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0825B - 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鑄態矽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鑄態矽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0825B
TWI580825B TW102103003A TW102103003A TWI580825B TW I580825 B TWI580825 B TW I580825B TW 102103003 A TW102103003 A TW 102103003A TW 102103003 A TW102103003 A TW 102103003A TW I580825 B TWI580825 B TW I5808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got
crystal
cast
crucible
german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3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3282A (zh
Inventor
陳繼紅
安德亞 達斯潘德
Original Assignee
Memc新加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360,14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130193559A1/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360,11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130192516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Memc新加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Memc新加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33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3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0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08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1/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normal freezing or freezing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 e.g. Bridgman-Stockbarger method
    • C30B11/14Single-crystal growth by normal freezing or freezing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 e.g. Bridgman-Stockbarger method characterised by the seed, e.g. its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02Elements
    • C30B29/06Silic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鑄態矽之方法
本發明之領域大體係關於一種藉由定向固化製程製備結晶矽晶錠之方法,且更特定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製備具有較少雜質及有規晶體取向之鑄態矽晶錠的方法。
可藉由澆鑄製程製備例如用於製造光電電池之結晶矽晶錠。在該等製程中,熔融矽容納於坩堝中且以受控方式冷卻以使得其中所容納之矽結晶。一般而言,冷卻受控制以達成定向固化作用(DS),其中矽自坩堝底部開始固化,從而固-液界面一般沿著自坩堝底部朝向頂部之垂直方向行進。一般而言,以此種方式製備之鑄態結晶矽晶錠可為晶粒之聚結體(亦即多晶),其中晶粒之取向因坩堝壁處異質成核位點之高密度而相對於彼此為無規的。一旦形成結晶晶錠,即可將晶錠切成塊體且進一步切成晶圓。多晶矽一般為用於光電電池之較佳矽來源,優於藉由丘克拉斯基製程(Czochralski process)製備之單晶矽,此係例如因為相較於典型單晶矽製備,多晶矽因產出率較高而成本較低、勞力密集操作較少且供應成本較低。
簡言之,因此,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鑄態矽結晶晶錠,其包含兩 個大體平行之主表面,其中一者為前表面且其中另一者為後表面;連接前表面與後表面之周邊表面;及前表面與後表面之間的主體區域。鑄態矽結晶晶錠之橫向尺寸不小於約5公分,且鑄態矽結晶晶錠之位錯密度小於1000個位錯/平方公分。自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具有至少17.5%之太陽能電池效率及不大於0.2%之光誘導性降級。
本發明進一步係有關一種在坩堝中製備用於製造鑄態矽之矽熔體的方法,其中該坩堝包含開口、相對之底部表面及至少一個連接該開口與該底部表面之側壁。該方法包含將矽間隔物饋送至坩堝之底部表面;將單晶矽晶種佈置於矽間隔物上,以使得單晶矽材料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將多晶矽原料饋送至坩堝中;及經由開口及至少一個側壁中之至少一者施加熱以在坩堝中形成部分熔融之矽饋料。
本發明更進一步係有關一種製造鑄態矽之方法。該方法包含將矽間隔物饋送至坩堝中,其中該坩堝包含開口、相對之底部表面及至少一個連接該開口與該底部表面之側壁;將單晶矽晶種佈置於矽間隔物上,以使得單晶矽晶種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將多晶矽原料饋送至坩堝中;經由開口及側壁中之至少一者施加熱以在坩堝中形成部分熔融之矽饋料,其中施加熱以使多晶矽原料熔融,從而液-固界面沿著自坩堝之開口且朝向坩堝之底部表面的大體垂直之方向行進且液-固界面當朝向晶種表面行進時維持平坦;及在液-固界面接觸單晶矽晶種之後減少向坩堝開口施加之熱及/或冷卻坩堝底部,從而使得液-固界面逆轉方向且沿著自坩堝之底部表面且朝向坩堝之開口的大體垂直之方向行進,其中至少一部分單晶矽晶種在整個方法期間保持呈固體。
5‧‧‧坩堝/坩堝主體
10‧‧‧基底/底部
12‧‧‧內表面
14‧‧‧側壁
18‧‧‧隅角
20‧‧‧外表面
50‧‧‧多晶矽條
52‧‧‧單晶矽晶種/瓦片狀單晶矽晶種
54‧‧‧犧牲矽晶種/犧牲單晶晶種
110‧‧‧矽原料
120‧‧‧單晶矽晶種/晶種
190‧‧‧加熱裝置
200‧‧‧坩堝
210‧‧‧頂部/頂蓋
220‧‧‧底部晶座/側面
230‧‧‧底部
240‧‧‧加熱元件
250‧‧‧熱交換塊
260‧‧‧冷卻水套
270‧‧‧絕緣體
280‧‧‧石英浸量尺
圖1為坩堝主體之透視圖。
圖2A為支撐單晶矽晶種層之多晶矽條之晶格的俯視圖。
圖2B為支撐單晶矽晶種層之多晶矽條之晶格的側視圖。
圖3為用於製備矽熔體之加熱裝置的繪圖。
圖4為當中已饋送有顆粒狀多晶矽之坩堝之底部表面的繪圖。
圖5為多晶矽條上單晶矽晶種之佈置的繪圖。
圖6為多晶矽條上多層單晶矽晶種及犧牲晶種之佈置的繪圖。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製備半導體晶錠且更特定而言藉由澆鑄方法製備半導體晶錠之方法。藉由定向固化方法製備鑄態半導體晶錠,其中在坩堝中冷卻熔融之半導體材料(例如矽),以使得固-液界面沿著自坩堝底部朝向頂部之大體垂直的方向行進。使矽結晶之方法一般由K.Fujiwara等人,Directional Growth Medium to Obtain High Quality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from its Melt,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92,第282-285頁(2006)描述,該文獻出於所有相關且一致之目的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一般而言,用於製備本發明之鑄態半導體晶錠的半導體材料可包含適用作光電裝置之材料。可藉由本發明之澆鑄方法而生長之適合材料包括矽、砷化鎵(GaAs)、砷化鈣(CaAs)、碲化鎘(CdTe)及二硒化銅銦(CuInSe2)。所製備之晶錠可具有有意之雜質,例如硼、砷、磷及鎵,以獲得某些電學特性。
