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8270B -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 Google Patents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8270B
TWI528270B TW104118227A TW104118227A TWI528270B TW I528270 B TWI528270 B TW I528270B TW 104118227 A TW104118227 A TW 104118227A TW 104118227 A TW104118227 A TW 104118227A TW I528270 B TWI528270 B TW I5282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touch
edge region
signal
touch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8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5238A (zh
Inventor
葉儀晧
蔡有仁
Original Assignee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182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82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5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5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8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8270B/zh

Links

Description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本創作係為一種觸控物件識別方法,尤指一種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筆電的觸控裝置或外接式觸控裝置為方便使用者取代滑鼠功能,基本上具有游標控制功能、左鍵功能及右鍵功能,而隨著電腦系統商的軟體開發,此類觸控裝置開始增加「邊緣掃滑手勢控制功能」。舉例來說,當電腦系統開啟視窗功能列隱藏功能後,使用者利用觸控裝置進行游標控制功能、左鍵功能及右鍵功能時,該視窗功能列均為隱藏狀態,一旦該觸控裝置判斷目前使用者控制手勢為「邊緣掃滑手勢(edge swipe)」時,該電腦系統即自動將隱藏功能列顯示於視窗畫面上,供使用者點選;此外如頁面切換功能也可適用。
目前電腦系統商微軟公司即制定「邊緣掃滑手勢」判斷原則,但實際配合觸控裝置使用後尚有判斷率過低,使用不便感發生,容下詳述之。
首先請配合參閱圖14所示,一筆電的觸控裝置10依使用習慣於前側左、右半側設計為左鍵功能及右鍵功能,使用點按左、右半側即可控制電腦系統執行左鍵功能及右鍵功能;至於「邊緣掃滑手勢控制功能」則規範於觸控裝置的近左側、近右側及近後側的邊緣區域。再配合圖15所示,具邊緣掃滑手勢判斷功能的觸控裝置10係預設有「邊緣區域W」及「物件移動距離R」, 而判斷方法係以觸碰模式進行判斷,如圖16之(A)至(D)所示,當一手指自外殼滑入並確實依序觸碰該觸控裝置10的第一至第三感應線X1~X3,則會依序輸出第一至第三感應訊號S1~S3,如圖16之(E)所示,而且第一至第三感應訊號S1~S3的感應量會高於觸碰模式的感應臨界值dVth1,如圖16之(F)所示,故以觸碰模式判斷該觸控裝置的感應狀態,會識別其邊緣區域W的第一感應線X1已感知有觸碰物件,並且是依序由第一往第三感應線X1~X3移動(由外至內),而且該物件在一定時間內實際移動距離超過預設的物件移動距離R,故滿足「邊緣掃滑手勢控制功能」規範,而識別為掃滑手勢。
