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5254B -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及其通訊路徑切換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及其通訊路徑切換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35254B TWI535254B TW103101145A TW103101145A TWI535254B TW I535254 B TWI535254 B TW I535254B TW 103101145 A TW103101145 A TW 103101145A TW 103101145 A TW103101145 A TW 103101145A TW I535254 B TWI535254 B TW I53525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 direct communication
- processing unit
- address
- packe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3—Performing the actions predefined by failover planning, e.g. switching to standby network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及其通訊路徑切換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及其通訊路徑切換方法係以較底層之方式完成通訊路徑之切換。
於習知之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網路技術中,行動裝置間可透過特定之協定進行直接通訊,而此種直接通訊系統之直接通訊裝置間主要係先透過後端網路建立基礎建設連結(Infrastructure Link),隨後,於直接通訊裝置間進入彼此通訊範圍後建立直接通訊連結(Direct Communication Link)時,便可利用直接通訊連線直接進行資料交換。
更進一步來說,LTE網路中,當行動裝置要傳送資料之前,需先經過封包過濾器(Packet Filter)來對資料封包進行分類,並依據封包的起始位址、起始TCP/UDP埠號、目的位址、目的TCP/UDP埠號及其組合其中之一來決定資料封包的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QoS)以及決定要
從那一條資料承載通道(Data Radio Bearer)進行資料傳輸。需特別說明,LTE網路之行動裝置可能同時具有多個運行中的封包過濾器,而一般均把這些封包過濾器統稱為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low Template)。
然而,由於LTE網路技術中,直接通訊連結之穩定性不足,因此,當直接通訊裝置間之直接通訊連結中斷(Radio Link Failure)時,仍需透過後端網路之基礎建設連結協助資料之傳輸。惟習知技術中,並無主要之連結切換機制,因此,當直接通訊裝置之直接通訊連結中斷時,通常需針對後端網路之基礎建設連結進行重啟,方能繼續傳輸資料。
更者,雖可考慮利用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之連線初始協定(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完成直接通訊裝置間跨連結通訊之管理,然由於此種方式除處理程序非常複雜外,更容易於連結切換時發生通訊中斷導致資料封包遺失之情況。
據此,如何正確地於習知之LTE網路技術中,順利地於直接通訊裝置間完成連結之切換,並同時改善連結切換時過於複雜之程序及易斷線之缺點,乃業界亟需努力之目標。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用於傳送端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裝置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收發器,並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包含:(a)令封包處理模組透過收發器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b)令封包處理模組判斷直接通訊連線中斷;(c)令封包處理模組將與接收端直接
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
為完成前述目的,本發明又提供一種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收發器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封包處理模組用以透過收發器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封包處理模組更用以判斷直接通訊連線中斷,並透過收發器,將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
為完成前述目的,本發明更提供一種用於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收發器,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包含:(a)令封包處理模組透過收發器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b)令封包處理模組於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將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
為完成前述目的,本發明更提供一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收發器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封包處理模組用以透過收發器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並於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將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
在參閱圖式及隨後描述的實施方式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瞭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及具體實施態樣。
1、2、3、4、5‧‧‧直接通訊系統
10、20、30、40、50‧‧‧後端網路連線
11、21、31、41、51‧‧‧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
12、22、32、42、52‧‧‧直接通訊連線
13、23、33、43、53‧‧‧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15、25、35、45、55‧‧‧後端網路伺服器
111、211、311、411、511‧‧‧收發器
113、213、313、413、513‧‧‧封包處理模組
133、233、333、433、533‧‧‧封包處理模組
2131、3131、4131‧‧‧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
5131‧‧‧TFT處理單元
2133、4133‧‧‧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
5133‧‧‧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
2135、3135、4135‧‧‧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
5135‧‧‧雙模式RLC處理單元
2137、3137、4137‧‧‧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
2333、3331、4333‧‧‧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
2331、4331‧‧‧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
5333‧‧‧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
5335‧‧‧雙模式RLC處理單元
210、310、410、510‧‧‧第一網路封包
212、312、412、512‧‧‧第二網路封包
Badd20、Badd30、Badd40‧‧‧後端網路起始位址
Badd22、Badd32、Badd42‧‧‧後端網路目的位址
Dadd20、Dadd40‧‧‧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
Dadd22、Dadd42‧‧‧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
第1A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1B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方塊圖;第2A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2B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方塊圖;第3A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3B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方塊圖;第4A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4B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方塊圖;第5A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直接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5B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方塊圖;第6圖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之流程圖;第7A-7B圖係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之流程圖;第8A-8B圖係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之流程圖;第9A-9B圖係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之流程圖;以及第10A-10B圖係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之流程圖。
以下將透過本發明之實施例來闡釋本發明。然而,該等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需在如實施例所述之任何環境、應用程式或方式方能實施。因此,以下實施例的說明僅在於闡釋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在以下實施例及圖式中,與本發明非直接相關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繪示,且繪示於圖式中的各元件之間的尺寸關係僅為便於理解,而非用以限制為實際的實施比例。
請同時參考第1A圖至第1B圖。其中,第1A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1之示意圖。直接通訊系統1包含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以及一後端網路伺服器15。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透過後端網路伺服器15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10。
第1B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方塊圖。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包含一收發器11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113,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包含一收發器13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133。元件間之互動將於下文中予以進一步闡述。
首先,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封包處理模組113透過收發器111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12。換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封包處理模組133透過收發器131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建立直接通訊連線12。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因為外在因素導致直接通訊連線12中斷時,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封包處理模組113
可直接偵測並判斷直接通訊連線12中斷。
此時,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封包處理模組113便可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12切換回已存在之後端網路連線10。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之封包處理模組133則於直接通訊連線12中斷後,透過後端網路連線10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進行通訊。如此一來,直接通訊裝置間便可完成連線之切換,以維持資料傳輸之正確性。
