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8058B - Rope buckle - Google Patents

Rope buck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8058B
TWI598058B TW105105742A TW105105742A TWI598058B TW I598058 B TWI598058 B TW I598058B TW 105105742 A TW105105742 A TW 105105742A TW 105105742 A TW105105742 A TW 105105742A TW I598058 B TWI598058 B TW I5980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buckle
connecting member
mal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5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9708A (zh
Inventor
Chung-Lung Chen
Po-Chun Hsu
Original Assignee
Button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tton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tton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1057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980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9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97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8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8058B/zh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Description

繩扣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扣具,特別是一種使用者能單手操作的扣具。
隨時工業技術逐漸進步,使公扣的結構與機能持續演進,而趨向多樣化與精緻化發展,如今包括衣著、傢飾、運動用具、安全護具、手提袋等多種物件都設有特殊的適用公扣。
請參閱圖1所示,為一種市面上常見的習知繩扣1,上述習知繩扣1主要由一母扣10、一公扣11以及一彈簧12所構成。上述母扣10一側具有一車縫片101,另一側具有一與上述車縫片101一體成型的柱體102,上述柱體102具有一呈現橫向的穿孔103以及一呈現縱向的容置空間104,上述容置空間104與上述穿孔103相連通,並具有一開口105。
上述公扣11位於上述柱體102的容置空間104,並具有一穿設空間111以及兩位於上述穿設空間111兩側的定位塊112,上述兩定位塊112位於上述柱體102的穿孔103,而上述彈簧12同樣與上公扣11位於上述柱體102的容置空間104,並於一端推抵上述公扣11,使上述兩定位塊112與上述穿孔103相互觸接,進而使上述公扣11一端外凸於上述容置空間104的開口105,此時,上述柱體102的穿孔103與上述公扣11的穿設空間111並未相互連通。
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於具體應用時,按壓上述公扣11,使上述公扣11的穿設空間111與上述柱體102的穿孔103相互連通,並將一繩體13由上述穿孔103的一端穿入,經過上述公扣11的穿設空間111,再由上述穿孔103的另一 端穿出,接下來,透過上述母扣10的車縫片101縫設於一布體(圖未示)外部,藉此,上述習知繩扣1位於上述布體(圖未示)外部,能便於使用者按壓上述公扣11來調整上述繩體13的長度。
但是,上述習知繩扣1在調整上述繩體13長度時,使用者需要一手持續按壓於上述公扣11,使上述公扣11的穿設空間111與上述柱體102的穿孔103相互連通,同時再由另一手在拉動上述繩體13來以調整上述繩體13的長度,進而造成上述習知繩扣1在使用上仍不方便。
然而,在未按壓上述公扣11的情況下,上述公扣11的穿設空間111與上述柱體102的穿孔103錯位排列,使上述穿孔103、穿設空間111與定位塊112三者抵壓於上述繩體13,進而使用者無法調整上述繩體13的長度,而若直接拉動上述繩體13,不但較難以調整上述繩體13的長度,甚至可能因為強制拉動上述繩體13而造成上述母扣10與公扣11損壞。
有鑑於此,習知繩扣在使用時能有不足之處,實有改良習知繩扣之必要,藉由改善習知繩扣的結構樣態,使習知繩扣受到外力推抵並使穿孔與穿設空間相互對齊時,能透過特殊的結構設計,將習知繩扣未受到外力推抵時,能持續保持在穿孔與穿設空間相互對齊的狀態。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母扣與公扣之間相互卡合或未相互卡合時能持續維持於卡合狀態或未卡合狀態,以使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能選擇性保持於調整狀態或卡止狀態,進而讓使用者能移動繩體或無法移動繩體,藉此,能提高繩扣使用上的方便性,以便於使用者能單手於操作繩扣。
為達前述目的,本發明繩扣組接於一結合物件,並用以收容定位一繩體,其中,上述繩扣主要由一母扣以及一公扣所構成,上述母扣具有一供上述繩體穿入的第一穿設空間以及一第一連接件,而上述公扣具有一供上述繩體穿入的第二穿設空間以及一能選擇性組裝或拆卸於上述第一連接件的第二連接件。