根據本發明方法之一些實施例,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結晶矽晶錠。可在坩堝(諸如圖1中所描繪之坩堝)中,一般藉由將多晶原料饋送至坩堝中,使原料熔融,接著使熔融矽自坩堝底部朝向坩堝頂部單向固化來使鑄態矽生長。習知方法產生因熔體中或坩堝側壁上粒子成核所引起之晶體自發成核而具有隨機化之晶粒取向的鑄態矽晶錠。本發明之方法實質上抑制在使熔體固化時無規取向之晶體自發成核, 且有利地產生具有較少雜質含量及有規晶體取向之結晶矽晶錠。藉由在坩堝中進行接種來達成有規晶體取向,在該坩堝中用單晶晶種或多個單晶晶種製備結晶矽晶錠。當使用多個單晶晶種時,各晶種較佳與最終晶圓具有相同晶體取向及相同側向尺寸。以此方式,製備「類單晶(mono-like)」之結晶矽晶錠,此係因為該晶錠係由多個單晶矽晶種製備,但各晶體與晶圓具有相同晶體取向及相同側向尺寸,以使得結晶矽晶錠之晶體取向在晶錠之整個主體區域中實質上為相同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各晶圓由近似一個大晶粒製成。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可將矽裝載於坩堝中以形成矽饋料。現參考圖1,例示用於本發明實施例中之坩堝主體5。圖1中所描繪之坩堝主體5具有底部10及至少一個自基底或底部10垂直延伸之側壁14。雖然所說明之坩堝主體5具有所示之四個平坦側壁14,但應瞭解,在不背離本發明範疇之情況下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坩堝可包括少於四個側壁或可包括多於四個側壁。又,連接兩個側壁14之隅角18可成適用於形成坩堝主體之外殼的任何角度,且可為如圖1中所說明之銳角或可為圓角。另外,至少一個側壁14未必如圖1中所描繪為平坦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坩堝可含有至少一個彎曲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坩堝含有一個彎曲側壁,例如坩堝可為截頭圓錐形或圓柱形。在一些實施例中,坩堝主體5具有至少一個形狀大體為圓柱形之側壁。坩堝主體5之至少一個側壁14具有內表面12及外表面20。圖1中所描繪之坩堝主體5一般為開放的,亦即主體5可能不包括頂部。然而,應注意,在不背離本發明範疇之情況下坩堝主體5可具有與底部10相對之頂部或頂蓋(未圖示)。
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坩堝,諸如圖1中所描繪之坩堝主體5,具有四個實質上相等長度之側壁14(例如,坩堝具有大體上呈正方形之基底10且坩堝主體5為立方體)。側壁14之長度可為至少約25 cm、至少約50 cm、至少約60 cm、至少約70 cm、至少約80 cm或甚至至少約130 cm,諸如介於約50 cm與約140 cm之間。在較佳實施例中,坩堝主體為立方體。例示性坩堝之外部尺寸可為870 mm×870 mm且內部尺寸可為840 mm×840 mm。側壁14之高度可為至少約15 cm、至少約25 cm或甚至至少約35 cm,諸如高度為約40 cm或高度為約60 cm,諸如介於約25 cm與約70 cm之間。就此而言,坩堝之體積(在使用正方形或矩形基底或坩堝為圓柱形或圓形之實施例中或在使用另一形狀之實施例中)可為至少約0.05 m3、至少約0.15 m3或至少約0.25 m3,諸如約0.28 m3。就此而言,進一步應瞭解,在不背離本發明範疇之情況下可使用除如上文所述以外之坩堝形狀及尺寸。在本發明之一或多個特定實施例中,坩堝主體5具有四個各自長度為約87.7 cm且高度為40 cm之側壁14,且坩堝具有約0.31 m3之體積。在本發明之一或多個特定實施例中,坩堝主體5具有四個各自長度為約133 cm且高度為60 cm之側壁14。
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坩堝,諸如圖1中所描繪之坩堝主體5,可由適用於使半導體材料固化之任何材料建構。舉例而言,坩堝可由選自以下之材料建構:二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石墨、其混合物及其複合物。複合物可包括例如上面具有塗層之基底材料。複合材料包括例如塗有氮化矽之二氧化矽及塗有氯化鈣及/或氮化矽之石墨。在一些實施例中,坩堝內表面可塗有氮化矽塗層,如美國公開案第2011/0015329號(讓渡於MEMC Singapore PTE.LTD.)中所述,該公開案出於所有相關且一致之目的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應注意,一些坩堝主體材料可能並非固有地為氧污染來源(例如石墨),然而,其可能具有在設計系統時應考慮在內之其他屬性(例如成本、污染及其類似方面)。另外,材料較佳能夠耐受該半導體材料熔融及固化之溫度。舉例而言,坩堝材料適用於在至少約300℃、至少約1000℃或甚 至至少約1580℃之溫度下使半導體材料熔融及固化,持續至少約10小時或甚至長達100小時或100小時以上之持續時間。
再參考圖1,底部10及至少一個側壁14之厚度可視多種變數而變化,該等變數包括例如材料在加工溫度下之強度、坩堝建構之方法、所選半導體材料以及鍋爐及製程設計。一般而言,坩堝之厚度可為約5 mm至約50 mm、約10 mm至約40 mm或約15 mm至約25 mm。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根據步驟之次序,在製備矽熔體及單向固化之前將矽饋送至坩堝中。矽饋送之次序提供實質上抑制無規取向之晶體自發成核且產生具有實質上較少雜質含量之鑄態矽晶錠的方法。控制鑄態矽晶錠中之晶體取向提供若干顯著優勢。舉例而言,晶體取向影響表面紋理特徵,其顯著影響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晶體取向影響位錯產生及擴展;無規成核之晶體趨於具有高得多的位錯密度;且無規成核之晶體一般需要額外之澆鑄後加工,諸如在酸中進行各向同性蝕刻。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在裝載多晶原料之主體之前,單晶矽晶種或多個單晶矽晶種佈置於接近坩堝底部之處。單晶矽晶種佈置之方式使得晶種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佈置之方式使得晶種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且晶種表面不與坩堝之至少一個側壁接觸。在使用具有多個側壁之坩堝的實施例中,晶種較佳經佈置使得其表面不與任何坩堝側壁表面接觸。在例如坩堝包含四個側壁且形狀為立方體或立方形之較佳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佈置之方式使得晶種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且晶種表面不與坩堝之四個側壁中之任一者接觸。
佈置單晶矽晶種使得晶種表面不與坩堝底部接觸且表面較佳不與至少一個側壁表面接觸係藉由首先將矽間隔材料饋送至坩堝之底部表面來達成。矽間隔材料可為多晶矽、非晶矽、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之多晶矽或藉由丘克拉斯基法製備之單晶矽。矽間隔物較佳包含高 純度矽。多晶矽係指位於既定矽主體內之具有微米級晶粒尺寸及多個晶粒取向的結晶矽。舉例而言,晶粒之尺寸通常平均約為次微米至次毫米(例如,個別晶粒可能肉眼不可見),且晶粒取向在其中無規分佈。矽間隔材料可選自顆粒狀多晶矽、多晶塊或多晶片、大晶粒多晶或單晶矽,或已切成均勻形狀,諸如條狀、瓦片狀或塊狀之矽。
顆粒狀多晶矽呈複數個自由流動之矽粒子(顆粒)形式。製備顆粒狀多晶矽之製程描述於例如U.S.2008/0187481及美國專利第5,405,658號、第5,322,670號、第4,868,013號、第4,851,297號及第4,820,587號中。例示性顆粒狀矽粒子可具有以碎化製程產生之晶種,其由高純度矽圍繞。晶種宜藉由用發射之矽塊撞擊目標矽塊而形成,實質上如美國專利第4,691,866號中所闡述。圍繞晶種粒子之矽為高純度矽,該高純度矽已在晶種與矽沈積氣體(例如矽烷)在一對流化床CVD反應器中接觸時藉由含矽之化合物分解而沈積於晶種粒子上。顆粒狀多晶矽一般呈球形,其具有廣泛不同之粒度。顆粒之直徑一般可在約0.25 mm至約4 mm之間變化,較佳介於約1 mm與約3 mm之間。較佳將足夠之顆粒狀多晶矽饋送至坩堝主體中以使得單晶晶種能夠佈置於該顆粒狀多晶矽上,從而晶種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顆粒狀矽足以確保該佈置之量將視坩堝主體尺寸而定且因此可憑經驗確定。可將足夠之顆粒狀多晶矽饋送至坩堝之底部表面以覆蓋坩堝之底部表面之總表面積的至少約2%,較佳為總表面積之至少約5%,或甚至為總表面積之至少約10%。
在一個例示性實施例中,可向具有立方形或立方體形狀且內部底部表面尺寸為84 cm×84 cm之坩堝中饋送約5 kg顆粒狀多晶矽,其中至少約90%之粒子的直徑介於1 mm與3 mm之間。此質量之顆粒狀多晶矽一般覆蓋具有規定尺寸之坩堝之底部表面的約5%,足以支撐在下一步驟中佈置於顆粒狀間隔物頂部上之單晶矽晶種,以使得晶體 表面不接觸坩堝之底部表面且表面較佳不接觸任何側壁表面。
