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0154B - Laminated nonwove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Laminated nonwove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0154B
TWI550154B TW104113589A TW104113589A TWI550154B TW I550154 B TWI550154 B TW I550154B TW 104113589 A TW104113589 A TW 104113589A TW 104113589 A TW104113589 A TW 104113589A TW I550154 B TWI550154 B TW I5501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layer
laminated
hydrophilicity
fibe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3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2435A (zh
Inventor
Michio Yasuda
Yoshiaki Kabaya
Yuta Sangawa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02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2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0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01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webs, e.g. by layering web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1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D06M13/224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Esters of carbonic acid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244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 D06M13/248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 D06M13/262Sulfated compounds thiosulfat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244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 D06M13/282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or phosphorus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phosphorus
    • D06M13/292Mono-, di- or triesters of phosphoric or phosphorous acids; Salts thereof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64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in the main chain

Description

積層不織布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積層不織布及其製造方法。
本申請者先前提出有對表面附著有親水化劑之芯鞘型複合纖維進行熱處理而使該纖維之親水度變化之技術、及使用該技術製造親水度局部降低之不織布之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於不織布之厚度方向設置親水度梯度之技術不僅記載於該文獻,亦記載於例如專利文獻2至4中。
此處,作為對纖維進行處理之處理劑,已知有調配有聚矽氧系化合物者,例如於專利文獻5中記載有如下情況,即為了使高速梳棉性不會變差,且於與液體之接觸後亦維持不織布表面之乾燥度,而使用包含高聚合聚有機矽氧烷之油劑。然而,未記載有於該油劑中含有烷基硫酸酯鹽或烷基磺酸鹽等之情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5-8765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5-31482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9-35968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平5-51872號公報
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具有第1纖維層與積層於其之第2纖維層。
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自上述第2纖維層側向該第1纖維層側突出之複數個凸部,且該凸部被構成該第1纖維層之纖維所填滿。
將上述第1纖維層於其厚度方向假想性地進行二等分,並將二等分之2個部位中距離上述第2纖維層較遠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將距離上述第2纖維層較近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2部位時, 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與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不同,且上述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高於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
又,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具有:將具有熱熔合性纖維之第1纖維層與積層於該第1纖維層之單面之第2纖維層局部接合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其中該熱熔合性纖維附著有含有下述(A)成分、(B)成分及(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以及藉由於上述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下之熱處理而使上述第1纖維層之親水度降低的親水度降低步驟;
(A)聚有機矽氧烷
(B)烷基磷酸酯
(C)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或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 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1‧‧‧積層不織布
1S‧‧‧第1面
2S‧‧‧第2面
10‧‧‧第1纖維層
10B‧‧‧第1纖維層之最下部
10T‧‧‧第1纖維層之最上部
11‧‧‧第1纖維層第1部位
12‧‧‧第1纖維層第2部位
20‧‧‧第2纖維層
30‧‧‧接合點
40‧‧‧凸部
50‧‧‧經期衛生棉
51‧‧‧表面片材
52‧‧‧背面片材
53‧‧‧吸收體
54‧‧‧立體防護
100‧‧‧製造裝置
101A‧‧‧積層體
101AM‧‧‧積層體之CD方向中央部
101B‧‧‧積層體
102A‧‧‧積層不織布
102B‧‧‧積層不織布
110‧‧‧第1纖維網製造部
111‧‧‧第1纖維網
112‧‧‧第1不織布
120‧‧‧第2纖維網製造部
121‧‧‧第2纖維網
122‧‧‧第2不織布
130‧‧‧第1加熱部
131‧‧‧腔室
140‧‧‧壓紋部
141‧‧‧凹凸輥
142‧‧‧砧輥
150‧‧‧第2加熱部
151‧‧‧腔室
152‧‧‧環形皮帶
153‧‧‧支持帶
154‧‧‧固定部
200‧‧‧製造裝置
HP‧‧‧高親水性部
HW‧‧‧熱風
L1、L2‧‧‧假想線
LP‧‧‧低親水性部
圖1係使用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一實施形態作為表面片材之經期衛生棉的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一實施形態之第1纖維層側的部分擴大圖。
圖3係模式性表示圖2之X-X線剖面之圖。
圖4係圖3所示之積層不織布之剖面構造之說明圖。
圖5係表示積層不織布中之第1纖維層之各部之親水度(接觸角)的測定位置之圖。
圖6係表示適合用於實施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之裝置的模式圖。
圖7係表示適合用於實施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中之熱收縮步驟之裝置的模式圖。
圖8係表示適合用於實施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之其他裝置的相當於圖6之圖。
於專利文獻1中,必須使用熱伸長性纖維,關於除此以外之纖維,並無設想,期望表面之液體殘留性等進一步提高。關於專利文獻2至4中所記載之技術,亦期望表面之液體殘留性等進一步提高。
又,專利文獻5之技術係防止梳棉步驟之故障之技術,而並未提示如下情況:將該文獻中所使用之油劑用於其他目的、或者將塗佈有該文獻中所使用之油劑之纖維成形為不織布。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係關於提供一種可消除上述先前技術所具有 之缺點之積層不織布。
以下,針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較佳為熱風不織布(air-through nonwoven)。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亦可設為熱風不織布以外之不織布,但為了可同時進行下述之熱收縮步驟與使纖維網熱熔合而形成為不織布之步驟,較佳為熱風不織布。
所謂「熱風不織布」,係指經過將50℃以上之流體例如氣體或水蒸氣向纖維網或不織布進行吹送之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且係如下含義,即不僅為僅利用本步驟所製造之不織布,亦包含向利用其他方法所製作之不織布追加本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或者於本步驟後進行任意步驟而製造之不織布。又,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不僅為熱風不織布,亦包含將熱風不織布與其他不織布等纖維片材或膜材進行複合化而成者。
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係包含第1纖維層及第2纖維層之多層構造者。第1纖維層與第2纖維層係鄰接並直接接觸,於兩層間未介存其他層。第1纖維層與第2纖維層係根據構成該等層之纖維之材料之種類、纖維之粗細、親水化處理之有無、層之形成方法等因素而進行區別。若利用光學顯微鏡(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VHX-1000數位顯微鏡)放大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厚度方向剖面,則可源於該等因素對兩層之邊界部分進行觀察。
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可將其第1纖維層側設為使用面,或者亦可將第2纖維層側設為使用面。關於將哪側設為使用面,只要視積層不織布之具體用途而決定即可。例如於將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將具有凸部之第1纖維層側設為使用面之情況可最大限度地活用該積層不織布所具有之各種特性,故而較佳。
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係沿著厚度方向具有親水度之梯度。詳細而 言,將第1纖維層於其厚度方向假想性地進行二等分,並將二等分之2個部位中距離第2纖維層較遠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將距離第2纖維層較近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2部位時,若將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1纖維層第2部位及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進行比較,則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兩者之親水度。
此處,所謂於厚度方向假想性地進行二等分時之厚度,係指於實質上無負荷之狀態下之厚度。所謂實質上無負荷,係指為了抑制作為纖維之集合體之不織布之性質上的值不均而為0.049kPa負荷。
又,於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中,第1纖維層第1部位與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不同。更具體而言,第1纖維層第1部位與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之關係滿足下述(1)或(2)之關係。
(1)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
(2)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
即,關於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1纖維層第2部位及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之大小關係成為如下:第1纖維層第2部位<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2纖維層;或者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1纖維層第2部位<第2纖維層。
此處,如圖5所示般,所謂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係第1纖維層10之最上部10T(凸部40之頂部)之親水度,所謂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係第1纖維層10之最下部10B(與凸部40之頂部相反側之部位)之親水度。又,所謂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係對第2纖維層沿厚度方向測定親水度時顯示最高親水度之部位之該親水度。又,本發明中所謂「親水度」,係基於利用下述方法所測得之纖維之接觸角而判斷其程度。具體而言,親水度較低之情況係與接觸角較大之情況同義,親水度較高之情況係與接觸角較小之情況同義。
<接觸角之測定方法>
利用剃刀之刀刃,將測定對象之不織布中橫斷下述之凸部之頂部之位置垂直地切斷(以將第1纖維層10之最上部10T與最下部10B縱斷之方式進行切斷)。利用光學顯微鏡對該切斷面進行觀察,自厚度方向之特定部位取出纖維,對水相對於該纖維之接觸角進行測定。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自動接觸角計MCA-J作為測定裝置。於接觸角之測定中使用蒸餾水。將自噴墨式水滴噴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製造,噴出部孔徑為25μm之脈衝噴射器CTC-25)噴出之液量設定為20微微升,向纖維之正上方滴下水滴。將滴下之情況錄影於連接於水平設置之相機之高速錄影裝置中。關於錄影裝置,就其後進行圖像解析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安裝有高速擷取裝置之個人電腦。於本測定中,每隔17msec對圖像進行錄影。於所錄影之影像中,將水滴滴至自積層不織布取出之纖維時之最初圖像利用附屬軟體FAMAS(設為:軟體之版本為2.6.2,解析手法為液滴法,解析方法為θ/2法,圖像處理演算法為無反射,圖像處理影像模式為圖框,臨限位準為200,且未進行曲率修正)進行圖像解析,算出水滴之接觸於空氣之面與纖維所成之角度,而設為接觸角。自測定對象之不織布取出之纖維係剪裁為纖維長度1mm,將該纖維置於接觸角計之樣品台,並水平維持。對每根該纖維測定不同之2個部位之接觸角。對N=5根之接觸角進行測量直至小數點以下1位,將平均合計10個部位之測定值而獲得之值(於小數點以下第2位四捨五入)定義為接觸角。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係第1纖維層之任意部位之親水度低於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又,於第1纖維層中,(1)親水度自第1纖維層第1部位向第1纖維層第2部位變低,或者(2)親水度自第1纖維層第1部位向第1纖維層第2部位變高。於厚度方向中,在第1纖維層設有親水度低於第2纖維層之部位,因此關於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若向其第 1纖維層側供給液體,則該液體難以回到第1纖維層側。
