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8718B - Gasket holder - Google Patents

Gasket hold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8718B
TWI508718B TW099118804A TW99118804A TWI508718B TW I508718 B TWI508718 B TW I508718B TW 099118804 A TW099118804 A TW 099118804A TW 99118804 A TW99118804 A TW 99118804A TW I508718 B TWI508718 B TW I5087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ongation
front body
portions
elongation suppressing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8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3516A (en
Inventor
Takao Koyama
Hiromi Takita
Manabu Matsui
Michiko Otsuka
Shinsuke Nagahara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15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021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04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79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04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139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04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834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03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3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8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8718B/zh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墊片保持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與吸收性墊片併用之墊片保持體。
先前,以於墊片保持體之胯下部之肌膚對向面上安裝吸收性墊片之狀態穿著該墊片保持體,於吸收性墊片吸收液體後,僅將吸收性墊片更換成新品,另一方面墊片保持體進行再利用。該墊片保持體係將吸收性墊片保持為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之狀態者,藉由將墊片保持體與吸收性墊片組合使用,可削減垃圾量及成本。
作為先前之墊片保持體,已知有由伸縮性薄片形成,包含腰部開口部及一對腿部開口部,並於胯下部之肌膚對向面上配置吸收性墊片而穿著之墊片保持體。尤其是四角內褲型之墊片保持體,亦即於穿著時腿部開口部之開口周緣部位於較胯下部更下方之類型之墊片保持體係廣泛普及,但於此種四角內褲型之墊片保持體中,以防止安裝於該墊片保持體之胯下部之吸收性墊片向外部突出為目的,於一對腿部開口部分別之開口周緣部配置有腿部彈性構件而形成有大腿褶皺,使該大腿褶皺緊固穿著者之大腿部(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2-660號公報)。
又,先前申請人提出了形成有沿著腿部開口部之開口周緣部所形成之褶皺及沿著穿著者之腹股溝部所形成之褶皺的墊片保持體(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08-284038號公報)。
又,於日本專利特表平8-509400號公報中,揭示有使用疏鬆織物形成有收納‧固定用口袋之固定用三角內褲。而且,於該公報中,記載有由密實織物覆蓋疏鬆織物之情形。
如日本專利特開2002-660號公報所揭示之先前之四角內褲型墊片保持體係難以使所併用之吸收性墊片穩定地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會經由穿著者之肌膚與吸收性墊片之縫隙而產生滲漏,或者由於穿著者與吸收性墊片之間所產生之縫隙而使吸收性墊片彎折,其結果,有產生滲漏之情形。
根據日本專利特開2008-284038號公報所揭示之墊片保持體,可使吸收性墊片良好地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但因褶皺擠壓穿著者之腹股溝部,故而穿著感方面還有改善餘地。
進而,於如日本專利特表平8-509400號公報所揭示之內褲之構成中,吸收性墊片之服貼性或滑落防止性之提昇效果不充分。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使所併用之吸收性墊片良好地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之墊片保持體。
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使所併用之吸收性墊片容易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並且穿脫性或穿著感亦優異之墊片保持體。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墊片保持體,其係包含腰部開口部及一對腿部開口部、以及與穿著者胯間部相對應之胯下部,具有自該腰部開口部朝向胯下部之方向即縱向及與該縱向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於胯下部之肌膚對向面上配置吸收性墊片而穿著的短褲型墊片保持體;且於上述縱向具有伸長性,於上述寬度方向具有伸縮性,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覆蓋穿著者之髂前上棘之方式而形成,於上述腰部開口部之周緣部形成有腰部開口彈性部,可抑制上述縱向之伸長性之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分別自前身部下半部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延伸至前身部上半部之左右兩側部,該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係以各自之一部分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前上棘之上方的方式而形成,於上述縱向上,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最接近於上述腰部開口部之部分與上述腰部開口彈性部隔著間隔配置(以下,於言及第1發明之情形時係指該發明)。
亦較佳為,上述墊片保持體係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覆蓋穿著者之髂骨稜之方式而形成,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各自之一部分以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骨稜之上方的方式而形成。亦即,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墊片保持體,其係包含腰部開口部及一對腿部開口部、以及與穿著者胯間部相對應之胯下部,具有自該腰部開口部朝向胯下部之方向即縱向及與該縱向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於胯下部之肌膚對向面上配置吸收性墊片而穿著的短褲型墊片保持體;且於上述縱向具有伸長性,於上述寬度方向具有伸縮性,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覆蓋穿著者之髂骨稜之方式而形成,於上述腰部開口部之周緣部形成有腰部開口彈性部,可抑制上述縱向之伸長性之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係以分別自前身部下半部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延伸至前身部上半部之左右兩側部的方式、且各自之一部分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骨稜之上方的方式而形成,於上述縱向上,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最接近於上述腰部開口部之部分與上述腰部開口彈性部係隔著間隔配置(以下,於言及第3發明之情形時係指該發明)。
又,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墊片保持體,其係包含腰部區域及本體部分,具有自腰部開口部朝向胯下部之方向即縱向及與該縱向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於胯下部之肌膚對向面上配置吸收性墊片而穿著的短褲型墊片保持體;且於上述縱向具有伸長性,於上述寬度方向具有伸縮性,至少於前身部包含分別自胯下區域延伸至腹部區域之兩側緣部而設置且可抑制上述縱向之伸長性之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以及可抑制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之伸長性之、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間歇性地配置之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跨越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間而形成(以下,於言及第2發明之情形時係指該發明)。
根據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可使所併用之吸收性墊片良好地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
進而,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穿脫性或穿著感亦優異。尤其是,作為大人用較為有用。
以下,根據第1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較佳實施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說明。
如圖1(自然狀態)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具有短褲型之形態,包含腰部開口部5及一對腿部開口部6、6。
又,墊片保持體1包含:於穿著墊片保持體1時配置於穿著者(大人)之腹側之前身部2,以及於穿著墊片保持體1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背側之後身部3。
如圖2及圖4所示,墊片保持體1係以於胯下部4之肌膚對向面(於穿著墊片保持體時,與穿著者之肌膚側相對向之面)側配置有吸收性墊片7之狀態而穿著。胯下部4係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胯間部之部分。吸收性墊片7,通常包含液體透過性之表面薄片、液體不透過性或斥水性之背面薄片及夾持固定於該等兩個薄片間之吸收性核。吸收性墊片7既可為於上述背面薄片側之面包含用以固定於墊片保持體1之固定機構(黏著部等)者,亦可為於上述背面薄片側之面不包含用以固定於墊片保持體1之固定機構(黏著部等)者。
如圖1所示,墊片保持體1係相對於沿墊片保持體之縱向延伸之縱中心線CL左右對稱地形成。
腰部開口部5係供穿著者之腰部分插通之部分,於其開口周緣部環狀地形成有腰部開口彈性部51。又,一對腿部開口部6、6係供穿著者之腿插通之部分,於各者之開口周緣部環狀地形成有腿部開口彈性部61。
腰部開口彈性部51係於腰部開口部5之圓周方向伸縮。腿部開口彈性部61係於腿部開口部6之圓周方向伸縮。
本實施形態中之腰部開口彈性部51及腿部開口彈性部61係藉由將伸縮性薄片翻折,並將其端部固定於保持體內面(或外面)而形成。又,代替此方式,腰部開口彈性部51及腿部開口彈性部61係亦可分別安裝其他彈性構件,例如包含聚胺酯纖維之伸縮性織布或不織布、合成橡膠薄片、天然橡膠薄片等而形成。於腿部開口彈性部61及腰部開口彈性部51中所使用之彈性構件既可相同,亦可不同。
腰部彈性構件及腿部彈性構件係亦可以與構成墊片保持體1之伸縮性薄片重合之狀態安裝,亦可自該端緣延伸至伸縮性薄片之端緣之方式安裝。
藉由腰部開口彈性部51之存在,腰部開口部5之開口周緣部係於穿著墊片保持體1時,相比於存在於其正下方之僅由伸縮性薄片構成之環狀部分,可更牢固地緊固穿著者。同樣地,腿部開口部6、6分別之開口周緣部係相比於存在於較各腿部開口部6中之該開口周緣部更正上方之環狀部分,可更牢固地緊固穿著者。
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係於至少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與墊片保持體之縱向正交之方向,沿著腹部周圍方向之方向)表現伸縮性。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自腰部開口部朝向胯下部之方向)不必具有伸縮性,只要表現伸長性即可。然而,藉由具有縱向之伸縮性(尤其是臀部~背側腰部),保持體容易追隨步行或起身落座等動作所引起之臀部附近之皮膚之伸展,容易抑制滑落產生,因此較佳為於縱向亦具有伸縮性。又,容易沿著腹部(尤其是高齡者之多層腹部)或臀部等有凹凸之複雜形狀,故而就服貼性變良好之方面而言亦較佳。
較佳為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至少前身部下半部及後身部下半部具有伸縮性。具體而言,較佳為墊片保持體之前身部下半部及後身部下半部包含伸縮性構件而構成,整體具有伸縮性。又,較佳為墊片保持體包含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具有伸長性或伸縮性且於橫向具有伸縮性之伸縮性薄片而構成。
如圖2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係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2覆蓋穿著者之髂前上棘8、8之方式而形成。再者,髂前上棘係解剖學術語,其係存在於髂骨稜之前端之鈍圓狀突起(圖5中以符號8所表示之部分)。髂前上棘8係存在於身體表面之附近,於穿著者之左右存在一對。於圖2中,以符號10表示肚臍之位置。
