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6578B - Non-woven and fiber treatment agent - Google Patents

Non-woven and fiber treatment age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6578B
TWI516578B TW103113936A TW103113936A TWI516578B TW I516578 B TWI516578 B TW I516578B TW 103113936 A TW103113936 A TW 103113936A TW 103113936 A TW103113936 A TW 103113936A TW I516578 B TWI516578 B TW I5165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ber
woven fabric
hydrophilicity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39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6946A (zh
Inventor
Yuta Sangawa
Tetsuya Masuki
Shoichi Taneichi
Masayuki Minatozaki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504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0140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504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0139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612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01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6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6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6578B/zh

Links

Description

不織布及纖維處理劑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不織布及纖維處理劑。
本申請人先前提出有對表面附著有親水化劑之芯鞘型複合纖維進行熱處理而改變該纖維之親水性之技術、及使用該技術製造親水性局部降低之不織布之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於不織布之厚度方向設置親水性之梯度之技術不僅於該文獻中,而且於例如專利文獻2及3中亦有所記載。
且說,作為對纖維進行處理之處理劑,已知有調配有聚矽氧系化合物者,例如於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為防止製造彈性纖維時之纖維彼此之黏合,而使用包含高聚合聚有機矽氧烷及基礎油之油劑。又,於專利文獻5中記載有以不使高速梳理性變差,且使不織布表面之乾燥度(dryness)於與液體接觸後亦得以維持為目的,而使用包含高聚合聚有機矽氧烷之油劑。但,並未記載使該油劑中含有硫酸烷基酯鹽或烷基磺酸鹽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5-8765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5-31482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3-201678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平5-51872號公報
於專利文獻1中必須使用熱伸長性纖維,並未設想其以外之纖維,對表面之液體殘留性等期望進一步提高。關於專利文獻2及3中記載之技術,亦對表面之液體殘留性等期望進一步提高。
又,專利文獻4之技術係防止彈性纖維彼此之黏合之技術,並無於彈性纖維以外使用該文獻中所使用之油劑之提示。
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其係使用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者,且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
(A)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熱風不織布NW1或熱風不織布NW2,其係包含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熱風不織布,具有第1層與 鄰接於其之第2層,且第1層及第2層中之至少一者中含有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
上述熱風不織布NW1滿足下述條件I。
(條件I)
於將第1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遠離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1部位,將靠近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及第2層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1)及(12)之關係,(11)第1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12)第2層中之任一部位之親水度均高於第1層第2部位,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上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
上述熱風不織布NW2滿足下述條件II。
(條件II)
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1部位,將遠離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21)及(22)之關係,(21)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22)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上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
又,本發明提供一種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係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者,該(A)成分與該(C)成分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為1:3~4:1,且以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質量為30質量%以下之比率含有該(A)成分。
(A)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 (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1‧‧‧不織布
1A‧‧‧不織布
1B‧‧‧不織布
1C‧‧‧不織布
1D‧‧‧不織布
10‧‧‧第1層
10a‧‧‧平坦面
10b‧‧‧凹凸面
11‧‧‧第1層第1部位
11'‧‧‧梳理機
12‧‧‧第1層第2部位
12'‧‧‧織物
13‧‧‧壓紋裝置
14‧‧‧輥
15‧‧‧輥
16‧‧‧壓紋加工後之織物
17‧‧‧熱風處理裝置
18‧‧‧厚度較薄之部分
19‧‧‧厚度較厚之部分
20‧‧‧第2層
21‧‧‧第2層第1部位
22‧‧‧第2層第2部位
100‧‧‧製造裝置
101‧‧‧重疊織物
102‧‧‧熱風不織布
110‧‧‧第1織物製造部
111‧‧‧第1織物
118‧‧‧凹部
118a‧‧‧第1線狀凹部
118b‧‧‧第2線狀凹部
119‧‧‧凸部
120‧‧‧第2織物製造部
122‧‧‧第2織物
130‧‧‧壓紋部
131‧‧‧凹凸輥
132‧‧‧砧輥
140‧‧‧熱風處理部
141‧‧‧腔室
142‧‧‧環形帶
150‧‧‧軋光機部
160‧‧‧捲取部
P1‧‧‧凸部頂部
P2‧‧‧背面
圖1(a)係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一實施形態的立體圖,圖1(b)係圖1(a)所示之不織布之沿厚度方向之剖面的部分放大圖。
圖2係表示使用熱疏水化纖維製造局部經疏水化之不織布之步驟的模式圖。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另一實施形態之剖面構造的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另一實施形態之剖面構造的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實施形態之剖面構造的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又一實施形態之剖面構造的圖。
圖7係表示可較佳地用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製造之裝置的模式 圖。
圖8係表示藉由熱處理而產生之親水梯度之大小之評價結果的圖表。
圖9係表示比較例中所製造之不織布之剖面構造的模式圖。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消除上述先前技術所具有之缺點之不織布、及該不織布之有效率或簡便之製造方法等。
以下,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不織布較佳為熱風不織布。
本發明中所謂之「熱風不織布」係指經過將50℃以上之流體、例如氣體或水蒸氣吹送至織物或不織布之步驟而製造的不織布,意指不僅包含僅利用本步驟製造之不織布,亦包含對利用其他方法製作之不織布附加本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或於本步驟後進行某些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
又,本發明之不織布不僅包含熱風不織布,亦包含將熱風不織布與其他不織布等纖維片材或膜材複合化而成者。
本發明之不織布係使用附著有含有特定之化合物之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纖維的不織布,較佳為熱風不織布。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係附著於上述熱融合性纖維之表面,使纖維之表面之親水度高於附著纖維處理劑之前者。
本發明之不織布係使用附著有含有上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纖維作為構成纖維之1種者。該纖維處理劑係以控制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親水度為目的而使用。
上述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纖維只要存在於不織布之任一部位即可。又,本發明之不織布可僅包含該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纖維,或亦可附加包含其他1種或2種以上之纖維。
本發明之不織布可為單層構造,亦可為多層構造。作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之實施形態的熱風不織布NW1及熱風不織布NW2係包含第1層及第2層之多層構造者。第1層與第2層相鄰接且直接接觸,於兩層間未介置其他層。上述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纖維含有於第1層及第2層中之至少一者中。例如第1層含有該熱融合纖維,或第2層含有該熱融合纖維,或者第1層及第2層之兩層均含有該熱融合纖維。
第1層與第2層可根據構成該等層之纖維之材料之種類、纖維之粗度、親水化處理之有無、層之形成方法等因素而區別。若利用電子顯微鏡將本發明之熱風不織布之厚度方向剖面放大,則因該等因素而可觀察到兩層之交界部分。
熱風不織布NW1及熱風不織布NW2均可將其第1層側設為使用面,或亦可將第2層側設為使用面。將何側設為使用面只要根據熱風不織布之具體之用途而決定即可。例如於將熱風不織布NW1或熱風不織布NW2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將第1層側設為使用面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該熱風不織布所具有之各種特性,故而較佳。
本發明之不織布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及本發明之不織布處理用纖維處理劑含有上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即,含有聚有機矽氧烷、磷酸烷基酯、及後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附著有含有該三種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之纖維藉由實施熱處理,而聚有機矽氧烷促進具有烷基鏈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因此纖維之表面之親水度藉由熱處理而變化為較低值。可認為其起因於,聚有機矽氧烷之聚矽氧烷鏈與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所具有之烷基鏈不相溶,因此於纖維經加熱熔融時,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滲透至更容易溶合之纖維內部。其中,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由於烷基之體積較大,可以將親水基包入之方式逐漸滲透至纖維內部, 故而藉由聚有機矽氧烷之存在而容易促進向纖維內部之滲透。藉此,例如於後述之作為製造步驟之一步驟之向織物吹送熱風之步驟中,織物中之纖維所受之熱量於熱風吹送面與其相反側之面(網面)自然不同,藉此熱風吹送面之纖維與其相反側之面之纖維所受之熱量不同,關於熱風吹送面之纖維與其相反側之面之纖維,該纖維之接觸角之值亦逐漸變化。利用上述情況而可製造自俯視不織布時之作為第1面之一面側向與其為相反側之作為第2面之另一面側親水度具有梯度的不織布。以下,對各成分進行說明。
[(A)成分]
作為聚有機矽氧烷,可使用直鏈狀者、具有交聯二維或三維網狀結構者之任一者。較佳為實質上為直鏈狀者。
聚有機矽氧烷中較佳者之具體例為烷基烷氧基矽烷或芳基烷氧基矽烷、烷基鹵矽氧烷之聚合物或環狀矽氧烷,作為烷氧基,典型的是甲氧基。作為烷基,宜為碳數1以上且18以下、較佳為1以上且8以下、尤其是1以上且4以下之可具有側鏈之烷基。作為芳基,可例示苯基或烷基苯基、烷氧基苯基等。代替烷基或芳基,亦可為環己基或環戊基等環狀烴基、如苄基之芳烷基。
又,就以進一步促進界面活性劑之滲透,藉由加熱而使纖維表面之接觸角更高為目的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中所謂之聚有機矽氧烷為不含經親水性較高之POE鏈改性之聚有機矽氧烷之概念。
作為本發明中較佳之最典型之聚有機矽氧烷,可列舉聚二甲基矽氧烷、聚二乙基矽氧烷、聚二丙基矽氧烷等,尤佳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聚有機矽氧烷之分子量較佳為高分子量,具體而言,以重量平均分子量計較佳為10萬以上,更佳為15萬以上,進而較佳為20萬以上,且較佳為100萬以下,更佳為80萬以下,進而較佳為60萬以下。 又,作為聚有機矽氧烷,亦可使用分子量不同之兩種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於使用分子量不同之兩種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之情形時,其中一種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萬以上,更佳為15萬以上,進而較佳為20萬以上,又,較佳為100萬以下,更佳為80萬以下,進而較佳為60萬以下,另一種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未達10萬,更佳為5萬以下,更佳為3萬5千以下,進而較佳為2萬以下,又,較佳為2000以上,更佳為3000以上,進而較佳為5000以上。又,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與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10萬之聚有機矽氧烷之較佳之調配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10~4:1,更佳為1:5~2:1。
聚有機矽氧烷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使用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膠滲透層析法)而測定。測定條件如下所述。又,換算分子量之計算係以聚苯乙烯進行。
分離管柱:GMHHR-H+GMHHR-H(陽離子)
溶離液:L Farmin DM20/CHCl3
溶劑流速:1.0ml/min
分離管柱溫度:40℃
就增大由熱處理所引起之親水度之變化之觀點而言,聚有機矽氧烷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又,就於不織布表面容易吸收液體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例如聚有機矽氧烷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進而,於將本發明之不織布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時,就防止頂部側之親水度過度降低之觀點,即,防止後述之液體流動距離變長,排泄液附著於肌膚之量增加之觀點而言,聚有機矽氧烷於纖維 處理劑中之含量亦較佳為設為上述範圍內。
作為(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亦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使用Shin-Etsu Silicones公司製造之「KF-96H-100萬Cs」、東麗道康寧(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之「SH200 Fluid 1000000Cs」,又,作為含有兩種聚有機矽氧烷者,可使用Shin-Etsu Silicones公司製造之「KM-903」、或東麗道康寧公司製造之「BY22-060」。
[(B)成分]
作為(B)成分之磷酸烷基酯係以改良原棉之梳理機通過性或織物之均勻性等特性,藉此提高不織布之生產性及防止品質降低為目的而調配於纖維處理劑中。
作為磷酸烷基酯之具體例,可列舉:磷酸硬脂酯、磷酸肉豆蔻酯、磷酸月桂酯、磷酸棕櫚酯等具有飽和碳鏈者,或磷酸油酯、磷酸棕櫚油酯等具有不飽和碳鏈者及於該等碳鏈上具有側鏈者。更佳為碳鏈為16~18之磷酸單烷基酯或二烷基酯之完全中和或部分中和鹽。再者,作為磷酸烷基酯之鹽,可列舉:鈉或鉀等鹼金屬、氨、各種胺類等。磷酸烷基酯可單獨使用一種或混合使用兩種以上。
關於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上述(B)成分之調配比率,就梳理機通過性或織物之均勻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又,就不會妨礙起因於熱處理之利用聚有機矽氧烷之纖維之疏水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25質量%以下。
[(C)成分]
(C)成分為之前所示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C)成分係指不含作為(B)成分之磷酸烷基酯之成分。又,(C)成分可單獨使用一種或混合使用兩種以上。
作為通式(1)中之X為-SO3M、即親水基為磺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例如可列舉二烷基磺酸或其等之鹽。作為二烷基磺酸 之具體例,可列舉將二(十八烷基)磺基琥珀酸、二癸基磺基琥珀酸、二(十三烷基)磺基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等二烷基磺基琥珀酸、二烷基磺基戊二酸等二羧酸進行酯化且將二酯之α位磺化而成的化合物,或者2-磺基十四酸1-乙酯(或醯胺)鈉鹽、或2-磺基十六酸1-乙酯(或醯胺)鈉鹽等將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酯(或醯胺)之α位磺化而成的α-磺基脂肪酸烷基酯(或醯胺),或者藉由將烴鏈之內部烯烴或不飽和脂肪酸之內部烯烴磺化而獲得的二烷基烯烴磺酸等。二烷基磺酸之兩鏈之烷基各者之碳數較佳為4個以上且14個以下,尤佳為6個以上且10個以下。
作為親水基為磺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下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化4]
作為通式(1)中之X為-OSO3M、即親水基為硫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可列舉硫酸二烷基酯,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硫酸2-乙基己酯鈉鹽、或硫酸2-己基癸酯鈉鹽等將具有支鏈之醇進行硫酸化而成的化合物,或者硫酸聚氧乙烯2-己基癸酯或硫酸聚氧乙烯2-己基癸酯等於具有支鏈之醇與硫酸基之間導入有POE鏈之類的化合物,或者12-硫酸酯基硬脂酸1-甲酯(或醯胺)、3-硫酸酯基己酸1-甲酯(或醯胺)等將羥基脂肪酸酯(或醯胺)進行硫酸化而成的化合物等。
