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5125B -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5125B
TWI535125B TW103118626A TW103118626A TWI535125B TW I535125 B TWI535125 B TW I535125B TW 103118626 A TW103118626 A TW 103118626A TW 103118626 A TW103118626 A TW 103118626A TW I535125 B TWI535125 B TW I5351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plug connector
casing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8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7842A (zh
Inventor
Kiyoshi Asai
Neil Halligan
Original Assignee
Smk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k Kk filed Critical Smk Kk
Publication of TW201537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7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5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51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具備引導連接時的移動的引導機構的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
近年來隨著移動終端裝置等的電子機器薄型化,對於搭載在電子機器的連接器矮背化的要求提高。
專利文獻1表示回應上述矮背化的要求,可進行可撓式印刷基板(以下記載為「FPC」)的滑動移動的連接的連接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是使設在FPC的補強板滑動移動插入到第1防止脫開部及第2防止脫開部、與被設在殼體的補強體支承部之間,藉由第1防止脫開部及第2防止脫開部防止FPC朝垂直方向的脫落。藉此,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因為可不需要與殼體不同構件的防止FPC朝垂直方向脫落的構件,所以可矮背化。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是具有所謂不能與在前後2列具有連接部之被多極化的FPC連接的課題。
而相對於此,以往已知有藉由使連接於圖17 所示的多極化的FPC170的插頭連接器150、與圖18所示的插座連接器160連接,而使FPC170隔著插頭連接器150連接於插頭連接器160。
插頭連接器150具有:殼體151;具有凹部152的一對的引導部153;以及使一部分在殼體151露出作為連接部156a、156b的接點155a、155b。又,插座連接器160具有:殼體161;一對的引導部163,其具有凹部162,並且可插入引導部153;以及接點165a、165b,其被固定在殼體161,且具備有將金屬板沖裁成細長板狀並藉由彎折而被形成的連接部166a、166b。連接部166a及連接部166b是對應FPC的未圖示的連接部被配列成前後2列。又,連接部166a及連接部166b是配合連接部156a及連接部156b的配置,被配列成前後2列。連接部156a連接於連接部166a,連接部156b連接於連接部166b。
將插座連接器160與FPC170連接的插頭連接器150從圖17的狀態反過來,將引導部153插入插座連接器160的引導部163,藉此引導插頭連接器150朝圖18的箭頭印A方向(橫向)的滑動移動。隨著這樣的引導,插頭連接器150的接點155a、155b一邊與插座連接器160的接點165a、165b抵接一邊移動。而且,藉由將插頭連接器150朝箭頭印A方向移動到插頭連接器150的引導部153的凹部152、與插座連接器160的引導部163的凹部162嵌合的位置為止,壓接連接部156a與連接器 166a,並且壓接連接部156b與連接器166b,完成插頭連接器150與插座連接器160的連接。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52864號公報
然而,在以往的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因為連接之際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接點經常抵接,所以會有所謂容易造成插座連接器的接點的彎曲變形等的變形的課題。尤其,矮背化的連接器中,因為要將防止對插座連接器的接點施加必要以上的按壓力用的機構設在殼體內是有困難的,所以容易造成接點的變形。又,在使插頭連接器滑動移動的期間,會有所謂插頭連接器的接點與插座連接器的本來沒有連接的接點連接,而使電路元件破損的虞慮的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防止在連接之際隨著滑動移動接點變形或電路元件破損的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
本發明的插頭連接器,係相對於對方側連接器朝橫向移動而與前述對方側連接器連接之插頭連接器,即具有:具有絕緣性之殼體,其具備在前述連接之際對向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對向面;複數個第1接點,其具備:連接於可撓式印刷基板的第1端子部、與露出在前述對向面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1連接部,且沿著前述殼體的一邊配例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以及複數個第2接點,其具備:連接於可撓式印刷基板的第2端子部、與露出在前述對向面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2連接部,且沿著對向於前述殼體的前述一邊之邊配列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前述殼體在與前述第1接點及前述第2接點的配列方向相交的側面具有引導前述移動的引導部,前述引導部在前述第1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間具有比前述對向面突出的突出部。
