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2474B -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 Google Patents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2474B
TWI482474B TW100126589A TW100126589A TWI482474B TW I482474 B TWI482474 B TW I482474B TW 100126589 A TW100126589 A TW 100126589A TW 100126589 A TW100126589 A TW 100126589A TW I482474 B TWI482474 B TW I4824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omp
terminal
communic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6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0411A (en
Inventor
Takayoshi Ode
Takaharu N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40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0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2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24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04J11/005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u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0Code generation
    • H04J13/12Gener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通訊系統、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通訊系統、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者。
背景技術
目前,3GPP(第三代行動通訊合作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經研究之規格有W-CDMA(寬頻碼分多重存取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統、LTE(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系統及LTE-Advanced(進階長期演進)系統。
W-CDMA系統,係已作為HSDPA(W-CDMA Release(以後稱為「Rel’」)5)或HSPA(HSDPA+HSUPA W-CDMA Rel’6)等來提供服務,並將為其改良版之Rel’10之研究於GPP中研究。又,LTE之規格係制定為LTE Rel’8。又,最近,亦制定有追加了MBMS(多媒體廣播多點服務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之功能的LTE Rel’9規格,又現在正在研究作為LTE Rel’10之LTE系統之發展體之LTE-Advanced系統規格,規格之制定一直在演進。
又,LTE Rel’11之研究亦已展開。而於該LTE Rel’11中研究導入之技術之一係CoMP(協調多點傳輸及接收Coordinate Multi 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之導入(例如參考非專利文獻1及2)。
在此,CoMP係如非專利文獻2所記載係以Network MIMO(多重輸出多重輸入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DM(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x:空間多工)及ICIC(Inter 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干涉控制)等為目的。因此,因應前述目的實施型態會不同。例如下行傳輸中,研究有JP(接合點處理Joint Processing)與CS/CB(協調調度Coordinate Scheduling/協調波束成形Coordinate Beamforming)等。而上行傳輸中,研究有JR(接合點接收Joint Reception)與CS(協調調度Coordinate Scheduling)等。
又,LTE-Advanced系統為擴張LTE系統者,要求與LTE之相容性。亦即,亦有不變更且繼續LTE規格之處。尤其若變更了基頻之訊號處理(所謂通道編碼),則為了裝置之重制,與LTE之相容性是必要的。亦即,基頻之訊號處理必須為基本上與LTE相同或是以LTE規格為基礎者。
LTE系統及LTE-Advanced系統,在資料之下行傳送中係使用作為無線通道之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或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利如參考非專利文獻3)。
例如,下行傳送之訊號處理係對應LTE規格而實施。具體而言,首先將傳送資料(bit)攪頻。再來,將已攪頻之資料(bit)符合調變方式映射而作成符號。例如若為QPSK,則將2bit映射至I通道與Q通道而作成1符號。又,前述之使用映射之通訊技術係存在(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及2)。
又,將複數系列之資料(例如已映射至IQ之符號)分別映射至層(簡而言之相當於MIMO之串流)。再來,於為MIMO之情況下,對複數之PDSCH之符號乘上Precoding Matrix。於無線通道PhyCH(例如PDSCH或PMCH)映射符號。最後轉換為OFDM訊號。
又,存在一技術,該技術係使用PDSCH之CoMP(Coordinate MultiPoint;多點協調)傳送中,當於基地台間使用不同之攪頻碼(scrambling code)來實施攪頻時,於接收已攪頻之資訊之終端使用與解除攪頻實際上不同之攪頻碼來解除攪頻的技術(例如參考專利文獻3及4)。又,解除攪頻又稱為解攪頻。又,無線通訊系統中,存在著由1個傳送器來對複數接收器傳送之技術或對複數基地台以共同方式編碼之技術(例如參考專利文獻5、6)。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6-311475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8-092379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0/146617號簡冊。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1/001485號簡冊。
【專利文獻5】特表2004-531945號公報。
【專利文獻6】特表2009-516936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TR36.912V9.3.0 “Feasibility study for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UTRAN(LTE-Advanced) (Release 9)"
【非專利文獻2】TR36.814V9.0.0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UTRAN Physical Layer Aspects (Release 9)"
【非專利文獻3】TS36.211V9.1.0 “Physical Channel and Modulation (Release 9)"
發明揭示
順道一提,對具有不同胞元之終端實施CoMP傳送時,前述攪頻碼之初始值會不同。亦即,終端之胞元編號(設定於每個胞元)、物理胞元ID及槽編號(設定範圍一樣但不限於胞元間相同)係依胞元而不同。該結果,於胞元間攪頻碼之初始值變得不同,而結果胞元間之攪頻碼會不同。亦即,CoMP傳送之訊號處理中變成於胞元間實施不同之攪頻。
亦即,於終端及基地台,必須要作成不同之複數攪頻碼,並使用其等來實施訊號處理(攪頻/解攪頻),而使控制及處理變得複雜。
又,前述係使用下行CoMP來進行說明,但實施上行CoMP時(亦即,由某一終端朝複數胞元傳送時),會產生必須使用各胞元之胞元ID、終端編號及槽編號來作成複數攪頻碼而實施攪頻的情況。
然而,前述之習知技術中並沒有提出用以解決前述課題之方法。利如,於使用PDSCH之CoMP傳送中,接收已攪頻資訊之終端在解除攪頻時會產生使用不同攪頻碼來解除 之必要而有處理變得複雜且處理時間變長之虞。
在此,所揭示之技術係有鑑於前述問題點而作成,目的為提供於終端裝置或基地台裝置用於減輕處理之通訊系統、基地台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揭示之一態樣之通訊系統,係使用終端裝置、以及具有1個或複數胞元之第1及第2基地台裝置來進行無線通訊者,包含有:在與為其他基地台之前述第2基地台進行協調並與前述終端裝置進行協調通訊時,將通訊條件傳送至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的機構,該通訊條件係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中用於傳送接收訊號處理者;及在多點協調狀態下,使用前述通訊條件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的機構,又,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包含有:由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前述通訊條件之機構;在由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通訊條件時,轉換為協調通訊的機構,該協調通訊係與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協調並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者;及在前述協調通訊中,使用來自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之通訊條件來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的機構。
根據揭示之技術,可於終端裝置或基地台裝置中達到處理之減輕。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圖。
第2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 圖。
第3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4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之圖。
第5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變形例)之圖。
第6圖係顯示攪頻碼作成部之構成例之圖。
第7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8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9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10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第11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4)之順序。
第12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5)之順序。
第13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例之圖。
第14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15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16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 順序。
第17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18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第19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0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1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之圖。
第22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23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24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25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6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7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之圖。
第28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29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30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 順序。
第31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第32圖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33圖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34圖係顯示第12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35圖係顯示第12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用以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根據圖式說明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
第1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例之圖。第1圖所顯示之無線通訊系統10A係包含2個基地台裝置(eNB:evolved Node B,以下稱為「基地台」)100-1、100-2及終端裝置(UE:User Equipment,以下稱為「終端」)200。基地台100-1、100-2係傳送不同之資料,而終端200則將其接收(下行方向)。又,終端200亦可將不同資料傳送至基地台100-1、100-2(上行方向)。基地台100-1、100-2與終端200可共同進行所謂CoMP通訊。
又,第1圖中係顯示下行方向之無線通訊系統10A之構成例。2個基地台100-1、100-2中,基地台100-1為主基地 台(主要基地台、服務基地台、第1基地台、Serving cell),而基地台100-2為從屬基地台(從屬基地台、非服務基地台、第2基地台、Non-serving cell)。主基地台100-1係例如實施CoMP傳送前與終端200連接之基地台,而從屬基地台100-2係例如實施CoMP傳送之基地台。主基地台100-1將控制訊號傳送至終端200。終端200會根據控制訊號接收由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所傳送之不同傳送資料(DSCH)。
<第1實施形態>
在此,就第1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中,例如某個終端(UE)連接至某個胞元(例如胞元1),而由已連接之胞元1所構成之基地台(例如主基地台(eNB1)),以使用C-RNTI(或者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lly Identifier),之後稱為「RNTI」)之方式接收通之,而終端則變為使用RNTI。
在此狀態下,第1實施形態中,基於例如其他胞元(例如胞元2)與無線線路品質(例如接收品質或接受電場強度等),亦可針對胞元2進行判斷。該情況下,判斷有來自基地台之CoMP傳送要求且CoMP可傳送時,原先就連接之胞元1之基地台會與已通知之RNTI另外地將為新CoMP傳送用之RNTI的CoMP-RNTI(CoMP傳送用終端識別資訊)通知至終端。亦即,在第1實施形態中,會由複數基地台對終端設定僅僅對於資料在同時或依時間切換傳送之情況下使用的終端識別資訊。