作為親水基為羧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下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化5]
作為通式(1)中之X為-COOM、即親水基為羧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可列舉二烷基羧酸,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11-乙氧基十七烷羧酸鈉鹽或2-乙氧基五羧酸鈉鹽等將羥基脂肪酸之羥基部分進行烷氧基化且將脂肪酸部分進行鈉化而成的化合物,或者使經烷氧基化之羥基脂肪醯氯與肌胺酸或甘胺酸等胺基酸之胺基反應且將胺基酸部之羧酸進行鈉化而成的化合物,或者使脂肪醯氯與精胺酸之胺基反應而獲得的化合物等。
作為親水基為羧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下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化6]
於本發明中,使用調配有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與聚有機矽氧烷之纖維處理劑作為纖維處理劑,藉此經纖維處理劑處理之熱融合性纖維成為藉由熱處理而親水度容易降低之纖維。其理由在於,聚有機矽氧烷尤其促進具有兩鏈以上之烷基鏈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因此纖維表面之親水度容易藉由熱處理而降低。推定其起因於,聚有機矽氧烷之聚矽氧烷鏈與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所具有之烷基鏈不相溶,因此於纖維經加熱熔融時,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滲透至更容易溶合之纖維內部。
關於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上述(C)成分之調配比率,就增大由熱處理所引起之親水度之變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又,就若親水性變得過高,則變得容易持有液體而損及乾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質量%以下,更佳為13質量%以下。又,上述(C)成分之上述調配比率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20質量% 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上且13質量%以下。
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C)成分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3~4:1,更佳為1:2~3:1。又,纖維處理劑中之(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B)成分之磷酸烷基酯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5~10:1,更佳為1:2~3:1。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除上述(A)~(C)成分以外亦可含有其他成分。作為除上述(A)~(C)成分以外調配之其他成分,可使用陰離子性、陽離子性、兩性離子性及非離子性之界面活性劑等。
作為陰離子性之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磷酸烷基酯鈉鹽、烷基醚磷酸酯鈉鹽、磷酸二烷基酯鈉鹽、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鈉鹽、苯磺酸烷基酯鈉鹽、磺酸烷基酯鈉鹽、硫酸烷基酯鈉鹽、硫酸第二烷基酯鈉鹽等(任一烷基均較佳為碳數6以上且22以下、尤佳為8以上且22以下)。該等亦可使用鉀鹽等其他鹼金屬鹽代替鈉鹽。
作為陽離子性之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鹵化烷基(或烯基)三甲基銨、鹵化二烷基(或烯基)二甲基銨、鹵化烷基(或烯基)吡啶鎓等,該等化合物較佳為具有碳數6以上且18以下之烷基或烯基者。作為上述鹵化物化合物中之鹵素,可列舉氯、溴等。
作為兩性離子性之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烷基甜菜鹼。烷基甜菜鹼之中,可列舉:烷基(碳數1~30)二甲基甜菜鹼、烷基(碳數1~30)醯胺烷基(碳數1~4)二甲基甜菜鹼、烷基(碳數1~30)二羥基烷基(碳數1~30)甜菜鹼、磺基甜菜鹼型兩性界面活性劑等甜菜鹼型兩性離子性界面活性劑,或者丙胺酸型[烷基(碳數1~30)胺基丙酸型、烷基(碳數1~30)亞胺基二丙酸型等]兩性界面活性劑,烷基甜菜鹼等甘胺酸型[烷基(碳數1~30)胺基乙酸型等]兩性界面活性劑等胺基酸型兩性界面活性劑,烷基(碳數1~30)牛磺酸型等胺基磺酸型兩性界面活 性劑。其中,較佳為烷基(碳數1~30)二甲基甜菜鹼,尤佳為碳數16~22(例如硬脂基)之烷基二甲基甜菜鹼。
作為非離子性之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甘油脂肪酸酯、聚(較佳為n=2~10)甘油脂肪酸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等多元醇脂肪酸酯(均較佳為脂肪酸之碳數8~60)、聚氧伸烷基(加成莫耳數2~20)烷基(碳數8~22)醯胺、聚氧伸烷基(加成莫耳數2~20)烷基(碳數8~22)醚、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胺基改性聚矽氧等。其中,較佳為甘油脂肪酸酯,更佳為甘油單辛酸酯。
本發明之不織布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及本發明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亦可添加改性聚矽氧等抗黏合劑等處理劑。
[利用纖維處理劑進行處理之纖維]
本發明之熱融合性纖維經纖維處理劑處理,至少於表面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熱融合性纖維為構成熱融合性不織布之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之例,可列舉: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熱收縮纖維、立體捲縮纖維、潛在捲縮纖維、中空纖維等。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使用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
本發明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與附著纖維處理劑之前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同樣為熱融合性且芯鞘型之複合纖維。芯鞘型複合纖維可為同心之芯鞘型,亦可為偏心之芯鞘型,亦可為並列(Side by Side)型,亦可為異型形,較佳為同心之芯鞘型。
作為使纖維處理劑附著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例如可列舉: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中記載之「具有包含聚乙烯樹脂之鞘部及包含熔點高於該聚乙烯樹脂之樹脂成分之芯部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以下將該纖維稱為芯鞘型複合纖維P)」。作為構成芯鞘型複合纖維P之鞘部之聚乙烯樹脂,可列舉: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 聚乙烯(HDPE)、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較佳為密度為0.935~0.965g/cm3之高密度聚乙烯。構成芯鞘型複合纖維P之鞘部之樹脂成分較佳為單獨之聚乙烯樹脂,但亦可摻合其他樹脂。作為所摻合之其他樹脂,可列舉:聚丙烯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其中,構成鞘部之樹脂成分較佳為鞘部之樹脂成分中之50質量%以上、尤其是7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為聚乙烯樹脂。又,構成芯鞘型複合纖維P之鞘部之聚乙烯樹脂較佳為微晶尺寸為10nm以上且20nm以下,更佳為11.5nm以上且18nm以下。
芯鞘型複合纖維P之鞘部擔負對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賦予熱融合性,並且於熱處理時將上述纖維處理劑取入至內部的作用。另一方面,芯部為對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賦予強度之部分。作為構成芯鞘型複合纖維P之芯部之樹脂成分,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熔點高於作為鞘部之構成樹脂之聚乙烯樹脂的樹脂成分。作為構成芯部之樹脂成分,例如可列舉:聚丙烯(PP)等聚烯烴系樹脂(聚乙烯樹脂除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等聚酯系樹脂等。進而,亦可使用聚醯胺系聚合物或上述樹脂成分之2種以上之共聚物等。亦可摻合使用複數種樹脂,該情形時,芯部之熔點係設為熔點最高之樹脂之熔點。
關於使纖維處理劑附著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構成芯部之樹脂成分之熔點與構成鞘部之樹脂成分之熔點之差(前者-後者)為20℃以上時,不織布之製造變得容易,故而較佳,又,較佳為150℃以下。構成芯部之樹脂成分為複數種樹脂之摻合之情形之熔點係設為熔點最高之樹脂之熔點。
使纖維處理劑附著之熱融著性芯鞘型複合纖維較佳為藉由加熱而其長度會伸長之纖維(以下亦稱為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作為熱伸長 性纖維,例如可列舉藉由加熱而樹脂之結晶狀態發生變化,自發地伸長之纖維。熱伸長性纖維於不織布中以其長度已藉由加熱而伸長之狀態、及/或可藉由加熱而伸長之狀態存在。熱伸長性纖維於加熱時容易將表面之纖維處理劑取入至內部,於纖維或使用其製造之不織布等變得容易藉由加熱處理而形成親水度差異較大之複數個部分。
較佳之熱伸長性複合纖維含有構成芯部之第1樹脂成分與構成鞘部之包含聚乙烯樹脂之第2樹脂成分,且第1樹脂成分具有高於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第1樹脂成分為表現該纖維之熱伸長性之成分,第2樹脂成分為表現熱融合性之成分。
第1樹脂成分及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係使用示差掃描型熱量計(Seiko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DSC6200),以升溫速度10℃/min進行細碎地裁斷而成之纖維試樣(樣品重量2mg)之熱分析,測定各樹脂之熔解峰值溫度,以該熔解峰值溫度定義。於利用該方法無法明確地測定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之情形時,將該樹脂定義為「不具有熔點之樹脂」。該情形時,作為第2樹脂成分之分子之流動開始之溫度,將第2樹脂成分融合至可計測纖維之融合點強度之程度之溫度設為軟化點,使用該軟化點代替熔點。
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中之第1樹脂成分較佳之配向指數根據所使用之樹脂而自然不同,例如於聚丙烯樹脂之情形時,配向指數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下。於第1樹脂成分為聚酯之情形時,配向指數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另一方面,第2樹脂成分之配向指數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配向指數成為構成纖維之樹脂之高分子鏈之配向之程度的指標。並且,藉由使第1樹脂成分及第2樹脂成分之配向指數分別為上述值,而使熱伸長性複合纖維藉由加熱而伸長。
第1樹脂成分及第2樹脂成分之配向指數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27]~[0029]中記載之方法而求出。又,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中之各樹脂成分達成如上所述之配向指數之方法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33]~[0036]。
熱伸長性複合纖維可於低於第1樹脂成分之熔點之溫度下藉由熱而伸長。並且,熱伸長性複合纖維於較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不具有熔點之樹脂之情形時為軟化點)高10℃之溫度下之熱伸長率較佳為0.5~20%,更佳為3~20%,進而較佳為5.0~20%。包含此種熱伸長率之纖維之不織布藉由該纖維之伸長而體積變大,或呈現立體之外觀。纖維之熱伸長率可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31]~[0032]中記載之方法而求出。
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中之第1樹脂成分與第2樹脂成分之比率(質量比,前者:後者)較佳為10:90~90:10,尤佳為20:80~80:20,特佳為50:50~70:30。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之纖維長可根據不織布之製造方法而使用適當長度者。於例如如後述般利用梳理法製造不織布之情形時,較佳為將纖維長設為30~70mm左右。
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之纖維直徑可根據不織布之具體用途而適當選擇。於將不織布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等吸收性物品之構成構件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10~35μm、尤其是15~30μm者。再者,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之纖維直徑會因伸長而變小,而上述之纖維直徑係指實際使用不織布時之纖維直徑。
作為熱伸長性複合纖維,除上述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以外,亦可使用日本專利第4131852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303035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899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901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07-204902號公報等中記載之纖維。
熱融合性纖維亦可包含氧化鈦。
氧化鈦較佳為例如粒徑為0.1μm~2μm之範圍,可於纖維紡絲步驟中使之含有於樹脂中而進行紡絲。
藉由使用含有氧化鈦之纖維,而使不織布之白度提高,隱蔽性變高。尤其是將使用含有氧化鈦之纖維之不織布用作表面材等之吸收性物品,吸收至吸收體之經血或尿等體液之隱蔽性較高,可獲得來自使用後之外觀之視覺上之乾爽感。
氧化鈦可以任意之含量添加,但就提高隱蔽性之觀點而言,熱融合性纖維中所含之氧化鈦之量相對於纖維之總質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上,更佳為1質量%以上,又,就生產性、纖維強伸度物性、不織布製造步驟中之梳理步驟性、後加工步驟中之切割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質量%以下,更佳為4.5質量%以下。
[利用纖維處理劑之纖維之處理]
本發明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附著有纖維處理劑,藉此與附著前相比,纖維之表面之親水度提高。
就提高纖維之親水度之觀點而言,纖維處理劑之附著量相對於纖維處理劑除外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之總質量的比率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1~1.5質量%,更佳為0.2~1.0質量%。
作為使纖維處理劑附著於纖維之表面之方法,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各種公知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利用噴霧之塗佈、利用狹縫塗佈機之塗佈、利用輥轉印之塗佈、於親水性油劑中之浸漬等。該等處理可對網化前之纖維進行,亦可於利用各種方法將纖維網化後進行。表面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纖維例如可藉由熱風送風式之乾燥機以充分低於乙烯樹脂之熔點之溫度(例如120℃以下)進行乾燥。
本發明之熱融合性纖維可較佳地用於織物或不織布等片材之製造等。又,亦可於該所製造之片材中構成積層體之一部分之層。並 且,可藉由在該片材之製造步驟、或片材或積層體之製造後進行熱處理,而使所期望之部分之親水性降低。親水性之降低可使片材整體之親水性降低,亦可使片材一部分之親水性降低。纖維之粗度(纖度)可根據使用該纖維所製造者、例如不織布等之具體用途而選擇適當之範圍,但就製造柔軟且觸感等良好之不織布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10.0dtex,更佳為2.0~8.0dtex。
本發明之不織布亦可使用將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混綿而成者作為熱融合性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係包含高熔點成分與低熔點成分,且低熔點成分於纖維表面之至少一部分沿長度方向連續地存在的兩成分系複合纖維。複合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之形態有芯鞘型或並列型等各種形態,可以任一形態使用。熱融合性之複合纖維係於原料之階段被實施延伸處理。此處所謂之延伸處理係指延伸倍率2~6倍左右之延伸操作。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之混合比率以質量比計前者:後者較佳為1:9~9:1,更佳為4:6~6:4。藉此變得更容易利用熱風使不織布之體積恢復,可製成觸感與乾燥性較單獨使用各纖維良好之不織布。
如此,藉由對使用熱融合性纖維而製造之織物或不織布實施熱處理,可獲得具有親水度互不相同之複數個部分之不織布。
本發明之熱融合性纖維較佳為水相對於自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之接觸角為90度以下。藉由纖維處理劑進一步提高表面之親水度者可使纖維本身、或使用該纖維所製造之不織布等形成親水度差異較大之複數個區域。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自本發明之不織布中取出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相對於水之接觸角較佳為90度以下,更佳為85度以下,又,若親水性過高,則變得容易持有液體,故而較佳為60度以上,更佳為65度以上。又,較佳為65~85度,更佳為70~80度。親水度之降低與接觸角之增大含義相同。
水相對於自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之接觸角可利用如下方法測定。測定裝置係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自動接觸角計MCA-J。接觸角之測定係使用蒸餾水。將自噴墨方式水滴噴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製造,噴出部孔徑為25μm之脈衝噴射器CTC-25)噴出之液量設定為20微微升,將水滴滴加至纖維之正上。將滴加之情況錄影於設置為水平之相機上所連接之高速度錄影裝置。關於錄影裝置,就其後進行圖像解析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組入有高速度擷取裝置之個人電腦。於本測定中,每17msec錄影圖像。於所錄影之影像中,利用附帶軟體FAMAS(軟體之版本係設為2.6.2,解析方法係設為液滴法,解析方法係設為θ/2法,圖像處理演算法係設為無反射,圖像處理影像模式係設為訊框,臨限位準係設為200,且不進行曲率修正)對水滴滴落至自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之最初之圖像進行圖像解析,算出水滴之接觸於空氣之面與纖維所成之角,設為接觸角。
再者,測定用樣品(自不織布中取出而獲得之纖維)係將位於圖1(b)所示之凸部之頂部P1、凹部附近部及背面(平坦面)P2之對應部位之纖維自最表層以纖維長1mm裁斷,將該纖維載置於接觸角計之樣品台,維持為水平,針對該纖維每1根測定不同之2個部位之接觸角。針對上述各部位,以四捨五入到小數點後1位之方式計測N=5根之接觸角,將合計10個部位之測定值平均,將所得之值(四捨五入到小數點後2位)定義為各自之接觸角。
圖1(a)及圖1(b)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一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的圖,係由本發明之熱融合性纖維形成織物後,使該織物之一部分之親水性降低而獲得者。作為由本發明之熱融合性纖維獲得織物之方法,可使用梳理法、氣紡法、紡黏法等各種公知之方法,但如圖2所示,較佳為使用梳理機11'之方法(梳理法)。
