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8719B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8719B
TWI518719B TW103131698A TW103131698A TWI518719B TW I518719 B TWI518719 B TW I518719B TW 103131698 A TW103131698 A TW 103131698A TW 103131698 A TW103131698 A TW 103131698A TW I518719 B TWI518719 B TW I5187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ember
bottom plate
key cap
keycap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1061A (zh
Inventor
廖本煇
陳志宏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1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871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87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871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1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061A/zh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磁吸式按鍵結構。
習知按鍵結構通常利用彈性體提供鍵帽按壓後上升回復的動力並藉由支撐件支撐鍵帽升降的穩定性。然而,隨著輕薄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習知按鍵結構受限於彈性體的體積及支撐件的升降特性而達到了尺寸限縮的極限。
再者,如何在輕薄化的要求下還能達到使用者熟悉的按壓手感亦成為現今按鍵結構研發的重點。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利用磁力而免除彈性體之設置,有效簡化按鍵結構並能縮小按鍵結構之尺寸。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板、鍵帽、框架、第一磁性件以及活動板,其中鍵帽可相對於底板移動地設置於底板上方;框架對應鍵帽設置並具有按鍵開口,鍵帽係於按鍵開口中相對於底板移動;第一磁性件設置於框架上;活動板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別對應鍵帽及第一磁性件,第二端具有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與第一磁性件之間產生磁吸力。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鍵帽驅動活動板相對於 框架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遠離第一磁性件;當按壓力釋放時,磁吸力使活動板相對於框架逆向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靠近第一磁性件,以驅動鍵帽移動遠離底板。
於一實施例,活動板具有板體部,其中第一端及第二端係相對於板體部沿相同方向彎折。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更包含開關層,其中開關層設置於底板上,其中活動板之第二端相對於板體部彎折使第二端與板體部之連接處形成彎折部,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鍵帽係壓抵第一端以驅動活動板相對於框架轉動,進而使彎折部觸發開關層。
於另一實施例,活動板具有板體部,其中第一端及第二端係為板體部之延伸方向的相對兩端。
於一實施例,鍵帽包含鍵頂及裙邊,其中裙邊係環繞鍵頂朝底板延伸,且第一端係抵接裙邊底部。
於一實施例,活動板於該第二端更具有第一耦合部,框架具有第二耦合部,第一耦合部與第二耦合部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活動板相對於框架轉動之轉動軸。
於一實施例,第一端具有第一延伸方向,第二端具有第二延伸方向,且第一延伸方向係平行於第二延伸方向。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更包含開關層,其中開關層設置於底板上,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鍵帽係壓抵第一端以驅動活動板相對於框架轉動,進而使第一端觸發該開關層。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更包含支撐單元,其中支撐 單元設置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於一實施例,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其中第一支架係可轉動地樞接第二支架以形成剪刀式支撐單元。
於另一實施例,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其中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係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及底板,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鍵帽係相對於底板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於一實施例,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當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時,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於底板上朝向彼此相對移動。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其中第一結合部及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第一結合部及活動件之第一端係分別靠近鍵帽之相對兩側。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其中第一結合部及第二結合部可移動地連接,當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時,第一結合部沿第二結合部相對移動。
於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其中之一係為磁鐵,且其中之另一係為鐵件。於另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皆為磁鐵。
100、200、300、400、500‧‧‧按鍵結構
110、210、310、410、510‧‧‧底板
115、115a、215、315、415、515‧‧‧第二結合部
120、220、320、420、520‧‧‧鍵帽
121、121a、221、321、421、521‧‧‧底部
122、122a、22、32、422、522‧‧‧底面
422‧‧‧裙邊
424‧‧‧鍵頂
125、125a、225a、225b、325、425、525‧‧‧第一結合部
130、230、330、430、530‧‧‧框架
132、232、332、432、532‧‧‧按鍵開口
134、234、334、434、534‧‧‧容置槽
134a、234a、334a、434a、534a‧‧‧第二耦合部
140、240、340、440、540‧‧‧第一磁性件
141、241、341、441、541‧‧‧第一表面
142、152、242、342、442、542‧‧‧作用面
