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6844B - 微粉去除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微粉去除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66844B TWI566844B TW100136925A TW100136925A TWI566844B TW I566844 B TWI566844 B TW I566844B TW 100136925 A TW100136925 A TW 100136925A TW 100136925 A TW100136925 A TW 100136925A TW I566844 B TWI566844 B TW I56684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ter
- inner cylinder
- fine powder
- side wall
- mixed ga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ombined Means For Separation Of Solid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Cyclone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從粉粒體中去除微粉的微粉去除裝置。
專利文獻1、2公開了從粉粒體中去除微粉的機構的一個例子。這種機構在圓筒形套管上方設置供給管,在套管下方設置吸引管,在套管內設置側壁形成為網狀的圓筒形過濾器。用軟管或配管構成供給管連接於塑膠樹脂顆粒(粉粒體之一例)進入的材料容器,用軟管或配管構成的吸引管連接在引風機上。當顆粒與空氣(粉粒體的輸送氣體之一例)構成的混合氣體從供給管流入,沿著過濾器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利用該螺旋流產生的離心力作用,使顆粒上附著的粉(微粉之一例)與顆粒分離於過濾器側壁的內外,含粉的空氣從吸引管排出,除粉後的顆粒從過濾器下端的開口落下。
專利文獻2提出了如下技術方案,即作為吸引管的空氣吸引口形成相較於作為供給管的粉粒體吸入口大的口徑,而且將套管的圓心的距離設置成相較於從該套管圓心到粉粒體吸入口的設置位置距離更大,沿著過濾器內壁流動的混合氣體的氣流形成為螺旋狀,而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在過濾器上,在沿過濾器的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氣流(未被控制的「自由氣流」)的流
動方向上排列配置長孔狀的過濾器孔,也能夠將纖維狀、棒狀的物體從粉粒體中分離出來。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5035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73969號公報
如上所述從粉粒體中去除微粉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則能夠提高微粉去除效率。但是在專利文獻2公開的技術中,存在裝置形狀受制約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其係能夠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且能夠自由設計裝置的形狀。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1態樣所提供之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其具備內筒和在該內筒外側配置的外筒。在該內筒的側壁中,沿著該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與該外筒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多孔的過濾器,並在該內筒內設置使粉粒體的輸送氣體與該粉粒體的混合氣體流入用的流入口,同時設置使通過該過濾器孔的輸送氣體和流入該內筒內的混合氣體中所含有的微粉一起朝向該外筒外流出的流出口,其中該過濾器上設置將沿著該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於與該內筒中心軸呈近於直角的方向到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的方向之一方向引導之導向器。
第2態樣係提供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其中,在第1發明中所述之導向器,將沿著該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朝向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的方向引導。
第3態樣係提供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其具備內筒和在該內筒外側配置的外筒。在該內筒的側壁中,沿著該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與該外筒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多孔的過濾器,並在該內筒內設置使粉粒體的輸送氣體與該粉粒體的混合氣體流入用的流入口,同時設置使與流入該內筒內的混合氣體中所包含的微粉一起通過該過濾器孔的輸送氣體朝向該外筒外流出的流出口,其中該過濾器孔,形成為長度方向在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方向上的長孔。
第4態樣係提供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其中在第1~3中的任一項發明中所述之過濾器,在該內筒中心軸為鉛垂線時,形成沿著鉛垂線方向越向下越變窄的形狀。
如果採用第1態樣,在過濾器上設置導向器,利用該導向器,將沿著該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於與內筒中心軸呈近於直角的方向到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的方向之一方向引導,因此能夠使過濾器內的混合氣體之氣流形成所謂導程角較小的螺旋狀。從而,能夠提供可自由設計裝置的形狀且能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上滯留的時間之微粉去除裝置。
如果採用第2態樣,在過濾器上設置導向器,借助於該導向器,能夠將沿著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引導到與該內筒的中心軸呈直角方向的方向上,因此能夠將過濾器內的混合氣體之氣流形成為導程角更小的螺旋狀。從而,能夠進一步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
如果採用第3態樣,過濾器孔形成為長度方向在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方向上的長孔,使得離心力作用於沿著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因此混合氣體中的粉粒體在過濾器內沿著過濾器孔的長度方向的邊緣移動,沿著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被引導向過濾器孔的長度方向。這樣一來,過濾器孔作為將沿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朝向與內筒的中心軸呈直角的方向引導的導向器作用,能夠使過濾器內的混合氣體的流動形成為導程角較小的螺旋狀氣流,而且能夠將過濾器內的混合氣體的流動形成為導程角更小的螺旋狀,因此能夠進一步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從而,能夠提供可自由設計裝置的形狀且能夠延長混合氣體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的微粉去除裝置。
如果採用第4態樣,過濾器的內筒中心軸處於鉛垂線方向上時,形成沿著鉛垂線方向越向下越狹窄的形狀,使得作為設置於過濾器的導向器,可採用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於與該內筒中心軸呈近於直角的方向到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的方向引導,且形成為長度方向相較於
沿著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於與內筒中心軸呈從近於直角的方向到與內筒中心軸呈直角方向之一方向上的長孔的過濾器孔、或形成為與內筒的中心軸呈直角方向的長孔的過濾器孔,此時,在過濾器孔的長度方向的下邊相較於上邊更靠近內筒中心軸,粉粒體接觸過濾器孔的下邊的概率會更大,過濾器孔能夠有效地發揮導向功能。
下面根據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第1至第4的發明)的實施態樣進行說明。
下面參照第1圖~第13圖對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進行說明。第1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第2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示意圖,(A)為前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視圖,第3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第4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的形狀示意圖,第5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例,第6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視圖,第7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為流入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為分離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流出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第8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導向器)的各種作用示意圖,第9
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導向器)的作用示意圖,第10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導向器的變形例,(A)為過濾器的俯視圖,(B)為過濾器的側剖面圖,第11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導向器之另一變形例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第12圖為與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比較的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第13圖為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
如第1圖、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由包含過濾器30的內筒10、在內筒10外側同軸配置的外筒20、微粉去除裝置設置用的台板40,以及上蓋50等構成。
