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3408B -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3408B
TWI493408B TW102127645A TW102127645A TWI493408B TW I493408 B TWI493408 B TW I493408B TW 102127645 A TW102127645 A TW 102127645A TW 102127645 A TW102127645 A TW 102127645A TW I493408 B TWI493408 B TW I4934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switching device
optical switching
layer
gap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7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6715A (zh
Inventor
Yu Feng Chie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21276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3408B/zh
Priority to CN201310422114.0A priority patent/CN103529983B/zh
Priority to US14/047,030 priority patent/US9122338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506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6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3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34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by interrupting or reflecting a light beam, e.g. optical touch-scre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以及應用此光學切換裝置的一種整合觸控結構的立體顯示裝置。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半導體產業的日益發達,電子產品例如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行動電話(mobile phone)、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與筆記型電腦(notebook,NB)等產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並朝著便利、多功能且美觀的設計方向進行發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選擇。當使用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日漸提升,在電子產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顯示螢幕(display screen)亦成為設計者關注的焦點。
電子產品可以藉由顯示螢幕可用以顯示影像,以將電子裝置內的資訊以影像的型態輸出。然而,隨著顯示螢幕的種類趨向多元化,於顯示螢幕的表面上,透過螺絲或卡扣件等機械元件 將立體顯示切換裝置或觸控輸入裝置固定於(組裝於)顯示螢幕的殼體(housing or casing or shell)上,以使使用者可輸入訊息於顯示螢幕上或使得使用者接受立體影像。此時,需花費較多道製程以及額外的構件,進而提高顯示螢幕(裝置)的製作成本和組裝時間。
本發明提供一種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具有內建的觸控功能(結構/元件),並能降低製作成本/時間。
本發明提供一種整合觸控結構的立體顯示裝置,其具有內建的觸控功能(結構/元件),並能降低製作成本/時間。
本發明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可調控光學介質、一第一驅動層、一觸控感測層以及一第一絕緣層。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彼此相對。可調控光學介質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第一驅動層配置於第一基板與可調控光學介質之間,用以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第一驅動層包括多個第一驅動電極,且第一驅動電極之間存在有多個第一間隙。各第一間隙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觸控感測層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一驅動層之間。第一絕緣層配置於第一驅動層與觸控感測層之間。
本發明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包含一上述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以及一顯示面板。顯示面板配置於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的一側。顯示面板包 含一第三基板、一第四基板以及一夾設於第三基板與第四基板間的顯示介質層,其中顯示面板具有多個子畫素。各子畫素具有一主動元件,主動元件連接一訊號線及一畫素電極,且畫素電極用以驅動顯示介質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具有一長邊,且第一方向與長邊夾設有一1°~179°之夾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感測層具有多個感測電極。各感測電極具有多個第二間隙,且各第二間隙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間隙的寬度實質上等於各第二間隙的寬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間隙的寬度大於各第二間隙的寬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間隙的寬度小於各第二間隙的寬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間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疊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間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於相鄰兩個第二間隙在第一基板上的兩個正投影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間隙在第一基板的正投影等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感測電極包括多個第一感測電極與多個第二感測電極。各第一感測電極包括多個第一電極部以及多個第一橋接部,而各第一橋接部連接相鄰兩個第一電極部。各第二感測電極包括多個第二電極部與多個第二橋接部,而各第二橋接部連接相鄰兩個第二電極部。第一電極部與第二電極部互不重疊。第一橋接部與第二橋接部相交,且第二間隙至少設置於第一電極部與第二電極部中。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感測層更包括一第二絕緣層,配置於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更包括一第二驅動層,位於可調控光學介質與第二基板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驅動層包括多個第二驅動電極。第二驅動電極之間存在多個第三間隙,且各第三間隙沿一第二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一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方向相交於第一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驅動電層包括一面電極。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驅動層與觸控感測 層的訊號彼此獨立。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以及立體顯示裝置藉由第一驅動層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並將觸控感測層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一驅動層之間,以具有觸控功能,其中第一驅動層的多個第一驅動電極之間存在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個第一間隙。另外,觸控感測層中也可以設置有多個第二間隙。在第一間隙與第二間隙設置為彼此平行的情形下,光學切換裝置可以供理想的視覺效果,例如可以降低疊紋現象的發生而有利於改善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據此,本發明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以及立體顯示裝置具有內建的觸控結構(元件),能降低製作成本/時間,更可以提供理想的顯示品質。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10a‧‧‧立體顯示裝置
