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3499B - 濾波器 - Google Patents

濾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3499B
TWI533499B TW103117543A TW103117543A TWI533499B TW I533499 B TWI533499 B TW I533499B TW 103117543 A TW103117543 A TW 103117543A TW 103117543 A TW103117543 A TW 103117543A TW I533499 B TWI533499 B TW I5334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capacitor
filte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7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4260A (zh
Inventor
曾士軒
Original Assignee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175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349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4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4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3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3499B/zh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Description

濾波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濾波器,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使用薄膜技術(Thin Film Technology)的濾波器電路及其佈局結構。
圖1是說明傳統帶通濾波器100之電路示意圖。傳統帶通濾波器100包括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第一電容C1、第三電容C3與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濾波器100的第一端TA。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第三電容C3的第二端與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濾波器100的第二端TB。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直接連接至接地電壓GND。傳統帶通濾波器100是採用低溫共燒陶瓷(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LTCC)製程所製造。
圖2是說明圖1所示電路的頻率響應示意圖。濾波器100於此通帶(passband)之中心具有一共振頻率f0,而在頻率f0的左側(即小於f0的頻率範圍)約略1.9GHz處具有一個轉折點(turning point)。此轉折點意味著濾波器100對於此處頻率會有較大的衰減量(attenuation)。由圖2可以清楚看出,在頻率f0右側(即大於f0的頻率範圍)的衰減量不如頻率f0的左側理想,但此頻率響應在少數應用條件下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受限於法規、應用環境或產品規格等限制,傳統帶通濾波器100之共振頻率f0右側的衰減量可能不符需求。例如,某些法規或產品規格 會要求在共振頻率f0右側某特定頻率(例如兩倍共振頻率,即2f0)附近的衰減量必須達到額定量(例如-35dB),故傳統帶通濾波器100在應用上仍然有很大的限制。
本發明提供一種濾波器及其佈局結構,在頻率響應之共振頻率f0右側建立轉折點。
本發明實施例提出一種濾波器之佈局結構,包括載板、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三電容、第一電感、第二電感、與第三電感。第一、第二、第三電容與第一、第二電感配置於該載板的上表面上方。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與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第三電感配置於該載板的第一側表面。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一與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
本發明實施例提出一種濾波器,包括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三電容、第一電感、第二電感、與第三電感。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與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可以使用薄膜技術(Thin Film Technology)實現濾波器電路的佈局結構,以降低製造成本。另外,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濾波器電路可以在頻率響應之共振頻率f0右側建立轉折點。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300、400、1400‧‧‧帶通濾波器
301~306、608、609、1441、1442、1451、1452、1461、1462‧‧‧電容的電極
501、502‧‧‧轉折點
510‧‧‧通帶
601、604~607‧‧‧焊墊
602、603‧‧‧導線
1001‧‧‧中央延伸部
1100‧‧‧通訊系統
1110‧‧‧天線
1120‧‧‧匹配網
1130、1140‧‧‧雙工器
1201、1202‧‧‧特性曲線
1310‧‧‧晶片
C1~C6、C31、C32‧‧‧電容
CL‧‧‧中央線
DE1~DE3‧‧‧絕緣層
L1、L2、L3、LC1~LC4、LG1、LG2、LL1、LL2‧‧‧電感
M1~M4‧‧‧導電層
SUB‧‧‧載板
T1、T2、TA、TB‧‧‧濾波器的連接端
圖1是說明傳統帶通濾波器之電路示意圖。
圖2是說明圖1所示電路的頻率響應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一種濾波器電路的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一種濾波器電路的示意圖。
圖5是說明圖4所示濾波器電路的頻率響應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圖4所示濾波器的佈局結構上視圖。
圖7是說明圖6所示佈局結構的立體圖。
圖8是說明圖7所示佈局結構的爆炸圖。
