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4454A -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74454A
CN103974454A CN201310703527.6A CN201310703527A CN103974454A CN 103974454 A CN103974454 A CN 103974454A CN 201310703527 A CN201310703527 A CN 201310703527A CN 103974454 A CN103974454 A CN 103974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direct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unit
package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035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74454B (zh
Inventor
许俊彦
陈秋纹
杨丰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ublication of CN103974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4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74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74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3Performing the actions predefined by failover planning, e.g. switching to standby network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间维持后端网络连线,并通过直接通信连线通信。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可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快速且无缝地将通信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以保持数据传输正常。

Description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是以较底层的方式完成通信路径的切换。
背景技术
于已知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技术中,移动装置间可通过特定的协定进行直接通信,而此种直接通信系统的直接通信装置间主要是先通过后端网络建立基础建设连结(Infrastructure Link),随后,于直接通信装置间进入彼此通信范围后建立直接通信连结(Direct Communication Link)时,便可利用直接通信连线直接进行数据交换。
更进一步来说,LTE网络中,当移动装置要传送数据之前,需先经过封包过滤器(Packet Filter)来对数据封包进行分类,并依据封包的起始地址、起始TCP/UDP端口号、目的地址、目的TCP/UDP端口号及其组合其中之一来决定数据封包的服务品质(Quality of Service,QoS)以及决定要从那一条数据承载通道(Data RadioBearer)进行数据传输。需特别说明,LTE网络的移动装置可能同时具有多个运行中的封包过滤器,而一般均把这些封包过滤器统称为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rafficFlow Template)。
然而,由于LTE网络技术中,直接通信连结的稳定性不足,因此,当直接通信装置间的直接通信连结中断(Radio Link Failure)时,仍需通过后端网络的基础建设连结协助数据的传输。惟已知技术中,并无主要的连结切换机制,因此,当直接通信装置的直接通信连结中断时,通常需针对后端网络的基础建设连结进行重启,方能继续传输数据。
更者,虽可考虑利用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的连线初始协定(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完成直接通信装置间跨连结通信的管理,然由于此种方式除处理程序非常复杂外,更容易于连结切换时发生通信中断导致数据封包遗失的情况。
据此,如何正确地于已知的LTE网络技术中,顺利地于直接通信装置间完成连结的切换,并同时改善连结切换时过于复杂的程序及易断线的缺点,乃业界亟需努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传送端直接通信(Direct ModeCommunication)装置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收发器,并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包含:(a)令封包处理模块通过收发器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b)令封包处理模块判断直接通信连线中断;(c)令封包处理模块将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
为完成前述目的,本发明又提供一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收发器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封包处理模块用以通过收发器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封包处理模块更用以判断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并通过收发器,将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
为完成前述目的,本发明更提供一种用于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收发器,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包含:(a)令封包处理模块通过收发器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b)令封包处理模块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将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
为完成前述目的,本发明更提供一种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收发器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封包处理模块用以通过收发器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并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将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
在参阅图式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及具体实施态样。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直接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方块图;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直接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方块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直接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方块图;
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直接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方块图;
图5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直接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方块图;
图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7A-7B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8A-8B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9A-9B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10A-10B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2、3、4、5 直接通信系统
10、20、30、40、50 后端网络连线
11、21、31、41、51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
12、22、32、42、52 直接通信连线
13、23、33、43、53 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15、25、35、45、55 后端网络伺服器
111、211、311、411、511 收发器
113、213、313、413、513 封包处理模块
133、233、333、433、533 封包处理模块
2131、3131、4131 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5131 TFT处理单元
2133、4133 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5133 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
2135、3135、4135 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
5135 双模式RLC处理单元
2137、3137、4137 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2333、3331、4333 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2331、4331 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5333 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
5335 双模式RLC处理单元
210、310、410、510 第一网络封包
212、312、412、512 第二网络封包
Badd20、Badd30、Badd40 后端网络起始地址
Badd22、Badd32、Badd42 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Dadd20、Dadd40 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
Dadd22、Dadd42 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来阐释本发明。然而,该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需在如实施例所述的任何环境、应用程式或方式方能实施。因此,以下实施例的说明仅在于阐释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以下实施例及图式中,与本发明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绘示,且绘示于图式中的各元件之间的尺寸关系仅为便于理解,而非用以限制为实际的实施比例。
请同时参考图1A至图1B。其中,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直接通信系统1的示意图。直接通信系统1包含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以及一后端网络伺服器15。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通过后端网络伺服器15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10。
图1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的方块图。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包含一收发器11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113,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包含一收发器13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133。元件间的互动将于下文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首先,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的封包处理模块113通过收发器111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12。换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的封包处理模块133通过收发器131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建立直接通信连线12。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因为外在因素导致直接通信连线12中断时,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的封包处理模块113可直接侦测并判断直接通信连线12中断。