如圖1所示,於墊片保持體1之前身部2,自前身部下半部2D之寬度方向中央側至前身部上半部2U之側部,帶狀地分別形成有可抑制墊片保持體1之縱向之伸長性的左右一對伸長抑制部(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係形成於墊片保持體之前身部之、抑制墊片保持體縱向之伸長性的部分。如圖1所示,所謂前身部下半部2D,係指位於將前身部2之胯上長度L2二等分之直線L21下方之部分,所謂前身部上半部2U,係指位於相同直線L21上方之部分。前身部上半部2U之側部係位於前身部上半部2U,並且於穿著墊片保持體1時,位於左右一對髂前上棘8、8各者之位置或較該位置更寬度方向外側之部分。
前身部下半部2D之寬度方向中央側係位於前身部下半部2D,並且於穿著墊片保持體1時,位於較左右一對髂前上棘8、8各者之位置更寬度方向中央側(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中央線CL側)之部分。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寬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圖示例者之寬度為0.5~5 cm左右。
關於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1之縱向,於前身部,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最接近於腰部開口部之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到達彎折線1a、1a之部分)係與腰部開口彈性部51隔著間隔配置。換言之,於前身部,關於墊片保持體縱向,於腰部開口彈性部51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於相當於穿著者腹部之部分中存在伸長性高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區域。藉由該構成,墊片保持體能追隨尤其是姿勢變化時(前傾、起身落座等)之皮膚之伸縮,抑制墊片保持體穿著中之滑落,並且即便於運動時或深呼吸時等腹部相對較大地膨脹之情況時,亦可確保腹部之自由度而維持舒適度。又,藉由利用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抑制滑落,即便減弱腰部開口彈性部51對腰部之緊固,亦可抑制墊片保持體之滑落,因此可防止腰部開口部周邊部分之捲縮,且可降低穿著中之不適感或緊固痕跡。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較佳為如圖1所示,前身部上半部2U側之端部21a、22a到達彎折線1a、1a,該彎折線1a、1a係於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使墊片保持體1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保持體之側部所產生者。上述端部21a、22a亦可分別不到達彎折線1a、1a,但於此情形時,至彎折線1a、1a為止之最短距離較佳為30 mm以下,尤佳為10 mm以下。又,如圖1所示,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較佳為前身部下半部2D側之端部21b、22b進入一對腿部開口部6、6間之區域41為止,更佳為到達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形成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胯下部4所產生之彎折線1b。
就提高墊片保持體1及吸收性墊片7對穿著者之胯間部之密著性之觀點而言,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中之一對腿部開口部6、6間之距離L4(參照圖1)較佳為3~15 cm,更佳為6~12 cm。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較佳為於前身部下半部2D中互不交叉。前身部下半部2D及後身部下半部3D之下端係彎折線1b之位置,該彎折線1b係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使墊片保持體1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胯下部4所產生者。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及下述後身部伸長抑制部係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中之最大伸長率小於前身部或後身部之腹部周圍部分中之前身部或後身部伸長抑制部以外之部分(尤其是位於夾持著前身部或後身部伸長抑制部之兩側之至少一方之部分)的部分,或者,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之施加有特定負荷時之伸長率小於前身部或後身部之腹部周圍部分中之其他部分(尤其是位於夾持著前身部或後身部伸長抑制部之兩側之至少一方之部分)的部分。就穿脫性或穿著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前者。所謂最大伸長率,係指伸長至不能再伸長之長度(材料破裂之前之長度)為止時之伸長率,最大伸長率係根據下式(1)求出。
最大伸長率(%)={(伸長後之長度-伸長前之長度)/伸長前之長度)}×100%…(1)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最大伸長率較佳為小於180%,更佳為20~150%,進而較佳為40~120%。
另一方面,就墊片保持體之穿脫容易性或穿著感之方面而言,除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亦即伸長性相對高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部分,例如夾持著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而位於其兩側之部分中之、位於至少一方之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較佳為120%以上,尤佳為125%以上,進而較佳為150%以上,最佳為180%以上,又,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最大伸長率之差較佳為30%以上,尤佳為50~150%。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高伸長性部分2a、2b(2a、2c)各者之最大伸長率成為上述範圍。
又,就墊片保持體之穿脫容易性或穿著感之方面而言,墊片保持體1較佳為自然狀態中之墊片保持體1之總面積(外面或內面之總面積)之35%以上、更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5%以上成為伸長性高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部分,亦即,最大伸長率較大之部分。就穿著感、穿著操作時之提拉性、吸收性墊片之穩定之保持性之觀點等而言,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合計面積較佳為自然狀態中之墊片保持體1之總面積之5%以上且小於30%,尤佳為3%以上且小於20%,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小於15%。再者,就下述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而言亦相同。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最大伸長率係使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測定用樣本沿著墊片保持體之縱向(Y方向)伸長而測定。
另一方面,除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係使包含該高伸長性部分且不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測定用樣本沿著墊片保持體之縱向(Y方向)伸長而測定。
具體而言,自測定對象之墊片保持體,於自然狀態下,以於沿著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之方向(Y方向)為100 mm、於沿著寬度方向之方向(X方向)為50 mm之尺寸之長方形形狀,且,於測定用樣本之長度方向中央跨越至少60 mm之範圍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方式而切割,並將該所切割之長方形形狀者設為測定用樣本。再者,於上述樣本之製備中,以跨越60 mm之範圍全長而連續配置有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情形為前提,但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在其一部分被分斷而部分包含高伸長性部分之情形亦包含在該範疇內。
將該測定樣本以其長度方向(Y方向)成為拉伸方向之方式安裝於拉伸試驗機之夾具。此時,確認於上下夾具之任一個中均夾持著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使夾具間距離為50 mm(夾具部係測定用樣本之前後25 mm之部分)。將測定樣本以300 mm/min拉伸,並對測定用樣本之至少一部分破裂時之夾具間距離進行測定。
其中,於100 N荷重後測定用樣本亦不破裂之情形時,對100 N荷重時之夾具間距離進行測定。
於自測定對象之墊片保持體無法如上所述取出樣本之情形時,適當變更樣本長度、樣本寬度、夾具間距離、夾具寬度,且於兩個夾具夾持伸長抑制部。
除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之測定方法依據上述方法。其中,於切割測定用樣本時,使測定用樣本中不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於不得不在測定用樣本中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情形時,以於上下夾具之任一個中均不夾持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方式進行調整。
又,所謂前身部或後身部伸長抑制部之「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中之施加有特定負荷時之伸長率小於前身部或後身部之腹部周圍部分中之其他部分」,意指假設通常之穿著狀態中排泄物保持於墊片之狀態,以3 N負荷時之伸長率進行對比時伸長率較小。測定用樣本之準備方法及測定方法,關於除負荷值以外依據上述最大伸長率之測定方法進行。
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係因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由上述態樣而形成,故而即便由於吸液所引起之吸收性墊片7之重量增加等,而於穿著墊片保持體1時作用將墊片保持體1向下方下拉之力,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亦會卡在髂前上棘8、8,並且,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抵抗包含伸縮性薄片之高伸長性部分之伸長而抑制向胯下部4之下方移動,故而可有效防止吸收性墊片7或墊片保持體1向下方滑落。於吸收性墊片7之吸收容量較大之情形時,例如吸收容量(以生理食鹽水進行測定)為250 mL以上或者300 mL以上之情形時,由吸收性墊片7所引起之下拉力變大,但即便於此種情形時,亦可藉由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作用,而將吸收性墊片7保持(hold)為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之狀態。於不存在此種伸長抑制部之形態中,通常必須藉由腰部彈性構件防止滑落,且將其緊固力增加等辦法成為必要,但隨之會造成不良情況,於本發明中有益於緩和‧解除上述不良情況。
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自前身部下半部之寬度方向中央部側延伸至前身部上半部之側部,藉此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展現提拉效果,一面使用全面伸縮之素材,一面防止提拉時產品胯部附近卡在大腿部而無法充分提拉之不良情況,不必進行調整即可容易將產品整體提拉至適當位置為止。於下拉時,穿著者或看護者將位於髂前上棘上之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自髂前上棘上卸除,藉此解除藉由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抑制滑落之效果,可容易地下拉。
為有效防止吸收性墊片7或墊片保持體1向下方滑落,並且使墊片保持體1柔軟地對應於由呼吸等所引起之腹圍變化,較佳為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至少於前身部上半部2U中不相互交叉。
尤其是,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之前身部2中之覆蓋髂前上棘8、8之部分為較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更高伸長性之部分2b、2c,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與高伸長性之部分2b、2c之邊界部附近容易卡在髂前上棘8、8。因此,可更有效防止吸收性墊片7或墊片保持體1向下方滑落。尤其是,若覆蓋髂前上棘8、8之部分具有伸縮性,則於穿著中容易追隨穿著者之動作,且,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卡住時,與髂前上棘接觸之觸感變柔軟,故而較佳。
並且,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係藉由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可有效防止吸收性墊片7或墊片保持體1向下方滑落,故而不必以沿著穿著者之腹股溝部之方式配置彈性構件,將墊片保持體壓抵於腹股溝部。不以彈性構件緊固腹股溝部即可之情況,就減輕對肌膚所造成之刺激、良好之穿著感之觀點而言較佳,尤其適用於肌膚脆弱之高齡者。於腹股溝部配置有彈性構件之情形時,該彈性構件收縮而欲向周長較短之穩定處移動,會展現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向下方拉伸之作用,故而就滑落防止之觀點而言,亦較佳為不配置沿著腹股溝部附近之彈性構件。