12‧‧‧顯示面板
12a‧‧‧第三基板
12b‧‧‧第四基板
12c‧‧‧顯示介質層
12d‧‧‧子畫素
14‧‧‧偏振片
100、100a、100b、100c、100d、100e‧‧‧光學切換裝置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30‧‧‧可調控光學介質
140‧‧‧第一驅動層
142‧‧‧第一驅動電極
150、150a、150b、150c、150d‧‧‧觸控感測層
152‧‧‧第一感測電極
152a‧‧‧第一電極部
152b‧‧‧第一橋接部
154‧‧‧第二感測電極
154a‧‧‧第二電極部
154b‧‧‧第二橋接部
156‧‧‧絕緣圖案
158‧‧‧第二絕緣層
160‧‧‧第一絕緣層
170‧‧‧第二驅動層
172‧‧‧第二驅動電極
d1、d2‧‧‧寬度
D‧‧‧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G1‧‧‧第一間隙
G2‧‧‧第二間隙
G3‧‧‧第三間隙
GL‧‧‧掃描線
L‧‧‧長邊
SL‧‧‧訊號線
T1、T2、T3、T4、T5、T6、T7‧‧‧穿透率
TFT‧‧‧主動元件
PE‧‧‧畫素電極
θ‧‧‧夾角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
圖3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測層的示意圖。
圖3B是圖3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
圖3C是圖3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
圖3D是圖3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A-A’剖線的剖面圖。
圖4A是本發明的第二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測層的示意圖。
圖4B是圖4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
圖4C是圖4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
圖4D是圖4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B-B’剖線的剖面圖。
圖5A是本發明的第三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測層的示意圖。
圖5B是圖5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
圖5C是圖5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
圖5D是圖5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C-C’剖線的剖面圖。
圖6A是本發明的第四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測層的示意圖。
圖6B是圖6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
圖6C是圖6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
圖6D是圖6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D-D’剖線的剖面圖。
圖7A與圖7B是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剖面圖。
圖8是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 置的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整合(內建)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可調控光學介質130、第一驅動層140、觸控感測層150以及第一絕緣層160。第二基板120第一基板110彼此相對,而可調控光學介質13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第一驅動層14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與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間,用以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130。觸控感測層15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一驅動層140之間,而第一絕緣層160配置於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例如是透明基板,其材質可以選用玻璃、塑膠或其他適用的透明材質。可調控光學介質130的材質包含液晶材料,例如是TN/STN/VA/IPS型等各種的液晶材料、藍相液晶材料、或是其它合適的材料,可藉由第一驅動層140的驅動而使光學切換裝置100具有調整、改變、或開關光線路徑的功能。其中,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之材料較佳地為透明或半透明材料(例如:銦錫氧化物(ITO)、鋁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氧化銦鎵鋅、氧化鋅、 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而第一絕緣層160之材料包含有機材料(例如: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亞醯胺(polyimide,P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乙烯苯酚(poly(4-vinylphenol),PVP)、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ene,PTFE)、光阻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無機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鋁、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此外,藉由在第一基板110與第一驅動層140之間配置觸控感測層150,可以使光學切換裝置100具備或是內建(整合)觸控結構(元件),而使用者可以藉由觸碰第一基板110的外表面而操作光學切換裝置100。
此外,本實施例在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之間配置第一絕緣層160,用以分隔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可以使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的訊號彼此獨立,即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電性絕緣。由於本發明的光學切換裝置100將觸控感測層150內建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一驅動層140之間,可省略習知技術中所需的多道製程並能降低光學切換裝置100製作成本。
圖2是圖1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層140包括多個第一驅動電極142。第一驅動電極142例如是條狀電極,或是其他多邊形電極,例如:三角形、四邊形、菱形、蜂巢狀、圓形、分支狀、曲線形或其它合 適的形狀,這些條狀的第一驅動電極142依序排列並配置於第一基板110與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間,其中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存在有多個第一間隙G1。各第一間隙G1沿第一方向D1延伸。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10是以矩形基板為範例。第一基板110具有長邊L,且第一方向D1與長邊L夾設有一1°~179°之夾角θ。較佳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間隙G1沿第一方向D1延伸,但不平行且不垂直於第一基板110的長邊L。
本發明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可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以調整、控制、或是開關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光線的傳遞路徑,而顯示平面(二維)影像或立體(三維)影像。因此,顯示光線經過第二基板120及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後,會先穿過光學切換裝置100的第一驅動層140以及觸控感測層150才射出光學切換裝置100的第一基板110而讓使用者看到。如此一來,第一驅動層140以及觸控感測層150的電極排列方式或是圖案設計將會影響顯示光線的穿透率以及穿透率的均勻度,進而影響立體顯示裝置的光學視覺效果。以下將藉由四個實驗例說明不同的第一驅動層140以及觸控感測層150的電極排列方式或是圖案設計。