需特別說明者,於第一實施例中,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可透過封包處理模組133將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12切換回後端網路連線10。更者,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亦可設定好二內部封包處理路徑,再透過設定於媒體存取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標頭(Header)的邏輯通道識別碼(Logical Channel ID,LCID)決定該封包的處理路徑,因此,無論網路封包從任一連線(直接通訊連線以及後端網路連線)進來,皆可於匯總後一併處理。然前述方式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封包處理態樣。
請同時參考第2A圖至第2B圖。其中,第2A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2之示意圖。直接通訊系統2包含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以及一後端網路伺服器25。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透過後端網路伺服器25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20。
第2B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之方塊圖。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包含一收發器21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21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213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131、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133、一後端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2135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2137。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包含一收發器23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23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233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333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331。
第二實施例主要係詳細描述不同態樣之連結傳輸封包及其切換之過程。元件間之互動將於下文中予以進一步闡述。
首先,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之封包處理模組213透過收發器211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22。換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之封包處理模組233透過收發器231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建立直接通訊連線22。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於傳送一第一網路封包210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前,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131自TCP/UDP層接收第一網路封包210,並將第一網路封包210於內部傳送至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2135。其中,第一網路封包210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
隨後,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2135將第一網路封包
210於內部轉遞至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133。如此,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133便將第一網路封包210之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20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22。
如此一來,當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133轉換完第一網路封包210之網路位址後,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2137便根據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20、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2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20或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22,亦或兩者之組合),透過收發器21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22將第一網路封包210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之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331透過收發器23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22,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接收第一網路封包210,並將第一網路封包210之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20以及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22分別轉換成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
如此一來,當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331處理完第一網路封包210之網路位址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333便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亦或兩者之組合)解析第一網路封包210,並將其
進一步轉遞至TCP/UDP層進行後續處理。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之封包處理模組213偵測並判斷直接通訊連線22中斷,且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欲傳送一第二網路封包212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時,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131將第二網路封包212傳送至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2135。同樣地,第二網路封包212包含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
隨即,由於直接通訊連線22已中斷,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之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2135便直接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亦或兩者之組合),透過收發器21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20將第二網路封包212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
同樣地,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2333於直接通訊連線22中斷後,便透過收發器23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20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接收第二網路封包212,並直接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2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22,亦或兩者之組合)解析第二網路封包212,並將其進一步轉遞至TCP/UDP層進行後續處理。
需特別說明者,前述實施例之網路封包除可包含起始位址以及目的位址外,亦可同時包含起始網路位址埠號(port)
以及目的網路位址埠號等相關資訊,本領域之技術人員應可透過本發明前述內容,輕易理解適合之網路資訊使用。
另外強調,前述位址轉換之方式,於LTE網路常採用位址穿隧方式(IP-in-IP tunneling)或網路位址轉換方式(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其中,於NAT方式中,封包經過轉換之後,起始位址、目的位址、起始網路位址埠號與目的網路位址埠號可能會有所改變並與原本不同。惟採用位址穿隧方式或NAT之方式(或任何位址轉換方式)轉換位址並不影響本發明之實施精神。
請同時參考第3A圖至第3B圖。其中,第3A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3之示意圖。直接通訊系統3包含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以及一後端網路伺服器35。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透過後端網路伺服器35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30。
第3B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之方塊圖。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包含一收發器31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31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313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131、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3135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3137。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包含一收發器33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33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333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331。第三實施例主要係詳細描述不同態樣之
連結傳輸封包及其切換之過程。元件間之互動將於下文中予以進一步闡述。
首先,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之封包處理模組313透過收發器311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32。換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之封包處理模組333透過收發器331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建立直接通訊連線32。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於傳送一第一網路封包310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前,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131自TCP/UDP層接收第一網路封包310,並將第一網路封包310於內部傳送至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3137。其中,第一網路封包310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
隨後,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3137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亦或兩者之組合),透過收發器31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32將第一網路封包310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331透過收發器33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32,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接收第一網路封包310,並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亦或兩
