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6456B - 散熱裝置 - Google Patents

散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6456B
TWI546456B TW101123562A TW101123562A TWI546456B TW I546456 B TWI546456 B TW I546456B TW 101123562 A TW101123562 A TW 101123562A TW 101123562 A TW101123562 A TW 101123562A TW I546456 B TWI546456 B TW I5464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ding portion
centrifugal fan
extension
heat dissipating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3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0714A (zh
Inventor
周金懷
Original Assignee
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00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0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6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64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Description

散熱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於對電子元件進行散熱的散熱裝置。
隨著電子產業的發展,電子元件如中央處理器等的運算速度大幅度提高,其產生的熱量也隨之劇增,為了確保電子元件能正常運行,通常在其上安裝一散熱裝置,將電子元件的熱量散發出去。
傳統的散熱裝置通常包括離心風扇、設置於該離心風扇出風口處的散熱鰭片組、固定於電子元件上的均熱板以及連接該均熱板和散熱鰭片組的熱管。對電子元件進行散熱時,均熱板吸收電子元件所產生的熱量,均熱板所吸收的熱量藉由熱管傳遞至散熱鰭片組,離心風扇運轉產生氣流並吹向散熱鰭片組,將傳遞至散熱鰭片組的熱量帶走。
為了將離心風扇穩固安裝在散熱裝置上,通常採用多顆螺釘螺合的方式來固定離心風扇,然,這種固定方式在安裝離心風扇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滑牙和螺孔不易對準的現象,拆卸離心風扇的過程也比較繁瑣。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安裝和拆卸方便的散熱裝置。
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鰭片組、與該散熱鰭片組固定連接的蓋體以及設置於該蓋體上的離心風扇,該離心風扇的出風口正對散熱鰭片組,該離心風扇包括一扇框及收容於該扇框內的扇輪組,該扇框包括一底板及由該底板延伸而出的側壁,該離心風扇的側壁與蓋體的其中之一上設有至少一凸出部,該離心風扇的側壁與蓋體的其中之另一上設有與該凸出部配合的限位部,該凸出部相對於限位部沿離心風扇軸向垂直的方向滑動並收容於限位部內而將蓋體相對離心風扇定位。
相對於傳統的採用多顆螺絲螺合的方式來固定離心風扇,本發明的散熱裝置中的凸出部滑動收容於該限位部內,能有效減少螺絲的使用數量,使得離心風扇的安裝和拆卸更加方便。
下面參照附圖,接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10、10a‧‧‧離心風扇
12‧‧‧扇輪組
13‧‧‧底板
131、31‧‧‧入風口
132‧‧‧支架
14‧‧‧側壁
141‧‧‧第一側板
142‧‧‧本體
1421、1421a‧‧‧安裝部
143‧‧‧第二側板
144‧‧‧出風口
15‧‧‧扇框
20‧‧‧散熱鰭片組
21‧‧‧凹槽
22‧‧‧第一腔體
23‧‧‧第二腔體
24‧‧‧連接件
30‧‧‧蓋體
32、32a‧‧‧凸耳
321‧‧‧螺孔
33、33a‧‧‧第一限位部
34、34a‧‧‧第二限位部
331‧‧‧第一延伸部
332‧‧‧階梯部
3321‧‧‧第二延伸部
3322‧‧‧第三延伸部
333、343‧‧‧收容槽
50‧‧‧熱管
60、60a‧‧‧第一凸出部
61、61a‧‧‧第二凸出部
圖1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散熱裝置的立體組裝圖。
圖2係圖1所示散熱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係圖1所示散熱裝置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係圖2所示散熱裝置中IV部分放大圖。
圖5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散熱裝置的立體組裝圖。
圖6係圖5所示散熱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係圖5中散熱裝置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8係圖6所示散熱裝置中VIII部分放大圖。
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3,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散熱裝置包括一散熱鰭片組20、固定連接於該散熱鰭片組20上的一蓋體30、嵌設於該散熱鰭片組20的二熱管50以及設置於該蓋體30上的一離心風扇10。