如第3圖所示,過濾器30,由內筒10的側壁中,在沿著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外筒20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所構成,同時為使流入該內筒10內的混合氣體3(參考第4圖~第6圖)中的塑膠樹脂顆粒2(粉粒體的一例)所含的微粉4分離到內筒10側壁的外側,形成內筒10的中心軸11處於鉛垂線方向上時,越往鉛垂下方越是狹窄的倒圓錐梯形,並在其大約整個側壁(側面)上設置僅使混合氣體3中的空氣1和微粉4能通過(顆粒2不能通過)且呈交叉排列組合狀的複數個過濾器孔31。該過濾器30的側壁由沖孔金屬板所構成。
如第4圖所示,各過濾器孔31,形成其長度方向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垂直方向上的長孔,作為將沿過濾器30內壁(過濾器面)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引導到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垂直方向上(內筒10的中心軸11處於鉛
垂方向上時為水平方向)之導向器。
又,各過濾器孔31是設置於過濾器30的導向器,作為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於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到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之角度區域θ的一方向引導的導向器,而形成能夠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引導到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之長度方向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上的長孔。
各過濾器孔31可以是直線狀,也可以是曲線狀(也可以彎曲)。
過濾器30由多枚板材構成,也可以與某一板材A在混合氣體3的旋轉方向上相鄰的板材B及板材A,在板材B的內壁與板材A的外壁部分重疊。
過濾器30的側壁也可以將1張板材(沖孔金屬板)彎曲,將其端部相互連接形成筒狀,或多張板材(沖孔金屬板)相互連接形成筒狀。在這種情況下,如同在混合氣體3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端部形成內側,下游側的端部形成外側,將一張板材的兩端或多張板材中相鄰的兩張板材的接合端部重疊為理想的情況。
回到第1圖、第2圖,內筒10,具備過濾器30、形成與過濾器30的上方開口直徑大致相同的圓筒形上筒部12、及形成與過濾器30的下方開口直徑大致相同的圓筒形下筒部13所形成的三重結構,為了使上下筒部12、13連接在一起
,在它們之間配置了過濾器30。上下筒部12、13,其側壁也可以如同包含過濾器30側壁之圓錐面內所配置的圓錐梯形一樣的設置。外筒20,具備大致相同直徑的圓筒形上筒部21和下筒部22,而形成雙重結構。這些同軸配置的內筒10和外筒20,在台板40上垂直豎立,內筒10的上方(上筒部12)從外筒20的上方開口(上筒部21的上方開口)向上突出,該內筒10的上方開口(上筒部12的上方開口)由上蓋50關閉,外筒20的上方開口由貫通該處的內筒10的上方和從該處的側壁向外筒20的上側伸展設置的凸緣12a關閉。
在從外筒20上方開口向上方突出的內筒10的上方側壁上,設置從該處用以使混合氣體3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0內的流入口,即流入管60。該流入管60為直管,其入口61由圓形構成,出口62由矩形構成,該出口62沿內筒10的上方側壁開口(參照第7圖(A))。
外筒2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相較於內筒10的過濾器30更下方(下筒部13)側壁所互相重疊之外筒20下方(下筒部22)側壁上,設置從該處使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通過各過濾器孔31,從內筒10內流入內筒10側壁(過濾器30的側壁和下筒部13的側壁)與外筒20側壁(上筒部21的側壁與下筒部22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之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沿切線方向朝向外筒20外流出的流出口,即流出管70。該流出管70為直管,其入口71和出口72都形成為圓形。流出管70,為內筒10側壁與外筒20下方側壁之間之環狀空間20A,如同構成進入內筒10
下方側壁與外筒20下方側壁之間之環狀空間20A的入口71,具有進入內筒10下方側壁與外筒20下方側壁之間之環狀空間20A下方的管側壁73(參照第7圖(C))。
在本實施例中,流出管70與外筒20側壁(環狀空間20A的外壁)之間、流出管70與台板40(外筒20的底面:環狀空間20A的底面)之間分別存在間隙,但是沒有間隙則更理想。雖然流出管70的入口71的開口形狀表示為圓形,但圓形、矩形都可以。若流出管70的入口71為矩形,則與外筒20的側壁之間及與台板40之間都沒有間隙,為理想的情況。
在台板40的中央部位,設置與內筒10下方開口(下筒部13的下方開口)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貫通孔41,內筒10延台板40的貫通孔41邊緣豎立,內筒10下方開口向台板40的下表面側開放形成去除微粉4後的顆粒2的排出口13a。外筒20從台板40的上表面外側部豎立,外筒20的下方開口(下筒部22的下方開口)由台板40關閉。
內筒10,形成在下端開口的排出口13a,在上方側壁連接流入管60的柱狀空間10A,外筒20在流入管60下方的柱狀空間10A的周圍形成在下方側壁連接流出管70的環狀空間20A。在這些柱狀空間10A與環狀空間20A的邊界上的內筒10側壁,亦即過濾器30側壁與下筒部13側壁中,過濾器30側壁借助於在該處設置的複數個過濾器孔31來將柱狀空間10A與環狀空間20A連通,而下筒部13的側壁可阻斷柱狀空間10A與環狀空間20A之間的通氣。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裝配進行說明。
如第1圖、第2圖所示,內筒10的下筒部13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整體設置於台板40。在裝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時,設置於內筒10的下筒部13側壁上端的凸緣13b上,重疊設置於過濾器30側壁下端的凸緣30a下,則內筒10的下筒部13上安裝著過濾器30。
又,在設置於外筒20的下筒部22側壁上端的凸緣22a上,透過環狀的下襯墊80來安裝外筒20的上筒部21,在該外筒20的上筒部21上,透過環狀的上襯墊81重疊環狀的凸緣82,則在凸緣82、22a之間透過上下襯墊81、80夾著外筒20的上筒部21。
將上述從內筒10的上筒部12側壁下端附近向外側突出設置的凸緣12a疊合於凸緣82上,並將內筒10的上筒部12側壁下端內嵌於過濾器30的上方開口。這時,過濾器30被夾在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凸緣12a與內筒10的下筒部13之間。而外筒20的上筒部21被夾在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凸緣12a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之間,外筒20的上方開口(上筒部21的上方開口)用內筒10的上筒部12的凸緣12a關閉。
使兩端部位具備螺絲的多個螺栓83貫通凸緣82,通過凸緣12a、22a之間,在從凸緣12a上表面向上突出的各螺栓83上端擰緊螺帽84,從凸緣22a下表面向下突出的各螺栓83下端擰緊螺帽84,而在內筒10的下筒部13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上將內筒10的上筒部12緊固。這時,為了防止過度緊固造成外筒20的上筒部21、過濾器30等發生變形和裂開,
在各螺栓83外凸緣12a、22a之間嵌夾入筒狀的襯墊85。
內筒10的上筒部12側壁上端設置的凸緣12b上安裝上蓋50的外側部位,在該上蓋50外側部位上疊合環狀的壓板86,並利用夾圈87等將上蓋50固定於凸緣12b,內筒10的上方開口(上筒部12的上方開口)用上蓋50關閉,即安裝完成。
借助於此,卸下內筒10的上筒部12,可進行過濾器30的更換。又,在對微粉去除裝置進行清洗等情況下,可以將其分解為內筒10的下筒部13與外筒20的下筒部22以及台板40的一體化部件、過濾器30、內筒10的上筒部12、外筒20的上筒部21。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材料進行說明。
包括過濾器30在內的內筒10、外筒20、台板40、上蓋50等的材料可以採用一般結構用的鋼板和不銹鋼板等金屬材料。在此,外筒20的上筒部21和上蓋50最好是採用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玻璃等透明材料。
這樣,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外側方透過外筒20的上筒部21,目視確認在環狀空間20A中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之氣流8。又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上方透過上蓋50,目視確認在柱狀空間10A中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尤其是能夠目視確認沿著過濾器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這樣,從微粉去除裝置外部透過外筒20的上筒部21以及上蓋50,能夠看清楚微粉去除裝置的整個內部,而能夠確認微粉去除裝置的處理情況。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進行說明。
如第5圖所示,在將作為塑膠樹脂成型原料的塑膠樹脂顆粒2(有時是碎片)提供給成型機90之前,為了去除該顆粒2中所包含的塑膠樹脂微粉4,將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透過台板40垂直設置(有時候也傾斜設置)於成型機90的原料供給料斗91的上方使用。這時,透過軟管或配管將顆粒2的貯存槽92連接於流入管60上,透過軟管或配管將向空氣1提供運動能量或提高其壓力的流體機械鼓風機93的吸入口連接於流出管70上。流出管70與鼓風機93之間設置集塵裝置94。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第12圖、第13圖所示的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除了過濾器30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310的形狀外,與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形成相同的結構。第12圖、第13圖中,與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中相同的結構標以相同的符號。如第12圖、第13圖所示,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30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310為圓形,不具有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31的導向功能。
第6圖、第7圖所示的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與第12圖、第13圖所示的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兩者都將流出管70上連接的鼓風機93設定在驅動時就開始進行吸引式的配管輸送。利用這種吸引式的配管輸送,空氣1與顆粒2的混合氣體3(包含微粉4)通過流入管60,從其側壁沿著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0的上筒部12內(柱狀空間10A的上部),
