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7219B - 终端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7219B
CN106027219B CN201610591880.3A CN201610591880A CN106027219B CN 106027219 B CN106027219 B CN 106027219B CN 201610591880 A CN201610591880 A CN 201610591880A CN 106027219 B CN106027219 B CN 1060272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terminal
pdc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918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7219A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027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72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7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72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35Cumulative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applying to all previous mess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终端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所述终端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包括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并且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生成单元,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发送单元,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通过第一方法确定的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从所述PDCCH区域的CCE的索引确定资源;以及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通过与所述第一方法不同的第二方法确定的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本申请是以下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申请号:201180041311.7
申请日:2011年8月19日
发明名称: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在应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使用预先设定的通信资源来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SCH)以及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BCH)。并且,终端首先通过捕获SCH来确保与基站的同步。然后,终端通过读取BCH信息来取得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3)。
另外,终端在完成基站独自的参数的获取后,对基站发出连接请求,由此建立与基站的通信。基站根据需要经由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已建立通信的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而且,终端对接收到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多个控制信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LAssignment。有时也称为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分别进行“盲判定”。即,控制信息包含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部分,该CRC部分在基站中通过发送对象终端的终端ID进行屏蔽。因此,终端在利用本机的终端ID尝试对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CRC部分进行解蔽之前,无法判定是否是发往本机的控制信息。在该盲判定中,如果解蔽的结果为CRC运算OK,则判定为该控制信息是发往本机的。
另外,在3GPP LTE中,对于从基站发往终端的下行链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Repeat Request,自动重发请求)。即,终端将表示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终端对下行链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ACK(Acknowledgment,肯定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若CRC=NG(有差错)则将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否定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到基站。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以下有时简单地记为“A/N”)的反馈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在此,在从基站发送的上述控制信息中包含资源分配信息,该资源分配信息包含基站对终端分配的资源信息等。如上所述,该控制信息的发送使用PDCCH。该PDCCH由一个或多个L1/L2CCH(L1/L2Control Channel,L1/L2控制信道)构成。各L1/L2CCH由一个或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构成。即,CCE是将控制信息映射到PDCCH中时的基本单位。另外,在一个L1/L2CCH由多个(2、4、8个)CCE构成的情况下,对该L1/L2CCH分配以具有偶数Index(索引)的CCE为起点的连续的多个CCE。基站按照通知针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的控制信息所需的CCE数,对该资源分配对象终端分配L1/L2CCH。而且,基站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与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中,进行发送。
另外,在此,各CCE与PUCCH的构成资源(以下,有时称为PUCCH资源)一对一地对应关联。因此,接收到L1/L2CCH的终端确定与构成该L1/L2CCH的CCE对应的PUCCH的构成资源,使用该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不过,在L1/L2CCH占有连续的多个CCE的情况下,终端利用与多个CCE分别对应的多个PUCCH构成资源中与Index(索引)最小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即,与具有偶数编号的CCE Index的CCE对应的PUCCH构成资源),向基站发送响应信号。这样,可高效地使用下行链路的通信资源。
如图1所示,从多个终端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通过在时间轴上具有零自相关(Zero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沃尔什(Walsh)序列、以及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序列进行扩频,在PUCCH内进行码复用。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或NACK的响应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被一次扩频成与一个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即,对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乘以用复数表示的响应信号分量。接着,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以及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与沃尔什序列(序列长度为4:W0~W3。有时也称为沃尔什编码序列(Walsh CodeSequence))、DFT序列(序列长度为3:F0~F3)分别对应地进行二次扩频。即,对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一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或者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Reference SignalSequence))的各个分量,乘以正交编码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沃尔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进而,二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被变换成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形成由七个SC-FDMA码元构成的一个时隙的信号。
来自不同终端的响应信号彼此使用与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对应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编号(Orthogonal Cover Index:OC index(正交覆盖指数))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进行扩频。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称为分块扩频码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因此,基站通过进行以往的解扩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分离这些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参照非专利文献4)。
但是,各终端在各子帧中对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进行盲判定,因此在终端侧不一定成功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号。在终端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终端甚至连在该下行单位频带中是否存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链路数据都无法获知。因此,在对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号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终端也不生成针对该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该差错情况被定义为在终端侧不进行响应信号的发送的意义上的响应信号的DTX(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of ACK/NACK signals,ACK/NACK信号的不连续传输)。
另外,在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中,基站对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下行链路数据分别独立地进行资源分配。因此,在LTE系统中,在上行链路中,发生终端(即与LTE系统对应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必须同时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和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上行链路使用时间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发送来自终端的响应信号以及上行链路数据。通过这样使用TDM同时发送响应信号和上行链路数据,维持了终端的发送波形的单载波特性(Single carrierproperties)。
另外,如图2所示,在时间复用(TDM)中,从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A/N”)占有对上行链路数据分配的资源(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资源)的一部分(与映射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的SC-FDMA码元相邻的SC-FDMA码元的一部分)被向基站发送。图中的纵轴的“子载波(Subcarrier)”有时也称为“虚拟子载波(Virtual subcarrier)”或“时间连续信号(Time contiguous signal)”,为了方便将SC-FDMA发送机中汇聚输入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电路的“时间上连续的信号”表示为“subcarrier”。即,在PUSCH资源中,由响应信号对上行链路数据中的任意数据进行打孔(puncture)。因此,对编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的任意比特进行打孔,由此上行链路数据的质量(例如编码增益)大幅劣化。因此,基站例如通过对终端指示非常低的编码率,或者指示非常大的发送功率,对由打孔造成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质量劣化进行补偿。
另外,用于实现比3GPP LTE更快的通信速度的3GPP LTE-Advanced的标准化业已开始。3GPP LTE-Advanced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A系统”)沿袭3GPP LTE系统(以下,有时称为“LTE系统”)。在3GPP LTE-Advanced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预计将会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及终端。
在LTE-A系统中,为了同时实现基于几倍于LTE系统中的传输速度的超高速传输速度的通信、以及针对LTE系统的向后兼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将面向LTE-A系统的频带划分成作为LTE系统支持带宽的20MHz以下的“单位频带”。即,这里,“单位频带”是具有最大20MHz宽度的频带,被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并且,下行链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由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由下行控制信道(PDCCH)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链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也有时被定义为由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且在两端部包含面向LTE的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3GPP LTE-Advanced中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s)或Cell。
并且,在LTE-A系统中,支持使用将几个该单位频带捆绑而成的频带的通信、即所谓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一般地,对于上行的吞吐量要求与对于下行的吞吐量要求不同,因此在LTE-A系统中,还正在研究对于任意的与LTE-A系统对应的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数量在上行与下行中不同的载波聚合,即所谓的非对称载波聚合(Asymmetric 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也支持在上行与下行中单位频带数非对称、且各单位频带的带宽分别不同的情况。
图3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应用的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在图3中,示出了基站的上行与下行的带宽以及单位频带数对称的例子。
在图3中,对于终端1,进行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与左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载波聚合的设定(Configuration),另一方面,对于终端2,进行使用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设定,但在上行通信中,进行利用右侧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设定。
并且,着眼于终端1时,构成LTE-A系统的LTE-A基站与LTE-A终端之间按照图3(a)所示的时序图,进行信号的收发。如图3(a)所示,(1)终端1在与基站开始通信时,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取得同步,从称为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2,系统信息块类型2)的通知信号中读取与左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成对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2)终端1使用该上行单位频带,例如向基站发送连接请求,由此开始与基站的通信。(3)在判断为需要对终端分配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基站指示终端追加下行单位频带。但是,在该情况下,上行单位频带数不会增加,在作为个别终端的终端1中开始非对称载波聚合。
另外,在应用上述载波聚合的LTE-A中,有时终端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一次接收多个下行链路数据。在LTE-A中,作为针对该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正在研究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也称为Multiplexing(复用))、Bundling(捆绑)、以及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格式。在信道选择中,根据关于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不仅使响应信号使用的码元点发生变化,还使映射响应信号的资源发生变化。与此相对,在捆绑(Bundling)中,对根据关于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ACK或NACK信号进行捆绑(Bundling)(即,令ACK=1,NACK=0,计算关于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逻辑积(Logical AND)),使用预先确定的一个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另外,在使用DFT-S-OFDM格式发送时,终端汇聚针对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并进行编码(Joint coding,联合编码),使用该格式发送该编码数据(参照非专利文献5)。