者之組合)解析第一網路封包310,並將其進一步轉遞至TCP/UDP層進行後續處理。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之封包處理模組313偵測並判斷直接通訊連線32中斷,且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欲傳送一第二網路封包312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時,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131將第二網路封包312傳送至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3135。同樣地,第二網路封包312包含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
隨即,由於直接通訊連線32已中斷,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之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3135便直接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亦或兩者之組合),透過收發器31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30將第二網路封包312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
同樣地,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331於直接通訊連線32中斷後,透過收發器33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30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31接收第二網路封包312,並直接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亦或兩者之組合)解析第二網路封包312,並將其進一步轉遞至TCP/UDP層進行後續處理。
需特別說明者,於第三實施例中,傳送端直接通訊
裝置31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13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3331同時具備多網域網路位址(Multi-Homed IP)處理之功能,以在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30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32處於不同網域時進行網路位址之轉換。
請同時參考第4A圖至第4B圖。其中,第4A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4之示意圖。直接通訊系統4包含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以及一後端網路伺服器45。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透過後端網路伺服器45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40。
第4B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之方塊圖。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包含一收發器41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41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413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131、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133、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4135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4137。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包含一收發器43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43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433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333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331。
第四實施例主要係詳細描述不同態樣之連結傳輸封包及其切換之過程。元件間之互動將於下文中予以進一步闡述。
首先,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之封包處理模組413透
過收發器411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42。換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之封包處理模組433透過收發器431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建立直接通訊連線42。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於傳送一第一網路封包410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前,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131自TCP/UDP層接收第一網路封包410,並將第一網路封包410於內部傳送至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133。其中,第一網路封包410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
隨後,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133便直接將第一網路封包410之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40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42。
如此一來,當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133轉換完第一網路封包410之網路位址後,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4137便根據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40、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4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40或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42,亦或兩者之組合),透過收發器41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42將第一網路封包410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之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331透過收發器43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42,自傳送端
直接通訊裝置41接收第一網路封包410,並將第一網路封包410之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Dadd40以及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Dadd42分別轉換成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
如此一來,當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331處理完第一網路封包410之網路位址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333便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亦或兩者之組合)解析第一網路封包410,並將其進一步轉遞至TCP/UDP層進行後續處理。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之封包處理模組413偵測並判斷直接通訊連線42中斷,且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欲傳送一第二網路封包412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時,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131將第二網路封包412傳送至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4135。同樣地,第二網路封包412包含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
隨即,由於直接通訊連線42已中斷,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之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4135便直接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亦或兩者之組合),透過收發器41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40將第二網路封包412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
同樣地,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之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4333於直接通訊連線42中斷後,透過收發器43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40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接收第二網路封包412,並直接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及其組合其中之一(即單獨透過後端網路起始位址Badd40或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add42,亦或兩者之組合)解析第二網路封包412,並將其進一步轉遞至TCP/UDP層進行後續處理。
請同時參考第5A圖至第5B圖。其中,第5A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一直接通訊系統5之示意圖。直接通訊系統5包含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以及一後端網路伺服器55。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透過後端網路伺服器55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50。
第5B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之方塊圖。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包含一收發器51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51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513更包含一TFT處理單元5131、一雙模式封包資料匯聚通訊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處理單元5133以及一雙模式無線電連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處理單元5135。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包含一收發器531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533。其中,封包處理模組533更包含一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333以及一雙模式RLC處理單元5335。第五實施例主要係詳細描述不同態樣之連結傳輸封包及其切換之過程。元
件間之互動將於下文中予以進一步闡述。
首先,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之封包處理模組513透過收發器511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52。換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之封包處理模組533透過收發器531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建立直接通訊連線52。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於傳送一第一網路封包510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前,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之TFT處理單元5131自IP層接收第一網路封包510,並將第一網路封包510於內部傳送至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133。
隨後,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133於一PDCP直接通訊模式(未繪示)下,將第一網路封包510傳送至雙模式RLC處理單元5135。而雙模式RLC處理單元5135則於一RLC直接通訊模式(未繪示)下,進一步透過收發器51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52將第一網路封包510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之雙模式RLC處理單元5335於一RLC直接通訊模式(未繪示)下,透過收發器531,經由直接通訊連線52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接收第一網路封包510,並將第一網路封包510轉遞至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333。接著,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333於一PDCP直接通訊模式(未繪示)下解析第一網路封包510,並將其進一步轉遞至IP層進行後續處理。