再者,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中,於穿著墊片保持體1時,一對腿部開口部6、6之開口周緣部係位於較胯下部4更下方。就吸收性墊片之保持性及防止吸收性墊片自保持體向外部露出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一對腿部開口部6、6之開口周緣部位於較沿著穿著者之腹股溝部之線(未圖示)更下方。又,較佳為於活動量較大且個人之間周長差較大之腿部開口部6、6之開口周緣部,不形成抑制寬度方向之伸長性之伸長抑制部(寬度方向伸長抑制部),更佳為於距腿部開口部6、6之開口周緣端朝內側3 cm以內不形成寬度方向伸長抑制部。再者,於腿部開口部6、6之開口周緣端部及其附近,亦可存在縱向之伸長抑制部。
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中之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分別形成為圓弧狀,以使自前身部下半部2D至前身部上半部2U之側部之區域中之切線L(僅圖示一個)與沿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延伸之直線(例如上述直線L21)所形成之角度α(參照圖1)隨著接近前身部上半部2U之上述側部而逐漸減小。藉由該構成,由於可防止負荷或變形集中施加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線上之一點,故而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可無縫隙地服貼於穿著者之體型,且更容易卡在髂前上棘8、8。因此,穿著感或滑落防止性更優異。
如圖3及圖4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之後身部3,亦形成有抑制墊片保持體1之縱向之伸長性之伸長抑制部(後身部伸長抑制部)31、32、33、34。後身部伸長抑制部係形成於墊片保持體之後身部之、抑制墊片保持體縱向之伸長性的部分。
若更具體地說明,則形成有自後身部下半部3D之寬度方向中央側朝向後身部上半部3U之側部延伸之左右一對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以及於該一對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之間自後身部下半部3D朝向腰部開口部5延伸之左右一對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後身部上半部3U之側部係於成為圖1或圖3所示之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位於與前身部之覆蓋髂前上棘8、8之部分重合之位置或位於較該位置更寬度方向外側之部分。使伸長抑制部31、32、33、34之最大伸長率低於除其等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3a~3e。後身部伸長抑制部31~34之較佳伸長性係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相同。
就穿著感、穿著操作時之提拉性、吸收性墊片之穩定保持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後身部中間抑制部33、34之合計面積為自然狀態中之墊片保持體1之總面積之2%以上且小於15%,尤佳為4%以上且小於10%。
較佳為,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如圖3所示,後身部上半部3U側之端部31a、32a到達彎折線1a、1a,該彎折線1a、1a係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使墊片保持體1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保持體之側部所產生者。
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較佳為腰部開口部5側之端部33a、34a存在於後身部上半部3U。其中,該端部33a、34a與腰部開口部之開口周緣端之間之距離較佳為相隔3 cm以上,尤佳為相隔5 cm以上。於端部33a、34a到達腰部開口彈性部51之位置為止之情形時,背側之墊片保持體之縱向(Y方向)伸縮性下降,擔心背側之滑落。
較佳為,後身部伸長抑制部31~34各者之後身部下半部3D側之端部31b、32b、33b、34b分別進入至後身部下半部3D中之一對腿部開口部6、6間之區域41,更佳為分別到達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胯下部4所產生之彎折線1b。
於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中,前身部2之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與後身部3之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係於配置於穿著者之胯間部及側部之部位連接,作為整體而環狀地連續。藉此,環狀地連續之伸長抑制部係於恥骨聯合部及髂前上棘固定位置,故而更抑制滑落。所謂恥骨聯合部,係指於骨盆之下方位於左右兩側之恥骨於胯下中央聯合之部分。該效果對於就座姿勢等後身部側較前身部側更容易拉伸之狀況中藉由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抑制滑落較有效。
又,如圖4所示,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係分別以通過於骨盆之凹部與臀肌群之重合部形成之凹處9上之方式,較佳為以通過凹處9之中央部上之方式,沿著墊片保持體1之大致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於圖6(a)~(c)中,表示自身體之內側向外側(皮膚表面側)依序重合存在之骨盆91、中臀肌92及大臀肌93,於圖6(d)中,表示於骨盆91之凹部與臀肌群(中臀肌92及大臀肌93)之重合部形成的凹處9之位置及大概大小。凹處9係藉由臀肌群(中臀肌92及大臀肌93)進入骨盆91之凹部而形成者。
以通過該臀部之凹處9上,尤其是其中央部之位置之方式配置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藉此可有效防止於吸收性墊片7與肌膚之間產生縫隙,提高防漏性。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係以自後身部下半部3D向腰部開口部5延伸之方式而形成。又,如圖3所示,一對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不相互交叉,且隨著接近腰部開口部5而相互間之間隔W漸增。尤其是,就上述間隔W而言,後身部下半部3D中之最大值W1(參照圖3)與後身部上半部3U中之最大值W2(參照圖3)之比(後者/前者)較佳為1.1~1.8,更佳為1.3~1.6。藉由如此配置,可使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確實地服貼於臀部之上述凹處9,可更確實地防止於吸收性墊片7與肌膚之間產生縫隙。
又,墊片保持體1之左右相同側之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之間隔W3(參照圖3),亦即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與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之間隔以及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2與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4之間隔係隨著自墊片保持體1之下方向上方而漸增。藉此,可藉由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抑制吸收性墊片7之中央部分(例如,於內部包含吸收性核之部分),另一方面可藉由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4抑制吸收性墊片7之兩側部(例如,自吸收性核之兩側緣延伸出之側翼部分等),從而提高防漏性。又,隨著向腰部開口部側前進,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之間隔W3變大,故而即便為前後扇狀地打開之葫蘆型之墊片,亦可牢固地服貼於肌膚。
作為形成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伸縮性構件,可較好地使用織物、伸縮不織布等伸縮性薄片,較佳為織物,尤佳為使用線本身具有伸縮性並且以容易表現伸縮性之編織法所形成之織物。第1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之除腰部開口部及一對腿部開口部之開口周緣部以外之部分,係由利用圓編機等所製造之富於伸縮性之織物(圓筒狀之織物)而形成,伸長抑制部之部分係藉由使其織物之網眼較其他部分更密集而降低最大伸長率。
作為伸長抑制部之其他形成方法,例如可列舉於富於伸縮性之薄片上,藉由縫合或熔著等而接合伸長性較差之帶狀薄片的方法。
又,可列舉伸長抑制部使用由伸長性低於高伸長性部分之線所形成之織物的方法。例如,可列舉伸長抑制部及高伸長性部分使用由人造線及棉線所形成之織物,並使伸長抑制部之混棉率高於高伸長性部分的方法等。
於腰部開口部及一對腿部開口部之開口周緣部中,自圓筒狀之織物之端部翻折特定寬度之部分進行縫合,藉此形成腰部開口彈性部51及腿部開口彈性部61。
圖7及圖8係顯示第1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A之圖。關於第2實施形態,對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方面進行說明,關於相同方面省略說明。關於不特別說明之方面,適當使用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附加相同之符號。
如圖7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A中之前身部2側之伸長抑制部(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123、124係自前身部下半部2D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延伸至前身部上半部2U之側部,其寬度自下端朝向上端逐漸增大。
如圖7所示,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123、124包含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前上棘之上方之部分123c、124c及覆蓋該髂前上棘8、8之部分123d、124d。藉由包含位於髂前上棘之上方之部分123c、124c及覆蓋該髂前上棘8、8之部分123d、124d,而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123、124卡在髂前上棘8、8,並且,抑制伸長之伸長抑制部123、124抵抗包含伸縮性薄片之高伸長性部分之伸長而抑制向胯下部4之下方移動,故而可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效果。
又,因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123、124之寬度自下端朝向上端逐漸增大,故而容易同時滿足髂前上棘8、8之良好之包覆性及減輕胯下之不適感。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123、124係以可位於較自髂前上棘8、8起3 cm上方之位置(直線L8之位置)更下方之方式而形成且以可位於較腹股溝部之位置10更上方之方式而形成。如此,藉由將伸長抑制部123、124設置於必要最低限之部位,容易同時滿足髂前上棘8、8之良好之包覆性及減輕胯下之不適感。
如圖8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A之後身部3中之後身部伸長抑制部(臀部伸長抑制部)135、136包含可沿著骨盆之凹部與臀肌群之重合部之凹處9所配置的上緣135a、136a及可沿著臀溝所配置之下緣135b、136b。藉由可以該臀部伸長抑制部135、136覆蓋臀部,可提高吸收性墊片對臀部之密著性,可提高防漏性。又,臀部伸長抑制部135、136可卡在臀部之凸處,因此提高滑落防止性。
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較佳為於配置於穿著者之腹部周圍之部分全周不存在伸縮性薄片彼此之接縫。藉由消除接縫,可減輕對肌膚之刺激,又,伸長抑制部以可包圍髂前上棘之方式連續,故而可防止施加局部之力所引起之伸長抑制部之形狀之變形,可使伸長抑制部確實地卡在髂前上棘。
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係如第1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般,較佳為於平面狀之自然狀態中,後身部之胯上長度L3比前身部之胯上長度L2更長,其差(L3-L2)較佳為2~8 cm。高齡者具有如下特徵,即,腰部彎曲之體型之人較多,又座位姿勢之時間較長。如此之體型、姿勢會容易使穿著者之背側之滑落變大,但藉由使後身部之胯上長度L3比前身部之胯上長度L2更長,可有效抑制此種背側之滑落。
又,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100 cm周長時之寬度方向伸縮應力較佳為5~40 N,尤佳為10~30 N,750 g荷重時之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之伸長率較佳為175~500%,尤佳為200~300%。所謂100 cm周長,表示穿著者穿上時將腰部展開之大概值,所謂750 g荷重,表示穿著者穿上時將腰部拉伸時之大概模型值。
使上述寬度方向伸縮應力為上述範圍而以相對較低之應力打開墊片保持體,又,使上述伸長率為上述範圍而表現適當之縱伸長,藉此可容易達成提拉性。但是,僅此方式無法避免滑落性之惡化,但如本發明般設置伸長抑制部,藉此可同時滿足提拉性及滑落防止性。
[100 cm周長時之寬度方向伸縮應力之測定方法]
將測定對象之墊片保持體架設於一對U字狀之治具之間,而固定於拉伸試驗機(例如,Orientec公司製造之「RTA-100」等)之夾具之間。於初始狀態中,以墊片保持體成為自然狀態(不施加外力之狀態)之方式而設定。繼而,將使固定於夾具之間之墊片保持體以300 mm/min伸長而墊片保持體之腰部左右兩肋之間距離達到50 cm時之應力設為「100 cm周長時之寬度方向伸縮應力」。
[750 g荷重時之縱向之伸長率之測定方法]
