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8826B - The supply line remains constructed - Google Patents

The supply line remains constructe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8826B
TWI538826B TW100121748A TW100121748A TWI538826B TW I538826 B TWI538826 B TW I538826B TW 100121748 A TW100121748 A TW 100121748A TW 100121748 A TW100121748 A TW 100121748A TW I538826 B TWI538826 B TW I5388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line
guide roller
track
ra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1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1386A (en
Inventor
Hisanao Taniguchi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21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1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8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88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供電線保持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供電線保持構造,尤其,是關於一種搬送車系統中沿軌道所配置之供電線保持構造。
習知,於半導體製造工廠等、塵埃之產生會成為問題的無塵室,係以非接觸供電方式將電力供應至用以搬送物品之搬送車。
以下,針對非接觸供電方式進行說明。供電線,係由沿軌道設置之供電軌之供電線固定器所保持。於搬送車之受電單元,固定著剖面呈近似「E」字型之鐵氧磁鐵所製造之核心。於核心之中央之突出片捲繞著線圈,以非接觸之方式插入至二根供電線之間。藉由對供電線流通高頻電流,使該處所產生之磁場對捲繞在核心上之線圈作用,其結果,在線圈上有感應電流流動。以上述之方式,自供電線對搬送車之受電單元進行供電,其電力被利用於馬達及控制機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337574號公報
供電線固定器,係沿軌道配置之構件。供電線固定器,係沿軌道連續地配置。再者,有時於軌道之曲線部有呈曲線狀配置之複數個供電線固定器。
如此於軌道之曲線部使用複數個供電線固定器時,由於因為供電線固定器者之間的距離變寬,使得供電線容易自供電線固定器垂下。其結果,會產生供電線摩擦受電單元之核心之問題。
本發明之問題,係在於即便於軌道之曲線部藉由縮短保持供電線之複數個保持部分彼此之間隔,用以減少供電線之下垂。
以下,說明複數個態樣作為解決問題之手段。此等態樣,可視需要任意地組合。
關於本發明其中一個觀點之供電線保持構造,係於搬送車系統中用以沿軌道保持非接觸供電線之構造。保持構造,係包含複數個基礎構件、及供電線保持構件。複數個基礎構件,係沿軌道相互隔著間隔配置。供電線保持構件,係支撐於複數個基礎構件,具有沿軌道之連續形狀之同時由於形成有複數條狹縫所以可沿軌道變形。
於此構造中,供電線保持構件,係藉由複數條狹縫,可沿軌道變形。另一方面,由於供電線保持構件具有連續形狀,所以即便於軌道之曲線部亦可縮短保持供電線之複數個部分彼此之間隔,其結果,可減少供電線之下垂。又,由於供電線保持構件具有連續形狀,所以可擴大基礎構件彼此之間隔,其結果,可減少基礎構件之件數或使構造變得簡單。
複數條狹縫,可包含供電線保持構件中自供電線保持構件延伸之第1方向與交叉的第2方向之兩側以相互接近之方式所延伸的複數對之狹縫。該情形,於狹縫之各對之間,形成有將在第1方向排列之部分彼此連接之連接部。
於此構造中,由於連接部形成於第2方向之中間,使供電線保持構件之可撓性提高,進而,可將基礎構件的連結部分以簡單之構造實現。藉此,使供電線保持構件之處理作業變得容易。
供電線保持構件,係於剖面上,可包含相互隔著間隔朝第2方向延伸之第1部分及第2部分、以及以將第1部分與第2部分之第2方向中間部分彼此連結的方式所延伸之第3部分。
於此構造中,供電電線保持構件之構造變得簡單。
連接部,係可由第3部分之一部分所構成,狹縫係可形成於第1部分及第2部分。
於此構造中,第3部分以作為連接部而發揮功能。因此,藉由此構造,供電線保持構件,係可一邊維持強度一邊配合曲線部彎曲。
關於本發明之供電線保持構造中,由於供電線保持構件藉由複數條狹縫,可沿軌道變形,所以即便於軌道之曲線部亦可縮短保持供電線之複數個部分彼此之間隔。其結果,可減少供電線之下垂。
(1)搬送車系統
使用圖1~圖3,針對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搬送車系統1進行說明。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搬送車之概略俯視圖。圖2,係搬送車之概略俯視圖。圖3,係搬送車之概略側視圖。
搬送車系統1,係具有軌道2、及於軌道2上行走之搬送車3。於此實施形態中,軌道2係自天花板懸掛,再者,軌道2之周圍為無塵室。
軌道2,係如圖2所示,包含行走軌4及導軌6。
行走軌4,係由左右一對之第1行走軌4a及第2行走軌4b所構成。第1行走軌4a及第2行走軌4b,係具有平坦之行走面。