尤其是於具有上述之關係(1)之親水度梯度之情形時,第2纖維層與鄰接之第1纖維層之間之親水度的差較大,而使自第2纖維層向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液體之意向變困難。因此,液體變得難以回到作為供給過液體之面之第1纖維層側之表面。
又,於具有上述之關係(2)之親水度梯度之情形時,若向第1纖維層側供給液體,則該液體快速於不織布中透過。因此,液體變得難以殘留於作為供給過液體之面之第1纖維層側之表面。
於圖1中表示使用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一實施形態作為表面片材之吸收性物品(經期衛生棉)。圖1所示之經期衛生棉50具備:表面片材51、背面片材52及介置於兩片材51、52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53。表面片材51包含作為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一實施形態之積層不織布1,且使該積層不織布1之第2纖維層20側朝向吸收體53,而配置於吸收體53之皮膚對向面側。經期衛生棉50具有一方向較長之形狀,且於表面片材51之皮膚對向面之沿著長度方向之左右兩側部配置有一對立體防護54、54。
於圖2至4中表示具有上述之親水度梯度的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之積層不織布(熱風不織布)1。以下,對該等圖所示之形態之積層不織布1進行說明。
首先,對本實施形態之積層不織布1之立體形狀進行說明。圖2及3所示之積層不織布1具有積層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而成之二層構造。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直接接觸,並不存在介存於兩層10、20間之其他層。如圖4所示般,將第1纖維層10於其厚度方向假想性地進行二等分,於二等分之2個部位中,距離第2纖維層20較遠之側之部位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距離第2纖維層20較近之側之部位為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
第1纖維層10及第2纖維層20均為由隨機堆積之纖維所構成之單一之纖維層,而並非由進一步細分化之複數層之積層體所構成者。再者,第1纖維層10之厚度與第2纖維層20之厚度可相同亦可不同。
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相互經由接合點30而接合,而成為具有二層構造之包含熱風不織布之積層不織布1。於兩層10、20之對向面之全部區域配置有複數個接合點30,於兩層10、20間未產生空隙。接合部30係由所謂錯位狀之圖案形成,各接合部30分別以俯視圓形不連續地形成。接合部30被壓密化,從而與積層不織布1中之其他部位相比,其厚度變小且密度變大。
接合部30例如藉由熱壓紋、超音波壓紋、利用接著劑之接著等各種接合方法而形成。本實施形態中之接合部30係圓形者,但接合部30之形狀除圓形外,亦可為楕圓形、三角形、矩形、菱形、心形或該等之組合等。又,亦可將接合部30形成為連續之形狀,例如直線或曲線等線狀、格子狀等。
第1纖維層10中,係與第2纖維層20之接合部30以外之部分形成凸狀。即,如圖2及3所示般,第1纖維層10中之位於接合部30彼此間之部分(詳細而言,四角部具有接合部30之矩形狀部分)形成凸狀(圓頂形),藉此於積層不織布1之第1纖維層10側之面形成有大量凸部40。各凸部40成為被構成第1纖維層10之纖維所填滿之實心構造,又,接合部30彼此間之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之界面雖未實施接合但成為遍及全部區域而密接之狀態。如上述般,於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之間未產生空隙,因此與下述之親水度之關係相互作用,使液體不會滯留於積層不織布1內,且促進液體自第1纖維層10向第2纖維層20之輸送。進而,即便凸部40被纖維所填滿,亦如上述般,因第1纖維層10之親水度低於第2纖維層20之親水度,故而液體難以自第2纖維層20側返回第1纖維層10側。尤其是於具有上述之關係(1)之親水度梯度之情 形時,第2纖維層20與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差較大,因此即便凸部40被纖維所填滿,亦有效地抑制回液。
構成第1纖維層10之纖維係於纖維之交點以熱風法熔合。構成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之纖維、與構成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之纖維相同。
作為構成第1纖維層10之纖維,就與第2纖維層20之熱熔合性之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熱熔合性纖維、尤其是包含熱塑性聚合物材料之纖維。作為熱熔合性纖維之例,可列舉:熱熔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熱伸長性纖維、非熱伸長性纖維、熱收縮纖維、立體捲縮纖維、潛在捲縮性纖維、中空纖維等。
作為熱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列舉: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聚醯胺等。作為構成第1纖維層10之纖維,尤其是可較佳地使用包含該等熱塑性聚合物材料之組合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例如,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丙烯為芯成分、以聚乙烯為鞘成分者等)。芯鞘型之複合纖維可為同心之芯鞘型,亦可為偏心之芯鞘型,亦可為並排(side by side)型,亦可為異型形,但較佳為同心之芯鞘型。
芯鞘型複合纖維中,本實施形態之熱熔合性纖維較佳為至少表面由聚烯烴系樹脂形成。若作為積層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熱熔合性纖維之表面由聚烯烴系樹脂形成,則藉由熱處理而纖維表面熔融,而使纖維處理劑變得容易向纖維中滲透,藉此發揮可有效率地降低所需部分之親水度之效果。作為形成熱熔合性纖維之表面之聚烯烴系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等,可單獨使用該等中之1種,或混合2種以上使用。
第1纖維層10較佳為含有60質量%以上、尤其是80質量%以上並且100質量%以下之於下述之第2纖維層20所含有之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開始溫度下不會收縮的纖維作為上述熱熔合性纖維。於第1纖維層10 中,亦可含有第2纖維層20所含有之潛在捲縮性纖維,就於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之間產生以第1纖維層10為粗,以第2纖維層20為密之粗密梯度之觀點而言,第1纖維層10中之潛在捲縮性纖維之含有率較佳為80質量%以下。
關於構成第1纖維層10之熱熔合性纖維為非複合纖維(單纖維)之情形之結晶化度,就熱風恢復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並且,就質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
於構成第1纖維層10之熱熔合性纖維為具有複數種樹脂之複合纖維之情形時,熔點相對較高之高熔點樹脂及熔點相對較低之低熔點樹脂各自較佳為具有下述之結晶化度。於高熔點樹脂(熱熔合性纖維為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情形之芯成分)為聚丙烯樹脂(PP)之情形時,就質感之觀點而言,結晶化度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並且就熱風恢復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於高熔點樹脂(熱熔合性纖維為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情形之芯成分)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之情形時,就質感之觀點而言,結晶化度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並且就熱風恢復性之觀點而言,結晶化度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樹脂之結晶化度係藉由以下之方法而求出。
<樹脂之結晶化度之測定方法>
樹脂之結晶化度χ係藉由下述式(1)而求出。
χ=(1-(ρc-ρ)/(ρc-ρa))×100 (1)
上述式(1)中之「ρc」係樹脂之結晶之密度,於樹脂為PP之情形時,「ρc」為0.936[g/cm3],於樹脂為PET之情形時,「ρc」為1.457[g/cm3](參照下述參考文獻3)。
又,上述式(1)中之「ρa」係樹脂之非晶之密度,於樹脂為PP之情形時,「ρa」為0.850[g/cm3],於樹脂為PET之情形時,「ρa」為1.335[g/cm3](參照下述參考文獻3)。
又,上述式(1)中之「ρ」係藉由下述式(2)而求出。
ρ=ρc-(ρc-ρa)×(Lorentz密度B-Lorentz密度A)/(Lorentz密度B-Lorentz密度C) (2)
上述式(2)中之「Lorentz密度A」係藉由下述式(3)而求出。又,下述式(3)中之「n」為平均折射率,使用上述測定值之平行方向之折射率「np」與垂直方向之折射率「nv」,自下述式(4)求出。
Lorentz密度A=(n2-1)/(n2+1) (3)
n2=(np2+2nv2)/3 (4)
又,上述式(2)中之「Lorentz密度B」係將各樹脂種類之結晶之折射率作為n導入上述式(3)而求出,於PP之情形時,n=1.52,於PET之情形時,n=1.64(分別參照下述參考文獻2、參考文獻1)。
又,上述式(2)中之「Lorentz密度C」係將各樹脂種類之非晶之折射率作為n導入上述式(3)而求出,於PP之情形時,n=1.47,於PET之情形時,n=1.58(分別參照下述參考文獻2、參考文獻1)。
‧參考文獻1:「飽和聚酯樹脂手冊」(發行所:日刊工業新聞社,初版,1989年)
‧參考文獻2:「POLYMER HANDBOOK」(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99年)
‧參考文獻3:「塑膠成形品之高次結構解析入門」(編者(公司)塑膠成形加工學會,初版,2006年)
再者,關於結晶化度,根據其測定方法或條件,視為結晶之結構不同,因此通常不會產生於不同之測定方法、條件下之絕對值之議論。
構成熱熔合性纖維之各樹脂成分之熔點係使用示差掃描型熱量 計(Seiko Instrument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DSC6200),以升溫速度10℃/min進行較細剪裁而成之纖維試樣(樣品重量2mg)之熱分析,對各樹脂之熔解波峰溫度進行測定,並以該熔解波峰溫度進行定義。又,作為樹脂成分之分子之流動開始之溫度,將該樹脂成分熔合至可測量纖維之熔合點強度之程度的溫度設為軟化點。於樹脂成分之熔點無法利用該方法而明確測定之情形時,將該樹脂定義為「不具有熔點之樹脂」。於該情形時,使用軟化點代替熔點。
作為構成第1纖維層10之纖維集合體之形態,例如可列舉: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纖維網、藉由熱熔合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水刺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針刺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溶劑接著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紡黏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熔噴法而形成之不織布、或針織布等。所謂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纖維網,係不織布化前之狀態之纖維集合體。即,係處於未實施有施加於製造不織布時所使用之梳棉纖維網之後處理,例如利用熱風法或軋光法之加熱熔合處理之狀態的纖維彼此極為鬆散地交絡之狀態的纖維集合體。於將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纖維網用於第1纖維層10之情形時,於使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接合之同時或接合後,藉由熱熔合或溶劑而將第1纖維層10中之纖維彼此接著或者機械性地交絡。
第2纖維層20亦由纖維集合體所構成。第2纖維層20含有螺旋狀地捲縮之潛在捲縮性纖維作為螺旋狀地捲縮之捲縮纖維。所謂潛在捲縮性纖維,係具有如下性質之纖維,即加熱前可以與先前之不織布用之纖維相同之方式進行操作,且藉由於收縮溫度下之加熱而顯現螺旋狀之捲縮並進行收縮。本實施形態之積層不織布1係藉由如下方式獲得:將包含潛在捲縮性纖維100%之第2纖維層20與包含上述熱熔合性纖維100%之第1纖維層10進行積層,使兩者局部接合後,使第2纖維層20中之潛在捲縮性纖維熱收縮而使第2纖維層20熱收縮,藉此使第1纖維層 10中之接合部30以外之部分凸狀地隆起。藉由使用潛在捲縮性纖維作為第2纖維層20之構成纖維,而可使第2纖維層20之熱收縮性與熱收縮後之第2纖維層20進而積層不織布1之彈性體行為兩者同時顯現。
潛在捲縮性纖維例如包含將收縮率不同之2種熱塑性聚合物材料設為成分之偏心芯鞘型複合纖維或並排型複合纖維。作為其例,可列舉:日本專利特開平9-296325號公報或日本專利2759331號說明書等所記載者。作為收縮率不同之2種熱塑性聚合物材料之例,例如可列舉乙烯-丙烯無規共聚物與聚丙烯之組合。
關於收縮溫度,意指潛在捲縮性纖維或捲縮纖維所具有之複數種熱塑性聚合物中,軟化點相對較低之成分與軟化點相對較高之成分之兩軟化點間的溫度。又,收縮開始溫度意指軟化點相對較低之成分之軟化點。關於潛在捲縮性纖維,於加熱至兩軟化點間之溫度時,僅具有較低軟化點之成分開始收縮。作為其結果,纖維整體螺旋狀地收縮而顯現捲縮,而形成捲縮纖維。下述熱收縮步驟中之熱處理之溫度可視構成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樹脂之軟化點,即視收縮溫度而適當地調整。
作為構成第2纖維層20之纖維集合體之形態,可列舉:包含潛在捲縮性纖維且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纖維網、藉由熱熔合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水刺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針刺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溶劑接著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紡黏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藉由熔噴法而形成之不織布,較佳為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纖維網。
就提高纖維之自由度,使黏性物之透過性提高之觀點而言,構成第2纖維層20之纖維集合體較佳為未與第1纖維層10接合之部分中之構成纖維彼此間未相互熱熔合。
於第1纖維層10及第2纖維層20中,亦可將上述以外之纖維,例如嫘縈、棉、親水化丙烯酸系纖維等吸水性纖維進行混棉。
例如,於第2纖維層20中,亦可混合第1纖維層10中所調配之熱熔 合性纖維等潛在捲縮性纖維以外之纖維。熱熔合性纖維例如係為了使形狀穩定,提高褶曲‧褶皺防止性而進行調配。
於積層不織布1中,第2纖維層20較佳為含有60質量%以上、尤其是80質量%以上並且100質量%以下之潛在捲縮性纖維。此處所謂熱收縮性纖維之含有率係包含顯現螺旋狀之捲縮者與未顯現螺旋狀之捲縮者兩者之含有率。藉由將潛在捲縮性纖維之含有率設為80質量%以上,可使第1纖維層10之接合部30以外之部分充分變形為凸狀,而獲得蓬鬆之積層不織布1。
於積層不織布1中,關於第1纖維層10之厚度,就受到來自肌膚之壓力時可壓縮變形之部分變得尤其充分,而使鬆軟感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5mm以上、尤其是1.0mm以上並且為3.0mm以下、尤其是2.0mm以下。就使基於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之間之粗密梯度的優異之液體滲入性穩定顯現之觀點而言,第2纖維層20較佳為密度高於第1纖維層10,而厚度薄於第1纖維層10。又,就防止纖維不均之觀點而言,第2纖維層20之厚度較佳為0.5mm以上並且2.0mm以下、尤其是1.0mm以下。
