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4980B -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4980B
CN111294980B CN201910244638.2A CN201910244638A CN111294980B CN 111294980 B CN111294980 B CN 111294980B CN 201910244638 A CN201910244638 A CN 201910244638A CN 111294980 B CN111294980 B CN 1112949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radio bearer
data
data packet
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46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94980A (zh
Inventor
王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463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94980B/zh
Priority to JP2021558530A priority patent/JP7478749B2/ja
Priority to EP20776834.2A priority patent/EP3952600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71901 priority patent/WO2020192250A1/zh
Priority to KR1020217035123A priority patent/KR102548713B1/ko
Priority to US17/442,956 priority patent/US20220191951A1/en
Publication of CN111294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94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应用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其中,第一数据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能够避免数据接收中混淆、错误的发生,保证用户设备之间通过无线承载进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Vehicle to X,简称V2X,也可称为vehicle toeverything)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通信协议的车辆数据传输方案。V2X通信包括车与车(Vehicle to Vehicle,简称V2V)通信、车与路侧基础设施(Vehicle toInfrastructure,简称V2I)通信以及车与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简称V2P)通信。V2X应用将改善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和车辆能耗、提高交通效率和车载娱乐信息等。
在V2X通信中,V2V通信是一种和普通无线蜂窝网络通信不太一样的通信方式,在传统的蜂窝网络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和基站设备进行通信,而在V2V通信中,用户设备直接和用户设备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成为直连链路(sidelink,简称SL)。
第五代移动通信是指第五代移动电话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5G。5G也称为新无线技术(New Radio,简称NR),5G中可以支持V2X的应用。相关技术中,在进行5G NR通信时,用户设备和基站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建立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和服务质量流(Quality of Service flow,QoS flow,亦可称QoS流)来实现的,但如何在用户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中建立无线承载并实现数据的准确无误传输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应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用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基站和/或核心网,转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接收所述基站和/或所述核心网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的确认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当前已经建立的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
将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至基站和/或核心网,以使所述基站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第三无线承载,所述第三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不同;
通过所述第三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包括采用确认模式的无线承载。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所述第三无线承载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所对应的优先级别相同时,优先将资源分配所述第二无线承载。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第四数据;
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根据所述区分结果,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上述方法,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MAC子头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RLC层中的第一RLC子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以及发送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且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的优先级相同时,优先分配资源给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配置应用模块,应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第一建立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
第一发送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置应用模块,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子模块:
第一设定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第二设定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第三设定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用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信息转发模块,向基站和/或核心网,转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确认接收模块,接收所述基站和/或所述核心网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的确认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标识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当前已经建立的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
标识转发模块,将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至基站和/或核心网,以使所述基站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第三无线承载,所述第三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不同;
第二发送模块,通过所述第三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包括采用确认模式的无线承载。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优先发送模块,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所述第三无线承载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所对应的优先级别相同时,优先将资源分配所述第二无线承载。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第四数据;
数据区分模块,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所述区分结果,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区分模块,包括以下任意一个子模块:
第一区分子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二区分子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MAC子头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三区分子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RLC层中的第一RLC子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对于上述装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优先发送模块,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以及发送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且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的优先级相同时,优先分配资源给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应用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其中,第一数据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能够避免数据接收中混淆、错误的发生,保证用户设备之间通过无线承载进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中RLC层的分层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在5G NR通信系统中,用户设备和基站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建立无线承载和QoS流来实现的。来自上层的数据包,需要映射关联到一个QoS流上,一个QoS流有对应的QoS flow ID(简称QFI),且需要映射和关联到一个无线承载上,而不同的无线承载,可以有不同的传输参数配置,从而满足不同的业务的需求。通常,不同的无线承载通过不同的无线承载标识(无线承载ID)来区别。在5G NR V2X的中,用户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上,在单播的场景下用户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采用用户设备和基站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QoS模型,也就是,在用户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上采用数据到QoS流,QoS流到无线承载的映射和关联建立无线承载。