顆粒狀多晶矽之不同直徑可使得潛在地難以控制上面佈置之單晶矽晶種的晶體取向。鑒於此,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採用大塊多晶矽間隔物或呈較均勻形狀(諸如瓦片狀、塊狀或條狀)形式之多晶矽間隔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晶矽間隔物包含多晶矽片或多晶矽塊。大塊多晶矽可藉由西門子製程(Siemens process)來製備。大塊多晶矽之製備描述於F.Shimura,Semiconductor Silicon Crystal Technology,第116-121頁,Academic Press(San Diego Calif.,1989)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中。一般而言,大塊多晶矽之平均粒度為至少約3 mm且一般在約3 mm至約200 mm之範圍內。較佳至少50%且甚至更佳至少85%之大塊矽的尺寸在約1 mm至約5 mm,諸如約3 mm至約5 mm之範圍內。大塊多晶矽之尺寸較佳相對均勻以允許晶種以使得晶種以相同晶體取向佈置之方式佈置於大塊多晶矽間隔物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矽間隔物包含具有均勻形狀及尺寸之矽。具有均勻形狀及尺寸之矽間隔材料為有利的,此係因為使用此種矽間隔物能夠使得單晶矽晶種根據晶體取向在坩堝內細緻佈置。該等均勻形狀包括瓦片狀、條狀及塊狀矽。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矽間隔物包含厚度介於約250微米與1250微米之間,諸如為約750微米之矽條。由於矽條可能因源材料翹曲及彎曲而產生一定不均勻性,所以矽條之厚度可自間隔材料與底部表面之間的接觸點及間隔物與單晶矽晶種之間的接觸點量測。該等矽條之長度可介於約20毫米與約450毫米之間,或介於50毫米與約450毫米之間,諸如介於約50 mm與約300 mm之間,較佳介於約200毫米與約300毫米之間。
在一個例示性實施例中,具有立方形或立方體形狀且底部內表面尺寸為84 cm×84 cm之坩堝可內襯有約28個厚度為約0.75 mm且長度 為約200 mm之矽條間隔物。參見例如圖2A(俯視圖)及2B(側視圖),其描繪坩堝5之底部表面上以足以支撐瓦片狀單晶矽晶種52之方式佈置之多晶矽條50的佈置。圖2B中所描繪之側視圖另外展示圍繞瓦片狀單晶矽晶種52周邊之犧牲單晶晶種54。此繪圖不欲具有限制性,此係因為其他間隔物形狀及佈置為可能的,同時仍屬於本發明範疇內。一般而言,可佈置條狀、瓦片狀或塊狀矽,以提供支撐在下一步驟中佈置於其上之單晶矽晶種的矽間隔物晶格。
根據本發明製程之下一步驟,將至少一個單晶矽晶種佈置於矽間隔物頂部上,以使得晶種之表面不接觸坩堝之底部表面且晶種之表面較佳不接觸至少一個側壁之任何表面。在坩堝為例如小室之較佳實施例中,單晶晶種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或四個側壁中之任一者之表面接觸。在一些較佳實施例中,將多個單晶矽晶種佈置於矽間隔物頂部上,以使得任何晶種之表面不接觸坩堝之底部表面且任何晶種之表面較佳不接觸至少一個側壁之表面。單晶矽係指整體具有一個一致晶體取向之單晶矽主體。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單晶矽晶種可藉由製備單晶矽晶錠之習知方法來製備,諸如丘克拉斯基法或浮區法。在兩種製程中,製得單晶矽之圓柱形晶錠。對於CZ製程,自熔融矽池中緩慢拉出晶錠。對於FZ製程,將固體材料饋送通過熔融區且在熔融區之另一側再固化。可將晶錠分割成複數個區段,且將各區段切割成複數個晶圓,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將其拋光及蝕刻。將各晶圓藉由例如研磨及拋光以使其兩個相對面平坦來進行修整,以使得晶圓包含兩個大體平行之主表面,其中一者為前表面且其另一者為後表面。可藉由例如化學蝕刻步驟對表面進行蝕刻,以除去粉塵、殘餘粒子及在先前材料移除步驟期間損壞之區域。在用於鑄態晶錠生長法之前對晶種進行蝕刻會降低最終晶錠產物中之位錯密度。
一般而言,單晶矽晶種包含高純度低缺陷矽。在較佳實施例 中,位錯密度不大於約5×104個位錯/平方公分,較佳不大於約1×104個位錯/平方公分,更佳不大於約5×103個位錯/平方公分,甚至更佳小於1×103個位錯/平方公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之位錯密度可不大於約100個位錯/平方公分。此等位錯可以蝕刻坑之形式顯露於表面上。可藉由使單晶矽晶種之位錯密度降至最低來獲得低位錯密度晶錠。
一般而言,單晶矽晶種之氮濃度可在1×1012個氮原子/立方公分至約5×1015個氮原子/立方公分之範圍內。一般而言,單晶矽晶種之氧濃度可小於約1×1018個氧原子/立方公分,較佳小於約5×1017個氧原子/立方公分。一般而言,單晶矽晶種之碳濃度可小於約5×1017個碳原子/立方公分,較佳小於約5×1016個碳原子/立方公分。一般而言,單晶矽晶種之鐵濃度可小於約5×1013個碳原子/立方公分,較佳小於約1×1012個碳原子/立方公分。可藉由使單晶矽晶種中之雜質含量(尤其氮及碳)降至最低來獲得低位錯密度晶錠。諸如Si3N4及SiC之雜質可為最終晶錠產物中位錯之來源。
用於澆鑄製程之單晶矽晶種可具有任何所需之尺寸及形狀,但為具有適合幾何形狀之單晶矽塊,諸如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六角形、菱形或八角形之矽塊。單晶矽較佳切成有助於平鋪之形狀,由此可將其邊對邊(edge-to-edge)置放或「平鋪」且與坩堝底部相配呈所需圖案。舉例而言,當坩堝之內部底部表面為矩形或正方形時,一般將單晶晶種進一步切割成矩形或正方形瓦片狀物,該等矩形或正方形瓦片狀物包含兩個大體平行之主表面,其中一者為前表面且其中另一者為後表面。尺寸,例如矩形或正方形晶種瓦片狀物之長度或圓形晶種晶圓之直徑,一般在約50 mm至約450 mm之範圍內,諸如介於約100 mm與約200 mm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瓦片狀物之長度可較大,諸如至少700 mm或甚至大於1100 mm。瓦片狀物之厚度可在 5 mm至100 mm之範圍內,諸如介於約10 mm與約50 mm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瓦片狀物之尺寸可為156 mm×156 mm。舉例而言,16個單晶晶種可4×4佈置,各晶種之長度為約156 mm,以形成624 mm×624 mm之晶種矩陣。單晶晶種之厚度在約1 cm至約5 cm之範圍內,其中厚度係自前表面上之最低點至後表面上之橫斷點量測。正方形瓦片狀物為尤其有利的,此係因為大部分太陽能晶圓具有正方形形狀,其易於對準晶種之邊緣,易於產生並再循環,且正方形瓦片狀物能夠使得單晶矽晶種在多晶矽間隔條之頂部上幾何佈置。該等佈置包括幾乎覆蓋坩堝之底部表面之整個區域的單個單晶矽晶種及採用多個單晶矽晶種之佈置,諸如兩個晶種(1×2佈置)、三個晶種(1×3佈置)、四個晶種(1×4或2×2佈置)、五個晶種(1×5佈置)、六個晶種(1×6或2×3佈置)、七個晶種(1×7佈置)、八個晶種(例如2×4佈置)、九個晶種(例如3×3佈置)、十個晶種(例如2×5佈置)及十個以上數目,諸如16個晶種(例如4×4或2×8佈置)、25個晶種(例如5×5佈置)、36個晶種(例如6×6佈置)等。
根據本發明之製程,各單晶矽晶種在坩堝中可以相同晶體取向,例如(100)、(110)及(111)佈置,其中較佳取向為(110)或(110)。在一些實施例中,佈置單個大單晶矽晶種,其幾乎覆蓋坩堝之底部表面之整個區域,該單個晶種之晶體取向為(100)、(110)或(111),其中較佳取向為(110)或(100)。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相同晶體取向之多個單晶矽晶種以跨越例如坩堝之底部以及一或多個側面及底部表面的預定幾何取向或圖案平鋪(例如1×2、1×3、1×4、2×2、1×5、2×3、1×6、1×7、2×4、3×3、2×5、4×4、5×5、6×6等)於坩堝之底部表面附近。在多個單晶矽晶種平鋪之實施例中,每個晶體較佳經佈置而具有相同晶體取向,例如所有晶體為(100),所有晶體為(110)或所有晶體為(111),其中較佳取向為(110)或(100)。舉例而言,16個單晶晶種可 4×4佈置,各晶種之長度為約156 mm,以形成624 mm×624 mm之晶種矩陣且所有晶體具有(100)取向。在一個替代例示性實施例中,16個單晶晶種可4×4佈置,各晶種之長度為約156 mm,以形成624 mm×624 mm之晶種矩陣且所有晶體具有(110)取向。在另一例示性實施例中,16個單晶晶種可4×4佈置,各晶種之長度為約156 mm,以形成624 mm×624 mm之晶種矩陣且所有晶體具有(111)取向。其他較佳實施例包含以下佈置:具有晶體取向(100)、(110)或(111)之1個大晶體、以1×2取向佈置之2個晶體(其中兩者具有相同晶體取向)或佈置成3×3矩陣之9個晶體(其中全部具有相同晶體取向)。晶種較佳經佈置以覆蓋整個坩堝表面之實質性部分,而較佳使得任何晶體表面不觸及坩堝側壁表面,因此當在製程之冷卻階段期間接種晶體生長固化前沿(亦即固-液界面)自坩堝之底部朝向坩堝之頂部(亦即頂蓋)或開口垂直行進時,可利用幾乎整個坩堝橫截面來製備多晶鑄態矽晶錠。一般而言,表面覆蓋率為表面積之至少60%,覆蓋率較佳為表面積之至少70%,且覆蓋率甚至更佳為表面積之至少90%。