接著,當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之封包處理模組513
偵測並判斷直接通訊連線52中斷,且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欲傳送一第二網路封包512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時,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之TFT處理單元5131自IP層接收第二網路封包512,並將第二網路封包512於內部傳送至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133。
隨後,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133於一PDCP後端網路模式(未繪示)下,將第二網路封包512傳送至雙模式RLC處理單元5135。而雙模式RLC處理單元5135則於一RLC後端網路模式(未繪示)下,進一步透過收發器51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50將第二網路封包512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之雙模式RLC處理單元5335於直接通訊連線52中斷後,於一RLC後端網路模式(未繪示)下,透過收發器531,經由後端網路連線50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接收第二網路封包512,並將第二網路封包512轉遞至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333。接著,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5333於一PDCP後端網路模式(未繪示)下解析第二網路封包512,並將其進一步轉遞至IP層進行後續處理。
本發明之一第六實施例係為一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6圖。第六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例如前述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1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13)。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一收發器;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二封包處理模組以
及一第二收發器。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第六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601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一收發器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601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二收發器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直接通訊連線。接著,執行步驟602,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判斷直接通訊連線中斷。
隨後,執行步驟603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將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
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603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於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後端網路連線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
本發明之一第七實施例係為一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7A-7B圖。第七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例如前述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2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23)。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一收發器;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二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二收發器。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
第一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第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第一後端網路TFT
處理單元以及一第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以及一第二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第七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701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一收發器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701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二收發器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直接通訊連線。
接著,執行步驟702,令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703,令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將第一網路封包轉遞至第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
執行步驟704,令第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第一網路封包之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705,令第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直接通訊連線將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隨即,執行步驟706,令第二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直接通訊連線,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第一網路封包。執行步驟707,令第二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
單元將第一網路封包之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
執行步驟708,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一網路封包。
執行步驟709,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判斷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執行步驟710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將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710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於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後端網路連線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
執行步驟711,令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第二網路封包包含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712,令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將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執行步驟713,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接收第二網路封包。執行步驟714,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二網路封包。
本發明之一第八實施例係為一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8圖。第八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例如前述實施例之傳送端直
接通訊裝置3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33)。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一收發器;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二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二收發器。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
第一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第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第八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801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一收發器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801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二收發器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直接通訊連線。
接著,執行步驟802,令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803,令第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直接通訊連線將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隨即,執行步驟804,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直接通訊連線,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
第一網路封包。執行步驟805,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一網路封包。
執行步驟806,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判斷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執行步驟807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將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807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於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後端網路連線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
執行步驟808,令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第二網路封包包含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809,令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將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執行步驟810,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接收第二網路封包。執行步驟811,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二網路封包。
本發明之一第九實施例係為一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9A-9B圖。第九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例如前述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4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43)。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一收發器;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二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二收發器。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
