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9930B -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9930B
CN103139930B CN201110374011.2A CN201110374011A CN103139930B CN 103139930 B CN103139930 B CN 103139930B CN 201110374011 A CN201110374011 A CN 201110374011A CN 103139930 B CN103139930 B CN 1031399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message
subscriber equipment
equipment
d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740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9930A (zh
Inventor
柴丽
蔺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11037401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39930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10315.8A priority patent/CN105163398B/zh
Priority to EP18165914.5A priority patent/EP3416451B1/en
Priority to EP12851534.3A priority patent/EP2773129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2/085016 priority patent/WO201307563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139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9930A/zh
Priority to US14/281,487 priority patent/US9084222B2/en
Priority to US14/736,112 priority patent/US20150282236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9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9930B/zh
Priority to US15/457,664 priority patent/US10674481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所述连接建立方法包括:支持设备到设备D2D功能的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支持D2D功能的第一用户设备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所述连接建立过程中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便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本发明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Description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以下简称:D2D)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本地自组网(ad-hoc)网络和短距离通信的服务和数据应用。
为提高频谱利用率,D2D系统与蜂窝系统共用相同的资源。D2D系统中的D2D终端接入蜂窝系统,要遵循蜂窝系统的时间和时隙。D2D系统可以支持信息共享、游戏、社交服务和移动广告等业务。
现有技术中,D2D系统中的D2D终端利用自身的感知功能,根据感知到的结果自主地与其他D2D终端进行通信匹配,无须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以下简称:EPC)/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Terrestrial RadioAccess Network;以下简称:E-UTRAN)网络的控制和分配,并且也没有运营商网络的鉴权和认证,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网络的安全运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包括:
支持设备到设备D2D功能的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支持D2D功能的第一用户设备广播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所述连接建立过程中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便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为支持设备到设备D2D功能的第二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支持D2D功能的第一用户设备广播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得模块获得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发起模块,用于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所述连接建立过程中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便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一用户设备广播的信息确定与上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该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连接建立过程中将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以便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设备到设备演进分组系统(D2D Evolved Packet System;以下简称: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a~图4c为本发明承载映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专用承载激活流程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图10b为本发明用户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连接建立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支持D2D功能的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支持D2D功能的第一用户设备的该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
步骤102,第二用户设备根据上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该连接建立过程中将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以便该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包括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信息和第一用户设备标识;或者,上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包括服务码,该服务码用于指示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信息和第一用户设备标识。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以及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第二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DPS承载建立完成,第二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开始D2D通信。
具体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该连接建立过程中将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以便该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可以为:第二用户设备向该第二用户设备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接收到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之后,第二用户设备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例如:服务请求信令。
其中,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和/或,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该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用户设备支持D2D功能;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标识和接入层标识;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码。
进一步地,上述服务基站将上述非接入层信令封装在初始用户设备消息中发送给移动管理实体,该初始用户设备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并且该初始用户设备消息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标识;和/或当第一用户设备处于连接态时,上述初始用户设备消息还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接入层标识;然后,服务基站接收移动管理实体发送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是移动管理实体对第二用户设备鉴权认证通过之后发送给上述服务基站的,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携带D2D连接指示;接下来,服务基站执行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之后,上述服务基站向移动管理实体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该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携带上述服务基站的地址、接受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列表、拒绝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列表和S1口的隧道端点标识;其中,上述接受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列表中的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承载标识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在附着过程中就规定了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本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可以为:服务基站接收移动管理实体发送的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可以为寻呼消息或一条新的消息;该第一消息携带D2D连接类型指示、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然后,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包括寻呼消息或一条新的消息;该第二消息携带D2D连接类型指示和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以使第一用户设备与上述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
本实施例中,DPS承载的IP地址分配和服务质量管理由具有内部网关功能的实体完成;上述具有内部网关功能的实体为独立实体或与上述服务基站集成在一起。
每个专用的DPS承载对应一个业务流模板,第二用户设备利用该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将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方向的业务流过滤到该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对应的DPS承载中;第二用户设备获得并保存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以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作为第二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并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确定上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的业务流与第二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对应的DPS承载的映射关系。具体地,第二用户设备获得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可以为:第二用户设备获得第一用户设备在上述DPS承载建立过程中通知的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或者,第二用户设备获得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网络告知的该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
同样,第一用户设备也会利用该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将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方向的业务流过滤到该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对应的DPS承载中;第一用户设备获得并保存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以该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作为第一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并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确定上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的业务流与第一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对应的DPS承载的映射关系。具体地,第一用户设备获得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可以为:第一用户设备获得第二用户设备在上述DPS承载建立过程中通知的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或者,第一用户设备获得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网络告知的该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如果在附着过程中,第二用户设备与上述服务基站之间未建立DPS承载,则第二用户设备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流程触发DPS承载的建立。具体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流程触发DPS承载的建立可以为: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移动管理实体,以便上述移动管理实体将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发送给网关;其中,上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与DPS承载相关的连接承载标识和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并且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接下来,分组数据网关接收上述网关在收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之后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上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与DPS承载相关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和连接承载标识,并且上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上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在上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被接受之后,分组数据网关发起对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
进一步地,分组数据网关发起对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之后,上述服务基站执行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以及在分组数据网关发起对第一用户设备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之后,服务基站执行第一用户设备的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具体地,分组数据网关发起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可以为:服务网关接收上述分组数据网关发送的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上述分组数据网关发送的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是分组数据网关应用本地服务质量策略分配演进分组系统承载的服务质量之后发送给上述服务网关的;上述服务网关发送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给移动管理实体,以便上述移动管理实体构建会话管理请求,并将上述会话管理请求携带在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发送给上述服务基站;其中,上述服务网关发送的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携带连接承载标识;上述会话管理请求包括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和连接承载标识;本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承载标识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上述连接承载标识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第二用户设备还可以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上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和资源分配情况;接收到上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如果允许建立连接,则第二用户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上述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第二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的资源分配情况的接受或拒绝的应答;最后,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D2D链路建立完成消息。