當插頭連接器朝橫向移動而連接於對方側連接器時,藉由比對向於對方側連接器的對向面更突出的突出部限制插頭連接器往對向於對方側連接器的方向的移動,可避免插頭連接器與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經常抵接的狀態。
又,藉由設在第1接點與第2接點之間的突出部限制插頭連接器的第1接點及第2接點朝對向於對方側連接器的方向的移動,可不連接第1接點或第2接點、與本來沒有連接於對方側連接器的第1接點或第2接點的接點。
本發明的插座連接器,是與從橫向移動過來的對方側連接器連接的插座連接器,即係具有:具有絕緣性之殼體,其具備在前述連接之際與前述對方側連接器對向的對向面;複數個第1接點,其具有從前述對向面突出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1連接部,且沿著前述殼體的一邊配列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以及複數個第2接點,其具有從前述對向面突出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2連接部,且沿著對向於前述殼體的前述一邊之邊配列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且對向於前述第1接點之插座連接器,前述殼體在與前述第1接點及前述第2接點的配列方向交叉的側面具有引導前述移動的引導部,前述引導部,是具有:平坦部,其係被設在前述第1接點與前述第2接點的對向方向的前述第2接點側,且沿著前述對向方向形成平坦;貫穿孔,其在比前述對向方向的前述平坦部更位於前述第1接點側鄰接前述平坦部而設,且貫穿上下方向;以及連通孔,其從前述貫穿孔沿著前述對向方向延伸設到前述第1接點側,且連通前述貫穿孔。
當從橫向移動過來的對方側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連接時,利用設在第1接點與第2接點的對向方向的第2接點側的平坦部引導對方側連接器朝橫向的移動,並限制對方側連接器朝插座連接器的方向的移動,當對方側連接器的被引導部越過平坦部到達貫穿孔的時候,容許對方側連接器朝對向於插座連接器的方向的移動,藉此可避免對方側連接器、與第1接點即第2接點經常抵接的狀 態。
又,藉由利用平坦部限制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朝對向於的插座連接器的方向的移動,可不連接插座連接器的第1接點或第2接點、與本來沒有連接於對方側連接器的第1接點或第2接點的接點。
根據本發明,可防止連接的時候隨著滑動移動的接點的變形或電路元件的破損。
1‧‧‧插頭連接器
10‧‧‧殼體
11‧‧‧對向面
12‧‧‧抵接面
13‧‧‧側面
14‧‧‧導引部
15‧‧‧突出部
16‧‧‧導出面
17‧‧‧凹部
20‧‧‧接點
21‧‧‧端子部
22‧‧‧連接部
30‧‧‧接點
31‧‧‧端子部
32‧‧‧連接部
100‧‧‧插座連接器
109‧‧‧卡合部
110‧‧‧殼體
111‧‧‧抵接面
112‧‧‧貫穿孔
113‧‧‧導引部
114‧‧‧平坦部
115‧‧‧限制部
116‧‧‧貫穿孔
117‧‧‧連通孔
118‧‧‧阻止部
120‧‧‧接點
121‧‧‧連接部
122‧‧‧端子部
130‧‧‧接點
131‧‧‧端子部
132‧‧‧端子部
[圖1]從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的上方的斜後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2]從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的下方的斜前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3]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的延仰視圖。
[圖4]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的側視圖。
[圖5]從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的上方的斜後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6]從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的上方的斜前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7]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8]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的側視圖。
[圖9]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的前視圖。
[圖10]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的後視圖。
[圖11]從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嵌合開始之後的上方的斜後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12]為圖11的A-A剖視圖。
[圖13]從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嵌合途中的上方的斜後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14]為圖12的B-B剖視圖。