導軌6,係具有第1導軌6a及第2導軌6b。第1導軌6a及第2導軌6b,係分別設置於第1行走軌4a及第2行走軌4b之外側端。第1導軌6a及第2導軌6b係向上方延伸。
又,沿第2行走軌4b,如圖1所示,設置有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於圖1中,係由配置於左右兩側之第1供電線構造10a及第2供電線構造10b所構成。於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之一端,設置有電力供給裝置(未圖示)。電力供給裝置,係將高頻電力供應至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之詳情將於後說明。
(2)軌道配置
使用圖6,對軌道2之配置進行說明。圖6,係搬送車系統之軌道配置之概略俯視圖。
於圖6中,軌道2,係具有第1直線部201、分支部206、自分支部206向圖右側彎曲之曲線部203、及自分支部206直接以直線狀延伸之第2直線部202。
第1行走軌4a與第2行走軌4b,係自第1直線部201分別連續地延伸至曲線部203與第2直線部202。
於分支部206,第1導軌6a被連續地形成,而第2導軌6b並未被設置。於分支部206第2導軌6b被連續地形成,而第1導軌6a並未被設置。
(3)搬送車
搬送車3,係具有載置部11、及行走部12。
載置部11,係用以載置物品17之構造。載置部11,係具有於行走方向前後兩端向左右兩側延伸之一對的載置構件13、及為了連結一對之載置構件13而向行走方向前後延伸之複數個連結構件14。載置構件13,係具有朝左右方向延伸之載置部13a、自載置部之左右方向兩端向下方延伸之柱部13b、及為了連結柱部13b之下端彼此而朝左右方向延伸之連結部13c。連結構件14,係將載置構件13之連結部13c彼此進行連結。連結構件14,係包含4根構件,其等係包含一對之左右方向外側構件及一對之左右方向內側構件。
行走部12,係具有驅動行走部18及從動行走部19。驅動行走部18及從動行走部19,係為相對於載置部11分別所安裝轉動自如之轉向台車。
(3-1)驅動行走部
使用圖4,對驅動行走部18進行說明。圖4,係驅動行走部之俯視圖。
驅動行走部18,主要,係具有本體框架20、第1驅動輪單元21、第2驅動輪單元22、固定導引滾輪機構23、及分支導引滾輪機構24。
本體框架20,係為用以支撐各構件之薄板狀之構件。本體框架20係向左右方向較長地延伸,於中心部分設置有支撐自載置部11延伸之軸桿(未圖示)之軸承35。
第1驅動輪單元21,係安裝於本體框架20之右側端部,且具有第1驅動輪25、第1馬達26、第1減速機27、及第1編碼器96。第1驅動輪25,係裝載於第1行走軌4a之行走面之上。第1馬達26,係經由第1減速機27連結於第1驅動輪25。第1編碼器96,係測量第1馬達26之旋轉,並傳送脈衝信號。藉此,可獲得第1馬達26之旋轉速度及旋轉次數。
第2驅動輪單元22,係安裝於本體框架20之左側端部,且具有第2驅動輪28、第2馬達29、第2減速機30、及第2編碼器97。第2驅動輪28,係裝載於第2行走軌4b之行走面之上。第2馬達29,係經由第2減速機30連結於第2驅動輪28。第2編碼器97,係測量第2馬達29之旋轉,並傳送脈衝信號。藉此,可獲得第2馬達29之旋轉速度及旋轉次數。
固定導引滾輪機構23,係具有第1固定導引滾輪31、第2固定導引滾輪32、第3固定導引滾輪33、及第4固定導引滾輪34。
第1固定導引滾輪31及第2固定導引滾輪32,係分開配置於本體框架20之右側端部之行走方向之前後。更具體而言,第1固定導引滾輪31及第2固定導引滾輪32,係分開配置於第1驅動輪25之行走方向之前後兩側,一直抵接或接近於第1導軌6a之內側。第3固定導引滾輪33及第4固定導引滾輪34,係分開配置於本體框架20之左側端部之行走方向之前後。更具體而言,第3固定導引滾輪33及第4固定導引滾輪34,係分開配置於第2驅動輪28之行走方向之前後兩側,一直抵接或接近於第2導軌6b之內側。
分支導引滾輪機構24,係用以於分支部206進行分支動作之機構,具有第1分支導引滾輪36、第2分支導引滾輪37、第3分支導引滾輪38、第4分支導引滾輪39、及分支導引滾輪驅動機構40。
第1分支導引滾輪36及第2分支導引滾輪37,係對應第1固定導引滾輪31及第2固定導引滾輪32而配置。分支導引滾輪機構24,更進而,具有使第1分支導引滾輪36及第2分支導引滾輪37旋轉自如地連結之第1活動臂101(下述)。
第3分支導引滾輪38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39,係對應第3固定導引滾輪33及第4固定導引滾輪34而配置。分支導引滾輪機構24,更進而,具有使第3分支導引滾輪38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39旋轉自如地連結之第2活動臂103(下述)。
分支導引滾輪驅動機構40,係為用以變更第1分支導引滾輪36、第2分支導引滾輪37、第3分支導引滾輪38、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39之位置之機構。分支導引滾輪驅動機構40,係具有第1汽缸42、第1軸桿43、第2軸桿44、及連結軸45。
第1汽缸42為電動汽缸,以朝左右方向產生推進力之方式配置。第1汽缸42係以耳軸方式所支撐。
第1軸桿43,係設置於第1分支導引滾輪36及第2分支導引滾輪37側。第1軸桿43,係朝前後方向延伸,且旋轉自如地支撐於本體框架20。又,第1軸桿43,係藉由第1汽缸42之桿部可朝左右方向移動。
第1活動臂101,係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之托架47、自托架47之兩端向左右方向內側延伸之一對之臂本體48、及自臂本體48之端部向上方延伸之一對之連結部49。於托架47之前後方向兩端,如上所述,使第1分支導引滾輪36及第2分支導引滾輪37旋轉自如地連結。