關於積層不織布1,就用於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等時之蓬鬆感或柔軟度之觀點而言,其基重較佳為20g/m2以上、尤其是50g/m2以上並且200g/m2以下、尤其是100g/m2以下。於積層不織布1中,於第2纖維層20中使用有潛在捲縮性纖維,因此藉由經過下述之熱收縮步驟,而使不織布狀態時之基重變得大於纖維網狀態時之基重。因此,與未使用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情形不同,可不採用積層複數片纖維網等方法而容易地獲得具有較大之基重之積層不織布1。藉由如上述般具有較大之基重,可實現基於緩衝感提高之舒適質感、基於排泄液於表面片材上未擴散而被吸收之情況的對肌膚之液體附著量之降低、尤其是基於吸收經血後之外觀之白色程度的安心感與清潔感之提高。基重係藉由 如下方式求出,即,將積層不織布10剪裁為50mm×50mm以上之尺寸而採取測定片,使用最小顯示1mg之電子天平對該測定片之重量進行測定,並換算為基重。
繼而,針對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親水度梯度,基於圖2至4所示之積層不織布1,分為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1)之情形與具有親水度之關係(2)之情形而進行說明。
[積層不織布具有親水度之關係(1)之情形]
於積層不織布1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1)之情形時,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為了於第1纖維層10中設置此種親水度之梯度,較佳為於第1纖維層10中含有附著有下述之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於該情形時,第1纖維層10可使親水度自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向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逐漸變低,或者亦可使親水度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階段狀地變低。尤佳為親水度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逐漸變低。如此,於第1部位11與第2部位12之間不會存在親水度大幅變化之邊界面,而不會產生液體滯留於該邊界面之現象。因此,儘管親水度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變低,但液體順暢地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流動。進而,如上述般第2纖維層20藉由熱收縮而成為高密度,因此與高於第1纖維層10之親水度相互作用,而使將第1纖維層10所保持之液體向第2纖維層20引入之性能優異。就設置親水度逐漸變低之親水度梯度之觀點而言,亦較佳為於第1纖維層10中含有先前所述之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此處,所謂親水度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逐漸」變低,意指如下狀態,即親水度具有等級(gradation),且自第1部位11向第2部位12慢慢地變低。
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1)之積層不織布1發揮如下效果,即,一旦透過該積層不織布1之液體難以回流。該「液體難以回流」之效果 於下述方面有利,即於如圖1所示般使用積層不織布1作為吸收性物品(經期衛生棉)50之表面片材51之情形時,一旦被吸收體53吸收之液體即便受到穿著者之耐壓亦變得難以回流。
於第1纖維層10中,親水度自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向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逐漸變化之情況可利用下述方法進行測定。首先,如圖5所示般,將第1纖維層10中凸部40於厚度方向假想性地進行三等分。然後,對將凸部40三等分之2根假想線L1、L2各自上之1處、以及第1纖維層10之最上部10T(凸部40之頂部)及最下部10B之計4處進行親水度測定。此時,將接觸角自第1纖維層10之最上部10T向最下部10B依序變低之情形稱為「親水度逐漸變高」,將接觸角依序變高之情形稱為「親水度逐漸變低」。
不論是親水度逐漸變高,抑或是親水度階段狀地變高,於第1纖維層10中,水相對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中親水度較高之部位所包含之纖維之接觸角就第1纖維層10不會保持必要以上之液體之觀點而言,均較佳為65°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73°以上,並且就液體不流動於第1纖維層10之表面而被吸收之觀點而言,均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5°以下,進而較佳為75°以下。另一方面,關於水相對於第1纖維層10中之親水度較低之部位所包含之纖維之接觸角,就抑制自第2纖維層20之回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75°以上,更佳為80°以上,進而較佳為85°以上,並且就吸液時使液體快速向第2纖維層20流動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8°以下,進而較佳為86°以下。
關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中之接觸角與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中之接觸角之差,就防止回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7°以上,並且就吸液時使液體快速向第2纖維層20流動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
就相同之觀點而言,關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中之接觸角與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中之接觸角之比率,當將接觸角較大之部位之值設為分母,將接觸角較小之部位之值設為分子時,上述接觸角之比率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75%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並且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
與親水度具有梯度之第1纖維層10相對照,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纖維層20之親水度於該第2纖維層20之任意部位均相同。關於水相對於第2纖維層20所包含之纖維之接觸角,以該接觸角小於水相對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所包含之纖維之接觸角為條件,且就於第2纖維層20中不持續保持液體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55°以上,進而較佳為57°以上,並且就自第1纖維層10將液體抽出之觀點而言,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65°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
關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中接觸角較小之部位中之接觸角與第2纖維層20中之接觸角的比,將第2纖維層20中之接觸角之值設為分子時,較佳為65%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75%以上,並且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
又,關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中接觸角較大之部位中之接觸角與第2纖維層20中之接觸角的比,將第2纖維層20中之接觸角之值設為分子時,較佳為55%以上,更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65%以上,並且較佳為85%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75%以下。
[積層不織布具有親水度之關係(2)之情形]
於積層不織布1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2)之情形時,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之親水度低於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總之,於積層 不織布1具有親水度之關係(2)之情形時,與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1)之情形相比下述方面不同,即第1纖維層第1部位11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12之親水度梯度反轉。除該方面以外,於具有親水度之關係(1)之情形與具有親水度之關係(2)之情形時,積層不織布之構成並無差異。
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2)之積層不織布1發揮如下效果,即液體迅速透過該積層不織布1,而難以於該積層不織布1內殘留液體。該「難以於積層不織布1內殘留液體」之效果係於下述方面有利,即於如圖1所示般使用積層不織布1作為吸收性物品(經期衛生棉)50之表面片材51之情形時,難以使液體附著於穿著者之肌膚而感覺到悶濕等不適感,而保持肌膚之健康。
為了製造包含具有如上述之接觸角[親水度之關係(1)或(2)]之各層‧各部位之積層不織布1,只要使用下述之纖維處理劑,且適當控制下述之熱風法中之熱風吹送條件即熱風之溫度或風量即可。
繼而,對本發明中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進行說明。纖維處理劑係附著於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構成纖維之表面,而可使該構成纖維之表面之親水度高於該纖維處理劑之附著前。於本實施形態之積層不織布1中,如上述般於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中親水度不同,其主要原因在於:於第1纖維層10與第2纖維層20中所含有之纖維處理劑之種類不同。以下,按纖維層對纖維處理劑進行說明。
[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
第1纖維層10所使用之纖維處理劑含有聚有機矽氧烷((A)成分)、烷基磷酸酯((B)成分)、以及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或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C)成分)。作為(C)成分,可使用選自由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及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再者,(C)成分係指不包含作為(B)成分之烷基磷酸酯之成分。
關於附著有包含上述(A)~(C)3種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之纖維,藉由於構成該纖維表面之樹脂之軟化點以上之溫度下實施熱處理,而使聚有機矽氧烷((A)成分)促進具有烷基鏈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C)成分)向纖維內部之滲透。因此,纖維表面之親水度藉由熱處理而向較低值變化。其原因在於:聚有機矽氧烷促進尤其是具有2個鏈以上之烷基鏈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使纖維表面之親水度藉由熱處理而容易降低。推測其原因在於:聚有機矽氧烷之聚矽氧烷鏈與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所具有之烷基鏈不相溶,因此於纖維加熱熔融時,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向更容易親和之纖維內部滲透。
上述(C)成分中,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具有2個鏈以上之烷基鏈,該烷基體積大,而可以夾帶親水基之方式向纖維內部滲透,因此於使用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情形時,由於聚有機矽氧烷之存在而容易促進向纖維內部之滲透。
又,上述(C)成分中,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成為容易放射狀地配置疏水鏈且容易包圍親水基之結構,因此於使用上述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之情形時,與使用通常之具有直線狀之烴鏈之界面活性劑的情形相比,由於聚有機矽氧烷之存在而容易促進向纖維內部之滲透。
藉此,例如於下述之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步驟的一步驟,即向纖維網吹送熱風之親水度降低步驟中,纖維網中之纖維所受到之熱量於熱風吹送面及其相反側之面(網面)中自然不同,藉此於熱風吹送面之纖維及其相反側之面之纖維中所受到之熱量不同,且於熱風吹送面之纖維及其相反側之面之纖維中其纖維之接觸角之值亦產生變化。利用上述情況,而可製造親水度自不織布之一面側向與其相反側之另一面側具有梯度之不織布。以下,對上述(A)~(C)3種成分進行說明。
[聚有機矽氧烷((A)成分)]
作為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之作為必須成分之一之聚有機矽氧烷,可使用直鏈狀者、具有交聯二維或三維網狀結構者中之任一者,較佳為實質上為直鏈狀者。
有機矽氧烷中對本發明較佳者之具體例係烷基烷氧基矽烷或芳基烷氧基矽烷、烷基鹵代矽氧烷之聚合物或環狀矽氧烷,作為烷氧基,典型而言,為甲氧基。作為烷基,可具有碳數1以上且18以下、較佳為1以上且8以下、尤其是1以上且4以下之側鏈之烷基較為適當。作為芳基,可例示苯基或烷基苯基、烷氧基苯基等。亦可代替烷基或芳基,而為環己基或環戊基等環狀烴基、如苄基之芳烷基。又,就達成藉由加熱而使纖維表面之接觸角更高之目的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中所謂聚有機矽氧烷係不包含經親水性較高之聚氧乙烯(POE)鏈改性之聚有機矽氧烷之概念。
作為本發明中較佳之最典型之聚有機矽氧烷,可列舉:聚二甲基矽氧烷、聚二乙基矽氧烷、聚二丙基矽氧烷等,尤佳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又,作為聚有機矽氧烷之分子量,較佳為高分子量,具體而言,以重量平均分子量計,較佳為10萬以上,更佳為15萬以上,進而較佳為20萬以上,且較佳為100萬以下,更佳為80萬以下,進而較佳為60萬以下。又,亦可使用分子量不同之2種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作為聚有機矽氧烷。於使用分子量不同之2種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之情形時,其中之一種聚有機矽氧烷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萬以上,更佳為15萬以上,進而較佳為20萬以上,又,較佳為100萬以下,更佳為80萬以下,進而較佳為60萬以下,另一種聚有機矽氧烷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未達10萬,更佳為5萬以下,更佳為3萬5千以下,進而較佳為2萬以下,又,較佳為2000以上,更佳為3000以上,進而較佳為5000以上。 又,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萬以上之聚有機矽氧烷與重量平均分子量未達10萬之聚有機矽氧烷之較佳調配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10~4:1,更佳為1:5~2:1。
聚有機矽氧烷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使用GPC而進行測定。測定條件係如下所述。又,換算分子量之計算係利用聚苯乙烯進行。
分離管柱:GMHHR-H+GMHHR-H(陽離子)
溶離液:L Farmin DM20/CHCl3
溶劑流速:1.0ml/min
分離管柱溫度:40℃