接收通知之終端,在傳送CoMP時會使用CoMP-RNTI。又,至今使用之RNTI可保持為未使用,亦可銷毀。在此,當為保持至今所使用之RNTI時,變成不可為CoMP傳送,而在變為普通資料傳送時使用。而銷毀之情況下,再進行普通依料傳送時,係新使用由之前之基地台(eNB1)或其他基地台(例如eNBn)所通知之RNTI。
又,將胞元1之系統資訊(例如胞元ID(Cell ID)、槽編號、CoMP-RNTI)對胞元2之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eNB2))進行通知。
在此,前述CoMP-RNTI係例如基地台由預設之複數CoMP-RNTI中選擇者。又,預先設定之複數CoMP-RNTI可再例如提供無線網路、無線通訊服務之操作者、及基地台間為相同者,亦可為不同者。
主基地台係由CoMP(nCoMP-RNTI )、胞元ID(NIDcell )及槽編號(ns )來使用以下所示之第(1)式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cinit
[數式1]cinit =nCoMP-RNTI ‧214 +q‧213 +[ns /2]‧29 +Ncell ID …(1)
又,q為常數。又,使用前述(1)式所算出之初始值而由已下第(2)式形成攪頻碼。
[數式2]c(n)=(x1 (n+Nc)+x2 (n+Nc))mod2 x1 (n+31)=(x1 (n+3)+x1 (n))mod2 x2 (n+31)=(x1 (n+3)+x2 (n+2)+x2 (n+1)+ x2 (n))mod2…(2)
進而,再使用以下所示第(3)式所作成為b(0),‧‧‧,b(Mbit -1)之攪頻碼來實施攪頻。
同樣地,已通知CoMP-RNTI等之胞元2之基地台會根據該等資訊將適合終端之資料攪頻並傳送。
又,在第1實施形態中,可由主基地台與從屬基地台同時傳送不同資料,亦可由依時切換之其中某一者傳送不同或相同之資料(後述其他例子亦相同)。
接收該等之終端,會根據由主基地台通知之CoMP-RNTI等之系統資訊來計算攪頻碼之初始值並作成攪頻碼。
又,根據前述第(3)式依每個解除攪頻(解攪頻)而再生傳送資料。
如此,使作成攪頻碼所必要之資訊(CoMP-RNTI、(物理)胞元ID及槽編號)於基地台間相同,則變成僅要作成一個攪頻碼,而可減輕終端之處理。
又,前述實施形態中,雖以下行傳送之情況來作例子表示,但不限定於此,例如就終端上行資料之攪頻亦同 樣適用。
進一步,亦可進行CoMP傳送可否之判斷來作為前述動作之前置階段。在此針對其具體例子進行說明。例如,在CoMP傳送實施前將連接中之基地台eNB1作為主基地台,而實施CoMP傳送控制。又,將實施CoMP傳送之基地台eNB2作為從屬基地台。
終端會對主基地台及從屬基地台要求CoMP,或者會是主基地台對終端及從屬基地台要求CoMP傳送。進而,為了依據CoMP要求而判斷CoMP傳送之可否,終端會將測量之與從屬基地台之無線線路品質(例如無線線路品質指標CQI2)透過從屬基地台通知主基地台,或者由終端直接通知主基地台。
已收到通知之主基地台會使用終端與主基地台之前述無線線路品質指標CQI1與前述之CQI2來判斷CoMP傳送之可否。
在此,判斷為CoMP傳送可行時,主基地台會對從屬基地台及終端通知CoMP傳送之實施,並通知前述CoMP-RNTI、(物理)胞元ID(NID Cell )及槽編號(ns )。其後,實施前述訊號處理。
又,前述之說明係對一個基地台之一個服務區域分配一個無線資源(例如一個頻率)。因此,當為以4個頻率構成6個區段之基地台時,外觀為一個基地台,但實際上會解釋為24個基地台。
在如此之情況下,加上於外觀不同之兩個基地台實 施CoMP之情況,即使外觀為一個基地台只要區段不同,也會變成於區段間實施CoMP。而對於這樣的情況亦適用前述方法。
<第1實施形態:主基地台100-1之構成例>
接著,針對實施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100-1之方塊構成例使用圖式加以說明。
第2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的圖。第2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係包含有天線部101、接收無線部102、解調‧解碼部103、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排程器105、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106、CoMP通訊實施判定及控制部(以下稱為「控制部」)107、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無線線路控制部109、RNTI設定部110、CoMP-RNTI設定部111、攪頻碼作成部112、系統資訊作成部113、傳送資料緩衝器114、控制訊號作成部115、編碼‧調變部116、及傳送無線部117。
然而,所謂接收部係包含接收無線部102及解調‧解碼部103者,而所謂傳送部係包含編碼‧調變部116及傳送無線部117者。又令解調‧解碼部103包含解攪頻部,而編碼‧調變部116為包含攪頻部者。
天線部101係在與終端200之間進行無線訊號之接收傳送。接收無線部102係將以天線部101接收之無線訊號作為接收訊號而輸出。解調‧解碼部103係對由接收無線部102輸出之接收訊號進行解調及解碼。
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由從解調‧解碼部103 輸出之接收訊號抽出無線線路品質資訊。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係由例如終端200所傳送之資訊。又,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係將已抽出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輸出至排程器105及控制部107。
排程器105係根據由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所輸出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來決定在與終端200之下行方向通訊所使用之編碼率及調變方式等(進行排程)。又,排程器105係將關於已決定之編碼率等排程資訊輸出至控制訊號作成部115。又,排程器105係將排程資訊中之使用無線資源與預編碼資訊(Precoding資訊)作為CoMP控制訊號傳送至從屬基地台100-2,並將傳送槽編號輸出至系統資訊作成部113與攪頻碼作成部112。又,前述中所謂無線資源,LTE系統係以時間領域及頻率領域(亦即次載波)所構成之柵極,且稱最小單位為RB(Resource Block)。
又,排程器105係根據已決定之排程資訊控制編碼‧調變部116及傳送無線部117以進行對傳送資料之編碼處理等。
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106係由從解調‧解碼部103輸出之接收訊號中抽出CoMP通訊要求訊號。CoMP通訊要求訊號係於例如終端200欲進行CoMP通訊時由終端200傳送之訊號。
控制部107係判定例如是否實施CoMP傳送,而在判定了實施CoMP傳送時,將CoMP傳送實施通知通知從屬基地台100-2者。又,控制部107係,例如根據由無線線路品質資 訊抽出部104所輸出之無線線路品質、及鄰接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100-2等)所傳送之無線線路品質,來判定是否實施CoMP傳送。又,CoMP傳送實施通知會輸出至排程器105、無線線路控制部109及系統資訊作成部113。CoMP傳送之實施判定之詳細於後描述。
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係由已解調等接收訊號將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連接要求訊號係例如終端300在與主基地台100-1之間進行線路連接要求時所使用之訊號。
無線線路控制部109係由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輸入連接要求訊號。更進一步,無線線路控制部109在由控制部107輸入CoMP傳送實施通知時,會將例如保持於內部之複數胞元編號中之某胞元編號、以及以CoMP-RNTI設並部111所設定之CoMP-RNTI,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112及系統資訊作成部113。又,無線線路控制部109在未由控制部107輸入CoMP傳送實施通知的情況下(亦即,CoMP未傳送之情況下),會將例如保持於內部之複數胞元編號中之某胞元編號、以及以RNTI設定部110所設定之RNTI,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112及系統資訊作成部113。
RNTI設定部110係設定對應來自無線線路控制部109之設定要求的RNTI,並將已設定之RNTI輸出至無線線路控制部109。
CoMP-RNTI設定部111係設定對應來自無線線路控制部109之CoMP-RNTI之設定要求的CoMP-RNTI,並將已設定之CoMP-RNTI輸出至無線線路控制部109。
攪頻碼作成部112係例如根據由排程器105輸出之傳送槽編號、及由無線線路控制部109輸出之胞元編號及CoMP-RNTI來作成攪頻碼之初始值,並作成依序攪頻碼。然而,攪頻碼作成部112之詳細於後描述。又,攪頻碼作成部112係將作成之攪頻碼輸出至編碼‧調變部116。
系統資訊作成部113係由從無線線路控制部109輸出之胞元編號及CoMP-RNTI、以及從排程器105輸出之傳送槽編號來作成胞元資訊。又,已作成之胞元資訊係作為胞元資訊訊號來傳送至實施CoMP傳送之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然而,胞元資訊訊號亦輸出至編碼‧調變部116以傳送至終端200。
傳送資料緩衝器114係暫時記錄由主基地台100-1傳送至終端200之傳送資料。
控制訊號作成部115,係作成包含有由排程器105輸出之排程資訊的控制訊號,並輸出至編碼‧調變部116。
編碼‧調變部116係根據由排程器105所得之排程資訊而將由傳送資料緩衝器114輸出之傳送資料編碼,並使用以攪頻碼作成部112作成之攪頻碼來攪頻處理(攪頻)已編碼之傳送資料。又,編碼‧調變部116係對攪頻後之傳送資料根據由排程器105所得之排程資料來進行調變。然而,編碼‧調變部116雖可對由系統資訊作成部113輸出之胞元資訊、及由控制訊號作成部115輸出之控制訊號來進行邊碼等處理,但亦可對該等進行攪頻處理。
傳送無線部117係對由編碼‧調變部116輸出之傳送 資料,於排程器105根據已作成之預編碼資訊(Precodinng)資訊來對傳送資料進行加權之處理等。又,傳送無線部117係生成例如引示訊號(或已知訊號)。來自傳送無線部117之輸出係作為無線訊號透過天線部101傳送至終端200。
<第1實施形態:從屬基地台100-2之構成例>
接著,針對實現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從屬基地台100-2之方塊構成例使用圖式加以說明。
第3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然而,第3圖所示之從屬基地台之構成中,係針對與前述主基地台100-1具有大致相同功能之方塊附上同樣符號並在此省略具體之說明。
第3圖所示之從屬基地台100-2A係包含天線部101、接收無線部102、解調‧解碼部103、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排程器105、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106、控制部107、攪頻碼作成部112、系統資訊作成部113、傳送資料緩衝器114、控制訊號作成部115、編碼‧調變部116、及傳送無線部117。
控制部107係由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106輸入CoMP通訊要求訊號,並在進一步由主基地台100-1接收CoMP實施通知時將CoMP實施通知輸出至排程器105。
排程器105係根據由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輸出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來進行下行方向之排程。又,排程器105當由控制部107收取CoMP實施通知並由主基地台100-1接收CoMP控制訊號時,會進行用以CoMP傳送之排程。 又,排程器105會控制編碼‧調變部116及傳送無線部117以根據排程進行編碼處理等。
攪頻碼作成部112係由主基地台100-1輸入胞元資訊(胞元編號、CoMP-RNTI、傳送槽編號),根據胞元編號作成攪頻碼之初始值,並作成依序攪頻碼。其詳細於後述。攪頻碼作成部112由於係根據由主基地台100-1所通知之胞元資訊來作成攪頻碼,因此主基地台100-1與從屬基地台100-2會作成同樣之攪頻碼。經作成之攪頻碼係輸出至編碼‧調變部116並對由從屬基地台100-2傳送之傳送資料時施攪頻處理。
<第1實施形態:終端之構成例>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終端200之構成例使用圖式加以說明。第4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終端之構成例之圖。第4圖所示之終端200A係包含天線部201、接收無線部202、解調‧解碼部203、無線線路品質測量及算出部(以下稱「算出部」)204、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作成部205、胞元資訊抽出部206、CoMP-RNTI抽出部207、攪頻碼作成部208、接收控制訊號抽出部209、終端設定控制部210、接收電力測量部211、線路連接控制部212、連接要求訊號作成部213、編碼‧調變部214及傳送無線部215。
天線部201係於各基地台100-1、100-2之間進行無線訊號之接收傳送。接收無線部202係將以天線部201接收之無線訊號作為接收訊號而輸出。解調‧解碼部203係根據藉由終端設定控制部210所設定之解調方式等來對接收訊號 進行解調,並使用以攪頻碼作成部208所作成之攪頻碼來解攪頻(恢復)處理已解調之訊號,並根據藉由終端設定控制部210所設定之編碼率來對已解攪頻之接收訊號進行解碼。
算出部204係對由主基地台100-1或從屬基地台100-2傳送之引示訊號測量個無線線路之無線品質。又,算出部204係利用測量例如引示訊號之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訊號對干擾雜訊比)等來測量無線線路品質。
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作成部205係根據由算出部204輸出之無線線路品質來作成無線線路品質資訊。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係例如CQI(ChanneI Quality Indicator)等。然而,已作成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係輸出至編碼‧調變部214。
胞元編號抽出部206係由從解調‧解碼部203輸出之接收訊號抽出胞元編號。胞元編號抽出部206係將已抽出之胞元編號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208。
CoMP-RNTI抽出部207係由從解調‧解碼部203輸出之接收訊號抽出CoMP-RNTI。CoMP-RNTI抽出部207係將已抽出之CoMP-RNTI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208。
攪頻碼作成部208係根據胞元資訊(例如包含胞元編號、CoMP-RNTI)來作成攪頻碼之初始值,並作成順序攪頻碼。攪頻碼作成部208會將已作成之攪頻碼傳送至解調‧解碼部203。
接收控制訊號抽出部209係抽出接收訊號中之控制訊號並輸出至終端設定控制部210。
終端設定控制部210係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之排程資訊來控制接收無線部202與解調‧解碼部203,使可解調、解碼來自基地台100-1、100-2之接收資料等。
接收電力測量部211係測量接受訊號中例如引示訊號之接受電力,並將測量結果輸出至線路連接控制部212。又,線路連接控制部212會根據由接收電力測量部211所得之接收電力來決定是否連接與基地台100-1、100-2之線路。
連接要求訊號作成部213係根據只是訊號來作成連接要求訊號而輸出至編碼‧調變部214。
編碼‧調變部214係對無線線路品質資訊及連接要求訊號等進行編碼及調變處理。又,傳送無線部214會對已編碼知無線線路品質資訊進行傳送電力之控制等並將其作為無線訊號輸出至天線部210。藉此,無線線路品質資訊等會由天線部210作為無線訊號傳送至基地台100-1、100-2。
<第1實施形態:終端之構成例(變形例1)>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終端200之構成例(變形例1)使用圖式加以說明。第5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終端之構成例(變形例1)之圖。然而,第5圖所示之例中,針對與前述第4圖所示之終端200A具有大致相同功能之方塊使用同樣之符號並在此省略其具體之說明。
第5圖所示之終端200B包含天線部201、接收無線部202、解調‧解碼部203、算出部204、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作成部205、胞元資訊抽出部206、CoMP-RNTI抽出部207、攪頻碼作成部208、接收控制訊號抽出部209、終端設定控制 部210、接收電力測量部211、線路連接控制部212、連接要求訊號作成部213、編碼‧調變部214、傳送無線部215及槽編號抽出部216。
在此,變形例1中之終端200B與前述實施例1之終端200A比較起來,設有槽編號抽出部216。