然而,如圖14所示,當上述觸控裝置10組合至筆電外殼20後,其頂面無法與筆電外殼20頂面平齊而有高低落差,造成使用者手指自外殼20往觸控裝置10右側滑過時,如圖15、圖17之(A)及圖17之(B)所示,手指頭並未確實觸碰在第一感應線X1的位置,直到第二、第三感應線X2、X3才確實觸碰(如圖17之(C)及(D)),此時如圖17之(F)所示,或許第一感應線X1所輸出一第一感應訊號S1非為0,但第一感應訊號S1的感應值已低於該觸碰模式的感應臨界值dVth1,故邊緣區域將不會被識別有物件存在,無法滿足「邊緣掃滑手勢控制功能」規範,不會識別為掃滑手勢。同樣情形也發生在手指觸碰在邊緣區域的面積過小,使得第一感應線X1輸入的第一感應訊號S1的感應值低於感應臨界值dVth1,從而使得邊緣掃滑手勢不成立,既然掃滑手識無法被有效識別,自然無法成功將隱藏功能列顯示於視窗畫面上,故有必要進一步改良之。
有鑑於上述近掃滑手勢識別方法的技術缺陷,以及無法順利開啟視窗控制列的問題,本創作的主要目的係提出一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及視窗控制列的開啟方法。
欲達上述目的所使用的主要技術手段係令該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包括:a.以一懸浮模式掃描該觸控裝置的一邊緣區域;b.在a步驟之後,以一觸碰模式掃描該觸控裝置的一非邊緣區域;c.根據b步驟的掃描結果判斷該物件接觸該非邊緣區域;d.在c步驟之後,判斷a步驟所獲得的感應訊號大於一觸碰感應臨界值;以及e.判斷該物件執行該掃滑手勢。
本創作欲達上述目的所使用的主要技術手段係令該觸控系統將使用者的操作轉換成一計算機的作業系統的視窗控制列喚出信號,其中該觸控系統包括:一觸控裝置,係具有一邊緣區域及一非邊緣區域;以及一控制器,係電連接該觸控裝置,其中該控制器用以執行前述掃滑手勢識別方法。
上述本創作係以懸浮模式及觸碰模式分別獲得該觸控裝置的邊緣區域及非邊緣區域的感應訊號;其中因懸浮模式可感知較小的感應量,因此本創作利用懸浮模式可更靈敏地感應到通過邊緣區域的手指或觸控裝置,縱使使用者以手指或觸控裝置掃滑該觸控裝置一側時,其手指或觸控裝置未觸碰或觸碰至該邊緣區域面積過小,均可透過該懸浮模式識別出來,並且經過距離及時間的計算與判斷均符合者,則能正確地識別使用者的掃滑動作為掃滑手勢。
10、10’‧‧‧觸控裝置
11‧‧‧邊緣區域
12‧‧‧非邊緣區域
20‧‧‧控制器
30‧‧‧螢幕
31‧‧‧視窗控制列
圖1A:本創作觸控裝置應用於觸控板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B:本創作觸控裝置應用於觸控板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本創作配合圖1A觸控裝置結構的掃滑手勢識別方法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3A:本創作應用於一觸控屏的示意圖。
圖3B:圖3A的功能方塊圖。
圖4A:本創作觸控裝置應用於觸控屏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B:本創作觸控裝置應用於觸控屏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本創作配合圖4A觸控裝置結構的掃滑手勢識別方法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6A及6B:本創作產生有效感應圖框的示意圖。
圖7A:本創作觸控裝置之邊緣區域感應訊號之第一種訊號處理過程示意圖。
圖7B:本創作觸控裝置之全區域感應訊號之第一種訊號處理過程示意圖。
圖8A:本創作觸控裝置之邊緣區域感應訊號之第二訊號處理過程示意圖。
圖8B:本創作觸控裝置之全區域感應訊號之第二訊號處理過程示意圖。
圖9:本創作配合圖1B觸控裝置結構的掃滑手勢識別方法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10-11之(A)至(D):本創作觸控裝置上手指掃滑動作的示意圖。
圖10-12之(A)至(C):本創作分別對應圖10-11之(B)至(D)手指位置之感應訊號波形圖。