即,如图4所示,信道选择是基于针对通过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的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别是ACK还是NACK,不仅使响应信号的相位点(即,Constellationpoint)发生变化,还使响应信号发送所使用的资源发生变化的方法。与此相对,捆绑(Bundling)是将针对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捆绑为一个信号,从预先确定的一个资源进行发送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6、7)。
这里,引用图4说明将上述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应用于终端时的基于信道选择以及Bundling的ARQ控制。
例如,如图4所示,在对终端1设定由下行单位频带1、2以及上行单位频带1构成的单位频带组(有时以英语记载为“Component Carrier set”)的情况下,在通过下行单位频带1、2各自的PDCCH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从基站发送到终端1后,利用与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发送下行链路数据。
并且,在信道选择中,在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失败的情况(即,单位频带1的响应信号为ACK、单位频带2的响应信号为NACK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PUCCH区域1内包含的PUCCH资源中,且作为该响应信号的相位点,而使用第1相位点(例如,(1,0)等的相位点)。另外,在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成功、且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数据的接收也成功的情况下,响应信号被映射到PUCCH区域2内包含的PUCCH资源中,且使用第1相位点。即,在下行单位频带为两个的情况下,差错检测结果的模式为四种模式,因此通过两个资源与两种相位点的组合,能够表示这四种模式。
另一方面,在捆绑(Bundling)中,在终端1成功接收了两个下行链路数据双方的情况下(CRC=OK),终端1计算针对下行单位频带1的ACK(=1)与针对下行单位频带2的ACK(=1)的逻辑积,将作为其结果的“1”(即ACK)作为捆绑ACK/NACK信号发送到基站。另外,在终端1对下行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成功,并且对下行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终端1计算针对下行单位频带的ACK(=1)与针对下行单位频带2的NACK(=0)的逻辑积,将“0”(即NACK)作为捆绑ACK/NACK信号发送到基站。同样,在终端1对两个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均失败的情况下,终端1计算NACK(=0)与NACK(=0)的逻辑积,将“0”(即NACK)作为捆绑ACK/NACK信号反馈到基站。
这样,在捆绑(Bundling)中,仅在对终端发送的多个下行链路数据全部成功接收的情况下,终端将ACK作为唯一的一个捆绑ACK/NACK信号发送到基站,在即使有一个下行链路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下,也将NACK作为唯一的一个捆绑ACK/NACK信号对基站发送。据此,能够削减上行控制信道中的开销。此外,在终端侧,使用与接收的多个下行控制信号所占有的多个CCE对应的各个PUCCH资源中,例如频率或识别编号(Index)最小的PUCCH资源,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
接着,使用图5说明使用DFT-S-OFDM格式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方法。在使用DFT-S-OFDM格式发送的、汇聚针对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进行编码(Joint coding,联合编码)而得的编码数据中,作为单独数据分别包含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该汇聚针对多个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进行编码(Joint coding)、且分别包含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编码数据以后称为“捆绑ACK/NACK信号”或“捆绑响应信号”。
作为用于解调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使用与LTE中的参考信号相同的“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Base sequence,基序列)”。具体而言,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配置于第2、6个SC-FDMA码元,与Walsh序列(序列长度为2:W’0,W’1)分别对应地被进行扩频。进而,进行了扩频的信号通过IFFT变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这些处理等价于利用IFFT将ZAC序列变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后,通过序列长度为2的Walsh序列进行扩频。
与LTE中的针对ACK/NACK的参考信号相同,对来自不同终端的参考信号使用与彼此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对应的序列或彼此不同的Walsh序列进行了扩频,在基站中,通过使用以往的解扩处理以及相关处理,能够分离这些进行了码复用的多个参考信号。
在图5所示的DFT-S-OFDM格式中,如前所述,作为参考信号使用“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在此情况下,作为捆绑ACK/NACK信号由十二个码元构成的信号首先被进行DFT,在一个SC-FDMA码元内被进行一次扩频。如前所述,在LTE系统中,进行了BPSK调制的一个码元的响应信号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在一个SC-FDMA码元内被进行一次扩频。与此相对,在应用载波聚合的LTE-A系统中,在使用DFT-S-OFDMA通知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在作为参考信号使用“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时,由十二个码元构成的捆绑ACK/NACK信号被进行DFT,在一个SC-FDMA码元内被进行一次扩频。此外,如前所述,由十二个码元构成的捆绑ACK/NACK信号中,作为单独数据而分别包含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
接着,将进行DFT之后的捆绑ACK/NACK信号配置于第1、3、4、5、7个SC-FDMA码元,并分别与DFT序列(序列长度为5:F’0,F’1,F’2,F’3,F’4)对应而进行扩频。进而,进行了扩频的信号通过IFFT变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这些处理等价于利用IFFT变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后,对信号乘以序列长度为5的DFT序列的各要素分量。
在此,通过使用彼此不同的DFT序列对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而将来自不同终端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码复用。即,由于利用序列长度为5的DFT序列对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所以最多能够对来自五个终端的捆绑ACK/NACK信号彼此进行码复用。
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形成由七个SC-FDMA码元构成的一个时隙的信号。
以后,将采用DFT-S-OFDM格式结构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资源称为“捆绑ACK/NACK资源”。如图5所示,在使用DFT-S-OFDM格式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捆绑ACK/NACK信号配置于配置下行链路数据的数据部分(在图5的例子中,是第1、3、4、5、7个SC-FDMA码元)。而且,用于解调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与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时间复用。
此外,在LTE-A中,为了实现覆盖区的扩大,还规定了无线通信中继装置(以下称为“中继站”或“RN:Relay Node”)的导入(参照图6)。与此相伴,正在进行与从基站到中继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下称为“R-PDCCH”)有关的标准化(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8、9、10、11)。在目前的阶段中,关于R-PDCCH,正在研究如下事项。图7中示出R-PDCCH区域的一例。
(1)R-PDCCH的时间轴方向的映射开始位置被固定为一个子帧的前端起第四个OFDM码元。它不依赖于PDCCH在时间轴方向所占的比例。
(2)作为R-PDCCH的频率轴方向的映射方法,支持分布式(distributed)和局部式(localized)这两种配置方法。
(3)作为解调用的参考信号,支持CRS(Common Reference Signal,公共参考信号)和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关于使用哪种参考信号,从基站向中继站进行通知。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9.1.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9),”May 2010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 V9.2.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9),”June 2010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9.2.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9),”June 2010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Tomofumi Takata,Daichi Imamura,and Katsuhiko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IEEE VTC 2009spring,April.2009
非专利文献5:Ericsson and ST-Ericsson,“A/N transmission in the uplinkfor carrier aggregation,”R1-100909,3GPP TSG-RAN WG1#60,Feb.2010
非专利文献6:ZTE,3GPP RAN1meeting#57,R1-091702,“Uplink Control ChannelDesign for LTE-Advanced,”May 2009
非专利文献7:Panasonic,3GPP RAN1 meeting#57,R1-091744,“UL ACK/NACKtransmission on PUC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May 2009
非专利文献8:3GPP TSG RAN WG1 meeting,R1-102700,“Backhaul ControlChannel Design in Downlink,”May 2010
非专利文献9:3GPP TSG RAN WG1 meeting,R1-102881,“R-PDCCH placement,”May 2010
非专利文献10:3GPP TSG RAN WG1 meeting,R1-103040,“R-PDCCH search spacedesign”May 2010
非专利文献11:3GPP TSG RAN WG1 meeting,R1-103062,“Supporting frequencydiversity and frequency selective R-PDCCH transmissions”May 201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还设想映射面向基站下属的终端的PDCCH的资源区域(以下称为“PDCCH区域”)的资源不足的情况。作为消除该资源不足的方法,考虑将面向基站下属的终端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也配置于映射上述的R-PDCCH的资源区域(以下称为“R-PDCCH区域”)(参照图8)。关于R-PDCCH区域实际上是用于发送DCI,还是用于发送通常的下行链路数据,通过基站的调度对每个子帧决定。
在此,即使在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了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也应用上述的ARQ。但是,关于这种情况下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并未充分地进行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发送响应信号的终端、基站以及信号控制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终端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生成单元,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发送单元,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通信装置,包括: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以及接收单元,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的步骤;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步骤;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以及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步骤;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终端发送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的步骤;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的步骤;以及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以下处理: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接收所述下行数据;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以下处理:向终端发送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以及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采用如下结构,包括:接收单元,通过由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建立了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控制信道单元(CCE)发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并通过数据信道接收数据;生成单元,基于所述数据的差错的有无,生成针对所述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控制单元,根据通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从与所述CCE建立了关联的资源以及从基站通知的特定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控制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采用如下结构,包括:发送单元,通过由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建立了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控制信道单元(CCE)发送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发送下行控制信息,并通过数据信道发送数据;以及接收单元,根据所述发送单元中通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发送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从与所述CCE建立了关联的资源以及对终端通知过的特定资源中,选择所述终端中在针对所述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过的资源,通过所选择的所述资源接收所述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信号发送控制方法,包括:通过与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建立了关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并通过数据信道接收数据;基于所述数据的差错的有无,生成针对所述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根据通过所述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从与所述CCE建立了关联的资源以及从基站通知的特定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控制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发送响应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响应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的扩频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与PUSCH资源中的响应信号以及上行链路数据的TDM应用有关的动作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应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个别的终端中应用的非对称载波聚合及其控制时序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载波聚合应用于终端时的ARQ控制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包含无线通信中继装置的通信系统的图。
图7是表示R-PDCCH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PDCCH的映射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A/N资源的控制例1。
图1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2。
图14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2。
图1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3。
图15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3。
图15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3。
图15D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3。
图16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4。
图16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4。
图16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4。
图16D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4。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响应信号发送的控制例。
符号说明
100 基站
101、208 控制单元
102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
103 编码单元