此时,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的封包处理模块113便可将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12切换回已存在之后端网络连线10。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的封包处理模块133则于直接通信连线12中断后,通过后端网络连线10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进行通信。如此一来,直接通信装置间便可完成连线的切换,以维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需特别说明者,于第一实施例中,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可通过封包处理模块133将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12切换回后端网络连线10。更者,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亦可设定好二内部封包处理路径,再通过设定于媒体存取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标头(Header)的逻辑通道识别码(Logical Channel ID,LCID)决定该封包的处理路径,因此,无论网络封包从任一连线(直接通信连线以及后端网络连线)进来,皆可于汇总后一并处理。然前述方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封包处理态样。
请同时参考图2A至图2B。其中,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直接通信系统2的示意图。直接通信系统2包含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以及一后端网络伺服器25。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通过后端网络伺服器25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20。
图2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的方块图。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包含一收发器21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21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213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131、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133、一后端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raffic Filter Template,TFT)处理单元2135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2137。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包含一收发器23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23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233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333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331。第二实施例主要是详细描述不同态样的连结传输封包及其切换的过程。元件间的互动将于下文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首先,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的封包处理模块213通过收发器211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22。换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的封包处理模块233通过收发器231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建立直接通信连线22。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于传送一第一网络封包210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131自TCP/UDP层接收第一网络封包210,并将第一网络封包210于内部传送至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2135。其中,第一网络封包210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
随后,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2135将第一网络封包210于内部转递至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133。如此,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133便将第一网络封包210之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20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22。
如此一来,当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133转换完第一网络封包210的网络地址后,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2137便根据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20、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2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20或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22,亦或两者的组合),通过收发器21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22将第一网络封包210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的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331通过收发器23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22,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接收第一网络封包210,并将第一网络封包210的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20以及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22分别转换成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
如此一来,当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331处理完第一网络封包210的网络地址后,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333便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亦或两者的组合)解析第一网络封包210,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TCP/UDP层进行后续处理。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的封包处理模块213侦测并判断直接通信连线22中断,且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欲传送一第二网络封包212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时,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131将第二网络封包212传送至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2135。同样地,第二网络封包212包含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
随即,由于直接通信连线22已中断,则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之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2135便直接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亦或两者的组合),通过收发器21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20将第二网络封包212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
同样地,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2333于直接通信连线22中断后,便通过收发器23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20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接收第二网络封包212,并直接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2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22,亦或两者的组合)解析第二网络封包212,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TCP/UDP层进行后续处理。
需特别说明者,前述实施例的网络封包除可包含起始地址以及目的地址外,亦可同时包含起始网络地址端口号(port)以及目的网络地址端口号等相关信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通过本发明前述内容,轻易理解适合的网络信息使用。
另外强调,前述地址转换的方式,于LTE网络常采用地址穿隧方式(IP-in-IPtunneling)或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的方式。其中,于NAT方式中,封包经过转换之后,起始地址、目的地址、起始网络地址端口号与目的网络地址端口号可能会有所改变并与原本不同。惟采用地址穿隧方式或NAT的方式(或任何地址转换方式)转换地址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精神。
请同时参考图3A至图3B。其中,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直接通信系统3的示意图。直接通信系统3包含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以及一后端网络伺服器35。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通过后端网络伺服器35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30。
图3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的方块图。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包含一收发器31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31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313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131、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3135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3137。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包含一收发器33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33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333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331。第三实施例主要是详细描述不同态样的连结传输封包及其切换的过程。元件间的互动将于下文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首先,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的封包处理模块313通过收发器311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32。换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的封包处理模块333通过收发器331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建立直接通信连线32。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于传送一第一网络封包310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131自TCP/UDP层接收第一网络封包310,并将第一网络封包310于内部传送至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3137。其中,第一网络封包310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