圖9是依照說明圖6所示佈局結構的等效電路示意圖。
圖10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圖4所示濾波器電路部分佈局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1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一種通訊系統的功能方塊示意圖。
圖12說明圖11中匹配網路的頻率響應示意圖。
圖13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圖6所示濾波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14是依照本發明更一實施例說明一種濾波器電路的示意圖。
圖15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圖14所示濾波器的佈局結構的立體圖。
圖16是說明圖15所示佈局結構的爆炸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一種濾波器電路300的示意圖。濾波器300包括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以及第三電感LG1。第一電容C1的第一電極301電性連接至濾波器300的第一端T1。第二電容C2的第一電極303電性連接至濾波器300的第二端T2。第三電容C3電性連接於濾波器300的第一端T1與第二端T2之間。第三電感LG1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一電容C1的第二電極302與第二電容C2的第二電極304,而第三電感LG1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參考電壓(例如接地電壓GND或是其他固定電壓)。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濾波器300的第一端T1。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濾波器300的第二端T2。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之間可以藉由交互耦合磁場來產生互感(mutual inductance)。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連接至參考電壓(例如接地電壓GND或是其他固定電壓)。濾波器300可以在其頻率響應之共振頻率f0右側建立轉折點(例如圖5所示轉折點502)。藉由調整電容C1、C2、C3的電容值及/或調整電感LG1的電感值可以改變此轉折點502的位置。例如,第三電感LG1的電感值可以是第一電感L1或第二電感L2的電感值之0.01~0.1倍。
圖4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一種濾波器電路400的示意圖。不同於濾波器300之處,在於濾波器400更包括第四電感LG2。第四電感LG2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而第四電感LG2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參考電壓(例如接地電壓GND或是其他固定電壓)。藉由調整第四電感LG2的電感值亦可以改變轉折點502的位置。例如,第四電感LG2的電感值可以是第一電感L1或第二電感L2的電感值之0.01~0.1倍。
圖5是說明圖4所示濾波器電路400的頻率響應特性曲線示意圖。濾波器400於此通帶(passband)510之中心具有一共振頻率f0,而在頻率f0的左側(即小於f0的頻率範圍)與右側(即大於f0的頻率範圍)各自具有一個第一轉折點(turning point)501與一個第二轉折點502。轉折點意味著濾波器400對於此處頻率會有較大的衰減量(attenuation)。例如,共振頻率f0約為2.5GHz。第一轉折點501的頻率約為1.8GHz,衰減量約為-36dB。第二轉折點502的頻率約為5GHz,衰減量約為-54dB。
相較於傳統濾波器100,本實施例之濾波器400可以在其頻率響應之共振頻率f0右側建立第二轉折點502。藉由調整電容C1、C2、C3的電容值及/或調整電感LG1、LG2的電感值可以改變此第二轉折點502的位置。若增加電感LG1與/或LG2的電感值,則轉折點501與502的頻率會向共振頻率f0靠近,而轉折點501與502的衰減量會略微減少(即沿圖5的Y軸方向往上移動)。反之,若減少電感LG1與/或LG2的電感值,則轉折點501與502的頻率會遠離共振頻率f0,而轉折點501與502的衰減量會略微增加(即沿圖5的Y軸方向往下移動)。應用本實施例者可以視設計需求而決定第二轉折點502的位置。例如,濾波器400可以將第二轉折點502的位置設置在兩倍共振頻率(即2f0)附近,以符合法規或產品規格的要求。
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參照上述實施例之教示,而以任何製程、任何佈局結構來實現濾波器300與400。例如,圖6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圖4所示濾波器400的佈局結構上視圖。圖7是說明圖6所示佈局結構的立體圖。圖8是說明圖7所示佈局結構的爆炸圖。濾波器400之佈局結構包括載板SUB、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三電感LG1、第四電感LG2以及第一焊墊601。上述電容C1、C2、C3與電感L1、L2是配置於 載板SUB的上表面上方。第一電容C1與第二電容C2對稱地配置於中央線CL的兩側。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亦對稱地配置於中央線CL的兩側。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的幾何形狀均為長直導線,如圖6~圖8所示。藉由改變導線的長與寬而決定電感L1與L2的電感值。
圖9是依照說明圖6所示濾波器400的佈局結構的等效電路示意圖。請參照圖6~圖9,基於佈局考量,在此濾波器400是以相互串聯的第四電容C31與第五電容C32實現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31的第一電極305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一端T1。第五電容C32的第一電極609電性連接至第四電容C31的第二電極608,而第五電容C32的第二電極306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二端T2。第四電容C31與第五電容C32對稱地配置於中央線CL的兩側。
第一導線603配置於載板SUB的上表面的第一邊緣,其中所述第一邊緣鄰接載板SUB的第一側表面,而第三電感LG1配置於此第一側表面。於本實施例中,第三電感LG1的幾何形狀為垂直導線。藉由改變該垂直導線的線寬而決定第三電感LG1的電感值。第一導線603的中央部連接第三電感LG1的第一端。第一導線603的第一端與第二端各自具有一個延伸部,其中第一端的延伸部與第二端的延伸部各自連接第一電容C1的第二電極302與第二電容C2的第二電極304。因此,第三電感LG1的第一端可以經由第一導線603電性連接至第一電容C1的第二電極302與第二電容C2的第二電極304。在高頻的應用環境中,第一導線603可以視為電感LC2與LC3,而第一導線603的第一端延伸部與第二端延伸部各自可視為電感LC1與LC4。