[圖15]從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嵌合完成之後的上方的斜後方觀看的立體圖。
[圖16]為圖15的C-C剖視圖。
[圖17]連接於以往的FPC的狀態的插頭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18]以往的插座連接器的立體圖。
[實施發明用的形態]
以下,適當參閱圖面,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進行詳細的說明。圖中,x軸、y軸及z軸形成3軸正交座標系,並以y軸的正方向作為前方向、以y軸的負方向作為後方向、以x軸向作為左右方向、以z軸的正方向作為上方向、以及以z軸的負方向作為下方側進行說明。
<插頭連接器的構造>
一邊參閱圖1至圖4一邊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1的構造進行以下詳細說明。
插頭連接器1具備:殼體10、接點20、以及接點30。
殼體10,是由具絕緣性的材料所形成。殼體10,是具備與作為對方側連接器之後述的插座連接器100連接時,對向於插座連接器100的對向面11。殼體10具備在對向面11的相反側與未圖示的FPC抵接的抵接面12。對向面11及對向面12沿著x-y平面形成平坦。殼體10具有相交於接點20及接點30的配列方向(x軸向)的側面13。
殼體10在左右的側面13具有引導插頭連接器1的移動的引導部14。引導部14是一對設在左右。
引導部14被設在連接部22與連接部32之間(參閱圖3)。引導部14具有:比對向面11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5;以及使上面的前後方向的中央朝下方凹陷形成的凹部17。引導部14的上面、引導部14的前方側的表面、以及突出部15的表面是由金屬材料所形成。
突出部15是如圖3所示,在連接部22與連接部32之間,從接點20的連接部22的露出端部(L1)朝後方延設。突出部15被設在引導部14的前方側的前端。突出部15在平行於側面13的面切斷後的切斷面的前端側的外緣的形狀具有彎曲形狀。
接點20具備:由比抵接面12更低一階的導出面16朝外部被導出而朝前方突出的端子部21;以及露出在對向面11連接部22。接點20是由具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並且藉由與殼體10一體成形而被固定在殼體10,且沿著殼體10的邊H1配列。接點20比接點30更被配置在前方側。接點20是以預定間隔配列在左右方向而設。端子部21是被焊接在未圖示的FPC的連接部而被連接。連接部22是露出在對向面11的前方側,並沿著殼體10的邊H1配列,而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20。
接點30具備:由比抵接面12更低一階的導出面16朝外部被導出而朝後方突出的端子部31;以及露出在對向面11連接部32。接點30是由具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並且藉由與殼體10一體成形而被固定在殼體10,且沿著對向於殼體10的邊H1的邊H2配列。接點30比接點20更被配置在後方側。接點30是以預定間隔配列在左右方向而設。端子部31是連接於未圖示的FPC的連接部。連接部32是露出在對向面11的後方側,並沿著邊H2配列,而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30。接點30具有與接點20同一形狀。
<插座連接器的構造>
一邊參閱圖5至圖10一邊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座連接器100構造進行以下詳細說明。
插座連接器100具備:殼體110、接點120、 以及接點130。插座連接器100是實際安裝在下方的未圖示的電路基板。插座連接器100是朝下方(實際安裝方向)移動而實際安裝在電路基板。
殼體110,是由具絕緣性的材料所形成。殼體110,是具備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連接時,與作為對方側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1的殼體10的對向面11對向的對向面111。殼體110具有由對向面111圍著,且貫穿上下的貫穿孔112。殼體110具有相交於接點120及接點130的配列方向(x軸向)的側面108。
殼體110在左右的側面108具有引導插頭連接器1的移動的引導部113。引導部113是一對設在左右。
引導部113具備:平坦部114、限制部115、貫穿孔116、連通孔117、阻止部118、以及焊接部119。引導部113為按壓件,該按壓件是由金屬材料所形成,並藉由焊接而被固定在未圖示的電路基板的。引導部113是由一體成形而被固定在殼體110。
平坦部114被設在引導部113的後方側(接點130側)的端部,而沿著前後方向形成平坦。平坦部114的上面與殼體110的對向面111的上面形成相同高度(參閱圖9)。平坦部114是形成前端比接點130的連接部131的後端(前端)更位於前方側(參閱圖7)。
限制部115比平坦部114更被設在前方側(接點120側),且比平坦部114更位在上方。在限制部 115形成有朝下方突出且位在連通孔117的卡合部109(參閱圖9及圖10)。
貫穿孔116比平坦部114更位在前方側(接點120側),即在平坦部114與限制部115之間鄰接平坦部114而設,且貫穿上下方向。
連通孔117是由限制部115覆蓋上方,且從貫穿孔116朝前方延設,並且連通貫穿孔116。
阻止部118被設在引導部113的前方側(接點120側)的前端,且比平坦部114更位在上方。
焊接部119被設在引導部113的前方側的端部的下方及後方側的端部的下方。引導部113是藉由將焊接部119焊接在未圖示的電路基板,而作為按壓件發揮功能。