槽編號抽出部216係由從解調‧解碼部203輸出之接收訊號抽出槽編號。槽編號抽出部216係將已抽出之槽編號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208。
藉此,攪頻碼作成部208會根據胞元資訊(在變形例1中包含胞元編號、CoMP-RNTI及槽編號)來作成攪頻碼之初始值,並作成依序攪頻碼。攪頻碼作成部208會將作成之攪頻碼輸出至解調‧解碼部203。解調‧解碼部203係使用由攪頻碼作成部208得到之攪頻碼來解攪頻接收資料。
<攪頻碼作成部之構成例>
接著,針對主基地台100-1、從屬基地台100-2之攪頻碼作成部112、已及終端200A、B之攪頻碼作成部208之構成例加以說明。第6圖係顯示攪頻碼作成部之構成例之圖。
攪頻碼作成部112、208係包含第1及第2暫存器(或正反器)112-1、112-2、以及第1~第3之排他之專用「或」電路112-3~112-5。
攪頻碼作成部112、208係產生例如長度「31」之金氏碼(或者攪頻碼),其輸出會變成攪頻碼c(n)。攪頻碼c(n)之生成多項式係於前述(2)式所示。
<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加以說明。第7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之順序。第7圖所示之例子中,係顯示下行方向之動作例。又,終端(UE)200係位於可通訊連接至主基地台(eNB1)100-1及從屬基地台(eNB2)100-2之雙方的領域。
起先,主基地台100-1會對終端200報知(Broadcast)其胞元(Cell)之資訊(S01)。又,主基地台100-1係將共通引示(Pilot)傳送至終端200(S02)。例如,引示訊號係於主基地台100-1之傳送無線部117等產生。
接著,接收了共通引示之終端200會選擇成為通訊對象之胞元(S03),並在與已選擇之胞元之間設定線路(S04)。例如,終端200之接收電力測量部211會測量引示訊號之接收電力,而線路連接控制部212會選擇接收品質最優良(例如接收電力最大)之胞元(例如主基地台100-1)。接著,連接要求訊號作成部213作成連接要求訊號並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而進行線路之設定。藉此,終端200可進行在與主基地台100-1之間之無線線路之設定。然而,無線線路之設定中,包含主基地台100-1之網路會於終端200設定終端識別編號RNTI並通知終端200。
無線線路設定之結束後,終端200會根據共通引示來測量無線線路之品質(例如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05)。又,終端200係將已測量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通知主基地台100-1。此時,例如終端200之算出部204會根據引示訊號測量無線線路品質,而無線線路品質資 訊作成部205會作成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並將其資訊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
接著,主基地台100-1根據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來進行排程(S06)。例如主基地台100-1之排程器105會根據由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所抽出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來進行排程。
接著,主基地台100-1進行傳送訊號處理。例如,具體上,由終端200接受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例如,CQI)之通知的主基地台100-1,係根據由其他終端通知之各CQI來選擇實施哪個終端以及實施上行或下行通訊(選擇通訊對象之終端)。又,主基地台100係例如選擇通訊方法(調變方式或編碼率)或使用之無線資源而通知終端200。而以下之說明係以下行之情況來說明。
接著,主基地台100-1係對根據已選擇之傳送方法所作成之傳送控制訊號來藉由編碼‧調變部116來進行編碼‧調變等訊號處理,並將處理後之傳送控制訊號傳送至終端200(S09)。又,主基地台100-1嘻對傳送資料藉由編碼‧調變部116進行編碼‧調變部等訊號處理,並將處理後之傳送資料傳送至終端200(S10)。
終端200係進行接收訊號處理(S11)。具體上,終端200係接收控制訊號,並藉由解調‧解碼部203來解調‧解碼而取得控制訊號。又,終端200係接收傳送資料並根據所取得之傳送控制訊號藉由解調‧解碼203來進行解調‧解碼而取得資料。
在此,終端200係進行CoMP傳送判定(S12)。具體而言,終端200在實施前述通訊間亦可接收間歇或周期地由其他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100-2)傳送之胞元資訊等或引示(S13、S14),並測量算出與其他基地台之無線品質。在此,例如由於終端200朝胞元端移動而使其與主基地台100-1之無線線路品質惡化、傳送特性惡化。此時之對策,係終端200當判斷藉由從主基地台100-1與其他基地台進行CoMP傳送可改善傳送特性時,會由主基地台100-1之無線線路品質(例如CQI)、以及其他基地台之無線線路品質來判斷CoMP傳送之可否,並合起來選擇實施CoMP傳送之胞元(例如,從屬基地台100-2)(S15)。接著,終端200要求對主基地台100-1實施與從屬基地台100-2之CoMP傳送(S16)。
接收CoMP傳送要求之主基地台100-1會通知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CoMP之傳送實施(S17、S18)。
又,主基地台100-1通知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CoMP-RNTI(S19、S20)。接受到S17~S20之通知的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會實施線路設定(S21)。
之後,終端200接收由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所傳送之個別之引示訊號(S22、S23),並測量算出無線線路品質(例如CQI)(S24),並將其通知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S25、S26)。
又,接收了個別無線線路品質之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係個別實施排程(S27、S28),並再進行傳送訊號處理(例如攪頻等)(S29、S30)。S29及S30之處理中, 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係進行例如與前述S08之處理相同之處理,選擇傳送之終端(例如終端200),並且選擇其傳送方法。接著,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分別作成與所選擇之傳送方法相關之控制訊號,並進行編碼‧調變。又,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根據所選擇之傳送方法進行傳送資料之編碼‧調變。
終端200係由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接收控制訊號而進行解調‧解碼,再抽出控制訊號,並根據所抽出之控制訊號解調‧解碼已接收之資料(例如解攪頻)而取得資料(S35)。
<第一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加以說明。第8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在此,第8圖所示之變形例1與前述之第7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主要之不同在於以下幾點。首先,第7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中,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傳送資料係個別地由上位裝置(例如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網路))所傳送,相對於此,變形例1中,僅於為主之基地台101-1傳送資料由上位傳送。又,CQI之傳送終,第7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中,僅有朝個別之基地台傳送無線線路品質之構成,相對於此,變形例1中,通知為從屬之基地台100-2的無線線路品質亦會透過網路等通知主基地台100-1。進而,第7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中,CoMP傳送要求 時令進行CoMP傳送之基地台為終端200所選擇之構成,相對於此,變形例1中,為主之主基地台100-1選擇進行CoMp傳送之基地台。
在此針對第8圖之通訊處理程序來說明與第7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之不同處。變形例1中,S51之處理結束後,不於終端200進行CoMP傳送判定,而接收間歇或週期地由其他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所傳送之胞元資料等或引示(S52、S53),並測量算出與其他基地台之無線品質而選擇胞元(S54)。
之後,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接收各別之引示訊號(S55、S56),測量算出無線線路品質(例如CQI)(S57)並通知至從屬基地台100-2(S58)。從屬基地台100-2係將由終端200所得到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透過網路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S59)。
又,終端200係將無線線路品質資訊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
之後,主基地台100-1係如前所述進行CoMP傳送判定(S61),並將CoMP傳送實施通知傳送至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S63、S64)。又,同樣地,主基地台100-1將CoMP-RNTI通知傳送至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S64、S65)。藉此,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係由所得之資訊進行線路設定(S66)。又,主基地台100-1係相對於從屬基地台100-2將必要資料轉送至排程器(S67)。
又,就第8圖之S41~S51、S68~S76之處理由於與前 述S01~S11、S27~S76相同,因此省略在此之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加以說明。第9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在此,第9圖所示之變形例2與前述第8圖所示之變形例1之主要不同在於變形例2中,於變形例1之處理加上:主基地台100-1會將胞元資訊(例如Cell ID或槽編號)等通知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S107)。藉此,從屬基地台100-2亦可使用胞元資訊來排程(S110)。
然而,就第9圖之S81~S106、S108~S117之處理,由於與前述S41~S76之處理為大致相同之處理,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加以說明。第10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在此,第10圖所示之變形例3與前述之第9圖所示之變形例2之主要不同係以下幾點。首先,變形例3係將以終端200所測量之為主之主基地台100-1之無線線路品質及從屬基地台100-2之無線線路品質僅通知主基地台100-1(S138)。
又,變形例3中,於從屬基地台100-2沒有CoMP傳送對象之終端(例如終端200)所需要之資料,而僅對為主之主 基地台100-1由上位傳送。因此,為了由從屬基地台100-2傳送資料,而由主基地台100-1將傳送資料轉送至從屬基地台100-2(S146)。
進而,變形例3中,僅於為主之主基地台100-1實施排程(S147)。又,於變形例3中,主基地台100-1係對從屬基地台100-2通知傳送控制資訊(S148)。又,變形例3中,以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進行傳送訊號處理(S149、S150)。又,變形例3中,由主基地台100-1對終端200傳送傳送控制訊號與傳送資料(S151、S152),而從屬基地台100-2僅將傳送資料傳送至終端200(S153)。
又,在第10圖所示之S121~S154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等之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4)>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4)加以說明。第11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4)之順序。
在此,第11圖所示之變形例4與前述第10圖所示之變形例3主要之不同在於,變形例3中主基地台100-1係判斷CoMP之傳送之必要性並判斷可否傳送。另一方面,變形例4係在來自終端200之CoMP傳送要求通知前,將CoMP傳送之可‧不可由主基地台100-1來先判定(S181)。又,變形例4中,將來自終端200之CoMP傳送之實施要求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S182、S183)。主基地台100-1係 根據由終端200所得之CoMP傳送之實施要求來進行CoMP傳送之實施通知(S184、S185)。又,變形例4中,主基地台100-1亦對從屬基地台通知其他胞元資訊等(S189)。
又,第11圖所示之S161~S198之處理中,就前述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等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5)>
接著,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5)加以說明。第12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5)之順序。
在此,第12圖所示之變形例5與前述第11圖所示之變形例4主要之不同在於,變形例4中,以主基地台100-1與從屬基地台100-2係已同步為前提。在此,所謂同步,係例如構成個別之無線框架之槽之開始時序一致、其槽之編號一致、或者兩者之傳送頻率一致等。然而,於變形例4中,至少槽編號必須要一致。進而,即使不完全一致而在一定之容許範圍(例如時間差為0.1msec以下或頻率為100Hz以下等)亦可。
另一方面,變形例5中,在決定CoMP傳送並將CoMP傳送之實施通知從屬基地台100-2與終端200後(S224、S225),會於主基地台100-1與從屬基地台100-2實施基地台間同步(S226)。然而,S226之處理亦可於CoMP-RNTI之通知後實施同步。換言之,亦可於實施實際之CoMP傳送前實施基地台間之同步。然而,第12圖所示之S201~S239之處理 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等之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2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2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2實施形態中,係由攪頻碼之初始值算出式來消除物理胞元ID之項。
亦即,使用第(1)式來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惟,該情況中,一定要將CoMP-RNTI(例如16位元)、(物理)胞元ID NID cell (例如9位元0~503)、以及槽編號ns(例如5位元0~19)由為主之主基地台對從屬之基地台進行通知,其資訊量合計成為30位元之資訊。
另一方面,一般通知之資訊(例如控制資訊等),以其為基準相對上傳送之資料量較少者傳送效率較好。因此,控制資訊之削減為必要。進而,從屬基地台係設定與主基地台不同之(物理)胞元ID。使用該(物理)胞元ID作成攪頻碼,並將傳送資料攪頻。惟,接受主基地台之物理胞元ID之情況中,必須使用不為通常使用之(物理)胞元ID的主基地台物理胞元ID來作成攪頻碼並產生新的處理。
在此,第2實施形態,係消除初始值之算出式之物理胞元ID NID cell 之項,而使不通知物理胞元ID NID cell ,亦不使用主基地台之(物理)胞元ID,而可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亦即,第2實施形態中係以以下之第(4)式來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
[數式5] cinit =nCoMP-RNTI ‧214 +q‧213 +[ns /2]‧29 …(4)
藉此,可削減通知所必要之資訊量9bit,且可減輕基地台及終端之攪頻處理。
