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2233B - A terminal device and a transmiss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A terminal device and a transmission method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72233B TWI572233B TW102110469A TW102110469A TWI572233B TW I572233 B TWI572233 B TW I572233B TW 102110469 A TW102110469 A TW 102110469A TW 102110469 A TW102110469 A TW 102110469A TW I572233 B TWI572233 B TW I57223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signal
- resource
- downlink
- downlink control
- un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及發送接收方法。
3GPP LTE中,下行線路之通訊方式是採用正交率分頻多重接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適用3GPP LTE之無線通訊系統中,基地台是使用預定之通訊資源來發送同步訊號(Synchronization Channel(同步通道):SCH)及廣播訊號(Broadcast Channel(廣播通道):BCH)。且,終端會先捕捉SCH來確保與基地台之同步。接著,終端藉由讀取BCH資訊來取得基地台獨自之參數(例如頻帶寬等)(參考非專利文獻1、2、3)。
又,終端在基地台獨自之參數取得結束後,對基地台進行連接要求,藉此確立與基地台之通訊。基地台根據需要,透過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等下行線路控制通道,對已確立通訊之終端發送控制資訊。
且,終端將包含於所接收之PDCCH的複數控制
資訊(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L Assignment(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資訊,亦稱為DCI))分別進行「盲判定(blind determining)」。換言之,控制資訊包含循環冗餘檢查(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部分,該CRC部分是於基地台藉由發送對象終端之終端ID而遮罩。故,終端在將所接收之控制資訊之CRC部分以自機之終端ID嘗試解遮罩前,無法判定是否為給自機的控制資訊。在該盲判定,解遮罩之結果若是CRC演算為OK,則可判定該控制資訊是給自機的。
又,在3GPP LTE,是對從基地台到終端之下行線路資料適用自動重複請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換言之,終端會將顯示下行線路資料錯誤檢測結果之回應訊號回饋給基地台。終端對下行線路資料進行CRC,若CRC=OK(無錯誤),將ACK(Acknowledgment:應答)作為回應訊號回饋給基地台,若是CRC=NG(有錯誤),則將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否定應答)作為回應訊號回饋給基地台。該回應訊號(即ACK/NACK訊號。以下有時會只標示為「A/N」)之回饋可使用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等上行線路控制通道。
在此,從基地台發送之上述控制資訊中含有資源分配資訊,該資源分配資訊包含基地台對終端分配之資源資訊等。該控制資訊之發送如前述可使用PDCCH。該PDCCH是由1個或複數個L1/L2控制通道(L1/L2 Control
Channel:L1/L2CCH)構成。各L1/L2CCH由1個或複數個控制通道元件(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構成。換言之,CCE是將控制資訊對映(mapping)於PDCCH時的基本單位。又,1個L1/L2CCH由複數(2、4、8)個CCE構成時,對該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數索引之CCE為起點之連續複數個CCE。基地台根據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之控制資訊通知所需的CCE數,對該資源分配對象終端分配L1/L2CCH。且,基地台對映於與該L1/L2CCH之CCE對應的實體資源來發送控制資訊。
又,在此,各CCE是與PUCCH之構成資源(以下有時稱為PUCCH資源)一對一地對應。故,接收到L1/L2CCH之終端會指定與構成該L1/L2CCH之CCE對應的PUCCH之構成資源,用該資源來將回應訊號發送至基地台。惟,當L1/L2CCH佔有連續複數個CCE時,終端會利用與複數CCE分別對應之複數P2UCCH構成資源中,與索引最小的CCE對應的PUCCH構成資源(即,與具有偶數號CCE索引之CCE對應的PUCCH構成資源),將回應訊號發送至基地局。如此一來,可有效率地使用下行線路之通訊資源。
如圖1所示,從複數終端發送之複數回應訊號,在時間軸上是以具有0自動相關特性之0自動相關(Zero Auto-correlation:ZAC)序列、沃爾什(Walsh)序列、及離散傳立葉轉換(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序列進行擴散,並於PUCCH內進行編碼多工。圖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長4之沃爾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長3
之DFT序列。如圖1所示,在終端中,ACK或NACK之回應訊號會先在頻率軸上以ZAC序列(序列長12)朝與1SC-FDMA符號對應之頻率成分1次擴散。換言之,對序列長12之ZAC序列乘上以複素數表示之回應訊號成分。接著,1次擴散後之回應訊號及作為參考訊號之ZAC序列會分別對應沃爾什序列(序列長4:W0~W3。有時稱為沃爾什碼序列(Walsh Code Sequence))、DFT序列(序列長3:F0~F2)進行2次擴散。換言之,對序列長12之訊號(1次擴散後之回應訊號、或作為參考訊號之ZAC序列(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參考訊號序列))的各成分,乘上正交碼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沃爾什序列或DFT序列)之各成分。再者,經2次擴散之訊號會藉由快速傅立葉逆轉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轉換為時間軸上之序列長12之訊號。接著,對IFFT後之各訊號附加CP,形成由7個SC-FDMA符號構成之1槽(slot)之訊號。
來自不同終端之回應訊號間,使用與不同循環位移量(Cyclic Shift Index:循環位移索引)對應之ZAC序列、或與不同序列號(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正交覆蓋索引)對應之正交碼序列進行擴散。正交碼序列為沃爾什序列與DFT序列之組。又,正交碼序列有時也稱為區塊化擴散碼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故,基地台可使用習知逆擴散及相關處理,藉此將該等編碼多工之複數回應訊號解多工(參考非專利文獻4)。
惟,由於各終端在各子框(sub frame)盲判定給自
己的下行分配控制訊號,因此在終端側,下行分配控制訊號之接收不一定會成功。當終端在接收某下行單位頻帶之給自己的下行分配控制訊號失敗時,終端甚至無法得知該下行單位頻帶是否存在給自己的下行線路資料。故,在接收某下行單位頻帶之下行分配控制訊號失敗時,終端也不會生成對於該下行單位頻帶之下行線路資料的回應訊號。該錯誤情形表示在終端側無法進行回應訊號之發送,會定義為回應訊號之不連續傳輸(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DTX)(DTX of ACK/NACK signals)。
惟,3GPP LTE系統(以下有時稱為「LTE系統」)中,基地台對上行線路資料及下行線路資料分別獨立地進行資源分配。故,LTE系統中,在上行線路,終端(即,LTE系統對應之終端(以下稱「LTE終端」))會發生必須同時發送對下行線路資料之回應訊號與上行線路資料之狀況。在該狀況,來自終端之回應訊號及上行線路資料會用分時多工(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發送。如此,藉由用TDM同時地發送回應訊號與上行線路資料,維持終端之發送波形的單載波特性(Single carrier properties)。
又,如圖2所示,在分時多工(TDM),從終端發送之回應訊號(「A/N」),會佔有對上行線路資料分配之資源(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資源)之一部份(與對映參考訊號(Reference Signal:RS)之SC-FDMA符號鄰接的SC-FDMA符號之一部份)而發送至基地台。惟,圖2縱軸之「副載波(Subcarrier)」
有時也稱為「虛擬副載波(Virtual subcarrier)」或「時間性連續訊號(Time contiguous signal)」,為求簡便,將在SC-FDMA發送機整合輸入於DFT電路之「時間性連續之訊號」標示為「副載波(subcarrier)」。換言之,在PUSCH資源,會因回應訊號穿開(puncture)上行線路資料中的任意資料。故,因穿開編碼後之上行線路資料之任意位元,上行線路資料之品質(例如編碼增益)會大幅劣化。故,基地局會例如對終端指示非常低的編碼率,或指示發送非常大的發送功率,藉此補償因穿開造成的上行線路資料之品質劣化。
又,目前也在進行可實現較3GPP LTE更高速通訊之3GPP LTE-Advanced之標準化。3GPP LTE-Advanced系統(以下有時稱「LTE-A系統」)承襲LTE系統。3GPP LTE-Advanced中,為了實現最大1Gbps以上之下行傳送速度,是導入可用40MHz以上之寬頻帶頻率通訊之基地台及終端。
LTE-A系統中,為了同時實現數倍於LTE系統之傳送速度之超高速傳送速度之通訊、及對LTE系統之反向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適於LTE-A系統之頻帶是區分為代表LTE系統之支援頻帶寬的20MHz以下之「單位頻帶」。換言之,「單位頻帶」在此為具有最大20MHz寬的頻帶,而定義為通訊頻帶之基本單位。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統中,下行線路之「單位頻帶」(以下稱「下行單位頻帶」),有時會進而定義為藉由從基地台廣播之BCH中的下行頻帶資訊所區分之頻帶、
或是藉由將下行控制通道(PDCCH)分散配置於頻率領域時的分散寬所定義之頻帶。又,上行線路之「單位頻帶」(以下稱「上行單位頻帶」),也時會定義為藉由從基地台廣播之BCH中的上行頻率頻帶資訊所區分之頻帶、或是中心附近包含PUSCH領域而兩端部包含適於LTE之PUCCH的20MHz以下之通訊頻帶的基本單位。而,「單位頻帶」在3GPP LTE-Advanced中,有時會以英文標示為Component Carrier(s)或Cell。又,有時也會簡稱為CC(s)。
LTE-A系統中,是使用附帶幾個單位頻帶之頻帶的通訊,而支援所謂載波聚集(Carrier aggregation:CA)。而,UL-DL Configuration雖可按照每一單位頻帶設定,但LTE-A系統對應之終端(以下稱「LTE-A終端」),是假設在複數單位頻帶間設定相同UL-DL Configuration而設計。
圖3是用於說明適用於個別終端之非對稱載波聚集及其控制程序之圖。
如圖3B所示,對終端1進行使用2個下行單位頻帶與左側1個上行單位頻帶來進行載波聚集之設定(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不限於對終端2進行使用與終端1相同之2個下行單位頻帶之設定,可進行在上行通訊利用右側之上行單位頻帶之設定。
且,當著眼於終端1,構成LTE-A系統之基地台(即,LTE-A系統對應之基地台(以下稱「LTE-A基地台」))與LTE-A終端之間,是根據圖3A所示之程序圖進行訊號之發送接收。如圖3A所示,(1)終端1在與基地台之通訊開始
時,與左側之下行單位頻帶同步,從稱為系統資訊塊類型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1:SIB1)之廣播訊號讀取與左側之下行單位頻帶成對的上行單位頻帶之資訊。(2)終端1使用該上行單位頻帶,藉由例如對基地台發送連接要求來開始與基地台通訊。(3)當判斷必須對終端分配複數下行單位頻帶時,基地台對終端指示下行單位頻帶之追加。惟,此時,上行單位頻帶數不會增加,在代表個別終端之終端1開始非對稱載波聚集。
又,在適用前述載波聚集之LTE-A,有時終端會用複數下行單位頻帶一次接收複數下行線路資料。在LTE-A,該對複數下行線路資料發送複數回應訊號之發送方法有通道選擇(Channel Selection,有時稱為多工(Multiplexing))、捆束(Bundling)、及離散傅立葉轉換擴散正交分頻多工(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DFT-S-OFDM)格式(有時也稱為PUCCH Format 3)。在通道選擇,終端是根據與複數下行線路資料相關之錯誤檢測結果的模式,不僅改變用於回應訊號之符號點,且亦使對映回應訊號之資源改變。相對於此,在捆束,終端是將藉由與複數下行線路資料相關之錯誤檢測結果所生成之ACK或NACK訊號捆束(即,使ACK=1、NACK=0,並計算與複數下行線路資料相關之錯誤檢測結果之邏輯和(Logical AND)),用預定之一個資源來發送回應訊號(參考非專利文獻6、7)。又,使用DFT-S-OFDM格式(PUCCH Format 3)發送時,終端會集中
對複數下行線路資料之回應訊號來編碼(Joint coding),並用該格式來發送其編碼資料(參考非專利文獻5)。舉例言之,終端可根據錯誤結果之模式的位元數,進行通道選擇、捆束、或DFT-S-OFDM之任一者之回應訊號(ACK/NACK)之回饋。或者,基地台可預先設定上述回應訊號之發送方法。