圖10-13之(A)至(C):本創作分別對應圖10-12之(A)至(C)感應訊號經訊號處理後的波形圖。
圖10-21之(A)至(D):本創作觸控裝置上手指掃滑動作的示意圖。
圖10-22之(A)至(C):本創作分別對應圖10-21之(B)至(D)手指位置之感應訊號波形圖。
圖10-23之(A)至(C):本創作分別對應圖10-22之(A)至(C)感應訊號經訊號處理後的波形圖。
圖11:本創作視窗控制列的開啟方法的流程圖。
圖12:本創作輸出控制指令後傳送至作業系統的訊號轉換示意圖。
圖13:本創作觸控裝置開啟視窗控制列的示意圖。
圖14:係既有觸控裝置設置於筆記型電腦機殼上示意圖。
圖15:係既有觸控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16之(A)至(D):係既有觸控裝置上手指觸碰掃滑動作的示意圖。
圖16之(E)及(F):係對應圖16之(A)至(D)的感應訊號波形圖。
圖17之(A)至(D):係既有觸控裝置上手指未觸碰掃滑動作的示意圖。
圖17之(E)及(F):係對應圖17之(A)至(D)的感應訊號波形圖。
本創作係針對觸控裝置之掃滑手勢識別成功率低進行改善,並可應用於視窗控制列的開啟應用,讓使用者以掃滑動作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成功率提高;本創作的觸控裝置可應用於觸控板或觸控屏。
首先請參閱圖1A所示,為一觸控裝置10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觸控裝置10係為觸控板,其包含有複數第一軸及第二軸感應線X1~Xk、Y1~Yq,以及與該第一軸及第二感應線X1~Xk、Y1~Yq電連接的控制器20,該控制器20係可以自容式掃描(Self Scan)或互容式掃描(Mutual Scan)驅動感應線X1~Xk、Y1~Yq,並接收該各感應線X1~Xk、Y1~Yq的感應訊號,再藉由感應訊號識別觸控裝置10上是否存在有效觸碰或物件。該觸控裝置係定義有至少一 邊緣區域11及一非邊緣區域12,如圖1A所示,該觸控裝置10的邊緣區域11可自右側邊向左延伸一距離的區域範圍,或自右側邊向右延伸一距離的範圍,如應用於筆記型電腦用之觸控裝置10更可進一步包含自頂側向下延伸一距離的區域範圍(圖中未示);其中各至少一邊緣區域11係包含與最靠近之側邊平行的單條感應線X1、Xk、Yq,或如圖1B所示之觸控裝置10’,其定義的各至少一邊緣區域11係包含二條與邊緣區域11長度方向平行的感應線X1/X2、Xk-1/Xk、Yq-1/Yq,亦可二條感應線以上。在此所謂邊緣區域11較佳的為微軟WIN8TM「邊緣掃滑手勢控制功能」規範的邊緣區域。至於非邊緣區域12則為該觸控裝置10、10’上邊緣區域11以外的區域範圍。
再請配合參閱圖2所示,係以圖1A之觸控裝置10說明本創作掃滑手勢識別方法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其包含有:以懸浮模式獲得該觸控裝置10之邊緣區域11的第一感應訊號,並以觸碰模式獲得該觸控裝置10之全區域的第二感應訊號(S10);依該第二感應訊號識別該非邊緣區域12是否存在一物件(S11),若是,則經由該第一感應訊號確認該物件是否曾經出現在該邊緣區域11(S12);意即,依據該第一感應訊號確認該邊緣區域11是否有對應該物件的第一感應訊號產生變化;若是,則判斷在一掃滑時間內該物件的位移量是否超過一掃滑距離值(S13),意即判斷在該掃滑時間內該邊緣區域11與該非邊緣區域12的物件之間的距離是否超過該掃滑距離值;其中該掃滑時間及掃滑距離較佳地係符合WIN8TM的「邊緣掃滑手勢控制功能」規範;及若是,則產生一信號表示該物件的移動對應一掃滑手勢(S14)。
再請參閱圖3A所示,係為一觸控裝置10a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觸控裝置10a係為一觸控屏1,再如圖3B所示,該觸控屏1進一步包含有一顯 示裝置2,該觸控裝置10a電連接一控制器20,該控制器20係透過一計算機3與該觸控屏1的顯示裝置2電連接。請參閱配合圖4A所示,該觸控裝置10a包含有複數第一軸及第二軸感應線X1~Xn、Y1~Ym,以及與該第一軸及第二感應線X1~Xn、Y1~Ym電連接的控制器20。該控制器20同樣可以自容式掃描(Self Scan)或互容式掃描(Mutual Scan)驅動感應線X1~Xn、Y1~Ym,並接收該各感應線、Y1~Ym的感應訊號,再藉由感應訊號識別觸控裝置10a上是否存在物件。其中各至少一邊緣區域11係包含與最靠近之側邊平行的單條感應線X1、Xn、Y1、Ym,或如圖4B所示之觸控裝置10a’,其定義的各至少一邊緣區域11係包含二條與邊緣區域11長度方向平行的感應線X1/X2、Xn-1/Xn、Y1/Y2、Ym-1/Ym,亦可二條感應線以上。