第一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第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第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以及一第二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第九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901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一收發器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901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二收發器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直接通訊連線。
接著,執行步驟902,令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其中,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903,令第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第一網路封包之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
執行步驟904,令第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直接通訊連線將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
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執行步驟905,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直接通訊連線,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第一網路封包。
執行步驟906,令第二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第一網路封包之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907,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一網路封包。
執行步驟908,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判斷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執行步驟909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將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909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於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後端網路連線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
執行步驟910,令第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第二網路封包包含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執行步驟911,令第一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將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執行步驟912,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接收一第二網路封包。執行步驟913,令第二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
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二網路封包。
本發明之一第十實施例係為一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10A-10B圖。第十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例如前述實施例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5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53)。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一收發器;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二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第二收發器。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
第一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一TFT處理單元、一第一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以及一第一雙模式RLC處理單元。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第二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以及一第二雙模式RLC處理單元。第十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1001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一收發器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1001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透過第二收發器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直接通訊連線。
執行步驟1002,令第一TFT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執行步驟1003,令第一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於一PDCP直接通訊模式下將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雙模式RLC處理單元。執行步驟1004,令第一雙模式RLC處理單元於一RLC直接通訊模式下,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直接通
訊連線將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執行步驟1005,令第二雙模式RLC處理單元於一RLC直接通訊模式下,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直接通訊連線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第一網路封包。執行步驟1006,令第二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於一PDCP直接通訊模式下解析第一網路封包。
執行步驟1007,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判斷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執行步驟1008a,令第一封包處理模組將與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後端網路連線。另一方面,同時執行步驟1008b,令第二封包處理模組於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後端網路與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
執行步驟1009,令第一TFT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執行步驟1010,令第一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於一PDCP後端網路模式下,將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一雙模式RLC處理單元。執行步驟1011,令第一雙模式RLC處理單元於一RLC後端網路模式下,透過第一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將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執行步驟1012,令第二雙模式RLC處理單元於一RLC後端網路模式下,透過第二收發器經由後端網路連線自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第二網路封包。執行步驟1013,令第二雙模式PDCP處理單元於一PDCP後端網路模式下解析第二網路封包。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及其路徑切換方法將可更正確地完成連結之切換,
並透過較底層協定修改同時改善連結切換時過於複雜之程序及易斷線之缺點。
惟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發明所主張之範圍,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直接通訊系統
10‧‧‧後端網路連線
11‧‧‧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
12‧‧‧直接通訊連線
13‧‧‧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15‧‧‧後端網路伺服器
Claims (18)
- 一種用於一傳送端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裝置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收發器,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該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包含:(a)令該封包處理模組透過該收發器與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b)令該封包處理模組判斷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c)令該封包處理模組將與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該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該後端網路連線。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後端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步驟(a)後更包含:(a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a2)令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轉遞至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a3)令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 址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a4)令該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步驟(c)後更包含:(c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第二網路封包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c2)令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後端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步驟(a)後更包含:(a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a2)令該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 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步驟(c)後更包含:(c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第二網路封包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c2)令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後端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步驟(a)後更包含:(a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其中,該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a2)令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 