自測定對象之墊片保持體,於自然狀態下,切割出其縱向(Y方向)為100 mm、寬度方向(X方向)為50 mm之尺寸之長方形形狀,並將該所切割之長方形形狀設為測定用樣本。
將該測定樣本以其長度方向(相當於Y方向)成為拉伸方向之方式,而安裝於拉伸試驗機之夾具。使夾具之間距離為50 mm(夾具部係測定用樣本之前後25 mm之部分)。將測定樣本以300 mm/min拉伸,於顯示750 g(7.4 N)荷重時停止。測定此時之夾具之間距離,根據下式算出「750 g荷重時之縱向之伸長率」。
伸長率(%)={(伸長時之夾具之間距離(mm)/初始夾具之間距離50 mm}×100
其次,對第2發明進行說明。再者,關於第2說明,以與第1發明不同之方面為中心進行說明,關於未說明之部分,適用第1發明之記載,尤其是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之記載。
如圖9所示,第2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包含腰部區域A及本體部分H,該本體部分H之大致整體具有伸縮性。腰部區域A係自腰部開口部5之開口周緣端至5 cm下方之位置為止之範圍,本體部分H係位於較腰部區域A更下方之部分。
本體部分H包括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腹部周圍之筒狀之腹部周圍部、及於穿著時配置於穿著者之大腿周圍之兩個筒狀之大腿區域C。腹部周圍部包括前身部2側之腹部周圍部分B及後身部3側之腹部周圍部分D。
如圖9所示,於墊片保持體1'之前身部2,以分別自胯下區域b2向腹部區域b1之兩側緣部1a、1a延伸之方式而形成有左右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
如圖9所示,胯下區域b2係位於將前身部2中之腰部區域A與胯下區域之下端1b之間的長度(於中央線CL上測定)二等分之直線L21'下方之部分,腹部區域b1係位於腰部區域A下方且直線L21'上方之部分。
如圖9所示,腹部區域b1之兩側緣部1a、1a係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使墊片保持體1'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保持體之側部所產生之彎折線1a、1a之位置。同樣地,胯下區域之下端1b係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使墊片保持體1'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胯下部4所產生之彎折線1b之位置。又,如圖11所示,胯下區域d2係位於將後身部3中之腰部區域A與胯下區域之下端1b之間的長度(於CL上測定)二等分之直線L31'下方之部分,腹部區域d1係位於腰部區域A下方且直線L31'上方之部分。
又,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中之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係將前身部2與圖1所示之墊片保持體1相同地,區分為前身部上半部2U與前身部下半部2D時,自前身部下半部2D之寬度方向中央側跨越前身部上半部2U之側部而形成。
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較佳為於前身部之胯下區域b2中不相互交叉。
如圖9所示,於墊片保持體1'之前身部2,3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分別沿著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相當於沿著腹部周圍方向之方向)延伸而形成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該等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係抑制墊片保持體1'之寬度方向之伸長性者。又,3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係間歇性地配置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其中2根配置於胯下區域b2,1根配置於腹部區域b1。就吸收性墊片之保持性之觀點而言,各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沿墊片保持體縱向之長度較佳為短於位於其上下方向之高伸長性部分之相同方向之長度。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沿墊片保持體縱向之長度亦可自墊片保持體1'之寬度方向外側朝向內側而改變其長度。就墊片保持性之觀點而言,亦可自寬度方向外側朝向內側變長。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係沿著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延伸而形成者,於此,所謂「沿著寬度方向延伸而形成」,並不限定於沿著寬度方向之軸方向之形態,亦可為朝向寬度方向延伸之形態,亦可為朝向縱向上方或者下方為凸狀、自寬度方向一側部側朝向另一側部側向縱向上方延伸之形態、或者具有波狀等形狀。作為具體例,可列舉U字形狀、V字形狀、W字形狀、X字形狀。就墊片保持性或對穿著者之服貼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直線狀或朝向下方之凸狀。再者,所謂「沿著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縱向之長度」,係指沿著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正中線上之縱向之長度。
3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係分別跨越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而形成。更具體而言,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之任意其兩端部均位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位置。
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係自最靠近腰部區域A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之位置向腰部區域側(上側)延伸出。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係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亦稱作橫向)中之最大伸長率較位於前身部之腹部周圍部分中的夾持著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兩側之至少一側之部分更小的部分,或者,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中施加有特定荷重時之伸長率較位於前身部之腹部周圍部分中的夾持著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兩側之至少一側之部分更小的部分。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之最大伸長率較佳為小於200%,更佳為50~180%,進而較佳為70~160%。
又,就墊片保持體之穿脫容易性或穿著感、吸收墊片之保持性之方面而言,例如存在於夾持著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而位於其上下之部分中之至少一側的高伸長性之部分之最大伸長率(X方向)較佳為160%以上,更佳為180%以上,進而較佳為200%以上,又,與伸長抑制部23~25之最大伸長率之差較佳為20%以上,尤佳為30~130%。再者,更佳為夾持著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而位於其兩側之部分分別為上述範圍。
又,就墊片保持體之穿脫容易性或穿著感之方面而言,墊片保持體1'較佳為自然狀態中之墊片保持體1'之總面積(外面或內面之總面積)之35%以上、更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5%以上成為伸長性高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部分,亦即,成為最大伸長率更大之部分。就穿著感、穿著操作時之提拉性、吸收性墊片之穩定保持性之觀點等而言,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合計面積較佳為自然狀態中之墊片保持體1之總面積之5%以上且小於30%,尤佳為3%以上且小於20%,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小於15%。就相同之觀點而言,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6之面積較佳為6%以上且小於20%,尤佳為8%以上且小於15%。再者,就該等數值範圍而言,關於下述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各者之面積亦相同。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最大伸長率之測定方法係依據第1發明中已說明之方法。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之最大伸長率係使伸長抑制部23~25於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X方向)伸長而測定。
除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X方向)係使該高伸長性部分於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X方向)伸長而測定。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之最大伸長率測定方法]
自測定對象之墊片保持體,於自然狀態下,切割出其寬度方向(X方向)為100 mm、長度方向(Y方向)為50 mm之尺寸之長方形形狀,且,於測定用樣本之長度方向(相當於X方向)中央跨越至少60 mm之範圍包含至少一個伸長抑制部23~25,並將該所切割出之長方形形狀設為測定用樣本。再者,於上述樣本製備方法中,以跨越60 mm之範圍全長而連續配置有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之情形為前提,但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在其一部分中斷裂而包含高伸長性部分之形態亦包含在該範疇內。
將該測定樣本以其長度方向(相當於X方向)成為拉伸方向之方式,安裝於拉伸試驗機之夾具。此時,確認於上下夾具之任一個中均夾持著伸長抑制部23~25之至少一個。使夾具之間距離為50 mm(夾具部係測定用樣本之前後25 mm之部分)。將測定樣本以300 mm/min拉伸,並對測定用樣本之至少一部分破裂時之夾具之間距離進行測定。其中,於100 N荷重後測定用樣本亦不破裂之情形時,對100 N荷重時之夾具之間距離進行測定。
於自測定對象之墊片保持體無法如上所述取出樣本之情形時,亦可適當變更樣本長度、樣本寬度、夾具之間距離、夾具寬度。
除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Y方向)之測定方法依據上述方法。其中,於切割測定用樣本時,使測定用樣本中不包含伸長抑制部。但,亦可於測定用樣本中包含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一部分。
除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寬度方向)之測定方法依據上述方法。其中,於切割測定用樣本時,使測定用樣本中不包含伸長抑制部。但,亦可於測定用樣本中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一部分。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可藉由前身部第1及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1~25中之複數根、尤其是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使吸收性墊片7密著於穿著者之肌膚,並且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自胯下區域b2延伸至腹部區域b1,藉此可抑制墊片保持體1'向縱向之延伸,於提拉腰部區域A時,配置有吸收性墊片7之胯下區域b2、d2追隨而被提拉至上方。藉此,可使吸收性墊片7良好地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於不存在此種伸長抑制部之形態中,必須藉由腰部彈性構件防止滑落,故而將其緊固力增加等辦法成為必要,但隨之會造成不良情況,於本發明中有益於緩和‧解除上述不良情況。尤其是,若覆蓋髂前上棘8、8及/或髂骨稜81、81之部分具有伸縮性,則於穿著中容易追隨穿著者之動作,且,前身部伸長抑制部21、22卡住時,與髂前上棘或髂骨稜接觸之觸感變柔軟,故較佳。
又,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跨越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藉此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如吊床般,支持於如支柱般發揮作用之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故而即便由於吸液而吸收性墊片7之重量增大,亦可有效抑制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向下方下垂。藉此,可將吸收性墊片7良好地保持(hold)為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之狀態。
進而,由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各者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交叉部(交叉點)吸收吸收性墊片之擺動,故而可防止吸收性墊片之位置偏離或吸收性墊片之擺動所引起之本體之變形(橫樑效果)。
該等效果係如本實施形態般,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25存在於前身部之胯下區域b2之情形更為有效。