在V2X通信中,相互通信的两个用户设备,建立在直连链路上的QoS流和无线承载,从映射规则和传输参数配置上,是无法保证完全一致的,因为双方用户设备都是根据各自对应的核心网和基站进行QoS流和无线承载的建立的。
在NR通信中,NR无线协议栈分为用户面和控制面两个层面,用户面(User Plane,UP)协议栈即用户数据传输采用的协议簇,控制面(Control Plane,CP)协议栈即系统的控制信令传输采用的协议簇。NR中用户面协议从上到下依次是:SDAP层(Service DataAdaptation Protocol,业务数据适应协议层)、PDCP层(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RLC层(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层)、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和PHY(Physical,物理层)。其中,SDAP层用于执行QoS流到无线承载的映射和关联,在上下行数据中标识QFI。PDCP层和RLC层是以无线承载为粒度配置的,不同的无线承载对应其单独的PDCP实体和RLC实体,一个无线承载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PDCP实体和RLC实体。MAC层是多个无线承载公用的,用于将多个无线承载所传输的数据复用在一个数据包中交给物理层发送。MAC层在复用不同无线承载的数据时,在不同的无线承载的数据的MAC子头(sub header)中携带对应的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ty,LCID),以表示数据包中的数据来自不同的无线承载。接收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根据LCID对数据包解复用,将不同无线承载中的数据分别送至对应的RLC实体和PDCP实体。
在5G NR V2X通信中,RLC层在TM(Transparent Mode,透明)模式、UM(Unacknowledged Mode,非确认)模式、AM(Acknowledged Mode,确认)模式三种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在UM模式下,发送设备通过建立的与接收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接收设备无需向发送设备反馈信息。但是在AM模式下,发送设备通过建立的与接收设备之间的无线承载,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接收设备在接收数据包之后还需向发送设备返回是否成功接收到数据包的RLC状态报告(RLC status report)。发送设备根据从接收设备收到的RLC状态报告,判断是否需要重传的数据包,并在确定需要重传时从重传缓存器(retransmission buffer)中确定需要重传的数据包。
相关技术中,用户设备之间建立无线承载时,存在二者建立了使用相同的LCID的无线承载的情况。也即,第一用户设备建立LCID=1的无线承载,用于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1(与第一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相对应,这里的数据包1指的来自高层的数据,这里的高层是相对于RLC层来说的,指的是位于RLC层之上的协议层产生的数据,例如来自应用层的应用程序产生数据,或者来自RRC层的RRC信令,在本公开的后续描述中,数据包都指代来自高层的数据),并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响应数据包1所返回的状态报告1(与第一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相对应,RLC状态报告属于由RLC层产生的控制信令,不属于高层的数据);第二用户设备也建立LCID=1的无线承载,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2(与第二用户设备的配置相对应),并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响应数据包2所返回的状态报告2(与第二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相对应);对应地,在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设备中分别设置有两个RLC实体,对应LCID=1的无线承载两个方向的数据传输(也即接收)。在AM模式下,第一用户设备在接收到第二用户设备通过LCID=1的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2,以及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数据包1的状态报告1时,由于数据包2和状态报告1在各自对应的MAC子头中都是通过LCID=1来标识,第一用户设备MAC层无法判断该将数据包2和状态报告1发送至哪个对应的RLC实体,造成数据接收混淆、错误。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两个方向进行处理,以第一用户设备为例,包括区分数据包2和状态报告1,将其发送至对应的RLC实体;统一数据包2和状态报告1的配置,保证RLC实体可以对数据进行解包;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通过不同无线承载来实现数据包2和状态报告1的接收。以下是本公开提供的几种实现方式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以下示例以及实际需要对实现方式示例进行修改,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方式一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步骤S11至步骤S14。
在步骤S11中,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在步骤S12中,应用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在步骤S13中,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或更新)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
在步骤S14中,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其中,第一数据可以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是各种形式的终端设备,包括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建成MS)、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应用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根据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无线承载映射规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应用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第一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确定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用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之间统一数据包到QoS流的映射和关联规则、QoS流到无线承载的映射和关联规则、以及无线承载传输参数的配置,保证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采用相同的配置,使得第一用户设备发出的数据包、以及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均具有相同的配置,二者均可以被RLC实体解包,第二用户设备在接收后无需识别,能够避免数据接收中混淆、错误的发生,保证了用户设备之间通过无线承载进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使二者的数据传输过程不再受无线承载是否为同一个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S12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向基站和/或核心网,转发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接收基站和/或核心网发送的针对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的确认信息。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用户设备自身不能够单独进行无线承载映射规则和无线承载的建立,需要向基站或核心网进行指示时,第一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之后,需先向基站和/或核心网转发,并在得到基站或核心网的确认之后,再进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的应用。那么,在第一用户设备自身能够单独进行无线承载的建立时,则无需向基站或核心网转发确认。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也可称为基站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RAN)用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在2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基地无线收发站(英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3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节点B(NodeB),在4G网络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包括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在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为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5G新无线(New Radio,简称NR)中的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gNB,以及继续演进的节点B(ng-eNB),其中gNB和终端之间采用NR技术进行通信,ng-eNB和终端之间采用E-UTRA(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技术进行通信,gNB和ng-eNB均可连接到5G核心网。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还包含在未来新的通信系统中提供基站功能的设备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核心网可以是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简称EPC)、5G Core Network(5G核心网),还可以是未来通信系统中的新型核心网。5G CoreNetwork由一组设备组成,并实现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的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提供数据包路由转发和QoS(Quality of Service)管理等功能的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提供会话管理、IP地址分配和管理等功能的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等。EPC可由提供移动性管理、网关选择等功能的MME、提供数据包转发等功能的Serving Gateway(S-GW)、提供终端地址分配、速率控制等功能的PDN Gateway(P-GW)组成。