150、250、350、450、550‧‧‧第二磁性件
160、260、360、460、560‧‧‧活動板
161、261、361、461、561‧‧‧第一端
161a、261a、361a、461a、561a‧‧‧第一延伸部
162、262、362、462、562‧‧‧第二端
162a、262a、362a、462a、562a‧‧‧第二沿伸部
162b‧‧‧第一耦合部
163、263、363、463、563‧‧‧板體部
164‧‧‧彎折部
170、270、370、470、570‧‧‧開關層
172、172a、272、372、472、572‧‧‧開口
280、380‧‧‧支撐單元
282、382‧‧‧第一支架
382a、382b‧‧‧轉軸部
284、384‧‧‧第二支架
282a‧‧‧軸部
284a‧‧‧軸孔
384a、384b‧‧‧轉軸部
528‧‧‧第一耦合部
528a‧‧‧第一斜面
580‧‧‧板體
588‧‧‧第二耦合部
588a‧‧‧第二斜面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圖2A及圖2B分別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圖3A及圖4B分別圖1A之按鍵結構的一變化實施例;圖4A及圖4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圖5A及圖5B分別為圖4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6A及圖6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圖7A及圖7B分別為圖6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8A及圖8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圖9A及圖9B分別為圖8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10A及圖10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11A及圖11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可應用於任何按壓式輸入裝置,例如鍵盤,以達到有效降低按鍵高度、簡化組裝複雜度並能滿足使用者的按壓習慣。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各元件 之結構及操作。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圖1B為圖1A之按鍵結構之仰視爆炸圖。如圖1A與圖1B所示,按鍵結構100包含底板110、鍵帽120、框架130、第一磁性件140以及活動板160,其中鍵帽120可相對於底板110移動地設置於底板110上方,且框架130對應鍵帽120設置並具有按鍵開口132,鍵帽120係於按鍵開口132中相對於底板110移動。活動板160具有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分別對應鍵帽120及第一磁性件140,其中第二端162並具有第二磁性件150。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可產生磁吸力,以作為鍵帽120受到按壓後使鍵帽120回復到按壓前位置的回復裝置。進一步而言,當鍵帽120接受一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驅動活動板160相對於框架130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150遠離第一磁性件140;當按壓力釋放時,磁吸力使活動板160相對於框架130逆向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150靠近第一磁性件140,以驅動鍵帽120移動遠離底板110。
再者,按鍵結構100更包含開關層170,其中開關層170設置於底板110上,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開關層170係受到觸發以致動按鍵結構100。在此需注意,於實施例中雖僅以單一按鍵結構100進行說明,但當複數個按鍵結構100組合成鍵盤時,各按鍵結構100之部分元件(例如底板120、框架130、開關層170)可整合成單一部件,以達到降低製造成本與組裝成本之效益。
具體而言,如圖1A~1B及2A~2B所示,第一磁性件140設置於框架130之側邊,且第一磁性件140之第一表面141係朝向按鍵開口132的中心。於此實施例,框架130之內側形成有容置槽134,容置槽134提供的空 間可供第一磁性件140設置其內並以第一表面141朝向按鍵開口132的中心。活動板160係可轉動地設置於鍵帽120及框架130之間,並與第一磁性件140相鄰或鄰接,其中活動板160較佳可動地與框架130連接(於後說明)。第一磁性件140可以是磁鐵,而活動板160較佳為鐵板;藉此,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即可作為與第一磁性件140產生磁吸力的第二磁性件150。然而,於其他實施例,當第一磁性件140為磁鐵時,活動板160可由其他非鐵材質製成,而第二磁性件150可為磁鐵或鐵件且可藉由耦合或一體成形方式固定於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此外,於另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140可為鐵件,而且第二磁性件150可為磁鐵且可藉由耦合或一體成形方式固定於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
具體來說,活動板160具有板體部163;活動板160之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則為板體部163之一延伸方向的相對兩端,其中第一端161抵接鍵帽120,特別是抵接鍵帽120的底部121/下緣;第二端162的第二磁性件150則對應第一磁性件140。此外,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可再分別相對板體部163彎折,構成活動板160的曲折形態。於此實施例,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相對於板體部163沿相同方向彎折以分別形成第一延伸部161a及第二延伸部162a,且第二磁性件150係位於第二延伸部162a。如圖1B及圖2A所示,第一延伸部161a及第二延伸部162a係相對於板體部163同向彎折,其中第一延伸部161a具有第一延伸方向A,第二延伸部162a具有第二延伸方向B平行於第一延伸方向A。於此實施例,第一延伸部161a及第二延伸部162a分別依第一延伸方向A及第二延伸方向B反向延伸。此外,第一延伸部161a較佳平行抵接鍵帽120之底部121,而設置於第二延伸部162a之第二磁性件 150可面對面地對應第一磁性件140,特別是第一磁性件140朝向底板110之作用面142。在此需注意,類似於上述,當活動板160為鐵件時,第二延伸部162a即可作為本實施例之第二磁性件150。
活動板160更具有第一耦合部162b;第一耦合部162b較佳位於第二端162。另一方面,框架130具有第二耦合部134a與第一耦合部162b可轉動地連接。於此實施例,第二耦合部134a可形成於容置槽134,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則至少部分伸入容置槽134內並與第二耦合部134a連接。此外,第一耦合部162b與第二耦合部134a間可例如為軸孔及轉軸形式的連接機構;第一耦合部162b與第二耦合部134a因此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活動板160相對於框架130轉動之轉動軸。當鍵帽120接受一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壓抵第一端161以驅動活動板160相對於框架130轉動;換言之,第一端161朝著底板110方向移動,其中第一端161並可觸發開關層170。於另一實施例,相對於板體部163彎折之第二端162與板體部163之連接處並形成彎折部164,其中當鍵帽120接受一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係壓抵第一端161以驅動活動板160相對於框架130轉動,進而使彎折部164觸發開關層170。