臂本體48與連結部49之連結部分,係成為轉動中心部51。轉動中心部51,係相對於本體框架20轉動自如地支撐於朝前後方向延伸之軸中心。連結部49之前端,係轉動自如地連結於第1軸桿43。因此,第1軸桿43,若藉由第1汽缸42被驅動朝左右方向,就會以轉動中心部51為中心進行轉動。
藉由以上之構造,若第1軸桿43朝左右方向移動,第1活動臂101就會以轉動中心部51為中心進行轉動。此時,第1分支導引滾輪36及第2分支導引滾輪37將在抵接或接近於第1導軌6a之外側之導引位置、與離開第1導軌6a之非導引位置之間移動。
第2軸桿44,係設置於第3分支導引滾輪38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39側。第2軸桿44,係朝前後方向延伸,旋轉自如地支撐於本體框架20。又,第2軸桿44係可朝左右方向移動。
連結軸45,係朝左右方向延伸,且連結第1軸桿43與第2軸桿44。更詳細而言,連結軸45,係使端部轉動自如地連結於第1軸桿43及第2軸桿44。
第2活動臂103,係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之第4部分52、自第4部分52之兩端向左右方向內側延伸之一對之第5部分53、及自第5部分53之端部向上方延伸之一對之第6部分54。於第4部分52之前後方向兩端,如上所述,使第3分支導引滾輪38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39旋轉自如地連結。
第4部分52與第5部分53之連結部分,係成為轉動中心部55。轉動中心部55,係相對於本體框架20轉動自如地支撐於朝前後方向延伸之軸中心。第5部分53之前端,係轉動自如地連結於第2軸桿44。因此,第2軸桿44,若藉由連結軸45朝左右方向驅動,就會以轉動中心部55為中心進行轉動。
藉由以上之構造,若第2軸桿44朝左右方向移動,第2活動臂103就會以轉動中心部55為中心進行轉動。此時,第3分支導引滾輪38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39將在抵接或接近於第2導軌6b之外側之導引位置、與離開第2導軌6b之非導引位置之間移動。
再者,此時,第1分支導引滾輪36及第2分支導引滾輪37與第3分支導引滾輪38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39對稱地變更位置。
於驅動行走部18,設置有用以獲得來自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之高頻電力之受電部79。受電部79,係具有第1受電部79a及第2受電部79b。第1受電部79a,係設置於驅動行走部18之右側端部。第2受電部79b,係設置於驅動行走部18之左側端部。
(3-2)從動行走部
使用圖5,對從動行走部19進行說明。圖5,係從動行走部之俯視圖。
從動行走部19,主要,係具有本體框架57、第1從動輪單元58、第2從動輪單元59、固定導引滾輪機構60、及分支導引滾輪機構61。
本體框架57,係用以支撐各構件之薄板狀之構件。本體框架57係朝左右方向較長地延伸,於中間部分設置有支撐自載置部11延伸之軸桿(未圖示)之軸承74。
第1從動輪單元58,係安裝於本體框架57之右側端部,且具有第1從動輪62。第1從動輪62,係裝載於第1行走軌4a之行走面之上。第1從動輪62,係旋轉自如地支撐於被固定在本體框架57上之軸桿98。
第2從動輪單元59,係安裝於本體框架57之左側端部,且具有第2從動輪63。第2從動輪63,係裝載於第2行走軌4b之行走面之上。第2從動輪63,係旋轉自如地支撐於被固定在本體框架57上之軸99。
固定導引滾輪機構60,係具有第1固定導引滾輪65、第2固定導引滾輪66、第3固定導引滾輪67、及第4固定導引滾輪68。
再者,固定導引滾輪機構60係由於與固定導引滾輪機構23相同,故以下省略說明。
分支導引滾輪機構61,係為了在分支部206進行分支動作之機構,具有第1分支導引滾輪69、第2分支導引滾輪70、第3分支導引滾輪71、第4分支導引滾輪72、及分支導引滾輪驅動機構73。
分支導引滾輪驅動機構73,係用以變更第1分支導引滾輪69、第2分支導引滾輪70、第3分支導引滾輪71、及第4分支導引滾輪72之位置之機構。分支導引滾輪驅動機構73,係具有第2汽缸91、第3軸桿92、第4軸桿93、及第2連結軸94。
再者,分支導引滾輪機構61,係由於與分支導引滾輪機構24相同,故以下省略說明。
(4)被檢測部及感測器
使用圖6,針對沿行走軌4所設置之複數種類之被檢測部進行說明。被檢測部,係包含反射帶104、鐵板105、及條碼106。反射帶104,係於曲線部203用以檢測搬送車3之位置之構件,在圖式中係配置於曲線部203之第1行走軌4a之內側。鐵板105,係用以檢測搬送車停止位置118、曲線部203之開始位置、分支地點206a等之構件。鐵板105,係於圖式中被配置在分支部206之分支地點206a之近前且於第1行走軌4a之內側,更被配置在搬送車停止位置118之近前且於第1行走軌4a之內側。條碼106,係以作為行走軌4之原點標記及複數個基準標記而發揮功能,在圖式中,係複數個被配置於第2行走軌4b之內側。
驅動行走部18,更進而,包含第1光電感測器75、及第2光電感測器76。第1光電感測器75,係用以檢測張貼於第1行走軌4a之反射帶104者,尤其,是用以於右曲線部之行走中檢測反射帶104者。而第2光電感測器76,係用以檢測張貼於第2行走軌4b之反射帶(未圖示)者,尤其,是用以於左曲線部之行走中檢測反射帶(未圖示)者。
從動行走部19,更進而,包含線性標度尺77、及條碼讀取器78。線性標度尺77,係用以檢測張貼於第1行走軌4a上之鐵板105者。條碼讀取器78,係用以檢測張貼於第2行走軌4b之條碼106者。
(5)控制構成