104 调制单元
105 编码单元
106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
107 调制单元
108、404 映射单元
109、218-1、218-2、218-3、405 IFFT单元
110、219-1、219-2、219-3、406 CP附加单元
111、222 无线发送单元
112、201 无线接收单元
113、202 CP除去单元
114 PUCCH提取单元
115 解扩单元
116 序列控制单元
117 相关处理单元
118 A/N判定单元
119 捆绑A/N解扩单元
120 IDFT单元
121 捆绑A/N判定单元
122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200,400 终端
203 FFT单元
204 提取单元
205、209 解调单元
206、210 解码单元
207 判定单元
211 CRC单元
212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
213、401 编码和调制单元
214-1、214-2 一次扩频单元
215-1、215-2 二次扩频单元
216、403 DFT单元
217 扩频单元
220 时间复用单元
221、407 选择单元
402 打孔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由于重复而省略。
首先,在说明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以及动作之前,作为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的、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上行响应信号)的方法,说明本发明人们所着眼的方法。
在此,作为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接收了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的、上行链路中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考虑以下的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与LTE中的PDCCH所占用的CCE同PUCCH资源的相关联同样,使用与R-PDCCH所占用的R-CCE(Relay-Control Channel Element,中继-控制信道单元)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的方法(Implicit signalling,暗示信令)(方法1)。即,在将面向基站下属的终端的DCI配置于R-PDCCH区域的情况下,各R-PDCCH与PDCCH同样,占用由一个或连续的多个R-CCE构成的资源。另外,作为R-PDCCH占用的R-CCE数(R-CCE聚合数:Relay CCE aggregation level,中继CCE聚合的等级),例如根据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或者终端的传播路径状态,选择1、2、4、8中的一个。
另一种方法是预先从基站对终端通知针对PUCCH的资源的方法(Explicitsignalling,明示信令)(方法2)。即,在方法2中,终端使用预先从基站通知的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
通过使用方法1或方法2,即使在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但是,在方法1中,需要预先将单独的PUCCH对分散配置于下行频带的全部R-CCE建立关联,PUCCH资源的开销成为问题。此外,如前所述,R-PDCCH是PDCCH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临时使用的资源区域。因此,R-PDCCH区域并不一定始终用于DCI的发送,因而有可能在某个时间带(某个子帧)中与R-CCE建立了关联的大部分PUCCH资源被浪费。
另外,在方法2中,必须对有可能使用R-PDCCH发送DCI的全部终端预先通知单独的PUCCH资源。由此,在方法2中,PUCCH的开销也成为问题。
因此,以下说明在终端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尽量减少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所需(应确保)的PUCCH的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实施方式1)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主要结构图。在基站100中,映射单元108将DCI(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由与PUCCH(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建立了关联的一个或多个CCE发送的PDCCH(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与PDCCH不同的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中,并将数据映射到PDSCH(数据信道)中。据此,通过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发送DCI(下行控制信息),通过PDSCH发送数据。PUCCH提取单元114根据映射单元108中通过PDCCH(下行控制信道)或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发送了DCI(下行控制信息),从与CCE建立了关联的资源以及对终端200通知过的特定资源中,选择终端200中在针对数据的响应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过的资源,在所选择的资源中提取响应信号。据此,接收针对数据的响应信号。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主要结构图。在终端200中,提取单元204在由与PUCCH(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建立了关联的一个或多个CCE发送的PDCCH(第一下行控制信道)、以及与PDCCH不同的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任一者中提取DCI(下行控制信息),并在PDSCH(数据信道)中提取数据。据此,通过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接收DCI,通过PDSCH接收数据。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数据差错的有无,生成针对数据的响应信号。控制单元208使用PUCCH(上行控制信道)控制响应信号的发送。此时,控制单元208根据通过PDCCH(第一下行控制信道)或R-PDCCH(第二下行控制信道)中的哪一者接收了DCI(下行控制信息),从与CCE建立了关联的资源以及从基站100通知过的特定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PUCCH(上行控制信道)的资源,控制响应信号的发送。
(基站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1中,基站100具有控制单元101、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编码单元103、调制单元104、编码单元105、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调制单元107、映射单元108、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09、CP附加单元110、无线发送单元111、无线接收单元112、CP除去单元113、PUCCH提取单元114、解扩单元115、序列控制单元116、相关处理单元117、A/N判定单元118、捆绑A/N解扩单元119、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20、捆绑A/N判定单元121、以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控制单元101向资源分配对象终端(以下称为“目的地终端”,或简单地称为“终端”)200分配(Assign)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即,下行数据分配资源)。该资源分配是在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频带中进行的。另外,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是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R-PDC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的。另外,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是在与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资源内选择的。但是,与PDSCH以及R-PDCCH分别对应的资源的部分或全部重叠,基站100能够将未用于R-PDCCH的资源转用于PDSCH。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向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各自分配不同的资源。
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与上述的L1/L2CCH等同。即,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或R-CCE。以下,有时不区分CCE与R-CCE,简单地称为CCE)构成。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在向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根据该编码率而不同,由控制单元101分配具有能够映射该数据量的控制信息的数量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
而且,控制单元101向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输出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另外,控制单元101向编码单元103输出与编码率相关的信息。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发送数据(即,下行链路数据)的编码率,输出至编码单元105。另外,控制单元101向映射单元108输出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以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其中,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链路数据与针对该下行链路数据的下行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中。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2生成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的控制信息,将其输出至编码单元103。该控制信息是按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生成的。另外,在存在多个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的情况下,为了区分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彼此,而在控制信息中包含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例如,控制信息中包含利用目的地终端200的终端ID屏蔽的CRC比特。该控制信息有时被称为“下行分配控制信息(Control information carryingdownlink assignment)”或“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下行控制信息”。
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编码率,对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输出至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将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至映射单元108。
编码单元105将每个目的地终端200的发送数据(即,下行链路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单元101的编码率信息作为输入,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输出至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但是,在对目的地终端200分配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下,对通过各下行单位频带发送的发送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至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在初次发送时,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并且输出至调制单元107。按每个目的地终端200来保持编码后的发送数据。另外,向一个目的地终端200发送的发送数据是按发送的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来保持的。由此,不仅能够进行向目的地终端200发送的数据整体的重发控制,还能进行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重发控制。
另外,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针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NACK或者DTX时,将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至调制单元107。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在从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获得针对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ACK时,删除与该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保持数据。
调制单元107对从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获得的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至映射单元108。
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4获得的控制信息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所示的资源中,输出至IFFT单元109。此时,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4获得的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
另外,映射单元108将从调制单元107获得的发送数据的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获得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即,控制信息包含的信息)所示的资源(PDSCH(下行数据信道))中,输出至IFFT单元109。
由映射单元108映射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多个子帧中的控制信息以及发送数据在IFFT单元109中从频域信号转换到时域信号,由CP附加单元110附加CP而成为OFDM信号后,由无线发送单元111进行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至模拟)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经由天线发送至终端200。
无线接收单元112经由天线接收从终端200发送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对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除去单元113除去进行接收处理后的上行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中附加的CP。
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与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信号。在此,所谓捆绑ACK/NACK资源,如前所述,是应该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资源,是采用DFT-S-OFDM格式结构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即,配置捆绑ACK/NACK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即,配置用于解调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的数据部分输出到捆绑A/N解扩单元119,将参考信号部分输出到解扩单元115-1。
另外,PUCCH提取单元114从接收信号包含的PUCCH信号中提取多个PUCCH区域,该多个PUCCH区域与对应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使用过的PDCCH所占用的CCE的A/N资源、以及预先通知给终端200的多个A/N资源对应。在此,所谓A/N资源,是应该发送A/N的资源。具体而言,PUCCH提取单元114提取与A/N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的数据部分(配置了上行控制信号的SC-FDMA码元)和参考信号部分(配置了用于解调上行控制信号的参考信号的SC-FDMA码元)。此时,PUCCH提取单元114根据映射单元108中将控制信息映射到了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从与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对终端200预先通知过的特定PUCCH资源中,选择响应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过的资源(即,配置了来自终端200的信号的资源),在所选择的资源中提取响应信号。而且,PUCCH提取单元114将提取出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这两者输出到解扩单元115-2。这样,通过从与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对终端200通知过的特定PUCCH资源中选择的资源,接收响应信号。
序列控制单元116生成有可能在从终端200通知的A/N、针对A/N的参考信号、以及针对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各自的扩频中使用的基序列(Base sequence,即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在终端200可能使用的PUCCH资源中,分别确定与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资源(以下称为“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而且,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捆绑ACK/NACK资源中有可能配置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1。另外,序列控制单元116将表示与配置A/N以及针对A/N的参考信号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17-2。
解扩单元115-1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1进行从与捆绑ACK/NACK资源对应的PUCCH区域提取的参考信号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1利用终端200在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中应该用于二次扩频的Walsh序列对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至相关处理单元117-1。