而本發明特徵在於:當上述第一連接件卡合於第二連接件時,上述母扣與公扣能持續呈現於一卡合狀態,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保持在一上述繩體能移動的調整狀態或一上述繩體無法移動的卡止狀態,而當上述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解除卡合時,上述母扣與公扣能持續維持於一未卡合狀態,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保持在上述調整狀態與卡止狀態的另一者。其中,上述母扣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連通於上述容置空間的插入開口,而上述公扣由上述插入開口組接於上述容置空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相交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的開口方向,上述容置空間連通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並且,上述容置空間進一步開設至少一開口方向相交於上述插入開口開口方向的接合開口,當上述公扣位於上述容置空間,使上述第二連接件由容置空間外凸於上述接合開口。
而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容置空間的開口方向平行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的開口方向,而上述容置空間並不連通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並且,當上述公扣位在容置空間時,上述第二連接件不位在上述容置空間。
於前述兩種實施例中,上述母扣皆能進一步具有一受到外力能產生形變的推抵部,上述推抵部可施力作用於呈現上述卡合狀態的第二連接件, 使上述第二連接件受壓形變而分離於上述第一連接件,藉此,上述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之間接觸的表面之法線方向垂直於上述推抵部作用於上述第二連接件的推抵方向。
此外,上述第二連接件設有一形成兩接觸端面的切槽,並由上述切槽的兩接觸端面分別卡合於上述第一連接件的不同側位置,並且,上述母扣的容置空間進一步具有至少一與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平行的導引軌道,而上述公扣進一步具有一裝設於上述導引軌道的滑塊,使上述公扣的位移方向平行或相交於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
再者,為了確保上述公扣能持續位在上述母扣的容置空間,上述母扣與公扣之間設有一保持手段,其中,將上述繩體同時穿入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使上述繩體、上述母扣的第一穿設空間以及上述公扣的第二穿設空間三者共同形成上述保持手段。
或者,上述保持手段係於上述公扣凸出形成一卡抵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的抵擋塊,使上述公扣的位移範圍受到上述第一穿設空間的輪廓大小限制,上述第一穿設空間周緣進一步設有一位在上述抵擋塊的移動路徑上的對位凹槽,上述對位凹槽用以收容上述抵擋塊,使得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之間能夠完全的對齊重合。
而前述保持手段的實施樣態僅方便說明,上述保持手段更可以係為上述插入開口的面積小於上述容置空間的截面積,並藉由上述插入開口與容置空間來形成一限制槽軌,而上述公扣插入上述限制槽軌崁合來保持上述公扣與母扣之間持續接觸。
於又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母扣與公扣之間進一步設有一復歸件,上述復歸件具有一能使上述公扣與母扣之間產生相對位移的復歸作用力。
其中,上述復歸件設為一彈簧,上述彈簧兩端分別推抵於上述母扣與公扣,使上述復歸作用力形成將上述母扣與公扣其中之一遠離於另一者的推抵力量。
或者,上述復歸件設為一裝設上述母扣的第一磁吸件以及一裝設於上述公扣的第二磁吸件,而上述復歸作用力設為一將上述第一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磁性力量。
本發明特點在於母扣與公扣相互卡合時能持續維持於卡合狀態,使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能保持在繩體移動的調整狀態或繩體無法移動的卡止狀態,而母扣與公扣解除卡合時能持續維持於未卡合狀態,使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保持在調整狀態與卡止狀態的另一者。藉此,本發明透過母扣與公扣相互卡扣或解除卡合能持續維持在卡合狀態或未卡合狀態,以使得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能保持在調整狀態與錯未狀態其中之一,藉此,能方便使用者操作繩扣,以提高繩扣使用上的方便,進而使用者能單手操作繩扣,並調整繩體長度。
〔習知〕
1‧‧‧習知繩扣
10‧‧‧母扣
101‧‧‧車縫片
102‧‧‧柱體
103‧‧‧穿孔
104‧‧‧容置空間
105‧‧‧開口
11‧‧‧公扣
111‧‧‧穿設空間
112‧‧‧定位塊
12‧‧‧彈簧
13‧‧‧繩體
〔本發明〕
2‧‧‧繩扣
20‧‧‧母扣
21‧‧‧收容部
211‧‧‧容置空間
211a‧‧‧插入開口
211b‧‧‧封閉面
211c‧‧‧導引面
211d‧‧‧限制槽軌
212‧‧‧第一穿設空間
212a‧‧‧對位凹槽
213‧‧‧導引軌道
214‧‧‧第一柱體
215‧‧‧接合開口
22‧‧‧推抵部