圖7,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搬送車系統1之控制構成的方塊圖。
搬送車系統1,係包含搬送車控制器80、及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電腦輔助設計)系統81。
搬送車控制器80,係用以管理複數個搬送車3之行走之控制器。搬送車控制器80與搬送車3可相互通信。搬送車控制器80,係包含控制器本體82、及第1記憶體83。控制器本體82之構成,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等用以執行程式之電腦。於第1記憶體83內,儲存有路線圖。
所謂路線圖,係指記載有行走路線之配置、原點之位置、以原點為基準之基準位置及移載位置之座標的地圖。座標,係將自原點之行走距離換算成搬送車之編碼器之輸出脈動數等者。
搬送車3,係一面比較路線圖所記載之座標與本機之內部座標(藉由編碼器所求得之座標)一面持續行走。
CAD系統81,係用以設計並儲存行走路線之系統。CAD系統81,係包含系統本體84、及第2記憶體85。系統本體84之構成,係包含CPU、RAM、ROM等用以執行程式之電腦。系統本體84,係設計行走路線,並將當時之資料作為配置圖儲存於第2記憶體85。再者,CAD系統81之功能係可藉由搬送車控制器80予以實現。
搬送車3,係包含控制部87及第3記憶體90。控制部87之構成,係包含CPU、RAM、ROM等用以執行程式之電腦。控制部87,係連接於行走控制部88。行走控制部88,係可根據來自控制部87之指令傳送驅動第1馬達26與第2馬達29之信號。控制部87,進而,連接於分支控制部89。分支控制部89,係可根據來自控制部87之指令傳送驅動第1汽缸42及第2汽缸91之信號。
進而,於控制部87,連接有第1編碼器96、第2編碼器97、第1光電感測器75、第2光電感測器76、線性標度尺77及條碼讀取器78。
於第3記憶體90內,儲存有路線圖。搬送車3,係自此路線圖上之現在位置之座標、與目標位置之座標的差距計算出行走距離,藉此產生行走速度之模式。又,搬送車3,係藉由第1編碼器96及第2編碼器97求出內部座標,並計算出到目的地為止之剩餘行走距離,當此數值為特定值以下就藉由行走控制部88進行減速處理。第1編碼器96及第2編碼器97之數值,當檢測到原點標記就重置為原點之座標,當檢測到基準標記,就變更為基準之座標。
(6)非接觸供電部
使用圖6,對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之配置進行說明。
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係相對於軌道2配置於左右兩側。於圖6中,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係包含第1~第4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A~10D。第1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A,係跨及第1直線部201、分支部206、曲線部203設置於第1行走軌4a之右側。第2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B,係跨及第1直線部201、分支部206、第2直線部202設置於第2行走軌4b之左側。第3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C,係在第2直線部202,配置於第1行走軌4a之右側。第4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D,係在曲線部203,配置於第2行走軌4b之左側。
接著,使用圖8~圖13,對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之具體之構造及搬送車3側之受電部79之構造進行說明。圖8,係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局部概略俯視圖。圖9,係第2驅動輪單元及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概略俯視圖。圖10,係第2驅動輪單元及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概略縱剖面圖。圖11,係圖10之局部放大圖,且為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概略剖面圖。圖12,係非接觸供電線保持構件之局部俯視圖。圖13,係圖11之局部放大圖,且為非接觸供電線保持構件之概略剖面圖。
(6-1)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主要之構成,係包含作為基礎構件之支撐構件210、作為支撐於支撐構件210之供電線保持構件之供電線固定器212、及保持於電線固定器212之非接觸供電線213。複數個支撐構件210,係懸掛自天花板(未圖示),且沿軌道相互隔著間隔配置。各支撐構件210,係朝水平方向延伸。支撐構件210,包含基部210a、及支撐部210b。基部210a,係固定於延伸自天花板之懸掛構件(未圖示),使支撐部210b支撐供電線固定器212。支撐部210b,係分開配置於上下方向之一對之構件。於支撐部210b之前端,形成有保持部210c。於保持部210c,形成有槽部210d。
再者,支撐構件,係既可直接懸掛自天花板,亦可固定於懸掛自天花板之軌道。
供電線固定器212,係分別安裝於各支撐部210b。供電線固定器212,如圖12及圖13詳細所示,係朝軌道2之延伸方向連續形成之構件。供電線固定器212,係藉由形成複數條狹縫(下述)而可沿軌道變形。供電線固定器212,主要,係包含保持部221、及被支撐部222。保持部221,係保持供電線213之部分。被支撐部222係支撐於支撐構件210之部分。