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与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空口的协议栈包括用户面协议栈。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用户面协议栈可以为简化的协议栈,该用户面协议栈配置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以下简称:IP)、增强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d;以下简称:MAC-d)和物理层(Physical;以下简称:PHY)之一或组合的信息。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用户面协议栈可以配置I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以下简称:PDCP)、无线链路控制层(Radio Link Control;以下简称:RLC)、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aAccess Control;以下简称:MAC)和物理层(Physical;以下简称:PHY)之一或组合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第二用户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DPS承载的建立,以及该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由网络侧设备控制。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用户设备根据第一用户设备广播的信息确定与上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该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连接建立过程中将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以便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DPS承载即为D2D承载,二者含义相同。
图2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连接建立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1(User Equipment 1;以下简称:UE1)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该UE1的信息包括UE1的标识、业务信息、服务码和应用层服务信息之一或组合。
其中,上述标识可以为:物理标识、非接入层标识(Non-Access StratumIdentifier;以下简称:NAS ID)和接入层标识(Access Stratum Identifier;以下简称:AS ID)之一或组合;举例来说,物理标识可以为: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IMSI)等特定码序列;NAS ID可以为服务临时移动用户标识(Serving Temporary MobileSubscriber Identifier;以下简称:s-TMSI)或全局唯一临时标识(Global UniqueTemporary Identifier;以下简称:GUTI),如果UE1处于空闲态,可以用上次保存的旧的s-TMSI或旧的GUTI(old GUTI);如果UE1处于连接态,可以用当前的s-TMSI或当前的GUTI;AS ID可以为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以下简称:C-RNTI)或D-RNTI(即用于D2D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以下简称:RNTI));
上述应用层服务信息包括用户可以解读的服务信息,该用户可以解读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类型和/或服务内容,举例来说,服务内容可以为广告信息、某个电影的视频或游戏等;
上述服务码可以为字符、字符串或数字序列,可以代表应用层服务信息;或者上述服务码可以指示UE1的标识,以及上述应用层服务信息和上述业务信息之一;
上述业务信息可以为用户设备用于构建业务的连接建立请求消息所需的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以下简称:NAS)层的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以下简称:QoS)信息等。
具体地,支持D2D功能的UE1在一个小区开机或重选到一个新的小区时,该UE1需要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
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持D2D功能的UE1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可以为:UE1获得上述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预先为该小区中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分配的,用于广播自身的上述信息的资源,该资源是服务基站通过广播消息广播的;然后,UE1通过自动搜索或测量在上述服务基站预先分配的资源中选择干扰级别低于预定阈值的资源。可选的,该服务基站的分配方式是半静态的。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持D2D功能的UE1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可以为:UE1根据上述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广播的子资源的干扰级别和上述子资源的位置信息,在服务基站广播的子资源中选择干扰级别低于预定阈值的子资源;上述子资源是服务基站对该服务基站预先为上述小区中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分配的,用于广播自身的上述信息的资源进行划分后获得的。
本实施例的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持D2D功能的UE1获得用于广播该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的资源可以为:UE1与上述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建立连接,触发该服务基站为UE1分配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不管UE1的真实的业务是否存在。UE1与该UE1的服务基站建立连接之后,UE1可以维持普通连接态或连接态下长周期的不连续接收模式(longDiscontinuous Receive mode;以下简称:long DRX mode)。当该UE1退出当前所在小区时,该UE1通知上述服务基站收回为UE1分配的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
具体地,本实现方式中,UE1与上述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建立连接可以为:UE1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附着请求(Attach Request)消息,该Attach Request消息携带UE1的IMSI或old GUTI,以及该UE1最后访问的跟踪区域标识(last visited Tracking Area Identifier;以下简称:last visited TAI)(如果存在的话),该UE1的核心网能力(Core Network Capability),该UE1的不连续接收参数(Specific DRX parameters),分组数据网类型(PacketData Network Type;以下简称:PDN Type),协议配置选项(ProtocolConfiguration Options),加密选项转发标记(Ciphered Options Transfer Flag),附着类型(Attach Type),KSIASME(用于标识根密钥KASME),非接入层序列号(Non-Access Stratum sequence number;以下简称:NAS sequencenumber),非接入层媒体接入控制地址(Non-Access Stratum Media AccessControl;以下简称:NAS-MAC),附加GUTI(additional GUTI),分组临时移动用户标识签名(Packet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er signature;以下简称:P-TMSI signature)消息和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以下简称:RRC)参数,并新增“D2D连接”类型参数;
然后,上述服务基站对上述UE1发送的Attach Request消息进行封装,生成初始用户设备消息(Initial UE Message)发送给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以下简称:MME);接下来,MME将要发送给UE1的附着接受(Attach Accept)消息封装在一条S1_MME控制消息,例如: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中,并将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给上述服务基站,最后上述服务基站将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发送给UE1,UE1解析该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获得上述AttachAccept消息。
其中,上述Attach Accept消息携带接入点名称(Access Point Name;以下简称:APN)、GUTI、PDN Type、分组数据网络地址(Packet Data NetworkAddress;以下简称:PDN Address)、TAI列表(TAI List)、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Evolved Packet System Bearer Identity;以下简称:EPS BearerIdentity)、会话管理请求(Session Management Request)、Protocol ConfigurationOptions、KSIASME、NAS sequence number和NAS-MAC等信息;还可以携带UE1的档案(profile)中的用于D2D连接的承载的相关信息,并在EPS BearerIdentity后附加D2D承载类型信息,或者将特定的PDN和D2D连接相绑定。进一步地,该Attach Accept消息还可以包括接入层安全上下文(AccessStratum security context;以下简称:AS security context)信息、切换限制列表(the Handover Restriction List)、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服务质量(Evolved PacketSystem Bearer Quality of Service;以下简称:EPS Bearer QoS)、UE1的最大汇聚比特率(Aggregate Maximum Bit Rate;以下简称:AMBR)、EPS BearerIdentity(可选地,该EPS承载中包括用于D2D连接的承载)、用于用户面的服务网关的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以下简称:TEID)和服务网关的地址。
进一步地,接收到Attach Accept消息之后,UE1将把“GUTI”设置到下次更新时用的临时标识(Temp Identity used in Next update;以下简称:TIN)中。
可选地,上述新增的“D2D连接”类型参数也可以放在传送NAS层AttachAccept消息的S1应用协议(S1 Application Protocol;以下简称:S1-AP)消息,例如: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中,同时该Initial Context SetupRequest消息的UE无线能力信元中可添加“支持D2D功能”的指示信息。
上述Attach Request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1所示,上述Initial UE Message的格式可以如表2所示,上述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3所示,上述Attach Accept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4所示。
表1
表2
表3
表4
步骤202,UE1在获得的资源上广播该UE1的信息。
具体地,支持D2D功能的UE具有不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ive;以下简称:DRX)和不连续发送(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以下简称:DTX)特性。
因此,本实施例中,UE1广播该UE1的信息的方式可以采用DTX方式,以不连续发送周期(DTX-Cycle),在获得的资源上广播该UE1的信息。
步骤203,支持D2D功能的UE2通过感知技术或对其他支持D2D功能的UE的搜索和测量,获知到有可能配对的UE1存在时,UE2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203之前,UE2同样会获得用于广播该UE2的信息的资源,并在获得的资源上广播该UE2的信息,实现方式与步骤201和步骤202描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以UE2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与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相同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进一步地,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NAS ID(例如:old GUTI或s-TMSI)和AS ID;或者,可选地,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服务码。这样,上述服务基站可以获知UE2发起的是D2D连接建立过程,并且可以获知目的UE或配对UE的标识。本实施例中,上述目的UE或配对UE为UE1。
具体地,UE2可以采用DRX方式,以不连续接收周期(DRX-Cycle),在一些特定的资源上搜索除UE2之外的支持D2D功能的UE广播的信息,在获知到有可能配对的UE1存在之后,UE2接收UE1广播的该UE1的信息;或者,UE2也可以采用事件触发的方式接收UE1广播的该UE1的信息,例如:当用户有某些特定的需求时,通过人机界面触发接收动作;或者应用层根据用户之前定制的需求档案(profile)触发接收动作。当然UE2也可以将DRX和事件触发这两种方式组合使用,接收UE1广播的该UE1的信息。
然后,UE2发现UE1的信息与该UE2的需求匹配,于是UE2发起与UE1的直接的D2D连接的建立。首先,UE2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204,UE2接收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的RRC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步骤205,UE2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
本实施例,在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中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和UE2的服务请求(Service Request)信令;上述UE2的D2D能力信息用于指示UE2支持D2D功能。进一步地,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NAS ID(例如:old GUTI或s-TMSI)和AS ID;或者,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服务码。这样,上述服务基站可以获知UE2发起的是D2D连接建立过程,并且可以获知连接对象(即UE1)的标识。
对于步骤203~步骤205中,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和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可以只出现其中一项或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如果步骤203中,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则步骤205中,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可以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也可以不携带;或者,如果步骤203中,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不是D2D连接,则步骤205中,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须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
另外,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和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UE1的NAS ID(例如:old GUTI或s-TMSI)和AS ID;或者,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和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UE1的服务码。
步骤206,服务基站将上述服务请求信令转发给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以下简称:MME)。
本实施例中,服务基站将非接入层的服务请求(Service Request)信令转发给MME之前,可选地,服务基站可以进行接纳判决控制。进一步,上述服务基站可以向UE2下发对UE2到UE1的链路和/或UE2到服务基站的链路的测量配置,并根据UE2在根据上述测量配置进行测量后上报的测量结果,决定是否建立D2D类型的承载和通信。