沿著內筒10的上筒部12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在本實施例中,進入過濾器30(位於柱狀空間10A上下間的中間部),在參考例中,進入過濾器300(柱狀空間10A的上下中間部),沿著各過濾器30、30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這時,參考例的過濾器300的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310為圓形,不具有本實施例之過濾器30設置的過濾器孔31的導向功能,因此參考例中沿著內筒10內壁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為不被導向(控制)之自由氣流5。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的過濾器孔31所引導的物件即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而本實施例中沿著內筒10內壁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為利用過濾器孔31導向(控制的)之控制氣流6。下面將對過濾器孔31的導向作用(從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變換為控制氣流6)加以闡述。
混合氣體3沿著過濾器30、30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期間,由於其強氣流6、5所產生的強大的離心力作用,能夠將混合氣體3中的顆粒2與微粉4可靠地分離於過濾器30、300側壁內外側。相較於過濾器孔31、310大的顆粒2不能夠通過過濾器孔31、310,而停止於過濾器30、300側壁的內側,相較於過濾器孔31、310小的微粉4可通過過濾器孔31、310,被分離到過濾器30、300側壁的外側。這時,由於在過濾器孔31、310有從過濾器30、300側壁內側通向外側的空氣1之氣流7,容易將顆粒2與微粉4分離。
分離到過濾器30、300的側壁外側即環狀空間20A的微粉4,在該處借助於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一邊旋轉
一邊下降,到達環狀空間20A下方,通過流出管70,從外筒20的下筒部22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出。也就是說,向外筒20外流出。向外筒20外流出的空氣1中所包含的微粉4由集塵裝置94回收,從鼓風機93的吐出口將乾淨的空氣1排放到大氣中。
沿過濾器30、30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期間,被去除了微粉4的顆粒2進入內筒10的下筒部13(柱狀空間10A的下方),沿著內筒10的下筒部13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到達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下方開口,即排出口13a,從該處向成型機90的原料供給料斗91排出。當然,沿著過濾器3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期間,通過過濾器孔31、310的塵埃和塑膠樹脂碎片等也與微粉4一起作為異物被去除。
這樣,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和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都能夠對顆粒2連續進行處理,從該顆粒2上去除微粉4等異物。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過濾器孔31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第8圖、第9圖所示,設置於過濾器30側壁上的過濾器孔31是長度方向在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上的長孔。另一方面,在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有離心力作用著。因此,過濾器孔31使混合氣體3中的顆粒2沿著過濾器孔31的長度方向的上下邊31a、31b移動,而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向過濾器孔31的長度方向,即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引導,如第6圖、第12圖所示,將過濾器30內
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變換為相較於其導程角小的螺旋狀控制氣流6。借助於此,可以使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相較於自由氣流5長,能夠提高微粉4的去除效率。
在此,過濾器3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31,只要是長度方向相較於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的流動方向稍微更接近於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的長孔,就能夠將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變換為相較於其導程角小之控制氣流6,就能夠使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相較於自由氣流5的滯留時間長,但是設置於過濾器30側壁上的過濾器孔31,是其長度方向在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上的長孔,因此能夠將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變換為導程角更小的控制氣流6,能夠使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相較於自由氣流5的滯留時間更長。
又,如第8圖所示,過濾器3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處於鉛垂線方向上時,形成越往鉛垂方向下方越狹窄的倒圓錐梯形,在該過濾器3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31中,長度方向的下邊31b相較於上邊31a以接近d的尺寸更靠近內筒10的中心軸11,顆粒2接觸到過濾器孔31下邊31b的概率增加,而能夠有效地發揮過濾器孔31的導向功能。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導向器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如第10圖所示,取代過濾器孔31,在過濾器內壁交錯排列設置長度方向在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
上的許多突起物32,與過濾器孔31一樣,為設置在過濾器30上的導向器,能夠作為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方向更接近於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到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之角度範圍θ的一方向引導的導向器使用。突起物32為可使用金屬、塑膠樹脂線材構成的棒狀構件、可使用板材構成的板狀構件(葉片)。設置突起物32的過濾器,可使用像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那樣在側壁設置包含圓形的過濾器孔310的過濾器300,即在側壁使用由金屬網構成的過濾器等現有的過濾器。這時,為使過濾器側面的開口率不會顯著下降,突起物32以相較於過濾器孔31寬得多的間隔在過濾器內壁排列。
又,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導向器的其他變形例進行說明。如第11圖所示,過濾器500,其包含在長度方向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內筒10的中心軸11處於鉛垂線上時為水平方向)上之第1長孔(第1過濾器孔)501形成的範圍500A、以及在相較於該範圍500A更靠近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下部(內筒10的中心軸11處於鉛垂線上時為鉛垂方向下部)上,設置從相較於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更接近於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到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不到直角的方向的一方向引導的第2長孔(第2過濾器孔)502所形成的範圍500B,其中,第1長孔501和第2長孔502皆作為導向器設置於過濾器500。不使用設置過濾器孔(導向器)31的過濾器30、設置突起物
(導向器)32的過濾器300,代之以使用這種過濾器500。
在此,形成於過濾器500的範圍500B的第2長孔502之長度方向,最好是從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之上部向下部,由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直角方向逐步加大傾斜角度。在這種情況下,各第2長孔502的傾斜角度,可以從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部向下部連續加大,也可以逐個區域單位(圖中的甲~己區域)加大。又,在過濾器500中,第1長孔501可有可無。
還有,作為設置於過濾器上的導向器,除了使用貫通過濾器側壁的過濾器孔31、501和502、從過濾器內壁突出的突起物32外,也可以採用在過濾器內壁上的槽,其長度方向為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直角方向、或從相較於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更接近於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到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不到直角的方向。
在此,所設置導向器之微粉去除裝置中的自由氣流,在導向器貫通過濾器側壁的情況下,除了過濾器孔形成以導向器孔的最小直徑(上邊31a與下邊31b的間隔,參照第8圖)為直徑的圓孔以外,包括過濾器側壁的開口率在內,為由相同結構、條件構成之微粉去除裝置工作時的混合氣體之氣流;在導向器貫通過濾器側壁孔以外的結構的情況下,除了不設置導向器以外,為由相同結構、條件構成之微粉去除裝置工作時的混合氣體之氣流。
另外,過濾器30側壁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延長到與流出管70的位置重疊時,過濾器30的側壁中,在
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穿過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上的過濾器孔31之空氣1,使在環狀空間20A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變弱,而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也變弱,去除微粉4的效率下降,而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中,如第1圖、第6圖、第7圖(C)所示,至少在內筒10的側壁中沿著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為了阻斷通氣而設置的無孔的通氣阻斷部(下筒部13的側壁),因此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變強,能夠提高微粉4的去除效率。
