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6842B -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6842B
TWI516842B TW102131379A TW102131379A TWI516842B TW I516842 B TWI516842 B TW I516842B TW 102131379 A TW102131379 A TW 102131379A TW 102131379 A TW102131379 A TW 102131379A TW I516842 B TWI516842 B TW I5168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unit
frame
backlight module
wid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1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8397A (zh
Inventor
鄭康威
郭益成
林君達
Original Assignee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21313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684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08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8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6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6842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為一種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尤指一種能提高混光效果、減少不均勻發光現象而能呈現出高演色性之顯示效果的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簡稱LED)係為一種以半導體材料所製成的固態發光元件,具有體積小、發熱度低、高照明、耗電量小、適合量產與壽命長等性能,故目前業界於各種照明裝置或背光模組上,普遍多已採用發光二極體作為其發光光源之應用。此外,此類的背光模組多應用於平面顯示裝置上。而為發揮此類的平面顯示裝置的特點,如何讓其中的背光模組能朝更輕量、高亮度與均勻發光等目標來發展,已為此一技術產業之重要議題。
目前應用發光二極體作為高演色性之背光模組的技術主要是使用可發射出藍色光之發光二極體,並配合可激發而產生黃色光的螢光粉或微粒材料,從而使藍色光再和所產生的黃色光相互混合而形成出白色光。是以,此一白色光便為背光模組之背光源。進一步來說,螢光粉或微粒材料係容置於一種以透明材料或光線可穿透之材料所製成的混光單元中;例如玻璃管。而發光二極體所射出之藍色光具有方向性,因此將發光二極體之燈條置於具有螢光粉或微粒材料之混光單元的一側,便能由該混光單元的另外一側形成出白光。再搭配對應之導光板的使用,此一白光即能從點光源或線光源轉換成為面光源。
一般來說,這類的混光單元為了容置螢光粉或微粒 材料於其中,係需設計其本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使得其本體之壁面具有一定的厚度。另外,發光二極體所產生之點光源或線光源雖然能大部份地朝同一方向進行發射,但仍會有部份的光線呈現出散射或漫射情形,也就是和主要的出光方向相對地具有一偏差角度。因此,當發光二極體所散射或漫射的光線係直接經由該混光單元之壁面透射而出時,將不會和其內部的螢光粉或微粒材料形成激發與混合,進而造成所產生的面光源不是均勻的白光,而是偏藍之光線。
如此,這類的背光模組的此一異色、混光不良的情況將影響了其所構成之平面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係藉由相關結構設計而能減少或避免其光源所發射出的藍色光有直接透射而出的情形發生,進而能提高混光效果與減少異色、混光不良的不均勻發光現象,使得具有此背光模組的平面顯示裝置在均勻的白光背光源的提供下能達到呈現出高演色性之顯示效果。
本發明係為一種背光模組,包含有:一框體;一光源,設置於該框體上,具有一光軸,該光源並用以發射具有一第一色彩的一第一光束,該第一光束具有一第一發射部份和一第二發射部份;一支架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該支架單元具有分別位於該光軸之兩側的兩凸出構造,於該等凸出構造之間係形成一光通道,且該光通道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一混光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光源之前方,該混光單元具有一混光區域,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進行混光,而形成具有一第二色彩的一第二光束,且該混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其中該第一寬度小於該第二寬度,且該光源與該混光區域係對應於該光通道;其中該光通道係位於該光源與該混光單元之間。