關於聚有機矽氧烷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就使由熱處理引起之親水度之變化變大之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又,關於聚有機矽氧烷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就於不織布表面容易吸收液體之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例如,聚有機矽氧烷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作為聚有機矽氧烷,亦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使用Shin-Etsu SiliconeS公司製造之「KF-96H-100萬Cs」、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之「SH200 Fluid 1000000Cs」,又,作為含有2種聚有機矽氧烷者,可使用Shin-Etsu Silicones公司製造之「KM-903」、或Dow Corning Toray公司製造之「BY22-060」。
[烷基磷酸酯((B)成分)]
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之作為必須成分之一之烷基磷酸酯係為了改良原棉之梳棉機通過性或纖維網之均一性等特性,藉由其提高不織布之生產性與防止品質降低,而調配於纖維處理劑者,且係 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一種。作為烷基磷酸酯之具體例,可列舉:磷酸硬脂酯、磷酸肉豆蔻酯、磷酸月桂酯、磷酸棕櫚酯等具有飽和碳鏈者、或磷酸油酯、磷酸軟脂酯等具有不飽和之碳鏈及於該等碳鏈具有側鏈者。更佳為碳鏈為16~18之磷酸單烷基酯或磷酸二烷基酯之完全中和或部分中和鹽。再者,作為烷基磷酸酯之鹽,可列舉:鈉或鉀等鹼金屬、氨、各種胺類等。烷基磷酸酯可單獨使用1種,或者混合2種以上使用。
關於烷基磷酸酯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就梳棉機通過性或纖維網之均一性等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又,就不妨礙因進行熱處理而由聚有機矽氧烷引起之纖維之疏水化的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25質量%以下。
[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C)成分)]
作為上述通式(1)中之X為-SO3M,即親水基為磺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例如可列舉二烷基磺酸或該等之鹽。作為二烷基磺酸之具體例,可列舉:二-十八烷基磺基琥珀酸、二癸基磺基琥珀酸、二-十三烷基磺基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等二烷基磺基琥珀酸、二烷基磺基戊二酸等使二羧酸進行酯化並使二酯之α位磺化而成之化合物、或者2-磺基十四酸1-乙酯(或醯胺)鈉鹽、或2-磺基十六酸1-乙酯(或醯胺)鈉鹽等使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酯(或醯胺)之α位磺化而成之α-磺基脂肪酸烷基酯(或醯胺)、或者藉由使烴鏈之內部烯烴或不飽和脂肪酸之內部烯烴磺化而獲得之二烷基烯烴磺酸等。二烷基磺酸之2個鏈之烷基各自之碳數較佳為4個以上且14個以下,尤其是6個以上且10個以下。
作為親水基為磺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下述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作為上述通式(1)中之X為-OSO3M,即親水基為硫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可列舉硫酸二烷基酯,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硫酸2-乙基己酯鈉鹽、或硫酸2-己基癸酯鈉鹽等使具有支鏈之醇硫酸化而成之化合物、或者硫酸聚氧乙烯2-己基癸酯等如向具有支鏈之醇與硫酸基之間導入有POE鏈之化合物、或者12-硫酸基硬脂酸1-甲酯(或醯胺)、3-硫酸基己酸1-甲酯(或醯胺)等使羥基脂肪酸酯(或醯胺)硫酸化而成之化合物等。
作為親水基為硫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更具體而 言,可列舉下述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作為上述通式(1)中之X為-COOM,即親水基為羧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可列舉二烷基羧酸,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11-乙氧基十七烷羧酸鈉鹽或2-乙氧基戊烷羧酸鈉鹽等使羥基脂肪酸之羥基之部分烷氧基化並使脂肪酸之部分鈉化而成之化合物、或者使肌胺酸或甘胺酸等胺基酸之胺基與烷氧基化之羥基脂肪醯氯進行反應而使胺基酸部之羧酸鈉化而成之化合物、或者使精胺酸之胺基與脂肪醯氯進行反應而獲得之化合物等。
作為親水基為羧酸或其鹽之上述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更具體而言,可列舉下述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
[化5]
關於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C)成分)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就使由熱處理引起之親水度之變化變大之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又,若親水度變得過高,則變得容易保持液體而損害乾燥性,就該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20質量%以下,更佳為13質量%以下。又,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C)成分)之上述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上且13質量%以下。
[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C)成分)]
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之作為必須成分之一之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係為了使由不織布製造時之熱處理引起之親水度之降低變得更明顯,即,使不織布中之所需部分之親水性明顯降低,而調配於纖維處理劑中者,且係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一種。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係多元醇之羥基經脂肪酸酯化而成之多元醇脂肪酸酯之一種,且係向該多元醇脂肪酸酯加成環氧烷而成之改性物。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可依據常法而進行製造,例如可依據 日本專利特開2007-91852號公報而進行製造。
作為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或多元醇脂肪酸酯)之作為原料之一之多元醇,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二乙二醇、聚乙二醇(分子量200~11000)、丙二醇、二丙二醇、聚丙二醇(分子量250~4000)、1,3-丁二醇、甘油、聚甘油(聚合度2~30)、赤蘚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醇、肌醇、山梨糖醇酐、山梨酯(sorbide)、蔗糖、海藻糖、伊爾糖、乳蔗糖、環糊精、麥芽糖醇、乳糖醇、異麥芽糖醇(Palatinit)、Panitol、還原飴糖等。較佳為聚乙二醇、甘油、赤蘚醇、山梨糖醇、山梨糖醇酐、山梨酯、蔗糖,尤佳為山梨糖醇、山梨糖醇酐、山梨酯。
作為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或多元醇脂肪酸酯)之作為原料之另一之脂肪酸,例如可列舉:碳數6~22之飽和或不飽和之脂肪酸、以該等為主成分之混合脂肪酸、或者碳數8~36之支鏈脂肪酸。脂肪酸亦可局部包含羥基。具體而言,可列舉:辛酸、壬酸、癸酸、十一酸、十二酸、十四酸、十六酸、十八酸、順-9-十八烯酸、二十酸、二十二酸、二十四酸、二十六酸、二十八酸、2-乙基己酸、異硬脂酸等,亦可使用作為源自天然之混合脂肪酸之椰子油脂肪酸、牛脂脂肪酸,較佳為碳數8~18之脂肪酸,尤佳為十二酸、十八酸、順-9-十八烯酸。
關於構成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之多元醇脂肪酸酯,就於使疏水鏈變大而提高疏水性時,並非藉由使分子之形狀直線狀地變大而是藉由使分子之形狀三維狀地變大,而形成容易滲入纖維中之形狀的觀點而言,其主成分較佳為三元以上之醇之酯化物且醇成分之酯化率為90%以上。此處,主成分係多元醇脂肪酸酯中最多之成分,且較佳為相對於多元醇脂肪酸酯之總質量含有50質量%以上。例如,作為三元之醇,可列舉甘油,作為四元之醇,可列舉赤蘚醇,作為五元之醇,可列舉木糖醇等。
作為構成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之多元醇脂肪酸酯,尤佳者係蓖麻油(氫化蓖麻油)。蓖麻油係以澤漆科之植物即蓖麻之種子為供給源之甘油脂肪酸酯,且構成脂肪酸之約90%為蓖麻醇酸。即,作為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較佳為甘油與以蓖麻醇酸為主體之脂肪酸之酯油。
於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中,作為加成於多元醇脂肪酸酯之環氧烷,例如可列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環氧丁烷等。作為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尤佳者係加成於多元醇脂肪酸酯之環氧烷為環氧乙烷之聚氧乙烯(POE)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尤佳者係多元醇脂肪酸酯為蓖麻油(氫化蓖麻油)之POE改性蓖麻油(POE改性氫化蓖麻油)。
於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中,關於對多元醇脂肪酸酯之環氧烷之加成莫耳數,就積層不織布(第1纖維層)之液體吸收性能之提高(液體殘留量之降低或液體流動量之降低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超過20莫耳,尤佳為40莫耳以上。其中,若環氧烷之加成莫耳數過多,則有如下之虞,即積層不織布之親水度過於提高,例如於吸收性物品中使用該積層不織布作為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導致液體殘留量之增大,因此該加成莫耳數較佳為8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60莫耳以下。
關於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C)成分)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就提高積層不織布(第1纖維層)之親水度,使利用積層不織布製造時之熱處理獲得之親水性之降低效果明顯顯現之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又,就抑制由強親水化引起之液體殘留量之增加之觀點而言,相對於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20質量%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以下。
再者,成為如(A)~(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含有成分之含量基準之「纖維處理劑」只要無特別說明,則為「附著於不織布之纖維處理劑」, 而並非附著於不織布前之纖維處理劑。於使纖維處理劑附著於不織布之情形時,通常使用利用水等適當溶劑稀釋纖維處理劑而成者,因此纖維處理劑含有成分之含量例如(A)成分於纖維處理劑中之含量可以該經稀釋之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為基準。
又,於如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不織布中,對該附著之纖維處理劑進行分析之情形時,較佳為依據下述順序而進行分析。首先,利用適當之溶劑對分析對象之不織布進行洗淨。作為該洗淨用溶劑,例如可列舉:乙醇與甲醇之混合溶劑、乙醇與水之混合溶劑。於分析對象之不織布為如生理用品或者兒童用或大人用一次性紙尿褲之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的情形時,利用乾燥器等加熱機構對吸收性物品中用於表面片材與其他構件之接合之接著劑進行加熱,藉此使該接著劑熔融軟化後,將表面片材剝離,利用洗淨用溶劑對所剝離之表面片材進行洗淨。繼而,將用以洗淨分析對象之不織布之溶劑(包含纖維處理劑之洗淨用溶劑)乾燥,對其殘渣進行定量,藉此可測定附著於該不織布之纖維處理劑之總量。又,針對該殘渣,視其構成物而選擇適當之管柱及溶劑,然後利用高效液相層析法對各成分進行區分,進而針對各組分,進行MS(mass spectrometry,質譜分析)測定、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測定、元素分析等,藉此可鑑定各組分之結構。又,於纖維處理劑包含高分子化合物之情形時,藉由並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等方法而變得更容易進行構成成分之鑑定。
於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中,(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C)成分之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3~4:1,更佳為1:2~3:1。
又,於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中,(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C)成分之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之含有比率(前者:後 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2~3:1,更佳為1:1~2:1。
並且,於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中,(A)成分之聚有機矽氧烷與(B)成分之烷基磷酸酯之含有比率(前者:後者)以質量比計,較佳為1:5~10:1,更佳為1:2~3:1。
[其他成分]
第1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除包含上述之(A)成分至(C)成分外,亦可包含其他成分。作為除(A)成分至(C)成分以外所調配之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改性聚矽氧等防黏著劑等處理劑。又,可使用陰離子性、陽離子性、兩性及非離子性之界面活性劑((B)成分及(C)成分以外之其他界面活性劑)作為其他成分。
第1纖維層10所包含之熱熔合性纖維附著有纖維處理劑,藉此與附著纖維處理劑前相比,纖維表面之親水度提高。就提高纖維之親水度之觀點而言,纖維處理劑之附著量相對於除去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之總質量的比例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2質量%以上,並且為1.5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下。
附著於纖維之纖維處理劑之量(纖維處理劑附著率)可利用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首先,利用電子天平,精確稱量纖維1kg直至小數點以下第3位(W1)。繼而,利用室溫之水對纖維進行20分鐘洗淨,其後,利用50℃之水進行2分鐘洗淨。反覆3次上述利用水之洗淨後,浸漬於乙醇,藉由40KHz之超音波進行洗淨。利用超音波之洗淨係進行30分鐘,且將該利用超音波之洗淨亦反覆3次。洗淨後,將纖維放置乾燥1天,對重量進行測定(W2)。藉由下式而算出纖維處理劑附著率。
纖維處理劑附著率(質量%)={(W1-W2)/W1}×100
作為使纖維處理劑附著於熱熔合性纖維之表面之方法,可採用各種公知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利用噴霧之塗佈、利用狹縫式塗佈機之塗佈、利用輥轉印之塗佈、向纖維處理劑之浸漬等。 該等處理可對纖維網化前之纖維進行,亦可於利用各種方法將纖維進行纖維網化後進行。其中,必須於下述之親水度降低步驟前進行處理。表面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纖維例如藉由熱風送風式之乾燥機,於充分低於聚乙烯樹脂之熔點之溫度(例如110℃以下)下進行乾燥。
