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8820A -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8820A
TW201348820A TW101148862A TW101148862A TW201348820A TW 201348820 A TW201348820 A TW 201348820A TW 101148862 A TW101148862 A TW 101148862A TW 101148862 A TW101148862 A TW 101148862A TW 201348820 A TW201348820 A TW 2013488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necting surface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8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h-Yung Wang
Sin-Tung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Synergy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nergy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ynergy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48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348820A/zh
Publication of TW201348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8820A/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與至少二點光源,導光板的頂面包括正對背光模組出光面的出光區域、與出光區域相對設置的底面、入光部連接出光區域與底面並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連接面,第一連接面及第二連接面分別位於第三連接面的兩側,第三連接面正對至少二點光源的發光面,第一連接面的一端與底面相連,第二連接面的一端與出光區域相連,鄰近出光區域一側的第二連接面與第三連接面相對設置,第一連接面與第三連接面形成的形狀凹入導光板內側形成一收容空間用於收容至少二點光源,第二連接面設置反射結構。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近年來,液晶顯示裝置因為體積輕薄,佔用空間小,輻射小等優點,而逐漸佔據了顯示產品的主流,並漸漸代替了傳統的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通常包括一面光源,如背光模組,為液晶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均勻的平面光。
請參閱圖1,是一種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背光模組1包括一導光板12與三點光源13,每一點光源13具有一出光側面131,該三點光源13並列設置,並具有一致的出光方向。該導光板12包括一出光面121、一與出光面相對設置的底面124及設置於該出光面121與該底面124之間且分別與二者連接設置的入光面123,該導光板12的入光面123正對該三點光源13的出光側面131設置,用於接收該三點光源13發出的光,光進入導光板12後在其內傳播,經由該出光面121出射,用於給液晶面板提供平面光。
該點光源13在工作時散發很多熱量,在二相鄰的點光源13間要設定一定的距離來散熱。而該點光源13受到出光側面131大小的影響,其具有一發光角度。因此,該點光源13與導光板12入光面123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距,才能令二相鄰的點光源13發出的光在進入該入光面123之前或者在進入導光板12的正對液晶面板顯示區的位置之前混合,令該導光板12的出光較為均勻,在出光面121側觀察該導光板12,在靠近該入光面123的位置不會出現明顯的亮暗條紋。然而,隨著產品的日漸小型化,要保證該導光板12的出光面121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只能縮短點光源13與導光板12之間的間距,這樣的設置會導致相鄰的二點光源13發出的光在進入導光板12後靠近入光面123的位置處沒有得到充分的混合,進一步導致在出光面121側觀察該導光板12,在靠近該入光面123的位置出現明顯的亮暗條紋。則該導光板12的出光不均勻。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出光均勻的背光模組。
有鑒於此,還有必要提供一種使用上述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二點光源﹑出光面、位於該至少二點光源與出光面之間的光路中的導光板及反射結構,每一該至少二點光源具有一發光面,該至少二點光源並列設置且發光面設置方向相同,該導光板包括頂面,該頂面包括正對該背光模組出光面的出光區域、該導光板還包括與該出光區域相對設置的底面及連接該出光區域與該底面的入光部,該入光部包括第一連接面、第二連接面及第三連接面,第一連接面及第二連接面分別位於第三連接面的兩側,第三連接面正對至少二點光源的發光面以接收至少二點光源發出的光,該第一連接面的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連接,相對的一端與該底面相連,該第二連接面的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連接,相對的一端與該出光區域相連,鄰近該出光區域一側的該第二連接面與該第三連接面相對設置,該第一連接面與該第三連接面形成的形狀凹入該導光板內側形成一收容空間用於收容該至少二點光源,該第二連接面上設置該反射結構,經由該第三連接面射入導光板的光經由該第二連接面上設置的反射結構的反射改變了行進路徑,進入該導光板的出光區域與底面之間。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液晶面板及相鄰該液晶面板且為該液晶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二點光源﹑出光面、位於該至少二點光源與出光面之間的光路中的導光板及反射結構,每一該至少二點光源具有一發光面,該至少二點光源並列設置且發光面設置方向相同,該導光板包括頂面,該頂面包括正對該背光模組出光面的出光區域、該導光板還包括與該出光區域相對設置的底面及連接該出光區域與該底面的入光部,該入光部包括第一連接面、第二連接面及第三連接面,第一連接面及第二連接面分別位於第三連接面的兩側,第三連接面正對至少二點光源的發光面以接收至少二點光源發出的光,該第一連接面的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連接,相對的一端與該底面相連,該第二連接面的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連接,相對的一端與該出光區域相連,鄰近該出光區域一側的該第二連接面與該第三連接面相對設置,該第一連接面與該第三連接面形成的形狀凹入該導光板內側形成一收容空間用於收容該至少二點光源,該第二連接面上設置該反射結構,經由該第三連接面射入導光板的光經由該第二連接面上設置的反射結構的反射改變了行進路徑,進入該導光板的出光區域與底面之間。