又,流出管70的入口71與流入管60的出口62一樣沿著內筒10側壁開口時,在環狀空間20A內與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的旋轉方向相反的空氣1的吸入流量不少,因此在環狀空間20A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變弱,最終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也變弱,微粉4的去除效率下降,但是本實施例的微粉去除裝置,如第1圖、第6圖、第7圖(C)所示,流出管70具備進入內筒10側壁與外筒20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的管側壁73,因此在環狀空間20A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變強,最終,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也變強,能夠提高去除微粉4的效率。
如上所述,如果採用本實施例,則能夠得到的效果如下所述。
在過濾器30、300設置導向器31、32,利用該導向器31
、32,將沿著過濾器30、30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5的方向更接近於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到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的一方向引導,這樣能使過濾器30、30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形成導程角小的螺旋狀。從而能夠自由設計裝置的形狀,且能夠延長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
過濾器30、300上設置導向器31、32,利用該導向器31、32,將沿著過濾器30、30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朝向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引導,能夠使過濾器30、30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形成導程角更小的螺旋狀氣流。從而能夠使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進一步延長。
過濾器孔31形成為長度方向在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上的長孔,這樣能夠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朝向過濾器孔31的長度方向引導,過濾器孔31作為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朝向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引導之導向器,使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形成導程角小的螺旋狀氣流,能夠延長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而且能夠使過濾器3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形成導程角更小的螺旋狀,因此能夠進一步延長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從而能夠自由設計裝置的形狀,且能夠延長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
間。
過濾器30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處於鉛垂線上時,形成沿著鉛垂向下越來越狹窄的形狀,作為在過濾器30上設置的導向器,採用形成長度方向在從相較於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的方向更接近於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的方向到與內筒10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的一方向上的長孔之過濾器孔31、或形成與內筒10的中心軸11呈直角方向的長孔的過濾器孔31時,過濾器孔31的長度方向的下邊31b相較於上邊31a更靠近內筒10的中心軸11,顆粒2接觸過濾器孔31的下邊31b的概率增加,而能夠有效發揮過濾器孔31的導向器功能。
在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70重疊的部分,為為了阻斷通氣而設置的無孔的通氣阻斷部(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側壁),使沿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變強,能夠提高微粉4的去除效率。
為形成進入內筒10側壁與外筒20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20A的入口71,流出管70具備進入環狀空間20A的管側壁73,使沿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變強,能夠提高去除微粉4的效率。
下面參照第14圖~第18圖對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進行說明。第14圖為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
意圖,第15圖為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示意圖,(A)為前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視圖,第16圖為對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的第2流入口的空氣供給手段示意圖,第17圖為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視圖,第18圖為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為在流入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為在分離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在流出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
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是在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中添加中心筒100、過濾器蓋110、以及第2流入管120(第2流入口)的裝置,具備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全部結構。
如第14圖、第17圖、第18圖(A)、第18圖(B)所示,中心筒100將其上端裝卸自如地固定於上蓋50的內表面,從上蓋50的內表面同軸插入內筒10的內側配置,具有與內筒10的上筒部12並行的圓筒部101、與過濾器30的側壁並行的圓臺部102、以及圓臺部102側的封閉端部103,封閉端部103配置於過濾器30的上方開口與下方開口之間,將封閉端部103上方的柱狀空間10A形成為環狀空間10B。通過流入管60,從內筒10的上筒部12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的混合氣體3,沿著內筒10的上筒部12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進入過濾器30,沿著過濾器3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下降,那時的旋轉內徑由中心筒100的側壁限制,混合氣體3容易沿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
如第14圖、第17圖、第18圖(B)所示,過濾器蓋110,作為過濾器孔31抑制從過濾器30側壁內側向外側流出的空氣l流量之通氣抑制手段,設置於外筒20側壁與過濾器30側壁之間。過濾器蓋110為筒狀,將設置於上方開口的凸緣111夾在凸緣12a與凸緣82之間,與內筒10同軸地配置於外筒20側壁與過濾器30側壁之間,至少覆蓋過濾器30側壁的上方。又,可以利用過濾器蓋110的側壁長度(覆蓋過濾器30的側壁面積)、直徑(過濾器蓋110側壁與過濾器30側壁之間的間隔)、形狀(有無孔、開口率的多少),使由過濾器孔31從過濾器30側壁內側流向外側的空氣1流量最佳化,在混合氣體3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期間,確保過濾器30內需要的空氣1流量,以避免該氣流6速度降低。也就是說,避免沿著過濾器30內壁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產生的離心力減小,防止微粉4的去除效率下降。
另外,本實施例中流出管70,以從內筒10的中心軸11到流入管60的中心為止的半徑為半徑,以內筒10的中心軸11為中心使其旋轉時,從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向上來看,流出管70與流入管60並不重疊,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與在內筒10側壁(過濾器30的側壁與下筒部13的側壁)與外筒20側壁(上筒部21的側壁與下筒部22的側壁)之間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之氣流8,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轉,但是透過將流出管70與流入管60重疊設置,可以使兩股氣流6、8的旋轉方向相反。在此,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
氣體3之氣流6旋轉方向相反,且在內筒10側壁(過濾器30的側壁與下筒部13的側壁)與外筒20側壁(上筒部21的側壁與下筒部22的側壁)之間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之氣流8,形成抑制由過濾器孔31從過濾器30側壁內側向外側流出的空氣1流量的空氣門,因此可以作為取代過濾器蓋110的通氣抑制手段使用。
如第14圖、第15圖所示,第2流入管120從內筒10側壁使發生旋轉氣流用的氣體流入,借助於該氣體,形成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旋轉方向相同的旋轉氣流9(參照第17圖、第18圖(C)),使從流入管60流入的空氣1(粉粒體的輸送氣體)的一部分1a從內筒10的下筒部13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該第2流入管120為直管,貫通外筒20的下筒部22側壁,第2流入管120的入口121形成為圓形,在外筒20的下方外側形成開口。第2流入管120的出口122形成為矩形,該出口122沿著內筒10的下筒部13側壁開口。另外,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的第2流入管120的位置只要是在流入管60下方即可。
如第16圖所示,在連接貯存槽92與流入管60的輸送配管123中途設置Y字形分叉管124,利用該Y字形分叉管124將從輸送配管123分叉出的分叉配管126連接於第2流入管120,形成使顆粒2的配管輸送用的空氣1的一部分1a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結構。分叉配管126上設置空氣過濾器(只使空氣1a通過)127和流量調整閥128。
流量調整閥128是使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空氣1a流
量相較於從流入管60流入的空氣1流量少的調整閥,利用Y字形分叉管124的Y字角度125,能夠改變從貯存槽92連接埠流往流入管60連接埠的流量與流往第2流入管120連接埠的流量,因此Y字形分叉管124也能夠作為使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空氣1a流量相較於從流入管60流入的空氣1流量少的流量調整手段使用。