圖1(a)及圖1(b)所示之不織布係如圖2所示般,以藉由熱而親水性降低之纖維之短纖維集合體作為原材料,使用梳理機11'形成織物12',將該織物12'導入至具備一對輥14、15之壓紋裝置13而進行壓紋加工,藉由利用熱風方式之熱風處理裝置17對壓紋加工後之織物16實施熱處理而獲得者。
壓紋加工中所使用之一對輥中,一者係周面形成有格子狀圖案之壓紋用凸部之壓紋輥14,另一者係具有平滑之周面且對向配置於該壓紋輥之平滑輥15。壓紋加工係藉由將織物於壓紋輥14之凸部與平滑輥15之平滑之周面之間加壓壓縮而進行。藉此,可獲得具有藉由壓紋加工而形成之厚度較薄之部分(壓紋部)18與其以外之厚度較厚之部分19之不織布。
於製造本發明之不織布之一實施態樣中,於如此般製造不織布1時之壓紋加工時,將對織物12'所施加之溫度抑制為構成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之上述鞘部之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以下,繼而於熱風處理時,以該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以上施加芯部之樹脂成分之熔點以下之溫度。於該壓紋加工時,越靠近織物之壓紋部,透氣性越會因壓縮而降低,另一方面,構成該壓紋部之聚乙烯樹脂之熔融僅以利用壓力之熔融即可,可抑制為最低限度。另一方面,於熱風處理時,主要藉由壓紋而壓密化之部分(壓紋部)幾乎無熱風之通過量,或即便有亦較少,壓紋部以外之厚度越厚之部分越容易通過熱風,因此親水性降低。
藉此,可獲得藉由壓紋加工而形成之厚度較薄之部分18及/或其周邊部成為親水部,越靠近其以外之厚度較厚之部分19,相對而言越成為疏水性,厚度最厚之部分附近成為顯示極大疏水性之部分之不織布。又,藉由上述熱風處理,而使壓紋部以外之部分之鞘部進行熔融,纖維之交點發生熱融合,從而獲得具有強度之不織布。
圖1(a)及圖1(b)所示之不織布1呈單層構造。關於不織布1,其單 面成為具有凹凸形狀之凹凸面10b,另一面為平坦或成為凹凸程度小於上述凹凸面之平坦面10a。
不織布1中厚度較厚之部分19與厚度較薄之部分18於不織布1之凹凸面10b形成有凸部119與凹部118。凹部118具有相互平行延伸之第1線狀凹部118a與相互平行延伸之第2線狀凹部118b,且第1線狀凹部118a與第2線狀凹部118b形成特定之角度而交差。凸部119係形成於被凹部118包圍之菱形狀之封閉區域內。
厚度較厚之部分之頂部P1為藉由厚度較厚之部分19而形成於不織布之凹凸面10b之凸部119之頂部P1。厚度較薄之部分18或其附近部P3之親水性高於厚度較厚之部分19之頂部P1時,於液體自凹凸面10b側進入之情形時,液體容易滲漏至平坦面10a側,不織布1中之液體殘留變少,就此方面而言較佳。又,較佳為自厚度較厚之部分19之頂部P1向厚度較薄之部分(壓紋部)18或其附近部P3親水度逐漸變高。
不織布1之凹凸面10b係於壓紋加工時朝向壓紋輥14側,且於利用熱風方式進行熱風處理時朝向與網面(透氣性之支持體)相反之側,直接吹送熱風之側之面。因此,於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使用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之情形時,該熱伸長性複合纖維於凹凸面10b較於平坦面10a伸長更多。因此,關於熱伸長性複合纖維,平坦面10a之表面之纖維直徑大於凹凸面10b之表面之纖維直徑。又,關於厚度較厚之部分19之親水度,凹凸面10b側低於平坦面10a側。
於不織布1之製造方法中,就抑制壓紋部及/或其附近部(周邊部)之親水度之變化之觀點而言,於壓紋加工時對織物所施加之溫度較佳為較構成上述鞘部之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低20℃之溫度以上且未達構成芯部之樹脂成分之熔點。另一方面,就確實地產生親水度之變化之觀點而言,於熱風處理時所施加之溫度較佳為較上述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低10℃之溫度以上,尤佳為上述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以上,進而較佳為 上述聚乙烯樹脂之熔點+5℃以上。
根據本發明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或使用其製造之不織布,無需複雜之裝置或特殊之裝置而可製造具有親水度差異較大之複數個部位之不織布,且所獲得之不織布例如於用作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時,觸感良好,表面不易產生液體殘留,表面不易產生液體流動,顯示出良好之吸收性能。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表面材與表面片材含義相同。
本發明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或含其之織物等之親水度藉由熱處理而降低。本發明之不織布中之親水部或親水性之部分只要於與藉由熱處理而使親水度降低之部分之比較中親水度較高即可。又,疏水部或疏水性之部分只要為於與藉由熱處理而使親水度降低之前、或未使親水度降低之部分之比較中親水度降低之部分即可。親水度之降低只要為於與熱處理前之比較中使親水度降低之處理即可。親水度之降低與接觸角之增大含義相同。此處所謂之親水度降低係指接觸角之差為2度以上,較佳為2.5度以上,進而較佳為3度以上,進而較佳為5度以上。又,較佳為10度以下,更佳為8度以下,進而較佳為7度以下。
本發明之不織布可於使親水性局部降低後,利用二次加工而成為立體,進而亦可僅一部分被適當實施進行親水化處理等追加工。又,本發明之不織布可於其厚度方向或平面方向之一方向具有親水度梯度,亦可於厚度方向及平面方向具有親水度梯度。
本發明之不織布有效利用一部分為親水性、另一部分為疏水性或親水性降低部等具有親水度梯度等而可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可較佳地用作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失禁護墊等自身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中所使用之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輔助片材(配置於表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之片材)、背面片材、防漏片材、或人用擦 拭片材、皮膚保護用片材、進而物用之刮擦器(wiper)等。
不織布之製造中所使用之織物或不織布之基重可根據目標不織布之具體用途而選擇適當之範圍。最終獲得之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10g/m2以上且80g/m2以下,尤佳為15g/m2以上且60g/m2以下。
關於不織布1,於將其用作例如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其基重較佳為10~80g/m2,尤佳為15~60g/m2。於用於相同之用途之情形時,不織布1中之凸部119(厚度較厚之部分19)之厚度於利用熱風恢復體積後之狀態下較佳為0.5~3mm,尤佳為0.7~3mm。另一方面,凹部118(厚度較薄之部分18)之厚度較佳為0.01~0.4,尤佳為0.02~0.2mm。再者,凹部118之厚度於吹送熱風前後實質上無變化。凸部119及凹部118之厚度可藉由觀察不織布1之縱剖面而測定。首先,將不織布裁斷成100mm×100mm之大小而採取測定片。於該測定片上載置12.5g(直徑56.4mm)之平板,施加49Pa之荷重。於該狀態下利用顯微鏡(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VHX-900)觀察不織布之縱剖面,測定凸部119及凹部118之厚度。再者,於在不織布形成凸部(厚度較厚之部分)及凹部(厚度較薄之部分)之情形時,所謂「不織布之厚度」,係指凸部(厚度較厚之部分)之厚度。
不織布1中之凹部118與凸部119之面積比係以壓紋化率(壓紋面積率、即凹部之面積之合計相對於不織布1整體的比率)表示,對不織布1之大體積感或強度造成影響。就該等觀點而言,不織布1之壓紋化率較佳為5~35%,尤佳為10~25%。壓紋化率係藉由以下方法而測定。首先,使用顯微鏡(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VHX-900)獲得不織布1之表面放大照片,將規尺對準該表面放大照片,對測定部之整體面積T中之壓紋部分之尺寸進行測定,算出壓紋部面積U。
壓紋化率可藉由計算式(U/T)×100而算出。
作為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熱風不織布NW1藉由 包含上述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塑性纖維,而於就該熱風不織布整體來看時,親水度沿厚度方向具有梯度。詳細而言,於將第1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遠離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1部位,將靠近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及第2層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1)及(12)之關係。
(11)第1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
(12)第2層中之任一部位之親水度均高於第1層第2部位。
熱風不織布NW1成為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及第2層之親水度之大小關係為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第2層中之任一部位。所謂「第2層中之任一部位」,係指沿第2層之厚度方向測定之親水度中,親水度最高之部位。關於第1層第1部位及第1層第2部位亦相同,第1層第1部位及第1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係指針對該等部位沿厚度方向測定親水度時,顯示最高之親水度之部位之該親水度。又,本發明中所謂之「親水度」可基於利用以下所述之方法測定之纖維之接觸角而判斷其程度。具體而言,親水度較低與接觸角較大含義相同,親水度較高與接觸角較小含義相同。
[接觸角之測定方法]
自不織布中之厚度方向之特定部位取出纖維,測定水相對於該纖維之接觸角。測定裝置係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自動接觸角計MCA-J。接觸角之測定係使用蒸餾水。將自噴墨方式水滴噴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製造,噴出部孔徑為25μm之脈衝噴射器CTC-25)噴出之液量設定為20微微升,將水滴滴加至纖維之正上。將滴加之情況錄影於設置為水平之相機上所連接之高速度錄影裝置。關於錄影裝置,就其後進行圖像解析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組入有高速度擷取裝置之個人電腦。於本測定中,每17msec錄影圖像。於所 錄影之影像中,利用附帶軟體FAMAS(軟體之版本係設為2.6.2,解析方法係設為液滴法,解析方法係設為θ/2法,圖像處理演算法係設為無反射,圖像處理影像模式係設為訊框,臨限位準係設為200,且不進行曲率修正)對水滴滴落至自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之最初之圖像進行圖像解析,算出水滴之接觸於空氣之面與纖維所成之角,設為接觸角。將自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裁斷為纖維長1mm,將該纖維載置於接觸角計之樣品台,維持為水平。針對該纖維每1根測定不同之2個部位之接觸角。以四捨五入到小數點後1位之方式計測N=5根之接觸角,將合計10個部位之測定值平均,將所得之值(四捨五入到小數點後2位)定義為接觸角。
如上所述,熱風不織布NW1於第1層中自第1部位向第2部位親水度變高。又,熱風不織布NW1自第1層第2部位向第2層親水度變高。起因於對厚度方向之親水度設置此種梯度,而若對熱風不織布NW1之第1面側供給液體,則該液體快速地於不織布中透過。因此,於第1面側之表面中,液體不易沿著該表面流動。其結果,液體不易殘留於作為被供給有液體之面之第1面側之表面。該等顯著之效果於將熱風不織布NW1用作以其第1層側之表面作為肌膚對向面之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尤其顯著。
圖3或圖5中,表示上述具有親水度之梯度之熱風不織布NW1之各種具體例。以下,對該等圖中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進行說明。
圖3所示之熱風不織布1A具有第1層10與第2層20。第1層10與第2層20直接接觸,不存在介置於兩層間之其他層。第1層10及第2層20分別為單一之纖維層,並非為包含細分為其以上之複數層之積層體者。第1層10與第2層20於其等之對向面之整個區域結合,於兩層10、20間不產生空隙。再者,圖3中,以相同厚度表示第1層10與第2層20,其原因在於模式性地表示各層10、20,於實際之熱風不織布1A中,第1 層10與第2層20之厚度亦可不同。
第1層10及第2層20均包含無規堆積之纖維。構成第1層10之纖維於纖維之交點以熱風方式融合。關於第2層20亦相同。又,於第1層10與第2層20之交界,構成第1層10之纖維與構成第2層20之纖維之交點以熱風方式融合。附加地,構成第1層10之纖維亦可以熱風方式之融合以外之方法結合。例如亦可以利用熱壓紋加工之融合、利用高壓噴流之絡合、利用接著劑之接著等方法附加地結合。關於第2層20亦相同,又,於第1層10與第2層20之交界亦相同。
於本發明之不織布中,將包含單層之第1層10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時,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遠離第2層20之側之部位稱為第1層第1部位11,將靠近第2層20之側之部位稱為第1層第2部位12。由於第1層10包含單層,故而第1部位11與第2部位12之間不存在交界。又,構成第1部位11之纖維與構成第2部位12之纖維相同。
於圖3所示之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A之第1層10中,第2部位12之親水度高於第1部位11。為了對第1層10設置此種親水度之梯度,較佳為第1層10中含有上述之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該情形時,第1層10可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親水度逐漸變高,或者亦可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親水度呈階梯狀地變高。就使液體沿厚度方向之透過變得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親水度逐漸變高。就設置親水度逐漸變高之親水度之梯度之觀點而言,亦較佳為第1層10中含有上述之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
無論是親水度逐漸變高,亦或是呈階梯狀地變高,於第1層10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均較佳為70度以上,尤佳為72度以上。又,較佳為85度以下,尤佳為82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70度以上且85度以下,更佳為72度以上且82度以下。另一方面,水相對於第1層第2 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60度以上,尤佳為65度以上。又,較佳為80度以下,尤佳為7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60度以上且80度以下,更佳為65度以上且75度以下。
與親水度具有梯度之第1層10相對照,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層20之親水度於該第2層20之任一部位均相同。並且,第2層20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如此,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A之親水度以第1層第1部位11、第1層第2部位12及第2層20之順序依序變高。水相對於第2層2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20度以上,尤佳為30度以上,且較佳為75度以下,尤佳為6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2層2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20度以上且75度以下,更佳為30度以上且65度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第2層20之親水度於任一部位均相同,而為了形成此種第2層20,只要使用例如用以對纖維賦予親水性而先前一直使用之稱為油劑之纖維處理劑即可。作為此種纖維處理劑,例如可列舉各種界面活性劑作為典型者。作為界面活性劑,可使用陰離子、陽離子、兩性離子及非離子之界面活性劑等。
作為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磷酸烷基酯鹽、烷基醚磷酸酯鹽、磷酸二烷基酯鹽、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鹽、苯磺酸烷基酯鹽、磺酸烷基酯鹽、硫酸烷基酯鹽、硫酸第二烷基酯鹽等(上述任一烷基均較佳為碳數6~22)。作為鹼金屬鹽,可列舉鈉鹽、鉀鹽等。
作為陽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鹵化烷基(或烯基)三甲基銨、鹵化二烷基(或烯基)二甲基銨、鹵化烷基(或烯基)吡啶鎓等,該等化合物較佳為具有碳數6~18之烷基或烯基者。作為上述鹵化物化 合物中之鹵素,可列舉氯、溴等。
作為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烷基(碳數1~30)二甲基甜菜鹼、烷基(碳數1~30)醯胺烷基(碳數1~4)二甲基甜菜鹼、烷基(碳數1~30)二羥基烷基(碳數1~30)甜菜鹼、磺基甜菜鹼型兩性界面活性劑等甜菜鹼型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或丙胺酸型[烷基(碳數1~30)胺基丙酸型、烷基(碳數1~30)亞胺基二丙酸型等]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甘胺酸型[烷基(碳數1~30)胺基乙酸型等]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等胺基酸型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烷基(碳數1~30)牛磺酸型等胺基磺酸型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
作為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甘油脂肪酸酯、聚(較佳為n=2~10)甘油脂肪酸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等多元醇脂肪酸酯(均較佳為脂肪酸之碳數8~22)、聚氧乙烯烷基(碳數8~22)醯胺、聚氧乙烯烷基(碳數8~22)醚、胺基改性聚矽氧等。
再者,第2層20之構成纖維較佳為未經含有上述(A)成分或(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處理。
就更順利地進行自第1層10向第2層20之液體之透過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2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2部位12-第2層20)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20度以上,且較佳為50度以下,尤佳為40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1度以上且5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10度以上且40度以下。
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2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1部位11-第2層20)以大於上述第1層第2部位12-第2層20之接觸角之差為條件,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20度以上,且較佳為65度以下,尤佳為50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2度以 上且65度以下,進而較佳為10度以上且50度以下。
為了製造包含具有如上所述之接觸角之各層、各部位之熱風不織布,只要使用上述纖維處理劑,且適當控制後述之熱風法中之熱風之吹送條件、即熱風之溫度或風量即可。
其次,對圖4及圖5所示之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B、1C進行說明。針對該等不織布1B、1C,對與上述說明之不織布1A之不同點進行說明,對相同點不特別進行說明,可適當應用關於不織布1A之說明。又,於圖4及圖5中,對與圖3相同之構件標附相同符號。
圖4所示之不織布1B中,第1層10成為與圖3所示之不織布1A之第1層10相同之構成。另一方面,關於不織布1B之第2層20,將其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時,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10之側之部位稱為第2層第1部位21,將遠離第1層10之側之部位稱為第2層第2部位22。由於第2層20包含單層,故而於第1部位21與第2部位22之間不存在交界。又,構成第1部位21之纖維與構成第2部位22之纖維相同。