又,如圖4所示,終端用複數單位頻帶中的1個單位頻帶來發送回應訊號。上述發送回應訊號之單位頻帶稱為PCC(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主分量載波)或PCell(Primary Cell:主細胞)。又,其它單位頻帶稱為SCC(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次分量載波)或SCell(Secondary Cell:次細胞)。舉例言之,PCC(PCell)為發送了與發送回應訊號之單位頻帶相關的廣播資訊(例如SIB1)的單位頻帶。
在此,終端透過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資訊,而接收下行線路資料時之上行線路的回應訊號之發送方法有以下2個方法。
方法1,是用與PDCCH佔有之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之前方CCE索引nCCE(或其隔壁之nCCE+1)一對一對應之PUCCH資源來發送回應訊號之方法(Implicit signalling:隱式發訊)。即,在將適於基地台下屬之終端之DCI配置於PDCCH領域時,各PDCCH會佔有由1個或連續之複數CCE構成之資源。又,PDCCH佔有之CCE數(CCE連結數:CCE aggregation level)根據例如分配控制資訊之資訊位元數或終端之傳輸路徑狀態,可選擇1、2、4、8中的1個。
方法2,是從基地台將適於PUCCH之資源預先通知終端之方法(Explicit signalling:顯式發訊)。換言之,方法2中,終端會用從基地台預先通知之PUCCH資源來發送回應訊號。
方法2中,可將適於在複數終端間共通之PUCCH之資源(例如適於4個PUCCH之資源)預先從基地台通知終端。舉例言之,可採用終端根據SCell內之DCI所含的2位元之發送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TPC)命令,選擇實際使用之1個適於PUCCH之資源的方法。此時,該TPC命令稱為ARI(Ack/nack Resource Indicator:Ack/nack資源指標)。藉此,在顯式發訊時,在某個子框,某個終端可使用顯式發訊之適於PUCCH之資源,而在其它子框,其它終端則可使用同一經顯式發訊之適於PUCCH之資源。
針對代表載波聚集時之錯誤檢測結果通知方法的PUCCH Format 3及通道選擇,分別援用圖5及圖6來說明PUCCH資源之決定方法。
PUCCH Format 3中,如圖5B所示,終端用PUCCH Format 3資源或PUCCH Format 1b資源,將最大5個下行單位頻帶所接收之對各下行單位頻帶之複數下行線路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通知基地台。具體而言,基地台以指示PCell之PDSCH的PDCCH,於包含2位元之TPC命令的區域(也稱為TPC區域),通知PUCCH之TPC命令。換言之,不作為ARI使用。基地台指示與該PDCCH佔有之CCE的前方CCE索引nCCE一對一對應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又,
基地台預先對終端設定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在指示SCell之PDSCH的PDCCH,於TPC區域之2位元通知ARI。換言之,不作為PUCCH之TPC命令使用。而,圖5B中,為求簡便,乃將指示SCell之PDSCH的PDCCH所含的ARI標示為ARI1。終端藉由該PDCCH通知之ARI,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而,基地台將相同之值作為指示複數SCell之PDSCH的PDCCH所含的ARI之值,通知終端。藉此,終端可經常決定單一之PUCCH Format 3資源。
又,PUCCH Format 3中,當在終端檢測指示至少1個SCell之PDSCH的PDCCH時,會用上述PUCCH Format 3資源來將錯誤檢測結果(FDD系統中最大10位元(=5CC×2CW))通知基地台。另一方面,當在終端只檢測指示PCell之PDSCH的PDCCH時,會用與該PDCCH之前方CCE索引nCCE一對一對應之PUCCH Format 1b資源來將錯誤檢測結果(最大2位元(=1CC×2CW))通知基地台。
PUCCH Format 1b資源為最適於最大2位元為止之發送錯誤檢測結果的PUCCH資源,且可與最大48資源正交。PUCCH Format 3資源是最適於發送較多錯誤檢測結果的PUCCH資源,但只能正交最大4資源為止。當錯誤檢測結果之位元數少時,由於使用最適於較少錯誤檢測結果之位元數的PUCCH資源,可與較多資源正交,因此PUCCH資源之利用效率較高。又,為了滿足基地台之要求品質所需的終端之PUCCH要求發送功率也可較低。
再者,當在終端只檢測指示PCell之PDSCH的PDCCH時,會使用與該PDCCH之前方CCE索引nCCE一對一對應之PUCCH Format 1b資源來將錯誤檢測結果通知基地台,藉此,即使在基地台與終端間對CC數之設定之認識不同的期間,亦可在基地台與終端間,無不整合地通知至少對PCell之PDSCH的錯誤檢測結果(以下有時會描述為:支援LTE fallback)。
具體而言,基地台與終端之間,有終端所設定(configuration)之CC數之認識不同的期間(不確定期間(uncertainty period)、或失準期間(misalignment period))。基地台對終端通知再設定(reconfiguration)之訊息來變更CC數(例如從1CC到2CC,或相反亦可),終端收到該通知後,認識到CC數已變更,對基地台通知CC數之再設定之結束訊息。終端所設定之CC數之認識不同的期間,是起因於基地台收到該通知後才認識到終端所設定之CC數已變更。CC數變更前與變更後(例如圖5A與圖5B。或圖6A與圖6B)共通地在終端只檢測指示PCell之PDSCH的PDCCH時,若動作而使用與該PDCCH之前方CCE索引nCCE一對一對應之PUCCH Format 1b資源,即使在前述CC數之認識不同的期間,亦可至少將對PCell之PDSCH的錯誤檢測結果無不整合地通知基地台(亦即支援LTE fallback)。
在通道選擇,如圖6B所示,終端用4個PUCCH Format 1b資源,將最大2個下行單位頻帶所接收之對各下行單位頻帶之複數下行線路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通知基地
台。在通道選擇,根據關於複數下行線路資料之錯誤檢測結果的模式(ACK/NACK之組合),不僅使用於回應訊號之符號點改變,也使對映回應訊號之PUCCH Format 1b資源改變。在通道選擇,基地台在PCell之PDCCH,於包含2位元TPC命令之區域(也稱為TPC區域)通知PUCCH之TPC命令。換言之,不作為ARI使用。基地台會分別指示該PDCCH佔有之CCE之前方CCE索引nCCE、及與其隔壁的CCE索引nCCE+1一對一對應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圖6中之PUCCH資源0及1)。又,基地台對終端預先設定4個PUCCH資源對(PUCCH Format 1b資源對),在SCell之PDCCH,於TPC區域之2位元通知ARI。換言之,不作為PUCCH之TPC命令使用。而,圖6中,為求簡便,將包含於SCell之PDCCH的ARI標示為ARI1。終端藉由該PDCCH通知之ARI,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對(PUC11CH Format 1b資源對)中,決定1個資源對(圖6B中的PUCCH資源2及3)。
惟,近年在蜂巢狀移動體通訊系統中,伴隨著資訊之多媒體化,不僅是聲音資料,傳送靜止圖像資料及動態圖像資料等大容量資料已逐漸一般化。又,LTE-Advanced(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中,正廣泛地進行利用寬頻帶之無線頻帶、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傳送技術、干涉控制技術來實現高傳輸率之檢討。
再者,若考慮到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等導入各種機器作為無線通訊終端、以及因MIMO傳送技術
而使終端之多工數增加,擔心可對映用於控制訊號之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之領域(即「PDCCH領域」)的資源不足。若因該資源不足而無法對映控制訊號(PDCCH),便無法進行對終端之資料分配。故,即使可對映資料之資源領域有空亦無法使用,而有系統處理量降低之虞。
解決該資源不足之方法,有檢討將給基地台下屬之終端的控制訊號也配置於PDSCH領域。可對映該給基地台下屬之終端的控制訊號的資源領域(可用於控制通道及資料通道任一者之資源領域)稱為enhanced PDCCH(ePDCCH)領域。藉由如此將控制訊號對映於資料領域(即ePDCCH),可實現對朝位於細胞邊緣附近之終端發送之控制訊號的發送功率控制、或是因發送之控制訊號而對其它細胞施加之干涉控制或從其它細胞對本身細胞施加之干涉控制。
LTE中,指示下行線路之資料分配的DL assignment(下行分配)、及指示上行線路之資料分配的UL grant(上行許可)是利用PDCCH發送。
LTE-Advanced中,與PDCCH相同地,ePDCCH也可配置DL assignment及UL grant。ePDCCH中,有檢討以頻率軸來分割對映DL assignment之資源與對映UL grant之資源。
ePDCCH之分配方法,有檢討將ePDCCH整合分配於頻帶上彼此接近之位置的「局部(localized)分配」、以
及將ePDCCH分散分配於頻帶上之「分散(distributed)分配」(參考例如圖7)。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211 V10.4.0,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Release 10),” December 2011
非專利文獻2:3GPP TS 36.212 V10.5.0,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Release 10),” March 2012
非專利文獻3:3GPP TS 36.213 V10.5.0,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 10),” March 2012
非專利文獻4:Seigo Nakao, Tomofumi Takata, Daichi Imamura, and Katsuhiko Hiramatsu,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 ”Proceeding of IEEE VTC 2009 spring, April. 2009
非專利文獻5:Ericsson and ST-Ericsson, “A/N transmission in the uplink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R1-100909, 3GPP TSG-RAN WG1 #60, Feb. 2010
非專利文獻6:ZTE, 3GPP RAN1 meeting #57, R1-091702, “Uplink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LTE-Advanced,” May 2009
非專利文獻7:Panasonic, 3GPP RAN1 meeting #57, R1-091744, “UL ACK/NACK 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May 2009
如上所述,LTE-Advanced中,制定了在PDCCH領域通知DL assignment(即指示PDSCH之PDCCH)時的PUCCH資源決定方法,但至今尚未討論在ePDCCH領域通知DL assignment時的PUCCH資源決定方法。
本發明之目的是在使用了上行單位頻帶及與上行單位頻帶對應之複數下行單位頻帶的通訊中適用ARQ,且在ePDCCH指示下行資料分配時,提供一種PUCCH資源之決定方法,該PUCCH資源是用於顯示下行線路資料之錯誤檢測結果之回應訊號的通知。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終端裝置,是使用複數單位頻帶來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並在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及下行資料通道之任一者的第1資源領域或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之第2資源領域接收下行控制訊號,其包含有:下行控制訊號檢測機構,是依照每一單位頻帶,檢測已分配於前述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下行控制訊號;接收機構,是以前述複數單位頻帶來分別接收下行資料;錯誤檢測機構,是檢測各下行資料之錯誤;生成機構,是用前述錯誤檢測機構所獲得之各下行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回應訊號;及,控制機構,是將前述回應訊號發送至
前述基地台裝置,前述控制機構是採用以下構成,即,根據前述下行控制訊號檢測機構是否已在前記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任一者檢測出下行控制訊號,切換用以發送前述回應訊號之上行通訊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