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將具有相同取向之相對窄之立方形單晶置放於晶種瓦片狀物周邊以防止單晶生長在邊緣區域中接觸到多晶生長。由窄晶種長成之單晶不欲用於最終產物中且將再循環。其在本文中係稱作「犧牲晶體」。犧牲晶種及其上生長之晶體防止錯誤取向之晶粒長成內部類單晶晶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經佈置以使得任何晶種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或坩堝之任何側壁中之任一者接觸,且犧牲晶種圍繞單晶矽晶種周邊佈置以形成圍繞單晶矽晶種之犧牲晶種緩衝物。舉例而言,多個正方形及矩形單晶晶種瓦片狀物可佈置(例如1×2、1×3、1×4、2×2、1×5、2×3、1×6、1×7、2×4、3×3、2×5、4×4、5×5、6×6等)於坩堝中心,且犧牲晶種條(例如薄矩形條)佈置於單晶晶種層與坩 堝側壁之間。再參考圖2B,其為圍繞單晶矽晶種52之周邊佈置有犧牲矽晶種54之單晶矽晶種52的橫截面側視圖。單晶矽晶種52及犧牲矽晶種54之表面不接觸坩堝之底部表面或側壁。
在將單晶矽晶種或多個單晶矽晶種佈置於坩堝中以使得單晶矽晶種或多個晶體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且單晶矽晶種或多個晶體之表面較佳不與坩堝之至少一個側壁接觸之後,將多晶矽原料之主體饋送至坩堝中。饋送至坩堝中之多晶矽原料的質量足以製備具有所需尺寸及質量之鑄態類單晶結晶矽晶錠。在一些實施例中,鑄態矽晶錠之質量可介於約270 kg與約2000 kg之間,較佳介於約450 kg與約1650 kg之間。一般而言,矽置放物(placer)及單晶晶種構成鑄態矽晶錠之總質量的約10%至約15%,較佳構成鑄態矽晶錠之總質量的約6%至約10%。鑒於此,饋送至坩堝中之多晶矽原料的質量一般在約270 kg至約2000 kg、較佳在約450 kg至約1650 kg之範圍內。多晶矽原料可包含顆粒狀多晶矽、大塊多晶矽,或顆粒狀多晶矽與大塊多晶矽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間隔物、單晶晶種及可能使用之犧牲晶種佈置於坩堝底部上之後,一般而言,可在佈置之晶種與坩堝壁之間保留約2至5公分之間隙以允許晶種及犧牲晶體在溫度快速上升(ramp-up)期間膨脹。接著可將顆粒狀多晶矽饋送至坩堝中以填充於晶種與坩堝壁之間的間隙中。接著可將呈塊狀、平板狀或片狀之矽饋送至晶種佈置,一般將在多晶矽與坩堝壁之間保留約2至5公分之間隙。再次,可將顆粒狀多晶矽饋送至坩堝中以填充大塊多晶矽與坩堝壁之間的間隙。可採用此相同堆疊程序直至將坩堝填滿為止。在饋送至坩堝中之前,對晶種、大塊Si及顆粒狀Si以及摻雜劑之量進行精確計算及稱重。
一旦將多晶原料裝載至坩堝中且位於單晶矽晶種頂部上,即可 將矽饋料加熱至高於大約饋料之熔融溫度的溫度以形成矽熔體,其中矽首先在坩堝之開口處熔融且固-液界面沿著自坩堝開口且朝向坩堝底部之垂直方向行進。矽之熔點為約1414℃。因此,可將矽饋料加熱至至少約1414℃以形成矽熔體,且在另一實施例中,加熱至至少約1450℃以形成矽熔體,或甚至加熱至至少約1500℃。在一些較佳實施例中,將饋料加熱至約1495℃之溫度。可將加熱元件(諸如石墨電阻加熱器)佈置於坩堝之開口附近及坩堝之側壁周圍。可將熱交換器及視情況選用之冷卻水套佈置於坩堝底部附近或與坩堝底部疊合以維持至少一部分單晶矽晶種呈固態。熱交換器及視情況選用之冷卻水套藉由輻射、傳導或兩者之組合將坩堝底部之溫度維持低於矽之熔點,以使得至少一部分單晶矽晶種在製程之熔融階段期間保持呈固態。一般而言,保持鄰近晶種之坩堝底部的溫度低於約1410℃、低於約1400℃且較佳低於約1350℃,諸如約1310℃。
現參考圖3,描繪可根據本發明方法使用之加熱裝置190。在圖3中所描繪之加熱裝置190中,加熱元件240位於坩堝之頂部或頂蓋210及坩堝200之側面220處。頂蓋210之使用為此加熱裝置190之視情況選用之特徵。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無頂蓋之情況下加熱坩堝。在一些實施例中,加熱元件240僅位於坩堝之頂部。在一些實施例中,加熱元件240僅位於坩堝之側壁處。熱交換塊250位於坩堝200之底部230附近。在一些實施例中,熱交換塊250與坩堝200之底部230疊合。加熱元件240及熱交換塊250之佈置能夠實現坩堝200中之如下熱型態:矽原料110沿著自坩堝200之頂部或頂蓋210朝向坩堝200之底部230的垂直之方向實質上單向熔融,在底部230上佈置有單晶矽晶種120。換言之,加熱元件240經佈置以使得固-液界面遠離坩堝200之頂部或頂蓋210(或在坩堝不具有頂蓋之實施例中,遠離開口)朝向坩堝200之底部230行進。可主動地或被動地冷卻坩堝200之底部230以維持單晶矽晶 種120呈固態。舉例而言,熱交換塊250(諸如石墨塊)可經置放而與用於傳導熱使其遠離坩堝之底部晶座220接觸。視情況,可使用冷卻水套260主動地冷卻熱交換塊250。散熱片之尺寸較佳與坩堝200之底部230一般大或大於坩堝200之底部230。舉例而言,在用於具有84 cm×84 cm之底部表面的坩堝200時,熱交換塊(諸如石墨塊)可為100 cm×100 cm×15 cm。坩堝200及加熱元件240可封閉於絕緣體270中。該絕緣體配備有石英浸量尺280,其能夠監測在熔融階段期間與單向固化期間固-液界面之行進。
一般而言,控制在坩堝之開口處進行之加熱及在坩堝之底部進行之冷卻(藉由輻射被動冷卻或使用冷卻水套主動冷卻),以使得液-固界面沿著自坩堝之開口朝向坩堝之底部表面的垂直向量,以約1公分/小時至約4公分/小時,較佳約2公分/小時至約3公分/小時,諸如約2公分/小時之速率行進。密切監測矽原料110之熔融以追蹤熔融之液體矽朝向單晶矽晶種120之行進。本發明方法之熔融階段較佳進行至所有原料矽110完全熔融且單晶矽晶種120部分熔融為止。可藉由採用石英浸量尺140來跟蹤固-液界面之行進,該石英浸量尺140可插入熔體中以量測熔體之深度且確定固-液界面到達單晶矽晶種120之時間。在較佳實施例中,固體/液體界面在其向晶種120行進期間保持平坦。藉由調節上部加熱器及側面加熱器功率來控制界面形狀。
一旦已製備矽熔體(亦即固體/液體界面到達晶種中),即可諸如以定向固化製程使熔體固化。固化前沿之方向依照自坩堝之底部且朝向坩堝之頂蓋或開口的垂直向量行進。換言之,固-液界面逆轉線路且朝向坩堝之開口行進。藉由降低位於坩堝之開口及視情況位於側壁附近之加熱元件的功率,經由坩堝底部之熱交換器增加熱移除或兩者之組合來使固-液界面之線路逆轉。一般而言,控制坩堝開口處進行之加熱及坩堝底部進行之冷卻,以使得液-固界面沿著自坩堝之底部 表面朝向坩堝之開口的方向,以約0.5公分/小時至約3公分/小時,較佳約0.8公分/小時至約1.5公分/小時,諸如約1.2公分/小時之速率行進。再次,可藉由採用石英浸量尺跟蹤固-液界面之行進。
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控制熔融矽之冷卻以使得固-液界面在固化期間保持凸形界面。「凸形」意謂坩堝中心處之熔體最初固化之速率快於坩堝側壁處之熔體,因此坩堝中心處之固-液界面相比坩堝側壁處之固-液界面較接近於坩堝開口。已發現,保持略微凸形之固-液界面可藉由經自然對流驅使粒子(例如Si3N4及SiC)及雜質遠離固體/液體界面至坩堝邊緣及熔體之主體來提高鑄態矽晶錠之純度。藉由控制側面加熱器及上部加熱器功率來控制固體/界面形狀之凸形形狀。舉例而言,增加側面加熱器功率及/或降低上部加熱器功率將增大界面凸度。必要時,為達成凹形形狀,應增加上部加熱功率,而降低側面加熱器功率。凸形固-液界面之曲率半徑較佳使得界面中心在坩堝中心處比側壁處一般高約10 mm至約50 mm,在坩堝中心處比在側壁處較佳高約15 mm至約20 mm。
矽熔體通常含有痕量雜質,諸如碳、氮及金屬。碳、氮及金屬(諸如Fe)雜質之偏析係數小於1。當矽晶體固化時,此等雜質將被驅逐至熔體中且積聚於生長界面前沿。在生長界面前沿之窄層中雜質濃度可為極高的,此可增加固體中雜質之併入,有些甚至形成沈澱物且截留於固體中。藉由增加界面凸度來增加熔體中之自然對流,此可降低界面附近之雜質濃度且因此減少併入矽晶錠中之雜質。在生長期間主要將雜質驅逐至壁及熔體之主體且最終全部集中於頂部及邊緣區域中。
在基本上整個矽晶錠固化之後但在冷卻之前,晶錠表面之溫度一般在約1430℃至約1411℃之範圍內。可將晶錠冷卻至室溫以進行處理及後續加工。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在足以降低熱應力之溫度 及持續時間下使固化之矽晶錠退火。退火會減輕在生長及冷卻期間可能積聚之熱應力。一般而言,可在約1200℃至約1400℃,諸如約1300℃至約1400℃之溫度下使矽晶錠退火。退火之持續時間可介於約1小時與約12小時之間,諸如介於約4小時與約8小時之間。在本發明方法之一個實施例中,在1367℃下使矽晶錠退火4小時。在本發明方法之一個實施例中,在1367℃下使矽晶錠退火6小時。在本發明方法之一個實施例中,在1300℃下使矽晶錠退火5小時。
在退火完成後,可將鑄態矽晶錠一般以約0.5℃/分鐘至約2℃/分鐘,較佳約0.7℃/分鐘至約1℃/分鐘之速率進一步冷卻至環境溫度。
接著自坩堝中移出冷卻之晶錠以供進一步加工。視情況,可修剪前表面(亦即最後固化之表面)及後表面(亦即鄰近單晶晶種之表面)。另外,可修整矽晶錠之邊緣以移除多晶矽。該修剪及修整會產生在整個主體區域中具有實質上均勻之純度及晶體取向的鑄態矽晶錠。