本發明另一方面係為一種平面顯示裝置,包含有:一框體;一光源,設置於該框體上,具有一光軸,該光源並用以發射具有一第一色彩的一第一光束,該第一光束具有一第一發射部份和一第二發射部份;一支架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該支架單元具有分別位於該光軸之兩側的兩凸出構造,於該等凸出構造之間係形成一光通道,且該光通道具有一第一寬度;一混光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光源之前方,該混光單元具有一混光區域,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進行混光,而形成具有一第二色彩的一第二光束,且該混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一導光板,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混光單元之前方,用以導引該第二光束於其中進行傳遞;一擴散組件,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導光板之一側,用以將自該導光板中所射出之光線作均勻化;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擴散組件之一側;其中該第一寬度小於該第二寬度,且該光源與該混光區域係對應於該光通道;其中該光通道係位於該光源與該混光單元之間。
本發明又一方面係為一種背光模組,包含有:一框體;一光源,設置於該框體上,具有一光軸,該光源並用以發射具有一第一色彩的一第一光束,該第一光束具有一第一發射部份和一第二發射部份;一支架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該支架單元具有分別位於該光軸之兩側的兩凸出構造,於該等凸出構造之間係形成一光通道,且該光通道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一混光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光源之前方,該混光單元具有一混光區域,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進行混光,而形成具有一第二色彩的一第二光束,且該混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其中該第一寬度小於該第二寬度,且該光源與該混光區域係對應於該光通道;其中該光通道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形成通過,而該等凸出構造係以一可反射材料所構成,用以對該第二發射部份形成遮蔽或反射。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1’‧‧‧平面顯示裝置
10、10’‧‧‧背光模組
11‧‧‧框體
111‧‧‧前框
112‧‧‧膠框
113‧‧‧背板
12‧‧‧光源
13、13’‧‧‧支架單元
13a‧‧‧光通道組
130、130’‧‧‧光通道
131、131’‧‧‧第一結合空間
132‧‧‧第二結合空間
133、134、133’、134’‧‧‧凸出構造
14‧‧‧混光單元
140‧‧‧混光區域
15‧‧‧燈罩單元
16‧‧‧導光板
17‧‧‧擴散組件
18‧‧‧顯示面板
A1‧‧‧光軸
D1‧‧‧第一寬度
D2‧‧‧第二寬度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L1a‧‧‧第一發射部份
L1b‧‧‧第二發射部份
T1‧‧‧第一厚度
第1圖,係為具有背光模組10的平面顯示裝置1的剖視圖。
第2圖,係為支架單元13之正視圖。
第3圖,係為對第2圖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4圖,係為具有背光模組10’的平面顯示裝置1’的剖視圖。
第5圖,係為對第4圖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現以一第一實施例進行本發明所提出之背光模組的實施說明。請參閱第1圖,係為具有一背光模組10的一平面顯示裝置1的剖視圖。如第1圖所示,該背光模組10主要包含有一框體11、一光源12、一支架單元13以及一混光單元14;而該平面顯示裝置1則還包含有一導光板16、一擴散組件17以及一顯示面板18。於此實施例中,該背光模組10係為一種側入式之發光設計,也就是該背光模組10係位於整體裝置之側面。類似於習用技術,該擴散組件17係位於該導光板16之一側,用以將自該導光板16中所射出之光線作均勻化,而該顯示面板18則位於該擴散組件17之一側。
其次,該光源12、該支架單元13、該混光單元14、該導光板16、該擴散組件17以及該顯示面板18係設置於該框體11上。而在結合於同一個平面顯示裝置1中之應用下,該框體11可包含有一前框111、一背板113和一膠框112;其中該前框111與該背板113係分別由前方與後方將上述元件加以封裝,而該前框111與該膠框112則將該顯示面板18夾設於其中。於此實施例中,對該框體11之結構設計係僅為一種實施樣式而並不限於此,也就是在可達到將相關元件完成固定與組裝之目的下,能以其他方式作設計。
承上所述,如第1圖所示,該背光模組10還包含有一燈罩單元15,該燈罩單元15亦設置於該框體11上,並用以包覆該光源12、該支架單元13和該混光單元14,且該燈罩單元15係以一金屬材料所構成。於此實施例中,該支架單元13具有一第一結合空間131和一第二結合空間132,該第一結合空間131用以結合該光源12於其中,該第二結合空間132用以結合該混光單元14於其中。
另一方面,該光源12具有一光軸A1,該光源12並用以發射具有一第一色彩的一第一光束L1;而該支架單元13則具有分別位於該光軸A1之兩側的兩凸出構造133、134,且於該等凸出構造133、134之間形成一光通道130。該光通道130係位於該光源12與該混光單元14之間,也就是以該等凸出構造133、134來分出兩側之該第一結合空間131和該第二結合空間132,且該混光單元14並相應該第一光束L1之發射方向而位於該光源12之前方。