請參閱圖5所示,係以圖4A之觸控裝置10a說明本創作掃滑手勢識別方法,首先由控制器20執行以下步驟:以一懸浮模式獲得該觸控裝置10a之一邊緣區域11的至少一第一感應訊號,並以一觸碰模式獲得該觸控裝置10a全區域的複數個第二感應訊號(S20);依該第二感應訊號識別該觸控裝置10a之一非邊緣區域12是否存在一物件(S21),若是,則經由該第一感應訊號確認該物件是否曾經出現在該邊緣區域11(S22),換言之,依據第一感應訊號判斷該邊緣區域11是否已存在有物件;及若是,則依序將該邊緣區域11的物件座標及非邊緣區域12的物件座標輸出至該計算機3的作業系統,以供作業系統進行掃滑手勢判斷(S23)。
再者,為提高計算機3的作業系統識別掃滑手勢準確度,則該控制器20可於S22步驟後增加一道步驟(S221),即設定不大於掃滑時間的一預設時間,以及設定一不大於掃滑距離值的一預設距離值;當S21步驟判斷邊緣區域11及非邊緣區域12均有物件時,則進一步判斷在預設時間內邊緣區域11的物件與非邊緣區域12的物件之間的位移量是否落入該預設距離值;若是,則代表有 機會構成掃滑手勢,再執行S22步驟;若否,則僅輸出目前非邊緣區域12的物件座標予該計算機3。判斷位移量是否落入該預設距離值,可以非邊緣區域12第一個物件座標及邊緣區域11最後一個物件座標進行計算位移量,再與預設距離值加以比對S221步驟是否成立,該S221步驟係用以排除如以二指分別邊緣區域或非邊區域前後點碰的手勢,以提高識別掃滑手勢的準確度。上述S23步驟確定依據判斷物件先後的時間順序輸出邊緣區域11至非邊緣區域12的物件座標,則計算機3的作業系統因為依序接收控制器20傳來的邊緣區域11至非邊緣區域12的物件座標,故可進一步依據如WIN8TM「邊緣掃滑手勢控制功能」規範中的掃滑時間及掃滑距離值,判斷在該掃滑時間內物件自邊緣區域11移動至非邊緣區域12的位移量是否超過該掃滑距離值;若是,代表目前使用者確實為掃滑動作。
綜前所述,使用者以掃滑動作靠近邊緣區域11的同時,計算機3的作業系統雖然不會立即接收控制器20傳來的邊緣區域11之物件座標,而是在控制器20判斷完非邊緣區域12也有物件後,才有機會收到邊緣區域11的物件座標,藉此可有效提升計算機的作業系統識別掃滑手勢的正確性,但因為前述處理時間極短,就使用者而言並不會感受到處理時間的延遲。
請參閱圖1A、圖4A、圖6A及圖6B所示,該觸控裝置10、10,的控制器20係以一掃描周期TS掃描複數第一及第二感應線X1~Xn、Y1~Ym,而依產生感應圖框F1~F4,由於本創作的控制器20可以懸浮模式及觸碰模式訊號分別處理該感應訊號,如圖6B所示,感應圖框F1係以觸碰模式對觸控裝置10、10’全區域感應訊號進行訊號處理後而得,而感應圖框F2則以懸浮模式對觸控裝置10、10’的邊緣區域11的感應訊號進行訊號處理後而得。以下分別說明二種不同觸碰模式及懸浮模式的具體作法。
請參閱圖7A及圖7B所示,係為一第一種觸碰模式及懸浮模式的具體作法,意即上述以懸浮模式讀取該觸控裝置10、10’之邊緣區域11的第一感應訊號步驟中,係讀取對應掃描周期TS中所偵測到該觸控裝置10、10’之邊緣區域11的感應訊號,如圖1A及圖3A所示,即讀取右側第一條感應線X1的感應訊號S1,再如圖7A所示,將該邊緣區域11之感應線X1所讀取的感應訊號S1乘上一懸浮感度參數(G2),再將計算後的感應訊號數位轉換為該第一感應訊號S1’,而為圖6B的感應圖框F2、F4。
至於上述以觸碰模式讀取該觸控裝置10、10’之全區域12的第二感應訊號步驟中,則如圖7B所示,係讀取對應掃描周期TS中所偵測到該觸控裝置10之全區域的感應訊號,將各感應訊號(僅以單一感應訊號S3表示之)乘上觸碰感度參數(G1)後,再進行數位轉換,並透過數位濾波器(如IIR數位濾波器)對該完成數位轉換之感應訊號進行濾波,即會參考前一張或前數張掃描觸控裝置10、10’全區域的感應圖框進行標準差或平均值值的運算,以取得該第二感應訊號S3’。由於懸浮感應參數大於觸碰感度參數(G2>G1),故在懸浮模式下會放大非邊緣區域12的感應訊號。