本發明其中一態樣之發送方法,是用於終端裝置,該裝端裝置是使用複數單位頻帶來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並在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及下行資料通道之任一者的第1資源領域或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之第2資源領域,接收從基地台裝置發送之下行控制訊號,前述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驟:依照每一單位頻帶,檢測已分配於前述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下行控制訊號;以前述複數單位頻帶來分別接收下行資料;檢測各下行資料之錯誤;用所獲得之各下行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回應訊號;及,將前述回應訊號發送至前述基地台裝置,又,前述方法是根據是否已在前記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任一者檢測出下行控制訊號,切換用以發送前述回應訊號之上行通訊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
依據本發明,當在使用了上行單位頻帶及與上行單位頻帶對應之複數下行單位頻帶的通訊中應用ARQ、且以ePDCCH指示下行資料分配時,可決定PUCCH資源,該PUCCH資源是用於顯示下行線路資料之錯誤檢測結果之回應訊號的通知。
100‧‧‧基地台
101,208‧‧‧控制部
102‧‧‧控制資訊生成部
103,105‧‧‧編碼部
104,107‧‧‧調變部
106‧‧‧資料發送控制部
108‧‧‧對映部
109,218‧‧‧IFFT部
110,219‧‧‧CP附加部
111,222‧‧‧無線發送部
112,201‧‧‧無線接收部
113,202‧‧‧CP去除部
114‧‧‧PUCCH抽出部
115‧‧‧逆擴散部
116‧‧‧序列控制部
117‧‧‧相關處理部
118‧‧‧A/N判定部
119‧‧‧捆束A/N逆擴散部
120‧‧‧IDFT部
121‧‧‧捆束A/N判定部
122‧‧‧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
200‧‧‧終端
203‧‧‧FFT部
204‧‧‧抽出部
205,209‧‧‧解調部
206,210‧‧‧解碼部
207‧‧‧判定部
211‧‧‧CRC部
212‧‧‧回應訊號生成部
213‧‧‧編碼/調變部
214‧‧‧1次擴散部
215‧‧‧2次擴散部
216‧‧‧DFT部
217‧‧‧擴散部
220‧‧‧分時多工部
221‧‧‧選擇部
圖1是顯示回應訊號及參考訊號之擴散方法之圖。
圖2是顯示與PUSCH資源中回應訊號及上行線路資料之TDM之適用相關的動作之圖。
圖3A-B是用於說明適用於個別終端之非對稱載波聚集及其控制程序之圖。
圖4是用於說明載波聚集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之圖。
圖5A-B是顯示PDCCH之DL assignment通知時的PUCCH Format 3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
圖6A-B是顯示PDCCH之DL assignment通知時的通道選擇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
圖7是顯示ePDCCH之分配方法例之圖。
圖8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主要構成之方塊圖。
圖9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構成之方塊圖。
圖10是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終端構成之方塊圖。
圖11A-B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1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之圖。
圖12A-B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2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之圖。
圖13A-C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PDCCH與ePDCCH之混合運用之圖。
圖14A-C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3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之圖。
圖15A-D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PDCCH與ePDCCH之混合運用之圖。
圖16A-D是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4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之圖。
以下,參考圖式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各實施形態。而,本實施形態中,對同一構成要件標示同一標號,其說明因重複故省略。
圖8是本實施形態之終端200的主要構成圖。終端200是使用包含第1單位頻帶與第2單位頻帶之複數單位頻帶來與基地台200通訊。終端200中,抽出部204用複數單位頻帶分別接收PDCCH領域或ePDCCH領域之下行資料分配、及該下行資料分配指示之PDSCH領域之下行資料,CRC部211檢測各下行資料之錯誤,回應訊號生成部212使用CRC部211所獲得之各下行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回應訊號,控制部208將回應訊號傳送至基地台100。惟,控制部208會根據在PDCCH領域或ePDCCH的哪一者接收了前述下行資料分配來決定用於發送回應訊號之PUCCH。
圖9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100構成的方塊圖。圖9中,基地台100具有控制部101、控制資訊生成部102、編碼部103、調變部104、編碼部105、資料發送控制部106、調
變部107、對映部108、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逆轉換)部109、CP附加部110、無線發送部111、無線接收部112、CP去除部113、PUCCH抽出部114、逆擴散部115、序列控制部116、相關處理部117、A/N判定部118、捆束A/N逆擴散部119、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逆轉換)部120、捆束A/N判定部121、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
控制部101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以下稱「目標終端」或僅稱「終端」)200分配(Assign)用以發送控制資訊之下行資源(即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及用以發送下行線路資料之下行資源(即下行資料分配資源)。該資源分配是在設定於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之單位頻帶群所含的下行單位頻帶中進行。又,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是在與各下行單位頻帶之下行控制通道(PDCCH或ePDCCH)對應的資源內選擇。又,下行資料分配資源是在與各下行單位頻帶之下行資料通道(PDSCH)對應的資源內選擇。又,當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有複數個時,控制部101會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分別分配不同資源。
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與上述L1/L2CCH相同。換言之,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是由1個或複數個CCE構成。
又,控制部101決定對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發送控制資訊時所用的編碼率。由於控制資訊之資料量因編碼率而異,因此具有可對映該資料量之控制資訊之數量的
CCE之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會藉由控制部101而分配。
且,控制部101對控制資訊生成部102輸出與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又,控制部101對編碼部103輸出與編碼率相關之資訊。又,控制部101決定發送資料(即下行線路資料)之編碼率,並輸出至編碼部105。又,控制部101將與下行資料分配資源及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輸出至對映部108。
控制資訊生成部102生成包含與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之資訊的控制資訊並輸出至編碼部103。該控制資訊依照每一下行單位頻帶生成。又,當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有複數個時,為了區別各個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控制資訊包含目標終端200之終端ID。例如,目標終端200之終端ID所遮罩之CRC位元包含於控制資訊。該控制資訊也稱為「下行分配控制資訊(Control information carrying downlink assignment)」或「下行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
編碼部103根據從控制部101收到之編碼率來將控制資訊編碼,並將經編碼之控制資訊輸出至調變部104。
調變部104將編碼後之控制資訊調變,並將所獲得之調變訊號輸出至對映部108。
編碼部105將每一目標終端200之發送資料(即下行線路資料)與來自控制部101之編碼率資訊作為輸入來將發送資料編碼,並輸出至資料發送控制部106。惟,對目標終端200分配複數下行單位頻帶時,編碼部105將各下行單
位頻帶發送之發送資料分別編碼,並將編碼後之發送資料輸出至資料發送控制部106。
資料發送控制部106在初次發送時,保存編碼後之發送資料並輸出至調變部107。編碼後之發送資料按照每一目標終端200保存。又,對1個目標終端200之發送資料是按照發送之每一下行單位頻帶保存。藉此,不僅是進行發送至目標終端200之資料全體的重送控制,亦可進行每一下行單位頻帶的重送控制。
又,資料發送控制部106從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接收對某個下行單位頻帶所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的NACK或DTX時,將與該下行單位頻帶對應之保存資料輸出至調變部107。資料發送控制部106從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接收對某個下行單位頻帶所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的ACK後,便將與該下行單位頻帶對應之保存資料加以削除。
調變部107將從資料發送控制部106接收之編碼後之發送資料調變,並將調變訊號輸出至對映部108。
對映部108對從控制部101接收之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所示之資源,對映從調變部104接收之控制資訊之調變訊號,並輸出至IFFT部109。
又,對映部108對從控制部101接收之下行資料分配資源(即包含於控制資訊之資訊)所示的資源(PDSCH(下行資料通道)),對映從調變部107接收之發送資料之變調訊號,並輸出至IFFT部109。
以對映部108對映至複數下行單位頻帶之複數副
載波的控制資訊及發送資料,在以IFFT部109從頻率領域訊號轉換為時間領域訊號,並以CP附加部110附加CP作成OFDM訊號後,以無線發送部111進行D/A(數位類比)轉換、放大及升頻等發送處理,並透過天線發送至終端200。
無線接收部112透過天線接收從終端200發送之上行回應訊號或參考訊號,並對上行回應訊號或參考訊號進行降頻、A/D轉換等接收處理。
CP去除部113將附加於接收處理後之上行回應訊號或參考訊號的CP加以去除。
PUCCH抽出部114從接收訊號所含的PUCCH訊號,抽出與已預先通知終端200之捆束ACK/NACK資源對應的PUCCH領域之訊號。在此,捆束ACK/NACK資源如前所述,是指應發送捆束ACK/NACK訊號之資源,為採用DFT-S-OFDM格式構成之資源。具體而言,PUCCH抽出部114將與捆束ACK/NACK資源對應之PUCCH領域之資料部分(即配置有捆束ACK/NACK訊號之SC-FDMA符號)與參考訊號部分(即配置有用以將捆束ACK/NACK訊號解調之參考訊號之SC-FDMA符號)抽出。PUCCH抽出部114將所抽出之資料部分輸出至捆束A/N逆擴散部119,並將參考訊號部分輸出至逆擴散部115-1。
又,PUCCH抽出部114從接收訊號所含的PUCCH訊號,抽出與用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之PDCCH所佔有的CCE對應之A/N資源(或稱為PUCCH資源)、以及與已預先通知終端200之複數A/N資源對應之複數PUCCH領
域。在此,A/N資源為應發送A/N之資源。又,PUCCH抽出部114根據用於發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之通道為PDCCH或ePDCCH,來決定A/N資源。A/N資源之決定方法之細節將於後述。
又,PUCCH抽出部114抽出與A/N資源對應之PUCCH領域之資料部分(配置有上行控制訊號之SC-FDMA符號)與參考訊號部分(配置有用於將上行控制訊號解調之參考訊號之SC-FDMA符號)。且,PUCCH抽出部114將所抽出之資料部分及參考訊號部分兩者輸出至逆擴散部115-2。如此一來,可用由與CCE相關之PUCCH資源及已對終端200通知之特定PUCCH資源中所選出之資源來接收回應訊號。