訊網路目的位址;(a3)令該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步驟(c)後更包含:(c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第二網路封包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c2)令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一封包資料匯聚通訊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處理單元以及一無線電連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處理單元,步驟(a)後更包含:(a1)令該TFT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PDCP處理單元;(a2)令該PDCP處理單元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RLC處理單元; (a3)令該RLC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步驟(c)後更包含:(c1)令該TFT處理單元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PDCP處理單元;(c2)令該PDCP處理單元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RLC處理單元;(c3)令該RLC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一種用於一接收端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裝置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封包處理模組以及一收發器,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該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包含:(a)令該封包處理模組透過該收發器與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b)令該封包處理模組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該後端網路連線與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步驟(a)後更包含: (a1)令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網路封包,其中,該第一網路封包之位址包含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a2)令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該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a3)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該第一網路封包;其中,步驟(b)後更包含:(b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接收一第二網路封包,其中,該第二網路封包之位址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2)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該第二網路封包。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步驟(a)後更包含:(a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 一網路封包,其中,該第一網路封包具有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a2)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該第一網路封包;其中,步驟(b)後更包含:(b1)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接收一第二網路封包,其中,該第二網路封包具有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b2)令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該第二網路封包。
- 如請求項6所述之通訊路徑切換方法,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封包資料匯聚通訊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處理單元以及一無線電連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處理單元,步驟(a)後更包含:(a1)令該RLC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網路封包;(a2)令該PDCP處理單元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解析該第一網路封包;其中,步驟(b)後更包含: (b1)令該RLC處理單元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二網路封包;(b2)令該PDCP處理單元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解析該第二網路封包。
- 一種傳送端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收發器;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用以透過該收發器與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用以判斷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並將與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之通訊自該直接通訊連線切換成該後端網路連線。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後端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該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後端 網路TFT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轉遞至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更於切換成該後端網路連線後,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該第二網路封包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更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後端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該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 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更於切換成該後端網路連線後,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該第二網路封包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更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一後端網路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其中,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該第一網路封包包含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TFT處理單元根據該直接通訊網路 起始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更於切換成該後端網路連線後,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該第二網路封包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後端網路TFT處理單元更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流量過濾樣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處理單元;一封包資料匯聚通訊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處理單元;以及一無線電連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處理單元;其中,該TFT處理單元將一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PDCP處理單元,該PDCP處理單元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RLC處理單元,該RLC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該TFT處理單元更於切換成該後端網路連線後,將一第二網路封包傳 送至該PDCP處理單元,該PDCP處理單元更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RLC處理單元,該RLC處理單元更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將該第二網路封包傳送至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
- 一種接收端直接通訊(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裝置,透過一後端網路伺服器與一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維持一後端網路連線,該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包含:一收發器;以及一封包處理模組,用以透過該收發器與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建立一直接通訊連線,並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該後端網路連線與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進行通訊。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其中,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網路封包,該第一網路封包之位址包含一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該直接通訊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該直接通訊網路起始位址以及直接通訊網路目的位址分別轉換成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 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該第一網路封包,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更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接收一第二網路封包,該第二網路封包之位址包含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更根據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及其組合其中之一,解析該第二網路封包。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其中,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網路封包,該第一網路封包具有一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一後端網路目的位址,該後端網路位址處理單元更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接收一第二網路封包,該第二網路封包具有該後端網路起始位址以及該後端網路目的位址。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其中,該封包處理模組更包含:一封包資料匯聚通訊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處理單元;以及一無線電連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處理單元;其中,該RLC處理單元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直接 通訊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一網路封包,該PDCP處理單元經由該直接通訊連線解析該第一網路封包,該RLC處理單元更於該直接通訊連線中斷後透過該收發器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自該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一第二網路封包,該PDCP處理單元更經由該後端網路連線解析該第二網路封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757588P | 2013-01-28 | 2013-01-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31333A TW201431333A (zh) | 2014-08-01 |
TWI535254B true TWI535254B (zh) | 2016-05-21 |
Family
ID=5122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01145A TWI535254B (zh) | 2013-01-28 | 2014-01-13 |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及其通訊路徑切換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54460B2 (zh) |