如第17圖、第18圖(C)所示,空氣1a通過第2流入管120,從該處的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0的下筒部13內,形成與一邊沿著內筒10的下筒部13內壁旋轉一邊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旋轉方向相同的旋轉氣流9。該旋轉氣流9將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捲入,使該混合氣體3之氣流6接近旋流,形成導程角更小的強螺旋狀,因此在過濾器30內,混合氣體3能夠充分旋轉,可以延長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而可以提高微粉去除效率。又,內筒10的側壁中,在內筒10的中心軸11的軸方向上與第2流入管120重疊的部分,為了阻斷通氣而利用內筒10的下筒部13側壁形成無孔的通氣阻斷部,使從第2流入管120流入的空氣1a不會從柱狀空間10A下方外壁(內筒10的下筒部13的側壁)洩漏到位於其周圍的環狀空間20A下方,而能夠在柱狀空間10A下方(內筒10的下筒部13內)形成強旋轉氣流9,因此沿著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形成導程角更小的螺旋狀。
在本實施例中,對第2流入管120提供空氣1(輸送粉粒
體的氣體)的一部分1a,但是也可以從產生旋轉氣流用的鼓風機,利用顆粒2的配管輸送系統以外的配管系統壓送產生旋轉氣流用的空氣。作為產生旋轉氣流用的氣體,也可以提供氮氣或二氧化碳等空氣以外的氣體。第2流入管120也可以使產生旋轉氣流用的氣體從過濾器30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入。
下面參照第19圖~第24圖對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進行說明。第19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第20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示意圖,(A)為前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視圖,第21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第22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視圖,第23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是表示分離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是表示流出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是表示流入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第24圖為與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作比較的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如第19圖、第20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由包含過濾器130的內筒140、同軸配置於內筒140外側的外筒150、設置微粉去除裝置用的台板160、以及上蓋170等構成。
如第21圖所示,過濾器130具有與實施例1、2的過濾器
30相同的結構和功能,在內筒140的側壁中,形成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與外筒150側壁重疊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同時是用於從流入內筒140內的混合氣體3(參照第22圖、第23圖)中的塑膠樹脂顆粒2(粉粒體之一例)中將微粉4分離到內筒140側壁外側的部件,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為鉛垂線時,形成向鉛垂方向下方越來越狹窄的形狀的倒圓椎梯形,在該側壁(側面)的整個面上,呈鋸齒狀排列設置只使混合氣體3中的空氣1和微粉4通過(不使顆粒2通過)的複數個過濾器孔131。該過濾器130的側壁利用打孔金屬板構成。
各過濾器孔131具有與實施例1、2的過濾器孔31相同的結構和功能。作為將沿著過濾器130內壁(過濾器面)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參照第24圖),引向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內筒140的中心軸141處於鉛垂線上時是引向水平方向)用的導向手段,形成為長度方向垂直於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上的長孔。又,各過濾器孔131,作為設置於過濾器130的導向器,即將沿著過濾器1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的方向引導到於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的角度區域θ之一方向的導向器,形成為長度方向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上而能夠將沿過濾器1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向垂直於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引導的長孔。
回到第19圖、第20圖,內筒140是在其中心軸141為鉛垂線時,沿著鉛垂方向越向下越狹窄且由上部、中部、下部三部分構成的大圓椎梯形,上方由過濾器130構成,中部和下方分別由圓椎梯形的中筒部位142和下筒部143構成。外筒150具備直徑大致相同的圓筒形的上筒部151和下筒部152構成的兩部分結構,下筒部152具備底板152a。這些同軸配置的內筒140和外筒150中,內筒140在台板160上垂直豎立,外筒150配置於內筒140的過濾器130與中筒部142的周圍,使內筒140的下筒部143從底板152a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大致處於相同高度上的內筒140的上方開口(過濾器130的上方開口)與外筒150的上方開口(上筒部151的上方開口)用上蓋170關閉。
從外筒150的底板152a向下方突出的內筒140下方(下筒部143)側壁上,設置使混合氣體3從該處沿切線方向流入內筒140內用的流入口、即流入管180。該流入管180為直管,流入管180的入口181形成為圓形,出口182形成為圓形(有時可為矩形),該出口182沿著內筒140下方側壁開口(參照第23圖(C))。
外筒15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向上與內筒140相較於過濾器130更下方的內筒140中部(中筒部142)側壁重疊的外筒150下方(下筒部152)側壁上,設置使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通過各過濾器孔131,從內筒140內流入內筒140側壁(過濾器130的側壁與中筒部142的側壁)與外筒150側壁(上筒部151的側壁與下筒部152的側壁)
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之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從該處沿切線方向流向外筒150外用的流出口,即流出管190。該流出管190為直管,流出管190的入口191和出口192都形成為圓形。流出管190具備進入內筒140中部側壁(中筒部142)與外筒150下部(下筒部152)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下部的管側壁193(參照第23圖(B)),形成進入內筒140側壁(過濾器130的側壁與中筒部142的側壁)與外筒150側壁(上筒部151的側壁與下同部152的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即內筒140中部(中筒部142)側壁與外筒150下部(下筒部152)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的下部的入口191。
在本實施例中,流出管190與外筒150側壁(環狀空間150A的外壁)之間、流出管190與底板152a(外筒150的底面:環狀空間150A的底面)之間,均有間隙,但沒有間隙則更理想。本實施例中流出管190的入口191的開口形狀表示為圓形,但是可以為圓形也可以為矩形。若流出管190的入口191為矩形,與外筒150側壁之間及與底板152a之間都沒有間隙是最理想的。
在台板160的中央部位,設置與內筒140下方開口(下筒部143的下方開口)大致相同直徑的圓形貫通孔161,內筒140從台板160的貫通孔161邊緣豎起,內筒140下方開口向台板160的下表面側開放,形成去除了微粉4的顆粒2的排出口143a。
內筒140向下端開放排出口143a,形成連接於下方側壁的流入管180的漏斗狀空間140A,外筒150在流入管180更上
方的漏斗狀空間140A的周圍形成連接於下方側壁的流出管190的環狀空間150A。這些漏斗狀空間140A與環狀空間150A的邊界上的內筒140側壁,即過濾器130側壁與中筒部142側壁中,過濾器130側壁借助於該處設置的多個過濾器孔131來將漏斗狀空間140A與環狀空間150A連接通,而中筒部142的側壁切斷漏斗狀空間140A與環狀空間150A之間的通氣。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裝配進行說明。
如第19圖、第20圖所示,內筒140的中筒部142、下筒部143、與外筒150的下筒部152整體設置於台板160。在裝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時,將內筒140的中筒部142側壁上端設置的凸緣142a,重疊在過濾器130側壁下端設置的凸緣130a下,內筒140的中筒部142上載置過濾器130。
又,在外筒150的下筒部152側壁上端設置的凸緣152b上,透過環狀的下襯墊200安裝外筒150的上筒部151,在該外筒150的上筒部151上覆蓋環狀的上襯墊201,在內筒140與外筒150上安裝上蓋170。這時,過濾器130被夾在上蓋170與內筒140的中筒部142之間。又,外筒150的上筒部151透過上下襯墊201、200夾在上蓋170與外筒150的下筒部152之間。內筒140的上方開口(過濾器130的上方開口)與外筒150的上方開口(上筒部151的上方開口)用上蓋170整體關閉。
使兩端部位具備螺絲的多個螺栓202穿過上蓋170與凸緣152b之間,從上蓋170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各螺栓202上
端擰緊螺帽203,從凸緣152b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各螺栓202下端擰緊螺帽203,利用上蓋170將過濾器130緊固於內筒140的中筒部142,將上筒部151緊固於外筒150的下筒部152,安裝完成。這時,為了防止過度緊固造成上蓋170、內筒140的過濾器130、外筒150的上筒部151等變形或裂開,在各螺栓202外,上蓋170與凸緣152b之間嵌夾入的筒狀襯墊204。
這樣,取下上蓋170就能夠替換過濾器。又,清洗微粉去除裝置等情況下,可將其分解為內筒140的中筒部142和下筒部143及外筒150的下筒部152與台板160的整體部件、過濾器130、外筒150的上筒部151、以及上蓋170。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材料進行說明。
包含過濾器130的內筒140、外筒150、台板160、上蓋170等的材料,可使用一般結構用的鋼板或不銹鋼板等金屬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外筒150的上筒部151最好是使用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玻璃等透明材料。上蓋170使用透明材料則更理想。