進一步來說,於此實施例中,該光源12係為一發光二極體燈條,其上並具有多個發光二極體單元,而該支架單元13和該混光單元14係呈現為長條狀並相應於該發光二極體燈條之長度,且該支架單元13之結構係以對應該光源12和該混光單元14的形狀作設計。其中該混光單元14係以一空心之透明材料所構成;例如玻璃管。該混光單元14並具有一混光區域140,也就是以該混光單元14的空心部份來構成可提供容置的該混光區域140。本發明所提出之於該第一結合空間131中結合該光源12的設計係指與該發光二極體單元(或燈條)作相應之組裝,並能對該發光二極體單元形成有效之圍繞、包覆。
請同時參閱第2圖,係為該支架單元13之正視圖。如第1圖和第2圖所示,該支架單元13除了整體呈現為長條狀外,於該支架單元13上並形成有包含該光通道130的一光通道組13a。詳細來說,於第1圖中係僅於其剖面處呈現了其中一個 光通道130之示意,但該光通道組13a實際係由如第2圖所示之具有相同構造的多個光通道130所組成;也就是每一光通道130係具有相同的一第一寬度D1,且當該光源12(以發光二極體燈條所構成)與該支架單元13作結合時,每一光通道130係相應於多個發光二極體單元;例如5~6個。
請同時參閱第3圖,係為對第2圖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第3圖之所示,該光源12所產生的該第一光束L1具有一第一發射部份L1a和一第二發射部份L1b。如先前技術所述,雖然發光二極體所產生之光線能大部份地朝同一方向進行發射,但仍會有部份光線呈現散射或漫射;例如該第一發射部份L1a可為平行該光軸A1的部份,而該第二發射部份L1b則可為和該光軸A1具有一偏差角度的部份。或就另一角度來說,該第一發射部份L1a與該光軸A1間之夾角係小於該第二發射部份L1b與該光軸A1間之夾角。
其次,於此實施例中,該等凸出構造133、134之間所形成的該光通道130係具有該第一寬度D1(如第2圖所示),而該第一寬度D1係小於相應之發光二極體單元的寬度;或者,於其他的實施方式中亦可設計該第一寬度D1係等於相應之發光二極體單元的寬度。是以,該光通道130能對該第一發射部份L1a形成通過。另外,該等凸出構造133、134係以一可反射材料所構成,或者該支架單元13本身即以一可反射材料所構成;而在相關元件之設置位置相互對應下,使得該等凸出構造133、134能對該第二發射部份L1b形成遮蔽或反射。
詳細來說,如第3圖所示,該第二發射部份L1b係照射在該支架單元13之兩凸出構造133、134上而能形成反射,並且直接反射至該混光單元14之該混光區域140內。或者,當該光源12所產生的光線其偏差角度大於所示之該第二發射部份L1b時,雖然可能無法形成適當的角度以反射至該混光區域140內,但仍會在該第一結合空間131中照射在該支架單元13上, 也就是被該等凸出構造133、134之一側所遮蔽而無法射出該第一結合空間131。於此實施例中,該混光區域140具有一第二寬度D2,而該光通道130之該第一寬度D1係小於該第二寬度D2,且該光源12與該混光區域140係對應於該光通道130,使得該混光單元14能對該第一發射部份L1a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L1b進行混光,進而形成具有一第二色彩的一第二光束L2。
承上所述,類似於先前技術,該光源12是使用可發射出藍色光之發光二極體,也就是該第一色彩為藍色。而於該混光單元14之該混光區域140內則混摻有黃色的一螢光微粒材料(未顯示於圖式),使得藍色的該第一光束L1能激發該螢光微粒材料而發射出黃色光,並再相互混合而形成該第二色彩為白色的該第二光束L2。此外,該導光板16係位於該混光單元14之前方,其並具有大於該第一寬度D1的一第一厚度T1,且該第一厚度T1和該第二寬度D2的尺寸可為相近,使得該第二光束L2能有效地被導引至其中以進行傳遞。
換句話說,即使該光源12所射出的光線未能直接進入至該混光區域140中,大部份也都能經由反射而進入至該混光區域140中,因而提高了混光效果。意即,未被混合的藍色光會經由該混光單元14之壁面透射而出的程度便能大大地減少,使得異色、混光不良的不均勻發光現象便可被有效改善。
本發明還可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所揭露之概念進行相關的變化實施,而能在類似的構造設計下達成相近的功效與實施目的。現以一第二實施例進行本發明所提出之背光模組的實施說明。請同時參閱第4圖和第5圖,其中第4圖係為具有一背光模組10’的一平面顯示裝置1’的剖視圖,而第5圖係為對第4圖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其中和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構成單元的部份係以相同的元件編號作示意。
如第4圖和第5圖所示,此第二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之差別僅在於該光源12與該混光單元14的設置位置。於此實 施例中,該支架單元13’具有一第一結合空間131’,該第一結合空間131’用以同時結合該光源12與該混光單元14於其中,並使該混光單元14相應該第一光束L1之發射方向而鄰近於該光源12與位於其前方,該光通道130’或該等凸出構造133’、134’則位於該混光單元14之前方。是以,此第二實施例的該第一結合空間131’之尺寸相對地大於第一實施例的該第一結合空間131之尺寸;而此第二實施例的該支架單元13’之另一側的結合空間則相對較小,或是可不需設計其結合空間而僅需直接與該導光板16作構造上的結合。
承上所述,於此實施例中,該背光模組10’因應該光源12與該混光單元14的設置係皆位於該支架單元13’的同一側,因而可不需設置如第一實施例中的該燈罩單元15;也就是藉由該支架單元13’的該第一結合空間131’已可使該光源12與該混光單元14於組裝上不至脫落。而關於該混光單元14之該混光區域140以及該支架單元13’之兩凸出構造133’、134’間所形成的該光通道130’的尺寸,則皆可和第一實施例相同。並且該光源12所產生的該第一光束L1亦具有兩個發射部份,且同樣係以藍色的該第一光束L1激發該螢光微粒材料而發射出黃色光,並再相互混合而形成白色的該第二光束L2。