第二導線602配置於載板SUB的上表面的第二邊緣,其中所述第二邊緣鄰接載板SUB的第二側表面,而第四電感LG2配置於此第二側表面。於本實施 例中,第四電感LG2的幾何形狀亦為垂直導線。藉由改變該垂直導線的線寬而決定第四電感LG2的電感值。第二導線602的中央部連接第四電感LG2的第一端。第二導線602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各自連接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在高頻的應用環境中,第二導線602可以視為電感LL2與LL3。
第一焊墊601、第二焊墊604與第三焊墊605配置於載板SUB的下表面。第二焊墊604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一端T1。第三焊墊605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二端T2。第一焊墊601電性連接至第三電感LG1與第四電感LG2的第二端。應用此實施例者可以視設計需求而將第一焊墊601電性連接至任何參考電壓(例如接地電壓GND或是其他固定電壓)。
以下說明濾波器400的製作流程。請參照圖8,首先提供載板SUB。載板SUB可為玻璃、陶瓷、電木、塑膠或其他絕緣材質,例如三氧化二鋁(Al2O3)。接著,於載板SUB上配置第一導電層M1並進行圖案化,以形成第一電容C1的第一電極301、第四電容C31的第一電極305、第五電容C32的第二電極306、第二電容C2的第一電極303、第一導線603、第二導線602、濾波器400的第一端T1與濾波器400的第二端T2。第一導電層M1的材質主要為低電阻材料(如Al、Cu、Ag等)。第一導電層M1的製程方式可以是濺鍍方式,並且搭配黃光微影蝕刻。
接下來在第一導電層M1上配置第一絕緣層DE1並進行圖案化,以選擇性地形成介層窗。第一絕緣層DE1的材質可以是有機、無機或是混合式(hybrid)材質,例如SiO2、SiNx、SiON、polyimide-based、acrylic-based(壓克力)等。第一絕緣層DE1的製程方式可以是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濺鍍、旋鍍或是塗佈等方式。緊接著將第二導電層M2配置第一絕緣層DE1上,並進行圖案化,以形成第一電容C1的第二電極302、第四電容C31的第二電極608、 第五電容C32的第一電極609、第二電容C2的第二電極304、第一導線603、第二導線602、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以及在第一絕緣層DE1的介層窗中形成介層窗插塞(via)。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可以藉由各自的介層窗插塞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一端T1與第二端T2。第二導電層M2的材質、薄膜厚度與製程方式可以與第一導電層M1相同。
接下來在第二導電層M2上配置第二絕緣層DE2並進行圖案化,以選擇性地形成介層窗。第二絕緣層DE2的材質、薄膜厚度與製程方式可以與第一絕緣層DE1相同。緊接著將第三導電層M3配置第二絕緣層DE2上,並進行圖案化,以形成第一導線603、第二導線602以及內連線(interconnects),以及在第二絕緣層DE2的介層窗中形成介層窗插塞。第三導電層M3的材質、薄膜厚度與製程方式可以與第一導電層M1相同。
第三導電層M3的第一導線603與第二導線602分別透過介層窗插塞電性連接至第二導電層M2的第一導線603與第二導線602與第一導電層M1的第一導線603與第二導線602。第四電容C31的第二電極608透過介層窗插塞與內連線電性連接至第五電容C32的第一電極609。第一導線603透過介層窗插塞電性連接至第一電容C1的第二電極302與第二電容C2的第二電極304。
接下來,在載板SUB的第一側表面形成第三電感LG1,以及在載板SUB的第二側表面形成第四電感LG2。於本實施例中,第三電感LG1與第四電感LG2均配置於中央線CL,且對稱於中央線CL。有些時候,製程誤差可能會導致第三電感LG1與第四電感LG2未對齊中央線CL。例如,第四電感LG2的位置往右(往T2方向)偏移,或是第四電感LG2的位置往左(往T1方向)偏移,都可能造成第四電感LG2第一端至第一電感L1第二端的距離不相等第四電感LG2第一端至第 二電感L2第二端的距離(即寄生電感LL2與LL3的電感量不相等)。為了改善前述製程誤差的問題,第三電感LG1與第四電感LG2位置可以不要鄰接載板SUB的邊緣。以下以第四電感LG2為說明例,第三電感LG1可以參照類推之。
應用本發明者,可以依上述實施例之教示與設計需求而適度修改圖8所示佈局結構。例如,將第四電容C31的第二電極608與第五電容C32的第一電極609一起改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或者,將電極608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而將電極609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又或者,將電極608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而將電極609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
又例如,將第一電容C1的第二電極302以及第二電容C2的第二電極304一起改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或者,將電極302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而將電極304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又或者,將電極302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而將電極304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
再例如,將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一起改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或者,將第一電感L1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而將第二電感L2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又或者,將第一電感L1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而將第二電感L2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無論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配置於那一層,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都可以藉由各自的介層窗插塞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一端T1與第二端T2。