保持部221,係包含第1面部221a、及自第1面部221a朝上下方向分開之第2面部221b。第1面部221a與第2面部221b係,平板之矩形狀之部分。第1面部221a及第2面部221b之基部,係藉由朝上下方向延伸之連結部223而彼此連結。連結部223,係朝一個方向連續形成。於由第1面部221a、第2面部221b、及連結部223所形成之空間內,收納有作為鉸合線(Litz Wire)之供電線213。再者,於第1面部221a及第2面部221b之前端,分別形成有向內側延伸以防止供電線213之跳出之第1凸緣224a及第2凸緣224b。
被支撐部222,係包含第3面部222a、及自第3面部222a朝上下方向分開之第4面部222b。第3面部222a與第4面部222b,係為平板之矩形狀之部分。第3面部222a,係自連結部223向與第1面部221a之相反側延伸。第4面部222b,係自連結部223向與第2面部221b之相反側延伸。第3面部222a與第4面部222b,係變得較第1面部221a第3面部222a與第4面部222b,係變得較第1面部221a與第2面部221b短。於由第3面部222a、第4面部222b、及連結部223所形成之空間內,收納有支撐構件210之支撐部210b之保持部210c。於第3面部222a及第4面部222b,分別形成朝向內側之第1突起225a及第2突起225b。突起225a及225b係嵌入於保持部210c之槽部210d。
藉由以上之構成,供電線固定器212,如圖13所示,剖面呈H字形狀。即,連結部223,係以將第1部分(第1面部221a及第3面部222a)與第2部分(第2面部221b及第4面部222b)之第2方向中間部彼此連結之方式延伸。
於供電線固定器212,作為兩個種類之狹縫分別形成第1狹縫231與第2狹縫232。第1狹縫231,係形成於第1面部221a及第2面部221b,且朝供電線固定器212之為延伸方向之第1方向等間隔地排列所形成。第2狹縫232,係形成於第3面部222a及第4面部222b,且朝供電線固定器212之為延伸方向之第1方向等間隔地排列所形成。第1狹縫231與第2狹縫232,係朝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延伸。
更詳細而言,形成於第1面部221a之第1狹縫231、與形成於第2面部221b之第2狹縫232,係在第1方向之位置為一致。第1狹縫231,係於第2方向,朝整個第1面部221a及第2面部221b延伸,即延伸至連結部223附近。形成於第1面部221a之第1狹縫231、與形成於第2面部221b狹縫232之位置亦為一致。第2狹縫232,係於第2方向,朝整個第3面部222a及第4面部222b延伸,即延伸至連結部223附近。
再者,亦可使狹縫成為近前側變寬而深處側變窄之V字形狀。於該情形時,供電線固定器將變得更容易彎曲。
以其他之表達方式對供電線固定器212之構造進行說明。藉由第1狹縫231及第2狹縫232,供電線固定器212之構成,係包含朝第1方向分割之複數個之固定器233(第1面部221a、第2面部221b、第3面部222a、第4面部222b及連結部223)、及位於第1狹縫231與第2狹縫232之間連接複數個固定器233之連接部234(連結部223之一部分)。再以另一種表達方式而言,於供電線固定器212之保持部221形成有複數條之第1狹縫231,於被支撐部222形成有複數條之第2狹縫232,藉其在保持部221及被支撐部222之雙方提高屈撓性。
再者,支撐構件210,係每間隔數個固定器233支撐複數個中的兩個。如此可使支撐構件210之數量少於固定器233,又可使支撐構件210與供電固定器212之安裝變容易。
於以上之構成中,供電線固定器212,係於複數個連接部234中變得易彎曲。所以,容易使供電線固定器212彎曲而進行配置。例如,可使供電線固定器212彎曲成使保持部221(固定器233之第1狹縫231側之部分)之前端彼此靠近且使被支撐部222(固定器233之第2狹縫232側之部分)之前端彼此分開(對應圖6之第1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A)。而且,可使供電線固定器212彎曲成使保持部222之前端彼此分開且使被支撐部222之前端彼此靠近(對應圖6之第4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D)。
例如如圖8所示即便為了使固定器233之第1狹縫231側之部分之前端彼此分離而使供電線固定器212成為彎曲的狀態,第1狹縫231亦維持得足夠小。所以,供電線213,即便在供電線固定器212之彎曲部分亦不易下垂。
(6-2)受電部
第1受電部79a及第2受電部79b,係為了自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獲取電力而分別具有取料單元241。取料單元241,係設置於驅動行走部18之兩側。
以下,使用圖9及圖10,對第2受電部79b之構造進行說明。再者,第1受電部79a之構造係與第2受電部79b之構造相同。
第2受電部79b,係藉由固定於驅動行走部18之本體框架20之平板243,於較第2驅動輪28更離開側方之外側的位置,且配置於對應非接觸供電線213及供電線固定器212的位置。如圖11所示,取料單元241,係包含剖面呈近似E字型之鐵氧磁鐵所製造之核心245、及捲繞於核心245之取料線圈247。具體而言,核心245,係包含連結部249、及第1~第3突起251、253、255。第1~第3突起251、253、255,係經由規定之開口257、259朝左右方向排列,且自連結部249朝向左右方向外側延伸。取料線圈247,係捲繞於第2突起253。於第1突起251與第2突起253之間的開口257、及第2突起253與第3突起255之間的開口259中,分別配置有保持於供電線固定器212之一對之非接觸供電線213。