鑄態矽結晶晶錠一般呈現使其固化之坩堝的形狀,因根據需要進行修整、修剪或蝕刻而具有一些變化。一般而言,晶錠包含兩個大體平行之主表面,其中一者為前表面且其中另一者為後表面。雖然在本文中使用前表面來描述最後固化之表面且使用後表面來描述鄰近單晶晶種之表面,但僅為方便起見而使用「前表面」及「後表面」且不欲具有限制性。實際上,由於鑄態矽晶錠常常呈立方體形狀,所以任何表面可為「前表面」,立方體之相對面為「後表面」。周邊表面連接鑄態矽晶錠之前表面與後表面,其在鑄態矽晶錠之形狀為圓錐形或圓柱形之實施例中可具有曲率或在鑄態矽晶錠為立方體或立方形之實施例中可包含四個面。主體區域界定前表面與後表面及例如在鑄態矽晶錠為立方體或立方形之實施例中構成周邊之四個面之間的鑄態矽晶錠之主體。一般而言,鑄態矽結晶晶錠之橫向尺寸不小於約5公分,其 中至少約10公分或至少約15公分之橫向尺寸較佳。在一些實施例中,鑄態矽結晶晶錠之橫向尺寸不小於約25公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在能夠容納450 kg饋料且可產生25個尺寸為156 mm×156 mm×280 mm之磚狀物的Gen 5坩堝(可獲自Ceradyne,Inc.)中生長時,晶錠尺寸為約84 cm×84 cm×27 cm。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在能夠容納1650 kg饋料且可產生64個尺寸為156 mm×156 mm×400 mm之磚狀物的Gen 8坩堝(可獲自Ceradyne,Inc.)中生長時,晶錠尺寸為133 cm×133 cm×40 cm。
在用影響矽之電阻率的雜質(諸如硼、鎵及磷)有意地摻雜矽熔體之實施例中,鑄態矽結晶晶錠之主體區域的電阻率不大於約10 ohm cm,較佳不大於約8 ohm cm,甚至更佳不大於約6 ohm cm、約4 ohm cm,或甚至不大於約2 ohm cm。
在本發明方法之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經佈置以使得晶種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表面接觸且較佳不與坩堝之側壁接觸。此種佈置有利地產生矽晶錠之主體中具有減少雜質之鑄態矽晶錠,此係因為類單晶晶錠產物係由不接觸坩堝表面之晶種製備,該接觸為大部分雜質之來源。相反地,可能存在於固化晶錠中之任何雜質一般存在於非類單晶晶錠周邊。此晶錠周邊區域一般在固化後加工期間移除。所得晶錠因此為類單晶晶錠,與由習知方法製備之具有無規取向之晶體取向且雜質可自坩堝底部擴散至晶錠中的晶錠相比,其在底部具有實質上較少雜質。一般而言,鑄態矽結晶晶錠之主體區域的氧濃度不大於約1×1018個原子/立方公分、約8×1017個原子/立方公分或約5×1017個原子/立方公分。一般而言,鑄態矽結晶晶錠之主體區域的碳濃度不大於約8×1017個原子/立方公分、約6×1017個原子/立方公分或約4×1017個原子/立方公分。一般而言,鑄態矽結晶晶錠之主體區域的氮濃度不大於約1×1016個原子/立方公分、約8×1015個原子/立方公分或約5×1015個原子/立方公分。一般而言,鑄態矽結晶晶錠之主體區域的鐵濃度不 大於約1×1014個原子/立方公分、約8×1013個原子/立方公分或約5×1013個原子/立方公分。
使用一個單晶矽晶種或以相同晶體取向佈置之多個單晶矽晶種來製備鑄態矽結晶晶錠。由於晶體係以此種方式佈置,所以鑄態矽晶錠之主體區域一般與所佈置之單晶矽晶種具有相同的晶體取向。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有單晶矽晶種具有晶體取向(100)。在該等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之數目可為例如64個、25個、16個、9個、4個、2個或甚至一個晶體,各(100)取向之晶種產生實質上為單晶之區段。由於所有晶體具有相同晶體取向,所以晶錠整體在性質上為類單晶。在類單晶矽晶體中,具有(100)取向之單晶區段構成鑄態矽晶錠之主體區域體積的至少約5%、至少約10%、至少約25%、至少約50%、至少約75%、至少約98%,或甚至為鑄態矽晶錠之主體區域體積的至少99.9%。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具有晶體取向(110),且具有(110)取向之單晶區段構成鑄態矽晶錠之主體區域體積的至少約5%、至少約10%、至少約25%、至少約50%、至少約75%、至少約98%,或甚至為鑄態矽晶錠之主體區域體積的至少99.9%。在一些實施例中,單晶矽晶種具有晶體取向(111),且具有(111)取向之單晶區段構成鑄態矽晶錠之主體區域體積的至少約5%、至少約10%、至少約25%、至少約50%、至少約75%、至少約98%,或甚至為鑄態矽晶錠之主體區域體積的至少99.9%。
有利的是,鑄態矽結晶晶錠之位錯密度小於1000個位錯/平方公分,較佳小於100個位錯/平方公分。位錯為晶格之結構缺陷,諸如邊緣位錯(其中半平面增加或缺少)或螺旋位錯(其中晶格被切開且一半由一個晶格向量提昇)。位錯可例如由已存在於矽晶種中之位錯、在固化製程期間較大之不均勻溫度場或在熔體中納入外來粒子(諸如Si3N4或SiC粒子)而產生。位錯密度大於1000個位錯/平方公分之晶錠可產 生具有某些負面效能特徵之太陽能電池。舉例而言,大量位錯可使轉換效率降低多達1%絕對百分比,增加太陽能電池逆向電流,且降低太陽能電池擊穿電壓。
具有低位錯密度之晶錠可藉由應用某些技術獲得。舉例而言,低位錯密度晶錠可藉由選擇位錯密度小於1000個位錯/平方公分,較佳小於100個位錯/平方公分之單晶矽晶種來製備。另外,單晶矽晶種之尺寸較佳實質上與由鑄態矽晶錠製造之最終太陽能電池相同。單晶矽晶種之晶體取向較佳相同,諸如(100)與(100)或(110)與(110)。另外,在熔體期間,較佳在加熱、熔融、固化、退火及冷卻之整個製程期間維持低梯度溫度場。凸形固-液界面有效抑制Si3N4及SiC粒子產生,且凸形界面有效地將該等可能引起位錯之雜質驅逐至固化晶錠之邊緣。使該等粒子之產生降至最低的其他技術包括用例如塗有SiC之頂蓋覆蓋坩堝開口及使用惰性氣體(諸如氬氣)在熔體表面上產生層流。
自根據本發明方法生長之鑄態矽晶錠切割之晶圓因較低之位錯密度及較高純度而展現至少15%、至少約17.5%及較佳至少18.7%(諸如至少19%)之太陽能電池效率。有利的是,晶圓達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而光誘導性降級實質上減少。一般而言,光誘導性降級小於0.5%、較佳小於0.2%,甚至更佳小於0.1%或甚至小於0.05%。另外,自鑄態矽晶錠切割且形成太陽能電池之晶圓展現至少約0.600 V,較佳至少約0.620 V,諸如至少約0.630 V,甚至高達至少約0.635 V之開路電壓。
視類單晶結晶矽產物之預期用途而定,接著可將鑄態矽晶錠切成一或多塊。舉例而言,晶錠可經切割而匹配所需太陽能電池之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鑄態矽晶錠可經切割且切成矽部件以用於晶圓蝕刻工具之內部腔室中。晶圓可由以下方式製備:例如使用線鋸切割 此等塊以產生經切割之晶圓或矽部件,接著可根據習知製程對該等晶圓或矽部件進行清潔、拋光及蝕刻。
藉由在形成熔體之前用多個單晶矽晶種對坩堝進行接種且確保經佈置之各晶種具有相同取向,則藉由定向固化作用產生之多晶鑄態矽晶錠為晶粒相對於彼此具有相同晶體取向之晶粒聚結體。另外,由於單晶矽晶種經佈置以使得晶種之表面不接觸坩堝之底部且晶種之表面較佳不接觸坩堝之側壁,所以避免晶種自發成核,從而避免在最終鑄態矽晶錠中形成無規取向之晶粒。
已詳細描述本發明,但顯而易知,在不背離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定義之本發明範疇下,修改及變化為可能的。
實例
提供下列非限制性實例以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實例1.顆粒狀多晶矽間隔物及晶圓晶種
將顆粒狀多晶矽饋送至內部尺寸為84 cm×84 cm×40 cm之石英坩堝中。坩堝之內表面塗有Si3N4。顆粒狀多晶矽之純度>6 N且直徑尺寸在1 mm至3 mm之範圍內,其中大部分顆粒之直徑為約2 mm。將約3 kg顆粒狀多晶矽饋送至坩堝中,其足以覆蓋坩堝之底部內表面的2%。顆粒狀多晶矽間隔物能夠實現尺寸為3至5 mm厚度及300 mm直徑之單晶矽晶種瓦片狀物的佈置。晶種係自300 mm以丘克拉斯基法生長之單晶晶體棒切割。參見圖4,其為已饋送有顆粒狀多晶矽且該顆粒狀多晶矽上佈置有單晶矽晶圓之坩堝之底部表面的繪圖。
實例2.矽條間隔物及單晶矽晶種單層
將32個多晶矽條佈置於內部尺寸為84 cm×84 cm×40 cm之石英坩堝之底部表面上。坩堝之內表面塗有Si3N4。矽條之厚度為750微米,長度介於150毫米與300毫米之間,且寬度介於10毫米與20毫米之間。矽條係自200 mm至300 mm Si晶圓切割。將16個158 mm×158 mm且厚 度介於30毫米與50毫米之間的單晶矽晶種瓦片狀物佈置於多晶條上以使得晶種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或側壁接觸。晶種在所有表面上之取向均為(100)且係使用帶鋸自300 mm CZ單晶棒切割。參見圖5,其為矽條上單晶矽晶種層之佈置的繪圖。
實例3.矽條間隔物及犧牲單晶矽晶種堆疊
將矽條佈置於內部尺寸為84 cm×84 cm×40 cm之石英坩堝之底部表面上。亦以與此實例中所述相同之方式製備尺寸為133 cm×133 cm×60 cm之較大坩堝。坩堝之內表面塗有Si3N4。矽條之厚度為750微米,長度介於150毫米與300毫米之間,且寬度介於10毫米與20毫米之間。矽條係自200 mm至300 mm Si晶圓切割。