相关处理单元117-1使用表示与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求出从解扩单元115-1输入的信号与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而且,相关处理单元117-1将相关值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解扩单元115-2以及相关处理单元117-2进行从与多个A/N资源对应的多个PUCCH区域提取的参考信号以及A/N的处理。
具体而言,解扩单元115-2利用终端200在各A/N资源的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中应该用于二次扩频的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对数据部分以及参考信号部分进行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至相关处理单元117-2。
相关处理单元117-2使用表示与各A/N资源对应的相关窗的信息以及基序列,分别求出从解扩单元115-2输入的信号与在终端200中可能用于一次扩频的基序列之间的相关值。而且,相关处理单元117-2将各个相关值输出到A/N判定单元118。
A/N判定单元118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17-2输入的多个相关值,判定终端200使用哪个A/N资源发送了信号,或是未使用任一A/N资源。而且,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使用任一A/N资源发送了信号的情况下,使用与参考信号对应的分量以及与A/N对应的分量进行同步检波,并将同步检波的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另一方面,A/N判定单元118在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任一A/N资源的情况下,将表示未使用A/N资源的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捆绑A/N解扩单元119对与从PUCCH提取单元114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通过DFT序列进行解扩,并将该信号输出到IDFT单元120。
IDFT单元120将从捆绑A/N解扩单元119输入的频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通过IDFT处理变换为时域上的信号,并将时域上的捆绑ACK/NACK信号输出到捆绑A/N判定单元121。
捆绑A/N判定单元121使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的参考信号信息,解调从IDFT单元120输入的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对应的捆绑ACK/NACK信号。另外,捆绑A/N判定单元121对解调后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解码,将解码结果作为捆绑A/N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但是,捆绑A/N判定单元121在从相关处理单元117-1输入的相关值比阈值小,判定为终端200未使用捆绑A/N资源发送信号的情况下,将表示这一情况的信息输出到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
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基于从捆绑A/N判定单元121输入的信息以及从A/N判定单元118输入的信息,判定是否应重发通过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数据(下行链路数据),基于判定结果生成重发控制信号。具体而言,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在判断为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生成表示该下行链路数据的重发命令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另外,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在判断为不需要重发通过某个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生成表示不重发通过该下行单位频带发送过的下行链路数据的重发控制信号,并将重发控制信号输出到数据发送控制单元106。
此外,A/N判定单元118、捆绑A/N判定单元121以及重发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22中的重发控制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描述。
(终端的结构)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2中,终端200具有无线接收单元201、CP除去单元202、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203、提取单元204、解调单元205、解码单元206、判定单元207、控制单元208、解调单元209、解码单元210、CRC单元211、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编码和调制单元213、一次扩频单元214-1、214-2、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DFT单元216、扩频单元217、IFFT单元218-1、218-2、218-3、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时间复用单元220、选择单元221、以及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接收单元201经由天线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OFDM信号,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此外,接收OFDM信号中包含:在PDSCH内的资源中分配的PDSCH信号(下行链路数据)、在R-PDCCH内的资源中分配的R-PDCCH信号、或者在PDCCH内的资源中分配的PDCCH信号。以下,有时不区分R-PDCCH信号与PDCCH信号,简单地称为“PDCCH信号”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
CP除去单元202除去进行接收处理后的OFDM信号中附加的CP。
FFT单元203对接收OFDM信号进行FFT,转换成频域信号,将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4。
提取单元204按照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在从FFT单元203获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或R-PDCCH信号)。即,构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的CCE(或R-CCE)的数量根据编码率而变化,因此提取单元204以与该编码率对应的个数的CCE为提取单位,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是按每个下行单位频带来提取的。提取出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被输出到解调单元205。
另外,提取单元204基于从后述的判定单元207获得的关于发往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的信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链路数据(下行数据信道信号(PDSCH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9。这样,提取单元204接收映射到了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通过PDSCH接收下行链路数据。
解调单元205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将得到的解调结果输出至解码单元206。
解码单元206按照输入的编码率信息,对从解调单元205获得的解调结果进行解码,将得到的解码结果输出至判定单元207。
判定单元207对从解码单元206获得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是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进行盲判定(监视)。该判定是以与上述的提取单位对应的解码结果为单位来进行的。例如,判定单元207使用本装置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将CRC=OK(无差错)的控制信息判定为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并且,判定单元207将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与针对本装置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相关的信息输出至提取单元204。
另外,判定单元207在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即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将表示产生(存在)ACK/NACK信号的信息通知给控制单元208。另外,判定单元207在从PDCCH信号中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将与该PDCCH占用的CCE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208。
控制单元208根据从判定单元207输入的与CCE有关的信息,确定与该CCE建立关联的A/N资源。而且,控制单元208将对应于与CCE建立关联的A/N资源、或者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A/N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将与该A/N资源对应的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并且,控制单元208将A/N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1。
另外,控制单元208在判断为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发送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将对应于预先从基站100通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部分(参考信号资源)的基序列及循环移位量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2,将Walsh序列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2。并且,控制单元208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2。
另外,控制单元208将用于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的扩频的DFT序列输出到扩频单元217,将捆绑ACK/NACK资源的频率资源信息输出到IFFT单元218-3。
另外,控制单元208指示选择单元221选择捆绑ACK/NACK资源或A/N资源中的任一者,并将所选择的资源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此时,控制单元208根据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从与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从基站100预先通知的特定PUCCH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控制响应信号的发送。此外,控制单元208指示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根据所选择的资源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或ACK/NACK信号中的任一者。此外,控制单元208中的A/N资源的决定方法以及捆绑ACK/NACK资源的控制方法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描述。
解调单元209对从提取单元204获得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至解码单元210。
解码单元210对从解调单元209获得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至CRC单元211。
CRC单元211生成从解码单元210获得的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使用CRC按每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检错,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CRC=NG(有差错)的情况下将NACK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另外,CRC单元211在CRC=OK(无差错)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从CRC单元211输入的、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状况(下行链路数据的检错结果)生成响应信号。即,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被控制单元208指示了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生成作为单独数据分别包含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检错结果的捆绑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被控制单元208指示了生成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生成一个码元的ACK/NACK信号。而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生成的响应信号输出至编码和调制单元213。
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在输入了捆绑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对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生成十二个码元的调制信号,并输出到DFT单元216。另外,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在输入了一个码元的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对该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一次扩频单元214-1。
DFT单元216汇聚十二个输入的时间序列的捆绑ACK/NACK信号进行DFT处理,由此得到十二个频率轴上的信号分量。接着,DFT单元216将十二个信号分量输出到扩频单元217。
扩频单元217使用由控制单元208指示的DFT序列,对从DFT单元216输入的十二个信号分量进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3。
另外,与A/N资源以及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一次扩频单元214-1以及214-2按照控制单元208的指示,利用与资源对应的基序列对ACK/NACK信号或参考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
二次扩频单元215-1、215-2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使用沃尔什序列或者DFT序列对输入的一次扩频后的信号进行扩频,并输出到IFFT单元218-1、218-2。
IFFT单元218-1、218-2、218-3根据控制单元208的指示,将输入的信号与应该配置的频率位置相对应,进行IFFT处理。由此,输入到IFFT单元218-1、218-2、218-3的信号(即,ACK/NACK信号、A/N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捆绑ACK/NACK信号)被变换为时域的信号。
CP附加单元219-1、219-2、219-3将与IFFT后的信号的尾部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该信号的头部。
时间复用单元220将从CP附加单元219-3输入的捆绑ACK/NACK信号(即,使用捆绑ACK/NACK资源的数据部分发送的信号)和从CP附加单元219-2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的参考信号在捆绑ACK/NACK资源中进行时间复用,并将得到的信号输出到选择单元221。
选择单元221按照控制单元208的指示,选择从时间复用单元220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与从CP附加单元219-1输入的A/N资源中的任一者,将分配到所选择的资源中的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
无线发送单元222对从选择单元221获得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并从天线发送到基站100。
(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
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基站100以及终端200的动作。
在以下说明中,假设基站100对多个终端200中的每个,设定(configure)在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发送中是仅使用PDCCH还是与PDCCH一起使用R-PDCCH,并将设定结果通知给各终端200。不过,基站100即使在对终端200设定了使用R-PDCCH的情况下,也根据情况区分使用PDCCH和R-PDCCH。例如,基站100在应在某个子帧中发送控制信息的终端200的数量少的情况下,使用PDCCH发送针对全部终端200(包括设定为使用R-PDCCH的终端200)的控制信息。另一方面,例如,基站100在应在某个子帧中发送控制信息的终端200的数量多的情况下,使用R-PDCCH发送针对一部分终端200(设定为使用R-PDCCH的终端200)的控制信息。
以下,说明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A/N资源的控制例1至4。
(控制例1:无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情况)
基站100在预先对终端200设定R-PDCCH作为用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时,与下行控制信道的设定结果一起,例如使用RRC signaling(信令)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一个特定的A/N资源。例如,在图13A及图13B中,基站100对设定了R-PDCCH的终端200明示地通知PUCCH区域2(PUCCH2)内的特定PUCCH资源作为A/N资源。
另外,在图13A及图13B中,PDCCH具有的各CCE与PUCCH区域1(PUCCH1)内的PUCCH资源(A/N资源)一对一地建立关联(Implicit signalling)。
并且,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对终端2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
终端200在由基站100设定为使用PDCCH以及R-PDCCH后,通过对PDCCH区域以及R-PDCCH区域这两者进行盲解码(监视),检测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且,终端200(提取单元204)基于被映射到了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