該離心風扇10包括一扇框15及收容於該扇框15內的一扇輪組12。該扇框15包括一底板13和由該底板13的周緣向下延伸而出的一側壁14。該底板13係一外輪廓呈U形的平板。該側壁14垂直於底板13設置。該底板13的中央設有一圓形的入風口131。一支架132由該圓形入風口131的周緣朝向該圓形入風口131的中心延伸而出。該扇輪組12固定於該支架132上。
側壁14係一個半封閉的結構。該側壁14包括一弧形本體142以及由該本體142的兩末端向外延伸而出的一第一側板141和一第二側板143。該第一側板141和第二側板143均呈直線形且相互平行。該側壁14未封閉的一端於該第一側板141和第二側板143之間設有一矩形的出風口144。一安裝部1421向外凸出設置於該側壁14的弧形本體142上。在本實施例中,該安裝部1421係一圓柱形凸臺。該安裝部1421上設有一固定孔(未標示)。
該第一側板141和第二側板143分別水平向外凸出形成一第一凸出部60和一第二凸出部61。具體地,該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側板141和第二側板143遠離底板13的一側。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係凸出肋。該第一凸出部60朝向離心風扇10的出風口144的一端與離心風扇10的出風口144周緣平齊。為了避免與熱管50發生干涉,該第二凸出部61朝向離心風扇10的出風口144的一端與該離心風扇10的出風 口144保持一定距離。
該蓋體30係一外輪廓呈U形的板體。該蓋體30的中央對應該底板13上的入風口131設有一圓形的入風口31。該蓋體30的周緣對應側壁14上的安裝部1421設置一凸耳32。該凸耳32對應安裝部1421的固定孔(未標示)設有一螺孔321。該蓋體30的周緣上對應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分別設置一第一限位部33和一第二限位部34。具體地,該第一限位部33和第二限位部34分別設置於該蓋體30的兩平行側邊上。該第一限位部33、第二限位部34、凸耳32的中心連線形成一個銳角三角形,以便於該蓋體30與扇框15的充分固定。
請參閱圖4,該第一限位部33係一呈U形的限位槽。該第一限位部33包括從蓋體30的側邊水平向外延伸的一第一延伸部331和由該第一延伸部331的末端向內彎折的階梯部332。該階梯部332包括由該第一延伸部331的末端沿垂直於第一延伸部331方向延伸而出的平直的一第二延伸部3321以及由該第二延伸部3321的末端水平向內延伸出的平直的一第三延伸部3322。該第一延伸部331和第三延伸部3322平行於蓋體30設置。該第二延伸部3321垂直於蓋體30設置。該第一延伸部331和階梯部332共同圍設出一收容槽333用以收容該第一凸出部60。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限位部34與第一限位部33結構相同,該第二限位部34上也設有一收容槽343(圖2)用以收容該第二凸出部61,在此對該第二限位部34的結構不再贅述。
請再次參閱圖2,該散熱鰭片組20的側壁上開設有一凹槽21。該凹槽21將散熱鰭片組20分隔成一第一腔體22、一平行於第一腔體 22的第二腔體23以及連接該第一腔體22和第二腔體23的連接件24。該第一腔體22和第二腔體23內平行間隔排列有複數貫穿該第一腔體22和第二腔體23的散熱鰭片(未標示),相鄰散熱鰭片間形成有風道(未標示)。該蓋體30的一端固定於該散熱鰭片組20的第二腔體23上。
該散熱模組的二熱管50的一端並排嵌設於該散熱鰭片組20的凹槽21內,該二熱管50的另一端分別與電子元件(圖未示)熱連接。
將離心風扇10安裝於散熱裝置時,蓋體30的一端藉由導熱膠黏結或錫焊的方式固定於散熱鰭片組20的第二腔體23上。該二熱管50的一端並排嵌入並固定於該散熱鰭片組20的凹槽21內。該離心風扇10出風口144的一端放置於蓋體30上,對該離心風扇10施加一外力,該離心風扇10相對於散熱鰭片組20移動。該離心風扇10的側壁14上的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相對於蓋體30上的第一限位部33和第二限位部34沿離心風扇10的軸向垂直的方向滑動並收容於該第一限位部33的收容槽333和第二限位部34的收容槽343內從而將蓋體30相對離心風扇10定位。
該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的外表面緊密貼設於該第一限位部33和第二限位部34的內表面以防止該離心風扇10相對蓋體30在水平方向上移動。該離心風扇10的出風口144與散熱鰭片組20相抵。螺釘(圖未示)穿過蓋體30的凸耳32的螺孔321螺合到該離心風扇10的安裝部1421上的固定孔(未標示)內,以將離心風扇10鎖固於蓋體30上。
從散熱裝置上拆卸離心風扇10時,將固定該離心風扇10的螺釘(圖未示)取下,對該離心風扇10施加一外力,離心風扇10背離該 散熱鰭片組20移動。該離心風扇10的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分別從蓋體30的第一限位部33的收容槽333和第二限位部34的收容槽343中滑出。
對電子元件(圖未示)進行散熱時,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藉由該二熱管50傳遞到散熱鰭片組20。該離心風扇10從設置於扇輪組12兩側的入風口131和入風口31吸入氣流並將氣流從離心風扇10的出風口144吹向散熱鰭片組20,將散熱鰭片組20的熱量帶走。