随后,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3137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亦或两者的组合),通过收发器31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32将第一网络封包310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331通过收发器33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32,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接收第一网络封包310,并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亦或两者的组合)解析第一网络封包310,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TCP/UDP层进行后续处理。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的封包处理模块313侦测并判断直接通信连线32中断,且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欲传送一第二网络封包312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时,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131将第二网络封包312传送至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3135。同样地,第二网络封包312包含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
随即,由于直接通信连线32已中断,则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之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3135便直接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亦或两者的组合),通过收发器31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30将第二网络封包312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
同样地,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331于直接通信连线32中断后,通过收发器33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30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接收第二网络封包312,并直接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亦或两者的组合)解析第二网络封包312,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TCP/UDP层进行后续处理。
需特别说明者,于第三实施例中,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13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3331同时具备多网域网络地址(Multi-Homed IP)处理的功能,以在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30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32处于不同网域时进行网络地址的转换。
请同时参考图4A至图4B。其中,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直接通信系统4的示意图。直接通信系统4包含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以及一后端网络伺服器45。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通过后端网络伺服器45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40。
图4B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的方块图。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包含一收发器41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41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413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131、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133、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4135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4137。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包含一收发器43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43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433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333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331。第四实施例主要是详细描述不同态样的连结传输封包及其切换的过程。元件间的互动将于下文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首先,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的封包处理模块413通过收发器411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42。换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的封包处理模块433通过收发器431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建立直接通信连线42。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于传送一第一网络封包410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131自TCP/UDP层接收第一网络封包410,并将第一网络封包410于内部传送至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133。其中,第一网络封包410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
随后,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133便直接将第一网络封包410之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40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42。
如此一来,当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133转换完第一网络封包410的网络地址后,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4137便根据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40、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4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40或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42,亦或两者的组合),通过收发器41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42将第一网络封包410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的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331通过收发器43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42,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接收第一网络封包410,并将第一网络封包410的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Dadd40以及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Dadd42分别转换成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
如此一来,当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331处理完第一网络封包410的网络地址后,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333便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亦或两者的组合)解析第一网络封包410,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TCP/UDP层进行后续处理。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的封包处理模块413侦测并判断直接通信连线42中断,且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欲传送一第二网络封包412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时,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131将第二网络封包412传送至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4135。同样地,第二网络封包412包含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
随即,由于直接通信连线42已中断,则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之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4135便直接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亦或两者的组合),通过收发器41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40将第二网络封包412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
同样地,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之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4333于直接通信连线42中断后,通过收发器43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40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接收第二网络封包412,并直接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及其组合其中之一(即单独通过后端网络起始地址Badd40或后端网络目的地址Badd42,亦或两者的组合)解析第二网络封包412,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TCP/UDP层进行后续处理。
请同时参考图5A至图5B。其中,图5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直接通信系统5的示意图。直接通信系统5包含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以及一后端网络伺服器55。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通过后端网络伺服器55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50。
图5B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的方块图。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包含一收发器51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51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513更包含一TFT处理单元5131、一双模式封包数据汇聚通信协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处理单元5133以及一双模式无线电连结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处理单元5135。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包含一收发器531以及一封包处理模块533。其中,封包处理模块533更包含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333以及一双模式RLC处理单元5335。第五实施例主要是详细描述不同态样的连结传输封包及其切换的过程。元件间的互动将于下文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首先,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的封包处理模块513通过收发器511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52。换言之,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的封包处理模块533通过收发器531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建立直接通信连线52。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于传送一第一网络封包510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的TFT处理单元5131自IP层接收第一网络封包510,并将第一网络封包510于内部传送至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133。