方式二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步骤S21至步骤S23。
在步骤S21中,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当前已经建立的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
在步骤S22中,将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至基站和/或核心网,以使基站和/或核心网为第一用户设备建立第三无线承载,第三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与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不同;
在步骤S23中,通过第三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其中,第二数据可以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无线承载包括采用确认模式(也即AM模式)的无线承载。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无线承载是第二用户设备已经建立的、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所用的无线承载。这样,可以保证基站和/或核心网为第一用户设备所建立的第三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与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二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其中,第三数据可以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二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通过这种方式,第一用户设备可以通过第三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第一用户设备可以在通过第二无线承载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后,通过第二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返回状态报告(也即第三数据)。这样,将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发送过程与状态报告的发送过程分别通过不同的无线承载进行,不会造成用户设备的数据接收混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LCP(Logical channelprioritization,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第三无线承载与第二无线承载所对应的优先级别相同时,优先将资源分配给第二无线承载(也即第三数据),也即优先通过第二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在该实现方式中,根据数据传输任务类型、传输时间、传输量等的不同,不同的无线承载所对应的优先等级不同,优先等级高的无线承载可以优先对其分配传输资源。在第二无线承载和第三无线承载的优先级别相同时,第三数据的优先级别高于第二数据,第一用户设备优先分配资源给第三数据。
方式三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步骤S31至步骤S33。
在步骤S31中,接收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第四数据;
在步骤S32中,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在步骤S33中,根据区分结果,对第四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第四数据包括第二用户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第二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用户设备在发送第四数据之前,第二用户设备和第一用户设备之间先建立第四无线承载,以进行数据传输。其中,第二用户设备和第一用户设备之间先建立第四无线承载包括:
第二用户设备建立逻辑信道标识为M的第四无线承载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数据包a)和/或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也即数据包a)的状态报告(状态报告a),并建立对应的RLC实体。另一方面,第一用户设备也建立逻辑信道标识为M的第四无线承载用于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也即数据包a)和/或用于发送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也即数据包a)的状态报告(也即状态报告a),并建立对应的RLC实体。
并且,第一用户设备还将第四无线承载用于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数据包b)和/或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也即数据包b)的状态报告(状态报告b),并建立对应的RLC实体,第二用户设备还会将第四无线承载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也即数据包b)和/或用于发送响应于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的状态报告(也即状态报告b),并建立对应的RLC实体。
本公开所描述的第四无线承载是指在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中具有相同LCID的无线承载。那么,在第四无线承载在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中的LCID相同、且无线承载ID不同时,可以认为该第四无线承载为两个不同的无线承载。在第四无线承载在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中的LCID相同、且无线承载ID也相同时,可以认为该第四无线承载为一个无线承载。
第一用户设备中用于发送数据包b和接受状态报告b的RLC实体为同一RLC实体,第一用户设备中用于接收数据包a和发送状态报告a的RLC实体为同一RLC实体,第一用户设备中用于发送数据包b和发送状态报告a的RLC实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对应的,第一用户设备中用于接收数据包a和接受状态报告b的RLC实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数据传输的过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a(也即第四数据中的一种);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响应于数据包a的状态报告a;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b;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数据包b的状态报告b(也即第四数据中的一种)。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用户设备在区分出第四数据之后,将不同的数据发送至其对应的RLC实体或RLC子层进行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第四数据的MAC子头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一用户设备的RLC层中的第一RLC子层根据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与第二用户设备的配置信息没有统一的情况下,两用户设备发出的数据包的配置是不同的,若在AM模式下,二者均采用同一无线承载进行数据主动传输以及状态报告的反馈时,以第一用户设备所接收到的第四数据为例,对方式三进行说明。
由于第二用户设备在发送不同的数据时,不同数据的RLC包头的“D/C”域并不相同,该“D/C”域占用1比特,用于指示该数据是第二用户设备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也即数据包a),或是第二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也即状态报告b)。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基于不同的RLC包头可以区分第四数据。
但由于并不是所有用户设备均能够识别数据的RLC包头。因此,可以控制第二用户设备在发出第四数据之前,在MAC子头中通过添加指示信息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标记。这样,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可以通过识别MAC子头的指示信息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中RLC层的分层示意图。如图4所示,还可以对第一用户设备的RLC层进行分层,分为一个或多个RLC子层,其中,第一RLC层可以用于对第四数据的RLC包头进行识别,例如通过“D/C”域来区分,以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RLC层中的第二RLC子层可以用于实现RLC层的其余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LCP(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以及发送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且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的优先级相同时,优先分配资源给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在该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均通过逻辑信道标识为M的无线承载进行数据发送,以第一用户设备为例,存在状态报告a和数据包b同时参与组包的情况。那么,第一用户设备优先分配资源给状态报告a,若资源还有剩余,则分配给数据包b。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承载建立方法,适用于5G(5Generation)通信系统,还可适用于4G、3G通信系统,还可适用于未来新的各种通信系统,例如6G、7G等。且也适用于不同的网络架构,包括但不限于中继网络架构、双链接架构、V2X架构等架构。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述实施例作为示例介绍了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如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应不限于此。事实上,用户完全可根据个人喜好和/或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设定各步骤,只要符合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即可。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无线承载建立装置的框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该装置包括信息接收模块41、配置应用模块42、第一建立模块43和第一发送模块44。
信息接收模块41,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配置应用模块42,应用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第一建立模块43,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
第一发送模块44,通过第一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其中,第一数据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配置应用模块42,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子模块:
第一设定子模块,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第二设定子模块,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第一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第三设定子模块,根据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确定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用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
信息转发模块,向基站和/或核心网,转发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确认接收模块,接收基站和/或核心网发送的针对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的确认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可包括:
标识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当前已经建立的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
标识转发模块,将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至基站和/或核心网,以使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建立第三无线承载,第三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与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不同;
第二发送模块,通过第三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其中,第二数据包括第一用户设备主动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无线承载可以包括采用确认模式的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通过第二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其中,第三数据可以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一优先发送模块,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第三无线承载与第二无线承载所对应的优先级别相同时,优先将资源分配第二无线承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
数据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第四数据;
数据区分模块,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数据处理模块,根据区分结果,对第四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第四数据包括第二用户设备主动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第二用户设备响应于第一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区分模块,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个子模块:
第一区分子模块,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二区分子模块,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第四数据的MAC子头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三区分子模块,第一用户设备的RLC层中的第一RLC子层根据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优先发送模块,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以及发送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且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的优先级相同时,优先分配资源给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上述实施例作为示例介绍了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如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应不限于此。事实上,用户完全可根据个人喜好和/或实际应用场景灵活设定各模块,只要符合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即可。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承载建立装置,能够避免数据接收中混淆、错误的发生,保证用户设备之间通过无线承载进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公开实施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描述,仅作示意与区分描述对象之用,没有次序之分,也不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设备个数或数据量的限定,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20)

1.一种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向基站和/或核心网,转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接收所述基站和/或所述核心网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的确认信息;
应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用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当前已经建立的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
将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至基站和/或核心网,以使所述基站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第三无线承载,所述第三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不同;
通过所述第三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包括采用确认模式的无线承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所述第三无线承载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所对应的优先级别相同时,优先将资源分配所述第二无线承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第四数据;
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根据所述区分结果,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MAC子头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RLC层中的第一RLC子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以及发送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且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的优先级相同时,优先分配资源给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11.一种无线承载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信息转发模块,向基站和/或核心网,转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确认接收模块,接收所述基站和/或所述核心网发送的针对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的确认信息;
配置应用模块,应用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第一建立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第一无线承载;
第一发送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应用模块,包括以下至少一个子模块:
第一设定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包与QoS流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第二设定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建立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QoS流与无线承载之间的映射和关联规则;
第三设定子模块,根据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用的无线承载的传输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标识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当前已经建立的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
标识转发模块,将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发送至基站和/或核心网,以使所述基站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建立第三无线承载,所述第三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标识不同;
第二发送模块,通过所述第三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包括采用确认模式的无线承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优先发送模块,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所述第三无线承载与所述第二无线承载所对应的优先级别相同时,优先将资源分配所述第二无线承载。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接收模块,接收第二用户设备通过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第四数据;
数据区分模块,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数据处理模块,根据所述区分结果,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第四数据包括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中的至少一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区分模块,包括以下任意一个子模块:
第一区分子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二区分子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MAC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MAC子头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第三区分子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RLC层中的第一RLC子层根据所述第四数据的RLC包头,对所述第四数据进行区分,得到区分结果。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优先发送模块,在逻辑信道优先级过程中,当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以及发送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且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向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的优先级相同时,优先分配资源给通过所述第四无线承载向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响应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产生的状态报告。
CN201910244638.2A 2019-03-28 2019-03-28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2949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638.2A CN111294980B (zh) 2019-03-28 2019-03-28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JP2021558530A JP7478749B2 (ja) 2019-03-28 2020-01-14 無線ベアラ確立方法及び装置
EP20776834.2A EP3952600A4 (en) 2019-03-28 2020-01-14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RADIO CARRIER
PCT/CN2020/071901 WO2020192250A1 (zh) 2019-03-28 2020-01-14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KR1020217035123A KR102548713B1 (ko) 2019-03-28 2020-01-14 무선 베어러 확립 방법 및 장치
US17/442,956 US20220191951A1 (en) 2019-03-28 2020-01-14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radio bear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638.2A CN111294980B (zh) 2019-03-28 2019-03-28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4980A CN111294980A (zh) 2020-06-16
CN111294980B true CN111294980B (zh) 2022-02-15

Family

ID=71026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4638.2A Active CN111294980B (zh) 2019-03-28 2019-03-28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1951A1 (zh)
EP (1) EP3952600A4 (zh)
JP (1) JP7478749B2 (zh)
KR (1) KR102548713B1 (zh)
CN (1) CN111294980B (zh)
WO (1) WO20201922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2534A1 (zh) * 2020-10-21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930A (zh) * 2011-11-22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8781385A (zh) * 2016-06-03 2018-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2x消息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809510A (zh) * 2017-05-05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09766B1 (ko) 2008-02-01 2015-04-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rlc pdu 전송 방법, 자원할당 방법 및 rlc 엔티티
CN102625377B (zh) * 2011-01-31 2014-06-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无线承载的建立方法、接入点设备、用户设备及系统
CN103517351B (zh) * 2012-06-29 2016-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Drb建立方法及设备
CN107347215B (zh) * 2016-05-06 2019-11-08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在v2x网络中资源的分配方法及终端
WO2018066905A1 (ko) * 2016-10-07 2018-04-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V2x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005127B (zh) * 2017-02-03 2020-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QoS流处理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EP3619863A4 (en) 2017-05-05 2020-12-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RADIO LINK CONTROL STATUS REPORT
KR102224214B1 (ko) 2017-08-10 2021-03-09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사이드링크 데이터 복제를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US20200037132A1 (en) * 2018-07-27 2020-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 ue search and notification for unicast over sidelink
KR20200094343A (ko) * 2019-01-30 2020-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직접 통신 베어러의 서비스 품질을 관리 및 설정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930A (zh) * 2011-11-22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8781385A (zh) * 2016-06-03 2018-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2x消息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809510A (zh) * 2017-05-05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cussion on connection setup procedure;ZTE;《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5bis R2-166792》;20161014;正文的第2.2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2250A1 (zh) 2020-10-01
US20220191951A1 (en) 2022-06-16
EP3952600A1 (en) 2022-02-09
KR20210141723A (ko) 2021-11-23
KR102548713B1 (ko) 2023-06-27
CN111294980A (zh) 2020-06-16
JP2022530743A (ja) 2022-07-01
JP7478749B2 (ja) 2024-05-07
EP3952600A4 (en) 2022-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294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uting data packet to user equipment in LTE-WLAN aggregation system
US1165943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ata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716726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反映式サービス品質(QoS)を行うための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KR102355678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QoS(Quality Of Service) Flow의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US1072175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095981B (zh) Pdu会话的管理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9242747A1 (zh) 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和数据包的传输系统
WO2019029643A1 (zh) 通信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和系统
CN10835303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装置
CN108353310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支持该方法的装置
US20180124857A1 (en) Radio access network devic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ip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EP3162114A1 (en) Direct rate adaptation for an end-to-end communication path by a cellular network node
CN114503526A (zh) 用于路由和承载映射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N103813298A (zh) 回程网络承载管理方法及设备
KR20230012521A (ko) 이중 연결 하에서의 사이드링크 릴레이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CN111294980B (zh) 无线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1110690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87345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GB2624512A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AI/ML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Tingting

Inventor before: Liu Xi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