[第2纖維層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
如上述般,第2纖維層20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10之任意部位之親水度,又,第2纖維層20之親水度於第2纖維層20之任意部位均相同。作為此種第2纖維層20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可將為了向纖維賦予親水性而先前使用之亦被稱為油劑之纖維處理劑,例如陰離子系、陽離子系、兩性系、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之各種分子量者單獨使用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使用。再者,第2纖維層20之構成纖維較佳為未經上述包含(A)成分至(C)成分之特定纖維處理劑處理。
作為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磷酸烷基酯鈉鹽、烷基醚磷酸酯鈉鹽、磷酸二烷基酯鈉鹽、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鈉鹽、烷基苯磺酸鈉鹽、烷基磺酸鈉鹽、硫酸烷基酯鈉鹽、硫酸第二烷基酯鈉鹽等(烷基均較佳為碳數6以上且22以下、尤其是8以上且22以下)。該等亦可使用鉀鹽等其他鹼金屬鹽代替鈉鹽。
作為陽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烷基(或烯基)三甲基鹵化銨、二烷基(或烯基)二甲基鹵化銨、烷基(或烯基)吡啶鎓鹵化物等,該等化合物較佳為具有碳數6以上且18以下之烷基或烯基者。作為上述鹵化物中之鹵素,可列舉氯、溴等。
作為兩性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烷基(碳數1~30)二甲基甜菜鹼、烷基(碳數1~30)醯胺烷基(碳數1~4)二甲基甜菜鹼、烷基(碳數1~30)二羥基烷基(碳數1~30)甜菜鹼、磺基甜菜鹼型兩性界面活性劑等甜菜鹼型兩性界面活性劑;或者丙胺酸型[烷基(碳數1~30)胺基丙酸型、烷基(碳數1~30)亞胺基二丙酸型等]兩性界面活性劑、甘胺酸型[烷 基(碳數1~30)胺基乙酸型等]兩性界面活性劑等胺基酸型兩性界面活性劑;烷基(碳數1~30)牛磺酸型等胺基磺酸型兩性界面活性劑。
作為非離子界面活性劑之例,可列舉:甘油脂肪酸酯、聚(較佳為n=2~10)甘油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等多元醇脂肪酸酯(均較佳為脂肪酸之碳數8~60)、上述多元醇脂肪酸酯之環氧烷加成物(較佳為加成莫耳數2~60莫耳)、聚氧伸烷基(加成莫耳數2~60)烷基(碳數8~22)醯胺、聚氧伸烷基(加成莫耳數2~60)烷基(碳數8~22)醚、聚氧伸烷基改性聚矽氧、胺基改性聚矽氧等。
作為第2纖維層20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尤佳者為非離子界面活性劑。若於第2纖維層20中調配有大量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則可獲得如下等效果,即提高向纖維表面之附著穩定性、及藉由界面活性劑分子間之虛擬鍵結而抑制功能降低。尤其是分子量較高之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就獲得親水耐久性之方面而言更佳。又,作為使纖維處理劑容易固定於纖維表面之方法,除界面活性劑外亦使用固定劑或混練等方法之情況於提高親水耐久性之方面亦較佳。於第2纖維層20所包含之纖維處理劑中,亦可添加改性聚矽氧等防黏著劑等處理劑。於第2纖維層20中,纖維處理劑對纖維之附著量、或附著之方法可設為與針對第1纖維層10所包含之熱熔合性纖維所進行之利用纖維處理劑之處理相同。
[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之製造目標物係上述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更具體而言,係具有第1纖維層與第2纖維層之積層不織布,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附著有上述含有(A)成分、(B)成分及(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上述第2纖維層係積層於上述第1纖維層之單面。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具有:使第1纖維層與第2纖維層局部接合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與藉由於第1纖維層之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下的熱處理而使第1纖維層之親水度降低之親水 度降低步驟。
圖6中表示可較佳地用以製造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裝置。該圖所示之製造裝置100具備:第1纖維網製造部110、第2纖維網製造部120、第1加熱部130、壓紋部140、及第2加熱部150。
第1纖維網製造部110及第2纖維網製造部120均由梳棉機構成,進行梳棉步驟。第1纖維網製造部110係製造目標之積層不織布(熱風不織布)中之第1纖維層所對應之纖維網的部位。另一方面,第2纖維網製造部120係製造目標之積層不織布中之第2纖維層所對應之纖維網的部位。針對第1纖維網製造部110及第2纖維網製造部120,視目標之積層不織布之具體用途而供給適當之原料纖維,而製造第1纖維網111及第2纖維網122。於原料纖維上,視目標之積層不織布之具體用途而附著有適當量之纖維處理劑。
自第1纖維網製造部110向圖中MD所示之方向陸續送出之第1纖維網111係向第1加熱部130搬送,而供於親水度降低步驟。於親水度降低步驟中,關於第1纖維網111,藉由於第1加熱部130中實施熱風吹送處理,而使構成第1纖維網111之纖維彼此熱熔合而成為第1不織布112。
第1加熱部130具有密閉之腔室131。於腔室131內配置有環繞之環形皮帶(未圖示)。腔室131內之環形皮帶包含通氣性之材料,例如由金屬線或樹脂所構成之網帶。第1纖維網111係被載置於腔室131內之環形皮帶上而進行搬送。此處,將第1纖維網111中與腔室131內之環形皮帶之對向面稱為第1面1S,將位於與該第1面1S相反側之面稱為第2面2S。於腔室131內,設置有被加熱至較構成第1纖維網111之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高之溫度的空氣(以下亦稱為「熱風」)之吹出口(未圖示)。進而於腔室131內,亦設置有所吹出之熱風之抽吸口(未圖示)。於搬送至腔室131內之第1纖維網111通過該腔室131內之期間,利用熱風法將熱 風HW向第1纖維網111進行吹送。熱風HW之吹送係自第1纖維網111中之第2面2S側進行。所吹送之熱風HW係自第1纖維網111中之第1面1S側釋出。為了該目的,上述之吹出口(未圖示)係以與第1纖維網111中之第2面2S對向之方式進行配置,且上述之抽吸口(未圖示)係以與第1面1S對向之方式進行配置。
如上所述,於附著有包含(A)成分至(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中,根據該熱熔合性纖維所受到之熱量,纖維處理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程度不同,該熱量變得越大,纖維處理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程度變得越大。並且,纖維處理劑之滲透程度變得越大,與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初期狀態相比,纖維之親水度越降低。於本製造方法中,利用該現象使目標之積層不織布(相當於第1纖維層之第1不織布)產生親水度之梯度,而獲得如親水度自第2面側向第1面側變高般具有梯度之積層不織布。
詳細而言,根據熱風法,第1纖維網111之作為熱風吹送面之第2面2S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大之熱量,且與熱風吹送面相反側即作為與腔室131內之上述環形皮帶之對向面之第1面1S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小之熱量。因此,於本製造方法之第1加熱部130中,第1纖維網111之第2面2S之表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大之熱量,第1面1S之表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小之熱量。其結果為,於藉由對第1纖維網111實施熱風吹送處理而獲得之第1不織布112中,受到最大熱量之第2面2S側之纖維處理劑之滲透程度變得最大,受到最小熱量之第1面1S側之纖維處理劑之滲透程度變得最小,而使纖維處理劑向纖維內部之滲透程度自第1面1S側向第2面2S側變大。因此,於第1不織布112中,第1面1S側成為親水度相對較高之高親水性部HP,第2面2S側成為親水度相對較低之低親水性部LP。
第1不織布112進而如下述般與第2纖維網121積層,於壓紋部140 中經過壓紋步驟後,於第2加熱部150中供於熱收縮步驟。於第2加熱部150中,第2纖維網121之第2面之表面所存在之纖維受到最大之熱量,於第1不織布112中,第2面之表面(低親水性部LP)所存在之纖維亦受到較第1面之表面(高親水性部HP)所存在之纖維大之熱量。因此,經過熱收縮步驟後之第1不織布112具有較剛經過親水度降低步驟後之第1不織布112大之親水度梯度。
於親水度降低步驟中,關於熱處理之溫度,就使第1纖維網111或第1不織布112內產生親水度之梯度之觀點、及使構成第1纖維網111之熱熔合性纖維熔合而保證第1不織布112之強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7℃以上,更佳為133℃以上,進而較佳為136℃以上,並且,就第1不織布112之質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45℃以下,更佳為140℃以下,進而較佳為138℃以下。
又,關於熱處理之時間,於上述之溫度下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秒以上,更佳為5秒以上,進而較佳為7秒以上,並且較佳為14秒以下,更佳為12秒以下,進而較佳為10秒以下。
自第2纖維網製造部120向圖中MD所示之方向陸續送出之第2纖維網121係與第1不織布112重疊,並於壓紋部140中供於壓紋步驟。於壓紋步驟中,將第1不織布112與第2纖維網121局部接合而形成積層體101A。第2纖維網121亦與第1纖維網111及第1不織布112同樣地具有面向搬送該等之傳送帶之第1面1S、與位於與第1面1S相反側之第2面2S。以於第1不織布112之第2面(低親水性部LP)上配置第2纖維網121之方式進行重疊。壓紋部140例如可由凹凸輥141與砧輥142所構成。關於壓紋部140中之壓紋加工之條件,只要為如下條件即可:將第1不織布112與第2纖維網121之構成纖維彼此於加熱下進行加壓,而形成利用壓紋熔合之接合部30(參照圖1)。再者,第2纖維網121亦可於重疊於第1不織布112前形成為不織布。即,可於第1不織布112重疊第2不織布122 以代替上述之第2纖維網121,而供於壓紋步驟。
於壓紋部140中將第1不織布112及第2纖維網121局部接合而一體化形成之積層體101A係向第2加熱部150進行搬送而供於熱收縮步驟。第2加熱部150係與第1加熱部130同樣地具有:密閉之腔室151、環形皮帶152(參照圖7)、配置於積層體101A之第2面側之熱風HW之吹出口(未圖示)、及配置第1面側之熱風HW之抽吸口(未圖示)。熱收縮步驟中之熱風HW係被加熱至構成第2纖維網121之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溫度。
藉由該第2加熱部150中之熱處理,而如上述般,構成第2纖維網層121之潛在捲縮性纖維顯現螺旋狀之捲縮並收縮。積層體101A係將第1不織布112與第2纖維網121局部接合,因此使第2纖維網121中之潛在捲縮性纖維熱收縮而使第2纖維網121熱收縮,藉此使第1不織布112中之接合部30以外之部分凸狀地隆起。藉此,第1不織布112變得於第1面側具有複數個凸部40。如圖1所示般,凸部40係形成於由接合部30所包圍之區域中。此處,為了使潛在捲縮性纖維可向製造裝置之行進方向,即MD(Machine Direction)方向進行收縮,較佳為使積層體101A之搬送速度變化。具體而言,較佳為使熱收縮步驟之上游側,即自梳棉步驟至壓紋步驟中之纖維網或積層體等之搬送速度快於熱收縮步驟中之積層體101A之搬送速度。可藉由適當調節該等搬送速度之差而控制積層體101A收縮之程度。又,與此同時,使構成第2纖維網121之熱熔合性纖維之一部分相互熱熔合,藉此第2纖維網121成為第2不織布122,而製造積層不織布102A。
又,第2纖維網121係積層於第1不織布112而並非第1纖維網111,之後供於熱收縮步驟。藉此,與積層體101A整體由纖維網構成之情形相比,第1不織布112之相互熔合之纖維成為適度之阻力,而使潛在捲縮性纖維變得可於積層體內均勻地收縮。
於熱收縮步驟中,關於熱處理之時間,就使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捲縮充分顯現並進行收縮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秒以上,更佳為8秒以上,進而較佳為10秒以上,並且就第1不織布112及第2不織布122之質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秒以下,更佳為17秒以下,進而較佳為15秒以下。
又,於熱收縮步驟中,關於潛在捲縮性纖維由聚乙烯與聚丙烯所構成之情形時之熱處理之溫度,就收縮開始溫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8℃以上,更佳為102℃以上,進而較佳為105℃以上,並且就第1不織布112及第2不織布122之質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45℃以下,更佳為140℃以下,進而較佳為138℃以下。
第2加熱部150中之環形皮帶152(積層體101A之搬送用皮帶)於與行進方向(MD方向)正交之方向,即CD(Cross Direction)方向中之中央部不具有網等構件,且環形皮帶152之CD方向中央部較佳為空間部。具體而言,較佳為如圖7所示般,僅於積層體101A之CD方向之兩端部配置向MD方向延伸之作為支持構件之一對支持帶153,且於各該支持帶153之內側緣(相對接近於將積層體101A於CD方向分成兩部分之假想中心線之側緣)側設置有將積層體101A之該兩端部進行固定之固定部154。藉此,僅積層體101A於CD方向之兩端部,即沿著MD方向延伸之兩端部被固定部154固定,而積層體101A之CD方向中央部101AM成為非固定。因此,於積層體101A中,於構成第2纖維網121之潛在捲縮性纖維藉由熱風HW而收縮時,不存在環形皮帶152阻礙第1不織布112於與第2纖維網121側相反側凸狀隆起之情況。於本實施形態中,固定部154為支持針。此處,為了使潛在捲縮性纖維可向製造裝置之正交方向(CD方向)進行收縮,較佳為使CD方向之左右之固定部154、154間之距離自熱收縮步驟中之上游側向下游側變窄。CD方向之左右之固定部154、154間之距離可自MD方向之上游側向下游側階段性地變窄,亦可逐漸變窄。可藉由將固定部154、154間之距離調整為自上游側向下游 側變窄之程度,而控制積層體101A於CD方向之收縮之程度。並且,可配合上述MD方向之搬送速度之調整而適當控制積層體101A整體之收縮之程度。
構成第2不織布122之纖維之親水度不會因第2加熱部150中之熱風而變化。與構成第1纖維網111之纖維相比,構成第2纖維網121之纖維為了使親水度變高而附著有纖維處理劑,因此可獲得第2不織布122維持親水度最高之狀態不變,且第1不織布112之親水度具有梯度之積層不織布102A。
如上所述,以上之方法係藉由賦予熱而使賦予有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之親水度於不織布之厚度方向局部降低,藉此顯現親水度之梯度。因此,根據以上之方法,無需重疊複數片不織布而設置親水度梯度,可沿著一片單一之不織布之厚度方向設置親水度梯度。
又,獲得積層不織布102A之前,持續親水度降低步驟及熱收縮步驟2次,將第1纖維網111(第1不織布112)於低溫下進行長時間加熱。藉此,與高溫下進行短時間加熱之情形相比,可一面維持積層不織布102A之質感,一面使該不織布內(第1纖維層內)具有較大之親水度梯度。又,通常過度之加熱有損不織布之質感,但於熱收縮步驟中,於第1不織布112之第2面(低親水性部LP),即吹送熱風之面側配置有第2纖維網121。藉此,熱難以到達第1不織布112,故而無過度加熱之情況,而可維持質感。
以上述方式製造之積層不織布102A係以與上述積層不織布1(參照圖2及圖3)基本上相同之方式構成,第1不織布112(第1纖維網111)相當於第1纖維層,第2不織布122(第2纖維網121)相當於第2纖維層。又,第1不織布112之親水度自與第2不織布122之對向面,即第2面側(第1纖維層第2部位)向其相反側之第1面側(第1纖維層第1部位)變高,且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1),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1面側)之親水度高於第 1纖維層第2部位(第2面側)之親水度。