随后,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133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未绘示)下,将第一网络封包510传送至双模式RLC处理单元5135。而双模式RLC处理单元5135则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未绘示)下,进一步通过收发器51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52将第一网络封包510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的双模式RLC处理单元5335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未绘示)下,通过收发器531,经由直接通信连线52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接收第一网络封包510,并将第一网络封包510转递至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333。接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333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未绘示)下解析第一网络封包510,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IP层进行后续处理。
接着,当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的封包处理模块513侦测并判断直接通信连线52中断,且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欲传送一第二网络封包512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时,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的TFT处理单元5131自IP层接收第二网络封包512,并将第二网络封包512于内部传送至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133。
随后,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133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未绘示)下,将第二网络封包512传送至双模式RLC处理单元5135。而双模式RLC处理单元5135则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未绘示)下,进一步通过收发器51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50将第二网络封包512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
另一方面,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的双模式RLC处理单元5335于直接通信连线52中断后,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未绘示)下,通过收发器531,经由后端网络连线50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接收第二网络封包512,并将第二网络封包512转递至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333。接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5333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未绘示)下解析第二网络封包512,并将其进一步转递至IP层进行后续处理。
本发明的一第六实施例为一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流程图请参考图6。第六实施例的方法是用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例如前述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1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13)。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一收发器;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二收发器。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第六实施例的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执行步骤601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收发器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601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二收发器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直接通信连线。接着,执行步骤602,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判断直接通信连线中断。
随后,执行步骤603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将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603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后端网络连线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本发明的一第七实施例为一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流程图请参考图7A-7B。第七实施例的方法是用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例如前述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2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23)。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一收发器;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二收发器。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
第一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第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第二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二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第七实施例的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执行步骤701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收发器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701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二收发器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直接通信连线。
接着,执行步骤702,令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703,令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将第一网络封包转递至第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执行步骤704,令第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第一网络封包之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705,令第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将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随即,执行步骤706,令第二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第一网络封包。执行步骤707,令第二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第一网络封包的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708,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一网络封包。
执行步骤709,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判断直接通信连线中断。执行步骤710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将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710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后端网络连线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执行步骤711,令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第二网络封包包含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712,令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将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执行步骤713,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接收第二网络封包。执行步骤714,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二网络封包。
本发明的一第八实施例为一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流程图请参考图8。第八实施例的方法是用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例如前述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3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33)。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一收发器;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二收发器。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
第一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第二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第八实施例的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执行步骤801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收发器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801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二收发器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直接通信连线。
接着,执行步骤802,令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803,令第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将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随即,执行步骤804,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第一网络封包。执行步骤805,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一网络封包。
执行步骤806,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判断直接通信连线中断。执行步骤807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将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807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后端网络连线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执行步骤808,令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第二网络封包包含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809,令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将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执行步骤810,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接收第二网络封包。执行步骤811,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二网络封包。