如第5圖所示,由於該混光單元14係直接鄰近於該光源12,因而無論是該第一發射部份L1a或該第二發射部份L1b都會先進入至該混光單元14,而該光通道130’能對其中已於該混光區域140內完成混光的該第一發射部份L1a形成通過。但因應該第二發射部份L1b可能和該光軸A1之間有各種不同的偏差角度,而可能會在一發射時形成能夠進入或無法進入至該混光區域140內的不同情況;也就是該第二發射部份L1b中偏差角度較小的光線可在一發射時進入至該混光區域140內,但其中偏差角度更大的光線則在一發射時無法進入至該混光區域140內。
然而,根據此實施例對該等凸出構造133’、134’之 設置,該第二發射部份L1b中無論是可直接進入該混光區域140內的光線或是仍為藍色光並透射過該混光單元14之壁面的光線,皆會進一步照射在該支架單元13’上或是照射在兩凸出構造133’、134’上而能形成反射。是以,仍為藍色光的光線便得以在適當的反射角度下反射至該混光區域140內,而已完成混光的光線(已為白色光)則亦可再次反射至該混光區域140內;此兩者都能於該第一結合空間131’中再次經過相關之反射過程後經由該光通道130’射出。
換句話說,該光源12所產生的光線即使其偏差角度過大,也可將其加以遮蔽而不至於以藍色光的形式透射而出,且大部份也都能經由反射的過程進入至該混光區域140中;也就是該混光單元14能對該第一發射部份L1a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L1b進行混光,使得所形成的經由該光通道130’射出的該第二光束L2皆為白色光。
上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光源係以發光二極體燈條及其所設之多個發光二極體單元作舉例說明,且此類發光二極體單元是使用可發射出藍色光之發光二極體。然而,在能達成相同的功效與實施目的下亦可將該發光二極體單元作替換,而使用其他發光元件作為本發明之光源。舉例來說,該光源可為一雷射光條,且此一雷射光條係亦產生出藍色的第一光束,並亦能激發該螢光微粒材料而發射出黃色光以及進而再相互混合而形成白色的第二光束。同時,所使用的支架單元和混光單元亦需呈現為長條狀,並相應於該雷射光條之長度。
其次,對於上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支架單元13、13’之第一結合空間131、131’,主要是針對該光源12(即發光二極體燈條及其發光二極體單元)或該混光單元14之尺寸進行可於構造上相互對應與結合的設計。當然,在保持該等凸出構造133、134、133’、134’能對第二發射部份L1b形成遮蔽或反射的相同效果下,為使相關元件易於組裝、結合與避免脫落,或為使 該光源12之光軸A1能準確地朝向相應之光通道130、130’,亦可將該支架單元13、13’之外觀作其他構造上的進一步變化。舉例來說,在該支架單元13、13’之邊緣上可形成出相應的凹槽,而該發光二極體燈條的線路板可相應地容置於此一凹槽中,使得彼此的結合更加確實。
本發明之支架單元的製作除了可整體使用一可反射材料(例如金屬)來構成外,亦可使用諸如塑膠等其他材料;但針對其中的凸出構造之部份則需再以相關之可反射材料塗佈於其上,以產生較佳的反射效果。在上述第一實施例中係以該光通道130位於該光源12與該混光單元14之間作實施說明;就應用的效果來說,為使光線能大部份地進入至該混光區域140中,該光源12與該混光單元14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該光通道130之長度(或該等凸出構造133、134之長度)的設計係以較短為佳。於一實際製作之例子中,該光通道130之長度係設計為小於0.7mm,或可在0.5~0.6mm之間。
另外,於上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背光模組或其所組成的平面顯示裝置係以側入式之發光設計作實施說明。然而,本發明所揭露之背光模組其概念並不侷限於側入式,也就是亦可應用在直下式之發光設計上。
具體來說,側入式之發光設計如上述之實施例說明可知,能以具有一光源之一背光模組加以構成,且該光源可為一發光二極體燈條;而直下式之概念則在於所構成之背光模組需具有多個光源,意即需設置多個發光二極體燈條。是以,於實際製作上係將多個發光二極體燈條加以併排,使原本之點光源或線光源的型式能依併排結果轉換成為面光源。另外,並於每一光源(發光二極體燈條)上各配置相應的一支架單元和一混光單元(可採用第一或第二實施例的架構,並可組裝、設置於同一框體中,且各元件的細部特徵亦和上述實施例相同),使得其所形成的面光源同樣能為均勻的白光。而針對直下式之發光設計,其所組成的平面 顯示裝置可設置或不設置一導光板。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出之背光模組或具有此背光模組的平面顯示裝置能產生均勻的白光背光源,而確實能為一高演色性之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也就是藉由相關結構設計並針對光源所發射出的藍色光未被混合的部份,會經由混光單元之壁面直接透射而出的情形得以大大地減少甚至於不會發生,使得異色、混光不良的不均勻發光現象便可被有效改善。
是故,本發明能有效解決先前技術中所提出之相關問題,並能成功地達到本案發展之主要目的。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背光模組
12‧‧‧光源
13‧‧‧支架單元
130‧‧‧光通道
131‧‧‧第一結合空間
132‧‧‧第二結合空間
133、134‧‧‧凸出構造
14‧‧‧混光單元
140‧‧‧混光區域
15‧‧‧燈罩單元
16‧‧‧導光板
A1‧‧‧光軸
D2‧‧‧第二寬度
T1‧‧‧第一厚度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L1a‧‧‧第一發射部份
L1b‧‧‧第二發射部份