然而,針對第2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之方塊構成或順序等,由於可使用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內容而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3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3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3實施形態係由攪頻碼之初始值算出式消除槽編號之項。亦即,第2實施形態中為消除攪頻碼之初始值算出式之(物理)胞元ID之項,而在此係消除槽編號。
例如,通常不保證為主之基地台(例如主基地台)之SFN(System Frame Number)、該SFN之前頭之實序及槽之前頭之時序、從屬之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之SFN、以及該SFN之前頭之實序及槽之前頭之時序為一致。
因此,即使於基地台間槽之前頭為同步,個別基地台之槽編號亦可能不同。例如,為主之基地台之槽編號為0,而從屬基地台之槽編號可能為5。
在此為了進行CoMP傳送,將槽編號由為主之基地台對從屬基地台進行通知,若沒有使用所通知之槽編號,可使攪頻碼之初始值及攪頻碼該物於基地台間相同。惟,如前述通知之控制資訊宜較少。
又,從屬基地台係基於與主基地台不同之槽編號來 作成攪頻碼,並攪頻傳送之資料。但是,當接受主基地台之槽編號之通知之情況中,必須使用不為通常使用之槽編號的主基地台之槽編號來另外作成攪頻碼並產生新的處理。
在此,於第3實施形態中,將初始值之算出式之槽編號ns 消除,而可不通知槽編號ns ,亦不使用主基地台之槽編號而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亦即,藉由以下所示之第(5)式來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
[數式6]cinit =nCoMP-RNTI ‧214 +q‧213 +NID cell …(5)
藉此可削減通知所必要之資訊量5bit,且可減輕基地台及終端之攪頻處理。
然而,就第3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基終端之方塊構成或順序等,由於可使用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內容,而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4實施形態>
接著,就第4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4實施形態中,係由攪頻碼之初始值消除物理胞元ID之項與槽編號之項。
前述第2實施形態,係顯示不使用(物理)胞元ID而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之例子。又,第3實施形態係顯示不使用槽編號而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之例子。第4時施形態係不使用物理胞元ID及槽編號兩者而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然而,課題與效果係與前述第2及第3實施形態相同。
第4實施形態係使用以下所示之第6式來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
[數式7]cinit =nCoMP-RNTI ‧214 +q‧213 …(6)
藉此,可削減通知所需要之資訊量14bit,且可減輕基地台與終端之攪頻處理。
然而,就第4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之方塊構成或順序等,由於可使用前述第1時施形態之內容,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5實施形態>
接著,就第5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5實施形態係於基地台之上位裝置(MME)設定CoMP-RNTI。在此,RNTI係以基地台之RRC所發行者。如此在某基第台中,當於包含該基地台之複數基地台發行所使用之CoMP-RNTI時,亦即當將CoMP-RNTI分散管理之情況下,可能會產生於基地台間CoMP-RNTI發生衝突而被使用之可能性。
在此,第5實施形態係於各基地台之上位裝置發行CoMP-RNTI,藉此可管理使不產生CoMP-RNTI之衝突。
第13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例之圖。第13圖所示之無線通訊系統10B係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包含有2個基地台(eNB)100-1及100-2、終端(UE)200、MME300。基地台100-1、100-2係傳送不同之資料而終端200係將其接收(下行方向)。又,終端200亦可將不 同資料傳送至基地台100-1、100-2(上行方向)。基地台100-1、100-2及終端200係可一起進行所謂CoMP通訊。2個基地台100-1、100-2中,基地台100-1係主基地台,而基地台100-2係從屬基地台。
MME300係包含行動管理部301及CoMP控制部302。行動管理部301係主要實施行動相關之控制(管理),並進行基地台之位置登錄等管理。又,行動管理部301係將行動控制資訊傳送至基地台100-1、100-2。
CoMP控制部302係進行CoMP-RNTI之發行‧管理。又,CoMP控制部302係管理複數個CoMP-RNTI之使用/未使用。具體而言,CoMP控制部302對於來自基地台(例如主基地台100-1)之要求,由複數CoMP-RNTI來選擇一個未使用、或者CoMP-RNTI之使用區域不重覆之CoMP-RNTI,並將所選擇之CoMP-RNTI傳送至有需求之基地台。然而,MME300亦可例如作為S-GW(Serving Gate Way)而作用為資料之轉送及中繼裝置。
亦即,第5實施形態中,當判斷於某基地台與某終端間之傳送虛要CoMP傳送時,會對MME300要求CoMP-RNTI之發行。而接受到要求之MME300會由其他MME麾下之基地台未使用之CoMP-RNTI中選擇CoMP-RNTI而通知有需求之基地台。
接受到CoMP-RNTI之通知之基地台,作為主要之基地台(主基地台100-1),會對時施CoMP傳送之從屬之基地台(從屬基地台100-2)與終端200,通知CoMP-RNTI並實施CoMP-RNTI傳送。
然而,當判斷某基地台與某終端間之傳送需要CoMP傳送實,會對MME300通知CoMP-RNTI之發行要求、以及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之識別資訊。接受到通知之MME300會如前述選擇CoMP-RNTI,而對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通知CoMP-RNTI。
接受到CoMP-RNTI通知的主基地台100-1會對實施CoMP傳送之終端200通知CoMP-RNTI,而實施CoMP傳送。然而,該情況中,MME300之CoMP控制部302會管理複數CoMP-RNTI之使用/未使用、以及CoMP-RNTI為哪個基地台所使用。
進而,第5實施形態中,亦可為基地台判斷CoMP傳送之必要性,而終端200判斷CoMP傳送之必要性而對基地台通知CoMP傳送之要求,而接受通知之基地台向MME300要求CoMP-RNTI發行。像這樣根據第5實施形態則可不使CoMP-RNTI產生衝突。
然而,前述中,雖然以由MME300發行‧管理CoMP-RNTI之情況來進行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以進行MBSFN之控制的MCE(Multi-cell/multicast Coordination Entity)來發行‧管理CoMP-RNTI亦可。
<第5實施形態:主基地台100-1之構成例>
接著,就實現前述第5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100-1之方塊構成例使用圖式加以說明。然而,以下之說明中,針對於前述第2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具有大致相同功能之方塊會附上同樣之符號並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14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第14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B係包含有天線部101、接收無線部102、解調‧解碼部103、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排程器105、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106、CoMP通訊實施判定及控制部(以下稱為「控制部」)107、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無線線路控制部109、RNTI設定部110、攪頻碼作成部112、系統資訊作成部113、傳送資料緩衝器114、控制訊號作成部115、編碼‧調變部116、及傳送無線部117。
第5實施形態中,無線線路控制部109係在變成實施CoMP傳送之情況下,會對為上位裝置之MME300要求分配CoMP-RNTI(CoMP-RNTI要求)。進而,無線線路控制部109當由MME300接受CoMP-RNTI之通知時,會將CoMP-RNTI通知至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
又,針對第5實施形態之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之方塊構成,由於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
接著針對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加以說明。第15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之順序。第15圖所示之例係顯示下行方向之動作例。又,終端(UE)200係位於可與主基地台(eNB1)100-1及從屬基地台(eNB2)100-2之兩者通訊連接之領域。又,第5實施形態中,包含MME300來作為基地台100-1、100-2之上位裝置。
然而,以下係主要針對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之順序不同處加以說明。
第15圖所示之第5實施形態及前述第1實施形態主要之不同在於,主基地台100-1(第14圖之主基地台100-1B)係由MME300取得CoMP-RNTI。
具體而言,終端200係對主基地台100-1要求使與從屬基地台100-2實施CoMP傳送(S255)。其後,主基地台100-1係對MME300要求CoMP-RNTI(S256)。其後,MME300係如上述進行CoMP-RNTI之選擇及分配(S257),並對有要求之主基地台100-1通知已分配之CoMP-RNTI(S258)。
主基地台100-1係根據由MME300所得之CoMP-RNTI來將CoMP-RNTI通知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S262、S263)。
又,針對前述第15圖之S241~S255、S259~S277之處理,由於與前述第7圖之S01~S35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
接著,針對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加以說明。第16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在此,第5實施形態中,第16圖所示之變形例1與前述第15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之主要不同係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1與第15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之不同一樣。亦即,相對於第15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中,主基地台100-1及 從屬基地台100-2係分別個別地傳送資料由上位裝置(例如MME300)傳送,而變形例1中,係僅於主基地台100-1傳送資料是由上位傳送。又,CQI之傳送中,相對於第15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中僅朝個別基地台傳送無線線路品質之構成,變形例1中通知至從屬基地台100-2之無線線路品質亦會透過網路等通知主基地台100-1。進而,相對於第15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中,會由終端200來選擇於CoMP傳送要求時進行CoMP傳送之基地台的構成,變形例1中,係由主基地台100-1來選擇進行CoMP傳送之基地台。
又,針對前述第16圖之S281~S319之處理,由於與前述第8圖及第16圖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
接著,針對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加以說明。第17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在此,針對第5實施形態中,第17圖所示之變形例2與前述第15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之主要不同加以說明。第15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中,MME300僅對主基地台100-1通知CoMP-RNTI,並由主基地台100-1對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通知CoMP-RNTI。另一方面變形例2中,MME300係對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通知CoMP-RNTI(S337、S338)。因此,主基地台100-1僅通知終端200CoMP-RNTI(S339)。
又,第17圖之S320~S356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之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之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
接著,針對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加以說明。第18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在此,第5實施形態中,第18圖所示之變形例3與前述第16圖所示之變形例1之主要不同亦與前述變形例2相同。
亦即,變形例3中,MME300係將CoMP-RNTI通知至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S384、S385)。因此,主基地台100-1僅對終端200通知CoMP-RNTI。
又,第18圖之S361~S399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之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之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6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6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6實施形態係顯示上行CoMP之情況。在此,上行CoMP與前述下行CoMP之不同係於終端側實施傳送處理並以主及從屬基地台實施接收處理這一點上。
又,上行CoMP傳送之控制係由為主之基地台(主基地台)來控制。亦即,為主之基地台來由終端接受傳送許可這一點亦不同。又,由各終端接收已傳送之上行引示並測量‧ 算出上行無線線路品質。又,基地台係藉由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排程器105根據該上行無線線路品質來選擇許可上行資料通訊之終端之選擇、上行資料傳送之傳送方法、以及使用之無線資源。又,基地台係根據已選擇之結果作成控制訊號並通知終端。
又,已接收控制訊號之終端係根據所接收之控制訊號來將資料編碼‧調變並傳送至基地台。
亦即,相對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由傳送側來選擇傳送方法,第6實施形態中,係由為接收側之基地台來選擇終端傳送之傳送方法。
又,基地台為了測量算出無線線路品質會對終端要求傳送引示。亦即,在某終端變為實施上行CoMP傳送時,主基地台會對該終端通知CoMP-RNTI。又,終端會使用已通知之CoMP-RNTI來算出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攪頻碼初始值並接著產生攪頻碼。又,終端會使用已產生之攪頻碼來將資料攪頻並傳送。
又,為主之基地台會將已通知終端之CoMP-RNTI通知為從屬之基地台(從屬基地台)。接收了CoMP-RNTI之通知之從屬基地台及已通知CoMP-RNTI之通知之主基地台會使用CoMP-RNTI來算出攪頻碼之初始值,並接著產生攪頻碼。又,從屬基地台及主基地台會使用已產生之攪頻碼來對由終端所傳送並以個別之基地台所解調接收波之資訊進行解攪頻,並對已解攪頻之資訊解碼取得資料。