本发明的一第九实施例为一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流程图请参考图9A-9B。第九实施例的方法是用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例如前述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4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43)。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一收发器;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二收发器。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
第一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第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第二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二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第九实施例的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执行步骤901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收发器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901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二收发器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直接通信连线。
接着,执行步骤902,令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其中,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903,令第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第一网络封包之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
执行步骤904,令第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将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执行步骤905,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第一网络封包。
执行步骤906,令第二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第一网络封包的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907,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一网络封包。
执行步骤908,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判断直接通信连线中断。执行步骤909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将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909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后端网络连线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执行步骤910,令第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第二网络封包包含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后端网络目的地址。执行步骤911,令第一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将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执行步骤912,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接收一第二网络封包。执行步骤913,令第二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第二网络封包。
本发明的一第十实施例为一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流程图请参考图10A-10B。第十实施例的方法是用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以及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例如前述实施例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51以及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53)。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一收发器;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第二收发器。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
第一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一TFT处理单元、一第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一双模式RLC处理单元。第二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第二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以及一第二双模式RLC处理单元。第十实施例的详细步骤如下所述。
首先,执行步骤1001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一收发器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1001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通过第二收发器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直接通信连线。
执行步骤1002,令第一TFT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执行步骤1003,令第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下将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双模式RLC处理单元。执行步骤1004,令第一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下,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将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执行步骤1005,令第二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下,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直接通信连线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第一网络封包。执行步骤1006,令第二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下解析第一网络封包。
执行步骤1007,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判断直接通信连线中断。执行步骤1008a,令第一封包处理模块将与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后端网络连线。另一方面,同时执行步骤1008b,令第二封包处理模块于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后端网络与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执行步骤1009,令第一TFT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执行步骤1010,令第一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下,将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第一双模式RLC处理单元。执行步骤1011,令第一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下,通过第一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将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执行步骤1012,令第二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下,通过第二收发器经由后端网络连线自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第二网络封包。执行步骤1013,令第二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下解析第二网络封包。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路径切换方法将可更正确地完成连结的切换,并通过较底层协定修改同时改善连结切换时过于复杂的程序及易断线的缺点。
惟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8)

1.一种用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收发器,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该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包含:
(a)令该封包处理模块通过该收发器与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
(b)令该封包处理模块判断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
(c)令该封包处理模块将与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该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该后端网络连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后端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步骤(a)后更包含:
(a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该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a2)令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转递至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a3)令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的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
(a4)令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其中,步骤(c)后更包含:
(c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该第二网络封包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c2)令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后端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步骤(a)后更包含:
(a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该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a2)令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其中,步骤(c)后更包含:
(c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该第二网络封包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c2)令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一后端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步骤(a)后更包含:
(a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其中,该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a2)令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的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