接着,终端200检测使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接收差错的有无,基于差错检测结果,使用上行单位频带的PUCCH发送ACK/NACK信号。此时,终端200根据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根据通过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从与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从基站100预先通知的特定A/N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A/N资源。
具体而言,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3A所示,在通过PDCCH获得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情况下,选择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即,发送了PDCCH的CCE。或者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过的PDCCH所占用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PUCCH1内的PUCCH资源)作为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A/N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另一方面,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3B所示,在通过R-PDCCH获得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情况下,选择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PUCCH2内的PUCCH资源)作为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A/N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
另外,基站100根据映射了发往各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R-PDCCH),选择从终端200发送ACK/NACK信号使用过的PUCCH资源,提取所选择的PUCCH资源中包含的信号。
这样,基站100通过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A/N资源,不需要如上述方法1那样将PUCCH资源与全部R-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由此,能够抑制为了确保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用的A/N资源数的增加,且该下行链路数据是通过经由R-PDCCH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够抑制PUCCH资源开销的增加。
另外,基站100虽然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一个A/N资源,终端200并不始终在ACK/NACK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该A/N资源。具体而言,终端200在经由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与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过的PDCCH所占用的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
因此,即使基站100对多个终端200明示地通知了相同的A/N资源(图13A、B所示的预先通知的A/N资源),对基站100的调度单元的限制也仅仅是“不将针对被通知了相同的A/N资源的多个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在相同的子帧中配置于R-PDCCH区域”。例如,基站100可以仅对发往通知了相同的A/N资源的多个终端200中的一个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R-PDCCH发送,对发往剩余的其他终端200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PDCCH发送。由此,只有一个终端200使用对多个终端200通知的A/N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即,基站100通过进行这种非常简单的调度,就能够使多个终端200共享一个A/N资源的同时,控制避免来自各终端200的ACK/NACK信号的冲突。
由此,基站100能够对各终端200设定共同的A/N资源,因而不需要如上述方法2那样对各终端200设定单独的A/N资源,而能够抑制PUCCH资源的开销的增加。
因此,在控制例1中,几乎不对基站100的调度单元带来限制而能够在多个终端200中共享相同的A/N资源,并且优先使用与PDCCH所占用的CCE预先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因而能够提高PUCCH资源的使用效率。即,在终端200中,即使在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发送ACK/NACK信号。
(控制例2:有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应用信道选择(ChannelSelection)的情况)
在控制例2中,如图14A及图14B所示,针对终端200设定(configure)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以及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即,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进行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以及一个上行单位频带的通信,即进行基于非对称载波聚合的通信。
另外,作为终端200中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的发送方法,应用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在图14A以及图14B中,需要反馈针对通过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分别发送的下行链路数据的两个差错检测结果(四种组合),因而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中需要两个A/N资源(PUCCH资源)。
另外,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对终端200设定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一个下行单位频带与应发送响应信号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成为一对。这种与应发送响应信号的上行单位频带成为一对的下行单位频带称为PCC(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主分量载波)或Pcell(Primary Cell,主单元)。例如,PCC(Pcell)是发送与应发送响应信号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通知信息(例如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2))的下行单位频带。另外,PCC(Pcell)内的PDCCH区域中包含的各CCE与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图14A及图14B中是PUCCH1内的PUCCH资源)一对一地建立了关联(Implicit signalling)。
此时,基站100在预先对终端200设定R-PDCCH作为Pcell中用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时,与下行控制信道的设定结果一起,例如使用RRC signaling(信令)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两个特定的A/N资源。例如,在图14A及图14B中,基站100对设定了R-PDCCH的终端200明示地通知PUCCH区域2(PUCCH2)内的特定的两个PUCCH资源作为A/N资源1以及A/N资源2。
并且,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的PD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对终端2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且,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中,对终端2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
终端200至少在Pcell中通过对PDCCH区域以及R-PDCCH区域这两者进行盲解码(监视),检测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且,终端200(提取单元204)基于被映射到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由此,终端200通过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每个接收下行链路数据。
接着,终端200(CRC单元211)在各下行单位频带中,检测使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接收差错的有无。而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根据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接收差错的有无)的模式,生成ACK/NACK信号。接着,终端200使用上行单位频带的PUCCH发送ACK/NACK信号。此时,终端200根据Pcell中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从与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从基站100预先通知的特定A/N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A/N资源。
具体而言,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4A所示,在通过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Pcell的PDCCH获得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与映射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即,发送了PDCCH的CCE)一对一地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PUCCH1内的PUCCH资源),或者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A/N资源1的两个A/N资源,进行信道选择(ChannelSelection)的动作。即,在图14A中,终端200根据通过两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状况(接收差错的有无的模式),选择使用这两个A/N资源中的哪一资源中的哪一相位点发送ACK/NACK信号。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A/N资源以及相位点发送ACK/NACK信号。
另一方面,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4B所示,在通过Pcell的R-PDCCH获得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两个A/N资源(A/N资源1以及A/N资源2)进行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的动作。
这样,基站100与控制例1同样,通过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A/N资源(在图14A及图14B中是A/N资源1、2),不需要如上述方法1那样将PUCCH资源与全部R-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由此,能够抑制为了确保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用的A/N资源数的增加,且该下行链路数据是通过经由R-PDCCH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够抑制PUCCH资源开销的增加。
另外,基站100与控制例1同样,虽然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A/N资源,但当终端200在Pcell中经由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与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过的Pcell的PDCCH所占用的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因此,基站100与控制例1同样,通过进行非常简单的调度,就能够使多个终端200共享A/N资源,并且控制避免来自各终端200的ACK/NACK信号的冲突,因而能够抑制PUCCH资源的开销的增加。
因此,在控制例2中,几乎不对基站100的调度单元带来限制而能够在多个终端200中共享相同的A/N资源,并且优先使用与Pcell的PDCCH所占用的CCE预先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因而能够提高PUCCH资源的使用效率。即,在终端200中,在进行信道选择(ChannelSelection)时,即使在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发送ACK/NACK信号。
此外,在图14A及图14B中,说明了终端200仅在Pcell中监视R-PDCCH区域的情况。但是,即使终端在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也监视R-PDCCH的情况下,即即使在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也设定R-PDCCH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控制例2的动作。
另外,在图14A及图14B中,说明了对终端200设定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但对终端200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在对终端200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下,与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相比,各下行单位频带的差错检测结果的组合(接收差错的有无的模式)增加,因而信道选择(ChannelSelection)中所需的资源(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为两个时为两个资源)也增加。对此,基站100根据对终端200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量,决定明示地通知的A/N资源的数量即可。
此外,在本控制例中,说明了基站100对终端200同时设定载波聚合和信道选择(Channel selection)的情况,即使在进行这种设定的情况下,也有基站100根据情况对终端200进行不基于载波聚合的下行数据分配(即,Non-carrier aggregation assignment)的情况。在基站100在某个子帧中对终端200进行了不基于载波聚合的下行数据分配的情况下,终端200在该子帧中进行图13所示的动作,但在此情况下,图13中的A/N资源和图14中的A/N资源1(或A/N资源2)能够设定为相同的资源。通过这样做,在基站100自适应地切换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与不基于载波聚合的通信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将追加的A/N资源通知给终端200,能够削减开销。
(控制例3:有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应用DFT-S-OFDM格式的情况)
在控制例3中,如图15A至15D所示,针对终端200设定(configure)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以及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另外,作为终端200中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应用DFT-S-OFDM格式。
另外,如图15A至15D所示,对终端200设定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一个下行单位频带是Pcell(PCC),Pcell内的PDCCH区域中包含的各CCE与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图15A至15D中是PUCCH1内的PUCCH资源)一对一地建立了关联(Implicit signalling)。
此时,基站100在预先对终端200作为在Pcell中用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设定R-PDCCH时或者设定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时,与设定结果一起,例如使用RRC signaling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一个捆绑A/N资源(具有DFT-S-OFDM格式的资源。有时也称为Large ACK/NACK资源)。例如,在图15A至15D中,基站100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PUCCH区域2(PUCCH2)内的特定PUCCH资源作为捆绑A/N资源。
并且,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的PD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对终端2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且,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中,对终端2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
终端200至少在Pcell中通过对PDCCH区域以及R-PDCCH区域这两者进行盲解码(监视),检测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且,终端200(提取单元204)基于被映射到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据此,终端200通过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
接着,终端200(CRC单元211)在各下行单位频带中,检测使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接收差错的有无。而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生成基于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接收差错的有无)的响应信号,即捆绑ACK/NACK信号(包含各下行数据各自的接收差错的有无的响应信号)或ACK/NACK信号。而且,终端200使用上行单位频带的PUCCH发送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或捆绑ACK/NACK信号)。此时,终端200根据Pcell中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从与CCE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从基站100预先通知的特定的捆绑A/N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A/N资源。