本实施例中,上述服务基站将上述服务请求信令封装在S1-AP口的InitialUE Message消息中。并在该Initial UE Message消息新增“D2D连接”类型,以便简化后续的为了D2D通信而进行的寻呼过程。进一步地,该Initial UEMessage消息可以包括UE1的NAS ID,例如:s-TMSI;如果UE1处于连接态,服务基站可以将UE1的AS ID映射成eNB T-UE S1AP ID,携带在该InitialUE Message消息中发给核心网设备,如MME。
上述Initial UE Message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5所示。
表5
步骤207,MME接收到上述服务请求信令之后,进行鉴权认证过程。
如果鉴权认证通过,则MME发起上下文建立过程,从而触发承载建立过程。
具体地,可以按照目前的LTE的技术,由分组数据网网关(Packet DataNetwork Gateway;以下简称:PGW)来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例如,完成DPS承载的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以下简称:IP)地址的分配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以下简称:QoS)的管理等其他承载管理功能。
步骤208,MME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给服务基站,以激活所有EPS承载的无线承载和S1承载。
上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包括服务网关地址、上行S1-TEID(S1-TEID(s)),EPS Bearer QoS(s),安全上下文(Security Context),MME信号连接标识(MME Signaling Connection ID)和切换区域列表(Handover Restriction List)。并且本实施例在上述Initial ContextSetup Request消息中新增D2D连接指示(D2D connection indication)信元。
接收到上述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之后,上述服务基站保存Security Context、MME Signaling Connection Id、EPS Bearer QoS(s)和S1-TEID(s)在该服务基站的无线接入网上下文(Radio Access Network context;以下简称:RAN context)中。
其中,上述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6所示。
表6
步骤209,服务基站执行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一个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用来在两个UE之间传输一个DPS承载的数据包。如果一个无线承载存在,则在一个DPS承载和一个无线承载之间存在一一映射的关系。在两个UE之间,一个DPS承载是唯一标识一个具有共同QoS特征的业务流组。包过滤规和每个连接中的一个唯一的包过滤标识相关联,并在类似NAS过程的信令中发下来。一个DPS承载也就是这个承载里的所有的包过滤规则的合集。
具有相同QoS特征的业务流组映射到相同的DPS承载中,举例来说,上述QoS特征可以包括:调度策略、排队管理策略、速度整形策略和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以下简称:RLC)管理等。
步骤210,服务基站向MME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InitialContext Setup Complete/Response)消息。
具体地,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之后,服务基站向UE2发送RRC重配请求消息,并接收UE2发送的RRC重配完成消息。服务基站接收到UE2发送的RRC重配完成消息之后,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然后,服务基站向MME发送回复消息,例如: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Initial Context Setup Complete/Response)消息,该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携带该服务基站的地址、接受的EPS承载列表、拒绝的EPS承载列表和S1口的TEID(s)(下行的)。并在“接受的EPS承载列表”中的“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承载标识(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 Radio Access Bearer Identifier;以下简称:E-RAB ID)”信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在Attach过程中就规定了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本实施例中,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7所示。
表7
步骤211,MME向网关(Gateway;以下简称:GW)发送更新承载请求(Update Bearer Request)消息。
步骤212,MME接收GW发送的更新承载响应(Update Bearer Response)消息。
步骤213,MME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消息用于触发服务基站发送消息给UE1,使得UE1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上述第一消息可以为寻呼消息或一条新的消息,上述第一消息携带“D2D连接”类型,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本实施例中为UE2)的标识和需要建立连接的UE(本实施例中为UE1)的标识。
本实施例中,MME接收到上述服务基站的回复消息,例如: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之后,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触发服务基站发送第二消息给UE1,使得UE1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
以上述第一消息为寻呼消息为例,本实施例在现有的MME向服务基站发送的寻呼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和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的标识,本实施例中,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为UE2,这里的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的标识是上述服务基站可以识别的标识。
本实施例中,MME向服务基站发送的寻呼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8所示。
表8
步骤214,上述服务基站向UE1发送第二消息。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消息用于触发UE1与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上述第二消息可以是一条寻呼消息或新设计的消息格式,携带“D2D连接”类型和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本实施例中为UE2)的标识。
以上述第二消息为寻呼消息为例,本实施例在现有的服务基站向UE发送的寻呼消息的基础上,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和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的标识;本实施例中,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为UE2,这里的触发本次D2D通信的UE的标识是上述服务基站可以识别的标识。上述“D2D连接”类型指示可以为显式的指示或根据新增的信元来隐式的指示。
步骤215,UE1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
在UE1接收到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的第二消息之后,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对该UE1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与网络对UE2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类似,请参见步骤207~步骤21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可选的,UE1先进行本次连接建立过程的接纳控制。
可选地,在UE1与服务基站之间建立默认承载。
可选地,服务基站也可以直接发送调度信息给UE1;后续,根据UE1对D2D连接的链路的测量的反馈,更新对UE1的调度信息。
可选地,服务基站可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角度,预配置UE1的资源,例如:UE1发送/接收所用的半静态资源,包括配置该半静态资源的偏移、配置该半静态资源的周期、用于半静态调度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以下简称:HARQ)进程数目和用于发送肯定应答(Acknowledgement;以下简称:ACK)/否定应答(Negative-Acknowledgment;以下简称:NACK)的资源;
步骤216,UE1发起与UE2的连接建立。可选地,在UE1完成与服务基站的连接建立之后,UE1发起与UE2的连接建立。
具体地,UE1先向UE2发送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该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携带:UE1的标识(D-RNTI或UE1的物理标识)和UE2的标识(D-RNTI或UE2的物理标识);以及该UE1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以下简称:CSI)信息,例如: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以下简称:MCS)、编码速率(code rate)和/或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 Matrix Indexes;以下简称:PMI)等;以及资源分配情况(如果服务基站未下发类似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以下简称:TDD)配比的配置信息。
UE2接收到上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之后,进一步,可选地进行接入控制,如果允许建立连接,则UE2向UE1回复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该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携带UE2的标识(D-RNTI或UE2的物理标识)和UE1的标识(D-RNTI或UE1的物理标识);以及该UE2的CSI信息,例如:MCS、code rate和/或PMI等;以及资源分配接受或拒绝。其中,资源分配接受或拒绝是指UE2接受或拒绝UE1的资源分配情况,可选的携带原因值或推荐的资源分配方式。
最后,UE1接收到UE2发送的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之后,向UE2发送D2D链路建立完成消息。
步骤217,UE1与UE2之间的DPS承载建立完成。UE1与UE2开始设备到设备(D2D)的通信。
本实施例中,如果服务基站未发送动态调度信息,则UE1和UE2可以根据自身对D2D连接的链路的测量的情况,进行调度协商或自行调度;并在后续根据测量结果,更新对对端UE的调度信息。
上述实施例中,上述服务基站可以为演进基站(evolved NodeB;以下简称:eNB),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对基站的形式不作限定。
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图3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连接建立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步骤306,同步骤201~步骤206。
步骤307,MME接收到上述服务请求信令之后,进行鉴权认证过程。
如果鉴权认证通过,则MME发起上下文建立过程,从而触发承载建立过程。
步骤308,MME发送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给服务基站,以触发承载建立过程和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过程。
本实施例中,可以由具有内部网关功能的实体完成DPS承载的IP地址的分配和QoS的管理等其他承载管理功能;上述具有内部网关功能的实体可以是个独立实体,也可以和上述服务基站集成在一起。
本实现方式中,一个DPS承载具有以下特征:
每一个专用的DPS承载和一个TFT相关联。
发送业务流模板(TX Traffic Flow Template;以下简称:TX TFT)是一个TFT中的发送包过滤规则的集合。UE2利用发送业务流模板将发送方向的业务流过滤到对应的DPS承载中;UE1同样利用发送业务流模板将发送方向的业务流过滤到对应的DPS承载中;同时,两个UE保存对方的发送业务流模板,作为接收业务流模板(RX Traffic Flow Template;以下简称:RX TFT),并根据该接收业务流模板确定接收的业务流和对应的DPS承载的映射关系;接收业务流模板的获取,可以是支持D2D功能的UE1和UE2在建立连接过程中,互相通知,也可以通过网络告知对方。这样,UE1和UE2就可以用TX TFT和RX TFT确定承载(Bearer)和应用(Application)的关联:从Bearer来的数据,根据TFT确定是哪个Application的,这就是接收(RX)了;从Application来的数据,根据TFT确定映射到哪个Bearer,这就是发送(TX)了。
一个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用来在两个UE之间传输一个DPS承载的数据包。如果一个无线承载存在,则在一个DPS承载和一个无线承载之间存在一一映射的关系。在两个UE之间,一个DPS承载是唯一标识一个具有共同QoS特征的业务流组。包过滤规和每个连接中的一个唯一的包过滤标识相关联,并在类似NAS过程的信令中发下来。一个DPS承载也就是这个承载里的所有的包过滤规则的合集。
具有相同QoS特征的业务流组映射到相同的DPS承载中,举例来说,上述QoS特征可以包括:调度策略、排队管理策略、速度整形策略和RLC管理等。
本实施例中,无线承载与DPS承载的映射图可以如图4a~图4c所示,图4a~图4c为本发明承载映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步骤309,服务基站向MME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
具体地,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之后,服务基站向UE2发送RRC重配请求消息,并接收UE2发送的RRC重配完成消息。服务基站接收到UE2发送的RRC重配完成消息之后,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然后,服务基站向MME发送回复消息,例如: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该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携带该服务基站的地址、接受的EPS承载列表、拒绝的EPS承载列表和S1口的TEID(s)(下行的)。并在“接受的EPS承载列表”中的“E-RAB ID”信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在Attach过程中就规定了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本实施例中,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7所示。
步骤310~步骤314,同步骤213~步骤217。
本实施例中,如果服务基站未发送动态调度信息,则UE1和UE2可以根据自身对D2D连接的链路的测量的情况,进行调度协商或自行调度;并在后续根据测量结果,更新对对端UE的调度信息。
上述实施例中,上述服务基站可以为eNB,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对基站的形式不作限定。
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图5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DPS承载的建立沿用LTE中用PGW来承担DPS承载的管理和资源分配的原则。本实施例中UE1与UE2的初始状态是空闲(IDLE)态。
如图5所示,该连接建立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501,支持D2D功能的UE1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该UE1的信息包括UE1的标识、业务信息、服务码和应用层服务信息之一或组合。
具体地,UE1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的方式与本发明图3所示实施例步骤301中描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2,UE1在获得的资源上广播该UE1的信息。
具体地,UE1广播该UE1的信息的方式与本发明图3所示实施例步骤302中描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3,支持D2D功能的UE2通过感知技术或对其他支持D2D功能的UE的搜索和测量,获知到有可能配对的UE1存在时,UE2向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503之前,UE2同样会获得用于广播该UE2的信息的资源,并在获得的资源上广播该UE2的信息,实现方式与步骤501和步骤502描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以UE2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与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相同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进一步地,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NAS ID(例如:old GUTI或s-TMSI)和AS ID;或者,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服务码。这样,上述服务基站可以获知UE2发起的是D2D连接建立过程,并且可以获知目的UE或配对UE的标识。本实施例中,上述目的UE或配对UE为UE1。
具体地,UE2可以采用DRX方式,以不连续接收周期(DRX-Cycle),在一些特定的资源上搜索除UE2之外的支持D2D功能的UE广播的信息,在获知到有可能配对的UE1存在之后,UE2接收UE1广播的该UE1的信息;或者,UE2也可以采用事件触发的方式接收UE1广播的该UE1的信息,例如:当用户有某些特定的需求时,通过人机界面触发接收动作;或者应用层根据用户之前定制的需求档案(profile)触发接收动作。当然UE2也可以将DRX和事件触发这两种方式组合使用,接收UE1广播的该UE1的信息。
然后,UE2发现UE1的信息与该UE2的需求匹配,于是UE2发起与UE1的直接的D2D连接的建立。首先,UE2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504,UE2接收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的RRC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步骤505,UE2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