於以上所述之構造中,藉由使高頻電流於非接觸供電線213流動而產生磁場並作用於取料線圈247,使取料線圈247產生感應電流。如此,自非接觸供電線213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取料單元241,以驅動行走馬達、或將電力供給至控制機器。如此藉由非接觸供電線構造10及搬送車3之受電部79,構成非接觸供電機構。
(7)特徵
上述之構造及動作,亦可以下述方式進行表達。
非接觸供電線保持構造10,係於搬送車系統1中用以保持非接觸供電線213沿著軌道2之構造。保持構造10,係具備複數個支撐構件210(基礎構件)、及供電線固定器212(供電線保持構件)。複數個支撐構件210,係沿軌道2相互隔著間隔地配置。供電線固定器212,係支撐於複數個支撐構件210,且具有沿軌道2之連續形狀同時藉由形成複數條第1狹縫231及第2狹縫232而可沿軌道2變形。
於此構造中,供電線固定器212,係藉由複數條第1狹縫231及第2狹縫232,可沿軌道2變形。由於供電線固定器212具有連續形狀,所以即便於軌道2之曲線部亦可縮短保持供電線213之複數個固定器233彼此之間隔。其結果,可減少供電線213之下垂。又,由於供電線固定器212具有連續形狀,所以可擴大支撐構件210彼此之間隔,其結果,可減少支撐構件210之件數或使構造變簡單。
複數條第1狹縫231及第2狹縫232,係於供電線固定器212中包含自與供電線固定器212所延伸之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之兩側以相互接近之方式延伸的複數對第1狹縫231及第2狹縫232。而且,於第1狹縫231與第2狹縫232之間,形成有連接朝第1方向排列之固定器233彼此之連接之連接部234。
於此構造中,由於連接部234形成於第2方向之中間,所以供電線固定器212之可撓性提高,而且,能夠以簡單之構造實現支撐構件210所連接之部分。因此,供電線固定器212之處理作業變得容易。
供電線固定器212,於剖面,係包含相互隔著間隔地朝第2方向延伸之第1面部221a及第3面部222a、第2面部221b及第4面部222b、以及以連結第2方向中間部彼此之方式延伸之連結部223。
第1面部221a及第3面部222a係相互隔著間隔朝第2方向延伸之第1部分,而第2面部221b及第4面部222b係第2部分。而且,連結部223係以連結第1部分與第2部分之第2方向中間部彼此之方式延伸之第3部分。
於此構造中,供電線固定器212之構造變得簡單。
連接部234,係包含連結部223之一部分。第1狹縫231及第2狹縫232,係分別形成於第1部分及第2部分。
於此構造中,連結部223係作為連接部234而發揮功能。因此,藉由此構造,供電線固定器212,可一邊維持強度一邊對應曲線部而彎曲。
(8)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已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施以各種之變更。尤其,於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複數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係可視需要任意地組合。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搬送車係行走於自天花板懸掛之軌道上,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既可使軌道設置於地上,亦可使搬送車自軌道懸掛。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連結部係為1個牆壁形狀,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連結部亦可為2個以上之牆壁或其他之構造。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連接部係形成為與連結部相同之形狀及位置,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連接部亦可與連結部不同之位置且不同之形狀。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可廣泛應用於藉由非接觸供電方式對搬送車供電之搬送車系統。
1...搬送車系統
2...軌道
3...搬送車
4...行走軌
4a...第1行走軌
4b...第2行走軌
6...導軌
6a...第1導軌
6b...第2導軌
10...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10a...第1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10b...第2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10A...第1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10B...第2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10C...第3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10D...第4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11、13a...載置部
12...行走部
13...載置構件
13b...柱部
13c、49、249...連結部
14...連結構件
17...物品
18...驅動行走部
19...從動行走部
20、57...本體框架
21...第1驅動輪單元
22...第2驅動輪單元
23、60...固定導引滾輪機構
24、61...分支導引滾輪機構
25...第1驅動輪