具体而言,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5A所示,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通过Pcell的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有时也称为SCC(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辅分量载波)或Scell(Secondary Cell,辅小区))未获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与映射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即发送了PDCCH的CCE)一对一地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PUCCH1内的PUCCH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PUCCH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
另外,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5B所示,在通过Pcell的R-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未获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绑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捆绑A/N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
另外,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5C所示,在通过Pcell的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也获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绑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捆绑A/N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以及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分别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经汇聚编码(Joint coding,联合编码)而得到的捆绑ACK/NACK信号。
另外,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5D所示,在通过Pcell的R-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也获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绑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捆绑A/N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以及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分别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经汇聚编码而得到的捆绑ACK/NACK信号。
即,终端200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通过Pcell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Carrier aggregationassignment。图15C及图15D),不依赖于Pcell中用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及R-PDCCH),使用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绑A/N资源。
这样,基站100与控制例1同样,通过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捆绑A/N资源,不需要如上述方法1那样将PUCCH资源与全部R-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由此,能够抑制为了确保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用的A/N资源数的增加,且该下行链路数据是通过经由R-PDCCH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够抑制PUCCH资源开销的增加。
另外,基站100与控制例1同样,虽然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一个捆绑A/N资源,但终端200并不始终在ACK/NACK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该捆绑A/N资源。具体而言,终端200在经由Pcell的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未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与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过的Pcell的PDCCH所占用的CCE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即,终端200中仅在必要时使用捆绑A/N资源(具有DFT-S-OFDM格式的资源),因而能够使多个终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绑A/N资源。因此,基站100与控制例1同样,通过进行非常简单的调度,就能够使多个终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绑A/N资源,并且控制避免来自各终端200的响应信号的冲突,因而能够抑制PUCCH资源的开销的增加。
因此,在控制例3中,几乎不对基站100的调度单元带来限制而能够在多个终端200中共享相同的捆绑A/N资源,并且优先使用与Pcell的PDCCH所占用的CCE预先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因而能够提高PUCCH资源的使用效率。即,在终端200中,应用DFT-S-OFDM格式时,即使在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发送响应信号。
此外,在图15A至15D中,说明了终端200仅在Pcell中监视R-PDCCH区域的情况。但是,在终端在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也监视R-PDCCH的情况下,即在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也设定R-PDCCH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控制例3的动作。
(控制例4:有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并且应用DFT-S-OFDM格式的情况)
在控制例4中,如图16A至16D所示,与控制例3同样,针对终端200设定(configure)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以及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另外,作为终端200中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法,应用DFT-S-OFDM格式。
另外,如图16A至16D所示,对终端200设定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一个下行单位频带是Pcell(PCC),Pcell内的PDCCH区域中包含的各CCE与上行单位频带内的PUCCH资源(图16A至16D中是PUCCH1内的PUCCH资源)一对一地建立了关联(Implicit signalling)。
此时,基站100在预先对终端200作为在Pcell中用于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的下行控制信道设定R-PDCCH时或者设定Carrier Aggregation时,与设定结果一起,例如使用RRC signaling等明示(Explicit)地通知(Explicit signalling)一个捆绑A/N资源以及一个A/N资源这两个特定PUCCH资源。例如,在图16A至16D中,基站100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PUCCH区域2(PUCCH2)内的特定PUCCH资源分别作为捆绑A/N资源以及A/N资源。此外,作为上述A/N资源,并不限定于PUCCH区域2(PUCCH2)内的特定PUCCH资源,例如也可以使用PUCCH区域1内的特定PUCCH资源(未图示)。
并且,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的PDCCH或R-PDCCH中的任一者中,对终端2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且,基站100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映射到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中,对终端2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
终端200至少在Pcell中通过对PDCCH区域以及R-PDCCH区域这两者进行盲解码(监视),检测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并且,终端200(提取单元204)基于被映射到PDCCH以及R-PDCCH中的任一者中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提取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由此,终端200通过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至少一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
接着,终端200(CRC单元211)在各下行单位频带中,检测使用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分配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接收差错的有无。而且,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接收差错的有无),生成捆绑ACK/NACK信号或ACK/NACK信号。而且,终端200使用上行单位频带的PUCCH发送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或捆绑ACK/NACK信号)。此时,终端200根据Pcell中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CI)被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以及在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控制信道中是否分配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选择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A/N资源。
具体而言,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6A所示,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通过Pcell的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未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例如Scell或SCC)获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CCE(即发送了PDCCH的CCE)一对一地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PUCCH1内的PUCCH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PUCCH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
另外,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6B所示,在通过Pcell的R-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未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获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A/N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
另外,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6C所示,在通过Pcell的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也获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绑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捆绑A/N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以及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分别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经汇聚编码(Joint coding)而得到的捆绑ACK/NACK信号。
另外,终端200(控制单元208)如图16D所示,在通过Pcell的R-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也获得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预先从基站100明示地通知的捆绑A/N资源。而且,终端200使用所选择的捆绑A/N资源,发送针对通过Pcell以及其他下行单位频带分别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DL data)的响应信号经汇聚编码而得到的捆绑ACK/NACK信号。
由此,基站100与控制例3同样,能够抑制为了确保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信号的发送用的A/N资源数的增加,且该下行链路数据是通过经由R-PDCCH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分配的,即,能够抑制PUCCH资源开销的增加。
另外,基站100虽然对终端200明示地通知一个捆绑A/N资源以及一个A/N资源,但终端200并不始终在响应信号的发送中使用该捆绑A/N资源以及该A/N资源。具体而言,终端200在通过Pcell的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未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与发送该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使用过的Pcell的PDCCH所占用的CCE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即,终端200中仅在必要时使用捆绑A/N资源,因而能够使多个终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绑A/N资源。因此,基站100与控制例3同样,通过进行非常简单的调度,就能够使多个终端200共享相同的捆绑A/N资源,并且控制避免来自各终端200的响应信号的冲突,因而能够抑制PUCCH资源的开销的增加。
另外,在通过Pcell的R-PDCCH获得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并且未通过其他下行单位频带获得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在控制例3(图15B)中,终端200使用捆绑A/N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即,在控制例3(图15B)中,对ACK/NACK信号的发送分配过剩的资源量。与此相对,在控制例4(图16B)中,终端200使用A/N资源发送ACK/NACK信号。即,在控制例4中对ACK/NACK信号的发送分配合适的资源量。由此,在控制例4中,与控制例3相比较,能够进一步抑制PUCCH资源的开销增加。
因此,在控制例4中,几乎不对基站100的调度单元带来限制而能够在多个终端200中共享相同的A/N资源以及捆绑A/N资源,并且优先使用与Pcell的PDCCH所占用的CCE预先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因而能够提高PUCCH资源的使用效率。即,在终端200中,应用DFT-S-OFDM格式时,即使在经由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发送ACK/NACK信号。
此外,在图16A至16D中,说明了终端200仅在Pcell中监视R-PDCCH区域的情况。但是,即使终端在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也监视R-PDCCH的情况下,即即使在Pcell以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也设定R-PDCCH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上述的控制例3的动作。
以上,说明了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A/N资源的控制例1至4。
这样,终端200根据下行分配控制信息被映射到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通过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接收了下行控制信息),从与CCE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从基站100预先通知的特定PUCCH资源中,选择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控制响应信号的发送。通过这样做,终端200能够根据下行控制信道的种类(PDCCH以及R-PDCCH)或下行控制信息的接收状况切换使用与CCE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和从基站100预先通知的特定PUCCH资源。由此,即使在终端200通过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基站100中的调度变得复杂,并抑制为了确保响应信号的发送引起的PUCCH资源的增加。
另外,基站100根据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了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中(通过PDCCH或R-PDCCH中的哪一者发送了下行控制信息),从与CCE建立了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对终端200预先通知的特定PUCCH资源中,选择响应信号的发送所使用的资源。通过这样做,基站100即使在对终端200使用任一下行控制信道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定终端200使用哪个资源发送响应信号。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通过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发送响应信号。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某个终端通过同一子帧(同一发送单位时间)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和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沿用图11进行说明。另外,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在图17所示的终端400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2)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7所示的终端400中,控制单元208除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处理以外,还在应发送响应信号(捆绑ACK/NACK信号或ACK/NACK信号)的子帧中存在应发送的数据信号(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指示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将编码和调制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打孔单元402。另一方面,控制单元208在应发送响应信号的子帧中不存在应发送的数据信号(发送数据)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指示编码和调制单元213将编码和调制后的响应信号(捆绑ACK/NACK信号或ACK/NACK信号)输出到DFT单元216或一次扩频单元214-1。