本实施例,在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中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和服务请求(Service Request)信令。进一步地,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NAS ID(例如:old GUTI或s-TMSI)和AS ID;或者,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还可以携带UE1的服务码。这样,上述服务基站可以获知UE2发起的是D2D连接建立过程,并且可以获知连接对象(即UE1)的标识。
对于步骤503~步骤505中,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和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可以只出现其中一项或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如果步骤503中,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则步骤505中,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可以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也可以不携带;或者,如果步骤503中,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不是D2D连接,则步骤505中,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须携带UE2的D2D能力信息。
另外,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和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UE1的NAS ID(例如:old GUTI或s-TMSI)和AS ID;或者,上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和上述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UE1的服务码。
步骤506,服务基站将上述服务请求信令转发给MME。
步骤507,MME接收到上述服务请求信令之后,进行鉴权认证过程。
如果鉴权认证通过,则MME发起上下文建立过程,从而触发承载建立过程。
步骤508,MME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给服务基站,以激活所有EPS承载的无线承载和S1承载。
具体地,上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的格式可以参照本发明图2所示实施例步骤208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9,服务基站执行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具体地,上述服务基站执行无线承载建立过程。用户面的安全功能在这步建立。在用户面承载建立完成之后,Service Request过程完成,同时DPS承载在UE和网络侧完成同步。
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现有的LTE技术,由EPC中的PGW或MME来完成DPS承载的配置和管理。
步骤510,服务基站向MME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InitialContext Setup Complete/Response)消息。
具体地,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之后,服务基站向UE2发送RRC重配请求消息,并接收UE2发送的RRC重配完成消息。服务基站接收到UE2发送的RRC重配完成消息之后,完成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然后,服务基站向MME发送回复消息,例如: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Initial Context Setup Complete/Response)消息,该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携带该服务基站的地址、接受的EPS承载列表、拒绝的EPS承载列表和S1口的TEID(s)(下行的)。并在“接受的EPS承载列表”中的“E-RAB ID”信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在Attach过程中就规定了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其中,上述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响应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7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11,MME向GW发送更新承载请求消息。
步骤512,MME接收GW发送的更新承载响应消息。
步骤513,UE2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Bearer ResourceModification Request)消息。
本实施例中,如果在Attach过程中,DPS承载没有建立,则UE2可以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过程来触发DPS承载的建立。
具体地,UE2可以先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BearerResource Modification Request)消息,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连接承载标识(Linked EPS Bear ID;以下简称:LBI)、净荷类型指示(Payload TypeIndicator;以下简称:PTI)、EPS承载标识(EPS Bearer Identity)、QoS、业务聚合描述(Traffic Aggregate Description;以下简称:TAD)和协议配置选项(Protocol Configuration Options);并且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Packet Data Network;以下简称: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其中上述LBI与D2D承载相关,EPS承载标识也可以作为D2D承载标识。
其中,上述TAD用于指示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是新增,修改还是删除包过滤规则。当业务流增加时,TAD就包括一组包过滤规则,但还没有包过滤标识(Packet Filter Identifier)。UE(例如:UE2)还会发送要增加的业务流的QoS类别标识(QoS Class Identifier;以下简称:QCI)信息和保证比特率(Guaranteed Bit Rate;以下简称:GBR)。当这个过程结束后,TAD被释放。
UE(例如:UE2)只有请求增加承载操作时,发送LBI来指示新增的承载资源和哪个PDN连接相联系。
EPS Bearer Identity只会在修改和删除承载操作时,才会发送。
其中UE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9所示。
表9
步骤514,上述服务基站向MME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
其中,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IMSI、LBI、PTI、EPS BearerIdentity、QoS、TAD和Protocol Configuration Options。MME用LBI来验证这个请求。与LBI对应的EPS承载,MME用相同的SGW地址。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步骤515,MME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选择的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以下简称:SGW),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IMSI、LBI、PTI、EPS Bearer Identity、QoS、TAD和Protocol Configuration Options。MME用LBI来验证这个请求。与LBI对应的EPS承载,MME用相同的SGW地址。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步骤516,SGW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PGW,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IMSI、LBI、PTI、EPS Bearer Identity、QoS、TAD和ProtocolConfiguration Options。SGW把与LBI对应的EPS承载发送给相同的PDN。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如果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被接受,用于该DPS承载管理的专用承载激活(Dedicated Bearer Activation)流程或专用承载修改(Dedicated BearerModification)流程将被发起。由UE2分配的PTI将UE2发起的DedicatedBearer Activation流程与UE2发起的Bearer Resource Modification流程相关联,PTI提供了在新的业务流组合和用于新的业务流组合的EPS承载之间必要的连接。当一个新的包过滤规则加入一个TFT中时,PGW会分配一个在这个TFT中唯一的新的包过滤标识(Packet Filter Identifier)。PGW维持业务数据流(Service Data Flow;以下简称:SDF)中的包过滤标识和TFT中的包过滤标识的对应关系。
步骤517~步骤521,同步骤213~步骤217。
上述实施例中,上述服务基站可以为eNB,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对基站的形式不作限定。
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本发明图5所示实施例中,步骤515中的专用承载激活流程可以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专用承载激活流程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步骤601,PGW应用本地的QoS策略。
步骤602,PGW应用本地QoS策略来分配EPS承载的服务质量(EPSBearer QoS),例如:PGW分配该EPS承载的QoS参数,该EPS承载的QoS参数包括:QCI、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以下简称:ARP)、GBR和最大比特率(Maximum Bit Rate;以下简称:MBR);PGW发送创建专用承载请求(Create Dedicated Bearer Request)消息给SGW,该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包括IMSI、PTI、EPS Bearer QoS、TFT、S5/S8隧道端点标识(S5/S8 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以下简称:S5/S8TEID)、LBI和协议配置选项(Protocol Configuration Options)。
步骤603,SGW发送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给MME,该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包括IMSI、PTI、EPS Bearer QoS、TFT、S1-TEID、LBI和Protocol配置选项。
其中,LBI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步骤604,MME选择一个EPS Bearer ID,同时构建一个会话管理请求(Session Management Request),该会话管理请求包括PTI、TFT、EPS BearerQoS参数、Protocol Configuration Options、EPS Bearer Identity(可选的,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和LBI。然后MME发送承载建立请求(Bearer SetupRequest)消息给eNB,该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括EPS Bearer Identity、EPSBearer QoS、Session Management Request和S1-TEID。
步骤605,eNB映射EPS Bearer QoS到无线承载的QoS,并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给UE,该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包括Radio Bearer QoS、SessionManagement Request和EPS Bearer Identity。
本实施例中的UE可以为UE2或UE1。
接收到上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之后,UE NAS将保存EPS BearerIdentity、通过LBI建立的专用承载(Dedicated Bearer)和默认承载的关联关系。UE利用发送业务流模版(UL TFT)来决定业务流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步骤606,UE通过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消息给eNB,来回应无线承载激活(Radio BearerActivation)。
步骤607,eNB通过发送承载建立响应(Bearer Setup Response)消息给MME来确认承载激活。
其中,上述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携带EPS Bearer Identity和S1-TEID。
步骤608,UE NAS层生成会话管理响应(Session Management Response),并通过直接转发(Direct Transfer)消息将上述会话管理响应发送给eNB。
其中,上述直接转发消息包括EPS Bearer Identity。
步骤609,eNB发送上行NAS传输(Uplink NAS Transport)消息给MME。
其中,上述上行NAS传输消息携带会话管理响应(Session ManagementResponse)。
本实施例中,上述Uplink NAS Transport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10所示。
表10
步骤610,接收到步骤607的承载建立响应消息和步骤609的会话管理响应(Session Management Response)之后,MME发送创建专用承载响应(Create Dedicated Bearer Response)消息给SGW,确认承载激活(BearerActivation)成功。
其中,上述创建专用承载响应消息携带EPS Bearer Identity和S1-TEID。
步骤611,SGW向PGW发送创建专用承载响应消息。
图7为本发明连接建立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DPS承载的建立沿用LTE中用PGW来承担DPS承载的管理和资源分配的原则。本实施例中UE1与UE2的初始状态是Active态。
步骤701,支持D2D功能的UE1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该UE1的信息包括UE1的标识、业务信息、服务码和应用层服务信息之一或组合。
具体地,UE1获得用于广播该UE1的信息的资源的方式与本发明图2所示实施例步骤201中描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702,UE1在获得的资源上广播该UE1的信息。
具体地,UE1广播该UE1的信息的方式与本发明图2所示实施例步骤202中描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703,支持D2D功能的UE2通过感知技术或对其他支持D2D功能的UE的搜索和测量,获知到有可能配对的UE1存在。
可选地,UE2向服务基站发送靠近指示,携带UE1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703之前,UE2同样会获得用于广播该UE2的信息的资源,并在获得的资源上广播该UE2的信息,实现方式与步骤701和步骤702描述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以UE2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与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相同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704,UE2向UE1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Bearer Resource Modification Request)消息。
本实施例中,如果在Attach过程中,D2D承载没有建立,则UE2可以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过程来触发D2D承载的建立。
具体地,UE2可以先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BearerResource Modification Request)消息,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LBI、PTI、EPS承载标识(EPS Bearer Identity)、QoS、TAD和Protocol ConfigurationOptions;并且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其中上述LBI与D2D承载相关,EPS承载标识也可以作为D2D承载标识。
其中,上述TAD用于指示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是新增,修改还是删除包过滤规则。当业务流增加时,TAD就包括一组包过滤规则,但还没有包过滤标识(Packet Filter Identifier)。UE(例如:UE2)还会发送要增加的业务流的QCI信息和GBR。当这个过程结束后,TAD被释放。
UE(例如:UE2)只有请求增加承载操作时,发送LBI来指示新增的承载资源和哪个PDN连接相联系。
EPS Bearer Identity只会在修改和删除承载操作时,才会发送。
其中UE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的格式可以如表9所示。
步骤705,上述服务基站向MME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