本實施形態中,關於不織布1B,若將第1層第1部位11、第1層第2部位12、第2層第1部位22、及第2層第2部位22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除滿足上述之(11)之關係、即第1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11以外,亦滿足下述之(13)及(14)之關係。
(13)第2層第1部位21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2部位12、(14)第2層第2部位22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21。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B中,第1層10具有親水度之梯度,且第2層20亦具有親水度之梯度。並且,親水度之大小關係成為第1層第1部位11<第1層第2部位12<第2層第1部位21<第2層第2部位22。該情形時,與上述之不織布1A之第1層10同樣地,第2層20可自第2部位21向第2部位22親水度逐漸變高,或者亦可自第2部位21向第2部位 22親水度呈階梯狀地變高。就使液體沿厚度方向之透過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自第2部位21向第2部位22親水度逐漸變高。就設置親水度逐漸變高之親水度之梯度之觀點而言,亦較佳為上述之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不僅含有於第1層10,而且亦含有於第2層20中。
於不織布1B之第1層10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70度以上,尤佳為72度以上。又,較佳為85度以下,尤佳為82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70度以上且85度以下,更佳為72度以上且82度以下。另一方面,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60度以上,尤佳為65度以上。又,較佳為80度以下,尤佳為7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60度以上且80度以下,更佳為65度以上且75度以下。
於不織布1B之第2層20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50度以上,尤佳為55度以上。又,較佳為75度以下,尤佳為70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50度以上且75度以下,更佳為55度以上且70度以下。另一方面,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20度以上,尤佳為30度以上。又,較佳為70度以下,尤佳為6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2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更佳為30度以上且65度以下。
就更順利地進行液體自第1層10向第2層20之透過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2部位12-第2層第1部位21)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且較佳為30度以下,尤佳為25 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1度以上且3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10度以上且25度以下。
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1部位11-第2層第2部位22)以大於上述第1層第2部位12-第2層第1部位21之接觸角之差為條件,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且較佳為65度以下,尤佳為50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2度以上且65度以下,進而較佳為10度以上且50度以下。
為了製造包含具有如上所述之接觸角之各層、各部位之圖4所示之熱風不織布1B,而只要將上述纖維處理劑用於各層,且適當控制後述之熱風法中之熱風之吹送條件、即熱風之溫度或風量即可。尤其是根據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B,可發揮出與圖3所示之不織布1A相同之效果。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B中第2層20亦具有親水度之梯度,因此圖3所示之不織布1A所發揮之效果變得更顯著。
圖5所示之不織布1C與上述圖4所示之不織布1B同樣地,第1層10具有親水度之梯度,且第2層20亦具有親水度之梯度。又,與圖4所示之不織布1B同樣地,關於第1層10,第2部位12之親水度高於第1部位11,且關於第2層20,第2部位22之親水度亦高於第1部位21。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C與圖4所示之不織布1B之不同點在於,親水度之大小關係成為第1層第1部位11<第2層第1部位21<第1層第2部位12<第2層第2部位22。除此以外,與圖4所示之不織布1B相同。
總之,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C為除滿足上述之(11)之關係、即第1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11以外,亦滿足下述之(15)、(16)及(17)之關係的熱風不織布。
(15)第2層第1部位21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11。
(16)第1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21。
(17)第2層第2部位22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2部位12。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C與上文說明之不織布1A、1B不同,並非自第1層10側向第2層20側親水度依序變高,而是於第1層第2部位12與第2層第1部位21之間親水度之關係發生逆轉。具有此種親水度之關係之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C除發揮與上文說明之圖3及圖4中分別所示之不織布1A、1B相同之效果以外,於第1層第2部位12與第2層第1部位21之間親水度之關係發生逆轉,起因於此,亦發揮出暫且透過不織布1C之液體不易逆返之效果、及於不織布1C之平面方向一面使液體擴散一面使液體透過該不織布1C之效果。液體不易逆返之效果於在將不織布1C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暫且被吸收體吸收之液體即便受到穿著者之耐壓亦不易逆返之方面有利。又,於不織布1C之平面方向使液體一面擴散一面透過之效果於在將不織布1C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可於吸收體之平面方向之所有部位吸收液體,從而可有效利用吸收體之吸收性能之方面有利。
於不織布1C之第1層10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70度以上,尤佳為72度以上。又,較佳為85度以下,尤佳為82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70度以上且85度以下,更佳為72度以上且82度以下。另一方面,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50度以上,尤佳為55度以上。又,較佳為75度以下,尤佳為70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接觸角較佳為50度以上且75度以下,更佳為55度以上且70度以下。
於不織布1C之第2層20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60度以上,尤佳為65度以上。又,較佳為80度以 下,尤佳為7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60度以上且80度以下,更佳為65度以上且75度以下。另一方面,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30度以上,尤佳為40度以上。又,較佳為70度以下,尤佳為6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3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更佳為40度以上且65度以下。
就使暫且透過不織布1C之液體不易逆返之效果、及於不織布1C之平面方向一面使液體擴散一面使液體透過該不織布1C之效果更顯著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1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2層第1部位21-第1層第2部位12)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2度以上,且較佳為30度以下,尤佳為25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1度以上且3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2度以上且25度以下。
又,就更順利地進行液體自第1層10向第2層20之透過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1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1部位11-第2層第2部位22)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5度以上,且較佳為55度以下,尤佳為45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2度以上且55度以下,進而較佳為5度以上且45度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C之第1層10中,可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親水度逐漸變高,或者亦可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親水度呈階梯狀地變高。另一方面,於第2層20中,可自第2部位22向第1部位21親水度逐漸變高,或者亦可自第2部位22向第1部位21親水度呈階梯狀地變高。
為了製造包含具有如上所述之接觸角之各層、各部位之圖5所示 之熱風不織布1C,只要將上述纖維處理劑用於各層,且適當控制後述之熱風法中之熱風之吹送條件、即熱風之溫度或風量即可。尤其為了於第1層第2部位12與第2層第1部位21之間使親水度之關係與圖4所示之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B逆轉,有利的是以於將第1層10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與第2層20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加以比較之情形時,第2層20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之親水度之程度變得更低之方式選擇各纖維處理劑。又,藉由使用後述熱伸長性纖維作為第2層20之構成纖維,亦可於第1層第2部位12與第2層第1部位21之間使親水度之關係與圖4所示之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B逆轉。
作為本發明之另一較佳之實施形態之熱風不織布NW2藉由包含上述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塑性纖維,而於就該熱風不織布整體來看時,親水度沿厚度方向具有梯度。詳細而言,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1部位,將遠離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21)及(22)之關係。
(21)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
(22)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
熱風不織布NW2成為第1層、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之大小關係為第1層<第2層第1部位<第2層第2部位。本發明中所謂之「親水度」可基於利用上述[接觸角之測定方法]中記載之方法測定之纖維之接觸角而判斷其程度。
如上所述,熱風不織布NW2自第1層向第2層親水度變高。又,熱風不織布NW2於第2層中自第1部位向第2部位親水度變高。起因於對厚度方向之親水度設置此種梯度,而若對熱風不織布NW2之第1面側供給液體,則該液體快速地於不織布中透過。因此,於第1面側之 表面,液體不易沿該表面流動。其結果,液體不易殘留於作為被供給有液體之面之第1面側之表面。而且,暫且透過本發明之熱風不織布之液體變得不易逆返。該等顯著之效果於將熱風不織布NW2用作以其第1層側之表面作為肌膚對向面之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尤其顯著。
圖6中表示具有上述親水度之梯度之熱風不織布NW2之具體例。該圖所示之熱風不織布1D具有第1層10與第2層20。第1層10與第2層20直接接觸,不存在介置於兩層間之其他層。第1層10及第2層20分別為單一之纖維層,並非為包含細分為其以上之複數層之積層體者。第1層10與第2層20於其等之對向面之整個區域結合,於兩層10、20間不產生空隙。再者,圖6中,以相同厚度表示第1層10與第2層20,其原因在於模式性地表示各層10、20,於實際之熱風不織布1D中,第1層10與第2層20之厚度亦可不同。
第1層10及第2層20均包含無規堆積之纖維。構成第1層10之纖維於纖維之交點以熱風方式融合。關於第2層20亦相同。又,於第1層10與第2層20之交界,構成第1層10之纖維與構成第2層20之纖維之交點以熱風方式融合。附加地,構成第1層10之纖維亦可以熱風方式之融合以外之方法結合。例如亦可以利用熱壓紋加工之融合、利用高壓噴流之絡合、利用接著劑之接著等方法附加地結合。關於第2層20亦相同,又,於第1層10與第2層20之交界亦相同。
於本發明中,將包含單層之第2層20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時,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10之側之部位稱為第2層第1部位21,將遠離第1層10之側之部位稱為第2層第2部位22。由於第2層20包含單層,故而於第2部位21與第2部位22之間不存在交界。又,構成第2部位21之纖維與構成第2部位22之纖維相同。
於圖6所示之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D之第2層20中,第2部位22之親 水度高於第2部位21。為了對第2層20設置此種親水度之梯度,較佳為第2層20中含有上述之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該情形時,第2層20可自第2部位21向第2部位22親水度逐漸變高,或者亦可自第2部位21向第2部位22親水度呈階梯狀地變高。就使液體沿厚度方向之透過變得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自第2部位21向第2部位22親水度逐漸變高。就設置親水度逐漸變高之親水度之梯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第2層20中含有上述之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
無論是親水度逐漸變高,亦或是呈階梯狀地變高,於第2層20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均較佳為50度以上,尤佳為60度以上。又,較佳為80度以下,尤佳為7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50度以上且8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60度以上且75度以下。另一方面,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30度以上,尤佳為40度以上。又,較佳為75度以下,尤佳為70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30度以上且75度以下,更佳為40度以上且70度以下。
與親水度具有梯度之第2層20相對照,第1層10之親水度於該第1層10之任一部位均相同。並且,第1層10之親水度低於第2層第1部位21之親水度。如此,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1D之親水度以第1層10、第2層第1部位21及第2層第2部位22之順序依序變高。水相對於第1層1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大於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75度以上,尤佳為80度以上,且較佳為90度以下,尤佳為85度以下。例如水相對於第1層1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75度以上且90度以下,更佳為80度以上且85度以下。
為了形成親水度於任一部位均相同之第1層10,只要使用例如用 以對纖維賦予親水性而先前一直使用之稱為油劑之纖維處理劑即可。作為此種纖維處理劑,例如可列舉各種界面活性劑作為典型者。作為界面活性劑,可使用陰離子、陽離子、兩性離子及非離子之界面活性劑等。作為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上文作為用以使不織布1A之第2層之親水度於任一部位均相同之界面活性劑所敍述之各種者。
再者,第1層10之構成纖維較佳為未經包含上述(A)成分或(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處理。
就更順利地進行液體自第1層10向第2層20之透過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1層1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21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10-第2層第1部位21)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15度以上,且較佳為40度以下,尤佳為3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25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1度以上且4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10度以上且30度以下,更佳為15度以上且25度以下。
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水相對於第1層10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22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10-第2層第2部位22)以大於上述第1層10-第2層第1部位21之接觸角之差為條件,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20度以上,且較佳為60度以下,尤佳為5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35度以下。例如上述差較佳為2度以上且6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10度以上且50度以下,更佳為20度以上且35度以下。
其次,對熱風不織布NW1及NW2中所含之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進行說明。熱融合性纖維藉由附著纖維處理劑,而與使其附著之前相比,纖維之表面之親水度提高。就提高纖維之親水度之觀點而言,纖維處理劑之附著量相對於纖維處理劑除外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總質量的比率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1~1.5 質量%,更佳為0.2~1.0質量%。
作為使纖維處理劑附著於熱融合性纖維之表面之方法,可無特別限制地採用各種公知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利用噴霧之塗佈、利用狹縫塗佈機之塗佈、利用輥轉印之塗佈、於纖維處理劑中之浸漬等。該等處理可對網化前之纖維進行,亦可於利用各種方法將纖維網化後進行。但是,必須於後述熱風處理之前進行處理。表面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纖維例如可藉由熱風送風式之乾燥機以充分低於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之溫度(例如120℃以下)進行乾燥。