序列控制部116生成從終端200通知之A/N、對A/N之參考訊號、及有可能用於對捆束ACK/NACK訊號之參考訊號之各擴散的基序列(Base sequence)(即序列長12之ZAC序列)。又,序列控制部116在終端200有可能使用之PUCCH資源中,分別特定出與可配置參考訊號之資源(以下稱「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相關窗。且,序列控制部116將顯示與捆束ACK/NACK資源中可配置參考訊號之參考訊號資源對應的相關窗之資訊及基序列輸出至相關處理部117-1。序列控制部116將顯示與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相關窗之資訊及基序列輸出至相關處理部117-1。又,序列控制部116將顯示與可配置對於A/N及A/N之參考訊號的A/N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基序列輸出至相關處理部117-2。
逆擴散部115-1及相關處理部117-1進行從與捆束ACK/NACK資源對應之PUCCH領域抽出之參考訊號的處理。
具體而言,逆擴散部115-1以終端200在捆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中應使用於2次擴散之沃爾什序列來將參考訊號部分逆擴散,並將逆擴散後之訊號輸出至相關處理部117-1。
相關處理部117-1使用顯示與參考訊號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基序列,求取從逆擴散部115-1輸入之訊號、與終端200中有可能用於1次擴散之基序列的相關值。且,相關處理部117-1將相關值輸出至捆束A/N判定部121。
逆擴散部115-2及相關處理部117-2進行從與複數A/N資源對應之複數PUCCH領域抽出之參考訊號及A/N的處理。
具體而言,逆擴散部115-2以終端200在各A/N資源之資料部分及參考訊號部分應使用於2次擴散之沃爾什序列及DFT序列來將資料部分及參考訊號部分逆擴散,並將逆擴散後之訊號輸出至相關處理部117-2。
相關處理部117-2使用顯示與各A/N資源對應之相關窗的資訊及基序列,分別求取從逆擴散部115-2輸入之訊號、與在終端200有可能用於1次擴散之基序列的相關值。且,相關處理部117-2將各相關值輸出至A/N判定部118。
A/N判定部118根據從相關處理部117-2輸入之複數相關值,判定是用哪個A/N資源從終端200發送訊號、或
是皆未使用任一A/N資源。且,當A/N判定部118判定已使用任一A/N資源從終端200發送訊號時,使用與參考訊號對應之成分及與A/N對應之成分來進行同步檢波,並將同步檢波之結果輸出至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另一方面,當A/N判定部118判定終端200皆未使用任一A/N資源時,將未使用A/N資源之訊息輸出至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
捆束A/N逆擴散部119將與從PUCCH抽出部114輸入之捆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對應的捆束ACK/NACK訊號以DFT序列加以逆擴散,並將其訊號輸出至IDFT部120。
IDFT部120將從捆束A/N逆擴散部119輸入之頻率領域上的捆束ACK/NACK訊號,藉由IDFT處理轉換為時間領域上的訊號,並將時間領域上的捆束ACK/NACK訊號輸出至捆束A/N判定部121。
捆束A/N判定部121使用從相關処理部117-1輸入之捆束ACK/NACK訊號的參考訊號資訊,將與從IDFT部120輸入之捆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對應的捆束ACK/NACK訊號解調。又,捆束A/N判定部121將解調後之捆束ACK/NACK訊號解碼,並將解碼結果作為捆束A/N資訊輸出至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惟,捆束A/N判定部121在從相關處理部117-1輸入之相關值小於界限值,判定未從終端200用捆束A/N資源發送訊號時,將該訊息輸出至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
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根據從捆束A/N判定部
121輸入之資訊、從A/N判定部118輸入之資訊、及顯示預先設定於終端200之群編號的資訊,判定是否應重送下行單位頻帶所發送之資料(下行線路資料),並根據判定結果來生成重送控制訊號。具體而言,重送控制訊號生成部122在判斷必須對某個下行單位頻帶所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進行重送時,生成顯示該下行線路資料之重送命令的重送控制訊號,將重送控制訊號輸出至資料發送控制部106。又,重送控制訊號生在判斷不需對某個下行單位頻帶所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進行重送時,生成顯示不重送該下行單位頻帶所發送之下行線路資料的重送控制訊號,並將重送控制訊號輸出至資料發送控制部106。
圖10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終端200構成的方塊圖。圖10中,終端200具有無線接收部201、CP去除部2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轉換)部203、抽出部204、解調部205、解碼部206、判定部207、控制部208、解調部223、解碼部210、CRC部211、回應訊號生成部212、編碼/調變部213、1次擴散部214-1、214-2、2次擴散部215-1、215-2、DFT部216、擴散部217、IFFT部218-1,218-2,218-3、CP附加部219-1、219-2、219-3、分時多工部220、選擇部221、無線發送部222。
無線接收部201透過天線接收從基地台100發送之OFDM訊號,並對接收OFDM訊號進行降頻、A/D轉換等接收處理。而,接收OFDM訊號中,包含已分配於PDSCH
內之資源的PDSCH訊號(下行線路資料)、已分配於PDCCH內之資源的下行控制訊號、已分配於ePDCCH內之資源的下行控制訊號。
CP去除部202將附加於接收處理後之OFDM訊號的CP加以去除。
FFT部203將接收OFDM訊號進行快速傅立葉轉換,轉換為頻率領域訊號,並將所獲得之接收訊號輸出至抽出部204。
抽出部204根據輸入之編碼率資訊,從自FFT部203接收之接收訊號抽出下行控制通道訊號(PDCCH或ePDCCH)。換言之,構成下行控制資訊分配資源之CCE(或eCCE)的數量會根據編碼率改變,因此抽出部204會將與該編碼率對應之個數的CCE作為抽出單位來抽出下行控制通道訊號。又,下行控制通道訊號是按照每一下行單位頻帶抽出。抽出之下行控制通道訊號會輸出至解調部205。
又,抽出部204根據與從後述之判定部207接收之給本身裝置的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的資訊,從接收訊號抽出下行線路資料(下行資料通道訊號(PDSCH訊號)),並輸出至解調部209。如此,抽出部204接收已對映於PDCCH之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並以PDSCH接收下行線路資料。
解調部205將從抽出部204接收之下行控制通道訊號解調,並將所獲得之解調結果輸出至解碼部206。
解碼部206根據輸入之編碼率資訊,將從解調部205接收之解調結果解碼,並將所獲得之解碼結果輸出至判
定部207。
判定部207將從解碼部206接收之解碼結果所含的控制資訊是否為給本身裝置的控制資訊進行盲判定(監控)。該判定是以與上述抽出單位對應之解碼結果作為單位來進行。舉例言之,判定部207用本身裝置之終端ID將CRC位元解遮罩,將CRC=OK(無錯誤)之控制資訊判定為給本身裝置之控制資訊。且,判定部207將包含於給本身裝置之控制資訊而與對本身装置之下行資料分配資源相關的資訊輸出至抽出部204。
又,判定部207在檢測出給本身裝置之控制資訊(即下行分配控制資訊)時,將產生(存在)ACK/NACK訊號之訊息通知控制部208。又,判定部207在從PDCCH領域檢測出給本身裝置之控制資訊時,將與該PDCCH所佔有之CCE相關之資訊輸出至控制部208。
控制部208根據發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所用的通道為PDCCH或ePDCCH,來決定A/N資源。A/N資源之決定方法細節將於後述。控制部208從與由判定部207輸入之CCE相關的資訊,特定出與該CCE相關之A/N資源。且,控制部208將與CCE相關之A/N資源、或與預先從基地台100通知之A/N資源對應之基序列及循環位移量輸出至1次擴散部214-1,並將與該A/N資源對應之沃爾什序列及DFT序列輸出至2次擴散部215-1。又,控制部208將A/N資源之頻率資源資訊輸出至IFFT部218-1。
控制部208根據發送下行分配控制資訊(DCI)所
用的通道是PDCCH或ePDCCH,來決定A/N資源。A/N資源之決定方法細節將於後述。
又,控制部208在判斷用捆束ACK/NACK資源來發送捆束ACK/NACK訊號時,將與預先從基地台100通知之捆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部分(參考訊號資源)對應的基序列及循環位移量輸出至1次擴散部214-2,並將沃爾什序列輸出至2次擴散部215-2。又,控制部208將捆束ACK/NACK資源之頻率資源資訊輸出至IFFT部218-2。
又,控制部208將用於捆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之擴散的DFT序列輸出至擴散部217,並將捆束ACK/NACK資源之頻率資源資訊輸出至IFFT部218-3。
又,控制部208指示選擇部221,選擇捆束ACK/NACK資源或A/N資源之任一者,並將所選擇之資源輸出至無線發送部222。再者,控制部208根據所選擇之資源來指示回應訊號生成部212,生成捆束ACK/NACK訊號或ACK/NACK訊號之任一者。
解調部209將從抽出部204接收之下行線路資料解調,並將解調後之下行線路資料輸出至解碼部210。
解碼部210將從解調部209接收之下行線路資料解碼,並將解碼後之下行線路資料輸出至CRC部211。
CRC部211生成從解碼部210接收之解碼後之下行線路資料,並用CRC按照每一下行單位頻帶進行錯誤檢測,當CRC=OK(無錯誤)時將ACK輸出至回應訊號生成部212,而當CRC=NG(有錯誤)時則將NACK輸出至回應訊號
生成部212。又,CRC部211在CRC=OK(無錯誤)時,將解碼後之下行線路資料作為接收資料輸出。
回應訊號生成部212根據從CRC部211輸入而顯示各下行單位頻帶之下行線路資料的接收狀況(下行線路資料之錯誤檢測結果)及預先設定之群編號的資訊,來生成回應訊號。換言之,回應訊號生成部212在被控制部208指示生成捆束ACK/NACK訊號時,生成分別包含各下行單位頻帶之錯誤檢測結果而作為個別資料之捆束ACK/NACK訊號。另一方面,回應訊號生成部212在被控制部208指示生成ACK/NACK訊號時,生成1符號之ACK/NACK訊號。且,回應訊號生成部212將所生成之回應訊號輸出至編碼/調變部213。
編碼/調變部213在已輸入捆束ACK/NACK訊號時,將所輸入之捆束ACK/NACK訊號進行編碼/調變,生成12符號之變調訊號,並輸出至DFT部216。又,編碼/調變部213在已輸入1符號之ACK/NACK訊號時,將該ACK/NACK訊號調變,並輸出至1次擴散部214-1。
與A/N資源、及捆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資源對應的1次擴散部214-1及214-2根據控制部208之指示,將ACK/NACK訊號或參考訊號藉由與資源對應之基序列加以擴散,並將經擴散之訊號輸出至2次擴散部215-1、215-2。
2次擴散部215-1、215-2依照控制部208之指示,將所輸入之1次擴散後之訊號用沃爾什序列或DFT序列擴
散,並輸出至IFFT部218-1,218-2。
DFT部216將輸入之時間序列的捆束ACK/NACK訊號集中12個來進行DFT處理,藉此獲得12個頻率軸上之訊號成分。接著,DFT部216將12個訊號成分輸出至擴散部217。
擴散部217用從控制部208指示之DFT序列,將從DFT部216輸入之12個訊號成分擴散,並輸出至IFFT部218-3。
IFFT部218-1、218-2、218-3根據控制部208之指示,將所輸入之訊號與應配置之頻率位置對應地進行IFFT處理。藉此,輸入至IFFT部218-1、218-2、218-3之訊號(即ACK/NACK訊號、A/N資源之參考訊號、捆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捆束ACK/NACK訊號)可轉換為時間領域之訊號。
CP附加部219-1、219-2、219-3將與IFFT後之訊號的尾端部分相同的訊號作為CP並附加於該訊號之前方。
分時多工部220將從CP附加部219-3輸入之捆束ACK/NACK訊號(即使用捆束ACK/NACK資源之資料部分來發送之訊號)、及從CP附加部219-2輸入之捆束ACK/NACK資源之參考訊號,分時多工於捆束ACK/NACK資源,並將所獲得之訊號輸出至選擇部221。
選擇部221根據控制部208之指示,選擇從分時多工部220輸入之捆束ACK/NACK資源及從CP附加部219-1輸入之A/N資源的任一者,並將配置於所選擇之資源的訊號輸
出至無線發送部222。
無線發送部222對從選擇部221接收之訊號進行D/A轉換、放大及升頻等發送處理,並從天線發送至基地台100。
說明具有以上構成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之動作。
援用圖11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以ePDCCH通知DL assignment時,終端200未設定載波聚集之情形(圖11A),以及設定載波聚集與PUCCH Format 3之情形(圖11B)的PUCCH資源通知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PUCCH Format 3中,如圖11B所示,最大5個下行單位頻帶所接收的對各下行單位頻帶之複數下行線路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是用PUCCH Format 3資源或用PUCCH Format 1b資源來通知基地台100。具體而言,基地台100以指示PCell之PDSCH的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3)。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又,基地台100以指示SCell之PDSCH的ePDCCH,於TPC區域通知RI(ARI2)。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又,本實施形態之PUCCH Format 3中,與使用
