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9230B -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9230B
TWI519230B TW102146610A TW102146610A TWI519230B TW I519230 B TWI519230 B TW I519230B TW 102146610 A TW102146610 A TW 102146610A TW 102146610 A TW102146610 A TW 102146610A TW I519230 B TWI519230 B TW I5192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hull
carrier
circular convex
bearing
conv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6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6761A (zh
Inventor
楊俊英
彭盈超
蕭啓成
Original Assignee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21466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923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6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6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9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9230B/zh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Description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特別是一種改善承載板之結構強化的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伺服器習慣會透過承載盤來裝設於機櫃內。但當裝設伺服器的重量超過承載盤之負載強度時,因為受到伺服器所產生之下壓力的影響,會迫使承載盤從原本平整之表面變成凹陷、下沉或曲折之不平整結構(sag)。然而,在將承載盤裝進機櫃的過程中,不平整結構卻會導致上、下相鄰之二承載盤產生干涉、碰撞的情形發生,進而造成承載盤受損以及組裝人員在安裝上的困擾。
因此,如何提升承載盤之結構強度,以改善承載盤變形所產生之組裝上的困擾將是研發人員應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藉以提升承載板之結構強度。
本發明所揭露的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步驟包含形成一圓凸包於一承載板。承載板具有一承載面。圓凸包凸出承載面。接著,於圓凸包之相對兩側各形成一長條凸包。二長條凸包凸出承載面。同時回整圓凸包,以令圓凸包於承載面之形成處恢復為一平面。回整二長條凸包,以令整個承載面 恢復為一平面。
根據上述本發明所揭露的承載板結構強化方法,係透過於承載板上形成長條凸包,再將長條凸包回整以強化承載板的承載強度。
此外,於形成長條凸包前,先於兩長條凸包之間形成圓凸包,以避免承載板之內應力相互影響而令承載板變形(Oil Canning),進而能夠避免承載板於加工時產生變形。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100‧‧‧第一母模
110‧‧‧第一表面
120‧‧‧第一槽部
121‧‧‧第一槽底面
122‧‧‧第一環形槽側面
200‧‧‧第一公模
210‧‧‧第一凸部
211‧‧‧第一衝壓面
212‧‧‧第一環形側面
300、300’、300〞‧‧‧承載板
310、310’、310〞‧‧‧承載面
311、311’、311〞‧‧‧底面
320‧‧‧圓凸包
321‧‧‧受壓曲面
322‧‧‧背曲面
330‧‧‧長條凸包
331‧‧‧凹陷面
331a‧‧‧第一壁面
331b‧‧‧第二壁面
332‧‧‧凸出面
332a‧‧‧第三壁面
332b‧‧‧第四壁面
400‧‧‧第二母模
410‧‧‧第二表面
420‧‧‧第二槽部
421‧‧‧第二槽底面
422‧‧‧第二環形槽側面
430‧‧‧容置槽
500‧‧‧第二公模
505‧‧‧本體
507‧‧‧擠壓面
510‧‧‧第二凸部
511‧‧‧第二衝壓面
512‧‧‧第二環形側面
600‧‧‧第三母模
610‧‧‧第一平面
700‧‧‧第三公模
710‧‧‧第二平面
D1‧‧‧第一間隙
D2‧‧‧第二間隙
t‧‧‧板厚
第1圖至第3圖為承載板之結構強化的過程示意圖。
請參照第1圖至第3圖。第1圖至第3圖為承載板之結構強化的過程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承載板300具有相對的一承載面310及一底面311。承載面310係用來承載物品。承載板300具有一板厚t。板厚t為承載面310至底面311間之距離,例如為1毫米(mm)。
承載板300之結構強化方法如下:首先,如第1圖所示,將承載板300置於一第一母模100與一第一公模200之間。第一母模100具有一第一表面110及自第一表面110向下凹陷的一第一槽部120。第一槽部120具有相連的一第一槽底面121及一第一環形槽側面122。第一公模200具有一第一凸部210。第一凸部210具有相連的一 第一衝壓面211及一第一環形側面212。第一衝壓面211面向第一槽底面121。承載面310接觸第一表面110,並覆蓋第一槽部120。
接著,第一凸部210朝第一槽部120衝壓(沿箭頭a所指示的方向),並於承載板300上形成出一圓凸包320,以令圓凸包320凸出承載板300之承載面310,圓凸包320凸出於承載面310的高度H1例如為板厚t的2倍至2.5倍,且圓凸包320的外徑例如為板厚t的10倍至15倍。詳言之,當第一凸部210撞擊承載板300之底面311時,承載板300因受到第一母模100與第一公模200之侷限而拉伸形成出圓凸包320。圓凸包320具有相對的一受壓曲面321及一背曲面322。受壓曲面321面向第一凸部210。