將156 mm×20 mm-60 mm且厚度介於30毫米與50毫米之間的犧牲晶種瓦片狀物佈置於多晶條上以使得犧牲晶種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或側壁接觸。在所有表面上之取向均為(100)的犧牲晶種係使用帶鋸自300 mm CZ單晶晶體棒切割。
將156 mm×156 mm且厚度介於30 mm與50 mm之間的單晶矽晶種佈置於矽條上以使得單晶矽晶種之表面不與坩堝之底部接觸。在所有表面上之取向均為(100)的晶種係使用帶鋸自300 mm CZ單晶晶體棒切割。將具有矩形形狀且尺寸為156 mm×20 mm-60 mm×30 mm-50 mm之犧牲晶種佈置成圍繞單晶矽晶種之周邊,從而在單晶矽晶種與坩堝側壁之間形成犧牲晶種之緩衝物。
參見圖6,其為單晶矽晶體層之佈置的繪圖,其中單晶矽晶種層與坩堝底部及坩堝壁由下面之矽條網格及圍繞單晶矽晶種周邊之犧牲晶種邊緣分隔。
實例4.製備矽熔體
向根據實例3中所述之方法製備而具有單晶矽晶種層之坩堝中饋入400 kg顆粒狀及大塊多晶矽。將大塊Si置放於坩堝中部且將顆粒狀 Si置放於大塊Si周圍且抵靠著坩堝壁以在加熱期間保護塗層及坩堝。
對勻變側面加熱器及上部加熱器施加功率以在坩堝開口處達到1490℃之溫度。將側面加熱器溫度保持在1515℃。軸向溫度梯度為約5℃/cm。熔化速率為約2公分/小時且當界面接近於晶種表面時減至約1公分/小時。在單晶晶種附近藉由保持熱交換器溫度低於1300℃而使溫度保持低於1414℃。藉由輻射與傳導之組合在晶種處將冷卻熱交換器維持在低於矽熔點之溫度下,該組合可藉由打開底部絕緣體且升起側面絕緣體來實現。維持或增加對熔融饋料之加熱以使得液-固界面朝向晶種行進(亦即自坩堝之開口且朝向坩堝之底部垂直之向量),同時使用石英棒定期監測固-液界面之位置,諸如在液-固界面相距晶種表面約2 cm之前每兩小時量測一次,當界面與晶種表面相距2 cm以內時每小時量測一次。當界面到達晶種表面或低於晶種表面約1 cm時,熔體完成。
實例5.製備矽熔體
向根據實例3中所述之方法製備而具有犧牲單晶矽晶種之尺寸為133 cm×133 cm×60 cm之坩堝中饋入1650 kg顆粒狀及大塊多晶矽。將大塊Si置放於坩堝中部且將顆粒狀Si置放於大塊Si周圍且抵靠著坩堝壁以在加熱期間保護塗層及坩堝。
對勻變側面加熱器及上部加熱器施加功率以在坩堝開口處達到1525℃之溫度。在熔化期間環境氛圍為壓力處於500毫巴至900毫巴範圍內之氬氣。將側面加熱器溫度保持在1500℃。軸向溫度梯度為約4℃/cm。熔化速率為約1.5公分/小時且當固體/液體界面接近於晶種表面時減至1公分/小時。在單晶晶種附近藉由使用冷卻熱交換器使溫度保持低於1414℃。在晶種處藉由輻射與傳導之組合將冷卻熱交換器維持在低於矽熔點之溫度下。維持或增加對熔融饋料之加熱以使得液體與固體之界面朝向晶種行進(亦即自坩堝之開口且朝向坩堝之底部垂 直之向量),同時使用石英棒定期監測固-液界面之位置,諸如在界面相距晶種表面約2 cm之前每兩小時量測一次,當界面與晶種表面相距2 cm以內時每小時量測一次。當界面到達晶種表面或低於晶種表面約1 cm時,熔體完成。
實例6.製備鑄態多晶矽晶錠
當根據實例4或5中任一者製備之矽熔體之固-液界面到達單晶矽晶種之表面時,降低加熱功率且增加冷卻速率,使得固-液界面之行進減緩且最終停止。加熱/冷卻型態使得單晶矽晶種部分熔融。
此後,自坩堝底部移除額外之熱以逆轉固-液界面行進之方向,使得多晶矽晶錠開始生長。可根據需要藉由調節輻射視角或熱交換器與冷卻水套之間的距離或兩者之組合來減少向坩堝施加之熱。持續不斷地移除熱,使得固-液界面自坩堝底部朝向開口垂直行進。藉由相較於上部加熱器向側面加熱器提供較高之功率來使固-液界面之形狀維持凸形。
晶錠沿晶種之接合點堆砌,因此各磚狀物由一個單個晶種瓦片狀物長成。藉由FTIR評估各晶錠之C/O且其小於10 ppma。藉由市售之太陽能磚檢查工具來檢查各磚狀物之Si3N4雜質含量、SiC納入、壽命及電阻率。藉由質譜分析來評估金屬濃度。藉由PL及蝕刻坑計數來評估位錯密度。
實例7.高溫退火
在根據實例6之任一方法製備之多晶鑄態矽晶錠固化之後,在鍋爐內部藉由將生長晶體維持在相對等溫之環境中來使晶錠退火以降低熱應力。在1367℃下進行退火6小時。在另一實驗中,在1300℃下進行退火5小時。
實例8.類單晶結晶矽晶錠
藉由澆鑄來製備類單晶結晶矽晶錠。將四個具有(110)晶體取向 之大晶種佈置於置放在坩堝底部上之Si條網格上。該等矽條之尺寸為300 mm長×20 mm寬×750微米厚且根據晶種之尺寸進行佈置。各晶種之尺寸為280 mm-300 mm×280 mm-370 mm×40 mm-50 mm。坩堝為標準的塗有Si3N4之石英坩堝,其尺寸為84 cm×84 cm×40 cm。將顆粒狀及大塊多晶(410 kg)饋送至晶種頂部上。在饋料之頂部將饋料加熱至1495℃。保持坩堝底部低於1310℃。使饋送之多晶矽熔融直至固-液界面前沿使一部分晶種表面熔融為止。使用石英量桿監測界面之行進。在到達晶種表面之後,藉由自坩堝底部除去熱且降低進入饋料中之功率使熔體自部分熔融之晶種單向固化直至晶錠完全固化為止。
在1367℃之溫度下使晶錠退火4至6小時。接著將晶錠冷卻至<200℃且自坩堝中卸載。修整晶錠之邊緣以移除多晶矽,且修剪晶錠之頂部及底部部分。製成大的(110)取向之類單晶晶體矽晶錠,其包含四個不同之(110)取向之晶體區段。晶種接合點處之區域通常具有高位錯密度。
在晶錠之底部、中部及頂部測定(110)取向之類單晶晶體矽晶錠之電阻率、氧濃度、碳濃度、氮濃度及鐵濃度。下表提供定量結果。
實例9.自類單晶結晶矽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電學資料
自根據實例8中所述之方法製備之類單晶結晶矽晶錠切割多個晶圓。晶圓之尺寸為156 mm×156 mm×200 μm。晶圓具有(100)之表面結晶取向。使用工業網版印刷技術測試晶圓之太陽能轉換效率。製程涉及藉由在KOH水溶液中蝕刻晶圓來進行KOH紋理化。隨後,藉由POCl3內擴散進行磷擴散。此後,對晶圓進行邊緣隔離。接著用氮化 矽塗佈晶圓以使其塗佈有抗反射塗層。最後,在前面上對晶圓進行網版印刷且在背面區域上用Al塗佈,共點火接觸(co-firing contact)(退火以確保適當接點形成),且進行I-V量測/分選。測試15個晶圓且其展現如下表中所示之開路電壓及太陽能電池效率。另外,所測試之任何電池的光誘導性降級均不大於0.1%。
鑒於上文,將看到達成本發明之若干目的。由於可在不背離本發明範疇之情況下在上述製程中作出各種變化,所以上述描述中所含之所有材料欲視作說明性的而不具有限制性意義。另外,當介紹本發明或其較佳實施例之要素時,冠詞「一(a/an)」及「該(the/said)」欲意謂存在一或多個要素。術語「包含」、「包括」及「具有」欲為包括性的,且意謂可能存在除所列要素以外之其他要素。
此書面描述使用實例來揭示本發明,包括最佳模式,且亦使得任何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實踐本發明,包括製造及使用任何器件或系統及進行任何所併入之方法。本發明之可獲專利之範疇係由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且可包括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想到的其他實例。若該等其他 實例具有並非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文字語言不同之結構要素,或若該等其他實例包括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文字語言具有非實質性差異之等效結構要素,則該等其他實例欲處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5‧‧‧坩堝/坩堝主體
10‧‧‧基底/底部
12‧‧‧內表面
14‧‧‧側壁
18‧‧‧隅角
20‧‧‧外表面

Claims (30)

  1. 一種鑄態矽結晶晶錠,其包含:兩個大體平行之主表面,其中一者為前表面且其另一者為後表面;周邊表面,其連接該前表面與該後表面;及主體區域,其介於該前表面與該後表面之間;其中該鑄態矽結晶晶錠之橫向尺寸不小於約5公分;進一步其中該主體區域之體積之至少25%包含單晶區域,該單晶區域包含選自由(100)、(110)及(111)組成之群之晶體取向;及進一步其中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具有小於1000個位錯/平方公分之位錯密度;且其中包含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具有至少17.5%之太陽能電池效率及不大於0.2%之光誘導性降級。
  2. 如請求項1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橫向尺寸不小於約10公分。