PDCCH之應用相同地,當終端檢測出至少1個指示SCell之PDSCH的ePDCCH時,用上述PUCCH Format 3將資源錯誤檢測結果通知基地台100。另一方面,當終端僅檢測出指示PCell之PDSCH的ePDCCH時,則用上述PUCCH Format 1b資源來將錯誤檢測結果通知基地台100。
PUCCH Format 1b資源是針對最大2位元之錯誤檢測結果之發送最佳化的PUCCH資源,且可與最大48資源正交。PUCCH Format 3資源是針對較多錯誤檢測結果之發送最佳化之PUCCH資源,但僅可與最大4資源正交。故,依據本實施形態,與使用PDCCH之應用同樣地,當錯誤檢測結果之位元數少時,藉由使用針對較少錯誤檢測結果之位元數最佳化的PUCCH資源,可與較多資源正交,而可提高PUCCH資源之利用效率。且,為了滿足基地台之必要品質所需的終端之PUCCH必要發送功率也可較低。
再者,依據本實施形態,在ePDCCH使用之PUCCH Format之決定方法與使用PDCCH之運用相同。換言之,當終端檢測出至少1個指示SCell之PDSCH的PDCCH或ePDCCH時,終端會用PUCCH Format 3將錯誤檢測結果通知基地台。另一方面,當終端僅檢測出指示PCell之PDSCH的PDCCH或ePDCCH的其中一者時,終端會用PUCCH Format1b將錯誤檢測結果通知基地台。從對各PDSCH之錯誤檢測結果生成回應訊號之方法,僅因PUCCH Format(即,是PUCCH Format 3或PUCCH Format 1b)而異。PUCCH Format3是整合各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最大10位元
(=5CC×2CW)之回應訊號,PUCCH Format 1b則整合PCell之PDSCH之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最大2位元(=1CC×2CW)之回應訊號。故,在使用PDCCH之運用與使用ePDCCH之運用上,可共用與生成回應訊號相關之處理。換言之,指示PDSCH的是PDCCH或是ePDCCH,與回應訊號之生成處理無關,而有無各細胞之PDSCH之分配,則關係到回應訊號之生成處理。藉此,可簡化終端及基地台之構成。
本實施形態中,與實施形態1相同地,說明用ePDCCH通知DL assignment時,終端200未設定載波聚集之情形、以及設定載波聚集與PUCCH Format 3之情形的PUCCH資源通知方法。與實施形態1之差異在於,用指示PCell之PDSCH的ePDCCH指示的ARI(ARI3)、以及藉由該ARI指示的PUCCH資源。
組合具有大細胞涵蓋區之細胞與具有小細胞涵蓋區之細胞的異質網路(Heterogeneous Network:HetNet)環境中,設定載波聚集時,為了確保終端之行動性,乃考慮將具有大細胞涵蓋區之細胞作為PCell,並將具有小細胞涵蓋區之細胞作為SCell來運用。上述HetNet環境之載波聚集中,一般而言,相較於覆蓋PCell之基地台,覆蓋SCell之基地台會較靠近終端附近。故,從覆蓋SCell之基地台對終端進行下行資料通訊,在發送功率之觀點來說較為有利。故,HetNet環境之載波聚集中,只有PCell進行下行資料分配之頻率較低。因此,本實施形態中,用指示PCell之PDSCH的
ePDCCH來指示之ARI(ARI3),會指示與用指示SCell之PDSCH的ePDCCH來指示之ARI(ARI2)相同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
更具體來說,援用圖12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如圖12B所示,設定載波聚集時,基地台100以指示PCell之PDSCH的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3)。又,基地台100在指示SCell之PDSCH的ePDCCH,會辨識已於TPC區域通知ARI(ARI2)而動作。且,在本實施形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中通常將ARI2及ARI3作為相同值來運用。再者,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是共通的,以使ARI2及ARI3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終端200藉由ARI2及ARI3,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另一方面,如圖12A所示,不設定載波聚集時,基地台100以指示PCell之PDSCH的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3)。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以上,依據本實施形態,設定載波聚集時,乃著眼於只對PCell分配PDSCH之頻率低,終端通常用PUCCH Format 3資源來發送回應訊號。通常將ARI2及ARI3作為相同值運用。再者,使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共通,以使ARI2及ARI3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不設定載波聚集時,終端會使用代表最適於較少錯誤檢測結果之位元數之
PUCCH資源的PUCCH Format 1b資源來發送回應訊號。
再者,設定載波聚集時,通常使用PUCCH Format 3資源,藉此即使基地台分配了PCell與SCell兩者之PDSCH,當終端接收指示SCell之PDSCH的ePDCCH失敗時,也不需使用PUCCH Format 1b資源。故,基地台不需為了預防終端接收指示SCell之PDSCH的ePDCCH失敗而預先確保PUCCH Format 1b資源,因此可降低PUCCH額外負擔(overhead)。
而,設定載波聚集時,當只對PCell分配PDSCH時,不用ePDCCH而用PDCCH來指示該PDSCH,藉此與不設定載波聚集時相同,亦可利用PUCCH Format1b資源(即最適於較少錯誤檢測結果之位元數之PUCCH資源)。
實施形態1及2中,說明了使用ePDCCH時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可考慮各細胞或各子框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又,也可考慮使用不具有PDCCH之細胞(不支援後方互換之細胞)之運用,也可考慮使用不支援ePDCCH之細胞之運用。故,本實施形態顯示在實施形態2之設定載波聚集時,使各細胞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時的PUCCH資源通知方法。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A所示,使各細胞或各子框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例如在圖13A之子框#0(SF#0),基地台100在PCell、SCell1及SCell2,用PDCCH來指示PDSCH,而在SCell3及SCell4,則用ePDCCH來指示
PDSCH。圖13B顯示圖13A之子框#0的PUCCH資源決定方法,圖13C顯示圖13A之子框#1的PUCCH資源決定方法。
圖13B中,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因此會指示與該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方CCE索引nCCE一對一對應的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又,SCell1及SCell2之PDSCH也是用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1)。終端200藉由用該PDCCH通知之ARI(ARI1),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再者,SCell3及SCell4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2)。終端200藉由用該ePDCCH通知之ARI(ARI2),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圖13C中,由於PCell、SCell1及SCell4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因此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PCell是ARI3,SCell1及SCell4是ARI2)。通常將ARI2及ARI3作為相同值運用。再者,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為共通,以使ARI2及ARI3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終端200藉由該ePDCCH之ARI(ARI2=ARI3),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又,SCell2及SCell3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1)。終端200藉由該PDCCH通知之
ARI(ARI1),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依據圖13B及圖13C,由於以ARI1決定之PUCCH資源、與以ARI2(=ARI3)決定之PUCCH資源是獨立地運用,因此將2個ARI通知終端200時,必須決定要使用以哪個ARI指示之PUCCH資源。舉例言之,圖13B中,通常以PDCCH通知之ARI(ARI1)為優先時,基地台100會期待接收以ARI1決定之PUCCH資源的回應訊號。惟,在終端200,當接收指示SCell1與SCell2兩者之PDSCH的PDCCH失敗時,終端200無法接收ARI1。終端200會替代地使用藉由以指示SCell3及SCell4之PDSCH的ePDCCH通知之ARI(ARI2)而決定之PUCCH資源來發送回應訊號。故,基地台100必須也假設使用以ARI2決定之PUCCH資源接收回應訊號。換言之,基地台100必須對1個終端確保2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而使PUCCH額外負擔增加。
故,本實施形態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是降低上述PUCCH額外負擔增加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援用圖14來說明該方法。
圖14B中,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因此會指示與該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方CCE索引nCCE一對一對應的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SCell1及SCell2之PDSCH也是用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1)。又,SCell3及SCell4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
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2)。再者,本實施形態中,通常將ARI1及ARI2作為相同值運用。再者,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為共通,以使ARI1及ARI2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終端200藉由該PDCCH或ePDCCH通知之ARI(ARI1=ARI2),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圖14C中,由於PCell、SCell1及SCell4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因此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PCell為ARI3,SCell1及SCell4為ARI2)。又,SCell2及SCell3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1)。再者,本實施形態中,通常將ARI1、ARI2及ARI3作為相同值運用。再者,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為共通,以使ARI1、ARI2及ARI3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終端200藉由該PDCCH或ePDCCH通知之ARI(ARI1=ARI2=ARI3),從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3資源)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以上,依據本實施形態,在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之情形下設定載波聚集時,除了將ARI2及ARI3作為相同值運用外,ARI1也作為與ARI2及ARI3相同之值運用。再者,使預先設定之4個PUCCH資源共通,以使ARI1、ARI2及ARI3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藉此,可降低在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時PUCCH額外負擔之增加。