因此,當使用者手指滑過觸控裝置10、10’邊緣,由於高低落差使得手指滑動過程中靠近但未接觸該邊緣區域11的感應線X1,故該感應線X1輸出較弱的一感應訊號S1,且該感應訊號S1低於一觸碰感應臨界值dVth1;但在懸浮模式下經過如圖7A所示的訊號處理步驟後,即可將感應訊號S1的感應量增益放大作為該第一感應訊號S1’。如此,於經由該第一感應訊號S1’確認該物件是否曾經出現在該邊緣區域11的步驟中,即可直接判斷該邊緣區域11內之第一感應訊號S1’是否大於該觸碰感應臨界值dVth1;若是,則識別該物件曾經出現於該邊緣區域11內。至於非邊緣區域12上的物件識別,則同樣直接將該第二 感應訊號S3’與該觸碰感應臨界值dVth1比對;若該第二感應訊號S3’大於該觸碰感應臨界值dVth1,則識別該觸控裝置上存在該物件。
至於第二種觸碰模式及懸浮模式的具體作法則如圖8A及圖8B所示。首先參看圖8A,上述以懸浮模式讀取該觸控裝置10、10’之邊緣區域11的第一感應訊號S1”步驟中,係將該邊緣區域11之感應線X1所讀取的感應訊號S1乘上一感度參數(G),並將計算後的感應訊號數位轉換為該第一感應訊號S1”。而圖8B所示的觸碰模式則是將該觸控裝置10、10’之全區域的各感應訊號S3同樣乘上感度參數(G)後,再進行數位轉換(ADC),並透過數位濾波器(如IIR數位濾波器;IIR Filter)對該完成數位轉換之感應訊號進行濾波,即會參考前一張或前數張掃描觸控裝置全區域的感應圖框進行標準差或平均值值的運算,以取得該第二感應訊號S3”。由於圖8A及圖8B可知,經過數位濾波器濾波的感應訊號的感應值會略為下降;為能順利識別出較弱的第一感應訊號S1”,則如圖1A或圖3A的控制器20會預設第一感應臨界值(同觸碰感應臨界值dVth1)及第二感應臨界值(dVth2),其中該第二感應臨界值係小於第一感應臨界值(dVth2<dVth1),只要第一感應訊號S1”大於第二感應臨界值,則亦視為有效的第一感應訊號。
請參閱圖9所示,係為本創作掃滑手勢識別方法的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其大多步驟與圖2所示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並採用第一種觸碰模式及懸浮模式的具體作法,即如圖10-11之(D)、圖10-12之(C)及圖10-13之(C)所示,當該觸控裝置的非邊緣區域的感應訊號S3’已經過訊號處理,並判斷其已超過該觸碰臨界感應值dVth1,則識別該觸控裝置的非邊緣區域該已有物件,則進一步依據先前二感應圖框並判斷邊緣區域是否有物件;而本實施例係配合圖1B觸控裝置執行之,故於步驟S12中另包含判斷物件是否由邊緣區域11往非邊緣區域12移動的判斷步驟(S121),也就是經由先前產生的第一、第二感應圖框來判斷該邊緣區域11的至少二條感應線X1、X2的第一感應訊號S1’、S2’ 變化來判斷該物件的移動方向。詳言之,請參閱圖10-11之(A)至(D)的手指滑動方向,如圖10-11之(B)及(C)所示,當手指滑入並未觸碰該邊緣區域11,該感應線X1、X2的感應訊號會如圖10-12之(A)及(B)所示,其中在未經過增益放大訊號處理前之感應線X1的感應訊號S1於先後二次掃描結果均未超過該觸碰感應臨界值dVth1,故經增益放大訊號處理後即如圖10-13之(A)及(B)所示的先後產生的第一及第二感應圖框,感應線X1、X2的第一感應訊號S1’、S2’均超過該觸碰感應臨界值dVth1。接著,判斷物件的移動方向,由於該第一感應圖框(圖10-13之(A))的感應線X1之第一感應訊號S1’的感應量大於第二條感應線X2之第一感應訊號S2’的感應量,且在該第二感應圖框(圖10-13之(B))中的該第一感應線X1之第一感應訊號S1’的感應量小於該第二感應線X2之第一感應訊號S2’的感應量,故可判斷出該物件自該邊緣區域11朝該非邊緣區域12移動。