再者,如圖1A及圖1B所示,鍵帽120具有第一結合部125,底板110具有第二結合部115,其中第一結合部125及第二結合部115可轉動地連接,以使得鍵帽120可相對於底板110轉動。具體而言,第一結合部125係自鍵帽120之底面122突出之轉軸形式的連接機構,而第二結合部115係自底板110表面朝鍵帽120彎折並具有軸孔的連接機構。開關層170具有對應第二結合部115的開口172,以使得開關層170設置於底板110上時,第二結合部115 可自開口172伸出而使軸孔套入轉軸形式的第一結合部125,以達成底板110與鍵帽120之間可轉動的連接。於此實施例,第一結合部125及第二結合部115較佳與活動板160/容置槽134/第一磁性件140位於按鍵結構100的相對兩側,但不以此為限。
於後參考圖2A及圖2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0的操作,其中圖2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2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1A所示,鍵帽120之第一結合部125係可轉動地連接底板110之第二結合部115,且活動板160之第一耦合部162b係可轉動地樞接框架130之第二耦合部134a。活動板160於第一端161之第一延伸部161a係抵接於鍵帽120的底部121,而活動板160於第二端162之第二延伸部162a較佳與第一磁性件140之間相互抵接。換言之,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140之作用面142與第二磁性件150之作用面152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1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2B所示,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150隨著鍵帽1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140。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2A所示,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120移動遠離底板110。具體而言,當鍵帽120被按壓時,按壓力係克服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120相對於底板110轉動而使鍵帽120靠近第一磁性件140的側邊向下移動並帶動活動板160轉動,以使得第二磁性件150遠離第一磁性件140。換言之,當鍵帽120被按壓而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之底部121帶動活動板160之第一端1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161a),而使得活動板160相對於底板110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160之第 二端162(即第二水平延伸部162b或第二磁性件150)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140,以達到觸發開關層170的操作。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150向第一磁性件140移動,而使活動板160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160之第一端1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161a)向上帶動鍵帽120之底部121以帶動鍵帽120向上移動遠離底板110並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2A所示)。
於其他實施例中,如3A與3B所示按鍵結構100a,相較於按鍵結構100,其第一結合部125a及第二結合部115a並未與活動板160a/容置槽134/第一磁性件140位於按鍵結構100a的相對兩側。該第一結合部125a及第二結合部115a係與活動板160a/容置槽134/第一磁性件140位於按鍵結構100a相鄰之兩邊。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4A及圖4B所示,按鍵結構200包含底板210、鍵帽220、框架230、第一磁性件240、支撐單元280及活動板260,其中按鍵結構2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1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210及鍵帽2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其中按鍵結構200包含支撐單元280設置於鍵帽220及底板210之間,以支撐鍵帽220相對於底板210的移動。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與按鍵結構1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
於此實施例,支撐單元280係包含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220及底板210,使得鍵帽220相對於底板210移動時,鍵帽220係相對於底板2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舉例而言,第一支架282可轉動地樞接第二支架284以形成一剪刀式支 撐單元280,但不以此為限。於此實施例,第一支架282具有軸部282a、第二支架284具有軸孔284a供與第一支架282藉由軸部282a可轉動地連接。第一支架282兩端並分別與鍵帽220底面222之第一結合部225a以及底板210之第二結合部215可轉動地與可滑動地方式連接;第二支架284兩端分別與鍵帽220底面222之第一結合部225b以及底板210之第二結合部215可轉動地與可滑動地方式連接,其中該剪刀式支撐單元280之同一端中的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分別與鍵帽220及底板310連接,另一端則相反。
於後參考圖5A及圖5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5A為按鍵結構200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5B為按鍵結構200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活動板260之第一端261(即第一延伸部261a)較佳係抵接於鍵帽220之底部221,而活動板260於第二端262(即第二延伸部262a或第二磁性件250)較佳係與框架230上的第一磁性件2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2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5B所示,當鍵帽2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2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250隨著鍵帽2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240。再者,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5A所示,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活動板260使鍵帽220移動遠離底板210。