接點120是由具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並且藉由與殼體110一體成形而以預定間隔配列在左右方向且被固定在殼體110。接點120具備:連接部121,其係比殼體110朝貫穿孔112突出且朝上方彎折成U字狀而比對向面111更朝上方突出(參閱圖10);以及端子部122,其係比殼體110更朝外部前方突出而被焊接在未圖示的電路基板。接點120是形成連接部121可朝上下左右彈性變形。接點120比接點130更被配置在前方側。連接部121與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20的連接部22抵接而連接。
接點130是由具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並且藉由與殼體110一體成形而以預定間隔配列在左右方向且 被固定在殼體110。接點130具備:連接部131,其係比殼體110朝貫穿孔112突出且朝上方彎折成U字狀而比對向面111更朝上方突出(參閱圖9);以及端子部132,其係比殼體110朝外部後方突出而被焊接在未圖示的電路基板。接點130是形成連接部131可朝上下左右彈性變形。接點130比接點120更被配置在後方側,且與接點120在前後方向對向。接點120與接點130的對向方向是平行於y軸的方向。連接部131與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30的連接部32抵接而連接。接點130具有與接點120同一形狀。
<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的連接動作及連接解除動作>
一邊參閱圖11至圖16一邊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的連接動作及連接解除動作進行以下詳細說明。此外,圖11至圖16,是在插頭連接器1連接有在圖11以一點鏈線所示的FPC2者。
首先,使插頭連接器1朝向插座連接器100朝前方(橫向)移動,進行插頭連接器1的引導部14與插座連接器100的引導部113的粗略的定位。此時,可使插頭連接器1在突出部15與平坦部114的上面抵接狀態下、或沒有使突出部15與平坦部114的上面抵接的對置的狀態下朝前方移動。又,插頭連接器1不會比突出部15與平坦部114的上面抵接的位置更朝下方移動。因此,不用將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20及接點30;與插座連 接器100的接點120及接點130連接,便可使插頭連接器1朝前方移動。藉此,在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的連接動作,可避免接點120及接點130、與插頭連接器1經常抵接的狀態,所以可防止接點120及接點130的彎曲變形等的變形。
又,誤將插頭連接器1從插座連接器100的前方側進行連接時,引導部14抵接在比平坦部114更位在上方的阻止部118,而阻止了引導部1朝後方的移動。藉此,可產生插頭連接器1對插座連接器100連接的方向性。
藉由將插頭連接器1從進行上述粗略的定位的狀態更進一步朝前方移動,形成插頭連接器1的引導部14的突出部15的前端位在插座連接器100的引導部113的限制部115的後端的圖11及圖12的狀態。於此,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20的連接部22及接點30的連接部32;與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20的連接部121及接點130的連接部131不會連接。
又,藉由引導部14的前端抵接在引導部113的限制部115的後端,阻止插頭連接器1朝前方更進一步的移動。突出部15,是引導部14的前端與限制部115的後端抵接的狀態下,位在貫穿孔116的上方。藉此,可確實進行突出部15與貫穿孔116的定位。
使插頭連接器1從圖11及圖12的狀態朝下方移動時,突出部15落到貫穿孔116形成圖13及圖14 的狀態。於此狀態,如圖14所示,引導部14的上面從限制部115的下端稍為位在下方。由於在平行於側面13的面切斷突出部15的切斷面的下方側(前端側)的外緣的形狀為彎曲形狀,所以即使突出部15的位置與貫穿孔116的位置稍微偏離,也可容易將突出部15插入貫穿孔116。藉此,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20及接點130,是藉由插頭連接器1朝下方按壓而彈性變形。
接著,使插頭連接器1更進一步朝前方移動,藉此引導部14從貫穿孔116朝連通孔117移動。
而且,插頭連接器1與插頭連接器100完全連接時,卡合部109與凹部17卡合,而形成引導部14完全收納在連通孔117的圖15及圖16的狀態。此時,形成被收納在連通孔117的引導部14的後端比限制部115的後端更位於前方的狀態。藉此,藉由觀看引導部14的後端與限制部115的後端的位置關係,可判斷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的連接的正常狀態與非正常狀態。
在圖15及圖16的狀態,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20的連接部22與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20的連接部121壓接而連接,並且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30的連接部32與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30的連接部131壓接而連接。
從圖11及圖12的狀態到形成圖15及圖16的狀態的過程中,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20的連接部22沒有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30的連接部131,而連 接於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20的連接部121。又,插頭連接器1的接點30的連接部32連接於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30的連接部131。藉此,連接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時,可不連接接點20與接點130。
由於藉由金屬材料一體形成引導部14的上面、引導部14的前方側的表面、及突出部15的表面,所以在插頭連接器1的上述的移動可使引導部14的強度提昇。