(a3)令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其中,步骤(c)后更包含:
(c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其中,该第二网络封包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c2)令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一双模式封包数据汇聚通信协定(PDCP)处理单元以及一双模式无线电连结控制(RLC)处理单元,步骤(a)后更包含:
(a1)令该TFT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
(a2)令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下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
(a3)令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其中,步骤(c)后更包含:
(c1)令该TFT处理单元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
(c2)令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下,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
(c3)令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6.一种用于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一封包处理模块以及一收发器,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该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包含:
(a)令该封包处理模块通过该收发器与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
(b)令该封包处理模块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该后端网络连线与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步骤(a)后更包含:
(a1)令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一网络封包,其中,该第一网络封包的地址包含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
(a2)令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的该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a3)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该第一网络封包;
其中,步骤(b)后更包含:
(b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接收一第二网络封包,其中,该第二网络封包的地址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b2)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该第二网络封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步骤(a)后更包含:
(a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一网络封包,其中,该第一网络封包具有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a2)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该第一网络封包;
其中,步骤(b)后更包含:
(b1)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接收一第二网络封包,其中,该第二网络封包具有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b2)令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该第二网络封包。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一双模式封包数据汇聚通信协定(PDCP)处理单元以及一双模式无线电连结控制(RLC)处理单元,步骤(a)后更包含:
(a1)令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一网络封包;
(a2)令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下解析该第一网络封包;
其中,步骤(b)后更包含:
(b1)令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二网络封包;
(b2)令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下解析该第二网络封包。
10.一种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
一收发器;以及
一封包处理模块,用以通过该收发器与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
其中,该封包处理模块更用以判断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并将与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的通信自该直接通信连线切换成该后端网络连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
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一后端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以及
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
其中,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该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转递至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的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更于切换成该后端网络连线后,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该第二网络封包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更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
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一后端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以及
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
其中,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该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更于切换成该后端网络连线后,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该第二网络封包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更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
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一后端网络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以及
一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
其中,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该第一网络封包包含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的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TFT处理单元根据该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更于切换成该后端网络连线后,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该第二网络封包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后端网络TFT处理单元更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
一流量过滤样板(TFT)处理单元;
一双模式封包数据汇聚通信协定(PDCP)处理单元;以及
一双模式无线电连结控制(RLC)处理单元;
其中,该TFT处理单元将一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下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将该第一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该TFT处理单元更于切换成该后端网络连线后,将一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更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下,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更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将该第二网络封包传送至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
15.一种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一后端网络伺服器与一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维持一后端网络连线,该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包含:
一收发器;以及
一封包处理模块,用以通过该收发器与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建立一直接通信连线,并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该后端网络连线与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
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以及
一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其中,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一网络封包,该第一网络封包的地址包含一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该直接通信网络地址处理单元将该第一网络封包的该直接通信网络起始地址以及直接通信网络目的地址分别转换成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该第一网络封包,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更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接收一第二网络封包,该第二网络封包的地址包含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更根据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及其组合其中之一,解析该第二网络封包。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
一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
其中,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一网络封包,该第一网络封包具有一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一后端网络目的地址,该后端网络地址处理单元更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接收一第二网络封包,该第二网络封包具有该后端网络起始地址以及该后端网络目的地址。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包处理模块更包含:
一双模式封包数据汇聚通信协定(PDCP)处理单元;以及
一双模式无线电连结控制(RLC)处理单元;
其中,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于一RLC直接通信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直接通信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一网络封包,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于一PDCP直接通信模式下解析该第一网络封包,该双模式RLC处理单元更于该直接通信连线中断后,于一RLC后端网络模式下,通过该收发器经由该后端网络连线自该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一第二网络封包,该双模式PDCP处理单元更于一PDCP后端网络模式下解析该第二网络封包。
CN201310703527.6A 2013-01-28 2013-12-19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 Active CN103974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757588P 2013-01-28 2013-01-28