具體而言,當鍵帽220被按壓而朝底板210移動時,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分別朝底板210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相互靠攏,並使得鍵帽220同時產生向下的位移。另一方面,此時鍵帽220之底部221係壓抵活動板260之第一端2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261a),而帶動活動板260相對於底板210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260之第二端262(即 第二水平延伸部262或第二磁性件262a)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2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250向第一磁性件240移動,而使活動板260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260之第一端2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261a)向上推抵鍵帽220之底部221並帶動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分別朝底板210順時針及逆時針轉動而張開,並使鍵帽220產生向上的位移而遠離底板2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5A所示)。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6A及圖6B所示,按鍵結構300包含底板310、鍵帽320、框架330、第一磁性件340、支撐單元380及活動板360,其中按鍵結構3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2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310及鍵帽3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與按鍵結構300與按鍵結構2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支撐單元380係包含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其中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各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320及底板310,使得鍵帽320相對於底板310移動時,鍵帽320係相對於底板3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舉例而言,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可分別為框架式的連桿結構,其中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較佳具有相同的結構,以減少製造成本,但不以此為限。再者,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於兩相對側分別具有與鍵帽320及底板310耦接的機構。第一支架382於相對兩側具有轉軸部382a及382b,以分別可轉動地卡合鍵帽320及底板320的軸孔部325及315。第二支架384於兩相對端分別具有轉動部384a及384b,以分別可轉動地卡合底板310及鍵帽320的軸孔部315。
於後參考圖7A及圖7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7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7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活動板360之第一端361(即第一延伸部361a)較佳係抵接於鍵帽320之底部321,而活動板360於第二端362(即第二延伸部362a或第二磁性件350)較佳係與框架330上的第一磁性件3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3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7B所示,當鍵帽3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3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350隨著鍵帽3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340。再者,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7A所示,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320移動遠離底板310。具體而言,當鍵帽320被按壓而朝底板310移動時,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朝底板310順時針轉動使得鍵帽320同時產生向下及向右的位移。另一方面,此時鍵帽320之底部321係壓抵活動板360之第一端3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361a),而帶動活動板360相對於底板310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360之第二端362(即第二水平延伸部362或第二磁性件362a)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3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350向第一磁性件340移動,而使活動板360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360之第一端3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361a)向上推抵鍵帽320之底部321並帶動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逆時針轉動以使鍵帽320產生向上及向左的位移而遠離底板3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7A所示)。
再者,於其他實施例,鍵帽及底板之間可具有其他形式的連 接機構,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如圖8A及圖8B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按鍵結構400包含底板410、鍵帽420、框架430、開關層470、第一磁性件440及活動板460,其中按鍵結構4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3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鍵帽420之設計,以及底板410及鍵帽4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按鍵結構400與按鍵結構1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鍵帽420具有鍵頂424及裙邊422,其中裙邊422係環繞鍵頂424朝底板410延伸,裙邊422底部並與活動板460抵接。