圖3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測層的示意圖。圖3B是圖3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圖3C是圖3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圖3D是圖3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A-A’剖線的剖面圖。請參考圖3A至圖3D,在本 實驗例中,觸控感測層150a具有多個感測電極,例如,包括多個第一感測電極152與多個第二感測電極154。各第一感測電極152包括多個第一電極部152a以及多個第一橋接部152b,而各第一橋接部152b連接相鄰兩個第一電極部152a。各第二感測電極154包括多個第二電極部154a與多個第二橋接部154b,而各第二橋接部154b連接相鄰兩個第二電極部154a。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二電極部154a例如是菱形電極,或是其他多邊形電極,例如:條狀、三角形、四邊形、蜂巢狀、圓形、分支狀、曲線形或其它合適的形狀,分別藉由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橋接部154b串接成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的延伸方向相交(例如是互相垂直),但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二電極部154a互不重疊。更進一步地說,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二電極部154a彼此電性絕緣且互相不接觸。同樣地,雖然延伸方向相交的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藉由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橋接部154b相交,但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橋接部154b彼此電性絕緣且互相不接觸。
此外,在本實驗例中,第一電極部152a、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電極部154a可以為同平面設置而由單層的導電層圖案化而成,其中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一橋接部152b互相連接並接觸第一基板110的部份表面,而第二電極部154a接觸第一基板110的另一部份表面。同時,第一橋接部152b分別位於多個絕緣圖案156的一側(第一側),而第二橋接部154b則以另外一層導電層所構成 並且形成於絕緣圖案156的另一側(第二側),以使絕緣圖案156分別設置於相交但彼此電性絕緣且互相不接觸的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橋接部154b之間,其中,另一側(第二側)是位於一側(第一側)的背側,即絕緣圖案156的一側(第一側)與另一側其中一者是最接近第一基板110的內表面,而絕緣圖案156的一側(第一側)與另一側其中另一者是最遠離第一基板的內表面。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制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二電極部154a的膜層製作順序。在其他實驗例中,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二電極部154a也可以是分別採用不同層導電層來構成,待後續實驗例中再搭配圖式加以說明。
在本實驗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的每一者具有多個第二間隙G2。第二間隙G2至少設置於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二電極部154a中,且各第二間隙G2沿一方向D延伸,如圖3A所示。此外,第一驅動層140的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存在有多個第一間隙G1,而各第一間隙G1沿第一方向D1延伸,如圖3B所示。因此,當觸控感測層150a與第一驅動層140依序配置而構成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a時,如圖3C與圖3D所示,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上的第二間隙G2的延伸方向(方向D)與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第一間隙G1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D1)不相同。此時,若將光學切換裝置100a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會使立體顯示裝置的光學視覺效果變差,例如是產生疊紋(moire)現象。
圖4A是本發明的第二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 測層的示意圖。圖4B是圖4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圖4C是圖4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圖4D是圖4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B-B’剖線的剖面圖。參考圖4A至圖4D,在本實驗例中,觸控感測層150b同樣具有多個第一感測電極152與多個第二感測電極154。本實驗例的觸控感測層150b與第一實驗例的觸控感測層150a的差異在於,各第一電極部152a以及各第二電極部154a分別具有一個第二間隙G2,且位在第一電極部152a以及第二電極部154a上的各第二間隙G2沿第一方向D1延伸,如圖4A所示。同樣地,在本實驗例中,第一驅動層140的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存在有多個第一間隙G1,而各第一間隙G1沿第一方向D1延伸,如圖4B所示。因此,當觸控感測層150b與第一驅動層140依序配置而構成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b時,如圖4C與圖4D所示,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上的第二間隙G2與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第一間隙G1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延伸方向,可有效改善第一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a的疊紋現象。
此外,有關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的配置關係可參考第一實驗例所述的內容,例如:感測電極形狀以及只查看圖3D中的第一電極部152a、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電極部154a可以為同平面設置而由單層的導電層圖案化而成,其中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一橋接部152b互相連接並接觸第一基板110的部份表面,而第二電極部154a接觸第一基板110的另一部份表 面。同時,第一橋接部152b分別位於多個絕緣圖案156的一側,而第二橋接部154b則以另外一層導電層所構成並且形成於絕緣圖案156的另一側,以使絕緣圖案156分別設置於相交但彼此電性絕緣且互相不接觸的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橋接部154b之間,另一側(第二側)是位於一側(第一側)的背側,即絕緣圖案156的一側(第一側)與另一側其中一者是最接近第一基板110的內表面,而絕緣圖案156的一側(第一側)與另一側其中另一者是最遠離第一基板的內表面。第一電極部152a、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電極部154a可以為同平面設置而由單層的導電層圖案化而成為較佳實施例。此外,於其它實施例中,觸控感測層150b更包括第二絕緣層158,配置於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之間。換言之,在本實驗例中,觸控感測層150b為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位於不同平面,其中第一感測電極152的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一橋接部152b互相連接並接觸第一基板110的部份表面,第二絕緣層158覆蓋在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一基板110內表面一部份之上,而第二感測電極154的第二電極部154a與第二橋接部154b形成於第二絕緣層158上。如此一來,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分別位在第二絕緣層158的相對兩側,即相背側。