請同時參閱圖5至圖8,示出了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散熱裝置。與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二實施例中的離心風扇10a的側壁14上設置的一第一凸出部60a和第二凸出部61a係一半圓柱形凸肋。該蓋體30邊緣對應該第一凸出部60a和第二凸出部61a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部33a和第二限位部34a。該第一限位部33a和第二限位部34a係C形的限位槽。該第一限位部33a和第二限位部34a從蓋體30的側邊分別水平向外延伸再向內彎曲形成C形的限位槽。該離心風扇10a的側壁14向外凸出形成兩個安裝部1421a。該蓋體30的周緣對應該二安裝部1421a分別設置二凸耳32a。
在本發明中,該第一凸出部60、60a和第二凸出部61、61a均由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製成並與扇框15一體成型。該第一限位部33、33a和第二限位部34、34a均由金屬材質或塑膠材質製成並與蓋體30一體成型。
在本發明中,對於第一凸出部60、60a和第二凸出部61、61a的形狀不作出限制,比如該第一凸出部60係方形臺階、三角形凸肋或波浪形凸肋。該蓋體30上的第一限位部33根據第一凸出部60的橫截面形狀作相應的改變用以收容該第一凸出部60。
可以理解地,本發明中該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也可以分別設置於蓋體30的兩平行側邊上,而第一限位部33和第二限位部34則對應設置於該離心風扇10的側壁14上。
另,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做出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與變形,比如可以將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分別設置於離心風扇10的側壁14的第一側板141和第二側板143的內壁面上,該蓋體30的上表面對應該第一凸出部60和第二凸出部61間隔設置第一限位部33和第二限位部34,而所有該等改變與變形都應屬於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綜上所述,本發明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在爰依本發明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2‧‧‧扇輪組
13‧‧‧底板
131、31‧‧‧入風口
132‧‧‧支架
141‧‧‧第一側板
142‧‧‧本體
1421‧‧‧安裝部
144‧‧‧出風口
20‧‧‧散熱鰭片組
21‧‧‧凹槽
22‧‧‧第一腔體
23‧‧‧第二腔體
30‧‧‧蓋體
32‧‧‧凸耳
321‧‧‧螺孔
33‧‧‧第一限位部
34‧‧‧第二限位部
333、343‧‧‧收容槽
50‧‧‧熱管
60‧‧‧第一凸出部

Claims (7)

  1. 一種散熱裝置,包括散熱鰭片組、與該散熱鰭片組固定連接的蓋體以及設置於該蓋體上的離心風扇,該離心風扇的出風口正對該散熱鰭片組,該離心風扇包括一扇框及收容於該扇框內的扇輪組,該扇框包括一底板及由該底板延伸而出的側壁,其改良在於:該離心風扇的側壁上設有至少一凸出部,該離心風扇的蓋體上設有與該凸出部配合的限位部,該至少一凸出部包括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該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均設置於該第一側板遠離底板的一端,且該第一凸出部朝向該離心風扇出風口的一端與該離心風扇的出風口平齊,該第二凸出部朝向該離心風扇出風口的另一端與該離心風扇的出風口保持一段距離,該至少一凸出部相對於限位部沿離心風扇軸向垂直的方向滑動並收容於該限位部內而將蓋體相對離心風扇定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側壁包括一弧形本體以及由該本體兩末端分別延伸而出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該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別設置於該側壁的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限位部對應該凸出部設置於該蓋體的側邊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係凸肋,該限位部係限位槽,該限位部包括從蓋體側緣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由該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向內彎折的階梯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階梯部包括由該第一延伸部的末端沿垂直於第一延伸部方向延伸而出的平直的第二延伸部以及由該第二延伸部的末端水平向內延伸出的平直的第三延伸部,該第一延 伸部和第三延伸部與該蓋體平行,該第二延伸部與該蓋體垂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限位部的第一延伸部和階梯部圍設出收容槽,該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收容於該限位部的收容槽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散熱裝置,其中,該離心風扇的側壁上設有安裝部,該蓋體上設有凸耳,該凸耳上設有螺孔,螺釘穿過該凸耳的螺孔螺合到該安裝部上。