221‧‧‧第一組裝空間
222‧‧‧牴觸件
222a‧‧‧受壓面
222b‧‧‧接觸面
23‧‧‧第一連接件
231‧‧‧卡緣
232‧‧‧穿孔
30‧‧‧公扣
31‧‧‧組接部
311‧‧‧第二穿設空間
312‧‧‧抵擋塊
313‧‧‧第二柱體
314‧‧‧滑塊
315‧‧‧連接凸塊
32‧‧‧作動部
321‧‧‧第二組裝空間
33‧‧‧第二連接件
331‧‧‧彈性臂
332‧‧‧牴觸面
333‧‧‧卡槽
333a‧‧‧接觸端面
334‧‧‧卡合件
40‧‧‧復歸件
41‧‧‧復歸作用力
42‧‧‧彈簧
43‧‧‧第一磁吸件
44‧‧‧第二磁吸件
50‧‧‧保持手段
60‧‧‧繩體
70‧‧‧卡合狀態
71‧‧‧調整狀態
72‧‧‧未卡合狀態
73‧‧‧卡止狀態
80‧‧‧結合物件
81‧‧‧外套
82‧‧‧帽體
83‧‧‧第一帶體
84‧‧‧第二帶體
圖1為習知繩扣的分解圖;圖2為習知繩扣配合繩體以及布體具體應用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圖4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為抵擋塊卡抵於第一穿設空間的示意圖;圖6為抵擋塊牴觸於導引面的示意圖;圖7A為圖3插入開口推抵第二連接件的示意圖;圖7B為圖3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呈現卡止狀態的示意圖;圖7C為圖7B中A-A剖面的剖視圖;圖8A為牴觸件推壓第二連接件的示意圖;圖8B為圖3公扣呈現調整狀態的示意圖;圖8C為圖8B中B-B剖面的剖視圖;圖8D為復歸件設為第一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的示意圖;圖9A為第一較佳實施例中配合結合物件使用的示意圖;圖9B為圖7A調整繩體的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1為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由調整狀態轉變為卡止狀態的示意圖;圖12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3為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由卡止狀態轉變為調整狀態的示意圖;圖14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以及圖15為圖14的組裝示意圖。
茲為便於更進一步對本發明之構造、使用及其特徵有更深一層明確、詳實的認識與瞭解,爰舉出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3與圖4所示,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繩扣2,包含:一母扣20、一公扣30以及一復歸件40。
上述母扣20主要由一收容部21、一推抵部22以及一第一連接件23所構成,上述收容部21連接於上述推抵部22上方,並具有一呈現縱向排列的容置空間211以及一呈現橫向排列的第一穿設空間212,上述容置空間211連通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並具有一插入開口211a以及一位於上述插入開口211a下方的封閉面211b,而上述容置空間211的封閉面211b具有一朝向上述插入開口211a的導引軌道213以及一平行於上述導引軌道213的第一柱體214,上述導引軌道213平行於上述插入開口211a的開口方向。如圖所示,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向下凹陷形成一對位凹槽212a,另外,上述容置空間211朝向上述收容部21的左右兩側各開設形成一接合開口215,上述接合開口215的開口方向相交於上述插入開口211a的開口方向,於此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插入開口211a的開口方向垂直於上述接合開口215的開口方向。
其中,上述接合開口215的開口方向也相交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的開口方向,並且,於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接合開口215的開口方向垂直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的開口方向,然而,上述接合開口215的開口方向相交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的開口方向僅方便說明之用,並未加以限制上述接合開口215與第一穿設空間212的相對位置,亦即上述兩接合開口215可由上述容置空間211朝向上述收容部21的前後兩側各開設形成,使得上述接合開口215的開口方向平行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的開口方向。
上述母扣20的推抵部22具有一第一組裝空間221,並於左右各向外延伸形成一受到外力能產生形變的牴觸件222,以使上述推抵部22呈現一U字型的外觀樣態,而上述兩牴觸件222具有一受壓面222a以及一接觸面222b,上述受壓面222a與接觸面222b兩者分別位於上述牴觸件222的相對兩側,並且,上述 牴觸件222的受壓面222a面對於上述兩接合開口215,另外,上述第一連接件23形成於上述收容部21,並於此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連接件23設為一卡緣231,而上述卡緣231位於上述接合開口215上方。