  3. 如請求項1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橫向尺寸不小於約25公分。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25%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00)的該單晶區域。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50%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00)的該單晶區域。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98%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00)的該單晶區域。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 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25%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10)的該單晶區域。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50%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10)的該單晶區域。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98%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10)的該單晶區域。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25%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11)的該單晶區域。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50%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11)的該單晶區域。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該晶錠之該主體區域之體積的至少98%包含包括晶體取向(111)的該單晶區域。
  13.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包含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具有至少18.7%之太陽能電池效率。
  14. 如請求項13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包含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具有不大於0.1%之光誘導性降級。
  15. 如請求項13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包含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具有不大於0.05%之光誘導性降級。
  1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包含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具有至少19.0%之太陽能電池效率。
  17. 如請求項16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包含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具有不大於0.1%之光誘導性降級。
  18. 如請求項16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中包含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晶圓的太陽能電池具有不大於0.05%之光誘導性降級。
  19. 如請求項1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具有小於100個位錯/平方公分 之位錯密度。
  20. 如請求項1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具有小於10ohm cm之電阻率。
  21. 如請求項1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具有小於4ohm cm之電阻率。
  22. 如請求項1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其具有小於2ohm cm之電阻率。
  23. 一種太陽能電池,其包含自如請求項1之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矽晶圓,該太陽能電池具有至少17.5%之效率及不大於0.2%之光誘導性降級。
  24. 如請求項23之太陽能電池,其具有至少18.7%之效率。
  25. 如請求項23之太陽能電池,其具有不大於0.1%之光誘導性降級。
  26. 如請求項23之太陽能電池,其具有不大於0.05%之光誘導性降級。
  27. 如請求項23之太陽能電池,其具有至少約0.630V之開路電壓。
  28. 如請求項23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該矽晶圓具有小於10ohm cm之電阻率。
  29. 如請求項23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該矽晶圓具有小於4ohm cm之電阻率。
  30. 如請求項23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自該鑄態矽結晶晶錠切割之該矽晶圓具有小於2ohm cm之電阻率。
TW102103003A 2012-01-27 2013-01-25 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鑄態矽之方法 TWI580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360,144 US20130193559A1 (en) 2012-01-27 2012-01-27 CAST SILICON ingot prepared BY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US13/360,116 US20130192516A1 (en) 2012-01-27 2012-01-27 Method of preparing cast silicon by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3282A TW201333282A (zh) 2013-08-16
TWI580825B true TWI580825B (zh) 2017-05-01

Family

ID=47741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3003A TWI580825B (zh) 2012-01-27 2013-01-25 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鑄態矽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140127281A (zh)
CN (1) CN104203845A (zh)
TW (1) TWI580825B (zh)
WO (1) WO20131121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44135B1 (ko) 2013-03-11 2020-08-12 미쓰비시 마테리알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도체 장치용 실리콘 부재 및 반도체 장치용 실리콘 부재의 제조 방법
DE102015201988A1 (de) * 2015-02-05 2016-08-11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multikristallinem Silicium
CN105568365B (zh) * 2016-02-03 2018-04-17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籽晶铺设方法、晶体硅及其制备方法
DE102019208670A1 (de) * 2019-06-14 2020-12-17 Siltronic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albleiterscheiben aus Silizium
CN112941628A (zh) * 2019-12-11 2021-06-11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晶体硅锭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0531C (zh) * 2000-09-29 2008-11-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丘克拉斯基提拉器