相較習知技術,前述背光模組的至少二點光源發出的光經由導光板的第三連接面後由設置於該第二連接面的反射結構反射至導光板的出光區域與底面之間的區域內,延長了點光源的光在進入導光板後的傳播路徑,混光效果好,且原背光模組的出光面大小不受影響。
請參閱圖2,圖2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分解示意圖。該液晶顯示裝置2包括一液晶面板22與一背光模組23。該背光模組23相鄰該液晶面板22且為該液晶面板22提供背光。
該背光模組23包括膠框25、光學膜片組24、導光板26、光源27及反射結構(未標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反射結構為反射片28。該背光模組23包括一出光面(未標示)。請一併參閱圖3-圖5,該導光板26包括一頂面(未標示),該頂面包括出光區域262、該導光板26還包括一與出光區域262相對設置的底面263及一鄰接該出光區域262與該底面263的入光部261。該光學膜片組24鄰近該導光板26的出光區域262一側設置,該光源27鄰近該導光板26的入光部261一側設置,該反射片28鄰近該導光板26的底面263一側設置,該膠框25收容該光學膜片組24、導光板26、光源27及反射片28。
該膠框25為中空的框架,其包括首尾相接的四側壁251及自該四側壁251內側向該膠框25中心方向延伸的支撐板252。該支撐板252將該膠框25內側圍成的空間分成二部分,一部分用於收容該液晶面板22,另一部分用於收容該光學膜片組24、導光板26、光源27及反射片28。
該導光板26的入光部261包括依序連接的第一連接面265、第三連接面267、及第二連接面(未標示)。其中,該第一連接面265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267連接,相對的另一端與該底面263連接,該第二連接面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267連接,相對的另一端與該出光區域262連接。該第一連接面265與該第三連接面267形成的形狀凹入該導光板26內側以形成一收容空間(未標示),用於收容該光源27。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出光區域262、第三連接面267與底面263三者平行,該第一連接面265垂直出光區域262。該第二連接面包括第一部分266、第二部分268及第三部分269。該第一部分266與該第三連接面267連接,並與該第一連接面265平行,該第二部分268的一端與該第一部分266傾斜連接,相對的另一端與該第三部分269傾斜連接。該第三部分269與出光區域262同設於該導光板26的頂面,共面設置,且一端與第二部分268連接,相對的另一端與出光區域262連接。
該光源27包括電路板271及設置於該電路板271上的至少二點光源272,每一點光源272具有一發光面273。多個該至少二點光源272的發光面273的設置方向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多個點光源272為發光二極體,該發光二極體的發光面273均背向該發光二極體與該電路板271的連接位置。
該反射片28包括一底板283及一彎折部281,該彎折部281的一端設置於該底板283的邊緣,另一端為自由端,該彎折部281與該底板283形成一收容空間280用於收容該光源27。該彎折部281可自該底板283一側延伸並彎折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彎折部281包括依序相連的第一彎折片286、第二彎折片288及第三彎折片282。該第一彎折片286一端與該第二彎折片288相連,相對端與該底板283相連,並且該第一彎折片可貼附於該導光板26的第一部分266。第二彎折片288一端連接第一彎折片286,相對端與第三彎折片282相連,並且第二彎折片288覆蓋該第二部分268。該第三彎折片282一端與該第二彎折片288相連,相對端為自由端,並且第三彎折片282覆蓋第三部分269。優選地,該第一彎折片286垂直該底板283,該第三彎折片282平行該底板283。其中,該第二彎折片288的與該第一彎折片286的連接處到該底板283的距離,即該第一彎折片286的寬度與第一連接面265及第一部分266的高度和基本相同。該第三彎折片282的與該第二彎折片288的連接處到該第一彎折片286的距離,即該第二彎折片288的寬度與該第二部分268的寬度相對應,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相同。該第三彎折片282與第二彎折片288於該底板283的投影的寬度和大於該第三連接面267於該底板283對應位置投影的寬度,即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連接面265到該第一部分266的距離。
組裝時,請參閱圖4-圖5,該光源27設置於該反射片28的底板283的靠近該彎折部281一側,並同時收容於該導光板16的收容空間中。該底板283鄰近該導光板26的底面263一側設置。其中,光源27的發光面273正對該第三連接面267。該彎折部281的第一彎折片286、底板283及該第三連接面267及該第一連接面265共同包圍該光源27。該第二彎折片288貼附於該第二部分268上,該第三彎折片282覆蓋第三部分269。該光學膜片組24設置於該導光板26的出光區域262一側,且邊緣覆蓋該彎折部281的邊緣。該膠框25收容該光源27、該導光板26、該光學膜片組24及該反射片28。該出光區域262正對該背光模組23的出光面設置。該液晶面板22設置於該光學膜片組24一側並由該膠框25的支撐板252承載。
該光源27發出的光大部分經由該第三連接面267進入該導光板26,並射向該彎折部281。第一彎折片286的貼附第一部分266的部分、第二彎折片288及第三彎折片282將光反射至導光板26的主體內側,經由該導光板26的傳播及反射片28底板283的反射後經由該出光區域262射出。上述結構在保證導光板26的出光區域262的大小不受影響的情況下,通過改變點光源272的發光面273的設置方向及導光板26的第三連接面267的設置方式來延長點光源272的混光路徑,令光在第三連接面267及彎折部281位置得到充分的混合,進入到該導光板26的主體時經過充分混合後的光在導光板26內部的傳播下向經由該出光區域262出射,則在出光區域262側觀察該導光板26,在靠近該入光部261的位置不會出現明顯的亮暗條紋。則該導光板26的出光較為均勻。