另一方面,請參考圖4C與圖4D,在本實驗例中,各第一間隙G1的寬度d1實質上等於各第二間隙G2的寬度d2,且部分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疊於其中一個第二間 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而另一部分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疊於第一電極部152a或第二電極部154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更進一步地說,在本實驗例中,部分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實質上等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而另一部分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於相鄰兩個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兩個正投影之間。換言之,由於各第一電極部152a與各第二電極部154b分別僅配置一個第二間隙G2,故部分第一間隙G1可以對應到第二間隙G2,而另一部份第一間隙G1則對應到第一電極部152a或第二電極部154b。
受到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b的圖案設計以及排列方式的影響,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b具有三種不同的穿透率T1、T2與T3,如圖4D所示。首先定義穿透率,當光線(例如:可見光波段,不限於單一波長)從第一物質穿入第二物質時,若不考慮光線被第二物質吸收的可能性,部分光線在兩物質的交界處產生反射,而其餘部分光線則穿透至第二物質。換言之,光線的穿透率與光線在兩物質的交界處的反射率的總和可以視為1或是100%。由此可知,光線的穿透率與光線在兩物質的交界處的反射率有關。此外,光線在兩物質的交界處的反射率,亦可稱為界面反射率,為兩物質的折射率的差值與總值的比值的平方。由此可知,光線在兩物質的交界處的界面反射率與兩物質的折射率有關。據此,在製作過程中事先選用折射率符合需求的材質,即可 藉由各組成元件的折射率來計算光學切換裝置100b的穿透率,即穿透率等於全穿透率與各界面反射率之差值的乘積,例如:有二個界面反射率A和B,則穿透率等於((1-A)*(1-B))*100%,單位:無。如有多個界面反射率,就如上述計算方式依此類推。
舉例而言,在本實驗例中,第一基板110、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的折射率約為1.5至1.55,而第一驅動層140的第一驅動電極142、觸控感測層150b的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的折射率約為1.7至2,折射率的單位:無。以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且光線會經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一基板110為計算範例,第一基板110與第一絕緣層160的折射率皆為1.5以及第一驅動電極142的折射率為1.7當作計算條件,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反射率為((1.7-1.5)/(1.7+1.5))2 =0.0039,且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一基板110之間的反射率為((1.5-1.5)/(1.5+1.5))2 =0,則穿透率=((1-0.0039)*(1-0))*100%=99.61%。以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且光線會經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第一絕緣層160、第二絕緣層158與第一基板110為計算範例,第一基板110、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的折射率皆為1.5以及第一驅動電極142的折射率為1.7當作計算條件,第一絕緣層與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反射率為((1.7-1.5)/(1.7+1.5))2 =0.0039,且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之間的反射率以及第二絕緣層158與第一基板110之間的反射率為((1.5-1.5)/(1.5+1.5))2 =0,則穿透率= ((1-0.0039)*(1-0)*(1-0))*100%=約99.61%。
因此,如圖4D中的左半邊所示,穿透率T1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約為99.2%。穿透率T2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約為98.8%。穿透率T3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約為100%(因本實驗例的第一基板110、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的折射率相近)。同理,如圖4D中右半邊所示,穿透率T1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第二電極部154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穿透率T2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穿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第二電極部154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與穿透率T3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實質上相同於圖4D中左半邊所示的各個穿透率。由此可知,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b具有三種不同的穿透率T1、 T2與T3,且穿透率T1至T3之間的穿透率差異約為1.2%差異極小,使用者的人眼無法分辨出來。據此,光學切換裝置100b的穿透率較為均勻,可使立體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光學視覺效果。
圖5A是本發明的第三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測層的示意圖。圖5B是圖5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圖5C是圖5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圖5D是圖5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C-C’剖線的剖面圖。請參考圖5A至圖5D,在本實驗例中,觸控感測層150c同樣具有多個第一感測電極152與多個第二感測電極154,並以第二絕緣層158相隔而彼此電性絕緣且互相不接觸為範例。有關第一感測電極152、第二感測電極154與絕緣層,例如: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的配置關係可參考第一實驗例與第二實驗例所述的內容,例如:感測電極形狀、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或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在此不多加贅述。
本實驗例的觸控感測層150c與第二實驗例的觸控感測層150b的差異在於,各第一電極部152a以及各第二電極部154a分別具有多個第二間隙G2,且位在第一電極部152a以及第二電極部154a上的各第二間隙G2沿第一方向D1延伸,如圖5A所示。同樣地,在本實驗例中,第一驅動層140的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存在有多個第一間隙G1,而各第一間隙G1沿第一方向D1延伸,如圖5B所示。因此,當觸控感測層150c與第一驅動層140依序配置而構成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c時,如圖5C與圖 5D所示,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上的第二間隙G2與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第一間隙G1的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因此,光學切換裝置100c同樣能改善第一實驗例的疊紋現象。
另一方面,請參考圖5C與圖5D,在本實驗例中,各第一間隙G1的寬度d1實質上等於各第二間隙G2的寬度d2,且各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疊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更進一步地說,在本實驗例中,各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實質上等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換言之,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二電極部154b上的各第二間隙G2分別對應到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各第一間隙G1。