其中,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IMSI、LBI、PTI、EPS BearerIdentity、QoS、TAD和Protocol Configuration Options。MME用LBI来验证这个请求。与LBI对应的EPS承载,MME用相同的SGW地址。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步骤706,MME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选择的SGW,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IMSI、LBI、PTI、EPS Bearer Identity、QoS、TAD和Protocol Configuration Options。MME用LBI来验证这个请求。与LBI对应的EPS承载,MME用相同的SGW地址。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步骤707,SGW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PGW,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IMSI、LBI、PTI、EPS Bearer Identity、QoS、TAD和ProtocolConfiguration Options。SGW把与LBI对应的EPS承载发送给相同的PDN。该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有个专用的PDN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如果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被接受,用于该DPS承载管理的专用承载激活(Dedicated Bearer Activation)流程或专用承载修改(Dedicated BearerModification)流程将被发起。由UE2分配的PTI将UE2发起的DedicatedBearer Activation流程与UE2发起的Bearer Resource Modification流程相关联,PTI提供了在新的业务流组合和用于新的业务流组合的EPS承载之间必要的连接。当一个新的包过滤规则加入一个TFT中时,PGW会分配一个在这个TFT中唯一的新的包过滤标识(Packet Filter Identifier)。PGW维持SDF中的包过滤标识和TFT中的包过滤标识的对应关系。
其中,上述专用承载激活流程可以如图6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708,服务基站根据DPS承载的信息,执行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具体地,上述服务基站执行无线承载建立过程。用户面的安全功能在这步建立。在用户面承载建立完成之后,Service Request过程完成,同时DPS承载在UE和网络侧完成同步。
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现有的LTE技术,由EPC中的PGW或MME来完成DPS承载的配置和管理。
步骤709,PGW发起对目标UE的D2D承载的建立过程。
本实施例中,上述目标UE为UE1。
首先,PGW根据从MME获得的UE1的标识,向UE1发起专用承载激活流程。其中,上述专用承载激活流程可以如图6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然后,上述服务基站执行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现有的LTE技术,由EPC中的PGW或MME来完成DPS承载的配置和管理。
步骤710,UE1发起与UE2的连接建立。
本步骤为可选步骤。具体地,UE1发起与UE2的连接建立的过程可以参见本发明图2所示实施例步骤216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711,UE1与UE2之间的DPS承载建立完成。UE1与UE2开始设备到设备(D2D)的通信。
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本发明图2~图7所示实施例中,UE1与UE2之间的空口,即Ud口的协议栈只有用户面协议栈,没有控制面协议栈或者简化的控制面协议栈。
其中,上述Ud口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沿用目前LTE的协议栈,如图10a所示,这时,上述用户面协议栈可以配置IP、PDCP、RLC、MAC和PHY之一或组合的信息;或者上述Ud口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为简化的协议栈,如图10b所示,这时,上述用户面协议栈可以配置IP、MAC-d和PHY之一或组合的信息。图10a~图10b为本发明用户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本发明图2~图7所示实施例中,Ud链路的配置由网络侧来控制,即通过Uu口的信令来控制和配置Ud口,包括:UE1与UE2之间DPS承载的建立和该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可选地,如果资源共享,上述Ud口的用户面协议栈还可配置类似TDD配比的配置信息(不限于目前LTE中规定的几种配比)、安全信息(加密、完整性保护参数和算法)和测量配置信息之一或组合。其中,该测量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以下简称:RRM)、无线链路管理(Radio Link Management;以下简称:RLM)和CSI之一或组合。根据参考信令的不同,上述测量配置信息的配置不同,举例来说,如果上行资源共享,eNB可以以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以下简称:SRS)或新的参考信号(New Reference Signal;以下简称:NRS)为测量对象配置上述测量配置信息;如果下行资源共享,eNB可以通过小区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以下简称:CRS)或NRS为测量对象配置上述测量配置信息。
根据上述Ud口的用户面协议栈,eNB可以发送资源调度信息,该资源调度信息包括:告知UE1和/或UE2使用PHY层的物理资源、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以下简称:MCS)、编码速率(code rate)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 Matrix Indexes;以下简称:PMI)之一或组合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图8为本发明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为支持D2D功能的第二用户设备,可以实现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流程,如图8所示,该用户设备可以包括:获得模块81、确定模块82和发起模块83;
其中,获得模块81,用于获得支持D2D功能的第一用户设备广播的该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
确定模块82,用于根据获得模块81获得的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上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发起模块83,用于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上述连接建立过程中将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网络侧设备,以便网络侧设备与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上述用户设备,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图9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图8所示的用户设备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图9所示的用户设备中,发起模块83可以包括:发送子模块831和接收子模块832;
其中,发送子模块831,用于向第二用户设备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在接收子模块832接收到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之后,向上述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例如服务请求信令;
接收子模块832,用于接收上述服务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和/或,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上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用户设备支持D2D功能;
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标识和接入层标识;
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上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码。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发起模块83还可以在附着过程中,第二用户设备与服务基站之间未建立DPS承载时,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流程触发上述DPS承载的建立。
具体地,发起模块83可以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移动管理实体,以便移动管理实体将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发送给网关;
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与上述DPS承载相关的连接承载标识和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并且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上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消息接收模块84和消息发送模块85;
其中,消息接收模块84,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该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携带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和资源分配情况;以及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消息发送模块85发送的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之后发送的D2D链路建立完成消息;
消息发送模块85,用于在消息接收模块84接收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如果允许建立连接,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该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第二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的资源分配情况的接受或拒绝的应答。
上述用户设备,可以实现在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建立DPS承载,实现支持D2D功能的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而可以实现网络对资源的可控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持设备到设备D2D功能的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支持D2D功能的第一用户设备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所述连接建立过程中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便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信息和第一用户设备标识;或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包括服务码,所述服务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信息和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以及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设备到设备演进分组系统DPS承载建立完成,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开始D2D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所述连接建立过程中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接收到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之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
其中,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和/或,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D2D功能;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标识和接入层标识;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服务基站将所述非接入层信令封装在初始用户设备消息中发送给移动管理实体,所述初始用户设备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并且所述初始用户设备消息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标识;和/或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处于连接态时,所述初始用户设备消息还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接入层标识;
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发送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是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对所述第二用户设备鉴权认证通过之后发送给所述服务基站的,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携带D2D连接指示;
所述服务基站执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完成所述DPS承载到所述无线承载的映射之后,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携带所述服务基站的地址、接受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列表、拒绝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列表和S1口的隧道端点标识;其中,所述接受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列表中的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承载标识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在附着过程中就规定了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包括:
所述服务基站接收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寻呼消息或一条新的消息;所述第一消息携带D2D连接类型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
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寻呼消息或一条新的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携带D2D连接类型指示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以使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DPS承载的IP地址分配和服务质量管理由具有内部网关功能的实体完成;
所述具有内部网关功能的实体为独立实体或与所述服务基站集成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每个专用的DPS承载对应一个业务流模板,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利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方向的业务流过滤到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对应的DPS承载中;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获得并保存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以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作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并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的业务流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接收业务流模板对应的DPS承载的映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包括: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在所述DPS承载建立过程中通知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或者,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获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网络告知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业务流模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还包括:
如果在附着过程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与所述服务基站之间未建立DPS承载,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流程触发所述DPS承载的建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流程触发DPS承载的建立包括: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以便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将所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发送给网关;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与所述DPS承载相关的连接承载标识和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并且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组数据网关接收所述网关在收到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之后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所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与所述DPS承载相关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和连接承载标识,并且所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所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在所述网关发送的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被接受之后,所述分组数据网关发起对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组数据网关发起对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之后,还包括:
所述服务基站执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以及在所述分组数据网关发起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之后,所述服务基站执行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组数据网关发起的DPS承载的建立过程包括:
服务网关接收所述分组数据网关发送的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所述分组数据网关发送的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是所述分组数据网关应用本地服务质量策略分配演进分组系统承载的服务质量之后发送给所述服务网关的;
所述服务网关发送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给所述移动管理实体,以便所述移动管理实体构建会话管理请求,并将所述会话管理请求携带在承载建立请求消息中发送给所述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网关发送的创建专用承载请求消息携带连接承载标识;所述会话管理请求包括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和连接承载标识;
所述连接承载标识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所述连接承载标识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所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和资源分配情况;
接收到所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如果允许建立连接,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所述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携带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资源分配情况的接受或拒绝的应答;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D2D链路建立完成消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空口的协议栈包括用户面协议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协议栈为简化的协议栈,所述用户面协议栈配置因特网协议、增强的媒体接入控制和物理层之一或组合的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协议栈配置因特网协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无线链路控制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物理层之一或组合的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间DPS承载的建立,以及所述DPS承载到无线承载的映射由所述网络侧设备控制。
19.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为支持设备到设备D2D功能的第二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支持D2D功能的第一用户设备广播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得模块获得的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发起模块,用于发起与网络侧设备的连接建立过程,并在所述连接建立过程中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便所述网络侧设备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信息和第一用户设备标识;或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息包括服务码,所述服务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信息和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标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起模块包括:发送子模块和接收子模块;
所述发送子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当前所在小区的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以及在所述接收子模块接收到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之后,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第二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信令;
所述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其中,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的建立原因信元的值为D2D连接;和/或,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D2D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支持D2D功能;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非接入层标识和接入层标识;
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和所述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之一或全部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服务码。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起模块,还用于在附着过程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与服务基站之间未建立DPS承载时,发起请求承载资源修改流程触发所述DPS承载的建立。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起模块,具体用于发送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给移动管理实体,以便所述移动管理实体将所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发送给网关;
所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携带与所述DPS承载相关的连接承载标识和演进分组系统承载标识,并且所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新增D2D连接类型指示,或所述承载资源修改请求消息中有个专用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用于DPS承载的管理。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消息接收模块和消息发送模块;
所述消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所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携带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和资源分配情况;以及接收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所述消息发送模块发送的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之后发送的D2D链路建立完成消息;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消息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D2D链路建立请求消息之后,如果允许建立连接,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所述D2D链路建立响应消息携带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标识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资源分配情况的接受或拒绝的应答。
CN201110374011.2A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Active CN1031399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10315.8A CN105163398B (zh)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CN201110374011.2A CN103139930B (zh)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EP12851534.3A EP2773129B1 (en) 2011-11-22 2012-11-22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PCT/CN2012/085016 WO2013075635A1 (zh) 2011-11-22 2012-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EP18165914.5A EP3416451B1 (en) 2011-11-22 2012-11-22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S14/281,487 US9084222B2 (en) 2011-11-22 2014-05-19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S14/736,112 US20150282236A1 (en) 2011-11-22 2015-06-10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S15/457,664 US10674481B2 (en) 2011-11-22 2017-03-13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74011.2A CN103139930B (zh)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0315.8A Division CN105163398B (zh)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9930A CN103139930A (zh) 2013-06-05
CN103139930B true CN103139930B (zh) 2015-07-08

Family

ID=484691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74011.2A Active CN103139930B (zh)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CN201510410315.8A Active CN105163398B (zh)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0315.8A Active CN105163398B (zh) 2011-11-22 2011-11-22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9084222B2 (zh)
EP (2) EP2773129B1 (zh)
CN (2) CN103139930B (zh)
WO (1) WO20130756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930B (zh) 2011-11-22 2015-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KR102034836B1 (ko) * 2012-03-18 2019-1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패킷 전송 방법 및 무선기기
WO2013163634A1 (en) * 2012-04-27 2013-10-3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sonalizing and/or tailoring a service interface
EP2842355A2 (en) * 2012-04-27 2015-03-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optimizing proximity data path setup
US9088976B2 (en) * 2012-04-29 2015-07-21 Blackberry Limited Provisioning radio resource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WO2014011151A1 (en) * 2012-07-10 2014-01-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ome network information
ES2734476T3 (es) 2012-07-20 2019-12-10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y aparato para transmitir un mensaje relacionado con una conexión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EP2918134A4 (en) * 2012-11-06 2016-07-06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DEVICE DEVICE COMMUNICATION
KR102013805B1 (ko) * 2012-12-06 2019-08-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셀룰러 통신과 단말 직접 통신의 서비스 연속성 제공 방법
CN103974454B (zh) * 2013-01-28 2017-10-31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
WO2014130554A1 (en) 2013-02-19 2014-08-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rame structure for filter bank multi-carrier (fbmc) waveforms
CN105309007B (zh) * 2013-04-05 2019-04-26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在针对多频带的安全处理中避免密钥失配
CN104244443B (zh) * 2013-06-08 2017-09-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终端到终端连接建立方法及移动管理实体
CN104244412B (zh) * 2013-06-09 2020-05-22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基站
KR102115425B1 (ko) * 2013-07-02 2020-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본 경로 및 직접 경로 간 전환 장치 및 방법
KR102130296B1 (ko) 2013-07-31 2020-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말 대 단말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단말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05409318B (zh) 2013-08-04 2020-04-2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开始设备对设备操作的方法和设备
CN104349303B (zh) * 2013-08-05 2019-07-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连接管理方法、装置及基站
WO2015020460A1 (en) * 2013-08-07 2015-02-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046868A1 (en) * 2013-09-24 2015-04-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network controlled direct connec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scheme
CN104519508B (zh) * 2013-09-27 2018-05-04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中的发现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US9596628B2 (en) * 2013-10-31 2017-03-14 Intel Corporation Gateway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5009680B (zh) 2013-12-25 2019-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协同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1833988B1 (ko) * 2014-01-21 2018-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 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식별자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3889071B (zh) * 2014-02-24 2017-06-23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随机接入技术的d2d通信同步、建立与恢复方法
CN104918299B (zh) * 2014-03-14 2020-04-1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ue接入控制的方法
EP3136811B1 (en) * 2014-04-23 2019-03-06 LG Electronics Inc. Device-to-device (d2d) operation method carried out by terminal in rrc connection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the method