較佳為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不存在於腹部區域b1之上部區域(腹部區域b1中之自腹部區域b1之長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腰部開口部5之側之區域)。於腹部區域b1之上部區域中,藉由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所引起之防止吸收性墊片之位置偏離或防止吸收性墊片之擺動所引起之本體之變形之效果(橫樑效果)較小,反而限制腹圍變化且擔心會對穿著者造成壓迫感,故欠佳。
較佳為於前身部第1及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中不包含聚胺酯彈性纖維(spandex斯潘德克斯彈性纖維)等彈性線。若具有收縮性之彈性線包含於伸長抑制部,則於前身部第1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交叉之情形時,於該交叉部中組織密度(織物之情形時為編織組織密度)較高而容易產生組織之硬化。於不包含彈性線之情形時不產生此種硬化,從而可抑制對穿著者之肌膚之刺激。即便不包含彈性線,亦可藉由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跨越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而可使吸收性墊片確實地服貼於穿著者之胯間部。
就更確實地獲得上述一種或兩種以上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所有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交叉,但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至少1根以上交叉即可。此處所謂之交叉,除如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在至少一部分交叉之狀態以外,小於10 mm之相隔亦具有類似作用,故而亦包括在內。其中,為獲得確實效果,較佳為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以至少一部分交叉。
所謂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跨越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除連續配置之情況以外,因具有類似作用,故而亦包括空開小於10 mm之間隔而間歇性地配置之情況。其中,為獲得確實效果,較佳為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連續配置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
又,藉由間歇性地配置有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可容易將吸收性墊片之長度方向之位置對準。進而,藉由將至少1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25)配置於前身部之胯下區域b2,可抑制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於寬度方向偏離,因此胯下部之服貼感變得良好,並且容易穿著吸收性墊片,又,於穿著中吸收性墊片難以擺動,故較佳。該效果係於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25存在於前身部之胯下區域b2之情形而更容易發揮。
就更確實地獲得上述一種或兩種以上之效果之觀點而言,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較佳為自最靠近腰部區域A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之位置向腰部區域側(上側)延伸出的部分,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延伸出3 cm以上,更佳為延伸出5~10 cm。
又,最靠近腰部區域A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較佳為,存在於自上述彎折線1b至伸長抑制部23之中央位置之距離L23成為自腰部區域A之下端至上述彎折線1b之距離L2(參照圖9)的30~90%、尤其是45~75%之範圍內的位置,除此以外之至少一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較佳為,存在於自上述彎折線1b至伸長抑制部23之中央位置之距離成為上述L2之10~50%、尤其是20~40%之範圍內的位置。就尺寸而言,上述距離L23較佳為可設為例如8~20 cm,尤佳為設為13~18 cm。
本發明中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1個或2個以上亦可以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十字狀地交叉,且較該交叉部更向保持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例如可列舉如下形態,即,如圖13所示,除存在於胯下區域b2之最靠近彎折線1b之1根26'以外的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較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更向保持體外側延伸出,而到達彎折線1a為止。於該情形時,可容易獲得上述效果,即,抑制前身部之胯下區域b2中之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寬度方向之擺動。
然而,另一方面,如本實施形態般,於不使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自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位置向保持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之情形時,可減小大腿周圍之緊固,藉此,容易使大腿插入腿部開口部6、6或容易自該開口部6抽出大腿,故而較佳。
又,吸收性墊片之前後端容易於左右方向大幅度偏離,但越接近腰部區域A,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間之長度(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長度)變得越長,故而可有效抑制吸收性墊片之前後端之左右方向之偏離,又,亦可防止大腿周圍之過度緊固。
就墊片保持性及穿著感之觀點而言,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較佳為於較胯下(胯下緣部附近)更上方,始終位於較穿著者之腹股溝部更上方。
於該情形時,由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不與腹股溝部交叉,因此步行等大腿部之動作難以經由腹股溝部而傳遞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進而難以經由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而傳遞到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因此有效抑制各伸長抑制部21~25位置偏離變得容易。因此,可容易抑制吸收性墊片之位置偏離,且,可有效抑制腹股溝部及各伸長抑制部抵接部位產生不適感。
如圖10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係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2覆蓋穿著者之髂前上棘8、8之方式而形成。又,如圖10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中之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各自之一部分21c、22c係以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前上棘8之上方之方式而形成。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較佳為至少於前身部之腹部區域b1中不相互交叉。又,較佳為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描繪如下曲線,即自胯下區域b2朝向腹部區域b1之兩側緣部1a、1a而向墊片保持體1'之寬度方向中央部側凸出。
又,於上述墊片保持體1'中,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根數為3根,但亦可為2根或4根以上(例如4根~8根),尤其是就密著性及穿脫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7根,更佳為2~5根。例如,亦可省略墊片保持體1'中之3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中之任一根,或者於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與25之間配置2根以上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
又,亦可於墊片保持體之後身部設置1根以上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該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跨越一對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之間而沿著墊片保持體寬度方向延伸。如圖14所示,於設置有複數根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情形時,間歇性地配置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使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38之寬度方向(X方向)之最大伸長率低於除其等以外之部分(高伸長性部分)。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38之較佳之伸長性係與上述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相同。又,如圖所示,較佳為除最靠近胯下區域之彎折線1b而存在之1根以外的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37由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更向保持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於該情形時,進而較佳為以於墊片保持體之彎折線1a、1a所延伸出之各者之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37與圖13所示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6'連接之方式而設置。繼而,最靠近腰部開口部5之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之位置較佳為存在於較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之腹部區域b1側之端部31a、32a之位置更靠近胯下部4,就滑落防止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以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連接,且於由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及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所包圍之區域中,覆蓋穿著者之髂前上棘8、8之方式而形成。
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亦可具有朝向上方或者下方為凸狀或者波狀等形狀。就墊片保持性或對穿著者之服貼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直線狀或者朝向下方為凸狀。
又,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係自最靠近腰部開口部5之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之位置向腰部區域側(上側)延伸出。又,使後身部第1及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1、32、33、34之縱向(Y方向)之最大伸長率低於除其等以外之部分(高伸長性部分)。後身部第1及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1~34之較佳伸長性係與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相同。
使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38之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X方向)之最大伸長率低於除其等以外之部分(高伸長性部分)。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38之較佳伸長性係與上述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相同。
其次,對第3發明進行說明。關於第3說明,以與第1發明不同之方面為中心進行說明,關於未說明之部分,適當適用關於第1發明或第2發明之說明。
於圖15中,顯示第3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00。墊片保持體100係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2覆蓋穿著者之髂骨稜81、81之方式而形成。再者,髂骨稜係解剖學之術語。髂骨包含形成髖臼之上部之髂骨體及於較該髂骨體更上方擴散成扇狀之髂骨翼,該髂骨翼之上緣(圖5中以符號81所表示之部分)為髂骨稜。於髂骨稜之前方下部存在髂前上棘(圖5中以符號8所表示之部分)。一對髂骨稜81存在於穿著者之左右。於圖16中,以符號10表示肚臍位置。