圖8中表示可較佳地用於製造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其他製造裝置200。該製造裝置200具有與之前所說明之製造裝置100(參照圖6)相同之構成,對該方面未特別說明。又,於圖8中,對與圖6所示之製造裝置100相同之構件標註有相同之符號。
於製造裝置200中,以第2纖維網121之第2面2S上接觸第1不織布112之第1面(高親水性部HP)之方式進行積層,而形成積層體101B。與第2纖維網121對向之第1不織布112之第1面1S係如下之面,即纖維處理劑之滲透程度小於相反側之第2面2S,且親水度相對較高。其後,於第2加熱部150中,自積層體101B之第1不織布112之第2面側(低親水性部LP側)吹送熱風,而可獲得積層不織布102B。
因此,於積層不織布102B之第1不織布112中,親水度自第2面側向第1面側變高。並且,於第1不織布112之第1面側配置有第2不織布122,因此積層不織布102B整體上是親水度自第2面向第1面變高。即,積層不織布102B中之第1不織布112或第1纖維網111(第1纖維層)之親水度自與作為與第2不織布122或第2纖維網121(第2纖維層)之對向面之第1面側(第1纖維層第2部位)相反側之第2面側(第1纖維層第1部位)向該第1面側變高,且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2),第1纖維層第2部位(第1面側)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2面側)之親水度。積層不織布102B除上述方面以外,可以與上述積層不織布102A相同之方式構成。
關於用以吸收自身體排出之液體之吸收性物品,典型而言,如圖1所示之清涼衛生棉50般,具備表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於兩片材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作為使用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作為表面片材之情形之吸收體及背面片材,可使用該等技術領域中通常所使用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制。例如作為吸收體,可使用以衛生紙或不織布等被 覆片材被覆包含紙漿纖維等纖維材料之纖維集合體或於其中保持有吸收性聚合物而成者。作為背面片材,可使用熱塑性樹脂之膜、或該膜與不織布之層壓體等液體不透過性或撥水性之片材。背面片材亦可具有水蒸氣透過性。吸收性物品亦可進而具備對應該吸收性物品之具體用途之各種構件。上述構件對業者而言公知。例如於將吸收性物品用於一次性紙尿褲或經期衛生棉之情形時,可於表面片材上之左右兩側部配置一對或二對以上之立體防護。
關於上述之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有以下之積層不織布及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再者,關於下述之括號<>,於將如<○-△>、<○-×>般於括號內記載夾著連字符(-)之2個數字且連字符前之數字共通之複數項總結而引用的情形時,如<○>般,僅記載該共通之數字。例如於存在<1-1>及<1-2>之2個項之情形時,於其他項中引用該等之情形時設為<1>。換言之,於上述情形之<1>中包含<1-1>及<1-2>。
<1-1>一種積層不織布,其具有第1纖維層與積層於其之第2纖維層,且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自上述第2纖維層側向該第1纖維層側突出之複數個凸部,該凸部被構成該第1纖維層之纖維所填滿,將上述第1纖維層於其厚度方向假想性地進行二等分,並將二等分之2個部位中距離上述第2纖維層較遠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將距離上述第2纖維層較近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2部位時,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與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不同,上述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高於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
<1-2>如上述<1-1>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2纖維層包含螺旋狀之捲縮纖維。
<2>如上述<1-2>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捲縮纖維係潛在捲縮性纖維藉由於該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加熱等熱處理而顯現螺旋狀之捲縮者。
<3>如上述<1>或<2>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親水度自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向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逐漸變化。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於對將上述第1纖維層於厚度方向進行3等分之情形之2個邊界點、與最上點及最下點之接觸角進行比較時,親水度自最上點向最下點依序變低。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
<6>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於對將上述第1纖維層於厚度方向進行3等分之情形之2個邊界點、與最上點及最下點之接觸角進行比較時,親水度自最上點向最下點依序變高。
<7>如上述<1>至<3>及<6>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低於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
<8-1>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2纖維層之接觸角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55°以上,進而較佳為57°以上,並且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65°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
<8-2>如上述<1>至<8-1>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中,接觸角較小之部位中之接觸角與上述第2纖維層中之接觸角的比於將該第2纖維層中之接觸角之值設為分子時,較佳為65%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75%以上,並且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
<8-3>如上述<1>至<8-2>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中,接觸角較大之部位中之接觸角與上述第2纖維層中之接觸角的比於將該第2纖維層中之接觸 角之值設為分子時,較佳為55%以上,更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65%以上,並且較佳為85%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75%以下。
<9-1>如上述<1>至<8-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中,親水度較高之部位中之接觸角較佳為65°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73°以上,並且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5°以下,進而較佳為75°以下。
<9-2>如上述<1>至<9-1>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中,親水度較低之部位中之接觸角較佳為75°以上,更佳為80°以上,進而較佳為85°以上,並且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8°以下,進而較佳為86°以下。
<10-1>如上述<1>至<9-2>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中之接觸角與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中之接觸角之差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7°以上,並且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8°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
<10-2>如上述<1>至<10-1>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中之接觸角與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中之接觸角的比於將接觸角較大之部位之值設為分母,將接觸角較小之部位之值設為分子時,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75%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並且,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且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
(A)聚有機矽氧烷
(B)烷基磷酸酯
(C)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或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12>如上述<11>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A)成分相對於上述纖維處理劑之總質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以下。
<13>如上述<11>或<12>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A)成分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14>如上述<1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B)成分為磷酸烷基酯鉀鹽。
<15>如上述<11>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C)成分為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鈉鹽或聚氧乙烯改性氫化蓖麻油。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積層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20g/m2以上,更佳為50g/m2以上,並且較佳為200g/m2以下,更佳為100g/m2以下。
<17-1>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熱熔合性纖維,上述熱熔合性纖維為非複合纖維(單纖維),且上述熱熔合性纖維之結晶化度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並且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
<17-2>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熱熔合性纖維,上述熱熔合性纖維為具有聚丙烯樹脂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之複合纖維,且上述聚丙烯樹脂之結晶化度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並且較佳為6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上述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之結晶化度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並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
<18-1>一種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具有:將具有熱熔合性纖維之第1纖維層與積層於上述第1纖維層之單面之第2纖維層局部接合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其中上述熱熔合性纖維附著有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以及藉由於上述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下之熱處理而使上述第1纖維層之親水度降低的親水度降低步驟;
(A)聚有機矽氧烷
(B)烷基磷酸酯
(C)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或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18-2>如上述<18-1>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2纖維層為具有潛在捲縮性纖維之熱收縮性纖維網,且 上述第1纖維層係於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開始溫度以下實質上未熱收縮之纖維網或不織布。
<19>如上述<18-1>或<18-2>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具有藉由於該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熱處理而顯現螺旋狀之捲縮並進行收縮的熱收縮性。
<20>如上述<18>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具有熱收縮步驟,即藉由熱熔合而將上述積層體中之上述第1纖維層與上述第2纖維層局部接合後,對上述積層體實施於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熱處理而使上述第2纖維層熱收縮。
<21>如上述<20>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為具有第1面及第2面之纖維網,且於上述親水度降低步驟中,藉由自上述纖維網之第2面側吹送熱風而實施於上述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下的熱處理,將第1纖維層製成不織布後,於上述第1纖維層之上述第2面上積層上述第2纖維層而獲得上述積層體。
<22>如上述<20>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為具有第1面及第2面之纖維網,且於上述親水度降低步驟中,藉由自上述纖維網之第2面側吹送熱風而實施於上述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下的熱處理,將第1纖維層製成不織布後,於上述第1纖維層之上述第1面上積層上述第2纖維層而獲得上述積層體。
<23>如上述<21>或<22>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熱收縮步驟中,藉由自上述第2纖維層側對上述積層體吹送熱風而實施於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熱處理。
<24>如上述<20>至<2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較上述熱收縮步驟上游中之上述積層體之搬送速度快於上述熱收縮步驟以後之上述積層體之搬送速度。
<25>如上述<20>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熱收縮步驟中,上述積層體係以沿搬送方向延伸之兩端被固定部固定之方式進行搬送,且上述積層體中之與上述搬送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之中央部成為非固定。