又,CoMP-RNTI之選擇‧設定以及攪頻碼初始值之算 出可使用例如前述第1~第5實施形態。
<第6實施形態:主基地台100-1之構成例>
接著針對實現前述第6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100-1、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之方塊構成例使用圖式加以說明。又,以下之說明針對與前述第2~4圖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100-1、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具有大致相同機能之方塊,會附上相同符號並省略在此之說明。
第19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的圖。第19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C係包含天線部101、接收無線部102、解調‧解碼部103、排程器105、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106、控制部107、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無線線路控制部109、RNTI設定部110、攪頻碼作成部112、系統資訊作成部113、傳送資料緩衝器114、控制訊號作成部115、編碼‧調變部116、傳送無線部117、及無線線路品質測量算出部118。
第6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100-1C及排程器105係為了判斷是否可進行上行CoMP傳送而測量‧算出上行無線線路品質。因此,排程器105係將用以要求對終端200C傳送引示的控制訊號之作成指示輸出至控制訊號作成部115。
已將其接收之控制訊號作成部115會作成引示傳送要求控制訊號並將其編碼‧調變後傳送至終端200C。
又,主基地台100-1C會由將其承接且接收由終端200C所傳送之引示,並於無線線路品質測量算出部118中測量‧算出上行無線線路品質。無線線路品質測量算出部118 會將已算出之結果輸出至控制部107。
控制部107會使用預定之基地台間介面(I/F)來接收於已通知至主基地台100-1C之其他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所測量‧算出之無線線路品質。控制部107會根據該等之無線線路品質來判定上行CoMP之實施可否並選擇接收上行CoMP傳送之從屬基地台。
接著,控制部107會將改為實施上行CoMP傳送之事通知無線線路控制部109,並設定CoMP-RNTI再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112與系統資訊作成部113。
又,攪頻碼作成部112會作成攪頻碼並將作成之攪頻碼輸出至解調‧解碼部103。解調‧解碼部103會對由終端200所送來之資料進行解攪頻並取得資料。又,其後之處理由於與前述下行CoMP傳送之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在此之說明。
<第6實施形態:從屬基地台100-2之構成例>
第20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從屬基地台之方塊之構成例之圖。第20圖所示之從屬基地台100-2B係包含天線部101、接收無線部102、解調‧解碼部103、排程器105、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106、控制部107、攪頻碼作成部112、傳送資料緩衝器114、控制訊號作成部115、編碼‧調變部116、傳送無線部117、及無線線路品質測量算出部118。
第6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100-2B係與前述主基地台100-1C同樣地於無線線路品質測量算出部118中測量‧算出上行無線線路品質。又,第6實施形態在為了於上行資料 接收之點與主基地台100-1C相同。不同之點係從屬基地台100-2B之無線線路品質測量算出部118係將測量‧算出之無線線路品質使用預定之基地台間介面(I/F)來通知主基地台100-1C。
又,攪頻碼作成部112係作成攪頻碼並將作成之攪頻碼輸出至解調‧解碼部103。解調‧解碼部103會對由終端200所送來之資料進行解攪頻並取得資料。
<第6實施形態:終端200之構成例>
又,第21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終端之構成例之圖。第21圖所示之終端200C係包含天線部201、接收無線部202、解調‧解碼部203、算出部204、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作成部205、攪頻碼作成部208、接收控制訊號抽出部209、編碼‧調變部214、傳送無線部215、系統資訊抽出部217、傳送/接收控制部218及引示作成部219。
終端200C係將由主基地台100-1C所通知之訊號於解調‧解碼部203進行解調‧解碼。又,系統資訊抽出部217會由已解調‧解碼之訊號將引示傳送要求控制訊號抽出並輸出至傳送/接收控制部218。傳送/接收控制部218係對引示作成部219要求引示(Pilot)之作成。引示作成部219作成引示。之後,引示會於編碼‧調變部214編碼‧調變,並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C及從屬基地台100-2B。
攪頻碼作成部208係作成用以攪頻傳送資料之攪頻碼並將其輸出至編碼‧調變部214。編碼‧調變部214會使用已作成之攪頻碼進行傳送資料之攪頻。已攪頻之傳送資 料會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C及從屬基地台100-2B。
<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
接著針對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加以說明。第22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之順序。第22圖所示之例子係顯示進行主基地台100-1之上行CoMP(UL CoMP)之實施判定之通訊處理例。
又,終端(UE)200(終端200C)係位於可與主基地台(eNB1)100-1(主基地台100-1C)與從屬基地台(eNB2)100-2(從屬基地台100-2B)雙方通訊連接之領域。
又,第22圖之處理中由於前述S401~S407之處理係進行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說明。
主基地台100-1係在S407之處理之排程後將上行(UL(Up link))用之傳送控制訊號(UL傳送控制訊號)傳送至終端200。
終端200當接收UL傳送控制訊號時,會進行傳送訊號處理(S409),並將傳送資料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S410)。之後,主基地台100-1會進行執行上行CoMP(UP CoMP)之傳送判定(S412)的終端傳送訊號處理(S411)。又,主基地台100-1係對終端200通知引示傳送要求(S412)。
終端200係根據來自主基地台100-1之引示傳送要求藉由引示作成部219作成引示,並將該引示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S413、S414)。
接著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會進行個別無線線路品質測量(S416、S417)。又,從屬基地台100-2會 將無線線路品質(例如CQI)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主基地台100-1根據由S416及S418所得到之無線線路品質來選擇實施CoMP之胞元。
之後,主基地台100-1會對實施對象之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進行上行CoMP實施通知(S421、S422)。又,主基地台100-1會對實施對象之基地台(例如,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進行CoMP-RNTI通知(S422、S422)。藉此,於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進行線路設定(S424)。又,主基地台100-1係對從屬基地台100-2通知胞元資訊等(S425)。
之後,於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進行排程(S426、S427),並將個別作成之UL傳送控制訊號傳送至終端200(S428、S429)。終端200會根據各UL傳送控制訊號來進行傳送訊號處理(例如攪頻等)(S430),並將傳送資料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
又,由終端傳送了資料的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係個別進行接收訊號處理(例如解攪頻等)(S433、S434)。又,從屬基地台100-2係對主基地台100-1轉送已進行接收訊號處理之資料等(S435)。
<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
接著,針對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加以說明。第23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第23圖所示之例子係顯示進行終端200之上行CoMP(UL CoMP)之實施判定之通訊處理例。以下之說明係針 對與前述第22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不同之部分加以說明。
第23圖所示之變形例中,終端200係於送了傳送資料後(S405)進行上行CoMP(UL CoMP)傳送判定(S452)。又,終端於上行判定後會將上行CoMP傳送要求輸出至對象之基地台(例如主基地台100-1)。
又,第23圖所示之S441~S476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通訊處理例(例如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係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
接著,針對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加以說明。第24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第24圖所示之例子係顯示進行主基地台100-1之上行CoMP(UP CoMP)之實施判定,進而僅於主基地台100-1進行排程的例子。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22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不同之部分加以說明。
主基地台100-1係於S506之處理之排程後將UL傳送控制訊號傳送至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S507、S508)。終端200係根據所接收之UL傳送控制訊號進行傳送資料之傳送訊號處理(S509),並將其傳送至主基地台100-1及從屬基地台100-2(S510、S511)。
又,第24圖所示之S481~S514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通訊處理例(例如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係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 之具體說明。
<第7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7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7實施形態係於第4實施形態增加補償之項。
例如,藉由以前述第(6)式所算出之初始值所作成之CoMP傳送用之攪頻碼與PDSCH用之攪頻碼及PMCH用之攪頻碼最好相互為無相關(又或正交)。惟,為攪頻碼之金氏碼於碼間並非完全無相關。亦即,藉由初始值之組合會產生相關而有成為干涉之虞。
在此,希望改變(平移)CoMP用之攪頻碼,而使前述3個攪頻碼(CoMP傳送用、PDSCH用、PMCH用)3個無相關,又或者使CoMP用之攪頻碼相對於其他2個攪頻碼為近似無相關。
亦即,第7實施形態中,如前所述藉由使CoMP傳送用攪頻碼與其他攪頻碼近似無相關,結果可減低干涉並可改善傳送特性。然而,干涉係於接受與給予之情況下表裡一體者,因此若改善了CoMP傳送之傳送特性,則其他方面之普通之資料傳送或MBMS資料傳送之傳送特性亦會獲得改善。
第7實施形態係選擇CoMP用之補償並於前述第(6)式追加補償之項,來使CoMP傳送用之攪頻碼與其他攪頻碼更近似於無相關。其結果如以下所示之第(7)式。
[數式8]cinit =nCoMP-RNTI ‧214 +q‧213 +CoMP_offset…(7)
藉此,可減少以通常之與傳輸方法傳輸之PDSCH或PMCH之干涉。結果,第7實施形態可改善CoMP之傳輸品質及PDSCH或PMCH之傳輸品質。然而,補償(CoMP_offset)可例如為可變而於在基地台設定後通知至終端,亦可作為無線通訊系統作為固定之補償而由基地台及終端保持。又,補償(CoMP_offset)亦可由基地台作為系統資訊朝終端進行通知。
進而,第7實施形態中,期望在對傳輸個別資料之PDSCH進行攪頻所使用的攪頻碼(以下略稱為「碼1」)、在對傳輸MBMS資料之PMCH進行攪頻所使用的攪頻碼(以下略稱為「碼2」)、以及在進行CoMP傳送之攪頻所使用之攪頻碼(以下略稱為「碼3」)之3個碼為相互無相關(亦即直交)且容易識別。
惟,實際上會產生相關而變成相互干涉。結果變成相互干涉。為了使該情況盡量緩和,亦即必須選擇初始值而使變為相關較低之攪頻碼。其方法,例如抽出碼3(或者複數碼3)並以可作成該碼3之方式事先設定補償,藉此設定前述3個碼(碼1~3)。而前述碼3係使於CoMP傳輸進行之攪頻對其他攪頻相關變小者。
又,第7實施形態中,例如將組作為識別之傳送識別資訊而設定CoMP傳輸之編號CoMPnumber ,並作為前述補償,或者替代地使用來作為以下第(8)式亦可。而前述組係可將由複數基地台朝1個終端之不同之資料同時或依時切換傳 送者。
[數式9]cinit =nCoMP-RNTI ‧214 +q‧213 +CoMPnumber …(8)
進而,第7實施形態係如前述第1實施形態在設定CoMP-RNTI時會藉由成為包含前述補償之CoMP-RNTI(CoMP-RNTI2),來使對其他碼之相關消失。該情況係變成以下之第(9)、(10)式。
[數式10]cinit =nCoMP-RNTI ‧214 +q‧213 …(9)
[數式11]cinit =nCoMP-RNTI ‧214 …(10)
<第7實施形態:主基地台100-1之構成例>
接著,針對實現前述第7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100-1之方塊之構成例使用圖式加以說明。又,以下之說明針對與前述第2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具有大致相同功能之方塊,附加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25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第25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D係包含有天線部101、接收無線部102、解調‧解碼部103、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排程器105、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無線線路控制部109、RNTI設定部110、攪頻碼作成部112、系統 資訊作成部113、傳送資料緩衝器114、控制訊號作成部115、編碼‧調變部116、傳送無線部117、CoMP通訊控制部119、及補償設定/記憶部120。
第25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D中,CoMP通訊控制部119係根據由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所得之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以及由其他基地台(鄰接基地台)所得之無線線路資訊,來控制CoMP通訊之實施。CoMP通訊控制部119於實施CoMP時會將該CoMP實施通知輸出至排程器105。
又,無線線路控制部109會根據來自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之連接要求訊號來由RNTI設定部110取得CoMP-RNTI等並將其輸出至系統資訊作成部113。然而,第7實施形態,係於RNTI設定部110中設定CoMP-RNTI等,但並不限於此,亦可例如如前所述藉由CoMP-RNTI設定部111來取得CoMP-RNTI。
補償設定/記憶部120係設定前述補償並將其記憶。系統資訊作成部113係由補償設定/記憶部120取得補償資訊,並將其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112。藉此,攪頻碼作成部112會使用前述補償來作成CoMP傳送用之攪頻碼。因此,第7實施形態中,可例如作成對其他攪頻相關較小之攪頻碼。