如圖15所示,於墊片保持體100之前身部2,自前身部下半部2D之寬度方向中央側至前身部上半部2U之側部,帶狀地分別形成有左右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本發明中之伸長抑制部)210、220。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係以各者之一部分21c、22c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骨稜81之至少一部分之上方(圖16中之上側)的方式而形成。
又,如圖15所示,於墊片保持體100之前身部2,沿著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相當於沿著腹部周圍方向之方向),分別形成有抑制墊片保持體100之寬度方向伸長性之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有4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又,4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間歇性地配置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繼而,第2伸長抑制部中之3根存在於前身部下半部2D,1根存在於上半部2U。若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於前身部下半部2D跨越一對第1伸長抑制部之間而配置,則於穿著中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寬度方向位置變得難以移動,因此容易穩定地固定吸收性墊片,並且抑制墊片保持體、吸收性墊片之擺動,故而就穿著感之觀點而言較佳。
就吸收性墊片之保持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各第2伸長抑制部之沿墊片保持體縱向之長度短於位於其上下之高伸長性部分之相同方向之長度。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係分別跨越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間而形成。更具體而言,如圖15所示,4根第2伸長抑制部中之1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係於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X方向),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交叉(圖15中十字狀地交叉),且較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更向外側延伸出。
繼而,如圖15及圖19所示,於穿著時,可由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及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之延伸出部分23c夾持穿著者之髂骨稜81之至少一部分(於圖15及圖19中,髂骨稜之上部側)之上下。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中,除最下側(最靠近胯下之側)之1根以外的2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0、250,亦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相同地,於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X方向),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十字狀地交叉,且較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更向外側延伸出。該2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0、250亦可不較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更向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但當除最靠近腰部開口部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以外之第2伸長抑制部(於本實施形態中為240、250)較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更向外側延伸出時,更容易發揮夾持上述髂骨稜之效果,並且於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60、370較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0、320更向外側延伸出,且,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0、250與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60、370相互連接之情形時,於用手抓住前身部或後身部上半部之側部附近而將墊片保持體提拉時,其力容易經由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及/或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0、320而傳遞到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0、250及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60、370,故而較佳。因長度方向之拉伸力高效傳遞到沿寬度方向延伸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40、250及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60、370,故而更容易提拉保持體之整體,可將保持體整體容易提拉至適當位置。
另一方面,其餘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60係其兩端部位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位置,於寬度方向不向外側延伸出。亦即,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60係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成T字狀地交叉,而不十字狀地交叉。藉由如此,墊片保持體容易追隨活動時、尤其是步行時之穿著者之動作,步行時之阻力、不適感減少,因此動作性優異,故而較佳。大概,關於自胯下部之彎折線1b朝向腰部開口部為5 cm範圍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就大腿部之良好之穿著感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60相同不向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外側延伸出。
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係自最靠近腰部開口部5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之位置向腰部區域側(上側)延伸出。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縱向最大伸長率較佳為小於180%,更佳為20~150%,進而較佳為40~120%。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之寬度方向最大伸長率較佳為小於200%,更佳為50~180%,進而較佳為70~160%。
就墊片保持體之穿脫容易性或穿著感之方面而言,前身部2中之除第1及第2伸長抑制部210~260以外之高伸長性部分,例如夾持著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而位於其兩側之縱向高伸長性之部分分別之最大伸長率(Y方向)較佳為120%以上,尤佳為125%以上,進而較佳為150%以上,最佳為180%以上,又,與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最大伸長率之差較佳為30%以上,尤佳為50~150%。
又,就墊片保持體之穿脫容易性或穿著感、吸收墊片之保持性之方面而言,例如夾持著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而位於其上下之寬度方向高伸長性之部分分別之最大伸長率(X方向)較佳為160%以上,尤佳為180%以上,最佳為200%以上,又,與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之最大伸長率之差較佳為20%以上,尤佳為30~130%。
又,就墊片保持體之穿脫容易性或穿著感之方面而言,墊片保持體100較佳為自然狀態中之墊片保持體1之總面積(外面或內面之總面積)之35%以上、更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5%以上成為伸長性高於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部分,亦即,最大伸長率更大之部分。就穿著感、穿著操作時之提拉性、吸收性墊片之穩定保持性之觀點等而言,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合計面積較佳為自然狀態中之墊片保持體100之總面積之5%以上且小於30%,尤佳為3%以上且小於20%,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小於15%。
就相同之觀點而言,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之面積較佳為6%以上且小於20%,尤佳為8%以上且小於15%。再者,就該等數值範圍而言,關於下述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各者之面積亦相同。
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最大伸長率係使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沿墊片保持體之縱向(Y方向)伸長而測定。
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之最大伸長率係使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沿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X方向)伸長而測定。
另一方面,除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以外之縱向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Y方向)係使該高伸長性部分沿墊片保持體之縱向(Y方向)伸長而測定。
除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以外之寬度方向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X方向)係使該高伸長性部分沿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X方向)伸長而測定。
除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以外之縱向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Y方向)之測定方法依據上述方法。其中,於切割測定用樣本時,使測定用樣本中不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其中,亦可於測定用樣本中包含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之一部分。
除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以外之寬度方向高伸長性部分之最大伸長率(寬度方向)之測定方法依據上述方法。其中,於切割測定用樣本時,使測定用樣本中不包含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其中,亦可於測定用樣本中包含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之一部分。
如圖1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00中,亦與第2發明之一實施態樣即墊片保持體1'相同,分別配置有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0、320、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及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0~380。若更具體地說明,則形成有自後身部下半部3D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向後身部上半部3U之側部延伸之左右一對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0、320、自後身部下半部3D向腰部開口部5延伸之左右一對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以及沿著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相當於沿著腹部周圍方向之方向)延伸之4根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350~380。如圖17所示,所謂後身部下半部3D,係指位於將後身部3之胯上長度L3二等分之直線L31下方之部分,所謂後身部上半部3U,係指位於相同直線L31上方之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適用關於第1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已進行敍述之後身部伸長抑制部之說明及關於第2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等已進行敍述之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說明。