具體而言,鍵帽420具有第一結合部425,其中第一結合部425為具有導槽的連接機構。另有第二結合部415,其中第二結合部415可為導桿形式的連接機構,且可以一體成型或耦接方式設置於底板410。於此實施例使得底板410藉由第二結合部415與鍵帽420的第一結合部425可相對移動地連接。開關層470具有對應第二結合部415的開口472,以使得開關層470設置於底板410上時,第二結合部415可自開口472伸出以連接第一結合部425。在此需注意,圖8A與8B雖繪示有兩組連結機構,分別設置於鍵帽420兩側的兩個第一結合部425與對應第一結合部的兩個第二結合部415,但不以圖式所示為限,而可依實際需求增加或減少第一結合部425及第二結合部415的設置數目。
於後參考圖9A及圖9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400的操作,其中圖9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9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9B所示,當鍵帽4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4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450隨著鍵帽4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440。如圖9A所示,當按壓 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420移動遠離底板410。具體而言,當鍵帽420被按壓時,按壓力係克服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420藉由導桿形式的第二結合部415於第一結合部425的導槽中的移動導引而向下移動並帶動第二磁性件450遠離第一磁性件440。如圖9B所示,當鍵帽220被按壓時,第二結合部415與第一結合部425相對移動;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450向第一磁性件440移動,進而帶動鍵帽420藉由第一結合部425沿著第二結合部415導引而向上移動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9A所示)。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按鍵結構500包含底板510、鍵帽520、框架530、第一磁性件540及活動板560,其中按鍵結構5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4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510及鍵帽5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與按鍵結構4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鍵帽520具有第一耦合部528及第一結合部525,底板510具有第二耦合部588及第二結合部515;或者,第二耦合部588可另提供於板體580上。當鍵帽520相對於底板510移動時,第一耦合部528相對於第二耦合部588移動以使鍵帽520相對於底板5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具體而言,第一耦合部528具有第一斜面528a,第二耦合部588具有第二斜面588a,當鍵帽520相對於底板510移動時,第一斜面528a沿第二斜面588a相對移動。另一方面,第一結合部525與第二結合部515之間係可移動地連接,並作為限位之結構。舉例來說,第一結合部525與第二結合部515之間可以鈎狀部 與橫桿相卡合之方式連接。
於後參考圖11A及圖11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11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11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於此實施例,如圖11A所示,活動板560之第一端561(即第一延伸部561)較佳係抵接於鍵帽520之底部521,而活動板560於第二端562(即第二延伸部562a或第二磁性件550)較佳係與框架530上的第一磁性件5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5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另一方面,第一結合部525與第二結合部515卡合,舉例來說,維持鍵帽520距離底板510之高度。
如圖11B所示,當鍵帽5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5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550隨著鍵帽5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540。再者,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11B所示,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520移動遠離底板510。具體而言,當鍵帽520被按壓而朝底板510移動時,第一耦合部528之第一斜面528a沿第二耦合部588之第二斜面588a朝底板510移動使得鍵帽520同時產生向左及向右的位移,此時鍵帽520之底部521係壓抵活動板560之第一端5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561a),而帶動活動板560相對於底板510之第二端562(即第二水平延伸部562a或第二磁性件550)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5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550向第一磁性件540移動,而使活動板560之第一端561(即第一水平延伸部561a)向上推抵鍵帽520之底部521並藉由第一斜面528a及第二斜面588a的導引帶動鍵帽520產 生向上及向右的位移而遠離底板5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11A所示)。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00‧‧‧按鍵結構
110‧‧‧底板
115‧‧‧第二結合部
120‧‧‧鍵帽
130‧‧‧框架
132‧‧‧按鍵開口
134‧‧‧容置槽
134a‧‧‧第二耦合部
140‧‧‧第一磁性件
141‧‧‧第一表面
160‧‧‧活動板
170‧‧‧開關層
172‧‧‧開口

Claims (14)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一鍵帽,可相對於該底板移動地設置於該底板上方,該鍵帽包含一鍵頂及一裙邊,該裙邊係環繞該鍵頂朝該底板延伸,該鍵帽在上下移動過程中保持水平;一框架,對應該鍵帽設置並具有一按鍵開口,該鍵帽係於該按鍵開口中相對於該底板移動;一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框架上;以及一活動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分別對應該鍵帽及該第一磁性件,該第一端抵接於該裙邊底部,該第二端樞接於該框架以使該活動板以該第二端為圓心轉動,該第二端具有一第二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當該鍵帽接受一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驅動該活動板相對於該框架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遠離該第一磁性件,且該第一端沿著一圓弧形路徑下降;當該按壓力釋放時,該磁吸力使該活動板相對於該框架逆向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靠近該第一磁性件,且該第一端沿著該圓弧形路徑上升而向上頂起該裙邊,以驅動該鍵帽移動遠離該底板。