作為熱融合性纖維,例如可列舉: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熱收縮纖維、立體捲縮纖維、潛在捲縮纖維、中空纖維等。該等纖維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該等纖維中,尤佳為使用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
熱融合性纖維於纖維處理劑之附著之前後均具有熱融合性,且具有芯鞘型之複合構造。芯鞘型之複合纖維可為同心之芯鞘型,亦可為偏心之芯鞘型,亦可為並列型,亦可為異型形(異形型)。尤佳為同心之芯鞘型。於纖維呈何種形態之情形時,就製造柔軟且觸感等良好之不織布等之觀點而言,熱融合性纖維之纖度均較佳為1.0dtex以上且10.0dtex以下,更佳為2.0dtex以上且8.0dtex以下。
關於熱融合性纖維之纖度,第1層10與第2層20可相同,或者亦可不同。於各層10、20中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度不同之情形時,較佳為第2層20中所含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度小於第1層10中所含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度。藉此,產生自第1層10向第2層20毛細管力提高之梯度,其與起因於纖維處理劑之親水度之梯度相結合,而發揮出自第1層10向第2層20之液體引入性提高之有利之效果。尤其於本發明中,由於充分賦予起因於纖維處理劑之親水度之梯度,故而即便第2層20不使用纖度較小之熱融合性纖維,自第1層10向第2層20之液體引入性 亦充分。
作為尤佳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可列舉上述芯鞘型複合纖維P。又,使纖維處理劑附著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為熱伸長性複合纖維。芯鞘型複合纖維P或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之構成或較佳之構成亦如上所述。
於本發明中,亦可使用將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混綿而成者作為熱融合性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係包含高熔點成分與低熔點成分,且低熔點成分於纖維表面之至少一部分沿長度方向連續地存在的兩成分系複合纖維。複合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之形態有芯鞘型或並列型等各種形態,可以任一形態使用。熱融合性之複合纖維係於原料之階段被實施延伸處理。此處所謂之延伸處理係指延伸倍率2~6倍左右之延伸操作。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之混合比率以質量比計前者:後者較佳為1:9~9:1,更佳為4:6~6:4。藉此更容易利用熱風使不織布之體積恢復,可製成觸感與乾燥性較單獨使用各纖維良好之熱風不織布。又,可第1層使用熱伸長性纖維,第2層使用非熱伸長性纖維,亦可第2層使用熱伸長性纖維,第1層使用非熱伸長性纖維。
圖7中表示可較佳地用以製造上述熱風不織布NW1及/或熱風不織布NW2之製造裝置。該圖所示之製造裝置100具備第1織物製造部110、第2織物製造部120、壓紋部130、熱風處理部140、軋光機部150及捲取部160。
第1織物製造部110及第2織物製造部120均包含梳理機。第1織物製造部110係製造對應於目標熱風不織布中之第1層之織物之部位。另一方面,第2織物製造部120係製造對應於目標熱風不織布中之第2層之織物之部位。對第1織物製造部110及第2織物製造部120,根據目標熱風不織布之具體用途供給適當之原料纖維,而製造第1織物111及第 2織物122。根據目標熱風不織布之具體用途使適當量之纖維處理劑附著於原料纖維。
自第1織物製造部110及第2織物製造部120陸續送出之第1織物111及第2織物122於壓紋部130重疊而被實施壓紋加工。此時,以於第2織物122上配置第1織物111之方式使兩織物111、122重疊。壓紋部130例如可包含凹凸輥131與砧輥132。壓紋部130中之壓紋加工之條件只要為將兩織物111、122之構成纖維彼此於加熱下加壓而形成壓紋融合部(未圖示)之條件即可。又,於使用熱伸長性纖維作為熱融合纖維之情形時,較佳為於使該熱伸長性纖維伸長之溫度條件下實施壓紋加工。
於壓紋部130中將兩織物111、122一體化而形成之重疊織物101被搬送至熱風處理部140。熱風處理部140具有密閉之腔室141。腔室141內配置有環繞之環形帶142。環形帶142包含透氣性材料、例如金屬線之網帶。重疊織物101係被載置於環形帶142上搬送。腔室141內設置有加熱至特定溫度之空氣(以下亦稱為「熱風」)之吹出口(未圖示)。進而腔室141內亦設置有吹出之熱風之抽吸口(未圖示)。於搬送至腔室141內之重疊織物101通過該腔室141內之期間,以熱風方式對重疊織物101吹送熱風。熱風之吹送係自重疊織物101中之第1織物111側進行。吹送之熱風係自重疊織物101中之第2織物122側釋出。為了該目的,上述吹出口(未圖示)係以與重疊織物101中之第1織物111對向之方式配置,且上述抽吸口(未圖示)係以與第1織物122對向之方式配置。
如上所述,關於附著有包含(A)成分或(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纖維處理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程度根據該熱融合性纖維所受之熱量而不同。纖維處理劑之滲透之程度越大,與附著纖維處理劑之初期狀態相比纖維之親水度越會降低。於本製造方法中,利用該現象而使目標熱風不織布產生親水度之梯度。
詳細而言,根據熱風法,熱風吹送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大之熱量,且熱風吹送面之相反側、即與環形帶142對向之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小之熱量。因此,於本製造方法中,重疊織物101中之第1織物111之表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大之熱量,第2織物122之表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小之熱量。其結果,於重疊織物101中,自第1織物111側向第2織物122側,纖維處理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程度變小。起因於此,於重疊織物101中,自第1織物111側向第2織物122側親水度變高。該情形時,若使上述纖維處理劑僅附著於構成第1織物111之熱融合性纖維,使通常之纖維油劑附著於構成第2織物122之熱融合性纖維,則於由第1織物111形成之第1層10中產生親水度之梯度,而可獲得圖3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1。又,若使纖維處理劑附著於構成第1織物111之熱融合性纖維及構成第2織物之熱融合性纖維之兩者,則於由第1織物111形成之第1層10及由第2織物122形成之第2層20之兩者產生親水度之梯度,而可獲得圖4或圖5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1A或1B。獲得熱風不織布1A或獲得熱風不織布1B可藉由附著於構成第1織物111及第2織物122之各熱融合性纖維之纖維處理劑之種類或附著量而控制。例如於為附著於構成第2織物122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維處理劑之親水度高於附著於構成第1織物111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維處理劑者之情形時,容易獲得圖4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1A。此外,若增加熱風之吹送之風量,則更容易獲得圖4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1A。另一方面,於為附著於構成第2織物122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維處理劑之親水度低於附著於構成第1織物111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維處理劑者之情形時,容易獲得圖5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1B。
又,於本製造方法中,重疊織物101中之第1織物111之表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大之熱量,第2織物122之表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小之熱量。尤其關於第2織物122,與第1織物111對向之面受到最大之熱 量,與環形帶142對向之面受到最小之熱量。其結果,若使上述纖維處理劑附著於構成第2織物122之熱融合性纖維,則於第2織物122中,自與第1織物111對向之面側向與環形帶142對向之面側,纖維處理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程度變小。起因於此,於第2織物122中,自與第1織物111對向之面側向與環形帶142對向之面側親水度變高。而且,若使用親水度低於上述纖維處理劑者作為附著於第1織物111之構成纖維之纖維油劑,則於重疊織物101中,自第1織物111側向第2織物122側親水度變高,因此作為上述熱風不織布NW2,可獲得圖6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1D。
如此,以上之方法藉由熱之賦予而使賦予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之親水度於不織布之厚度方向上局部降低,藉此表現出親水度之梯度。因此,根據以上之方法,無須使複數片不織布重疊對親水度設置梯度,而可沿一片單一之不織布之厚度方向對親水度設置梯度。
於熱風處理部140中,如上所述,產生沿重疊織物101之厚度方向之親水度之梯度。並且,於熱風處理部140,產生重疊織物101之構成纖維彼此之熱融合,而可獲得目標熱風不織布102。所獲得之熱風不織布102自熱風處理部140送出後被導入至軋光機部150而進行軋光機加工。藉由軋光機加工而使熱風不織布102之表面變得平滑,起毛等變少。其後,熱風不織布102於捲取部160被捲取。
再者,於以上之製造方法中,視情況亦可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該情形時,所獲得之熱風不織布102成為表背面無凹凸之平滑者。與此相對照,於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且使用熱伸長性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之情形時,可獲得起因於熱伸長纖維之熱伸長而於表面具有複數個凸部之熱風不織布102。凸部形成於由壓紋融合部包圍之區域。又,凸部成為自第2層側向第1層側突出之形狀。 其理由在於,於熱風處理時,對應於第2層側之第2織物122與環形帶142抵接,因此伸長之熱伸長性纖維之突出受環形帶142之限制,相對於此,對應於第1層側之第1織物111不存在此種限制。就該觀點而言,若使第1織物111中含有熱伸長性纖維,則變得容易形成具有凹凸感之凸部,故而較佳。
於如上所述般於熱風不織布形成凸部之情形時,於該凸部中,自該凸部之頂部向底部親水度變高。其理由如下所述。於凸部中之底部形成有壓紋融合部。壓紋融合部藉由纖維之融合而成為膜化或接近膜化之融合狀態,因此透氣性降低。另一方面,於凸部之頂部及其附近不存在妨礙透氣性之部位。其結果,於熱風處理中,越為凸部之頂部及其附近,熱風越容易通過,親水度越容易降低。反之,壓紋融合程度越高,熱風越不易通過,親水度越不易降低。起因於此,凸部之親水度自其頂部向底部變高。
對於如此般獲得之本發明之不織布,其後亦可實施二次加工。作為二次加工,例如可列舉公知之立體賦形加工。
本發明之不織布有效利用沿其厚度方向之親水度之梯度而可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可較佳地用作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拋棄式尿布、失禁護墊等自身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中所使用之吸收性物品中之表面片材、輔助片材(配置於表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之片材)、背面片材、防漏片材、或人用擦拭片材、皮膚保護用片材、進而物用之刮擦器等。於將本發明之不織布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或輔助片材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該不織布之第1層側作為肌膚對向面側。
本發明之不織布之製造中所使用之織物之基重可根據目標不織布之具體用途而選擇適當之範圍。最終獲得之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10g/m2以上且80g/m2以下,尤佳為15g/m2以上且60g/m2以下。
自身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中所使用之吸收性物品典型的是具備 表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配置於兩片材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作為將本發明之不織布用作表面片材之情形之吸收體及背面片材,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該技術領域中通常所使用之材料。
例如作為吸收體,可使用將包含紙漿纖維等纖維材料之纖維集合體或於該纖維集合體中保持有吸收性聚合物者以衛生紙(tissue paper)或不織布等被覆片材被覆而成者。作為背面片材,可使用熱塑性樹脂之膜、或該膜與不織布之層壓體等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片材。背面片材亦可具有水蒸氣透過性。吸收性物品亦可進而具備對應於該吸收性物品之具體用途之各種構件。此種構件對業者而言為公知。例如於將吸收性物品應用於拋棄式尿布或經期衛生棉之情形時,亦可於表面片材上之左右兩側部配置一對或兩對以上之立體防護。
以上,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於不織布形成壓紋部之情形之壓紋部之形成圖案可代替格子狀而製成多行之條紋狀、點狀、棋盤格花紋狀、螺旋狀等任意之圖案。作為製成點狀之情形之各個點之形狀,可製成圓形、橢圓形、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心型、任意之形狀。又,亦可採用正方形或長方形之格子狀、或形成龜殼花紋之形狀。
又,於圖2所示之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中,亦可於實施壓紋加工時對壓紋輥及/或平滑輥進行加熱,而製造壓紋部及/或其周邊之親水性降低之不織布。又,於將本發明之不織布用於尿布或衛生棉、刮擦器、其他製品之情形時,可於製造之前、製造之中途、及形成製品之形態後之任一時點,對所期望之部分施加熱,使本發明之不織布之一部分或全部之親水性降低,或亦可成為撥水性。
針對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纖維或不織布。
<1>
一種不織布,其係使用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者,且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A)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2>
如上述<1>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以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為1質量%以上、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較佳為20質量%以下之比率含有上述聚有機矽氧烷。
<3>
如上述<1>或<2>中記載之不織布,其具有上述不織布之第一面、及與其相反側之第二面,且自第一面側向第二面側親水度變高。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 布具有凹凸形狀,且自凸部之頂部向底部親水度變高,上述凸部之頂部之接觸角與上述底部之接觸角之差較佳為2.5度以上,進而較佳為3度以上,進而較佳為5度以上,又,較佳為10度以下,更佳為8度以下,進而較佳為7度以下。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具有藉由壓紋加工而形成之厚度較薄之部分、及其以外之厚度較厚之部分,且上述厚度較薄之部分或其附近部為親水性,上述厚度較厚之部分之頂部之親水度低於上述厚度較薄之部分或其附近部。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為熱風不織布。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為熱風不織布,且具有第1層與鄰接於其之第2層,於第1層及第2層中之至少一者中含有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於將第1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遠離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1部位,將靠近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及第2層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及(2)之關係,(1)第1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2)第2層中之任一部位之親水度均高於第1層第2部位。
<8>
如上述<7>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2層之親水度於該第2層之任一部位均相同。
<9>
如上述<7>或<8>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70度以上,尤佳為72度以上,又,較佳為85度以下,尤佳為82度以下。
<10>
如上述<7>至<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為50度以上,較佳為55度以上,進而較佳為60度以上,尤佳為65度以上,又,為80度以下,較佳為75度以下,進而較佳為70度以下。
<11>
如上述<7>至<10>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2層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20度以上且75度以下。
<12>
如上述<7>至<11>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2層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20度以上,尤佳為30度以上,且較佳為75度以下,尤佳為65度以下。
<13>
如上述<7>至<12>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2部位-第2層)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20度以上,且較佳為50度以下,尤佳為40度以下。
<14>
如上述<7>至<1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中所含之纖維 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1部位-第2層)以大於第1層第2部位-第2層之接觸角之差為條件,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20度以上,且較佳為65度以下,尤佳為50度以下。
<15>
如上述<7>至<1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2層20之構成纖維未藉由包含(A)成分或(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進行處理。
<16>
如上述<7>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部位,將遠離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2部位、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3)及(14)之關係,(13)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2部位、(14)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
<17>
如上述<16>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第2層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50度以上,較佳為55度以上,進而較佳為60度以上,尤佳為65度以上,又,為80度以下,較佳為75度以下,進而較佳為70度以下。
<18>
如上述<16>或<17>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為20度以上,較佳為3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40度以上,又,為70度以下,較佳為65度以下。
<19>