受到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c的組成以及排列方式的影響,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c具有兩種不同的穿透率T4與T5,如圖5D所示。有關穿透率的定義、單位以及計算方式可參考前述的說明,在此不多加贅述。在本實驗例中,第一基板110、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的折射率約為1.5至1.55,而第一驅動層140的第一驅動電極142、觸控感測層150b的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的折射率約為1.7至2。因此,如圖5D中左半邊所示,穿透率T4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約為100%。穿透率T5為光線從可調控 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約為98.8%。同理,如圖5D中右半邊所示,穿透率T4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與穿透率T5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穿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第二電極部154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實質上相同於圖5D中左半邊所示的各個穿透率。由此可知,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c具有兩種不同的穿透率T4與T5,且穿透率T4與T5之間的穿透率差異約為1.2%。據此,光學切換裝置100c的穿透率較為均勻。若將光學切換裝置100c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可使立體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光學視覺效果。
此外,比較光學切換裝置100c(本實驗例)以及光學切換裝置100b(第二實驗例)可知,雖然光學切換裝置100c與光學切換裝置100b的穿透率差異的數值相近(約為1.2%),但光學切換裝置100c僅具有兩種不同的穿透率,而光學切換裝置100b具有三種不同的穿透率。換言之,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c的整體穿透率相較於光學切換裝置100b的整體穿透率來得更均勻。因此,當光學切換裝置100c與光學切換裝置100b都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時,相較於光學切換裝置100b,光學切換裝置100c可以 使立體顯示裝置具有更佳的光學視覺效果。
圖6A是本發明的第四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觸控感測層的示意圖。圖6B是圖6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驅動層的示意圖。圖6C是圖6A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圖6D是圖6C的光學切換裝置沿D-D’剖線的剖面圖。請參考圖6A至圖6D,在本實驗例中,觸控感測層150d與第三實驗例的觸控感測層150c類似,請參考前述的觸控感測層150c,在此不多加贅述。位在觸控感測層150d的各第一電極部152a以及各第二電極部154a上的各第二間隙G2沿第一方向D1延伸,如圖6A所示,而位在第一驅動層140的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各第一間隙G1沿第一方向D1延伸,如圖6B所示。因此,當觸控感測層150d與第一驅動層140依序配置而構成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d時,如圖6C與圖6D所示,第一感測電極152與第二感測電極154上的第二間隙G2與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第一間隙G1的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因此,光學切換裝置100d同樣能改善第一實驗例的疊紋現象。
另一方面,請參考圖6C與圖6D,在本實驗例中,各第一間隙G1的寬度d1實質上等於各第二間隙G2的寬度d2,且各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於相鄰兩個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兩個正投影之間。更進一步地說,在本實驗例中,各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與各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交錯排列。換言之,各第二間隙 G2分別對應到第一驅動電極142,而各第一間隙G1分別對應到第一電極部152a或第二電極部154b。
受到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d的組成以及排列方式的影響,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d具有兩種不同的穿透率T6與T7,如圖6D所示。有關穿透率的定義以及計算方式以及各層材料的折射率可參考前述的說明,在此不多加贅述。因此,如圖6D中左半邊所示,穿透率T6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第一電極部152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約為99.2%。穿透率T7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其約為99.6%。同理,如圖6D中右半邊所示,穿透率T6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穿過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單層的觸控感測結構)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雙層的觸控感測結構))、第二電極部154a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與穿透率T7為光線從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依序穿過第一驅動電極142、絕緣層(包含第一絕緣層160或第一絕緣層160與第二絕緣層158)與第一基板110的穿透率實質上相同於圖6D中左半邊所示的各個穿透率。由此可知,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d具有兩種不同的穿透率T6與T7,且穿透率T6與T7之間的穿透率差異約為0.4%。據此,光學切換裝置100d的穿透率較為均勻。 若將光學切換裝置100d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可使立體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光學視覺效果。
此外,比較光學切換裝置100d(本實驗例)以及光學切換裝置100c(第三實驗例)可知,雖然光學切換裝置100d與光學切換裝置100c都僅具有兩種不同的穿透率,但光學切換裝置100d的穿透率差異約為0.4%,而光學切換裝置100c的穿透率差異約為1.2%。換言之,本實驗例的光學切換裝置100d的整體穿透率相較於光學切換裝置100c的整體穿透率來得更均勻。因此,當光學切換裝置100d與光學切換裝置100c都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時,相較於光學切換裝置100c,光學切換裝置100d可以使立體顯示裝置具有更佳的光學視覺效果。
經由以上對於本發明的四個實驗例的說明,可以得知觸控感測層與第一驅動層的圖案設計以及排列方式會影響光學切換裝置的穿透率,進而影響光學切換裝置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後的光學視覺效果。舉例而言,在第一間隙G1的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二間隙G2的延伸方向時,即第一間隙G1的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於第二間隙G2的延伸方向,光學切換裝置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後不容易發生疊紋現象。另外,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彼此對齊或是錯排列也都會影響立體顯示裝置的整體穿透率的均勻性。因此,設計者可以根據所需要的光學效果來決定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的排列關係。