接著,如第2圖所示,將衝壓有圓凸包320之承載板300’置於一第二母模400與一第二公模500之間。第二母模400具有一第二表面410及自第二表面410向下凹陷的二第二槽部420。每一第二槽部420具有相連的一第二槽底面421及一第二環形槽側面422。每一第二槽底面421與第二表面410之延伸面間保持一第一間隙D1。第一間隙D1等於板厚t。第二公模500具有一本體505及二第二凸部510。本體505具有一擠壓面507。第二凸部510可凸出於擠壓面507。每一第二凸部510具有相連的一第二衝壓面511及一第二環形側面512。第二衝壓面511面向第二槽底面421。第二環形側面512與第二環形槽側面422間保持一第二間隙D2。第二間隙D2為板厚t的1.5倍。承載面310’接觸第二表面410,並覆蓋二第二槽部420。
接著,二第二凸部510朝二第二槽部420衝壓(沿箭頭b所指示的方向),於圓凸包320之相對兩側各形成一長條凸包330。長條凸包330凸出於承載面310’的高度H2例如等於板厚t。詳言之,當第二凸部510撞擊承載板 300’之底面311’時,承載板300’因受到第二母模400與第二公模500之侷限而於圓凸包320之相對兩側各拉伸形成出長條凸包330。長條凸包330具有相對的一凹陷面331及一凸出面332。凹陷面331面向第二凸部510,且具有相連的一第一壁面331a及二第二壁面331b。第一壁面331a位於二第二壁面331b之間。二第二壁面331b連接於底面311。凸出面332具有相連的一第三壁面332a及二第四壁面332b。第三壁面332a位於二第四壁面332b之間,且二第四壁面332b連接承載面310’。底面311’與第二壁面331b間以及承載面310與第四壁面332b間各保持一夾角。夾角θ為一銳角。在本實施例中,夾角θ係以30度為例。此外,第二公模500朝第二母模400衝壓時,第二公模500之擠壓面507與第二母模400之第二表面410同時擠壓圓凸包320,以令圓凸包320於承載面310’之形成處恢復為一平面。也就是說,圓凸包320之受壓曲面321與承載板300’之底面311’共平面。圓凸包320之背曲面322與承載板300’之承載面310’共平面。
接著,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將衝壓有長條凸包330的承載板300〞置於一第三母模600與一第三公模700之間。第三母模600具有一第一平面610,第三公模700具有一第二平面710,第二平面710面向第一平面610,承載板300〞介於第一平面610與第二平面710之間。
接著,第三公模700朝第三母模600衝壓,並壓平二長條凸包330。於壓平後,長條凸包330的第一壁面331a與承載板300〞之底面311〞共平面,長條凸包330之第三壁面332a與承載板300〞之承載面310〞共平面。
本實施例之承載板結構強化方法係透過於承載板上形成長條凸包,再將長條凸包回整以強化承載板的承載強度。然而,發明人發現在形成長 條凸包或回整長條凸包的過程中,承載板之內應力往往會互相影響而導致承載板變形。因此,特別於形成長條凸包前,先於兩長條凸包之間形成圓凸包,以避免承載板之內應力相互影響而令承載板變形(Oil Canning),進而能夠透過承載板結構強化方法提升承載板之結構強度,又能夠避免承載板於加工時產生變形。
根據上述本發明所揭露的承載板結構強化方法,係透過於承載板上形成長條凸包,再將長條凸包回整以強化承載板的承載強度。
此外,於形成長條凸包前,先於兩長條凸包之間形成圓凸包,以避免承載板之內應力相互影響而令承載板變形(Oil Canning),進而能夠避免承載板於加工時產生變形。
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舉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徵及數量當可做些許的變更,因此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300’‧‧‧承載板
310’‧‧‧承載面
311’‧‧‧底面
330‧‧‧長條凸包
331‧‧‧凹陷面
331a‧‧‧第一壁面
331b‧‧‧第二壁面
332‧‧‧凸出面
332a‧‧‧第三壁面
332b‧‧‧第四壁面
400‧‧‧第二母模
410‧‧‧第二表面
420‧‧‧第二槽部
421‧‧‧第二槽底面
422‧‧‧第二環形槽側面
430‧‧‧容置槽
500‧‧‧第二公模
505‧‧‧本體
507‧‧‧擠壓面
510‧‧‧第二凸部
511‧‧‧第二衝壓面
512‧‧‧第二環形側面
D1‧‧‧第一間隙
D2‧‧‧第二間隙
t‧‧‧板厚

Claims (10)

  1. 一種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步驟包含:形成一圓凸包於一承載板,該承載板具有一承載面,該圓凸包凸出該承載面;於該圓凸包之相對兩側各形成一長條凸包,該二長條凸包凸出於該承載面,同時回整該圓凸包,以令該圓凸包於該承載面之形成處恢復為平面;以及回整該二長條凸包,以令整個該承載面恢復為平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形成該圓凸包與該二長條凸包的方法為模具衝壓加工。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該承載板具有一板厚,於形成該圓凸包於該承載板的步驟更包含:將該承載板置於一第一母模與一第一公模之間,該第一母模具有一第一表面及自該第一表面向下凹陷的一第一槽部,該第一槽部具有相連的一第一槽底面及一第一環形槽側面,該第一公模具有一第一凸部,該第一凸部具有一第一衝壓面及一第一環形側面,該第一衝壓面面向該第一槽底面,該承載面接觸該第一表面,並覆蓋該第一槽部;以及該第一凸部朝該第一槽部衝壓,並於該承載板上形成出該圓凸包。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於該圓凸包之相對兩側各形成該長條凸包的步驟更包含:將該承載板置於一第二母模與二第二公模之間,該第二母模具有一第二表面及自該第二表面向下凹陷的二第二槽部,每一該第二槽部具有相連的一 第二槽底面及一第二環形槽側面,每一該第二槽底面與該第二表面之延伸面間保持一第一間隙,該第一間隙大於該板厚,每一該第二公模具有一本體及二第二凸部,該本體具有一擠壓面,該二第二凸部可凸出於該擠壓面,該二第二凸部各具有相連的一第二衝壓面及一第二環形側面,該第二衝壓面面向該第二槽底面,該第二環形側面與該第二環形槽側面間保持一第二間隙,該第二間隙為該板厚的1.5倍,該承載面接觸該第二表面,並覆蓋該二第二槽部;以及該二第二凸部朝該二第二槽部衝壓,並於該圓凸包之相對兩側各形成該長條凸包,且該第二母模之該第二表面與該第二公模之該擠壓面同時對該圓凸包進行擠壓,令該圓凸包該承載面形成處恢復為平面。