如上述<16>至<18>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 於第1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2部位-第2層第1部位)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且較佳為30度以下,尤佳為25度以下。
<20>
如上述<16>至<1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1部位-第2層第2部位)以大於第1層第2部位-第2層第1部位之接觸角之差為條件,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且較佳為65度以下,尤佳為50度以下。
<21>
如上述<7>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部位,將遠離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5)、(16)及(17)之關係,(15)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16)第1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17)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2部位。
<22>
如上述<21>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1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2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2度以上,且較佳為30度以下,尤佳為25度以下。
<23>
如上述<21>或<22>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 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1部位-第2層第2部位)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5度以上,且較佳為55度以下,尤佳為45度以下。
<24>
如上述<21>至<2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1層之親水度自其第1部位向第2部位逐漸變高。
<25>
如上述<7>至<2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1層中含有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
<26>
如上述<7>至<2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1層使用熱伸長性纖維,第2層使用非熱伸長性纖維。
<2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為熱風不織布,且具有第1層與鄰接於其之第2層,於第1層及第2層中之至少一者中含有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1部位,將遠離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及(2)之關係,(1)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2)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
<28>
如上述<27>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於第2層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50度以上,尤佳為60度以上,又,較佳為80度以下,尤佳為75度以下,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 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較佳為50度以上且8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60度以上且75度以下。
<29>
如上述<27>或<28>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小於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30度以上,尤佳為40度以上,又,較佳為75度以下,尤佳為70度以下。
<30>
如上述<27>至<2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1層之親水度於該第1層之任一部位均相同。
<31>
如上述<27>至<30>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大於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較佳為75度以上,尤佳為80度以上,且較佳為90度以下,尤佳為85度以下。
<32>
如上述<27>至<31>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1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10-第2層第1部位21)較佳為1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15度以上,且較佳為40度以下,尤佳為3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25度以下。
<33>
如上述<27>至<32>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水相對於第1層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與水相對於第2層第2部位中所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之差(第1層-第2層第2部位)以大於第1層-第2層第1部位之接觸角之差為條件,較佳為2度以上,尤佳為10度以上,進而較佳 為20度以上,且較佳為60度以下,尤佳為5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35度以下。
<34>
如上述<1>至<3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2層中所含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度小於第1層中所含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纖度。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2層使用熱伸長性纖維,第1層使用非熱伸長性纖維。
<36>
如上述<16>至<35>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2層自其第1部位向第2部位親水度逐漸變高。
<37>
如上述<1>至<36>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第2層中含有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
<38>
如上述<7>至<37>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具有複數個自第2層側向第1層側突出之凸部,且於該凸部,自該凸部之頂部向底部親水度變高。
<39>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熱融合性纖維為藉由熱而其長度會伸長之熱伸長性纖維。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熱融合性纖維以相對於熱融合性纖維之總質量為0.5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之比率含有氧化鈦。
<41>
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42>
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用作上述(B)成分之磷酸烷基酯為碳鏈為16~18之磷酸單烷基酯或二烷基酯之完全中和或部分中和鹽。
<43>
如上述<1>至<42>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C)成分為二烷基磺酸或其鹽。
<44>
如上述<43>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二烷基磺酸之兩鏈之烷基各者之碳數為4~14個、尤其是6~10個。
<45>
如上述<1>至<4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A)成分與上述(C)成分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為1:3~4:1。
<46>
如上述<1>至<45>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纖維處理劑對上述熱融合性纖維之附著量相對於纖維處理劑除外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總質量的比率為0.1質量%以上,較佳為0.1~1.5質量%,更佳為0.2~1.0質量%。
<47>
如上述<1>至<46>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作為(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之分子量以重量平均分子量計較佳為10萬以上,更佳為15萬以上,進而較佳為20萬以上,且較佳為100萬以下,更佳為80萬以下,進而較佳為60萬以下。
<48>
如上述<1>至<47>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使用分子量不同之兩種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作為(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
<49>
如上述<1>至<48>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使用分子量不同之兩種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作為(A)成分,且其中一種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萬以上,更佳為15萬以上,進而較佳為20萬以上,又,較佳為100萬以下,更佳為80萬以下,進而較佳為60萬以下,另一種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未達10萬,更佳為5萬以下,更佳為3萬5千以下,進而較佳為2萬以下,又,較佳為2000以上,更佳為3000以上,進而較佳為5000以上。
<50>
如上述<49>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與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10萬之聚有機矽氧烷之調配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10~4:1,更佳為1:5~2:1。
<51>
如上述<1>至<50>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A)成分之調配比率相對於該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又,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
<52>
如上述<1>至<51>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B)成分之調配比率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又,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25質量%以下。
<53>
如上述<1>至<52>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上述(C)成分之調配比率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且較佳為20質量%以下,更佳為13質量%以下。
<54>
如上述<1>至<5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纖維處理劑中之(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C)成分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3~4:1,更佳為1:2~3:1。
<55>
如上述<1>至<5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纖維處理劑中之(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B)成分之磷酸烷基酯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5~10:1,更佳為1:2~3:1。
<56>
如上述<1>至<55>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其含有包含具有構成芯部之第1樹脂成分與構成鞘部之第2樹脂成分之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之熱伸長性纖維作為上述熱融合性纖維,且上述熱伸長性複合纖維於較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不具有熔點之樹脂之情形時為軟化點)高10℃之溫度下之熱伸長率較佳為0.5%以上且20%以下,更佳為3%以上且2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上且20%以下。
<57>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使用如上述<1>至<56>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者。
<58>
如上述<57>中記載之吸收性物品,其為經期衛生棉。
<59>
一種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係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者,且該(A)成分與該(C)成分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為1:3~4:1,且以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質量為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之比率含有該(A)成分,(A)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60>
如上述<59>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61>
如上述<59>或<60>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聚二甲基矽氧烷包含兩種以上之聚二甲基矽氧烷,其中一種包含重量平均分子量10萬以上之聚二甲基矽氧烷,另一種包含重量平均分子 量未達10萬之聚二甲基矽氧烷。
<62>
如上述<61>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與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10萬之聚有機矽氧烷之較佳之調配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10~4:1,更佳為1:5~2:1。
<63>
如上述<59>至<62>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用作上述(B)成分之磷酸烷基酯為碳鏈為16~18之磷酸單烷基酯或二烷基酯之完全中和或部分中和鹽。
<64>
如上述<59>至<6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上述(B)成分之調配比率為5質量%以上,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為30質量%以下,較佳為25質量%以下。
<65>
如上述<59>至<6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C)成分為二烷基磺酸或其鹽。
<66>
如上述<65>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二烷基磺酸之兩鏈之烷基各者之碳數較佳為4~14個,尤佳為6~10個。
<67>
如上述<59>至<67>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上述(C)成分之調配比率為1質量%以上,較佳為5質量%以上,又,為20質量%以下,較佳為13質量%以下。
<68>
如上述<59>至<67>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上述(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上述(C)成分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3~4:1,更佳為1:2~3:1。
<69>
如上述<59>至<68>中任一項中記載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中之上述(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上述(B)成分之磷酸烷基酯之含有比率以質量比計為1:4~3:1,較佳為1:2~2:1。
<70>
一種熱融合性纖維,其係附著有如上述<59>至<6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纖維處理劑者。
<71>
如上述<70>中記載之熱融合性纖維,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之附著量相對於該纖維處理劑除外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總質量的比率為0.1質量%以上,較佳為0.1~1.5質量%,更佳為0.2~1.0質量%。
<72>
如上述<70>或<71>中記載之熱融合性纖維,其相對於水之接觸角為90度以下,較佳為85度以下,且為60度以上,較佳為65度以上,又,為65~85度,較佳為70~80度。
<73>
如上述<70>至<72>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熱融合性纖維,其中上述熱融合性纖維為熱伸長性纖維。
<74>
如上述<70>至<73>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熱融合性纖維,其中 上述熱伸長性纖維為具有構成芯部之第1樹脂成分與構成鞘部之第2樹脂成分之熱伸長性複合纖維,且該熱伸長性複合纖維於較第2樹脂成分之熔點(不具有熔點之樹脂之情形時為軟化點)高10℃之溫度下之熱伸長率為0.5~20%,較佳為3~20%,更佳為5.0~20%。
<75>
如上述<70>至<74>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熱融合性纖維,其中上述熱融著性纖維以相對於熱融合性纖維之總質量為0.5質量%以上且5質量%以下之比率含有氧化鈦。
<76>
一種不織布,其係使用如上述<70>至<75>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熱融合性纖維者。
<77>
如上述<76>中記載之不織布,其中將上述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混綿而作為上述熱融合性纖維。
<78>
如上述<76>或<78>中記載之不織布,其為熱風不織布。
<79>
一種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係對包含附著有如上述<59>至<6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織物或不織布實施熱處理,而獲得使該織物或該不織布之一部分之親水性降低之不織布。
<80>
一種不織布之親水性之控制方法,其係對包含附著有如上述<59>至<79>中任一項中記載之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織物或不織布實施熱處理,而使該織物或該不織布之一部分之親水性降低。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制於該實施例。只要無特別說明,則「%」意指「質量%」。
[實施例1]
(1)藉由熱而親水性降低之纖維之製造
將作為熱融合性纖維的芯部包含聚丙烯樹脂且鞘部包含聚乙烯樹脂之熱伸長性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浸漬於下述組成之纖維處理劑(油劑)A中。浸漬後,使之乾燥,而獲得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對纖維之油劑附著量為0.39質量%。
(纖維處理劑A之組成)
‧聚有機矽氧烷(上述(A)成分,Shin-Etsu Silicones製造之Silicone「KM-903」):8.3質量%