進一步地,由於該光源27設置於該反射片28的底板283上,該彎折部281包圍該光源27,該反射片28同時起到了光源反射罩的作用。此外,該光學膜片組24設置於該導光板26的出光區域262一側,且邊緣覆蓋該彎折部281的邊緣,可以防止光未經過該光學膜片組24的混光而直接射出背光模組23而導致的該背光模組23的出光不均勻的情況發生。
請參閱圖6,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二實施方式的部分元件組裝後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彎折部381的第二彎折片388為弧面,該弧面所在的圓心在第一彎折片386與第三彎折片382圍成的空間中。導光板36的連接第三部分369與第一部分366的第二部分368為弧面。優選地,該第二部分368與第二彎折片388的弧度及彎曲方向相同,令背光模組33於組裝時,該第二彎折片388可貼附於該第二部分368上,點光源372的發光面373面向第三連接面367。
請參閱圖7,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三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該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該反射結構設置於膠框45上。具體地,該膠框45於收容光學膜片組44、導光板46、光源47及反射片48空間內的側壁451及支撐板452的面向該光學膜片組44一側均設置反光材料,或者上述位置處本身由反光材料形成,如白色膠框。進而可取代反射片48的彎折部。可以理解地,為了該膠框45與該光源47組裝時,組裝結構更加緊湊,彎折部具有第一彎折片486,該第一彎折片486與該膠框45配合可有效防止該光源47與該膠框45之間的漏光。進一步地,該側壁451具有與該導光板46的第二部分468、第一部分466相對應的形狀,以於組裝時能與該導光板46更好地貼合,令背光模組43組裝更為緊密。同時,該支撐板452搭接於該光學膜片組44上,可防止側壁451與該光學膜片組44之間的漏光,進一步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在爰依本發明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2...液晶顯示裝置
22...液晶面板
23、33、43...背光模組
25、45...膠框
24、44...光學膜片組
26、36、46...導光板
27、47...光源
28、48...反射片
262、362...出光區域
263...底面
261...入光部
251、451...側壁
252、452...支撐板
265...第一連接面
267、367...第三連接面
266、366、466...第一部分
268、368、468...第二部分
269、369...第三部分
271...電路板
272、372...點光源
273、373...發光面
283...底板
281、381...彎折部
280...收容空間
286、386、486...第一彎折片
288、388...第二彎折片
282、382...第三彎折片
圖1為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2中III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2中背光模組的部分組裝示意圖。
圖5為圖4中V-V處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第二實施方式的部分示意圖,其剖切位置與圖5所示的圖4中的剖切位置相同,同時液晶面板及膠框省略。
圖7為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第三實施方式的部分示意圖,其剖切位置與圖5所示的圖4中的剖切位置相同,同時液晶面板省略。
23...背光模組
24...光學膜片組
26...導光板
27...光源
28...反射片
262...出光區域
263...底面
267...第三連接面
271...電路板
272...點光源
283...底板
281...彎折部
286...第一彎折片
288...第二彎折片
282...第三彎折片

Claims (9)

  1.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二點光源﹑出光面、位於該至少二點光源與出光面之間的光路中的導光板及反射結構,每一該至少二點光源具有一發光面,該至少二點光源並列設置且發光面設置方向相同,該導光板包括頂面,該頂面包括正對該背光模組出光面的出光區域、該導光板還包括與該出光區域相對設置的底面及連接該出光區域與該底面的入光部,其中,該入光部包括第一連接面、第二連接面及第三連接面,第一連接面及第二連接面分別位於第三連接面的兩側,第三連接面正對至少二點光源的發光面以接收至少二點光源發出的光,該第一連接面的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連接,相對的一端與該底面相連,該第二連接面的一端與該第三連接面連接,相對的一端與該出光區域相連,鄰近該出光區域一側的該第二連接面與該第三連接面相對設置,該第一連接面與該第三連接面形成的形狀凹入該導光板內側形成一收容空間用於收容該至少二點光源,該第二連接面上設置該反射結構,經由該第三連接面射入導光板的光經由該第二連接面上設置的反射結構的反射改變了行進路徑,進入該導光板的出光區域與底面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包括框架,該框架收容該導光板、至少二點光源,該框架的面向該至少二點光源一側包括該反射結構,該反射結構覆蓋該第二連接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框架為中空框架,其包括多個側壁及自該側壁內側向該框架中心延伸的支撐板,該支撐板與位於該支撐板同一側的側壁形成收容空間,用於收容該導光板與至少二點光源,該背光模組還包括光學膜片組,該光學膜片組設置於該導光板的出光區域一側,該支撐板搭接於該光學膜片組的邊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反射結構包括反射片,該反射片包括底板與彎折部,該至少二點光源設置於該底板上,該彎折部包圍該至少二點光源,該第二連接面包括依序連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三連接面連接,並與該第一連接面平行,該第二部分的一端與該第一部分連接,相對的另一端與該第三部分連接,該第三部分與該導光板的出光區域共面設置,該彎折部的第一端與該底板邊緣連接,相對的第二端為自由端搭接於該導光板的第三部分,該彎折部的第二端到第一端於該底板的投影距離長該第三連接面對應投影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還包括該光學膜片組,該光學膜片組設置於該導光板出光區域一側,該光學膜片組的邊緣搭接於該彎折部的第二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出光區域、第三連接面與底面三者平行,並與該第一連接面垂直,該第二部分為斜平面,該彎折部包括第一彎折片、第二彎折片與第三彎折片,該第二彎折片貼附於該第二部分上,該第三彎折片覆蓋該第三部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彎折片為弧面,該弧面所在的圓心在第一彎折片與第三彎折片圍成的空間中,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二彎折部形狀對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二點光源設置於一電路板上,該電路板為該至少二點光源供電。