除了上述的四個實驗例之外,本發明的光學切換裝置還 有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圖7A與圖7B是本發明其他實施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剖面圖。舉例來說,在圖7A的實施例中,各第一間隙G1對應於各第二間隙G2,而各第一間隙G1的寬度d1實質上大於各第二間隙G2的寬度d2,使得各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對應的一個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內部。於其它實施例中,各第一間隙G1的寬度d1亦可實質上小於各第二間隙G2的寬度d2,使得各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在對應的一個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的內部。在圖7B的實施例中,各第一間隙G1對應於各第二間隙G2,且各第一間隙G1的寬度d1實質上等於各第二間隙G2的寬度d2。不過,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與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例如是錯位排列,使得各第一間隙G1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局部重疊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G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由此可知,本發明並不限制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的相對寬度,也不限制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的排列方式。
基於上述的各實驗例與實施例,可以得知,當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都沿第一方向D1排列時,即可改善將光學切換裝置應用於立體顯示裝置所產生的疊紋現象。此外,依據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的相對寬度以及排列方式,可以使光學切換裝置具有不同的穿透率,也會影響光學切換裝置的穿透率的均勻性。因此,光學切換裝置的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的相對寬 度以及排列方式可依據需求進行調整,以適用於不同種類的立體顯示裝置。
另外,上述實施例與實驗例都以一層驅動層來進行說明,不過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圖8是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8,在本實施例中,整合(內建)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e與圖1的光學切換裝置100具有類似的組成與功能,其主要差異在於,光學切換裝置100e更包括第二驅動層170。第二驅動層170位於可調控光學介質13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層140與第二驅動層170分別位在可調控光學介質130的相對兩側,用以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130。其中,第一驅動層140與第二驅動層170電性絕緣,因而可分別控制。同樣地,第二驅動層170可包括多個第二驅動電極172,且第二驅動電極172例如是條狀電極,或如前述所述之其它合適的形狀,依序排列於第二基板120上。
具體而言,第二驅動電極172之間可以存在多個第三間隙G3,且各第三間隙G3沿第二方向D2延伸。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2相交於第一方向D1,使得第三間隙G3與第一間隙G1之間具有夾角。此時,可分別驅動第一驅動層140或第二驅動層170第一可讓所要顯示的圖像呈現橫向(landscape image)圖像或縱向圖像(portrait image)顯示。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2可以平行於第一方向D1,而使第三間隙G3平行於第一間隙 G1。此外,第二驅動層170也可以是一個面電極(即不具有圖案或間隙,未繪示),配置在第二基板120與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間,而非具有多個第二驅動電極172。本發明並不限制第二驅動電層170的組成以及配置與否。
更進一步地說,雖然第二驅動層170可用以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但當光線從光學切換裝置100e經過各組件而從第一基板110射出時,影響光線的穿透率的主要因素應在於鄰近第一基板110上的各構件(例如第一驅動層140與觸控感測層150)。其中,第二驅動層170可選用上述第一驅動層140所述的材料。換言之,在第一驅動層140及/或第二驅動層170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以調整從第二基板120進入的光線的特性之後,光線朝向第一基板110傳送,所以光線的穿透率不會受到第二驅動層170的組成以及排列方式的影響。因此,第二驅動電層170的組成以及配置可以依據實際需求選擇第二驅動電層170的組成、排列方式以及設置與否,以使光學切換裝置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立體顯示裝置。此外,為了能讓可調控光學介質130可以被快速調整與控制,可更將一配向膜(例如:聚亞醯胺(polyimide,PI),未繪示)分別覆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上,例如:配向膜(未繪示)分別覆蓋於第一驅動層140與第二基板120上,即配向膜(未繪示)分別形成於第一驅動層140與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間以及第二基板120與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間,或者配向膜(未繪示)分別覆蓋於第一驅動層140與第二驅動層170上,即配向膜(未繪示)分別形成於第 一驅動層140與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間以及第二驅動層170與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之間。此外,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橋接部152b與第二橋接部154b至少其中一者的材料包含上述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例如:金屬及其合金)、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
圖9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9,在本實施例中,整合(內建)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10包含上述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以及顯示面板12。下述,是以有第一驅動層140之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為範例說明,但不限於此。也可使用第一驅動層140與第二驅動層170之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顯示面板12配置於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的一側並面對第二基板120。顯示面板12包含第三基板12a、第四基板12b以及一夾設於第三基板12a與第四基板12b間的顯示介質層12c,其中顯示面板12具有多個子畫素12d,配置於第四基板12b與顯示介質層12c之間。於其它實施例中,子畫素12d可配置於第三基板12a上或者是子畫素12d配置於第三基板12a及第四基板12b上。各子畫素12d具有主動元件TFT,主動元件TFT連接訊號線SL及畫素電極PE,且由掃描線GL來控制主動元件TFT並經由畫素電極PE用以驅動顯示介質層12c。其中,主動元件的類型可包含底閘型電晶體、頂閘型電晶體、或其它合適的類型、或上述之組合,而電晶體的半導體材 料包含非晶矽、多晶矽、單晶矽、微晶矽、奈米晶矽、氧化物半導體材料或其它合適的類型、或上述之組合。在第一基板110具有矩形的輪廓時,子畫素12d的排列例如是對應於第一基板110的長邊L(繪示於圖2)的延伸方向。因此,第一基板110的長邊L與第一驅動層140的第一驅動電極142之間的第一間隙G1可以夾設有一約1°~179°之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基板12a與第四基板12b例如是透明基板,可選用例如是玻璃、塑膠或其他適用的透明材質,而顯示介質層12c的材質可選用非自發光材料(例如TN/STN/VA/IPS/藍相型等各種的液晶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自發光材料(例如有機自發光材料、無機自發光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制第三基板12a、第四基板12b與顯示介質層12c的材料,也不限制顯示面板12的種類。
在本實施例中,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100以第二基板120面對顯示面板12的第三基板12a,其中光學切換裝置100的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以及顯示面板12的第三基板12a與第四基板12b個別獨立。當顯示面板12顯示影像時,光學切換裝置100可藉由第一驅動層140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130來改變影像的光學路徑,進而使顯示面板12透過光學切換裝置100所輸出的影像轉變為立體影像。當光學切換裝置100不被驅動時,顯示面板12透過光學切換裝置100所輸出的影像維持平面影像。