(Silicone「KM-903」之組成)
‧重量平均分子量為約50萬之聚二甲基矽氧烷:18質量%
‧重量平均分子量為約2萬之聚二甲基矽氧烷:42質量%
‧分散劑:5質量%
‧水:35質量%
‧磷酸烷基酯鉀鹽[上述(B)成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GRIPPER 4131之氫氧化鉀中和物]:22.9質量%
‧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鈉鹽[上述(C)成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Pelex OT-P]:9.2質量%
‧烷基(硬脂基)甜菜鹼[上述(A)~(C)以外之成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Amphitol 86B]:13.8質量%
‧聚氧乙烯(加成莫耳數:2)硬脂基醯胺[上述(A)~(C)以外之成分,川研精細化學製造,Amisol SDE]:27.5質量%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改性聚矽氧[上述(A)~(C)以外之成 分,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X-22-4515]:18.3質量%
表1中,(A)成分之調配量為上述「KM-903」之組成中僅聚矽氧之調配量,而並非「KM-903」整體之調配量。即,表1所示之纖維處理劑之各成分之調配比率係將KM-903中之分散劑及水除外而算出之值。
(2)不織布之製造
使用所獲得之纖維,不使用非熱伸長性纖維,藉由圖2所示之方法製造不織布。具體之製造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對使用梳理機而形成之織物實施壓紋加工。壓紋加工係以形成格子狀之壓紋部且壓紋部(壓縮部)之面積率成為22%之方式進行。壓紋加工之加工溫度為110℃。其次,進行熱風加工。熱風加工係進行1次自壓紋加工中之壓紋面側吹送熱風之熱處理。熱風加工之熱處理溫度係設為136℃。
所獲得之不織布如圖1(a)及圖1(b)所示,具有厚度較薄之部分(壓紋部)18與其以外之厚度較厚之部分19,單面成為具有凸部119與凹部118之起伏較大之凹凸面10b,另一單面成為大致平坦之平坦面10a。
[實施例2]
將纖維處理劑A(油劑)之各成分之調配比率變更為表1中記載之比率,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2之不織布。
[實施例3]
將纖維處理劑A(油劑)之各成分之調配比率變更為表1中記載之比率,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3之不織布。
[實施例4]
將纖維處理劑A(油劑)之各成分之調配比率變更為表1中記載之比率,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4之不織布。
[實施例5]
僅使用芯部包含聚酯樹脂且鞘部包含聚乙烯樹脂之非熱伸長性 纖維代替熱伸長性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5之不織布。
[實施例6]
僅使用芯部包含聚酯樹脂且鞘部包含聚乙烯樹脂之非熱伸長性纖維代替熱伸長性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6之不織布。
[實施例7]
僅使用芯部包含聚酯樹脂且鞘部包含聚乙烯樹脂之非熱伸長性纖維代替熱伸長性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7之不織布。
[實施例8]
僅使用芯部包含聚酯樹脂且鞘部包含聚乙烯樹脂之非熱伸長性纖維代替熱伸長性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8之不織布。
[實施例9]
使用將實施例1中所使用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與實施例5中所使用之非熱伸長性纖維以質量比1:1混綿而成者代替熱伸長性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具體而言,藉由如下方式製作:使纖維處理劑A浸漬於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中,以每1g之附著量成為相同之方式使纖維處理劑A附著於各者後,將該等纖維混綿。使用上述熱融合性纖維,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9之不織布。
[實施例10]
使用將實施例1中所使用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與實施例5中所使用之非熱伸長性纖維以質量比1:1混綿而成者代替熱伸長性之熱融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具體而言,藉由如下方 式製作:使將纖維處理劑A(油劑)之各成分之含有比率變更為表1中記載之比率而成者浸漬於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中,以每1g之附著量成為相同之方式使該纖維處理劑附著於各者後,將該等纖維混綿。使用上述熱融合性纖維,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10之不織布。
[比較例1及2]
將纖維處理劑A(油劑)之各成分之含有比率變更為表1中記載之比率,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分別獲得比較例1及2之不織布。具體而言,比較例1中使用不含(A)成分之纖維處理劑,比較例2中使用不含(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
[比較例3及4]
將纖維處理劑A(油劑)之各成分之含有比率變更為表1中記載之比率,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分別獲得比較例3及4之不織布。具體而言,比較例3中使用不含(A)成分之纖維處理劑,比較例4中使用不含(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
[纖維處理劑之附著量之測定方法]
纖維處理劑之附著量係使用迅速殘脂抽出機進行測定。稱量纖維2g,放入至下部空出小孔之特定之容器中。其後,利用蓋子按壓纖維,藉此將纖維壓入至容器之下部,向其中投入10cc之乙醇/甲醇(1:1)混合之溶液,靜置10分鐘後再一次蓋上蓋子,用力按壓,藉此擠出纖維中所含之乙醇/甲醇成分,向稱量皿中加入液體。藉由對稱量皿進行加熱而使溶劑揮散,根據稱量皿之原本之重量測量加熱後之重量,藉此測定纖維處理劑之附著量。以N=3進行測定,將其平均值設為油劑附著量。
[評價] [接觸角]
針對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4中獲得之不織布,測定水相對於自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之接觸角。將其等之結果示於表1。關於實施例1~8及比較例1~4中獲得之不織布,水相對於自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之接觸角係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之段落[0057]中記載之方法、更具體而言上述之[接觸角之測定方法]中記載之方法而測定。
又,針對實施例9及10中獲得之不織布,分別利用下述方法自各不織布之「凸部頂部P1」及「背面P2」採取熱伸長性纖維及非熱伸長性纖維,藉由相同之方法測定水相對於所採取之各熱伸長性纖維及各非熱伸長性纖維之接觸角。
[熱伸長性纖維及非熱伸長性纖維之採取方法]
使用精密剪子與鑷子自混綿而成之不織布中自不織布之最表層部分將各纖維以纖維長1mm裁斷,自不織布中取出。
表1中之「接觸角」之欄之「凸部頂部P1」係自凹凸面10b之凸部119之頂部P1(厚度較厚之部分之頂部)之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與蒸餾水之接觸角之測定結果,「背面P2」係自平坦面10a中之對應於凸部之頂部P1之部位P2之不織布中取出之纖維與蒸餾水之接觸角之測定結果。又,將實施例1、2及比較例1之接觸角之測定結果示於圖8。
[表面片材液體殘留量]
自花王股份有限公司之市售之經期衛生棉(商品名「樂而雅(Laurier)瞬吸乾爽棉柔」)去除表面片材,取而代之,積層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4之各不織布,將其周圍固定而獲得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各不織布係使背面P2側朝向吸收體側而配置。
於上述經期衛生棉之表面上重疊具有內徑1cm之通孔之丙烯酸板,對該衛生棉施加100Pa之固定荷重。該荷重下,自該丙烯酸板之通孔流入脫纖維馬血6.0g。流入上述馬血後60秒後將丙烯酸板去除,繼而測定該不織布之重量(W2),算出與預先測定之流入馬血之前之不織布之重量(W1)之差(W2-W1)。將以上之操作進行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液體殘留量(mg)。液體殘留量成為穿著者之肌膚何種程度潤濕之指標,液體殘留量越少,結果越良好。將其等之結果示於表1。
[回濕量]
自花王股份有限公司之市售之經期衛生棉(商品名「樂而雅瞬吸乾爽棉柔」)去除表面片材,取而代之,積層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4之各不織布,將其周圍固定而獲得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各不織布係使背面P2側朝向吸收體側而配置。
於上述經期衛生棉之表面上重疊具有內徑1cm之通孔之丙烯酸板,對該衛生棉施加100Pa之固定荷重。該荷重下,自該丙烯酸板之通孔每3分鐘每次3.0g流入合計9.0g之脫纖維馬血。於流入上述馬血後300秒後將丙烯酸板去除,繼而將衛生紙重疊於上述不織布之表面上,進而於該衛生紙上放上重石,對該衛生棉施加2000Pa之荷重。於放上重石後5秒後將該重石及衛生紙卸除,測定該衛生紙之重量(W4),算出與預先測定之重疊於上述不織布之表面上之前之衛生紙之重量(W3)之差(W4-W3)。將以上之操作進行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回液量(mg),回液量越少,評價越高。將其等之結果示於表1。
[液體流動距離]
自花王股份有限公司之市售之經期衛生棉(商品名「樂而雅瞬吸乾爽棉柔」)去除表面片材,取而代之,積層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4之各不織布,將其周圍固定而獲得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各不織布係使背面P2側朝向吸收體側而配置。
試驗裝置具有衛生棉之載置面相對於水平面傾斜45°之載置部。於該載置部以表面片材朝向上方之方式載置衛生棉。作為試驗液,將經著色之蒸餾水以1g/10sec之速度滴加至衛生棉。測定自最初不織布潤濕之位置至吸收體最初吸收試驗液之位置之距離。將以上之操作進行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液體流動距離(mm)。液體流動距離成為液體未被經期衛生棉吸收而觸及穿著者之肌膚之量之指標,液體流動距離越短,評價越高。
[不織布之體積恢復性]
利用下述方法評價不織布之體積恢復性,將結果示於表1。
關於不織布之厚度之測定方法,以WO2010074207A1中記載之方法進行。關於體積恢復性之評價,以捲繞長度2700m捲繞於外徑85mm之紙管而成為輥狀,其後於常溫下保管2週,將成輥之不織布以150m/min之搬送速度陸續送出,以處理溫度115℃、處理時間0.2秒、風速2.8m/秒對該不織布吹送熱風,藉此使不織布厚度恢復。不織布之恢復性於將不織布被捲繞為輥狀之前之不織布之凸部之厚度(保存前厚度)設為C,將熱風吹送後之不織布之凸部之厚度(恢復後厚度)設為D時,由以下之式(2)所表示。熱風吹送後之不織布厚度之測定係於熱風吹送後1分鐘~1小時後進行測定。不織布之厚度係利用上述之方法進行測定。
體積恢復性(%)=(D/C)×100 (2)
將由式(2)算出之體積恢復性未達60%之情形評價為C,將60%以 上~未達70%之情形評價為B,將70%以上~未達80%之情形評價為A,將80%以上之情形評價為S。體積恢復性之值越高,評價越高。
根據表1及圖3所示之結果判定,調配有上述(A)~(C)成分之實施例1~10與未調配上述(A)成分之比較例1、3、及不含上述(C)成分之比較例2、4相比,凸部頂部P1與背面P2之間之親水度之差增大。又,根據表1所示之液體殘留量之評價結果判定,藉由將實施例1~10中所獲得之具有較大之親水梯度之不織布用於表面片材,而與使用比較例1、2中獲得之親水梯度相對較小之不織布之情形相比,表面片材之表面之液體殘留或回濕量變少,吸收性提高。
根據表1所示之結果判定,於實施例1~10中,上述(A)成分之含量較少者之液體流動距離變短。
由表1所示之結果可明確,使用非熱伸長性纖維作為熱融合性纖維之實施例5、6成為觸感良好者。又,關於表面之液體殘留量,與實施例1、2相比變大,但與比較例3、4相比變小,而亦成為充分令人滿意之值。
由表1所示之結果可明確,使用將熱伸長性纖維與非熱伸長性纖維混綿而成者作為熱融合性纖維之實施例9、10中觸感良好,且表面之液體殘留變少。
[實施例11至14]
使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100,製造圖3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但是,不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將供給至製造裝置100之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1織物111之原料纖維及供給至第2織物製造部120之第2織物122之原料纖維示於以下之表2。該表中亦記載有對各原料纖維實施之纖維處理劑之組成。熱風處理部中之熱風之溫度係設定為136℃,風速係設定為0.8m/sec。如此般獲得具有該表所示之基重之兩層構造之熱風不織布。
表2所示之第1織物之熱融合性纖維係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為聚乙烯之同心型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且芯與鞘之質量比為芯:鞘=50:50,纖度為3.3dtex,纖維長為51mm。又,該表所示之第2織物之熱融合性纖維係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為聚乙烯之同心型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且芯與鞘之質量比為芯:鞘=50:50,纖度為2.4dtex,纖維長為51mm。又,該表所示之熱伸長性纖維係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為聚乙烯之同心型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與鞘之質量比為芯:鞘=50:50,纖度為4.2dtex,纖維長為44mm。芯之樹脂之熔點+10℃下之熱伸長率為9.5%。
表2所示之纖維處理劑如以下之表6所示。再者,表2中,成分(A)之調配量為表6所示之成分(A)之「KM-903」之組成中僅聚矽氧之調配量,而並非「KM-903」整體之調配量(以下之表3至表5亦相同)。
[實施例15及16]
使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100,製造圖4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但是,不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將供給至製造裝置100之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1織物111之原料纖維及供給至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2織物122之原料纖維示於以下之表3。該表中亦記載有對各原料纖維實施之纖維處理劑之組成。該表所示之纖維及纖維處理劑為與上述實施例1至4相同者。熱風處理部之熱風之溫度係設定為136℃,風速係設定為0.8m/sec。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具有該表所示之基重之兩層構造之熱風不織布。
[實施例17]
使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100,製造圖5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但是,不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將供給至製造裝置100之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1織物111之原料纖維及供給至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2織物122之原料纖維示於以下之表4。該表中亦記載有對各 原料纖維實施之纖維處理劑之組成。該表所示之纖維及纖維處理劑為與上述之實施例1至4相同者。熱風處理部中之熱風之溫度係設定為136℃,風速係設定為0.8m/sec。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具有該表所示之基重之兩層構造之熱風不織布。
[比較例5及6]
使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100,製造圖9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但是,不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將供給至製造裝置100之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1織物111之原料纖維及供給至第2織物製造部120之第2織物122之原料纖維示於以下之表5。該表中亦記載有對各原料纖維實施之纖維處理劑之組成。該表所示之纖維及纖維處理劑為與上述之實施例11至14相同者。熱風處理部中之熱風之溫度係設定為136℃,風速係設定為0.8m/sec。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具有該表所示之基重之第1層10及第2層20之兩層構造之熱風不織布。
[實施例18至21]
使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100,製造圖6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但是,不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將供給至製造裝置100之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1織物111之原料纖維及供給至第2織物製造部120之第2織物122之原料纖維示於以下之表6。該表中亦記載有對各原料纖維實施之纖維處理劑之組成。熱風處理部中之熱風之溫度係設定為136℃,風速係設定為0.8m/sec。如此般獲得具有該表所示之基重之兩層構造之熱風不織布。
表6所示之第1織物之熱融合性纖維係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為聚乙烯之同心型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且芯與鞘之質量比為芯:鞘=50:50,纖度為3.3dtex,纖維長為51mm。又,該表所示之第2織物之熱融合性纖維係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為聚乙烯之同心 型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與鞘之質量比為芯:鞘=50:50,纖度為2.4dtex,纖維長為51mm。又,該表所示之熱伸長性纖維係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為聚乙烯之同心型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且芯與鞘之質量比為芯:鞘=50:50,纖度為3.3dtex,纖維長為44mm。芯之樹脂之熔點+10℃下之熱伸長率為9.5%。
表6所示之纖維處理劑如以下之表7所示。再者,表6中,成分(A)之調配量為表7所示之成分(A)之「KM-903」之組成中僅聚矽氧之調配量,而並非「KM-903」整體之調配量。
[比較例7及8]
使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100,製造圖6所示之形態之熱風不織布。但是,不進行利用壓紋部130之壓紋加工。將供給至製造裝置100之第1織物製造部110之第1織物111之原料纖維及供給至第2織物製造部120之第2織物122之原料纖維示於以下之表6。該表中亦記載有對各原料纖維實施之纖維處理劑之組成。該表所示之纖維及纖維處理劑為與上述之實施例18至21相同者。將纖維處理劑之各成分之含有比率變更為表6中記載之比率,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8相同之方式分別獲得比較例7及8之不織布。具體而言,比較例7中使用不含(A)成分之纖維處理劑,比較例8中使用不含(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熱風處理部中之熱風之溫度係設定為136℃,風速係設定為0.8m/sec。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8相同之方式獲得具有該表所示之基重之兩層構造之熱風不織布。
[評價]