根據上述,連接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時,插頭連接器1相對於插座連接器100從上方向被按下,之後使之朝前方移動,藉此朝二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解除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的連接時,使插頭連接器1從圖15及圖16的連接狀態朝後方移動,藉此解除凹部17與卡合部109的卡合,使引導部14從連通孔117移動到貫穿孔116。
且終於突出部15的後端抵接在平坦部114的前端。使插頭連接器1從此狀態進一步朝後方移動時,因為突出部15在平行於側面13的面切斷後的切斷面的前端側的外緣的形狀具有彎曲形狀,所以插頭連接器1是藉由突出部15擱在平坦部114上而朝上方移動。藉此,插座連接器100的接點120及接點130形成不會抵接在插頭連接器1。而且,藉由進一步朝上方抬起插頭連接器1而形成圖11及圖12的狀態,便可解除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的連接。
如此,在解除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100的連接時,由於可避免接點120及接點130、與插頭連接器1經常抵接的狀態,所以可防止接點120及接點130的彎曲變形等的變形。又,因為插頭連接器1是在突出部15的後端抵接在平坦部114的前端之後朝上方移動,所以解除連接時可使接點20與接點130不連接。
此外,本發明是構件的種類、配置、個數等不被前述的實施形態所限定者,當然可以在不脫離發明的要旨的範圍適當變更而將其構成要素適當置換成能達成同等的作用效果者。
例如,在本實施形態,雖藉由金屬材料覆蓋插頭連接器1的引導部14的上面、引導部14的前方側的表面及突出部15的表面,可是也可不用金屬材料覆蓋引導部,而與殼體10形成為一體。此時,可不要金屬材料,因此可使製造工程變簡單,所以可降低製造成本。又,也可由金屬材料形成引導部的全部。此時,可使引導部的強度提昇。
又,在本實施形態,也可不要插座連接器100的限制部115。此時,因為可減少形成引導部用的金屬材料的量,所以可降低製造成本。
又,在本實施形態,也可不要阻止部118。此時,因為可減少形成引導部用的金屬材料的量,所以可降低製造成本。
又,在本實施形態,雖將突出部15設成從連 接部22的露出端朝後方延設,可是在連接部22與連接部32之間,可依據使接點接觸的時機變更設置突出部15的位置。
又,在本實施形態,雖兼用引導部113與按壓件,可是也可不將引導部作為按壓件。此時,沒有必要設置焊接部119。又,引導部與按壓件不兼用時,可將引導部與殼體110形成為一體。此時,可不要金屬材料,因此可使製造工程變簡單,所以可降低製造成本。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是適合具備引導連接時的移動的引導機構的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
14‧‧‧引導部
10‧‧‧殼體
12‧‧‧抵接面
H1‧‧‧邊
1‧‧‧插頭連接器
21‧‧‧端子部
20‧‧‧接點
16‧‧‧導出面
17‧‧‧凹部
15‧‧‧突出部
14‧‧‧導引部
13‧‧‧側面
H2‧‧‧邊
30‧‧‧接點
31‧‧‧端子部

Claims (7)

  1. 一種插頭連接器,係相對於對方側連接器朝橫向移動而與前述對方側連接器連接之插頭連接器,其特徵為,具有:具有絕緣性之殼體,其具備在前述連接之際對向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對向面;複數個第1接點,其具備:連接於可撓式印刷基板的第1端子部、與露出在前述對向面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1連接部,且沿著前述殼體的一邊配例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以及複數個第2接點,其具備:連接於可撓式印刷基板的第2端子部、與露出在前述對向面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2連接部,且沿著對向於前述殼體的前述一邊之邊配列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前述殼體在與前述第1接點及前述第2接點的配列方向相交的側面具有引導前述移動的引導部,前述引導部在前述第1連接部與前述第2連接部之間具有比前述對向面突出的突出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插頭連接器,其中,前述突出部在平行於前述側面的面切斷的切斷面的前端側的外緣形狀為彎曲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插頭連接器,其中,前述突出部至少表面由金屬材料形成。
  4. 一種插座連接器,是與從橫向移動過來的對方側連接器連接的插座連接器,即係具有:具有絕緣性之殼體,其具備在前述連接之際與前述對方側連接器對向的對向面;複數個第1接點,其具有從前述對向面突出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1連接部,且沿著前述殼體的一邊配列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以及複數個第2接點,其具有從前述對向面突出連接於前述對方側連接器的接點的第2連接部,且沿著對向於前述殼體的前述一邊之邊配列而被固定在前述殼體,且對向於前述第1接點之插座連接器,其特徵為:前述殼體在與前述第1接點及前述第2接點的配列方向交叉的側面具有引導前述移動的引導部,前述引導部,是具有:平坦部,其被設在前述第1接點與前述第2接點的對向方向的前述第2接點側,且沿著前述對向方向形成平坦;貫穿孔,其在比前述對向方向的前述平坦部更位於前述第1接點側鄰接前述平坦部而設,且貫穿上下方向;以及連通孔,其從前述貫穿孔沿著前述對向方向延伸設到前述第1接點側,且連通前述貫穿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插座連接器,其中,前述引導部更進一步具有覆蓋前述連通孔的上方,並且比前述平坦部更位於上方的限制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記載的插座連接器,其中,前述引導部更進一步具有被設在前述對向方向的前述第1接點側,且比前述平坦部更位於上方的阻止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記載的插座連接器,其中,前述引導部為按壓件,該按壓件是由金屬材料所形成且被固定在電路基板。