26...第1馬達
27...第1減速機
28...第2驅動輪
29...第2馬達
30...第2減速機
31、65...第1固定導引滾輪
32、66...第2固定導引滾輪
33、67...第3固定導引滾輪
34、68...第4固定導引滾輪
35、74...軸承
36、69...第1分支導引滾輪
37、70...第2分支導引滾輪
38、71...第3分支導引滾輪
39、72...第4分支導引滾輪
40、73...分支導引滾輪驅動機構
42...第1汽缸
43...第1軸桿
44...第2軸桿
45...連結軸
47...托架
48...臂本體
51、55...轉動中心部
52...第4部分
53...第5部分
54...第6部分
58...第1從動輪單元
59...第2從動輪單元
62...第1從動輪
63...第2從動輪
75...第1光電感測器
76...第2光電感測器
77...線性標度尺
78...條碼讀取器
79...受電部
79a...第1受電部
79b...第2受電部
80...搬送車控制器
81...CAD系統
82...控制器本體
83...第1記憶體
84...系統本體
85...第2記憶體
87...控制部
88...行走控制部
89...分支控制部
90...第3記憶體
91...第2汽缸
92...第3軸桿
93...第4軸桿
94...第2連結軸
96...第1編碼器
97...第2編碼器
98、99...軸桿
101...第1活動臂
103...第2活動臂
104...反射帶
105...鐵板
106...條碼
118...搬送車停止位置
201...第1直線部
202...第2直線部
203...曲線部
206...分支部
206a...分支地點
210...支撐構件(基礎構件)
210a...基部
210b...支撐部
210c、221...保持部
210d...槽部
212...供電線固定器(供電線保持構件)
213...非接觸供電線
221a...第1面部(第1部分)
221b...第2面部(第2部分)
222...被支撐部
222a...第3面部(第1部分)
222b...第4面部(第2部分)
223...連結部(第3部分)
224a...第1凸緣
224b...第2凸緣
225a、251...第1突起
225b、253...第2突起
231...第1狹縫
232...第2狹縫
233...固定器
234...連接部
241...取料單元
243...平板
245...核心
247...取料線圈
255...第3突起
257、259...開口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搬送車之概略俯視圖。
圖2係搬送車之概略俯視圖。
圖3係搬送車之概略側視圖。
圖4係驅動行走部之俯視圖。
圖5係從動行走部之俯視圖。
圖6係搬送車系統之軌道配置之概略俯視圖。
圖7係表示搬送車系統之控制構成之方塊圖。
圖8係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局部概略俯視圖。
圖9係第2驅動輪單元及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概略俯視圖。
圖10係第2驅動輪單元及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概略縱剖面圖。
圖11係圖10之局部放大圖,為非接觸供電線構造之概略剖面圖。
圖12係非接觸供電線保持構件之局部俯視圖。
圖13係圖11之局部放大圖,為非接觸供電線保持構件之概略剖面圖。
10...非接觸供電線構造
210...支撐構件(基礎構件)
210a...基部
210b...支撐部
212...供電線固定器(供電線保持構件)
213...非接觸供電線
231...第1狹縫
232...第2狹縫
233...固定器
234...連接部

Claims (2)

  1. 一種供電線保持構造,係於搬送車系統中用以沿軌道保持非接觸供電線者,其包含有:複數個基礎構件,其係沿上述軌道相互隔著間隔而配置;及供電線保持構件,其係支撐於上述複數個基礎構件,具有沿上述軌道之連續形狀,同時藉由形成複數條狹縫而可沿上述軌道變形;上述複數條狹縫係於上述供電線保持構件中包含自與上述軌道延伸之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之兩側以相互接近之方式延伸的複數對狹縫,於上述狹縫之各對之間,形成有將在上述第1方向排列之部分彼此連接之連接部,上述供電線保持構件係於剖面包含相互隔著間隔而朝上述第2方向延伸之第1部分及第2部分、以及以將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之上述第2方向中間部分彼此連結的方式延伸之第3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供電線保持構造,其中,上述連接部係由上述第3部分之一部分所構成,上述狹縫係形成於上述第1部分及上述第2部分。
TW100121748A 2010-06-23 2011-06-22 The supply line remains constructed TWI538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2194A JP5071530B2 (ja) 2010-06-23 2010-06-23 給電線保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1386A TW201221386A (en) 2012-06-01
TWI538826B true TWI538826B (zh) 2016-06-21

Family