上述公扣30主要由一組接部31、一連接於上述組接部31上方的作動部32以及一第二連接件33所構成,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穿設於上述收容部21的容置空間211,而上述公扣30的作動部32外凸於上述容置空間211的插入開口211a,如圖所示,上述組接部31具有一呈現橫向排列的第二穿設空間311以及一朝向上述第二穿設空間311開口方向延伸形成的抵擋塊312,而上述組接部31的底端中央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二柱體313以及兩位於上述第二柱體313兩相對側的滑塊314,上述滑塊314滑動連接於上述導引軌道213,使得上述滑塊314能沿著上述導引軌道213進行直線運動,其中,上述抵擋塊312位於上述母扣20的第一穿設空間212內,藉此,請參閱圖5所示,上述抵擋塊312卡抵於上述母扣20的第一穿設空間212以形成一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持續位在上述容置空間211的保持手段50。
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左右兩側各向外延伸形成上述第二連接件33,上述第二連接件33能選擇性卡合或解除卡合於上述第一連接件23,如圖所示,上述第二連接件33設為兩受到外力推抵能產生形變的彈性臂331,上述彈性臂331具有一具有一牴觸面332以及一位於上述彈性臂331頂端的卡槽333,而上述作動部32具有一第二組裝空間321,其中,上述卡槽333具有兩個接觸端面333a。
由於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由上述插入開口211a穿設於上述容置空間211時,上述抵擋塊312會牴觸於上述插入開口211a,因而,上述公扣30 的組接部31較難以從上述插入開口211a穿設於上述容置空間211,請參閱圖6所示,為了便於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穿設於上述母扣20的容置空間211,上述容置空間211的插入開口211a進一步設有一呈現傾斜樣態的導引面211c,藉此,上述母扣20的組接部31穿設於上述容置空間211時,上述抵擋塊312會接觸到上述導引面211c,並透過上述導引面211c呈現傾斜的樣態,可易於將上述組接部31穿設於上述容置空間211,使得上述抵擋塊312位於上述母扣20的第一穿設空間212。
再請參閱圖3及圖4所示,上述復歸件40位於上述容置空間211,並具有一使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之間產生相對位移復歸作用力41(圖8C所示),於此實施例中,上述復歸件40設為一彈簧42,上述彈簧42一端推抵於上述容置空間211的封閉面211b,另一相對端推抵於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其中,上述彈簧42同時包覆於上述第一柱體214與第二柱體313。如圖所示,上述彈簧42向上推抵於上述組接部31,使上述復歸作用力41形成將上述公扣30向上移動的推抵力量,而上述公扣30向上移動會使得上述抵擋塊312牴觸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其中,由於上述抵擋塊312抵觸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使得上述公扣30上下移動的範圍受到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的輪廓大小限制。
請參閱圖7A至圖7C所示,對上述公扣30的作動部32施加平行於上述插入開口211a開口方向的作用力(或對上述母扣20的推抵部22施加朝向平行於上述插入開口211a開口方向的作用力),使上述滑塊314沿著上述導引軌道213進行直線移動,進而使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朝向上述封閉面211b進行移動,並且上述組接部31壓縮上述彈簧42的長度,而上述第二連接件33的牴觸面332向 下移動至上述容置空間211的插入開口211a時,上述容置空間211的插入開口211a擠壓於上述兩彈性臂331,使上述兩彈性臂331由外向內產生形變。
然而,上述滑塊314滑動連接於上述導引軌道213,使得上述公扣30朝向上述母扣20移動時,上述公扣30不會左右晃動。並且,再當上述兩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向下移動至上述接合開口215,此時,由於上述第二連接件33未受到上述插入開口211a推壓,上述彈性臂331會由內向外產生形變,使得上述卡槽333與牴觸面332兩者皆會由上述容置空間211外凸於上述接合開口215,進而使得上述卡槽333的兩接觸端面333a分別卡扣於上述卡緣231的不同側位置。
如圖所示,當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與上述卡緣231兩者相互卡合連接時,上述母扣20的第一穿設空間212與公扣30的第二穿設空間311兩者相互對齊連通,而上述抵擋塊312位於上述對位凹槽212a內部,此外,由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對齊連通於上述第二穿設空間311,並能將一繩體60穿設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藉此,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透過上述卡槽333與上述卡緣231兩者相互卡合連接能持續維持於一卡合狀態70,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能保持在一相互對齊連通以供上述繩體60移動的調整狀態71。