此外,光學切換裝置100內建有觸控結構(元件),其中觸控感測層15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內,故使用者可以藉由觸碰第一基板110的外表面而觸發觸控感測層150,進而操作本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10。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係以非自發光材料所構成的顯示介質層12c,即液晶材料,運用於顯示面板12中範例,則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10還具有兩偏振片14,位在光學切換裝置100的相對兩側。於其它實施例中,若以非自發光材料所構成的顯示介質層12c運用於顯示面板12中,則二個偏光片14分別設置於第一基板110之外表面與第四基板12b的外表面。或者是,若以自發光材料所構成的顯示介質層12c運用於顯示面板12中,只需要一個偏光片或光學膜片,則偏光片就只設置於第一基板110之外表面。據此,當顯示面板12顯示影像時,偏振片14可以調整顯示面板12所顯示的影像的光線的偏振方向,但本發明並不限制偏振片14的設置與否。
圖10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0,在本實施例中,整合(內建)觸控結構(元件)的立體顯示裝置10a與立體顯示裝置10具有類似的組成,其主要差異在於,立體顯示裝置10a的顯示面板12不具有第三基板12a。顯示面板12的顯示介質層12c夾設於第四基板12b與光學切換裝置100的第二基板120之間。據此,藉由使光學切換裝置100與顯示裝置12共用其中一個基板,可以降低立體顯示裝置10a的厚度,而光學切換裝置100同樣具有切換顯示面板12 所輸出的影像為立體影像或平面影像的功能。再者,依據顯示面板12中的顯示介質層12c材料,則偏光片可區分為下列的設置:顯示介質層12c是以非自發光材料構成時,需要二個偏光片,則這二個偏光片分別設置於第一基板110之外表面與第四基板12b的外表面,或者是顯示介質層12c是以自發光材料構成時,只需要一個偏光片或光學膜片,則偏光片就只設置於第一基板110之外表面。
此外,上述的立體顯示裝置10與立體顯示裝置10a中的光學切換裝置是以圖1的光學切換裝置100為例,但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光學切換裝置100a至100e都可以應用於上述的立體顯示裝置10與立體顯示裝置10a中。換言之,本發明的多種光學切換裝置的實施方式可依據實際需求應用於不同種類的立體顯示裝置,而使立體顯示裝置具有內建觸控結構(元件)與及良好的光學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整合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以及立體顯示裝置藉由第一驅動層驅動可調控光學介質,並將觸控感測層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一驅動層之間,以具有或是內建觸控結構(元件),其中第一驅動層的多個第一驅動電極之間存在有多個第一間隙,而觸控感測層的感測電極中具有多個第二間隙。從上述的各實驗例與各實施例可以得知,第一間隙以及第二間隙的延伸方向是否平行、第一間隙以及第二間隙的相對寬度以及排列方式,都會影響光學切換裝置的穿透率的均勻性。當第一間隙以 及第二間隙的延伸方向平行時,可以改善疊紋現象,且光學切換裝置具有良好的穿透率,但光學切換裝置的穿透率的均勻性仍取決於第一間隙以及第二間隙的相對寬度以及排列方式。據此,本發明的整合(內建)觸控結構(元件)的光學切換裝置以及立體顯示裝置具有內建的觸控結構(元件),並能降低製作成本,且可藉由調整第一間隙以及第二間隙的相對寬度以及排列方式而具有良好的穿透率以及良好的光學視覺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學切換裝置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30‧‧‧可調控光學介質
140‧‧‧第一驅動層
150‧‧‧觸控感測層
160‧‧‧第一絕緣層

Claims (17)

  1. 一種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彼此相對;一可調控光學介質,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一第一驅動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可調控光學介質之間,用以驅動該可調控光學介質,該第一驅動層包括多個第一驅動電極,且該些第一驅動電極之間存在有多個第一間隙,各該第一間隙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一觸控感測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一驅動層之間,其中該觸控感測層具有多個感測電極,各該感測電極具有多個第二間隙,且各該第二間隙沿該第一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一絕緣層,配置於該第一驅動層與該觸控感測層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板具有一長邊,且該第一方向與該長邊夾設有一1°~179°之夾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間隙的寬度等於各該第二間隙的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間隙的寬度大於各該第二間隙的寬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 置,其中各該第一間隙的寬度小於各該第二間隙的寬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間隙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疊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間隙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於相鄰兩個第二間隙在該第一基板上的兩個正投影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間隙在該第一基板的正投影等於其中一個第二間隙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些感測電極包括多個第一感測電極與多個第二感測電極,各該第一感測電極包括多個第一電極部以及多個第一橋接部,而各該第一橋接部連接相鄰兩個第一電極部,各該第二感測電極包括多個第二電極部與多個第二橋接部,而各該第二橋接部連接相鄰兩個第二電極部,該些第一電極部與該些第二電極部互不重疊,該些第一橋接部與該些第二橋接部相交,且該些第二間隙至少設置於該些第一電極部與該些第二電極部中。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觸控感測層更包括一第二絕緣層,配置於該些第一感測電極與該些第二感測電極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 裝置,更包括一第二驅動層,位於該可調控光學介質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第二驅動層包括多個第二驅動電極,該些第二驅動電極之間存在多個第三間隙,且各該第三間隙沿一第二方向延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第二方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第二方向相交於該第一方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第二驅動電層包括一面電極。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層與該觸控感測層的訊號彼此獨立。
  17. 一種整合觸控結構的立體顯示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以及一顯示面板,配置於該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的一側,該顯示面板包含一第三基板、一第四基板以及一夾設於該第三基板與該第四基板間的顯示介質層,其中該顯示面板具有多個子畫素,各該子畫素具有一主動元件,該主動元件連接一訊號線及一畫素電極,且該畫素電極用以驅動該顯示介質層。
TW102127645A 2013-08-01 2013-08-01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TWI4934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7645A TWI493408B (zh) 2013-08-01 2013-08-01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CN201310422114.0A CN103529983B (zh) 2013-08-01 2013-09-16 整合触控结构的光学切换装置与立体显示装置
US14/047,030 US9122338B2 (en) 2013-08-01 2013-10-07 Optical switching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7645A TWI493408B (zh) 2013-08-01 2013-08-01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6715A TW201506715A (zh) 2015-02-16