TW103118626A 2014-03-20 2014-05-28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TWI535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7491A JP5939270B2 (ja) 2014-03-20 2014-03-20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842A TW201537842A (zh) 2015-10-01
TWI535125B true TWI535125B (zh) 2016-05-21

Family

ID=54121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8626A TWI535125B (zh) 2014-03-20 2014-05-28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39270B2 (zh)
CN (1) CN104934755B (zh)
TW (1) TWI5351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5626B2 (ja) * 2017-11-29 2021-12-01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5787U (ja) * 1991-03-26 1992-10-1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用ソケツト
JP2993503B1 (ja) * 1999-01-06 1999-12-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ブルのグランドストリップ構造
CN2735568Y (zh) * 2004-08-27 2005-10-19 瀚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01796691A (zh) * 2007-09-06 2010-08-04 株式会社藤仓 连接器
JP2013258044A (ja) * 2012-06-12 2013-12-26 Molex Inc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4755A (zh) 2015-09-23
JP2015185205A (ja) 2015-10-22
JP5939270B2 (ja) 2016-06-22
CN104934755B (zh) 2017-09-05
TW201537842A (zh)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8853B (zh) 基板對基板連接器
JP5197294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TWI586045B (zh) 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及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
US9472875B2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KR101860641B1 (ko) 커넥터
JP6039473B2 (ja) コネクタ
TWI555277B (zh) 電連接器
JP2010097724A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6909148B2 (ja)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10851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8084795A (ja) コネクタ
US9614312B2 (en)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25939B (zh) 連接器
JP5235221B2 (ja) コネクタ
TWI535125B (zh)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US9093790B2 (en) Connector device
JP496879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9024023A (ja) コネクタ
CN110800166A (zh) 基板用连接器及电路基板和基板用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JP618402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93397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2024000678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24000683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36582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2024000678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