又,第26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變形例1)之圖。第26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E係包含有天線部101、接收無線部102、解調‧解碼部103、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104、排程器105、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108、無線線路控制部109、RNTI設定部110、攪頻碼作成部 112、系統資訊作成部113、傳送資料緩衝器114、控制訊號作成部115、編碼‧調變部116、傳送無線部117、CoMP通訊控制部119。
第26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E中,無線線路控制部109係由RNTI設定部110取得包含前述補償之CoMP-RNTI(CoMP-RNTI2)。藉此,攪頻碼作成部112會藉由使用包含補償之CoMP-RNTI(CoMP-RNTI2)作成攪頻碼,來消除對其他碼之相關。
<第7實施形態:終端構成例>
接著,針對第7實施形態之終端200之構成例使用圖式加以說明。第27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終端之構成例之圖。又,第27圖所示之例子針對與前述第5圖所示之終端200B具有大致相同功能之方塊,附加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27圖所示之終端200D包含天線部201、接收無線部202、解調‧解碼部203、算出部204、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作成部205、胞元資訊抽出部206、CoMP-RNTI抽出部207、攪頻碼作成部208、接收控制訊號抽出部209、終端設定控制部210、接收電力測量部211、線路連接控制部212、連接要求訊號作成部213、編碼‧調變部214、傳送無線部215、槽編號抽出部216、及補償資訊抽出部220。
在此,第27圖所示之終端200D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終端200D比較更具有補償資訊抽出部220。
補償資訊抽出部220係由從解調‧解碼部203輸出之 接收訊號抽出前述補償資訊。又,補償資訊抽出部220係將已抽出之補償資訊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208。
藉此,攪頻碼作成部208會根據胞元資訊(例如包含胞元編號、CoMP-RNTI、槽編號、補償資訊),來作成攪頻碼之初始值,並作成依序攪頻碼。攪頻碼作成部208會將已作成之攪頻碼輸出至解調‧解碼部203。解調‧解碼部203會使用由攪頻碼作成部208所得到之攪頻碼來解攪頻接收資料。
藉此,第7實施形態係藉由利用補償資訊使CoMP傳輸用之攪頻碼與其他攪頻碼變為近似無相關,而可減低干涉,而結果可改程傳輸特性。
<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
接著針對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加以說明。第28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之順序。第28圖所示之例子係顯示下行方向之動作例。又,終端(UE)200(終端200D)係位於可通訊連接主基地台(eNB1)100-1(主基地台100-1D、100-1E)與從屬基地台(eNB2)100-2之雙方的領域。
又,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之順序主要之不同點加以說明。
第28圖所示之第7實施形態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主要之不同點在於,由主基地台100-1向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通知補償等(S542、S543)。
藉此,第7實施形態係使用補償來使CoMP傳輸用之攪頻碼與其他攪頻碼近似無相關,藉此可減低干涉,結果可 改善傳輸特性。
然而,第28圖之S521~S557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例如第1實施形態)等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
接著針對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加以說明。第29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又,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之順序主要之不同點加以說明。
第29圖所示之第7實施形態之變形例1,係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5所示之進行基地台間同步之通訊處理程序中,由主基地台100-1將補償等通知至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
又,第29圖所示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例如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5)等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
接著針對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加以說明。第30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30圖所示之第7實施形態之變形例2與前述第1實 施形態之主要之不同點在於,由主基地台100-1向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通知包含補償之CoMP-RNTI(CoMP-RNTI2)(S629、S630)。
藉此,第7實施形態係使用包含補償之CoMP-RNTI來使CoMP傳輸用之攪頻碼與其他攪頻碼近似無相關,藉此可減低干涉,結果可改善傳輸特性。
然而,第30圖之S611~S645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例如第1實施形態)等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
接著針對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加以說明。第31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又,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之順序主要之不同點加以說明。
第31圖所示之第7實施形態之變形例3,係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5所示之進行基地台間同步之通訊處理程序中,由主基地台100-1將包含補償之CoMP-RNTI(CoMP-RNTI2)通知至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S677~S678)。
又,第31圖之S651~S689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例如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5)等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 之具體說明。
<第8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8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8實施形態係例如以PDSCH用支初始值算出式為基礎而追加補償。
前述第7實施形態係於攪頻碼之初始值設置補償而使CoMP用之攪頻碼對PDSCH用之攪頻碼及PMCH用之攪頻碼之相關減小。
第8實施形態係例如對PDSCH用之攪頻碼之初始值算出式,如以下所示之第(11)式,追加補償CoMP_offset2 之項。藉此,第8實施形態可設定初始值之算出,該初始值係相對於習知攪頻碼可作成相關較小之CoMP用之攪頻碼者。
[數式12]cinit =nRNTI ‧214 +q‧213 +[ns /2]‧29 +Ncell ID +CoMP_offset2 …(11)
如此藉由前述可作成對其他PDSCH用及PMCH用之攪頻碼相關較小之CoMP用攪頻碼。
在此,第8圖所示之基地台之裝置構成可使用例如前述第25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D等。此時,無線線路控制部109會由RNTI設定部110抽出Cell ID等並將已抽出之資訊輸出至系統資訊作成部113。
系統資訊作成部113會由補償設定/記憶部120取得補償,並將RNTI、Cell ID、補償等輸出至攪頻碼作成部112。藉此,攪頻碼作成部112可使用補償於攪頻碼之初始值設置 補償進而作成攪頻碼。
<第8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
接著針對第8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加以說明。第32圖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之順序。第32圖所示之例子係顯示下行方向之動作例。又,終端(UE)200(終端200D)係位於可通訊連接主基地台(eNB1)100-1(主基地台100-1D、100-1E)與從屬基地台(eNB2)100-2之雙方的領域。
又,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7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之順序主要之不同點加以說明。第32圖中主基地台100-1係在對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通知RNTI等後(S709、S710)再通知補償(S712、S713)。
然而,第32圖之S691~S727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例如第7實施形態)等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8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
接著針對第8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加以說明。第33圖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又,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7實施形態之變形例1之通訊處理之順序主要之不同點加以說明。第33圖所示之變形例1中,主基地台100-1係在對從屬基地台100-2及終端200通知RNTI等後(S757、S758)再通知補償(S760、S761)。
然而,第33圖之S731~S771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 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各通訊處理例(例如第7實施形態之變形例1)等處理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藉此,第8實施形態係使用補償來始與其他攪頻碼近似無相關,藉此可減低干涉,結果可改善傳輸特性。
<第9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9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9實施形態係消除攪頻碼初始值算出式之Cell ID之項並追加補償。亦即,第9實施形態係由初始值算出式消除物理胞元ID。然而,為了與前述實施形態一樣減低相關,如以下所示之第(12)式會追加補償CoMP_offset3 之項。
[數式13]cinit =nRNTI ‧214 +q‧213 +[ns /2]‧29 +CoMP_offset3 …(12)
藉此,可作成對其他之PDSCH用及PMCH用之攪頻碼相關微小之CoMP用攪頻碼。
在此,第9實施形態之基地台之裝置構成係可使用如前述第25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D等,惟不限定於此。此時,無線線路控制部109會由RNTI設定部110抽出RNTI等並將抽出之資訊輸出至系統資訊作成部113。亦即,第9實施形態不會進行Cell ID之通知。
<第10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10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10實施形態 係消除攪頻碼之初始值算出式之槽編號之項,並追加補償。
亦即,第10實施形態係由初始值算出式消除物理胞元ID。然而,為了與前述實施形態一樣減低相關,如以下所示之第(13)式追加補償CoMP-offset4 之項。
[數式14]cinit =nRNTI ‧214 +q‧213 +Ncell ID +CoMP_offset4 …(13)
藉此,可作成對其他之PDSCH用及PMCH用之攪頻碼相關微小之CoMP用攪頻碼。
在此,第10實施形態之基地台之裝置構成係可使用如前述第25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D等,惟不限定於此。此時,排程器105不會對攪頻碼作成部112通知槽編號。
<第11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11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11實施形態係消除攪頻碼之初始值算出式之槽編號及物理胞元ID之項,並追加補償。
亦即,第11實施形態係由初始值算出式消除槽編號及物理胞元ID。然而,為了與前述實施形態一樣減低相關,如以下所示之第(14)式追加補償CoMP-offset5 之項。
[數式15]cinit =nRNTI ‧214 +q‧213 +CoMP_offset5 …(14)
藉此,可作成對其他之PDSCH用及PMCH用之攪頻碼相 關微小之CoMP用攪頻碼。
進而,第11實施形態亦可消除常數項q‧213 。此情況亦如前述為了與前述實施形態一樣減低相關,如以下所示之第(15)式追加補償CoMP-offset6 之項。
[數式16]cinit =nRNTI ‧214 +CoMP_offset6 …(15)
在此,第11實施形態之基地台之裝置構成係可使用如前述第25圖所示之主基地台100-1D等,惟不限定於此。
<第12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12實施形態加以說明。第12實施形態中,前述補償亦可適用於上行CoMP。亦即,第12實施形態於前述第6實施形態所示之上行CoMP之情況中亦可使用補償來使與其他攪頻碼之相關進似無相關。藉此可減低干涉而結果可改善傳輸特性。又,針對第12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之構成,可例如使用前述第6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但不限定於此。
<第12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
接著針對第12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加以說明。第34圖係顯示第12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之順序。第34圖所示之例子係顯示進行主基地台100-1之上行CoMP(UL CoMP)之實施判定之通訊處理例。
又,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順序之主要不同點加以說明。第34圖之例子係在由主基 地台(eNB1)100-1對從屬基地台(eNB2)100-2通知胞元(Cell)資訊時,亦通知補償等(S805)。
又,第34圖所示之S781~S815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通訊處理例(例如第6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係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第12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
接著針對第12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加以說明。第35圖係顯示第12實施形態之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第35圖所示之例子係與第34圖相同地顯示進行主基地台100-1之上行CoMP(UL CoMP)之實施判定之通訊處理例。
又,以下之說明係針對與前述第34圖所示之通訊處理順序之主要不同點加以說明。第35圖所示之變形例1係由主基地台(eNB1)100-1對從屬基地台(eNB2)100-2與終端(UE)200通知包含補償之CoMP-RNTI(CoMP-RNTI2)(S842、S843)。