编码和调制单元401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将编码和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打孔单元402。
打孔单元402在从编码和调制单元213输入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利用响应信号对从编码和调制单元401获得的数据信号的一部分进行疏间(打孔),并将疏间后的信号输出到DFT单元403。另一方面,打孔单元402在未从编码和调制单元213输入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将从编码和调制单元401获得的数据信号直接输出到DFT单元403。这样,当在应发送响应信号的子帧中存在应发送的数据信号的情况下,将响应信号分配到PUSCH中。
而且,DFT单元403将从打孔单元402输入的信号变换到频域,将得到的多个频率分量输出到映射单元404。映射单元404将从DFT单元403输入的多个频率分量映射到配置于上行单位频带的PUSCH中。IFFT单元405将映射到PUSCH中的多个频率分量变换为时域波形,CP附加单元406对该时域波形附加CP。
选择单元407按照控制单元208的指示,选择从时间复用单元220输入的捆绑ACK/NACK资源、从CP附加单元219-1输入的A/N资源、或者从CP附加单元406输入的PUSCH资源中的任一者,将分配到所选择的资源中的信号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222。
(基站100以及终端400的动作)
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基站100以及终端400的动作。在以下说明中,作为一例,与实施方式1的控制例1同样,说明无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情况。
在此,如图18A以及图1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使用PDCCH区域或R-PDCCH区域(例如图7所示的Slot0的R-PDCCH区域)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Downlink assignment)。另外,基站100使用PDCCH区域或R-PDCCH区域(例如图7所示的Slot1的R-PDCCH区域)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UL grant)。另外,基站100有时在某个子帧中,在对终端400发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同时发送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另一方面,终端400对PDCCH区域以及R-PDCCH区域这两者进行盲解码(监视),检测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上行分配控制信息。
此时,终端400在仅检测出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的控制例1同样,使用PUCCH发送响应信号。即,终端400根据发送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R-PDCCH),决定用于发送响应信号的资源(A/N资源)。
另一方面,终端400当在某个子帧中检测出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这两者的情况下,即要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响应信号与上行链路数据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所示,在PUSCH区域中复用上行链路数据(Data)与响应信号(A/N)并进行发送。
更详细而言,终端400如图18A及图18B所示,当在某个子帧中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以及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无论是通过PDCCH接收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图18A),还是通过R-PDCCH接收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图18B),都使用PUSCH区域内的同一资源(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所示的PUSCH内的PUS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即,终端400如图18A及图18B所示,使用分配了上行链路数据(UL data)的PUSCH资源的一部分(利用响应信号对上行链路数据的一部分进行打孔),发送响应信号。
这样,终端200在仅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无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提高PUCCH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终端200在与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同时还接收了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不使用PUCCH资源,而是使用PUS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通过这样做,终端200能够根据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有无,减少发送响应信号所需的PUCCH资源的开销,并且适当地发送响应信号。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终端通过R-PDCCH接收了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发送响应信号。
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实施方式1的控制例1,还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控制例2至4(应用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的情况)。即,终端400在仅检测出了发往本装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实施方式1的控制例1至4中的任一种方式决定A/N资源。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扩频的序列的一例,说明了ZAC序列、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代替ZAC序列,使用ZAC序列以外的、利用互不相同的循环移位量能够相互分离的序列。例如,一次扩频中也可以使用GCL(GeneralizedChirp like,广义线性调频)序列、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定幅度零自相关)序列、ZC(Zadoff-Chu,扎德奧夫-朱)序列、M序列或正交Gold编码序列等PN序列,或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地生成的时间轴上的自相关特性急剧变化的序列等。另外,也可以代替Walsh序列以及DFT序列,只要是相互正交的序列或者可视为相互大致正交的序列,即可将任意的序列用作正交码序列。在以上的说明中,通过频率位置、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以及正交码序列的序列编号定义了响应信号的资源(例如A/N资源以及捆绑ACK/NACK资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站100的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以将下行链路数据与针对该下行链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中,但并不限于此。即,即使下行链路数据与针对该下行链路数据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映射到不同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只要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与下行链路数据的对应关系明确,就能够应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侧的处理顺序,说明了在一次扩频、二次扩频后进行IFFT变换的情况。但是,这些处理的顺序并不限于此。只要在一次扩频处理的后级存在IFFT处理,则二次扩频处理无论在任何位置都可得到等效的结果。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天线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天线端口(antenna port)。
所谓天线端口,是指由一根或多根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天线。即,天线端口未必限于指一根物理天线,有时也可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3GPP LTE中,未规定天线端口由几根物理天线构成,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的参照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天线端口有时也被规定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权的最小单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在与硬件的协作下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集成电路即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式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能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10年9月3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特愿第2010-197768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设备通信系统等。

Claims (14)

1.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接收所述下行数据;
生成单元,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
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2.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接收所述下行数据;
生成单元,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其中,当通过信道选择发送对于多个小区上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并且对于主小区的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包括第一资源的多个资源中的一个发送所述多个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
当通过信道选择发送对于多个小区上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并且对于主小区的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包括第二资源的多个资源中的一个发送所述多个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3.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接收所述下行数据;
生成单元,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其中,当使用包含拼接多个响应信号的格式发送对于多个小区上的多个下行数据的所述多个响应信号、并且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或者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多个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信道在与所述PDCCH区域不同的PDSCH区域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当发送上行数据时,使用对于所述上行数据分配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6.通信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
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
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7.通信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
其中,当通过信道选择发送对于多个小区上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并且对于主小区的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包括第一资源的多个资源中的一个发送所述多个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以及
当通过信道选择发送对于多个小区上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并且对于主小区的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包括第二资源的多个资源中的一个发送所述多个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8.通信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向终端发送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并且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
其中,当使用包含拼接多个响应信号的格式发送对于多个小区上的多个下行数据的多个响应信号、并且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或者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多个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信道在与所述PDCCH区域不同的PDSCH区域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当发送上行数据时,使用对于所述上行数据分配的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11.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的步骤;
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步骤;
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以及
发送所述响应信号的步骤;
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
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12.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终端发送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的步骤;
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的步骤;以及
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的步骤,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
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
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13.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以下处理:
接收指示对小区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
接收所述下行数据;
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以及
发送所述响应信号;
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
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14.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以下处理:
向终端发送指示用于在小区上分配的下行数据的资源的下行分配信息;
将所述下行数据发送至所述终端;以及
接收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响应信号,所述响应信号是基于对于所述下行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的,并且是从所述终端发送的;
其中,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控制信道单元CCE上发送的第一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一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与映射了该下行分配信息的CCE一对一地建立关联的PUCCH资源;
当所述下行分配信息被包含于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不同的第二控制信道中时,使用第二资源发送所述响应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是R-PDCCH信道,所述第二资源是从基站明示地通知的特定A/N资源。
CN201610591880.3A 2010-09-03 2011-08-19 终端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Active CN106027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7768 2010-09-03
JP2010197768 2010-09-03
CN201180041311.7A CN103081548B (zh) 2010-09-03 2011-08-19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1311.7A Division CN103081548B (zh) 2010-09-03 2011-08-19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7219A CN106027219A (zh) 2016-10-12
CN106027219B true CN106027219B (zh) 2020-06-23

Family

ID=457723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1311.7A Active CN103081548B (zh) 2010-09-03 2011-08-19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CN201610591880.3A Active CN106027219B (zh) 2010-09-03 2011-08-19 终端装置、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1311.7A Active CN103081548B (zh) 2010-09-03 2011-08-19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7) US9100955B2 (zh)