請參閱圖8A至圖8C所示,對上述牴觸件222的接觸面222b施加朝向上述接合開口215的作用力,使上述牴觸件222的受壓面222a推壓於上述彈性臂331的牴觸面332,而上述彈性臂331由外向內產生形變並使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分離於上述卡緣231,此時,上述彈簧42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向上推抵於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使上述滑塊314沿著上述導引軌道213向上進行直線移動,進而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第二穿設空間311與上述抵擋塊312三者 共同夾固上述繩體60,進而使上述繩體60產生形變,因而,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透過上述卡槽333分離於上述卡緣231能持續維持於一上述卡槽333分離於上述卡緣231的未卡合狀態72,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保持在一相互錯位壓迫上述繩體60以定位上述繩體60的卡止狀態73,並且,上述彈簧42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能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持續保持在上述卡止狀態73。其中,上述卡槽333的兩接觸端面333a其中之一與上述卡緣231之間相互接觸的表面之法線方向與上述牴觸件222施力作用於上述彈性臂331的推抵方向。
如圖所示,當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呈現上述卡止狀態73時,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兩者牴觸於上述繩體60,而使得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即使受到上述彈簧42的復歸作用力41也無法產生位移,進而使得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持續位在上述容置空間211,藉此,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不一定只有上述抵擋塊312卡抵於上述母扣20的第一穿設空間212才能構成上述保持手段50,亦即將上述繩體60同持穿入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第二穿設空間311與繩體60三者共同形成上述保持手段50。
再者,上述復歸件40設為一彈簧42,使上述復歸作用力41產生推抵上述公扣30的推抵力量僅方便說明之用,並未加以限制上述復歸件40的結構樣態,亦即請參閱8D圖所示,上述復歸件40設為一裝設上述母扣20的第一磁吸件43以及一裝設於上述公扣30的第二磁吸件44,使上述第一磁吸件43磁性排斥於上述第二磁吸件44,使上述復歸作用力41形成將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其中之一遠離於另一者的相斥磁性力量,進而當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由上述卡合狀態 70轉變為上述未卡合狀態72,可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形成的相斥磁性力量,使得上述公扣30向上移動,使得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由上述上述調整狀態71轉變為上述卡止狀態73。
此外,亦可改變上述第一磁吸件43與第二磁吸件44兩者組裝於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的相對位置,使得上述復歸作用力41形成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進而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由上述卡合狀態70轉變為上述未卡合狀態72,可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形成的相吸磁性力量,使得上述公扣30向上移動。
藉此,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母扣20和公扣30兩者能選擇性地在持續維持於上述卡合狀態70或上述未卡合狀態72,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能呈現上述調整狀態71或上述卡止狀態73,並且,在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卡扣連接於上述卡緣231而呈現上述卡合狀態70的情況下,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能持續保持在上述調整狀態71,使得上述繩體60能容易在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內移動。
請參閱圖9A與圖9B所示,上述繩扣2配合一結合物件80使用,於此實施例中,上述結合物件80設為一外套81,上述外套81具有一帽體82、一位於上述帽體82的第一帶體83以及一位於上述帽體82的第二帶體84,其中,上述第一帶體83的一端穿過於上述母扣20的第一組裝空間221並在與上述第一帶體83連接,使得上述第一帶體83連接於上述母扣20,同樣地,上述第二帶體84的一端穿設於上述公扣30的第二組裝空間321並與上述第二帶體84連接,使得上述第二帶體84連接於上述公扣30,而上述繩體60一部分裝設於帽體82,另一部份穿設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