US20090047203A1 (en) * 2007-08-16 2009-02-19 Matthias Mueller Method for producing monocrystalline metal or semi-metal bodies
TW201111564A (en) * 2009-07-16 2011-04-01 Memc Singapore Pte Ltd Coated crucible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and us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1866A (en) 1985-11-08 1987-09-08 Ethyl Corporation Generation of seed particles
US4820587A (en) 1986-08-25 1989-04-11 Ethyl Corporation Polysilicon produced by a fluid bed process
US4868013A (en) 1987-08-21 1989-09-19 Ethyl Corporation Fluidized bed process
US4851297A (en) 1987-11-27 1989-07-25 Ethyl Corporation Dopant coated bead-like silicon particles
US5405658A (en) 1992-10-20 1995-04-11 Albemarle Corporation Silicon coating process
US5322670A (en) 1992-10-20 1994-06-21 Ethyl Corporation Product recovery tube assembly
US20060105105A1 (en) 2004-11-12 2006-05-18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High purity granular silic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370969A (zh) * 2006-01-20 2009-02-18 Bp北美公司 制造几何多晶铸硅的方法和装置及用于光电池的几何多晶铸硅实体
EP1974077A2 (en) * 2006-01-20 2008-10-01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nufacturing monocrystalline cast silicon and monocrystalline cast silicon bodies for photovoltaics
WO2010077844A1 (en) * 2008-12-16 2010-07-08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cast silicon
WO2010088046A1 (en) * 2009-01-30 2010-08-05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Seed layers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seed layers
DE102010000687B4 (de) * 2010-01-05 2012-10-18 Solarworld Innovations Gmbh Tiege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ilizium-Blöcken
TWI534307B (zh) * 2010-06-15 2016-05-21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製造矽晶鑄錠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0531C (zh) * 2000-09-29 2008-11-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丘克拉斯基提拉器
US20090047203A1 (en) * 2007-08-16 2009-02-19 Matthias Mueller Method for producing monocrystalline metal or semi-metal bodies
TW201111564A (en) * 2009-07-16 2011-04-01 Memc Singapore Pte Ltd Coated crucible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and us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12105A1 (en) 2013-08-01
CN104203845A (zh) 2014-12-10
KR20140127281A (ko) 2014-11-03
TW201333282A (zh) 201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5851B (zh) 用以製備幾何型多晶鑄態矽的方法及裝置及用於光電技術之幾何型多晶鑄態矽體
CN101370970B (zh) 制造单晶铸硅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用于光电领域的单晶铸硅实体
US8709154B2 (en)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monocrystalline or near-monocrystalline cast materials
US20130192516A1 (en) Method of preparing cast silicon by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WI493082B (zh) 矽晶鑄錠之製造方法
US8591649B2 (en)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geometric multi-crystalline cast materials
CN101796226A (zh) 由籽晶制造铸造硅的方法
TWI620838B (zh) 包含成核促進顆粒之矽晶鑄錠及其製造方法
TWI629382B (zh) 經改良的結晶矽之製造技術
TWI580825B (zh) 藉由定向固化作用製備鑄態矽之方法
JP2006335582A (ja) 結晶シリコン製造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130193559A1 (en) CAST SILICON ingot prepared BY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W201414886A (zh) 製造矽單晶晶核和矽晶圓的方法及矽晶圓和矽太陽能電池
WO2013095928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bricks from a silicon ingot
TWI452184B (zh) 製造矽晶鑄錠之方法
US10087080B2 (en) Methods of fabricating a poly-crystalline silcon ingot from a nucleation promotion layer comprised of chips and chunks of silicon-containing particles
TWI516645B (zh) 矽晶鑄錠、其製造方法及從其製成的矽晶圓
US10065863B2 (en)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got having a nucleation promotion lay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hips and chunks of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on the bottom
CN113373503A (zh) 一种籽晶铺设方法、单晶硅锭的制备方法和单晶硅锭
MX2008008923A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nufacturing geometric multicrystalline cast silicon and geometric multicrystalline cast silicon bodies for photovolta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