圖10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說明圖4所示濾波器電路400部分佈局結構的立體示意圖。本實施例未繪示與未說明的部份,均可以參照圖6~圖8的相關說明。不同於圖6~圖8所示佈局結構者,在於圖10所示第二導線602沒有鄰接載板SUB的邊緣。配置於載板SUB上表面的第二導線602邊緣與載板SUB邊緣之 間具有一段微小距離。第二導線602的中央處具有中央延伸部1001。中央延伸部1001延伸至載板SUB邊緣以連接第四電感LG2的第一端。第二導線602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各自連接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與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同理可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線603亦沒有鄰接載板SUB的邊緣。配置於載板SUB上表面的第一導線603邊緣與載板SUB邊緣之間亦具有一段微小距離。第一導線603的中央處亦具有一個中央延伸部,而此中央延伸部連接第三電感LG1的第一端。第一導線603的兩端各自具有第一端延伸部與第二端延伸部,而第一導線603的第一端延伸部與第二端延伸部各自連接第一電容C1的第二電極與第二電容C2的第二電極。因此,縱使第四電感LG2(或第三電感LG1)因製程誤差而未對齊中央線CL,寄生電感LL2與LL3的電感量依然幾乎相等。因此,本實施例可以有效改善前述製程誤差的問題。
上述第三電感LG1與第四電感LG2的電感值是依照設計需求而決定的。例如,於上述實施例中,第三電感LG1的電感值與第一導線603的中央延伸部的電感值之總和,是第一電感L1或第二電感L2的電感值之0.01~0.1倍。又例如,第四電感LG2的電感值與第二導線602的中央延伸部1001的電感值之總和,是第一電感L1或第二電感L2的電感值之0.01~0.1倍。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可以使用薄膜技術(Thin Film Technology)實現濾波器電路的佈局結構,以降低製造成本。另外,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濾波器電路可以在頻率響應之共振頻率f0右側建立轉折點,以符合先進規格的要求。
上述濾波器電路300與濾波器電路400可以應用在任何系統中,例如可以應用於通訊系統。圖11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一種通訊系統1100的功能 方塊示意圖。通訊系統1100包括天線1110、匹配網路(matching network)1120、雙工器(duplexer)1130與雙工器1140。雙工器1130將信號傳送至天線1110。雙工器1140則從天線1110接收信號。匹配網路1120亦稱為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電路。匹配網路1120可以提供匹配阻抗,並於前述信號傳送與信號接收之間加強隔離。藉由設計參數(例如電感值、電容值等)的調整,上述濾波器電路300與濾波器電路400可以被用來實現通信系統1100中的匹配網路1120。例如,將濾波器電路400的第一端T1連接至天線1110,而將濾波器400的第二端T2連接至雙工器1130與/或雙工器1140。
圖12說明圖11中匹配網路1120的頻率響應示意圖。在此是以濾波器電路400實現圖11中匹配網路1120。藉由增加電感LG1與LG2的電感值,則匹配網路1120的阻抗會增加,而阻抗頻帶會變窄,如曲線1201所示。反之,若減少電感LG1與LG2的電感值,則匹配網路1120的阻抗會減少,而阻抗頻帶會變寬,如曲線1202所示。
在一些應用例中,上述匹配網路1120的製作方式(製程)可能不同於雙工器1130與1140。因此匹配網路與雙工器可能封裝為不同元件,致使佔據印刷電路板的面積。本實施例可以將雙工器1130與1140堆疊在匹配網路1120(即濾波器電路400)上方,因此匹配網路與雙工器可以被封裝為同一元件,進而節省印刷電路板的面積。
例如,圖13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圖6所示濾波器400的剖面示意圖。某些實施例中,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依照設計需求而在第三導電層M3上更配置第三絕緣層DE3並進行圖案化,以選擇性地形成介層窗。以及,將第四導電層M4配置第三絕緣層DE3上,並進行圖案化,以形成晶片區域、第 四焊墊606與第五焊墊607。所述第四焊墊606透過介層窗插塞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一端T1。所述第五焊墊607透過介層窗插塞電性連接至濾波器400的第二端T2。所述晶片區域可以容置晶片1310,例如雙工器晶片(duplexer die)。圖11所示雙工器1130與/或雙工器1140可以被實現於此雙工器晶片1310中。所述第四焊墊606與第五焊墊607以打線方式電性連接至所述晶片1310。因此,藉由將雙工器1130與1140堆疊在匹配網路1120(即濾波器電路400)上方,以不同製作方式(製程)實現的匹配網路與雙工器可以被封裝為同一元件,進而降低製作成本與節省印刷電路板的面積。
圖14是依照本發明更一實施例說明一種濾波器電路1400的示意圖。圖14所示實施例可以參照圖4的相關說明。不同於濾波器400之處,在於濾波器1400更包括第六電容C6、第五電感L3、第七電容C4與第八電容C5。第六電容C6的第一電極1461電性連接至第三電感LG1的第一端。第六電容C6的第二電極1462電性連接至第五電感L3的第一端。第五電感L3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第四電感LG2的第一端。第一電容C1的第一電極301、第七電容C4的第一電極1441與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濾波器1400的第一端T1。第二電容C2的第一電極303、第八電容C5的第一電極1451與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濾波器1400的第二端T2。第七電容C4的第二電極1442與第八電容C5的第二電極1452電性連接至第六電容C6的第二電極1462與第五電感L3的第一端。
相較於濾波器300,圖14所述濾波器1400除了第一組電容電感對(第一電容C1與第一電感L1)與第二組電容電感對(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之外,還加入了第三組電容電感對(第六電容C6與第五電感L3)。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與第五電感L3之間可以藉由交互耦合磁場來產生互感。
第六電容C6的電容值可以與電容C1、C2相同,第七電容C4與第八電容C5的電容值可以與第三電容C3相同,而第五電感L3電感值可以與電感L1、L2相同。加入了第三組電容電感對(第六電容C6與第五電感L3),可以增加在共振頻率時的衰減量。若以圖5為例,則濾波器1400可以將轉折點501與502往下拉。