當穿戴上述外套81的使者用欲想調整上述帽體82的大小,使用者能一手按壓於上述公扣30的作動部32(或按壓上述母扣20的推抵部22),使得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兩者由上述未卡合狀態72轉變為上述卡合狀態70,進而使得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卡合連接於上述卡緣231,致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能持續呈現上述調整狀態71,藉此,使用者能在無需按壓上述作動部32或推抵部22的情況下,能移動上述繩體60以調整上述帽體82的大小。
當使用者欲想固定上述帽體82的大小,對上述牴觸件222施加朝向上述接合開口215的作用力,使上述牴觸件222推壓於上述彈性臂331,而上述彈性臂331由外向內產生形變並使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分離於上述卡緣231,上述彈簧42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向上推抵於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藉此,上述彈簧42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能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持續保持在上述卡止狀態73。然而,上述結合物件80設為一外套81僅方便說明之用,亦即上述結合物件80可設為衣服、鞋子、背包或褲子其中一種。
請參閱圖10與圖11所示,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差別在於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卡扣連接於上述卡緣231時,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呈現上述卡合狀態70,進而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呈現上述卡止狀態73,至於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兩者的結構樣態相同於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在此不加以贅述。
如圖所示,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穿設於上述收容部21的容置空間211,並受到上述彈簧42向上推抵,使得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在未卡合狀態72的情況下,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先呈現上述調整狀態71,進而能移動上述繩體60,而當使用者欲想夾固上述繩體60,亦可按壓上述母扣 20的作動部32或上述公扣30的推抵部22,使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卡扣連接於上述卡緣231,進而使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由上述未卡合狀態72轉變為上述卡合狀態70,同時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由上述調整狀態71轉變為上述卡止狀態73。
當使用者欲想調整移動上述繩體60,對上述牴觸件222施加朝向上述接合開口215的作用力,使上述牴觸件222推壓於上述彈性臂331,而上述彈性臂331由外向內產生形變並使上述彈性臂331的卡槽333分離於上述卡緣231,上述彈簧42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向上推抵於上述公扣30的組接部31,藉此,上述彈簧42透過上述復歸作用力41能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持續保持在上述調整狀態71
請參閱圖12及圖13所示,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二較佳實施例差別在於第三較佳實施例未具有上述復歸件40,至於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兩者的結構樣態與第二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與第二較佳實施例相同,當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呈現上述卡合狀態70時,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持續保持在上述卡止狀態73,而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呈現上述卡止狀態73時,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共同夾持上述繩體60,使上述繩體60產生形變。
而當使用者欲想調整移動上述繩體60,將上述彈性臂331的切槽333與上述卡緣231解除卡合,使上述繩體60恢復至原本形狀,進而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與第二穿設空間311由上述卡止狀態73轉變為上述調整狀態71,致使使用者能移動上述繩體60