於上述墊片保持體100中,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及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分別為4根,但亦可分別為1根、2根、3根或5根以上(例如5根~8根)。例如,亦可省略墊片保持體100中之4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260中之任一根,或者於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0與250之間配置有2根以上之第2伸長抑制部。其中,就密著性及穿脫容易性之觀點而言,前身部第2及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較佳為複數根,尤佳為2~7根,更佳為2~5根。又,僅使4根前身部第2及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分別之3根超過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0、220或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位置而沿寬度方向延伸出,亦可代替此方式,使全部根數延伸出,又,亦可1根都不延伸出。
各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腿部開口部6之開口周緣部以80%伸長率伸長10分鐘後之應力緩和率(以下,亦稱作伸長後應力緩和率)較佳為30~60%,更佳為35~55%。
於本發明中,於將墊片保持體提拉而穿著時,作為腿部開口部6之開口周緣部藉由大腿擴大後隨著時間之經過而收縮何種程度之指標,使用上述伸長後應力緩和率。
若上述伸長後應力緩和率為30%以上,則墊片保持體之腿部開口部6之開口周緣部不會過度緊固穿著者之大腿部,可達成低刺激之穿著感。進而,於下拉時,可使腿部開口部6之開口周緣部不會卡在大腿部而容易下拉,故而即便於急需去洗手間排泄時等之情形時,亦可容易且短時間內拉下墊片保持體。
若上述伸長後應力緩和率為60%以下,則於穿著者動作時墊片保持體之腿部開口部6之開口周緣部沿著穿著者之大腿部,可防止吸收性墊片露出至外部而防漏性下降。又,藉由抑制不規則鬆弛之產生,可防止影響外衣,可防止使穿著時之輪廓惡化。
上述伸長後應力緩和率係藉由如下方式測定,即,將較位於彎折線1b之最上(腰部開口部側)之最上位點62(參照圖21)更向下方延伸出之大腿周圍部分63以環狀狀態直接切割,將其設為試驗體108,該彎折線1b係使前身部2與後身部3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自然狀態時在保持體之胯下部4所產生者。試驗體108係以於前身部及後身部之任一側中,其寬度W均與靠近縱中心線CL之部位中之自上述最上位點62至大腿周圍部分63之下端為止之距離(沿著縱中心線CL進行測定)L1相同的方式而切割。
上述距離L1較佳為10~130 mm,更佳為20~100 mm,進而較佳為30~70 mm。
上述伸長後應力緩和率之測定係依據JIS L 1096中所規定之應力緩和率[A法(1次荷重法)]而測定。
其中,如圖20所示,試驗體108係於試驗體108之環之內側,經由2片字狀之第1治具181,將其等固定於拉伸試驗機。於圖20中,符號82係樣本固定用之夾具,符號83係拉伸試驗機本體連接部。試驗體108係以初始長度L0與墊片保持體中之大腿周圍自然長度L6(參照圖21)相同之方式而安裝於拉伸試驗機。繼而,使一側之第1治具181移動,而使試驗體108以300 mm/min之拉伸速度伸長至伸長率80%為止。伸長率80%係指使試驗體80伸長初始長度L0(與自然長度L6相同)之80%之長度程度,伸長後之長度LE為初始長度L0之1.80倍。
繼而,根據伸長至伸長率80%為止後之荷重(P1)及伸長至伸長率80%為止後放置10分鐘後之荷重(P2),依據下式,求出上述伸長後應力緩和率(%)。
伸長後應力緩和率(%)={(P1-P2)/P1}×100
於較佳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中,以腿部開口部6之開口周緣部之伸長後應力緩和率達到上述特定範圍之方式,使形成腿部開口彈性部61之部分之編織法與其他部分之織物不同而設為桂花針(將平針與掛針交替進行之編織法),並且將該織物翻折設為多層而形成上述腿部開口彈性部61。翻折之部分係亦可將翻折之端部固定於保持體內面及外面之任一者。又,形成上述大腿周圍部分63、尤其是腿部開口彈性部61之部分,較佳為由不包含彈性體材料之織物而形成。於此,就彈性體材料而言,作為素材,可列舉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二烯等合成橡膠、天然橡膠、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乙烯-乙酸乙烯酯)、伸縮性聚烯烴、胺酯等伸縮性素材,作為形態,可列舉剖面為矩形、正方形、圓形、多角形狀、複絲類型等線狀或細繩狀者、或者帶狀、薄膜狀者等。
作為將腿部開口部6之開口周緣部之伸長後應力緩和率設為上述特定範圍之方法,當然亦可使用與本實施形態不同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將伸長後應力緩和率為20~60%、較佳為30~50%之彈性體材料以伸長狀態配置於織物、織布、不織布等之方法,或者,將上述彈性體材料以未伸長狀態配置於織物、伸長不織布等之方法,使形成腿部開口彈性部61之部分之編織法與其他部分之織物不同而設為桂花針,不翻折而以單層狀態直接形成上述腿部開口彈性部61之方法等。
如圖21所示,較佳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係存在於前身部2之左右兩側之包覆穿著者之大腿部的部分A'、A'於墊片保持體之橫向(X方向)具有伸縮性。繼而,於左右兩側之該部分A'、A'之各者包含大腿伸縮部20、20‥及沿著墊片保持體之橫向延伸之第2伸長抑制部23"~25"。第2伸長抑制部23"~25"係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3~25超過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之位置向墊片保持體橫向延伸而形成。又,前側胯下伸長抑制部126較佳為以於墊片保持體之橫向(X方向),不到達該伸長抑制部21、22與前身部之端部之間之中央部126'之方式而形成,更佳為如圖15所示之實施形態之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26般,自伸長抑制部21、22各者之位置不向外側延伸出。
包覆穿著者之大腿部之部分A'、A'係於沿著墊片保持體縱向延伸之縱中心線CL之兩側,自該縱中心線CL離開而存在之部分,不包含腰部開口部5及腿部開口部6各者之開口周緣部。本實施形態之墊片保持體1中之腿部開口彈性部61不相當於本發明中之大腿伸長抑制部。
以上,根據本發明較佳之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形態。
例如,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係跨越全長為圓弧狀者,但亦可取代其,設置包含直線部與圓弧狀部者,或者包含形成角度而連接之2根或3根以上之直線部者等。
又,取代墊片保持體係四角內褲型者,如圖22所示,亦可為高腰類型者。其中,就防止於提拉時產品胯部附近卡在大腿部而無法充分提拉之不良情況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中一對腿部開口部6、6之開口周緣部位於較彎折線1b更下方的四角內褲型之墊片保持體,表現尤其優異之效果。
又,墊片保持體之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22、121、122、210、220、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32、131、132、310、320、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34,亦可分別為不到達彎折線1a、1a及/或彎折線1b者。又,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及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亦可分別省略一部分或全部。
又,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及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等各部之伸長抑制部係分別連續性地延伸者,但亦可取代其,為伸長抑制部在其一部分裂斷而於一部分中包含高伸長性部分之形態,例如伸長抑制部與高伸長性部分交替配置之形態。
上述一實施形態中之說明省略部分及只有一實施形態所具有之必要條件可分別適當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又,各實施形態中之必要條件可適當於實施形態之間相互置換。
1、100、1'、1A...墊片保持體
1a、1b...彎折線
2...前身部
2D...前身部下半部
2U...前身部上半部
2a、2b、2c...高伸長性部分
3...後身部
3D...後身部下半部
3U...後身部上半部
3a、3b、3c、3d、3e...高伸長性部分
4...胯下部
5...腰部開口部
6...腿部開口部
7...吸收性墊片
8...髂前上棘
9...凹處
10...肚臍位置
20...大腿伸縮部
21、22...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
21a、22a...前身部上半部2U側之端部
21b、22b...前身部下半部2D側之端部
21c...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1之一部分
22c...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22之一部分
23、24、25...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
23'、24'、25'、26'...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
23"、24"、25"...第2伸長抑制部
31、32...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
31a...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1之後身部上半部3U側之端部
31b...後身部伸長抑制部31之後身部下半部3D側之端部
32a...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32之後身部上半部3U側之端部
32b...後身部伸長抑制部32之後身部下半部3D側之端部
33、34...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
33a...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3之腰部開口部5側之端部
33b...後身部伸長抑制部33之後身部下半部3D側之端部
34a...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34之腰部開口部5側之端部
34b...後身部伸長抑制部34之後身部下半部3D側之端部
35、36、37、38...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
41...一對腿部開口部6、6間之區域
51...腰部開口彈性部
61...腿部開口彈性部
62...最上位點
63...大腿周圍部分
81...髂骨稜
82...樣本固定用之夾具
83...拉伸試驗機本體連接部
91...骨盆
92...中臀肌
93...大臀肌
108...試驗體
123、124...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
123c、124c...髂前上棘之上方之部分
123d、124d...覆蓋髂前上棘8、8之部分
126...前側胯下伸長抑制部
126'...伸長抑制部21、22與前身部之端部之間之中央部
135、136...臀部伸長抑制部
135a、136a...上緣
135b、136b...下緣
181...第1治具
210、220...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
230、240、250、260...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
310、320...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
350、360、370、380...後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
A...腰部區域
A'...覆蓋大腿部之部分
B...前身部2側之腹部周圍部分
b1、d1...腹部區域
b2、d2...胯下區域
C...大腿區域
CL...縱中心線
D...後身部3側之腹部周圍部分
H...本體部分
L...切線
L0...初始長度
L1...自最上位點62至大腿周圍部分63之下端為止之距離
L2...前身部2之胯上長度
L3...後身部3之胯上長度
L4...一對腿部開口部6、6間之距離
L6...大腿周圍自然長度
L21、L21'、L31、L31'、L8...直線
L23...自彎折線1b至伸長抑制部23之中央位置為止之距離
LE...伸長後之長度
W...間隔
W1...後身部下半部3D之間隔之最大值
W2...後身部上半部3U之間隔之最大值
W3...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之間隔
X、Y...方向
α...角度
圖1係自前身部側觀察本發明(第1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第1實施形態,使前身部與後身部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狀態(自然狀態)的正視圖。
圖2係自前身部側觀察圖1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3係自後身部側觀察圖1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前身部與後身部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狀態(自然狀態)的背視圖。
圖4係自後身部側觀察圖1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5係顯示髂前上棘之位置之人體圖。
圖6(a)-(d)係顯示於骨盆之凹部與臀肌群之重合部形成之凹處之位置等的圖。