而,設定載波聚集時,當僅對PCell分配PDSCH
時,與實施形態2相同地,不用ePDCCH而用PDCCH來指示該PDSCH,藉此與不設定載波聚集時相同地,亦可利用PUCCH Format 1b資源(最適於較少錯誤檢測結果之位元數之PUCCH資源)。
本實施形態中,與實施形態3相關,說明使各細胞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時,在終端200設定載波聚集及通道選擇時的PUCCH資源通知方法。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5A所示,使各細胞或各子框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例如圖15A之子框#0(SF#0)中,基地台100在PCell,用PDCCH指示PDSCH,而在SCell,則用ePDCCH指示PDSCH。圖15B顯示圖15A之子框#0的PUCCH資源決定方法,圖15C顯示圖15A之子框#1的PUCCH資源決定方法,圖15D顯示圖15A之子框#2的PUCCH資源決定方法。
圖15C中,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因此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3)。又,SCell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1)。依據實施形態3,通常將ARI1及ARI3作為相同值運用。再者,預先設定之PUCCH資源為共通,以使ARI1及ARI3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終端200藉由該PDCCH通知之ARI(ARI1=ARI3),從由1組4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的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
源用於PUCCH發送。
圖15D中,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因此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3)。又,SCell之PDSCH也是用e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2)。依據實施形態3,通常將ARI2及ARI3作為相同值運用。再者,預先設定之PUCCH資源為共通,以使ARI2及ARI3指示之PUCCH資源也相同。終端200藉由該PDCCH通知之ARI(ARI2=ARI3),從由1組4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圖15B也與圖15C及圖15D相同。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因此會指示與該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方CCE索引nCCE及其隔壁分別一對一對應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又,SCell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2)。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ARI2),從由1組4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
在此,圖15D中,ARI2是指示從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因此圖15B中,ARI2也是指示從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
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另一方面,圖15B指示與指示PCell之PDSCH之PDCCH的前方CCE索引nCCE及其隔壁nCCE+1分別對應之PUCCH資源。故,圖15B中,指示合計6個PUCCH資源,必須決定要使用哪4個資源。特別是,舉例言之,圖15B中,以與nCCE及其隔壁nCCE+1分別對應之PUCCH資源為優先時,基地台100期待在PUCCH資源之回應訊號之接收,作為PUCCH資源0及1。惟,當終端200接收指示PCell之PDSCH的PDCCH失敗時,終端200使用藉由指示SCell之PDSCH的ePDCCH所通知之ARI(ARI2)而決定之PUCCH資源0及1(及2、3)來發送回應訊號。故,基地台100也必須假設以ARI2決定之PUCCH資源0及1來接收回應訊號。換言之,基地台100必須對1個終端確保6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而使PUCCH額外負擔增加。
故,本實施形態之PUCCH資源通知方法為可降低上述PUCCH額外負擔增加之PUCCH資源決定方法。援用圖16來說明該方法。
圖16C中,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因此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3)。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ARI3),從由1組2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又,SCell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1)。終端200藉由該PDCCH通知之ARI(ARI1),從由1組2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
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終端200藉由錯誤檢測結果之組合,從上述所得之4個PUCCH資源中,決定通知回應訊號之PUCCH資源。
圖16D中,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因此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3)。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ARI3),從由1組2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又,SCell之PDSCH也是用e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2)。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ARI2),從由1組2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終端200藉由錯誤檢測結果之組合,從上述所得之4個PUCCH資源中,決定通知回應訊號之PUCCH資源。
圖16B中,由於PCell之PDSCH是用PDCCH指示,因此會指示與該PDCCH所佔有之CCE之前方CCE索引nCCE及其隔壁分別一對一對應之PUCCH資源(PUCCH Format 1b資源)。又,SCell之PDSCH是用ePDCCH指示,在指示該PDSCH之ePDCCH,於TPC區域通知ARI(ARI2)。終端200藉由該ePDCCH通知之ARI(ARI2),從由1組2資源構成之預先設定之4組PUCCH資源組(PUCCH Format 1b資源組)中,決定將哪個資源用於PUCCH發送。終端200藉由錯誤檢測結
果之組合,從上述所得之4個PUCCH資源中,決定通知回應訊號之PUCCH資源。
以上,依據本實施形態,在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之情形下設定通道選擇時,是獨立地運用ARI1及ARI3、以及各ARI指示之PUCCH資源。又,獨立地運用ARI2及ARI3、以及各ARI指示之PUCCH資源。藉此,可降低混合運用PDCCH與ePDCCH時之PUCCH額外負擔增加。
而,由於通道選擇僅支援2細胞,因此無法同時通知ARI1及ARI2。故,預先設定之PUCCH資源可獨立設定為ARI1用與ARI2用,亦可共通地設定。共通地設定時,可將預先設定之PUCCH資源之發訊在ARI1用與ARI2用共通,因此可減少發訊。
以上,說明了實施形態1~4。
而,上述說明中,雖於TPC區域通知ARI,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於TPC區域通知TPC命令,且於同一DL assignment(指示PDSCH之PDCCH或ePDCCH)的不同區域通知ARI。換言之,只要於DL assignment(指示PDSCH之PDCCH或ePDCCH)內通知ARI即可。
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所用的各功能區塊可藉由電腦執行程式來作用之軟體、或是軟體與硬體之配合來實現。
又,用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的各功能區塊,典型上可用積體電路之LSI來實現。這些功能區塊可個別地單晶片化,或單晶片化成包含一部份或全部。在此雖為LSI,
但根據積體度之差異,也會稱為IC、System LSI、Super LSI、Ultra LSI。
又,積體電路化之方法不限於LSI,亦可用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來實現。亦可利用可在LSI製造後程式化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或可再構築LSI內部之電路元件之連接或設定的可重組態處理器。
再者,若因半導體技術之進步或衍生之其他技術而出現替換LSI之積體電路技術,當然亦可利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塊之積體化。生物技術之應用等也有可能性。
本揭示之終端裝置,是使用複數單位頻帶來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並在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及下行資料通道之任一者的第1資源領域或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之第2資源領域接收下行控制訊號,其包含有:下行控制訊號檢測機構,是依照每一單位頻帶,檢測已分配於前述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下行控制訊號;接收機構,是以前述複數單位頻帶來分別接收下行資料;錯誤檢測機構,是檢測各下行資料之錯誤;生成機構,是用前述錯誤檢測機構所獲得之各下行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回應訊號;及,控制機構,是將前述回應訊號發送至前述基地台裝置,前述控制機構根據前述下行控制訊號檢測機構是否已在前記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任一者檢測出下行控制訊號,切換用以發送前述回應訊號之上行通訊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
本揭示之終端裝置中,當前述下行控制訊號檢測機構僅在PCell之前述第2資源領域檢測下行控制訊號時,以及至少在前述PCell之前述第2資源領域以外檢測下行控制訊號時,前述控制機構可切換用以發送前述回應訊號之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
本揭示之發送方法,是用於終端裝置,該裝端裝置是使用複數單位頻帶來與基地台裝置通訊,並在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及下行資料通道之任一者的第1資源領域或可使用於下行控制通道之第2資源領域,接收從基地台裝置發送之下行控制訊號,前述方法包含有以下步驟:依照每一單位頻帶,檢測已分配於前述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下行控制訊號;以前述複數單位頻帶來分別接收下行資料;檢測各下行資料之錯誤;用所獲得之各下行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來生成回應訊號;及,將前述回應訊號發送至前述基地台裝置,又,前述方法是根據是否已在前記第1資源領域或前述第2資源領域之任一者檢測出下行控制訊號,切換用以發送前述回應訊號之上行通訊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
包含於2012年5月11日申請之特願2012-109502之日本申請案的說明書、圖式及摘要的揭示內容,是全部援用至本案。
本發明可用於移動通訊系統等。
200‧‧‧終端
201‧‧‧無線接收部
202‧‧‧CP去除部
203‧‧‧FFT部
204‧‧‧抽出部
205,209‧‧‧解調部
206,210‧‧‧解碼部
207‧‧‧判定部
208‧‧‧控制部
211‧‧‧CRC部
212‧‧‧回應訊號生成部
213‧‧‧編碼/調變部
214‧‧‧1次擴散部
215‧‧‧2次擴散部
216‧‧‧DFT部
217‧‧‧擴散部
218‧‧‧IFFT部
219‧‧‧CP附加部
220‧‧‧分時多工部
221‧‧‧選擇部
222‧‧‧無線發送部
Claims (11)