請參閱圖14與圖15所示,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差別在於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兩者的結構樣態,至於相同之部分,於此實施例中將不再贅述。
上述母扣20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具有上述收容部21、推抵部22以及第一連接件23,而上述收容部21僅有上述容置空間211與第一穿設空間212,上述容置空間211未連通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而上述插入開口211a的開口方向平行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212的開口方向,並且,上述容置空間211的插入開口211a的面積小於上述容置空間211的截面積,並藉由上述插入開口211a與容置空間211來形成一限制槽軌211d,至於上述推抵部22的結構樣態相同於第一較佳實施例,差異僅在於外觀樣態,其中,上述第一連接件23設為一穿孔232,而上述穿孔232具有上述接合開口215。
上述公扣30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係由上述組接部31、作動部32以及第二連接件33所構成,上述組接部31穿入於上述插入開口211a,並於在上述容置空間211內外凸形成一連接凸塊315,藉此,上述連接凸塊315嵌合於上述限制槽軌211d,使得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兩者之間能持續接觸,進而於此實施例中,上述保持手段50係由上述組接部31的連接凸塊315嵌合於上述限制槽軌211d所構成。
上述公扣30的作動部32具有上述第二組接空間311,而上述第二連接件33設為形成於上述作動部32的卡合件334,而上述卡合件334受到外力推抵會產生形變。
上述復歸件40如同第一較佳實施例可設為上述彈簧42或是上述第一磁吸件43與第二磁吸件44,並未加以限制上述復歸件40的結構樣態,最後, 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將上述母扣20與公扣30由上述卡合狀態70轉變為未卡合狀態72的使用方式相同於第一較佳實施例,在此不在贅述。
上述所舉實施例,僅用為方便說明本發明並非加以限制,在不離本發明精神範疇,熟悉此一行業技藝人士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所作之各種簡易變形與修飾,均仍應含括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中。
2---繩扣 20---母扣 21---收容部 211---容置空間 211a---插入開口 211b---封閉端 211c---導引面 212---第一穿設空間 212a---對位凹槽 213---導引軌道 214---第一柱體 215---接合開口 22---推抵部 221---第一組裝空間 222---牴觸件 222a---受壓面 222b---接觸面 23---第一連接件 231---卡緣 30---公扣 31---組接部 311---第二穿設空間 312---抵擋塊 313---第二柱體 314---滑塊 32---作動部 321---第二組裝空間 33---第二連接件 331---彈性臂 332---牴觸面 333---卡槽 333a---接觸端面 40---復歸件 42---彈簧

Claims (13)

  1. 一種繩扣,包含:一母扣以及一公扣,上述母扣與公扣分別形成可供一繩體穿入並活動位移的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其特徵在於:上述母扣具有一第一連接件,而上述公扣具有一第二連接件;其中,上述母扣與公扣相互卡合時能持續維持於一上述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相互卡合連接的卡合狀態,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保持在一上述繩體能移動的調整狀態與一上述繩體無法移動的卡止狀態其中之一,而上述母扣與公扣解除卡合時能持續維持於一上述第一連接件分離於上述第二連接件的未卡合狀態,使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保持在上述調整狀態與卡止狀態的另一者;當上述母扣與公扣由上述非卡合狀態轉變為上述卡合狀態時,上述第二連接件能產生形變,並組裝於上述第一連接件,其中,上述公扣凸出抵擋塊,且上述第一穿設空間周緣進一步設有一位在上述抵擋塊的移動路徑上的對位凹槽,上述對位凹槽用以收容上述抵擋塊,使得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之間能夠完全的對齊重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母扣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連通於上述容置空間的插入開口,上述公扣由上述插入開口組接於上述容置空間,而上述母扣與公扣之間設有一上述公扣持續位在上述容置空間的保持手段。