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參照上述實施例之教示,而以任何製程、任何佈局結構來實現濾波器1400。例如,圖15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說明圖14所示濾波器1400的佈局結構的立體圖。圖16是說明圖15所示佈局結構的爆炸圖。濾波器1400之佈局結構可以參照濾波器300與濾波器400的相關說明。不同於濾波器400的佈局結構者,在於濾波器1400之佈局結構還包括第五電感L3、第六電容C6、第七電容C4與第八電容C5。上述電容C4、C5、C6與電感L3是配置於載板SUB的上表面上方。電容C4與電容C5對稱地配置於中央線CL的兩側。電感L3對稱地配置於中央線CL上。於本實施例中,電感L1、L2與L3的幾何形狀均為長直導線,如圖15~圖16所示。藉由改變導線的長與寬而決定電感L1、L2與L3的電感值。
請參照圖14~圖16,電容C4的第一電極1441電性連接至濾波器1400的第一端T1。電容C4的第二電極1442通過內連線以及介層窗插塞電性連接至電容C6的第二電極1462、電容C5的第二電極1452與電感L3的第一端。
應用本發明者,可以依上述多個實施例之教示與設計需求而適度修改圖15與圖16所示佈局結構。例如,將電容C4的第二電極1442、電容C5的第二電極1452與電容C6的第一電極1462一起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或者,將電極1442、電極1452與電極1462一起改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又或者,將電極1442、 電極1452與電極1462各自配置於不同導電層,例如將電極1442、1452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而將電極1462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
再例如,將電感L3配置於第二導電層M2。或者,將電感L3改配置於第三導電層M3。無論電感L3配置於那一層,電感L3的第一端都可以藉由介層窗插塞與內連線電性連接至電極1442、電極1452與電極1462。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400‧‧‧帶通濾波器
301~306、608、609‧‧‧電容的電極
601、604、605‧‧‧焊墊
602、603‧‧‧導線
C1、C2、C31、C32‧‧‧電容
L1、L2、LG1、LG2‧‧‧電感
T1、T2‧‧‧濾波器的連接端

Claims (7)

  1. 一種濾波器,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容,該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一第一電感,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一第二電感,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以及一第三電感,該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的第二電極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其中該些電容與電感係以薄膜製程製成。
  2. 一種濾波器,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容,該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一第一電感,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感,該第二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以及一第三電感,該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的第二電極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 其中濾波器之頻率響應特性曲線中具有一共振頻率,以及於該共振頻率的左側與右側各自具有一第一轉折點與一第二轉折點,其中該第二轉折點的頻率實質上為該共振頻率的兩倍。
  3. 一種濾波器,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容,該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一第一電感,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一第二電感,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以及一第三電感,該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的第二電極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其中濾波器之頻率響應特性曲線中具有一共振頻率,以及於該共振頻率的左側與右側各自具有一第一轉折點與一第二轉折點。
  4. 一種濾波器,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容,該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一第一電感,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感,該第二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 一第三電感,該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的第二電極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以及一第四電感,該第四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與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而該第四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其中濾波器之頻率響應特性曲線中具有一共振頻率,以及於該共振頻率的左側與右側各自具有一第一轉折點與一第二轉折點,其中該第二轉折點的頻率實質上為該共振頻率的兩倍。