- 一種無線通訊終端裝置,其具有:接收部,係以ePDCCH(經強化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接收第1下行控制訊號,以PDCCH(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接收第2下行控制訊號,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為指示第1單位頻帶之第1下行鏈路資料的分配的控制訊號,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為指示第2單位頻帶之第2下行鏈路資料的分配的控制訊號;控制部,使用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與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中任一者,決定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及發送部,於前述經決定之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發送回應訊號,其中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與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各自為相同值,並就前述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指示同一個資源領域。
-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通訊終端裝置,其中以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指示的單位頻帶包含SCell(次細胞,Secondary Cell),以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指示的單位頻帶包含不同於以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指示的單位頻帶的Scell。
-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通訊終端裝置,其中 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及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其各自被用TPC(發送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區域通知的值相同。
-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通訊終端裝置,其中用於上行通訊之單位頻帶數比用於下行通訊之單位頻帶數要少。
-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通訊終端裝置,其中前述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係由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或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所預先通知的複數個資源領域中,被指示的任一者。
-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以ePDCCH(經強化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接收第1下行控制訊號,以PDCCH(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接收第2下行控制訊號,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為指示第1單位頻帶之第1下行鏈路資料的分配的控制訊號,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為指示第2單位頻帶之第2下行鏈路資料的分配的控制訊號;使用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與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中任一者,決定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及於前述經決定之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發送回應訊號,其中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與前述第2下行 控制訊號之指示各自為相同值,並就前述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指示同一個資源領域。
- 如請求項6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以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指示的單位頻帶包含SCell(次細胞,Secondary Cell),以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指示的單位頻帶包含不同於以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指示的單位頻帶的Scell。
- 如請求項6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及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其各自被用TPC(發送功率控制,Transmit Power Control)區域通知的值相同。
- 如請求項6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用於上行通訊之單位頻帶數比用於下行通訊之單位頻帶數要少。
- 如請求項6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前述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係由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或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所預先通知的複數個資源領域中,被指示的任一者。
- 一種積體電路,其具有:以ePDCCH(經強化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接收第1下行控制訊號之處理,以PDCCH(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接收第2下行控制訊號之處 理,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為指示第1單位頻帶之第1下行鏈路資料的分配的控制訊號,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為指示第2單位頻帶之第2下行鏈路資料的分配的控制訊號;使用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與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中任一者,決定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之處理;及於前述經決定之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發送回應訊號之處理,其中前述第1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與前述第2下行控制訊號之指示各自為相同值,並就前述上行控制通道的資源領域指示同一個資源領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09502 | 2012-05-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7585A TW201347585A (zh) | 2013-11-16 |
TWI572233B true TWI572233B (zh) | 2017-02-21 |
Family
ID=4955041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0469A TWI572233B (zh) | 2012-05-11 | 2013-03-25 | A terminal device and a transmission method |
TW105143671A TWI628971B (zh) | 2012-05-11 | 2013-03-25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43671A TWI628971B (zh) | 2012-05-11 | 2013-03-25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6) | US9419764B2 (zh) |
JP (3) | JP6044901B2 (zh) |
CN (2) | CN108880755B (zh) |
TW (2) | TWI572233B (zh) |
WO (1) | WO20131683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80755B (zh) | 2012-05-11 | 2021-06-15 |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KR101962775B1 (ko) * | 2014-06-30 | 2019-03-27 |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물리 업링크 제어 채널 리소스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CN105656609B (zh) * | 2015-12-25 | 2019-06-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载波下的载波聚合实现方法及基站 |
EP3400670B1 (en) | 2016-01-07 | 2022-01-26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cknowledgement resources |
WO2018070095A1 (ja) * | 2016-10-13 | 2018-04-19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8023707B (zh) * | 2016-11-03 | 2023-10-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控制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BR112019007707B8 (pt) * | 2016-11-03 | 2022-08-16 | Huawei Tech Co Ltd | Método realizado por uma estação-base, aparelho e método realizado por um dispositivo terminal |
US10932247B2 (en) * | 2016-11-03 | 2021-02-2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onfiguring downlink control reg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
JP7405614B2 (ja) * | 2017-08-08 | 2023-12-26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
CN109525378B (zh) * | 2017-09-20 | 2020-06-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聚合管理方法及装置 |
US11303384B2 (en) * | 2017-11-29 | 2022-04-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equipment shift randomiz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
WO2019134128A1 (en) * | 2018-01-05 | 2019-07-11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devices for uplink signal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1381972B2 (en) | 2020-02-24 | 2022-07-05 |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Optimizing authent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ireless devices in zero trust computing environment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48975A1 (en) * | 2003-08-25 | 2005-03-03 | Ranta-Aho Karri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de B controlled scheduling in soft handover |
US20080305790A1 (en) * | 2004-03-30 | 2008-12-1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90016278A1 (en) * | 2004-08-05 | 2009-01-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Base st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and primary cell determination method |