圖7係自前身部側觀察本發明(第1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第2實施形態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8係自後身部側觀察圖7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9係自前身部側觀察本發明(第2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一實施形態,使前身部與後身部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狀態(自然狀態)的正視圖。
圖10係自前身部側觀察圖9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11係自後身部側觀察圖9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前身部與後身部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狀態(自然狀態)的背視圖。
圖12係自後身部側觀察圖9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13係顯示本發明(第2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其他實施形態之正視圖(相當於圖1之圖)。
圖14係圖13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背視圖(相當於圖3之圖)。
圖15係自前身部側觀察本發明(第3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一實施形態,使前身部與後身部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狀態(自然狀態)的正視圖。
圖16係自前身部側觀察圖15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17係自後身部側觀察圖15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前身部與後身部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狀態(自然狀態)的背視圖。
圖18係自後身部側觀察圖15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19係自側方觀察圖15所示之墊片保持體之使用狀態(穿著狀態)的圖。
圖20係應力緩和率之測定方法之說明圖。
圖21係自前身部側觀察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一實施形態,使前身部與後身部之肌膚對向面彼此面接而成為平面狀之狀態(自然狀態)的正視圖。
圖22係顯示本發明之墊片保持體之進而其他實施形態之圖(相當於圖1之圖)。
1...墊片保持體
1a、1b...彎折線
2...前身部
2D...前身部下半部
2U...前身部上半部
2a、2b、2c...高伸長性部分
4...胯下部
5...腰部開口部
6...腿部開口部
21、22...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
21a、22a...前身部上半部2U側之端部
21b、22b...前身部下半部2D側之端部
41...一對腿部開口部6、6間之區域
51...腰部開口彈性部
61...腿部開口彈性部
CL...縱中心線
L...切線
L2...前身部2之胯上長度
L21...直線
L4...一對腿部開口部6、6間之距離
X、Y...方向
α...角度

Claims (13)

  1. 一種墊片保持體,其係包含腰部開口部及一對腿部開口部、與對應於穿著者胯間部之胯下部,且具有自該腰部開口部朝向胯下部之方向即縱向及與該縱向正交之方向即寬度方向,於胯下部之肌膚對向面上配置吸收性墊片而穿著的短褲型墊片保持體;於上述縱向具有伸長性,於上述寬度方向具有伸縮性;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覆蓋穿著者之髂前上棘之方式而形成;於上述腰部開口部之周緣部形成有腰部開口彈性部;可抑制上述縱向之伸長性之一對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分別自前身部下半部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延伸至前身部上半部之左右兩側部,該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係以各自之一部分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前上棘之上方之方式而形成;於上述縱向,上述伸長抑制部之最接近上述腰部開口部之部分與上述腰部開口彈性部隔著間隔配置;且於前身部包含以抑制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之伸長性之方式而延伸的間歇性地配置於墊片保持體之縱向的複數根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該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係跨越一對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間而形成,且至少1根配置於前身部下半部。
  2.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以於穿著時藉由前身部 覆蓋穿著者之髂骨稜之方式而形成;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係以各自之一部分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骨稜之上方之方式而形成。
  3.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至少一根係於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超過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位置而延伸出,並以於穿著時,可由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及前身部第2伸長抑制部之延伸出部分夾持穿著者之髂骨稜之上下的方式而形成。
  4.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前身部中之覆蓋上述髂前上棘之部分具有較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更高之伸長性。
  5.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形成為圓弧狀,以使自前身部下半部至前身部上半部之側部之該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之切線與沿墊片保持體之寬度方向延伸之直線所形成的角度隨著接近上述前身部上半部之上述側部而逐漸減小。
  6.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可抑制上述縱向之伸長性之一對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分別自後身部下半部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延伸至後身部上半部之左右兩側部,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環狀地連續。
  7.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可抑制上述縱向之伸長性之一對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分別自後身部下半部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延伸至後身部上半部之左右兩側部,一 對該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係分別以通過於骨盆之凹部與臀肌群之重合部形成之凹處上之方式而形成。
  8.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於後身部以自後身部下半部向腰部開口部延伸之方式而分別形成有左右一對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上述一對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不相互交叉,且隨著接近上述腰部開口部而相互間之間隔漸增,後身部下半部中之最大值與後身部上半部中之最大值之比(後者/前者)為1.1~1.8。
  9.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於後身部形成有自後身部下半部之寬度方向中央側向後身部上半部之側部延伸之左右一對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及自後身部下半部向腰部開口部延伸之左右一對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左右相同側之後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與後身部中間伸長抑制部之間隔係隨著自墊片保持體之下方向上方而漸增。
  10.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包含以於穿著時位於穿著者之髂前上棘之上方之方式而形成的部分及以覆蓋該髂前上棘之方式而形成之部分。
  11.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上述前身部第1伸長抑制部係以隨著自前身部之下半部朝向前身部之上半部之側部而寬度擴大的方式而形成。
  12.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於後身部設置有臀部伸長抑制部,該臀部伸長抑制部包含沿著骨盆之凹部與臀 肌群之重合部之凹處之上緣及如沿著臀溝之下緣。
  13. 如請求項1之墊片保持體,其中上述腿部開口部之開口周緣部以80%之伸長率伸長10分鐘後之應力緩和率為30~60%。
TW099118804A 2009-06-23 2010-06-09 Gasket holder TWI508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8183 2009-06-23
JP2009150259 2009-06-24
JP2009251510A JP5302162B2 (ja) 2009-10-30 2009-10-30 パッドホルダー
JP2009251511 2009-10-30
JP2010100421A JP5457928B2 (ja) 2009-06-24 2010-04-23 パッドホルダー
JP2010100419A JP5513966B2 (ja) 2009-06-23 2010-04-23 パッドホルダー
JP2010100420A JP5583463B2 (ja) 2009-10-30 2010-04-23 パッドホル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3516A TW201103516A (en) 2011-02-01
TWI508718B true TWI508718B (zh) 2015-11-21

Family

ID=44813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8804A TWI508718B (zh) 2009-06-23 2010-06-09 Gasket holder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0871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0516A (ja) * 2003-10-16 2005-05-12 Hakujuji Co Ltd 下着
CN1903152A (zh) * 2005-07-28 2007-01-31 花王株式会社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CN101052319A (zh) * 2004-07-12 2007-10-10 竹内信次 具有胯裆部的衣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0516A (ja) * 2003-10-16 2005-05-12 Hakujuji Co Ltd 下着
CN101052319A (zh) * 2004-07-12 2007-10-10 竹内信次 具有胯裆部的衣物
CN1903152A (zh) * 2005-07-28 2007-01-31 花王株式会社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3516A (en) 201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87169B1 (en) Garment for use with an absorbent article
JP5144228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H03136654A (ja) 着脱自在のコアを保持するブリーフ
EP3318230A1 (en) Disposable wearable article
JP5144229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CN106029023A (zh) 短裤型的穿着物品
JP5457928B2 (ja) パッドホルダー
WO2011021493A1 (ja) ネット状のパンツ及びその装着方法
TWI508718B (zh) Gasket holder
JP5513966B2 (ja) パッドホルダー
JP5571445B2 (ja) パッドホルダー
JP5342968B2 (ja) 生理用ショーツ
TWI774912B (zh) 短褲型用後即棄式紙尿褲
JP4866299B2 (ja) 吸収パッドホルダー
JP5492640B2 (ja) パッドホルダー
JP5583463B2 (ja) パッドホルダー
JP2006043067A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9475454B (zh) 生理用短裤
JP3920539B2 (ja) ショーツ
JP4557462B2 (ja) ショーツ
CN101926709B (zh) 衬垫保持器
JP2017036532A (ja) ショーツ
JP5390341B2 (ja) パッドホルダー
KR100740515B1 (ko) 쇼츠
JP5302162B2 (ja) パッドホルダ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