CN (1) | CN103974454B (zh) |
TW (1) | TWI5352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78433B (zh) * | 2015-11-18 | 2018-08-14 | 北京利达科信环境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采仪自动补传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TWI632790B (zh) | 2016-12-06 | 2018-08-1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通訊路徑管理方法及通訊路徑管理系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63581B1 (en) * | 2000-02-07 | 2008-12-09 | Cisco Technology, Inc. | Re-routing connections using redundant path connections and loopbacks |
JP3695362B2 (ja) * | 2001-07-12 | 2005-09-1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コネクション迂回システム |
US20030117950A1 (en) * | 2001-12-26 | 2003-06-26 | Huang Gail G | Link redial for mesh protection |
CN1549613A (zh) * | 2003-05-19 | 2004-11-24 | �ʼҷ����ֵ��ӹɷ�����˾ |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p2p通信模式与传统通信模式之间软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GB0702770D0 (en) | 2007-02-13 | 2007-03-21 | Sepura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B2449311B (en) * | 2007-05-18 | 2009-07-29 | Avanti Comm Group Plc | Backup network connectivity |
US20090310570A1 (en) | 2008-06-16 | 2009-12-17 | Rivada Networks Llc | Method and Systems Providing Peer-to-Peer Direct-Mode-Only Communications on CDMA Mobile Devices |
CN102422703B (zh) * | 2009-03-12 | 2014-09-17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设备到设备通信 |
US8737316B2 (en) | 2009-05-01 | 2014-05-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ome agent-less MIPv6 route optimization over WAN |
US20110041002A1 (en) * | 2009-08-12 | 2011-02-17 | Patricio Saavedra | System,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for multidirectional pathway selection |
US20110103240A1 (en) | 2009-10-29 | 2011-05-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for forwarding in peer-to-pe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WO2012166969A1 (en) * | 2011-06-01 | 2012-12-06 | Ntt Docomo, Inc. | Enhanced local acces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
CN102883440B (zh) | 2011-07-15 | 2015-11-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宽带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WO2013040070A1 (en) * | 2011-09-12 | 2013-03-21 | Ntt Docomo,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at the physical and link laye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MX2014004270A (es) * | 2011-10-14 | 2014-05-28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Un equipo de usuario y un nodo de red de radio, y metodos en los mismos para comunicacion de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
CN103139930B (zh) * | 2011-11-22 | 2015-07-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
WO2013143613A1 (en) * | 2012-03-30 | 2013-10-03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Devic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an improved handover in inter-site carrier aggregation scenarios |
EP2842355A2 (en) * | 2012-04-27 | 2015-03-04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optimizing proximity data path setup |
WO2013162345A1 (ko) * | 2012-04-27 | 2013-10-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대-장치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3163814A1 (en) * | 2012-05-04 | 2013-11-07 | Nokia Corporation | Recovering connection in lte local area network for eps and local services |
US9295094B2 (en) * | 2012-05-07 | 2016-03-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US10045386B2 (en) * | 2012-05-31 | 2018-08-0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mobility in wireless systems |
US9635672B2 (en) * | 2012-06-05 | 2017-04-25 | Alcatel Lucent | Scheduling and controll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US10034136B2 (en) * | 2012-09-06 | 2018-07-24 | Dell Products,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nifie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volving context aware radio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for multiple user devices |
US8934632B2 (en) * | 2012-09-18 | 2015-01-1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D2D) assisted dynamic traffic control for cellular networks |
US8902907B2 (en) * | 2012-10-05 | 2014-12-02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Terminal based grouping virtu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
-
2013
- 2013-12-19 CN CN201310703527.6A patent/CN103974454B/zh active Active
- 2013-12-19 US US14/134,061 patent/US98544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13 TW TW103101145A patent/TWI535254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211613A1 (en) | 2014-07-31 |
CN103974454B (zh) | 2017-10-31 |
US9854460B2 (en) | 2017-12-26 |
TW201431333A (zh) | 2014-08-01 |
CN103974454A (zh) | 2014-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32517B2 (en) | Unification sublayer for multi-connection communication | |
US8885504B2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bandwidth aggreg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ccess node | |
RU2456745C2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акроразнесения ни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в сетях сотовой связи | |
WO2019007209A1 (zh) | 一种多路径数据传输处理方法及网络设备 | |
US20130294283A1 (en) | Facilita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
WO2015176557A1 (zh) | 多用户协作通信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12083736A1 (zh) | 业务的分流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网络系统 | |
TWI425857B (zh) | 主演進NodeB、中繼節點及其通訊方法 | |
WO2015010487A1 (zh) | 分流数据传输方法、传输设备、系统以及用户终端 | |
WO2011120463A2 (zh) | 跨媒介网络中的qos协商方法和系统及网络设备 | |
CN107707476A (zh) | 基于fpga的高效无线转发装置及方法 | |
CN108400911B (zh) | 一种实现Micro-BFD协议的装置及方法 | |
US20160254989A1 (en) | Multiparty Cal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TWI535254B (zh) | 傳送端直接通訊裝置、接收端直接通訊裝置及其通訊路徑切換方法 | |
US20090003295A1 (en) | Ad-hoc network device with reduced data loss | |
WO2013078847A1 (zh) | 传输通道表修改方法及装置 | |
US8116767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ry of packet data calls | |
WO2015013883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
US9191990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oss-layer encapsulation messaging | |
WO2016062013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EP4406311A1 (en) | Managing multicast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a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environment | |
US7779324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wired network erro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WO2023133267A1 (en) | Manag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 for multicast and/or broadcast services | |
CN110881170A (zh) | 为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的通信系统、方法及数据转发装置 | |
TW201806408A (zh) | 重排方法及其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