 기지국 및단말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