CN106256152B (zh) * 2014-05-01 2019-07-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执行的小区搜索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US9439116B2 (en) * 2014-05-19 2016-09-06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 subscriber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WO2015197119A1 (en) 2014-06-26 2015-12-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proximity services
US9713179B2 (en) * 2014-06-27 2017-07-18 Alcatel Lucent Configuration of layer-1 destination addres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JP2016012843A (ja) * 2014-06-30 2016-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伝送管理システム、伝送システム、伝送管理方法、伝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I3723401T3 (fi) * 2014-07-02 2023-03-01 Apple Inc Laitteisto ja menetelmä laitehaun parantamiseksi alhaisen kompleksisuuden käyttäjälaitteistossa
US9871828B2 (en) * 2014-07-18 2018-01-16 T-Mobile Usa, Inc. Enhanced IMS services restriction and selection control for mobile devices roaming in foreign networks
CN105450482B (zh) * 2014-07-29 2019-04-19 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连接方法和装置
EP3178194B1 (en) * 2014-08-08 2020-09-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counter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key update for device-to-device group communication
US10080126B2 (en) * 2014-09-16 2018-09-18 Htc Corporation Device of handling open direct discovery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16049436A1 (en) * 2014-09-26 2016-03-31 Kyocera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distributed scheduling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CN112512029A (zh) * 2014-10-03 2021-03-1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ProSe通信的方法、基站及WTRU
US9918266B2 (en) * 2014-10-06 2018-03-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a secondary cell for device-to-device user equipment
TWI609598B (zh) 2014-10-15 2017-12-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基於位置資訊的通信控制方法和系統
CN105592567A (zh) * 2014-10-24 2016-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10594548B2 (en) 2014-10-27 2020-03-17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Home network information
CN105578382B (zh) * 2014-11-06 2020-04-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的获取、配置方法及装置,资源池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EP3235329B1 (en) * 2014-12-19 2022-04-1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Proximity service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control
CN104602353A (zh) * 2015-02-27 2015-05-06 东南大学 一种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d2d链路的无线资源分配方法
CN107251611B (zh) * 2015-03-13 2020-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相关装置和系统
CN106162512A (zh) * 2015-04-09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承载控制方法和装置
JP6525714B2 (ja) * 2015-04-30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894698B2 (en) 2015-05-13 2018-02-1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discovery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11147622A (zh) 2015-05-18 2020-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D2d通信中的ip地址分配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6332300A (zh) * 2015-06-16 2017-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专用承载建立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7852591B (zh) * 2015-06-29 2021-10-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生成用户装备的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JP6496079B2 (ja) * 2015-08-07 2019-04-03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接続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CN106470384A (zh) * 2015-08-18 2017-03-0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中的承载配置方法
US10257677B2 (en) * 2015-10-16 2019-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ith evolv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EP3223575B1 (en) * 2015-11-19 2019-06-12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482873B1 (ko) * 2015-12-08 2022-12-28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연결 확립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119140A1 (ja) * 2016-01-08 2017-07-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処理方法
US10015671B2 (en) 2016-01-19 2018-07-03 T-Mobile Usa, Inc. Network service access control
WO2017166129A1 (zh) * 2016-03-30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承载切换方法及基站设备、网络节点
WO2017166140A1 (zh) * 2016-03-30 2017-10-0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86719B (zh) * 2016-04-01 2020-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316198B (zh) * 2016-04-05 2023-04-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QoS生成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US10880304B2 (en) * 2016-04-06 2020-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 verification of wearable devices
WO2017217802A1 (ko) * 2016-06-16 2017-12-21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WO2018018612A1 (zh) * 2016-07-29 2018-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异制式小区的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08307472B (zh) * 2016-08-12 2023-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CN107819593B (zh) * 2016-09-14 2021-09-03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群组通信的方法、系统以及终端设备
CN106656418B (zh) * 2016-11-26 2019-12-1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资源控制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157924A1 (en) 2017-03-01 2018-09-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2d communications in a cellular network
WO2018201482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寻呼指示方法及装置
US11140621B2 (en) * 2017-05-08 2021-10-05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onfiguring a data connection
CN109246684B (zh) * 2017-05-19 2020-11-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能力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JP7045808B2 (ja) * 2017-06-19 2022-04-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Ue及びueの通信制御方法
BR112020000662A2 (pt) * 2017-07-10 2020-07-14 Motorola Mobility Llc conexão de dados de acesso múltiplo em uma rede móvel
US11632676B2 (en) * 2018-01-09 2023-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rvice-based access stratum (AS) security configuration
US11526853B2 (en) * 2018-03-14 2022-12-1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onfigurable settings for automatic updates of calendar items
US11464060B2 (en) * 2018-04-26 2022-10-04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eestablishment
US11672035B2 (en) * 2018-06-14 2023-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 by UE in NR V2X
WO2020077566A1 (zh) * 2018-10-17 2020-04-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基于物物直连建立单播连接的方法及装置
CN111065170B (zh) * 2018-10-17 2022-08-1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单播连接建立和建立单播连接的方法及设备
CN111294980B (zh) * 2019-03-28 2022-02-1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WO2020191741A1 (zh) 2019-03-28 2020-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867146B (zh) * 2019-04-30 2022-07-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标识信息发送、接收方法、设备及装置
CN112040477A (zh) * 2020-08-19 2020-12-04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d2d安全直连通信方法及终端
US11700610B2 (en) * 2021-02-17 2023-07-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ayer one sidelin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WO2022177417A1 (ko) * 2021-02-18 2022-08-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bs 관련된 통신 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2199A (zh) * 2008-11-24 2010-07-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d2d网络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WO2011109027A1 (en) * 2010-03-05 2011-09-09 Nokia Corporation Handover of direct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2772A1 (en) 2002-12-31 2004-12-16 Markku Renfors Filter bank based signal processing
KR100663489B1 (ko) 2004-04-16 2007-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셀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JP4472473B2 (ja) 2004-09-13 2010-06-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031583B2 (en) 2005-03-30 2011-10-04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round trip latency and overhead with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18394B2 (en) 2005-04-28 2008-08-26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audio encoders utilizing data from overlapping audio segments
JP4352035B2 (ja) 2005-06-21 2009-10-28 株式会社東芝 Ofdm復調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0596131C (zh) 2005-10-26 2010-03-24 法国电信公司 多载波信号发射方法和设备及多载波信号接收方法和设备
US8817737B2 (en) 2005-10-31 2014-08-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1906577B1 (en) 2006-09-26 2020-11-04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Communication scheme for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DE102007018032B4 (de) 2007-04-17 2010-11-11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Erzeugung dekorrelierter Signale
US8711833B2 (en) 2007-04-18 2014-04-29 Wi-Lan, Inc. Base station synchronization for a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US8259673B2 (en) * 2007-06-19 2012-09-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voice service in a mobile network with multiple wireless technologies
CN101179356A (zh) 2007-11-28 2008-05-1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2090132A (zh) * 2008-05-15 2011-06-08 诺基亚公司 用于提供对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协调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US8411638B2 (en) 2008-06-23 2013-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background scanning in OFDMA mobile stations