  5. 一種濾波器,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容,該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一第一電感,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一第二電感,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一第三電感,該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的第二電極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以及一第四電感,該第四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與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而該第四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 其中濾波器之頻率響應特性曲線中具有一共振頻率,以及於該共振頻率的左側與右側各自具有一第一轉折點與一第二轉折點。
  6. 一種濾波器,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容,該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一第一電感,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感,該第二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以及一第三電感,該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的第二電極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其中該第三電感的電感值是該第一電感或該第二電感的電感值之0.01~0.1倍,其中該些電容與電感係以薄膜製程製成。
  7. 一種濾波器,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濾波器包括:一第一電容,該第一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的第一電極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電性連接於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一第一電感,該第一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一端,該第一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一參考電壓;一第二電感,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濾波器的第二端,該第二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以及 一第三電感,該第三電感的第一端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容的第二電極與該第二電容的第二電極,而該第三電感的第二端電性連接至該參考電壓;其中該第三電感的電感值是該第一電感或該第二電感的電感值之0.01~0.1倍。
TW103117543A 2010-11-01 2010-11-01 濾波器 TWI5334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7543A TWI533499B (zh) 2010-11-01 2010-11-01 濾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7543A TWI533499B (zh) 2010-11-01 2010-11-01 濾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260A TW201434260A (zh) 2014-09-01
TWI533499B true TWI533499B (zh) 2016-05-11

Family

ID=51943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7543A TWI533499B (zh) 2010-11-01 2010-11-01 濾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3499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260A (zh) 2014-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58338B2 (en) Filter and layout structure thereof
CN101326713B (zh) 使用电感-电容谐振器的薄膜带通滤波器
US9330832B2 (en) Integrated transformer balun with enhanced common-mode rejection for radio frequency,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integrated circuits
US7321284B2 (en) Miniature thin-film bandpass filter
TWI531108B (zh) 雙工器與其線路結構暨射頻收發裝置
US7869784B2 (en)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with integrated on-chip radio frequency inductive signal coupler
JP4197032B2 (ja) 2ポート型非可逆回路素子及び通信装置
TWI485983B (zh) 信號傳輸電路與其信號傳輸單元
US7432786B2 (en) High frequency filter
CN108598632A (zh) 一种具有双零点宽阻带的siw-cpw超宽带滤波器
JP5314062B2 (ja) 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そのレイアウト構造
WO2013069498A1 (ja) Lcフィルタ回路及び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KR101588311B1 (ko) GaAs 기판 쿼트리쳐 커플러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018305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0886884B2 (en) Inductively coupled filter and wireless fidelity WiFi module
TWI515951B (zh) 旁通電路及其形成方法
TWI533499B (zh) 濾波器
TWI438960B (zh) 濾波器及其佈局結構
JP5637150B2 (ja) 積層型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CN104702235B (zh) 滤波器及其布局结构
TWM531695U (zh) 具有寬頻抑制能力之低通濾波器
TWM501003U (zh) 微型化高q值濾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