亦或者可採用上述第二種觸碰模式及懸浮模式的具體作法來判斷邊緣區域是否存在物件(同樣如圖10-21之(D)、圖10-22之(C)及圖10-23之(C)所示,依據感應訊號S3”識別該觸控裝置的非邊緣區域該已有物件後始判斷之),如圖10-21之(B)及(C)所示,當手指滑入但因高低落差而未觸碰該邊緣區域11時,該感應線X1、X2的感應訊號會如圖10-22之(A)及(B)所示,經懸浮模式的訊號處理後即如圖10-23之(A)及(B)所示的先後產生的第一及第二感應圖框,感應線X1、X2的第一感應訊號S1”、S2”雖不會超過第一感應臨界值dVth1,但已超過第二感應臨界值dVth2。接著,判斷物件的移動方向,由於該第一感應圖框(圖10-23之(A))的感應線X1之第一感應訊號S1”的感應量大於第二條感應線X2之第一感應訊號S2”的感應量,且在該第二感應圖框(圖10-23之(B))中的該第一感應線X1之第一感應訊號S1”的感應量小於該第二感應線X2之第一感應訊號S2”的感應量,故可判斷出該物件自該邊緣區域11朝該非邊緣區域12移動。
同理,本創作圖4B所示用於觸控屏1的觸控裝置10a’的邊緣區域包含有二條或二條以上的感應線,故亦圖5可進一步在S22步驟後及S221步驟前增加圖9的S121步驟,判斷該物件自該邊緣區域朝該非邊緣區域移動,若判斷成立才執行S221步驟。
上述本創作邊緣掃滑識別方法利用懸浮模式及觸碰模式分別對觸控裝置10、10’之邊緣區域11的感應訊號及非邊緣區域12的感應訊號進行訊號處理,以藉由懸浮模式偵測到的觸控資訊輔助手勢判斷,進而提高掃滑手勢的識別成功率;而此一主要技術亦可應用於視窗控制列的開啟方法,如圖11所示,該方法較佳實施例係包含以下步驟:以懸浮模式獲得該觸控裝置10、10’之邊緣區域11的第一感應訊號,並以觸碰模式獲得該觸控裝置10、10’之全區域的第二感應訊號(S30);依該第二感應訊號判斷該觸控裝置10、10,之非邊緣區域12是否產生有效觸碰(S31);若是,依該第一感應訊號判斷該觸控裝置10、10’之邊緣區域11是否亦產生有效觸碰(S32);若是,則計算在一掃滑時間內該邊緣區域11與該非邊緣區域12的有效觸碰之間的距離是否超過一掃滑距離值(S33);以及若是,則送出一信號(S34)至作業系統,使作業系統對應開啟一視窗控制列;此外,亦可再增加一判斷有效觸碰是否由邊緣區域11往非邊緣區域12移動的判斷步驟。
於具體實現上述流程步驟,可如圖12所示,該觸控裝置10、10’的控制器20會在系統核心層(Kernel Layer)執行上述步驟S20-S23,並將有效觸碰位置的座標(X,Y)輸出至上層的使用者介面層(User Layer)的應用程式,接著再由應用程式(Application)依據複數座標判斷是否符合掃滑手勢,若是,則產 生掃滑手勢的對應熱鍵資訊信號傳給同為使用者介面層的Win8TM作業系統,令安裝有Win8TM作業系統的主機收到熱鍵資訊信號後,即執行對應的熱鍵功能,舉例來說,如圖13所示,使用者於觸控裝置10右側邊作出由右至左掃滑動作,一旦被成功識別,圖1A或圖1B的觸控裝置10、10’的控制器20輸出信號至應用程式,由應用程式識別為掃滑手勢後即輸出Win8TM所制定的熱鍵資訊信號,即為標準鍵盤上同時按下「WINDOWS鍵」及「C鍵」所輸出的熱鍵資訊信號,令作業系統接收此熱鍵資訊信號,計算機3會控制螢幕30之右邊緣向左出現一視窗控制列31,如應用程式識別為由左至右的掃滑手勢以開啟螢幕30之左邊緣的視窗控制列31,則應用程式輸出Win8TM所制定的熱鍵資訊信號,即為標準鍵盤上同時按下「WINDOWS鍵」及「Tab鍵」所輸出的熱鍵資訊信號;如應用程式識別為由上至下的掃滑手勢以開啟螢幕30之上邊緣的視窗控制列31,則應用程式輸出Win8TM所制定的熱鍵資訊信號,即為標準鍵盤上同時按下「WINDOWS鍵」及「Z鍵」所輸出的熱鍵資訊信號;此為一種識別Win8TM掃滑手勢開啟視窗控制列31的一種可行的作法,但不以此例為限。
綜上所述,本創作係以懸浮模式讀取該觸控裝置的邊緣區域,以及以觸碰模式讀取全區域的感應訊號,可在判斷觸控裝置的非邊緣區域上存在有效觸碰後,再判斷先前經由懸浮模式訊號處理後的第一感應訊號是否有所變化,若有則代表在該觸控裝置的非邊緣區域上存在有效觸碰之前,邊緣區域已有有效觸碰,而識別為掃滑手勢。由於懸浮模式可感知較弱的感應量,因此本創作利用懸浮模式即可更靈敏地感應到通過邊緣區域的手指或觸控筆,而可視為一個有效觸碰,之後再經過距離及時間的計算與判斷均符合掃滑手勢規範,即能正確地識別使用者的掃滑動作,而送出一熱鍵資訊至作業系統,此時該作業系統會對應開啟一控制列,提高掃滑開啟控制列的成功率。

Claims (11)