TW101123562A 2012-06-18 2012-06-29 散熱裝置 TWI5464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00765.0A CN103517610B (zh) 2012-06-18 2012-06-18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0714A TW201400714A (zh) 2014-01-01
TWI546456B true TWI546456B (zh) 2016-08-21

Family

ID=49899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3562A TWI546456B (zh) 2012-06-18 2012-06-29 散熱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07734937B (zh)
TW (1) TWI5464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1053A (zh) * 2018-07-19 2020-08-11 张旺 一种具有可调节散热装置的金属件
CN110996629B (zh) * 2019-12-24 2021-09-03 无锡睿勤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4171C (zh) * 2006-07-12 2010-01-2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TWM339902U (en) * 2008-03-27 2008-09-01 Chaun Choung Technology Corp Heat dissipating fan
TWI352280B (en) * 2008-09-12 2011-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an and mounting apparatus for fan
TWM377061U (en) * 2009-10-09 2010-03-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TWI573519B (zh) * 2010-09-24 2017-03-01 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帶式電子裝置及其散熱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5117B (zh) 2021-01-29
TW201400714A (zh) 2014-01-01
CN103517610B (zh) 2017-12-22
CN108135117A (zh) 2018-06-08
CN107734937A (zh) 2018-02-23
CN107734937B (zh) 2021-09-14
CN103517610A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74930B2 (en) Fan holding structure, heat-dissipating module with the fan hold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423875B2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for dissipating heat by a casing
US7885073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9169845B2 (en) Fan plate
TW201318540A (zh) 具有導風罩之電腦系統
US872432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TW201300643A (zh) 風扇組合
US7423873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fan holder for attachment of a fan
JP2014225659A (ja) ファンモジュール及び該ファンモジュールにおける固定部材
TW201309922A (zh) 風扇模組
US7374397B2 (en) Mounting device for fans
US10790215B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I546456B (zh) 散熱裝置
US20120289142A1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
TW201432421A (zh) 散熱裝置
TW201336393A (zh) 電腦散熱系統
US8348607B2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bracket thereof
TW201341665A (zh) 風扇固定裝置
US20100014244A1 (en) Thermal device for heat generating source
US20140174699A1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TWI597427B (zh) 風扇模組
US20130168061A1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TWI445488B (zh) 散熱裝置及其支架
TW201624186A (zh) 散熱裝置
TWI530663B (zh) 散熱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