評價係使用以如下方式獲得之評價用之嬰兒用尿布進行:自作為吸收性物品之一例之嬰兒用尿布(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妙而舒(Merries)乾爽透氣(註冊商標)M尺寸2013年製造)去除表面片材,取而代之,使用不織布之試驗體(以下稱為不織布試驗體),將其周圍固 定。針對如此般獲得之尿布,利用以下之方法測定表面片材上之液體殘留量、及表面片材上之液體流動距離。針對實施例17及比較例5、6,除該等評價以外,亦利用以下之方法測定回液量、及液體吸收量。針對實施例18至21及比較例7、8,除表面片材上之液體殘留量及表面片材上之液體流動距離之評價以外,亦利用以下之方法測定回液量、及液體吸收量。將該等之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至表6。
[表面片材上之液體殘留量]
將尿布展開為平面狀,向尿布之覆蓋吸收性芯之芯部包裹片(core wrap sheet)於長度方向上距離腹側部分之前端155mm之位置,使用注入泵以5g/秒之速度注入人工尿40g使之吸收,放置10分鐘,進而注入人工尿40g使之吸收。重複4次該人工尿之注入操作,使尿布吸收合計160g之人工尿。於注入結束後靜置10分鐘後,以注入點為中心將10cm×10cm之表面片材剝離,測定其質量(W2)。其後,使用乾燥機將該表面片材於105℃下乾燥1小時,測定其質量(W1),依照下式算出液體殘留量。
液體殘留量(g)=160g注入後之表面材之質量(W2)-乾燥後之表面材之質量(W1)
人工尿之組成如下所述。尿素1.94質量%、氯化鈉0.7954質量%、硫酸鎂(七水合物)0.11058質量%、氯化鈣(二水合物)0.06208質量%、硫酸鉀0.19788質量%、聚氧乙烯月桂醚0.0035質量%及離子交換水(剩餘量)。
[表面片材上之液體流動距離]
將尿布以表面片材側為上表面且使腹側朝下而固定於傾斜角度45°之台之平滑之表面上。繼而,使用注入泵對該拋棄式尿布自腹側端部向長度方向260mm、寬度方向中央之位置以注入速度5g/秒注入經紅色2號著色之生理食鹽水(使用離子交換水之0.9%食鹽水)40g。注 入後立即測定生理食鹽水流經表面片材上之最長之距離(mm),將其設為液體流動距離。
[回液量]
將尿布展開為平面狀,於表面片材上載置附有圓筒狀之注入部之丙烯酸板,進而於該丙烯酸板上放置砝碼,對吸收體部分施加2kPa之荷重。設置於丙烯酸板之注入部呈內徑36mm之圓筒(高度53mm)狀,於丙烯酸板上以使該圓筒狀注入部之中心軸線與長度方向之1/3之部分且寬度方向之中心軸一致之方式形成連通該圓筒狀注入部之內部與丙烯酸板之表面片材對向面之間之內徑36mm之貫通孔。以使丙烯酸板之圓筒狀注入部之中心軸位於尿布之覆蓋吸收性芯之芯部包裹片於長度方向上距離腹側部分之前端155mm之位置之方式進行配置,注入人工尿40g使之吸收,放置10分鐘,進而注入人工尿40g使之吸收。重複進行4次該人工尿之注入操作,使尿布吸收合計160g之人工尿。於注入結束後靜置10分鐘後,卸除上述之圓筒及解除壓力。繼而,以尿布中之人工尿之注入點為中心對Advantech公司製造之濾紙No.5C(100mm×100mm,質量測定W3)16片以進而於其上施加3.5kPa之壓力之方式施加荷重。經過2分鐘後解除荷重,測定吸收有人工尿之濾紙之質量(W4),依照下式算出回液量。
回液量(g)=加壓後之濾紙之質量(W4)-最初之濾紙之質量(W3)
[液體吸收量]
測定所製作之尿布之質量(W5)。其次,將尿布以表面片材側為上表面且使腹側朝下而固定於傾斜角度20°之台之平滑之表面上。該狀態下,使用注入泵對尿布之覆蓋吸收性芯之芯部包裹片於長度方向上距離腹側部分之前端110mm之位置以5g/秒之速度注入人工尿40g使之吸收,放置5分鐘,進而注入人工尿40g。重複進行該人工尿之注入操作,自尿布之下方側之端部漏出後停止注入,測定此時之尿布 之質量(W6),依照下式算出液體吸收量。
液體吸收量(g)=吸收後之尿布之質量(W6)-吸收前之尿布之質量(W5)
如由表2至表5所示之結果可明確,判定將本發明之不織布、尤其是熱風不織布NW1用作表面片材之吸收性物品可有效防止液體沿表面流動,從而使液體不易殘留於表面。判定尤其於將實施例17之熱風不織布用作表面片材之情形時,除該等效果以外,回液量亦較少且液體吸收量增多。
如由表6所示之結果可明確,判定將本發明之不織布、尤其是熱風不織布NW2用作表面片材之吸收性物品可有效防止液體沿表面流動,從而使液體不易殘留於表面。又,亦判定回液量較少。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不織布可藉由對包含藉由熱而親水性降低之纖維之織物或不織布實施熱處理而容易地獲得,所期望之部分之親水性降低。
本發明之不織布具有親水性局部降低之部分,可有效利用該特性而應用於各種用途。
根據本發明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及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可有效率地製造具有親水性降低之部分之不織布。
根據本發明之控制不織布之親水性之方法,即便不特意將纖維混合,或不形成兩層,或於不織布化後不進行利用其他步驟之親水化處理,亦可僅藉由改變實施熱處理之部位,或控制熱風之通過量,而使不織布之所期望之部分之親水性降低。
根據本發明之不織布,藉由控制不織布之親水性,可減少不織布之液體殘留。例如,於將本發明之不織布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可防止被暫且吸收之體液向與穿著者之肌膚抵接之表面側逆流、或體液於不織布表面上流動。因此,本發明之不織布於用作例如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滿足作為該表面片材所要求之液體殘留量減少或液體流動量減少等吸收性能。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可有效防止液體沿表面流動而使液體不易 殘留於表面之不織布。
根據本發明,可獲得可有效防止液體沿表面流動而使液體不易殘留於表面之不織布。又,可獲得不易引起暫且透過之液體之逆返之不織布。
1‧‧‧不織布
10a‧‧‧平坦面
10b‧‧‧凹凸面
18‧‧‧厚度較薄之部分
19‧‧‧厚度較厚之部分
118‧‧‧凹部
118a‧‧‧第1線狀凹部
118b‧‧‧第2線狀凹部
119‧‧‧凸部
P1‧‧‧凸部頂部
P2‧‧‧背面

Claims (17)

  1. 一種不織布,其係使用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者,且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A)聚有機矽氧烷,其係非經高親水性之POE鏈改性之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2.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以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為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之比率含有上述聚有機矽氧烷。
  3.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具有上述不織布之第一面、及與其相反側之第二面,且自第一面側向第二面側親水度變高。
  4.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上述熱融合性纖維為藉由熱而其長度會伸長之熱伸長性纖維。
  5.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上述不織布具有凹凸形狀,自凸部之頂部向底部親水度變高。
  6. 如請求項5之不織布,其中上述凸部之頂部之接觸角與上述底部之接觸角之差為2.5度以上10度以下。
  7.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具有藉由壓紋加工而形成之厚度較薄之部分、及其以外之厚度較厚之部分,且上述厚度較薄之部分或其附近部為親水性,上述厚度較厚之部分之頂部之親水度低於上述厚度較薄之部分或其附近部者。
  8. 一種不織布,其為含有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熱風不織布,具有第1層與鄰接於其之第2層,且第1層及第2層中之至少一者中含有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於將第1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遠離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1部位,將靠近第2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及第2層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1)及(12)之關係,(11)第1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12)第2層中之任一部位之親水度有高於第1層第2部位者,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A)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 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9. 如請求項8之不織布,其中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部位,將遠離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2部位、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3)及(14)之關係,(13)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2部位;(14)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
  10. 如請求項8之不織布,其中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部位,將遠離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1部位、第1層第2部位、第2層第1部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15)、(16)及(17)之關係,(15)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1部位;(16)第1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17)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第2部位。
  11. 一種不織布,其為含有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融合性纖維之熱風不織布,具有第1層與鄰接於其之第2層,且第1層及第2層中之至少一者中含有附著有上述纖維處理劑之上述熱融合性纖維,於將第2層沿其厚度方向假想地二等分,二等分所得之2個部位中,將靠近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1部位,將遠離第1層之側之部位設為第2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層、第2層第1部 位、及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加以比較,則滿足下述之(21)及(22)之關係,(21)第2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層;(22)第2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層第1部位,其中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A)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12.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13.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係使用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者。
  14. 一種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係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者,該(A)成分與該(C)成分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為1:3~4:1,且以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質量為30質量%以下之比率含有該(A)成分,(A)聚有機矽氧烷、(B)磷酸烷基酯、 (C)下述之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的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15. 如請求項14之不織布用纖維處理劑,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16. 一種熱融合性纖維,其係附著有如請求項14或15之纖維處理劑者。
  17. 如請求項16之熱融合性纖維,其中上述熱融合性纖維為熱伸長性纖維。
TW103113936A 2013-04-19 2014-04-16 Non-woven and fiber treatment agent TWI5165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8942 2013-04-19
JP2013250490A JP5640140B1 (ja) 2013-12-03 2013-12-03 不織布
JP2013250489A JP5640139B1 (ja) 2013-12-03 2013-12-03 不織布
JP2014061278A JP5640164B2 (ja) 2013-04-19 2014-03-25 不織布及び繊維処理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946A TW201446946A (zh) 2014-12-16
TWI516578B true TWI516578B (zh) 2016-01-11

Family

ID=52707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3936A TWI516578B (zh) 2013-04-19 2014-04-16 Non-woven and fiber treatment agent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40990B (zh)
BR (1) BR112015011333B1 (zh)
MY (1) MY166229A (zh)
RU (1) RU2571144C1 (zh)
TW (1) TWI5165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1448B (zh) * 2016-10-13 2019-02-21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纖維加工劑、及含有其之液體通透性不織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R201802629T1 (tr) * 2015-08-24 2018-03-21 Kao Corp Dokunmamış kumaş ve bununla elde edilen emici ürün.
CN105316944B (zh) * 2015-11-26 2017-10-10 常州市灵达化学品有限公司 聚烯烃非织造布纵向渗透型多次亲水剂
JP6310536B2 (ja) * 2015-12-16 2018-04-11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CN110384521A (zh) * 2019-06-26 2019-10-29 佛山睿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存储芯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24734B (zh) * 2021-06-18 2024-02-06 邢志强 热熔复合亲水引流降温装置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45367B2 (ja) * 1994-01-14 2006-02-15 ファイバービジョンズ アクティーゼルスカブ カチオン系紡糸仕上剤を含むカーディング可能な疎水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
JP3404555B2 (ja) * 1999-09-24 2003-05-12 チッソ株式会社 親水性繊維及び不織布、それらを用いた不織布加工品
JP3836774B2 (ja) * 2001-10-23 2006-10-25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弾性繊維用油剤
US7166235B2 (en) * 2002-05-09 2007-01-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anionic functionalized polyorganosiloxanes for hydrophobically modifying surfaces and enhancing delivery of active agents to surfaces treated therewith
JP2005336642A (ja) * 2004-05-26 2005-12-08 Oji Kinocloth Co Ltd 合成樹脂繊維及び該合成樹脂繊維を含有する不織布
JP4483414B2 (ja) * 2004-06-04 2010-06-16 日本エクスラン工業株式会社 加工性に優れた獣毛調アクリル繊維
JP4471105B2 (ja) * 2004-11-10 2010-06-0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衛生材用柔軟剤組成物
US8112980B2 (en) * 2007-09-10 2012-02-14 Matsumoto Yushi-Seiyaku Co., Ltd. Finish for synthetic filament yarn processed in friction false-twist texturing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JP5796828B2 (ja) * 2009-02-27 2015-10-21 Esファイバービジョンズ株式会社 高撥水性複合繊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嵩高不織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1448B (zh) * 2016-10-13 2019-02-21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纖維加工劑、及含有其之液體通透性不織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66229A (en) 2018-06-22
BR112015011333A2 (pt) 2017-07-11
TW201446946A (zh) 2014-12-16
RU2571144C1 (ru) 2015-12-20
BR112015011333B1 (pt) 2021-10-26
CN104540990A (zh) 2015-04-22
CN104540990B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6578B (zh) Non-woven and fiber treatment agent
JP6332805B2 (ja) 不織布
WO2014171388A1 (ja) 不織布及び繊維処理剤
JP4023996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6360399B2 (ja) 長繊維不織布
TWI550154B (zh) Laminated nonwove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342434B2 (ja) 繊維シート
JP2017042607A (ja) 不織布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JP6170815B2 (ja) 不織布
JP6271657B1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6321505B2 (ja) 凹凸不織布
JP6408320B2 (ja) 親水性不織布及び不織布用繊維処理剤
TWI550155B (zh) Not weaving
JP6190263B2 (ja) 不織布及び吸収性物品
JP5894333B1 (ja) 不織布
JP6267501B2 (ja) 立体シート
JP6120282B2 (ja) 不織布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JP658741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70906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640164B2 (ja) 不織布及び繊維処理剤
JP5640140B1 (ja) 不織布
JP5640139B1 (ja) 不織布
JP6382709B2 (ja) 不織布、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23474A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繊維シート
JP2022158707A (ja)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