<26>如上述<25>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將上述積層體之沿搬送方向延伸之兩端進行固定之上述固定部彼此的間隔自上述熱收縮步驟中之上游側向下游側變窄。
<27>如上述<18>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親水度降低步驟中,熱處理之時間較佳為3秒以上,更佳為5秒以上,進而較佳為7秒以上,並且較佳為14秒以下,更佳為12秒以下,進而較佳為10秒以下。
<28>如上述<18>至<27>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親水度降低步驟中,熱處理之溫度較佳為127℃以上,更佳為133℃以上,進而較佳為136℃以上,並且較佳為145℃以下,更佳為140℃以下,進而較佳為138℃以下。
<29>如上述<20>至<28>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包含聚丙烯及聚乙烯。
<30>如上述<20>至<29>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為並排型複合纖維。
<31>如上述<20>至<30>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熱收縮步驟中,熱處理之時間較佳為6秒以上,更佳為8秒以上,進而較佳為10秒以上,並且較佳為20秒以下,更佳為17秒以下,進而較佳為15秒以下。
<32>如上述<20>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熱收縮步驟中,熱處理之溫度較佳為98℃以上,更佳為102℃以上,進而較佳為105℃以上,並且較佳為145℃以下,更佳為140℃以下,進而較佳為138℃以下。
<33>一種積層不織布,其係藉由如上述<18-1>至<32>中任一項記載之製造方法而製造。
<34>如上述<1-1>至<17>及<33>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與上述第2纖維層遍及全部區域密接。
<35>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使用如上述<1-1>至<17>及<33>至<34>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
<36>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使用如上述<1-1>至<17>及<33>至<35>中任一項記載之積層不織布作為表面片材,且將上述積層不織布之第1纖維層側作為皮膚對向面進行配置。
<37>如上述<35>或<36>記載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經期衛生棉。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而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地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制於該等實施例。只要無特別事先說明,則「%」意指「質量%」。
[實施例1至3] (1)藉由熱而親水性降低之纖維之製造
下述表1所示之第1纖維網之熱熔合性纖維係芯為聚對苯二甲酸 乙二酯,鞘為聚乙烯之同心型之芯鞘型複合纖維,芯與鞘之質量比係芯:鞘=50:50,纖度為2.4dtex,且纖維長度為51mm。又,表1所示之第2纖維網之潛在捲縮性纖維係單側為聚丙烯,另一側為聚乙烯之並排型複合纖維,各樹脂之體積比為50:50,纖度為2.3dtex,纖維長度為51mm。芯之樹脂之熔點+10℃下之熱收縮率為9.5%。
將第1纖維層之熱熔合性纖維浸漬於下述組成之纖維處理劑(油劑)I。浸漬後進行乾燥,獲得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芯鞘型複合纖維。對纖維之油劑附著量為0.39質量%。
(纖維處理劑I之組成)
‧聚有機矽氧烷(上述(A)成分,Shin-Etsu Silicones製造之聚矽氧「KM-903」):8.3質量%
再者,聚矽氧「KM-903」之組成係如下所述。重量平均分子量為約50萬之聚二甲基矽氧烷18質量%,重量平均分子量為約2萬之聚二甲基矽氧烷42質量%,分散劑5質量%,水35質量%
‧磷酸烷基酯鉀鹽[上述(B)成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Gripper 4131之氫氧化鉀中和物]:22.9質量%
‧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鈉鹽[上述(C)成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Pelex OT-P]:9.2質量%
‧烷基(硬脂基)甜菜鹼[上述(A)~(C)以外之成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Amphitol 86 B]:13.8質量%
‧聚氧乙烯(加成莫耳數:2)硬脂基醯胺[上述(A)~(C)以外之成分,Kawaken Fine Chemicals製造,Amisol SDE]:27.5質量%
‧聚氧乙烯(POE)、聚氧丙烯(POP)改性聚矽氧[上述(A)~(C)以外之成分,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X-22-4515]:18.3質量%
附著於纖維之(A)成分之調配量係上述「KM-903」之組成中僅聚矽氧之調配量,而並非「KM-903」整體之調配量。於實施例1中,附 著於第1纖維層之熱熔合性纖維之(A)成分之調配量為5.0%。
同樣地,關於(B)成分及(C)成分,就去除了上述纖維處理劑所包含之水等之僅各成分之調配量而言,(B)成分為23.8%,(C)成分為9.5%。
(2-1)不織布之製造
使用所獲得之纖維,並使用圖6所示之製造裝置100及圖7所示之裝置,而製造具有如圖2及圖3所示之凹凸形狀,且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1),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接觸角小於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接觸角)之積層不織布。具體之製造方法係如下所述。首先,於親水度降低步驟中,針對使用第1纖維網製造部而形成之第1纖維網,自第2面側吹送熱風,而獲得第1不織布(第1纖維層)。繼而,將使用第2纖維網製造部而形成之第2纖維網積層於第1不織布之第2面側而獲得積層體,對該積層體實施壓紋加工而將該第1不織布與該第2纖維網局部接合。繼而,於熱收縮步驟中,自該積層體之第2面側(第2纖維網側)吹送熱風而將第2纖維網製成第2不織布(第2纖維層),而獲得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
此處,如下述表1所示般調整親水度降低步驟及熱收縮步驟中之加熱條件,而獲得具有表1所示之親水度之實施例1至3之積層不織布。
[實施例4至5]
將第2纖維層之接觸角設為下述表1所示者,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4及5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
[實施例7至9] (2-2)不織布之製造
使用圖8所示之製造裝置200,而製造具有如圖2及圖3所示之凹凸形狀,且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2),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接觸角小於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接觸角)之積層不織布。具體之製造方法係如下所述。 首先,於親水度降低步驟中,針對使用第1纖維網製造部而形成之第1纖維網,自第2面側吹送熱風,而獲得第1不織布(第1纖維層)。繼而,將使用第2纖維網製造部而形成之第2纖維網積層於第1不織布之第1面側而獲得積層體,對該積層體實施壓紋加工而將該第1不織布與該第2纖維網局部接合。繼而,於熱收縮步驟中自該積層體之第2面側(第1不織布側)吹送熱風而將第2纖維網製成第2不織布(第2纖維層)。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7至9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
[實施例10至11]
將第2纖維層之接觸角設為下述表1所示者,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10及11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
[實施例6]
準備各種纖維網作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針對各纖維網,將下述組成之纖維處理劑II及III應用於各纖維網。其後,積層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而製成第1纖維層,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6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纖維處理劑II係自纖維處理劑I去除了(A)成分者。又,纖維處理劑III係自纖維處理劑I去除了(A)成分,進而將(C)成分減少10%者。
[實施例12]
準備各種纖維網作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針對各纖維網,將上述纖維處理劑III及II應用於各纖維網。其後,積層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第1纖維層第2部位而製成第1纖維層,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獲得實施例12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
[比較例1及2]
將纖維處理劑設為下述表2所示者,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1及2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
[比較例3]
將纖維處理劑設為下述表2所示者,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6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3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纖維處理劑IV係自纖維處理劑I去除了(A)成分,進而將(C)成分減少50%者。
[比較例4]
將纖維處理劑設為下述表2所示者,且於未對積層第1不織布及第2纖維網而成者進行壓紋加工之情況下供於熱收縮步驟,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4之平坦形狀之積層不織布。比較例4之積層不織布之兩面均為實質上無凹凸之平坦面。
[比較例5]
將纖維處理劑設為下述表2所示者,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2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5之凹凸形狀之積層不織布。
[比較例6]
將纖維處理劑設為下述表2所示者,且於未對積層第1不織布及第2纖維網而成者進行壓紋加工之情況下供於熱收縮步驟,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式獲得比較例6之平坦形狀之積層不織布。比較例6之積層不織布之兩面均為實質上無凹凸之平坦面。
[液體殘留量之評價]
使用乾燥器,使來自花王股份有限公司所市售之經期衛生棉(商品名「蕾妮亞(Laurier)乾爽軟墊零觸感吸收」)之接著劑溶化,並且將表面片材取下,代替其而積層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積層不織布,將其周圍進行固定而獲得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各積層不織布係使第2纖維層側(於包含凹凸形狀之纖維層與平坦形狀之纖維層之情形時,為平坦形狀之纖維層側)朝向吸收體側而進行配置。
於上述經期衛生棉之表面上重疊具有內徑1cm之透過孔之丙烯酸板,向該衛生棉施加100Pa之固定負荷。於該負荷下,自該丙烯酸板 之透過孔流入脫纖維馬血6.0g。流入上述馬血後60秒後取下丙烯酸板,繼而,對該不織布之重量(W2)進行測定,算出與事先測得之流入馬血前之不織布之重量(W1)的差(W2-W1)。進行以上之操作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液體殘留量(mg)。液體殘留量係成為穿著者之肌膚悶濕到何種程度之指標,液體殘留量越少,結果越良好。將該結果示於下述表1。
[回液量之評價]
使用乾燥器,使來自花王股份有限公司所市售之經期衛生棉(商品名「蕾妮亞乾爽軟墊零觸感吸收」)之接著劑溶化,並且將表面片材取下,代替其而積層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積層不織布,將其周圍進行固定而獲得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各積層不織布係使第2纖維層側(於包含凹凸形狀之纖維層與平坦形狀之纖維層之情形時,為平坦形狀之纖維層側)朝向吸收體側而進行配置。
於上述經期衛生棉之表面上重疊具有內徑1cm之透過孔之丙烯酸板,向該衛生棉施加100Pa之固定負荷。於該負荷下,自該丙烯酸板之透過孔,每隔3分鐘流入脫纖維馬血3.0g,合計流入6.0g。流入上述馬血後300秒後取下丙烯酸板,繼而,將衛生紙重疊於上述不織布之表面上,進而於該衛生紙上重疊壓板,對該衛生棉施加2000Pa之負荷。重疊壓板後5秒後取下該壓板及衛生紙,對該衛生紙之重量(W4)進行測定,算出與事先測得之重疊於上述不織布之表面上前之衛生紙之重量(W3)的差(W4-W3)。進行以上之操作3次,將3次之平均值設為回液量(mg),回液量越少,越成為難以引起回液之高評價。將該結果示於下述表1。
如表1及表2所示般,可知於第1纖維層內設有親水度差之實施例1~12之積層不織布與於第1纖維層內未設有親水度差之比較例1及2之積層不織布相比,液體殘留量及回液量兩者較少,因此液體之吸收性能優異。推測其原因在於:實施例1~12之積層不織布與比較例1及2之積層不織布相比,於具有親水度梯度之第1纖維層內,液體迅速地向第2層側流動。
又,實施例1~6之積層不織布係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部位之親水度,且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高於第1部位之親水度。即,為第1纖維層第2部位<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2纖維層之關係,實施例1~6之積層不織布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1)。
另一方面,比較例3係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即,於比較例3中為第2纖維層<第1纖維層第2部位<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關係。又,比較例4之親水度之關係係與實施例1~6相同,但積層不織布為平坦形狀。
自該等對比可知,實施例1~6之積層不織布與比較例3及4之積層不織布相比,回液量明顯較少。推測其原因在於:實施例1~6之積層不織布與比較例3及4之積層不織布相比,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高於第1纖維層,因此液體難以向第1纖維層側流動,且由於凹凸形狀而與衛生紙接觸之面積較少。
進而,實施例7~12之積層不織布係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1部位之親水度,且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高於第2部位之親水度。即,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1纖維層第2部位<第2纖維層之關係,實施例7~12之積層不織布具有上述之親水度之關係(2)。
另一方面,比較例5係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高於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即,於比較例5中為第2纖維層<第1纖維層第1部位<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關係。又,比較例6之親水度之關係係與實施例7~12 相同,但積層不織布為平坦形狀。
自該等對比可知,實施例7~12之積層不織布與比較例5及6之積層不織布相比,液體殘留量明顯較少。推測其原因在於:實施例7~12之積層不織布與比較例5及6之積層不織布相比,第1纖維層第2部位與第2纖維層之接觸角之差較小,而保持於積層不織布內之液量較少。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係藉由對包含藉由熱而親水度降低之纖維之纖維網或不織布實施熱處理而容易地獲得,而所需部分之親水度降低。