Claims (16)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有:一框體;一光源,設置於該框體上,具有一光軸,該光源並用以發射具有一第一色彩的一第一光束,該第一光束具有一第一發射部份和一第二發射部份;一支架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該支架單元具有分別位於該光軸之兩側的兩凸出構造,於該等凸出構造之間係形成一光通道,且該光通道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一混光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光源之前方,該混光單元具有一混光區域,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進行混光,而形成具有一第二色彩的一第二光束,且該混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其中該第一寬度小於該第二寬度,且該光源與該混光區域係對應於該光通道;其中該光通道係位於該光源與該混光單元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還包含有:一導光板,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混光單元之前方,用以導引該第二光束於其中進行傳遞;以及一擴散組件,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導光板之一側,用以將自該導光板中所射出之光線作均勻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厚度,且該第一厚度大於該第一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還包含有一燈罩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用以包覆該光源、該支架單元和該混光單元,且該燈罩單元係以一金屬材料所構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混光單元係以一空心之透明材料所構成,於該混光區域內並混摻有一螢光微粒材料,且該螢光微粒材料係為黃色。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色彩係為藍色,該第二色彩係為白色,而藍色的該第一光束係激發該螢光微粒材料而發射出黃色光,並再相互混合而形成白色的該第二光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發射部份係照射在該支架單元上,或照射在該支架單元之兩凸出構造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射部份與該光軸間之夾角係小於該第二發射部份與該光軸間之夾角。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係為一發光二極體燈條,其上並具有多個發光二極體單元,而該支架單元和該混光單元係呈現為長條狀並相應於該發光二極體燈條之長度,而於該支架單元上並形成有包含該光通道的一光通道組,當該發光二極體燈條與該支架單元作結合時,每一光通道係相應於多個發光二極體單元。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寬度係等於或小於相應之發光二極體單元的寬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支架單元具有一第一結合空間和一第二結合空間,該第一結合空間用以 結合該光源於其中,該第二結合空間用以結合該混光單元於其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係為一雷射光條,而該支架單元和該混光單元係呈現為長條狀並相應於該雷射光條之長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含有:一第二光源,設置於該框體上,具有一第二光軸,該第二光源並用以發射具有該第一色彩的一第三光束,該第三光束具有一第三發射部份和一第四發射部份;一第二支架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該第二支架單元具有分別位於該第二光軸之兩側的兩第二凸出構造,於該等第二凸出構造之間係形成一第二光通道,且該第二光通道具有該第一寬度;以及一第二混光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第二光源之前方,該第二混光單元具有一第二混光區域,用以對該第三發射部份和所反射之該第四發射部份進行混光,而形成具有該第二色彩的一第四光束,且該第二混光區域具有該第二寬度;其中該第一寬度小於該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光源與該第二混光區域係對應於該第二光通道。
  14. 一種平面顯示裝置,包含有:一框體;一光源,設置於該框體上,具有一光軸,該光源並用以發射具有一第一色彩的一第一光束,該第一光束具有一第一發射部份和一第二發射部份;一支架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該支架單元具有分別位於該光軸之兩側的兩凸出構造,於該等凸出構造之間係形成一光 通道,且該光通道具有一第一寬度;一混光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光源之前方,該混光單元具有一混光區域,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進行混光,而形成具有一第二色彩的一第二光束,且該混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一導光板,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混光單元之前方,用以導引該第二光束於其中進行傳遞;一擴散組件,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導光板之一側,用以將自該導光板中所射出之光線作均勻化;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擴散組件之一側;其中該第一寬度小於該第二寬度,且該光源與該混光區域係對應於該光通道;其中該光通道係位於該光源與該混光單元之間。