  9.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液晶面板及相鄰該液晶面板且為該液晶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組,其中,該背光模組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
TW101148862A 2012-12-20 2012-12-20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TW2013488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8862A TW201348820A (zh) 2012-12-20 2012-12-20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8862A TW201348820A (zh) 2012-12-20 2012-12-20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8820A true TW201348820A (zh) 2013-12-01

Family

ID=5015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8862A TW201348820A (zh) 2012-12-20 2012-12-20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34882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8081A (zh) * 2014-02-15 2015-08-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背光装置
TWI663450B (zh) * 2018-04-03 2019-06-2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Inc. 薄型導光結構及薄型供光模組之組裝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8081A (zh) * 2014-02-15 2015-08-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背光装置
TWI663450B (zh) * 2018-04-03 2019-06-2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Inc. 薄型導光結構及薄型供光模組之組裝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8338B1 (ko) 광학 패키지, 광학 렌즈 및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및 표시장치
JP6334129B2 (ja) 曲面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157707A (ja) 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9523886B2 (en) Backlight unit having reflective/transmissive lens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30163283A1 (en) Light guide, light source unit,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4093229A (ja) 面光源装置
JP6316494B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1009189A (ja) 面状発光装置
WO2015012135A1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00208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7003550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68129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400944A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JP200613358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60049587A (ko) 백라이트 장치
TW201348820A (zh)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JP6298986B2 (ja) 照明装置
CA2917851A1 (en) Lighting device
CN103363388A (zh)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装置
TWI421589B (zh) 背光模組及應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JP2016213051A (ja) 面光源装置
JP5432558B2 (ja) 表示装置
WO2011105147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201426117A (zh)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CN103423662A (zh)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