這樣就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的外部透過外筒150的上筒部151目視觀察在環狀空間150A中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了微粉4的空氣1之氣流8A。又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上方透過上蓋170,目視確認在漏斗狀空間140A中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A,尤其是能夠確認在過濾器130內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A。這樣,能夠從微粉去除裝置外部透過外筒150的上筒部151以及上蓋170,看到微粉去除裝置的整個
內部,而確認微粉去除裝置的處理情況。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取代實施例1和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設置成型機90,透過軟管或配管將流入管180連接於顆粒2的貯存槽92,透過軟管或配管將對空氣1提供運動能量或提高其壓力的流體機械鼓風機93的吸入口連接於流出管190上,並批量處理,對每個單位的顆粒2進行處理,從該顆粒2去除微粉4等異物。將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設置於成型機90時,取下原料供給料斗91,在其連接介面透過台板160鉛垂設置(有時傾斜設置)使用。流出管190與鼓風機93之間設置集塵裝置94。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第24圖所示的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除了過濾器40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410的形狀外,具備與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相同的結構。第24圖中在與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相同的結構標以相同的符號。如第24圖所示,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40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410為圓形,因此不具備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131的導向功能。
第22圖、第23圖所示的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與第24圖所示的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兩者都是一旦連接於流出管190的鼓風機93啟動時,就開始進行吸引式配管輸送。利用這種吸引式配管輸送,空氣1與顆粒2的混合氣體3(包含微粉4),通過流入管180,從該處的側壁沿著切線方
向流入內筒140的下筒部143內(漏斗狀空間140A的下部),一邊沿著內筒140的下筒部143內壁旋轉一邊上升,進入中筒部142,一邊沿著中筒部142內壁旋轉一邊上升。在本實施例中,進入過濾器130(漏斗狀空間140A的上部),在參考例中,進入過濾器400(漏斗狀空間140A的上部),一邊沿著各過濾器130、400內壁旋轉一邊上升,到達上蓋170。這時,由於參考例過濾器40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410為圓形,沒有本實施例之過濾器130設置的過濾器孔131的導向功能,因此參考例中沿著內筒140內壁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形成為沒有被導向(控制)之自由氣流5A。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過濾器孔131所引導的物件為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而本實施例中的沿著內筒140內壁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形成由過濾器孔131導向(控制)之控制氣流6A。對過濾器孔131的導向作用(從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變換為控制氣流6A)將在下面敘述。
一單位的混合氣體3,在停止驅動鼓風機93之前,一邊沿著過濾器130、400內壁旋轉一邊在過濾器130、400內滯留。那時,沿著過濾器130、40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A、5A所產生的強離心力的作用,使混合氣體3中的顆粒2與微粉4可靠地分離於過濾器130、400側壁的內外側。相較於過濾器孔131、410大的顆粒2不能夠穿過過濾器孔131、410,停留在過濾器130、400側壁的內側,相較於過濾器孔131、410小的微粉4通過過濾器孔131、410分離到過濾器130、400側壁的外側。這時,在過濾器孔131、
410有從過濾器130、400側壁內側向外側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7A,因此容易將顆粒2與微粉4分離。
分離到過濾器130、400側壁的外側,即環狀空間150A內的微粉4,借助於留在該處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A,一邊旋轉一邊下降,到達環狀空間150A下方,通過流出管190,從外筒150的下筒部152側壁沿切線方向流出。也就是說,向外筒150外流出。向外筒150外流出的空氣1中包含的微粉4由集塵裝置94回收,從鼓風機93的排出口將乾淨的空氣1排出到大氣中。
沿著過濾器130、40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在過濾器130、400滯留的期間,被去除微粉4的顆粒2在鼓風機93的驅動停止時落下,從作為內筒140的下筒部143下方開口的排出口143a向成型機90排出。當然,沿著過濾器130、400內壁一邊旋轉一邊滯留的期間,通過過濾器孔131、410的塵埃和塑膠樹脂小片等也與微粉4一起作為異物去除。這樣完成一次的微粉去除處理後即開始驅動鼓風機93,接著進行又一次的微粉去除處理。
這樣,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按批量進行處理,對每個單位數量的顆粒2進行處理,從該顆粒2上去除微粉4等異物。
下面對本實施例之過濾器孔131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第22圖所示,在過濾器13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131是長度方向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上的長孔。另一方面,離心力對沿著過濾器1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
的混合氣體3起作用。因此,過濾器孔131使混合氣體3中的顆粒2沿著過濾器孔131的長度方向的上下邊移動,將沿著過濾器1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向過濾器孔131的長度方向,即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引導,從第22圖、第24圖可知,將過濾器13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變換為導程角相較於其更小之控制氣流6A。
在進行批量處理時,根據鼓風機93的驅動時間(吸引時間)決定顆粒2在過濾器130內壁(過濾器面)滯留的時間,因此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和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中,沒有因作為過濾器孔131、410的不同而造成的滯留時間的差異。但是,顆粒2在過濾器130、400內旋轉時,不是按某一規定的軌道移動,而是上上下下,或改變與過濾器130、400內壁的距離移動(由於上上下下,顆粒2相互碰撞,由於其反作用,與過濾器130、400內壁的距離發生變動)。在這種情況下,本實施例的過濾器孔131為長孔,可以抑制顆粒2的上下移動。能夠抑制其上下移動,就是抑制顆粒2相互碰撞。由於沒有碰撞(或使碰撞力小),受到離心力的顆粒2穩定地在過濾器130內壁按軌道旋轉。這樣,作為長孔的過濾器孔131能夠延長顆粒2與過濾器面接觸的時間。因此能夠提高去除微粉的效率。「延長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這一作用,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表達就是「延長與過濾器面接觸的時間」。另外,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是將作為處理物件的顆粒2從裝置下方放入,在將
處理過的顆粒2從裝置下方去除的類型,但是也可以通過在裝置上方設置為處理過的顆粒2的排出口,將作為處理物件的顆粒2從裝置下方放入,處理過的顆粒2從裝置上方去除的型號(連續處理型)。在這種類型的情況下,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130內壁(過濾器面)的滯留時間長,能夠提高微粉4的去除效率。
在此,設置於過濾器130側壁上的過濾器孔131,只要是長度方向在相較於沿著過濾器130的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的流動方向稍微接近於與內筒140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上的長孔,就能夠將過濾器13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變換為相較於其導程角更小的螺旋狀控制氣流6A,能夠使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相較於自由氣流5A的滯留時間長,但在過濾器13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131是長度方向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直角方向上的長孔,因此能夠將過濾器130內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變換為相較於其導程角更小的螺旋狀控制氣流6A,能夠使混合氣體3在過濾器面上的滯留時間相較於自由氣流5A更長得多。
又,過濾器130的側壁,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處於鉛垂線方向上時,形成沿鉛垂線方向越向下越狹窄的倒圓錐梯形,該過濾器130側壁上設置的過濾器孔131,長度方向的下邊相較於上邊更靠近內筒140的中心軸141,顆粒2觸碰到過濾器孔131的下邊的概率增加,而能夠有效地發揮過濾器孔131的導向功能。
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作為設置於過濾器130的導向器,也就是將沿著過濾器130的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自由氣流5A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於與內筒140中心軸141呈直角方向到與內筒140中心軸141呈直角方向之角度領域θ的一方向引導的導向器,採用第11圖所示的第1長孔501和第2長孔502、第10圖所示的突起物32,亦可以取代過濾器孔131,此外也可以採用槽。