  2.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具有一第二結合部;一鍵帽,可相對於該底板移動地設置於該底板上方,該鍵帽具有一第一 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一框架,對應該鍵帽設置並具有一按鍵開口,該鍵帽係於該按鍵開口中相對於該底板移動;一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框架上;以及一活動板,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係抵接於該鍵帽之裙邊底部且與該第一結合部分別靠近該鍵帽之相異兩側,該第二端樞接於該框架且具有一第二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件之間產生一磁吸力,當該鍵帽接受一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驅動該活動板相對於該框架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遠離該第一磁性件;當該按壓力釋放時,該磁吸力使該活動板相對於該框架逆向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靠近該第一磁性件,以驅動該鍵帽移動遠離該底板。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活動板具有一板體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係相對於該板體部沿相同方向彎折。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活動板具有一板體部,其中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係為該板體部之一延伸方向的相對兩端。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活動板於該第二端更具有一第一耦合部,該框架具有一第二耦合部,該第一耦合部與該第二耦合部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該活動板相對於該框架轉動之轉動軸。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端具有一第一延伸方向,該第二端具有一第二延伸方向,且該第一延伸方向係平行於該第二延伸方向。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開關層,設置於該底板上,其 中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係壓抵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相對於該框架轉動,進而使該第一端觸發該開關層。
  8.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開關層,設置於該底板上,其中該第二端相對於該板體部彎折使該第二端與該板體部之連接處形成一彎折部,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係壓抵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相對於該框架轉動,進而使該彎折部觸發該開關層。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支撐單元,設置於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以支撐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移動。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單元包含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係可轉動地樞接該第二支架以形成一剪刀式支撐單元。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單元包含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係可轉動地連接於該鍵帽及該底板,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係相對於該底板同時產生一垂直位移及一水平位移。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具有一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移動地連接,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結合部沿該第二結合部相對移動。
  1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其中之一係為磁鐵,且其中之另一係為鐵件。
  1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皆為磁鐵。
TW103131698A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TWI5187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698A TWI518719B (zh)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698A TWI518719B (zh)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18719B true TWI518719B (zh) 2016-01-21
TW201611061A TW201611061A (zh) 2016-03-16

Family

ID=55640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698A TWI518719B (zh)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8719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061A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6417B (zh) 按鍵結構
TWI476801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22845B (zh) 按鍵結構
TWI620220B (zh) 鍵盤以及應用該鍵盤的筆記型電腦
TWI408715B (zh) 按鍵結構以及具有此結構之鍵盤
TWI518721B (zh) 按鍵結構
CN104269307B (zh) 按键结构
JP2004127908A (ja) キースイッチ
TWI587337B (zh) 按鍵及其鍵盤
JP2017199615A (ja) スイッチ
CN104576136A (zh) 按键结构
TW201705171A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201611060A (zh) 按鍵結構
CN110853957A (zh) 一种智能按键开关
CN108305804B (zh) 机械式开关结构
CN104576129A (zh) 按键结构
WO2020261664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TWI518719B (zh) 按鍵結構
CN210015808U (zh) 按键结构
KR101839820B1 (ko) 푸시버튼 스위치
TWI559351B (zh) 按鍵結構
CN104299822B (zh) 按键结构
CN104362021B (zh) 按键结构
US11328879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I581288B (zh) 按鍵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