US61/757,588 2013-0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74454A true CN103974454A (zh) 2014-08-06
CN103974454B CN103974454B (zh) 2017-10-31

Family

ID=5122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03527.6A Active CN103974454B (zh) 2013-01-28 2013-12-19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54460B2 (zh)
CN (1) CN103974454B (zh)
TW (1) TWI5352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433B (zh) * 2015-11-18 2018-08-14 北京利达科信环境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采仪自动补传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TWI632790B (zh) 2016-12-06 2018-08-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通訊路徑管理方法及通訊路徑管理系統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9613A (zh) * 2003-05-19 2004-11-24 �ʼҷ����ֵ��ӹɷ����޹�˾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p2p通信模式与传统通信模式之间软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22703A (zh) * 2009-03-12 2012-04-18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设备到设备通信
CN102598844A (zh) * 2009-10-29 2012-07-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对等式无线通信中用于转发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63581B1 (en) * 2000-02-07 2008-12-09 Cisco Technology, Inc. Re-routing connections using redundant path connections and loopbacks
JP3695362B2 (ja) * 2001-07-12 2005-09-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コネクション迂回システム
US20030117950A1 (en) * 2001-12-26 2003-06-26 Huang Gail G Link redial for mesh protection
GB0702770D0 (en) 2007-02-13 2007-03-21 Sepura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GB2449311B (en) * 2007-05-18 2009-07-29 Avanti Comm Group Plc Backup network connectivity
US20090310570A1 (en) 2008-06-16 2009-12-17 Rivada Networks Llc Method and Systems Providing Peer-to-Peer Direct-Mode-Only Communications on CDMA Mobile Devices
US8737316B2 (en) 2009-05-01 2014-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ome agent-less MIPv6 route optimization over WAN
US20110041002A1 (en) * 2009-08-12 2011-02-17 Patricio Saavedra System,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for multidirectional pathway selection
CN103733682A (zh) * 2011-06-01 2014-04-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使用小节点设备的移动通信中的增强的本地接入
CN105357773B (zh) 2011-07-15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宽带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226206B2 (en) * 2011-09-12 2015-12-29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at the physical and link laye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WO2013055271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user equipment and a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5163398B (zh) * 2011-11-22 2019-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13143613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evic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an improved handover in inter-site carrier aggregation scenarios
KR102026952B1 (ko) * 2012-04-27 2019-09-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대-장치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13163595A2 (en) * 2012-04-27 2013-10-3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proximity data path setup
WO2013163814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Nokia Corporation Recovering connection in lte local area network for eps and local services
US9295094B2 (en) * 2012-05-07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WO2013181421A2 (en) * 2012-05-31 2013-1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mobility in wireless systems
JP5996105B2 (ja) * 2012-06-05 2016-09-21 アルカテル−ルーセント デバイス間の通信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および制御
US10034136B2 (en) * 2012-09-06 2018-07-24 Dell Products,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nifie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volving context aware radio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for multiple user devices
US8934632B2 (en) * 2012-09-18 2015-01-1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D2D) assisted dynamic traffic control for cellular networks
US8902907B2 (en) * 2012-10-05 2014-12-0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Terminal based grouping virtu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9613A (zh) * 2003-05-19 2004-11-24 �ʼҷ����ֵ��ӹɷ����޹�˾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p2p通信模式与传统通信模式之间软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22703A (zh) * 2009-03-12 2012-04-18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设备到设备通信
CN102598844A (zh) * 2009-10-29 2012-07-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对等式无线通信中用于转发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等: "Architecture Consideration for Proximity Services with infrastructure, S2-130122", 《3GPP SA WG2 MEETING #9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54460B2 (en) 2017-12-26
TWI535254B (zh) 2016-05-21
TW201431333A (zh) 2014-08-01
CN103974454B (zh) 2017-10-31
US20140211613A1 (en) 2014-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62429B2 (en) Control protocol encapsulation
US20130272136A1 (en) Session-Aware GTPv1 Load Balancing
US9019969B2 (en) Gateway for interconnecting a wireless access function with a network access function
WO201418572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service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ystem
CN104735001B (zh)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链路发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506408A (zh) 基于sdn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022953A (zh) 基于开放流Openflow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EP2498453A1 (en) Node, monitoring and administration method used thereupon, and transfer system, input circuit, and output circuit using same
CN101540772B (zh) 一种深度报文检测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CN104993979A (zh) 网络连接监测方法、终端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04135548A (zh) 基于fpga的静态nat实现方法及装置
US2017010520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uplink data
CN103974454A (zh) 传送端直接通信装置、接收端直接通信装置及其通信路径切换方法
CN105519058B (zh) 控制器、服务节点和数据包转发方法
CN109587826B (zh) 一种gtp数据包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211977B (zh) 一种支持外界多异构信道连接的舰船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6453204A (zh) 一种处理数据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7810647A (zh) 在服务客户端和ran之间建立交互会话
CN116010130B (zh) Dpu虚拟口的跨卡链路聚合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KR101284584B1 (ko) 시그널링 트래픽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5281929A (zh) 一种服务网口状态检测和容错的装置及其方法
US10491423B2 (en) VLAN tag communication method by using a remote network element port and apparatus
US20160157280A1 (en) Signalling reduction for ip traffic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4023091A (zh) 一种多链路融合方法及设备
CN103563328B (zh) 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