TW201215203A (en) * | 2010-08-13 | 2012-04-01 | Panasonic Corp |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187667B1 (en) * | 2007-08-10 | 2019-01-09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used for same |
KR100943908B1 (ko) * | 2008-02-19 | 2010-02-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Pdcch를 통한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
HUE032502T2 (en) * | 2008-12-08 | 2017-09-28 | Wireless Future Tech Inc |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448266B (zh) * | 2008-12-30 | 2013-0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分配的方法及基站 |
CN101442818B (zh) * | 2008-12-31 | 2012-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大带宽系统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指示方法 |
ES2739506T3 (es) | 2009-06-19 | 2020-01-31 |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 Dispositivo terminal y método de control de retransmisión |
WO2011122265A1 (ja) * | 2010-03-30 | 2011-10-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移動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EP2600549B1 (en) * | 2010-07-26 | 2019-09-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
WO2012036409A2 (ko) * | 2010-09-13 | 2012-03-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JP4923161B1 (ja) * | 2010-09-29 | 2012-04-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US8514826B2 (en) * | 2010-11-02 | 2013-08-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165643B1 (ko) * | 2010-12-20 | 2012-07-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Ack/nack 전송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ack/nack 수신방법 및 기지국 |
CN102638879A (zh) * | 2011-02-12 | 2012-08-15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分配ack/nack信道资源的方法 |
US8923201B2 (en) * | 2011-06-15 | 2014-12-3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xtension of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signal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718003B2 (en) * | 2011-06-20 | 2014-05-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WO2013002583A2 (ko) * | 2011-06-28 | 2013-01-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확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9578652B2 (en) * | 2011-07-25 | 2017-02-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355325B (zh) | 2011-08-11 | 2014-02-1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pucch资源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
KR101783007B1 (ko) * | 2012-03-02 | 2017-09-28 | 노키아 솔루션스 앤드 네트웍스 오와이 | 통신 자원들의 할당 |
US9271271B2 (en) * | 2012-03-05 | 2016-02-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ARQ-ACK signal transmission in response to detection of control channel type in case of multiple control channel types |
US9450721B2 (en) * | 2012-03-24 | 2016-09-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674855B2 (en) * | 2012-03-29 | 2017-06-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ARQ timing determination under cross-carrier scheduling in LTE |
CN108880755B (zh) * | 2012-05-11 | 2021-06-15 |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US8923880B2 (en) * | 2012-09-28 | 2014-12-30 | Intel Corporation | Selective joinder of user equipment with wireless cell |
CN112911622B (zh) * | 2015-04-10 | 2024-04-12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2013
- 2013-03-15 CN CN201810750239.9A patent/CN108880755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15 WO PCT/JP2013/001774 patent/WO20131683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3-15 JP JP2013542302A patent/JP604490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3-15 US US14/237,551 patent/US94197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3-15 CN CN201380001971.1A patent/CN10373370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25 TW TW102110469A patent/TWI572233B/zh active
- 2013-03-25 TW TW105143671A patent/TWI628971B/zh active
-
2016
- 2016-07-11 US US15/207,310 patent/US96542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1-01 JP JP2016214480A patent/JP62652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4-13 US US15/487,068 patent/US9923693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2-08 JP JP2017236165A patent/JP64220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02 US US15/887,880 patent/US10142077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0-22 US US16/166,821 patent/US10491353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0-23 US US16/661,687 patent/US1084106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48975A1 (en) * | 2003-08-25 | 2005-03-03 | Ranta-Aho Karri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de B controlled scheduling in soft handover |
US20080305790A1 (en) * | 2004-03-30 | 2008-12-1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90016278A1 (en) * | 2004-08-05 | 2009-01-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Base st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and primary cell determination method |
TW201215203A (en) * | 2010-08-13 | 2012-04-01 | Panasonic Corp |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63451A (ja) | 2017-03-30 |
JP2018038094A (ja) | 2018-03-08 |
US9419764B2 (en) | 2016-08-16 |
US10841065B2 (en) | 2020-11-17 |
US10491353B2 (en) | 2019-11-26 |
JP6044901B2 (ja) | 2016-12-14 |
JPWO2013168341A1 (ja) | 2015-12-24 |
US10142077B2 (en) | 2018-11-27 |
TW201347585A (zh) | 2013-11-16 |
CN103733709B (zh) | 2018-08-07 |
TWI628971B (zh) | 2018-07-01 |
TW201714473A (zh) | 2017-04-16 |
US20190058567A1 (en) | 2019-02-21 |
CN108880755A (zh) | 2018-11-23 |
JP6265246B2 (ja) | 2018-01-24 |
US9923693B2 (en) | 2018-03-20 |
CN103733709A (zh) | 2014-04-16 |
US20200059344A1 (en) | 2020-02-20 |
US9654268B2 (en) | 2017-05-16 |
US20180159674A1 (en) | 2018-06-07 |
CN108880755B (zh) | 2021-06-15 |
JP6422040B2 (ja) | 2018-11-14 |
US20170222778A1 (en) | 2017-08-03 |
US20140226583A1 (en) | 2014-08-14 |
US20160323083A1 (en) | 2016-11-03 |
WO2013168341A1 (ja) | 2013-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2233B (zh) | A terminal device and a transmission method | |
CN106027219B (zh) | 终端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
JP6485787B2 (ja) | 端末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 |
TWI543651B (zh) |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通訊方法及積體電路 | |
US10517080B2 (en) | Terminal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 |
EP2804340A2 (en) | Terminal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
JP5947890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 |
JPWO2012164855A1 (ja) | 端末装置及び応答信号送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