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具有使親水度局部降低之部分,可靈活應用該特性而活用於各種用途。
根據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而可有效率地製造具有使親水度降低之部分之積層不織布。
根據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可藉由控制積層不織布之親水度,而減少積層不織布之液體殘留及一旦透過之液體之回流即回液兩者。例如,於使用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作為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可防止如下情況,即一旦被吸收之體液向與穿著者之肌膚接觸之表面側回流,或者體液殘留於積層不織布內而與穿著者之肌膚接觸。因此,本發明之積層不織布例如於用作吸收性物品之表面片材之情形時,成為滿足作為該表面片材所要求之回液量降低或液體殘留量降低等吸收性能者。
1‧‧‧積層不織布
10‧‧‧第1纖維層
20‧‧‧第2纖維層
30‧‧‧接合點
40‧‧‧凸部

Claims (15)

  1. 一種積層不織布,其具有第1纖維層與積層於其之第2纖維層,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自上述第2纖維層側向該第1纖維層側突出之複數個凸部,且該凸部被構成該第1纖維層之纖維所填滿,將上述第1纖維層於其厚度方向假想性地進行二等分,將二等分之2個部位中距離上述第2纖維層較遠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1部位,將距離上述第2纖維層較近之側之部位設為第1纖維層第2部位時,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與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不同,且上述第2纖維層之親水度高於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及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
  2. 如請求項1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2纖維層包含螺旋狀之捲縮纖維。
  3. 如請求項2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捲縮纖維係潛在捲縮性纖維藉由於該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熱處理而顯現螺旋狀之捲縮者。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積層不織布,其親水度自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向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逐漸變化。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中之接觸角與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中之接觸角之比率於將接觸角較大之部位之值設為分母,將接觸角較小之部位之值設為分子時,為70%以上且為95%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第1部位之親水度高於上述第1纖維層第2部位之親水度。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積層不織布,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具有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熱熔合性纖維,且上述纖維處理劑含有下述之(A)成分、(B)成分及(C)成分:(A)聚有機矽氧烷(B)烷基磷酸酯(C)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或聚氧伸烷基改性多元醇脂肪酸酯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8. 一種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具有:將具有熱熔合性纖維之第1纖維層與積層於該第1纖維層之單面之第2纖維層局部接合而形成積層體之步驟,其中該熱熔合性纖維附著有含有下述(A)成分、(B)成分及(C)成分之纖維處理劑;以及藉由於上述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下之熱處理而使上述第1纖維層之親水度降低的親水度降低步驟;(A)聚有機矽氧烷(B)烷基磷酸酯(C)下述通式(1)所表示之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或聚氧伸烷基改 性多元醇脂肪酸酯 (式中,Z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1~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鏈,R1及R2分別獨立地表示可包含酯基、醯胺基、聚氧伸烷基、醚基或雙鍵之碳數2~16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X表示-SO3M、-OSO3M或-COOM,M表示H、Na、K、Mg、Ca或銨)。
  9. 如請求項8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2纖維層為具有潛在捲縮性纖維之熱收縮性纖維網,且上述第1纖維層為於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開始溫度以下實質上不熱收縮之纖維網或不織布。
  10. 如請求項8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具有藉由於該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熱處理而顯現螺旋狀之捲縮並進行收縮之熱收縮性。
  11. 如請求項9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具有熱收縮步驟,於藉由熱熔合而將上述積層體中之上述第1纖維層與上述第2纖維層局部接合後,對上述積層體實施於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熱處理而使上述第2纖維層熱收縮。
  12. 如請求項11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纖維層為具有第1面及第2面之纖維網,且於上述親水度降低步驟中,藉由自上述纖維網之第2面側吹送熱風而實施於上述熱熔合性纖維之熔點以上之溫度下之熱處 理,將上述第1纖維層製成不織布後,於上述第1纖維層之上述第2面上積層上述第2纖維層而獲得上述積層體。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熱收縮步驟中,藉由自上述第2纖維層側向上述積層體吹送熱風而實施於上述潛在捲縮性纖維之收縮溫度下之熱處理。
  14. 如請求項11或12之積層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熱收縮步驟中,上述積層體係以沿搬送方向延伸之兩端被固定之方式進行搬送,且上述積層體中之與上述搬送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之中央部成為非固定。
  15.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使用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積層不織布。
TW104113589A 2014-09-29 2015-04-28 Laminated nonwove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50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8316A JP5809341B1 (ja) 2014-09-29 2014-09-29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2435A TW201602435A (zh) 2016-01-16
TWI550154B true TWI550154B (zh) 2016-09-21

Family

ID=54545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3589A TWI550154B (zh) 2014-09-29 2015-04-28 Laminated nonwove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09341B1 (zh)
CN (1) CN106687285B (zh)
TW (1) TWI550154B (zh)
WO (1) WO20160518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8320B2 (ja) * 2014-09-19 2018-10-17 花王株式会社 親水性不織布及び不織布用繊維処理剤
JP6330016B2 (ja) * 2015-12-16 2018-05-23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
JP6271657B1 (ja) * 2016-08-09 2018-01-3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TWI763865B (zh) * 2017-06-16 2022-05-11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之正面片材用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吸收性物品之製造方法
CN107099933A (zh) * 2017-06-30 2017-08-29 浙江弘扬无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褶皱表面结构无纺布的生产工艺
JP7373985B2 (ja) 2019-12-19 2023-11-0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表面シート
CN114232207A (zh) * 2021-12-23 2022-03-25 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干爽无纺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2565A (en) * 2005-09-08 2007-06-16 Toyo Boseki Polyester fiber excellent in hydrophilicity, unwoven fabric excellent in water dispersibility, absorbable article using the non-woven fabric, non-woven fabric laminate excellent in liquid transfer property, and absorbable article using the laminate
TW200949036A (en) * 2008-03-19 2009-12-01 Chisso Corp Stretchable laminated sheet and product obtained by using the same
JP2010168715A (ja) * 2008-12-25 2010-08-05 Kao Corp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7677B2 (ja) * 1998-03-26 2004-11-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物品の透液性表面シート
CN101443502B (zh) * 2006-06-23 2011-12-0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无纺织物
CN102257201B (zh) * 2008-12-25 2014-10-08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93428B (zh) * 2008-12-25 2017-10-24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WO2014171388A1 (ja) * 2013-04-19 2014-10-23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繊維処理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2565A (en) * 2005-09-08 2007-06-16 Toyo Boseki Polyester fiber excellent in hydrophilicity, unwoven fabric excellent in water dispersibility, absorbable article using the non-woven fabric, non-woven fabric laminate excellent in liquid transfer property, and absorbable article using the laminate
TW200949036A (en) * 2008-03-19 2009-12-01 Chisso Corp Stretchable laminated sheet and product obtained by using the same
JP2010168715A (ja) * 2008-12-25 2010-08-05 Kao Corp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2435A (zh) 2016-01-16
CN106687285A (zh) 2017-05-17
JP2016068319A (ja) 2016-05-09
JP5809341B1 (ja) 2015-11-10
CN106687285B (zh) 2019-03-12
WO2016051833A1 (ja) 2016-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0154B (zh) Laminated nonwove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332805B2 (ja) 不織布
JP5087419B2 (ja) 不織布
TWI648041B (zh) Surface sheet and absorbent article for absorbent articles
TWI509122B (zh) Nonwove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975089B2 (ja)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60399B2 (ja) 長繊維不織布
US20130017370A1 (en) Non-woven fabric sheet
WO2014171388A1 (ja) 不織布及び繊維処理剤
JP2017042607A (ja) 不織布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TWI516578B (zh) Non-woven and fiber treatment agent
JP6170815B2 (ja) 不織布
JP6408320B2 (ja) 親水性不織布及び不織布用繊維処理剤
JP2016060995A (ja) 凹凸不織布
TWI550155B (zh) Not weaving
CZ2016612A3 (cs) Spunbondová netkaná textilie pro akvizičně distribuční vrstvu a absorpční výrobek
JP2004100085A (ja) 不織布
JP2012005701A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5894333B1 (ja) 不織布
JP2015113548A (ja) 不織布及び吸収性物品
JP6120282B2 (ja) 不織布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JP5640140B1 (ja) 不織布
JP5640164B2 (ja) 不織布及び繊維処理剤
JP5640139B1 (ja) 不織布
JP6382709B2 (ja) 不織布、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