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於回整該二長條凸包的步驟更包含:將該承載板置於一第三母模與一第三公模之間,該第三母模具有一第一平面,該第三公模具有一第二平面,該第二平面面向該第一平面,該承載板介於該第一平面與該第二平面之間;以及該第三公模朝該第三母模衝壓,並壓平該圓凸包及該二長條凸包。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該圓凸包凸出於該承載面的高度為該承載板之板厚的2倍至2.5倍,該圓凸包之外徑為該板厚的10倍至15倍。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該長條凸包凸出於該承載面的高度等於該承載板之板厚。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該承載板具有一底面,該底 面相對於該承載面,該長條凸包具有一凹陷面及一凸出面,該凹陷面具有相連的一第一壁面及二第二壁面,該第一壁面位於該二第二壁面之間,該二第二壁面連接於該底面,該凸出面具有相連的一第三壁面及二第四壁面,該第三壁面位於該二第四壁面之間,且該二第四壁面連接該承載面,該底面與該二第二壁面間以及該承載面與該二第四壁面間各保持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為一銳角。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該第一夾角為30度。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其中該圓凸包具有相對的一受壓曲面及一背曲面,於回整該圓凸包的步驟後,該圓凸包之該受壓曲面與該承載板之該底面共平面,該圓凸包之該背曲面與該承載板之該承載面共平面,於回整該二長條凸包的步驟後該長條凸包的該第一壁面與該承載板之該底面共平面,該長條凸包之該第三壁面與該承載板之該承載面共平面。
TW102146610A 2013-12-17 2013-12-17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TWI5192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6610A TWI519230B (zh) 2013-12-17 2013-12-17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6610A TWI519230B (zh) 2013-12-17 2013-12-17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6761A TW201526761A (zh) 2015-07-01
TWI519230B true TWI519230B (zh) 2016-01-21

Family

ID=54197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6610A TWI519230B (zh) 2013-12-17 2013-12-17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9230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6761A (zh) 2015-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89769A1 (en) Housing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032595B1 (ko) 원통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US9003858B1 (en) Bending die having surface microstructures and bending punch thereof
CN105909792A (zh) 金属垫片
TWI519230B (zh)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KR101957003B1 (ko) 아이어닝 가공용 금형 및 성형재 제조 방법
US20110003120A1 (en) Workpiece to be welded and welded product
CN203380280U (zh) 一种防皱冲压模具
JP2018051608A (ja) コイニング加工方法、バーリング加工品のコイニング装置及び金属部品
TWI507110B (zh)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JP2013018026A (ja) 曲げ癖矯正方法、該曲げ癖矯正方法を用いた断面溝形形状を有する部材の成形方法
JP2021034705A (ja) 金属板、金属樹脂複合体、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金属板の製造方法
TW201526760A (zh) 承載板之結構強化方法
JP6202059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
CN104668393B (zh) 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
CN104668395B (zh) 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
CN103008417B (zh) 电子装置金属壳体的冲压制造方法及壳体
JP2015116580A5 (ja) 成形材製造方法
CN111266465A (zh) 一种消应力冲压模具、消应力冲压方法及金属板冲压件
JP6142380B2 (ja) リードフレ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10642A (ja) 張り出し成形品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6024636B2 (ja) プレス成形金型
CN110756663A (zh) 汽车电池盒前端板的成型工艺
CN111120638B (zh) 一种五金冲压件
CN215879613U (zh) 一种产品平面度高的正反凸包一次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