另外,過濾器130側壁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延伸到與流出管190重疊的位置時,過濾器13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上通過過濾器孔131的空氣1,使得在環狀空間150A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A變弱,沿著過濾器1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A也變弱,微粉4的去除效率降低,但是在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中,如第19圖、第22圖、第23圖(B)所示,內筒140的側壁中,在內筒140的中心軸141的軸方向上至少與流出管190重疊的部分,為了阻斷通氣,設置無孔的通氣阻斷部(中筒部142的側壁),因此沿著過濾器1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A變強,能夠提高去除微粉4的效率。
又,流出管190的入口191與流入管180的出口182同樣沿著內筒140側壁開口時,與在環狀空間150A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A的旋轉方向相反的空氣1的吸入流量不少,因此在環狀空間150A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A變弱,最終沿過濾器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
6也變弱,去除微粉4的效率變低,但是在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中,如第23圖(B)所示,流出管190具有進入內筒140側壁與外筒150側壁之間的環狀空間150A的管側壁193,因此在環狀空間150A內作螺旋狀流動的空氣1之氣流8A變強,最終沿過濾器130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3之氣流6A也變強,能夠使去除微粉4的效率上升。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又,在本實施例之微粉去除裝置中,也可以附加在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中附加的中心筒100、過濾器蓋110、以及第2流入管(第2流入口)120。
如上所述,在實施例1~3中,以適用作為粉粒體的眾所周知的吸引式管路輸送用的微粉去除裝置對本發明(第1~第4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於此,在不脫離其要旨的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形後加以實施。例如可以適用作為粉粒體的眾所周知的壓送式管道輸送,也可以適用作為以氮氣、二氧化碳氣體為輸送氣體的管道輸送。又,實施例1~3以對一種粉粒體進行管道輸送用之去除微粉的裝置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也可以適用作為對多種粉粒體進行管道輸送,同時將其混合,去除微粉的裝置。
又,為了在過濾器內外形成螺旋流,關於混合氣體的流入管與混合了微粉的空氣的流出管的連接方向,不必將該兩者沿切線方向設置於筒側壁,任意一方即可。關於混
合氣體的流入管與混合了微粉的空氣的流出管在內筒中心軸的軸方向的位置,只要互不相同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兩者在內筒中心軸的軸方向上完全不重疊也可以,部分重疊也可以。還有,實施例3的情況下,混合氣體的流入管與混合了微粉的空氣的流出管在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的位置也可以相同。
1‧‧‧空氣(輸送氣體)
2‧‧‧顆粒(粉粒體)
3‧‧‧混合氣體
4‧‧‧微粉
5‧‧‧氣流
5A‧‧‧氣流
6‧‧‧氣流
6A‧‧‧氣流
7‧‧‧氣流
7A‧‧‧氣流
8‧‧‧氣流
8A‧‧‧氣流
9‧‧‧氣流
10‧‧‧內筒
10A‧‧‧柱狀空間
10B‧‧‧環狀空間
11‧‧‧中心軸
12‧‧‧上筒部
12a‧‧‧凸緣
12b‧‧‧凸緣
13‧‧‧下筒部
13a‧‧‧排出口
13b‧‧‧凸緣
20‧‧‧外筒
20A‧‧‧環狀空間
21‧‧‧上筒部
22‧‧‧下筒部
22a‧‧‧凸緣
30‧‧‧過濾器
30a‧‧‧凸緣
31‧‧‧過濾器孔
31a‧‧‧上邊
31b‧‧‧下邊
32‧‧‧突起物(導向器)
40‧‧‧台板
41‧‧‧貫通孔
50‧‧‧上蓋
60‧‧‧流入管
61‧‧‧入口
62‧‧‧出口
70‧‧‧流出管
71‧‧‧入口
72‧‧‧出口
73‧‧‧管側壁
80‧‧‧下襯墊
81‧‧‧上襯墊
82‧‧‧凸緣
83‧‧‧螺栓
84‧‧‧螺帽
85‧‧‧筒狀襯墊
86‧‧‧壓板
87‧‧‧夾圈
90‧‧‧成型機
91‧‧‧原料供給料斗
92‧‧‧貯存槽
93‧‧‧鼓風機
94‧‧‧集塵裝置
100‧‧‧中心筒
101‧‧‧圓筒部
102‧‧‧圓臺部
103‧‧‧封閉端部
110‧‧‧過濾器蓋
111‧‧‧凸緣
120‧‧‧第2流入管(第2流入口)
121‧‧‧入口
122‧‧‧出口
123‧‧‧輸送配管
124‧‧‧Y字形分叉管
125‧‧‧Y字角度
126‧‧‧分叉配管
127‧‧‧空氣過濾器
128‧‧‧流量調整閥
130‧‧‧過濾器
130a‧‧‧凸緣
131‧‧‧過濾器孔
140‧‧‧內筒
140A‧‧‧漏斗狀空間
141‧‧‧中心軸
142a‧‧‧凸緣
143‧‧‧下筒部
143a‧‧‧排出口
150‧‧‧外筒
150A‧‧‧環狀空間
151‧‧‧上筒部
152‧‧‧下筒部
152a‧‧‧底板
152b‧‧‧凸緣
160‧‧‧台板
161‧‧‧貫通孔
170‧‧‧上蓋
180‧‧‧流入管(流入口)
181‧‧‧入口
182‧‧‧出口
190‧‧‧流出管(流出口)
191‧‧‧入口
192‧‧‧出口
193‧‧‧管側壁
200‧‧‧下襯墊
201‧‧‧上襯墊
202‧‧‧螺栓
203‧‧‧螺帽
204‧‧‧筒狀襯墊
300‧‧‧過濾器
310‧‧‧過濾器孔
400‧‧‧過濾器
410‧‧‧過濾器孔
500‧‧‧過濾器
500A‧‧‧範圍
500B‧‧‧範圍
501‧‧‧第1長孔(過濾器孔)
502‧‧‧第2長孔(過濾器孔)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第2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示意圖,(A)前視圖、(B)俯視圖、(C)側視圖。
第3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
第4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的形狀示意圖。
第5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使用例。
第6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視圖。
第7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為流入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為分離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流出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
第8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導向器)的各種作用示意圖。
第9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孔(導向器)的
作用示意圖。
第10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導向器的變形例,(A)為過濾器的俯視圖、(B)為過濾器的側剖面圖。
第11圖為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導向器之另一變形例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
第12圖為與實施例1之微粉去除裝置相較於較的參考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第13圖為參考例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
第1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第15圖為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示意圖,(A)前視圖、(B)俯視圖、(C)側視圖。
第16圖為對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的第2流入口提供空氣的空氣供給手段示意圖。
第17圖為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視圖。
第18圖為實施例2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為流入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為分離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流出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
第19圖為本發明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第20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的外觀示意圖,(A)為前視圖,(B)為俯視圖,(C)為側視圖。
第21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的過濾器的側剖面圖。
第22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側視圖。
第23圖為實施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內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A)為分離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B)為流出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C)為流入口部的空氣流動的俯視圖。
第24圖為與實例3之微粉去除裝置比較的參考例的微粉去除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10‧‧‧內筒
10A‧‧‧柱狀空間
11‧‧‧中心軸
12‧‧‧上筒部
12a‧‧‧凸緣
12b‧‧‧凸緣
13‧‧‧下筒部
13a‧‧‧排出口
13b‧‧‧凸緣
20‧‧‧外筒
20A‧‧‧環狀空間
21‧‧‧上筒部
22‧‧‧下筒部
22a‧‧‧凸緣
30‧‧‧過濾器
30a‧‧‧凸緣
31‧‧‧過濾器孔
40‧‧‧台板
41‧‧‧貫通孔
50‧‧‧上蓋
60‧‧‧流入管(流入口)
70‧‧‧流出管(流出口)
80‧‧‧下襯墊
81‧‧‧上襯墊
82‧‧‧凸緣
83‧‧‧螺栓
84‧‧‧螺帽
85‧‧‧筒狀襯墊
86‧‧‧壓板
87‧‧‧夾圈
Claims (4)
- 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其係具備一內筒和在該內筒外側配置的一外筒,該內筒的側壁中,在該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與該外筒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多孔的過濾器,在該內筒內設置使粉粒體的一輸送氣體與該粉粒體的一混合氣體流入用的一流入口,同時設置使流入該內筒內的混合氣體中所含有的微粉通過過濾器孔,與該內筒側壁的外側相分離的該輸送氣體一起向該外筒外流出的一流出口,未通過該過濾器孔的停留在該內筒側壁的內側之粉粒體則從該內筒的下部開口排出,其特徵在於:該過濾器上設置,將沿該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向從相較於該自由氣流的方向更接近於與該內筒中心軸呈近於直角的方向到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的方向的一方向引導的一導向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粉清除裝置,其中該導向器,將沿該過濾器內壁作螺旋狀流動的混合氣體之自由氣流,向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的方向引導。