EP (2) EP2613598B1 (zh)
JP (6) JP5820381B2 (zh)
CN (2) CN103081548B (zh)
WO (1) WO20120292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1548B (zh) * 2010-09-03 2016-08-24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US8369280B2 (en) 2011-07-01 2013-02-05 Ofinno Techologies, LLC Control channels in multicarrier OFDM transmission
US8582527B2 (en) 2011-07-01 2013-11-12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WO2013006379A1 (en) 2011-07-01 2013-01-10 Dinan Esmael Hejazi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control messages in multicarrier ofdm
JP5811443B2 (ja) * 2011-07-22 2015-1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895388B2 (ja) * 2011-07-22 2016-03-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927661B2 (ja) * 2011-08-12 2016-06-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US8427976B1 (en) 2011-12-04 2013-04-23 Ofinno Technology, LLC Carrie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base stations
JP6069642B2 (ja) * 2012-03-09 2017-02-01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制御チャネル形成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497756B2 (en) 2012-03-25 2016-11-1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Base station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EP2832025A4 (en) * 2012-03-26 2015-11-1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UP HARQ PROCESSES
US9949265B2 (en) 2012-05-04 2018-04-17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Control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116422B2 (en) * 2012-11-02 2018-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cross-carrier scheduling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EPDCCH in LTE
WO2014148796A1 (ko) * 2013-03-19 2014-09-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1153875B2 (en) 2014-05-19 2021-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band pairing of carriers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ransmit- and receive-swit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ultiplexing of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US11432305B2 (en) * 2014-05-19 2022-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for different latency targets utilizing thin control
SG11201707572QA (en) * 2015-04-10 2017-10-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ubl) Mapp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on carri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serving cells
JP6645807B2 (ja) * 2015-11-06 2020-02-14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通信端末、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US11012279B2 (en) * 2016-11-02 2021-05-18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and uplink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WO2018084499A1 (ko) * 2016-11-03 2018-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 영역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023708B (zh) * 2016-11-03 2022-09-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08282891B (zh) * 2017-01-05 202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A3049275C (en) * 2017-01-05 2021-10-0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1206120B2 (en) 2017-05-05 2021-1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lection of waveform for uplink communications
WO2019050368A1 (ko) * 2017-09-08 2019-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1324033B2 (en) * 2018-04-06 2022-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reception when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with different spatial quasi-colocation assumptions are mapped to the same control resource set
US20210219313A1 (en) * 2018-06-12 2021-07-15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652062B2 (en) * 2018-09-20 2020-05-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Configurable waveform for beyond 52.6GHz
KR20210084350A (ko) * 2018-11-01 2021-07-07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CN111294141B (zh) * 2018-12-10 2021-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911001A4 (en) * 2019-01-09 2022-03-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US12047659B2 (en) * 2019-07-19 2024-07-23 Mo-Dv, Inc. Special network device
US20220287012A1 (en) * 2019-08-23 2022-09-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wireless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583532B (zh) * 2019-09-27 2022-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harq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US20240259247A1 (en) * 2022-11-28 2024-08-01 Altiostar Networks India Private Limited Pucch format 1 signal processing with reduced complexity
WO2024158375A1 (en) * 2023-01-23 2024-08-02 Zeku Technology (Shanghai) Corp., Ltd.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bundle-based signal process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09055A2 (en) * 2003-08-21 2005-0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verse link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813436A (zh) * 2003-06-18 2006-08-02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cdma系统的前向ack/nack信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08623B1 (ko) * 2003-12-02 2011-0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순방향 수신 확인 채널의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수신확인 제어 방법
EP1901491A1 (en) 2006-09-12 2008-03-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Link adaptation dependent control signaling
EP1944896A1 (en) 2007-01-09 2008-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figura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247171A (zh) * 2007-02-16 2008-08-2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使用约定资源发送控制信道的设备和方法
US8266488B2 (en) * 2007-03-26 2012-09-11 Marvell Israel (MIL) Ltd. Encoding and decoding systems with header and data transmission success indication
CN101378306B (zh) * 2007-08-31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分配及ack/nack信道分配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US8059632B2 (en) * 2007-09-14 2011-11-15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CQIs) by mobile de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2205032B2 (en) * 2007-10-24 2018-01-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method
JP5283423B2 (ja) * 2008-05-02 2013-09-0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CN101640902B (zh) * 2008-08-01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压缩的通知方法
US8588173B2 (en) 2008-08-07 2013-11-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Frequency band allocat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KR101757133B1 (ko) * 2008-11-25 2017-07-11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복수의 업링크 반송파 및 복수의 다운링크 반송파를 이용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5380547B2 (ja) * 2008-12-12 2014-01-08 ブラックベリー リミテッド アップリンク半永続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明示的解放確認応答伝送
JP5441932B2 (ja) 2009-01-30 2014-03-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cce割当方法
JP4893764B2 (ja) 2009-02-26 2012-03-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KR101731333B1 (ko) * 2009-03-25 2017-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ck/nack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649281B2 (en) * 2009-04-27 2014-02-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design for backhaul relay to support multiple HARQ processes
CN102036262A (zh) * 2009-09-25 2011-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RU2557164C2 (ru) * 2009-10-01 2015-07-20 Интердиджитал Пэйтент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Передача управляющих данных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JP5172806B2 (ja) * 2009-10-05 2013-03-2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移動端末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US20120113831A1 (en) * 2010-04-30 2012-05-1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etermination of Carriers and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US8526347B2 (en) * 2010-06-10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with symmetric waveform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CN103081548B (zh) * 2010-09-03 2016-08-24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JP2013197891A (ja) 2012-03-19 2013-09-30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方法
JP5745121B1 (ja) 2014-02-19 2015-07-0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3436A (zh) * 2003-06-18 2006-08-02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cdma系统的前向ack/nack信道
EP1509055A2 (en) * 2003-08-21 2005-0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verse link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04524A (ja) 2019-01-10
JP6569119B2 (ja) 2019-09-04
US9706569B2 (en) 2017-07-11
JP5995179B2 (ja) 2016-09-21
US12096469B2 (en) 2024-09-17
JP2019208235A (ja) 2019-12-05
US11729817B2 (en) 2023-08-15
US20130128857A1 (en) 2013-05-23
JP6422001B2 (ja) 2018-11-14
CN103081548A (zh) 2013-05-01
JP2016208543A (ja) 2016-12-08
US10342039B2 (en) 2019-07-02
WO2012029246A1 (ja) 2012-03-08
JP6778909B2 (ja) 2020-11-04
EP2613598A4 (en) 2015-04-29
JP2016028507A (ja) 2016-02-25
US20220248456A1 (en) 2022-08-04
JP6168327B2 (ja) 2017-07-26
CN103081548B (zh) 2016-08-24
EP2613598B1 (en) 2017-05-03
CN106027219A (zh) 2016-10-12
EP2613598A1 (en) 2013-07-10
US20150296538A1 (en) 2015-10-15
EP3203677B1 (en) 2020-12-09
US11337247B2 (en) 2022-05-17
US9100955B2 (en) 2015-08-04
JPWO2012029246A1 (ja) 2013-10-28
US20230337275A1 (en) 2023-10-19
JP2017184280A (ja) 2017-10-05
US20200337082A1 (en) 2020-10-22
US20170273105A1 (en) 2017-09-21
EP3203677A1 (en) 2017-08-09
US10743342B2 (en) 2020-08-11
US20190274161A1 (en) 2019-09-05
JP5820381B2 (ja) 2015-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69119B2 (ja) 端末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6635359B2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KR101961962B1 (ko) 단말 장치, 통신 방법, 기지국 장치 및 집적 회로
JP6392405B2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CN108880755B (zh) 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4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