GB0812632D0 (en) * 2008-07-10 2008-08-20 Vodafone Plc Security architecture for LTE relays
EP2311032B1 (en) 2008-07-11 2016-01-06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udio encoder and decoder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audio samples
AU2009267507B2 (en) 2008-07-11 2012-08-02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oe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ethod and discriminator for classifying different segments of a signal
US8577363B2 (en) * 2008-07-14 2013-11-05 Nokia Corporation Setup of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WO2010006650A1 (en) * 2008-07-17 2010-01-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election of connection type i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0006649A1 (en) * 2008-07-17 2010-01-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ellular system
US20100041350A1 (en) 2008-08-13 2010-02-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s with two antenna ports
FR2935856B1 (fr) 2008-09-10 2010-08-27 Conservatoire Nat Arts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numerique multiporteuse d'un signal utilisant des bancs de filtres et le prechargement de memoires pour l'initialisation
US8554200B2 (en) * 2008-09-12 2013-10-0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for device 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1370228B (zh) * 2008-09-26 2012-06-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中用户全网跟踪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753498B (zh) 2008-12-05 2013-02-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信道估计结果的滤波方法与装置
US9900779B2 (en) * 2008-12-30 2018-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CA2748736C (en) 2009-01-05 2014-08-12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Trustworthiness decision making for access authentication
US9332498B2 (en) * 2009-06-24 2016-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nergy efficient base station entering sleep mode
WO2011015250A1 (en) * 2009-08-07 2011-02-10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cheduling in radio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98657A (zh) * 2009-08-18 2011-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多跳的中继通信系统及该系统的接入方法
KR101091300B1 (ko) * 2009-08-21 2011-12-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네트워크 내에서 제어 평면(Control Plane) 을 담당하는 서버 및 LIPA(Local IP Access) 서비스를 제어하는 방법
FR2951046B1 (fr) 2009-10-02 2011-10-14 Conservatoire Nat Des Arts Et Metiers Cnam Systemes de transmission multiporteuse de donnees numeriques et procedes de transmission utilisant de tels systemes
US8666403B2 (en) * 2009-10-23 2014-03-0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facilitating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US8582593B2 (en) * 2009-12-29 2013-11-12 Nokia Corporation Multicast transmission within a hybrid direct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77724B2 (en) * 2010-01-11 2013-07-0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session context continuity of local service availability in local cellular coverage
WO2011117677A1 (en) * 2010-03-24 2011-09-2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key management
WO2011136617A2 (ko) * 2010-04-29 2011-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네트워크 내에서 제어 평면(control plane)을 담당하는 서버 및 그 서버에서 서비스를 제어하는 방법
CN101867547B (zh) 2010-05-24 2013-04-24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降低滤波器组多载波系统的峰均比的方法
US8838111B2 (en) * 2010-09-09 2014-09-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KR20120028706A (ko) * 2010-09-15 2012-03-23 주식회사 케이티 Lte 시스템에서 통신 단말의 고유 식별번호를 획득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무선망 접속 장치
WO2012044628A1 (en) * 2010-09-28 2012-04-0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leasing connections with local gw when ue moves out of residential/enterprise network coverage
KR20130079564A (ko) * 2010-09-28 2013-07-10 리서치 인 모션 리미티드 Ue가 주택/기업 네트워크 커버리지 밖으로 이동할 때 로컬 gw와의 연결을 해제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469589B (zh) 2010-11-08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中继链路资源单元组的方法及装置
US8537751B2 (en) * 2011-02-01 2013-09-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inimizing tracking area updates in heterogeneous radio access network
US9144098B2 (en) * 2011-02-14 2015-09-2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eal-time gaming and other applications support for D2D communications
FR2973187B1 (fr) 2011-03-25 2013-11-1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traitement d'un signal multiporteuses a bancs de filtre pour la synchronisation par preambule
US8792369B2 (en) 2011-05-02 2014-07-29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etting a mobile node specific cyclic prefix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US20120294163A1 (en) * 2011-05-19 2012-11-22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rec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650550A (zh) * 2011-07-01 2014-03-19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选择的网际协议(ip)业务卸载(sipto)和本地ip接入(lipa)移动性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44873A (zh) * 2011-08-26 2011-11-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d2d用户对的位置为其和蜂窝用户选择资源复用模式的方法
US20140254429A1 (en) * 2011-10-02 2014-09-11 Broadcom Corporation Signaling for device-to-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687556B2 (en) * 2011-11-18 2014-04-01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correlating connection information with mobile device identity
CN103139930B (zh) 2011-11-22 2015-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3083197A1 (en) * 2011-12-08 2013-06-1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Network synchronisation of devices in a d2d cluster
GB2497741A (en) * 2011-12-19 2013-06-26 Renesas Mobile Corp A verification system for use in requesting access to a D2D communication service
GB2497745B (en) * 2011-12-19 2014-11-05 Broadcom Corp Improvements t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8953478B2 (en) * 2012-01-27 2015-02-10 Intel Corporation Evolved node B and method for coherent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per CSI-RS feedback
EP2842355A2 (en) * 2012-04-27 2015-03-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optimizing proximity data path setup
TWI631871B (zh) * 2012-04-27 2018-08-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支援鄰近發現程序方法及裝置
US10932229B2 (en) 2012-04-30 2021-02-2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coordinated orthogonal block-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COBRA) operations
WO2013173992A1 (en) 2012-05-23 2013-11-28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multicarrier mobile terminals
US8811289B2 (en) * 2012-06-28 2014-08-19 Tektronix, Inc. S1-MME and LTE-Uu interface correlation in long term evolution networks
US20140073337A1 (en) 2012-09-11 2014-03-1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millimeter-wave frequency band
US8917708B2 (en) * 2012-09-28 2014-12-23 Intel Corporation Discovery and operation of hybrid wireless wide area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9699589B2 (en) * 2012-12-21 2017-07-04 Blackberry Limited Managing sessions for direct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2199A (zh) * 2008-11-24 2010-07-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d2d网络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WO2011109027A1 (en) * 2010-03-05 2011-09-09 Nokia Corporation Handover of direct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75635A1 (zh) 2013-05-30
CN105163398A (zh) 2015-12-16
US10674481B2 (en) 2020-06-02
EP3416451B1 (en) 2021-11-03
US20170188339A1 (en) 2017-06-29
US20140254523A1 (en) 2014-09-11
EP2773129B1 (en) 2018-06-27
US20150282236A1 (en) 2015-10-01
US9084222B2 (en) 2015-07-14
CN103139930A (zh) 2013-06-05
EP2773129A1 (en) 2014-09-03
CN105163398B (zh) 2019-01-18
EP3416451A1 (en) 2018-12-19
EP2773129A4 (en)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9930B (zh)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JP6846435B2 (ja) 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をlteマスターueと共にグループ化する手順
KR102499481B1 (ko)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데이터 통신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8781441B (zh) 用于v2v业务的改进的半持久资源分派
EP3131352B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53132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relay traffic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2D communication
CN103188742B (zh) 通信切换方法、用户设备与基站
EP3500046A1 (en) Routing method and equipment
EP3354108B1 (en) Method for handling an id collision for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EP4118929A1 (en)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sidelink relay service
EP3100374B1 (en) Method for handling an id collis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KR102309294B1 (ko) D2d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mac pdu를 구성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EP3100375B1 (en) Method for notifying for d2d commu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6161764A1 (zh) 一种中继承载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EP3338507B1 (en) Base statio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m
CN108141897A (zh) 一种终端设备、网络设备以及数据传输方法
US1118493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bearer configuration of a relay user equipment
CN103888963B (zh)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配置方法、站点和用户设备
KR20220061156A (ko) 비-3gpp 상의 pdu 세션을 3gpp 액세스로 이동시키기 위한 방안
CN114642075A (zh) 用于邻近度服务授权和置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16235631A (zh) 新空口(nr)旁路发现消息的用户面协议设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