ID=45355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1748A TWI538826B (zh) 2010-06-23 2011-06-22 The supply line remains constructe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71530B2 (zh)
KR (1) KR101455297B1 (zh)
CN (1) CN102295190B (zh)
TW (1) TWI538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0594B2 (ja) * 2013-09-20 2016-04-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給電線保持装置
WO2019069605A1 (ja) * 2017-10-06 2019-04-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設備
JP7371569B2 (ja) * 2020-04-28 2023-10-31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搬送設備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14791B2 (ja) * 1997-02-14 2006-08-30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給電線の保持装置
JP3909550B2 (ja) * 2000-04-25 2007-04-25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非接触給電設備
JP2002337574A (ja) 2001-05-22 2002-11-27 Murata Mach Ltd 非接触給電の給電線敷設構造
JP2004249887A (ja) * 2003-02-21 2004-09-09 Hitachi Kiden Kogyo Ltd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2008054458A (ja) * 2006-08-28 2008-03-06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2009149151A (ja) * 2007-12-19 2009-07-09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2009282177A (ja) * 2008-05-21 2009-12-03 Sanwa Denki Kogyo Co Ltd 光コネクタ用曲がりブー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1386A (en) 2012-06-01
CN102295190B (zh) 2015-09-16
JP5071530B2 (ja) 2012-11-14
JP2012006433A (ja) 2012-01-12
KR101455297B1 (ko) 2014-10-27
CN102295190A (zh) 2011-12-28
KR20110139655A (ko) 201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7258B (zh) 物品运送设备
JP5912426B2 (ja) リニアコンベア
WO2013069201A1 (ja) リニアコンベア、搬送台車及びリニアコンベアの駆動制御方法
JP5045705B2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TWI344931B (zh)
US20190122910A1 (en) Vehicle
TWI538826B (zh) The supply line remains constructed
KR101423146B1 (ko) 반송차 시스템
TW200524814A (en) Carriage system
JP2012010444A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US20230192412A1 (en) Article Transport Facility
JP2012006432A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JP5170190B2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JP2011254669A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JP2010143724A (ja) クレーン位置決め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KR101031852B1 (ko) 오버 행잉 타입의 자기부상 이송시스템
JP3142631U (ja) 無人搬送台車
JPS63140603A (ja) リニアモ−タ利用の搬送設備の停止制御装置
JP5375459B2 (ja) 搬送車走行システム
KR101031853B1 (ko) 다양한 자세 제어가 가능한 자기부상 이송시스템
JP5300545B2 (ja) 無人搬送車
JP2015146158A (ja) 有軌道台車
KR20140070027A (ko) 주행 시스템 및 주행 방법
JP2582655B2 (ja) 移動体のコースずれ検出装置
JPS63296111A (ja) 走行ロボットのホ−ムポジション設置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