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保持手段係將上述繩體同持穿入上述第一穿設空間與第二穿設空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保持手段係上述抵擋塊卡抵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使上述公扣的位移範圍受到上述第一穿設空間的輪廓大小限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保持手段係為上述插入開口的面積小於上述容置空間的截面積,並藉由上述插入開口與容置空間來形成一限制槽軌,而上述公扣插入上述限制槽軌崁合來保持上述公扣與母扣之間持續接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相交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的開口方向,上述容置空間連通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並且,上述容置空間進一步開設一接合開口,上述接合開口的開口方向相交於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當上述公扣位於上述容置空間,使上述第二連接件由容置空間外凸於上述接合開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平行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的開口方向,而上述容置空間並不連通於上述第一穿設空間,並且,當上述公扣位在容置空間時,上述第二連接件不位在上述容置空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第二連接件設有一形成兩接觸端面的切槽,並由上述切槽的兩接觸端面分別卡合於上述第一連接件的不同側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母扣進一步具有一受到外力能產生形變的推抵部,上述推抵部可施力作用於呈現上述卡合狀態的第二連接件,使上述第二連接件受壓形變而分離於上述第一連接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之間接觸的表面之法線方向垂直於上述推抵部作用於上述第二連接件的推抵方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母扣的容置空間進一步具有至少一與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平行的導引軌道,而上述公扣進 一步具有一裝設於上述導引軌道的滑塊,使上述公扣的位移方向平行或相交於上述插入開口的開口方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母扣與公扣之間進一步設有一復歸件,上述復歸件具有一能使上述公扣與母扣之間產生相對位移的復歸作用力。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繩扣,其中,上述復歸件包含一裝設上述母扣的第一磁吸件以及一裝設於上述公扣的第二磁吸件,而上述復歸作用力為一將上述第一磁吸件與第二磁吸件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磁性力量。
TW105105742A 2016-02-25 2016-02-25 Rope buckle TWI598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5742A TWI598058B (zh) 2016-02-25 2016-02-25 Rope buck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5742A TWI598058B (zh) 2016-02-25 2016-02-25 Rope buck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708A TW201729708A (zh) 2017-09-01
TWI598058B true TWI598058B (zh) 2017-09-11

Family

ID=60479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5742A TWI598058B (zh) 2016-02-25 2016-02-25 Rope buck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98058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9708A (zh) 2017-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08912B1 (ko) 자기 버클링 어셈블리
CN113729362B (zh) 磁性扣具
CN111012002B (zh) 磁扣结构
CN116076838A (zh) 扣具
TWI598058B (zh) Rope buckle
KR101632531B1 (ko) 버클장치
CN210227112U (zh) 一种磁扣及使用该磁扣的产品
JP5103328B2 (ja) バックル
TWM508607U (zh) 繩扣及其物件
CN111853002B (zh) 侧向释锁扣具
CN107455857B (zh) 带扣
JP5964194B2 (ja) ロック機構付きスライドアジャスタ
JP2006204638A (ja) バックル
TWI583317B (zh) 結合扣
CN212697938U (zh) 一种易于操作的磁吸式表扣
TWM557039U (zh) 扣具及其插頭扣件
KR20090007887U (ko) 줄장착 악세사리 고정기구
TWM512646U (zh) 繩索扣
WO2012137836A1 (ja) バックルアッセンブリ及び操作部材
TWM479631U (zh) 繩帶扣之結構改良
JP2010273943A (ja) バックル
TWM512645U (zh) 繩索扣
TWM544814U (zh) 繩帶扣
TWM522598U (zh) 繩帶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