- 一種微粉去除裝置,其係具備一內筒和在該內筒外側配置的一外筒,該內筒的側壁中,在該內筒的中心軸的軸方向上與該外筒側壁相重疊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多孔的過濾器,在該內筒內設置使粉粒體的一輸送氣體與該粉粒體的一混合氣體流入用的一流入口,同時設置使流入該內筒內的混合氣體中所包含的微粉通過過濾器孔,與該內筒側壁的外側相分離的該輸送氣體一起向該外筒外流出的 一流出口,未通過該過濾器孔的停留在該內筒側壁的內側之粉粒體則從該內筒的下部開口排出,其特徵在於:該等過濾器孔,形成為長度方向在與該內筒中心軸呈直角方向上的一長孔,將沿該過濾器內壁呈螺旋狀流動的該混合氣體的自由氣流導向該筒內中心軸呈直角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的任一項所述之微粉清除裝置,其中該過濾器,在該內筒中心軸為鉛垂線時,形成沿著鉛垂線方向向下越來越變窄的形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29275A JP5736142B2 (ja) | 2010-10-12 | 2010-10-12 | 微粉除去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15460A TW201215460A (en) | 2012-04-16 |
TWI566844B true TWI566844B (zh) | 2017-01-21 |
Family
ID=46004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36925A TWI566844B (zh) | 2010-10-12 | 2011-10-12 | 微粉去除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36142B2 (zh) |
CN (1) | CN102441529B (zh) |
TW (1) | TWI56684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57394B (zh) * | 2013-03-22 | 2014-09-17 | 湖南盛锦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带粒料除粉装置的均化系统 |
JP6215722B2 (ja) * | 2014-01-29 | 2017-10-18 | 株式会社渡部製鋼所 |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 |
JP6294106B2 (ja) * | 2014-03-05 | 2018-03-14 | 株式会社カワタ | 粉粒体処理装置 |
CN105817413B (zh) * | 2016-05-24 | 2020-07-07 | 安徽杨柳青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粉体的筛分装置 |
JP6212609B1 (ja) * | 2016-08-19 | 2017-10-11 | Towa株式会社 | 樹脂成形装置及び樹脂成形品製造方法 |
JP6463398B2 (ja) * | 2017-03-10 | 2019-01-30 | 精研工業株式会社 | 穀粒分離装置および穀粒空気搬送方法 |
CN108355964B (zh) * | 2018-01-29 | 2021-01-29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茶鲜叶风选机的分级茶芯 |
CN110802766A (zh) * | 2019-12-10 | 2020-02-18 | 苏州顶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tpe塑料粒的分离系统及分离方法 |
CN112265842A (zh) * | 2020-09-24 | 2021-01-26 | 安徽华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具备除尘除杂功能的一体式封闭型粮食输送机 |
JP7207773B1 (ja) | 2021-06-24 | 2023-01-18 | 株式会社シュトルツ | 粉取機 |
JP7190223B1 (ja) | 2021-06-24 | 2022-12-15 | 株式会社シュトルツ | 粉取機 |
CN114988155A (zh) * | 2022-05-24 | 2022-09-02 | 铜陵有色兴铜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抑尘冷却增湿装置 |
CN115228737B (zh) * | 2022-07-25 | 2023-12-05 | 安徽满园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瓜蒌洗籽用风能筛选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21038A (ja) * | 1999-10-28 | 2001-05-08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固体分離装置 |
JP2002192017A (ja) * | 2000-12-26 | 2002-07-10 |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 分離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39153A (en) * | 1980-04-01 | 1981-10-30 | Takata Kogyosho:Kk | Cyclone without secondary scattering |
DE3235552C2 (de) * | 1982-09-25 | 1986-08-28 | Boll & Kirch Filterbau GmbH, 5014 Kerpen | Rückspülfilter |
CN87205753U (zh) * | 1987-04-03 | 1987-10-14 |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 外旋型旋风除尘器 |
CN1084105A (zh) * | 1992-09-12 | 1994-03-23 | 黄普 | 加衬旋风气固分离方法与装置 |
CN2203190Y (zh) * | 1994-05-20 | 1995-07-12 |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 一种筛笼型旋流细筛 |
JPH11290724A (ja) * | 1998-04-09 | 1999-10-26 | Yoji Nagano |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及び同装置用ストレーナ |
JP4406976B2 (ja) * | 1999-10-26 | 2010-02-03 | 株式会社Ihi | 固体分離装置 |
JP2007050354A (ja) * | 2005-08-18 | 2007-03-01 | Sangyo Kiden Kk | 粉取り装置 |
CN200987936Y (zh) * | 2006-12-29 | 2007-12-12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新型旋流过滤组合式分离器 |
CN101314089B (zh) * | 2007-05-29 | 2011-06-08 | 崔卫华 | 涡流过滤分离器 |
JP4810554B2 (ja) * | 2008-05-12 | 2011-11-09 | セムコ株式会社 | 粉取り装置及び粒体分離システム |
-
2010
- 2010-10-12 JP JP2010229275A patent/JP5736142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10-10 CN CN201110315508.7A patent/CN102441529B/zh active Active
- 2011-10-12 TW TW100136925A patent/TWI56684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21038A (ja) * | 1999-10-28 | 2001-05-08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固体分離装置 |
JP2002192017A (ja) * | 2000-12-26 | 2002-07-10 |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 分離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1529B (zh) | 2016-09-28 |
CN102441529A (zh) | 2012-05-09 |
TW201215460A (en) | 2012-04-16 |
JP5736142B2 (ja) | 2015-06-17 |
JP2012081642A (ja) | 2012-04-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66844B (zh) | 微粉去除裝置 | |
EP2558417B1 (en) | A flotation unit for purifying water, such as a cfu (compact flotation unit) | |
KR101814979B1 (ko) | 원형 루버를 구비한 입자상 물질 제거용 배기가스 전처리 장치 | |
CN105765664B (zh) | 包括气旋充气组件的串联流化床反应器单元和相关的氢氟化的方法 | |
KR20140079379A (ko) | 물처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 |
EP1923358B1 (en) | A method for removing manganese ions from raw water using an upward-flow manganese column | |
JP2018525223A (ja) | 濾床を用いて流体を浄化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2012081643A (ja) | 微粉除去装置 | |
TWI566845B (zh) | 微粉去除裝置 | |
CN104307286A (zh) | 高效复合型除尘装置 | |
JP4659673B2 (ja) | サイクロン分離器 | |
RU2380166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окрой очистки газов | |
CN105776686B (zh) | 一种光催化深度处理废水的装置 | |
JP2012081407A (ja) | 微粉除去装置 | |
CN109046024B (zh) | 一种船舶尾气脱硝催化净化系统 | |
RU2705076C2 (ru) | Уплотнительный червяк | |
JP2010521282A5 (zh) | ||
JP2010521282A (ja) | 混合反応炉において浄化を高める方法およびその混合反応炉 | |
JP2019084478A (ja) | 気流分離装置 | |
CA3236948A1 (en) | An apparatus for remov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from a liquid stream | |
KR101388209B1 (ko) | 사이클론 여과장치 | |
KR20130110484A (ko) | 사이클론 여과장치 | |
CN114160419A (zh) | 一种应用于活性焦脱硫脱硝工艺的筛分系统 | |
CN102274670B (zh) | 树脂合成中所采用的捕集装置 | |
CN115253734A (zh) | 气固混合器及煤气化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