又,第35圖所示之S821~S854之處理中,針對前述各步驟以外之處理,由於與前述通訊處理例(例如第34圖所示之通訊處理例)係進行大致相同之處理,因此省略在此之具體說明。
藉此,第12實施形態係藉由利用補償資訊使CoMP傳輸用之攪頻碼與其他攪頻碼變為近似無相關,而可減低干涉,而結果可改程傳輸特性。
根據前述各實施形態,可實現例如減輕終端或基地台之處理。又,根據前述各實施形態可於終端或基地台實施電力耗費之減少。進而,根據前述各實施形態可例如將實施CoMP傳送之從屬基地台之攪頻碼初始值算出之通知所必要之資訊量減少。又,根據前述各實施形態可例如減輕實施CoMP傳送之基地台及終端之攪頻碼初始值之算出處理。
又,藉由將用以實現於前述實施形態說明之通訊處理的程式記錄於記錄媒體,可於電腦實施實施例之通訊處理。
又,於記錄媒體記錄該程式,並於電腦或行動終端裝置讀取該程式所記錄之記錄媒體,亦可實現前述控制處理。又,記錄媒體可如CD-ROM、軟碟、光磁碟等將資訊光學性、電性或磁性記錄之記錄媒體、或是如ROM及快閃記憶體等將資訊電性記錄之半導體記憶體等,使用各式各樣類型之記錄媒體。
以上針對實施例佳以詳細描述,但並不限定於特定實施例,而於記載於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形及變更。又,亦可組合前述實施例之構成要素之全部或複數。
10、10A‧‧‧無線通訊系統
100、100-1、100-2、100-1A、100-2A、100-2B、100-1C、100-1D、100-1E‧‧‧基地台裝置
101、102‧‧‧天線部
102、202‧‧‧接收無線部
103、203‧‧‧解調‧解碼部
104‧‧‧無線線路品質資訊抽出部
105‧‧‧排程器
106‧‧‧CoMP通訊要求訊號抽出部
107‧‧‧CoMP通訊實施判定及控制部
108‧‧‧連接要求訊號抽出部
109‧‧‧無線線路控制部
110‧‧‧RNTI設定部
111‧‧‧CoMP-RNTI設定部
112、208‧‧‧攪頻碼作成部
113‧‧‧系統資訊作成部
114‧‧‧傳送資料緩衝器
115‧‧‧控制訊號作成部
116、214‧‧‧編碼‧調變部
117、215‧‧‧傳送無線部
118‧‧‧無線線路品質測量計算部
119‧‧‧CoMP通訊控制部
120‧‧‧補償設定/記錄部
200、200A、200B、200C、200D‧‧‧終端裝置
204‧‧‧算出部、無線線路品質測量及算出部
205‧‧‧無線線路品質資訊作成部
206‧‧‧胞元資訊抽出部
207‧‧‧CoMP-RNTI抽出部
208‧‧‧攪頻碼作成部
209‧‧‧接收控制訊號抽出部
210‧‧‧終端設定控制部
211‧‧‧接收電力測量部
212‧‧‧線路連接控制部
213‧‧‧連接要求訊號作成部
216‧‧‧槽編號抽出部
217‧‧‧系統資訊抽出部
218‧‧‧傳送/接收控制部
219‧‧‧引示作成部
220‧‧‧補償資訊抽出部
300‧‧‧MME
301‧‧‧行動管理部
302‧‧‧CoMP控制部
eNB1、eNB2‧‧‧基地台
第1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圖。
第2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3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4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之圖。
第5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變形例)之圖。
第6圖係顯示攪頻碼作成部之構成例之圖。
第7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8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9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10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第11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4)之順序。
第12圖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5)之順序。
第13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例之圖。
第14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15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16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17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18圖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第19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0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1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之圖。
第22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23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24圖係顯示第6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25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主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6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從屬基地台之方塊構成例之圖。
第27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終端之構成例之圖。
第28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29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30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2)之順序。
第31圖係顯示第7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3)之順序。
第32圖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33圖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第34圖係顯示第12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之順序。
第35圖係顯示第12實施形態中通訊處理例(變形例1)之順序。
10A‧‧‧無線通訊系統
100-1、100-2、eNB1、eNB2‧‧‧基地台裝置
200‧‧‧終端裝置

Claims (8)

  1. 一種通訊系統,係在終端裝置、以及具有1個或複數胞元之第1及第2基地台裝置之間來進行協調無線通訊者,其特徵在於: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包含有:在與其他基地台之前述第2基地台協調並與前述終端裝置進行協調無線通訊時,將用於傳送接收訊號處理的通訊條件朝前述前述終端裝置與第2基地台裝置的機構傳送;及在協調無線通訊中,使用前述通訊條件來實施訊號處理,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的機構,又,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包含有:由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前述通訊條件之機構;及使用從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之通訊條件來實施訊號處理,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的機構,前述終端裝置具有:接收來自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之通訊條件的機構;及使用從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前述通訊條件來實施信號處理,進行與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及/或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的機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通訊系統,其中前述通訊條 件包含有前述終端裝置的識別資訊,且,使用根據前述識別資訊之攪頻碼(scrambling code),來對傳送至前述終端裝置或從前述終端裝置接收之資料進行訊號處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通訊系統,其中於前述通訊條件更包含識別使用於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之胞元的胞元識別資訊,該胞元係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所具有之胞元,又,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係於前述攪頻碼之取得中,使用包含於由前述第1基地台接收之通訊條件的前述胞元資訊及前述識別資訊來算出前述攪頻碼。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通訊系統,其中以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與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進行協調無線通訊時,對各基地台裝置間不同之資料使用同樣之前述攪頻碼來進行攪頻/解攪頻。
  5. 一種基地台裝置,係具有1個或複數胞元而可在與終端裝置之間進行協調無線通訊者,其特徵在於:該基地台裝置包含有:在與其他基地台裝置協調並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時,將用於傳送接收訊號處理之通訊條件傳送至前述終端裝置及前述其他基地台裝置的機構;及在前述協調無線通訊中,使用前述通訊條件實施訊號處理,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的機構。
  6. 一種基地台裝置,係具有1個或複數胞元而可在與終 端裝置之間進行協調無線通訊者,其特徵在於:該基地台裝置包含有:在與其他基地台裝置協調並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時,可由其他基地台裝置接收用於傳送接收訊號處理的通訊條件的機構;及使用由前述其他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前述通訊條件來實施訊號處理,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的機構。
  7. 一種終端裝置,係在與具有1個或複數胞元之第1及第2基地台裝置之間進行協調無線通訊者,其特徵在於:該終端裝置包含有:在與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及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協調並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時,從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用於傳送接收訊號處理的通訊條件的機構;及使用從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前述通訊條件來實施訊號處理,進行與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及/或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的機構。
  8. 一種通訊方法,係在終端裝置、以及具有1個或複數胞元之第1及第2基地台裝置之間來進行協調無線通訊者,其特徵在於:在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當與其他基地台之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協調並進行與前述終端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時,將用於傳送接收訊號處理的通訊條件,朝前述終 端裝置及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傳送,使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於前述協調無線通訊中,使用前述通訊條件來實施訊號處理,實施與前述終端裝置之無線通訊,使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由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前述通訊條件,使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使用從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前述通訊條件來實施訊號處理,實施與前述終端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使前述終端裝置接收來自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之前述通訊條件,使前述終端裝置使用從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接收之前述通訊條件來實施訊號處理,並實施與前述第1基地台裝置及/或前述第2基地台裝置之協調無線通訊。
TW100126589A 2011-03-31 2011-07-27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482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8355 WO2012132016A1 (ja) 2011-03-31 2011-03-31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0411A TW201240411A (en) 2012-10-01
TWI482474B true TWI482474B (zh) 2015-04-21

Family

ID=46929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6589A TWI482474B (zh) 2011-03-31 2011-07-27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16565A1 (zh)
EP (1) EP2693817A4 (zh)
JP (1) JP5962650B2 (zh)
KR (1) KR101512261B1 (zh)
CN (1) CN103460771B (zh)
TW (1) TWI482474B (zh)
WO (1) WO20121320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92924B2 (en) * 2011-05-06 2014-07-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cell access
JP5760685B2 (ja) * 2011-05-20 2015-08-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GB2499674B (en) * 2012-02-27 2014-03-26 Broadcom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perations
KR20130128028A (ko) * 2012-05-16 2013-1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협업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2014120779A (ja) * 2012-12-12 2014-06-3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分散無線通信基地局システムの通信方式及び分散無線通信基地局システム
BR112016002006A2 (pt) 2013-08-05 2017-08-01 Fujitsu Ltd método e aparelho e sistema de configuração de rede