  15.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有:一框體;一光源,設置於該框體上,具有一光軸,該光源並用以發射具有一第一色彩的一第一光束,該第一光束具有一第一發射部份和一第二發射部份;一支架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該支架單元具有分別位於該光軸之兩側的兩凸出構造,於該等凸出構造之間係形成一光通道,且該光通道具有一第一寬度;以及一混光單元,設置於該框體上並位於該光源之前方,該混光單元具有一混光區域,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和所反射之該第二發射部份進行混光,而形成具有一第二色彩的一第二光束,且該混光區域具有一第二寬度;其中該第一寬度小於該第二寬度,且該光源與該混光區域係對應於該光通道;其中該光通道用以對該第一發射部份形成通過,而該等凸出構造係以一可反射材料所構成,用以對該第二 發射部份形成遮蔽或反射。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支架單元具有一第一結合空間和一第二結合空間,該第一結合空間用以結合該光源於其中,該第二結合空間用以結合該混光單元於其中,而該光通道係位於該光源與該混光單元之間。
TW102131379A 2013-08-30 2013-08-30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TWI516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1379A TWI516842B (zh) 2013-08-30 2013-08-30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1379A TWI516842B (zh) 2013-08-30 2013-08-30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8397A TW201508397A (zh) 2015-03-01
TWI516842B true TWI516842B (zh) 2016-01-11

Family

ID=53186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1379A TWI516842B (zh) 2013-08-30 2013-08-30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6842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8397A (zh) 2015-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9793B (zh) 面状照明装置
JP5920616B2 (ja) 直下型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384347B2 (ja) 照明システム、照明器具および表示デバイス
CN102537717A (zh) 发光装置
TWI536077B (zh) 光學組件與背光模組
US9703142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141546A (ja) 光混合板、及び該光混合板を利用した直下式バックライト
CN103939791A (zh) 照明装置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JP6358895B2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228078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012135A1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358896B2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831895B2 (ja) 蛍光ロッドシステム
CN103591505B (zh) 背光模组及平面显示装置
JP6066810B2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68131B2 (ja) 導光板、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0103060A (ja) 表示装置
TW201506321A (zh) 發光二極體光源模組
TWI516842B (zh) 背光模組及平面顯示裝置
JP2016184564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145388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2226964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機器
WO2014103389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JP2015207345A (ja) 照明装置
TW201348820A (zh)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