  1. 一種掃滑手勢識別方法,用於判斷一物件在一觸控裝置上執行一掃滑手勢,包括: a.以一懸浮模式掃描該觸控裝置的一邊緣區域; b.在a步驟之後,以一觸碰模式掃描該觸控裝置的一非邊緣區域; c.根據b步驟的掃描結果判斷該物件接觸該非邊緣區域; d.在c步驟之後,判斷a步驟所獲得的感應訊號大於一觸碰感應臨界值;以及 e.判斷該物件執行該掃滑手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其中該觸控裝置包含複數條感應線,步驟a係包含有: 將該邊緣區域之感應線所讀取的感應訊號乘上一懸浮感度參數;以及 將計算後的該感應訊號數位轉換為一第一感應訊號。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其中步驟d進一步包含: 若位於該邊緣區域中之至少一條感應線的第一感應訊號大於該觸碰感應臨界值,係比較已讀取之一第一感應圖框及一第二感應圖框中該邊緣區域內各該感應線之第一感應訊號的變化,判斷該物件的移動方向,其中讀取該第一感應圖框的時間點早於讀取該第二感應圖框的時間點。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其中: 若該第一感應圖框中的一第一感應線之第一感應訊號大於一第二感應線之第一感應訊號,且在該第二感應圖框中的該第一感應線之第一感應訊號小於該第二感應線之第一感應訊號,則判斷該物件自該邊緣區域朝該非邊緣區域移動,其中該第一感應線位於該觸控裝置邊緣及該第二感應線之間。
  5.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其中步驟b係包含有: 讀取該觸控裝置的全區域之複數感應線之感應訊號; 將各該感應訊號乘上一觸碰感度參數後再進行數位轉換;其中該觸碰感度參數係小於該懸浮感度參數;以及 過濾該完成數位轉換之感應訊號作為一第二感應訊號。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其中步驟c包含,係進一步判斷該第二感應訊號是否大於一第一感應臨界值;若是,則識別該物件碰觸該非邊緣區域。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掃滑手勢識別方法,其中判斷該物件執行該掃滑手勢後,係送出一熱鍵資訊信號至作業系統。
  8. 一種觸控系統,包括: 一觸控裝置,係具有一邊緣區域及一非邊緣區域;以及 一控制器,係電連接該觸控裝置,其中該控制器用以執行以下步驟: a.以一懸浮模式掃描該觸控裝置的邊緣區域; b.在a步驟之後,以一觸碰模式掃描該觸控裝置的非邊緣區域; c.根據b步驟的掃描結果判斷該物件接觸該非邊緣區域; d.在c步驟之後,判斷a步驟所獲得的感應訊號大於一觸碰感應臨界值;以及 e.判斷該物件執行該掃滑手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系統,其中該觸控裝置的邊緣區域中係包含一條與該邊緣區域之長度方向平行的感應線。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系統,其中該邊緣區域的複數條感應線與該邊緣區域之長度方向平行。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系統,其中該控制器判斷該物件執行該掃滑手勢後,係送出一熱鍵資訊信號至作業系統,以開啟一視窗控制列。
TW104118227A 2013-06-19 2013-07-31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TWI528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8227A TWI528270B (zh) 2013-06-19 2013-07-31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1707 2013-06-19
TW104118227A TWI528270B (zh) 2013-06-19 2013-07-31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5238A TW201535238A (zh) 2015-09-16