TWI493408B true TWI493408B (zh) 2015-07-21

Family

ID=49932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7645A TWI493408B (zh) 2013-08-01 2013-08-01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22338B2 (zh)
CN (1) CN103529983B (zh)
TW (1) TWI4934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95591B1 (ko) * 2013-10-08 2015-02-25 원투씨엠 주식회사 정전식 터치 인증 방법
CN103412697B (zh) * 2013-07-23 2017-0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6046600B2 (ja) * 2013-12-16 2016-12-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4102054B (zh) * 2014-06-30 2017-0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和制造方法
KR102248460B1 (ko) * 2014-08-08 2021-05-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553534B (zh) * 2014-10-09 2016-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及觸控顯示裝置
TWM523910U (zh) * 2015-10-28 2016-06-11 敦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US10572080B2 (en) * 2016-06-13 2020-02-2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ptical touch film,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546178A (zh) * 2020-11-26 2022-05-27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4335201B (zh) * 2021-04-01 2023-12-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1262A (en) * 2008-06-23 2010-01-01 Au Optronics Corp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234247A (en) * 2010-12-28 2012-08-16 Sharp Kk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as well a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ouch panel
TW201301220A (zh) * 2011-06-22 2013-01-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與相位調變面板之整合面板及應用其之可切換式立體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42049B2 (en) * 2003-11-03 2011-10-18 Openpeak Inc. User interface for multi-device control
TWI367437B (en) 2007-09-29 2012-07-01 Au Optronics Corp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924350B2 (en) 2007-10-12 2011-04-12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Capacitance type touch panel
TWI380089B (en) 2008-12-03 2012-12-21 Au Optronics Corp Method of forming a color filter touch sensing substrate
TWI376537B (en) 2008-12-11 2012-11-11 Au Optronics Corp Structure of touch device and touch panel
WO2011125373A1 (ja) 2010-04-01 2011-10-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3529975A (zh) * 2012-07-06 2014-01-22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式立体影像控制模块及触控式立体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1262A (en) * 2008-06-23 2010-01-01 Au Optronics Corp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234247A (en) * 2010-12-28 2012-08-16 Sharp Kk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as well as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ouch panel
TW201301220A (zh) * 2011-06-22 2013-01-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與相位調變面板之整合面板及應用其之可切換式立體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6715A (zh) 2015-02-16
US9122338B2 (en) 2015-09-01
US20150036062A1 (en) 2015-02-05
CN103529983B (zh) 2017-03-01
CN103529983A (zh) 201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3408B (zh) 整合觸控結構的光學切換裝置與立體顯示裝置
JP4439581B2 (ja) 表示装置
JP4412388B2 (ja) 光学素子、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133893A (ja)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液晶装置、電子機器
US11796843B2 (en) Viewing angle control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9874791B2 (en) Display device,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rray substrate
CN107203065B (zh)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装置
JP2007004126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8145525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7034308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169482B2 (ja) 液晶装置、電子機器及び液晶装置製造方法
WO2017118234A1 (zh) 显示装置及控制方法
WO2013069387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と製造方法
WO2014084261A1 (ja)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2004212943A (ja) 電極の循環的な配列による光回折効果を低減させるための構造および該構造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390117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TWI499807B (zh) 菲涅耳液晶透鏡及平面/立體顯示裝置
JP2004341486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782028B1 (ko) 터치패널 타입 액정표시장치
TWI471671B (zh) 畫素結構以及顯示面板
JP494693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
JP2008145664A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376417B2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パネル
JP5299361B2 (ja) 光学素子、液晶装置、電子機器
KR20190004869A (ko) 표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