WO2015027522A1 (zh) * 2013-09-02 2015-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协作发射方法及设备
US20150078297A1 (en) * 2013-09-17 2015-03-1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JP6278045B2 (ja) * 2014-01-24 2018-02-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無線局
JP2015233247A (ja) * 2014-06-10 2015-1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
KR101854905B1 (ko) * 2014-06-17 2018-05-04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사용자 장치, 액세스 노드 장치, 중앙 네트워크 처리 제어기 및 대응하는 방법
EP3167555B1 (en) * 2014-07-09 2018-09-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network node and a method therein for performing comp reception of a transmission from a wireless device
US10142799B2 (en) 2014-08-19 2018-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sting traffic using multi-connectivity
JP6361739B2 (ja) 2014-11-07 2018-07-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通信方法
ES2902502T3 (es) * 2015-10-29 2022-03-28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Aparato de comunicación y procedimiento de comunicación
CN106954271B (zh) * 2016-01-07 2019-09-13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下行数据信道发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7216740A (ja) * 2017-08-10 2017-12-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構成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2019115004A (ja) * 2017-12-26 2019-07-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23517A1 (en) * 2004-12-03 2008-05-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nchronous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Receiving Apparatus in Multi-Cell Environment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90201846A1 (en) * 2008-02-13 200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over multiple hops
US20100035541A1 (en) * 2008-08-11 2010-02-11 Byoung-Hoon Kim Method of operating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128668A1 (en) * 2006-10-31 2010-05-27 Feng Lu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Terminal Apparatus
US20100157826A1 (en) * 2008-12-19 2010-06-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Lo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bile stations via one or more relay st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516B (zh) 2001-04-25 2010-06-09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
JP2006311475A (ja) 2005-03-31 2006-11-09 Ntt Docomo Inc 制御装置、移動局およ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制御方法
US7526036B2 (en) 2006-04-20 2009-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cooperative base station multi-user mimo networks
KR20080015231A (ko) * 2006-08-14 2008-0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4444259B2 (ja) 2006-10-03 2010-03-3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下りリンクスクランブル方法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N101102125B (zh) * 2007-08-09 2012-06-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辅同步信道加扰方法及其对应小区搜索方式
US8559351B2 (en) * 2008-08-01 2013-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network MIMO
US9215035B2 (en) * 2008-12-08 2015-12-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0146617A (ja) 2008-12-17 2010-07-01 Panas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US9094167B2 (en) * 2009-02-02 2015-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and multi-cell MIMO transmissions
KR101729548B1 (ko) * 2009-03-06 2017-05-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CoMP 기법이 적용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4684032B (zh) * 2009-03-12 2020-10-30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执行特定于分量载波的重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JP2010258693A (ja) * 2009-04-23 2010-11-11 Sharp Corp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661071B1 (en) * 2009-04-28 2023-1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coordinated and uncoordinated communication modes
EP3157183B1 (en) * 2009-06-15 2018-01-24 Fujitsu Limite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1001458A (ja) 2009-06-18 2011-01-0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CN101931485B (zh) * 2009-06-19 2014-02-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专用参考信号生成方法和装置
WO2011001458A1 (ja) * 2009-06-29 2011-01-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KR101642311B1 (ko) * 2009-07-24 2016-07-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CoMP 참조신호 송수신 방법
US20110032838A1 (en) * 2009-08-04 2011-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on of crs misalignment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s
US8300587B2 (en) * 2009-08-17 2012-10-30 Nokia Corporation Initialization of reference signal scrambling
US20110217985A1 (en) * 2009-09-28 2011-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dictive short-term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utilizing reference signals
US8923905B2 (en) * 2009-09-30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rambling sequence initialization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s
US8437300B2 (en) * 2009-10-12 2013-05-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of multi-layer beamforming
US8948028B2 (en) * 2009-10-13 2015-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orting of timing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US20110317656A1 (en) * 2009-12-23 2011-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luster-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multiple transmission points
WO2011100676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Reference signal for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implementation
EP2664206B1 (en) * 2011-01-13 2017-06-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odular base st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23517A1 (en) * 2004-12-03 2008-05-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nchronous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Receiving Apparatus in Multi-Cell Environment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00128668A1 (en) * 2006-10-31 2010-05-27 Feng Lu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Terminal Apparatus
US20090201846A1 (en) * 2008-02-13 2009-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over multiple hops
US20100035541A1 (en) * 2008-08-11 2010-02-11 Byoung-Hoon Kim Method of operating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157826A1 (en) * 2008-12-19 2010-06-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Lo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bile stations via one or more relay st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0771A (zh) 2013-12-18
CN103460771B (zh) 2017-03-15
WO2012132016A1 (ja) 2012-10-04
EP2693817A4 (en) 2014-09-10
TW201240411A (en) 2012-10-01
KR20130128006A (ko) 2013-11-25
EP2693817A1 (en) 2014-02-05
US20140016565A1 (en) 2014-01-16
KR101512261B1 (ko) 2015-04-17
JP5962650B2 (ja) 2016-08-03
JPWO2012132016A1 (ja)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2474B (zh)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 terminal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785127B1 (en) Frame structure and control signaling down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ransmission
US9629164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88522B (zh) 協同多點傳輸的節點關聯方法
US9264192B2 (e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 in overlaid cell environment
CN104205684A (zh) 具有小区聚合协作多点的下行链路小区间干扰消除
WO2013166904A1 (zh) 一种dmrs处理方法和装置
JP201025861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8141298A (zh) 减轻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94530B (zh) 一种传输上行协作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JP6470369B2 (ja) CoMPにおいてシグナリング情報を交換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3428723B (zh) 多点协作中测量srs的方法与设备
CN104284438B (zh) 一种协作多点传输中心调度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WO2018033071A1 (zh) 无线接入点间协作控制方法及装置
JP570427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TW201436592A (zh) 訊號資訊交換與映射的方法及裝置
CN112970282B (zh) 用于harq过程配置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JP560547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