TWI528270B true TWI528270B (zh) 2016-04-01

Family

ID=54695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8227A TWI528270B (zh) 2013-06-19 2013-07-31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82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9310B (zh) * 2019-09-26 2022-10-0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之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5238A (zh) 2015-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3437B (zh)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啓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TWI427510B (zh) 輸入設備、方法、及電腦可讀程式產品
TWI479369B (zh) 用於虛擬觸控板的電腦儲存媒體及方法
JP552033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縁部把持検知方法およびそのタッチパネルの縁部把持検知方法に関するデバイス
TWI401597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之漂移補償裝置及其方法
TWI459250B (zh) 觸控板之觸控點偵測方法
TWI479377B (zh) 觸控識別方法及觸控識別裝置
TWI533170B (zh) 具觸控板的電子裝置及其雜訊偵測與操作模式設定方法
TWI467465B (zh) 多點縮放動作的識別方法和裝置
JP597474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入力装置、タッチ入力方法及びタッチ入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TWI389014B (zh) Touchpad detection method
CN105760019A (zh)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触摸操作方法及其系统
US7804490B2 (en) Method for multiple gesture detection and verification on a touchpad
WO2014109262A1 (ja) タッチパネルシステム
TWI526952B (zh) 電容式觸控裝置及其物件辨識方法
JP2009169825A (ja) 表示入力装置、電子機器及び表示入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959221A (zh) 用于执行缩放动作的方法和设备
TW201820087A (zh) 觸控方法
TWI528270B (zh) 經由識別掃滑手勢來開啟視窗控制列的方法及觸控系統
TWI497357B (zh) 多點觸控板控制方法
TWI390437B (zh) 用於一電容式觸控面板之指令執行方法
JP2021117766A (ja) 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表示制御方法、及び表示制御装置
TWI493386B (zh) 游標控制裝置及利用其啟動作業系統功能選單的控制方法
TWI475440B (zh) 觸控裝置及其手勢判斷方法
KR101356819B1 (ko) 입력 인터페이스 제공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